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五步走(精选7篇)
小学作文五步走 篇1
小学一年级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识字。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识字任务也有明确的要求:会认1800个字, 会写800-1200个字, 这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艰巨的学习任务。那么, 教师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呢?崔峦老师说过, 识字要“当堂采取多种方法复现, 及时巩固要求认识的字”。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对此深有体会, 特将自己的识字教学经验总结成五个步骤:
一、自读生字卡, 为识字做准备
经验告诉我们, 学生的学习储备是不一样的, 他们的识字量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 在识字教学中不能对全体学生使用同一标准, 要考虑到他们之间的差别。因此, 在读课文之前, 我让学生自由读生字卡, 会读哪个就把哪个举起来给老师看看, 然后放到一边。这样一来, 既帮教师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识字水平, 又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教师范读, 听读识字
学生读完生字卡, 教师范读课文时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听, 特别要注意那些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因为有了上面的铺垫, 学生在听读时, 就有了比较明确的目的。
三、多种方法, 自主识字
读了生字卡, 听读了课文, 学生会有一种自己想读书的愿望, 这时就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试着读一读。当然, 学生是不会读通顺的, 因为很多人还没有完全认识生字, 这样他们为了能自己把课文读好, 会有一种主动识字的愿望。此时, 教师应发动学生想办法去认识那些自己还不认识的“字娃娃”。学生想到的方法有:读生字条中的拼音;到生字表中去查;向同学、老师请教;根据句子或字形猜测。学生自学完毕后, 还要让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用什么方法认识了哪些字。这样, 既反馈了信息, 其他同学又认识了一遍生字。
四、重复再现, 利用多种形式识字
1. 与字娃娃捉迷藏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稍微创设一下情境激发学生去课文中找出生字。比如, 调皮的字娃娃们很喜欢捉迷藏, 看它们藏到了儿歌里, 你们能用你们的火眼金睛找到它们吗?
2. 把字娃娃送回家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看看学生脱离拼音和句子, 是否还能认识生字。学生读出字音后再把相应的句子读出来。在这里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情境, 如:字娃娃们和同学们一样非常喜欢户外活动, 玩的时候很开心, 可是想回家时却迷路了, 让我们帮忙把它们送回家吧。
3. 给字娃娃找朋友
给字娃娃找朋友就是生字组词。组词能帮助学生识记字音、字形, 理解字义。教师可以说:字娃娃悄悄地告诉我, 没人和它们玩儿, 它们很孤单, 若是能给它们找个朋友, 它们就高兴了。哪列小火车愿意带它们去找朋友?
五、课外扩展, 巩固识字
这一步是在讲解完课文以后, 把生字放到陌生的环境中, 看看学生是否还能认识生字, 既巩固识字又加大课外阅读量。所选择的阅读内容可以是相关的小短文或是教师自己根据生字编写的短文、儿歌等。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小鱼的梦》一课时, 我仿照课文写了这样一首儿歌, 帮助学生巩固生字:
小猴的梦
小猴爬了一天树,
大树妈妈怀里睡。
树上叶子落下来,
为它盖床绿叶被。
池塘唱起摇篮曲,
风儿又把摇篮推。
小猴做了个甜甜的梦,
甩甩尾巴咂咂嘴。
这首儿歌中涉及到了本课所学的14个生字, 学生读起来觉得有意思, 识字也不再是一种负担。
小学作文五步走 篇2
对于考研写作,最基本的要求是考前必须动笔写出30篇文章,其中十篇应用文,二十篇图画作文。注意:动笔写的文章最好是有范文的题目。建议写作应分为五步:
NO.1 写作
写作写作,第一步首先是写!可以拿考题多加练习。
NO.2 仔细对比
第二个就是仔细对比,写完后对照范文从三个方面去研究:第一个是内容,也就是构思和原文有何区别;第二个是语言,也就是用词、用句和原文有何区别?第三个是结构,就是你的行文思路和原文有什么区别?这是第二个步骤,写作的区别其实就是写作的弱点。
NO.3 背诵
第三步骤就是背诵:也就是可以去背诵一些范文。有的同学说了,范文我背过了,但是写作的时候还是不会写。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你背得不熟,背得结结巴巴,还不如不背;第二个原因是没有练过,只是死记硬背。所以为什么背了还不会用,有两个原因,第一背不熟,第二没有练过。背到什么程度,我们讲,有12个字“滚瓜烂熟、脱口而出、多多益善。”要背到不需要去想,不需要去动脑子!如果背一篇文章还需要去想,那就证明还背得不熟。大家上考场,如果能想起平时的70%,那已经是相当不错了。所以一定要背熟,这就是第三个步骤。
NO.4 默写
第四个步骤就是默写:背熟后把书合上,把这篇文章默写下来。默写后,做一个工作:仔细对比原文发现写作弱点,你会发现你默写的文章和原文会有一些出入。包括拼写、语法、标点,这种错误就是你写作的.弱点,把这些错误用红笔标出来。大家为什么写作拿不到高分,根源只有一个――错误太多。很多错误自己都不知道。
NO.5 仿写
第五个步骤就是仿写:什么叫仿写?就是模仿你背过的文章再写出一篇新文章。在背完一篇文章后,要想想这篇文章有什么精彩的词组、词汇和句型可以使用。然后换一个话题,把这篇作文用一下,用里面词汇、词组和句型去构思另一篇文章。
文本解读“五步走” 篇3
第一步:分析教材,把握诗歌写作特点
《雨点》是一首诗歌。全诗共8行、4句,分别写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动态。第一句抓住“池塘”水面平静的特点,写雨点安静地“睡觉”;第二句抓住“小溪”潺潺流淌的特点,写雨点悠闲地“散步”;第三句抓住“江河”奔腾不息的特点,写雨点自由地“奔跑”;第四句抓住“海洋”巨浪翻滚的特点,写雨点欢快地“跳跃”。
全诗句式整齐,韵律感强,由静到动,由小到大,不仅内容丰富且构成了审美的多样性,读起来颇有趣味。这首诗很适合进行仿写、续写,是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的好材料。
第二步:钻研课标,明确学段目标要求
课标中指出一年级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所以在教学时要把力气用到刀刃上,增加识字、写字的指导时间。当堂让学生识好字、写好字,重视习惯的培养。
1.识字
(1)达成目标
乐于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初步掌握汉字的基本意义。
(2)注意事项
①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比如通过播放录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分清池塘、小溪、江河、海洋,这就是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理解字义,把字的音、形、义的学习结合起来。
②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比如“海洋”这两个字,学生可以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海”的笔顺可以联系旧知“舟”的笔顺来记,“溪”可以通过想象字形的方法来记。
③坚持“寓识于读”“以识促读”“识写结合”的原则。
“寓识于读”就是把识字寓于诵读课文之中,力求在读书过程中认识生字;“以识促读”就是用识字的成果去促进课文的朗读背诵;“识写结合”就是把识字与写字紧密结合起来,用识字来促进写字,用写字来巩固识字的成果。
2.写字
(1)达成目标
能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特别是握笔姿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注意事项
①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字的形状、结构,关键笔画的位置。
②抓好坐姿、握笔姿势。教师要在巡回辅导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表扬、激励学生。
3.阅读
(1)达成目标
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对读物中的图画的理解进行阅读,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2)注意事项
①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读书的时间。
教师不要进行琐碎的分析讲解和“一问一答”。不需要深挖课文内涵和咀嚼语言文字。要尽量简化阅读教学的头绪。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帮助学生阅读,帮助学生建立词语与事物表象之间的联系,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进行自我体验。
②教师要准备好自己的状态和言行,全身心地投入感情,去熏陶感染学生。
本课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感情朗读体验的时间,让学生与雨点一起来体验池水的平静、溪流的缓慢、江水的奔腾不息、大海的波涛汹涌,从而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如果总是从理性的角度去讨论该用什么语气、语调去读,肯定不会收到什么好的效果。
第三步:结合学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把有限的时间精力放在学生不会的和相对薄弱的字上
比如本课要写的字共9个,分别是“落进、觉、散步、跑、跃、海洋”。在第一课时教写“散步”“跑、跃”,是因为“散”和“步”中有本课需要识记的新偏旁,是本课写字教学的一个重难点;而“跑、跃”两个字都是足字旁,在前面刚学过这个偏旁,可通过熟字加偏旁或换偏旁的方法来记,可由学生自主学写,教师不必作细致指导,这样就做到了主次分明。剩下的5个字放在第二课时解决,分散了难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阅读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朗读指导要有重点、有层次
学生对于雨点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这些动态变化更容易理解,朗读时能较好地表现出欢快、激烈的情绪,略处理。而对于静态的散步、睡觉,可能不容易通过朗读表现出安详、悠闲的样子,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在池塘里睡觉的小雨点是什么样的,体会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周围是那么安静,雨点睡得那么香,学生再来读这句话时自然会把声音放轻。通过指导学生表演散步的样子,从而知道小溪里的水缓缓地流着,小雨点在小溪里随便走走,这就是散步,读的时候把节奏放慢下来,就让人体会到了那种自由悠闲的感觉。
第四步:用好教参,正确领会教参意图
教参中的教学目标有这样一条要求: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了解它们的特点。其意图只是让学生了解,最好是一种不露痕迹的渗透,不用过分强调。所以,在本课教学时通过播放录像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池塘的宁静、溪流的缓慢、江河的壮丽、海洋的汹涌,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为什么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了,教师千万不要过多地追问。
第五步:理清脉络,纵观全册单元联系
综观本单元的五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春天”。学习本篇课文可以由此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继续寻找春天的足迹或者进行仿说、仿写。春雨贵如油,就是这一个个可爱的小雨点滋润了万物,最终汇集成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春天的小雨点还会落到哪里?在那里干什么?试着说一说,写一写。
减少小学生计算失误“五步走” 篇4
一、加强口算训练, 提高计算“精准度”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是小学生进行数学计算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任何一道计算题, 都包含着若干道口算题, 比如, 计算52-27这道题, 包含着20以内的减法口算题, 12-7和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题, 10+2、5-1、4-2, 等等。再比如计算34×6, 其中包含着4×6、3×6等乘法口算, 也包含着18+2的口算, 而18+2中又包含着8+2、1+1等一年级中最基本的口算, 因此, 哪一个口算题都不能错, 哪一个年级都要按课标要求进行扎实的口算训练, 以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度, 减少或避免计算失误。为此, 我经常采取以下方式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首先, 口算天天练, 注意变换方式, 如游戏、竞赛、抢答、卡片等形式, 进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 等等。其次, 基本口算脱口而出, 常用数据理解熟记。比如一年级的20以内加减法, 二年级的表内乘法及相应的除法等, 都是基本口算, 必须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而诸如乘法中25×4, 25×8, 125×8等的积, 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熟记于心。这种经常的口算训练, 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而且从根本上减少或避免了计算失误。
二、理解算理算法, 明晰计算“所以然”
计算与数学中的算法关系密切, 而算法的依据是算理, 所以,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与生活实际, 调动各种感官, 深刻理解算理、算法, 在计算中不仅能“知其然”, 而且更能“知其所以然”。比如:学生计算小数乘法时, 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小数点点的位置不正确。所以, 在计算0.62×5时, 学生明确了要先算62×5=310, 然后看因数中有两位小数, 从积310的右边起, 往左数两位, 点上小数点, 即0.62×5的积是3.1。但是, 这仅仅是学生的认知水平, 要理解其算理, 即计算62×5时, 实际上就是把0.62扩大100倍, 所得的积310就要缩小100倍, 即3.1。这样的理解, 让学生将计算方法与算理紧密结合, 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理解并正确地计算此类乘法计算题。
三、强化认真的学习态度, 培养计算“好习惯”
俗话说, 习惯成自然, 有了一个好的计算习惯,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计算的失误率。而态度决定一切, 认真的学习态度是养成好习惯的保证。所以, 在计算教学时, 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首先, 认真书写和用草稿的习惯。有许多的计算失误, 如字迹潦草 (把0写成了6) 、抄错数字 (把76写成了67) 、写错运算符号、写错数 (74-6×9=74-45) 等原因造成的, 所以, 要求在计算前, 每一位学生一定要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养成正确的打草稿的习惯, 看清题目, 细心审题, 才能用心计算, 减少失误。其次, 认真计算的习惯。比如, 计算16×25=, 如果没有简便意识, 要用到竖式, 稍不注意就会出现失误。如果养成了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想到4×25=100后, 很快计算16×25=4×25×4=100×4=400, 省时、省力, 又不容易出错。所以, 养成认真观察算式和数的特征的习惯, 提高计算能力。再次, 认真验算的习惯。许多情况下, 验算能查清结果的正确性, 也能查清计算过程的正确性, 对学生的自我评价、严格认真的习惯养成大有帮助。教师可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 如用重算、逆算、估算等方法进行验算, 等等。
四、查清计算失误原因, 避免计算“再失误”
计算失误, 常常把其归咎于学生的“粗心马虎”等, 仔细思考便知, 学生计算出现的错误, 类型多样, 原因多种, 不是简单地用“粗心”和“马虎”一概而论。在运算过程中, 由于对计算法则、概念、算理等不理解, 所导致的口算、计算方法等错误, 就属于知识性的错误。如低年级学生出现的6×9=45 (乘法口诀混乱) , 45+4=85, 52-27=35 (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不清) 等, 中高年级学生出现的918÷9=12 (对除法计算中0的占位作用认识不清) , 56-16×=40×=5 (对运算顺序混淆不清, 一二级运算不明, 同时受前两个数个位数字相同的影响) ;除此以外, 还有由于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而引起的非知识性错误, 比如,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抄错或看错了数字, 把78写成了87;再比如计算22.4÷4的结果56, 把小数点给漏了, 这是小学生的短时记忆出了错;还有个别学生出现的125×8÷125×8=1等计算错误, 是受思维定势 (125×8=1000) 的影响, 等等。找到了这些失误的真正原因, 才能较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指导, 减少计算失误。
五、开展典型错例会诊, 增强计算“抗病力”
计算错误是难免的。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的共性的错例, “扫描”下来, 让学生们分析、讨论, 然后小组、集体“会诊”, 找出病因, 从而达到既“治病”, 又“防病”的目的。学生每人都要准备一本名为“错题集”的小本子, 把所有的计算错题, 摘抄在本子上, 并在一边订正, 简单说明失误的原因。
散文阅读五步走 篇5
第一步,重视阅读中第一印象
碰到难以理解的文章时,首先要静下心来,然后通读全文,感受文章的种种材料。抓住对读物文本内容的“第一印象”,也就是“直觉”或“初感”,去寻找那最打动和刺激心灵的那一点。这种初感印象,就可能是文章的主要特征,从而获得对文章的整体认识和把握。捕捉“初感”印象,是深入探寻文章主旨的基础和前提。如高尔基的《海燕》,在读完全篇后,第一印象是文章写得热烈奔放,场面波澜壮阔。作者着力展示自然环境的恶劣,使我们仿佛看到作品中的“海燕”在一片阴风怒号,波浪涛天的天地中进行着勇敢的搏击。让我们感受到了海燕的顽强,无畏,英勇,自信。这就是读这篇文章的“初感”。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刻画这样一只海燕?它为什么对暴风雨如此渴望?……这些问题就可在初感之后,进一步去探寻。
第二步,弄清文章的主体形象,抓住其特点
主体形象往往是一篇文章整体营构的焦点,凡是高明的作家,对文章的布局营构,大都是先立主体,然后穿插,构成大局,进而造成烘云托月、万山拥主之势。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朦胧月色下的荷塘为主体形象,在表现主体形象之前,先交待游荷塘前的心情“颇不宁静”,然后又写了小煤屑路上那些阴森森的树,为荷塘这一主体形象做了层层铺设,如果抹去那几层穿插,文章势必显得主体孤出单薄。同时通过分析可得出主体形象幽静、淡雅、朦胧的特点,自然而然可以得出作者的感情是淡淡的。
第三步,注意把握文章的基调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个基本的情感色彩,也就是基调。基调是统摄文章的灵魂,是蕴藏在文章中的感情潜流,是贯通文章整体的主旋律。它不是作者对某一个别事物的具体的感情形态,而是对文章中反映出来的所有现实关系的总的感情倾向,同时它又消融在具体的感情形态中,随着具体的感情形态遍布在整个文章里。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声”……等这些景物具有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弱、萧条的特点。作者身处的时代,在作家的内心投下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冷落之感的阴影,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就笼上一层淡淡的忧郁色彩。一种忧伤的,悲凉的心情贯穿了全篇,流荡在字里行间。这种贯通整体的忧伤、悲凉的抒情主旋律,也就构成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在阅读时把握这种情感基调,显然有助于整体地认识文章,整体地感知文章的主旨。
第四步,分段理解,把握篇章结构
即将文章整体分解成若干部分再分别加以探究。文章整体,就其存在形式看,是一个由许多自然段落构成的篇章整体。因此,对于篇章结构整体的分解,常常是从划分段落或层次入手,通过分析文章布局经营达到对内容和结构的深入理解 。分解文章整体,把握文章结构,有利于弄清作者思路,然后让学生在感知作品的基础上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感悟去解释作品,把握主旨。
第五步,探究“为什么写”
地理学习“五步走” 篇6
一、培养兴趣, 轻松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 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有了兴趣, 学习就会成为一种需求, 就会学得轻松愉快, 动力无穷。学习地理, 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要让学生喜欢地理。学生要在生活中学习地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生活中要注意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 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只有细心观察生活, 多运用地理知识, 才能巩固知识, 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科学读书, 掌握方法
学生在读书时要带着问题去读。从宏观上讲, 读完之后要明白:1.通过读书明确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你发现了书中有什么知识点。2.读完书之后, 你是否大致了解书中的知识, 这些知识是怎样联系起来的。3.通过读书你是否能梳理清知识间的脉络。4.读过书之后, 你看出书中的关键点在哪里。例如:“在自然界中, 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阳光、空气、水等都是自然资源”这一对自然资源概念的理解。我们应该抓住两个要点:第一, 自然界中存在的, 不是工业产品。第二, 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这样就可以了。
三、文理交融, 学法兼用
地理与其他学科相比, 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 因此, 要想学好中学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 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
地理学科中的自然地理主要属于理科内容。学习时, 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 强调理解重于记忆, 以会用为目的, 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 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人文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 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 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 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 善于总结, 形成自己的看法。
四、图文结合, 易学好记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 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 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 (还可以填图、绘图) , 要做到“图不离手”。这样, 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 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于是, 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 从容作答。从整体效果上看, 图文结合既耗时不多, 效果又很明显。
五、知识联系, 融会贯通
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 都是很系统的知识点, 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知识点的融会贯通。1.有空多浏览地理教材, 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 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2.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相关内容图像, 注意知识间的有机联系, 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
企业文化历练五步走 篇7
文化的本质就是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人与人是不同的,只有高度重视文化差异,才是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面对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到来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把尊重人、发展人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真正让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如何做到这些?笔者认为就要踏实走好以下五步:
互动沟通
领导者要率先垂范,弯下腰来与员工坦诚沟通,让文化感动员工,思想碰撞心灵,做到战略与基层融合。
企业家想的是什么,想让这个企业成为什么,必须也让员工心里知道,因为企业要想更快发展就必须拥有高素质的员工,而员工高素质的标志就是忠诚于这个企业。如何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作为企业家必须承担这个责任。因此,要创建企业文化的第一步,就是企业家首先要站在企业发展的高度弯下腰来与员工对话,真正了解员工的想法,并采取更多的激励措施来让员工积极主动的活跃起来,只有让员工真实的表达自己对企业的看法,从员工的角度把企业发展的前景和步骤与其沟通,员工才会感觉到自己被重视而且愿意为了自身的发展来说出他们的内心话。具体方式可以通过建立奖励机制、实行总经理对话时间、召开员工座谈会、领导下基层调研以及员工家庭回访等来真正的把企业发展战略与员工实际需求相结合,通过实际行动更大程度上重视员工的个体文化差异,把他们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整合到企业发展的终极追求之中,实现企业发展的步调一致,让企业和员工彼此更多了解是互动沟通的最终目的。
深度认同
要让员工对企业文化和品牌精神中的核心价值观深度理解和认同。这一步,是员工对企业文化接受过程的开始,通过企业领导对员工的深入了解,并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了企业文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后,开始通过企业文化氛围营造、企业文化全员培训、企业文化手册、企业文化内刊、日常仪式以及企业文化主题活动等让员工时刻感受和体验到文化就在身边。通过持续不断的文化传播和文化影响,更大程度上改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传统看法,提升企业文化的说服力。
走好这一步,代表着企业文化已经被员工认同,也预示着企业文化即将在员工的日常工作和企业发展中发挥作用。
用心接纳
员工能够真正把企业文化当成是属于自己的精神食粮和人生动力,不再拒绝,不再抵触,不再怀疑。
作为在整个企业文化建设和历练阶段起关键作用的第三步,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用心接纳标志着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员工乐于接受的好东西,并预示着他们愿意享受企业文化所带给他们的好处,也是企业文化效果能否凸显的关键,因而其在整个系统中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
如何才能检验出企业文化是否被员工用心接纳了呢?可以通过与员工一对一的深度采访,让员工表达对现在企业文化的最新看法;通过问卷调研,考察员工对现有企业文化体系的认知度;通过举办企业文化知识竞赛,让员工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知程度。
思维改变
思维决定一切,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只有真正让员工按照企业文化标准和企业发展目标积极主动的改造自我内心世界,修正自己人生航向,才会真正在企业发展中做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如何真正体现企业文化震撼人心、改变员工命运的力量是第四步成功实施的关键。可以从深入员工内心和深人员工家庭两方面同时进行。本着对其负责的态度,根据其自身优势真正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发展阶梯,让员工找到生命中真正的自己;领导一定要重视员工的家庭生活,因为在我国目前很多员工找工作的首要目的仍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也就是要过日子,他们每个人的家庭是他们情感的归属和工作的动力,而我们如果真正的能够解决他们家庭生活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根源和最能够打动员工的地方——父母的爱,通过建立“感恩父母·孝顺基金”、有效实施父母健身计划、奖励孝顺子女等让员工真正感受事业和生活的平衡,找到人生中真正的快乐。
思维改变的关键在于要让员工真正看到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与他们自身有关系的,注重文化的“相关性”是企业文化成败的关键,更是企业管理的成功标志。
习惯升华
习惯成自然,让文化在员工心中扎根,在他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得到高效执行,改变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才是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
这一步关键在于,企业文化首先要成为企业家以及管理者自身的言行习惯,并且将文化管理作为自己坚持下来的管理模式,将企业文化作为员工的福利待遇。领导要与普通员工地位平等,在工作各个环节领导者首先要“立规矩”,在文化执行过程中带头去做、做好表率、以自身影响力去真正让文化在行动中出效果。在蒙牛集团,开会迟到了,哪怕前一分钟你是在接待贵宾,照罚不误,理由是开会安排在先,接待发生在后,不能让众人等一人,不能让临时事务乱了定规。谁都不可以越雷池半步!你领来的客人踩了绿地,你须代他向希望工程捐款50元。理由是,客人不知道企业的规矩,但你不是不知道。如果你没有向客人及时告知,责任在你;告知了客人没执行到位,还是等于你没执行到位。
2004年,蒙牛举行了一次全员考试,除督考的总裁、书记两人外,要求参考率100%(分批分次进行)。总裁秘书当天必须出差,请求免试,不允,最后在离出差地最近的考点参加了考试。有位应回总部呼和浩特参加E卷考试的驻京干部,因事务缠身误了当晚的火车,请求就地参加A卷考试,不准,只得赶第二天的早班机,下了飞机又打车50公里,终于在开考前一刻钟冲进考场……
把文化执行到位,是需要领导做出坚决表率的,有时甚至是需要付出额外成本,还可能会显得不近人情,然而,破坏规矩、漠视规则、文化执行不到位所给企业带来的管理成本会更大。成功的企业文化会影响员工,让他们更有素质;会推动员工,让他们自觉向前;会提升员工,让他们创新工作;更会快乐员工,让他们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只有让员工感觉到企业文化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好处,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他们才会从内心深处形成自我约束,主动去做。只有从他们的日常言行是否改变;是否更愿意积极主动的参与公司的各项活动;是否在公开场合尊重和包容不同意见并提出自己鲜明的想法;是否公正、客观的认真严肃地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等方面,我们才会感觉到我们的企业管理是否真正有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