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共8篇)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1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张武臣
(陇东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在教学中能否成功运用将直接影响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目前,在我国的运用还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它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本篇论文主要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出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整合 主体性 教学评价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得到了发展。它对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我国目前尚处在探索和研究的实践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对于处在一线的广大教师来说,的确有些措手不及,他们还不能很快和很好的接受和消化。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运用很不乐观。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教育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深化改革的趋势和研究热潮,在教育过程中广泛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力求促使从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观念,乃至教育形态的一系列变革,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面对世界范围内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滚滚浪潮,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全面深化,为了满足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和确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新课程,2001年6月8日,我国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标志着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新途径,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新的教学结构类型。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1]“整合”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为了有效的 促使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采取的一种教学组织方式和课程呈现方式。其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注意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我们知道,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使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迎得了东风,使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得到了保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途径,其在教学中能否成功运用的关键是教师,所以,教师应注意教育观念的转变。在以往的传统中,一般都是在教师口头陈述的基础上借助于黑板粉笔来完成教学过程,或者是教师直接的照本宣科。这样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技能的培养。不符合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在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环境中,为了更好的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方针和更好的发展教育事业,作为肩负人才培养责任和使命的一线教师,一定要注意转变陈旧的、落后的传统教育思想意识,接受信息社会的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具体的,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生主动进行知识获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看成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教学的对象,更应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自己则应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运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断促进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并发展其认知结构。
其次,注意教师课程意识的培养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能力的培养。[2]长期以来,普通教师是不参与课程开发的。但是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开发的行列中去,要在已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提供的方便,把用于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整合到课程资源中去,供学生分析和探讨,促使学生知识体系的重构,有效的改善学习效果。而且,教师直接参与课程开发,能够使教师掌控课程实施的主动性,能够更好的理解和实现课程目标。
再次,注意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一方面是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现着教师能力与教学水平的高低,预示着教师能否顺利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培养教师课程意识和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条件,是教师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的核心与保障。另一方面是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力的提高。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教师应注意跨学科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使自己拥有更丰富的知识与技能。第二,注意教师之间协作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教师之间的协作是顺利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力保障。第三,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运用整合的方法是实现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途径。
(二)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进行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怎么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我认为,作为学生应转变学习方式,而且现代信息化教学环境也适时的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运行在其上的一个操作方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应积极主动的倡导和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以更好的适应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更好的实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1.应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体性一般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性要求学生应自觉的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支配和控制。能动性指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去认识客观世界,并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境界,它指学生在能动性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以改造客观世界。
2.倡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们知道,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往往具有被动性,而这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因此,教师应倡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也应注意自觉主动的利用信息化的学习的平台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对学习资源进行选择和学习,以丰富知识经验和提高学习能力。学习的主动性还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
3.学生应发挥学习的协作精神。前面已提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协作精神以提高协作教学能力。新课程改革倡导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应不断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基于某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并交流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协作学习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能力。现实中的问题是复杂多变的,它往往需要几个人或者更多的人进行合作才能解决。所以,不论对今后的工作、学习还是生活,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学生应积极发挥学习的个性化。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不同的独立个体,同时又是一个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社会中人,它总会受到家庭、社会,以及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他具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认知方式和个性心理特征,即他具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基础和认知结构。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是对其原认知结构的重建。因此,对于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兴趣、爱好、需要、认知方式、经验基础的差异性,形成在学习中表现出的个性化。由心理学理论我们知道,只有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学习方式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其认知结构。[3]因此,对每一位学生来说,应积极主动的发现和发挥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化学习方式,以提高学习效果。广大教师也应转变以往“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而抑制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适合其自身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还应积极主动的去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发现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而有效的进行因材施教。
(三)注意教学评价机制的转变 评价不仅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进行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手段。过去我国的课程评价体系受“泰勒评价模式”严重影响,基本上是以目标本位的评价为主导。这种评价模式遵循“目标——手段(内容和方法)——评价”的流水线过程。由于这种评价方式严重依赖课程目标和评价手段,而评价手段具有很大的活动性。因此,这种目标本位的评价缺乏真实性和可信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对评价对象进行更为全面、准确和真实的评价。这就形成了全方位、多样化、多维度的综合性课程评价体系,它把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有效的融合在了其中,更加突出了评价的实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与以往相比,这种新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质性评价,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因为,质性评价能够更加全面充分的解释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征,能够更加全面真实的反映教育教学情况。过程评价具有极大的实时性和灵活性,它能够及时的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为以后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在素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自我评价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实时性和操作性,它给评价对象创造了一反思的机会。对教师来说,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教学中的成功之处,而这应更加发扬光大;同时,也可以发现教学中的失误和缺陷,而这应该及时进行弥补和完善,以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反思,不仅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还可以发现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可以发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从而使自己以后的学习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当然,这种综合性的课程评价体系中还包括如量化评价、诊断性评价、结果评价、目标本位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并且这些评价方式是相互渗透和综合实施的,而且只有多种评价方式多管齐下,从多维度对课程和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才能使评价更具全面性和准确性,才能更全面的了解评价对象。总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转变以往目标本位的单一课程评价模式,代之以更全面、更准确和更真实的综合性课程评价模式。
三、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方式的展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虽然目前还不能被广大教师很好的运用于教学,甚至仍有教师还不能接受,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及信息化教学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可以预言,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将会对今后的教育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主编:《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00-401页 [2]钟启泉主编:《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2
1.传统观念的制约
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制约,即以老师教为主,学生的任务就是听,缺乏积极性与创造力,而老师讲课的方式也仅限于语言与黑板,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信息技术强调的是通过网络科技与计算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创造力,使其由被迫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但是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下,信息技术的应用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维持原有的教育模式。
2.缺 乏教学实践
目前中国有许多教师及学者都在进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相结合的研究,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是脱离教学实践的。他们仅仅是将信息技术当做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辅助工具来研究,而没有真正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中,换言之,即没有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构的改革,这样就无法达到课改的目标,也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
3.技术应用能力不足
一线数学教师往往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有着深刻的理解,并能够充分、恰当地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样所带来的不利之处就是, 他们对于新技术———信息技术的理解与掌握就会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比如在简单的课件制作上,很多的教师并不懂得或者不能灵活地制作教学课件, 他们要完成课件的制作往往依赖于信息技术教师, 而信息技术教师对于数学内容又知之甚少,沟通、理解等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就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困难。
4.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从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来说,很多学校,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院校,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还不具备能够整合的客观条件。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要进行整合,必须以基础设施“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师”为支撑,否则就不能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但是很多学校在硬件设备的配备上并不尽如人意,有些学校虽然配备了一定的硬件设备,但是因为不够重视等原因,往往只是将其当成一种摆设,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时间久了,这些设备就达到了报废的等级,必须予以处理。
二、加速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对策
1.加 强领导重视
任何一项改革都离不开领导的支持与推进,领导支持、制度完善是开展信息化教育及现代教育的保证。所以,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需要领导给予足够的重视, 由最高领导直接管理,统一调配,落实具体的操作人员。除此之外,领导还应该定期进行相关教学整合研究,统一安排,并加大宣传力度,使所有的数学教师都能够掌握信息化教学的技能。在经费方面,应进行专款专用,同时加大款项使用的监督,提高经费的利用率。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现如今我国中学开展信息化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这是由我国的客观国情所决定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校与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对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如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等进行普及。学校应配备计算机房,学生能够免费使用一定的时限,使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计算机,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创新性的同时,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方法,促进学生高效地学习。
3.加 强师资培训
虽然有些学校已经购进相应的基础设备, 但是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设备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其中教师缺乏相关的意识与能力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一线数学教师往往更偏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 因为他们能够熟练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也很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以对于信息化教学会存在一定的抵触与排斥心理。这就会造成他们在意识上对信息化教学的不重视, 因而也就不愿意发展这方面的能力。所以要想进行信息化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必然要提高相关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并对其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信息化操作水平。
4.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受到几千年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尤其是老师更偏爱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上课就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样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很容易限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新性, 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违背的。所以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浪潮下,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通过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更形象、生动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我国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管是经济政治还是教育,大家都在热烈讨论着如何适应新的环境,让经济、政治还有教育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信息化教育改革被提上了日程。但是改革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教育改革也是如此。在改革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种种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师资力量有待加强等。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但是信息化教学是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的, 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我们应该对其持积极的态度。
摘要:在新课改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浪潮下,许多教师与学者开始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进行研究。但是很多研究都脱离了教学实践,与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并不相符。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信息化教学之前与之后的教学内容、教学经验,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在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提供建议。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能力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尤其是信息技术走入课堂教学之后,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和重视。因此,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意义
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信息技术使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转变成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原来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知识建构者,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
2.信息技術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更全面,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强,形成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3.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等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乐趣,丰富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
1.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师要能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或者工具,无论图像、声音还是视频都有着直观的、形象的启迪思维的作用,是起着简单的文字和简笔画所达不到的效果。因此,作为课堂设计者的教师,要能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才能把信息技术成功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构建出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要能熟练地掌握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师在设计一节课程之前,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然后才能围绕这些问题,指导学生去查找和搜集信息,再把搜集到的信息整理加工成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内容。但是,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参与和指导学生,要真正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启迪作用,而不是花拳绣腿的观赏性。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多学科、全方位的融合,它将运用于所有的学科教学中
信息技术是综合技术,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也必将对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产生相应的影响。往往我们只重视在语文、数学、理化等主要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而忽视了在科学、艺术、音乐、美术课等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而恰恰就是这些“小”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所有的学科教学都将融入信息技术课之中。
总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它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把教育教学改革推向更高、更深的层面。未来的教育,必将由信息技术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必将推动教育事业向着更高的现代化层次迈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4
[摘要]本文界定了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的概念,根据数学教学的内容对其进行了分类,提出了整合的几个原则,并对整合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 整合
我国教育界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有多年,教育部长、普通中学的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都有所认识。如何把当前中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也成为中学数学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中学和教师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努力,并取得了许多令人欣喜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信息技术使用泛化、滥化等无效整合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了整合的深入进行。因此,对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的继续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概念界定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众说纷纭。国外目前比较权威的且认同度较高的说法是“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该标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是:课程整合是指在学术性知识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利用技术来支持、加强学和教的过程。
在我国许多学者纷纷就此提出个人的观点和界定,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理解。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一一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 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李克东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祝智庭教授:课程整合是指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 1 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对某一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信息技术使学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工身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与综合信息并娴熟地表达出来时,技术整合与课程才是有效的。技术应该像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
教育技术专家南国农教授: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学习;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识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或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学习、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
综观这些观点,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概念源自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由上述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我们容易对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概念界定。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理念、内容、教学过程融合为一体,综合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创建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及新的学习环境、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建构和能力的形成,以达到培养出符合21世纪社会数学素养要求的社会公民的目标。我们可以说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数学教学活动都可属于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
二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分类
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把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分为以下几类:
(1)信息技术与数学概念教学的整合
数学概念作为反映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上的本质特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概念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引入概念,帮助学生组织和建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步骤相整合可以创设多元联系的、拟真的学习环境,因为信息技术在创设情境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生产实际这些角度引入概念,更能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中来,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可以提供生活场景的录像,实物图片以及各种模拟物体运动的动画课件,为学生结合现实,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例如在《椭圆的定义》的教学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来揭示概念产生的背景,然后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通过观察、联想、迁移得到椭圆的概念,通过的几何画板的动态作图功能,生动而形象地展示了椭圆的定义,学生即使不动手实践,也清楚明白地知道了椭圆第一定义。
(2)信息技术与数学命题教学的整合
命题学习也称规则学习。也是指对数学中的公理、定理、公式和法则、数学对象性质等的学习。反映了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就其学习的复杂程度来说,应高于数学概念的学习。在命题数学的教学中可以创设某种情境,将问题开放化或是特殊化,在问题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从而归纳出命题。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一直是通过证明后,再通过死记硬背来记忆、理解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软件,运用Z+Z超级画板去操作验证命题,使抽象的命题学习形象化,直观化,这样有助于理解性学习。例如在《探索中点四边形和原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先猜想其关系,然后在纸上写上证明过程,并通过现场使用Z+Z超级画板验证猜想。利用Z+Z超级画板的拖动功能可以迅速的画出许多图形,学生节省了大量的画图时间,而且拖动中图形的几何性质保持不变,因此学生对技术环境下得到的结论更容易接受,另外反例的构造比较容易,学生很容易从中发现自己猜想的错误。在这一课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主权去探索,让学生在猜想、验证和证明中体会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实现了培养学生推理论证能力的目标。
(3)信息技术与数学解题教学的整合
数学解题教学是在概念、命题学习的基础上,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学习形式。在数学解题教学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各个因素,并通过恰当的数学工具建立数学模型,再将实际问题与模型做比照,这样就很容易去解题。在信息技术营造的认知环境中,学生可以从新的角度去探究数学问题,在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中来认识数学概念的本质。通过运 3 用数学工具对数学问题进行直观、动态的表示,在这样的认知环境中,操作、观察、实验、猜想、发现等过程都变得具体而清晰,常识错误的成分少了,数学思维的目的性增强了,数学推理的逻辑基础更加稳固,数学思考的程序也大大增强,这就极大增强了学生通过自主、积极的数学思维而成功地建构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的可能性。后面利用原理来解题就水到渠成了。
解题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这一部分是在教学实践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是因为将陈述性知识逐步转化成程序性知识,必须要经过一定次数的训练方能使技能形成进而达到自动化水平。比如,整式运算、有理数运算、解方程、解不等式等均属这种类型的问题。不过,美国的程序化教学早就引导学生训练过这一方面。只不过,其理论基础只限于行为主义理论而已。
(4)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所谓数学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活动课程。已要求给学生提供研究的问题和探究的手段,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它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得到结论,均由学生自主参与;它一般要通过调查、实验、小课题研究、专题讨论、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主要起支持、协助的作用。在确定具体的选题时,需要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相应的搜索,思考别人的思路、大概的动态。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运用综合媒体进行协助解答。
三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原则
1、用数学直观来尽可能表现数学抽象的原则
数学科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和创造力与想象力于一身的学科,这也是数学被认为难学的地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应力求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和严谨的数学证明的有效的、直观的认知。适当淡化数学抽象性,将抽象与具体相结合是解决困难的有效办法。数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根据需要将数学中抽象的内容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具体的方式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三棱锥体积的推导》的教学中,求导三棱锥的体积需要把三棱柱分割成三个等积的三棱锥,这个分割、合并的过程需要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学生初接触立体几何,空间概念还不够完善,图形的分割和组合对他们来说是个难点问题。为了促进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帮助他们建构空间概念,应该把这个问题形象直观的展示出来。图形割补法是研究立体几何常用的方法,但是在黑板上不好实现,如果我们利用计算机实现图形的割补,则省时、效果好而且使用范围广、可扩展。
2、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优势互补的原则
由于数学活动的复杂性,而且目前的计算机智能水平远未达到数学教学的期 4 望。所以,应该采取优势互补的原则,既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教学的作用,把两者完美结合起来。信息技术作为有效的辅助认知工作是为教学服务的,要把它用得恰到好处。目前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还不够灵活,所以传统教学的优势必须要保留下来,如教师的示范、讲解,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活跃的讨论气氛等。教师用语言能讲解清楚的就不必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模型、实物就能表现问题时就不必用信息技术,需要训练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时候不能马上展示具体的直观图,需要让学生动手计算、画图时就不要用信息技术。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信息技术,哪些适用、怎样用、用多长时间都需要教师好好研究,给出全新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也不能低估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方面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不是简单的表述,利用它可以揭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而且表述的方式灵活,可以用文字、图形、动画等多种方式多种窗口呈现。利用超文本技术可以提供网状树形结构呈现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还能提高可交互的实验环境,学生可以亲自做数学实验。所以,信息技术手段不仅支持传统的数学教学,而且还能改造传统的数学教学,创设适应信息时代的现代数学教学。
3、探索数学结果与探索过程相结合的原则
计算机的应用要恰到好处,针对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和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使用。计算机在轨迹形成、测量、精确计算、动态表现任意性以使学生发现规律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优势,对数据和图形的处理能力、计一算机的交互能力对数学都极有价值,这些都是很多情况下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达到的。
4、数学实验与探究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Euler说过: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还需要实验。因此多媒体课件设计时,应该为学生的实验活动和交流搭建平台、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做数学”来学习数学;通过观察、实验来获得感性认识;在“实验空间中”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实验与交流结合起来能凸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合作意识使数学教学更加开放和具有活力,增强数学教学的时代感。
四 关于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问题的思考
1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的思考
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对此有两种极端的意见:一种是过分夸大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有人提出信息时代的教学应该与粉笔、黑板说“再见”了,教师也不再是教学的主导者,仅是一个问题解答者。而持相反意见的人则认为:传统教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实践己经证明这种教学是成功的,为什么要否定 5 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呢?特别是数学教学是以训练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为目标的,他们担心信息技术的引入会带来负面影响。这两种说法都有其片面性,事实上,教育需要技术融入,信息时代的数学教学也是如此,但是任何先进的技术都不能取代教师,六十年代美国的“计算机程序教学”的失败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排斥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协同关系。我们时常看到不同的教师使用同样的软件,产生的效果却不同,这里教师的数学修养、教学经验、教育理论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创意和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和教师的素质比较起来,后者显然是更关键的因素,同时,在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对学生的热爱、高度的责仟感,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是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所不能取代的。我们也曾看到有的教师上课时不用粉笔,所有的知识点都展示在大屏幕上,翻页后学生就看不见了,试想:对一位初学者来说,只能得到一个临时的、局部的印象,怎能有利于对知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而优秀的板书能科学地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具有概括、完整、合理、持久、易操作等特点,有利于学生记忆的同时,也能带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因此,传统媒体有着计算机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作用。
当然,我们不能低估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它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与课本和数学词典不同,计算机不是简单的表述数学知识,利用它可以揭示数学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而且表述方式很灵活,可以以文字、图形、动画、图表等多种方式多窗口的呈现,如果说使用印刷技术呈现的信息是线性的,那么利用超文本技术就能够以网络状结构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呈现信息。这特别适合于表达。与录音机、录像机不同,计算机可以提供可交互的实验环境,于是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做数学”。
信息技术或许能引发数学教育的一场革命,它将极大改变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工作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理念。关于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支持技术、支持环境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是时代发展、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它在给数学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希望时,也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1)硬件设施制约着整合的进行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具有两种模式:一种基于多媒体教室通过课件的演示来完成教学;一种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因此没有计算机网络硬件为物质基础,整合无从下手。当前对很多学校而言,已建立了多媒体教室,供教师教学演示用,尚未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室,供学生自主学习用。只有具有整合所需的物质基础,才能进行整合。
6(2)软件设施制约着整合的进行
从现实来看,尽管计算机网络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现有的软件不足或质量水平很难满足实际教学要求,因而教师在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中,主要选用自制课件作为其使用的主要教学软件,但由于教师很难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开发软件上,而作为教师个人甚至个别学校很难独立开发出能充分发挥计算机作用和体现数学教学思想的教育软件。因此教学软件成为制约“整合”的瓶颈,这也是导致多媒体教学在学校里无法“热”起来的原因。
(3)教师素质制约着整合的进行
作为普通中学教师,课多任务重,再要求系统地、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学会使用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室等数学软件,自如地制作自己需要地课件,能随时解决教学中出现地计算机的硬、软件问题,这不是每个数学教师能完成的任务。另外整合教学需要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需要一些多年教龄的老教师改变以前的老的教学模式,重新学习使用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手段,也不是
三、两天的事情。
(4)现有的教学评价模式制约着整合的进行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俗语道出了中学教师的无奈,学生学业生涯的不堪重负。在整个社会大肆吹捧“考试状元”,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的今天,学校的教学只能身不由己地围着学生的升学率在转。整合已经变成好看不好摘的玫瑰花。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这是个沉重的话题。只有不再用应试教育的那套标准来评估教学整合才会有更大的希望。
五 结语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在我国尚处于摸索阶段,整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尽艰辛的过程,况且,这种综合运用多媒体的情况对于目前阶段的授课教师的工作量来说,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对于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及党政部门对高考重视的异化来看,对于整合的未来也是一种隐忧。因此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究 篇5
学校:药惠小学 教师:丁凯
[摘 要]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入,在学科结构、学科内容、教学策略等方面,都引起了变革,但在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策略的同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应该以学习者的情感为教育对象,本文通过对情知教学理论的内涵和特点的阐述,界定了在情知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就不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提出在教学的前、中和后要以“情感设计”贯穿整个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
[关键词] 情知教学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情感设计;道德评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教学质量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发展的标准,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如何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前进,不仅是每一个学校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我国教育面向新世纪的政策目标;
信息技术在与学科的整合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的课堂的教学内容表现形式、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师生角色等等,使教学结构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接受知识的形式多样化,知识构建速度更快,学生的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比如:他们的学习伙伴也不仅仅只有自己周围的些许同学,也可能有包括学科专家在内的、各地域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群体伙伴,这样的学习方式是传统的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弊端。本文主要在情知教学理论基础上,提出通过情感教育,使学生真正的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知识的建构。
一、情·知教学理论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基于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基础之上,将信息技术有效的融入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目的是改革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情·知教学理论的概述及特点
情·知教学理论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我国的教育家冷冉先生提出的,是由概念、原理、规律和方法构成的系统的理性认识体系,冷冉先生对情知教学产生的理论基础及其主要特点,从心理学角度做了阐述。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成份有两类:一类是属于情意因素,如动机、态度、情感、兴趣、意志等;一类是属于认知因素,如感知、想象、思维、记忆等。[1]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过程与感知——思维——知识、智慧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在教学实践中的统一就构成了情知教学。可见该理论重点突出了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的辩证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冷然先生认为:过分的强调认知导致教师的教学方法机械化,教学内容考试的本位化,教学效果的结论化,致使学生的兴趣索然,而作为学习者,他们的学业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受认知的即智力因素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往往不如起动机情感、信念等情感因素来的巨大,因此,教学不仅仅要学生认知,而且要在与情感和谐统一的基础上进行。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很多,张剑平教授在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为: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过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
[2]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可见,该定义的界定,是以培养素质型人才为教育目的,是从教育的宏观目标的角度出发的。从微观的教学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融入教学过程,达到对某一学科或课程学习的改善。所以说,信息技术能否有效的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成为衡量信息技术是否与各学科实现了整合的标准,但是,信息技术的融入不仅带来了技术的融入,同时也带来了观念和理论的融入,使各学科的教学理论、方法、策略和模式等等发生质的变化。
(三)情知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界定
任何技术应用于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能更好的促进教与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情知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情感角度入手,通过技术感化学生,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所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在学科结构、内容、教学策略及环境等方面,通过提供的声响具备的教学内容、真实的学习环境和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平台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主动有效的建构知识的目的,张扬其个性发展的同时,实现其更好的全面发展。在该定义中,主要突出了情知教学理论的核心“以情化人”的思想,通过对学生的情感感化,使其主动地选择学习,从而将整个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真正的双主体教学模式。
[3]
二、以情知教学理论为指导,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在第一部分讨论了情知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但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要实现“以情化人”的情感教学目的,必须将该思想贯穿于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可以将整合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在每个阶段并可以细分为几个层次,而情知教学思想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与这些层次中微观因素的结合。
(一)情知理论下的封闭式、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在以知识为中的课程整合阶段,按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所充当的角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情知教学理论要求信息技术在其应用中要以学习者为对象和以学习者的内部情感的激发为对象,在信息技术充当演示工具中,该模式在现在很多的学校存在,即信息多媒体技术,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幻灯投影媒体教学,但是在该过程中,信息技术不能仅仅充当演示教师教案的工具,而要充当能引起学生对所展示的知识共鸣的工具,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幻灯图片或视音频,使学生首先消除对知识的陌生感和排斥心理[4],让他们愿意去学,主动去学习,从而改变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的被动局面;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充分体现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协作和交流学习,通过交流,使学生与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同龄人或专家进行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但是,在该学习的平台支持下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所面对的交流平台或者是很简单的交流窗口,即信息的发送、接收等简单按钮所组成的窗口,或者是按钮很丰富,但是大部分都是交流工具为自身的推广而设计,并未对学生的交流起到作用,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会对其产生厌倦感,还会对该信息交流平台的有用性产生质疑,因此,在设计交流协作平台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和自身兴趣,既能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使学生能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作为个别辅导工具,即为学生个体的提供能够实现人机交互的学习的平台,如网络课程等,但是不容乐观的是:现在的网络课程的设计大部分都是传统课堂教室的搬家,不仅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从在很多弊端,而且网络课程界面的设计上不符合学习者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比如,在网络课程界面颜色的设计上,部分网络课程所选的主色调与界面的文字对比度低,从视觉信息接受的角度,信息接收质量大大降低;部分网络课程在内容上,还是教师的课堂教案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外,对于优秀的学生,缺少知识的衍伸部分,而对于网络课程的知识衍伸部分是主要面向优秀学生(课堂知识能快速掌握的),恰好在教育中,得到个别辅导的学生主要倾向于优秀学生,因此,网络课程知识内容板块的安排,使网络课程不同于教室课堂的主要标志。
(二)情知理论下的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信息技术作为资源环境、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和作为研发工具[2];作为资源环境,是指信息技术为整个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主要通过学生的作品和对学生的测试;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主要是为教和学服务的,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中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但该过程的进行,是建立在学生对于信息获取的意识之上的,即学生愿意获取信息,在信息的筛选过程中,能否维持学生的学习,必须要以学生获取信息的动机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主动参与。第二,作为信息加工的工具,该层次是通过学生自主的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从而形成对自己学习有用的信息群,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明确提出,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以道德为准绳,同样,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对获取信息的加工,也是建立在良好的道德基础上的,即网络信息道德;第三,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和个别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在基于信息技术基础的协作交流,主要有学生之间的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而这几种模式要求学生要处于投入的状态,学生之间的竞争能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动机有效方法,角色扮演,主要通过学生对要扮演的角色的投入,既有外观的表演投入,还要身心的投入,既要对所扮演的角色的特征要全面了解,并能够模仿,这种方式是培养学生通过情感交流来学习的体现。第四,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主要的教学策略又探究式教学策略,该策略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情知理论指导下的探究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与生活实际相似的情景,激发学生对所探讨问题的兴趣,实现学生真正的进入探究的环节当中,在平时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发现,在组织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探究时,由于学生投入程度低,往往造成某个问题的解决,以老师的解答为最终的结果,将真个探究过程变成教师自己的探究,影响该过程的主要因素在于学生能否真正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即他们学习是否真正的发生了,而这个的前提基础就是首先要学生真正的所学内容感兴趣,在意识上接受该问题的探讨,才能保证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探究过程中,所以说,情知理论强调教师要采用将学生所探讨的问题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相结合,创造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
(三)情知理论下的全方位课程整合
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主要是与课程内容改革、结构改革和目标改革方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的教学内容结构带来了强大的冲击,那些强调知识内在联系、基本理论、与真实世界相关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那些大量脱离实际、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术培训的教学内容则成为一种冗余和障碍,这充分说明了,教学主要是学生就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欲望的满足,因此,要使其真正的学习,情感因素在整个教学中占很大比例;其次,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形式变为多媒化、超连接结构形式,比如,在现在教学内容中,教师采用图片、图像和动画等形式,使所教的内容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而这些内容机构的变化正是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依据的。教学目标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的技能,问题的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增加了对学生道德的评价。教学组织结构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不再是线性的,固定的和程序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打破了时间的限制,而且突破了空间的局限性。整个教学以某个问题为核心,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自主探究,在小组分组的过程中,主要根据学生的男女比例, 成绩差异, 兴趣爱好, 性格特点和遵规守纪几个方面[5],形成优势互补,教师作为引导者,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沉闷的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而作为人的内在精神的素质, 其形成就是一个内化过程[6]。在教育过程中, 学生的素质内化、实际上就是对教育影响进行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相互转化、已知向新知的转化、记忆与理解的转化、理论与实践的转化过程。在这些转化中, 学生不同程度地要利用心智活动如分析、综合、判断、比较等, 而这些心智活动的参与程度又与学生自己的意愿有关。因此,当学生对教育影响加以内化的时候,他首先面临的是一个“情”字, 这个“情”决定了学生是否愿去借助已知加深对抽象的理解, 决定了学生是否愿意借助形象促进对新知的理解过程, 决定了学生是否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强对教育影响的识记和保持, 也决定了采取措施的有效度和努力程度。所以说,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课程整合,必须要以学生为主,教师通过情感设计,使学生自己主动地、情愿地学习。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6
理念是理性化的一些观念,具有稳定性、长效性、持续性、指导性。形成正确的数学课程理念是更好从事数学教育的逻辑起点,因为理念在数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具有统驭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专门有一个方面来阐述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地位,其他的几个方面也间接或直接地涉及到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设想中也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的影响,认为应不仅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课程内容,更应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设想中提到要在课程中使用科学型计算器以及各种数学教育平台,加速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内容上,要突出算法在整个数学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使算法成为理解数学发展的重要线索,力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部分。正是因为信息技术已经融化到数学教育的深层结构,融入数学教育的知识体系,成为传播内容的最佳工具和学生探究知识、体验数学、感受知识的中介,在可预见的将来,信息技术将使数学教育发生一些实质性的变化,数学教育的面貌将会焕然一新,数学教育的实践与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将会更加深入。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不仅被看做是教师教的工具、是学生学的工具、是学生的认知工具与情感发展工具,而且也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建构数学内容体系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进而引发人们重新思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以及如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打好基础与追求创新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进一步促使人们思考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利用与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可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理念的整合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7
一、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是人类在了解、把握和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 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 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利用信息等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其作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认知信息功能, 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 都是信息技术。学校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或学校健身教育。健身和终身健身是体育的事业和科目, 学校体育要以健身为主, 主要任务和目的是进行强健并完善学生体质, 学生应该在强健身体的基础上, 尽量掌握健身的各种理论知识和原理, 学会健身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以便终生受用。目前, 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问题,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 已成为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的现实意义在于以下五点。
1. 有利于优化体育教学环境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对优化体育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力和兴趣, 加深学生对动作概念和体育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来直观逼真地反映技术动作的动态变化过程, 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 诱发学生的思维, 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目的。过去对抽象的、难理解的内容, 教师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讲解和示范, 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能用形象具体化的手段, 让学生弄清楚。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 使学生求知欲受到激发, 注意力被画面和动画吸引过来, 学生就在愉悦的心境中, 进入了学习的佳境。
2. 有利于师生之间交流
信息技术中网络的交互性促进体育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为学习与锻炼环境的营造、学习与锻炼团体的形成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支持。学生在确定锻炼目标后, 分析问题, 利用信息工具获得相关资料并加以分类、综合、建构, 通过网络与体育教师联系, 或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进行现场讨论, 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听取其他学习者的异同点, 对自己的原始资料做出调整, 进行再整理, 从而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与目标。由于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多方面地取得相关信息, 使有价值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并可以得到体育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启发, 因此, 学习的目标能更好地完成。
3.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 把各种不同的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术、技术难点、重点、常见错误动作制作成体育教学软件, 给学生观看、讲解、学习, 并与学生一起讨论,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参与实践,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锻炼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多媒体软件把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动画或影像采用慢动作、停镜、重放等手段, 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 这样就能够帮助训练对象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 体育老师就可以讲解各分解动作的要领, 演示整个动作的全过程, 进而抓住动作的关键部分, 突出重点、难点。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比较, 有利于训练对象更快、更全地建立起动作表象, 提高认知阶段动作学习的效率, 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运动技能。
5. 促进体育教学的现代化管理
采用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 对制定、检查、落实各项体育教学计划, 包括全年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进度、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等, 进行科学化管理, 大大提高管理效果, 使管理工作高速高效。利用网络平台和计算机统计软件, 可以使体育教学工作的检查评定, 减少人为情感评定的情况, 使检查评定更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另外对反馈信息的搜索、全面分析及加工处理, 通过计算机的辅助, 会更加及时、准确、全面、有效, 也会改进工作, 提高管理水平。
二、体育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 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体育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兴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体育课程, 应用于教学, 它有利于突破体育传统教育观念, 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它丰富了体育教师课堂教育手段, 有利于突破体育教学重难点, 提高教学效率, 它引导学生学习向“探究性”转变, 教师教学向“研究性”转变, 它促使师生信息化水平提高, 有利于信息技术下的新课程实验和推广, 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有利于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使得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性不再局限于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内容, 这样就可以使得体育教师能够全面积极地发展、锻炼学生。其开展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1. 坚持“学教并重”原则
当前,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 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 但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同样,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 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 但是容易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 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体育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 既要求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既注意教师的教, 又注意学生的学, 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思想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以便培养出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跨世纪新型人材。
2. 坚持“交互性”原则
坚持交互性原则,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 这也是体育教学的核心要求。由于多媒体、网络的自身特性, 互动式体育教学中作为教学活动两极的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必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趋势就是教师可能从以前教学的主导地位部分地向辅助、支持地位转化,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更为平等与民主;学生也将更多作为主动的行为者出现在学习领域, 并且张扬他们的个性。所以, 教师要确立互动的观念, 摆正自己的位置, 营造体育课堂教学的和谐气氛, 让每个学生都能产生表现自己的欲望, 创设实现自我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 坚持“适度性”原则
媒体参与使课堂教学从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发展为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要素, 拓宽了教与学的视野, 充实了教与学的内容, 增加了教与学的信息渠道。但长期以来, 广大一线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积累诸多优秀的教学经验, 不能为了体现所谓的现代化教学而完全放弃原来那些好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学手段。我们既要保留传统教学中好的东西, 又要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在媒体的运用中要牢固树立媒体的“工具意识”, 科学合理地使用。一方面,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媒体参与的必要性。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 可以创设和展示丰富多彩的而有意义的情境, 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可以创建出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另一方面, 要把握媒体参与的合理性。多媒体、网络都是人的创造物, 是我们用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是为了应用而应用, 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充分发展他们的潜能。因此, 是否依据学生的发展规律与特点来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 是衡量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是否有效的标准。
三、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而建立起来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它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方式。发展与学科教学整合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整合”的关键, 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 可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讲授型教学模式
讲授型教学模式是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 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 把计算机作为新教学媒体使用, 主要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多媒体组合教学是一种较先进的教学工具, 是教与学的辅助手段。根据著名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做过的两个著名心理实验可知, 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 还有3.5%来自嗅觉, 1.5%来自触觉, 1%来自味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既能看见, 又能听见, 还能用手操作, 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 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获取的知识要多得多, 强得多。关于如何将多媒体运用到体育教学中, 使之成为传统教学的延伸、升华,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教师为此花费的时间和所需的新技能相对较少, 所需硬件较少, 对软件的个性化要求不高, 能为全体学生的充分感知创造条件, 也可以重新组织情境,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促进学生形成稳定清晰的表象, 为学生学习概念规律创造条件, 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2. 自主探究学习型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学习者借助网络资源, 利用搜索引擎、网站或教学资源库,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任务和学习需要, 自定学习计划,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定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 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索性学习。在这种模式中, 教师的任务是设计教学过程, 提供教学资源,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解答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指导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根据所提供的问题情境, 进行独立认真分析, 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然后利用网络所提供的资源, 收集信息, 逐步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原型, 再将所收集到的信息分析加工, 建构牢固的知识体系,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最后归纳总结, 建立起解决同类问题的一般性原则与方法, 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例如:学生在进行足球裁判知识学习时, 教师可以提供精心编排的学习资源库或利用互联网上的共享资源, 让学生在不同梯度的媒体资源空间内, 根据自身的水平, 寻找适当的学习起点, 选择适合自己特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进度来进行自主学习, 并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来优化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
四、加强体育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建议
1. 更新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
(1) 更新教师观:教师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个性, 努力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疏导。教师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和运用合作。教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之积极参与合作和创新的过程。教师们在教学中努力形成递进式的三部曲, 从教学科知识到教学生如何进行学科知识方面的探索, 进而对正在探索学科知识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 (2) 更新教学观:认识到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 促使学生敢疑、善疑, 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方法。 (3) 更新知识观:教师在教学中, 抛弃以“量”为主的知识观, 树立以知识的“质”和“结构”为主的观念, 不断强化“有用的才是最好的”实用观点, 真正使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4) 更新学习观:认识到教育的重心要由教育者转向受教育者,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教育的核心要由紧张的“灌输教育”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过程, 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学习。
2. 加大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的投入力度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在逐渐被众多学校重视和体育教师接受, 但掌握多媒体技术的体育教师数量匮乏、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缺乏、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际应用效果欠佳、硬件设备数量不足等因素仍然制约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的普及与发展。针对以上情况, 学校应加大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的力度, 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培训力度, 使教师都能得心应手地制作课件。开展集体备课, 教师协作构建整体课件体系。课件制作体现多元评价机制, 如课堂观察、测试练习、学生练习评价和学生体验与反思等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训练。同时, 学校应合理制定好普及多媒体辅助体育教学的规划, 组织体育教师和多媒体技术骨干, 有计划地开发教学课件和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现在我国在学校体育信息化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学校应合理制定好普及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体育的规划, 加大体育教学软件、运动训练辅助软件、体育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注重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 加快学校体育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李文光.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9, 4.
[2]马宁, 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中国电化教育, 2002 (1) :9-13.
[3]仝东峰.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的模式效应研究.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9) :147-148.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口语教学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与口语交际课程的整合,主要是指通过多媒体、网络来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说话情境。包括现场演示情境、实物情境、图像情境、声音情境等,以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学生观察图像动画并分组讨论发言,教师对此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纠正,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说话态度和语言习惯。
多媒体、网络支撑下的口语交际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其最大的优势是为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的模拟情境,学生能在这一情境中交流互动,真正做到在活动中操练口语。传递信息和情感。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口语交际课程相整合,对于深化语言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整合思想概述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理论针对学样科目割裂知识的弊病,立足于学科内容改革,目的在于建立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这种整合思想把各门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它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从而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口语交际课程相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口语教学中去。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问题引人,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不断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信息技术课程与口语交际课程整合的可能性
现代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不但促进了教育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制度、教材等也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许多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里,以多媒体电脑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十分普遍:在各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电脑已经非常自然地融合其中,形成了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所有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里,都配备了能直接上Internet的电脑作为师生查询资料、获得信息和知识的必要工具。几乎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都使用了多媒体电脑等工具。教学中由教师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师生共同进行讨论和探索,并随时使用电脑等工具,展示教学内容,探索知识奥秘。由此可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为新型口语教学模式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在口语教学中针对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学生因材施教,有利于激发学生练习发音方法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多种口语教学方式方法的实现。改善口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因此,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与口语课程整合的可能性,应从信息技术、语言教学的特点出发,并应寻求理论依据的支撑。
信息技术具有资源的海量化、形式的多样化、活动的交互性、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如共享、动态、超媒体、开放性等特点。而口语课是师范院校各类学生学习教师职业技能的必修课,它既是一门研究教师口语理论规律的直用语言学科,又是一门培养学生口语技能的具有很强针对性和实战性的课程。信息技术时代,语言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应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一定的情景(社会文化背景),借助其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协作与会话的方式,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其中,情景创设强调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情境,激发兴趣,实现知识的可迁移性;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即自主学习的设计、协作学习的设计。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一接受”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来实现,他据此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他还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起作用。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程与口语交际课程进行整合,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言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信息技术使口语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教学目的得以高效地实现;信息技术为口语交际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信息技术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之间、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信息技术还可为语言表达的根本因素——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口语课程整合的模式
传统口语教学偏重知识系统,注重传授语音知识,口语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口语交际的范文,长期以来,高校普通话和口语教学往往因注重理论研究而相对忽视口语实践从而使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现代口语教学重视口语实践,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计算机软件提供的大量口语类活动给了学生不断思索、不断体验并逐渐培养自信意识的心理素质的机会。
(一)信息技术课程与口语交际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追求方向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口语交际课程的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口语交际问题,并通过信息技术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语言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口语训练相关资料以及其他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语音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训练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训练和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训练素材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口语训练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信息技术课程与口语交际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的表现形态
1、自由选择,互相合作。运用信息技术的最大好处就是能使人自由选择,在进行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互相合作,更能促进人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发展。互相合作的方式很多,而口语教学中互相合作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同位协作完成同一个口语表达练习;在小组协商的基础上各自输入自己的想法;互相合作还可以跨座位进行,因为计算机已经联网。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进行练习。
2、注重评价,双重反馈。通过评价来锻炼学生的表达和设计能力,是一种非常快捷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口语教学课堂上的双重评价体现为,学生用评价表格对别人的语言表达或设计作出评价,然后老师可任意调出一个学生的评价表格,让全班同学对这位学生的评价表格进行评价,并请其说明理由,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评价看到别人的优点或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3、练习测试,重在创造。通过大信息量的学习,以及仿说训练和协商完成小习题的训练后则进入创造性训练阶段,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在练习测试这个菜单中有所体现。例如:评价录像中的课例;设计《皇帝的新装》这一课的导人语;请举一个来自身边的论辩实例,等等。另外,测试练习具有阶梯性,由浅入深,虽然这些问题在常规课中也能解决,但常规课无法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来让学生充分实践。运用多媒体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习题进行选择。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的交互功能,教师一旦发现某个学生出现语音错误或表述不当,就可以和他进行个别交流。及时纠正错误。
多媒体、网络与口语交际教学整合与常规口语课相比有重大突破。交互性在常规口语课中无法充分体现,例如:自由选择表达对象无法进行;双重评价只限于师生之间,缺乏学生之间多人次的互评;口语练习更无法在短时间内覆盖面较广地完成。而利用多媒体,不仅可以检查个别学生,而且还能注意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多媒体的交互功能,更是可以马上了解全班的学习情况。另外,听力训练在常规口语课中很少进行,而多媒体、网络与口语交际教学整合可以让学生听取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的有声资料,现场检测并由电脑作出即时评价。
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口语交际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一定要具备所有环节,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环节。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荐阅读:
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07-0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08-2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题12-1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06-2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10-09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课件05-2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体会06-17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 学习体会07-23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之体会08-27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与体会论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