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数外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小结(通用3篇)
信息技术与语数外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小结 篇1
“信息技术与语数外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由于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应用等能力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综合素质的提高是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将是培养现代人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课程的现代化是其中的核心因素,探索符合培养现代化的人的目标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将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必须充分考虑的一个问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那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具有哪些优势?怎样利用网络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2004年底,由武汉市教科院统一开题,我校正式提出对“信息技术与语数外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目标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资源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资源开发应用为核心,推动在网络环境下的学科课程整合,立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师资队伍,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建构网络环境下的以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合作学习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有效模式,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1、教师目标:通过课题实践,能熟练的调用网上资源;能掌握简单的网络课件的制作;实现学科与学科间的融合、提高课堂效率,初步探索出各学科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学习的模式;使学生对学科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学生目标:培养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带着问题上网并且努力解决学习等方面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比较熟练地操作计算机,下载网上有用资源,独立地完成某项任务,增强学生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能通过下载资料、共享资源、互相讨论、达到沟通和理解的目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对新的资源的吸收,丰富自我,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能做到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遇到问题、困难不灰心的顽强毅力,具备初步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承接课题后,学校迅速成立了以校长商怀建为课题组长,语数外三科骨干教师以及电教室主要人员参与的课题研究小组。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确定了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研究、信息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研究、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资源应用研究、基于网络环境的个别化学习模式研究、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式学习模式研究。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和规律、建构信息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途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①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理邸⒗砟睢?/DIV>
②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策略。
③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生学习方式方法。
课题组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方法、方式等进行理论论证和实验论证,构建相应的教学平台系统,收集有关的教学案例,制作相应的教学软件,进行各层次的公开观摩教学。学校2005年的青年教师五项技能比赛中的优质课比赛决赛课中有多人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校的英语老师黄小东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课例比赛获全国一等奖。
通过研究,我们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一)确立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强调:
⑴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⑵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的,学习者在实际情景下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重组原有知识结构;
⑶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的作用;
⑷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认知工具。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知识构建的认知工具,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个别辅导工具、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情感激励工具等。
(二)初步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主要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有关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2、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教学目标
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3、主体教育方式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它
自始至终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
4、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信息技术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成学习共同体,协作完成任务。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平台基本完成课题组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教学平台系统主要包括“几何画板”、“课件大师”、“Microsoft Office”、“Authorware”、“Dreamweaver”、“Flash”和联接因特网的校园网组成。教师利用课件的途径和方式发生根本变化,不再强求教师制作很精美的展示型课件,而是要求老师能学会利用各种网络和现有资源按自己的教学思路简单修改后能较快使用,提高使用效率。课题组制作的课件也由展示型向网络化,互动化转型,适应课题需要。
当然,我们的研究还处在开始阶段,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中去探究。课题的研究也将对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更大的促进工作。
信息技术与语数外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小结 篇2
理念更新与技能培养
要实现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教学, 首要任务是要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的素养, 而这又有赖于全体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此, 我们不妨采取以下策略。
1.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理论。这包括:布鲁纳的建立学生认知结构的发现学习理论、加纳的认知心理学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等。还要组织教师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改经验, 学习兄弟学校的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教学实验的经验, 并结合学校的实际, 分析和研究与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有关问题。
2.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电脑、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教师通过学习培训, 要会运用电脑和学校信息管理平台进行自动化办公, 会使用常见的电脑应用软件, 会运用电脑技术制作和处理文字、图像、影像、动画、声音等文件, 从而掌握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基本技术。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是:每个教师都能熟练使用浏览器查询和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 不仅会运用它查询校园网内的信息资源、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教学软件, 还会利用它在Internet上搜寻各种教育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和信息, 为自己的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服务。
技术准备与特征呈现
信息时代, 网络教学成为了可能, 这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计算机网络系统由服务器、教师主机和学生工作站联接而成。教师通过主机控制整个网络的每一个终端, 与学生进行交互会话, 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前接受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教学活动中, 学生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 首先在局域网 (如校园网) 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交流, 若教学资源不能满足要求, 则可进入Internet网, 以寻求更多的资源或信息。网络具有实时、高效传递信息的功能, 可以实现点对面、点对点的信息传递与统计, 教师不但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资料, 向部分学生提供个别辅导, 而且还能通过网络全面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探究方案设计、探究过程及结论, 在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过程后对全体学生课堂诊断并实时统计诊断结果, 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反馈, 为教师实施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参考信息。这一切都需要技术的支撑, 既包括硬件技术也包括软件技术, 更离不开通讯技术。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着自己的特点: (1) 体现学生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科课程比较而言, 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再有, 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 (2) 实践性, 即教学上要求学生手脑并用, 注重操作训练, 在课程设计时应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 (3) 课程的整合性。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求与其他学科整合; (4) 信息化和网络化。学习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 学习者是信息的处理者, 那么学习者就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这就是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的一个挑战:施教者和受教者都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恰当地选择信息工具, 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 有效地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因此,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网上信息的获取、发布和处理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 (5) 创造性。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本质反映。
实施模式与教学优势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 本着网络化、互动性、自主性、层次性、合作性、创造性等原则, 可以创生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优势。在网络环境下, 师生信息技术教学的活动方式更加丰富。多年来, 我们对以下几种模式进行了实践。
1.教师为主的情境展示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学习目标, 依据课文内容, 从网上搜集资源, 创设情境, 教师和学生围绕问题共同思考讨论, 教师再展示情境资源,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建构。
2.学生为主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教师根据课程学习需要, 提出相关学习主题, 并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和收集方法, 学生围绕主题, 从网上收集有关信息, 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 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与教师或同学进行网上交流, 最后归纳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3.师生与生生互动的交流教学模式。通过由教学软件、多媒体和网络设备构成的信息技术教学支撑平台围绕所要学习问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媒体之间通过多流向思维的碰撞、交互、沟通, 使学生能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多种解决途径, 从而对构建知识产生创新的洞察力, 培养了学生推测、质疑、批判、争论等探索知识的能力。
4.学习小组为主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在教学中, 教师将学习风格和性格差异较大的学生组成协作小组, 协作小组围绕学习主题对各协作小组及各小组的同学都进行分工, 负责问题的不同方面,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与学习主题有关的信息, 并协作建立小组的展示作品, 小组间的作品相互共享, 相互交流、讨论和评价, 达到构建知识的目标。
以上教学及教学模式的实施, 使网络环境下教学优势显现了出来。首先, 能突破时空界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 自由选择学习内容, 自行安排学习计划, 随时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并能及时地得到解答;网络的教育手段有利于个体化学习, 它以学生自学为主,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
其次, 教材在网络中得到扩展和延伸, 学习内容、学习资源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便于扩充和获得学习资源和信息, 促进学习者探索前沿知识, 能够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角色转换与作用发挥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活动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垄断者, 不再是知识的机械灌输者, 而应是学习群体的组织者、学生自学的咨询者和学生智力交流的协调者, 是学习情境的建构者, 是学习资源和过程的导航者。实现角色转换后,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分析学科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 分析知识结构以及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 然后根据知识点的结构和教学目标勾画出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同时根据知识点的属性 (事实、概念、原理、技能、问题求解等) 和教学目标 (知道或了解、理解、简单应用或会、掌握等) 列出教学目标分析表。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和资源, 选择教学媒体。选择哪一种教学媒体, 主要是根据教学信息对学习者的感官产生有效刺激和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来决定。教师要学会选择和使用各种类型的媒体, 学会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材料, 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不再像从前那样只把学生圈在狭小的信息范围内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3.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和学生自主性活动。教师指导性活动主要是交待教学目标, 引起学生注意, 明确具体学习要求;指导学生对情景的观察;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协商讨论活动;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观点;对学生进行评价分析;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度较大的疑难问题及时给予解答;联系实际, 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自主性活动主要是围绕有待探索的问题, 对教师和网络中提供的情景, 进行积极观察, 并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人机交互实际操作, 对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 进行查询、阅览、检索, 对所得资料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取舍、加工处理;学生独立思考, 对学习资源的选择分析后, 与教师、同学进行协商讨论, 深入思考, 发现并提出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积极通过语言文字 (电脑输入) 来表达观点;通过语言文字 (电脑输入) , 进行意义建构。
学科整合与素养提升
实践新的教学模式, 发挥网络的优势, 各学科教师都要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去, 这正是我们在本文开头所讲的, 信息化时代,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信息技术教学, 这是一种大的信息技术课程观。通过信息技术教学, 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 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有利于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观念的更新。
1.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 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拥有了个人的空间, 学生会感受到自己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每个学生在网络中都有人格独立性的一席之地;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 学生在参与性的学习中, 学会了独立观察, 独立地获取信息, 独立地判断, 独立地思考。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参与讨论的机会, 且在这些讨论和活动中都有一小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与此同时, 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的个性, 显示自己的能力, 展现自己的学习和思考的成果。学生在这种自我表现中可以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是真正的个性化的教学, 学生有发展自己的机会, 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基础, 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 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
2.学生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和培养可以提升信息素养, 如前面所讲, 这是信息化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较高, 能熟练查询和获取网络上学习信息源, 并能从信息源下载所需的资料;能根据学习需要, 对所选择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加工、存储和运用;能和教师或其他学习者通过网络直接通讯, 进行学习问题的咨询、讨论和交流;学生在作业和课堂讨论时思维方式活跃, 想象力丰富, 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 敢于提出问题, 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知识面更广, 知识结构更合理, 知识更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具个性, 创新意识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强, 学习更有计划, 更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3.领导、教师、家长都实现了观念的转变。由于网络化环境下教学显现了实效性, 学校领导、教师及学生家长的观念都发生了转变。教育领导者感受到了时代为教育带来的新面貌, 教师重新定位了自己的角色, 家长与学校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渠道也变得畅通起来。
有一点这里需要提及, 那就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出现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松散性、不确定性、难控制性。还要建立和完善适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体系, 正确评价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使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建构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和谐学习环境, 达到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语数外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小结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计算机辅助教学 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我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通过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将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其他各课程的内容进行融合,最终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探索
近年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作了很多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教师们在实践中寻找整合点,大胆开展实践活动,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来促进学科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以下是我通过各方面资料搜索,包括前人总结归纳出来的几点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一)利用计算机中现有工具整合教学
传统计算机辅助教学基本就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简而言之就是借助ppt来教学。这样的辅助往往要为一节课制作一个课件,课件使用的灵活性不大,而且在实施教学前要作大量的准备工作。其实计算机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我们利用这些功能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小学阶段利用智能ABC打字,初中阶段利用Excel来进行数学数据分析、利用图表工具学习制作统计图表,高中阶段利用frontpage和photoshop等工具来学习网页的制作等,充分挖掘了计算机中现有的工具进行学科教学。这样,既达到了学习、应用技术的目的,又较好地促进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寻找身边的美》的教学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我把该任务和信息技术中的网页制作相结合,通过网页的形式将自己身边的美全部以文章和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肯定需要上网找相关内容或者去实地拍照来完成这项任务。这样的任务安排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表明,学生通过整合教学,既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通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拽写出了优美的文章;又达到了学会用frontpage和photoshop工具制作网页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还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了使用计算机的兴趣。
1.利用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进行整合教学
计算机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利用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例如:小学阶段可利用计算机画图配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初中极端通过上网查找、下载资料,利用Word制作出学习汇报材料;高中阶段可通过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制作网站。
《我的家乡》一课的教学就充分利用了计算机信息加工这一功能。课前教师制作了一个专门介绍自己家乡五十年来巨大变化的主页,里面有许多资料、图片和数据。学生可自由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主题和相应的资料来研究,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研究报告。在这节课里,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收集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筛选,并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与重组,最终得到学习成果。在这个案例中,计算机一方面提供了充足的信息供学生查找与筛选,促使他们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帮助他们整理知识,综合应用所学的语文写作、美术绘画和颀赏等多项知识完成研究报告,使知识内化并激活。
2.利用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和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
《保护我们的母亲河——苕溪》就是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协作能力的典型案例。该课例以学生为研究主体,以小组活动为主导方式进行。学生们先通过网上浏览、图书查阅、调查访问等各种形式收集有关苕溪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小组的共同研究主题;然后小组成员根据主题进一步多渠道收集、分析、整理有关信息,提出设想和建议,再利用信息技术将上述内容制作成极具个性的网站;最后全班各小组展示成果,汇报收获,交流心得。整个活动历时两周,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研究热情,克服了无数困难,各小组均制作了独具特色的苕溪主页,内容涉及广泛。本次活动圆满完成预定任务,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的良好影响:在认知领域中,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用浏览器进行信息浏览和检索、收发电子邮件等技术,Word编辑排版、FrontPage网页制作和Photoshop图像处理等技术,语言文字组织能力,数据处理和版面设计、页面和图片的美化等知识;在人际交往领域中,学会团队合作以及对内成员之间的互相尊重、倾听和沟通;在情感态度领域中,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了学习自信心。
三.正确区分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学科教师有这样一个误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就等同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其实这两者之间是存在根本性的差异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合的过程。它指的是各学科之间(包括各学科内部各分支之间)互相联系的加以学习。在这一整合过程中,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有机的结构。它不是将不同学科相加在一起,而是将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课程整合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强调各个学科领域的区别的界限,从而防止各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
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出发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理念和范畴方面都有所提升和扩大。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通过使用课件,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学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魅力所在就是将不同学科之间进行无缝的融合达到“互赢“的目的,而不仅仅只是局限在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总之,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必然将占据未来信息时代课程学习方法的主导地位。因此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现代化教育和信息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倡导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电化教育研究,2002
[3]王全世.资讯科技融入教学之意义与内涵.资讯与教育,2000
[4]陶增乐.《信息技术基础》.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信息技术与语数外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小结】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实践05-29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与体会论文10-20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08-07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报告09-26
中学体育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05-30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10-25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05-2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06-26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农村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升策略研究08-08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经验体会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