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古诗词教学

2024-08-04

新课改下的古诗词教学(共12篇)

新课改下的古诗词教学 篇1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 其古诗词以凝练的语言、瑰丽的想象、丰富的情感传唱不衰, 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灿烂的华章。学好古诗词, 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所以, 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笔者现就初中古诗词教学问题, 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注重预习, 初步感悟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首先, 要求学生收集了解诗词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更好地理解诗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春望》, 当时正值安史之乱, 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杜甫被捕, 在长安城里, 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行为, 第二年三月, 春回大地, 鸟语花香, 草木茂盛, 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伤感, 所以诗人的忧国思家之心就跃然纸上。其次, 掌握生字词的音义。例如:杜牧《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 在此处为了押韵应读为“xiá”, 而不能读为“xié”。最后, 让学生课前朗读诗词, 以便初步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感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经过预习, 既培养了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 也为他们提供了充分发展的自我空间。当然预习必须是有针对性和适量的, 否则就适得其反了。而要做到有效, 就需要老师认真地花心思去备课, 引导学生进入最好的课前准备状态。

二、加强指导, 反复诵读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学诗词要从读开始, 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文章不厌百回读, 熟读精思子自知”等, 正说明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三、以乐配诗, 创设情境

中国有着优秀的古典诗歌, 也有着优秀的古典音乐, 两者有一个相同之处, 那就是都表现意境。在古诗词的教学之中可引入古典音乐这一资源, 在音乐的氛围里学习古代诗歌, 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学法指导, 触类旁通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在古诗词的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自主地去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在教学诗词时, 应时时进行学法的指导渗透, 以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灵活掌握方法。

五、发挥想象, 以文代诗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的精练, 可说是字字珠玑。但是, 我认为, 简单的翻译是枯燥的, 学生也很难进入意境, 所以我更多的时间是花在指导学生上, 让学生发挥想象, 对古诗词进行体裁的改变, 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诗词中所描写的东西串成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体会改变后的散文, 再对照原诗进行品读, 理解诗词语言的特点, 学生也就能突破狭窄的诗词意象空间, 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与熏陶。

六、诗画结合, 感受意境

世称“诗佛”的王维的山水诗“诗中有画”, 如“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一幅多么清幽静谧、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 尽在其中。但这并不以王维为滥觞, 也不以王维为终结。这种特点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写情写景古诗词。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图画。“诗中有画”,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和理解的平台, 对教学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 动手画画, 体会古诗词的画面美。

七、活动竞赛, 激发兴趣

古诗词一般来说篇幅较短小, 而且琅琅上口, 易于背诵。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课内古诗词, 参加朗诵比赛,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轻松地完成了背诵的任务, 效果显著。同时, 通过诵读积累, 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八、品味名句, 陶冶情操

古诗词中许多名句已超越时空的限制, 被今人广泛地借鉴和运用, 表现出极强的思想性。教学时, 我们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反复推敲, 在领悟诗人手法巧妙的同时, 更要将古诗词蕴涵的思想遗产内化为他们自身的精神财富。例如:在《别董大》中, 不写忧伤惆怅的别情, 而代之以“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积极乐观情怀;杜甫贫困潦倒, 饥寒交迫, 却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震撼人心的呐喊。这些豪气冲天的诗句将给学生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并影响学生的一生。

总之,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美育的重要领域。它不是僵化的、机械的教学, 而应该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有效的方式, 创设情境, 实现文本与学生心灵的契合。让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浸润自我, 放飞梦想。

新课改下的古诗词教学 篇2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科技、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古诗词就是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文化史上永放着瑰丽夺目的光彩。在新课改背景下加强小学古诗词教学,对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本文尝试提出几点优化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一、小学古诗教学的现状――多了“肢解”,少了整体意境感悟

古诗由于音韵齐整、结构简洁、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这些特点,因而便于朗诵,是一种朗朗上口的语言材料,历来受人欢迎。也正因此,学生学习古诗并非开始于小学阶段,一般的孩子在幼儿阶段便已接触古诗了,背诵古诗被很多家长当作是培养子女的一项具体措施,很多家长把子女会背多少诗当作“教子有方”的一个重要指标和孩子是否聪明的一个重要参考。但只需稍微冷静思考,这种古诗学习只是停留在“朗诵”的层面上。当然,限于幼儿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也不宜作过深要求。可是,对于古诗创作原意――诗以言志,表现一种意境、境界,这种古诗学习无疑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花费了家长的诸多精力,倾注了家长满腔热情,牺牲了儿童诸多玩耍嬉戏时间,有的还可能是以违背儿童自身意愿为代价,却仅仅得到这种低水平的效果。这样的投入和这样的教育,可谓事与愿违。

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因现今的教学评价体制得不到根本变革,考试仍是主要手段,大多教师还处在“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水平。教师们不得不将精力放在与考试有关的教学内容上,如要考默写故要求背诵;要考重点词意故要求个个词语掌握;要考诗句意思故要求学生一句一句将其抄下来并背出;要考中心思想故要求死记“表现了什么”“歌颂了什么”,等等。至于龚自珍为什么会写《已亥杂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为什么要倒装,这些不会考的内容,则忽略去教。?@样的教学势必带来这样的后果:生吞活剥、肢解诗意。

其实,古诗作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最讲究的是在简练的区区几十字中必须蕴藏着丰富的意境,用司空图的话来说就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很多诗歌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千古传诵,就是因为诗内蕴含了丰富的意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所以学习古诗,仅会背诵诗句,机械地记住意思,而不去考虑寓于实境中的虚境和化为景物的情思,从审美角度看,显然达不到目的。把握诗歌的竟境不仅仅在于感知,主要靠感悟,只有“悟”才能透过诗歌形象的“形”见出“神”,透过“境”见出“情”,那种要求学生记住什么、背出什么的教学是不可能使学生领悟到神形兼备、虚实相生的意境的。

这种多了肢解、少了整体意境感悟,只求“是什么”而不顾 “为什么”的古诗教学现状,不能不说是古诗词教学的一种遗憾。

二、新课改背景下优化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对策

新课改要求小学古诗词教学培养小学生感受古文魅力的能力。小学生年龄尚小,古诗词对他们来说显得比较晦涩难懂,久而久之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方法。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将古诗词编成故事

听故事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鉴于小学生不易理解古诗词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古诗所述内容,发挥想象力,将诗歌编于一个小故事内,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古诗内容描述出来。如教学《登鹳雀楼》一诗,可编成这样一则故事:唐朝时,有个诗人叫王之涣。有一天傍晚,他去登游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站在楼上,诗人极目远眺。向西看,只见一轮红日已经接近了山头,并且正在逐渐往山后落下去;向东望,滔滔的黄河水奔腾不息,一直向遥远的大海流去。于是便得到了两句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此时可及时向学生指明诗句中的“白日”“入海流”等词语与所述故事内容的对应处,并简要介绍之所以用“入海流”而不写“流入海”是古诗在用词的对仗、音韵平仄上的要求所致)诗人在楼上看到了这么壮观的景色后想,如果还想看得再远些、看得再多些,就像自己在学习上、工作上要再取得更大成绩,该怎么办呢?那就得再爬上一层楼,于是他又得了两句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时须向学生交待“千里目”并不仅指看到的景物,还隐含着事业方面的积极进取)教师以这样的故事将《登鹳鹊楼》一诗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并了解诗句是如何写出来的,然后再根据诗歌进行教学,为学生学习远离生活实际的古诗创造了一个感性的环境,使小学生感受到古诗中隐含的道理和韵味,在这“故事引入”的基础上,再进行“熟读理解”和“品读背诵”这两步教学环节,所花力气不大,学生却学得饶有趣味,远比一开始就“就诗歌进行教学”的效果好得多。

2.引导学生进行绘画

绘画是小学生的天性,为了提升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诗歌所写对象以图画的形式再现出来,化文字为图像、化抽象为形象,充分利用学生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这一心理特点来为古诗这一抽象学习材料的学习服务。画图可以由教师来完成,也可以让学生去进行;可以在“引入”“讲授”等过程中出现,也可以在学完全诗后作为“巩固”手段而采用。如学完《咏鹅》一诗,我便让学生画一幅简单的彩色画,学生都能在画中表现出“曲项”“向天”“浮”“白”“绿”“红”等词的意思。学生的绘画过程,不仅是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的过程,更是一次进行感受美、表现美的审美教育过程。又如,教学杜甫的《绝句》一诗,我结合自己的介绍、讲述,在黑板进行简笔画:柳树上的黄鹂、青天上的白鹭、窗外可见积雪的西岭、门口停泊着的船只(要注意所用粉笔的颜色必须和诗中所述一致)。此时我的板画首先可让学生感知诗歌所涉及的具体事物形象,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记忆表象,在两者的同化中获得成功感,产生愉悦感,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图画让学生感受到这一首诗以区区28个字容纳了这么多事物,感受到中国古诗巨大的容量,感受到中国古诗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智慧。

3.引导学生进行表演

中国古代诗歌流派纷呈、气象千万,有不少诗歌内容充满生活气息而富于童趣。在这一类诗歌教学中运用表演法,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表演法指的是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表演动作,充分利用直观动作思维来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如《咏鹅》一诗,所描写的对象为深受学生喜爱的动物――鹅,它长而弯的脖子、雪白的羽毛、红红的脚掌、在水面自由自在游泳的形象为学生所熟悉。在学诗过程中,我结合自身的肢体语言(如向上伸手臂为鹅的脖子;并拢的五指为鹅头;大拇指与其他四个手指微开微合为鹅在唱歌;双手前后轻轻拨动为鹅掌拨水)来表现“曲”“向天歌”“浮”“拨”等动作,这样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在学完后让学生一边念着古诗一边以动作表现,这种操作实践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主体精神的培养都有百利而无一害,至于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则是调动了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其效果当然是远远超过死记硬背了。

4.引导学生反复吟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古诗的特点,运用范读、齐读、串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诗文合辙押韵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深入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如我在教学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时,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第一、第二、第四句的“晓”“鸟”“少”押韵,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我强调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审美教育。

教学无法,贵在得法。加强小学古诗词教学至关重要,值得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小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基。

新课改下的古诗词教学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20-01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重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学生的畏难情绪较为明显,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应放弃过去过分强调翻译和解读的古诗词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体悟诗词的意境美,把握诗词的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作者营造的境界,实现自己的“情”与作者营造的“境”的交融,从而真正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一、指导诵读技巧,勾画诗词意境

有感情的诵读是诗词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指导,通过诵读引领学生走进诗词所营造的意境,进而获得独特的体验和美的享受。在学生进行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向学生讲授诵读诗词的方法和技巧等。如,笔者在教学杜甫的《登高》时,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诵读任务:第一,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第二,把握律诗的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勾画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笔者对个别学生进行了指导,学生读得很用心,情绪激昂,声音也很洪亮。但是笔者发现学生对诗歌的节奏划分不够准确,对诗歌的情感基调把握得也不够到位。为此,笔者给学生介绍了本诗的创作背景,并播放了录音范读,让学生进行跟读和划分节拍。读了两遍后,学生已然进入诗歌的意境,语调也逐渐变得低沉,有的学生还发出了深深的叹息声。然后,笔者组织各个学习小组讨论本诗所抒发的情感或情怀,学生除了对诗人的经历深表同情之外,还对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以及博大的胸襟表示了钦佩。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学生不但学会了诵读律诗的技巧,还学会了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二、通过音乐烘托,营造诗歌意境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尝试通过音乐来烘托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以此营造诗词的意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时,笔者通过网络下载了歌手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并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然后,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下有感情地诵读本词,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体会诗词表达的手足之情。在利用音乐烘托和创设诗词情境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通过有感染力的散文式的语言来描绘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诗词的意境美。

三、引导品味意象,感悟诗词意境

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品味诗词的意象,让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让学生读懂诗词的内容,感悟诗词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如笔者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一词时,引导学生通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叠字,想象作者沦落天涯的凄苦,体会作者国破家亡的悲凉。同时,还引导学生寻找词中的独特意象:乍暖还寒时分的大雁、满地堆积的黄花、雨打的梧桐等,让学生从这些独特的景物中体会作者的愁情。再如教学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一词,笔者和学生们一起利用缘景明情的方法品味词中的意象:寒蝉凄鸣、骤雨、杨柳、残月等,进而引导学生对诗词的意境进行概括,让学生体会作者极力抑制的离愁别绪。诗人与恋人的惜别之情被这些景物强化,令人细细读来更觉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四、了解作者经历,体悟诗词意境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经历及与其风格相近的诗词作者的经历,从而深刻体悟诗词的意境。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笔者介绍了诗人数次出仕,不愿与污浊的官场同流合污而选择归隐田园的经历,让学生由此理解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归隐的渴盼之情,这样学生对诗中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所营造的和谐、美好的意境自然很容易体会。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重品读同类意象,进行同类比较,进而体会同类诗词的意境,自然就能很好地理解同类诗词的深刻内涵了。

总之,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通过多种有效手段,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使学生充分领悟诗词的意境,体会诗词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和所崇尚的生活志趣,有效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引领学生在古诗词的美好意境中诗意地行走。

新课改下的古诗词教学初探 篇4

许多教师仍像过去一样注重古诗词的讲解。教学中采用传统的串讲法, 剖词析句。讲求字字落实, 句句清楚, 生怕漏掉一个重点、难点。这样的教学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总结了几条有益的教学方法。

一、诵读法

俗话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通过诵读, 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诵读, 学生与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 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因此, 诵读古诗词是提高语文水平的不二法门, 是“课标”下母语教学永恒的理念之一。例如,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它写出了早春特有的景致:细雨蒙蒙, 春草乍生, 远看有草色, 近看却没有。大地春回的淡远草色远胜过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这一美好的时光, 人们怎么能不珍惜呢?上课时, 教师没有做过多的讲解, 而是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文, 并交替使用散读、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等阅读方式。这样, 教师没有费太多口舌, 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就体会了诗情、诗意,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畅谈自己的体会。

通过诵读, 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培养了审美情趣,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起来。

二、点拨法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逐句逐字地讲解、分析意境, 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做适当的点拨。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 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地观察、思考、探索。教师则在关键处和疑难处加以点拨指导。

好的诗词常在炼字、炼意上下工夫, 往往是窥一斑见全豹。教师要在“斑”上做适当的点拨, 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里的“知”、“乃”、“潜”、“润”等字, 诗人赋予了春雨人的思想感情, 表现出它了解人们的意愿, 在春雨贵如油的时节适时而降, 把诗人对春雨的感情融入到对春雨的描述中去, 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潜”、“润”、“细”仅仅数字, 把春雨写活了。教这首诗时, 先让学生诵读、探究, 教师在个别语句上做适当的点拨, 使学生豁然开朗, 很好地理解诗的韵味。

通过教师的点拨, 学生养成了自学、善思的习惯, 产生了学习的欲望,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多媒体运用法

在诗词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 新颖、形象、直观, 学生非常感兴趣。它可以将含蓄精练的文字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图画, 还原古代社会生活, 再现诗词的意境, 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的真实感, 比“黑板+粉笔+讲授”的呆板教学模式强多了。

例如,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是一首描写农村风光的田园诗。可用幻灯片制作几幅描绘农村田园的风景画和几幅描绘古代农家小院炊烟袅袅的图片, 穿越时空, 把学生带到孟浩然创作此诗的时代背景中, 再现诗歌的本来面貌, 感受其中的美丽风光, 体会古代人民的纯朴生活。在学生欣赏图画时, 再配上恬静、抒情的古典音乐, 让学生慢慢陶醉其中。完全沉浸于古色古香的诗歌创作的原生态中。“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学生茅塞顿开, 领会了诗歌的深意, 得到了一种在鉴赏活动中所享受到的审美快感和精神上的满足。

四、拓展训练法

过去, 教完一篇诗文, 大搞题海战术, 不休止的反复识记、练习, 弄得学生头昏脑涨, 不知所云。这里所说的训练有别于过去的题海战术, 而是让学生举一反三,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由一篇诗词, 我们可以想到与之相类似的诗词, 两者加以比较, 找出异同。如由刘禹锡的《秋词》想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两首都是写秋天的诗词, 让学生比较, 找出异同, 并由此联想其他描写秋天的诗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巩固了以前学的知识, 又积累了古诗词。

拓展训练法, 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写读后感, 写点评;可以让学生再现诗词的意境, 用现代语言描绘出来;可以让学生编写小品剧, 还原诗词的本来面貌;可以开展诗词积累大赛, 体会胜利的喜悦。总之, 训练的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多种多样。多方面提供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当然这些方法要灵活运用, 不拘泥一招一式, 根据诗词的不同, 采用最合适的方法。多方面地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中去,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在新课改的指引下, 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带领学生遨游其中, 鉴赏品位, 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一定会呈现出一派新的景象。

摘要:诵读优秀的古诗词, 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培养审美趣味。教师要通过诵读法、点拨法、多媒体运用法、拓展训练法等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论文) 篇5

延川中学

韩卫军

关键词:新课改,期盼,实践,成熟,思考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好几年了,在这其间有太多的迷茫,也有太多的感悟与收获。在这期间,我们曾有过无限的期盼,我们曾有过迷茫的“慌乱”期,我们曾经有过喜悦的收获期。在这期间理想和实践的冲突、传统与创新的冲突、过程与结果的冲突„„怎一个“乱”字了得!

一、热情高涨的期盼期

在多年的旧课程教学过程中,自己也逐渐发现了很多问题:

1、旧课程中教师是主体,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只是观众。这样直接导致了把教师讲的累死了,学生学的悃死!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怎么也调动不起来!

2、一直以为,学生就是一只装知识的口袋,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把这个口袋装得满满的!教师讲课方法是灌输法,教师讲课总是拼死拼活地往学生脑子里灌知识,生怕哪一点遗漏了导至学生知识不全。这样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的做法,直接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是个知识的容器,死板的很,不会自学,缺乏灵活性、缺乏创造性。正因为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一直热切地盼望着新课程的改革的到来,虽然不知道新课程究竟是什么样子,但心中坚信:新课程一定会解决旧课程中的问题,一定会比旧课程更好!

二、晕头转向的实践期

新课程终于到来了!突然发现,学生并不只是个装知识的口袋,学生的活的,对所学知识是要在自己原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的!这就是为什么同在一个教室里听课,听出来的结果却是千并万别的!马上要对教育教学方

我检测三大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教学不能再是传统的“讲授法”,而是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心中总存在很大的凝问:“学生有这个能力吗?学生自学能学会吗?学生能接受这种观念吗?”不自觉中就又回到了原来的“灌输法”!

第三就是教学设计。原来备写教案,轻车熟路,最多只要用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现在即要写教学设计,又要写学案,两天也不见得能完成!只觉得整天和教学设计、学案打交道:一会儿写学案,一会儿改学案,一会又要教学设计,这次刚完成,下一次的又催上了!整天晕头转向的!一个字“累”!其实这也是一个熟悉的过程,接受这个教育教学方法,慢慢熟练后就不会有这个感觉了!

三、得心应手的成熟期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 篇6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课堂有效性;多元化;系统化

高考是一块压在高中生心中的石头,巨大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古诗词中包含着很多较为生涩的知识点,不利于高中语文课堂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部门对于学生古诗词的学习越来越重视。笔者在此背景下对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进行探究,撰写本文浅谈自己的理解,希望对高中生的成长做出贡獻。

一、多元化引导,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于现今生活与古诗词的联系缺乏认知。这就凸显出古诗词教学之前教师引导的重要性,而传统的言语化引导已经无法带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应以多元化的引导方式重新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提升教学课堂有效性。首先,高中古诗词中有很多内容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知识点。比如,在《劝学》的教学中,教师取用其中的名言“青,取之于蓝”进行引导,学生不了解文章内容,但是他们非常熟悉这句话,以名言为教学起始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产生熟悉感,便于接下来教师的引导。接着教师向学生诉说文章的由来,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文章当中。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文章的第一部分是讲述教学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说的是学习的步骤和方法,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自主探究,提升其自主解读古诗词的能力,当学生说出文章中包含的学习方法之后,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文章中的进行对比,带动学生取长补短,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劝学》的教学过程中,看着学生一边探究文章一边整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作为引导他们的教师不禁产生了成就感。

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文章代表的历史背景或者是文章后隐含的故事,丰富语文古诗词课堂,间接地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提问学生对于秦始皇的了解,了解其对这段历史的印象,逐渐地引导出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故事。然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对廉颇与蔺相如友情的理解,带动学生更好地融入文章的学习当中。教师结合文章中的感情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使得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对他们理解和学习古诗词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另外,教师要注意在教学的时候积极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告别黑白文字的枯燥,为他们古诗词的学习带来更多的新鲜感。比如,在风景类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向学生播放与之相关的影像,用动态化的场景为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促使其全身心地参与到古诗词的学习当中。长时间在课堂中学习的高中生,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产生了抵触情绪,对此教师需要把自身的思维跳出传统的束缚,以多元化的引导方式帮助学生赢在古诗词学习的起跑线,点燃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为学生在语文古诗词的进步带来更大的空间。

二、系统化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快节奏的课堂教学对于高中生课堂上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的学习需要学生通过互相之间的交流来领悟,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开放性的交流空间,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首先,教师需要拉近和学生的关系,让他们对于教师产生亲切的感觉,间接地带动他们轻松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取得更多的收获。课堂上教师需要适当地降低对于纪律的管理,以微笑在学生心中带来亲切的感觉,铺垫起师生之间交流的基调,接着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置具有难度的问题,锻炼学生古诗词解读的能力,学生回答之后给予适当的表扬再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进一步创造师生之间的友谊。然后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之后的表情进行细致的观察,对于存在疑惑的学生进行引导,以真诚的眼神换取学生的信任,全面拓展语文古诗词课堂的空间。

其次,学生对于文章存在疑惑的时候,他们更愿意与同学进行沟通。因此,教师要着力于诱导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对其进行自由性的小组划分。为学生针对古诗词的交流带来更加宽广的空间,并且对于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第一时间参与其中,而是要把问题带入班级当中,为小组之间的交流营造空间,拓展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思维,让他们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为其古诗词学习带来自信。最后,教师要依据高中生乐于展现自己的欲望进行小组之间的竞争。在一篇文章教学的时候让两个小组互相为对方出问题,既可以活跃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环境,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直接地了解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及时改变自身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古诗词教学。古诗词是一种艺术,课堂上合理的互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内涵,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及高中古诗词课堂的有效性都起到积极的推动。

古诗词是我国悠久文化传承的精华,教师教学时要对学生积极的引导,可以在提高学生知识底蕴的同时为其带来一份别样的魅力,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的古诗词教学 篇7

(一) 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缺乏兴趣

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现代汉语, 相对的古诗词语言就显得次要, 很少有人会用古文与他人沟通。致使很多学生无法从心底里对古诗词产生浓厚兴趣, 学习古诗词并非出于自愿。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期中、期末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 从而为日后的高考打基础。学生缺乏对学古诗词的自我意识, 投入的努力自然不多, 自然增加了高中古诗词教学的难度。

(二) 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习惯

很多学生尚未形成对古诗词类语言的意识形态,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甚至不知道如何学习古诗词。例如, 学生在课前没有对上课要学的内容进行预习, 在教师授课时思维无法与教师接轨, 而且很多学生不清楚重点, 不会做笔记, 甚至从不记笔记。课下缺乏对授课内容的复习, 对课上所学一无所知。许多学生碍于面子, 即使有疑问, 也不敢请教老师, 完成习题后只等老师给答案, 这种学习方法十分被动, 学生轻松地完成古诗词学习基本不可能。加之许多学生又没有钻研的劲头, 懒于朗读、背诵, 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致使其在古诗词方面的学习一落千丈。

(三) 不重视朗读

朗读古诗词有利于学生体会作者著作时的心态以及融于诗词中的情感,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审美能力。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关键方法。然而很多教师和学生没有对朗读这一环节加以重视, 认为这是无用功。教师在课堂上不肯花费时间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词, 学生无法对朗读的重要性有深刻感知, 课下自然不会主动朗读, 只死记硬背, 而死记硬背在学习古诗词学习中是最不可取的, 它不仅无法使学生对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和道理得到理解, 而且无法形成牢固记忆, 对古诗词的学习和掌握有害无利。因此, 教师和学生应对朗读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这样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印象和理解, 而且可以陶冶情操, 塑造性格。

(四) 教师缺乏先进的教育观念

高中学校以培养学生优秀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作为教育理念。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课内基础知识, 更要让学生掌握古人参悟世间道理的本领, 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对古诗词中学到的情感和方法的灵活运用。然而当今我国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 一切为了考试。教学不仅不能丰富学生的优秀文化知识, 反而让一些学生抵触古诗词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因此, 教师应对类似的应试教育理念进行摒弃, 课堂上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全面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常见问题的对策

(一)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 就会发自肺腑地渴望知识的灌溉, 接受知识, 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可以制作一些有趣味性的幻灯片, 将所学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涵盖其中, 编成小故事向学生讲述, 激发学生自己探索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古诗词有了兴趣, 就会主动对古诗词中蕴含的意义和道理进行深入探索, 这样形成的记忆不易消失, 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同时也实现了教学目的。

(二) 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古诗词

教师应向学生传授自身学习经验, 帮助学生养成多思考, 多动手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强调朗读的重要性, 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融入自身情感, 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例如, 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上课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 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再如,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古诗词朗诵比赛, 围绕某个场景举行即兴吟诗大赛, 或者参演返古话剧, 让学生自身体会古代文学带来的, 真正地融入古诗词的世界。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 而且不会感觉乏味, 这有利于极大提升课堂效率。

(三) 完善教育方法

教师应对传统的教育方法加以摒弃。教师不应再同以往只是硬性的记忆, 朗读、背诵环节是必要的, 但要采取更为自由活跃的方式, 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产生了兴趣, 就会自主地融入古诗词课堂教学中, 达到异于以往的效果。教育方法的变更,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内心想法进行阐述,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加入自身教学任务。学生逐渐可以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是教育方法变更的显著成果。

三、结语

古诗词是我国长久以来的传统文化, 高中学校有必要加强学生对古诗词教学的培养。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学校和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 对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完善, 采取有效措施活跃教学氛围, 使学生产生浓郁的学习兴趣, 促进其古诗词文化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郑建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困境研究[J].语数外学习 (语文教育) , 2013 (7) .

新课改中如何进行古诗文教学 篇8

一、以“猜”代“讲”法

猜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每到“猜”时, 同学们总是那么欣欣然。孩子们通过读, 对诗文有了点朦朦胧胧的了解。这时, 好胜的孩子们心中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愿望。他们想说出自己的感受, 但又有点担心, 怕说错。那么好, 我们就来猜一猜。反正是猜, 猜错了又有何妨?这一个“猜”字减轻了孩子们的心理负担。他们可以自由地诉说, 甚至可以凭借自己已有的一点认识大胆地展开想象。例如“不识庐山真面目”, 为什么“不识”?有些说是没去过, 有些说是可能雾太大, 看不清楚, 有些还说他自己站在山里, 自然看不清楚了……这些答案, 不论是对还是错, 都在时时启发引导着学生, 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精神状态。同学们在相互影响下, 思维的火花得到了碰撞, 部分学生在猜中会有“顿悟”。“猜”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寻找到了自我。整堂课下来,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少了老师的讲解, 有的只是老师适时的点拨。“猜”中还蕴含了同学们的想象, 包含了同学们的思想。因为学生在猜时, 他只有通过读, 凭借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取得了联系, 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表象后他们才会去猜。在“猜”中, 同学们互受启发, 渐渐走进意境, 再配以吟咏体验, 孩子们会被古诗、对联中美好的意境所感动。

二、融情于读

读是学习文本的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 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 而且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 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诗歌的节奏感较强, 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 明快的节奏, 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 则大都表现为悲哀的情调。而诗歌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 所以不妨把音乐引进来。

在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后来一段配乐朗诵 (当然音乐的选择十分重要) , 以此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与诗人同悲同喜, 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 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 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 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情感, 并在一首首乐曲里提升为对文化的倾慕和敬重。

三、创新写作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怎样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呢?进行二度创作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即根据诗歌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 进行片段写作。这样, 既可检验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又将写作能力的训练嵌入其中。如学习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时, 可这样设计: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当年的毛泽东, 长袍宽袖, 饱读诗书, 抱着救国救民的满腔热情, 站在橘子洲头眺望湘江, 此时此刻, 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把这一场景描述出来, 要求:1.用第一人称;2.是有层次的立体的场景;3.有想象和联想。然后, 再让学生比较谁说得最有激情, 最有气势,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伟人的风采。此外, 可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诗歌习作欣赏等活动, 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风采的平台, 以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高。

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 篇9

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有时候我们的讲,不如学生自己的生疑和辩论。比如在讲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碰到资金困难”的时候,学生必定会产生一些疑问。比如,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学生们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分歧,会组成正反方辩论,其实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停下来先别讲课,只需要做一个主持人来判断正误,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评论就可以了。学生们自己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无论学生们最初的观点是对还是错,教师都要对他们这种敢于生疑,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行为表示肯定,给予恰当的鼓励。要大力表扬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勇于探究的精神。这样教学就会变得简单很多,而且效果更好,学生也会觉得自己的行为得到了肯定,在政治方面自己原来还是有探究精神的。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学习兴趣会更浓厚,这种心理暗示作用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政治教师不能只是依靠课本黑板和粉笔来教学。若一味老生常谈,那么学生在课上睡觉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政治课上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我们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文字、图像都活起来,还可以适当穿插视频音频资料,让学生们更易于理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可以让枯燥的政治课生动起来,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课堂密度更大,课堂内容更丰富。由于音频视频资料将多种信息集于一体,在视觉听觉上给学生更大的冲击力,因而对学生更有吸引力。这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立体化,形成多维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易懂,容易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文科班的学生们对于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也不高,所以教师要在授课之余经常反思政治教学,反思授课内容,反思教学手段,还要考虑到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和反思能力,使政治教学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在不同的课题下存在着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手段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的现象,但因此就认为教学策略手段和教学效果之间存在着简单的机械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就大错特错了。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思维活跃的青少年,他们很容易接受新事物。所以教师面对众多的教学策略,面对充满灵性的课堂,要想驾驭这群富有朝气的孩子,就要选取最为合适的教学资源,而不能像鹦鹉学舌一样人云亦云。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要相信会有某一种方案策略适用于所有的课堂,我们应该因材施教,选择最适合班级学生的教学方案和策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我们讲到《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一课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次关于价值取向的讨论,同学们积极性极高。其实学生生活在社会中,也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对平时生活中流行的一些价值取向也有一定的了解,也有自己的一些思索。一旦触及到他们的思考点,他们的思维就被迅速激活,可以经过自己的分析形成观点,然后在课堂上和同学们进行讨论。学生们提出的观点是各式各样的,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积极向上,爱慕虚荣等各类观点。还有更为大胆的说法,说舍己为人不能盲目而为,这样的观点其实都来自于生活,因为学生们将政治与生活联系起来了。教师也不能对这些观点做出绝对的正确与错误的判断,可见学生的水平有些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在政治教学中,一定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篇10

———摘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这次新课改,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目的是变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为特征的接受式学习为两种学习方式的有机融合。我们说, 学习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最终将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育现状,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长久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新的学习方式涉及学生学习的三个方面:首先, 新课程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进而达到自主学习;其次, 新课程鼓励学生独立而富有个性地学习, 更倡导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第三, 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亲历并体验探究过程, 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 (1)

请看下面两个教例: (《乌鸦喝水》第二、三段的教学)

教例一: (执教者:孙竞平老师)

(1) 指名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 通过动作演示, 让学生区别“拿”、“衔”, 着重理解“衔”的词义。教师把小石子放到了先用红线标好水位的瓶子里以后, 指导学生看水位的变化, 教学“升高”, “高”字要读得“高”一点, 然后, 再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到瓶子里, 指导学生观察水位升高的速度。教学“慢慢地”, “慢”在叠用时, 可读儿化韵, 做上记号, 反复领读。告诉学生, 石子放在瓶子里去占了水的位置, 水升高了。大家回去可以做做这个实验。

(3) 领读、指名读、齐读第二三段, 指导学生回答课文后面的第二题, 并把课文二三段反复读、背几遍。

(4) 说话练习:

乌鸦想的这个办法好不好? (板书:在“办法”前加上“好”)

乌鸦喝够了水以后, 就怎么样了?

(乌鸦喝够了水, 就高高兴兴地睡觉去了。)

(乌鸦喝够了水, 就到处捉虫去了。)

(乌鸦喝够了水, 拍拍翅膀, 飞到大树上, 呱呱地唱起歌来。)

(5) 小结并板书:喝着水

教例二: (执教者:卢雪老师)

…………

合作探究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过渡语:看见一个瓶子, 瓶子里有水。可瓶子里水不多, 瓶口又小, 怎么办?现在你们就是这只乌鸦, 你们来想想办法。

(2) 学生自读二、三自然段。

(3) 四人小组合作研究乌鸦是怎么喝上水的?边做实验边研究。

(4) 交流合作结果。

(5) 理解“渐渐”一词的含义, 用它说一句话。

(6) 指导朗读二、三自然段, 学生自我评价。

(7) 发散思维:如果旁边没有小石子, 你们该怎么办呢?同桌讨论、汇报。

同样的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却不同, 反映在设计背后的是教学理念的不同。教例1孙老师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虽然也力图通过实验演示化解理解难点, 但由于学生在学习中只能观察与听讲, 因而学习是被动的;卢老师教学则不同, 她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巧设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实验研究, 继而引导他们畅谈“发现”结果, 最后还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这样做不仅强化了学生尝试、体验、合作、交流的意识,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 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新理念, 更重要的是它还实践权于学生, 改变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模式, 让学生在读、做、说的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语文, 用语文, 从根本上完成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哟, 水真的升高了!”这是卢老师课上学生惊喜的发现, 然而, 作为老师, 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中联想到许许多多……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的古诗词教学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5-0385-25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5.034

新课改环境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古诗词教学工作也在不断改进,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少学习古诗词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中的意境,导致学生无法领悟诗词中的内涵,影响教学效果。结合目前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通过营造意境,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枯燥,学生学习兴趣差

鉴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特殊性,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营造一种意境,致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些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仅是为了应对考试,还未理解和掌握古诗词所表达的真正内涵,就开始背诵。这样,既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轻视想象,缺少独到的见解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大多需要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这样,才能领悟到诗词所要表达的内涵。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表达能力存在局限性,无法为学生展现诗句中的意境,致使学生仅依靠字面意思理解古诗词,难以实现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教学目标。如果学生不能掌握通过意境分析古诗词内涵的方法,在日后的古诗词学习中,不仅不能举一反三,还不能学会融会贯通。

二、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的策略

通过分析目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可知意境和想象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意境教学法、联想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进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一)意境教学法

要想在课堂中应用意境教学法,教师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诗句的能力。古诗词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古代诗人表达理想和抱负的重要载体。只有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诗词,才能深入体会到古诗词中的唯美意境,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提高自身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例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词当中,作者描绘的意境比较凄冷,如秋月、东风等,作者借景来抒发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在这首词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先设问:“此诗词中,作者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者采用提名朗读的方式,随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通过讨论,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的意境以及诗词内涵,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情感。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为学生创设意境,必将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意境的营造。例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诗词,然后想象诗词中的情景,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诗词表达的情感,最后,与其他学生相互分享。意境的营造,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学习古诗词。

(二)联想教学法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又一关键因素。教师在课堂中,要多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当中,教师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诗人展现的意境以及通过意境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李白的《蜀道难》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自行阅读,然后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描述作者笔下“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画面。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学生说:“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沿着小路可以到达峨眉山的顶端。山崩地裂蜀国壮士都被压死了,两边的天梯栈道才相通。上方挡住了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惊涛骇浪迂回的山川。善于飞翔的黄鹄也无法飞过,猢狲翻过也愁着攀援。”通过让学生联想,深入了解和把握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以壮阔美景表达自己理想的情怀。

通过教师的耐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开阔自己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所要表达的内涵。同时,通过联想教学,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是指把相同背景、风格和表达手法的古诗词进行对比。对比教学,既有助于学生掌握本篇诗词表达的内涵,又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例如,在学习李清照《声声慢》一课时,教师引入李清照的《一剪梅》,让学生进行对比朗读,探究两首词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讨论,每小组设置一个代表,由代表阐述作者表达的情感,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创作的一首词,该词表达了作者经历国破家亡后,一个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悲伤之情。而《一剪梅》是作者前期的一首词,表达的是一种相思的情感。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古诗词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教学,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开阔学生思维,表达自己对古诗词独到的见解,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同时,通过对比教学,学生也能掌握更多的古诗词,提高高中生语文素养。

三、结语

目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教学枯燥、学生学习兴趣差和轻视想象等问题。在新课改环境下,教师既要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意境教学法、联想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为学生创造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弘扬和传承我国古典诗歌文化。

参考文献:

[1] 杨彩云.新课改下如何搞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考试周刊,2013(55):28—29.

[2] 李玲.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软件:电子版,2014(18):313.

Abstract:With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also continuously reform.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s the importance of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content, influenced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effects. In terms of current high school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eaching, there are teaching boring, contempt of imagination and poor sense of artist conception and so on, which seriously affected high school Chinese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trategy according to current existing problems in high school Chinese poetry teach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s of high school Chinese poetry.

Key words: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high school Chinese;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eaching

新课改背景下的词语教学 篇12

一.结合课文教学词语。

我们说重视词语教学, 并非单独把词语作为一个单元生硬地来教, 而是根据词语的规律, 结合课文分散地来教。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课文不可能撇开词语。词语教学结合课文进行, 就是所谓的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 这样才容易领会词语在文句中的作用, 因为有许多词语, 在句子中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有着自己特有的含义, 词不离句地解释, 既可帮助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词语的意义, 又可帮助学生懂得有关句子运用这些词语的作用。这祥做, 既省时, 又有效, 学生学得有兴趣。当然作为一个词语本身来说, 它又具有多方面因素, 怎样才算掌握了一个词语, 可以从词语本身的各种因素去研究, 以便确切地了解一个词语的音、形、义, 以及如何运用。研究一个词语, 首先应知道词语中各个字的读音和写法, 再了解它的意义。方块汉字不象拼音文字那样有读音标志, 所以容易读错;汉字形体有的极相似而易混, 所以容易写错。有些汉宇还有许多义项, 所以理解起来, 更应细致辨认。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慢慢渗透, 逐步培养。

二.多种方法解释词语。

学习词语肯定离不开解释, 解释词语常用的办法是“释义”, 即按照词典的解释, 写上或讲出它们的大概意思。教材上的不少注释, 都是用的这种办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变通, 采取多种方法解释。一是拆字法, 就是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则, 从字的形体构造特点上解释词语。如“发闾左适戍渔阳”的“戍”, 解释为“守卫”, 因为它从“人”从“戈”, 一个人拿着武器, 以此作为“守卫”的意思。二是抓点法, 就是解释词语的重点字。有些词语, 从整体看, 意义不难理解, 但往往对组成词语的某些词素缺乏认识或理解片面, 那么, 解释这样的词语, 就必须抓住重点。如“走马看花”的“走”字, “狐假虎威”的“假”字等等。抓住了这些重点, 整个词语的解释也就迎刃而解了。三是联系法, 就是新旧联系。有些词语, 教学有关课文时已曾接触, 但意义有差别, 可采用新旧联系以加深印象。如《狼》中的“止有剩骨”、 “前狼止”、“止增笑耳”, 都有一个“止”字。教学时注意联系, 就可以清楚地区别其异同及相互的关系。四是偏旁法, 就是利用偏旁举一反三解释词语。有些词语, 由于偏旁相同, 意义相关或相近, 如“险”、“阻”的偏旁, 原是从“阜”, “阜”本为“小土山”。以此作为偏旁的字, 大都与高、陡有关, 如陇、陂、陉、陟、陔、降、陨、陵, 等等, 可启发学生类推解释。此外, 直观法、比较法、换词法等都可以用来解释词语, 帮助学生理解。

三.熟练灵活运用词语。

要真正地掌握词语, 必须通过写作实践等手段来熟练灵活地加以运用, 才能完成。一是要教给学生区别词性, 识别一个词的词性以后, 便于造句。因此, 对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主语、谓语、宾语这些基本的语法知识, 还是应该让学生了解。二是要学会对词语进行比较。例如有些词语的意义相同或相近, 但细细比较却有细微差别, 通称同义词或近义词;有些词语意义相反, 即反义词。辨别词语的意义, 进行比较, 可以对一个词语理解得更确切, 对表达句子的意思, 有很大帮助。三是要学习和研究词语的感情色彩。有些词语含有褒义, 有些表示贬义, 有的则是中性。有时为了讽刺, 还故作反语。词语用得恰当, 可以加强句子的表达力量。四是要从生活出发, 帮助学生运用词语。譬如, 学校正在建设教学楼, 就可以让学生努力写出工地上的用具名称, 然后找出相应的动词;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学校菜园里的蔬菜也随之变化, 则可引导学生经常仔细观察, 分别写出它们的名称, 然后再研究形容词的运用, 如“鲜嫩、甜美、水灵灵、香喷喷”等等, 这样进行词语使用练习, 可能比单纯解释, 或规定一段文字必须采用哪几个词语要来得科学, 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上一篇:小学作文五步走下一篇:中国养老保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