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论文

2024-05-17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论文(共12篇)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论文 篇1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教育的改革层层深入。语文作为万科之本, 其重要性如千木之根。我们身为新课改的执行者, 需深斟细酌, 切不可等闲视之。回顾刚刚走过的课改路程, 笔者颇有所得, 现举笔浅论小学语文教学。

一、模拟学音

汉语拼音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起始环节, 它关系到国语的普及, 关系到一切教学知识的延伸, 关系到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对汉语拼音的教学至少要把握认识字母形状、指导发音部位、传授发音方法、统筹字母组合四个环节。在教学汉语拼音的阶段, 正是少年儿童模仿能力最强的阶段, 教师必须加强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指导, 现场模拟指导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对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必须掌握得准确无误, 否则, 一旦误导, 很难更正。在记清字母形状, 能准确把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基础之上, 有序地进行字母与字母的组合, 字母音与字母音的组合。其中, 必须踏实地贯穿整体认读、两拼法、三拼法等拼读方法。

二、会意识字

字是语言的基本单位, 它是构成词、句、篇的有机元素, 关系到语文知识各个层面的衔接和延伸。它自身具有形、音、义。字来源于生活, 我们教学时, 首先就要联系生活实际, 读准字音, 分清它的标准音与方言上的差别, 做到准而不混;其次, 我们应该加强对字形的分析, 包括字的结构、部件、笔画顺序以及对形近字和同音字的区分;再次,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辅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对字的意义、用法进行分析、理解。只有对字的意义有了正确的理解, 才能像用部件组装机器一样把字与字有机地组合成词。

三、实践学词

词语是文章中句子的有机部件, 它关系着每句话的纹理, 有着特殊的词义、词性和语境。词义决定着词的语境, 语境决定着词性, 词性决定着词义。三者相互联系, 又相互制约。对词的教学, 不仅仅是要求能够记下来就算了事。更重要的是去分析、研究词语在什么词义时适合哪种语境, 词语在什么语境下属什么词性, 词语属什么词性时有什么意义等。所以, 这就要求我们对词的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对词性的掌握, 对词义的多重理解, 对词语的运用环境的反复实践, 加深对词语的综合分析、理解、运用。

四、培养语感

语感是学生对句、段、篇加深理解的必要途径。只有培养起了学生的语感, 学生对句、段、篇的理解才会透彻、深入。培养良好的语感必须从词的语音、语义、语境、语气等方面着手, 加以正确的引导, 营造浓郁“阅读情感场”, 让学生在阅读是投入丰富的情感, 使学生产生谐振, 自然而然地达到“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的效果。再融入“一边读, 一边想”、“读进去, 想开去”等读书方法, 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内容的实质与外延。

五、发展十能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成败, 重点不是看学生试卷上的成绩, 而是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新世纪的人才, 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必须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归纳与总结能力、理解与感悟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思维与思索能力、欣赏与审美能力、想象与推测能力、实践与运用能力、合作与自主能力、创造与创新能力。这十个方面的能力都是相互紧密联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坚持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知识与能力并重, 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改革,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论文 篇2

新课程改革标准使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诸如“怎样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怎样充分发掘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探究性,怎样减轻小学生因为学习方法不当而产生的心理负担等”等是小学语文教师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那么,小学语文教学该如何调整,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呢?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简单分析。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小学语文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那么,具体该怎么调整?调整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先明确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和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课堂沉闷

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仍然是采用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单一教学形式或者仅仅是简单地把这些文字内容放到幻灯片上;教学内容多源于教科书,内容单一,缺乏多样性,内容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和激情,师生之间也缺乏应有的交流和互动,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教课本上的东西全部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机械地死记硬背,而没有真正做到理解记忆。例如:很多教师在“识记生字词”的时候,只是简单地领着学生念几遍,然后就让学生自己默写数遍,然后再检查的方式,这种简单、粗陋的方法,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往往是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二、教学手段陈旧,不能满足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和小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

目前很多语文教师仍然是上课时,手提一个录音机上讲台,简单地给学生播放几遍课文录音,然后就直接进入课文讲解,效率不高。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仍然是用一台录音机,几张简单的拼音挂图在进行语文教学。

三、教师角色错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仍然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定者,占据着教学的主导地位,没有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只是机械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没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即仍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是把分数看成一切,以成绩来定英雄。

四、课程设计不够合理,教学设计不全面

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弱化,仅仅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目前有些地区的语文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的听说能力,只一味的强调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而且我国的小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量小,阅读过程繁琐等问题。上述这些问题是与教师的教学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教师教师设计不全面,课程设计不合理所致。

五、课堂效率低下,没有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形式的单

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手段陈旧、课程设计不合理等这些都使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与预期的教学效果相差甚远,甚至南辕北辙。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结合新课改具体要求和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实践,提出了以下几条调整策略。

一、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效率

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大的表现功能,提高语文课堂知识讲授的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逐渐走进了小学课堂,多媒体强大的表现功能,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比起来,在讲授知识的效率上无疑要高出许多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制造图文精美的课件,将一些课本上抽象的文字内容转化为动画,图片等冲击力较大的形式。通过动画、图片等演绎一些复杂的概念。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动画的形式来导入一节新课,通过幻灯片演示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交互、反馈功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互动和研讨效果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交互和反馈功能,将学生对于某一问题的多种解释通过多媒体技术反馈出来,并且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分析,帮助学生得出一个合理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充分的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小学课堂,通过开展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不同的解释,以此来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由传统的“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教学成绩的评判者”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鼓励者和推动者,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不平等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1.教师应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而不是控制者,应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提倡自主探究、引导和发现的教学模式。3.教师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者,而不是管理者和监督者。4.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要努力增强开发个性化、特色化、校园化课程的能力,而不能仅仅是教科书的的代言人和传声筒。例如,在向学生讲述古诗文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解,让每个学生自由的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给出自己的解释,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四、实现由填鸭式教学向“探究、引导、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

“探究、引导、自主学习”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因此,要实现这种教学方式,首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情感”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展现给一个充满激情的形象,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需要,注重对学生的激越。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一个“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奋进的教学气氛。与此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改变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努力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生动”的课堂,改变以往传统语文教学“只是告诉学生”的做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究,去感悟,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例如,在课本《乌鸦喝水》中有“鸟”和“乌”,“喝”和“渴”。两组形近字。这两组形近字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在这里不妨让孩子们自己动脑筋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做出解释,最后教师在加以补充。

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

“让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样,学生才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更加自发地去学习。例如,“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证明了上述观点。马路上、电影院里、公交车上……生活中处处都是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教师要努力抓住生活中的方面方面、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可以说无处不在。

六、扩大小学生的阅读量,引领孩子去读书,读好书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学以致用,那么,教师在利用了好的例子教给学生理论知识之后,接下来应该进行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具体实践中,学生的各项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巩固和提高。鉴于此呢,语文教师应该经常搜集一些课外阅读资料,推荐或引导给学生去阅读。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将《十万给为什么》、《唐诗三百首》、《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知识的魅力!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做一个好的牧羊人,要努力把这些天真的孩子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徜徉!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情感课堂;交流课堂;开放课堂;感悟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154-01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论文百事通我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提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将学业评价转向更多地注重激励和反馈功能,即通过评价及时的得到反馈,激励学生的兴趣,促进师生不断地改进教与学,提高教学质量。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具体到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任务以识字为主,评价如何实施,更是一项繁杂的工程。2、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学会倾听学生讲话,是师生交流的最基本要求。每个人都希望有人聆听自己的倾诉。但许多时候,我们老师缺少一种真诚的耐心。我们早已习惯滔滔不绝地讲,疾言厉色地训,不习惯倾听学生诉说,往往不喜欢不分青红皂白地下结论,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因此,许多学生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不肯轻易坦诚自己的心迹,那种近乎绝望的或游移的眼神令你窒息。

其实,在课堂中,我们不仅是一个长者智者,更多的应是一个友者,做一个学生忠诚的倾听者,给学生一个表情达意畅所欲言的机会。这不仅是一份理解,一种尊重,同时也是一种认可,一种期望。它或许是点燃了那即将熄灭的智慧之灯,或许是唤醒了那沉睡已久的心田。静静地聆听,真诚地注视,友善的微笑,听学生的言外之意,听学生的心灵呼唤,提一些邀请他们讲下去的问题。如“我很想知道你的想法”或“你认为怎么样”等,挖掘他们的心灵闪光点。多一些肯定性的笑靥,多一些鼓励性的眼神,让学生与自己共享他的情感世界,使学生感到真正的爱,真正的理解,让学生意识到老师的真诚理解热爱,在人格上彼此的平等尊重。爱的倾听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产生一种动力,发挥自己的潜能。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

3、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自然中……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探索 篇4

一、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是新课改的一个关键点, 新课改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工作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 让学生学会用眼观世界

眼睛是打开心灵的窗户, 儿童的好奇心很强, 他们喜欢动画, 喜欢绘图, 世界在他们的眼里是五彩斑斓多姿多彩的。教师在日常备课时, 应精读教学大纲和教学重难点, 具体授课时, 应注意儿童的这些心理特点, 将静态的文字用图片甚至是动态的多媒体动画表达出来,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心目中色彩来描述看到的世界。比如:美丽的草原、炊烟袅袅的山村、蔚蓝色的天空、碧绿的河水, 在孩子的描绘中, 让这些静态的事物充满生机、充满色彩。

(二) 注重语言训练, 让学生积累词汇, 勇于表达

儿童是语言习得的最佳阶段, 因此, 教师应注重学生词汇的积累与语言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学会用已有的词汇和知识、经验来描述课文。例如, 在学习《山中访友》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说说到山里面可以看到什么样的景致, 然后让学生读课文, 通过品味比较去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 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在无形中加深了对已学知识的掌握, 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再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 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安排: (1) 大声朗读:既可以集体诵读, 也可以自由朗读、分组分片朗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第二遍解决词义问题, 第三遍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设置问题:有字音问题, 也有词义问题, 也有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分组讨论, 自主解决。 (3) 解惑: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内容及对课文主题的理解。《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段落清晰, 层次分明, 内容浅显易懂, 所以我放手让学生首先来概括, 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组内交流, 学生们踊跃发言, 各抒己见, 课堂氛围活跃, 同学们在兴趣中进行了知识的学习。还有, 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 我设计了这样的当堂训练: (1) 以小组为单位, 表演课本剧。 (2) 以小组为单位, 说说假如你碰到了这个小女孩, 你该怎么办, 和她怎么交流?这样的作业设计, 激发了孩子们读文本、讲故事、演故事的兴趣, 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 设置课堂游戏, 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好玩, 相比沉闷的单一的传教模式, 小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游戏般的课堂, 因此应抓住这一心理, 设计教学方法, 如:在学习《伯牙绝弦》时, 我先通过古曲“高山流水”引入课题, 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之后,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角色扮演俞伯牙和钟子期, 通过表演二人相遇相知相惜乃至最后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全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这样学生在类似于游戏的教学环节中, 集中了注意力, 也就加强了课本内容了理解, 以及课堂的参与度。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后, 自主学习能力也就很容易被激发, 学习兴趣也会增强, 课堂也就变得活跃生趣起来。

二、勇于实践, 改变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牵扯到孩子今后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理解话语的能力, 因此, 原有单一的教授方式已不能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 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中, 不断探索, 探究新的教学方式。

(一) 以课堂文本为主, 让学生学会探究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 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动脑, 自主学习, 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解决, 学生能自己表述的语句让学生大胆表述。如学生读完一篇课文,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容。每个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不一样, 表述出来的也不一样, 对课文的理解也不一样, 教师再加以引导, 学生便在差异中学会新知识, 这样, 即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课堂也不会变得枯燥, 通过反复的练习, 加以鼓励的引导, 学习的自主探究, 自主学习兴趣也便提高了。

(二) 合作探究是学生融入课堂的又一方式

汝南“三主六环”教学模式的“自研共探”环节就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我们在操作这一模式时注重让小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可以根据兴趣划分为兴趣小组, 并进行比赛, 对表现好的给予奖励, 对后进者加以鼓励。如在指导课文朗读的时候, 我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合作的形式和方法。对话的课文, 像《草船借箭》《陶罐和铁罐》, 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 再选出读得好的在全班示范朗读, 读后师生评议, 共同提高。在非对话课文的朗读中, 一般是对子互读, 一个朗读, 一个仔细听, 发现对方读错的字、停顿错的句子及时纠正, 然后再互换角色, 达到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的目的。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5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方式和方法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一轮的课改便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师是人类桥梁的工程师,这个职业光荣而圣神,如何在新课改下提高我们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我们教师的职责,也是我们追求的永恒主题。所以面临课改的浪潮,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走出一条真正适应我们甘肃省民勤县农村小学语文现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崭新道路。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美术;德育教育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号角,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的每一个角落。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对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我们语文教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要求我们语文课堂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为目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改变课堂过注重于传授的倾向,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个体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都能感受到语文课堂带来的温暖。使语文教学的课堂,真正成为一个人人平等,相互促进的过程。从而使我们语文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新课改的学习、理解、认识,谈谈自己观点与看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至关重要,“爱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一种人人平等、相互帮助、合作学习的伙伴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原动力”。如果学生对教师比较喜欢,有较好的印象,就会对其所教的课程感特别感兴趣,并特别努力学好这门课程。因此,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要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所以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就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这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由的翱翔,尽情的吸吮知识的乳汁。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自己领航员的作用,引导学生“如何科学的学习”、“促进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每一位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并将其应用于语文教学的课堂,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用爱心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二、创设教学环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引路。”所以学生学的好与坏,与教师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原动力。就会使语文教学课堂气氛特别的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学习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提一些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如“同学们你们见过小蝌蚪吗?”“谁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谁见过小蝌蚪的妈妈”,“谁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怎么说话的”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举起小手回答,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一下子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兴高采烈的样子,个个充满灿烂的笑脸,这时候才感到语文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尝到了学海无涯乐做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尽量去抓住学生幼小的心灵,去捕捉他们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的思路尽快的融入到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来,尽可能的以学生为中心,让每一位孩子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孩子都体会到语文课堂带来的快乐,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语文课堂上展现自己的魅力,从而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也不能放任自流

“学习全靠自用心,老师只是引路人”。紧跟新课改的浪潮,语文教师要做好引路人,尤其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从小就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把语文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让孩子在这个崭新的舞台上把自己的才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教师要做好领航员的角色。由于小学孩子的年龄都比较小,还不懂得如何把握自我,如何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容易迷失方向,他们幼小心灵无法驾驭知识的航线,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老师讲的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想怎么交流就怎么交流。一节课上完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却没有充分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主体”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多重备课”的能力。

总之,我们要以一颗火热的心,真诚关注每一位学生,与他们进行真诚的交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只要这样才能使微弱的星星发出耀眼的光芒。一切为了孩子,只要我们教师用心去做,知难而上,相信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会随着教育的改革的步伐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聂文英.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指导思想[J].教育现代化,2012

[2]杨桂芬.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2007

[3]何侃,丁宝森,范晓霞.小学生学科能力结构的优化训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

作者简介: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论文 篇6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在发展儿童的语言、促进儿童早期智力开发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要活化拼音教学的课堂,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来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拼音教学生动趣味起来。本文从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重要性、目前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现状及其改进策略进行相关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一、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重要性

汉语拼音作为汉语的基础不可动摇,我国存在众多的方言,拼音教学的意义不言而喻。因此拼音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笔者认为,重视小学阶段的汉语拼音教学,具有以下重要意义:一是拼音教学有助于学生识字,掌握了汉语拼音,就能借助拼音读出生字的音,还能区别多音字,纠正读错的字音,在阅读注音读物中借助拼音认字。写话、作文时,遇到不会写的汉字,可以利用拼音查字典。二是拼音教学有助于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从低年级说话、写话入手,从写一句简单的话到写一段话。小学生在写话时,会遇到很大困难,既不会写字,要想解决这个困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拼音代替没学过的字。采用这种方法有助于低年级的说话、写话训练顺利进行。三是拼音教学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学会了汉语拼音,学生就能借助拼音阅读汉字注拼音的词、句、短文,阅读注音的课文。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识字不多的情况下,阅读比较丰富的内容。这不仅能增加识字量,更能培养阅读能力。

二、目前小学语文拼音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对道县多所县城和农村学校一年级语文拼音教学的田野调查后发现,影响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主要因素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笔者这里主要谈谈目前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与新颖性。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小学拼音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步,教学内容逐渐地创新,不斷变革教学方法成为新课改背景下多数教师的共识,但是拼音教学依然没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依然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缺乏有机联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欲望不高。

第二,教学反馈不及时,练习跟进不能及时有效。这样就导致学生进行拼音实践的能力较差,学生的拼音水平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及时地跟进配套训练。但是,在当今的小学语文拼音教学中,大多数的教师无法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强化,教师在布置作业与习题的时候一般都是抄写,没有其他的形式,这种练习缺乏实效性。

第三,教师的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除了受到自己本身的条件与努力程度影响之外,还受教师素质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与传播者,还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引领者。因此,教师的素质与教学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拼音教学中,许多的教师教学水平仍然有待提升,对拼音教学的教学方法钻研不够。

三、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主要策略

小学语文的汉语拼音教学对小学生以后语文以及其他方面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也是整个教学内容中重要的一门课程。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特点,结合多方式教学,激发学生对汉语拼音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以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小学拼音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拼音教学。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持久的内驱力。如果造成认识结构不平衡的信息输入,就可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拼音教学讲究口形的微妙变化,读音准确与否跟口形有着直接关系。一年级的孩子天性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新鲜事物,教学中,如果让他们充分地动起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所以,在拼音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手舞足蹈”、大胆模仿、大声发音。

第二,建立拼音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坚持生活化的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拼音的学习和运用是在口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人类语言的源泉是生活,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将拼音放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让它与生活联系起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例如,在教学声母“a”时,出示“阿姨”的图片,让学生联系生活,“阿姨”的阿就是“ā”,学会了a的第一声。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以让学生说句子的方式,将“ǎ”“à”的正确发音掌握。

第三,努力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笔者以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可以优化教学环境,在教室的布置上特设了“拼音乐园”,当孩子用他的眼睛对这个既新鲜又陌生的环境进行观察时,不知不觉就“无意识记”了拼音。二是利用多媒体或者图画,练习说话,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简笔画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e、yue时,在黑板上画上一棵美丽的椰树,又在椰树的斜上方画上一轮圆月,然后将分别写有ye、yue的卡片拿在手上,让孩子们区分,激起了孩子强烈的好奇心。三是借助游戏活动进行拼音的复习教学,教学拼音我们就要注重复习,将孩子的短期“无意识记”变成“有意识记”,最后长久地储存在大脑里。

第四,坚持多样化的巩固训练增强记忆。小学生具有注意力和记忆力不强的特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完一些知识后,如果不及时巩固很容易出现遗忘,而且有时候还容易把一些知识点弄混淆了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巩固训练一些学习过的知识,加深他们的记忆。这里所说的多样化训练,主要是从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笔者采取的策略则是:一般学生对几个声母是不容易混淆的,这个时候,可以多采取多读、多听的形式帮助他们记忆。比如说,听写包含教学内容的字和词等。如果是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多训练学生观察和书写的能力,通过强化训练来让学生们认准区别,增强他们的记忆。

参考文献:

[1] 沈苏英.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2).

[2] 仲伟丽.改进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3(4).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初探 篇7

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如何,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语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其他素质。因此,新课改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语文教学应做的全部工作。

一、发掘教材人文内涵,感染学生心灵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儿童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要充分发掘教材思想道德方面的内涵,或者说人文方面的内涵,去影响学生,促进儿童的心灵向美好的方向发展。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但有壮烈的篇章,还有优美的诗歌,有趣的童话,富有哲理的寓言,感人肺俯的故事,它们以优美的语言反映了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情之美。用这种种美好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就会启迪他们的智慧,滋润他们的心灵,振奋他们的热情。

《狼牙山五壮士》中有这样的文字:“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我抓住“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壮士们在生死关头,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学生甲说:“‘斩钉截铁’反映了班长决策的坚决、果断,丝毫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学生乙说:“战士们明明知道自己将要和敌人同归于尽,但他们毫不畏惧,这是因为战士们想到为了保护群众,牺牲自己也值得。”学生丙说:“班长只说了一个‘走’字,战士们就‘紧跟’在后,说明他们想法一致,行动一致,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学生丁接着说:“尽管只有五个人,但他们是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到他们不仅懂得了词语的意思,而且已经被五壮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动;他们推敲语言文字,不仅提高了对语言文字的认知水平,而且受到了英雄们的理想美、信念美、行为美的强烈感染。这种感情的感染留在他们心灵中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发展学生智能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独立地读读、想想、划划,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自学课文的重点部分,然后通过交流,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劳动的开端》重点段的教学为例:先要求学生反复默读,体会“我”第一次挑煤的艰辛,然后让学生交流。在交流中,一个学生提出:“课文中为什么要四次写到‘肩头’?”显然这是个值得思考的很有价值的问题,立即激起了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举手要求发言。学生甲:“挑煤要用肩,所以四次写到‘肩头’。”学生乙:“肩头的变化最能反映担子的重量。”接着,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找出描绘肩头变化的词句:“压得生疼”“肩也肿了,皮也破了”“跟滚水烫过一样疼”“一压上红肿的肩头,头上直冒冷汗”等,从中体会到了“我”第一次挑煤的艰辛。在简短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积极参与了,他们很快就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课文的内涵。学生不仅对课文中的“我”挑起超负荷的重担的艰辛感同身受,有了深刻的感受,而且经历了一次智能训练。

三、明确要求严格程序,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对于教育的本质有这样的论述:“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终身以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习惯要“习”然后才能“惯”,所以反复练习是必要的,而且在每次练习前必须让学生明确具体要求与操作程序。

比如,在朗读训练中,要培养学生把字读准确、读清楚,把一句话读完整、读通顺的习惯。学生读错时一定要加以纠正,直到读对为止,并要学生认真地听别人读,听完后作出评价。

又如,在朗读、默读时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我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时,按由浅入深的顺序提出要求,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读第一遍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读第二遍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白求恩做手术?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读第三遍要求学生思考:白求恩同志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手术的?并划出有关的句子。读第四遍要求学生思考:从描写“情况”的句子中和描写白求恩“表现”的句子中可以看出什么?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对课文从大致了解达到深刻理解,从而懂得了要学好语文必须养成这种习惯。这样就激发了他们训练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浅析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8

一、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个性特长上, 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同一个班的几十名学生, 他们的智力、能力有高下强弱之分, 学习态度有积极主动和消极被动之别, 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也必然有相当的差异, 几乎每个学生都不尽相同。面向全体学生, 就必须使教学能为程度不同的每个学生所接受, 也就必须真正从每一个或每一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通过实践, 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可行的方式。

1. 按照学生的智力水平进行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学生接受知识快, 一教就懂, 学习很容易。而有的学生反映迟钝, 要手把手地去教才能理解。对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要求, 而对智力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应放低要求。

2. 抓住学生特长, 分层进行教学。

我们习惯了在教学中用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进行大一统的教育, 统一的作业要求、评判方式、对学生的说教都是一套词。学生对教师的教育耳熟能详, 学习没有激情, 为了满足教师的要求而学习, 个性和兴趣被淹没。如默写中, 有的学生已经记住了, 还要求集体默写就浪费了学生的时间, 只是在重复性的学习, 在原地踏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特长分层进行教学, 使学生的特长得到真正充分的发挥, 并加以引导, 鼓励学生各显神通。对于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层次的引导, 促使其在学习上一步一个脚印, 稳步发展、进步。

3. 按照学生的努力程度进行教学。

因材施教不要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进行, 但也不能忽略学生的努力程度, 如果忽略了这一点, 将事倍功半, 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不能总是看学生考了多少分,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付出的努力。比如, 孔子的学生颜回, 才智不算太高, 但非常好学, 孔子抓住这一特点, 不断地加以鼓励, 终于使其成为儒学的一代宗师。

4. 对学生的要求应因人而异。

扩词, 数量上应有区别;抄词时, 程度差的, 只要求写正确, 程度好的则要求分类抄写;复述课文时, 程度差的, 只要内容差不多就可以了, 程度好的, 则要求自己组织语言生动复述。课外阅读要每天有十五分钟的时间, 程度差的, 多鼓励;程度好的, 则要求读一些经典。

二、教师要学会和学生交往

教师要和学生的交往首先建立在热爱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展露的微笑让学生有亲切感;教师对学生一句无心的夸奖, 给予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师给予学生生活上的关心, 嘘寒问暖让学生心生感激等等, 这些都是爱学生的体现。“爱人者, 人恒爱之”, 教师对学生的爱会反作用于自身, 学生也会爱教师, 从而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

我们还要学会尊重学生, 只有从心底尊重他们, 才能信任他们、鼓励他们、挖掘他们的潜力。他们有问题的时候, 我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 从不歧视他们。有的教师认为和小学生说话太繁琐, 好好地教育他们听不进去, 必须要板起面孔, 让他们怕自己才行。或者学生们总是说一些可笑的话, 作为教师没心思去给他们解释。这些现象都符合小学生的天性, 也是合理的, 教师要尊重他们的思想, 不能打击他们。有了教师的回应, 学生才能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谈话是师生交往的一种途径, 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 增进感情的相容, 是师生沟通常用的方法。教师在和学生谈话过程中, 要明确目的, 做好充分的准备, 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性格, 更好地说服学生。谈话不能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 要找到切入点, 耐心引导和启发, 让学生自己认识对错。教师要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切不能使用讽刺、粗暴的言语, 以免吓到学生。这样, 不但解决不了问题, 还让学生对教师有恶感, 和教师争吵, 不欢而散。比如, 有学生作业总是不完成, 我和学生谈话, 了解到他喜欢玩电脑游戏。我就问他有那些好玩的游戏, 学生会说出很多, 我告诉学生, “游戏可以玩, 但是, 要先把作业做好, 课余时间再玩, 玩的时间不能过长, 对眼睛不好, 如果小学年纪就要戴一副眼镜多不好看啊。而且, 你把知识学好了, 以后就能玩更高级的游戏了。”在以后的学习上, 这名学生有了很大的转变, 学习变得认真了, 游戏也玩得少了。

三、促进学生动机的迁移

通过有效动机的转移, 使学生把这种活动的动机转移到学习上, 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需要。游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通过把认知活动转化为做游戏的形式, 让枯燥的语文学习变得活泼起来, 学生从中感到学习的乐趣。为学生创造了丰富的语文学习情境, 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不仅学习了知识, 而且培养了兴趣。如“词语接力赛”“你做我猜”“抢字卡”“找朋友”“一字开花”等新颖有趣的游戏。竞赛性的游戏会使学生耳目一新,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耳、手等多种器官。通过这些小游戏, 不仅满足了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 还创设了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 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让学生感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篇9

一、采用多样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人发挥智慧和取得成功的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参与,而且能使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激发教学兴趣,寻求诱导因素, 培养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体验探知教学的全过程,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美。

1.以情境激发兴趣 。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要用具有感染力的言行进行情感的传递与交流,让学生发现教材中、生活中的美,从而引导他们创造美。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山中访友》时,我让学生通过观看文中的插图、多媒体等形式感受大自然的美,使他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2.以导语激发兴趣 。

一个设计巧妙、新颖的导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可避免语文教学的单刀直入,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使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3.运用多媒体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认识能力和水平 。

由于多媒体电脑教学具有文字、动画、图像声音等直观媒体信息同步进行的优点,可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

二、鼓励质疑,引导创新

要敢于打破传统教育思想, 积极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创新。

1.鼓 励学生质疑 。

在教学中提倡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既尊重教师,又不迷信教师的敢想、敢说的批判创新精神。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质疑,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寻求自己的理解,然后通过讨论,对其理解作出评价,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勤于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充分调动其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2.敢 于标新立异 ,引导学生创新 。

要培养创新型、开拓型的人才,就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立异,敢于用前所未有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写作训练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旧有的“告白式”心理描写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文章独树一帜,别具匠心。

3.让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并放手让学生通过查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三、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应试教育讲究的是“以教师为主题”,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常常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在底下听得厌倦乏味。这种以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想象力、思维力的发展,使学生处于被动。这样的教学难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以“教师为主题”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全程参与,也就是说要大胆尝试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从扶到放,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坚持从扶到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即教师先“扶”着学生摸索掌握知识的方法,然后在学生具备一定知识的基础上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让学生试着进行写作训练,刚开始时,教师要给予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即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不但使学生在摸索的过程中学有所用, 使其学习方式更灵活多样,而且能为他们进行大胆想象提供前提。

除以上四点外, 在语文教学中还应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多说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些主观性的试题。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会更好地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干。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究,个性化阅读

一、小学语文课堂的创新实践探究

1.摆脱旧的思维,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

教会学生摆脱思考问题的旧思维,学会动脑思考问题,并且能够运用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衡量学生学习综合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准。 要想培养创新能力,就要努力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在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老师的一个动作, 一个手势,一个微笑,一句赞美,都可以影响学生的心情,老师努力将轻松舒畅的感觉注入整个课堂。引导学生积极探讨问题,增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从新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地发现问题,并且寻找解决办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2.把握课堂,积极实践

既然要求语文课堂实现积极的实践效果, 就要改变以往墨守成规式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语文课变成形式多样的课堂。在小学阶段,“ 口语交际”是实践性较强的部分,而语文的实践性也就体现在与外界的交流沟通方面,所以,通过假设环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 如果想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应该建议学生做好课前的实践探索工作,学生“ 口语交际”的课堂实际对课前的实践探究要求较高,所以,也就体现出了语文较强的实践性。

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发挥着非常独特的作用, 通过相互沟通和真诚交流,既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又可以探讨学习中的问题。 只有进一步了解学生思想, 掌握他们的解题思路,并引导学生用创新思维思考方法。 询问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 并及时处理已发现的问题,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学生提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老师寻找机会,启发学生动脑,通过实践,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 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桥梁,是师生共同进步的条件。

二、使个性化阅读充满活力

1.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环境

在新课改的内容中提出了个性化阅读理念, 个性化阅读追求的就是学生对文章的独特理解,抒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见解,老师的分析只能作为指导作用,而不应该勉强学生接受,这样只能使学生的思想受到限制,而发散思维对于个性化阅读是相当重要的,所以老师要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环境,为了加强阅读的目标性,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既要学生大胆动脑,自由想象,又让学生的思想在老师问题所划定的范围之内, 张弛有度的思考环境就是创设个性化阅读环境中的一种,同时,个性化的阅读环境可以使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2.个性化阅读中正确的学生观

小学生由于知识程度有限,实现自主阅读会有一定难度,这种特殊情况,就需要任课教师的帮助。 首先要开设阅读课,为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理念创造条件。 接下来就是老师列出阅读课上学生要阅读的书目,根据学生不同的年级,选择的书目尽可能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个性化阅读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成为个性化阅读实行过程中的重点,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力, 就要尊重学生在阅读方面的个性化选择,从学生的视觉出发,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构建和谐的、充满活力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

3.阅读教学中的教师观

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并且做到有教无类,用耐心去改变每一个孩子,相信他们会为你而改变,这就是正确的教师观,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单纯,只要与学生交朋友,真心相待,他们就一定会顺着教师的引导学习,只有逐渐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将个性化的阅读理念发挥到最佳。作为教师一定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发现他们对课文或者课外读物的疑惑,就一定要用心教导,使他们逐渐对阅读产生兴趣。 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才能将个性化阅读顺利地进行下去。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分析 篇11

【关键词】课改小学语文综合能力

全新的课程改革,给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目前,新课程的改革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到底如何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整改,仍没有统一的看法,各执己见,让人们无所适从。个别观点虽独特、新颖,但在实施过程中,似乎并不是很好把握。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应做到怎样的改进,我个人认为:

一、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尽量让孩子表现自己,教学的本质不仅仅是授课,而应从点播、指点着手,“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孩子探索知识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决不能让学生未经思考,就简单公布了问题的答案,这样苍白的教学方式,太无力了。在我的课堂上,与本课有关的内容由学生亲自动脑思考,从而全面领会,得到属于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领悟加上老师的指导,取其精华,开拓视野,才能激发学生自身内在潜力。因此,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们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能让学生们独立成长,学以致用。

二、培养学生创新、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脑通过观察外界事物进行改造联想,拟造出新事物、新形象的心理活动。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能在小学学习的各个方面中得以体现,独到的想象力是成功路上的基石,加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时代,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提高学生想象思维的良好素材,在阅读过程中,有效地挖掘学生想象能力,对于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总 结: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已渐渐被淡化,逐步走向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教学理念,更具科学的教育模式。为了孩子美好的未来和明天,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张小艳.浅议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8(9).

[2]李玉彩.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师角色转变[J].考试周刊2009(11).

[3]王丽娟.杨健对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J].教育实践研究2008(11).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12

一、发挥主动性,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以往的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以教师的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 学生作为课堂的附属只有听的权利, 而没有发言的权利, 这种教师单方面的教学使得学生倍感压抑, 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新课程改革提倡建立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让学生积极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乐学的氛围, 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与选择权, 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 敢于挑战教材与教师, 勇于发表个人独特见解, 从而彻底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多言堂”的转变。

1. 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思维的开端, 是学习的动力。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设置富有趣味性与探索性的问题, 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晏子使楚》这课时, 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晏子出使楚国, 楚王多次想侮辱他, 而他是如何应对的呢?从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学生自然会带着问题积极地阅读文本。此外, 我们还要鼓励学生质疑。我们应让学生对教材、教参和教师有批判精神, 有质疑意识, 勇于挑战, 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对待学生的独树一帜, 对待学生在课堂上不同的声音, 不应该是压制, 而应该是引导, 这样才能有精彩的课堂生成。

2. 开展合作学习,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 是指以小组为学习单位, 围绕问题或学生间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与交流, 使学生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地解决问题, 达成一致见解。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发挥小组成员的优势,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得学生经过共同努力取得个人与小组的共同进步, 还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二、构建开放性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尤其是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树立开放的教学观, 将学生的学习置于更广阔的空间里, 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 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1.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一是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我们要摒弃那种以讲代读的教学模式, 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阅读, 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悟。文章不是无情物, 每篇文章都凝聚着作者的情感, 传达着作者的喜怒哀乐, 这些信息教师是无法讲出来的, 而只能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体会文章的情感。二是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声像同步, 具有较强的视听感, 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为学生营造愉悦、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知, 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化解教学难点,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提高学生能力与教学效果。

2. 组织开放性的综合实践活动

一是整合学科优势,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综合性人才。知识是相通的, 不存在学科间的限制, 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打破学科限制,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 并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与优化,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课堂是教学的主要渠道, 但不是唯一的渠道, 因此我们要立足课堂, 延伸课外, 带领学生走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如编排课本剧、办班报、举行诗歌朗诵会等。三是开展语文专题研究。这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调查。如可让学生挑出店铺名、广告词等中的错别字, 收集广告语等等。这些综合性实践活动, 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而且能挖掘学生的潜能, 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正视差异性, 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 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是大众教育, 而非精英教育, 我们的课堂不能仅是优秀学生的天地, 而应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水平与认知规律并不是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而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何处理好学生间的差异, 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育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分层教学法, 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性, 利于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运用分层教学法, 正视学生间的差异, 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成为全体学生的良师益友, 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 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1. 教学目标分层

这是指将学生按实际水平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 针对不同的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差生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记忆;中等生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优秀生侧重于高层次的理解性题目, 并要能灵活运用知识。在课上提问时, 教师也要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层次提出相应的问题。

2. 教学方法分层

即指采用个别辅导与集体教学相结合。在具体的教学中, 由于受教学时间、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师兼顾全体学生难免会有所纰漏, 因此要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具体来说, 主要是针对中差学生进行辅导, 要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自主学习。

3. 教学评价分层

上一篇:工程减灾下一篇:阴阳和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