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3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体会 篇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
2013年我们大岭中心小学的所有老师都积极地参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活动,让我们受益匪浅。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使我们明确了新形势下,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研修有了新的发展趋势。以往的研修,老师们都认为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多大的帮助,甚至无关。但这次的项目学习让我们耳目一新,因为它真真切切的做到了与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相连。本次学习让我萌生了许多心得,具体如下: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必须紧密联合
一个人要改变行为,首先要改变观念,而观念的改变在于理念的达成。尽管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如时间空间的制约;异校交流和专业引领的障碍;校本研修管理手段滞后;缺乏对教师持续性支持平台等。但吉林省对这个项目研修工作开展始终持之以恒,终有成效。基于教师研修为核心,主要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和对教师专业成长真正有效的角度出发,通过网上网下结合,通过主题活动给予落实;围绕课堂教学,整合远程学习与教学研修;做与学思研结合,着力教学问题的有效解决。显然,信息技术与课程必须必须紧密联合。
二、教师培训模式应该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什么?网络带给我们什么支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设计一定要紧跟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发展的重点任务是推进信息技术在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创新发展。关键在于营造网络学习环境,推中国教师研修社区平台设计理念:信息技术与课程相结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以学校为单位,整体设计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能够支持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教师备课工作减轻工作负担;利用网络工具促进教师养成专业交流的习惯,深度思考的习惯,推动教师终身学习。从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
三、要具备信息技术能力是现代教师的基本条件
教师可以在平台的word文档里书写学案、教案、目标等,也可以在网页上书写听课的感受、建议等,全国教师要具有信息化技术能力的操作。显然网上网下的研修形式已走进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我们不得不改变观念,创新理念,逐步发展。
其实“营造网络学习环境,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在于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切实发挥校本研修的基础作用。校本与网络研修整合是使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细致化和可持续化,关键在于这种模式和平台根植教育教学一线土壤,接地气。如果我们持之以恒,把每个细节做好,就是把质量做好,而质量则成就发展。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到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究竟是什么等一系列的细节都要细致化、常态化,的确需要一定坚持力。教师只有具备时代所需能力,不断创新,才能起航远行,杨帆万里,才能为国家培育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体会 篇2
关键词:教育技术,高中物理,信息技术,“整容”
2008年5月5日至6月5日, 我有幸受青海油田教培中心的委派参加了由中央电教馆领导, 青海电教馆组织的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获得“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网络课程主讲教师培训结业证书, 培训期间认真听取了韩骏博士的有关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精彩讲座以及中央电教馆王珠珠馆长的总结, 深有体会。现在将我的一点感想写出来, 希望与大家一起分享, 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和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社会上普遍这样认为:老师要有一桶水, 才能给学生一碗水。老师永远要比学生强, 才能教育好学生。这种观点是否正确?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我想在大家回答之前先来解决另外几个问题。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如何更好的进行学科整合?学科整合是简单的整容吗?教育对于我们每一个老师来说并不陌生, 但是要想具体回答什么是教育, 什么是教育技术, 我想很多人就会感到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在参加教育技术培训之前, 我也是认同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总是以为教育就是教学, 教学就是上课, 上课就是讲讲讲, 练练练。听了韩骏博士的精彩讲解后我才发现, 教育并不单纯就是上课, 是要有技术, 有能力的。老师就是具有教育技术能力的人, 所以并不是所有有文化, 有知识的人都能来当老师。这和社会上的认识又是一个矛盾。
要解决这些矛盾, 我们首先来谈谈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 它与施教者和受教者有着很密切的联系, 并不是施教者的知识水平越高, 受教者的知识水平越低, 教育就越容易。现在有的家长已经深有体会, 大学毕业的家长无法给小学的孩子做辅导!同样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 我深感自己肩上的压力, 因为很多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最头痛的就是物理, 有的家长就曾经告诉我说“她一辈子都没有学懂过物理, 物理太难学了”。所以我在教学中尽可能的简明扼要, 并且追求生动形象, 这样才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讲究方式方法和时间, 不是所有的课都一定要使用信息技术, 有的课勉强使用会让人感到很生硬, 适得其反。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 其效果取决于教师的具体应用, 而教师的行动是受其本身教育思想和理念支配着的。因此, 我个人认为, 搞好教育技术的应用, 关键在于学校领导要重视用正确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广大教师及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人员。
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已经成为除教师、学生、教材等传统教学过程基本要素之外的第四要素。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确实对优化教学过程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 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教育技术亦不例外, 由于不当的提倡和应用造成的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
目前, 在教育技术的倡导与应用中, 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1.学校只重视硬件建设和使用率, 忽视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在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 管理者忽视了为教师搭建交流研讨的平台, 没有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实践。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特别是以计算机网和卫星教育网升级、扩充为标志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推进, 为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 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 承担起知识传播中心和知识组织核心的作用, 创造了良好条件。比如有的学校为每名教师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 并规定每一节课使用多媒体不得低于规定时间。但在新教学模式推广前, 却没有有效地组织教师对应用中的思想理念进行学习研究, 造成了大部分教师把多媒体应用变成了表面文章, 出现许多弊端。就像一个演员在脸上涂了很多的色彩, 看起来很漂亮, 但是表演技巧没有发生任何的进步是一样的, 结果是适得其反。
2. 部分教师只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中技术方面的学习, 忽视作为教育技术重要部分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等内容的学习与研究。这样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真正需要就难以有效结合, 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益就不理想。这一部分教师勤于学习, 善于钻研, 对新技术特别敏感, 他们不断把新的技术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中, 却很少考虑这些设计会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什么不良影响。PPT因入门要求比较低、功能丰富、便于修改、表现能力也比较强, 是使用最广泛的教学课件形式之一。但是根据我的经验发现PPT适合展示例题, 而解题过程还是必须要亲自在黑板上逐步演示。坚决反对全程使用课件, 那样会造成学生视觉疲劳, 注意力下降, 从而影响听课效果。
3. 各级行政和业务管理部门只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形式, 而忽视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实质。往往在公开课、优质课评比中, 要求必须使用多媒体, 否则扣分。这是一种不良导向, 忘记了教育技术仅仅是一个辅助手段, 手段应为内容服务。于是课堂教学出现了泛技术化的倾向, 为得分而操作机器, 放弃了对教学需要而进行的深入钻研。
所以我认为要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才能采取对应的信息技术, 从而达到整合的目的。反对那种为了某些个人目的而进行的“整容手术”, 新课标学科整合不是单纯的学科“整容”!我们需要的是教学内在的本质的变化, 而不是做做表面文章。
参考文献
[1]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试用教材.《教育技术培训教程 (教学人员.初级)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第326页.
[2]引自王珠珠馆长的精彩论文.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分析.可参见王珠珠馆长的博客http://www.teta.com.cn/teta/portal/blog/html/diary/showlog.vm?sid=wzhuzhu&log_id=531997b219b410100119b7bb4b520016
[3]引自韩骏博士发表的论文PPT制作中值得探讨的几个方面, 可参见韩骏博士的博客http://www.teta.com.cn/teta/portal/blog/html/diary/showlog.vm?sid=hanjun-zj&log_id=531997b21a1b6753011a234aa530015f.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体会 篇3
在科学课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通过声、光、色、图等信息直接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刺激学生思维积极性,可促使学生感知迅速、积极探究、想象丰富。并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这无疑给科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改变了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信息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生教育打基础。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科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现代信息技术能生动直观地将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中。通过视听器官的协作运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现代教育技术能将文字、画面、声音有效地融为一体,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如:
我在教《地球上为什么有四季》一课时,发现教参提供给我们的光盘中,相关影片并不十分精彩,且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我借助了知识宝库——网络资源,搜索了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和生动的解说。课堂上,学生的兴趣相当浓厚,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情景中,积极思考,主动探讨问题。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地球的神奇与美好,从而激发了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可以说,这样的教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动态模拟演示,搭建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平台
模拟演示是教师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常规教学手段下,教师的示范或某个操作的演示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计算机的模拟演示功能却能使之很好的实现。
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教学的特点是旨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他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能力,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他们终生的学习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网络学习科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各方面能力。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科学学习效率和表达探究成果的质量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能力,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对象,再现各种事物的细节和变化,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提高教学效率。在科学教学中,有很多课文内容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的。如《地球的运动》等一系列天文知识的课文,《生物》等表现多种生物之间联系的课文,《人体肌肉》等讲叙人体生理知识的课文,这些课文内容都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而且效果比实物展示还要好。特别是“地球的内部构造、变化、板块移动”等,是难以用实物展示在学生面前的,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就具体教学来说,利用表象形成概念是培养学生概括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是培养学生推理思维的主要方法。由于科学知识之间如链条一样连接着,本身就具有科学的逻辑关系。我们在设计计算机软件时完全可以依据这些关系,将本来就有密切联系的知识有机地沟通起来。在进行教学实践的同时,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在不断地组建,逻辑推理能力也就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得以发展起来。
例如,教学《眼睛的科学》一课时,要求学生掌握眼球的构造,了解瞳孔的作用,知道为什么眼睛能看到物体。教学时我让学生看挂图、模型,帮助学生迅速地掌握眼球构造,再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播放《眼睛的奥秘》的录像,这样,使眼睛这一难以表述的人体生理结构形象清楚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对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分解演示,通过放大、放慢,或定格、重演,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操作,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体会 篇4
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之心得体会
XXX小学信息名师工作室
胡朝平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老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一文,共12603字,文中针对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认识上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作了解答: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为什么要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就是要落实创新人才的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教学结构变革的主要标志是师生关系与师生地位作用的改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这正是我们的素质教育目标所要求的(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贯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则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成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根本措施,而21世纪人才的核心素质则是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这说明不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都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乃至根本措施。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落实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既是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大力倡导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因所在,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我们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才有可能深刻领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才能真正弄清楚为什么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什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由这一定义可见,它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或创设)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这三个属性并非平行并列的关系,而是逐步递进的关系——新型教学环境的建构是为了支持新的教与学方式,新的教与学方式是为了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则是为了最终达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即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可见,“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如何进行整合?
①要以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换句话说,整合的过程是教育深化改革的过程,既然是改革,就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这里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建构主义理论,并非因为建构主义十全十美,而是因为它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为主”、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建构获取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多年来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是极大的冲击;除此以外,还因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可以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②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在前面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与内涵的过程中,曾经指出:“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既然如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当然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否则将会迷失方向——把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变成纯粹技术手段的运用与操作。如果进行这样的整合,那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实质来整合,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进行的整合,能否使这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结构相比发生某种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改变了?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实现有效的深层次的整合。事实上,这也正是衡量整合效果与整合层次深浅的主要依据。
③ 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也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所以最好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支持“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注意的是,对于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管是多媒体还是计算机网络),都不能把它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课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正好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④ 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也就无从说起。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既然落不到实处,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就落空。
但是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只要是网站上有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国外也有不少免费教学软件),都可以采取“拿来主义”(但“拿来”以后只能用于教学,而不能用于谋取商业利益)。只有在确实找不到理想的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⑤ 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教学模式属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范畴,但又不等同于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一般是指教学上采用的单一的方法或策略,而教学模式则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的稳定组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某种预期的效果或目标(例如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与策略,当这些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联合运用总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目标时,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体会 篇5
首先要提高认识,负起担纲意识。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学习、宣传、观摩、实验、实际操作和继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兴趣,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活当事人的思维机关,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条件,既要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又要从内心自省,深刻认识形势的紧迫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大家共同努力,为教育现代化作出贡献。
其次要创设环境,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创造数字化硬件环境、搭建应用软件平台、构造信息资源总库、开展示范性推广活动等,逐步使整合过程科学、规范、完型,达到规定要求。
三是要优化管理,全面推进整合。学校要制定积极的配套政策,调整相关机构的职能,加强整合管理,努力将信息化教学制度化、规范化,还要通过师资培训、教材建设、内外交流、学术探讨、效果评估等,促成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有机整合这一综合模式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体会 篇6
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培训心得体会正文: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培训心得体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不仅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进入信息时代我们教师正逐步掌握并不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我校的几位老师给我们交流了学习的体会,受益匪浅。首先使我们了解到了电子白板在教学上,比较好地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体现了新旧知识的交互,同时还可以展示同学作品,提高授课效果。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通过师生互动将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在白板上随意圈点,突出重点,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学生也可以在白板上做连线、选择等题目;利用VCM互动课堂提供的拖放功能,学生在VCM互动式电子白板上可以进行顺序排列;使用特有的.遮屏功能,让学生填词填空,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与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其次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活动主体上,强调参与者是主体;在具体方式上,强调对话分享;在发动方式上,强调内源式发动;在内容选择上,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主反思与专业引领结合。新课程改革及新技术运用涉及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新课程改革实践不断向我们提出研修的新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和能力?如何处理好电子白板课前预设和课堂交互的关系等,这是我们今后需要探讨的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体会 篇7
●●通过整合, 把“被动学习”改变为“自主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信息工具所营造的认知环境中, 学生可以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去认识物理概念的本质, 理解物理规律的含义。
我校初二某班级在年级中比较“出名”, 除了少数几个学生能坚持正常学习之外, 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学习成绩在年级中垫底。我接手了这个班的物理教学, 开始阶段教学效果很差。一个月后, 我利用他们喜欢上网的心理特点, 布置了学习《水循环》资料查找任务, 内容是各小组分别搜集有关水循环方面的知识, 并在下次的物理课上找代表发言。结果各小组代表的发言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因为他们搜集的资料不仅广泛而且还更加深入, 能用很多现象来解释, 我及时表扬了他们, 赞扬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为小组争光的责任心, 在这之后大多数学生就慢慢地喜欢上了物理课, 现在他们已经习惯利用网络进行物理资料收集、课前预习、课后论坛交流等等, 利用网络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走向了“自主学习”。班级的学习成绩正处于上升轨道中。从某种角度上讲, 网络既为这些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也为他们的合作能力发展提供了契机。
●●通过整合, 把“个人学习”改变为“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与交流, 因为只有与他人交流才能撞击出思维的火花, 才能打破原有不合理的知识结构, 建立更新更合理的知识结构, 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进行交流, 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学习成绩。但是, 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往往都是由教师来布置家庭作业, 要求学生独立去完成。同时由于学生作业负担太重, 学生完成作业之后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进行探讨。再者, 由于学习任务繁重, 学生很少去花多余的时间进行同学间的交流, 在这种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普遍存在交流障碍、惧怕交流和恐惧。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尤其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 学生可以打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 相互进行讨论与交流。例如:对物理科学家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 第一堂课安排在网络教室, 有一个环节就是查牛顿资料, 他们把学生分组, 先通过网络、数字图书馆等查阅资料, 整理搜集信息, 这种小组合作整合资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分工与合作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 还培养了他们利用网络、图书馆进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加强了学生间的信息交流、扩大了他们获取知识的空间, 同时培养了他们走向社会, 与社会交流的能力。通过该事例可进一步说明, 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通过整合, 把“接受式学习”改变为“探究式学习”
与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 传统的接受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 而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和接受学习相比, 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它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探究式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阶段, 即确定问题情境, 提出解决方案, 搜集资料验证假设, 得出结论。
信息技术的参与, 使抽象的内容变成了模拟实验的课件呈现出来, 比如将电流推动电灯工作类比成水流推动水轮机工作的动画, 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电流的兴趣, 这样的课不胜枚举。可以利用虚拟实验,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开放型环境, 如光学中的一些实脸, 颜料的混合、色光的混合, 学生只能去做有限的两三种色光和颜料的混合, 而通过相关实验教学软件可以使各种色光都能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 学生的兴趣更浓, 内容也更具有科学性。如在模拟力的合成, 凸透镜的成像等实验中将现代传感技术引入到实验, 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在虚拟世界中的真实体验, 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接触现代科技, 丰富物理课程资源。同时在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科学探究过程中, 要教会学生会问、会猜、会做、会想以及相互合作。可以看出, 信息技术不但为学生的认知、思考、交流提供了工具, 而且还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48-02
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刘茂森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大整合论”观点主要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教育技术界权威李克东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整合的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征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2、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怎样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
1、任务选取:教师提出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任务。
2、收集资料:教师教会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网上搜索引擎的使用,学生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学习网上资料查找方法,找全资料。
3、资料整理:教师帮学生筛选资料,学生分析资料,确定内容。
4、写出成果:教师根据学生需求,教学生制作 PPT和写研究报告,学生学习写报告,做演示文稿。
5、评价机制:教师和学生一起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下面我就以我上的一节整合课为例,浅淡一些体会。
我讲的这节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诵读欣赏《七子之歌》。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网络的基本知识,借助网络和课件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的情感,说出浸渍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深深地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1.设置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索相关信息,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由于作者写作时的背景与现在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来查找背景资料,从而体会到作者在那时那种大环境下的忧国忧民情怀。
2.完成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同学,每个成员选择一科,合理的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信息,下载下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们一起将信息汇总,扩充到资源库中,每小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研究,使学生积极协作,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3.共同评价: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老师总结点评,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内容很新颖、丰富,极大的扩充了大家的知识容量,丰富了学习网站的内容,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多同学还有大量的内容没有添加到自己的网站,同学们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再找一些更多的相关内容,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
这种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这种方式超越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将多学科的知识、生活体验、课内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课题的确定、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乃至任务的完成,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师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参考文献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 何启抗.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篇9
杨善集小学 吴旭丽 8/5/2014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首先是重在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小学生愿学、乐学,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进而从中学到知识、扩展视野、发展能力。众所周知,在传统的语文学习中,大部分小学生都感到上语文课比较枯燥、乏味,一味的写字、朗读课文,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
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对教学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能为学生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因为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活动影像,直观性、动态性、可重复性、交互性、大信息量、大容量等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所以课堂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使其获得有效的认知。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画面的不断切换、优美音乐的情感渲染和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将多媒体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能够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从而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最
终使小学生愿学、乐学,在游戏、快乐中学习语文,获得发展。
作为一名新上任的小学语文老师,我知晓自己与经验丰富的老前辈之间的巨大差距,我在虚心向他们请教的同时,也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优势,将传统的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在检查小学生识字情况时,发现孩子们对于识字的兴趣不是很高,往往都是碍于老师的要求而被动的识字,于是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小学生爱游戏的心理特点,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设计了许多识字小游戏,让小学生在游戏中识字,极大的提高了小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葡萄沟》一课,我根据本课描写葡萄沟的葡萄的特点设计了“比赛摘葡萄,看谁摘得多”的识字小游戏,孩子们竞争激烈,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把小手举过了头顶,想一展自己“摘葡萄”的本领;又如在《日月潭》一课,为了让学生清楚直观的了解日月潭的位置,我以中国地图为背景,以我们的家乡为起点,以台湾日月潭为终点,设计了一个“到台湾旅游的路线识字大冒险”小游戏,这不仅让学生明确了台湾日月潭的位置,更能够通过这个小游戏激发小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上孩子们跃跃欲试,都希望能够通过识字闯关成功抵达台湾日月潭。
其次,在课文朗读中,我发现有些课文语言优美生动,读来朗朗上口,根据课文要求需要有感情朗读,可不管我怎样示范教他们带感情朗读,效果都不是很好,他们还是按自己的老样子生硬的唱读,个别读时,很多学生还会拘谨。在经过几番思考之后,我利用网络资源
下载了许多优美的课文朗诵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播放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模仿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我又在网上搜集了许多适合做朗读的背景音乐,有甜美的、欢快的、悲伤的等等,根据每篇课文的感情色彩,我选择其中一首作为朗读背景音乐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效果显而易见,孩子们被优美的背景音乐感染了,读起课文来有声有色,整个人似乎融入了这篇文章,似乎他们就是这篇课文的小作者,那些拘谨的小学生们在背景音乐为他们壮胆的情况下也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起来,似乎他就是今天的主角。在读到欢快、温馨、优美的语句时,他们脸上露出了甜美的微笑;在读到伤感、失落的句子时,他们面色凝重,声音上甚至有些哽咽,个别同学还会眼含泪水,显示出同情、感同身受的表情,最后说上一两句比较感慨的话。看到他们的表现,我也欣慰了许多,心想幸亏有多媒体的帮助,不仅效果明显,而且让我少了许多的说教,毕竟每个人对课文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如果我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强加给孩子们,那他们就缺少了自己的思考、忽略了自己对课文的感受,更不能培养出多样化、多元化的孩子们。
最后,在一些课外知识的补充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在屏幕上,学生们一边看,老师或者学生一边读,要比单纯的老师读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利用多媒体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听觉系统,而且调动了学生的视觉系统,不言而喻,听视觉相结合比只利用听觉效果要好很多;另外,在有些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句子、古诗、课文以及孩子们没见过的事物上,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一些图片、flash课件、动画
等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给孩子们看,即直观又深刻,不仅扩展了孩子们的视野,而且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在这一方面,我有意询问了一些高年级并且没有用过信息技术上课的学生关于一些词语、课文、事物的相关理解时,他们大部分表示没见过、不懂、忘了。而当我问我班学生相同的问题时,他们大部分都能说出一点东西来。所以说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融合的效果可见一斑。
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10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未能将读者关心的所有问题一一罗列,其中给我们感受最深,也是何教授最为强调的是:“在信息时代,我们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摆脱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的思维定势与禁锢,让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与张扬。我们必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新理论,要有破旧立新,敢于向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挑战的勇气和精神……”
的确,没有创新,我们的素质教育无从谈起;没有新的思想观念与挑战传统的勇气,我们将无法超越现有的模式。实践是以理论为指导的,而理论之花需要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来浇灌。我想,何教授的话虽未说完,却已激起了我们思绪的浪花。以前教师的任务是给学生“浇水”,而现在,教师的任务不仅需要给学生浇灌适量的基础之“水”、知识之“水”,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发现哪里有“水”,如何去找“水”……
附:“中小学各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简介
1994年,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立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领导,由何克抗教授、李克东教授等牵头组织了“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模式改革试验课题。此后,在不断的实践及引进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等研究单位逐渐引入“课程整合”概念。
“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把小学语文的识字、阅读、作文教学与计算机教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计算机应用”四结合。该项目历经近,初步建构起全新的识字、阅读和作文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显著地提高了试验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年8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正式发文将“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扩展到其他学科并要求原课题组将试验课题继续深入开展下去,课题负责人不变,项目名称则相应地改为“中小学各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此时,“四结合”的内涵相应变为:“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信息技术运用”。目前该项目试验校已由最初的13所发展到600多所,分布在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试验学段由幼儿园、小学到初中和高中(包括十多所中等师范学校);试验学科由语文扩展到中小学所有学科。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能力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尤其是信息技术走入课堂教学之后,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和重视。因此,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意义
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信息技术使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转变成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原来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知识建构者,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
2.信息技術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更全面,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强,形成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3.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等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乐趣,丰富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
1.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师要能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或者工具,无论图像、声音还是视频都有着直观的、形象的启迪思维的作用,是起着简单的文字和简笔画所达不到的效果。因此,作为课堂设计者的教师,要能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才能把信息技术成功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构建出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要能熟练地掌握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师在设计一节课程之前,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然后才能围绕这些问题,指导学生去查找和搜集信息,再把搜集到的信息整理加工成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内容。但是,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参与和指导学生,要真正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启迪作用,而不是花拳绣腿的观赏性。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多学科、全方位的融合,它将运用于所有的学科教学中
信息技术是综合技术,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也必将对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产生相应的影响。往往我们只重视在语文、数学、理化等主要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而忽视了在科学、艺术、音乐、美术课等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而恰恰就是这些“小”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所有的学科教学都将融入信息技术课之中。
总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它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把教育教学改革推向更高、更深的层面。未来的教育,必将由信息技术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必将推动教育事业向着更高的现代化层次迈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探 篇12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Curriculum Integration)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 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讲为主,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 教学的规则发生了变化, 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 其主体是课程, 而非信息技术, 在现有教学体制下, 所有教学活动应符合课程目标, 通过网络通讯功能及虚拟功能等营造学习者有效的学习环境, 真正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之中。教学设计应以学为中心, 创设主动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许多其它学科的知识。例如:上课时,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类别, 并告诉学生可用什么方法找到这些相关的资料, 以及这些资料有什么用, 激发学生寻找资源的动机和热情, 让学生有主动寻找资源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教会学生的是搜集材料的价值观点, 以任务为驱动, 以目标作为寻找资源的目的和策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技术不足以收集资源时, 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新技术。在此过程中, 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地指导和帮助。
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应用主要有两个层面:
a.基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念, 整个教学都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 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信息技术只作为教学媒体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这个层面上, 信息技术虽然在随机性问题、危险场合、珍稀场景、时空变化及创设情景等方面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但仍不能引起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变。
b.基于“整合”的理念, 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使开放的网络环境作为探究学习的一个平台。信息技术在这个层面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教学过程的侧重点不在于知识的传授, 而在于对知识的整理和对已有材料的筛选。
网络实际上并没有造成信息总量的增加, 而是增加了人们驾驭信息的能力。在网络教学中, 把学科知识作为载体, 让学生知道学什么? (学习的目的) 而对整个学习来说, 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是把载体 (学科知识) 作为教学的目的, 让学生去死做题, 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体地说, 这种全新学习方式是以信息技术环境和信息化学习资源为依托, 以具有深化和扩展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活动为导引, 以高效达成学科教学目标和提升信息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或学习。
2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2.1 注重过程的原则
老师不要给学生准备好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案, 我们不要忽略了对这种追求而产生的负面效应, 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各自的能力, 通过自己艰辛的劳动, 能爬多高就爬多高, 让他们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获得克服困难的喜悦。
2.2 主动性原则
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案, 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按照方案解决问题”, 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 营造一种主动探究式学习的学习环境, 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2.3 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网络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是指学生在集体环境下, 运用计算机等网络资源进行自学, 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 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 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而协作学习对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所以在课堂整合中, 把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就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2.4 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并不是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专利, 应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有难度的环节, 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 享受成功的喜悦。
3 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
教学来源于生活, 又运用于生活, 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展现在学生面前, 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
3.1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在教学《相遇问题》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课件:a.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 未相遇。b.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 相遇。c.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 擦肩而过。d.小张和小李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 小张先行一段路程后, 小李才出发, 又经过一段时间两人相遇。e.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向相反的方向前进。f.小张和小李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前进。在教学中, 利用动画, 在课堂上只用了短短的几分钟时间, 就将现实生活中能碰到相遇问题的具体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同时”、“两地”、“向”、“相遇”等数学概念。这样的教学,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效果当然好。
3.2 信息技术与作文学科的整合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景”, 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景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 利用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象、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景代替课本上的静止画面, 让学生写一段话或写一篇短文。围绕作文内容, 制作生动形象的图片、动态的录象资料、优美准确的范句例文, 组成作文资料库, 供学生查询调用。还向学生提供校园网、英特网上的作文信息。查询信息改变了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得到体现。网络中的每个学习者对各种的信息资源进行共享, 这是其它任何一种媒体和技术手段所无法做到的。他们由被动地接受命令转为独立地思考问题, 有利于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优势, 通过网络向学生机传播有共性的例文。如:例文《我爱家乡的……》, 可以引导学生具体生动地说出家乡有什么值得你爱的。学生在教师的提示、指导下分组查询校园网资料及英特网资料, 小组协作学习讨论怎样才能将事物的特点说清楚、具体。 (在本次习作资料库中, 师生共同制作了与作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录像与文字等资料, 这些资料供学生在作文时调用。) 如有些学生查询了资料库中的文字材料后, 知道了家乡有美丽的松花江、香炉山;有萧红等许多名人的故居;有红肠、木耳等土特产等等。同时, 通过计算机网络一边监控学生的输入进度, 一边针对学生输入过程中文章出现的问题在网络上联系交流, 及时对学生进行修改中的个别化辅导。利用网络监控功能, 进行个别学生的作文指导。对于已经把自己的文章修改好的, 则可以叫学生通过网上邻居调用, 进行评改。建立校园网, 制作学校级、班级、以及个人主页, 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发表文章, 教会学生做个人主页, 把自己喜欢的文章放到主页里, 进行美化, 并及时进行修改合补充, 制作班级主页收录班级里学生的所有主页, 并且进行链接, 成为一个小型的网站。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多功能作用进行写作训练, 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学习, 轻松愉快的掌握学习内容, 能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巩固写作能力, 可谓是事半功倍。
总之,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以及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深入, 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正在产生深刻地变革, 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的进程转变为探索发展、自主学习、协商讨论、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题的进程。为此, 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为加快实现教育信息化做出努力。
责任编辑:才玉萍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其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作用越来越明显,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已成为信息时代教师的能力结构中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通过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 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些方法和经验。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篇13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学与教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的一种崭新的支撑,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了学习工具,提高了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到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正朝着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为深入探讨整合给带来的效益,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总结以上课题实验经验的基础上,这里仅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为例,用以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确实有显著的效果。
一、实验的操作与探讨
在研究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
研究已取得较明显效果,学生不论在阅读还是在作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仅促进了语文教学结构的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
(一)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感悟、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再经过引导步入新的知识境界。使学习主体形成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追求创意的心理取向,促进学与教的优化。具体操作: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把教学内容细化为具体“学习任务”,通过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如:《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过程:
1.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特点。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找出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划出文中描写双龙洞特点的句子,体会双龙洞的神奇。
2.创设情境,网络浏览,制作简报。根据课文内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分成山上、外洞、孔隙、内洞四个组,明确各组的学习任务。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在教师提供的网站上搜索查寻金华双龙洞的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出一份电子简报。
3.展示汇报,转换角色,深化理解。学生当小导游向全班学生演示电子简报并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等形式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阅读教学不能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而定。在教学古诗文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感知诗句,之后学生独立探究、互相协作,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广阔空间自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以多种形式汇报交流学习结果。学生有的把自己在网上查阅的背景资料说给同学们;有的把诗做成多媒体电子幻灯片展示给大家;还有的把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用在这首诗上唱出来;更有想想丰富的学生把自己学了某一句诗的感受谈出来。学生展开的想象翅膀,填补了诗中的空白,有利于领略诗人对思想感情的含蓄表达,正确理解其意。
(二)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在课程整合中也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采用网上互评、互议、互改的方式,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及写作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学生在上描写景物的作文课时,教师让学生上网自由搜索,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等,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黄山、故宫、颐和园等旅游风景区都有自己的网页。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课程的整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式和渠道,非组织的社会化语文活动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如环境语文、街头标语、广告、影视传播以及人际间语言交流等。学生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到网上去说自己想说的话,探讨自己喜欢的问题。
二、收获与体会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系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到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
1.转变了教学理念。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探索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2.改变了学习工具。通过整合,把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⒊建立了新型模式。在实验中,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
⒋培养了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⒌训练了实践能力。传统学校教育强调的只是书本知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课堂教学的小环境与学生丰富多采的家庭、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严重脱节,面对信息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通过整合,把以教科书为中心转向利用多媒体组成的教材体系和社会大课程中。学生可以方便的获得书籍、光盘、网络上的信息及软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以此提高实践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今后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
【提 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迅速发展,许多专家与教学一线人士都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和发展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本文主要探讨以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面临的困难,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语文;研究
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专家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绝不是“两张皮”。整合是促进以下几种方式的变革:一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三是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四是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流畅。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开展面临的困难
1.天时未到。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说过这样的一席话:“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叫创新?近年来改革与发展大潮中形式主义与浮躁的现象相当严重,我们称之为“浮肿病”和“多动症”,口号不断翻新、模式层出不穷,仔细去检查一下,除了向你展现那一点形象工程之外,大都是文字游戏,其实一切照旧。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信息技术实际不受重视。信息技术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作秀,而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一切教学活动中去。用起来重要,说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2.地不利。从教师到学生,新课改理念尚未深入人心。许多教师都表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可以说是“看上去很美”,实际推广起来却很难。
3.人难和。教师使用的目的不明确。大材小用,计算机只起到演示工具的作用。或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教,误认为应用越多越好,结果是学生课上大饱眼福,课下大脑空空。教师应用技术水平低。部分教师上课时手忙脚乱,一人上课,几个人跟着忙;教师在课上不能及时收集、处理来自各方面学生的信息,课上教学秩序混乱;部分教师信息来源局限于与教材有关的文字材料,课外的扩展信息材料很少。
如何与学科整合
(一)基于“辅助”的理念,整个教学都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整个教
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信息技术只作为教学媒体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信息技术可以在随机性问题、危险场合、珍稀场景、时空变化及创设情景等方面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二)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
支持学习,使开放的网络环境作为探究学习的一个平台。
⑴教学过程的侧重点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对知识的整理和对已有材料的筛选。
⑵网络实际上并没有造成信息总量的增加,而是增加了人们驾驭信息的能力。在网络教学中,学科教学把学科知识作为载体,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学习的目的)而对整个学习来说,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而传统教学是把载体(学科知识)作为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去死做题,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下图是两种教学方法的比较)
项目
传统教学
网络教学
学习方式
教师决定方式和内容
学生自主选择形式和内容
学习目的
注重学习结果
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
学习状态
被动、机械
积极主动
学习结果
大多为机械记忆,灵活应用能力差
灵活应用能力强
学习交流
单一化、低密度
全方位、多层次、高密度
疑难解决
依靠教师
查阅资料,与他人交流
学习体验
无
有
整合的误区和解决的办法
尴尬现象一:“四不像”的整合课
网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节小学语文课《葡萄沟》,学生在网上一会儿欣赏葡萄沟的风光,一会儿听少数民族歌曲,一会儿查询葡萄干生产工艺,教师还设计了孩子画葡萄、品尝葡萄干的环节,忙活了半天,惟独忽略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感悟,整节课因技术应用的不合理而支离破碎,有意无意间语文课变成了活动课。
这个例子反映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四不像”的现象。它既不像是学科课程,又不像是信息技术课程;既没有突出培养学生的各种学科目标能力,又没有培养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大杂烩的课程内容组合使其成为了“四不像”的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底以什么为主?是以学科课程为主还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很多人可能会说,这个很简单啊,就是要在进行学科课程目标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其实这个说法本身就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无方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以学科课程为主,以完成课程目标为主。
尴尬现象二:模式化的整合课
一位前几年就着手整合课探索的教师说:“网络环境中的语文教学似乎走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导入,发现问题——上网,解决问题——收集整理资料——网下交流。搜集资料替代了语文的朗读感悟,留言板、BBS交流、在线聊天替代了语言表达的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似乎落入了一个又一个模式化框架。
语文学科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揣摩、品味、联想实现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个性化的情感解读。如果一味以标准化的图像直觉取代语言感知,那就无情地侵占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粗暴地践踏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从而背离语文教学的目标。
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讲过这样一段话对我们很有启发。“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实践
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要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好的问题,来优化语文教学质量,来推进课程改革。把原来的课堂教学原封不动搬到网上,不仅不能让信息技术“化”掉原有弊端,反会失掉课堂教学某些固有优势;把学生引上因特网去随意浏览,当然更不能与“优化”同日而语。
信息技术如下四方面变革,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明显有益:
一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促进综合效应。多种媒体的综合效应,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语言信 的加工、汲取,可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其吸纳和输出语言信息的质量,从而有效增强其语文修养。如《观潮》一课,作者在课文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描写潮的样子及潮的响声尤为精彩,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汹涌澎湃的声音,借助投影和录象,让学生感受潮来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小学语文或其它学科应有一个课堂时间,也即时间的容量。现在由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连续性的教学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程序,在上每一课时都要充分研究这一课,体现出它的完整性,尽量在一节课内,最大限度地利用互联网、报刊、媒体、电视等先进技术手段把你的所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智力方面,统一整合起来,课内只是教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勇于探索问题的能力,勇于创新的能力,展示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的能力。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小学语文这一学科学的知识、方法、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课外去积极探索、发现、掌握课内的知识规律。学生应是积极主动地,不仅在班级里、学校里、更应在家庭和社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查找、探索课内的问题,运用综合分析能力,主动地加以判断、归纳、演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形成自己的专题,以作品的形式,甚至是论文的形式陈述出来,发表出来,让别人去评价、认同,从而实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是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在教育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之下,转变教师的原有教育观念,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这一学科的基础课程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及素养,老师更应在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媒体等多方面准备知识和能力及素养,能上天、下地、入海。老师应该是多维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多视角的多能手。新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学中,老师应是学生的助手,是学生的导航者,是虚拟的教育者,是学生的知识词典、能力词典、素养词典、做人词典、朋友词典、开心词典、心灵词典。
四是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有一位的教师谈到,“我简直就是和学生在赛跑,他们在研究专题中涉及的内容我自己事先都不知道。网络使我不得不放下面子和孩子们一起研究,它的开放与便捷往往使我和学生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它使我的生活节奏一下子加快了,不敢对教学有一些懈怠。为了跟上学生学习的节奏,我总感觉自己不断的往前跑啊跑。”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及咨询者,更变成和学生一样的学习者。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凸现出来,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主体参与过程与活动过程同步,保证每个学生在教学中的最优发展。从而,教师由重教向重学转轨。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语文能力是一种多元能力,其构成也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我们至今尚不能说已经把语文能力结构研究得很清楚。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结合点仅止于上述4个。我们还需要从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法过程、激发学生健康兴趣、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等各个方面努力实践。从多方面加大“整合”的力度,信息技术一定能在语文教学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 韩雪屏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2、《创新学习论》红旗出版社 1999年12月第一版
3、《语文考试论》 倪文锦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12月第一版
4、《纵论语文教育观》 李杏保 陈钟梁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
5、《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王丽编 教育科技出版社 1997年版
6、《问题与对策》 江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版
9、《小学学科教学论》(语文)苏立康主编 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10、《学习的革命》[美国]珍尼特•沃斯
[新西兰]戈登•德莱顿 上海三联书店 1998年12月第2版
11、何克抗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2001.(1、2)。
12、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2000年
13、刘向永 《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3.14、李克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
15、余胜全 《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1998.4.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内容提要:
信息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能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能更好的激发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从而培养审美情趣;信息技术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从而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利用信息技术来训练学生的语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作一些初步的探究。论文发表
关键词:信息技术 阅读教学 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在赤道地区,一位小学教师在告诉学生什么是雪。
老师说:雪是一种纯白的东西。儿童们就猜测:雪像盐一样。老师说:雪是冷的东西。儿童们就猜测:雪像冰激凌一样。老师说:雪是粉末状的东西。儿童们就猜测:雪像沙子一样。
老师始终未能讲清楚雪究竟是什么,最后还出了一道考题:雪的形态怎样?学生的答案是:雪是又冷又咸的沙子。
哈伯德笔下的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要知道真正的雪,只有自己到有雪的国度,一如要听黄鹂的歌声,就要坐到有黄鹂的树下,要闻夜来香的清香就要到有花的庭院。身临其境,参与体验,一切自会不言而喻。
而今的教学,信息技术的介入,图、文、声、像的立体教学,使语文课堂如虎添翼。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经常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一.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阅读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掌握知识,一般是从感观开始的。感性知识丰富,就能进一步形成概念,理解和掌握规律,从而打好基础。目前学生对教材内容缺乏感性认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困难之一。教材中某些抽象的内容,光凭老师口头讲解,即使运用图片,学生也是不易理解的,这就必须给予具体化、形象化,增强透明度。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极大地改变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死板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的道路。教学时CAI课件为主要信息传输源,它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特别是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起到了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信息技术论文
比如教学《观潮》,学生很少有人见过钱塘江。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教学难点是: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我们利用网络资源具有较强丰富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上搜索如下资料,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1)钱塘江潮水涌来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2)浙江钱塘江入海处的特殊的地理条件。通过这些直观的资源,使学生很容易发挥自主学习的意识,很方便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如《鹅》这首诗,这是一首内容很简单的古诗,但对初步接触古诗文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也是有相当大难度的。它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叫声、鹅的形象以及鹅的动作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难以将这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而多媒体教学却正好适合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教学的具体步骤:(1)“曲项”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上不断伸曲脖子。(2)“曲项向天歌”在前一个动画的基础上,合成鹅叫的声音效果。(3)“白毛”利用一幅静止的大白鹅浮在水面上的图片,突出其白色的羽毛。(4)“白毛浮绿水”展现一只大白鹅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突出其“浮”的悠闲的神态。教师在此引导学生观察水、鹅毛的颜色对比以及鹅的悠然动作。(5)“红掌”出示白鹅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和划水的“哗哗”声。(6)整体讲解这首诗时,出示一幅动画: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一个小孩在不断向湖里那群欢叫着的鹅抛撒谷粒。整个教学过程文,转自[星论文网]www.starlunwen.net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得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把它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在传统教学中,虽也注意到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化素养以及教师的讲授方法等因素限制,对学生而言没有直观印象,更谈不上感受事物的美了。运用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就可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学生创造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环境,更好的激发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我认为像《黄山怪石》《桂林山水》等写景类的文章就比较适合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教学。这类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在教学中就可以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通过音乐来渲染情境,通过画面来显示情境,通过文字来诠释情境,为学生创造更直观形象的语文教学环境。比如在教学黄山怪石时,在学到黄山怪石千奇百怪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黄山四绝的照片,还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领略了怪石的奇形怪状,使学生对课文中介绍的神仙晒靴,五老奔天等景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类文章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能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我想这远比枯燥的说教所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在此过程中,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美的所在。
再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一文时,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此时,眼前的美景让学生兴趣盎然,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对美的感悟和理解。
三.利用信息技术,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传统教学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报纸、杂志,用图画插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很有局限性的。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从而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比如,在进行《蝴蝶王国》的课堂教学时,我首先提出了一个开放的大问题:你最喜欢蝴蝶王国里的哪种蝴蝶?为什么中国的台湾被誉为蝴蝶王国?通过查阅网页你知道了什么?再有感情的读一读,让学生自学。在这里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先选择任意一个自然段进行学习,点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寻找正确的答案,自主的理解课文。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做到:看图片,感受美景;读课文,理解内容。学生在网络上收集了蝴蝶的常识、蝴蝶的趣闻,还有用蝴蝶制成的蝴蝶画等作品。大家以小组的形式相互交流,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惊喜地发现课文之外有更多的精彩内容,有更新奇而多彩的世界。他们兴趣盎然地流连于视频文件上精美的图片、丰富的资源、美妙的音乐,同时他们还不忘将自己搜集到的有用的文字说明和图片保存起来。
在信息网络中阅读、欣赏、实践和探索,语文教学的魅力和趣味性得到了充分展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兴趣、爱好和热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有名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能够比较好的将课内所学与课外延伸结合起来,使之相互引发,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呢?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充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通向课外世界架起一座桥梁,把他们引向充斥着浩瀚知识的课外大海,让学生在知识的大海里留恋忘返!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也就是说,语感是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感受。培养学生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学习语言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都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传统的教学大多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语感只能来源于教师的语感。而信息时代的教学,多媒体的介入使语文课堂如虎添翼,利用信息技术来训练语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有时利用制作幻灯片,通过增减课文中的词语,变换课文中句子的顺序,带领学生进行语言的比较、品味、分析,体会语言间细微的差别,使学生语言的准确性、敏感性逐步形成。如《桂林山水》一课中写道: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这个句子中的“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是分别描述大海和西湖特点的,都是修饰成分。教学时我用幻灯片把这句话与“我看见过大海,欣赏过西湖,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学生对照原文读议比较,就会觉得删后的句子内容空洞,读起来索然无味。有时还可以利用直观图景,在具体情境中培养语感。比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饱含感情地描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这一独特的景观。在教学时,我利用录像和配乐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了桂林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让他们充分感知和领略了桂林景色的秀丽神奇,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由表及里的消化吸收。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教学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极大地拓展时空,不仅可以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而且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还会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从多渠道、多角度接受信息,扩大知识面,增加感染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孙建峰:《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小学青年教师,2004.6 李娇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初探》,信息技术教育教育,2005.3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 学习体会07-2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10-09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实践05-29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之体会08-27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与体会论文10-20
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07-0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08-2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题12-17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