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之我见(孙露璐)

2024-09-20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之我见(孙露璐)(共11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之我见(孙露璐) 篇1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之我见

宝民小学杨胜南

现代信息技术使社会、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不仅改变着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及态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教育也无可避免地面临着三大挑战: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时代的挑战使语文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增添了新的任务,例如面对海量的信息,要学会搜索、筛选、吸取、传播自己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语文教育应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培养合作与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推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面对时代所赋予的新任务,我们就必须抢占信息技术这个制高点。这并不是要求我们像战士一样扛着枪去攻占敌人的阵地,而是强调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广泛深入地运用信息技术。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语文教学之中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怎样让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呢?

一、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语文教学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各种资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和别出心裁的搭配,这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把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使抽象的化为形象,静态的变为动态,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尤其是语文课堂,学习内容情景交融,授课老师妙语连珠,加上多种媒体出奇制胜,使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提高。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学习小村庄消失的原因时,学生交流到下了一场很大的洪水,虽能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到这是一场大雨,然而朗读是不到位的,于是老师播放录像,直观洪水的凶猛与残酷,又再现了小村庄的凄凉画面,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这是一组有关于夏天的趣事及美好景物的课文,如何能让学生深入感受夏天的美好,去体味夏天的情趣,去感受夏天的欢乐呢?我根据课文不同的内容选择了各自配套的多

媒体素材,在教授古诗《小池》时,我选取了一段泉水叮咚的音乐渲染气

氛,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场景的描绘: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出泉水,池水非常清澈,倒映出浓密的树荫。这时候飞来了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停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配乐描绘,相信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幅属于自己的夏荷图。这时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和图像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

二、信息技术是服务教学而不是取代。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使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又需要使学生在积累过程之中受到思想、精神、人格、信念、审美等方面的渐染和熏陶。多媒体和网络给学生积累文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要使这些文化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人文素质,一定要有一个声情并茂的或“无声胜有声”的“悟”的过程,这是现代信息技术永远代替不了的;因为它终究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代替不了人的心灵交流和情感体验。所以看一节语文课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好不好,不是看这节课的课件多么具有动感、具有色彩,多么热闹,而是看它所用的声像等媒体是否恰到好处地展示了文本,是不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丰富的联想、产生强烈的共鸣。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我觉得无论是什么课怎样的形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让学生观察到无法亲临其境的风景,丰富其记忆库中的感性材料。语文的主要凭借是文字,而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注意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更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一种秋天的思绪,马致远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文字来表达;那么多媒体可用一支乐曲、一幅图画等来表现。但是,如果过多和随便使用多媒体,过分追求形象性,会取代学生的思考和相信。如果不论什么课都用多媒体,呈现设计花哨、与课文无关的大量图像;播放与课文脱节的声音动画,使课堂教学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借助现代化手段,加强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不是让多媒体取代传统阅读的文化功能,遏制学生的想象力,这种滥用多媒体的结果是放弃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这样的课就不是语文课,而可能是影视课或美术欣赏课了。

智能化的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堂,是一项推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新举措。信息技术的出现,使课堂教学的交流互动形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人——人”互动、“人——机”互动、“人——机——人”互动等多种形式使交流变得更为自由。然而由于一些方面的不足,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参与的课堂中常常自动放弃了师生的主体地位,教育主体的模糊或错位的结果,必然使学生成为缺乏情感、缺乏意志、缺乏创新能力的人,也使教师成为影视课或美术欣赏课的“放映员”了。

所以说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辅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地位,绝不能僭越教育主体——人。

三、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适当应用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但是,并不是用了网络和计算机就是整合。

1、借助声音和图像,美化文本诵读。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很有多富有童趣,琅琅上口的文章,也有文质兼美的散文和富有韵味的文言文,对于小学生而言学好语文最简捷的方法无过于进行咀嚼鉴赏,高质量的诵读,比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解说要好得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古人经过长期实践得出的工具、手段与结果之间关系之重要哲理。就是说,人善于“假物”、“利器”。幻灯、录音、影视等多媒体的利用,就是人的手、眼、口、耳等器官的延长。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媒体,能改善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过程,使课堂结构灵活自然、新颖诱人。多媒体的运用是为了辅助语文教学,是为了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在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2、对与课文有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教师必须进行认真的挑选,尽量选取比较忠实于课文文本,而且效果比较好的资料,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相关视频音频要进行适当的剪辑。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只有教师占有资料的统治局面,教师的资料可以凭借多媒体让学生分享;

学生可以随时从网上获取一些相关的资料,如作家作品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情况,等等。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语文教学改革如虎添翼。“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教学效率。科学地采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走向信息技术的丰富与创新,占领素质教育的制高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要肩负起的历史重任。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之我见(孙露璐) 篇2

一、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意义

2000年,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2001年, 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就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出了四个层面的目标:“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从近十年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过程及成效观察, 推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必将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改革与发展: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 更新教学手段, 转变教育观念;有利于改进学习方法, 增强创新意识, 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二、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必备条件

1、搞好硬件建设, 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前提。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按照实用、够用、好用的原则, 学校要购置办公用电脑、组建教师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虚拟实验室、学生用计算机房、学校校园网络;有条件的学校连通教育城域网 (或互连网) , 结合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 完成“天地网结合”, 实现“班班通”。当然, 这些条件的构成与发展, 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逐步完善与实现的, 不是一蹴而就的, 更不是说, 要完全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事实上, 只要具有基本的硬件物质条件就可以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 也可以实现预期的基本的初级目标。

2、狠抓师资培训, 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关键。

师资培训要按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2】要求, 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长效机制, 以专 (兼) 职信息技术 (远程教育) 教师培训为先导, 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 全员教师培训为目标, 采取市县级培训、校本培训及远程培训等方式, 以点带面, 分层推开, 全面推进, 并逐步建立县、乡镇、学校三级培训网络, 最终实现教职员工人人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达标和持证上岗, 解决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中师资水平有限的关键问题。

3、开展应用研究, 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

学校有了硬件设施, 教师有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每位教师要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构建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 因此必须加强应用研究。教师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 研究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的方式方法, 还要高度重视学科教学的资源建设, 努力搜集、整理网上的已有资源, 积极开发校本资源, 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快速提高, 确保教师信息技术科研意识、学科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不断增强。这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如期完成新课程实验改革,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三、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目标

1、师生资源共享。

学校要综合利用教育城域网开设的虚拟主机功能建立学校主页, 开辟教育教学论坛, 发布教育教学信息, 引导师生建立个人主页, 促进教师间、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交流, 实现教育、教学、学习等资源共享。

2、领导教师共研。

各校应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领导小组, 认真组织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工作。

3、质量效率共进。

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根本目标, 就是要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通过创立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不断更新的先进教学手段, 使用适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提供适合学生需要的丰富时新的学习资源,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活动为主线, 寓教于乐的, 个个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的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最佳教学效果。

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评价与考核

1、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认证制度。

制定教师教育技术相关要求及评定标准, 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国家统一组织、认证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合格证书与教师资格认证、职务晋升、年度考核、评优选模等挂钩。逐步建立起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核机制, 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

2、制定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效果评价方案。

评价方案应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 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采用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测评方法, 注重评价目标、强调评价过程。学生的评价结果要作为考核教师教学业绩的重要依据。

3、对学校实施以信息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专项考评。

考评以硬软件配备、技能培训、教学科研、竞赛活动和工作绩效等为基本内容, 县上每年组织一次以信息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 并定期召开总结表彰大会, 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五、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工作的组织领导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启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工作时不我待, 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工作的有效推进, 应以县为单位成立以教委主要领导为组长, 分管电教、教育科研、基础教育、职成教育、继续教育、招生考试、人事工作的领导为副组长, 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强有力的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制定政策、审定文件、研究处理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需下设办公室, 负责日常事务。办公室主任可由分管电教、教育科研、继续教育的教委领导兼任, 电教馆、教科所、继教办负责人为常务副主任, 办公室可设在教科所或电教馆。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势在必行, 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本文着重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条件、目标、评价、组织领导等方面予以阐述, 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基[2001]17号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之我见(孙露璐)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教学效果

现代技术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最迅猛的技术,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就应具备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处理、运用以及传播信息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机整合,是时代赋予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命题。

一、运用现代技术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语文课的任务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加了搜集、整理、利用资料的内容。我会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制作课件,然后在课堂上当小老师,配合着自己精心准备的课件或是视频给全班同学介绍本课的内容。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课下搜集资料,然后请家长帮助制作,再到课上给同学讲解。如在教学《太阳》、《鲸》、《仙人掌》等科普短文的时候,大胆让学生们上网搜集关于这些事物的资料,并制作知识小报,制作语文课的课件。同学们感到非常高兴,并且有荣誉感和自豪感,于是各显身手。有的做成了统计表的形式;有的则采取贴贴画画的形式。给那些电脑小天才一个用武之地、施展才华的空间,他们制作的电子小报、宣传画,版面设计新颖活泼、图片材料色彩绚丽,真可谓巧夺天工、独巨匠心,连我这个当老师的有时都自愧不如,不得不佩服他们。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可以为老师所用,同时也可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帮手,使学生能够充满个性地学习,成就学生的个性。语文课上运用现代技术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课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同样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可以踢好学生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高效率地阅读和检索大量信息资料的能力。如通过网络进行课外阅读检索、阅读电子读物。在我的教学经验中,多媒体教学,不是教师的专利,要发挥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在让学生预习时,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预习的好习惯,同时又锻炼了他们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好习惯和能力,又会培养他们在课上的那种学习小主人的能力。所以我的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二、运用现代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入情入境,使课堂教学鲜活、生动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会碰到许多抽象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尤其是中、低段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东西。而多媒体的运用就可以使这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如在讲授二年级课文《曹冲称象》这一课时,如果只通过课本上的描述,这些年龄较小的孩子不足以理解曹冲称象的这个过程,而这一段恰好就是本课的重难点。所以我采用了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可爱的动画图像、条理清楚的过程、简单易懂的语言使很多孩子在这一难点上有了更好的突破。巧用多媒体,不但可以使抽象的过程具体,也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如《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所描绘的庐山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教学时,可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录像分别再现定格画面。像这样运用录像资料来展现其真实画面,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美丽和壮观,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学生的能力才能有更进一步的提高。我常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当读到文章感人的地方,往往会鼻子一酸,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原始的感动。我想,我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阅读时我融入了自己的感受、理解和体验,我已经与文本进行了深入的心灵交流。这样的阅读才是全身心投入的阅读,才会让人感受到阅读是惬意美妙的,是幸福温馨的。但学生缺乏阅读语感的积淀,对一些阅读材料往往感悟能力不强,影响自主式阅读的进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促成学生与文本心灵交流、唤起鲜明的“内心现象”,使学生也深得文章旨趣。又如《庐山的云雾》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变化万千,奇美幽静,我先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在图中注上形容云雾的词语,然后再读课文,划出描写庐山云雾特点的词语。为了让学生完全入情入境,感受庐山的幽静,感悟云雾的神秘,我运用多媒体,让学生闭目聆听描写“庐山云雾”的录音。录音中悠扬的音乐,夹杂着清晨山中鸟叫的声音,还有动情的描述。音乐的强弱,语调的高低让学生眼前展现出了庐山云雾的美:时而如白云从身边抚过,时而又如倾泻而下的九天瀑布.学生投入地听了,身临其境。在谈感受时,有的学生发自内心的说:“我仿佛置身于那神秘的云雾中。”还有学生说:“我一定要到庐山去,亲眼看看那神奇多变的云雾!”至此,学生的感情体验、心灵交流可谓是水到渠成。

三、结语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让小学语文教学变得更形象、更生动,更有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之我见(孙露璐) 篇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要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激发兴趣,提高效率,逐步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远程教育资源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具文字、图象、声音为一体。如果我们注重巧用远程教育资源,不但可以大大激发学习兴趣,优化情景,而且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巧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大大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良师益友。远程教育资源对于小学生来说,它是新朋友,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他们对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图象和音响效果都很感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巧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生动逼真的情景,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毛泽东主席的诗词《长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可设计“看视频,想意境,悟诗意”的环节激趣导入。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拓展思维空间。当学生聆听着江水拍岸、炮弹轰鸣、号角声声的惊险悲壮之声,注视着悬崖绝壁、波涛汹涌、炮火连天的战斗场面,加上老师深入浅出的点拨,学生立即兴趣盎然,仿佛自己也是一名名副其实的红军战士,摩拳擦掌,助战呐威,真切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飞夺庐定桥的惊险悲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受到了爱国主义熏陶,提高了鉴赏能力,为学习新课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巧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优化教学情景

环境影响一切。在教学中巧用远程教育资源,并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达到激发他们的学习需求之目的。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一边读课文,一边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录音课件,这样使学生感受到了每一句文字与每一段音乐的联系,文中内容起伏变化正反映了音乐高低各异。“皮鞋匠静静地听着„„”这段文字反映了乐曲中蕴含的思想意境。如果不是亲耳所闻,决不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使学生从音乐美和情景美中充分感受到了文章内在的语言美与外在的形式美,从而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巧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跨越时空

俗话说:“时间不可倒流。”我们如果巧用远程教育资源,时间就可以倒流。如果将教材中语言描述的画面通过资源视频进行展示,就更能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学生很难感受、理解、领悟那种凄切悲壮的离别场面。在教学中如果巧用远程教育资源,采用直观、形象的场面再现,播放哀婉舒缓的乐曲,随着凄切徐缓的旋律,低沉凝重的音色,结合感情诵读,学生自然会被这样悲壮的美所感染,心中激起无尽的怀念,深切感受到人们对敬爱的周总理的爱戴之情,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俗话说:“宇宙摸测。”在教学中,我们如果巧用远程教育资源,根据课文的特 点,借助音乐、三维动画等手段,创设情景,就可以跨越空间。如教学《宇宙生命之谜》一课时,可巧用远程教育资源中太阳系的三维动画,学生就可以根据动画内容逐一排除水星、金星因离太阳近温度太高,不能存在生命;而木星、土星、天王星因离太阳太远,也不可能存在生命。通过形象逼真的演示,学生好象 身临其境,热爱地球的感情油然而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巧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教学中,我们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要留心、细心、用心就可以解决。远程教育资源以图形、动画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观察,可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觉。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巧用远程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动画比赛全过程的效果,让学生观察后再问:“比赛的输赢除了实力外,还有什么?”由于观察了直观、动态的画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不需要老师点拨,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这一道理。这样,教学的重点突出了,难点也迎刃而解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之我见 篇5

钦州市钦北区青塘第二中学 区善森

[摘要]:人类已经迈进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信息成为构成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之一。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许多学校都建设了“班班通”,使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学科教育成为可行。加强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信息技术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下面,我就两年经验来谈谈运用信息技术在优化地理教学的几点做法体会。

一、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例如:在讲《欧洲西部》一课的课前2分钟,先播放欧洲风光的一段影视片段,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有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用一段影视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当讲到欧洲西部自然环境对人类有什么影响时,就播放一些欧洲西部的牧场和生活片段,启发学生讨论,这样学生可以得出气候对欧洲西部农牧业及生活的影响,即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大部分草场可终年放牧,适合发展畜牧业的发展。也适合水果、蔬菜、花卉种植;人们的饮食也以牛羊肉及乳产品为主。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运用好信息技术,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难以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而信息技术地理教学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在介绍大陆漂移假说时,它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怎样解决这一重难点呢?首先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用动画的形式展示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故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过程及内容,随后将书中的插图215、216、217,用移动的方法展示给学生,同时提出问题(1)拼和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为什么会有古老地层相似?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为什么分布在南美和非洲?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得出结论:大陆漂移假说是有科学道理的,同时知道,在科学求知的道路上,不仅要有钻研探索精神还要有献身精神。在此过程中,即培养了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求真求实的态度。总之,信息技术的运用,使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及掌握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能力。

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地理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的重要本领。例如:在介绍中东地理位置时,用闪烁来突出“五海三洲”之地。这样就可以克服了传统地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弊病。在介绍中东石油分布时,用闪烁来突出世界石油储量丰富的区域--波斯弯、也可用其他颜色来表示主要产油国的位置。这样学生就形成比较鲜明清晰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教学整合可以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有利于地理教学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它的优越性值得我们去继续深入研究,但信息技术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只有我们精心策划,细心制作,恰倒好处地使用,才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效果,信息技术才会对现代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 许骏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0(05)

2、《计算机应用基础》乔兰柱编著 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09)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之我见(孙露璐) 篇6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各课型建模研究

具体模式如下:

识字模式:创设情景(课件)——机上自学(软件)——交流情况——检测效果(软件)。(开发出自学生字的智能型小软件,学生可以通过使用这个软件自学完成识字任务。)

阅读模式:创设情景(互联网)——读书质疑(校园网咨询)——查阅资料(互联网)——讨论交流(校园网上发帖子或口述)——巩固练习(校园网)——指导朗读——扩展阅读(互联网)。

作文模式:创设情景(互联网)——交流体会——自由撰稿(校园网)——欣赏作文(校园网)——修改作文(校园网)——发表文章(互联网发帖子)。

整个探究性教学模式体系的建构都是以建构主义理论、新基础理论、行动研究理论为依据,以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为研究主阵地进行实验的。几年来课题共同体一直坚持实验,完成三——六年级的第一轮实验。

第二阶段: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多样化再建模的研究

在第一轮实验过程中,教师们发现第一轮基本建模工作是有效的,也实用,但还体现不出各个语文课型的特色,所以还需进一步研究。

年,由于语文课型多,除了阅读、作文、识字等课型外,还有综合实践、口语交际等。所以各学校根据本校网络教学环境不同,教师资源、教师特长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同了。因此,每个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又开始了第二轮的建模实验。

经过研究,登峰小学、体育东路小学、云山小学比较注重课内“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华成小学注重“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化课内、外语文学习的整合性”研究。昌乐小学注重“利用互联网,开展校内、外包括社区整合”的研究;珠村小学“利用互联网进行作文教学整合的研究”等,各自形成各自特色,模式出现多样化。

比如云山小学不但在阅读教学中摸索出一定模式,还在其他课型上进行有效探索。其模式如下:

网络环境下语文的“探究——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

教师的引导活动:商议主题——激趣导入——主题引导——拓展指导——多元评价、激励创新——指导运用。

学生探究、实践活动:课前探究、实践——展示交流——网络探究——协同创作——评议、提升——课外综合实践、运用(课外实践、探究)——(课内探究、创新)——(课外实践、运用)

口语交际教学模式:课前上网,自主探究——创设情境,激发交际兴趣——网上交流,协作探究交际——上网查阅,拓展交际空间——网上评价,交流点评交际

作文教学整合模式:情景体验——交流体会——网上创作——反馈评价——再次创作

第三阶段: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评价体系建模研究

验进入到评价的研究范畴。通过几年的实验研究,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学生经过多年的网络与学科整合的教育后,思维品质、心理品质、信息素养、语文知识结构都已经建构起来。可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究竟如何?学习上有什么不足?于是我们决定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评价式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评价体系如何建立,模式如何构建,成为各个实验学校研究的对象。经过研究,云山小学、登峰小学的评价体系、总课题组开发的“基于网络的电子试卷考试系统及测评系统”等都陆续出台。如:

三、课题组的活动。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六年里,我们有计划地进行业务学习,旨在提高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

(1)每个学期,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体学习半天。

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学习发展性评价的相关理论;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建模相关理论。邀请大学教授、市教研员对小学语文学科建模等相关理论进行讲解。

开展的大型学习活动如下:

2、建立天河区小学语文教研论坛,课题专版。

3、每月一次集体研讨活动。

课题活动,采用一个月在全区研究一次,每个学校一个学期推出一节研究课,全体课题成员一起参加研讨。

全区研究共同体有分工、有合作。比如在第二阶段,云山小学、昌乐小学负责语文实践活动研究;登峰小学、华成小学负责研究课内精读课文问题;体育东、珠村负责研究习作问题。

学校的研究,做到半月推出一节研究课,供学校其他老师观摩或研讨的范例。借助同行力量,做好课题研究工作。

每次研讨工作都是前有计划,后有实践、研讨,最后有总结、有反思。操作非常规范。

4、对外大型研讨活动。

秀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该区各校教师。他们同我区课题组的老师一道研究我们的课例,给我们很大的帮助(共20多位教师听课)。

四、课题变更情况:

珠村小学祝新老师因为调动到其他校的原因,因为学校没有其他实验老师,故学校打了退出实验组报告。

另外,由于行政区域的划分,登峰小学、云山小学,都被划归大越秀,故该两所学校目前也算自动退出该课题。

五、课题成果:

1.网络环境下的各种课型的模式研究已经完成。

经过几年的实验,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被我们实验得如同上常态课一样。各种课型我们都进行了有意义地探究。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学习能力提高。

通过几年的课堂实验,学生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首先是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高。其次,语言文字能力加强。由于因特网的资源非常丰富,很多好词佳句都成为学生阅读做笔记的对象,潜移默化成为学生习作的语言。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文化功底。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因而这样做,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的推动。(学生获奖情况略)。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吸收大量知识,灵活运用,形成个人感悟。这是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做不到的。据实验学校调查,一般参与这项实验的学生,语文考试成绩始终都是最高的。学生其他的能力比如注意能力、听课能力、动手能力、说话能力都好于普通班。

3.教师教学的水平提高。

4.开发“基于网络的电子试卷考试系统及测评系统”。

小学英语教学与学科整合之我见 篇7

关键词:英语教学;小学生;学科整合;教师

在新课程标准下,英语学科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它的综合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跨越狭隘的学科界限,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学科整合包括学科资源整合、学习方式整合、教学媒体整合等,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共同价值。学科之间的整合不是学科与学科的简单相加或合并,而是将不同学科的相关内容整合成一个整体。

英语是一门语言课,对于英语与学科课程整合来说,被整合的个体包括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等。这些个体在统一目标之下,经过精心的设计、培育和转化,到达和谐、互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呈现在学生学习行为上,将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呈现在教师教学行为上,就是教学方式的革新。而有机地渗透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使各学科内容之间相互贯通,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初步教学实践和思考,浅谈己见。

一、与德育课的整合

任何一门学科都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我们小学英语教书育人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课堂,课堂是实施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有时上英语课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德育的渗透。可以在教材中挖掘一些内容,如:在人教版Story time中Zoom摘采公园里的花朵这一情景,让学生对Zoom的做法进行讨论,让大家都知道不仅公园里不要摘花“No picking”,校园里、马路边的花都不能随便采摘,让学生明白爱护花草树木是每个公民良好品德的体现,并且留下课后作业,让学生制作一些标语牌放在校内花坛里。还可以扩展延伸让学生知道上下楼梯时要“Keep right”,在草坪上要“No crossing”,在公共场所要“No smoking”等等。

二、与数学课的整合

我们的生活数字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有关数学的内容,如在三年级教学1—10,10—20数字后,先告诉学生:“My telephone number is 7259602.”询问个别学生的电话号码,请他们用英语说出来。接着,请他们来记录同学家的电话号码和生活中常用的电话,如:110、120、119、114等,通过师生互动不仅落实了数字的教学,同时渗透了生活常识。在基本掌握数字0到10的读法后,就利用做加、减、乘法运算,运用思考数学题的思维设想,把枯燥的纯数字教得十分有趣。这样把英语与数学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有趣实用,学习的主动性就更强,学习的效果自然就更好。

三、与信息技术课的整合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对未来教育做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当今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和交际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协作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在PEP教材三年级下册学习字母时,我们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字母屋里去寻找和学习26个字母,如椅子像h,水壶把手像p,杯子把手像c,雨伞柄像f,蛇像s,屋顶像m,同时还把部分字母藏在房间的某个角落,有的露出个小脑袋,有的露出个小尾巴,有的拖着长尾巴,有的张着大嘴巴。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借助身旁熟悉的东西很快认读并记住了26个字母。借助多媒体使26个字母变得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走出了看字母表认读字母的传统教学。

四、与艺术课的整合

马克思曾说:“按照美的规律建设生活,教学也要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教法。”把艺术教育融入小学英语教学可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也易使学生对教育目标产生强烈的感悟作用。

1.练中美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把音乐和英语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如教师在教run、swim、jump、walk、fly等动作词时,应以肢体语言代替讲解,然后带领学生边做动作边认读单词,当学生掌握了单词的读音之后,教师发指令学生做动作;然后让学生发指令,其他学生做动作;四人小组合作,一人发指令,另三人做动作或一个做动作,让别人猜猜做的是什么动作。

2.画中美

学完动物、天气、季节单词知识后,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画一画,更是激励学生创造美的好途径。小学生特别喜爱这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学生在充满激情的绘画中创造出可以看得见、触得着的美的形象。如教学水果类单词时,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水果,并涂上颜色,学生的学习劲头倍增。

3.演中美

英语课本中美的对话内容,可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必须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课堂表演就是要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给孩子一份自由发展、自由发挥的天地。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学生在表演中“把这种美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才能引起欣赏者的审美愉悦(《美与审美观》语)”,这是激励学生创造美的好方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例 篇8

上传: 徐洪宝

更新时间:2012-5-14 14:45:00

课堂实录

师:老师请同学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一首中国的歌曲,一首中国人必须听的歌曲。(课件:播放胡浩波演唱歌曲《乡愁》)。

师:这是1992年春节晚会的现场,这首歌是根据台湾作家余光中的诗歌《乡愁》谱曲改编而成,原诗一共是四个诗节,歌曲保留了三个诗节。这首诗歌自1992年以歌曲的形式,从台湾穿越海峡来到大陆以后,就备受人们的关注。比如到了2002年,一部反映郑成功后人生活的电视片《闽南名流世家》,选取了余光中的《乡愁》作为主题曲,并且获得了当年金鹰奖的最佳主题曲奖。那么,余光中的《乡愁》为什么能引起人们如此的关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歌,大家请看大屏幕(课件:板书这首诗歌的内容,并配有音乐。),齐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师:有人说,这首诗只有读出它的乡韵,才算将诗歌潜在的感情激发出来,这样的朗读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哪位同学试着朗读一下?

学生读。(配乐)

师:哪位同学再试一下?

生:老师,我想和刘岩一起读。

两位女同学一人一段读。(学生抱以热烈的掌声。)

师:三位同学的朗读都非常好,情感很饱满,有感染力。三位同学的朗读是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老师想,如果选一个这个世界上读得最好的人给我们读,那该多好啊。那么大家想一想,读《乡愁》最好的人是谁?

生:余光中。

师:为什么是余光中?

生:因为是他写的诗歌。

师:好,今天余光中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今年已经是76岁的高龄了,我们欢迎他给我们朗读这首诗歌。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76岁高龄的余光中朗诵《乡愁》的录音录像。)

师:余光中读得这首诗歌和我们读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何不同啊?

生:余光中读的和那三个同学的感情色彩不同。

师:能不能具体说一下不同在哪儿?

生:那三个同学比较有激情,而余光中读的是发自内心的那种感情。

师:什么样的感情?

生:怀念祖国。

师:余光中读的确实没有我们的那份激情,但是他比我们多了一些东西,在感情上多了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我感觉他多了一种沧桑感。

师:说的太好了。确实,他比我们少了那么多的激情,也比我们多了那么多的沧桑和凝重。那他读的为什么比我们多了那么多的沧桑感呢?

生:因为他亲身经历过和祖国分离的痛苦。

师:我们可以通过文字读透文字背后的人生,大家看看屏幕上的文字,从这些文字里可以看到作者怎样的人生经历。生:可以看到小时候作者和母亲分离,长大后又妻分离,后来母亲离他而去,现在呢他又和大陆分隔两地。

师:说的很好。她说了余光中四个不同的人生经历,说明这位同学对诗歌读的很好。那么,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继续看。

师:(老师配合着余光中的图片对作者的人生经历进行解说。)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他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就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他再也没有回到大陆。后来在回乡梦

时候他写下了这首《乡愁》。“我二十二岁离开大陆,对这块土地讲来,曾经缺席了四十年,回来已经很晚了,早就应该回来看看了。”

师:刚才我们同学的发言,和余光中先生给我们介绍的一样。你们读的非常好,透过文字,读出作者的悲欢离合。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诗节,但是我们看到的四个画面,每一个画面都震撼着我们的人心。其中描写的别母愁、别妻愁、丧母愁、大陆愁,哪一画面都凝聚着作者一生的沧桑和难以言表的哀愁。虽然这首诗只有短短的16行,写出的时间也只用了二十几分钟,但是在我们读的时候发现,每一个词语都显得那么漫长,仿佛低声地向我们诉说。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再把这首诗朗读一遍,想一想刚才老师的解说和余光中的诉说,你的读法可能是不一样的。来,我们齐读。

学生齐读。

师:读得很好,读到了心灵的深处。我们在朗诵这首诗歌的时候,把其中的关键词语提出来,分类组合,重新排列,就会读出新的感觉来。我们先看第一组表示时间的词语,大家齐读一下(课件: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根据大屏幕的这四个词语,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写了四个乡愁,这四个乡愁是并列的关系,还是有所侧重?

生: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这四个乡愁是并列的,还是侧重于哪一个?

生:是并列的。

师:说说理由。

生:根据篇幅来看,每一首诗的详略是一样的。

生:我不同意她的观点。我认为是有侧重的,侧重在最后一节诗。因为“而”是个转折连词,是对前三个词语的转折。

师:你说的很好。前三个乡愁可以合并在一起,称为是什么样的乡愁?

生:往日的、从前的、昔日的、过去的……

师:也就是记忆中的乡愁。你想一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还像小的时候那样想妈妈了?想他的妻子?离去的母亲?

生:不。

师:他的母亲1964年去世,1971年写的这首诗歌。七八年之后,这种感情还会像眼前那么浓重吗?大家看一下余光中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他是怎样的。(课件:在四个时间词语旁分别有四个画面,随便点击就会出现余光中对这节诗的朗读。老师分别点击前三节诗的朗读,并重复点击最后一节诗,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

师:他读最后一节诗歌的时候,与前三节有什么不同?

生:读“而现在”这节诗的心情比较沉重,并且语速也放慢了很多。我认为,过去的事情他毕竟会慢慢地淡忘,而现在却不能。

师:还有吗?再听(课件:点击画面朗读,让学生听读比较。)读最后一节诗中的“乡愁”与前三节诗中的“乡愁”一样吗?

生:第四节诗的“乡愁”读得很重、很慢,读出了它的沧桑感。师:对,最后一节诗带着沧桑,带着凝重,所以整首诗侧重于最后一节诗,那么前三个诗节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师:我们再看下面一组词语,请读一下。

生:小小、窄窄、矮矮、浅浅。

师:这四个词语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叠词、形容词。

师:还有呢?

生:把所描写的对象都写的非常微不足道。

师:看这四个词语后面的词语,它所描写的事物是不是都是那么的“小”、那么的微不足道?

生:邮票、船票和坟墓确实是小的,但是海峡却不是那么“浅”。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虽然海峡浅却难以到达。

师:嗯,这个“浅浅的海峡”,海峡肯定不浅,但是他把它写的这么浅,就说明它很容易渡过,而实际并不容易渡过。那么他把这么深的海峡写得这么浅,合理吗?从地理的角度说,这海峡有100米深,这么写,不矛盾吗?

生:我觉得不矛盾。“浅浅的”是从感情的角度来讲的,是发自内心的,他希望回归祖国的感情很强烈。

师:你说的很好,从感情上说海峡是浅浅的,是能够渡过的。但现在这海峡使他和大陆天各一方,突出了有乡不能返的愁苦。看下面一组词语,请读一下。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这是一组表意象的词语。作者想家的时候,这四个词语起的作用是什么?

生:邮票是和母亲之间的来往,通过写信;船票是想念妻子的一种方式,有船票就可以坐船和妻子团聚;坟墓是他和母亲隔绝的障碍;海峡把他和大陆分隔开,充满了浓浓的乡愁。

师:根据这个同学的发言,我们发现,前两个是一样的,后两个是相同的。前两个能够沟通甚至相见,而后两个有障碍甚至阻隔。好,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课件:四节诗配四幅画面。)小时候想妈妈的时候,可以写一封书信,贴上一张邮票,这张邮票就可以把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送到自己的家乡;船票虽窄,但一张船票可以使作者乘上轮船来到心爱的妻子面前,可以相见,这两个事物都融进了作者深深的乡愁。可坟墓却不同,当作者来到母亲坟前的时候,无论怎样也不能和母亲相见了,纵然有千言万语又能谁说呢?只能向母亲深深的鞠躬。而第四个“海峡”又不相同,“浅浅的海峡”和前面的“坟墓”一样,把作者和大陆分隔开,坟墓阻隔了两个人。坟墓和海峡的阻隔程度相同吗?前者是死别,后者是生离,但却痛于死别。祖国大陆就在对岸,可就是过不去。就此,诗歌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对家乡像思念母亲、思念妻子那样眷恋,因此他把家乡又称为“母乡”、“妻乡”。而这“浅浅的海峡”却不能让他回去,他只能眷恋。因此,他只能像眷恋母亲、新娘那样眷恋自己的大陆,但比眷恋母亲更眷恋自己的大陆。他为什么这么眷恋大陆?

生:大陆就在对岸却不能回去,自己感到很无奈。

师:下面我们听听一位游子的心声。(课件:“我庆幸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了单薄的。我慢慢得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作者想念着那片土地上的花草树木,想念着那片土地上的历史,想念着那片土地上的文化。现实虽无法穿越,但是诗歌是自由的,他在诗歌当中写李白、写回乡梦《春天,遂想起》,(课件:板书这些诗的内容。老师富有感情的朗读,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同学们。同学们给与热烈的掌声。)

师:现在我们知道,两岸相通了。余光中也可以回来了,我们接他回家,和他说几句话,好吗? 生:您现在可以回家了,海峡变成了真正的“浅浅的海峡了”。

生:您回来以后,会发现,祖国现在变化很大,变得更富强了。

生:江南的儿子啊,欢迎你回家。

师:有人说:落叶终能归根。有传说,狐狸死的时候头一定朝向出生的山丘。草木尚且如此,动物尚且如此,人怎能忍受这种感情呢。“回来吧!”他一旦听到这个消息,他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回来。我们现在一起以目光欢迎余光中回家。(课件:余光中“回家”的录像,并配以歌曲《回家》。)

师:诗人余光中终于回来了,回到了这片土地,回到了这片满载着历史的土地,满载着文化的土地。其实我们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包括我们的父母及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何尝不是在漂泊,我们都拥有着土地这个家乡,但是我们真正拥有那片历史的故乡、那片文化的故乡吗?最后,把这个问题作为礼物送给同学们,用一生去思考。

教学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乡愁》是一首现代诗,内容短小却含义深刻。作者是台湾作家余光中,反映的是希望海峡两岸早日团结的主题。学生对台湾一事虽有了解,但却没有亲身的体会。教学的难点是怎样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诗歌的意境同作者一起感同身受,进而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极力地采用多媒体手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近作者,解读文本,我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了不少相关资料,有余光中的朗读、作者的生活经历、作品写作背景等。学生在一堂课上获得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了过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这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但这些资料都是由教师提供的,如果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搜索、去思考,把认为有效的信息、问题带到课堂,教师则可根据需要,挑选出有价值的反馈给学生,这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了研究性学习中,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多多弥补这一缺陷。

我在课堂上利用课件配合教学,但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我们创设的平台,促使师生、生生互动,变单一的教学为多元的教学、单向性传递为多向性传递,使学生原来的那种静态的、封闭的学习模式,改变为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方式,这才是最根本的。课后,我自己对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这节课我不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那课堂效果会是怎样的呢?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经验材料 篇9

首先,我改变了语文课堂上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树立“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讲授《乡愁诗两首》时,我从网上找来作者的照片给学生欣赏,下载马思聪的《思乡曲》给他们配乐朗诵;在讲授《寓言四则》时,我给学生播放有关的vcd。丰富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使静态的知识变得动态化,化抽象为具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收集、分析、处理教学中的有关资料,促进语文的学习。

其次,传统教学由于媒体单一,只能教师讲,学生听,导致学生厌学。而信息技术的最大特征是交互性,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教师和学生之间改变了原来的控制与被控制、传授与被传授的关系,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民主的关系。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教学模式。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改变了“满堂灌”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更好的采用“探究-合作”的模式,教师应该尽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尽可能地去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的天分充分展现出来,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健康、充分、自由地发展。例如,在讲授《陈太丘与友期》一课时,可先用幻灯打出关于这篇课文的几幅图画,让学生根据画面将故事复述出来,然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来分析课文。在讲授古诗时,先让学生回家利用互联网、书籍等各种信息手段,查找作者及诗歌的有关内容,然后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这些都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之我见(孙露璐) 篇10

在现阶段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优势无可比拟。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为课堂创设更为生动的情境,既从外部刺激了学生学习动机,又很好的优化了课堂教学。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资源共享,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极大的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重要的是其所能提供的良好的交互性,这些与生俱来的优势让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占有了及其重要的地位,这是由其学科特点决定的。二者的整合,可以完美的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传统的语文教学,其教学主要内容以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为主,明显特点是“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也很难看到学生有自主参与语文学习的实践体验,而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堂,正好可以克服这些缺点。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应该充分体现在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以及在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不同时段。在具体实现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整体性原则,媒体的选择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必须保证语文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优化组合的原则,素材和媒体的形式需要进行多次优化选择,做到“少”而“精”。交互性原则,要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更能融入课堂的教学范例。即时反馈的原则,有互动、有反馈、才能有针对性继续课堂教学,而

1信息技术的加入,让课堂即时反馈变成了可能; 实用操作性原则,信息技术的引入必须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强,否则不但不能增加课堂效率,反而会变成课堂负担。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课前教师应尽量多收集教学素材,确保制作课件所用的素材是优中选优的,让学生学的精致,进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以语文课件展示、背景知识浏览、基础知识训练等课堂形式为主,以课件自主制作、写作知识欣赏等形式为辅,通过学习指导让学生欣赏、使用教师课堂提供的素材、课件等,使学生可以选择性的使用这些资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优秀的素材资源除了课堂中使用,还可以在课后以及自主学习的时间段能够继续学习,加深记忆。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要注意把握知识收集、课件制作时知识与课件的准确定位。要最大限度的实现课堂效益,完成教学目标,其首要守则就是精简,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舍弃,或者分割成独立的链接,实现课件的最优化,其次要注意强调课件的交互性,不仅强调课件的操作简单易学,使没有多少电脑知识的人也能学习,不仅强调人机交互,更要强调生生交互、师生交互,要突出学生的参与,要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吸收课堂知识,并进行及时的协作学习,助于其个人知识体系的建设。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中对情感的投入,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师生之间

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于是出现了“计算机面孔”:教师的注意力过多地注意鼠标和屏幕,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忽视语言的交际性能。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之我见(孙露璐) 篇11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人类生活中的一场深刻的变革,表现在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对教育而言,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自己的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点滴经验。

一、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各种资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和别出心裁的搭配,这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把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使抽象的化为形象,静态的变为动态,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尤其是语文课堂,学习内容情景交融,授课老师妙语连珠,加上多种媒体出奇制胜,使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提高。

1、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巍峨的泰山、壮丽的三峡、浩荡的长江、汹涌的泥石流、精美的景泰蓝等等,学生不仅得到欣赏的机会,获得审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加以描绘的。这种对照学习,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形色共现,声情并茂,能取得比传统教学手段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学习小村庄消失的原因时,学生交流到下了一场很大的洪水,虽能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到这是一场大雨,然而朗读是不到位的,于是老师播放录像,直观再现了洪水的凶猛与残酷,又再现了小村庄的凄凉画面,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这是一组有关于夏天的趣事及美好景物的课文,如。何能让学生深入感受夏天的美好,去体味夏天的情趣,去感受夏天的欢乐呢?我根据课文不同的内容选择了各自配套的多媒体素材,在教授古诗《小池》时,我选取了一段泉水叮咚的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场景的描绘: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出泉水,池水非常清澈,倒映出浓密的树荫。这时候飞来了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停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配乐描绘,相信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幅属于自己的夏荷图。这时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和图像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

2、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如教学《我们成功了》一课,课文中有一些词句如“不约而同”、“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等,学生如果没有亲身经

历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课前,我组织学生观看北京申奥成功,人们欢庆的录像。学生很快就被画面中人们的情绪感染了,有的学生跟着一起欢呼,有的学生竟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在接下来课文的学习中,学生不需老师的讲解就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了。再如教学古诗《赠刘景文》,诗中有一些字词较深奥,如“荷尽”、“擎雨盖”、“菊残”、“傲霜枝”等,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困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制作了课件,学生通过看夏天池塘里荷花、荷叶茂盛的景象和秋天池塘里荷花谢了,荷叶枯了的景象,及菊花在秋风中傲然挺立的画面,较好地理解了古诗的意思,获得审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加以描绘的。这种对照学习,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形色共现,声情并茂,能取得比传统教学手段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不单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对语言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等能力。因此,学生除了应该具有一般的语文能力外,还需要具有较高的对语文信息进行处理与应用的能力,比如利用图书馆、资料库进行学习的能力。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课文中只写了黄山一小部分较有名的奇石,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便把他们带到计算机室,让他们通过网络查找与黄山有关的资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黄山“怪石”的特点,还了解了黄山“奇松”、“温泉”、“云海”等特点,大大丰富了视野。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但是,并不是用了网络和计算机就是整合。对与课文有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教师必须进行认真的挑选,尽量选取比较忠实于课文文本,而且效果比较好的资料,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相关视频音频要进行适当的剪辑。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语文教学改革如虎添翼。“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教学效率。科学地采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走向信息技术的丰富与创新,占领素质教育的制高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要肩负起的历史重任。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神井子小学

黄换君

上一篇:苗木买卖合同范本模板下一篇:鸵鸟少女喜欢暗恋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