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之我见

2024-10-09

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之我见(共10篇)

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课标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阅读就占有极高的地位,它既是应用语言文字的体现,也是我们感悟语言文字魅力,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阅读是每个人一生的义务与责任。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阅读是不可或缺少。因此,走好每一步,扎扎实实的进行阅读显得至关重要。结合教学经验,谈一谈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见解。

一、激发、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先导,只有正确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让孩子们乐于阅读。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能给孩子带来阅读的欲望,调动起他们的主动、积极性。在班级里、校园中教学要在常规的教学与生活中营造一种浓浓的读书氛围,让孩子沐浴在良好的读书氛围中。

合理利用班级书架,让孩子从家中带来自己喜欢的书与同学分享,再从学校的图书室定期借阅图书,这些书类别丰富,都是孩子们喜欢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阅,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浓厚的书香在班级中弥漫。

教师的种种定会影响到学生,那么我们也应该投入到阅读中去,为孩子做表率。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熏陶,这种感染力,也一定会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做一个爱读书的老师,孩子们的兴趣一定会被激发,这就是榜样的作用。

在班级每周五搞一节读书活动,把收获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汇报。这样不但巩固了自己的阅读所得,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因此,组织好读书活动,也是培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主要途径。

教学中,根据教材中课文在特点,适时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比如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沈石溪在其他动物小说《狼王梦》、《情豹布哈依》等。学习了《大孔雀蛾的晚会》,可以让学生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这些作品贴近生活,浅显易懂,符合学生在心理特点,学生定会手不释卷。孩子们每个学期至少能读两本书,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家里,他们都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

这种氛围让学生幼小的心灵被书香浸染,书成为他们的朋友,书所呈现的异彩自然成为他们留恋的乐园。

二、教师更新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一定要经常研读课标,加强学习较新的科学的得教学理念。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阅读活动的促进者,更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阅读是“学生、编者、文本、教师”四者的对话。教学中,教师观念一定要更新,与时俱进,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定要确立。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和独立的空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体会感悟。感受语言美,情节的跌宕起伏,内容的丰富多彩,结构的形式多样,修辞的作用,感情的充沛等。让他们自己阅读,自己去发现、质疑、思考、分析、积累、运用。在阅读教学中,创建民主、平等、自由、轻松的氛围,教师更新观念,还孩子一个真是在主体地位。

三、确立合理、适用的方法

1、朗读与默读贯穿始终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默读,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阶段应该完成的阅读目标。学生的朗读,是学生在阅读中,对字词句段的整体把握和理解,是他们阅读后的个性体验。对于一个字、同一句话、同一个段落,孩子们的理解角度是不同的,理解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朗读时的语气、语速、语调也颇为不同那是他们情感体验的不同展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必不可少。

引导学生学习、学会默读,不指读、不出声、有一定速度。默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在阅读中,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独立体验、独立创造的生成机会。教学中,朗读与默读一定要贯穿始终。

2、精读与略读科学选择

面对当今信息量报表的现状,如何让学生学会有选择性的研究,便是当前重中之重。现行长春版语文教材,都是按板块进行编写的。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同一板块哪些篇目应该精读,哪些篇目应该略读,教师应该加以选择。即使同一篇目哪些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字词句,对表情达意有一定作用的就要精读,其余的略读,切记不能面面俱到。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刻刻能感觉到这样有选择性阅读的重要性,久而久之,他们在阅读中也会有选择性的阅读。在选择图书,查询资料的过程中,对自己所需内容也会详加研究,其余可未略读内容。

3、思考与积累双管齐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勇敢质疑,努力解疑,获得新知,从而理解知识,掌握方法,体验情感,学与思同行。

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外阅读中一定做到摘抄好词好句、书中做标注、写读后感、即兴作画、续写、瞬间灵感记录等。日积月累,这就是一笔财富,更给阅读增添了生机情趣。

4、使其成为写作的铺路石

“写作”是教学中多年来在一个难题,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为其付出了一定的艰辛。如何处理、解决这一难题,“阅读”是独一无二的有效路径。我们在“阅读”中品词析句,积累词句,掌握行文技巧,写作方法及修辞的作用等,这都是在为写作铺路。因此,在阅读中“指向写作”也是阅读教学的一个任务,让“阅读”成为写作的铺路石。

5、好习惯的生成良好的习惯是学生“阅读”经历中的一件大事,对学生能否进行高效阅读起重要作用。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做到阅读时心无旁骛,平心静气地阅读。阅读中要不断思考,理解文本主旨。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进行情感互动、产生共鸣、勤动笔,生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教学会更加省力、有效、达到一定的效果。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成长,在成长中阅读。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质,汲取更多的精神食量而努力。

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2

一、想象古诗的画面美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王维的《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 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 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因此, 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 常常被选作绘画的题材。杜甫的《绝句》全诗一句一景, 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 柳之“翠”, 鹭之“白”, 天之“青”, 雪之“白”, 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让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图景:在蔚蓝的天空中, 两只黄鹂鸣叫于翠柳间和门口停着自东吴来的船的近景图;高处一行白鹭飞上青天和西边山岭上千年积雪的远景图。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 远近高低相映成趣, 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

诗和画虽然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征, 但是, 画是视觉艺术, 诗是语言艺术, 两者的审美特征也有明显的区别。画, 是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来表现的, 具有直观性;诗, 是用语言描述的“无形画”, 具有间接性。因此,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 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 启发学生去想象, 借丰富的想象来补充或描绘画面的内容或色彩, 才能受到美的感染, 获得美的熏陶。

二、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 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 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 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的语言美, 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 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 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 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 凡称诗, 即便不唱, 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 铿锵有声, 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 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 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诗中一、二、四句的“光”、“霜”、“乡”押韵, 但句内平仄交错, 句间平仄相对, 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古诗的语言美, 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 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 有时一字一词, 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 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 那一幅幅花红柳绿, 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 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 又突出了春意盎然、勃勃生机的春天。

三、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就古诗而言, 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 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 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国家残破, 在诗人眼中, 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 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 意在言外, 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

古诗的意境美, 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因此, 在古诗教学中, 教师也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 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动之以情, 并通过自己动情激发学生动情, 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 和他们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富于感情, 切忌无动于衷的一般讲解。教师还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 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 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 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

四、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古代诗人在进行创作时, 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 或给人以鼓舞, 或给人以启迪, 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哲理。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作者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人们:他身在四周重峦叠障的山谷之中, 视野受到局限, 既不能高瞻也不能远瞩, 只能窥见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 而无法纵观全体, 因此, 不能说认识了庐山的真面目。这种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而不能做到全面认识, 因而不轻易下结论的老实态度, 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根据哲理诗的特点, 要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第一是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理”, 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 情中有理, 理中含情。第二是形与神。哲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 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 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 借形以寓, 因此, 教师应启发学生由形悟神, 探求诗中的意蕴, 理解诗的哲理美。杜甫登泰山写过一首《望岳》:“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教师在教学时, 既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 又要引导学生理解蕴含于景色描写之中的“由于观察者所处的具体条件不同, 所产生的形象也就不同”的深刻哲理, 同时也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人生哲理。第三是理与趣。理与趣的关系, 是诗中的理性内容与审美特征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优秀的哲理诗都具有“理趣”, 既富于哲理性, 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诗的艺术趣味, 使学生在教师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学中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之我见 篇3

[摘 要]: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书经验,在此阐述几点肤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教学思路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悠久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小学语文教材中就选编了数十首古诗,由此可见,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更应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本人结合多年的教书经验,谈几点肤浅的看法,与我的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情感引领,架起文学桥梁,教师是关键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力戒刻板。在进行每课古诗教学时,都应找准激情点,以此做契机。如《赠汪伦》是挚友篇;《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每首诗作都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从中汲取文学营养。

二、巧用媒体,情景结合,进行审美教育

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然后播放瀑布奔流的视频;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此时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那么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但是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精华,受到熏陶感染。

四、启发想象,升华主题,感悟诗的意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古诗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续讲故事,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如《寻隐者不遇》一诗的教学中让学生续讲故事,他们的故事给了我意外的惊喜。生A讲:“诗人兴致勃勃来游园,主人不在,万般失望,抬头看见盛开的红杏,没想到红杏开口说话,向诗人介绍了园中美景……”生B讲:“看到诗人即将扫兴而归,便主动招呼诗人,告诉诗人它们的烦恼,它们被关在园中只能看到头顶上的天空,它们多么渴望外界的自由……”看,学生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心灵的火花得以迸发。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使他们在诗中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意。在教学“遗民泪尽胡尘里”诗句时,我播放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并从旁低沉解说,让学生闭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借此激活学生脑中相关表象,缩短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心灵差距。比如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正押着遗民修筑城墙。”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挥着皮鞭抽打着移民,生活多么痛苦啊!”

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所以教师还要独具匠心,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将古诗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活,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如《咏柳》,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师可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

五、拓展阅读,培养诗趣,课外延伸,积淀文化底蕴

我们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由此及彼地进行相关链接。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那么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我们要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学生从背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了一种生命的快乐。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索之我见 篇4

新疆巴州库尔勒市第十小学

努尔曼古丽·艾买提 摘要:阅读教学应在《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的知道下,一课堂为阵地,创新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等方面总结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方法心得,力求能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好的让学生得到熏陶,得到启示。

关键词:兴趣 团队合作 多媒体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过程中发挥着主题地位作用,占有很大课时量,特别在新课改背景下改进阅读方法尤为重要。几年的小月语文教学实践,本人总结了几点教学方法,与同仁共同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只有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队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收益不尽。

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里文章里生动的记叙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是,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说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也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开头就生动鲜明,隐忍儒生,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课本里有很多题目新颖引人。如讲《人桥》时,我在解题中讲到:“桥”时大家熟悉的建筑物,桥是用什么修建成的呢?同学们都能回答出:用木料修成的桥叫木桥;用石头修成的桥叫石桥;还有用钢铁修成的铁桥。今天我们讲的一种桥既不是水泥修成的,也不是石头造的,而是用人搭起来的“人桥”。引起了同学们很大的兴趣。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同学们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好处的。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尊重、爱护和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吧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做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

二、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任何事情环境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在前面的字词句及语段的教学中,我已为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下打下了基础已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现在为了让学生有书可读,我整理一下以往只是摆设的图书架,因为原来基本破旧的图书已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于是,在开学初我自己出钱为班级增添了一个较大的图书架,然后我发动学生做 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把手中的书籍都放上书架,同时我自己也拿出了一部分爱书,当然图书的所有权还是学生的。另外我还专门指定了一个可靠地图书管理员。回头看看书架上的书,还是挺丰富的什么《四大名著》,《现代汉语词典》,《成语大全》,《中华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等等,真像个小书店。有了图书还是不够的,我还专门给学生们开设了一趟自由阅读课和规定中午12点以后读报课的时间为阅读时间,充分保证阅读的时间。几个月下来,我发现学生似乎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有问题找资料、有空闲翻书架。可以说到现在为止我们班的学生已经离不开这个书架了,我们的教室同时也成了一个阅览室,甚至带动了英语、数学、科学等课的阅读及资料查询,上述的做法也保证了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阅读量,但在21世纪的今天学生不光要会读书,同时也要学会看电视、看生活,你课不要小看这一点,这可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创新能力我还会每月抽出一两节课时间来专门与学生谈天南地北,话古今中外,不知不觉,学生的阅读有了积累,我与学生的感情也交流了,也加深了这不就是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吗?“阅读”本是狭义的,这我把它“广义”了不是更好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交流,学生的知识积累越来越多,越来越杂,自然少不了老师的自然之道,不让学生的阅读成了囫囵吞枣。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思想的转变,如果教师认为教学是已教师为中心,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学生只能把老师讲的内容记住就行,这样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学得死,知识面窄,更谈不上独立掌握知识的能力。时间告诉我们,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老师是代替不了的。老师的主导做用只是外因,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的内因,让内因起作用,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一点学习真正成为学生主管上的需要,那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知识总量迅速增长,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可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的探究新的领域,探取新的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改进方法,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四、不断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渗透

我们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粗糙一代新人,培养一代新人,去建设两个文明的新世界,这是当前即为重要的战略任务。阅读教材每一篇都有鲜明的思想性。《新课程标准》里讲到,语文教学是一门思想性强的学科,它具有两性:一是工具性,二是思想性。这门学科的政治思想教育,是凭借阅读教材,在字、词、句、篇,通过这些语言形式来理解其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在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这就说明语言文字训练时语文教学的任务,思想品德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二者都很重要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篇5

[摘要]如何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关心的重要问题。在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策略

中国古典诗词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们洋溢着中国文字的魅力,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才。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我认为应当强调美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欣赏古诗词的语言美、声韵美去认识从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感悟诗人的心灵美,这不仅对于陶冶性情,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丰富词汇很有好处。同时,还能使学生觉得学语文是一种美的欣赏,从而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指导学生掌握诗词的写作背景

在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就是唐诗宋词,不论是诗还是词,都是作者情感和人生经历的一种体现。因此,在学习一篇诗词文章时,应首先让学生了解这个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历程,这对于学生理解诗词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在学习杜甫的《春望》这首诗时,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话,很多学生并不理解诗句表达的含义,有的学生认为这是表达的思乡之情。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也有失偏颇,没能正确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想正确理解这首诗,必须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唐肃宗至德元年八月,杜甫从?~州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春望》即写作于这一时期。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由此可见,要想完整和深刻地理解一篇诗作,应首先指导学生了解诗作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只有这样,才能不偏离作者表达的本意。

2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开拓想象,发展其创造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诗歌要悟行”。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的相互交融,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有的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孤寂单调的悲凉秋景,而它表现的则是诗人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思乡情怀。这个意境正是通过枯藤、老树等事物的点线面所构成的立体画面感悟到的,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得到一种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切体验,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的艺术境界。古诗中的想象当然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读中译出诗文,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理解,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地改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当堂即说。

3在创作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美

磨枪上阵,学以致用,这是我们教学最终的目的。因此,我们除了教会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古典诗词。创作古典诗词非常艰难,但如果学生能迈出这坚实的一步,感受到其中的创作乐趣,那么,学生就会发自内心的去学习,去欣赏古典诗词。其一仿写。学写古典诗词要从仿写开始。开始仿写,要从简单的五言绝句开始,然后逐步加大难度。万事开头难。在学生眼里,仿写古典诗词对于他们而言面临极大的挑战,只要我们一字一句的教他们,慢慢的他们便会爱上学写古典诗词的。其二创作。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古典诗词创作必须要学习基本知识,才能创作。创作古典诗词我们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我们不能强求学生要到达一个怎样的高度,毕竟古典诗词创作是非常讲究能力和技巧的一项文学活动。

4联系生活,灵活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中写雨的一段时,讲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我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用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好地回答了我。是啊!“润物细无声”不正是春雨细密轻盈这一特点的绝好写照吗?

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6

初中语文论文: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李兵峰

安徽省五河县安子口初中(233322)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即让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技能,要让学生找到“学习”的门径,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境界。要想达到目的,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多方考虑,慎重对待,科学地处理好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语文教学中的知识点无外乎基础和阅读,而重点又是在阅读教学中。因此,搞好阅读教学,学生也就读懂了课文。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课文不仅是我们学习的材料,更是学习的对象,学生与课文之间应该是尽量对等的。然而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其语文经验不对等,导致形成了“落差”。学生的语文经验指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生活经验是指学生所掌握的与文本相关的百科知识。若想理解一篇文章,读出心中的感受,就需要两种经验的有机结合,但往往有些文章对学生而言,学情评价(生活经验、人生感悟)与终极学习目标(语文经验、语文素养)存在了阶梯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在“雪地捕鸟”情景的描写中,展现了那个时代孩子们自得其乐的情形,而现在的学生,就缺乏生活经验,有的对“筛子”一无所知,并且对很多消逝的过去那些最简单而又最纯真的游戏闻所未闻,又怎体会其快乐呢?

为消除“落差”,关键要建立学生与某一篇课文的链接。第一,找准基点,即确定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一定要兼顾学情);第二,设计好链接的通道,即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环节一定要合理有效)。总之,教师与课文与学生要形成学习链,三者要合拍。

笔者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摸索实践,一直在阅读教学中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从老师教什么为主转换为学生需要学什么为主,学生怎样才能学好为主,怎样指导学生学好为主。基于长期的课堂教学,我梳理了四条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

1唤醒扩充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可能较少,但不是没有,教师应该帮助其唤醒心中的经验,补充他们所缺乏的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面临两个相辅相伴的学习任务。首先,丰富拓展学生生活经验,获得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其次,丰富扩展语文经验,学习与语文理解和感受相呼应的阅读行为。教师相应要指导学生获得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及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以冰心《纸船》为例,学习这首诗之前,我预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每位同学写一段表达母爱的片段,在上课时深情地读出来,结果孩子们很羞涩或者较尴尬。退而求其次,我又让他们大声的喊出“妈妈,我爱你”时,每个人的声音细若蚊蚁。这时,我改变了方式,我先播放了预先准备好的歌曲《母亲》,之后选择两个性格较开朗的学生把自己与母亲之间发生的最感人的故事,说给大家听。这时,我顺势引出《纸船》这首诗的背景,并配乐朗诵了一遍,孩子们的情绪开始被唤醒了。(教学论文 )在本课时最后环节,学生们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真情,有的说、有的唱,甚至有的同学即兴仿写了《纸船》,纷纷以各种形式来抒发对母亲的热爱。通过教师的点拨、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2引导学生形成有效地阅读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天的阅读教学就是明天学生自己独立阅读,所以学生掌握阅读方法非常重要,每个教师都应该深深思考。

2.1学生要掌握读懂一篇文章需要的常规步骤。

2.1.1初读。

通过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字词,这样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2.1.2精读。

按自然段边读边想。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读懂内容,理清思路,通绕全文。同时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美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

2.1.3悟读。

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并不能做到“真知”读。学生要理解体会出文章思想内容,要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从中悟出作者真正的目的。

2.1.4熟读。

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要多读,达到熟能成诵,消化,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以便在便在自己的写作中也恰如其分地套用仿写。

2.2教师创造机会,放手给学生,相信学生实践。

我校近二年来一直坚持“先学后教,训练展示,循环提高”的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2.1让学生在读中寻求问题,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既读课文,还要读“学习目标”,“课后练习”。读“学习目标”和“课后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难点、特点,以学过的知识观照课文,理出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章法和语言特色。同时记下尚未理解的内容。

2.2.2同时在课中学会提问。广泛地让学生提问题。尽可能让学生都发言,质疑问难,问题摆出后,教师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让学生归纳大类再找出问题的主要方面,抓住有代表意义的问题各抒己见,从不同视点,不同角度去深入思考,展开讨论,以便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2.2.3重视盘点收获。学生总结的过程,是不断求同弃异的过程。最后要使学生的认识达到统一或基本一致。在弃异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为什么会产生许多“异”,同时指出学生思维中的缺陷和不足。在“求同”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从偏狭的思维框架中走出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更高的层次上取得共识。

2.3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学习兴趣是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因素。在阅读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呢?那就是扎扎实实地搞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在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形成良好习惯。

当学生对文本感到兴致盎然时,就自然会激发孩子们继续求知的欲望。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习变为自觉的行动,这种自觉的行动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

3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

交流展示自己的语文经验前提是,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一定要较为接近,与学生已经形成的或者应该具有的阅读方法较为合拍。生活经验不足,可以由教师补充与之相关的材料,亦称之为“知识链接”。

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是新课标中明确要求的。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真挚的感受与人分享,把自己对文本独到的见解与人交流,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大家在和谐有序的氛围中,共同解读文章的内涵,一起提升阅读能力。这种方式的效果是很好的。

我在教授《纸船》时,认为最出彩的地方,是在大家总结延伸的时候。同学们不再拘泥于某种形式,都用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来演绎对母亲的爱。这需要充沛感情的铺垫,那么,课中同学们交流分享语文经验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在处理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要“引爆”学生心底深处的情感,让所有人形成共鸣。我在示范读的时候,没有按死板的节奏朗诵,让同学们深深沉浸在对博大似海的母爱的歌颂中,切身的感受到对母亲的挚爱。紧接着,让同学们交流听读的感受。

之后,让他们对读几遍,教师进入学生中间点评,感觉时机成熟,我就问大家:从你们呱呱落地成长到现在的懵懂少年,母亲为你们都做了哪些让大家记忆最深刻的事情,看谁说的最能打动人……那么,大家有没有像冰心奶奶一样为母亲叠过纸船呢?你们都是怎么做的?经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整个课堂洋溢着母爱的味道。这时,我让同学们个读、赛读、小组读,孩子们心中的真情在流淌。随着学习的进行,在拓展延伸时,同学们都即兴地抒发了对母亲的爱,甚至有的同学自写了诗,还模仿《纸船》,写了《纸船》外一首。教室中的所有人感动了。

4督促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

要让学生“能一辈子独自看书作文”,教师必须建立大语文观,对中学语文教学课内课外相结合应以课内为课外打基础,课外为课内作补充,使语文教学课内课外互为促进,相得益彰。其意义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启迪学生的思维。

4.1立足课内讲读内容,融进课外阅读材料,起到知识上的互补。

现在学生手里阅读资料非常多,包括各种版本的作文读物,学生不能合理利用,且很大一部分被闲置起来,如果与课内讲读内容结合起来使用,课外读物就能被充分利用了。

例如《济南的冬天》,我会课前设计:“课前我要求同学在课外阅读描写冬天里的雪的文章,记录下给自己印象最深、最喜欢的语句,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阅读情况”。同学们一下子就活跃起来,纷纷举手回答。

甲同学:“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乙同学:“进入了严冬,晶莹如玉、玲珑剔透的小雪花,紧跟着北风姗姗而来了,在一场‘雪压冬云白絮飞’的大雪之后,我推开家门漫步于银装素裹的世界里……”

……

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节课,在教师因势利导的点拨下、在学生的热情参与下完成了学习任务。

如果学生各类书籍较少,我们可以每学期举办一次“换书”活动,使学生手中已有的好书有机会被更多人阅读,达到资源共享。学生每人捐献若干本书,建立班级图书角,加强同学间的知识交流,以便增强学生的生活经验。

4.2课内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以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科学趣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纲型――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简明扼要地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分析型――结合课内老师教给的读书方法对重要字、词、句进行分析,如阅读时要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让学生想想自己平时习作时是怎么布局谋篇的,有利于学生提升感受读物的结构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感想型――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在课内要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具体方法,以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效率。

我深深认为,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阅读的实效,必须要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同语文经验形成平行线;教师与学生和文本必须在同一平面的坐标系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7

一、注重方法指导, 提高阅读质量

为了切实提高课外阅读质量。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托,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帮助学生及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一般来讲, 阅读是有法可寻的, 我们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题材, 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答。比如说:在学生阅读过程中, 如果遇到生字词时, 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该指导他们通过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自己去扫清阻拦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文字障碍, 从而帮助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阅读材料的处置上, 可以设置场景情景。就是让学生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 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作出回答。还可以指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 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 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外, 结合中心。也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 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二、让学生复述文章内容, 提高阅读效果

坚持让学生按照文章的顺序, 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文章内容, 可以提高阅读效果, 增强学生阅读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语言知识的丰富积累、体验的增强、语感的培养。

一般来说, 有如下的方法:a.详细复述, 这与诵读有相似之处, 即要求学生按照文章的原意全面细致地讲述。详细的复述需要学生多次接触课文, 这样必然加深他们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读的遍数越多, 理解也就越深, 从而受到教育感染。久而久之, 既熟记了课文, 巩固了语文知识, 又提高了思想境界。古人讲:“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 就是这个道理。b.扼要复述, 就是要求学生用概括而简洁的语言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扼要复述实际上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既能够让学生节省时间, 又能够让学生概括出各章的主要内容。c.提高复述, 在这种复述训练中, 可以改变文章的体裁进行讲述, 可以改变文章的人称进行讲述, 也可以对文章内容进行缩写与扩展。总的来说, 教师要结合原文的特点,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去复述。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果, 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最后强调一点, 以上介绍的几种复述课文方法不是单一的,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题材、不同层次的学生, 选择一种或多种复述方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为理解文意和阅读后答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阅读教学中, 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人是有感情的生命体,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也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有生命力的。要指导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情感注入, 激发学生情感的参与,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一过程中, 还需要教师对学生施以爱心, 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才能形成情感动力, 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开拓学生的潜能, 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文的情怀、蓬勃的活力。惟有如此,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在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中让孩子们的灵性尽情舒展。

比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所推荐书目《做个快乐的少年》时, 我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 结合自身存在的问题, 加以改正。因为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 自私心较强, 抗打击能力非常差, 稍微有点事情, 就容易走极端。还有社交能力差, 不能尊重别人父母、也不懂尊重自己, 自以为是的多。让学生阅读《做个快乐的少年》这本书之后, 我对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学生进行一次心与心的交流, 对他们作了深刻的教育与分析, 学生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 纷纷表示从今以后认真学生, 尊重父母, 争取做一个快乐的少年。

四、在阅读教学中, 注重师生合作探究

所谓的合作探究, 就是要在阅读中引导师生去讨论, 共同合作, 解决相关问题。对于一些简单的字词, 可由学生同桌只讲, 小组之间去探究。对于一些稍难的问题, 比如说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文章的写作方式由哪些好处等等, 可由师生之间共同探究。这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 俗话说, 亲其师才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同样也能启发学生思维, 启发他们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此外, 在师生进行讨论的时候, 要注意讨论要有一个度的限制, 意思就是讨论的问题难易要适合学生的实际,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还要结合教学的重难点。讨论时, 既不能盲目拓展, 也不能就事论事。在讨论的过程中, 老师还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但是不能取而代之, 不能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合作学习解决阅读的时候, 也要注意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当学生思维和话题偏离主题时,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回到所要讨论的问题上来。总之, 我们要事前做好充分的预测和准备, 对于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认识, 要有临时处置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讨论顺利、有效地进行。

总而言之,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有很多,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 依据语文教材的特点, 因材施教, 做到有的放矢, 才能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摘要:阅读教学是指让学生通过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一种教学方式。2011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兴趣的培养,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8

第一,重视“读”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同时也理解了课文内容,更能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会感受到中国语言的文字美。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就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第二,学会“思”

课标中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新意识,要结合自己的理解与体验,这也是学生、文本、教师的一个互动过程。

第三,勤于“问”

《语文课程标准》分阶段目标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离开学生的主体性,语文教学活动将一事无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延续了学生“思”的过程。

第四,善于“积”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涉及到了多方面的知识,有描写壮丽景色的,有歌颂人物品质的,在这些文章中,积累了大量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同时,还要注重课外知识的积累,例如《三克镭》讲述的是居里夫人一生中拥有过三克镭的故事,向世人展示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伟大人格:即便是为了科学,也不能将科学研究成果据为己有。这是居里夫人向人类贡献镭的同时,做出的另一种贡献。在这里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搜集资料的方式去找一找居里夫人的故事,这个过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来体会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也锻炼了学生搜集、积累资料的能力。

第五,经常“用”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劳动,教师如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从单纯的字词句的教学走向段篇的教学,注重从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是很重要、也是很有效的。

小学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之我见 篇9

摘要: 一线教师在新课程的指引下,一直在努力追求“有效、高效”的课堂,然而从我们的常态课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相差很远。在文中,笔者从常态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以及各级以阅读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中发现,阅读课教学在小学英语课程中的问题尤为突出。阅读的各个方面都渗透着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例如阅读的选材和难度,词汇要求,语篇结构还有题目的设置等。然而就大多数的小学生的能力都比较低,无论是判断能力,还是推理能力,亦或是总结能力。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怎样有效地进行英语阅读阅读理解教学十分棘手。所以,分析小学生英语阅读阅读理解的现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自主感悟,阅读理解

一、阅读理解的涵义及其影响因素

可能影响到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因素:第一,学生的特征。它具体包括很多因素,总的来说有学生的动机和性别以及其知识水平,如背景知识、词汇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其中,个体的词汇和元认知知识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阅读水平。第二,文本特征。在作者看来,一篇好文章除了要紧凑,还要连贯性好。因为紧凑性强和连贯性好的文章才可以真正激起学生的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第三,社会背景。它具体包括学生进行阅读时所处在的环境相关,例如社会和历史背景,教室环境,教师对哲学的信仰还有学生的文化背景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引导学生对阅读理解的方法

(一)初步阅读文本

课前的充分预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要努力培养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进行初步感悟。笔者之所以能在长期的英语教学中坚持下来,其中一个好办法就是坚持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准备,规定学生备好自己的预习阅读文本,在讲新课之前预习好,记录下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知识点、资料或者预习过程中的收获和疑惑,这样可以为讲新课时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同样事实也证明了,在阅读教学方面,如果学生在课前能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对文本的内容了解得比较透彻,那么他在课堂上就会表现得很活跃,附有很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举个例子来说,当阅读这样一篇文章时:Excuse me.You are sitting in my seat.这是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小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叫“金”的小男孩在第一次乘坐火车远行的时候,当面临被陌生人抢了座位时如何进行维权。全

文上下都以对话的形式表达,并且角色的变化以对白的转换来表现出来。例如,从一开始“金”和他哥哥“林”离别时对话演变到火车上和陌生人之间的对话。

除了对话形式明显以外,该阅读材料的描述性文字比较多,笔者建议在学生之前,首先应该先激活他们的背景知识,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其次,由于词汇的分布比较分散,并且贯穿于全文之中,这样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把对话文本处理成情景,这样有助于学习词汇,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第三,基于该阅读材料以对话形式来表达,因此学生对对话文本中的信息进行处理并且提炼出从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总结出文章的主旨。第四,由于该阅读材料的对话贯穿全文,所以学生要在理解主旨的同时,结构文章的对话从而获得细节性的信息。最后,该文本的描述性语言比较多对话比较多,于是学生要结合他们所学的词汇和阅读所得到的信息,反复巩固,以此方式来处理文本并回归文本,从而为以读促写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解读文本的大意

对于论说性的段落,阅读的时候应该抓住段落的主题句。凡是论说性的文章,一般来说,一段会有一个中心思想,它贯穿了全段。关键是抓主题句。一般情况下,主题句都会出现在以下三个地方:第一,由于材料作者在段落开头先用一句话概括了本段的内容,于是主题句可能会出现在段落的开头。第二,可能出现在具有画龙点睛作用的段尾。第三,可能是能够统领全段的处于段落中间的一句话。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增强寻找中心句的意识并提高其能力。

然而对于描绘性的段落,就需要用到形象思维。作者在描绘性段落之中主要是为了刻画一个人物形象或描绘一个物体。阅读叙述性段落的时候,就要把握叙述的要素。叙述性段落主要用于记载和述说人物的活动以及事件的经过,清楚交代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情况。于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要把握好时间、地点、人物、时间和原因以及后果等要素,尽量把自己置身于不断变化的生活场景之中。然而很多情况下,不是每一段都有其明确的主题句的,因此对于这种没有主题句的段落,就需要学生自己来概括了。

针对文本描述性语言多对话多的特点,笔者着重对文本中暗含的信息进行了解读,寻求事情发展的线索,总结出相关的问题,对学生的快速阅读(fast reading)进行进一步的指导,从而有利于学生总结出文章的主旨。

Teacher:Before you have a fast reading, here are some questions for you.1.How old was Lin? 2.What was it like on the train? 3.Who has got the right ticket? 4.What was the young man like? 5.Who helped Lin? 6.What did the young man do in Lin’s seat do in the end? 这些问题的设计是在贯穿整个事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些问题往往被称为问题链。由于这些问题设置得难度适中,因此学生在进行快速阅读的时候,可以很快找到需要的答案。当把这些答案联系起来,故事的情节就出来了,于是这样的阅读环节可以使得学生能够成功获得文章主旨。一般情况下,笔者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学生的阅读策略进行指导。比如指导学生如何在文章开头找主旨或者如何在段落开头找中心句等等。然而因为该文本的描述性语言多和对话多,因此,这把问题的设计显得很有效。回答问题,有利于学生获得小故事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是故事发展的基础,构建了故事发展的框架。在笔者看来,问题链会始终贯穿于疏松的对话文本中,这样使得学生不但关注阅读文本的语言形式,由于问题间具有紧凑性,于是还能随着问题间的相关性来完成整体的阅读,从而不被文本的特点所影响阅读的速度。

(三)评价激励解读文本

只有教学评价能起到作用,才能让学生焕起自主感悟动力。每个学生都是个体,会存在差异的,例如,善于表现、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外向型学生;而内向型的学生虽然思维敏捷、解读能力强,但往往会缺乏自信。因生活经历、阅读方式、阅读态度、阅读情感的种种不同,这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着千差万别,所以因材施教对教师是很重要的。要增强内向学生的自信,在难度小的问题让解读能力差的学生回答,并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正确的指导。而难度大的问题则交给解读能力强的学生,并让他们介绍自己解读文本的方法。教师更需要鼓励那些不善表达、性格内向的学生,让他们有更多发现自己的机会。在课堂上点燃智慧的引导、有价值的深入追问、充满激情的鼓励与评价是教师的使命,做到以上,能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走向准确、深刻。

结论

在英语阅读课中,只有对课堂的有效性进行彻底探索,以及真正落实在阅读及阅读教学过程,才能让学生成为主导力,让他们有足够的课堂阅读时间,指导他们走进文本。那如何才能学生利益更多?从老师的角度看,教师只有多视角解读文本、全方位分析教材,才真正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回归到文本之中才能充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实在收获阅读技巧和策略、语言水平、文化体验,有效的阅读课堂才能达成。

参考文献

[1]《中国英语教学》(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简称TEIC)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Cultural and Education Section, British Embassy)联合出版

[2]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六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金含芬著《国外中小学教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 [4]赵昌木:《美国教学方法改革的经验》,载《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第6期

[5]R.Pearden:Theory and Practice in Education.Routhedge kegan Paul Ple,London University,New york,1986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之我见 篇10

临河区古城学校石宝玲 2011/6/20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之我见

情境教学的最主要功能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有效组织教学。

一、根据教材重、难点来设计情境。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自制力也不够强,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要想使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学生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学习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变换情境激趣方式,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风趣的课堂气氛,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引起并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情境导入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者如能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通常的导入方法有: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实物导入、音乐导入、对比导入等。如教学《北京的春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本地春节的热闹景象、自己的心情等等,然后用多媒体春节的情境,让学生这是什么地方的春节,看过之后的感觉是什么?最后告诉学生这是北京的春节,这样就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文的学习。试想,如果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写出这篇课文有哪几个生字,应该怎么读、怎么写,然后就让他们练习朗读课文,这样肯定不会引起他们对课文的兴趣,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设疑情境

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老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会不由而发,不能不发,发而后快。在这一思维流程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3.游戏情境

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有效开展。游戏学习能让学生忘记自己在学习,而恰恰在这种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忘我投入状态中,学生记忆、领会或创造了大量的知识。如教学《手指》这课时,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学生带进童话故事情节,从而调动学生情感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此外,还可开展其它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说与课文的作者或人物有关的小故事;可以辩论课堂上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唱一些文学作品相通的经典歌曲;更可以让学生编演课本剧,共同探讨一下戏剧表演,感受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联系实际,激发语感。

叶圣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象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

如《匆匆》一文是朱自清的一篇刻画时间流逝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小学生大多数都无法体会时光的匆匆和作者的彷徨。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先让学生朗读全文,思考一下,课文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回答了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然后,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你的每一天都做了些什么有意的事?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以学生的生活实例来领会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有语感。

三、创设情景,获得语感。

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胸中的某一情境的,反之,一旦学生看到了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情境,也会豁然领悟用以表达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是促使学生感悟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实物的演示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言文字变成鲜明形象印在脑海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

如笔者在教学《石榴》一课的最后一自然段,描写了石榴子儿的颜色、光泽、样子、味道。其中,“玛瑙般”、“晶莹透亮”、“清爽无比”等词语,惟妙惟肖地描摹了石榴子儿的特征,没有尝过石榴的人是很难深刻体会的。课上,我们可让学生带个石榴,剥一剥,看一看,尝一尝,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感受,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书中的遣词用句了。通过操作,也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达到领悟。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

情境教学是以“情”为“点”,将传统教学所淡化的情感、意志、品质、兴趣、价值观等人的因素的重要方面重新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以景为“线”,编织教学中的景和物,使之得到有机的融合;以“境”为“面”,通过创设各种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环境,拉近学生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情境教学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立体的教与学的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知识素养和生活素养的提高。

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反思

新课程中所倡导的“情境设置”作用,是提供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来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供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或认知矛盾,引起学生关注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并体会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意义。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主要在于教师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积极去探索语文的奥秘。帮助学生认识如何从愿意学习转变到善于学习,引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情境中体验、领悟、把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甚至“我会学”。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设置”呢?下面是我的几点反思:

一、设疑引入设置情境

在进行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指令性的信息,设计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考题,给学生造成悬念,使课堂上荡起一种情感的“小浪花”,创设积极思考的氛围。无论是导语,还是内容的挖掘,只要教师做到这一点,课堂上就会出现既紧张又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例如在进行《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的讲读课时,我首先创设这样的氛围:“同学们,在旧中国,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取得新中国的胜利,被迫离开祖国,他们在异国他乡,多么盼望新中国早日成立啊!如今,又有多少爱国华侨、港澳同胞,他们多么渴望祖国早日统一啊!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看看作者是怎样依恋自己祖国的,作者的爱国之情是怎样来表达的。”这样的几句话,使学生从心理上激起一种情感,带着这种情感进入分析文章之中,从文中捕捉作者的爱国热情。

二、多种手段营造情境

其一是巧用板书设计。清晰、合理、新颖而富有创意的板书是情境创设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常规手段,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辅助教学,同时还能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审美享受,使学生的心理过程在极短的时间内与教师的授课过程冰水消融、产生共鸣,而彩笔的运用更有画龙点睛之妙。其二是善用画面和音乐。《观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学生基本上没有亲眼目睹过这种罕见的壮观景象。在学习“潮来之时”一段时,我让学生先观看录象,再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象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最后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熏陶,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三、感情美读渲染情境

语文教学课堂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区别的标志,就是书声朗朗、朗朗书声,如果没有读书声,就不是语文课堂教学。所以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技法,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美读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文字中静止的感情变为跳动的情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了什么,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感情熏陶,因此,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

四、调动想象拓展情境

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展开想象,说出自己心里的话。如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植树造林给小动物带来了好处”,我摒弃了诗歌读读讲讲的一贯方法,而是创设了一个具体的说话情境:“如果你就是动物家族的一员,你会怎样生活呀?”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要飞到大树上快乐地歌唱。”“假如我是一只小猴,我最喜欢在树林里荡秋千。”“假如我是一只小鹿,我要尽情地在树林里飞奔。”……孩子们张开了一双双想象的翅膀,似乎来到了茂密的丛林,与小动物们为伴,去体验绿树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五、合作学习感受情境

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共同探索,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的教学氛围,将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为保证教学的有趣性,每次活动,教师都要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返回辅导。在课堂上,学生自主体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培养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发展道路上的合作者、鼓励者、指导者,与学生一起分享探索的喜悦。

六、态势语言制造情境

一方面,教师随教材内容自然流露出的喜怒哀乐等表情变化和恰到好处的手势与动作,有助于唤起学生对教材感情的共鸣,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关注学生表情、动作的反应,并据此判断学生感知和理解的程度,及时调整情境,改变手法,推进课堂教学。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情境创设,为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合作与良好互动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俗言道:“行者常至,为者常成!”笔者相信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活语文课堂,就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效地学习,就能更好地促进他们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从而赋予语文课堂真正的开放性。

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一、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巧用板书设计。清晰、合理、新颖而富有创意的板书是情境创设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常规手段,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辅助教学,同时还能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审美享受,使学生的心理过程在极短的时间内与教师的授课过程冰水消融、产生共鸣,而彩笔的运用更有画龙点睛之妙。善用画面和音乐。《观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学生基本上没有亲眼目睹过这种罕见的壮观景象。在学习“潮来之时”一段时,我让学生先观看录象,再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像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最后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去熏陶,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二、通过语言描述渲染情境首先充分发挥口头语言的魅力。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朗朗上口,本身就极富有感染力,为教师用语言创设美的课堂教学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大胆运用朗读,以此来渲染课堂教学情境。古人云“读得好,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其次巧妙运用态势语言。一方面,教师随教材内容自然流露出的喜怒哀乐等表情变化和恰到好处的手势与动作,有助于唤起学生对教材感情的共鸣;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关注学生表情、动作的反应,并据此判断学生感知和理解的程度,及时调整情境,改变手法,推进课堂教学。

上一篇:党员学习强基层心得体会下一篇:杨桥小学三年发展规划目标落实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