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下小学语文

2024-06-12

阅读教学下小学语文(共12篇)

阅读教学下小学语文 篇1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够达到语文教学目标。语文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为他们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语文知识储备比较少,在阅读的过程中还会存在许多的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找到阅读的技巧,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讲解时过于理论化,这样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许多小学生在阅读时表现为阅读的生硬化,阅读技巧比较死板,不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无法正确分析出写作所使用的语言技巧。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就无法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降低他们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比较强,教师如果单纯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会让他们感觉语文课堂比较枯燥乏味,不能够摆正自身的学习态度,也就无法找到语文阅读的良好方法。

(2)课堂阅读氛围不足。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从小学抓起,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认识到语文阅读的重要性,从而为他们今后语文知识的学习提供帮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对语文课堂的阅读氛围建设不够重视,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感受到语文阅读的魅力,也就不能够培养出他们的阅读兴趣。还有一些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技巧时,不能够抓住小学生的阅读心理,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会降低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

(3)教师讲解的阅读技巧不适用。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语文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掌握的语文知识也比较少。如果教师还是采用比较专业的讲解方式来进行阅读技巧的讲解,将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进而会影响到他们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教师所讲解的技巧过于形式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一种固定模式,这样也会降低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实施策略

(1)做好情景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技巧教学时,应该做好相应的情景教学工作,这样才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为他们以后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做好情景教学,教师需要为学生创建相应的情景,通过情景让学生对所阅读的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找到文章中所使用的写作技巧,在今后的写作中可以将这些技巧运用其中,从而增加自身文章的写作魅力。小学语文阅读情景的创设,还可以让学生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形成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受到语文教学中的魅力,学习到更多与语文知识有关的阅读技巧。比如教师在讲解《桂花雨》这篇文章时,因为小学生缺乏对生活的体验,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创建一个雨后的情景,然后再让他们分析下雨前、下雨时以及下雨后的情景变化。通过这样的情景设计,学生有了一定的看法,然后教师在引领大家去阅读这篇文章,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在阅读中更好地认识课文、学习课文的内容,从而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2)加强引导与思考。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不仅需要为小学生创建相应的情景,同时还要让他们学会自我思考,帮助他们增强自己探索的能力,降低他们的阅读难度,帮助他们树立阅读的信心。通过这样的引导与思考,还能够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为以后写作水平的提升提供帮助。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给学生自我发展空间比较少,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会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质量。在引导与思考式教学中,学生可以学习到科学的探究方式,能够自主学习,找到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也可以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敢于在教师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调整自身教学方案, 也可以给予学生科学的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阅读水平。

(3)实现小学阅读的多元化。阅读技巧的培养不是单纯依靠课堂上的课文所能实现的,教师应该鼓励小学生进行多元化的阅读, 比如阅读诗歌、国外名著、国内名著等。不同的学生有自身的性格特点和爱好,如果教师硬性要求学生阅读某一篇文章或者某一本书籍,将会影响到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会降低小学生阅读能力。所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阅读空间,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然后定期举办读书会,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向大家讲解自己阅读书籍的内容以及在阅读后对该书或者文章的认识。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语文知识,感受到语言知识的魅力,也可以增强自身阅读水平,为以后文章写作奠定坚实基础。教师要想实现多元化的阅读,还要增强自身的教学水平,涉猎更多的文学书籍,在学生阅读后可以给予学生正确的阅读指导,从而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案,实现阅读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也要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让学生学会自我思考,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水平。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积极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为他们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没有对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探讨,找到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成才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兴趣,成才

阅读教学下小学语文 篇2

“核心素养”,是教育界一个十分热门的词,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每一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主要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言语技能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阅读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中总结出切实有效的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丰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在课堂中学会积累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积累和运用。语文阅读教学,担负着积累语言的重任,主要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规律、语言典范的积累。重视积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积累语言,读是根本

朗读,是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感悟,在读中丰富积累。如《秋天的雨》这种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生动的描写秋天的美好。并且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将秋雨人格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学生反复诵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去读,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有的学生喜欢颜料,学会了“五彩缤纷”一词;有的学生喜欢菊花,掌握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等描写颜色的词;还有的学生,能够把“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这些比喻句、拟人句给记住。这就是一个积累语言的过程。

2.背诵内化,积淀语感

背诵是学生语言内化、强化的重要过程,通过熟读背诵,可以积淀语感,全方位的积累语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整个小学阶段要求背诵160篇(段)。另外,在每一册教材中还有要求背诵的一些文章或段落。可见,背诵的重要性。然而,如何有效的落实背诵,达到积累量?自然是要在每一节课中落实,特别是阅读教学。让背诵成为课堂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背诵中丰富语言,积淀语感。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运用比喻和巧妙的想象,将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达到背诵的程度,积累语言。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在作者眼里,春风是一把剪刀,剪出了细细的柳叶。那么,在你眼里,春风又是什么呢?”学生兴致盎然,创意无限。有人说:“二月春风像画家,她把绿色给了小草和树木,将更多的颜色都给了花朵,红的、黄的、紫的……”这位同学的话刚停,立刻有学生补充说:“就像学过的《秋天的雨》一文似的,春风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正因为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精妙语言,且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等在头脑中联系起来。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得心应手,增强表达能力。由此可见,背诵内化的确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语感的有效途径。

目前,虽然我们的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但我们总感觉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降了。其实,就是学生的语言积累减少了。当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语言感悟能力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自然也就提升了。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提高语文方面的能力,除了生活中的体验,更多的则来源于阅读。因为阅读不仅能获取有用的信息和丰富的知识,还能汲取精神养料,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众所周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如何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呢?

1.激发兴趣,爱上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读、乐读。如:教学《花的勇气》时,先通过媒体展示一些花儿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如此娇美的花儿,有何勇气呢?”从而跟随作家的脚步,去文中探寻。在理解文本时,抓住作者心情变化这条线索,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作者心情的“一波三折”,感悟“生命的意味是勇气。”并可进行拓展:“你还从哪些事物中感悟到勇气?”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生命”主题的课外阅读。教学之初,让学生质疑,带着好奇心进入文本。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主动阅读,拓宽阅读视野,提升语文素养。

2.点亮思维,丰富理解 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点亮学生的思维。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通过品读课文,来分析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的不同看法,并创设情境,让学生抓住语言、动作等描写来探究人物的内心,从而明白文中的爱有两种表现形式。结合生活中的孩子越来越不懂得父母的爱,围绕“你是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的?”展开辩论。让学生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自由表达心中所想。此时的他们,融入自己平时对爱的感悟和理解,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说得有情有理,个性飞扬的同时,更体验到表达的快乐,学习的愉悦。此时,再拓展至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否有类似的感受,说一说,再写下来。“读、思、悟、说、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打开思维的广度,提升阅读能力。

3.独特体验,升华情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我们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对文本多元化解读,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如教学《桂花雨》时,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将文章读成几个字,高度概括文章。随后,鼓励学生用思维导图来做笔记,抓关键词,细细揣摩,记录下自己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充分阅读后,再与同学、老师交流。因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阅读和思考方式,并且阅读兴趣及经验有差异,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还要鼓励学生敢于与众不同。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文中的思想人文因素,不需要教师刻意地渗透,而是学生自己从字里行间“读”出来,并将潜移默化地融进学生心灵的。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进行阅读,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进而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升华为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运用的机会,搭设展示个性才华的舞台。如:在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我爱读书”的专题综合性活动中,学生分组进行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名言;访问周围爱读书的人;给图书分类,做个书目;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举行手抄报评比、读书笔记展览、故事会、朗诵会、好书推荐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读书的快乐。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语文核心素养如春风化雨般悄悄潜入学生的心田。

阅读教学下小学语文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各个学校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都发生了一些改变,并获得了可喜的进步。学校在教学方面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也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但现今的教学方式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和完善。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为例,语文教师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完成大量的阅读任务,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但却忽略了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以下笔者将根据实际教学案例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善途径进行探讨。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以及现状

阅读是对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小学生良好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因此抓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良性的推动和指导意义,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保障。新课程改革下对小学生的阅读数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和教学质量不容乐观。比如,教师自身没有清晰地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将学生的阅读水平限制在段落划分和优美词句的积累上。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路径与实践

1.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職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例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人生价值。千万不可扮演学生学习的“独裁者”,为学生做决定。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更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巧妙地把握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既要将自己的想法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亲身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又要防止将自己的理解强加在学生身上。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给与是快乐的》时,我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展开课堂,组内学生互相就这篇文章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交流。每位同学都可以参与到讨论中,课堂参与度高,学习气氛也非常浓厚。最后由教师进行课堂总结,然后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进而组成一节完整的课堂。学生在讨论中能够及时弥补自身不足,真实地感悟文章背后蕴含的情感,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交给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品质。学习能力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它是促使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直接推动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探索,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潜在价值。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明确知识的类型,将有探索价值的内容留给学生,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学习。

2.让小学生在阅读中自主选择沟通方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升,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教育人文性的一种体现。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交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工具性就像食品原材料,人文性就是创意。没有创意的材料只是孤单的个体,毫无意义与价值;如果只有创意,没有材料,那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谈。因此,二者同等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沟通方式的选择,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化的进一步了解,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丰富其内心世界。

3.倡导合理的多元阅读教学模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要实现多元化阅读教学模式,首先自身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博览群书,对文章作者的背景、成就等基本情况有清醒深刻的认识。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对于文章本身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切不可照本宣科,将“标准答案”强塞给学生。多元的阅读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多种新颖、独特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拓宽学生的思维,挖掘多种答案与见解。每位同学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对统一事物也应该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挖掘学生的特性,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

4.打造课外阅读文化,开展课外读书活动

虽然小学语文课本是小学生接触中国语言文化、提高自身人文修养的基础,但是仅靠课本上有限的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应积极打造课外阅读文化,开展课外读书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一方面,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中净化心灵,促进学生养成“博览、博学”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课外书是课本知识的延伸和深化,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外书上印证已学内容,强化已学知识,而且可以学习到课本外的知识,增大文学知识储备量。语文教师可以定期在班内开展“文学活动月”,以讲故事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外阅读中。

语文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促进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例如,教师应教会小学生做读书笔记,在阅读时,将自己的感想和感受以随笔的形式记下,这样学生在下次阅读时就会有更深刻的感悟。

三、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今后语文学习的基石,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一定推动作用。我们应该积极响应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理念,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科学审视的姿态对待教育,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寻找一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陆小平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S1期.

[2]张书英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J]学周刊,2011年第4期.

[3]兰臻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海峡科学,2009年第4期.

阅读教学下小学语文 篇4

一、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反思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全面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容易造成“为考试而学习”的死学局面,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下成为现阶段语文教师必须克服的一大难关。这些问题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概括:首先, 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模式上比较单一、僵化。教师因为在阅读教学中定位错误, 没有很好地把握住学生这一主体, 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体主动性, 进而造成教课比较生硬呆板, 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教课, 有时甚至为了赶进度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 存在应付差事的情况, 这样脱离学生以及教学的实际环境,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造成课堂的学习氛围不够活跃, 教学效率不高。其次, 在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上比较单一, 不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在传统的阅读文章教学中, 教师一般都是从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入手, 将文章打散得支离破碎, 突出对重点段落的讲解, “满堂灌”式地向学生进行剖析, 这样就造成学生不能对文章进行整体感悟, 没有学会阅读的方法, 离了教师就不能够独立对文章进行有效的阅读。同时一些教师还忽略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只是单一地、不断地进行“定义”强化, 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不到位, 无法在真正理解与感悟的基础上去深刻地理解文本, 只会生搬硬套。最重要的就是在进行阅读训练的时候, 为了应付考试, 教师往往会采取题海战术, 对学生进行机械操练, 这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学习负担, 进而造成学习心理压力甚至心理障碍, 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

面对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们必须进行反思, 这是新课程理念对小学语文教师所提出的最新要求。在反思的过程中, 语文教师应该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传统的阅读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长期存在势必有其可取的地方, 我们要吸取其合理的部分,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其与时代进步所违和的部分。比如, 在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十分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 我们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中也应该重视“双基”, 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打下一个扎实的语文功底, 有利于学生之后的全面发展。但是, 我们在面对传统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时, 也应该进行严苛的反思, 充分正视这些问题, 采取有效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首先, 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出现诸多问题的基本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 所以, 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要找准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定位, 教师是引导者而非权威者, 不要过分地享受决策权, 要放低姿态, 学会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同时, 还要把握好教学过程中“收”和“放”的度, 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 在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时候, 就要学会“放”, 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比如, 在一些文章阅读的时候, 可以有效地进行师生互动讨论等, 但是, 还要把握好“收”, 学生由于年龄与经历的限制, 对很多事情的处理是不够成熟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旁边发挥好引导者和护航者的作用, 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 给予学生正确观念的引导, 平衡教学环节中学生个体的关系。

其次, 有效地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的水平。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 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不高,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这一状况。小学语文在教材中所选择的阅读文章基本上都是一些文质兼优、富有感情的优秀文章, 所以教师应该在吃透文章的基础上, 对文章进行多元化的理解, 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也为多种教学方式的开展奠定基础。在阅读教学环节中, 教师可以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 用音乐、图片、视频等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直观感受, 整体把握文章的意境;还可以组织一些诸如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辩论赛等形式的课堂活动,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十分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朗读, 因为朗读是有效阅读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感悟, 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总之, 在阅读教学环节中, 教师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形式, 积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再次, 重视课外阅读的延伸, 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课堂教学由于时间的限制, 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 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延伸, 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比如, 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与教材相关的高质量的课外阅读文章, 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与阅读技巧。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课外阅读活动, 如读书角、读后感征文比赛等等, 让学生在竞争的意识下, 积极地进行阅读, 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浅谈新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 篇5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各年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本学期,有幸聆听了朱主任的几节语文阅读教学的讲座,领略了这位名师的风采,教学中所坚持的‚以读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我在阅读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以读代析

课程标准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很明确,多读,巧读,是当前阅读教学的共同趋势。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从读题到朗读课文,到精读、品读,由读正确到读出感情,读出内涵,是当前阅读教学的共同趋势。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凭借的是‚课文‛,每篇课文都有很多精彩的东西(用词的精彩,内容的丰韵,结构的独特),需要我们去理解,而‚读‛恰好又是完成理解的必由之路。

1、题目——让学生读懂

很多老师在接触课题以后,不是急于释题就是马上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我觉得应该在课题的‚读‛上做文章。题目就是课文的‚眼‛,如果把题目读好,读懂了,必然为学习课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第十册《飞夺泸定桥》一文时,我问学生这个题目应该怎样读?学生说:‚应该在‘飞夺’这个词上读好。‛那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学生纷纷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我说:‚请大家根据各自对课题的理解再读一次课题,要读出它的意思和内涵。学生通过读很快知道是讲红军怎样跟敌人抢时间攻夺泸定桥的。

2、课文——让学生读活

阅读教学往往纠缠于内容的课堂分析,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我觉得可抓住重点词句、语段美读。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迫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帮助学生感知语言背后的含义。如教《‚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二自然段,‚诺曼底‛号遇上了一场可怕的灾难,请同学们迅速地读一读,从哪里可以感受到这场灾难的可怕?学生很快找到‚那是正在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巨轮,它直向‘诺曼底’号的侧弦撞过来。只听到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有的说:‚顷刻间,所有人都跑到了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涌入船舱。‛我适时地问:‚海水猛烈涌入船舱。为什么不说‚流‛呢?学生纷纷说:‚因为水流很大,用‘流’字不能突出水流很急。用‘涌’字就说明水一下子就全部涌入了船舱里面,通过学生的阅读,让学生感受到‚诺曼底‛号遇到可怕灾难,进一步体会哈尔威船长的伟大人格和超凡智慧。

重视默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我不失时机地问:‚这时,船上发生了更可怕的事,看看发生了什么?(学生默读后交流)学生通过默读课文理解到:船上的人群很乱,乱得不可开交,简直像疯了似的险些把小船弄翻来了。这时我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这场可怕的灾难。

二、以读带说

众所周知,朗读是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段。在阅读时,很多学生会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结合已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对文中的语言进行再创造。在教学一些叙述顺序比较清晰的课文时,可采用朗读和复述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田忌赛马》一课,老师用引读法介绍了田忌第一次赛马失败的原因,从对话中可以知道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的原因。然后分组学习,师生共同总结出第二次赛马的结果,最后让学生复述课文,使学生清楚知道同样都是这些马,只是调换了出场顺序,比赛的结果就不一样。

课文《丰碑》描写细致,情节感人。通过将军的语言、神态变化的描写,烘托出军需处长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德,场面感人。而且语言文字的表达也很精彩,在朗读时我要求把人物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设身处地,感受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最后凭借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文本对话,这时候你对军需处长说些什么话呢?这样以读带说,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头脑就会清晰地再现课文内容,受到熏陶感染,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

三、以读悟情 读书不能死读,而是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品读,以读促情,声情并茂,学生的感悟才更加深刻,课堂才更充满活力和生机。

1﹑读中悟情

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中的一段对话,船长问:‘炉子怎么了?‛‚被海水淹了。‛‚火呢?‛‚灭了。‛‚机器怎样?‛‚停了。‛‚还有多少分钟?‛‚二十分钟。‛‚够了。‛通过这段对话,了解到炉子被海水淹了,火灭了,机器已经停了,船头就要沉没了,轮船最多能坚持二十分钟。我说:‚坚持二十分钟确实很重要,因为哈尔威船长说20分钟——‘够了’。把‘够了’再读两次,要读出这20分钟给人们——希望、生机、自信。‛我引导学生再读,读得更自信些。当灾难突然降临而使船上的人处于惊恐慌乱之中时,控制局面、组织救援无疑是最重要的事情,这时从威严的船长口中说出20分钟‚够了‛,能让几乎绝望的人们看到生存的希望。‚够了‛这极其简短的一句话,体现了船长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智慧。

教材中不少文章,语言亲切,感情真挚强烈。如《毛主席在花山》一课,课文通过描写毛主席在花山与人民群众之间令人荡气回肠的几件往事,突出表现了毛主席与人民群众心连心,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感情的基调,特别是人物的语言,有感情地加以朗读,以达到情感体验的目的。学生的体会和感悟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而是植根于语言文字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悟毛主席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

2﹑读中明理

众所周知,朗读是表情达意得一种手段。要感悟,必须充分地读,熟读且精思才能真正地感悟。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教学中,我创设一定的情景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扫除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对课文所描写的那个时代并不了解,他们提出了许多五花八门的问题。我在进行归纳总结后,列出了和课文中心有直接关系的几个问题:﹙1﹚﹑小女孩为什么在圣诞夜出去卖火柴?﹙2﹚﹑她擦亮了几次火柴,每次幻想到什么?﹙3﹚﹑小女孩最后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她真的幸福吗?‛我让学生在朗读体味中领悟语言情感。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仔细体味文中的语言情感,包括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最后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充分地说,气氛相当热烈,有的同学认为,小女孩是幸福的,因为她曾经看到过许多美丽的东西。有的说,小女孩最大的心愿就是和奶奶在一起,她最终实现了愿望,是非常幸福的。也有的说,她不幸福,因为是幻想,是假的,不存在。就在学生讨论得难分难解之时,我播放了一段准备好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节选动画。动画中那段哀惋的音乐再次响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这样,我引导孩子们读中知内容,读中见问题,读中勤思考。帮助他们准确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

四、以读导写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有了丰富的积累,才 会有良好的悟性。其中尤以语言的积累最为关键。要积累语言材料,一靠多读,要广泛阅读课内外读物,在阅读中自读自思、自我领会,阅读面扩大了,思路就会拓展,领悟力就会提高;二是多记,要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勤动手摘录好词佳句,勤动口背诵精彩片断,积累丰富的材料,对于学生的写作至关重要。

1﹑读中学写

如第十册第一组作文训练,要求学生写《春天的发现》,要写出春天景物的特点。由于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写春天的景物,用的词句非常优美,很有春天的特点。教学时我让学生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背下来,在写作时可运用这些词句。学生的作文都用上了许多如‚嫩绿的柳丝,光彩夺目的春天,蒙蒙的细雨……‛写出来的文章生动、具体,写出了春天景物的特点。

2﹑读写结合

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6

关键词:生本教育  小学语文  阅读  教学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084

生本教育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生本教育是在师本教育基础上完善发展,与师本教育相区别的同时,亦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现阶段二者的关系并非是对立排斥的,相反生本教育与师本教育相互影响、互为补充。

一、生本教育内涵分析

相较于之前的学生,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已有大幅度的提高。其知识储备已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对语文课程的有关内容已有自己的看法,传统填鸭式教育模式早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此基础上,生本教育模式的兴起有其必然性的一面。

在知识大爆炸和互联网技术普及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初步建立起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在此背景下,生本教育的模式应运而生。在某种程度上,生本教育可以说是弱化教师的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标体系下,教学过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搬运工”——只负责将教科书的内容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需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

如果说师本教育是“授之以鱼”,那么生本教育则是“授之以渔”。在生本教育模式下,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和提高,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之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教学模式构建

生本教育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既是对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对教育理念的丰富和拓展。生本教育模式从两个维度分别对教师和学生提出要求。一方面,生本教育模式强调教师需要在了解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出具备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生本教育模式侧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和积极性,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角,是学习过程的直接受益者。

举例而言,在教授《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程的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充分地备课,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制定初步的教学计划。其次,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对环境恶化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的认识程度。再次,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对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修改和完善。教师在讲授课程前,明确学生的阅读任务,需要学生找出文章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及写出阅读本篇文章最深刻的体会。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对自己课前的准备活动进行展示,请其他同学对此进行完善和补充。教师在整理学生发言的基础之上,概括出文章所要传达的情感;授课结束后,请学生继续留意有关环境污染和地球保护的知识,探索如何行动起来,呼吁大家一起努力拯救地球。

三、有效措施初探

传统的语文授课模式缺乏针对性和人文关怀,教学目标十分刻板和单薄。而生本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解、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它的大致流程是教师在了解学生特点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尝试对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学生以小组单位进行学习,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讲述《小枣树和小柳树》这篇文章,可以将教学过程划分成紧密相连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需将课程学习的任务予以介绍,并将任务化整为零,为开展小组学习活动打下基础;第二个阶段,将整个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为其安排学习任务,为有骄傲情绪的学生安排小柳树的角色,有自卑倾向的学生安排小枣树的角色;最后一个阶段,鼓励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和发表学习感言,以此达到传授知识、培养情感和完善人格的目的。

教师可以综合利用现有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和优化学习效果。教师在讲述古诗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引入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内容。就学习《春晓》一诗而言,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诗歌的内容展开描述、绘画或者再创作。在此基础之上,将教师对此篇诗歌的理解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供学生分析和批评。

四、结语

生本教育模式是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以师本教育为基础,对其进行了必要补充和改造。与师本教育相比,它尝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生本教育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一次大变革,它对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和丰富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小组学习的模式来转变教育方式,逐渐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生本教育模式的发展还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维.试论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3(11):21-22.

[2]秦洪英.浅谈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5(5):60-60.

[3]王燕.基于现代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5(6):77.

[4]马建成.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5):50-50.

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7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模式生硬、死板, 缺少灵活性

课前, 大部分教师都会认真备课, 用心设计教案。然而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经常会遇到教案之外的问题, 无法完全按照设计好的教案进行上课。此时, 教师就会手足无措, 就会出现不管课堂情况, 一味追赶课堂进度的现象, 只要讲完教案内容就可以了。在此教学过程中, 主要就是照本宣科, 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需求, 脱离了实际情况, 导致教学效率较低。

2. 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模糊, 教学质量较低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因为教学模式僵化、呆板, 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一些教师为了转变此教学模式, 尝试将封闭式的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 简单地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时间, 让学生进行自主、自由的学习。此种教学模式, 主要就是由“满堂灌”转变成了“满堂学”, 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从教师的教学变成了学生的自学。此种情况表明, 教师与学生没有准确定位自身角色, 导致其无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 进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3. 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是从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方面着手, 经常将文章打散, 突出重点段落讲解, 向学生剖析其含义, 导致学生对全文的理解较差, 离开了教师就无法进行有效的阅读。同时, 为了应付考试, 经常采用题海战术, 对学生进行机械式的训练, 这样不仅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也导致学生出现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1. 强化自主阅读教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学生通过阅读会产生多种阅读体验, 在此情况下, 学生非常急于和他人交流, 分享其阅读感悟。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教师不仅要进行一对一的沟通, 还要让学生自主选择沟通对象, 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 自由地交流, 能够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全面提升。比如, 在学习《威尼斯的小艇》一文的时候,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认真阅读, 并且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欣赏, 并且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述, 向教师及全班同学展示。在此过程中,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2. 强化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多媒体课件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对展示教学难点与重点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 教师需要扎实教研, 在保证多媒体课件内容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 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内容突破教学难点与重点, 学习到相应的教学知识。比如, 在学习《落花生》一文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父亲说的话进行重点分析, 并且层层设疑, 让学生进行不断的思考, 结合课文中父亲的话, 联系实际生活, 让学生对课文情感进行很好的把握, 进而明白做人的道理。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予以展示, 进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体会相应的情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强化课外阅读教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进行适当的课外扩展也是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课外阅读的扩展, 可以补充课内阅读的不足, 让学生在深入了解课内文章的基础上, 增加一些课外知识, 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 在学习《三峡之秋》一文的时候, 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阅读一些有关风土人情的内容,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相应的知识,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加深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情感。为此,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一定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拓展, 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人文素养。同时, 文化渗透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可以在教室内悬挂一些名人名言、著名诗词歌赋等, 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感染学生, 进而让学生学到相关知识,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重视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 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强化自主阅读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外阅读教学的方法, 促进教学内容的全面展开, 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略 篇8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阅读教学模式生硬呆板

小学生正处于比较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 对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讲, 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是不二选择。尤其是对于阅读这种比较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而言, 课堂教学的灵活和多变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但是,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的责任感, 在备课的过程中敷衍了事,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没有充分建立在学生的个性化基础之上, 对课堂教学没有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补充, 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进行生硬的教学, 对临时出现的教学问题都会捉襟见肘, 手足无措, 严重影响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 学生的主体地位含糊不清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表明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只能居于主导地位, 引导学生学习。尤其是对于阅读教学来讲, 更应当确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这样, 方能不断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教学效果。但是,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对自主能力的理解错位, 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归结为自我学习, 自由学习, 从而使得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课堂变成了一个自学课堂, 简称自习课堂, 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新课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当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 是影响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那么,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当进行怎样的改革和创新, 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呢?

(一) 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阅读是人类灵魂的终身伴侣。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如果深刻体会到这两句话的含义, 将会对教师的阅读教学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当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笔者认为, 首先教师需要强化学生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 只有学生充分认识到阅读对于自己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认真阅读, 将阅读作为自己的一个日常习惯, 从而促进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生。当前, 在我国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的阅读教学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即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不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 而是带着考试的目的, 在阅读过程中给学生讲解各种标准答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往往都是以归纳中心思想、找到问题的答案为目的, 这样的阅读教学, 失去了阅读本身的意义。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注重作者的思想状态和写作目的, 形成与作者思想和灵魂的沟通交流, 从而达到阅读教学效率提升的目的。功利性的阅读教学模式, 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而非功利的阅读教学,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具有美的体验和感受, 会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 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 拓展课外阅读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讲, 课内阅读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应当通过拓展课外阅读的形式, 来丰富学生的阅读教学, 从而形成与课内阅读的互补。从根本上讲, 课外阅读不仅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 在课外阅读中, 学生会不自觉地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在课外阅读中,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素材要进行适当的指导, 尽可能地推荐一些具有影响力的读物给学生阅读, 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 让学生在文化熏陶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四) 形成启发性的阅读教学模式

启发性的阅读教学模式是相比较传统生硬、枯燥的阅读教学模式而言。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生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教师应当通过改革和创新, 形成启发性的阅读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 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启发性的阅读教学, 教师不再以归纳中心思想和提供标准答案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策略, 而是以启发性的问题和引导, 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拓展, 最终形成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总之, 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以新课程改革为基础, 不断创新阅读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达到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树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1 (3) .

[2]逯宝和, 汤铁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小学电教 (下) , 2011 (9) .

视域融合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9

视域整合是不同对象、不同角度的视域融合在一起, 构建新的意识的过程, 它包括师生与文本之间的融合, 也包括学生、教师、编者之间的融合。这种融合, 犹如交响乐团, 通过丰富多彩的乐曲, 演奏出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谈谈视域融合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视域融合下的角色重构

(一) 学生——文本的生成者

文本是联络编者、教者和学生的纽带, 它既要方便于教师的教, 也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品味、感悟, 对文本进行二次加工,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成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归宿点都围绕“学”而展开的。

(二) 教师——文本的对话者

教师是批判性读者, 在批判性阅读文本的过程中, 能从自己的视野出发, 在理解、体验文本中展开想象, 感受作者的心境。教师是文本的创造者, 在“用教材教”的过程中摆脱了“戴着镣铐在跳舞”的困境, 能创造性地使用文本。教师是学生的平等对话者, 能倾听学生的心声, 与学生心心交融。

(三) 编者——文本的设计师

编者是文本的采集者, 选取具有人文性、思想性、教育价值的文本, 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融合在一起,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是文本的“裁剪师”, 在选文的同时, 还要进行截取、修改、改编, 尽量减少不符合儿童语言规范的语句。

二、视域融合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 以动力调节拓展学生期待视野

每一个参与教学的人都有自己的期待视野, 而学生的视域离文本呈现的视域尚有一定的距离, 这种矛盾促使学生改变视域, 产生螺旋上升, 在这不断建立平衡的过程中, 学生的阅读素养得到了提升。学生的期待视野主要包括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种。文体期待是对文本的体裁应具有的特征的一种主观期待。如在《宿新市徐公店》一课学习中, 学生会对诗的节奏有特定的期待, “篱落/疏疏|| 一径……深, 树头/花落|| 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 无处……寻”。形象期待是指学生由文本塑造的形象而形成的期待指向。如在《船长》一课学习中, 从船长的指挥——“大家安静……必须把60 人全部救出来!”感受到船长的镇定、果敢、临危不乱、保护弱小。学生在阅读“哪个男人走在女人前面, 你就开枪打死他!”这句话时, 要读出船长的“威严、果敢、命令”的语气。意蕴期待是学生希望文本能表现出与自己的生活态度、思想倾向、审美情趣相契合的一种心理倾向。如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课学习中, 学生期待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从中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 懂得不断读书, 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师拓展学生期待视野的措施有: (1) 激发阅读兴趣, 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 或以故事导入, 或渲染气氛, 或设置悬念, 将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的阅读知识基础上, 形成阅读心理上的悬念。教师针对不同生活阅历和阅读水平的基础上, 设计不同层次的呈现方式, 低年级以图片、故事、录音等方式, 而高年级可以运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在《草原》一课学习中, 教者提出问题:“蒙古族人民是如何招待客人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 (2) 利用期待差异, 引发学生质疑。不同学生对文本的关注角度与解读水平具有很大的差异, 学生能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人物, 对《水浒》中的人物武松的认识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认为勇猛, 有认为运气好的, 有认为刚愎自用的。教师利用这种差异, 确定教学起点, 通过阅读引领学生解读武松的勇猛。

(二) 把握文本结构, 促进意义生成

教师要正确利用文本结构, 通过捕捉兴趣点、填补空白点、聚集争议点、澄清模糊点等方式, 实现个性解读。教师要通过捕捉文本的兴趣点,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如在《钱学森》一文学习中, 钱学森在美国做了哪些准备?他是如何放弃汽车、别墅、丰厚的待遇、一流的科研条件回国的?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 有认为钱学森有拳拳爱国之心, 也有认为他在美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还有同学认为他不值得, 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要善于填补语言的空白点, 补充主人公的“未尽之言”;要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揣摩人物的心理, 填补主人公的心理空白点;结尾处文尽而意犹存, 给人以遐想, 要据此填补结尾的空白点。

(三)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增进师生交流

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相互接纳、相互启发、共同创造的过程中, 达到思想与情感的交融。传统教学中, 学生主动参与的权利受到制约、剥夺, 难以融入课堂。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 留有让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 通过平等对话, 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篇10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弊端

首先,教学目标不明确。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时候过于追求课堂气氛的营造,在阅读教学中过分重视铺垫和延伸,这往往就导致了小学阅读语文课堂上主次不分的情况出现,从而导致阅读教学优化、知识整合、技能提高的教学目的被忽视。

其次,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在部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滞后也成为困扰阅读成绩提高的问题所在,阻碍了学生们创新意识的形成。教材内容滞后缺乏更新一方面学生们得到的阅读资源不足,知识面不够开阔,无法大范围接触阅读材料,另一方面会打击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们的长远发展,导致学生们固步自封,严重的影响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再次,阅读课前教师备课缺乏一定针对性。很多小学在阅读课开始前备课不够科学,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依赖课本作为参考写出教案,有的教师之间甚至相互抄袭教案,没有根据当前学生们的实际需求进行备课,教案缺乏针对性、操作性和可观察性。

最后,缺乏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固然教师重要,但是学习的中心是学生,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体。但是很多老师认识不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进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学生们的交流沟通几乎没有。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果也不容乐观。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第一,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优化阅读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做足功课,深入研究各单元的内在联系,把握好课堂上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重点培养学生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们的能力及教学规律,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环节的创新设计。在教学设计时重点考虑小学生的兴趣、特长,在教学环节设计时确保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成效。

第二,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形成真实教学环境。

要确保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成效,重点为学生们营造利于阅读学习的环境。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注重的是教师一味的教,不关注学生们的接受程度和思维的发展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们。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们勇于尝试自己去阅读学习,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利用多种途径寻找答案,然后大家相互交流、沟通,形成真实有效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们自我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举个简单的小例子,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同学们会发现蒲公英会利用风等形式将种子传播进行传宗接代。这是很多小学生会生出疑问,蒲公英到底是如火如何利用风进行传宗接代的呢?教师先让学生们自主的思考,然后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见识真真的蒲公英,然后教师再讲解这个问题。这样学生门就会明白蒲公英利用自身种子很轻,成熟后自己有一个“保护伞”,种子会随风传播,进行四处的播种,传宗接代。

第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实施多样化教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我们要注重课堂上的教学创新。在做好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阅读文章的段落大意、重点段落的分析等,不断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此外我们适当的进行句子的仿写和词语的扩展练习,促进学生们能力的提高。我们要合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进行教学,确保教学内容的形象、生动、丰富、直观,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根据大纲需求进行合理的知识拓宽,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开阔眼界,增强学生们对教材的感悟和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们自主的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们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利用多种形式进行阅读教学。

第四,不过分依赖教材,适当拓展阅读范围。

当前小学教材内容有限,因此我们不能单纯的局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也不能盲目的相信和依赖教材。同时教材又是学生们循序渐进学习和与中学知识过度的必然前提,他的知识具有承接性,所以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又不能抛开教材置之不理。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做到重视教材而不过度依赖教材,重点在教材新内容开发和资源扩展方面下工夫,注重阅读内容的拓展性和延伸性。

三、总结

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为了做好该科教学我们要不断创新阅读教学的方法,客观、正确的对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开拓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当前孩子们的小学教育。小学教育的一大重点是语文教育,而阅读教育又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就对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展开论述。

阅读教学下小学语文 篇11

关键词:语文阅读;小学;问题;措施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帮助小学生开阔眼界、增加积累,为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夯实基础。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给予尊重。由此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具有相对滞后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与时代的发展不适应,同时还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能积极转变观念,拥有开阔的视野,运用全新的理念,向学生传授知识,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

2.相对落后的教材内容

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地区,信息不发达,经济比较落后,小学语文教材也相对滞后,这些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了严重的阻碍。一方面,由于不能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信息资源的匮乏,使学生不能与大范围的阅读材料接触;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故步自封,不能形成创新理念,也不能有效地培养语文能力。

3.对教材盲目相信

影响小学语文阅读质量的重要因素,就是滞后的教材内容和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同时,如果教师对教材盲目相信和过分依赖,在缺少课外文化和外来阅读资源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都会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故步自封,不能开阔视野。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课堂只不过是一个训练的场所,教材也不过是借鉴的资料。教师只有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途径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真实有趣的教学环境

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情况,是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为此,教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传统的传输式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和个性发展不重视。为了消除种弊端,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进行尝试性阅读,对于材料的意义和内涵更好的感知。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急于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进一步启发和开拓学生的思维。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制作,或者开展适当的课外活动。打造一个有趣和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思考和自主,对自我充分展现,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同时,真正发展创新思维。

2.采用“质疑”的学习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应对学生的阅读采用正确的指导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考能力。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学习手段和学习方式。通过质疑,再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答案。教师主要做好辅导和启发工作,通过这种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并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实现一定的教学成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精神,在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让基础知识更加牢固,同时通过提出质疑还能对问题的答案根据前后文的意思进行判断,进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教师的作用不单单是传道解惑,还应帮助学生对新颖的解题方式进行不断探索。

3.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问题的最佳途径

拥有不同的想法,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来源。所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应试着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促进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思考问题。培养灵活多变的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4.不过分依赖教材,开发新的阅读资源

目前的语文教材中,还不具备丰富的阅读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于教材,还不能过分依赖和盲从。但因为教材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有机联系了中学和小学的知识,因此,教师既要重视对教材的使用,还要在此基础上对新的阅读资源和内容进行开发,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教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真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教师应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制定相应的阅读策略。同时,在阅读学习中,要对小学生主体地位高度重视,对现有的阅读教学模式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学效率,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培养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黄静.浅谈如何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华夏教师, 2015.

阅读教学下小学语文 篇12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可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并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图片、文字、声音相配合的特点, 也可以利用视频和动画等直观的媒体形式, 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 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和课件, 充分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尽快地使小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呢?下面谈谈笔者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看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 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 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小学是孩子养成习惯的最初阶段, 因此, 阅读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 让原本可能枯燥的阅读变得生动起来, 让学生有兴趣、有欲望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通过快乐、轻松的阅读、思考, 喜欢上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名篇佳作, 文质兼美, 也有许多儿童喜欢的寓言故事、童话, 这些文章对儿童都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可以抓住此类文章, 利用精美的图片配以美妙的音乐, 或是生动、形象的动画为学生营造一个氛围, 将学生引入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之中, 使其身临其境, 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引领学生自觉地朗读、默读;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后, 再紧紧抓住学生兴奋的心情, 设置有趣的思考题, 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让他们通过阅读发掘文章深层的内涵;另外, 教师还可经常推荐一些相关的课外资料, 如果有精力, 也可收集一些相关的阅读技巧等, 制作一些与资料相关的网络课件, 供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研讨, 这样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也能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让他们在课余时间愉悦、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快乐地接受阅读带来的各项能力的成长, 从而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阅读既要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 又要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不断坚持, 直到达成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 便会成为一个人的宝贵财富, 终生受用。

教师在小学阶段的课程中, 就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培养他们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也要培养他们使用计算机阅读的习惯以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与反思, 我认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 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或微信等平台形成阅读的“言论”文化, 鼓励家长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阅读观, 给孩子营造一个纯净的阅读环境。 (2)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书籍, 也可以是通过网络搜索有兴趣的主题资料, 让他们从感兴趣的内容开始。教师也可以通过校园网推荐或转载适合学生阅读的优质文章等, 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科学的阅读, 帮助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达成一定的情感态度目标, 从而呵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3) 教师要与家长勤沟通, 给孩子足够的阅读时间, 定期组织阅读分享的活动, 将自己的阅读体会进行展示或者交流, 给孩子营造阅读、思考和表达的氛围, 从而感受读书有所收获的乐趣。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施创新教育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小学教师应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能够紧扣课文内容, 从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以及学习资源的选择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 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在《捞铁牛》一课教学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巧妙地捞起沉在黄河中的铁牛的过程,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打捞的过程, 提出发散类问题, 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不断思考, 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阅读效率

上一篇:家畜寄生虫学下一篇: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