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五步走

2024-09-26

小学阅读教学五步走(精选5篇)

小学阅读教学五步走 篇1

小学一年级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识字。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识字任务也有明确的要求:会认1800个字, 会写800-1200个字, 这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艰巨的学习任务。那么, 教师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呢?崔峦老师说过, 识字要“当堂采取多种方法复现, 及时巩固要求认识的字”。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对此深有体会, 特将自己的识字教学经验总结成五个步骤:

一、自读生字卡, 为识字做准备

经验告诉我们, 学生的学习储备是不一样的, 他们的识字量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 在识字教学中不能对全体学生使用同一标准, 要考虑到他们之间的差别。因此, 在读课文之前, 我让学生自由读生字卡, 会读哪个就把哪个举起来给老师看看, 然后放到一边。这样一来, 既帮教师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识字水平, 又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教师范读, 听读识字

学生读完生字卡, 教师范读课文时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听, 特别要注意那些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因为有了上面的铺垫, 学生在听读时, 就有了比较明确的目的。

三、多种方法, 自主识字

读了生字卡, 听读了课文, 学生会有一种自己想读书的愿望, 这时就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试着读一读。当然, 学生是不会读通顺的, 因为很多人还没有完全认识生字, 这样他们为了能自己把课文读好, 会有一种主动识字的愿望。此时, 教师应发动学生想办法去认识那些自己还不认识的“字娃娃”。学生想到的方法有:读生字条中的拼音;到生字表中去查;向同学、老师请教;根据句子或字形猜测。学生自学完毕后, 还要让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用什么方法认识了哪些字。这样, 既反馈了信息, 其他同学又认识了一遍生字。

四、重复再现, 利用多种形式识字

1. 与字娃娃捉迷藏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稍微创设一下情境激发学生去课文中找出生字。比如, 调皮的字娃娃们很喜欢捉迷藏, 看它们藏到了儿歌里, 你们能用你们的火眼金睛找到它们吗?

2. 把字娃娃送回家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看看学生脱离拼音和句子, 是否还能认识生字。学生读出字音后再把相应的句子读出来。在这里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情境, 如:字娃娃们和同学们一样非常喜欢户外活动, 玩的时候很开心, 可是想回家时却迷路了, 让我们帮忙把它们送回家吧。

3. 给字娃娃找朋友

给字娃娃找朋友就是生字组词。组词能帮助学生识记字音、字形, 理解字义。教师可以说:字娃娃悄悄地告诉我, 没人和它们玩儿, 它们很孤单, 若是能给它们找个朋友, 它们就高兴了。哪列小火车愿意带它们去找朋友?

五、课外扩展, 巩固识字

这一步是在讲解完课文以后, 把生字放到陌生的环境中, 看看学生是否还能认识生字, 既巩固识字又加大课外阅读量。所选择的阅读内容可以是相关的小短文或是教师自己根据生字编写的短文、儿歌等。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小鱼的梦》一课时, 我仿照课文写了这样一首儿歌, 帮助学生巩固生字:

小猴的梦

小猴爬了一天树,

大树妈妈怀里睡。

树上叶子落下来,

为它盖床绿叶被。

池塘唱起摇篮曲,

风儿又把摇篮推。

小猴做了个甜甜的梦,

甩甩尾巴咂咂嘴。

这首儿歌中涉及到了本课所学的14个生字, 学生读起来觉得有意思, 识字也不再是一种负担。

小学阅读教学五步走 篇2

一、课堂形态名称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行为也在变化着,我校的“自主探究五步法”教学在于从观念上和教学机制上,立足于孩子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孩子们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中。教师通过“自主探究五步法”教学课堂模式的设计,把教学的目标、任务,转化为孩子们个体的学习兴趣,自觉要求和实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

在课堂上,我们老师力求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讨论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自主性。让孩子们以自学探究为主,在课堂中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形成地位平等、情感和谐的师生关系。我校的“自主探究五步法”教学其本质就是让孩子们“爱学”、“会学”、“善学”,体现以孩子们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让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从而达到了教学上的真正成功!

二、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

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现在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教育改革都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素质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那么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理论家和一些有识之士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而在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探索更多的是课堂教学改革。毕竟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是人们的共识,也是理论家和实践者集中更多的精力探索研究的中心课题。从素质教育理论出发,课堂教学应该建构起的理论观念是什么呢?一是课堂教学不是单一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挖掘学科资源,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们多方面的素质;二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充分掌握自我发展的主动权,激发孩子们自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自主探究五步法”课堂教学模式从整个模式的建构过程上看,都是为了充分体现孩子们是学习上的主人这一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给孩子们更多自我探索、自我展示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培养孩子们的自学能力。这完全符合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因此我们有理由说“自主探究五步法”课堂教学模式是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产物。

2、新课程改革理论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面向21世纪所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改革。这一改革打破了过去单一以教材改革为唯一目标的局限性,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而这些新的要求都以关注孩子们的发展为中心,把孩子们放在了一个中心的位置。由此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改革要求。如在学习方式上更多地倡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内容上,由封闭的课堂学习转为开放式的学习;在教学管理上,由专制转向民主;在教学评价上,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的评价方式。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提出了新的课堂教学结构。“自主探究五步法”教学模式应该说其精神实质与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相一致的。这一模式首先解决了学什么,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自己思考,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学习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情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给孩子们了更多的自学时间,不再是老师包办代替,孩子们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同时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合作、相互探索,孩子们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实际上也是希望达到这样一种课堂学习的境界。“自主探究五步法”教学模式是符合新课改理论的。

3、田保华局长关于道德课堂的理论

田保华局长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1)有效地把握和利用课程资源,避免教学内容的泛化;(2)既要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性,又要把握教师的引导性,避免教师使命的缺失;(3)既要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又要力求避免教学过程的形式化。

田保华局长也提出道德课堂的四个坚持:(1)坚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追求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2)坚持教材是基本资源,灵活运用、扩展、开发、构建多种教学资源;(3)坚持真正“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性;(4)坚持以启发探究式教学为主,追求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我校的教学模式探索中,课堂上留充足时间使孩子们自主探究,体验脑力劳动的快乐,充分体现了孩子们学习的主体性,同时,目标的确定,情景的导入等又在老师的合理引导下;我们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与制定,重视目标的达成度;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田局长关于道德课堂的思想与要求。

三、教学模式:

具体的教学模式分为五步,分别是: 第一步、明确目标,激情导入(3分钟)

让孩子们明确目标、探索方法是我们课堂发挥孩子们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要让孩子们乐学新知,教师首先要明确目标,一堂好课必须有一个恰当、实际的学习目标,我们的老师会根据学习目标来设计学习过程、选择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进程,也就是说学习目标对课堂教学有导向性作用。因此明确教学目标是第一步,孩子们的学就有了目的,我们的教就有了方向了。孩子们的情感、意志、行为也都能协同活动。当然不同孩子们对目标的达成度可以是不同的,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孩子们个性的发展。

如:我校葛丽娜老师在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节课时,是这样制定学习目标的:

1.孩子们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孩子们的空间观念。

制定的学习目标中,体现了孩子们的自主探索,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体现了学习的过程性。

其次,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情导入就是对外界刺激比较强烈心理反应的导入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励孩子们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把孩子们看成有思想、有个性,与自己完全平等的人,用尊重、爱护、理解等情感去感染他们学习的动力,让他们活泼、主动、愉快地学习,就可以激活他们对所学内容或事物的兴趣,产生学习的激情,提高的教学效果。

同样,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中,葛丽娜老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石道中心小学五一班和五二班的清洁区形状不一样,五一班的是平行四边形,五二班的是长方形。五一班和五二班的同学都认为自己的清洁区面积大,到底是哪个班的清洁区面积大呢?该情境从孩子们身边熟悉的情境引出问题,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第二步、自学质疑,自主探究(12分钟)

自学质疑是孩子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让孩子们在矛盾中积极的展开思维,才能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激发智慧的火花,引发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

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会创设多种自主学习的活动形式,打开孩子们思路,让课堂质疑充满生命力!教师会注意引导孩子们寻疑、质疑,鼓励孩子们提出问题;引导孩子们释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释疑;孩子们敢问爱问是培养的前提,会问善问是培养的关键。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质疑氛围,有利于孩子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孩子们依据学习目标,自觉地把注意力投向学习的重点上,用以往的学习经验和老师提供的学习方法主动探索,并能针对重点询问进行圈划、批注或质疑问难。我们教师此时的任务是巡视指导、了解学情,给予充裕的自学时间,培养他们的自学习惯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及时收集自学中的信息,注重圈划批注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孩子们主动学习,主动求解。

如:吕幸朴老师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先安排学生自学课本上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学知道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但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质疑,从而为自主探究奠定了基础。

自主探究:就是学生通过小组学习,按照教师提供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用具,开展小组探讨,研究工作。学生借助基本概念,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形式开展研究。通过用眼看、手摸、耳听、口说等多感官的综合运用,全面感知所观察的事物,从中发现规律性的知识,帮助自己和同学们理解、掌握所学内容。

如:贾松枝老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材料(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圆锥容器和沙土)和研究要求,让学生有序的开展实验研究,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

第三步、小组讨论,分享成果(10分钟)

组织孩子们进行课堂讨论,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需要孩子们自己去理解,去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我们学校姚伟红老师在执教五年级《彩色的非洲》一课时就进行了有效的小组讨论,同时孩子们也在享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姚老师先让孩子们默读课文后,让他们思考这样的问题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文中又用了哪些精美的词句来具体描绘非洲的色彩斑斓?可以做一下摘记,然后小组同伴交流,因为先给了孩子们独立思考的时间,让每个孩子们都拥有了自己的一片思维空间,在此基础上交流想法,各抒己见,他们已经经历了分析、讨论、归纳、综合的思维过程,他们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讨论得很是热烈;在分享成果时,我们发现孩子们已经把文章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用学到的方法对文本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处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孩子们学的也是不亦乐乎,发言更是精彩纷呈。

这样的教学不仅仅训练孩子们的思维活动,还培育孩子们的思维品质,乃至促进素质的整体提高,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课堂讨论才真正发挥了其高效!

第四步、交流汇报,巩固拓展(10分钟)

姚老师在开展“交流汇报”这个环节的教学时,她给孩子们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孩子们从大量图片中走进非洲,以孩子们当导游的形式来介绍非洲,就这样我们跟随着孩子们来了一次不同寻常的非洲之旅:感受到了七彩的骄阳蓝天;看到了彩色的动、植物世界;走进了非洲彩色的日常生活;又欣赏到了非洲彩色的艺术,仿佛我们也是彩色的非洲人,在感受“天”与“人”和谐。孩子们在介绍非洲的活动时,既领略非洲的风情,又感悟非洲的色彩斑斓。

巩固拓展就是让孩子们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延伸,就是引导孩子们通过学习、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究新的问题教学环节,这是孩子们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拓展环节有比较多的形式:文本之间的拓展、向读的拓展、向写的拓展、向生活空间拓展、从原文本向超文本的价值空间拓展。如:有些课文学完之后,孩子们已深深地被课文中的人物感染,那么我们就要很好的利用这种情绪,及时对孩子们进行思想教育,影响孩子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五步、自我回顾,归纳总结(5分钟)

此时让孩子们自我回顾学习过程,加深孩子们对新知识的领悟,充实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有利于孩子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老师的归纳总结是紧扣教学内容,着眼于孩子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巩固、完善、提升。不仅仅是梳理知识,强调技能,强调结论,更应强调思想方法产生的过程。总结归纳,对于独立的一堂课而言,可能是一个终点,但对于一段信息技术的学习而言,它可能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总结归纳时提出新的问题,留下悬念,激发孩子们探索创新的欲望,把总结归纳作为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拓宽孩子们视野,拓展孩子们思维,由此及彼,由点到面,促进每一个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小学作文五步走 篇3

第一步:审题

小学生常常在作文中会出现“文不对题”的现象,原因在于不会审题,没有弄清题意就忙于动手,当然写不出符合题意的文章来。

1 明确题目的范围。小学作文的题目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全命题。如《公园的一角》,这类作文题目完整,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都很明确。第二种是半命题。如《我学会……》,如果遇到这类半命题,就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受最深的材料,把题目补充完整,再用审全命题的方法审题。第三种是综合材料作文,如给一幅图或一组画面,这就要求我们观察画面,找出画与画之间的联系,正确理解图意,充分发挥想象,根据合乎情理的情节而写成作文。第四种是自由命题,就是提供一个立意或材料的大体范围,然后由自己命题或作文。

2 明确写作的范围,就要根据作文题目中提出的要求,确定所写的对象和选择的范围,同时确定好写作的重点。审题还要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写作重点,抓重点的方法就是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根据题目要求去写。

第二步:立意

“立意”就是我们常说的确定文章的中心。学生在审题后。除了明白“写什么”的问题,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我们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因为任何文章都要表情达意,都要表达出作者对人或事的态度,只要在写作前确定了中心,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好的表达效果。确定文章中心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掌握好确定中心的方法。(1)根据题目要求确定中心,如《一个爱劳动的孩子》,中心是赞美这个孩子“爱劳动”。(2)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来确定中心,如《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件事》,题目只给了写作范围,中心则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来确定,可以写校园里的好人好事,也可以写校园内的意外事故及其他事情。

2 多角度思考,多角度的鏈接。如一个阴雨绵绵的黄昏,一辆非常拥挤的客车,司机在远离城乡的郊区停车,一位乘客还要上车,车上的乘客就可能在埋怨司机“钱心眼”,这么拥挤,还要载客。而刚上来的乘客却非常感激司机:“这位司机真好,不然我肯定要摸黑回家。”站在两种不同角度看司机,就会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结论。

3 集中突出主要内容。如《中途停车》,如果一会儿写原车上乘客的想法,一会儿写刚上车的人的思想,那文章一定会思路不清。因此,我们只能选择站在一个主要的角度,集中反映一个中心,并围绕中心选材。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中心明确,重点突出。

第三步:选材

选用恰当而丰富的材料,会使文章的中心突出、内容具体。因此,中心确定后,写好作文后关键是选好材,怎样才能选好材呢?

1 围绕中心选材。不能说明中心的材料,再生动也不能选取。要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叙事的材料,紧紧围绕中心选取描写气氛的材料,紧紧围绕中心选取进行心理活动描写的材料。

2 选材要真实。“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选材最好选择自己熟悉的,最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再经过合理的想象。这就要求学生平时注意观察,注意积累,写的作文才会使人感到具有真情实感、真实可信。

3 选材要新颖。我们写作文时,不要老是写一件事情,应该从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新鲜的事物来写。尽量选亲身经历过但别人不曾想到、似曾选用过的。这样才容易出新。

第四步:组织材料

在审题并选好了材料,还需要考虑如何把材料组织起来,组织材料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确定写作顺序。小学作文大多是记叙文,记叙文的材料安排顺序一般有三种:按事情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安排顺序;按空间位置变化安排顺序;按事情性质内容分类安排顺序。

2 文章详略得当。文章详略的安排要看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根据中心文章的重点应该写什么,重点部分是详写。只有这样,才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写好过渡和照应。文章的前后要连贯、上下要衔接,内容、情节是有转折变化时需要过渡性的词句。有的内容在前面说过了,在后面仍要交代一下,这样会使文章前后联系更紧密,主题表现得更充分。

第五步:把文章写具体

比如写人的记叙文,就要写好人物外貌(特别是眼神)、动作、语言、心理活动;人物的年龄不同,外貌不同,人物的性格也会从外表上反映出来,即使是同一个人,在心情不同时,他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也不一样。写事的记叙文就要在关键处进行细节描写。学生常见的毛病,往往是只有主干,没有细节描写;有的懂得写细节又忽视为中心服务。因此,写好细节需要注意:一要写得具体、详细;二要有所侧重、详略得当,突出中心。写景的记叙文,就要点面结合,以实写虚。无论写什么文章,都要写好自己的感受,根据人、事、物、景展开合理的想象,以真情实感、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减少小学生计算失误“五步走” 篇4

一、加强口算训练, 提高计算“精准度”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是小学生进行数学计算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任何一道计算题, 都包含着若干道口算题, 比如, 计算52-27这道题, 包含着20以内的减法口算题, 12-7和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题, 10+2、5-1、4-2, 等等。再比如计算34×6, 其中包含着4×6、3×6等乘法口算, 也包含着18+2的口算, 而18+2中又包含着8+2、1+1等一年级中最基本的口算, 因此, 哪一个口算题都不能错, 哪一个年级都要按课标要求进行扎实的口算训练, 以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度, 减少或避免计算失误。为此, 我经常采取以下方式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首先, 口算天天练, 注意变换方式, 如游戏、竞赛、抢答、卡片等形式, 进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 等等。其次, 基本口算脱口而出, 常用数据理解熟记。比如一年级的20以内加减法, 二年级的表内乘法及相应的除法等, 都是基本口算, 必须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而诸如乘法中25×4, 25×8, 125×8等的积, 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熟记于心。这种经常的口算训练, 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而且从根本上减少或避免了计算失误。

二、理解算理算法, 明晰计算“所以然”

计算与数学中的算法关系密切, 而算法的依据是算理, 所以,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与生活实际, 调动各种感官, 深刻理解算理、算法, 在计算中不仅能“知其然”, 而且更能“知其所以然”。比如:学生计算小数乘法时, 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小数点点的位置不正确。所以, 在计算0.62×5时, 学生明确了要先算62×5=310, 然后看因数中有两位小数, 从积310的右边起, 往左数两位, 点上小数点, 即0.62×5的积是3.1。但是, 这仅仅是学生的认知水平, 要理解其算理, 即计算62×5时, 实际上就是把0.62扩大100倍, 所得的积310就要缩小100倍, 即3.1。这样的理解, 让学生将计算方法与算理紧密结合, 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理解并正确地计算此类乘法计算题。

三、强化认真的学习态度, 培养计算“好习惯”

俗话说, 习惯成自然, 有了一个好的计算习惯,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计算的失误率。而态度决定一切, 认真的学习态度是养成好习惯的保证。所以, 在计算教学时, 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首先, 认真书写和用草稿的习惯。有许多的计算失误, 如字迹潦草 (把0写成了6) 、抄错数字 (把76写成了67) 、写错运算符号、写错数 (74-6×9=74-45) 等原因造成的, 所以, 要求在计算前, 每一位学生一定要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养成正确的打草稿的习惯, 看清题目, 细心审题, 才能用心计算, 减少失误。其次, 认真计算的习惯。比如, 计算16×25=, 如果没有简便意识, 要用到竖式, 稍不注意就会出现失误。如果养成了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想到4×25=100后, 很快计算16×25=4×25×4=100×4=400, 省时、省力, 又不容易出错。所以, 养成认真观察算式和数的特征的习惯, 提高计算能力。再次, 认真验算的习惯。许多情况下, 验算能查清结果的正确性, 也能查清计算过程的正确性, 对学生的自我评价、严格认真的习惯养成大有帮助。教师可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 如用重算、逆算、估算等方法进行验算, 等等。

四、查清计算失误原因, 避免计算“再失误”

计算失误, 常常把其归咎于学生的“粗心马虎”等, 仔细思考便知, 学生计算出现的错误, 类型多样, 原因多种, 不是简单地用“粗心”和“马虎”一概而论。在运算过程中, 由于对计算法则、概念、算理等不理解, 所导致的口算、计算方法等错误, 就属于知识性的错误。如低年级学生出现的6×9=45 (乘法口诀混乱) , 45+4=85, 52-27=35 (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不清) 等, 中高年级学生出现的918÷9=12 (对除法计算中0的占位作用认识不清) , 56-16×=40×=5 (对运算顺序混淆不清, 一二级运算不明, 同时受前两个数个位数字相同的影响) ;除此以外, 还有由于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而引起的非知识性错误, 比如,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抄错或看错了数字, 把78写成了87;再比如计算22.4÷4的结果56, 把小数点给漏了, 这是小学生的短时记忆出了错;还有个别学生出现的125×8÷125×8=1等计算错误, 是受思维定势 (125×8=1000) 的影响, 等等。找到了这些失误的真正原因, 才能较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指导, 减少计算失误。

五、开展典型错例会诊, 增强计算“抗病力”

计算错误是难免的。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的共性的错例, “扫描”下来, 让学生们分析、讨论, 然后小组、集体“会诊”, 找出病因, 从而达到既“治病”, 又“防病”的目的。学生每人都要准备一本名为“错题集”的小本子, 把所有的计算错题, 摘抄在本子上, 并在一边订正, 简单说明失误的原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四步走” 篇5

一、激发阅读兴趣是阅读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兴趣, 就会把读书作为乐趣, 自觉投入, 长期下去, 读书成了学生心中最大的乐趣, 何乐而不为呢?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分“三步走”:

1.课前, 教师要调动学生去对课文内容进行猜想、预测。最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面对课题进行联想, 想文章会写些什么内容?或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阅读, 效果肯定是最佳的。

2.课中, 教师要围绕文本主旨, 提出疑问或引出话题。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进入阅读活动时, 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究, 并能很快进入课文, 与作者、教师进行交流, 体验文本。

3.课后, 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 布置阅读课外相关的内容, 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兴趣, 这样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首先, 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阅读文章, 教师先要备好阅读教学课, 利用机动课或自习时间, 指导学生阅读。其次,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多发问, 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再次, 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 体会作品抒发的情感, 与作者产生共鸣。最后, 在阅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 如随时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 在文章中圈点勾画和批注, 如果有话要说或有感而发时可以写随笔或读后感。当然,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成的, 贵在长期坚持、不可倦怠。

三、情感渗透是阅读教学的灵魂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 大多文章是名家名篇, 不仅语言优美, 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 写得趣味盎然, 引人入胜, 其中蕴藏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如何能使学生身受感染, 来拨动情感之弦, 使语言文字变得有血有肉、充满情谊呢?

(一) 用语言感染心灵

语言是人们交流情感的重要工具, 具有最直接的感染力。课堂上, 教师用抑扬顿挫、爱憎分明的语言示范阅读, 直击学生的心扉, 让学生的感情随之波动, 从而使深刻的道理、真挚的情感渗入学生心田, 这样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模仿、投入、感觉、喜悦……

(二) 以表情激发热情

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 小学生的情感更容易被感染, 并且相互影响, 进而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辅以恰如其分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去激发学生, 例如教师在朗读时面部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 加之欢呼雀跃、捶胸顿足的肢体动作等等, 让学生随着教师的引领, 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情境, 身临其境去感悟作品内涵。

(三) 借画面渲染气氛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画面非常丰富、广泛, 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民风民俗、名人故事、童话寓言等, 这些都是在教材编排时精心挑选的珍品。广袤无垠的自然天地, 引人入胜的大好河山, 心旷神怡的艺术殿堂, 神奇美妙的童话世界, 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 让学生徜徉其中, 从而给予学生心灵的强烈震撼, 进而与作者、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因此, 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画面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我在平时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并配乐朗读来展现课文内容, 从而创设出一种“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的情境, 为学生的阅读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 扮角色体验情感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 通过表演的这种运用体验式教学, 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和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如一次口语交际课, 教师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模拟扮演一个自己熟悉的角色, 如放羊的老爷爷、爸爸妈妈、小卖部售货员等, 用表演的形式来表现他们生活中的所作所为, 进而体验他们的快乐与痛苦。课堂上, 学生们兴趣浓厚, 纷纷仿效, 争相表演, 表达出了他们内心要讲的话, 抒发了不同角色的心愿、喜悦、赞美、愤怒、悔恨等感受, 整个课堂充满了真情的空气。课后, 根据课堂体验, 他们会写出大有进步的作文, 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喜悦。

四、提高写作能力是阅读教学的目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期, 这个时候多读点书, 多记点东西, 对以后的学习大有裨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在为学生打好语文“双基”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古今名著、唐诗宋词, 尽可能让他们多背诵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名句、古代诗词。学生不理解文章诗词的内涵哲理不要紧, 因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增多, 他们自然会明白其中的诸多道理。

阅读是“集百家之长”, 积累知识的过程;而写作就是“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运用知识的过程。“学以致用”是教与学的最终目的, 教师在帮助学生读好阅读的同时, 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 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较为恰当地引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名句、诗词, 这样既丰富了作文的辞藻、色彩, 又增强了作文的感染力、说服力。

上一篇:自然灾害管理下一篇:日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