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2024-06-2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精选10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篇1

理念

只是辅助,缺乏对整体教学的考虑

强调事例、融入。强调从教学整体考虑

信息技术的作用

辅助的工具或者媒体

教学中的一个因素

范畴

范畴较小

范畴较大,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

目的

提高教学效率

改善学习

实施

对老师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对教师的整体能力要求不高

实施较难,对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

(1)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虑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考虑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菜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2)信息技术的件用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根据台湾学者的观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可分为五个等级,从等级0到等级4:

无(等级0):教学中没有使用任何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未扮演任何角色。

分离(等级1):信息技术被用来教学生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内容没有连结,或连接性很低。

补充(等级2):师生偶尔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在既有的教学活动中被视为补充的角色。

支持(等级3):在大部分学习活动中需要用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着支持的角色。

整合(等级4):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很自然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被延伸地视为一项工具、一个方法或一种程序。

(3)范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很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及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上有较少的时候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年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

(4)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许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等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5)实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教师需要转变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同素的限制,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施上难度较大。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固有的软件进行演示,对教师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能力要求不高,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实施的难度较小。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势,在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的调整。对于理科学科,必要的习题也是必要的,但订购的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网络这一信息资源,认权威网站或重点中学网站上的试题库中下载最新试卷,用来给学生作测试题和平时练习。这些题目往往题型新颖、信息准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很大的帮助。

2.增进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网络的交互性给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一方面利用E-mail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参与网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和一系列教育网站的教育论坛、如在中国名师教育网上可以与重点学校的名师专家探讨学科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才,在中国园丁网的教育论坛可以与各地的同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学科教学改革的看法,通过网上学习交流,达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应用于理科教学,对传统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是非常之大的,但它并不排斥传统的理论。实验教学模式,实际运用中应把它们两者辩证统一起来,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理科课程教学的科学整合。通过整合激发学生对理科学科学习的兴趣.课堂内外参与意识会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会加深,尤其是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均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同时,信息技术与理科课堂教学的整合也能鞭策教师进一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更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鸠洲,浇析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性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8)

[2]李友兴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3)

[3]秦力,网络环境下卜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 教育现代化,2002,(6)

[4]管长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初探[J]中小学电教,2002,(9)

[5]杨光辉。发辉网络资源优势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 2002(7)

[6]郑春知。中学生物理学探究教学模式的研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1,(1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篇2

整合 (integration) 一词, 朗文当代英语辞典解释为:“the combining of two or more things so that they work together effectively.”整合不是混合, 它不是把概念上或组织上分立的两个或多个相关事物简单地叠加, 而是把多个事物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使其具有系统的功能, 追求更高的效率。在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在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下, 整合为新的统一体的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其功能。那么,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就不是简单的并联、组合或拼合的关系, 它应该体现出信息技术与教学之间“整合”的渗融性、整体性、协调性。

技术一词, 《辞海》解释为:“ (1) 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2) 除操作技能外, 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 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本文中的技术指的是一种狭义的技术, 笔者认为狭义的理解更符合探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际需要。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其中, 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 卫星电视广播技术,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 网络通信技术, 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信息技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功能, 它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的回顾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国内专家学者有不少的论述。经分析总结文献, 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1)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 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 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 学生的认知工具, 重要的教材形态, 主要的教学媒体。”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主要包括三方面:构建信息化环境实施教学活动;构建教学内容信息化处理后的学习资源;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进行知识建构。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 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融合为一体, 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 进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在实践上它包括两方面:信息技术课程化和学科课程信息化。”

(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 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 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 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 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 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以上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了界定, 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专家学者各秉持己见, 众说纷纭, 也证明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本身的复杂性。从课程的视角分析各个内涵, 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两类:“小整合论”和“大整合论”。有的专家将课程等同于教学, 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 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将教师、学生、内容、媒体系统地加以考虑, 使学习内容的组织更加合理清晰,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更加优化。此类观点可归于“小整合论”, 如上 (1) (2) 观点。还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课程是一个较大的范畴, 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 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 变革整个课程体系。这一类观点可纳入“大整合论”, 如上 (3) (4) 观点。它主要是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之间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 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 建构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

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在其制定的教育技术国家标准中认为课程整合是把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进课程, 以促进学生对某一知识范围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技术允许学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 分析综合信息并能很正确地表达出来时, 技术和课程的整合才是有效的。技术应该像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只是强调要把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进课程, 仍然只把信息技术看作是一种工具或教具。从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现状来看, “小整合论”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大家更多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 来有效的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强调信息技术对课程教学任务完成的重要作用。

三、对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内涵的思考

如前所述, 从“小整合论”来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际上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从“大整合论”来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各要素相整合, 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目标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施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评价整合等等。课程包括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包括教学。所以, 不管是“大课程论”, 还是“小整合论”,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提出并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那么,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究竟该有着怎样的内涵呢?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把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合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 最终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达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具体来说, 应该是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对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需要培养学生从纸面阅读到屏幕阅读, 从线性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 从纯文字阅读到多媒体阅读, 从单向阅读到互动对话式阅读以及高效率的信息检索式阅读。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应用广泛, 取得的教学成效也较为显著, 主要做法有三种:“课文精读”、“主题阅读”、“选择阅读”。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之中, 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媒体辅助教学的观点, 从教学的整体观出发去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 创设主动学习情景, 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 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 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与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语文阅读教学是有区别的。计算机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 它仅仅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 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 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下面用一个表格呈现二者的区别。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计算机辅助教学 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173-02

在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区和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笔者认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小整合论”是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1.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基于实践的反思

我国计算机应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例如所谓的“课件”很多还没有改变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CAI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只不过使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国内研究人员对多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开发与推广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并且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国内很多研究者都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局限性,并且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论述。例如何克抗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他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2.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异同

台湾学者王全世和惟存教育实验室柳栋都曾经系统地将二者进行比较,本人在借鉴了上述的研究成果后,提出下面的具体分析(参照下表,略)。

(1)理 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虑的是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2)信息技术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学生学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

(3)范 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很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也有较少的时候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

(4)目 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5)实 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教师需要转变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施上难度较大。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固有的软件进行演示,对教师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能力要求不高,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实施的难度较小。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种观念。引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 篇4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多媒体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为一体,它的引入极大地延伸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并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实践过程中,因为多媒体技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反而使一些教师片面强调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而忽视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自身特点。

(1)为多媒体而多媒体

听过很多教师的多媒体课,有一些课件做得非常漂亮,色彩艳丽、动感十足,图片、动画、视频、声音不时呈现,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但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上看,却并不好。教学过程片面追求形象性、生动性,导致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只注意到生动形象的画面、变化多端的声音等,学科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却得不到充分展现,也有教师仅仅把多媒体课件当作高级“黑板”,课前把需要板书的内容输入到演示软件中,上课时再逐一呈现,多媒体课件仅仅充当了“电子黑板”。这样,多媒体的引入只是作为教学的一种装饰或点缀,为多媒体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入变得毫无意义。

(2)用多媒体强化知识的灌输

多媒体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展示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正是这种传递知识的快速性,使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存在盲目增加教学内容的问题。

有些课件不仅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内容的科学性也比较高。但是整个教学仍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组织形式都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区别,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仍是被动的反应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学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这样,信息技术的参与并没有使教学方法得到根本的改变,学生的学习仍然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说的仿佛少了,但学生讲的和想的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因为忙于抄写“板书”或接受大量知识而大大减少了,“人灌”变成了“电灌”,多媒体实际上已成为教师“折磨”学生的又一种现代化的“武器”。

2.网络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出现的问题

当今是一个知识飞速发展、信息急剧爆炸的时代,信息通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科学成果已逐步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学生学习的途径和手段日益增多,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知识的海洋。因特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探索发现的学习环境,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一些教师仍然按照传统方式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忽视了针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学习的指导。网络中存在大量学习资源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垃圾信息,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学生往往会无从下手、不知该怎样去搜集整理所需的资料。如果没有水平较高的教师的点拨,大多数学生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这样也就无法发挥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资源优势,也会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带来困难。

网络资源的存在及进一步发展,有可能使学生在思维方式、知识等方面超越教师。教师的知识垄断地位正在逐渐失去,有些教师没有认识或不愿承认这一点,仍按照教科书照本宣科,他们不能按照学生的层次和兴趣对教学进行调整,甚至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肆意否定,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是很大的打击,同时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偏激的思想。

以上这些现象与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真正提高,因而遭到众多教育专家们的批评。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加以纠正,这样才能真正地把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起来。

二、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些思考

1.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关键是教师的理念

现代信息技术能不能完美地融合到学科课程中,问题不仅在于教师能不能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地使用计算机,而且在于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再结合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要切实解决教师操作计算机的问题,使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计算机意识、知识、技能与态度)。而要真正实现课程整合还必须加强教师的教育修养,进一步把握教育的目的和本质,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使学科教学实现从“科目化”结构到“整合化”结构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习中,而不至于把“整合”变成仅仅是在课堂中单纯、生硬、强制性地使用信息技术。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须以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作基础。影响整合的因素除教师不熟悉计算机技能外,资源的匮乏也是一个不容S视的原因。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体教师按照“整体设计、分工建设、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共同建设。

2.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信息技术应用的原则

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计算机不可能代替教师,信息技术也不可能代替教学。传统教学方法中的面对面交流,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都是网络所不能替代的。所以教师必须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关系,避免“技术万能观”。

信息技术是作为一种技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引入学科课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侧重于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处理(包括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工具并为教学服务。既然如此,教师就不能在教学过程中为技术而技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教师应该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资源、手段和环境,使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目的,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并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现实的必然的选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这有利于使学生在网络时代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但网络信息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学生必须要学会对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及应用,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注意落实。

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一些与学科教学相关的图片、视频、小故事等资料,并尝试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个人网页。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将逐步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搜集、筛选、辨别、下载、整理等能力,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并完成相应的课题。在研究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结成不同的小组,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计划。通过研究,教师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工作显得特别重要。

4.师生互相学习,促进双方的发展

网络信息时代的教育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做了定位,教师的博学在网络面前犹如萤火之光,教师在网络环境下,不再是知识权威,而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 篇5

一、知识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知识的整合原理至少有三个含义:一是指作为课程的信息技术自身的知识整合,包括信息技术课程各种知识之间联系的沟通,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其他课程所含知识之间联系的沟通和呈现。二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主导媒体渗透到各种课程领域之中淡化科目界限.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将知识置于“虚拟”的真实情景中.将不同科目不同系列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揭示和呈现出来,让学习者在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对“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三是指充分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出信息比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信息化社会之中,深切感受应用信息技术寻找或创新以及应用必要的新知识的信息文化生活.激发学习掌握新知识的内在动机和需要.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寻找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二.经验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经验的整合原理.一是应用信息技术设计和创新学习环境.通过精选有时代价值的教育内容并将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经验世界,创设出具有信息文化的典型性和全息性的学习环境,使之具备学生学习反应的敏感性.这是对不同空间里的学习资源的整合。二是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使内化的新经验以多媒体为载体,成为融合了知情意的活经验.这是学习中已有经验与现在经验,在时间进程上的整合,三是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已有经验与现在经验的时间整合基础上,开辟未来的时间向度.促使内在经验的再组织;去主动寻找和应对外在的新问题情境.将源于外部空间的新经验整合到内在的经验系统之中,这就是时空统一的整合.显然,这实际上就是师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民主教学和合作学习等,使学生实现学习经验的建构.这样,学习就成为一个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过程,课程就成为学习者主动经验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三.价值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价值的整合原理,就是遵循价值以发展的选择性和过程性来充分开发和超越信息技术课程化的”虚拟”价值,其具体含义为:一方面在课程体系中,全方位地研制多媒体课程和网络课程,使关涉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的所有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都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出一个异彩纷呈的学习生活世界,它是虚拟的生活世界,从而使学习者在虚拟的生活世界里通过充分自由的选择,简捷而高效地实现价值感知和价值理解.另一方面在课程体系中,又超越信息技术的虚拟限定,开发信息化的社会性议题和实践活动形式,使学习者在可选择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自尝试社会问题的解决,真.正地实现价值体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篇6

一.单项选择题:

1.英语课程标准(二级)中的内容标准分为(D)部分。A、语言技能、听说技能、情感态度、学习方法和文化意识 B、语言技能、读写能力、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历史文化 C、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D、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2.新内容与学生的原有观念之间存在三种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其中,新内容包含原有观念属于(A)。

3.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D)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

4.在交流与讨论中,(D)的目的是小组学生解决共同的问题。A、头脑风暴 B、同步讨论 C、辩论 D、合作性讨论

5.教学目标的结构或分类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教学理论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最有影响的是布卢姆的分类,他把教学目标分为(A)三大领域。

A、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B、了解、理解和应用 C、生理、心理和情感 D、认知、情感和学习策略

6.课程整合中的教师评价可简化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D)的评价,第二阶段是对教学实施的评价,第三阶段是总结经验,形成模式。

A、教学管理 B、教学行为 C、教学科研 D、教学设计

7.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学校必须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师培训。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教师的培训的组织工作存在(A)两种方式。

A、由点及面,逐层推进;全员、全程培训 B、由面到点,分层推进;全员培训 C、由上到下,全程培训

D、由点及面,分层推进;全体培训

8.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的变革,国外称这种变革为“(C)”。

A、第二次教育革命 B、第三次教育革命 C、第四次教育革命 D、第五次教育革命 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多种多样,下面(D)不属于创新型模式。A、合作学习B、探索和发现学习

C、问题解决学习D、基于计算机的课堂讲演、练习、讨论

10.从狭义上说,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A)为主干,结合集成电路技术、光盘技术、机器人技术、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等的综合技术.A、计算机技术 B、文字 C、纸张 D、印刷术

1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一开始只定位于语文教学,现在已经开展到各个学科,提出一种新的“四结合”,及即(D)。

A、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B、课程内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C、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D、学科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12.在交流与讨论中,要求学生之间对各自提出的观点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和讨论,而是尽可能多的提出与讨论问题相关的观点,这种交流与讨论形式是指(D)。

A、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B、辩论

13.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D)几部分。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 C、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D、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14.一般情况下,导航栏由(B)构成。

A、标题和导航文字图 B、题头图和导航文字图 C、题头图和备注 D、框架和导航文字图

15.在执教《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从电影《乱世佳人》中截取几段战争场面,反映葛底斯堡战役底油画,战争形势图以及林肯图像、生平介绍等,并把这些影、像、图、文等资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方式是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地(A)方法。

A、创设历史情景

B、提供多种通道信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C、模拟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D、模拟占据空间广的事物

16、下面的(A)不属于科学课程。A、历史 B、化学 C、物理 D、生物

17、(A)是指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体系,它具有特定的教学理论指导,具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定位,对教学因素及其组合结构具有特定的要求,对教学活动及其流程具有特定的规定。

A、教学模式 B、教学结构 C、教学设计 D、教学方法

18、与“知识点之间相互关联”的教学信息组织结构相对应的软件导航是(D)。A、有线性的横向导航 B、线性的纵向导航 C、非线性的树状导航 D、非线性的网状导航

19、(C)主要是按照一定标准收集起来的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A、客观题测验 B、表现性评价 C、档案袋分析 D、论文题测验

20、在进行教师培训时,认为“技术优先”的是(A)A、分离模式 B、整合模式 C、锯齿模式 D、交替模式

21、帕金斯(Perkins,1991)认为学习环境包括的五个关键成分是(D)A、信息库;符号板;现象视窗;建构工具箱;支持系统 B、信息资源;符号板;现象视窗;建构工具箱;任务管理者 C、信息资源;符号板;现象视窗;认知工具;任务管理者 D、信息库;符号板;现象视窗;建构工具箱;任务管理者

22、下面的结构图,是由(A)提出的。

A、加涅 B、斯金纳 C、皮亚杰 D、罗杰斯

23、信息技术整合于英语阅读教学的优势不包括(C)A、提供广泛的英语阅读学习资源 B、提供支持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活动的工具 C、交流方式单一 D、提供各种学习策略

24、在(C)视图下,不能完全显示三个区域也不可调节各区面积的大小。A、大纲视图 B、幻灯片视图 C、幻灯片浏览视图 D、普通视图

25、斯滕伯格关于教师专业知识的看法是(B)A、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 B、内容知识;教学法的知识;实践的知识

C、学科内容知识;学习者和学习的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

D、广泛的普通教育;所要任教的学科内容;教育文献;反省的实践经验

26、最适合课堂讲演、操练和练习的硬件排列方式是(A)A、横排 B、纵排 C、环形 D、两侧

27、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第二阶段中,又可以划分为(B)四个层次。A、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作为个别辅导工具、作为协作工具、作为研发工具 B、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作为协作工具、作为研发工具 C、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作为演示工具、作为开发工具 D、信息技术提供资源、作为信息处理工具、作为协作工具、作为交流工具

28、(A)是学校情境中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学生大多是无意接受隐含于环境中的经验。

A、隐性课程 B、学科课程 C、显性课程 D、活动课程

29、美国信息素养国家标准的(C)内容描述的是理解技术系统的特性及操作,精通技术的使用。

A、技术效能工具 B、社会、伦理及人文问题 C、基本操作和概念 D、技术通信工具 30、在空间与图形部分与信息技术的链接中,“能使用绘图软件为一个房间设计各种布局”的信息技术可以与(A)的内容标准相结合。

A、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B、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C、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D、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度

二、判断题:

1、地理、历史、思想与品德都属于自然科学。(错)

2、计算机操练和练习反馈的设计是关系到操练与练习软件成败的至关重要的内容。任何计算机操练与练习的反馈,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反馈原则。(对)

3、整合的教学情境是指使用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错)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的简单过程,存在着固定的模式,教师只要掌握这个模式,就能在教学中应用自如。(错)

5、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广度则可以划分为完善型和创新型。(错)

6、整合课程实现的是学生的经验整合、社会整合和知识整合。(对)

7、认知学徒制是一种典型的认知主义教学模式。(错)

8、将气旋与反气旋运动过程设计成三维立体图与二维平面图结合运用的表现形式,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气旋中心气流以及反气旋中心气流辐散下沉导致凝云雨或晴朗天气的全过程。使学生能直观的认识气旋与反气旋。(对)

9、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得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对)

10、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正式的课程是指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错)

11、[美]国际教育技术协会认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应该能够利用技术资源(如计算器、数据采集探测器、录像、教育软件)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并开展扩展性学习。(错)

12、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学生能获得更多的标准英语语音的刺激,更丰富的英语单词学习情景,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声音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被结合在一起,围绕单词的学习。(对)

13、接受学习一定是被动的。(错)

14、我国在2001年启动中小学“校校通”网络教育工程。(错)

15、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于学生先前经验和教学内容的情景,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同学资源、教师资源主动建构知识,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从中心走向边缘。(对)

16、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只需关注本学科内容,不需要注意信息技术对本学科内容的影响而导致学习内容的变化。(错)

17、在美国的“社区”案例中,“运用交互式的教育节目”的活动是NETS绩效的“使用技术资源解决问题、相互交流,并举例说明想法、观点和情节”指标。(对)

18、传统的课堂教学很容易实现个别辅导。(错)

19、信息技术必须与学科课程整合才能实质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对)20、电子邮件调查法属于被动调查法。(对)

21、理科课堂中的解题练习都属于操练和练习的范畴。(对)

22、利用信息技术的情景性、真实性,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

23、操作与练习型游戏是利用环境进行建构,学生自己控制情节发展,生成情节。(错)

24、在信息技术整合于合作学习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学习专题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对)

25、在小学高年级段的数学标准与信息技术整合点中,在统计与概率部分,学生可以运用数学符号使用TCT交流运算结果。(错)

26、人们对于教师隐喻的微观层面指在教学中师生的交往之中的地位,如“教师是蜡烛”。(错)

27、为了进行有效的整合实践,教师首先必须刷新头脑中学生观、学习观以及教学观,需要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学习看作是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把教学看作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对)

28、信息技术和教育相整合大约要经历这样五个阶段:计算机素养培养;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基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教改。(对)29、2000年,陈至立同志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21世纪第一个十年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将从两个层面推进,第一个层面是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第二个层面是网络的普及和应用。(错)

30、自我调控是指在实施学习计划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为、策略的效果。(错)

PPT操作题:

POWERPOINT操作用到的文件均存放在c:SL01目录下;

1.应用模板“沙石型(SANDSTONE)”,将“茶文化”的标题设置为“黑体”,大小为“72”,删去第一张幻灯片的副标题占位符,在此位置添加“c:SL01”目录下的“TEA.GIF”图片。

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篇7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一谈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大部分教师立刻想到运用计算机作为知识的演示工具、教学的辅助工具来演示一些文稿、实验现象、动画等。尽管这种辅助工具能减轻教学的工作量, 更有助于理解所学的知识, 但它只是简单地代替了投影、幻灯、录象等媒体, 成为教学的一种点缀, 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较小。学生也只能听、看, 而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 学生仍然是被动学习, 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 这样的整合尽管能提高教师上课的效率, 但不应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强调的是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 依靠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诸多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除了要完成课程本身的任务目标以外, 还有其扩展的目标要求, 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改变,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2 整合的基本原则

信息技术与不同的课程教学进行整合, 不可能有适合所有课程教学的、一成不变的方法, 但也存在一定的共性, 需要遵循共同的基本原则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与效果。这些原则是:完成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 而是应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上。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一个充满想象, 不断创新的过程, 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以初中语文中的《黄河颂》为例, 教师设计了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 通过朗读深深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能借助网络资源说说怎样理解英雄的体魄、民族的屏障?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运用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学习黄河精神。

3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 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 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课程定位, 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为此我认为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3.1 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开设, 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但这一切还不够, 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 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 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 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 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再把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并与各科教学和学生作业联系起来。比如汉字输入、文字处理软件的内容可以渗透到语文课中, 计算机绘画渗透到美术课中, 计算机作曲渗透到音乐课中, 用E—mail发电子邮件给教师或同学……

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有效地将所掌握的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融合在一起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正确地创造性的组织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这种模式也是目前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模式,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来进行教学, 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服务。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教学设计两大类。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因此, 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 互相取长补短, 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而且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 必须注意的是, 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媒体, 都不能把他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 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同样, 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 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 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样的模式确实能提高教学效果, 但学生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 学生仍然是被动学习, 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却起不到积极的作用, 应该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3.3“学生动手参与”课程,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运用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收集与课程教学知识相关的数据信息, 教师通过这些信息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提高了自己运用信息技术实践的能力, 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创新精神。应该说这样的“整合”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如地理课程中的“世界人口”教学中, 地理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查询资料, 整理并展示作品。1) 让学生自愿组成小组, 在网络上分别查找和整理三大人种资料。2) 将查找到的资料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做成计算机展示作品。3) 学生轮流演示、讲解自己的作品, 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再如语文教师在教学制作校园贺年卡的时候, 教师通过电脑网络展示联系背景画所写的寄语, 引导学生欣赏、讨论, 从中写寄语的要点, 结果学生不仅轻松学会了当堂课的数学知识, 还提高了自己上网搜索信息的实践能力。

从以上不难发现这样的整合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 使学生将多个课程知识, 学问性知识和体验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

4.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的前提条件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往往许多研究性课题开展时需要一个必要的前提工作阶段。同样实现课程整合也有它必要的前提:即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这里所说的教学资源不等于要求教师都去做一个课件, 后利用课件进行教学。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 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 教师主宰课堂,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 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就落不到实处, 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就落空。但是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 既要注重多媒体素材或课件实体开发, 又要注重运用模式的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现在从国内外的网站或教学光盘等可以获取到不少资源, 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部分利用或加以简单修改后利用于教学。

4.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

要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 不仅需要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教育的本质, 了解课程教学的目的, 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缺点, 真正了解整合的实质和意义。思想上的浅薄必然会导致整合教学中的盲目, 从而失去整合的作用与意义。

当然要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决非易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 我们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 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它的整合, 已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或学习工具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而应当在遵循它的基本原则下在“整合”的规律与方法上做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实践。

5 具体整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在学校一直负责学校多媒体教学的工作, 经过观察研究、师生了解和案例分析, 我认为教师在课程“整合”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滥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多依赖信息技术, 不管教学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 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时机是否恰当, 学生用于观看屏幕的时间过长, 用于独立探究、阅读、实践的时间太短。

2) 只有公开课、评优课才注重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达到真正的效果, 不是短时间之内可以实现的, 有的老师只在要求上整合课、公开课时才想到整合, 放着信息技术的优越条件不利用, 仍旧“穿新鞋, 走老路”, 尤其是老教师, 认为自己在从教的多年没有整合, 效果也不错, 殊不知现在提倡的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使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 可以为教学注入活力, 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在教学中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

3) 缺乏掌控能力, 课堂失控:在许多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技术问题束手无策;或者不能对学生的教学进行有效地引导。例如, 在让学生分组完成学习任务时, 往往是由一、二个“小能人”包揽一切, 其他同学无所事事。又如, 在让学生用技术分组展示学习作品时, 各小组通常只关注自己的展示内容, 而对其他小组的展示内容一无所知或漠不关心。

4) 哗众取宠, 偏离教学的本质:发生这种情况, 我认为一是课件的设计太花哨, 注重感官欣赏而忽视教学效果, 有哗众取宠的感觉。另外, 还有一个问题是教师的引导不是很成功, 就像放风筝一样, 注重放, 却没注重收, 这样教学任务很难完成, 还不如没有信息技术介入, 反而更实在一些, 教学在于效果, 而不是表演。

总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不断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解决发展中问题的过程。教师应在正确理解其意义与实质后科学的去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这样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随着21世纪的来临, 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 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是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的整合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其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是合作性、研究性和自主性等学习方式的最佳组合, 已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该文综合论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整合的基本原则、整合的模式、整合的实施以及整合中存在的问题等。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实施,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健平.整合课程教学过程构建信息技术平台[J].教育发展研究, 2001 (7) .

[2]蔡祖泉.试论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中国远程教育, 2002 (10) .

[3]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7 (9) .

[4]时静.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1 (5) .

[5]孙岗.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江苏教育技术, 2006 (3)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 篇8

一、整合的涵义

1.课程整合的涵义

“整合”一词源于哲学,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具体且特殊的含义。将整合引入教育学后,它被理解为教育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系统的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对课程设置、各科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进行系统的考察与操作。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价值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学习过程的结合,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仅是为了各课程的教学工作,也是为了信息技术的教育。整合的最高目标是有效地改善学习。这种改善不仅是要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也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实现对人才培养从知识积累向知识创新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生动,真正实现了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给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我们应该在充分理解这些价值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将信息技术真正融入到课程中去,实现整合的最高目标——改善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现方法

1.将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起来

通俗来讲,这种整合的方法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专门的课程开设。该课程涵盖了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网络基础知识与国际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涉及内容较为广泛,浅显易懂,这样既可以在有限课时内让学生迅速入门,建立一个系统的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又不至于因为内容过多、过深而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增加负担。这比较符合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原则,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整合起来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粉笔和黑板”,形式单调,不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如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和自学、投影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WebQuest教学和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学等。这些教学形式和手段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它们从文字、图表、动画、声音等多个角度刺激学生,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思考和掌握。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将信息技术与演示实验整合起来

演示实验在理科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深受学生欢迎。它能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是教师展示教学技艺的独特手段。但是演示实验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有些演示实验的设备不方便携带;有些演示实验过于复杂,对精确度要求过高,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演示成功;有些演示实验产生的现象不够明显,或者是过于抽象,不便于观察;还有些高科技的实验,根本无法在课堂上演示。针对这些情况,只有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验的演示过程中去,制作成生动活泼、主题鲜明的演示课件,才能真正发挥实验的作用,消除学生认识上的障碍,改善学习。

4.将信息技术与师生交流整合起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也改变了师生交流的方式。在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已不仅是从前那样的面对面交流、电话交流或者是书信交流了,而是可以借助电子邮件、论坛、Blog、QQ、飞信和ChatRoom等工具来交流。这些新型交流方式的出现,建构了一个基于网络的形式多样的交流平台。

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起来,以信息技术的优势弥补传统的教学手段的不足,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培养出有知识、有技术、会合作、能创新的新型人才,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篇9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课程整合应立足于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 1.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课程整合要求,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这些任务是语文教学中具体的学科任务或以真实的社会问题形式反映的学科任务,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必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课程整合强调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在于设计任务,即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教学研究上,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师生交流不能被计算机与学生的交流而取代。使用计算机于课堂是以提高学科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计算机只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要避免为使用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的现象。

3.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不但掌握了所需要掌握的小学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使用各种资源和工具去主动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互联网技术条件下语文教学新的模式实验

为实验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语文教学新的模式,组织了不同年龄的多个学习小组进行了多个自立课题的研究,包括在识字、阅读、作文等多个方面。现以一个作文的案例加以说明:

1.课前老师确定任务:以“奋斗 ”这句词展开,围绕主题分类,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广泛的资料收集和信息整理;几个人共同组织材料,合作写一篇作文。仅提示学生可以使用“百度”、“Google”搜索引擎。

目的是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主题活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为活动课的开展作好铺垫。

2.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信息搜索能力,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能紧密围绕主题开展更深入的自主学习、信息搜索活动,从而获取真正属于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

学生对搜索到的相关资料和信息会产生很多的疑问,这进一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拓展学生的信息来源,为学生的后期创作活动提供素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让学生基于这些疑问通过互联网继续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网络优势,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相宜地进行帮助和个别辅导;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辅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解疑或引导其利用网络资源自主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的活动过程中,还可以鼓励同学之间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讨论。使学生对活动主题有更深刻的、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快速阅读能力也得到培养。发现平时对计算机操作较为熟悉的学生在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明显优于其平时在群体中的表现。

3.老师引导学生,对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帮助学生把握各类信息内容的要素,形成观点或突出某一个主题。然后让学生利用信息资料与伙伴合作,在电脑上进行相关的创作活动,在学生创作活动过程中,老师只起着引导的作用。老师要放手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和展示、发挥自己的特长。

这种互联网技术条件下语文教学新的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息收集能力,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能力。协同创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提高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 篇10

一、目前小学教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1、目标模糊化,教学缺乏导向

任何科目教学都具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这就需要一些科学的引导过程,而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而言,恰好是体现出引导的地位。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盲目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看似丰富多彩,实际却偏离的教学的主题,也导致教学的目标模糊化,最终适则其反,难以达到教学的效果。

2、忽视自主性,学习趋于被动

自主学习的理念并不是一个新的理念,我国教育一直都在提倡自主学习,特别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课程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学习过程过于被动。而一些教师在引入信息技术后,依然是采用大量渲染的手段,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依然无法体现自主性,也无法有效利用小学学生的活泼特点。

3、存在依赖性,教学缺乏思考

信息技术的滥用会让教师过于依赖这种科学的手段,而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于课堂教学的思考,长期以往很容易导致依赖性的产生,也让今后的课程教学中始终都将信息技术加入其中,对于教学效果提升并无太大的益处,也让教学过程显得枯燥且乏味。

4、课程内容新颖,教学设备落后

课本上层出不同的新颖内容,形式上让学生开拓眼界,但实质上学生并没有获得很多直观上的感受。现有小学课堂,多媒体和粉笔,是老师传达知识的主要媒介,因此信息技术也不是我们所谓的多媒体。如果长期缺乏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这也就导致学生获取信息的局限性。

二、小学教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分类

1、“双主”的模式

所谓的“双主”,就是主导以及主体,主要是体现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以及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双主模式的开展流程为:教师首先设定相关的教学方案,然后以多媒体作为媒介,向学生普及相关的教学内容,同时学生通过自我探索或者小组协作完成教学的目标;最后教师评估学习的效果,同时对于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改变。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保证两点原则,即其一,教师不能完全放弃自身对教学的主导性,特别是对于学习方法的导向,例如学习问题的指导,学习方向的提供以及学习效果的总结;其二要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地位价值,即教学不能一味的采取“灌输”教学,而是要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2、探究的模式

探究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主题以及问题作为目标,鼓励学生主动的、高效的开展学习过程。而探究的模式的开展流程为: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提出教学的自主学习的主题或者方向,同时制定多媒体的教学方案,并且对于教学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调整,体现主动性、研究性以及合作性的三种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还需要向学生普及目前的主要知识点,同时让学生将此作为方向进行自主交流,合作学习,深刻探讨等科学学习流程,最后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让学生了解自身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误区以及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开展原则为教师需要把控学生学习的大致方向,在不影响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的条件下,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建议。[2]

3、合作的模式

合作模式,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通过完整的合作关系体现,保证教学的有益循环。其教学流程为教师根据教学主题提出相应的研究问题,同时让学生利用信息网络查询并下载相关的材料,然后以网络作为有效媒介,与教师进行相应的教学沟通,同时可以提交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联系整个班级,让学生互相组合,完成问题的探讨和解决。这类教学模式的开展原则主要基于教学设备比较完善,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有自主的意识,在保证相应的课堂纪律基础上开展,从而能够加强自身对于问题的应对和解决能力。

三、小学教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规避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不突出

小学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有:电脑绘图,文字处理,PPT制作,网页制作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针对小学的课程,最主要围绕“兴趣”,激发学生去很好学习课堂内容。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去做PPT,进行课堂展示,或者搜集一些关于该古诗词的图片等等。以上这些活动是教学的手段,并非目的,最终是让学生懂得课堂上的内容,抓住课堂的精髓。所以在融合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要做到重点突出。

2、痴迷网络,价值观扭曲

互联网技术,可以说有利有弊,教师在鼓动学生使用互联网配合自己教学的时候,有时会导致学生被互联网上虚幻的东西所吸引,从而使得学生痴迷网络。例如,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的时候,可能会忍不住玩游戏。游戏中,可能会包含有暴力血腥的画面,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老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应该不断渗透正确应用互联网和正确对待互联网世界的知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依赖网络,缺乏思维

上一篇:现当代文学的一些题下一篇:有为与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