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教与学

2024-10-17

新课改下的教与学(精选11篇)

新课改下的教与学 篇1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应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一、平等对话

1.给学生机会。变老师枯燥的讲解为学生自主地我想说,我能演。再通过读书,进一步了解。通过教学,使师生、生生、生文对话达到融合,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学习。

2.虚心请教。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平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

二、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时,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并非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现在,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的普及应用,充分利用这些设施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置身于课堂学习之外的“看客”出现还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可以让全班所有的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见解都写出来,然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抽调部分学生的作业,放在实物投影或投影仪上打出来,再进行评讲。这样口头发言和书面表达相结合,就可以较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地避免“看客”的出现。

三、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还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

四、展示成果

评价探究结果,具有共享学习成果,激励后继学习的意义。由于学生在探究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对探究的成果也进行了小范围交流讨论,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质疑,对来自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探究的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他们内心有着想展示思维成果的渴望与冲动,他们想在展示成果中展现自我。因此,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

教学方式的改革,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方方面面无私地付出,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摘要: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

关键词:新课改,教与学,探究

新课改下的教与学 篇2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核心素养下的教与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核心素养下的教与学心得体会1

当下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最热门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对中国教育来说,是一件大事: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适应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要解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既关系到国家的总体发展,也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学生个人的成长,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思考。

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我将它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②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③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

④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⑤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

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这样一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全新的展现落实在学校教育上来了,需要每个教师去实践,落脚点就在于每个课堂。那么核心素养如何融入课堂教学呢?我想应着重抓好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学习目标需要转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关键能力提高和必备品格形成。这是学生学习素养和关系素养的两个方面。

学习素养包括学习的愿望和主动学习的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其中学习兴趣即学习动机素养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奠定良好的学习素养显然是最重要的任务。关系素养主要涵盖人格与心理、生理以及品质与品德两大方面,前者主要指与自身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自我规划、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而后者主要指与他人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有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有沟通意识和交流能力,有国家认同、国际视野、社会公德、社会责任,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自觉关心生态与保护环境等。

二、课堂教学方式要情境化、活动化,学会讲故事。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境,如果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境缺失,学生就不能在知识与现实生活间建立起联系。情境化教学是启发引导的必要条件,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式的教学方式。例如我校的大河源课程之走进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等,让学生将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这些活动体现了学科特点,可以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下的培养目标。

三、学生学习方式,要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型。

自主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有的教学必须围绕学生自主学习产生问题、自主或合作解决问题为主线去设计,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知识结构。而学生采用不同学习策略,自主以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以解决复杂问题,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完善所需的核心素养。

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学习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的重要方式。它要求学生必须活学活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在运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深入培养各项相关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养成。

核心素养下的教与学心得体会2

目前,基于学科素养的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征求意见,这就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开始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书中余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这一主题方面,重点阐述了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教学的具体路径和方法。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操作系统。只有将观念和理论转化为实施策略和行动方案,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因此,本主题是全书的重心和落脚点。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作为一名社会学科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包含哪些方面。

一、语言能力:在社会情境中借助图片、案例、材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二、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

三、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

四、学习能力:指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试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的关系为:知识能力是学科基础、文化品格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我认为,让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重点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四方面的意志品质:

一、主动与进取: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和持续的兴趣,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成就动机,能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语言运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二、监控与调整:能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情绪进行自我监控和有效管理,面对学习困难能够自我激励、自我调适,适时反思和评价学习效果,并对学习目标和方法等做出必要调整,主动适应,坚持不懈。

三、选择与获取:利用课内外多种学习渠道特别是网络资源,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并结合学习目标对信息资源进行选取和整合,广泛涉猎,有的放矢,既勤于学习,又善于学习,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四、合作与探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敏锐观察语言现象和语用规律,能从多角度、新视角去观察和理解历史现象,尝试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读和评判多元化现象,勤于思考,探异求新。

核心素养实则也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吾日三省吾身,课堂教学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人文性的教学,科学性的教学,发展性的教学,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核心素养下的教与学心得体会3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而好的教师不但拥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还要有丰厚的文化素养。素养和知识有什么区别呢?素养来自于知识技能,又高于知识技能,素养是智慧,是文化,是精神。而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

有学科素养的教师一定痴迷和深爱所教学科。有了这种痴迷与深爱,他会主动学习学科知识,钻研教材,博览群书,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不断把知识扩展和深化。他咀嚼吸收其中的精华,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并且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智慧,迸发教育学灵感,形成教育素养。

我最开始从教时,觉得编写教案的人很优秀,他们往往能够抓住文本的核心问题,巧妙设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去解读、探究文本,而我竟什么也看出来。随着工作时日的增加,我也慢慢积累了经验,当然这也得益于对教材反复研读,积极吸取他人经验,再结合自己的体悟日积月累而成。

譬如这学期我们学习选修教材《外国文学》这本书,这本书每一单元有一个主题,这些主题都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也是我们在做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经常碰到的概念。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叙述”,包括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几个概念。如果在以前我总是着重讲解本单元的第一课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而让学生自己读读《墙上的斑点》和有关话题“叙述”的理论性文字。但今年再去教这单元时,我把重心放在了主题“叙述”上,而把《桥边的老人》《墙上的斑点》作为例子去解读,这也符合编写者的意图。除此之外,我还选取了《伊索寓言》中《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让学生分别从狐狸和乌鸦的角度采用第一人称去叙述。学生对这个拓展的问题兴致很高,演绎了不同版本的《狐狸和乌鸦》,有的甚至改变了叙述腔调,加入了网络文学中“快穿”的手法,还让乌鸦角色崩塌。学生们的表现令我惊异,而我也相信,通过这次训练他们一定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叙述角度,叙述角度的改变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之所以前后教学的理念发生变化,我想这得益于这几年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听教学名家的讲座,知识视野开阔,对教材的把控上也更容易高屋建瓴,解读教材也就更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博览群书,广泛吸取营养,才能厚积薄发,收到让学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核心素养下的教与学心得体会4

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最热门的话题,近期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让我对素养教育又多了更深的认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怎样建立,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

那么怎样在我们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核心素养呢?

通过学习,知道在教学培过程中,注重文化对学生的熏陶,还得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可从以下方面在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

第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在课堂内充分体现出“情感课堂”。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是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第三、传授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一个交流,开放式的课堂。课堂以学生为主题,那就尽量给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会学习”这个目标,需要让学生尽快转变学习方式,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三种方式,指导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牢固掌握知识。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可以实现能力的发展,增强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注重积累,海量阅读经典书籍。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积累优美、新鲜的语言材料,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中华传统经典作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不仅内容源远流长,同时也有精辟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每篇文章都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将社会生活反映出来,映照着学生的心灵,并启迪学生的心智。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关于核心素养教学观的重建,我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本书我还需要细细品阅,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核心素养下的教与学心得体会5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看得出来,学校教育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场所之一。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有机无缝的链接,共同努力来完成!

我认为在学校里,核心素养要依靠学生在教育环境中慢慢地养成,是一个滋养的过程,重在潜移默化,不留痕迹的引领和助推。学生的周围是老师,老师们的素养在不断的影响着、引领着学生素养的`形成,因此学校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教师素养,教师就应该成为核心素养的标杆和引领者!毕竟老师们的一言一行总会种植在学生的记忆中。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老师的我,就一直在掂量:我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马?好像不全是,有缺项!所以要想在学生核心素养上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自感还要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终身学习,学到老,活到老!目标就是以身作则,事事处处为人师表。从此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教师:“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我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我将自己置身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我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质疑和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学生,只有这样以学习共同体身份出现的最本真的我,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有资料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15%―30%左右与教师的知识传授有关,其余大部分都取决于非知识层面的因素。如教师的情感、格局、胸怀、视野,看待事物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说谁带的学生像谁,验证了这一点。因此,学生在学校阶段核心素养的形成,就与他所经历的老师们的素养有着极大关联,每当会想到自己的老师,留存在脑海中的往往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经典桥段,他的为人处事和他的治学态度等,而他所教授的知识不是印象最深的。这些老师的素养的集合,不就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素养的建立吗?

核心素养内容丰富,要想全面培养就要做到不管哪门学科都不能以培养某某家为教学目标,而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目标。比如我从事的生物学科,不为培养生物学家,而要通过学习生物学,能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给予他们相应的生物学能力来适应社会,实现这一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贡献。

基于这个想法,我在生物学科上做三方面的努力来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一、在具备生物学常识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了解人体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身的生长和发育过程,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所以一般情况下,我比较自信于自己教过的学生,在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能够有正确的认知,做到必要的防范。我们清楚,生物学知识只是知道是没多大用处的,要想变成相关的能力则要通过讨论、亲身体验才可以练成。所以在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D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新课改后高三第一轮复习的教与学 篇3

【关键词】 第一轮复习 复习手段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9-072-020

进入高三,第一轮复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将高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认真、详细、全面的梳理,学生要基本了解高考所要求的知识点、考点等。那么高三第一轮复习如何进行,才能高效呢?

目前高考英语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形成了以篇章阅读为主体的试题布局。因此,第一轮复习的过程不应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和强化,而是一个再学习,再认识、提高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过程。

现就高中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五单元:Canada“The True North ”为例,将复习的学案设计为以下几个步骤:

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对词汇、短语、句型、语法这些基础知识的回顾和梳理,能够使学生把握住本单元的重点。之后在通过一些填空练习,转换句型,翻译句子等形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查漏补缺。

一、单词:根据首字母或汉语提示完成单词拼写,使句子通顺。例如:

1. We are very (please) that you’ve decided to go with us.

2. (measure)are being taken to reduce crime in the city.

3. Many visitors like the (surround) in the town so much that they’d like to live there for a life.

4. When it comes to job interview, first (impress) are important.

5. The film terrified all the children in the cinema and even some adults had expression on their faces. (terrify)

Keys: pleased; surrounding; impression; terrifying, terrified;

二、短语、句型:将相应的英语填到空格处,或按题后的要求完成,并用部分短语、句型造句。例如:

1.与其,不愿

2.定居,平静下来

3. 对……有天赋

4. 靠近

5. I my old friend in town today.( 看见,瞥见)

用以上1、2、3、4、这几道题中填出的短语造句。

1.

2.

3.

4.

Keys: rather than; settle down; have a gift for; be close to ; caught sight of;

三、语法: 复习同位语从句,并能够与定语从句区分开。

同位语从句用来解释说明前面的名词,通常由本身无意义的连词that引导,通常不可省略。一般在fact news idea hope doubt fear belief dream plan advice suggestion decision 等名词后有同位语从句,具体说明这些名词的内容。

The news that they won the match is true. (同位语从句:that不做成分,无含义)

The news that you told us yesterday is true. (定语从句:that做成分,有含义)练习:1)There is no doubt that he is the best person for this position. (毫无疑问的是)

2)(2009江西)The fact has worried many scientists 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 and warmer these years.(key: that)

强化重点知识拓展

对本单元的重点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归纳、总结、延伸,使学生对本部分知识有一个详细的认识,并能灵活应用。

一、词汇的拓展与延伸

下面例举几个词汇复习的案例:

1.surround vt.&vi. 包围,围绕

拓展:surrounding adj.周围的 surroundings (常用pl.)环境

用法:be surrounded by/with 周围都是……

Surround…with 用……包围

例句:The police surrounded the house.=The house was surrounded by the police.

练习: by a group of children ,he felt happy.

新课改下的教与学 篇4

关键词:中学政治,探索,实践,积累经验

一、转变观念,迎接挑战

新课程改革实施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怎样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我校是一所普通中学,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薄弱,学习习惯普遍较差,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我曾经很悲观的认为上课是在对牛弹琴,一直是疲于应付。一段时期下来,觉得自己已到了背水一战的地步,必须转变观念,正视困难。意识到这一点后,我试图把自己融入学生,去接近他们,了解他们,懂得他们真正的心理需求,从而用适当的方式去关注他们,爱护他们。当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时,他们才会愿意和你交流、沟通,甚至愿意把内心真实想法告诉你。我在课堂教学和管理中,也逐渐的由被动变主动,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慢慢被调动起来,课堂效率也大大提高。

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

我所任课的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普遍薄弱,每个班级都有六十多个学生,普遍学习习惯较差,课堂管理有一定困难。初学新课时我尝试着与他们在课堂上交流探讨,但成效甚微,课堂时间大多浪费。渐渐的发现,他们既希望老师的关注,又对学习缺乏信心。于是我决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培养他们对政治的学习兴趣。为了能够让学生畅所欲言,我尽量不设限,既依据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设定一个主题,鼓励大家课前查阅资料,课上各抒己见。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互动效果越来越好。以下以《市场配置资源》中的一个知识点为案例,展示其中的几个互动情节,与大家分享。

多媒体导入:电视剧《与百万富翁同行》几幅图片。

教师:这部电视剧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有看过的吗?

学生A:我看过,剧中的主人公卖海蜇起家,后又炒股暴富,再后来落魄街头!反映的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

教师:纵观这一段历史,人们总结了几句话:80年代人们下海,成了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90年代人们炒股,一夜暴富;2000年竞相投资房地产,成了今天的亿万富豪。请大家利用市场经济的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同学B:我爸爸就是那时下海的,开始摆地摊卖水果,后来又开公司卖服装;再后来就去做进出口服装的生意了。

教师:80年代之前为什么没有下海之说?

学生B:那时政策还不允许吧。还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统筹安排经济资源。

教师: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经济体制转变了。今天你要是再去摆地摊,还会变身CEO吗?(众笑)

学生B:不会吧,竞争这么激烈,摆地摊只是迫于生计了。

教师:激烈的竞争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C: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充分的竞争才会优化资源配置。说明我国的市场经济已发展到一定阶段。

学生D:我查过资料,1992年国家提出建立市场经济的目标,后来又建立了股票市场,再后来就全民炒股了。

教师:目前股市低迷,房价虚高,老百姓望房兴叹、望股生畏。这种现象反映了《经济生活》的什么道理呢?

众学生:市场调节的弊端: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教师:很好。但是这种现象会长久吗?如果会,你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不会,说明了什么在发挥作用?

学生A:不会。说明价值规律在起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在起作用。没有只长不落的价格,股市也不会一熊到底的。(众笑)

教师: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潮起潮落,在其中摸爬滚打的人们也日渐成熟。党的18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可见我们正处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机遇期,要有市场投资意识。那么,假如你手中有一笔足够的资金,下一个10年,你将选择怎样投资呢?

同学D:我们这一地区又兴起了多家老年公寓。老人多多,商机无限呀!

同学G:据说未来10年,电子商务很火,我爸爸正在往电子商务方面投资呢,说让我毕业后去打理。

同学H:那你可要好好经营奥,到时我们谁找不到工作了可以去你那里啊!(众笑)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的很热闹,多数同学都能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讨论中来,课堂气氛很活跃,同学们已经初步树立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投资理财意识等市场经济意识。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累经验理清问题

在与学生沟通共享、合作学习中,身为教师的我,也从中受益匪浅,看到了许多课本之外的东西,也许作为普通学生的他们,思考和认识的深度有限,但是能够引导他们从国情角度初步认识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已经比单纯死记课本要更有意义了。当然我们还有更多的不足去发现,比如课堂管理方面,越是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越是容易使一些教师在管理中处于被动地位,尤其是新老师刚刚上任的时候更容易如此,致使教师们困惑不已,这其中有老师自身的因素,但学生的行为习惯,家长们对学生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复杂等诸多因素也不能忽视;再比如教材观点和现实的对接,往往会出现不一致的时候,尤其是政治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困惑,老师难讲、不敢讲,就需要教师有科学的教育观,善于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正确对待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最后,还要注意平时教学中的知识反馈形式和高考考核的试题模式应该更好的衔接起来。

新课改下的教与学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改认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数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25-01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数学教学只有通过精心组织材料,课堂集中讲解,学生认真听讲,才能有效地传授知识,这种观念形成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基本模式。 诚然,教师的讲是课堂教学中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形式;但是,教学就其本质来说,要靠学生自己来学习,教师讲得再好,那也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教师自认为教得再好也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师的“教”怎样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帮助学生获得情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探索新型课堂

我国的课程改革在调整培养目标时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其目的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着眼于学生充分发展的特点。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缩。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因此,要敢于创新,突破原有的不利于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新型的课堂教学应具有开放、灵动、高新的特点。“开放”就是要打破内容和形式的封闭,在开放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灵动”就是要摒弃呆板、被动,倡导主动、生动,追求灵活、创造。“高新”就是要突破黑板,粉笔加一张嘴的单一课堂格局,科学地应用现代教育新技术,增加课堂信息交流渠道,增强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在教与学中,教学要更新观念,还学生自主权,激励学生独立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现代科技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学生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用常规方法教给学生概念、公式、定理等理论方面的知识,不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就会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就得不到相应的培养。为此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做到让学生讲、让学生议、让学生找、让学生做、让学生说。这样知识的“果”就是学生自己“跳起来摘到的”,既培养了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也锻炼了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而且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学习方法,把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并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将重“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过程”的教学,充分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内化知识,发展能力,为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案例1:教学32-17=?

首先指导学生课堂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各种方法,再找出最好的方法。在“争论之初”,学生们并不互相认同,逐步达成共识的过程就是学生深刻理解的过程。然后教师总结:

1、把被减数32重组为20和12,从12中减去7,个位得到5,从20中减去10十位得到1。

2、把被减数32重组为20,10和2,从10中减去7得到3,再加上2,个位得到5,从20中减去10,十位得到1。

3、把减数17重组为10,2和5,从32中减去5,再减去10,得到15。

教师给学生讲授多种重组方法,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但教师要掌握好度,不能“大包大揽”,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二、巧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成为一个问题发现者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学习内容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并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心情,产生主动求知的心里冲动,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激情与意识。

案例2:现在有含糖10%的糖水200克,要想得到含糖20%的糖水,该如何做?

教学情况调查中发现:

课改前学生方法单一,只知使糖水中的糖变多——加糖

课改后学生方法多样化。如方法1:使糖水中的糖变多——加糖。

方法2:使糖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

方法3:还可以加入含糖高于20%的糖水。

1、学生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2、通过实际问题的教学、用数学,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成为数学问题的发现者。

浅谈新课程下的教与学 篇6

那么, 新形式下的数学课如何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呢?简单三句话:课前自学, 课堂导学, 课后深学。以下就八年级数学第十八章18.1勾股定理的教学谈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课前自学

课前自学不是让学生盲目地、简单地去预习, 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教师的提示和要求深入进行自主学习活动。那么,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自学”呢?

1.做好思想动员, 让学生重视课前自学。强调自学不是简单的预习, 而是让学生明确自学的深度和力度, 让他们慢慢养成深入进行自主学习的习惯。

2.深化自学指导, 让他们深入进行课前自学。课前自学的关键在于指导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自学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自学, 第一是具体指导。教师根据下一节课的具体内容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提出相应的自学问题, 进行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使学生自学的方向和目标更明确, 针对性更强, 逐步引导学生深入进行自主学习。如在这一节课教学前的上一节课做如下指导: (1) 了解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发现过程, 体会其思想、方法; (2) 记忆理解勾股定理; (3) 总结体会定理的证明思想、方法; (4) 学习探究1和2, 体会定理的运用方法、技巧。第二是总体要求:让学生在上课前要完成“课前三问”和“自编三题”。“课前三问”要问思想方法、问内容、问由来。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明白一节课的主题、学习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的来龙去脉, 并要求学生写在纸上或笔记本上。“自编三题”则是在学习课本例题的基础上, 完成课本练习, 进一步研究课本习题或学习材料, 编选基础题两道、提高题一道。要求学生根据新知识的要求进行编写, 尽量要有新意, 编出自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 留于课堂上进行交流。在这节课中, 一些学生提的问题就很能体现他们学习的情况: (1) 课本中的证明方法你看得懂吗? (2) 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 (3) 如何更好地利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实践证明, 学生自学的潜力是很大的, 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自学任务。这就是说, 在教师没有组织课堂学习之前, 学生们已经能够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实现了课前自主学习、自我掌握, 为课堂深学, 更好地导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导学

课前自学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可能基于表层和字面的理解,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关键和实质, 并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完善自己的思想, 提高交流合作能力。课堂导学就是教师在了解了学生课前自学的情况下。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 与学生一起探讨、交流、解决, 同时针对情况进行强化训练, 从而达到知识系统化、技能巩固和能力得到提高的目的。

首先在检查学生自学情况的基础上揭开教学的序幕, 课始就提问部分学生的“三问”情况, 让学生进行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四个同学一组, 组内先尝试解决, 再在小组间进行交流。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学生们往往在相互提醒和补充过程中完善对知识、技能的认识, 互相提醒明确一节课学习要达到的目标。自编“三题”的交流, 可以让他们互相交流和弥补不同的想法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其次, 教师在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后, 根据学生自学的掌握情况, 全面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

在这节课中, 需要提升的几个问题, 一是掌握思想方法。对定理证明思想方法的掌握, 是这节课的重点之一, 而课本的证明方法中的图形较抽象, 较难理解, 此时可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体会图形的变化过程, 同时指导点明证明的思想方法:图形变化但面积不变。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证明的思想方法, 可补充一种方法:共同学习探究美国第20任总统茄菲尔德的证明方法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80页) , 而这种方法是利用同一图形面积的不同求法达到目的, 它与前一种方法有区别又有联系, 但简单明了;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 使学生更深入理解图形法证明问题的意义。二是延伸加宽。主要可选取学生“课前三问”和“自编三题”中比较典型的题目共同探索, 学生自编的题目, 在课堂上提出来进行全班集体研讨, 让出题的学生有自豪感, 其他学生有羡慕感, 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这一节课, 一个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对于探究2, 通过计算, 梯子的A点再下滑0.5米, 则B点外滑的距离还是一样吗?

很多学生凭感觉好像点A下滑多少则点B就外滑多少, 而经过科学、准确的计算探究, 发现:不但A点下滑0.5米, B点外滑不是0.5米, 而且A点再下滑0.5米, B点外滑还不是0.5, 并且外滑的距离与第一次外滑的距离也不同。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不但让学生认识到解题不能凭感觉, 感觉只能引导我们去确定解题的思路, 而真正的解题过程要有理论依据;也认识到要善于质疑, 善于提问, 从而改变了学生学习习惯和态度,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拓展提高。本节课中学生会主动运用定理来解决问题是关键所在, 除了组织学习探究1、探究2外还补充一个题目进行探究:如图, AB=3, CD=8, AB∥CD, ∠DBC=90°, BD=BC, 求AD的长。此题的解法之一:

如图, 过A作AE⊥CD, 过B作BF⊥CD, 利用Rt△ADE就能把AD的长度求出来, 这种方法是通过主动构造Rt△, 利用勾股定理结合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解决, 是一题综合性的题目,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主动运用和综合分析运用的能力, 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 却不知从何下手, 那是因为大部分学生还不会主动运用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 通过这个题目的教学, 学生主动运用、综合运用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课后深学

经过“课前自学”、“课堂导学”, 学生的学习已达到一定的程度, 所学的知识要点、技能技巧以及综合运用能力有了较全面的掌握和提高, 但还有点乱和不很熟练, 因此课后进行系统的整理、加固和拓展是必要的。

那么, 怎样做好引导好学生的课后深学呢?

首先, 要做好课后深学的指导和提出要求, 指导学生进行课后总结、反思和交流。经过课堂导学教师已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提出具体的总体要求。如:1.回顾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技能要点;2.总结、对比、反思课前自学和课堂学习过程, 体会自己自学的不足之处和需改进的地方, 思考今后自学应该如何进行。3.自己还存在哪些疑惑?要求他们用专门的笔记本记好, 并与同学进行交流互评互学, 或在课后找老师交流。同时也要根据学生情况对各个层次的学生作出不同的指导要求。

其次, 处理好课后作业。课后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和提高, 其针对性是很强的,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 其关键在于精选作业题。如何精选呢?我的做法是:基础题、中档题、提高题按5:3:2的要求设计, 这些题目来自于习题, 更主要来源于教师从课外精选, 选题时要针对学生情况来选, 切实加强针对性。如本节课的作业布置如下:1. 完成课本P78~79第3~5题 (基础题) ;2.完成P78第7、10题 (中档题) ;3.完成补充 题 :如图 , 在△ABC中, AB=13, BC=14, AC=15, 求△ABC的面积。

此题看似简单, 却暗藏技巧, 首先, 大部分能很快确定要作出△ABC的高, 构造Rt△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出现了直角三角形以后要用方程思想, 列出方程组进行求解, 考查了学生方程思想的运用, 但列出的方程却是没学过的二元二次方程组, 大部分学生就做不下去了, 但有去认真观察思考的学生就会利用整体思想和消元思想, 转化为学过的知识技能, 从而很快地解决了问题。学生作业完成后又如何处理呢? 针对学生在教师留作业时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 要求基础薄弱的学生只要求完成基础题和部分中档题, 中等学生则要求完成所有基础题和中档题, 优等生要求他们还要完成提高题, 不会做的可以不做, 但要回答三个问题:1. 写出本次作业中你独立完成题目的序号和在别人帮助下弄懂并完成的题目序号;2. 记下本次作业中你不会做的题目序号, 力争分析出症结所在;3.本次作业你用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三个问题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总结, 提高了学生作业的作用和效果。对于老师而言, 既要切实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又要减轻教师负担, 所以在批改作业前, 先浏览一下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情况, 先做到对学生心中有数, 然后针对情况选题点评, 大部分则可略评, 发回去后还要学生进行相互的交流互改, 从而大大节省了处理作业的时间, 以便为研究教学、精选作业题投入更大的精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与学 篇7

一、新课标, 新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师生关系的变化, 教师不再是“决策者”而是主导作用, 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 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决定着班级风气的优劣……从这个意义上讲, 教师是“主导”。教师必须增强责任意识, 加强对自身教学工作的反思, 要形成这样的常规思维模式:当我们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时, 在任何情况下, 都要在教师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有这样, 才能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有利于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主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率先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 在备课、教学方法指导等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特长及不足, 发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探究之心, 而做到这些要特别注重情景的设置, 在教学的不同阶段, 通过不同情景设置调动学生, 使学生在愉快中学到知识。

在新课程中, 探究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它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性学习素养, 建立自主创新型学习的实践体系。在高中教学中探究学习重要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教给学生怎样探究学习、自主学习, 学习的第一步自主学习——自我初学感知;第二步询问探疑——发现疑问, 积极探究学习;第三步互动探究——互相讨论交流, 碰撞火花;第四步揭示规律——获得新知识。而在整个环节中, 教师站在发现者的位置, 引导学生敢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积极合作探讨问题, 创新的解决问题。

二、新课标, 新的学习理念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对象, 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发挥, 就不能实现新课程表的教学理念, 学习任务必须也只能通过学生自主构建才能更好地完成, 达到预期效果。

学习方式很多, 但总体上可分为两类:接受性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由于受传统的影响, 长期以来,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 还伴随有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象, 这种学习方式就常见, 也就容易让人接受, 但是这就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 应大力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鼓励学生质疑。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同样一个问题, 是教师提出还是学生提出, 价值大不一样, 我们所倡导的启发式教学, 教师的“启”不是在于向学生提问题, 而是重在启发学生自己提问题, 提出一些对知识了解、能力提高、创新思维的有自己特点的、属于自己独特问题。

其次让学生去尝试, 培养探究习惯、学习兴趣。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的学习有非常大帮助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 教师要常常肯定并加以指导, 学生尝试的过程, 就是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即使结果是失败的, 但过程也是有价值的。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 所以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不但是知道、了解知识, 而且能够灵活的运用知识, 去创新的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 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三、合作学习切忌流于形式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老师们广泛采用。听课中, 我们会经常发现几乎所有的课堂都有小组合作学习。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切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但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 一种点缀, 只用两三分钟时间, 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 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 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 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不会倾听, 不会合作, 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 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 忽视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由此, 我想到,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发挥实效, 教师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策略。

1、我觉得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 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 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 它只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因此, 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实施前提。我认为, 有一定价值的内容应该是有一定难度, 答案多样, 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先让每位学生自行读书、理解、领悟, 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 倾听别人的想法。这样的学习内容, 由于是学生关心的问题, 参加讨论有兴趣, 再加上其答案不止一个, 几乎每位学生都能谈到一两点, 中下生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 因此大家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2、明确分工。既然是合作学习, 就涉及到组内成员的分工。首先是组内成员要有角色分工。一般要求每个合作小组要事先选定小组长, 以安排任务, 监督进程。其他成员或是发言人, 或是辩论员, 或是记录人, 或是其他的角色。而且, 每次合作时的角色相互轮换, 而非固定不变, 以期学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发展不同的能力。其次是任务分工。有些活动性或操作性强的内容, 可根据实际需要给组内成员安排不同的任务。例如, 在涉及需要学生事先搜集资料的一些阅读课中, 合作小组内的学生可在组长安排下各自承担不同方面的搜集任务, 而后再在课内加以汇总, 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3、加强指导。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决不能是旁观者, 而应该是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要深入学习小组, 倾听、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进展情况, 揣摩他们的认识心理, 体察他们的学习困难, 适时地教给他们合作的技巧、组织讨论的要领, 使他们懂得尊重和倾听, 学会否定、质疑和补充, 不要笼统地提醒学生该怎么做, 不该怎么做, 要有针对性, 帮助他们将学习活动开展起来。合作学习时教师加入某些小组的交流中, 则可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以利于调控合作进程, 辅导学生正常开展交流。

总之, 分组合作要让学生全面参与探讨, 突破重点、难点, 使之真正收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

四、提问要有艺术

新课程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你学懂了什么?”“你喜欢读哪一段?”“你有什么不懂的?”“请说说你的看法和观点。”……由于老师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学生思维活跃, 乐于发表自己的感受与观点。教师充分尊重学生, 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但稍加观察、分析和归纳后, 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想说些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 不根据课文的特点, 不分时间场合, 不顾班级和学生的实际, 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感受不多, 所思所讲十分肤浅, 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那么, 怎样提问才有价值呢?

我认为, 提问题, 首先要讲究实效。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启迪学生的思维。像前面提到的诸如“你读懂了什么”之类的问题, 如果学生的交流非常粗浅, 教师就一定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再读自悟, 或进行适时适度地点拨, 促使学生对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

其次, 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扣住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 “一石”能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 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要有趣味性, 设法让学生“欲罢不能”;要创设“大问题”背景, 且问题要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后,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也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我认为我们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1) 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敢问。 (2) 创设引趣激思情境, 使学生爱问。 (3) 适时点拨引导, 使学生善问。

综上所述, 在现代社会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都需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作为基石。但是这些的获得不能还是单单通过知识的简单传授, 死板的从教师处机械地获得。需要通过教学改革, 让学生更加主动的、积极地、灵活的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摘要:新课程改革, 国家教育部对于中国未来高中教育长期可持续发展做出的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的纲领性指导意见。在现代社会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都需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作为基石。但是这些的获得不能还是单单通过知识的简单传授, 死板的从教师处机械地获得。需要通过教育改革, 让学生更加主动的、积极地、灵活的获取知识。作者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入手, 论述如何提高高中的学习效果与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教育,教与学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的教与学 篇8

近年来, 我国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中小学校开始普及。 但是, 无论新技术如何便捷与先进, 它毕竟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 与以往的黑板相比, 没有性质上的改变, 人类学习的本质也并没有因为有了新的信息技术而有任何改变, 人才是决定一切的要素。 那么, 如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它, 用好它, 使它的作用最大化才是发挥出这一新媒体新技术作用的关键。

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刺激学生产生深度认知活动的作用, 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认知困难, 解决学习痛苦,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方面的辅助作用。

一、明确教学知识点

学习, 更多的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 依然需要关注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情况,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信息, 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例如:在冀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Lesson 5 How Many”中, 上课伊始, 教师可利用电子白板资源库里的小游戏, 对学生进行单词检测, 生动活泼的游戏画面, 极大地提升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活跃学习气氛。

利用电子白板的投影放大功能, 可以方便快捷地将课本上的重要知识点放大展示出来, 便于重点讲解, 电子白板的分页显示功能, 电子白板的编辑、批注功能, 在课堂上示范性的互动批改, 电子白板自带的放大器、聚光灯、屏幕遮蔽、魔术笔、荧光笔等功能, 为现场示范批改作业提供了技术支持, 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演示性和动态性、生成性及互动性特点, 将批改习作的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 供学生观摩和学习, 还可利用电子备注功能说明修改的理由, 自带的照相功能, 将作业制成课件, 在向学生讲评时展示。 例如在作文课时, 教师可以在白板上展示学生的范文, 分析习作的精美词句及作文的优缺点。

二、确保学生的学习时间, 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和表现力

为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必须确保学生必要的学习时间, 故而必须精选学习内容, 呈现重点内容, 学科的基本结构, 提高教学效率, 力争使学生使用最少的时间, 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采用提高展示、讲解效率的有效方法, 减少教师板书等占用课堂时间的行动, 可以增加课堂上个别指导、思考判断及表现活动的时间, 以加强对学生思考力、判断力和表现力的培养。

例如, 在地理课上,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中国地图, 可以实现对气候、气象图的学习, 并且可以引导学生在植被、交通、矿产、工农业、水产及进出口等方面发散思维, 进行深入的思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然, 这种教学方式, 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及教学能力, 才可以举重若轻地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才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在这方面, 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 它的在线资源库, 有大量设计精美的教学课件, 动画、 音频视频,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使用所需的文字、图像、声音及视频。 充分调动学生感觉器官, 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启迪思维。

例如, 在冀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Lesson 8 Canada”中, 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了电子白板资源库中加拿大尼加拉瓜瀑布的视频, 雄壮的瀑布, 优美的音乐, 让孩子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对课文、单词的印象更加深刻,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单词复习环节, 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拽功能, 让学生亲自动手, 将正确的单词拼写出来, 利用这种类似游戏的方式, 让学生积极参与, 不但提高兴趣, 而且加深印象。

四、促进教师自我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的过程, 也是教师自我研修、自我提升的过程,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组织课堂教学, 需要设计没有尝试过和教学活动, 需要设计富有新意的教学环节, 需要教师提高修养, 以应对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提出的种种问题, 所有这些, 无不具有潜在压力, 促使教师不断学习, 不断进步, 提升专业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 为培养新时代的人才作出贡献。

总之, 交互式电子白板为教师提供了良好、自由的教学环境, 充分体现了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我们应当积极应对新技术的挑战, 用活用好这项新技术, 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一新媒体新工具, 提升专业能力, 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摘要:交互式电子白板是能够在屏幕上直接操作、直接书写的大型显示屏, 集传统黑板、投影仪和电脑的多种功能为一体, 形成了统一的教学平台。近年来, 随着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中小学的普及, 研究如何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支持下, 改变教学模式, 解决多种教学问题, 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 探索能力的新型人才, 已经成为需要重视的事。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蔡悦茹.浅谈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缺点[J].学术探讨, 2015 (21) .

[2]许爱红, 杜秀芳.山东省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状况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 2012 (24) .

[3]程岭.西部农村中小学生学习适应、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 2011 (15) .

[4]蔡悦茹.浅谈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缺点[J].学周刊, 2015 (7) .

[5]吴筱萌.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3:290.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

[7]王本法.奥苏贝尔的成就的成就动机驱力构成论及其意义[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2 (04) .

[8]石映辉, 杨宗凯, 杨浩, 刘三伢.国外交互式电子白板教育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05) .

[9]赵建华, 周秋怡.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过程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01) .

[10]孔晶, 赵建华, 刘家亮.交互式电子白板支持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 2014 (12) .

浅谈新课程下语文的教与学 篇9

初中语文教学与学习语文的关系问题是语文教学过程的实质问题之一, 其实也是教育教学理论中重点争论的问题之一。语文教与学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就是因为如此, 本次新课程改革中把语文教学过程分成老师和学生的共同交往、共同互动, 最后老师和学生都同时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上的共同提高。那些只有老师努力教学, 看上去老师非常吃苦耐劳, 学生在下面努力自己学习, 其实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分开了家, 出现了现在流行的假教学。这是一种非常有害的教学和学习, 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伤害, 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定位为交往, 是对教学过程的一次彻底大解放。它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是对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在历来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一味教学, 学生只是一味学习, 教学就是广大语文教师对学生定向地传授知识的一种单一活动, 它表现为:一是以教学为中心, 学生围绕着老师的教学而学习。教师是圣人, 教师是无所不能的一种能人, 一种至高无上的圣人, 对于需要学习知识的学生来说, 教师就是知识的海洋, 就是知识的宝库, 是无所不能的圣人, 是活生生的活教科书, 没有教师传道授业解惑, 学生就无法到达知识的彼岸, 就无法成才。所以教师是课堂的拥有者, 教师是课堂的上帝, 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无偿地给了学生。教与学关系成为:讲, 听;问, 答;写, 抄;给, 收。这样的填鸭式教学, 在这样的课堂上, 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教代替了学, 学生是被教会的, 而不是自己学会的, 更不用说学会了。二是以教为基础, 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 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 教了再学, 教多少、学多少, 怎么教、怎么学, 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 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 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 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 教也走向了其反面, 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 学生越不会学, 越不爱学。总之, 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在本次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交往、互动。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 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 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 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广大语文教师不再仅仅为了教学而教学, 而是通过课堂实施教学, 通过对话而被教学, 学生在被教师教学的同时, 也是在教学。这样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共同学知识, 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

论新课改下的快乐地教与学 篇10

关键词: 快乐 定位 多元智能理论 奥乐夫

快乐可以促进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工作,学习让人懂得真正的快乐。也许你会说,音乐课你还不快乐啊?天天唱唱跳跳,多开心!开心不就是快乐吗?我说:“不!”正如钱钟书先生说的:“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的文化又进了一步。”开心只是一种心情,而快乐是一种精神。精神是人类最高追求境界。例如你看完一个搞笑的影视节目,你不会说,好快乐啊,你只会说好开心,因为这种愉悦感只是很短暂的,稍纵即逝。但如果你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了困难,你历尽艰难,终于得以解决,你会觉得无比的快乐,所经历的艰难与你得到的快乐成正比,成功的愉悦感会让你下次再去品尝困难从而得到更大的快乐。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快乐地学习,但并不等同于“无忧无虑,没有负担”的学习。

既然我们要快乐地学习,又不可以无忧无虑、没有负担地学习,又不可以不要教科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那我们怎么才可以真正快乐地学习呢?

首先,我们为人师者要学会“自我定位”。

为什么要定位?近代教育史上,人们总是喜欢把师者定位在“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副“恨铁不成钢,为自己的学生操劳一生,不求任何回报”的样子。泪都干了,蜡也成灰了,自己都不快乐了,如何让学子快乐?如何把自己满腹才学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呢?所以我认为把老师定位为一个指挥官的角色更合适。只有在课堂上精于调配,善于指挥,才能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碰到困难,别让学生还没开始学习已经害怕甚至厌倦了学习。国家总督学柳斌说过:教育是最需要科学的领域,传授科学的过程不科学,学习科学的人就只能收获痛苦。所以,我们要想让学生爱学习,快乐地学习,我们首先要给自己一个定位,是做一名快乐地指挥官还是做一只会燃尽的蜡烛呢?教改给了我们一个选择的机会。老师是课堂教学中教的主体,学生是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这是两个互不干扰却又互相联系的主体。为什么说互不干扰呢,因为老师是为了教,学生是为了学。现代战场上,聪明的指挥官是不会让自己和士兵一样冲锋陷阵,暴露在敌人的视野内指挥的。只有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才会去当排头兵,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这两个主体如果互相干扰是什么都做不成,只有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才能成功地学习,从而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授人以渔的快乐。那么,低年级的小学生在音乐课中,我们该如何去指挥他们快乐地学习呢?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八十年代就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至少具有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音乐、运动、交际、自省和认识自然等多种基本智能,其形成既有先天的基础,又有赖于后天的开发。音乐课的学习占据了许多项,而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倾向都不同,要把不同的学生聚到一起学一样的东西不是件容易的事,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从易到难,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一年级的学生刚上小学,很多基本的教学常规都还不是很懂,正如一张白纸,我们画什么他们就会出现什么。我通常在教学中,侧重对学生的节奏训练,因为节奏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用他们看得到、听得着的音乐节奏来训练他们对音乐的感觉,用节奏去调配他们,把孩子的东西拿来,加上我需要的音乐元素,让孩子们和我在教学相长中去玩音乐,在玩中学。

第二要大胆利用各种教材,优化教学。

俗话说: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都是好猫。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要做这只好猫,音乐老师要做很多的准备,音乐教材是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但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至少普遍用过三种教材版本,不论使用哪个版本,我都会在开学时通读教材,把可一起利用的教材放在一起,不论课题先后,不管哪个版本,甚至有时我还会加入流行音乐。例如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课,我在正常课题学习前加学了《上学歌》,通过歌曲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自己上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意义,每次我都表扬能做到的学生,哪怕是一点闪光点,很快学生就进入教学常规。

通常教材配套的音乐素材具有局限性,甚至有些地方性太强了,学生较难把握的,我会级的《劳动歌》,地方特色太浓,一年级的小学生很难接受,我干脆让学生按歌曲节奏念熟歌词,让学生自己找首合适的童谣套用进去,进行了无意识的二度创作。有位学生就硬生生地把《学做解放军》套进去,变成劳动大军军歌,把《学做解放军》里的“哒哒 哒 哒哒 嘀 - / 嘀嘀 嘀嘀嘀 哒 - ”换成了劳动时的声音和动作,同学们一下子喜欢上了,表演得非常非常生动,一节课快活而难忘。第二课时我才给他们听原味的《劳动歌》。虽然他们没学到东北味浓郁的《劳动歌》的旋律,但他们却无意中学到了更多。所幸音乐课教学相比其它科目有很多自身的优势,我们甚至还可以利用语文课本里的诗,数学里的数字,大自然中的风、雨等等,总之一切为我所用,达到快乐的教学目的。

其三,洋为中用,巧用多媒体平台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卡乐•奥乐夫创建的奥乐夫音乐教学体系是世界公认的成熟的一种音乐教学体系,它以音乐节奏为学习起点,它有严密的逻辑性,科学的发展观,可以引领任何一个阶层的人们快乐地学习音乐,八十年代引入中国已二十几年,近几年更是深入地发展到了各省市音乐教育第一线。把这“洋物”为我所用需要一个过程,缩短这个过程最快的方式就是巧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平台是我们音乐课堂教学中最有力的武器。但不要滥用,不要为了好看而用,要做指挥官,有时找到的教学素材有很多,要為了用而用,可用可不用时尽量不用,让多媒体成为我们的教辅工具,而不是我们的主人。多媒体可为我们提供不间断的音乐,让我们在玩音乐游戏时更有趣;多媒体可以为我们提供完美的画面,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孩子还小,需要视觉提醒,我和孩子们一起玩音乐节奏的时候,会先让他们通过画面想象这画面会出现什么声音,再联想到动作,让他们去说、去想、去动,我们只要引导他们,这也是奥乐夫教学法的精髓所在,而不是把知识僵硬地注入。多媒体可以让他们更加注意听音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锐度,因为只有会听才会唱。

钱钟书先生说过:“矛盾是智慧的代价。”所以只有智慧才会发现矛盾所在,而矛盾的解决会让我们产生无比的快乐,无论教者还是学者。就让我们多多发现矛盾,从而获得更多的快乐。

参考资料:

1廖乃雄《音乐教学法》中国音乐学院出版05年7月

2、晨曦 李宝林《加德纳八大智能教育法》中国商业出版社06年2月第一版

3廖乃雄译《奥乐夫音乐教育法初步》安徽文艺出版社会1987年

浅探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与学 篇11

一、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在高中化学教材中, 已安排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可达一百多个, 充分体现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因为“化学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官”, 所以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已学化学理论的指导下, 以实验为基础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将基础知识与化学实验的讲解紧密地联系起来, 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从思想上重视实验教学

老师们都知道, 所有化学实验的方法, 都是依赖以基本化学性质和基本原理为依据来设计的实验操作步骤, 然而这些操作步骤所产生的效果, 只有借助科学仪器才能便于观察.虽说“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但无论是感性材料的获得, 还是理性认识的检验和物化, 都离不开科学的仪器.自然学科 (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 教学如果没有较好的实验教学来陪伴, 就不能将学生学到的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也只能是囫囵吞枣, 如此而已, 无法对仪器的使用过程和特征变化进行观察、分析、比较, 更谈不上深入思考和在此基础上创造发展了.学生就只能在现存的书本和教师的讲解范围内活动, 不会从原基础上动手、动脑去发现、发明和探讨、探究, 更谈不上创新.因此, 化学教学应以实验教学为基础, 注重学生实验思维的培养.

2.从实践上加强化学实验的教学

(1) 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 尽量让学生在教学中成为主人翁, 让他们多动手操作, 多用眼观察, 多动脑思考, 重视家庭小实验、课外实验、实验室内的指导性实验, 对实验出现的异常现象, 会从理论角度进行解释.如甲烷、乙烯、乙炔能否使溴水褪色?通过实验发现甲烷、乙烯、乙炔都有褪色现象.那么甲烷为什么会使溴水褪色呢?实验证明这与甲烷通入的时间和量有关:原来在溴水中较长时间地通入甲烷, 甲烷蒸汽会带走易挥发的溴而褪色, 并不是甲烷参与反应而褪色.

(2) 想方设法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也可利用一种实验让学生探讨多种实验途径, 其目的是让学生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网络化.

(3) 加强实验操作考核, 检查学生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笔者收集近几年的高考实验装置图, 分析其内在联系, 发现中学阶段的拆、连等方法就能得到高考实验题, 这使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操作更加地重视起来.

二、化学学习方法要灵活

现代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 使人们感觉到需要接受的新知识、新信息太多.所以在学校学的知识再多, 也无法赶上知识更新速度的要求, 科学技术的发展迫使我们的教育要改变观念, 使以前专业知识的“深”向现代各学科知识的“广”方面转变.

1.拓宽化学视野

教学方法是面向教学对象而言的, 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是不变的, 但方法是在变化的.譬如, 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中, 教师应当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总结归纳, 而不是单纯的讲授.学生在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中就能形成自己的思维.学生有了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 就为《从海水中得到的化学物质》的学习开了个好头.只要能够灵活运用教学形式,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被诱发出来, 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通过讲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也间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化学知识的增加, 小总结、小归纳、寻找化学小规律的学习方法, 会在教学中不断渗透, 这有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

2.探索化学教学规律

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的人中有许多人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 特别是高一全期、高二上期的无机化学内容, 杂乱没有头绪, 使学生感觉到要记的知识点实在太多, 其实不然, 只要你深入进去许多东西则是有规律可循的.譬如, 学习了元素周期表, 在同一周期中我们知道原子半径的变化是元素化合价、金属性及非金属性变化的原因, 但有的学生不善于将已学的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单元中, 这样一来就觉得学习化学没有规律可循, 其实这些学生已掌握了化学的规律, 只是不善于运用而已.所以, 在经常引导学生发现学科规律的同时, 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并探索教学内容中新的教学规律, 让学生在保持浓厚的兴趣下去接受一门自然学科的学习.

三、灵活运用教学形式, 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教师讲, 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方式, 已经被许多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它的弊端, 但这不等于教学没有规律可循, 也不等于教学中可以随心所欲, 更不等于教学活动与 教学 内容 要完 全对 立, 严格地说应该在原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 吸取精华, 排除糟粕, 灵活运用教学形式,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在传授化学知识和实践技能时,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选择一定的教学形式.

1.学生编题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也许这种做法会有人嗤之以鼻, 而实际上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能编试题, 这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学习, 更要会质疑, 考虑已知条件如何给出、相关问题如何设计, 这可以诱发学生自学学习,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可以说, 命题的过程是一个复习知识的过程, 是一个知识不断加深的过程, 是一个对知识和自学能力的升华过程, 如果从中挑选一些题目作适当修改后组成一份试卷, 让学生练习, 即“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 那学习效果就更好了.这种“从命题中学习解题”的教学方法, 就是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这不仅可以更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 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指导学生运用“反思认知”法来评价自己的学习

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反思认知”又可被通俗地称为“自我评价”.“自我评价”隶属于学习策略之中的元认知策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人对事物的看法是由自己来调节的.学生要学会学习, 必须要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 (计划) .通过不断地对学习过程、方法、效果的分析, 及时反思在学习中的得失, 从中领悟出自己的学习规律, 与此同时去获取和发展新的元认知知识, 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

3.作为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

(2) 不断寻找学科规律, 尽可能让学生“知其然, 也知其所以然”.

(3) 除了指导学生化学实验外, 也要将化学理论教学与直观演示教学相结合, 演示条件不充足的实验可以采用模拟、挂图、模型等方法增强学生对化学抽象概念的理解, 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4) 在布置作业方面应将讨论、反思、自学、运算、小制作、课外小实验等练习方法运用到各个教学阶段中.

(5) 善于归纳总结, 从社会、生产、生活、科技等方面探索新颖的题材.培养学生寻找化学规律的方法及用辩证观点接受新知识的思维.

上一篇:初中文言文的创新教学下一篇:高校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