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

2024-10-1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精选11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 篇1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 也同样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新《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其中的有感情绝非以老师或学生个性的完全释放进行二度创作, 而是在理性地深入了解课本内容后, 尽可能地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还原文章的本色, 通过正确处理停顿、语调、语气, 再现文本内容。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对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要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学生自然会积极参与到阅读中来。具体作法如下: (1) 以疑激趣。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因此, 教学中把鼓励、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口; (2) 以读生趣。如阅读《中彩那天》和《可贵的沉默》可采用“以读激趣、以情悟文、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 (3) 以境引趣。如阅读《黄山奇石》和《美丽的小兴安岭》可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课文中具体、鲜明的画面, 让学生从中感受意境美。

二、掌握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有朗读、默读、快读、慢读等基本方法, 而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 都不能读死书、只看个大概或选有故事情节和精彩的一面看, 这样读书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反而养成丢三落四的坏习惯。所以, 我要求学生:每看一篇文章, 首先明确“读”的意义, 细细地看, 理解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 从作者的精美语言中、从文字所承载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之中逐步吸取, 体会出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接受祖国文化的熏陶, 从而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及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 逐步养成准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习作的兴趣, 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在阅读教学中, 要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 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 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教学的一大重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学法。而要使学生掌握学法, 必须启迪学生的思维, 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因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如《再见了, 亲人》这一课, 前面三个自然段的教学可采用“扶、引、放”的方法。在教学时将第一自然段课文当作“例子”, 采用“扶”的方法, 通过讲读, 使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中心句子、分清层次, 领会感情。第二自然段则可采用“引”的方法, 引导学生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学法, 学习、讨论第二自然段的课文。第三自然段则采用“放”的方法, 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这一方法, 学生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 实现一个飞跃。

四、在阅读教学中, 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 使教师错误地认为“启发”就是“问”, 把预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 像丢手榴弹一样一个个投向学生, 通过“问答”的形式逐一解决。这种长期牵着学生走的局面, 根本就没有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既然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就只需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或请有阅读经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 给学生自学的机会和充足的时间, 放手让学生自读、自问、自得。同时教师的提问、讲解应降到最低限度, 为学生创造个性自由发展的空间。如阅读《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 根据低年级阅读着重培养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理解词句的特点, 要理解“面黄肌瘦”, 就需要联系上下文中描写的“小萝卜头”在监狱中吃的是发霉发臭的牢饭、穿的是改小的囚衣、住的是阴暗潮湿的牢房等词句, 来体会“小萝卜头”的生活条件差, 就不难理解“小萝卜头”的身体状况, 从而知道“面黄肌瘦”就是面色发黄, 身体瘦弱, 形容营养不良、不健康的样子。这样的课堂不但形成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并实现自主发展。

五、以训练为主,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遵循这一目标, 在教学中, 教师可采取多种训练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爬天都峰》一课中, 学生对小女孩和老爷爷能够爬上天都峰体现出的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体会不深, 教师可引导学生: (1) 画出描写天都峰高和陡的句子; (2) 把文中的小女孩或老爷爷换成“我”; (3) 就像自己在爬天都峰一样体会着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奋力向上爬的句子; (4) 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环境中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又如《会摇尾巴的狼》一课中, 狼掉进陷阱里, 为了让老山羊救自己说了很多讨好的话:“我一定好好答谢你, 给你舔毛, 帮你咬虱子……”教学中可让学生想象省略号省去的是些什么样的好听的话,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狼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表现出的不择手段,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能够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昌市城东学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 篇2

一、精心筛选内容,不同角度提炼主题

在确定主题这一问题上,语文教材可以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以语文教材为依托,从教材角度对阅读教学主题进行提炼和构建。在进行教学工作之前,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内容,不断琢磨作者的写作意图,确保课文主题提炼的确切性。其次,生活实践是很好的阅读素材来源。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在这样一个广阔的教学平台下,我们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了解,如,秋天到了,落叶能够激发出学生怎样的灵感,体现什么样的“秋”的主题。有了明确的主题,教师便要开始围绕主题,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供一些能够作为写作范文的素材,让学生在反复、大量的阅读之后,通过寻找更多相关的主题或相反的主题,来多方面地、高密度地掌握语文阅读的重点。

二、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感知主题

在确定了阅读的主题之后,教师就要将主题教学付诸于实践。教学过程的首要步骤就是如何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此同时可以进入课程的主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式的阅读呢?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单元语来进行解说引导,通过情境创立、生活场景的链接与动画的引入来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生活场景的链接是最佳选择,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作品、留心发现生活的影子,从而促使学生深入主题研究,从中真正地体会蕴含有生活气息的文章。

每一篇文章都有真实存在的生活点,在进行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调动学生对这些生活点的切实感知,以便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应该抓住学生的具体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来描述印象中的长城或其他的名胜、景点,分享各自的感受。这样一来,不仅促使学生的课前知识得到极大丰富,而且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也很有帮助。当然,学生之间的必要交流和经历分享也是有益的,这样学生可以更深入地领悟主题,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

三、促进交流,促使学生深刻剖析主题

主题阅读的交流部分可以说是整节课的主体部分,整个过程围绕着教学过程主体脉络,不断营造适应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参与集体讨论,促进其语文素养、学科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在围绕着一到两篇的教材课文来进行主讲的同时,重点对文章的词、句、段等进行反复推敲,深入思考,使得学生了解课文主题的内在含义和用词造句的魅力所在。这样的一个过程是教师在根据学生个体特点不断引导学生参与文本对话,促使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课文学习,以此形成创造性的运用的过程。另外,教师还应当努力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展阅读面,不断扩展主题,可以借助于多变的阅读方法和灵活的迁移策略来速读,达到快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体讲述内容和感情脉络、深入挖掘主题思想的目的。

四、实践拓展,强化学生的主题阅读技巧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最后步骤是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拓展,最终达到引导学生学习、领会主题,拓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目的,由此便可以促使学生走出校园,即其涉猎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而是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实践,以达到强化学生主题阅读技巧的目的。如在学习了人教四年级下册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之后,学生能够围绕“亲近自然、融入美丽风景”这一主题,展开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让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并根据自己的感受附上各式各样的导游词来完成一篇游记,并且声情并茂地对身边同学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同时在同学之间展开讨论。还可以采用编排对联的方式,来歌颂祖国的壮丽河山。这样的学思结合学习模式既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凝练语言和审美的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总之,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是针对特定主题进行的阅读教学,过程既强调学生理解生成性,又重视开放性的阅读教学,它的模式是针对一个给定的中心主题来参与阅读教学的课堂操作模式。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从确立主题的导语入手,不断探讨研读,感受主题、拓展课外实践,最终升华为主题。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探讨 篇3

一、拓展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兴趣,让学生对书本产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并在读书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对课外拓展读物进行选择、思考和总结。课外阅读面的扩充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量,让小学语文教学有更多内容和资料可以选择,使整个教学过程更生动、更开放。小学课外拓展阅读对小学生的吸引力在于,阅读内容虽然与教材有一定程度上的联系,但包含了更多的灵活性与开放性,教师可结合小学生现阶段的身心特点进行拓展阅读材料的选择和范围的提供,尽可能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例如“神话故事”“童话故事”“百科全书”等,提升并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和写作素材

小学课外拓展阅读也是新课标中对“丰富语言知识的积累”要求进行积极响应的表现。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外阅读材料的增加能丰富小学生的阅读素材,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大量教学研究表明,微淘教材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内容的扩充,不仅能帮助小学生增长见识、塑造良好的人格、优化思想道德素质,更能帮助学生进行语言上的积累、和综合知识能力的获取与自主提升。课外阅读以教材为中心向各个领域进行辐射拓展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从一篇文章到多篇文章的学习、赏析与思考的过程,进而为学生的写作和表达提供更多语言素材。

二、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现状

(一)课外拓展阅读内容选择上缺乏指导

在书籍的选择方面,小学生往往处于兴趣引导而选择课外阅读材料。阅读书籍的内容选择对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性格上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好书会像良师益友一样为学生提供帮助,促进学生的成长。但现阶段学生以为从喜好出发进行书籍的选择,导致书籍对学生的发展并无明显的效果、也无知识水平上的显著提升。

(二)学生对拓展阅读没兴趣

学生对拓展阅读的兴趣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部分小学生对拓展阅读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自身坚持阅读的意志力也不强,也不善于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产生对拓展阅读兴趣低甚至没兴趣的现象。

(三)课外拓展阅读数量有限

阅读数量也是影响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因素。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对阅读量有不同阶段的最低限量,但当前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阅读量却明显不足。这一方面取决于师生、家长对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一方面也取决于相关教学措施的实行。

三、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建议

(一)帮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内容的选择

虽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章都是经过专家学者反复选择并最终编写的,但对于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来说却明显不足。课外拓展阅读内容的选择应尽量在教材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中心进行适当的扩充,其中不仅应涵盖相关内容,也应尽量注重对多学科的辐射与渗透。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在拓展阅读材料选择上的帮助与指导,使学生所选内容能真正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闻。

(二)营造拓展阅读氛围

环境是影响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小学阶段,家庭、校园和社会的环境都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努力发展拓展阅读,提升教学效果,应积极创建更加适宜的阅读条件和环境,让浓厚的阅读氛围带动学生自主进行阅读拓展。例如,校园图书室、图书馆的开放;家长、校园和社区共同组织相关活动;定期开展读书活动;亲自互动读书活动的展开等。

(三)激发学生对拓展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拓展阅读的学习中,兴趣的激发和引领能真正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探索。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对阅读兴趣的引导,不仅要从教学过程中提升对文章、教材灵活性与趣味性的教学展示,更应广泛寻找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材料提供给学生选择。以阅读材料的趣味性和课内外阅读材料的关联性来带动学生对拓展阅读的兴趣发展,从而真正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与优化。此外,家庭中家长也应注重对学生阅读习惯和兴趣的培养,通过社会、家庭、校园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 篇4

一、积极引导, 热爱阅读

老师在要求学生多阅读的同时, 自己应该先树立起爱阅读的榜样, 再鼓励学生去阅读。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老师应该和孩子们一起阅读,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同一时期阅读同一本书, 然后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一起讨论读书的心得。如读海伦·凯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 明》, 可以讨论生命的意义及我们该如何珍惜生命;读《少年维特之烦恼》, 可以讨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样就深化了学生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有了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自觉性。

在课文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从课内加以延伸。如学习了老舍的《草原》后, 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他的其他作品, 比如《骆驼祥子》。然后根据书上的内容展开一系列的活动, 如对人物的点评, 对故事的讲解等,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这些活动,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更多地了解了课外知识。

二、激发兴趣, 培养习惯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 是需求的动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喜欢阅读, 就像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学生努力寻找阅读机会, 从中获取信息, 得到阅读的满足, 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并因此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不仅提高了阅读质量, 还满足了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为此, 我常常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 除学习与课文阅读相关的一些书籍以外, 还给他们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其他书籍, 供学生阅读。如向学生推荐科幻小说、童话故事、传记、游记、各国的风土人情、名人奋斗故事、百科全书等。 学生通过大量阅读, 拓宽了视野, 增长了知识, 得到了阅读满足, 在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后, 更提高了阅读兴趣。为了使学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阅读, 我还注重依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让他们在有目的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兴趣, 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品味汉语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 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精心设计课前导语,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篇好的文章, 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 让你垂涎三尺, 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 一段好的导语, 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 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教学中我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 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 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 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 ‘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 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就像我们的好朋友, 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 风怎样? 雨水是怎样的? 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 “想! ”于是我就说 :“好,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 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 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 并寻求答案好吗? ”话音刚落, 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四、精讲多读, 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讲授、再讲授, 就像一个妈妈, 反复对孩子唠叨, 孩子必然产生逆反心理, 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 我在讲课文时, 尽量做到精讲多读, 在整堂教学活动中, 只当配角, 不当主角;只当导演, 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 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 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 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 我则全权放手, 让学生自读, 自疑, 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问题, 先让他们互议, 然后做适当点拨。这样一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 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五、注重思维, 引导想象

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新课标也强调“让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时, 常常借助一篇篇课文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 教学《草原》一课, 课文构思有两条线:明线是景美、情深;暗线是草原的特点。教学中我抓住暗线设计提问, 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按照这条暗线从整体到部分进行分析, 经过思考得出草原的三个特点:草原是美丽的;草原是宽广的;草原的人民是热情的。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而且能深刻地理解课文。

六、选择合适的书籍

小学低年级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很多小学低年级考试中的作文体裁都是想象文, 童话就是一个很好的提高想象力的书籍。童话语言简洁易懂, 故事情节生动有趣, 小学生都很喜欢这样的童话故事。以孩子的兴趣为阅读的起点, 更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再者, 童话中有不少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能从文字中学到一些简单的写作手法, 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描写划火柴的场景:“她又擦了一根, 哧!火苗又窜了出来, 发出亮亮的光。墙被照亮了, 变得透明了, 她仿佛看见了房间里的东西。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 上面放满了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一只烧鹅突然从盘子里跳出来, 背上插着刀叉, 摇摇晃晃地向她走来。几只大面包也从桌上跳下来, 一个个像士兵一样排着队向她走来。就在这时, 火柴又熄灭了, 她面前只剩下一面又黑又冷的墙。”这些简单的描写都很适合小学生去学习。想象文并不限于童话, 孩子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些其他的书籍, 女孩子会比较喜欢童话, 而男生或许会比较喜欢冒险类的想象故事。如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罗琳的《哈利波特》和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总之,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 课本内容实在有限, 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 以扩充自己的知识, 提高理解能力。阅读伴随人的一生, 它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阅读最大的意义不在于获取信息和知识, 而在于从文字中提升自我, 在阅读中成长, 在阅读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 这才是阅读的核心。

摘要:文章认为,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去阅读, 去思考,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达到阅读的目的。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探讨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探讨

新课改提出了“多角度、有创意阅读,扩大阅读范围”的阅读教学要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进行有效的拓展阅读教学,就成为小学阅读教学的必然选择。在此,笔者就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对阅读教学有所帮助。

一、立足课本,丰富小学阅读内容

学校和教师在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中,首先要加强词语、造句的反复练习。其次,通过训练强化小学生对汉语词汇掌握的熟练度,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再次,教师要立足教材,结合文献、网络、报纸、杂志上有利于教学的资源,拓展阅读教学内容,做好阅读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阅读也不一定要局限在课本、教材范围内,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机动地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供学生阅读,让学生在大量、广泛的阅读中积累知识,培养阅读兴趣。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制订课外读书计划,或给出适合学生阅读的数目,让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晏子使楚”“唐睢不辱使命”等战国时期弱国能使外交的故事,让学生对战国历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所讲的“以和为贵”的现实意义,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会,还能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

二、探究阅读方法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在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同样需要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开展教学。课堂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阵地,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需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具体来说,教师要从单元整体入手,围绕某一篇重要的文章,开展以精带略、以篇带段的阅读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精心备课,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了解课文知识点的基础上,弄清文章的内在联系和区别。然后依据能落实单元训练项目而又简单易行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思考问题,进行字、词、句、篇训练。需要指出的是,在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意变“硬性设计”为“弹性设计”,为学生留出可以自由阅读、合作阅读、探究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而教师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进行教学调控。此外,在拓展阅读指导中,教师要注意的问题有:灵活设置拓展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资料收集、师生问答、故事改编等形式,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巧妙把握拓展时机。在阅读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难点和疑点,教师要善于借助难点、疑点进行拓展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比较、分析、整合中有所思、有所悟。如,在《慈母情深》阅读教学中,由于货币价值和时代不同,许多学生在“一元五角钱”的重要性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影像、文献资料来讲述在作者所处的年代,一元五角钱意味着什么,以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三、定期开展阅读成果交流活动

开展拓展阅读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认真教学、学生埋头苦读,还需要教师重视学生的阅读经验和成果交流,为学生提供分享读书心得、畅谈阅读感受的机会。这对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和拓展阅读教学来说都是极其有利的。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橱窗、板报等形式开展阅读宣传,介绍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为学生推荐必读书目,在班级内用张贴海报的形式介绍名人大家热爱读书的故事,让学生了解阅读、读书的意义,在班级范围内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携手校图书馆、图书室,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书源。其次,教师可以少先队员为主力开展读书活动、创办阅读小组、图书角,并配备活动或小组管理员。督促大家制订完善的阅读计划,并提交讨论,确保读书计划的可行性。再次,全面动员,开展人人参与的阅读活动、阅读交流活动,如阅读故事会、汇报会、读书笔记评比活动等,让学生讲述有关阅读的故事,介绍阅读知识,畅谈阅读收获,交换书籍阅读。教师在定期开展阅读检查的同时,还要借助阅读成果交流活动检查学生的阅读记录卡,对班集体、小组阅读情况进行客观评估,鼓励学生将阅读活动长期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陈伟玲.教师在课堂拓展教学中怎样当好配角[J].广东教育,2006(Z1).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探讨 篇6

一、群文阅读之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群文阅读之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激发阅读兴趣,丰富阅读内容。传统一篇课文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很容易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群文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内容多样的多篇文章,既激发了兴趣也丰富了内容。二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群文阅读的阅读篇目较多,且督促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阅读,这极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灵敏与灵活度,提升了学生的阅读速度,改善了阅读效果。三是丰富积累,拓展视野。群文阅读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有助于学生探索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使学生由阅读量变到质变转变,为小学生阅读素养和文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实施的有效策略

1.基于文章主题选择群文阅读的文章。群文阅读的基础与前提是选择好阅读文章,如何选择主题相似、相近、相关的文章连接在一处,是群文阅读的重点也是难点。主题分类划分法是选择文章的最重要方式,文章的主题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思想情感、文章体裁、行文风格、写作手法等体现出来的。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完成对文章的选择:一是根据内容选文章。即选择内容相似的文章结合在一起,如描写动物的文章,《三只白鹤》、《小白兔和小灰兔》、《浅水洼里的小鱼》、《骆驼和羊》等,这些以动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文章趣味性、知识性较浓厚,极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基于思想内涵选文章。如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文章有《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再如,以热爱祖国为主题的有《欢庆》、《北京》、《看雪》等。三是基于体裁、写作手法选择文章。例如古文为主的群文阅读文章可选择《司马光》、《孔融让梨》、《寓言两则》等等。散文性质、自然景观的可选择《雷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富饶的西沙群岛》等等。

2.精妙设置比较与冲突性强的课堂问题。在选择好群文阅读的文章之后,教师即将步入群文阅读的重难点,即教会学生群文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从文章中提取阅读信息、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群文阅读过程中精巧设置问题,将几篇文章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与探索欲,设置比较性与冲突性强的课堂阅读问题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式。教师可从以下两点做起:一是善巧设比较性问题。常见比较问题的的比较方式有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文章内容与艺术手法比较等。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观潮》《鸟的天堂》同样的是写景文章,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这几篇文章写景的顺利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各个文章的侧重点在何处?”这一比较性问题一出,学生便很快投入阅读,了解各文章写景特点,继而循序渐进地得出答案。二是设置冲突性问题。群文阅读是借助各文章的相似之处展开的,但其存在着不同与冲突之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冲突,设置问题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多方式呈现文章,鼓励学生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中实施群文阅读模式要讲解策略与技巧,特别是在文章呈现方面要凸显多层次性与多样性,拒绝一成不变的组合与呈现方式,精巧的呈现方式是群文阅读高效进行的重要前提。试想,将文章一篇篇呈现,或者将几篇完全呈现都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在文章呈现上可以采用,“抛砖引玉”、“举一反三”的策略。如,在《丑小鸭》这篇童话体裁的文章学习过后,教师可以给出三篇同样是趣味童话、哲理浓厚的文章,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七色花》《白雪公主》等,让学生遨游于童话的海洋,体验阅读的无穷乐趣。除了文章呈现方式要多元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做好“读写结合”,例如,学生通过群文阅读想到了什么,从中学习到了什么,鼓励其将自己对文章的感受一一记录下来,强化与巩固阅读效果,不断提升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探讨 篇7

一、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作用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对于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 它可以将整个主题归纳, 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分类整理, 从而增强对阅读相关学习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其次, 教师可以通过主题阅读来不断地将素质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中, 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培养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能力。再次, 主题阅读教学主题相对新颖, 学生通过主题阅读的学习, 能够对某一方面进行整体的探讨和领会, 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地学习到相关知识内容。

二、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方法

教师在进行主题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重教学的方式和方法。首先, 教师要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精挑细选, 并强化方法来引导。主题教学的内容选取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内容选取得不好, 学生在连续学习的教学过程中会感受到慢慢的厌倦, 从而阻碍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其次, 教师还要创设教学情境, 使整个主题阅读教学的过程轻松活泼。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漫画、多媒体视频等教学材料, 结合阅读教学的内容将其不断地融合,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 也有效地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再次, 教师还要学会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主题阅读的宗旨是让学生掌握自我阅读的能力。因此,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渗透进去, 让学生通过学习潜移默化的掌握, 从而使学生对阅读归纳、总结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总而言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整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主题阅读又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深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髓, 促进小学生在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中的提高。

摘要: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阅读逐渐成为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阅读教学分为单篇阅读和主题阅读。就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阅读,课堂教学,探讨

参考文献

[1]索靓.试析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J].新课程, 2014 (03) .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篇8

一、精心筛选内容,不同角度提炼主题

在确定主题这一问题上,语文教材可以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以语文教材为依托,从教材角度对阅读教学主题进行提炼和构建。在进行教学工作之前,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内容,不断琢磨作者的写作意图,确保课文主题提炼的确切性。其次,生活实践是很好的阅读素材来源。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在这样一个广阔的教学平台下,我们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了解,如,秋天到了,落叶能够激发出学生怎样的灵感,体现什么样的“秋”的主题。有了明确的主题,教师便要开始围绕主题,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供一些能够作为写作范文的素材,让学生在反复、大量的阅读之后,通过寻找更多相关的主题或相反的主题,来多方面地、高密度地掌握语文阅读的重点。

二、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感知主题

在确定了阅读的主题之后,教师就要将主题教学付诸于实践。教学过程的首要步骤就是如何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此同时可以进入课程的主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式的阅读呢?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单元语来进行解说引导,通过情境创立、生活场景的链接与动画的引入来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生活场景的链接是最佳选择,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作品、留心发现生活的影子,从而促使学生深入主题研究,从中真正地体会蕴含有生活气息的文章。

每一篇文章都有真实存在的生活点,在进行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调动学生对这些生活点的切实感知,以便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应该抓住学生的具体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来描述印象中的长城或其他的名胜、景点,分享各自的感受。这样一来,不仅促使学生的课前知识得到极大丰富,而且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也很有帮助。当然,学生之间的必要交流和经历分享也是有益的,这样学生可以更深入地领悟主题,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

三、促进交流,促使学生深刻剖析主题

主题阅读的交流部分可以说是整节课的主体部分,整个过程围绕着教学过程主体脉络,不断营造适应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参与集体讨论,促进其语文素养、学科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在围绕着一到两篇的教材课文来进行主讲的同时,重点对文章的词、句、段等进行反复推敲,深入思考,使得学生了解课文主题的内在含义和用词造句的魅力所在。这样的一个过程是教师在根据学生个体特点不断引导学生参与文本对话,促使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课文学习,以此形成创造性的运用的过程。另外,教师还应当努力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展阅读面,不断扩展主题,可以借助于多变的阅读方法和灵活的迁移策略来速读,达到快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体讲述内容和感情脉络、深入挖掘主题思想的目的。

四、实践拓展,强化学生的主题阅读技巧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最后步骤是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拓展,最终达到引导学生学习、领会主题,拓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目的,由此便可以促使学生走出校园,即其涉猎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而是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实践,以达到强化学生主题阅读技巧的目的。如在学习了人教四年级下册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之后,学生能够围绕“亲近自然、融入美丽风景”这一主题,展开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让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并根据自己的感受附上各式各样的导游词来完成一篇游记,并且声情并茂地对身边同学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同时在同学之间展开讨论。还可以采用编排对联的方式,来歌颂祖国的壮丽河山。这样的学思结合学习模式既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凝练语言和审美的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探讨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

新课程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课堂上实施自主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教材,通过自主学习, 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一、引导学生从读懂到善读

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不但要提高朗读能力, 还要能读懂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情感。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自读,使学生不仅读懂,而且善读?

1、充分利用形象引导学生读懂

学生自读课文时,把课文描绘的形象与日常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披文以入情,才能领悟课文的传神之笔,真正将其读懂。为此, 教师要借助教学媒体创设形象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在《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讲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两次使用电教媒体,借助形象, 强化学生感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教师播放课文录像,让学生边看边想:课文讲的是什么事?普罗米修斯为什么盗火?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体会普罗米修斯的英勇无畏的品质时,教师又一次借助多媒体播放课文插图,启发学生想象:普罗米修斯此时又是怎么想的?此外,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使学生更深刻体会普罗米修斯的英勇行为, 从而产生敬佩之情。

2、多读细品,进行自主地阅读获取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 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收到熏陶。如在引导朗读《燕子》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 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了第二自然段: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读时声音有高有低,语调舒缓轻快,将美丽的春光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时不用急于让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读一读,闭上眼睛去体会体会,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将你看到的画面细细地说给大家听听。这样让学生在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和情味,自由地表达感受。

3、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中掌握学法,做到善读

例如《公仪修拒收礼物》一文,教学的指导包括:(1)课前预习性自读,从中弄清什么叫独幕剧?独幕剧有什么特点?圈画难懂词句自查字典解决生字新词。(2)课内理解性读书,引导学生速读和精读结合,读后说说读懂了什么,用什么方法读。(3) 课内探究性细读,用多种方法分段,概括课文表达顺序,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向促进发展的转变。

二、教会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其疑。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如在每篇课文教学之前,可让学生读读课题,再说说自己读了题目有哪些疑问。在教学课文时也可以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例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在最后一部分的阅读时,学生提问:高尔基的儿子不是将花栽在院子里吗, 为什么高尔基在信中说:“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你要知道“给”永远要比“拿”愉快,这里的“给”和“拿” 是什么意思?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让他们自己读书,互相议论, 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

三、拓宽渠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语文教学应着力于课堂,夯实学生语文的基本功――最基础的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 但发展语言能力“功夫在课外”。在教学中我们应树立大课堂观、 大语文观,冲出课堂的小圈子,拓宽学生语言能力锻炼实践的课外天地。

1、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夯实创新底蕴

从古到今,凡语文功底深,能力强的人,无一不是博览群书、 反复吟诵名家名篇的。仅靠课内几十篇课文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远远不够。低年级儿童爱看影视,我们引导他们看少儿节目,动画故事;爱听故事,经常给他们讲有趣的故事,鼓励他们把看到的或听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去看书中的故事、童话、寓言等。这样就会从小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增强读书的信心和能力。到了高年级,让他们去读通俗的科普读物、民间故事、儿童小说、诗歌,甚至名家名著。此外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找《安徒生童话选》读;教《太阳》一课,介绍学生读一读《十万个为什么》,并创设机会,在课内进行简单的讲述,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展示他们的读书成果。

2、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积淀创新素养

我们还要想方设法拓宽语文学习内容,运用各种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积淀创新素养。

(1)编创手抄报。手抄报是一种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其融语文、 美术、书法和各学科知识于一“报”的综合实践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提高。

(2)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投身于社会生活。可以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教师要注意将学生的视线引向自然,引向社会,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接触社会和生活,获取新鲜的写作素材,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赏自然风光,领略各处的风土人情,陶冶情操;让学生到城市、农村、工厂、商场去参观、 访问,在言谈交往活动中,学习运用语言;让学生自己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开展活动,学习合作相处,做人的思想和能力,从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素养,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篇10

一、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的求知欲望、好奇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质疑,进而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疑惑与问题是学生求知的兴奋点,也是教师启发学生熟读精思的有利时机。教师引导学生质疑,且借助努力思考,互相争论而解决疑问。这要比教师直接性地提问更加高明,不但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激发所有学生的参与,以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不但应激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现他人未曾发现的问题,而且也应当合理地启发,指导学生一些质疑的技巧,从而使学生的质疑能力增强。例如,教师在教授《松鼠》这一篇课文的时候,当学生一看到这个题目,教师能够启发学生以题目作为线索,这样学生不禁会提出下面的一些问题:“松鼠是什么动物?”“松鼠在哪儿住,它都吃些什么呢?”“松鼠跑得快吗?”教师再加以概括,就能够启发学生更加深入地阅读文章,从而把握课文的重点与写作手法等。

二、结合课文的写作结构有效地组合课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效地组合选择好的课文,根据相应的结构与顺序排列课文,常常能够实现最为理想的阅读教学效果。在此过程当中,教师能够根据课文的特点与主题,引导学生开展反复重读式阅读、分组递进式阅读,以及触类旁通式阅读等。例如,教师在阅读教学《桂林山水》的时候,能够首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把握和熟悉生字词,再跟学生共同合作,将课文的情节与内容画成结构图。然后,教师启发学生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等有关的课文,且启发学生将每一篇课文的内容与情节结构图画出来,让学生在比较这几篇课文的相似写作技巧。教师以这种模式进行阅读教学,能够大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体现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不但跟学生的发展特点相适应,而且跟目前社会的发展要求相符合,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谷开发.试论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技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篇11

一、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学习中不能长时间地集中精力,所以,老师在阅读教学的环节中,应该分析小学生的性格特征,使小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阅读中来,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平时借助多媒体技术。例如在讲解《祖国多么广大》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我国山水风光的图片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壮观。在这种阅读方式下,其阅读兴趣得到很好的提升,拓展了视野,提高了对生活的感悟能力。通过创设各类情境的方式,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激发。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对图片中的景色进行描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在描述中得到深化。

二、丰富阅读方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让学生经常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进行阅读,往往不能长期坚持。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而且老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比较单一。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阅读。例如,学生在阅读描写景色的美文时,可以选择默读的方式,让学生默读中进行思考;在阅读科技类的文章时,老师应该让学生精读,感受文章的简洁和精练之处;在阅读长篇小说的过程中,老师应该让学生泛读。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并且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涵,抓住文章的主旨,使学生在阅读中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了使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老师在课堂上应该通过示范的方式,用优美的语言先阅读课文,这样学生就会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行文章的阅读,陶醉在优美的文章中,学生才能对文章进行思考,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想象力比较丰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符合文章的情境,使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增强。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通过表演的方式或者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创设情境。老师在讲述课文前,可以编排剧本,让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扮演,学生在表演中就会融入自己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有趣,并且可以让班级上的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其中。观看表演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表演对人物的性格有所了解,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而且完善学生对阅读学习的接受能力。老师在这个环节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运用更加理性的思维去感受文章。

四、组织拓展延伸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除了在课堂教学外,老师还应该借助课外的组织形式,通过拓展阅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在课上讲解后,老师可以推荐一些与课文类似的文章让学生阅读。由于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学生很难将所有的知识消化,所以,要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深化学习的知识。老师布置拓展阅读任务时,原则上文本要适合小学生阅读,并且在拓展阅读前,老师应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后,鼓励学生写读后感,将自己的感想表达出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五、结语

小学阶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阶段,可以让学生形成阅读的好习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因此,老师应该针对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得到了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参考文献

[1]罗树琳.浅论偏远民族地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以贵州省黔南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06:67-69+73.

[2]田春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06:160-161.

上一篇:空间意象下一篇:混凝土耐久性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