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与体会论文

2024-10-20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与体会论文(通用11篇)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与体会论文 篇1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与体会论文

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学校的“三级课程”体系。在执行“三级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各校都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既需要教师主导作用的主动参与,又需要学生主体地位的密切配合,同时更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构建校本课程,促进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教学中提高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具体实践中,我校结合自身的教学特色、教师特长与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成为我校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特色。

一、加强信息技术平台建设,构筑教育信息化硬软件环境

(一)硬件平台建设

自20**年以来,学校加大信息技术硬件平台建设力度,建成了比较先进、完善而实用的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光纤接入因特网,千兆为骨干,百兆到桌面,信息点遍布校园所有教室;安装了数字化校园广播系统,成立了校园电视台,多媒体点播系统,建成3个多媒体功能厅、多媒体网络教室、洪恩数字校园网等,教室都具有多媒体播放功能,并可实现双向互控;每个办公室都配有电脑,教师每人一台笔记本,实现备课无纸化,教案电子化;建成电子阅览室,供师生网上浏览、查阅、下载学习资料;学校还配备了投影仪、视频展台、影碟机、录像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现代化设备,微机400多台。

(二)软件平台建设

1.更新观念,将教师思想统一到教育信息化上来

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教育信息化、教学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学校要实现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校园生活的信息化,实现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就要求师生在观念上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与更新,如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三维目标的体现等,只有当教师统一认识,才能将一系列的变革内化为自觉行为。因此学校领导时时处处注意抓教师的观念,更新思想,将教师的观念统一到教育信息化上来,统一到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有效结合上来。用观念改变行动,进而实现信息化的目标,提高教师的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促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2.建立培训制度,促进教师信息化水平提高

一是由信息技术组教师对全校教师信息技术操作层面进行培训,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网络应用、办公软件及计算机中级培训等,我校95%以上的教师获得中级培训证。二是组织骨干教师到外地先进学校参加有关信息技术或校本课程的培训、学习与参观,使教师在技术层面与理论层面得以提高。三是聘请专家从理念层面进行专题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对校本课程以及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如聘请省教育厅基础老师处副处长姜同河、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发展规划处李玉杰处长和市教育局政策法规科研处副处长魏永利作专题讲座。通过培训,使全校教师统一认识,掌握信息化手段的技术与应用,正确确立校本课程在新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3.课题牵引,促进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

以课题为载体,营造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软件环境氛围。我校先后承担了国家课题的子课题《高中示范校课程教材的开发与推进研究》和省重大课题的子课题《校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研究热情,激发教师在现代教育理念牵引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与实践,制作多媒体课件,实现电子教案、图片、文字资料网上共享等,以课题牵动,有近50%的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方面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取得良好效果。

二、以信息技术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来说,学生的智能结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有不同特点,因此要选择和创造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与手段,以满足不同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学生的需求,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而信息技术、信息化手段与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正好体现了这一特点。我们在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具体实践中,采取了持续渐进、逐步展开的实践方式,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典型尝试――将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选题和课件制作相结合

在实施校本课程的初级阶段,学校采取典型尝试的方式,即在各学科中选出一位教师来尝试开发与实施校本选修课,并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选题与课件的制作过程中。

课题的确定,先由教师通过网络对与学生感兴趣、相关密切的问题进行搜集,根据学科类型进行有效筛选,然后由教务处组织确定校本课题,学生针对课题自愿报名,使每个学生都能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修校本课程。

课件的制作,要全面尝试应用信息技术,体现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有通过幻灯片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也有通过播放适合所讲授内容的专题影片、动感很强的FLASH动画和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讲授的,极大丰富了校本课程的课件制作样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又使得校本课程选题范围相当广泛,如语文组王洪伟老师的《古代神话》、张拓新老师的《诗意的.栖居》、高培臣老师的《生肖文化》等,历史组周丽华老师的《茶文化》、刘淼老师的《中国社会风俗史》等,心理组杨淑红老师的《走进脑科学》和《团体心理辅导》等,外语组于晓凤老师的《如何提高你的英语阅读能力》等,政治组李龙佶老师的《模拟股市》和王艳平老师的《中国问题面面观》等等,方方面面的校本课题内容与信息技术手段的有效结合,使同学们对校本课程充满兴趣,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同时,也有效地激励每一位校本课程教师都认真研究与开发适合于学校、学生和教师本人的校本选修课,使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引入到校本课程教学中。

(二)骨干示范――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进一步融合

在典型尝试并取得较好效果的基础上,学校实行由每个学科中的两名骨干教师进行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一步扩大课题选修内容和范围,将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教学进一步融合,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内容,扩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骨干的示范作用,带动并调动了其他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为校本课程教学全面有效的展开奠定基础。

(三)全面展开――实现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全面整合

在前两个阶段开发与实践的基础上,广大教师认识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是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与专业化水平的一种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也是吸引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此基础上,学校将校本课程全面展开,把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应用到校本课程教学实践中,实现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推动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实践中,同学们对校本选修课的反馈是非常积极的,评价很高,同学们通过校本选修课都有很大的收获,如有的同学在心理选修课的总结会上说:“我今天能站在这里非常坦然地、大胆在表达自己的心情与感受,这是我以前所无法做到与想象的,心理选修课给了我这样的自信,我希望在高二的时候还能有心理选修,我还去选心理,我想我也坚信我还会有更大的收获的。”还有的同学说,对于神话在我心目中始终是神秘的,很难了解的,目前对神话的研究也是非常少的,但通过语文教师王洪伟的《古代神话》选修课,让我与神话不再遥远。

同时,教师也对校本选修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如有的教师说,校本选修在给了同学们一定空间的基础上,也给教师们自己在教学探索中一块领地,我们都非常珍惜它,我们也将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主动去研究与开发,去探索更多发展自我与培养学生个性空间的内容。

三、收获与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极大调动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满足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与水平,也调动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教师在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拓宽了教学空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有利于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促进学校办学水平与整体实力的提升,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在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整合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要实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全面整合,还要做到两方面:一是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而代之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二是要求教师依据学科内容与教学特征将课程学习内容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并根据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便让学习者在情境中进行问题探索、信息交互、自主学习。

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就是这样一边研究一边实践,出现问题解决问题,一边探索一边建设一边思考……我们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做着工作,前面要走的路,还很长、很艰难,但是很光明。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与体会论文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在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 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完成相应的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 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 多媒体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

本人就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 结合自己物理教学的实践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的方法

(一) 教师演示型

采用Authouware, PowerPoint, Flash等课件制作工具制成课件, 在课堂上演示。采用课件上课比传统方法上课有许多优点。我们可以设计出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生动逼真的画面, 更能模拟出一些用肉眼、实验或其他电教手段无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让抽象、难懂的问题变得形象、直观,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改变学生的被动式接受教育模式, 使其主动地去探索、发现规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让素质教育真正进入课堂, 提高学习效率。

(二) 学生参与型

学生每人一台电脑, 可以直接调用教师课件或直接上网 (要有很好的上网限制软件) 查找所需的资料。在进行教学时,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网站, 让学生自己去找所需资料, 教师只是起组织引导的作用, 最后再由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这样, 学生不但能够学习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而且学会了通过网络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的保证

(一) 教师计算机技术水平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不断学习计算机知识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 一个不懂课件制作、不懂网络技术的教师, 在教学中显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在教学中也必然会处于非常被动的窘境。

(二) 业务能力的培养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过去陈旧的教育观念已不适应教育现实。我们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以使学生自主发展, 终身学习。只有学习先进的育人理念, 才能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达到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整合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的意义

(一) 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可以优化教学环境,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要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和谐的教学情境中, 这样学习效率才会极大提高。

(二) 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 增大信息密度, 提高教学效率, 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和调用功能,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画面、声音, 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本以外的内容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

四、在进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应起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如果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 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 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 只起到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 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

(二) 不能为用多媒体手段而用多媒体手段

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 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 如果不顾实际教学需要, 盲目使用多媒体, 使课堂中的信息过多过滥, 则会造成无效信息的泛滥, 同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不仅不能辅助教学, 反倒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 不能以模拟操作代替实际操作

利用微机技术可以很方便地模拟现实, 甚至模拟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实验。但是, 如果热衷于在计算机上模拟操作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 势必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模拟实验不是真实的实验, 使得它的可信度不高, 如果长期要学生接受他们所怀疑的信息, 就必然会使他们丧失质疑、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重新回到机械接受和机械记忆的老路上, 与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总之, 多媒体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 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式, 它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 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邓鸠洲.浅析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性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8) .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与体会论文 篇3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兴国平川中学是一所建校80多的老牌名校,学校本身及其周边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将军园、烈士陵园等)、地形地貌各异的自然景观(如太平岩溶洞、丹霞湖风景区等)、客家风情……这些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为我们开展校本地理资源开发提供了广阔舞台。

学校拥有一套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设施,如:全县独有的校园网,校园电视台,所有教室装有闭路电视和多媒体设备,这些都为我们快速、方便的开发和传播乡土地理资源、创建多彩的课堂搭建了平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资源开发的实施方案

1、准备阶段

(1)学生方面:通过校园网络电视播放科技影片,组织学生收视《探索发现》、《人与自然》、《文化视野》、《绿色通道》等央视栏目,设计问卷调查,充分激发发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2)教师方面:深入学习、研究新课标倡导的现代地理课程理念,制订工作计划和本课题研究方案,并请相关高级教师进行论证后修改补充。如,进一步熟悉google earth软件的操作流程。

2、实施阶段

近期计划:

(1)通过翻阅县志文献、网络搜寻、走访记录等形式搜集素材,编制兴国乡土地理教材《走进兴国——地理篇》,力争成为地方性有一定影响力的乡土教材。

(2)建立完善的地理電子资源库,涵盖课件素材(视频、音频、图片、电子化教材等)、电子教案、地理常用软件库、试题库、电子论文库、电子期刊和杂志库(如中国国家地理电子杂志)等,并刻录成光盘。同时以此为契机,不断丰富完善校园地理专题网站,力争成为地方性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子资源库。

长期性计划:

(1)平时通过网络适时搜集有关兴国本土的新闻、图片,同时课余利用数码相机、摄像机拍摄一定的视频材料,制成兴国地理录像片,通过网络电视等多媒体手段播放,以此丰富我们的课堂;同时培养学生从乡土环境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和习惯;自我新建一些富有特色的地理课件,不断丰富地理资源库;沟通地理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挖掘校内、校际、网络、生活中的地理课程资源,让学生成为地理课程资源的主体;同时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互动联系,加强经验和资源的交流;与周边工矿企业、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脐橙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长效互动关系,建立乡土地理教学基地。

(2)最后通过研究形式、理论学习、调查座谈、实地考察、案例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论文和调查报告,总结地理资源开发的经验和教训。

三、激发学习兴趣,构建教学影视资源库

影视资料集形、声、图、文的完美统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影视资源库,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素质等诸多方面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积极建设地理影视资源库,并加强影视资源“课对课”学科整合。近两年的建设,影视资源库容量已达100多G,适合高中新课标大部分章节教学的的课堂穿插引用。

同时我们广泛开展影视资源教学模式探索,如自主式教学:利用与教学内容直接对应或相近的电影做教材,上课时播放。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材观和讲课形式,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思考,并学会交流与合作。

比如在人教版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案例2“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列举了黄土高原的案例外,插播了兴国县防治水土流失纪录片《绿色家园》,上个世纪兴国地区因战争、大跃进时期滥砍乱伐等不合理开发等原因,水土流失严重,被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称之为“江南沙漠”或“红色沙漠”,经济十分落后。80年代后全县全民动员防治水土流失,经过治理,昔日“红色沙漠”,已是青山绿水,并成为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走上了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化道路。通过这个实例的讲解,除了让学生了解工农业发展要考虑到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实例使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使他们能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用与他们有切身利益的实际生活当中来。

四、应用乡土地理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和谐民主课堂氛围

如在讲到《2.3常见天气系统》的“台风及其危害”案例,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结合兴国当地夏秋季节的台风来教学。一开头,可用谈话的方式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兴国生活了十几年了?大大小小的台风也见惯了,那么在兴国台风一般在每年的那个季节出现?又会带来什么样的灾害?”同学们回答:“夏季,会带来强风和暴雨。”我接着问:“你们对台风都很熟悉了,你们想想看,一般情况下台风来的时候会连续下几天的雨、刮几天的风,但大家应该也有发现有时候台风来时是先下几天雨然后晴一天或半天,接着再下几天,有没有?”学生齐声回答:“有。”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这个时候,从学生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注意力显然是被吸引住了,他们正急切地等待着老师,告诉他们这是“为什么”。所以,当最后结合图2.24总结归纳时说,台风是由时外围大风区、具有强风暴雨的漩涡风雨区、晴朗无云风和日丽的台风眼组成时,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此同时我们通过电视机插播一条旧闻:2007年第9 号强台风“圣帕”的影响,8 月19日——21日,我县境内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交通、农业、水利、电力、通讯等都不同程度受灾,给我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最后归纳台风的危害和防御。

在三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尝试把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讲到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影响时,我们使用google earth,首先让我们的学生了解兴国的主要河流名称及其分布,然后把圩镇所在地与水系联系起来,从中导出人类活动多沿河湖分布,并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如县城地处潋江和氵岁(hui)水汇合处,水资源丰富,河流从上游携带大量有机质,并在此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农业生产规模大、效益高。

这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鼓励同学们上网去查相关资料,引起学生们极大的兴趣。

五、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优化整合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的路子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做了如下探索:一是利用计算机,把地理知识编写成图文并茂的案例,在课堂中应用。例如教师在进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课的学习时,我们启动google earth逐步放大比例尺进入纽约曼哈顿半岛,使用画图工具,圈定曼哈顿城区的形状,由此我们做出结论,小比例尺曼哈顿只是个点,但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曼哈顿城区是具有一定外部轮廓形状的,在此,我给城市形态下定义。接着我们通过google earth展示了我国三个不同城市形态的代表:成都、重庆、兰州,对它们形态形成的自然人文原因进行了探究。Google erarh对于许多同学都是陌生的,新技术的引入,激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冲击力学生的视野,有许多学生课后也试着玩转google earth,如使用它演示地球光照图的演变,虚拟旅游感兴趣的山川、城市,从事地理的课内外学习丰富多彩。

在必修3中,我们又接触了3s技术,了解到google earth其实是一个gis软件,课堂中,我们保存了若干张卫星遥感图,并进行拼接,使用photoshop进行简单的处理,让学生初步明白地图是怎么绘制出来的,我们怎么样进行遥感图像的辨析。如,我们使用色彩选取工具,选取绿色区域,并建立新图层,就大概知道森林的分布区域。我们使用多边形套索工具,对主要道路选区并设置颜色,建立一张交通图图层。森林区域和道路区域的选取就是简单的gis数据库建立过程,让同学们了解了gis的工作流程。有些同学因此树立了地理学科理想,高考报考志愿,想填报地理信息方面的专业。

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角色的转化。通过制作实用的CAI教学课件,体现出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使教学特色更加多样化。现代技术手段逐渐走进课堂,广为利用,并日趋科学、合理、实用, 教学方法手段更趋灵活性和多样性。

六、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信息千变万化,许多资料库的信息和教师教育理念过于成旧。这要求课题组成员或者学生保持与时俱进的观念,适时更新资源库信息,不断学习新理论知识。

课题或课件制作中,师生经常因为技术瓶颈,在不必要的操作中浪费时间。因继续加强师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

在资源库的利用过程中,出现过度依赖资源库现有资源的惰性。今后应该加强原创教案、课件的编写和制作。对现有素材,如视频应进行精度加工,以最少播放时长,换取最大课堂效益。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与体会论文 篇4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在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创设情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真正优势,更没有确立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真正位置。近年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而传统的教育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

对于化学学科来说,怎样更有效的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帮助学生建构意义正是化学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追求的。基于信息技术资源共享、交互性强、多任务的特点,我试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建设网络化教材,创建包括开放性的学习资源库、具有良好的协作交流功能的学习环境,在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方面尝试进行一些实践探索。

我校先进的千兆校园网中网络教室可满足教学的多种需求,如学生上网、学科教学、电子阅览、师生培训、兴趣小组活动等,我利用学校网络进行了化学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的尝试。下面结合具体课例进行分析:

课例: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这是高一化学新教材第五章第5节的内容。由于高一学生未学习立体几何,对空间想象能力弱。传统教学中的模型和挂图教学,学生不能全方位的观察,很难对分子形成立体概念。我利用chemsketch分子结构软件制作了教学所需的各种分子,并且把教学内容制成课件。且上课前利用微机课让学生学会简单应用chemsketch软件,以C60为例,知道其键长、键角、全方位旋转等功能。计划用一课时完成本节教学。

学习目标:

1.理解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概念。

2.理解分子的极性与非极性的含义及键的极性与非极性的关系。

3.通过课件中分子模型的观察,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4.通过亲手制作分子模型,体会化学中的对称美。

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课本自学本课课件(课件在学校服务器上,学生可以直接打开或者下载到本机再打开)。

2.教师针对本节重点: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概念配合电脑动画加以讲解。

3.以具体实例,常见分子立体模型(应用chemsketch软件),师生共同解决本课难点:分子结构与分子极性的关系,学生总结规律。

4.组织学生组装球棍式分子模型,从亲自动手和直接观察中进一步理解各种分子构型。

5.按难、中、易将习题分为三个不同层次让学生解决疑点:如何判断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6.有能力的学生自己用chemsketch软件或球棍模型组装曾学过的分子结构,并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我和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完成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学习。通过这次网络教学活动,我进一步深刻体会到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越性:

1.多媒体网络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师只能针对多数学生能理解的水平讲课,学习好的学生“吃不饱”、学习差的学生跟不上。更不用说信息的及时反馈,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本节课中,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对照课本自学课件内容,然后对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加以讲解。学生及时疑问,老师及时解答。最后巩固练习,分成难、中、易三个不同档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练习,并给出相应的解析及答案。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能所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选择各内容的学习顺序和阶段进度,使个别化教学不断成为可能。

2.多媒体网络教学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影响、声音、动画于一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刺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看得清楚,听的真切,感受深刻,从而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方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渠道是多层次、多方面、多类别的。学生学会使用电脑并能上网,可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各种各样的信息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和飞速发展,电化教育设施是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工具。从小就接触科学研究前沿,破除对科研的神秘感,培养创新的意识,并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有很强的信息获取、分析、与加工能力(统称信息能力)。

3.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

在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一支粉笔写天下,三寸讲台说春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它确实是一种省时、高效的教学模式。但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取自己学习的信息、选择学习的途径、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不能完全改变以往的学习形式。在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拔;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抽象概括等手段,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获得知识。它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化学多媒体网络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网络上活动的教师与学生一起都成了学习者;在网络中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看成学习过程的参与者,而不是指导者,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对教师的恐惧心理消失了,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他们不仅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同时也可以同老师探讨问题,形成了多方面交流的交互式学习的氛围。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与体会论文 篇5

地理组李绍庆

虽然只培训了三天的时间,而且也没有学到太多的专业知识,但是有一点我可以确定的是,我的观念的确被潜移默化的改变了。在这三天培训期结束后,我也到网上浏览了一下,查阅了相关信息。原来我们的培训不是空穴来风,在中国很多地区早就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改革,各地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大量优秀成果也不断出现,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知识面更充分,我也借鉴了别人的有些成果,取长补短的谈一下我对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中的课程整合的见解吧!观点有不成熟之处,敬请各位前辈指正!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都趋于一体化,网络化。我们知道,网络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也直接导致了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领域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地理教育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方面作相应调整,以迎接时代的挑战。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主题,是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手段和工具。地理学科的空间性、综合性和学科的交叉性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传统的地理教学主要是以课本和地图为主,教师讲学生听,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如果教师的讲述缺乏生动形象的描述,照本宣科缺乏想象力,学生听课就会毫无兴趣。地理教学就会枯燥乏味。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弥补教师教学语言的不足,以生动的画面,立体的空间。运用信息技术,使地理图象,各种地图

实现动画显示,强化了学生看图,用图,画图的能力。学习地理最重要的是能够用图,看图和析图,教材上的地图是静态的,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使地图动态显示,使教师与学生互动。比如我讲“我国行政区的划分时”,就可以让学生做拼图游戏,每一个学生可以在电脑上做拼图游戏,当你拼完图时,电脑会告诉你用了多少分钟,给你多少分,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能够很快记住我国各省区的轮廓和准确的位置。再如讲“河湖的分布”,我就制作动态的河流,我指到那里,那里就高亮显示,对讲授长江和黄河的支流、流经的省区及地形区等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画河流的图,比在填充图上做题有趣多了。

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传统的地理教学,学生缺乏主动性,被动接受知识是传统教育的一个共同特点。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往往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性化学生转变成与教师一脉相承的追随者。教与学之间缺乏互动的条件,无法实现互相促进。人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精雕细琢使之更利于“器”,依仗这个“器”,才能“善其事”。丰富的网上地理资源和灵活的学习机制,是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根据自身特点有选择地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实施“个性化”地理教学法,使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果我们学校的条件允许,每个学

生都配有一台电脑,接入网络,构成了独特的“移动教室和实验室”,传统的图书室和实验室被移动式的“数字化”图书馆所取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局面。学生从资源库中获得大量信息,等于进入了知识得海洋,资源不断更新,任何一次创新得地理教学都被共享,积累,成为“保鲜的知识模块”。学生不但从校园网中获得资源,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有效性、领先性,使学生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从手段上改变了现行地理教学,更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观念的变革。信息技术将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以提高学生自身不断增长的需要,显示了信息教学的巨大生命力。

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是工具,和教科书、投影、幻灯、挂图等一样,具有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的作用,具有一定优越性。如何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教师平时就要注意收集资料,学习课件的制作,创建自己的教学网站。实现资源的共享。

我们平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收集地理资料,地理信息和地理课件形成自己的地理资料库,为以后的教学整合打下丰厚的物质基础。俗话说“聚腋成裘,聚沙成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想把课堂教学这份大餐做好、做香,离不开资料的积累与整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这样积累素材:在看电视或浏览网页过程中,把所见所闻的可能对教学有用的资料都加以整理,构建自己的资料库。资料库的内容进行分类:如地理景观图片、地图、风景名胜、风土民情、宇宙、人与自然、气候把它制作成图片类,并且拷贝成软盘或制作成光盘保存起来。如powerpoint课件、flash动画、视频、音频剪辑,作为课件素材保存起来。同时注意收集地理信息,进行归类收集,但要注意资料的新颖性、时代性和真实性。“地理试题集”“教海拾贝”“地理专题”“地理论文”等。然后制作一份检索目录供查找所用。有了自己的资料库,我们就可以自己制作课件,网络上下载的课件大多不合自己的教学思路,我就可以自己修改。当然在组织课件以及运用过程中,经常出现以下一些问题:整堂课给学生的感觉是课件的展示,学生眼前全是动画,使他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课堂好象变成了信息技术课,而非地理课。这样做的结果虽然是信息技术的使用,但实际上只是教学手段的改善。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方面进行更新。在使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中,信息技术应该突出教学重点、难点,课件精而不滥,能用动画不用静止,能用彩色不用黑白,能用板书不用投影,能思考就不用解说,补充信息而不翻版课本。通过信息技术,降低教学难度,缩短授课时间,加大教学密度,当堂反馈教学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把节省的时间还给学生。

总之,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后,作为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应该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师整合资料、整合课件的作用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把地理学科中的重点知识清晰、难点降低、知识面加宽,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自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与体会论文 篇6

学科:语文 作者:邹阅 单位:荷湖中心小学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实现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使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方法乃至教学的模式带有更强的新颖性、变化性、刺激性,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更多的学习空间,获得视听等多种感受,从而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语文生本课堂焕发光彩,让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与张扬。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课程 整合 体会

【正文】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学习不是单纯从特定题目的作文写字、阅读理解、或词汇练习和书法文采,而是透过不同的情境而使用不同的语言来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那些基本技能。尤其是小学阶段,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延展是透过阅读、写作、听说及生活经验,整体发展,互相影响而成。而这些能力和素养的取得,需要我们广大语文老师安排一些合适的环境,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融入其中,有所感受,有所体验,从整体上提高校学生的能力。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对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作用,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有利于化理性为感性,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对于有些语文篇目,作者在经过自己的千锤百炼后,已经把广袤的思想、深厚的情感融入到极其精炼的文字中。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仅用28个字就生动表现李白与老友孟浩然那种依依不舍的深情。但由于学生对生活感知较浅,因此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可能做到具体、全面、深刻、细致。如果只是教师用口而述,效果不会太明显,可是借助于信息技术,通过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这个问题则可以迎刃而解。教师可以自己制作或借鉴别人的作品,把每一个景物细节“春光明媚的三月”“静静伫立的黄鹤楼”“顺流远去的孤帆”“目送好友远去的李白”如同动画跃然于银幕上,再配上悠扬低沉的音乐古乐《送别》。学生在此情此景中便会这样描绘:在一个柳如烟、花似锦的春光明媚的三月,25岁的李白和年长他10多岁的老友孟浩然在武汉的黄鹤楼辞别。两人举杯畅饮,依依不舍说着送别的话,并且互相勉励要更努力地学习。分别的时刻就在眼前,李白望着那载着孟浩然的小船顺江而下,越走越远,心中难过极了。李白伫立楼头,极目远望,那小船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朋友的小船看不到了,只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教师不用花过多的言语去描述、讲解,而通过学生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自己便可以体会到李白与孟浩然那种真挚的友情。整个过程中,凝视着教师精心设计的课件,置身于现代信息技术为自己创设的教育情景中,学生会自己思考:为什么朋友间的离别是如此的令人牵肠挂肚?李白、孟浩然的友谊是不是在李白的默默的目送中永远的留存于天地间?„„经过一番思想的洗礼后,学生的情感也会同李白那样,体会到相知、相惜却不得不分离的痛苦、难过。“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一大的环境中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垠的心理体验。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把复杂的难以描述的演示为可理解的,真正做到化理性为感性,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有利于提高课堂质量,优化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合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各方面感官;对学生知识、技能发展的每个环节——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等,都能起到有益的作用,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只从视觉得来的知识可记忆83%,只从听觉获得的知识可记忆11%,但若把视觉和听觉配合起来获取知识则可以记忆达94%。多媒体的使用可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综合运用与学习,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课堂质量,优化了课堂效率。同时,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在色彩搭配、布局和谐等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优化教学效果,给学生以心理享受。

如《鸟的天堂》一课,写的是广东省新会县天马公社的一棵大榕树,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从未见过,很难想象,我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和作者巴金爷爷一同到“鸟的天堂”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被“鸟的天堂”那幽静的环境所陶醉,时而为船桨那有节奏的划水声而欣喜,时而为榕树的繁茂和姿态的独特而惊叹,时而为鸟儿的繁多而称奇。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南国,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有利于发挥学生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师生互动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注意调动学生的感官和心理体验。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在对学生的全方位接触和感知。要引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来实现对语文课程的认识、理解、体验、感悟、升华。

传统语文课堂经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兴趣不高,参与率低,缺乏积极主动性、不愿更不会时间和创新、大部分学生长时间的当“观众”,坐“冷板凳”。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无活力,学生更无活力,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加强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的整合,利用这一载体把教师、学生、教材、社会、思维等都贯穿统一起来,更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教材。从课内到课外,从理论到实践,从学生到老师都教师精心设计的网络里,全体学生都能认真思索、积极参与、发现问题、深入挖掘、肯说愿写、乐于交流,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学生完全从被动接受者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而言,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新鲜感和成就感。课前,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安排,搜集课上用的相关资料,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如我在《仙人掌》教学过程中,提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仙人掌的资料,以及仙人掌和墨西哥的关系,有了这些提前准备,课堂上,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老师的问题,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制作的精美课件,又一次在课堂上强化了重要知识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制作的仙人掌课件,首先要让学生对仙人掌有个直观的认识,通过了解外形特征进而体会其品格:性格坚韧、抵御猛兽,落地生根、花朵鲜艳,学生在惊叹花朵鲜艳的同时,也理解了仙人掌的生命力顽强的奇特。这样的学习环境,能够提供学生自我组织的学习方法,并具有强大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能够长时间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欲望。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把这一优势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及时诱导到研读文字教材上来,诱发学生更高层次的阅读需要。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引发学生心灵感悟。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根据教学目标收集整理教学需要的视频、图片、文字、声音、课件等。在教学教学中,学生通过校园网资源库广泛收集信息资源,可以较为简洁方便地把学科资源找到,把新科技、新信息、新发明充实到教学内容上,增强课堂信息量,使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范围内扩充、扩展、深化。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可以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促进语文课程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资源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可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语文教堂中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在信息时代,要实现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就决然离不开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摆脱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的思维定势与禁锢,让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与张扬。

语文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使语文文化的内蕴融入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之中,将传统的学习环境重新构建为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更先进,学习内容更丰富,这样的教学是培养21世纪综合型人才的摇篮。【参考文献】:

1、李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7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与体会论文 篇7

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内容的整合

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 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 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 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人无完人, 书亦无完书。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 还是难免有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 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很好地弥补此中不足。

例如苏教版的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石头书》这一课, “化石”、“煤炭”的形成, 以及地壳的运动, 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在教学中, 我们通过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 借助信息技术, 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有趣、复杂的化石、煤炭形成的过程、复杂的地壳运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还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

我们正是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 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引入时代活水, 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 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 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 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 使教材“活”起来。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模式的整合

“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育口号。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 缺乏活力。教出来的学生就好比碗里的鱼头, 拨一拨, 动一动, 原本聪灵的个性被扼杀。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 怎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中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网络环境下学习, 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 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 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丰富课外知识,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又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恐龙》一课的教学时, 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处理、补充, 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 学生提出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我的引导下, 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自己上网查找信息, 进行个别化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不仅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而且对恐龙的一些其他知识了解了很多。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课程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 这种教学将会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 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潜能, 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 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 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 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看来刻不容缓。利用网络环境来进行语文教学, 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丰富性。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赶海》一课向我们展现了大海的美丽以及生活在海边的儿童感受到的特有的乐趣, 文章写得生动、感人。但对于远离海滨的孩子来说, 要让他们在头脑中想象然后再去理解感受, 实在有画饼充饥之感。教学时, 我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在上课伊始, 通过播放《大海啊, 故乡》的优美旋律, 使学生入情;然后将风平浪静、波涛汹涌的大海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使学生入境;再将海边孩子们的乐趣通过画面出示, 让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进行表演, 情境交融, 动静交替,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 在《大海啊, 故乡》的动听旋律中结束全文, 首尾呼应, 余韵缭绕。这样的学习, 学生不会有丝毫的枯燥、烦闷之感, 寓学于乐, 课堂充满了美感与生机。

又如在《一次特殊的葬礼》教学中, 设计者就提供了三个可发散延伸的空间, 一是为什么这次葬礼是特殊的。通过链接相关网站, 学生们了解了为什么总统要为这条瀑布举行葬礼。二是关于现在我们周围的环境, 特别是水源的污染, 能够引起学生对生态平衡的警醒与深思;三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 为学生提供比较鉴别的内容, 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文学评价能力, 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熏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方法中, 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 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 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探究性课题的整合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 我们应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

比如我们在校园网或教师的个人主页上, 公布研究的课题“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等。全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 围绕选题, 或个人或组合成学习小组, 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 整理自己的成果, 写成小论文在网上发布。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与小学语文拓展型课题的整合, 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 不仅学习了他人的研究成果, 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 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

五、信息技术与小语文学科整合所要注意的问题

在“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 我们感到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尽管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 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 尤其是小学生, 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二是要切实从语文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 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 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 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 发挥计算机的优势, 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三是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缺乏, 使“课程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 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 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会耽误本身的教学任务。

四是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

五是信息污染与网络安全。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与体会论文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策略

当前,由于老师们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及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缺乏严密性、实效性,由此我们尝试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研究。

一、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学策略

(一) 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学创设情境提供便利

多媒体计算机所创设的多媒体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何尽快地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效果呢?我们结合校情构建了我校校本教学资源库,从“建网、建库、建队伍”的工作思路出发,提出了以点带面的发展战略。比如在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中,信息技术骨干教师挑起大梁,其他成员则分类参与进来,形成团队合作开发形式。到目前为止,我校校本资源库共有精品课件一百五十余个,以学科、年级和制作工具平台进行有效分类,便于教师搜索和查找。教师通过学校网络可随时在学校内任何一台电脑上调用,并可对其原文件按自己上课的需要进行修改,“正如探囊取物,信手捻来”。在资源的建设上我们还非常注重“拿来主义”,在我们的课题网上,有一个栏目叫“他山石”,里面存放的都是“拿来”的精品。在教学中,老师们于各个环节运用着这些资源,使学生兴致盎然,非智力因素得到充分调动。

(二) 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功能,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

研究表明,情感交流是人机交互不可替代的。因此,在网络环境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更应注意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功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

教师除了自身要适时运用一些赞许与鼓励性的话语外,所采用的教学资源中也要明显地突出激励表扬的一些细节。如数学教师制作的课件中,学生每答对一道题时,电脑教师会发出掌声或是欢呼声等。这些激励更多应体现在言语上,如张欣超教师所运用的专题学习网站《微笑着面对一切》,“学习建议”中这样写道:得知自己的伤势后,桑兰是怎样面对的?到3—6段去找找吧,你肯定能有所发现的,教师期待着你的精彩发言。追求成功的情绪体验是人的精神需要,学生尤其如此。诸如此类的电脑用语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情境,有助于他们以饱满

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

二、指导学生适应信息技术环境、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其目标是使学生适应信息化环境,具备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指导学生尽快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学会学习。我们在研究中采用以下几种重要方法:

(一)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具体来讲,就是给出一个学习主题或一个具体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利用互联网或校园网丰富的资源查找相关内容,通过资源整合形成对该主题的观点。如胡廷杰老师执教的《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在观赏《晏子使楚》精彩片段后,学生激情高涨,教师适时提出学习任务:伟人们如毛泽东、周恩来有哪些尊重他人的事迹?让学生带着任务到专题网站去找寻答案。教师及时加以点拨,化难为易,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以顺利进行。

(二) 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协作学习

研究表明,仅仅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不完善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协作学习的形式多样,可以针对一个共同的问题进行不同的分工,组内成员各司其职、共担荣辱完成任务。进行协作学习之前,教师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进行协作学习分组和组内成员分工时,教师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原有知识水平。如王晓燕老师指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汶川地震牵动你我》,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分四个协作小组,分别以“灾情报道”、“感人瞬间”、“爱心奉献”、“地震常识”为研究主题,让学生通过专题网站提供的详尽资料,作一研究小报告。小组成员或查找、或制作,围绕一个目标齐心协力,共同提高。

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实践活动的活动性教学策略

在实验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和开放的课外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达到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统一协调、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具体方法有:

(一) 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培养学生具有把自己当作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探究者、研究者或发现者的意识,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课堂教学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竞赛等形式的尝试,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桥至美》这类写景文章时,让学生担任旅行社小导游,在明确自己的职责后,通过从网上查找旅游景点背景知识、当地风土人情等相关知识,完成对该旅游景点的介绍。这种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也可和竞赛活动有机结合,如班级分为几个不同的旅游团,完成角色扮演活动之后,由师生共同评选出优秀小导游。

(二) 利用信息资源,创设开放的课外环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体现在课堂环境,还可延伸拓展到开放的课外环境。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可以把拓展性学习资源作为课外的学习内容。网络的丰富资源可以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一个自由广阔的学习天地,学生可以选取其中感兴趣的内容深入研究,发展其个性特长。

参考文献:

1.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1).

2.颜卫华.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之我见[J].贵州教育, 2006(2).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与体会论文 篇9

在信息科技课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信息科技课的教学目的是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软件技能后,应当把课堂教学的重点过渡到创设有实践价值的`真实任务,配合其他学科的背景知识,分析出所需的信息(数据,方法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有效地使用相关的信息工具自主完成任务,并能对解决方案做出正确的评价.

作 者:周刚  作者单位:上海市位育中学 刊 名: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23) 分类号:G71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与体会论文 篇10

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培训心得体会正文: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培训心得体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不仅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进入信息时代我们教师正逐步掌握并不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我校的几位老师给我们交流了学习的体会,受益匪浅。首先使我们了解到了电子白板在教学上,比较好地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体现了新旧知识的交互,同时还可以展示同学作品,提高授课效果。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通过师生互动将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在白板上随意圈点,突出重点,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学生也可以在白板上做连线、选择等题目;利用VCM互动课堂提供的拖放功能,学生在VCM互动式电子白板上可以进行顺序排列;使用特有的.遮屏功能,让学生填词填空,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与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其次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活动主体上,强调参与者是主体;在具体方式上,强调对话分享;在发动方式上,强调内源式发动;在内容选择上,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主反思与专业引领结合。新课程改革及新技术运用涉及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新课程改革实践不断向我们提出研修的新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和能力?如何处理好电子白板课前预设和课堂交互的关系等,这是我们今后需要探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与体会论文 篇1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当今时代变成了信息技术的时代,人们生活的生活和工作渐渐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教育也是如此。本文主要研究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整合。本文主要介绍了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的特征,阐述了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的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课程;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一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的特征

(一)广泛的开放性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具有非常广泛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教师可以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课程知识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借助计算机来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根据社会上面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和学校常规教育方面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在实践课程中进行有效的学习。这种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充分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老师的针对性训练。

(二)充分的自主性。

在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过程的整合过程中,老师主要起引导的作用,向学生传授一些知识点和技能之后,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实践。传统的教学方式属于接受性学习,以老师在课堂上讲课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老师所灌输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选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过程的有效整合,改變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让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权,老师通过创设一些有意思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综合实践基地里面学生自主地探究、实践、发现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现实的亲历性

由于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整合主要是通过学生在综合实践基地内亲自动手实践来完成的,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具有现实的亲历性。它注重科学理论同现实社会的联系,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关注周围的环境问题、生活问题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在对课程进行实施的过程中,亲自去体验,自主的进行活动。学生个体的学习迫切需要小组讨论、交流和协商,进行互相学习、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和情感交流,从而得到帮助和启发,进行问题的研究和任务实践,共同参与完成学习任务,这样还能在综合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的方式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

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课程内容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来呈现,这样可以营造出一种比较轻松和自由的课堂气氛,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比较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情境教学”是目前应用得非常广泛的教学方法,作为信息时代的老师,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或是综合实践课程的相关教学要求,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改变教学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开放性和综合性是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共同特点,他们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都是想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学到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社会性。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整合,使得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改变。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老师的要求是深刻的理解所要教的内容,借助于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将所要教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综合实践课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绘画、音乐、编织、民俗、制作、信息技术等,这对于综合实践课的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必须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在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要求是运用信息技术,自己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消化吸收老师说讲授的内容,并且在老师所讲授内容的基础之上,自己去进行拓展,学习课程之外的东西。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科学意识,发展个性特长。

(三)重视利用综合实践基地里面的资源

要想切实地贯彻落实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学校重视利用综合实践基地里面的资源,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通常情况下,综合实践课程所涉及的实践内容操作性强,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去进行实际的操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实践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学校要充分利用综合实践基地的有利优势,把学生带到综合实践基地里面去,让学生利用基地里面的资源,这样学生会觉得上课方式更加有趣,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

总结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个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课程,培养学生们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非常重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信息技术的变革,使得学生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学生可以借助于网络来自主搜集、整理和汇编资料。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整合,改变了老师的上课方式,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罗珊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08.

[2]童乃琴.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探索[J]. 中学时代(教师),2012,12:41.

[3]吴忠喜. 综合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教学[J]. 新教育,2013,04: 24-25.

[4]李俊. 浅谈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A]. .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13,03.

上一篇:敬业与乐业读后感5则范文下一篇:八下道法第8课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