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共11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 篇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
2013年我们大岭中心小学的所有老师都积极地参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活动,让我们受益匪浅。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使我们明确了新形势下,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研修有了新的发展趋势。以往的研修,老师们都认为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多大的帮助,甚至无关。但这次的项目学习让我们耳目一新,因为它真真切切的做到了与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相连。本次学习让我萌生了许多心得,具体如下: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必须紧密联合
一个人要改变行为,首先要改变观念,而观念的改变在于理念的达成。尽管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如时间空间的制约;异校交流和专业引领的障碍;校本研修管理手段滞后;缺乏对教师持续性支持平台等。但吉林省对这个项目研修工作开展始终持之以恒,终有成效。基于教师研修为核心,主要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和对教师专业成长真正有效的角度出发,通过网上网下结合,通过主题活动给予落实;围绕课堂教学,整合远程学习与教学研修;做与学思研结合,着力教学问题的有效解决。显然,信息技术与课程必须必须紧密联合。
二、教师培训模式应该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什么?网络带给我们什么支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设计一定要紧跟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发展的重点任务是推进信息技术在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创新发展。关键在于营造网络学习环境,推中国教师研修社区平台设计理念:信息技术与课程相结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以学校为单位,整体设计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能够支持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教师备课工作减轻工作负担;利用网络工具促进教师养成专业交流的习惯,深度思考的习惯,推动教师终身学习。从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
三、要具备信息技术能力是现代教师的基本条件
教师可以在平台的word文档里书写学案、教案、目标等,也可以在网页上书写听课的感受、建议等,全国教师要具有信息化技术能力的操作。显然网上网下的研修形式已走进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我们不得不改变观念,创新理念,逐步发展。
其实“营造网络学习环境,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在于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切实发挥校本研修的基础作用。校本与网络研修整合是使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细致化和可持续化,关键在于这种模式和平台根植教育教学一线土壤,接地气。如果我们持之以恒,把每个细节做好,就是把质量做好,而质量则成就发展。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到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究竟是什么等一系列的细节都要细致化、常态化,的确需要一定坚持力。教师只有具备时代所需能力,不断创新,才能起航远行,杨帆万里,才能为国家培育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 篇2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根据儿童心理特点,由于小学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对抽象的数学往往不感兴趣.心理学家赤瑞特纳的实验证明,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刺激越能调动学生眼、口、手、肤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获取的知识保持得越好.多媒体具有特殊的声、光、色、形,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把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概念对学生来说往往抽象难懂,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和利用他人的思维成果,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反馈过程中,能利用信息技术使得数学知识和学生的思考过程具体化、形象化,课堂教学必将更生动,整个反馈过程必将更流畅,同时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如:为了让学生理解直线、线段、射线这三个概念,先显示一蓝色线条,并向两边延长,使学生认识:直线是无限延长的,直线没有端点;接着在直线上出现两个红色的点,两点之间一段变成红色并移下来,使学生认识到: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是无限长的;再显示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射线,并显示手电筒和太阳发射光线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射线是无限长的,从一点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引出无数条射线.由于学生亲眼看到了这些动画,对直线、线段和射线等概念的印象非常深刻,特别是对抽象的无限延伸性也就理解得更加清楚了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是静止的,但又是动态的,教师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但知识反映的内涵又是无限的,而体会知识的具体与抽象,有限与无限,往往就是数学课的重点与难点.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处理各类教学方面具有超强的能力,利用这一特有的功能可以刺激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多角度的细致的理解数学信息,使信息活动直观化,认识的印象明朗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突破重点,突出难点.
如:教学相遇问题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可以在电脑上设计为把两者速度相对应的线段移动至一处,用两者的速度和去度量总路程,从而得出所用时间与相遇时间是相同的.这样就形象地把相遇问题转换成一般的行程应用题,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
四、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个别化和协作式”的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网络特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它有助于实现分层次教学、个别化学习,为每名学生尽可能的提供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例如,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制作成小教学软件,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尝试进行操作实践,对于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来解决,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小结,学生通过课堂小测试的反馈信息和对照学习目标进行自我评价,达到学习的目标.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学生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与同伴、其他读者及专家合作,利用网络技术的BBS和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并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学生还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体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发布作品并进行交流.
实践表明,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尝试、探求、发现的境界之中,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因此,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接受的信息量大,获得的知识多,并且能迅速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又成为他们接受新信息的认知前提.
参考文献
[1]赵大悌,赵小刚.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中小学教师自修教程主编.
[2]安宝生.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中小学教师自修教程主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 篇3
在科学课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通过声、光、色、图等信息直接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刺激学生思维积极性,可促使学生感知迅速、积极探究、想象丰富。并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这无疑给科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改变了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信息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生教育打基础。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科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现代信息技术能生动直观地将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中。通过视听器官的协作运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现代教育技术能将文字、画面、声音有效地融为一体,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如:
我在教《地球上为什么有四季》一课时,发现教参提供给我们的光盘中,相关影片并不十分精彩,且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我借助了知识宝库——网络资源,搜索了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和生动的解说。课堂上,学生的兴趣相当浓厚,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情景中,积极思考,主动探讨问题。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地球的神奇与美好,从而激发了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可以说,这样的教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动态模拟演示,搭建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平台
模拟演示是教师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常规教学手段下,教师的示范或某个操作的演示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计算机的模拟演示功能却能使之很好的实现。
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教学的特点是旨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他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能力,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他们终生的学习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网络学习科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各方面能力。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科学学习效率和表达探究成果的质量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能力,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对象,再现各种事物的细节和变化,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提高教学效率。在科学教学中,有很多课文内容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的。如《地球的运动》等一系列天文知识的课文,《生物》等表现多种生物之间联系的课文,《人体肌肉》等讲叙人体生理知识的课文,这些课文内容都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而且效果比实物展示还要好。特别是“地球的内部构造、变化、板块移动”等,是难以用实物展示在学生面前的,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就具体教学来说,利用表象形成概念是培养学生概括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是培养学生推理思维的主要方法。由于科学知识之间如链条一样连接着,本身就具有科学的逻辑关系。我们在设计计算机软件时完全可以依据这些关系,将本来就有密切联系的知识有机地沟通起来。在进行教学实践的同时,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在不断地组建,逻辑推理能力也就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得以发展起来。
例如,教学《眼睛的科学》一课时,要求学生掌握眼球的构造,了解瞳孔的作用,知道为什么眼睛能看到物体。教学时我让学生看挂图、模型,帮助学生迅速地掌握眼球构造,再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播放《眼睛的奥秘》的录像,这样,使眼睛这一难以表述的人体生理结构形象清楚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对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分解演示,通过放大、放慢,或定格、重演,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操作,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 篇4
临江市建国小学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先让全体教师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和作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其本质就是以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实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成为一种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当前,我校教育信息化技术基础建设已初步完成了,内部网络系统运行正常,网络的利用率较高,为信息技术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由信息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转向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观念和方法,提高办学效益,这是我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以信息
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交互性,打破师生、生生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认知过程与感 悟、体验过程的统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极大地丰富教育资源和适时更新各类知识,不仅有利于扩大课堂信息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在网络环境下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 学环节融为一体,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自己最佳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再让教师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途径
1、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常规的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备课、作业等教学常规重点环节的操作模式。在备课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学校信息库,利用网页式备课的形式,将教学设计、教学资料、教学课件融为一体。同时,要将集体备课、个人备课、集体教研、上课通过网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在作业上,要通过设计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作业,正确引导学生广泛搜集信息,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书本知识、网络知识、自然知识、社会知识联系起来,提高
学生搜集、分析、判断、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习惯。
2、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整合。
(l)在教学目标上,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 技术的优势,建立开放式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 象、自己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借助信息技术,将重点、难点、疑点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同时,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将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经过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多样化的过程,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历多种观点的碰撞,去经历和体验学习过程,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教师与学生应该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启发,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4)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独特见解和生活经验,积极鼓励学生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独立学习,自主探究,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激励学
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3、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教研模式的整合。
(l)构建新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程要在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联系 实际、灵活创新,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教参书所提供的材料。
(2)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模式。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突出学习过程和信息资源的设计,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整个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探索者和研究者,使教学过程由传 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构建基干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活动为主,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教师可把经过筛选的问题,通过计算机技术,创设问题情景,传达给学生,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最终以电子作品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总结报告
临江市建国小学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我校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理论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先对本的工作做以总结。
一、加强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领导和管理
为了加快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步伐,学校成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领导小组,校长亲自任组长,小组成员以一批有较强信息技术理念和素养的中层干部和学校骨干、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的教师组成,集体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体目标和相关措施。
小组成员根据计划按完成工作任务,建立健全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各类电教设施的使用规则、校园网的使用管理等等)。制定了鼓励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索的一系列的评价机制。广大教师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和谐环境下已经能从认识上的提高,最后转化到实际行动的操作。
二、健全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工作机构
学校成立了信息技术学科组,担负学校校园网管理维护、协助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常规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及电教设备的管理等各项工作。同时对信息组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顺利进行奠定好基础。
信息技术组在学校工作中每年制定计划,年终有总结;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组织相关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得他们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方面更加的得心应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重视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硬、软件建设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学校还调拨了专门的经费,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资金。通过大家的努力,学校已有电脑()余台,电视机28台、投影仪28台、数字投影仪7台,实物投影仪7台、打印机4台、数码相机1部、摄像机1部。
四、深化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师队伍技能的培训
为了能进一步促进教师将学到的信息技术能广泛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学校的领导班子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技能培训中起到表率作用。积极参与计算机中、高级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掌握较为全面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我校领导带头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积极建立博客,进行网络学习,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引路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 篇5
一、搭建理论平台,作好实验准备
1、建立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是融信息技术和人脑潜能开发于一体的新教学理论。它鼓励、提倡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进行探索与建构学习,强调“以多种方式同时重建自己的知识”的弹性认知(cognitive flexibility),鼓励教师和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知识表征,从多角度审视知识,以便学生与教师通过交流互动形成对知识的比较完整和深刻的理解;重视教与学的可视化、情境化,强调学习必然受到情景的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赋予学生的使命是:自主地学习,主动借助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必须的学习资料,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与对话,建构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
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treychler)做过的两个著名心理实验:
人类获取的信息
记忆的持久性(2)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是一个交叉学科的理论,是研究在特定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活动的理论。活动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类行为活动是人与形成社会和物理的事情以及社会和物理环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过程。人的意识和行为是辨证的统一体。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发展和人的外部活动是辨证统一的。
活动理论认为,活动受动机支配,它由一系列行为组成。每个行为都受目标控制。行为是有意识的,并且不同行为会达到相同的目标。行动是通过具体操作来完成的。操作本身并没有自己的目标,它只是被用来调整活动以适应环境。操作受环境条件的限制。
(3)心理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少年时期是培养、开发人的创新素质的关键期。通过适当的教育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4)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即教育更加关注人、关注人的需要、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的生存、关注人的发展的观念,是人们面向21世纪认识和把握教育的深层理念。人本主义教育观念实质,决定了它的基本思路是注重多元的教育价值取向。因为人本身就是多元的。人的天资、性格、志趣、思想、情感、品质,以及人的能力等等,都集中于一身;而且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们又是有差异的。“多元”可谓是客观存在的。(5)多重智力理论
美国的加德纳(h.gardner)于l983年提出了多重智力因素理论(又译作多元智能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指出每一个人至少有七种不同的“智力中心”即:
语言的智力;逻辑数学的智力;视觉空间的智力;身体动觉的智力;音乐的智力;人际交往的智力;对心理的洞察的智力(后他又增加了“自然观察的智力”)。
而且这七种智力并非单独存在,很多时候以群体方式运作,不同的组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传统的“智力”,不过是这七种智力中的前两种,即语言智力和逻辑数学智力,不久,斯腾伯格(r.j.sternberg)又提出了智力结构的三重模式理论,认为智力是由相互统一的成分、情境、经验三重模式构成。
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实验研究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研究方案、计划。
3、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实验硬件及软件环境,为课题实验研究创造物质条件。
每个实验班配置一台43英寸背投电视、视频转换平台,实现了实验班“一人一机”。建立了多功能教室,媒体网络教室,闭路电视系统等。每间办公室都配备了多台计算机,并通过光纤建立与因特网的连接,为教师开展课程整合实验提供了保障。在软件建设方面,购买了“几何画板”、k12资源库等多种实用教学软件,这一切的建设与完善都为顺利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验奠定了基础。
4、学生的分班与培训
在全校四个年级中,共设立了8个人数为20--24人的wbi模式实验班,利用假期专门对学生进行了两期信息技术培训,使他们初步具备了漫游因特网进行信息检索、浏览收集资料,进行软件下载的能力,为学生选择加入实验班的正常学习提供了保障。
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和提高信息素养,是搞好课题实验的关键
1、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改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要搞好此课题实验,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思想和理论素质。
思想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为此,我们分两步进行。第一,派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听课学习,推荐他们参加各种培训,使他们尽快用现代化教育思想来武装头脑。第二,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教育理论学习,每周都有“学习日”。通过学习,使教师懂得“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现代化教育理论,懂得现代化教育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引入教学领域,对教育教学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唯有积极提高自身运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能力,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现在,教师们作的实验体会、论文等已汇集成册,留下了课题实验过程中的大量足迹,以便在校内为所有实验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2、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
在培训中我们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培训方式。(1)、全员性:要求全校教师必须都参加。学校专门开展了两轮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培训和考核,并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使全体教师基本掌握了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和操作。在大庆教育局组织的教师信息技术中级考核中,领导带头,全员参加、全员通过,成绩喜人,受到了同行的赞赏。(2)、全程性:在培训中,不仅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技术,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把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现在,教师们都能够熟练地使用校园网和internet,能从中获取、分析、加工所需信息;能够在学生的电子教室中自如地实践wbi模式,并能够独立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来满足自己教学需要。例如:李云竹、汤凤云、董菲、郭尚宁、王敏、胡秀珍、刘琳、朴红燕等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3)校本性:在培训过程中,购买在教学中实用的资料,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积极自学自练。(4)发展性:学校规定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达标标准,并对在现代信息技术考核及操作比赛中成绩好的教师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使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崭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实验的第二阶段开始,我们先后开展了三轮大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讨展示课活动。三个年级共出展示课81节,所有学科全部参加,包括校本课程和活动课。即: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信息技术、形体课、心育课。累计听课人数达1500多人次。展示课体现了以下特点:
1、所有教师都能结合本学科特点,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驱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利用网络自主学习。
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也正是利用网络中形象生动的众多资源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教师从课堂中心退居为辅导者,为学生广泛地收集学习资料,做好学生学习的后盾。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4、所有上课教师都能综合应用动画、影像、图像、图形、声音、文本等多种媒体,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多角度地将大量教学信息快速地传递给学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所有实验班的任课教师都已形成电子教案,各种教学资源正在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课堂教学。
创设情景,体验生命价值:宋敏老师的政治课,讲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问题。首先教师通过背投电视出示影像资料,(战争片段;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片段;今天人民的和平生活片段)战争与和平鲜明对照,使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伴随着优美的钢琴曲,体味着和平的美,现实生活的美。惊慌出逃,尸体满巷,整个城市充满了战争的硝烟,二战德国纳粹残杀犹太人的悲惨情景,伴随枪声,体验着战争的恐怖与凄惨。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跨越时空,把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抽象的说理,形象的再现在学生面前,情感得到了升华、认识更加深刻。他们认真、严肃的思考、回答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你对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怎样看?
皮亚杰认为:“学习是基于行为的内在欲望而必然产生的活动”。这节课的最大成功在于创设了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激发、提高学生课堂认知内驱力,从而主动建构知识意义。
在数字世界“玩篮球”:这不是梦想,这是何术娟老师的一节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课。体育课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和技能技巧,运用信息技术整合体育教学可以通过完整动作的演示,使学生形成准确的动作表象;通过分解动作的演示开阔了学生观察面、提高了示范效果;播放nba比赛中的精彩画面,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及竞争意识。这节课得到了全体教师的一致好评,王校长赞扬说:“你是中国大地上第一位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体育教师。”
纵观三次研讨活动的始末,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所显示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效益,更看到新课程理念的存在,并感受到它的冲击力,它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等,都通过老师们的教学活动展现出来。
四、加强课题管理,促进课题实验研究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使课题实验不流于形式,让实验的生命力得到生长,必须用一定的制度和措施来激励和约束。为此,学校制定了“课题实验课堂教学评估细则”、“实验管理制度等”,这些措施的出台,规定所有教师必须按时参加培训学习和课堂观摩,经验交流等,必须按计划运用教学软件上好实验课;学校则定期对教师的实验情况进行检查,对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同时,也作为评优、晋职等的重要依据,激发了全体教师参与课题实验的热情,促使教师不断努力,提高科研水平。
我校的实验也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2002年1月份,在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试验区(东北片)课题研究工作会议”上,与会专家、代表被这一新颖教学模式的先进性、可操作性、可普及性所感染,成为本次会议的亮点,并对我们前一段的实验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五、课题实验的阶段性成果
1、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验,造就了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
(1)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教育技术环境建设的快速提升以及教学实践的尝试,使教师们感到,学习资源的丰富和扩大,方便快捷的教与学、学与学交互,为建构主义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它不但使建构主义理论有了实施的手段,而且推动了建构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大大地增加,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重大作用。
(2)首先成为最会学习的人
教师要成为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需要更加关注学习,更加会学习。我校100%的教师都具备从网上快速查阅,获取各类知识的能力。
(3)操作技能全面提高
a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和word文字处理,掌握双向多媒体操作,并在课堂教学中灵活使用。
b会用 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用excel管理学生成绩和学籍,掌握网上发邮件,收集资料、下载资料等基本操作。
c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使用。部分教师掌握photoshop等软件的操作,掌握适合于自己学科的应用性平台软件(几何画板等),会用flash等软件。
(4)多次获奖
2002年我校被大庆石油管理局教育培训中心评为“先进教研单位”。刘庆峰老师获黑龙江省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说课大赛一等奖。郭尚宁获大庆石油管理局教育培训中心“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说课大赛一等奖,李云竹、卞迎爽获三等奖,李云竹获大庆石油管理局教育培训中心让北学区网络教学观摩课一等奖。另外,还有多位教师论文、案例在省市获奖。吕彦芳、姚琦等六名教师被评为大庆市学科骨干教师。
学生获奖情况:在第八届全国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联赛中,张东擎同学获黑龙江省分赛区第五名的好成绩;此外还有十多名同学同时获奖。
在黑龙江省第二届‘卓越杯’中小学生网页制作竞赛上,我校的两个代表队分获二、三等奖。
2、开发智慧性资源的灵魂,为学生的终身负责
信息技术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和为学生创新能力、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在实施“wbi模式”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认知主体地位,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主动、自主地建构知识意义;教师则始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设计者;媒体则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现在,学生们普遍感到计算机和网络已经逐渐成为自己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正在成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手段。
(1)实验班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有所提高,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分析、处理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例如:在一节初三化学课上,课题是“铁的性质”,老师要求学生去k12教育资源网上查找有关铁的性质、用途,了解铁制品的锈蚀原理和一般的防锈方法。学生在接受了学习任务后,立即开始了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然后,针对老师提出的一个个学习问题,应用所掌握信息作出自己的判断。
(2)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态度有了明显改变。
“wbi模式”班学生对我校开设的选修课-----第二外语(法语)课以及一些活动课,如乐器演奏等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受益匪浅。现在,我们还在初二年级开设《孙子兵法》等选修课,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3)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近一年的网络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已不满足于学习教材上的知识,思维也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网络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使他们的信息量大增,眼界开阔,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发散性思维得到了训练。例如:在初一历史课教学中,针对历史人物成吉思汗怎样评价这一问题,教师没有给出结论,而是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让学生阅读了大量的史料,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较客观的评价,从而培养了学生能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例举。
(4)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有所增强。
实验过程中我们有针对性的采取了各种措施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并开展了一些有益于增进学生网络知识、提高网络道德水平和培养网络道德的活动,如:学生网络知识学习竞赛、计算机操作技能比赛、电脑作品设计比赛等。
六、引发的的思考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践中,不断受到观念的冲击、技术的阻碍,体验着探索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引发的思考是广泛而深入的。
1、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将成为各学科教学革命的支柱
信息技术不能成为教师“机灌”的工具,应该认识到它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提供最佳环境,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育观念甚至是教育体制产生深刻的变革。
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教学突破了简单的演示型模式,有机地结合了多媒体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网络环境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两种优势,并在教学思想上强调学习是被促进和支持而不是受到严格的控制和支配,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注重学习活动的灵活性、实用性和时效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交往、实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教法的变革等。
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无法想象一个自身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进行有效地整合。此外,教师在美术、音乐等方面亦应有不俗的修养。
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4、教学过程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教学实验正在探索中进行,不可避免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强;个别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视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wbi模式”为第三中学的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现自我的舞台和发展的机会。同时,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国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为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与环境。一年多来,由于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今后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1)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使wbi模式日益完善,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理想。
(2)要加强教师培训,不仅包括学会运用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进行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的培训,使教师学会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合理地设计教学,传递教学内容。继续组织相关活动,推进实验进程。(3)加强政策引导,调动广大教师学习实践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 篇6
基于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大学英语任务型教学
本文探讨通过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习得的`研究性学习思维方法整合的手段或途径,来进行大学英语任务型教学.
作 者:梁松鹤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2.0关键词:信息技术 研究性学习整合 任务型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 篇7
1 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对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重要影响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 学生从实际学习中选择并确定研究的课题, 用相似于科学探索研究的方法, 自主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并且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是来源、存储、转换以及加工文字、数字信息、声音、图像的一切现代高科技的总称, 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 其对任务型高中英语教学有着深渊而广泛影响。任务型教学法要求学生在思考中学习, 在做中学习, 使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现在,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 将课程中习得而来的宝贵研究性学习策略与理念, 通过网络平台, 应用到我们的任务型教学中。
2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特点
2.1 更多地侧重于过程的学习
现行的语言教学方式侧重于老师的课堂传授, 侧重于学生被动地记忆和模仿, 在学习的整个环节中更多地以教师为活动的中心, 学生则被动地成为知识的存储容器。而在任务型教学的整个环节中, 学生往往是活动的主体, 学生通过完成教师设计的典型任务并积极地去学习。再整个过程中, 任务形象, 目的清晰, 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搞, 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习, 在完成任务中提高。
2.2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研究表明, 学生学习不断的动力来源于其自主动的、内在的学习动机, 而不是来源于家长、教师、社会等外部的要求, 它依赖于学生的主动性。那些具体的、直观的网络素材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问题, 主动地开口讲英语, 动笔练英语, 此类学习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 在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下, 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够逐步深入。伴随学习的深入进行其所带来的收获更能给学生带来一种极大的满足感, 进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习的效果更具有效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增强其自发性,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3 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极大地提高
高中英语新课程内容多, 容量大,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能够更加高效地设立学习情景, 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 促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语言知识, 促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理解问题, 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极大地提高, 这也是学习高中英语学习的关键所在。
3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教学方式
任务型教学方式主要由三个阶段所构成:一是在任务前。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往往通过各种活动给学生输进与学习任务有关的内容, 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 激活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材料,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二是任务中。该阶段是语言习得的过程, 教师不仅要留意学生语言的流畅性, 还要特别注意学生语言的准确性, 积极鼓励学生重构英语语言。三是任务后。这个过程非常重要,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他们进行归纳、小结, 强化后, 小组向全班展示任务结果, 师生对完成的任务进行多维度的评价。
4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实行的必要性
4.1 现行英语课程改革的自然选择
现行的英语课程比较侧重于学科内部的逻辑关系, 不太重视忽视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取向, 从而使学生不能很好地获取完整的体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较好地弥补了这个不足, 使整个课程体系体现了人文性和科学的内在统一。
4.2 学习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
信息时代, 海量的知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信息意识应该从学生抓起。在高中英语的学习过程中, 阅读知识的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是和不可分割的, 教师锻炼学生取得信息的技能, 同时也是增强学生阅读技能的过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要求学生大量地选取、阅读, 获取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必要时还要学生自己动笔修改, 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的阶段。
4.3 与高考英语教学改革具有一致性
近年来, 高考英语教学改革着重于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创新技能的锻炼。素质教育改革的培养模式超越了应试教育那种更多地追求高考升学率、分数决定一切的错误做法, 更多地注重于能力的考察, 每年英语高考的题型变换非常灵活、各种具有显现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题型就是最好的证明。
4.4 现代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就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3]教育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 体现学生本位的意识, 倾向于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创新精神、科学创新意识。并非只有任务型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但是,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重要方式。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极大改善了高中英语的教学环境, 致力于学生合作、互动、完成情景, 也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教学内部结构, 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在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状况下, 教师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对研究性学习和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与所带来的教学变革, 踏上时代的步伐, 积极进行改革创新, 努力探索更多的适合与我国国情的、人情的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J].基础英语教育, 2011, 13 (1) :14-18.
[2]Skehan, P.A Cognitive Approach tolanguage Learning[M].1998 Oxfordedi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 篇8
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学其它课程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是课程的教学需要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相配合。所以,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即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地使用了各种信息技术设备,似乎就已经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我的看法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只是教学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而已,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它们,确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但这并不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设备的最终目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出发点不在这里。由于以前的电化教育实践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认为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是为了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为了把那些抽象的概念形像化以便于学生理解。这一现象在现今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还广泛地存在着,并且做为评价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志。显然,这种理论和实践与我们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弄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以及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是关系到课程整合的成败,也说关系到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成败。对于怎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呢?让我们通过一具体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来探讨一下。
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是广大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但是,学生对网络感兴趣主要表现在上网聊天和玩游戏,而对学习网络的相关知识则不太感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堂要求学生制作场景音乐的课。其设计思想是:既然学生普遍对上网聊天感兴趣,那么就让他们制作一个在聊天时常见的场景音乐。因为场景音乐是聊天者经常用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像化的载体,广大的学生也喜欢用这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他们在学习制作场景音乐的过程中,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网络部分要求掌握的知识。为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提出制作场景音乐这一学习任务,要求通过制作场景音乐来掌握教材要求掌握的相关知识内容
二、提供完成这一任务的参考性工作流程(以教师演示的形式出现)
1.确立一场景音乐主题。
2.根据主题收集相关材料。
3.制作场景音乐元件。要求学会使用Firework gif等软件,并在制作场景
音乐元件的过程中,掌握网页文件格式的有关知识和使用方法。
4.用QQ场景音乐软件制作场景音乐。
5.上机验证作品并完善作品。
三、学生自己制作作品,制作时,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四、教师与学生共同讲评学生作品
五、修改完善作品
从上述教学过程可以看出: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为教学创设一种适宜教和学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选择主题,搜集材料,制作元件,创作作品,整个过程全部是自己动脑、动手面完成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进行示范演示,但这只是一种导向性的演示,对学生只起到一种引导作用。
2.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中,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经过自己思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这样认为,是一种知识的还原的过程。即教材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概念是经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而掌握的。学生掌握知识是经历了在理论概念的指导下,经过动脑、动手的感性实践而再次回到理性的过程,即所谓的知识还原过程。
3.学生的学习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下进行,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了交流与合作。这就打破了原来教学模式中一般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互动的现象,而且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一变化给学生带来的结果是: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形成了通过交流与合作而获得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这为将来学生进入社会获取新的知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坚实的社会交际能力。这就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
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 篇9
一、明白基本概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及解释百家争鸣,本专题定位的是教学方法。即: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作为教学方法,从现象使用实态看,可分为五个层次: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2、信息技术作为个别学习的辅助工具。
3、信息技术引入“任务驱动”。
4、信息技术作为在开放式课堂中,进行发现式学习的工具。
5、信息技术作为数字化学习的载体。
其中2、3、4用得较普遍,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母教学法的框架内,大放异彩。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在一定的资源情境下,根据教学目标,共同构建一个任务,然后紧紧围绕这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第5个层次大城市特别是建立了“教育云”体系的地方,用得较多。比如武汉市,作为全国教育云试点城市,专门建设了武汉市教育云体系,从硬件资源建设和软件资源建设全面规划,全面推进,目前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正在快速发展。
二、使用基本优势
用FLASI软件做动画,让学生看屏幕数几朵红花,再数几朵黄花,然后列式计算共有多少朵花……,很显然,这没有用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因为做几朵实物花更省事,学生看起来、数起来也更直观。我们在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方法时,应该尽可能使用它的优势,并与其它资源配合使用,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主要优势有:
(一)交互性优势。
(界面生动、吸引力强、即时受理、即时反馈。)(二)图文并茂、图影并茂、影画并茂优势。
(这是其它手段难以或不能做到的。)(三)多感官刺激优势。
有资料表明,人类记住信息的统计结果为:
1、自己阅读内容的:10%
2、自己听到内容的:20%
3、自己看到内容的:30%
4、自己视听结合获得内容的:65%
5、自己交流中说过内容的:70%
6、自己多感联动(经历情景)内容的:90%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基于多媒体视听技术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我们教学的效益,如果教育云体系完善,具备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条件,其效益更可观。
(四)“八化”优势。
即: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快为慢、化慢为快、化毁为存、化险为夷。象人体结构、内脏器官、细胞、天体、分子、电子、原子;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等,这些传统教学方法要花较多时间精力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其教学效益。(五)“六超”优势。
即:超越地域、超越时空、超越成本、超越人障、超越物障、超越生命。不同地域的学生可以享受同一个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可以当场接通国内外的资源库、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微学习”等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正在走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甚至与人的生活深度融合。(六)更好更科学地实施因材施教。
“微课程支持下的微学习”、“丰富资源支持下的翻转课堂”等正在不断兴起,一般应用中,超文本支持下的网络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成为:网络名师、数字教员、课件助教、邮箱伙伴、QQ同学。开放式、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因材施教的需求,也倒逼着我们教师必须因材施教。
(七)构建开放式协作平台。
(八)提供学生创新活动的土壤。
(九)重复自如、缩放自如、切换自如、存取自如。
为提高效率创造了条件。三、掌握基本方法
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及获得了技术能力的提升,为了什么?还是为了更好地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并逐步走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技术只是载体,根本目的还是用整合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益。作为教学方法的使用,我们要:
(一)研究确定主题
1、分析教学重难点。
无论什么教法,教学重难点的突出和突破是最重要的主题,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2、研究学科交叉点。
不是各学科所有的内容都要“信息技术化”,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技术使用效益,提高整合效益,就要分析学科交叉点,语文与信息技术、数学与信息技术、其它各门学科与信息技术都有个“交叉点”研究的问题。
3、选好教学突破点。
象解析几何、函数、根式方程等,这些内容理性成份很重,学生学起来,老师教起来都很费力,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之形象化、生动化,从而突破教与学的障碍。
(二)认真做好设计
做好教学系统设计,是所有教学方法发挥作用的前提,这里省去其理论阐释,着重强调:
1、脚本设计
(1)知识点、技能点
(2)画帧载体
(3)界面设计
(4)互动设计
2、技术设计(基于某一工具)
(1)顺序结构段落设计
(2)随机可控结构段落设计
(3)全程任意返回段落设计
(4)动、静、图、文、影、声技术设计
(5)容错、防爆技术设计
(6)打包、防盗技术设计
(三)精心开展制作
选好自己最拿手的一个工具,PPT、FLASH、专题网站、云网页等都行,只要能实现设计目标。但无论哪个,都要体现“精心制作”,也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最大限度、最精细、最高水平发挥地制作课件。
(四)反复进行调试(目标达成度;技术合理度)
(五)择时安排使用
选择最佳时机使用课件是整合式方法发挥最大效益的保障。具体操作各种各样,不可能一个模式,但基本原则是: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教方式,提高学教效益。所以建议从学与教的十一个环节入手。即:目标设计、重点难点的考量与操弄、过程设计与运作、引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课堂练习、课堂小结、作业、课外延伸、课后反思。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 篇10
一、目前小学教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1、目标模糊化,教学缺乏导向
任何科目教学都具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这就需要一些科学的引导过程,而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而言,恰好是体现出引导的地位。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盲目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看似丰富多彩,实际却偏离的教学的主题,也导致教学的目标模糊化,最终适则其反,难以达到教学的效果。
2、忽视自主性,学习趋于被动
自主学习的理念并不是一个新的理念,我国教育一直都在提倡自主学习,特别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课程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学习过程过于被动。而一些教师在引入信息技术后,依然是采用大量渲染的手段,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依然无法体现自主性,也无法有效利用小学学生的活泼特点。
3、存在依赖性,教学缺乏思考
信息技术的滥用会让教师过于依赖这种科学的手段,而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于课堂教学的思考,长期以往很容易导致依赖性的产生,也让今后的课程教学中始终都将信息技术加入其中,对于教学效果提升并无太大的益处,也让教学过程显得枯燥且乏味。
4、课程内容新颖,教学设备落后
课本上层出不同的新颖内容,形式上让学生开拓眼界,但实质上学生并没有获得很多直观上的感受。现有小学课堂,多媒体和粉笔,是老师传达知识的主要媒介,因此信息技术也不是我们所谓的多媒体。如果长期缺乏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这也就导致学生获取信息的局限性。
二、小学教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分类
1、“双主”的模式
所谓的“双主”,就是主导以及主体,主要是体现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以及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双主模式的开展流程为:教师首先设定相关的教学方案,然后以多媒体作为媒介,向学生普及相关的教学内容,同时学生通过自我探索或者小组协作完成教学的目标;最后教师评估学习的效果,同时对于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改变。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保证两点原则,即其一,教师不能完全放弃自身对教学的主导性,特别是对于学习方法的导向,例如学习问题的指导,学习方向的提供以及学习效果的总结;其二要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地位价值,即教学不能一味的采取“灌输”教学,而是要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2、探究的模式
探究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主题以及问题作为目标,鼓励学生主动的、高效的开展学习过程。而探究的模式的开展流程为: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提出教学的自主学习的主题或者方向,同时制定多媒体的教学方案,并且对于教学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调整,体现主动性、研究性以及合作性的三种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还需要向学生普及目前的主要知识点,同时让学生将此作为方向进行自主交流,合作学习,深刻探讨等科学学习流程,最后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让学生了解自身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误区以及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开展原则为教师需要把控学生学习的大致方向,在不影响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的条件下,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建议。[2]
3、合作的模式
合作模式,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通过完整的合作关系体现,保证教学的有益循环。其教学流程为教师根据教学主题提出相应的研究问题,同时让学生利用信息网络查询并下载相关的材料,然后以网络作为有效媒介,与教师进行相应的教学沟通,同时可以提交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联系整个班级,让学生互相组合,完成问题的探讨和解决。这类教学模式的开展原则主要基于教学设备比较完善,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有自主的意识,在保证相应的课堂纪律基础上开展,从而能够加强自身对于问题的应对和解决能力。
三、小学教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规避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不突出
小学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有:电脑绘图,文字处理,PPT制作,网页制作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针对小学的课程,最主要围绕“兴趣”,激发学生去很好学习课堂内容。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去做PPT,进行课堂展示,或者搜集一些关于该古诗词的图片等等。以上这些活动是教学的手段,并非目的,最终是让学生懂得课堂上的内容,抓住课堂的精髓。所以在融合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要做到重点突出。
2、痴迷网络,价值观扭曲
互联网技术,可以说有利有弊,教师在鼓动学生使用互联网配合自己教学的时候,有时会导致学生被互联网上虚幻的东西所吸引,从而使得学生痴迷网络。例如,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的时候,可能会忍不住玩游戏。游戏中,可能会包含有暴力血腥的画面,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老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应该不断渗透正确应用互联网和正确对待互联网世界的知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依赖网络,缺乏思维
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11
关键词:教育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331-01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信息设备和技术不断改善和优化,教育教学对教育信息技术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教育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作为教师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的整合,充分、合理的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为学生创设、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和谐、平等、自主、合作和竞争的氛围下学习。
一、信息技术引起教育内部的深刻变革,促进了教师角色、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转变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冲击了传统教育制度和教育结构,促使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把传统教学中的“人—人”教学系统发展为“人—机器—人”的新的教学系统,发展了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增加了教育教学手段,扩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一本书、一只粉笔、一张嘴、众人看、众人听”的教学模式已逐步淘汰,这些都必然引起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教师角色也随之改变,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逐渐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例如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下的教学中,多媒体网络教室即具备多媒体教室的功能,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网络学习资源和便于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并共享各种媒体形式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还可以利用各种网络交流工具(如:聊天室、论坛、BBS、E-Mail等)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甚至与家长或专家等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知识、经验和技能。在网络教室学习环境中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在学习上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在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环境中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二、信息技术在以讲授为主的班级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特别是广大农村的中小学教学依然普遍适用的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班级教学,信息技术在班级教学中的应用丰富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姿多彩,扩展了教学内容的时空,显现出了鲜活的生命力。
1、信息技术能够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以“文本、图片、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形式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二)信息技术能够使教学形象直观,降低教学难度。一些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的教学内容深奥、枯燥、抽象,教师利用传统教学方式讲授困难,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而利用信息技术的图片、图像、声音,特别是利用视频和动画演示,使教学内容变得浅显、生动、直观和具体,弥补了这些学科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在直观感、立体感、动态感方面的不足。利用信息技术可使教学内容化快为慢、化慢为快、化动为静、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近为远、化小为大、化大为小等,用这些变化来展现出传统教学无法表现的事物和现象,如宏观的天体运动,微观的电子运动,从猿到人的历史演变,地球大气形成的过程,恐龙灭绝的原因等等,从而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
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虽然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显示出了极大的优越性,但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要明确信息技术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是对教学起辅助作用的,恰当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教学信息的容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但不是任何情况下信息技术都能起到上述作用,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肯定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避免盲目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只要有教学存在,就有课堂教学存在,那么传统教学手段就有它散发永恒魅力的方面。这是因为传统教学手段有它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教学手段能够通过过生动、丰富多彩、富有人性化的课堂教学为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氛围,这就为学生内化和巩固知识提供了一个最佳的体验情境。(2)现代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也要关注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鲜明的个性,在这方面传统教学手段独具教育魅力。(3)学生的社会化必须依赖传统教学手段。学校教育的一大功能——个体的社会化,是社会赋予的一项主要任务。同时社会化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学生在社会组织中符合社会规范和传统习俗的共性的行为方式的培养,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伦理道德的遵从、对社会组织中各种社会关系的应付等等。(4)教育教学的某一方面就是一种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心灵耕耘心灵、以精神铸就精神的过程。教师的人格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特殊的示范作用,这是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永远不可能取代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体会06-17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 学习体会07-23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实践05-29
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07-0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08-2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题12-17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09-1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06-26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课件05-2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之体会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