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报告

2024-09-26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报告(精选8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报告 篇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是省立项课题,在省、市、区教育局教研室的专业引领下,在区教育局和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就课题研究的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从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现状来看一大批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体目标和实施方法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实践方面,很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也证明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有着显著的效果,例如国家级课题“四结合”项目和“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等。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践的推进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从学校的现状出发综合考虑和整体推进。

(1)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及丰富的网络资源,促进师生互动的探究性学习效果的进一步提高是我们现阶段学校发展的基本要求。充分利用我校建成的网络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可供20名教师备课的电子备课室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及区教育局提供的中央电教馆、河北省教育资源网等资源库,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学习方式的最佳整合。

(2)整体推进学校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3)继续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提供案例,探索模式和方法,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发展。

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是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和学生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能更方便地获得、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扩展了老师和学生的信息源,从而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通过试验教师的合作研究从系统的、整体的信息发展观出发,找到一种适应不同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和适合不同年级学生以及教师发展的课程整合模式。

二、课题研究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通过二年时间进行研究实践,使实验教师及实验班级达到: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及分析解决应用问题的技能,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开发研制一批优秀的录像、CAI教学课件及优秀教研论文和教案设计。继续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和规律。

.研究内容:学校语文、政治、历史、化学、英语等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进一步提高探究性学习效果的实践研究。

三、研究的思路和特色

首先学校课题组成员对当前学科整合发展水平和学校基本情况进行调研,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编制研究计划,提出并递交课题申报材料。其次课题负责人组织试验教师进行自主培训,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理论及其背景、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模式及其案例分析等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探讨,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师从事实践研究的专业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再其次加强对实验的全过程管理,坚持课题组集体备课,研制教学软件,设计教学方案,对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适时的、有计划的检测。再其次加强实验班的横向交流,互听互评,不断完善实验研究工作。邀请学校领导、区、市专家进行指导评价,不断提升研究水平和实践效果。最后是课题组负责收集实验课例、教案、论文、录音、录像教学软件等实验资料。

课题研究方法:(1)把实验的七、八年级的学生按随机取样的方法挑出两个班,一个为实验班,另一个为对比班。(2)实验班与对比班教师素质大致相同,并确保稳定。(3)按课程标准和课时计划排课,统一教材,统一作业量,不额外增加学生负担,不人为地创造竞争气氛。(4)实验班与对比班成绩测试在命题内容、方式、时间上均相同,评分标准和阅卷统一安排。(5)参加实验研究的教师根据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规划教学主题,优化整合信息,研制应用频率高、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题软件;

建构出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撰写出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研论文。(6)每月一次专题实验研讨活动。

四、实施步骤:

本试验研究的步骤分为三个阶段:(2009.6~2010.8)

1、准备阶段(2009.6~2009.8)

(1)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确定各科子课题,制定实验方案。

(2)培训实验教师,学习有关现代教育理论,掌握有关信息技术知识,收集经验资料,为课题研究做好充分准备。

(2)搜集研制现代教育技术的软件资源。

2、实施阶段(2009.9~2010.7)

2009年9月~2010年7月,对七、八年级进行实验研究。

(1)本阶段完成学生试验前各项测试、摸清底数、建立学生档案。(2)做好实验课例,实验研究资料的积累与整理。(3)每月开展一次专题实验研讨,交流实验体会。(4)组织研究实验的观摩、展示、研讨、评比活动。(5)写出第一阶段实验报告和总结,撰写实验论文。

(6)搜集整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优秀教案,论文和优秀课件等,总结实验经验。

通过研究与实践,力求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首先课题组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并能自觉地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其次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方式方法;再其次课题组教师自觉以新的教学质量观评价学习绩效,使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并逐步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达到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课堂形式的创新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效。

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我们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和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显著提高上。

(一)课题研究改变了课题组教师利用传统方法教学的陈旧模式。

参加课题研究后课题组的老师们通过边实验边学习,不断摸索改进,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并树立了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的教育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模式的轻松愉快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促进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现丰富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题研究带动了全校老师的课题意识及研究。一年多时间里每位课题组教师均撰写了相关实验论文、反思或教学设计,并多被选登在校园网站上供全体教师学习参考。同时,教师们撰写的论文、教学设计、教案在区教研室评比中获得各种奖励。课题研究不仅提升了课题组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且培养了他们更高的职业品质,加深了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升华了教育理想。他们更加敬业爱岗,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了带头作用,成绩更加突出。

课题组教师阶段成果一览表:

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方式上基本实现了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由接受老师传授信息变为自主探究获得信息,由师生间的单向性活动转变为双向性互动、多边性互动,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学自主查找学习资料的能力显著提高。通过研究发现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的转变促进了学生成绩的直线提升,学习的调高又为他们增强了自信心,从而促进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全面提高。随着研究的进展,这种良好态势正逐渐向非课题组成员的课堂转移,并逐步提升了学生的学风,影响着学生在学校的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课题组教师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自己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认真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水平,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课题组教师所任教学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历次的考试中,每个课题组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成绩都比普通班的成绩好,在年段也是各列前茅,获得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学生家长的好评。

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能力较普通班学生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创新性学习中更为明显。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在显著成绩面前得以基本确立。

课题的开展和研究成果的显现,使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区内同行都较为认可,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提高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可操作性。

六、课题研究的总结和启示

1、通过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让新的教学硬件在教学中有效利用成为可能,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思路有了很大转变,因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行,促使教师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这样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展现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使得课堂气氛摆脱了传统教学课堂的枯燥形式。

3、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促进教师进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进一步学习,这样有助于适应当前教育形式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培养学生为将来适应社会而具备的能力的提高。

4、课题研究成果在教学成绩上去的较大突破,有利于在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信息技术运用于多媒体教学形式的进一步推广,为这种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保障。

5、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整合课堂获取了学习的兴趣,从而改变了以往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使得学生和教师的默契配合成为可能。

6、学生在课堂上对生动的多媒体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并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参与到课堂中来,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觉自愿的心理状态下完成自己的课堂学习任务。

7、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整合课堂不仅获得了课堂学习的知识,同时也获得了获取知识,搜索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这将影响学生在今后更长时间的学习生活。

8、在课题研究中表现的不足就是教师如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讲课,那么将花费大量的备课时间,这里有教师对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不熟练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积累信息技术教学素材,形成自己教学的素材库就更有利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开展。

课题研究一年多来,确实给我们和学生带来许多的收获,同时也引发了我们越来越多的思考。在今后课题研究中,我们将坚定“以科研带动课改,以课题提升课改”的教育理念,不断努力,继续研究探索,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素养,为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做出贡献。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报告 篇2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是信息化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 是提高办学效益的一条新路。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 在信息时代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并促进学校教育逐步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和个性化。面对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 学校如何处理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教与学的关系, 关系到教育能否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 关系到能否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思想接轨。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正是探求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和策略, 以实现把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和学科教学目的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跨越师生之间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及认知过程体验上存在的鸿沟, 既可以构建个别化的学习环境, 也可以营造协作式的学习氛围, 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实现认知过程与感悟、体验过程相统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可以极大地丰富教育资源、适时地更新各类知识, 不仅有利于扩大课堂教学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足够的信息支持下探索和发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而且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展了时空;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在网络环境下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融为一体, 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获得自己需要的最佳的学习效果, 都可以享受到最好的以及终身的教育, 以实现人类按需学习的教育最高境界。

我校具有 将信息技 术与学科 整合研究 的良好基础。拥有一流的校园网络, 且是首家通过“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验收的学校。1999年就率先开始了新一轮校园网的建设;2001年校园网覆盖学校的每个功能区 (包括家属区) ;2002年实现了“班班通”;2003年为每位教师配置教学笔记本电脑一台。我校不仅建成了多媒体教室, 而且在重庆市中小学中最先联入了国际互联网, 并最先拥有自己的独立域名、WWW服务器和邮件系统。我校信息技术的规模不仅体现在设备数量多, 而且体现在网络规模大、实现的功能全等方面。例如:2001年我校率先开始了信息技术部门的专业管理, 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发展规划, 率先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规划和设计;从1999年开始依托信息技术教研组对教职工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 教师信息素养有了明显提高;从1999年率先开始加入了“学科整合”的国家级课题, 在各学科组进行了学科整合的培训和研究;通过信息技术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等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普遍能够自制课件, 并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在推进学校信息技术工作的进程中, 发现了一些深层次问题, 这些具体问题是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的内在动力。例如:曾经认为只要设备领先, 学校教育现代化程度就会领先。但事实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存在很多深层次问题。而且经过七年多的发展, 其他学校的设备很多都已经比我校先进, 而我校在信息技术设备方面的优势已不复存在, 所以, 需要思考如何打造我校的新优势。目前, 亟需正视的问题有以下方面。

(1) 资源问题已经成为瓶颈。目前, 我校教师在基本技能已经掌握的情况下, 一方面, 资源 (特别是优秀资源) 匮乏已经成为课程整合的瓶颈, 特别是理科资源;另一方面, 资源 (包括优秀教学资源和优秀教师资源) 的合理共享也将成为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2) 整合层次不高是现实。信息技术的使用在我校比较普及, 但就其使用的层次而言, 均还处于较低层次, 有些甚至只是用计算机和屏幕显示代替了板书。

(3) 学生信息素养是关键。学生信息素养如何体现, 一方面从近期目标看, 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科学习、进行作品创作和参加竞赛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从长远目标看, 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课题研究目标

(1) 探索中学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学科资源的基本要求, 建设校本资源库, 解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瓶颈问题。

(2) 探索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任务与学科教学的目标任务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并总结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层次。

(3) 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科学习、进行作品创作和参加竞赛等方面的能力, 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 研究校本资源的建设问题:其思路是建设学校教学资源库, 解决当前学科整合中资源相对匮乏的“瓶颈”问题, 让教师有资源“教”、学生有资源“学”, 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而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要途径是集中教师已有优秀资源, 以达到优秀资源集中共享的目的。

(2) 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不同层次问题:其内容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 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 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3) 研究学生信息素养的问题: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来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培养公民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

五、课题研究步骤及主要内容

实验周期为四年, 即2006年4月-2011年10月。各阶段工作分别为:

第一阶段 (准备) :2006年4月-12月, 确定实验对象, 进行“师生学习培训”。教师培训以研究实验方案为起点, 理解实验意图、完善实施方案;其次, 学习相关理论, 请专家讲学, 下发相关资料自学;第三, 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统一认识, 统一进度;第四, 建立“课题月报表制度”和“档案袋制度”, 保证其过程稳步落实。

第二阶段 (实施) :2007年1月-2011年6月, 全面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研究。

(一) 研究校本资源的建设问题

(1) 成立校本资源库建设领导小组、校本资源库建设工作小组、校本资源评审专家小组、校本资源评审仲裁小组。

(2) 制定校本资源库建设总体规划、校本资源库建设方案、校本资源库审核、统计制度、校本资源库建设奖惩方案等一系列规划制度。

(3) 搭建和维护校本资源建设平台。

(二) 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不同层次问题

(1) 研究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2) 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3) 研究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4) 研究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三) 研究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研究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提高问题

(1) 研究信息技术课程, 强化学生信息素养培育、提高, 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2) 建立信息技术兴趣小组, 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 营造学生信息技术文化氛围。

(3) 开设选修课, 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建设学科资源网, 培育、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第三阶段 (结题) :2011年7月-10月, 收集素材, 整理资料, 测查统计, 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召开结题会, 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实验走向。

六、课题研究成果

(一) 资源资源建设具备一定规模

学校资源库内容丰富, 包括购买的资源和自行整理的网络资源, 且由专人负责, 逐渐充实, 涵盖所有学科, 现在已形成自主开发的内容为主的态势, 有大量的课外资源, 能有效满足主要学科的教育教学需要, 开阔了师生的知识视野。

2006年开始, 我校自行开发了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 组织全校教师进行资源整理工作, 目前, 有各学科自建教学资源库 (有资源4万多件) , 各学科教研组为主体建设的专 题教学资 源网站以 及优秀教 师个人资 源库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科整合中资源相对匮乏的“瓶颈”问题, 让教师有资源“教”、学生有资源“学”, 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 课程整合已见成效

学校课程整合早、工作实。在起步阶段, 表现为:信息技术工作主要是服务教师、代做课件;辅助教学, 只为赛课;在中期阶段, 主要表现为“班班通”、“人人用”, 资源建设成果包括视频资源、课件资源、课例资源、以全校教师为主体共建校本教学资源库;后期阶段, 主要表现为以在常规课效果和质量上下功夫 (科学合理) 为主的整合研究、以各学科组为主体建设学科资源网站、生成教师个人资源库;学校教师通过自制课件用于教育教学, 许多优秀课件在校级以上进行交流, 且有50人次获得市级以上等级奖、获专家好评, 有创新示范价值。我校教师两次获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等奖;年轻教师获全国学科整合比赛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4人次;在2010年第八届全国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师教学设计中, 我校一名教师获得全国一等奖。此外, 学校课程整合课例、论文、课件多件次获全国一、二、三等奖。

(三) 师生信息素养不断提高

1.教师信息素养逐渐提高

我校历来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和现代教育技术思想理论的学习, 并在每学期评选“信息技术先进个人”, 对积极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给予奖励。同时, 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专项考核, 考核成绩与教师考评挂钩, 以推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设置了教师信息技术专项培训课程, 制定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 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对全校教职工进行专项培训, 并开发了校本培训教材《重庆七中教师信息技术培育读本》。2006年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教学实践与评优活动”中, 我校教师获全国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3人次, 获市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4人次、三等奖4人次;在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师教学设计 (重庆市赛区) 中, 我校化学教研组获得市一等奖、初中数学教研组和物理教研组获得市二等奖, 高中数学教研组获得市三等奖;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师教学设计中, 我校教师获得全国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人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2.学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

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 坚持走课内外相结合的道路。因为, 信息技术课不只是单纯地传授计算机知识、教会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索、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和传播的能力。我校在高一、高二、初一、初二这四个年级分别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在高三和初三也开设了信息技术选修课。并且根据学校自身情况, 开发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校本教材, 学校教师先后开发 (或参与开发) 了《中学计算机教程 (乙种本) 》 (重庆大学出版社) 、《最新多媒体课件制作教程》 (重庆大学出版社) 、《初中信息技术》 (重庆大学出版社) 、《高中信息技术》 (重庆大学出版社) 等教材。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假期开设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小组、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培训班和信息技术夏/冬令营。学生定期、分层次进行信息技术专项技能的测试、竞赛。近年来, 学生参加信息技术奥赛, 获市一等奖1人次、市二等奖2人次、市三等奖20人次;在学生机器人竞赛中, 获得全国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7人次、三等奖4人次, 获得市一等奖26人次、二等奖22人次、三等奖22人次;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中, 获得全国一等奖8人次、二等奖8人次、三等奖12人次, 获得市一等奖人36次、二等奖43人次、三等奖45人次。学校通过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其中, 初中许重宁同学获得“2009年第四届重庆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第七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金奖。

七、课题研究反思及建议

我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步,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 教师观念需要不断提升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中, 我校出现了两种典型问题:其一, 将学科整合等同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图文并茂的特点, 教学资源课件以演示图画或文字为主。其二, 很多教师在学科整合中“为整合而整合”, 认为在机房上课、用了计算机就是学科整合, 甚至于过分强调整合的形式和表面效果, 而忽略了教学的根本目的。将“信息技术”套到传统教学的框架中, 盲目不切实际地应用信息技术, 明显是错误的。因此, 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 进一步推进先进教学思想、理论的学习实践,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深化到教学实践中, 是重点要面对的问题。

(二) 师生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信息技术要有机地运用到教学中, 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改变传统教学“教师为主、一讲到底”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模式。而这一要求很大程度受限于师生的信息素养高低, 这一问题需要得到特别重视。

综上所述, 我校不但要坚持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师培训, 通过专家讲座、期末培训等形式以开展“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培训, 还要通过课题、赛课等形式探索如何将新的教育思想、理论溶入教学实践活动中。继续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加强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专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 (09) .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 (4) .

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

在信息化教学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现代教育媒体的发展,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生动的语言环境和大量丰富、多彩、真实的语言生活素材;而教育媒体所具备的多种功能和表现手段,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现代教育媒体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施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我们要利用信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从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必要性和策略两方面阐述。

一、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教学,就是把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自然地、恰如其分地融合到小学数学这一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讲求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而不是仅仅用于强化和辅助教学。使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的有机部分,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小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

二、从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1.时代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部也提出了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影响着教育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电脑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结合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正走进课堂,它把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电脑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起来,构建起新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学校发展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必将引发课堂教学从教育观念到实施方式、实施策略的一系列的变革,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互动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这是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全国小学一直在积极推动和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工作中的应用和开发,运用信息技去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识已深入广大教师的心中,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3.学科教学改革的需要。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数学学科具有三大特点:严谨性、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它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信息贫乏、形式单一的教学问题,拓宽了教学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要更好地对数学教学进行改革,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全新课堂教学模式将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的实施策略

1.数学教学模式灵活化。在以往的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探究过程的呈现,往往是教师通过提问探讨、板书分析的办法来解决。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模式,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和文字等融为为一体,生动活泼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知识重难点可以更好地解决,把知识的学习设计成相应问题场景,在形象直观的演示中,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多媒体课件将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直观性融为一体,电脑画面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有效化解了老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问题。教学内容的呈现也从复杂转化为简单,从抽象转化为具体,从平淡转化为生动,从不可见转化为可见,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化解了知识的重点与难点。使课堂教学的知识面得以拓展,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2.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能够使静态变为动态,抽象变为形象,但是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又不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切都形象化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就可能下降,而数学又是一门特别需要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科,抽象思维能力的削弱不利于数学的再学习。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生命力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既训练使用右脑,又注重开发左脑,一定要注意如何恰到好处地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3.把练习作业多样化。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在新大纲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用多媒体技术编写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可以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激发其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提供了学生评价和反馈信息的方法与途径。在遇到困难时,学生还可以通过上网找到答案的不同解题思路,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的做题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快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了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从而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学。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是一个新生事物,前进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走些弯路也难免,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整合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专家的理论指导,需要教师之间进行广泛交流,需要教师们进行创新实验,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教师教育观念会不断更新,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也会不断加强,教学效率必会大大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改变,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也必将得到极大的推进。相信通过我们探索、研究、实践,能够很快走出误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参考文献:

[1]何可抗.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思考[J]. 中小学电教, 2001,第01期.

[2]冯文忠.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 中小学电教, 2006,第04期,33-34.

[3]邵万强.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价值和思考.小学教学参考, 2010, 第03期,61-6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报告 篇4

景泰小学信息技术科课题组

(从以下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应该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学

科整合,二是校本课程开发,,因而建议课题名称为: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通过整合的研究,进行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和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校本课程,现在已成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课程管理制度的变革、课程变革的新模式、成为学校特色构建的一部分、成为国家课程开发的一种补充。(这一段是校本课程的意义,应该摘录的是校本课程的概念)然后将整体名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含义解释一遍。

二、课题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发展。

美国面向21世纪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使用技术帮助所有学生理解数学,并为科技化的社会中应用数学作好准备”。

英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供适当机会来发展应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的能力”。

我国2003年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作为“基本理念”之一,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区也早在03年开展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组织了5所实验学校,其中小学两所,在研究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白云教育信息网,),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很早也开展了校本课程研究。(http://61.144.246.13/xb/)

“不可否认,03年开始的新课改已取得相当成效,但伴随着改革而来的,既有 1

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目标的偏离,如国外课改理论的本土化不足,改革旧弊端出现矫枉过正等,另外,新课程体系在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局部地区课改流于形式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白云区是广州市典型的城乡二元化结构的行政区。区域广阔,城乡结合,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区教育环境的基本特点,这直接导致了区内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的突出”。为此我区成立“新课程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正是为了课改实验科学、有序地进行,此课题是白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研究重点课题。

根据“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指导思想,我校是公立省一级小学,位于区教育强街景泰街,地理环境优厚,(这里从等级学校的发展,学生源状况,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去谈)。在日常教学中和探讨中,我们发现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1、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少。广州市信息课的教材只有第一、二册两本,而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是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共4年,教学内容显然是不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要的。因此,我们考虑,可否利用信息技术教材和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开发适合本校信息技术教学的校本课程,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信息技术能力也得到提高?

2、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标下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都有相当大的变化。数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猜想、模拟、数值分析、度量与分类的能力,除了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丰富的教学软件来设计课件进行演示外,还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通过操作实验的方式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过程的内容,把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内在联系展现在学生面前。

例如,我校曾有一节研究课:一位老师教学完六年级数学“统计的初步认识”后,又在信息课上执教了一节“运用excel绘制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探讨,既丰富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又使学生用信息技术的观点重温了这一数学知识,学生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果能够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研究,开发校本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参与课程管理的意识、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创立有白云特色的课程管理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开展新课程“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名称要变)课题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同时,我校领导重视科研工作,教师普遍较年轻,学历高,干劲足,在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校园学术环境。课题全部懂得操作计算机和电教平台,并会制作简单的课件。现有电教设备平台较先进和齐全,并已接入了市科教网。我校很早就开始制作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我校的几名数学老师也兼任信息技术课,所以数学科和信息技术科能够经常在一起教研,研究如何设计数学课件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重难点,探讨课堂评价方式等。校本教研下联结成的研究共同体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的开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目标是指对于此课题研究后达成的目标,包括学校的课程、教师、学生的目标)

1、构建出“ ”的校本课程体系

2、教师成长„„

3、学生„„

4、通过校本课程建设,学校„„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研究和设置

2、基于校本教材的课程实施的教师专业技术能力要求

3、基于校本课程实施的校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库的构建

5、基于校本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

„„

三、课程研究基本内容

1、现阶段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有效性,包括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评价标准,教材的运用等;根据学校自身明确的长期、整体的课程和教学目标,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中结合开发校本课程。(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具有主动解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这是研究目标,放到研究目标去

2(这是研究的操作过程,写在研究方法的实验法里)

3、采用现有网络,以web形式组建学校网站和教学资源库,包括网上收集和

本校创作的,重点是数学和信息技术学科各年级的课件、论文、案例等,满足教学基本需求,为日常教学打好基础。(这样的表述属于研究的做法,应该表述为,利用校园网设备资源,实施基于WEB形式的校园网资源库)

4、通过积累比较和学习,挖掘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潜力,提高教师“整合”能力。通过使用优秀的课件和借鉴优秀课例,为学生提供广阔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你这些表述全部是研究后的变化成果表述了)

5、利用现有教科研网,加强网络应用,例如bbs和blog,建成“生生”、“师生”之间、老师与家长、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平台。(应该是表述为构建基于网络平台的师生交流学习的平台)

四、重点及应解决问题(此部分建议整合到目标和内容中去写)

1、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工作中,教学环节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如何通过“整合”使各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作用,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在学科课程“整合”之后,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之间的关键在哪里?如何进行评价?或者说,通过运用什么现代化手段,使学生学习能力明显提高了,获取和掌握知识的途径、能力,下一步要怎样进行学习等。

3、在组建、运用学科资源库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对课件的进一步加工能力的培养。

4、校园网的安全管理,包括硬、软件可能出现一般问题,如何防止病毒攻击,及做好数据备份等。

五、研究阶段与步骤

2006年3月-2006年7月为课题研究准备阶段: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计划;对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明确研究目标、方案。

2006年9月—2007年7月为实验阶段:以1学年为研究期力求完成上面提到的各项目标。

2007年9月—2007年12月为研究论证与拓展阶段。

2008年2月为课题交流、总结阶段。

六、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实验法、比较法

七、最终成果的形式

校本课程教材、论文、案例、教学软件、教学资源库、教师和学生评价系统等。

八、参加研究人员

陈璇(组长)李志勇邱炳池林文瑶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报告 篇5

夏江红

一、在学生中开展研究工作:

1、分别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掌握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去调用信息资源、处理信息资源,可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是非判断能力和创造精神。另外,这种符合认知规律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因自主参与、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而不断地强化了主体精神、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2、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来,学生单独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对所查找资料进行简单的整理,从而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马上就调动了起来,学生思维活跃,主动参与的热情高涨。

4、教师对学生查找的资料进行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二、本阶段课题研究的主要成绩:

1、学生已经会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使用基本的方法和技巧查找所需资料。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语文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这一要求正好顺应了语文教学时代化的潮流。

2、通过开设课题研讨课,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得到了很大的开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语文知识,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语文思维能力。

3、收集了很多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值得推广的学习性网站。为所有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数学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语文基本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并不断发展个性。

4、通过对本阶段的活动进行分析,得到了许多数据,为下阶段的工作打好了基础。

三、问题与分析:

1、本阶段缺乏理论深度研究和外界的交流。

2、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研究不够平衡。

3、成果较为单一,缺乏研究数据及其对比,档次不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报告 篇6

平定县阳胜中学语文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迅猛推进,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能量改变我们的生活。作为社会人的教师和学生也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悄悄产生了改变。受新理论、新思想的影响,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个性化发展、创造能力等方面已显现出了严重的不足。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信息技术的应用能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会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传播的唯一信息源,给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亟待以一种新的课堂学习模式取代传统的旧模式,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本课题组顺应时代要求,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试图通过对该课题的实践,探讨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过程中的优势、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优化整合效果的手段,从而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的课程改革理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现代教与学理论: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研究是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必须在现代教与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确保研究的方向性和准确性,如: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最临近发展区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情商理论、合作教学理论、创新教学理论等现代教与学理论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析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理论的要义和内涵,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指导。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依据

学校青年教师居多,他们头脑灵活,反应敏捷,易于接受新知识,勇于挑战新事物。学校领导班子结合力强,这些都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近年来,我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提出了以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和丰硕的成果。学校特别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设立了专门的组织管理和科研机构,购置了能满足实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计算机近50多台,覆盖全校的校园网为实验课题的深入开展提供了

坚实的物质保证。在所有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积累了大量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宝贵经验,造就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热衷于教育改革实验的教师队伍。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迅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题研究依托信息技术环境,引进«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通过把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迅速高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2)迅速提高语文教师素质和科研水平

利用信息技术学习语文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尽快实现教育观念和教学角色的转变。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探索出一条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促进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

2、课题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

1、是完全符合了当前基础教育的精神,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提高到优化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重要地位加以重视。

2、是对“综合性课程”的开设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学习非常讲究自主发现、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学生在斑斓多姿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学习中求知欲望被激发到最高境

3、是本课题成果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在网络技术日趋成熟的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学习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知识学习。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必然会传统语文学习进行一次革新,还会对其他学科的知识实施网上组织管理机制提供有实践意义的运作原则和方法。

(2)实践意义:

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让信息技术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②.全面提高教师的语文信息素养,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素质与教学能力。

③.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效益与办学水平开辟新的途径,寻求语文教学的新模式。

3、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1)以课题研究带动信息化建设水平,以信息技术带动创新教育教学活动。①.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②.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改革的推进。③.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2)课题研究所总结出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优质教育理论,为广大中小学应用信息技术实施优质教育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为信息技术在中小学优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应用提供有利的指导。

四、课题的界定:

1、信息技术 指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教学的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整合

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显得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3、新型教学模式 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科学总结的方法及表现形式,新型教学模式能使教学构想变成教学过程;新型教学模式具有高度理论概括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新型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基础上的典范化追求,它包括的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在原有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有合理的创新。

4、学习方式

是指学生获得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学习方式包括有意义的接受式、探究式、合作式、自主式等具体

五、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在整合模式研究中,课堂教学结构涉及的各个行为主体都是研究的对象。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过程等,其中主要是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什么方式进行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如何体现。

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综合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检测法和经验总结法。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过程中,善于抓典型、树榜样,以点带面。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交流,不断及时总结经验,经过再研究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1、文献法。通过专题辅导、培训学习、参观访问等途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创新理论方面的论文、经验总结等,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以指导课题研究,夯实课题研究成员的理论基础。

2、调查法。通过调查辅导组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找出课堂教学中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症结所在,找准实验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径。

3、检测法。通过前期检测,了解实验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技能和非智力因素等发展状况,通过实验,掌握最有说服力的数据,以证实实验的效果。

4、经验总结法。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相关的阶段性小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撰写有关论文

六、研究目标

(一)理论假设 1.学生中心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是通过“建构意义”而获得。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则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主动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更重要的是培养认知主体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

2.教学过程互动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不可能发生真正的教学。

3.情境建构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4.协作学习观:建构主义专家指出,协作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如果在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我们一系列的研究,即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科学有机的进行融合,那么就能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充分、合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效益和优势,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使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二)研究目标

1、改变语文教师的工作方式,让语文老师上课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探究学习,充当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合作伙伴。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网络教育及时了解国内外新闻,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自然的人文精神。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3、探索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充分、合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效益和优势,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4、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支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素质要求,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且能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地整合的科研型的语文教师队伍。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研究内容

1、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2、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3、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综合性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4、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口语交际、识字与写字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研究内容:

5、关于利用已有资源,进行信息教学资源建设,开发一批高质量的信息教学课程资源的研究。

6、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索信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特别要探索和总结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进行语文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7、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初步学会在信息环境下学习语文,初步学会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查找搜集处理信息,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8、研究专题学习网站在信息环境语文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优化语文科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方法。

八、研究步骤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教育教学的创新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大量投入,如今在硬件设备上都具备了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然而这些设备的作用有没有被充分发挥,投入与效果是否成正比,信息技术环境下采取何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我们要充分发挥现有信息化设备的功能,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立足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调动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环境下教学的积极性,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在资源共享和教学手段上发挥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辅助课堂教学,体现课程的“即时性”和“双向交流性”,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并最终转化为课堂效益。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最大程度的把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教学模式的优势进行互补,最终探索出一条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之路。

(二)研究的基本步骤和具体措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6月)。

1、制定《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建立语文课题组,确定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3、组织专家对课题方案进行论证;

4、配置相应的课题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环境;

5、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是:加强理论学习,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学习创新教育理论。收集相关资料。初步提出核心概念和基本观点,撰写相关论文,完成课题申报报告和课题立项论证报告,.完成前期现状调查报告,根据研究需要增加硬件设备。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中期评估阶段(2008年9月~2009年8月)。

1、学校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方案申报;

2、对各班学生进行课题实施前的有关专题问卷调查与测试;

3、对参加《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专项课题组成员组织培训、交流、研讨活动;

4、确定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框架;

5、接受《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专项课题组中期评估。本课题正式立项后,将根据专家提出的建议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理清研究内容、调整研究方案。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是: 进一步探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术创新思维的概念和理论问题。完成相关论文。

第三阶段: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交流、推广研究成果阶段(2009年9月~2010年9月)。

1、修订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实践课展示、检测、评估与小结;

3、完成实践课录像资料及测试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4、撰写个案分析、专题研究文章或研究论文;

5、继续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交流、研讨、推广研究成果。

依据初步提出的行动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既是研究者,又是行动者;在不断的实践中反思、调整,探究相对优化的策略,总结每一点行动研究的经验。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是:对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基本技能培训。在大量扎实的日常教学实践中,提炼出具有代

表意义的、涉及多种教学形式的典型学科教学案例,编辑成学科案例集。在实践过程中,收集数据和资料,不断完善先前提出的理论模型和构想,并给予操作化、系统化,最终提出较完整的教学策略体系,完成相关的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

将课题的研究成果再进行汇总、整理,最终完成整个课题的研究目标。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是:

1、撰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报告》。

2、展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案例。阶段负责人:曹金良

3、展示学生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研究下的系列成果。

4、申请结题,进行成果推广和运用。

九、具体要求:

1、制作多媒体课件,高效地辅助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料自主学习。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去设计、制作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认知结构的科学、合理的语文课件,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找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结合的最优化规律。希望能达到:通过多媒体信息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认知、理解、记忆,达到课堂教学高效、大容量,教学过程与媒体结构整合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开办语文课程辅导网站和制作课件,并利用该网站辅助课堂教学。在第二阶段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并对第二阶段实施情况及时总结。以前两阶段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办课程辅导网站和制作课件。初步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自由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资料,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运用较复杂的软件,设计出交互性强的互动课件,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有效突破,形成“主体——主导——主线”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3、用多媒体教室制作大型网络课件,并建立语文学科网站和语文课堂教学资料库,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利用网站资源,提供与课本相关的作家简介、作品欣赏、课外阅读、专题研究等专栏。教会学生上传资料,利用网站进行师生交流、同学对话,在交互性强的学习环境中,完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延伸、自主探究等学习环节,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十、研究的保障措施

1、课题组教师要制订好具体的研究工作进度,确定每阶段重点研究的课目,制订好详细的实践课教案及重点检测的项目内容,及时收集好实验资料;

2、每次实践课完成后,实践教师要及时做好资料的整理、统计及汇总工作,要写好个案资料、心得体会及撰写专题研究文章(论文),做好经验总结;

3、教育技术人员根据课题组教师每学期的实施计划及早做好教学资源的收集、开发与编制工作,并为实践课的正常顺利进行作好精心准备;

4、学校要在财力、人力、物力上尽可能地满足研究工作的需要,以保证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十一、最终成果形式及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形式:

1、《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有关专题研究课的课堂教学实录

3、实践课的优秀个案或教学设计;

4、实验过程中资料收集与检测;

5、课题研究专题论文汇编。最终完成时间:2010年12月。

十二、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冯嘉靖(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副组长:王兆景(教导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成 员:王学凤、杜俊慧、孔庆峰、赵如田

2、课题研究小组

组 长:杜俊慧(语文教研组长)

成 员:孙文娟

王建华

张艳青

王东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报告 篇7

一、信息技术给数学学科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一) 信息技术为课件制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 首先得精心备课, 编制精品学案, 课前制作好优质课件。无论是编制学案还是制作课件, 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数学课时多, 教学任务重。课件的应用不仅加大了课堂容量, 而且丰富了课堂教学。要制作一个优质课件, 图像、录像、声音素材等都是必备的, 可以选用最简单的PPT制作多媒体课件, 也可以搜索网络中现有的课件, 然后经过精心修改加工再用。鉴于数学科的教学实际情况, 要实现每人每天都单独准备课件工作量太大, 于是我们采取了即分工又合作的方式, 准备学案电子稿的老师同时准备一个相应的课件初稿, 上传到公用邮箱, 然后各位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再进行修改使用。

(二)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借助信息技术将各种信息资源与中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机整合,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方面, 搜寻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原型”并直观展示, 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比如, 我在讲授《数学归纳法》的时候, 事先从网络上搜出了“多米诺骨牌”实验 (“多米诺骨牌”实验是一种用木制、骨制或塑料制成的长方形骨牌。玩时将骨牌按一定间距排列成行, 轻轻碰倒第一枚骨牌, 其余的骨牌就会产生连锁反应, 依次倒下) , 上课开始时先通过投影仪演示这一实验,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这一实例帮助理解数学归纳法原理, 然后再进一步学习数学归纳法知识。这样借助信息技术, 用直观生动的实力引入, 即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 还帮助学生更形象生动地理解了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 一举两得, 效果非常好。

另一方面, 是信息技术直接辅助教学。例如, 在进行三视图的教学时, 借助直观展示, 引导帮助学生完成由立体图形到三视图, 再由三视图想象立体图形的复杂过程。借助多媒体, 通过大量的实物直观展示, 学生获得了三视图的感性认识, 然后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 动手实践, 操作练习, 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又比如, 在试卷讲评时, 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展示学生的一例或几例典型错解 (提前拍好图片, 做入PPT课件) , 让学生找出错误, 深入剖析错因, 挖掘潜在的知识认知错误, 并展示对比正确解答, 加深印象。

(三) 借助信息技术, 实现了假期远程学习辅导

远程教育相比课堂教学有很多优势, 发展远程教育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第一, 学习时间灵活, 传统的面授课程上课时间固定, 万一临时有事会或多或少地会耽误学习时间, 影响学习效果。相比之下远程教育的学习时间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进行自由调整。

第二, 学习地点自由。远程教育利用网络学习, 让你在舒适的环境下学习, 学习效果更佳。近几年来, 我校就借助网络远程教育平台, 组织了假期数学教学。既突破了师生分离以及时空的限制, 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提高了假期学习质量。

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给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创新学科教学, 尤其是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要求。加强数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把信息技术中蕴含的新理念引入课堂教学, 促进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变革,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创新的场所和综合各种信息的学习平台, 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为此, 我校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广泛推广“学议讲练”的教学模式。即:学案导学 (学案是载体)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教师为引导) ———训练达标 (自我检测) ,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并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 我校还提倡个性化教学课堂, 有模式而不唯模式。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利弊

(一)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优越性

多媒体教学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影音媒体的应用使课堂丰富多彩。传统教学依赖于老师的语言和板书, 而课件教学中影音媒体的应用却大大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课件教学能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遇到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时, 单凭老师的讲解会显得枯燥乏味, 或有些知识凭老师的叙述, 学生无法清晰的理解。这时候课件辅助教学却能收到奇特的效果;可以让更多的老师及时共享必要的资源, 减轻不必要的重复工作。

(二)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存在的问题

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 忽视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无论多媒体教育教学的手段多么先进, 其实都不过是在教学中发挥着辅助作用。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 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此就需要教师全新的教学设计, 要扬长避短, 保留传统教学的优势, 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有人情味的及时交流, 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 等等。

总之, 我们既要看到信息技术给我们数学学科教学带来的方便, 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众多优点, 还应看到它的缺点。我们不能过分依赖, 但也不能一概地摒弃。只有合理运用, 把数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才能让信息技术真正更有效地服务于教学, 从而开创传统教学崭新的新局面。

摘要:信息技术服务于数学学科教学, 并且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展示感性材料, 激发学习兴趣, 直接辅助教学;借助信息技术, 还可实现假期远程学习辅导;同时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也给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数学教学,有力平台,利弊

参考文献

[1]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浙江教学研究, 2000.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报告 篇8

关键词:阿拉善盟 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整合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大力投入下,我盟中小学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配备数量逐年增加,使全盟中小学信息技术使用的硬件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变,为推进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盟班班多媒体(电子白板、投影仪、电脑、视频展台、讲台)拥有率82%(714个教学班);教师机1240台,师机比2:1;学生机1469台,生机比17:1;所有学校已接入宽带网络。我盟的现代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飞跃式发展。

一、现状

(一)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应用

抓好教师队伍培训,加强信息技术专业队伍的建设。2002年—2009年,盟教体局普及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委托盟电教馆按照逐层培训、逐年提高、依靠自学完善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完善信息技术教育检查、评价制度,将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学校学期工作计划和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在反复培训中使教师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二)组织种类活动,深入研究

通过组织参加全国、全区的各类软件比赛,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整合。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应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和远教资源应用与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手段,以求终生发展。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多媒体综合电教室的图文声像等结合信息实时交流的特殊功能,开发和应用大量各学科资源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去,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变苦学为乐学, 变 “讲”堂为“学”堂,变被动为主动。

(三)交流学习,提升技能

通过建设教育资源库,促进教师交流学习。加强教育资源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技术教育建设的核心。为了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成本,我们按照“集中存储、有序管理、方便实用”的原则,逐步扩充盟级教育资源库,主要从国家远程教育信息网及其它教育资源库中获的资源;再次是有选择地下载公众网站的有关教育资源;另外通过开展经常性的自制资源的评比活动,将优秀的资源充实资源库,实现共享。

通过组办“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与应用经验交流会”、“软件设计大赛”活动,激励教师应用。学习交流更是展示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平台,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等方面的可喜变化与进步,真切地感受到广大教师投身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高度的责任感和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执著精神。通过鼓励广大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整合,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开展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设计并付诸实施,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推动作用、引导作用和示范作用日趋明显。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盟中小学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配备数量逐年增加,使全盟中小学信息技术使用的硬件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变,为推进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仍存在一定问题:

(一)制作平台单一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发现部分教师观念陈旧,仍然依赖着PowerPoint制作课件,不愿尝试使用电子白板自带的制作软件货其他软件来制作课件,使电子白板的交互性无法体现。

(二)教学资源缺乏

目前,我盟多媒体教学设备正在逐年增加,而配套的教学资源却无增加,没有形成系统化教育资源库,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学生也无法更加直观的学习课本上的新内容。

(三)校本培训内容简单

校本培训内容较为简单,只是一些简单的系统操作等内容,只能满足简单的日常教学活动,而无法满足相对复杂的日常教学活动。

(四)表面化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整合,其主体是学科教学,而非现代信息技术,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学科教学的特点。用不用信息技术,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完全由教学的需求来确定,要从实效出发,不能滥用,要发挥“不可替代”功能,不摆花架子,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完全没有必要为了标榜自己是“现代化教学”,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上,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而放弃深入研究教材,忽略学科特点。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標不明确。

三、解决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应仅仅体现在课程实施方面,课程建设和开发首先需要“整合”的思想和具体的落实。现存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各学科很少涉及有关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都缺乏有效的、系统的、明确的课程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而影响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顺利进行。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以技术为基础的材料和现存课程之间相适应的重要性。学科课程应是多样化载体,尽可能多地提供教学、学习的资源,具有交互性、多样性,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发展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完善学校督促机制,推广使用电子白板自带软件的制作课件。目前部分教师的陈旧观念依然存在,使电子白板的交互性无法发挥,只有完善学校的督促机制,推广使用电子白板自带软件的制作课件,才能真正体现出电子白板的交互性,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学棋第二课时下一篇:做生意搞笑励志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