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的整合存在的问题

2024-09-10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的整合存在的问题(共9篇)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的整合存在的问题 篇1

摘要:在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今天,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是每位物理老师都要面对的课题,如何进行二者的整合,整合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误区都是值得教师共同探讨的话题,目前在鹤岗市第三中学担当高三物理组组长,并在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现代教育技术硕士学位,有幸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到一起,成为两门学科的研究人员,下面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指导斧正。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物理;问题

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获得了蓬勃的发展。这种改革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现教育信息化为特征,使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始进入基础教育领域。但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是值得每一位老师深思的问题,我亲身感受了信息

技术在教学中的精彩应用,同时也注意到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

还存在一些误区,在此奉上一点心得,与诸位同仁共同商榷。

一、日常的、可实施的才是最好的

本人参加了多次省、市公开课,并出讲了黑龙江省省级优质

课,龙东十五校展示课,及佳木斯市、鹤岗市、伊春市观摩课,在讲课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短片引课,动画实验导课,教师演示实验屏幕实物投影,播放同学们自己录制的dv短片,通过网络即时查询有用信息,信息技术应用起到了画龙点睛、妙笔生花的作用。

缺陷:我认为绝大多数在公开课上出色运用信息技术的老师

都不敢保证这就是他们日常的教学状态,不敢承诺每位学生每节

课都听的如此精彩,并且目前多数网络上的信息技术资源质量较

差,寻找较为困难,凭一己之力很难完成系统构建。

建议:(1)人教版、科教版、鲁教版等教科书出版部门,能否在出版课本的时候,同一节课配套多个实验动画、短片等优质的硬件软件资源。(2)以省、市、学校为单位建立信息技术云资源,在一个学校可以让一个老师来负责一个部分,达到优秀资源共享,我认为日常的、可实施的才是最好的,这样才能让每个坐在教室的学生得到优质的教育。

二、中学物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是物理课堂信息化的保证

目前,物理教师及其他各科教师对物理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

还远远不够,传统教学还难以改变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老师并不

能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很多老师在讲公开课之前还停留在要让

计算机老师代做课件的程度,严重影响着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 整合进程,使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上只是个空中楼阁。

缺陷:中学物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缺失将会严重影响新课

程改革及其高效课堂的推广。

建议:省市级教育教学学院、学校及信息技术(计算机)教师要给予物理教师必要的信息技术的培训,这种培训既可以是主讲

教师巡回在各校培训,也可以是固定地点的培训,还可以进行网络视频培训,并定期组织信息技术的竞赛,形成一种重视信息技术,学习信息技术,比信息技术的良好氛围。如果有一门学科是需要新课程改革中所有教师学习并且精通的,那就是信息技术。

三、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使用过程中的误区

1.不可以用课件模拟实验替代真实实验

在物理教学中推进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绝不能抛开传统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有些演示实验基本清晰,不需要也不能用“虚拟实验”代替,如“弹簧振子的分析”“电磁感应”等实验;另外一些实验现象不够清晰,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动态模拟补充。但在“补充”之前必须先做实验。如“波的叠加”“波的干涉”等实验即属此类;还有些是受条件所限,中学阶段无法做的实验,只能用计算机科学模拟和视频资源来支持教与学,如“气体分子运动”“α粒子的散射”等。在这些实验里,计算机充分发挥其科学性、形象性的特长,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轻松突破难点。

2.不要将有些示范课上成课件“表演课”或“呈现课”

将投影屏幕当作黑板,以点鼠标替代板书,虽然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却无暇顾及学生掌握情况。有的评优课不是比课堂效果,而是比课件制作效果。事实上,过于华丽的课件(动画、图片、音乐堆砌过多),不但不能提高课堂效率,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只有恰如其分地运用课件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很多老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使用了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工具

就算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实际上,随着微型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立,教师应成为一名“导师”,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使用各种手段获取和处理信息,而非被动

地接受教师用电脑灌输的信息。面向未来的教育,应逐步把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作为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纳入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辅助学习,解决物理学习中的难点,达到教学所要求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相整合时,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方便快捷、信息量大,更具有可视性、模拟性、交互性等。要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变难视为可视,要寓教于乐,要使学生进入视、听、思并用的教学环境,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共同参与学习过程,易于突破抽象思维的难点与局限,使教学活动更为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从而获得更高的教学效率和更好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的整合存在的问题 篇2

一、多媒体教学完全取代传统教学, 教学手段单一

利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演示在实际中难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如在讲到汽油机的工作原理时, 用传统教学手段教学一般是用教学挂图, 或者结合模型讲解, 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 无法看到汽油机的动态工作过程。而用多媒体教学, 却可以方便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用一个Flash动画, 形象地把汽油机整个工作过程显示出来, 在每一个冲程中, 飞轮如何运动、活塞的运动方向、进气阀、排气筏的关闭等全部清楚地显现出来, 使学生一目了然。运用多媒体技术可视学生理解程度, 即时停顿, 或放慢速度, 以便讲解清楚, 这样就化难而易,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汽油机的工作原理。但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重点、难点, 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它。实际上, 如果能用常规教学手段很好地解决教学问题, 就没有必要非用CAI。这样可以节约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深钻教材, 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以免浪费教师精力而又徒劳无功。比如在一些逻辑推演性的知识点还是用黑板加粉笔比较好。

二、大量采用多媒体实验仿真, 忽视动手操作

部分教师大量采用多媒体实验仿真, 用多媒体仿真取代真实性实验, 不愿做真实性实验。多媒体技术虽然能模拟各种实验, 展示各种物理现象, 在某种程度或角度上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有力辅助手段, 但毕竟是模拟, 缺乏真实性。

凡是通过努力能够让学生做好的实验一定让学生动手去做, 多让学生亲身体验与参与, 努力使“学知”“学做”“学用”相结合。只有那些受硬件条件的限制无法实现, 或实验耗时过多, 效果不太理想, 特别是物理现象不明显、物理过程变化快、分析探索规律难度大、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有困难的实验, 我们才应运用物理多媒体实验仿真软件来模拟物理实验。这样, 既能虚拟物理实验环境, 重复再现物理现象和过程, 又省时又省力, 容易操作, 容易成功。如“波的干涉和衍射”“光电效应”“轻核聚变”和“重核裂变”反应等。

三、部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欠缺

目前, 大多数学校只有教计算机的教师懂计算机, 其他任课教师对计算机知之甚微。究其原因, 除了经济因素, 一是领导认识有问题, 对计算机发展将引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变缺乏了解和认识, 导致决策失误;二是一些物理教师对计算机存在恐惧感, 认为计算机太复杂了, 学起来太麻烦, 或者忙于应付日常教学、各类文化进修、突击性工作等, 对计算机这种“可有可无”的教学媒体置之不理, 导致一些物理教师不努力探索;三是用于物理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对烦琐, 现存课件的使用又不能得心应手 (有的甚至弄巧成拙) , 又使一部分物理教师心存反感。由此, 既缺乏行政压力, 又缺乏自身动力, 使大部分物理教师甘为“多媒体盲”。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价标准缺乏

对教学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 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时, 既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还应注意不能用从前的评价标准来评价现在的信息技术整合课。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中, 我们还很难看到有效评价, 即使有, 也是片面地表现为教师为了阐明某个观点让同学间互评后的总结式点评, 更多的则直接采用传统教学中的试卷式或测验式的总结性评价。这不仅反映出整合课教学的评价标准相对滞后, 更体现出教师们一味地去追求这样或那样的教学环境, 而忽视了学生健康发展等本质的东西。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当前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仍然存在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不足、教学手段运用不正确、教学评价方法不科学等一些问题, 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与研究, 以保证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物理,课程整合

参考文献

[1]赵呈领, 杨琳, 刘清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马宁, 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教育技术通讯, 2010 (3) .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的整合存在的问题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物理教学 整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不仅能使教学手段变得更加丰富生动,而且会带动物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可以促进物理教学过程信息交流的多元化、认知方式的多元化,最终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一、利用信息技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物理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许多物理现象涉及三维空间、动态过程、繁杂计算等,传统教学手段常以二维空间和静态过程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抽象情景得不到直观、有效的展示和分析,成了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具有独到的优势,它可以把这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景,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难度和教师教学的难度。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和媒体的互动,可以使得教学难点得以化解。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整合能够实现微观过程宏观化

中学物理有些知识涉及微观领域,如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扩散现象的解释,晶体与非晶体的结构差异,导体易导电而绝缘体难导电的原因,电路中电流的成因等等。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微观运动的物理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整合,化无声为有声,化静态为动态

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机械波的形成,其抽象的本质利用flash动画,把其过动态过程展现出来,从而把抽象问题具体化,静态过程动态化。

(三)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他还作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二、构建模拟实验教学模式,发挥虚拟实验室功能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教学的特点,利用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实验步骤,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较完全地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在操作中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计算机能模拟真实的生活情景,为学习者提供虚拟环境,通过模拟练习,获得在现实情况下不便或不能获得的感性经验和真实体验,能够训练学生的一些技能。

(一)利用模拟实验室,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功能

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作用, 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则可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

有些实验结果可见度低,学生不能清楚的观察到实验现象。例如波的干涉和衍射实验,用传统的方法效果不明显,学生很难理解波的干涉和衍射的原理,而用flash动画实验,通过慢镜头播放,在干涉实验中就能明显的看到波的叠加过程及产生的叠加结果——干涉;在衍射实验中很容易控制障碍物或孔的大小从而使衍射效果很明显。又如练习使用游标卡尺时,利用模拟演示可以在大屏幕观看游标卡尺的使用规则及学习读数方法。

浮力是由下表面受到的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但如果使用语言和文字向学生讲授向上和向下压力差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对整个过程反映比较茫然。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慢镜头表示前、后、左、右的压强、压力相等,小木块保持不动,但加载上、下表面压强、压力时,小木块慢慢向上移动,同时超级链接浮力大小的推导公式录像。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很轻而易举就攻破了这一难点,同时为讲授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打好理论基础,而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很难做得到的。

(二)利用虚拟实验,发挥学生自主探索性实验作用

网络虚拟实验是在web中创建出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件环境,其中每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体代表一种实验对象,学生可通过鼠标的点击及拖动操作,进行虚拟实验。这种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开放性操作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

三、利用网络资源,扩大信息来源,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养。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例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www.k12.com.cn)可谓是一间完整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库,它为我们提供了同步教学的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整的整合,探索中学物理教学改革新思路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这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

先进的教学媒体只有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服务,它才具有目标和出发点,具有自由广阔的发展平台,具有活的灵魂。由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因此它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深刻影响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多媒体技术将会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甚至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浅谈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4

温岭中学物理组

观海

提要:一.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时代的需要;

二.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一)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二)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的作用。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所面临的问题 四.总结

一.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时代的需要

1999年6 月中央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关于素质教育的新提法,这种提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指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素质教育为什么要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理由很多,但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江泽民主席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所指出的:“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主席把“创新”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创新已不再仅仅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有关,而是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中央之所以作出这样的新论断,显然是根据我们面临的严峻国际形势,即当前的时代特点:不创新就要被动挨打,不创新就会被任人宰割,不创新就没有你生存的空间。1999年上半年在南联盟所发生的一切,及2003年在伊拉克发生的一切,都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所以,是形势要求我们创新,是时代在呼唤创新人才。

去年,在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上,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强调,不应当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学习的对象,而应当作为学习的工具,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李连宁指出,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通过信息化的推进,实现中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中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这一宏观目标,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只有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才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二.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在中学物理教学里,怎样把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内外教学使学生领略到物理世界的奇异景观,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是我们物理教师都在反复思考的问题。现行的学科教学内容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学内容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最新鲜的、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缩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学科教学中来,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可使学生的学习内容

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造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CAI教学技术引入课堂,对中学物理教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一方面,它能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化静态为动态、化不可操作为可操作。对化解知识难点,提高综合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超媒体技术的运用,使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信息的编辑、控制和传递于一身,为学生营造了资源丰富、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征多元化的模拟与仿真情景,极大地优化了学习环境。同时,超媒体技术的集成性、交互性、同步性、协同性等主要特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有利于分布式学习、中心学习和边缘学习的融合;有利于开发全脑的学习潜能,平衡人的智力发展;有利于克服时空的限制,模糊课堂学习与真实学习的差异,使学生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以解决真实、复杂的物理实际问题。因此,信息化课程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无法相比的优越性。它能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手段、方法、过程等全方位地得到优化和拓展。

(一)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实施这一工程,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l.能生动逼真地创设物理模型和情景:

物理现象中有很多是很难或甚至不能用肉眼看清的,有些即使借助最现代的仪器也很难看到。利用计算机的模拟,①我们可以把一个原本无法看到或看清的现象纤毫毕现地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如高二物理“变压器”的教学就可以通过CAI技术把交变电流引起磁通量变化、变压器简单的内部结构及工作情况理想化地呈现给学生。②可以实现情景的延迟与加快:一个物理过程的进行时间有长有短,如宇宙的演化、天然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动辄数十亿年,远远超出了一个人的寿命所及。如闪电,还有光和物质间的作用,一闪即逝,在你尚未来得及感觉的时候它已消逝无踪。当然,在实验室中我们可能加快或减慢其中的一些过程,但有更多的现象却是无法改变它的进程的,这时,计算机在教学上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可以把一个自然界中无法更动的过程随意地加快或减慢,帮助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力还十分有限的中学生更好地形成感性认识。方便地重复与呈现,如我在课件平抛运动的动态演示中,把闪光照片运动起来,学生看了印象很深。物理规律如果不能在不同条件、不同地点得以重现从而得到反复验证的,便不会得到承认,计算机可以超越时空和具体的实验条件的限制,反复地进行理想实验的演示。因为实际教学中肯定会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在一节课中,你呈现给学生的实验现象可能需要远远不止一节课的准备工作,实际实验的可重复性还可能受到天气的影响,或者需要考虑成本的因素,安全的因素等等。而计算机则完全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当程序完成后,模拟的现象可以任意多次地重复。例如我们在学习“原子和原子核”这一部分内容时,下载了一些对应的课件进行教学,效果不错。

2.能深入浅出地揭示物理知识形成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可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物理过程。运用电脑超媒体集成展示信息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选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对课文的内容、情境、模型、状态、物理过程等进行生动的呈现,就能深入浅出地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我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课的CAI课件设计时,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越功能一一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择性、大容量储存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人机交互的操作性,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和发挥其动态模拟仿真功能。配合课文内容的揭示过程,连续展示“光源的发光”、“光直线传播的应用”、“点光源成影”、“线光源成影”、“面光源成影”、“日月食”、“无影灯”等多个动画和一些相关的视频图像,生动地把有关光的直线传播有关内容,逐渐从浅入深、从近到远地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有了这些知识的铺垫,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就留下了生动而深刻的影象。

3.能集成快捷地传输各种教学信息:

应用信息技术,一方面可将各种教学信息如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图像等不同形式信息的编辑、控制、传递既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组群式的同时传输和展示,这种集成式、立体式的信息传输方式,使课堂信息交流模式从教师讲、学生听的单维模式拓展到多维模式。另一方面,这种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信息传送方式,能提供对多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综合刺激,既强化了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和巩固,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密度和容量,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地摄取知识,培养能力。21世纪是信息时代,更应大力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法在课堂内向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及物理学的发展情况,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技术的引入给教师提供了得心应手的教学空间。如我在设计和制作“绪言” CAI课件时,就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以大容量传递课程信息、展示物理模型、组群式播放情景动画,把物理学这一学科研究的物质结构知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还有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所起的重要作用,或是分类或是组群式地展现给学生,既有文字介绍,又有声音助兴,还有大量图片或视频图像来展示相关的物理情景,这样学生就对高中物理将要学些什么就一目了然。由此看到,在信息化课程中,运用超媒体的显示文本的功能,既能快捷地传递和显示各种教学信息,又能逼真地创设物理模型和情景,可使深奥的物理现象、本质、特性、状态变得直观易懂,大大缩短教学难点的突破过程,所挤出的时间就可讲解更多相关的知识和现实的应用,引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4.能得心应手地进行仿真实验、从不可操作拓展到可操作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几乎贯穿了物理学习的整个过程。以网络信息为核心的超媒体电脑技术,可以方便地把物理仿真实验运用于课堂,辅助物理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讲解了物理定律之后,马上运用电脑技术仿真演示相关实验,既加深了学生对定律的理解,又增加了物理课堂的趣味性。本人在任教高三毕业班课程时,曾在校园网络上引入相关物理实验,各班同时观看后,再到实验室放手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独立或相互协作完成课本的电学、力学、光学等有关物理问题的实验,在化费时间不多的情况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面对21世纪的素质教育,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已备受关注,课堂的仿真操作正是给了学生一个创造和想象的空间。

5.能及时方便地开展习作交流、从被动感知,拓展到主动探究

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讲,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则是被动地听和看,不便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在信息社会里,教师不再是学生的知识唯一的源泉,图书和各种信息网络才是学生的获取知识的宝库。因此课堂要素间就适时转变,学生要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的参与探究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媒体要从演示教具转变为学生探究问题获取知识的认知工具,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当学生有问题时,可以及时提出或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同学讨论,对某个物理现象有自己的观点时,也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研讨和交流,教师提供解答。这样的多向交流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思想。总之,进入信息化课堂,不仅增大了知识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营造了一种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氛围,从而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6.实验效果的理想化:物理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便是近似,于是便有了许多理想化的模型。中学教学中有许多这样的名词术语光滑(无摩擦)、空气阻力不计、理想气体(任何条件下都遵循气体的实验规律)、质点、匀速直线运动,但每一位物理教师都明白,这些在实际

中都无法找到完全相符的实例。当然,许多现象可以通过巧妙地设计达到近乎完美的近似,比如为了减小摩擦力而采用的气垫、磁悬浮、真空等,但真正的理想化在现实中足绝不会出现的,有些现象甚至连近似都无法达到。但在计算机中,则可以完全不必担心次要因素对现象的影响,因为程序设计过程中你可以预先将这些因素排除在外,让学生观察到真正理想化的物理现象。

总之,在教育领域引入信息技术并与课程有机整合,对深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l)具有生动、形象、个别化、自定步调、交互等优越性。在模拟和探究方面可以实现对系统(事物)进行模拟,直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作为教与学的工具,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和学生处理教学事物(备课、实验演示、计算、作业、交流);在通讯网络方面,可以广泛地获取最新的教学信息;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为教学平台开展远程教育。在信息化的课程中,学生学的知识可以更多、更广,效率更高,这对提高教学质量非常重要。可以预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是深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二)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的作用: 1.帮助学生建立物理表象

表象是人们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它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学生学习物理要大量借助于形象思

维,因此,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丰富的物理图像,不断地建立起物理表象。建立丰富的表象,需要学生在课堂和日常生活中处处细心观察。但并不是每一位学生在上课前对每一种物理现象均已感知过。在课件制作中,可以向学生展示各种现象。如讲光的反射、折射、色散、干涉和衍射时,向学生展示蓝色的天空、早霞、晚霞、虹霓以及水上油膜等,以强烈的色彩渲染加深表象。又如讲向心力时,显示运动员骑车在拐弯时的倾向、公路弯道的倾角、铁路弯道外轨与内轨的高度比较等。

物理学中的许多形象概念和理想化模型,如磁场、电场、质点、点电荷、光滑表面等,学生较难接受。可以利

用观察、实验、典型事例等传统的方法,使学生从客观存在的原型基础上概括出来,建立起表象。同时也可以采用计算机课件模拟,这有利于学生对概念和理想化物理模型的建立。制作课件时,物理模型的设计应尽量直观、形象,将生活中相应物理模型的非本质因素去除,突出本质因素。在不影响问题研究的前提条件下,应从三维角度观察再到平面形式描述,以便给学生充分的感知,使学生形成正确、丰富的表象。如利用计算机绘制三维磁感应线或电场线,学生会对无法直接观察的“场”有直观的印象,同时可以进行各个方向(尤其是上、下、前、后、左、右六个特殊视角)的观察,加深表象在头脑中的痕迹。这对后面相关知识的学习起到很好的作用。再如讲解光滑平面时,可以通过改变物体表面的材质贴图,先后采用毛皮材质表面贴图、木板材质表面贴图、玻璃材质表面贴图及半透明材质表面贴图,使学生对“光滑”两字产生表象。在分析问题时,学生能在头脑中快速提取光滑平面、粗造平面的表象。

表象的内涵不仅仅包括图像,还包括声音。为了使学生了解乐音和噪声的主要区别,懂得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可利用计算机课件进行教学。上课时,将录制好的优美的钢琴曲与城市噪音作对比,并配以相应的图景,引出乐音和噪声的概念,指出两者的本质区别,由此将课本上固化的文字符号的描写转化为富有动感的音响和图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听器官,激发学生兴趣,促进表象的形成和形象思维的展开。

2.培养学生的物理想像能力

想像是人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对头脑中的表象经过结合改造而产生新表象的心理过程。想像可以分为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再造想像是根据语言的描述和图样的示意,在脑中形成相应的新的形象的过程。物理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教师表述

及书本、图像、模型介绍给学生,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与概念对应的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

制作课件中,可以利用计算机课件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显示功能,利用其特有的文字语言描述功能,恰如其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利用字体大小对比、色彩反差、美术字、箭头和方框、分离、闪烁等来突出关键字,从而有利于学生对表象的复述、想像。

图像是思维的杠杆,对于那些比较难想像的物理知识和物理图景,可利用动画作为中介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如制作“简谐振动图像”课件,把弹簧振动的实物图、相应的往返运动以及振动图像的形成有机地联系起来。

想像的前提是有丰富的表象,并对表象进行理解和掌握,否则只能停留在机械识记的水平上。但学生受思维发展的限制,对有些物理过程和物理图像的想像(尤其是对三维空间的想像、时间的想像及微观和宏观事物的想像)感到困难。这时可以通过计算机课件的模拟,辅助学生完成想像过程。如“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课件中,提到将带电粒子斜向入射磁场。因入射粒子的速度v与磁场不垂直(存在夹角θ),将速度分解为平行于磁场方向的速度v1和垂直于磁场的速度v2,从而得到入射粒子的运动轨迹是一条螺旋线。这是一条两个运动的合成轨迹,学生在想像中有难度。可以用计算机在三维空间逐步分解速度,并运动形成轨迹。然后俯视观察得到圆的平面轨迹图。学生对运动合成加深了理解,碰到类似问题,能 在三维空间进行想像。

3.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

概念是抽象思维的一种形式。当个别表象积累到一定程度,融合产生一般表象。一般表象在人的活动中不断向概括表象发展。由于表象具有概括性,它已经能够反映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经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这种概括性表象在语言作用下,提升为概念。概念舍弃了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只概括了事物的本质属性。

许多教师在讲概念之前不给学生足够多的表象,而直接提出概念,再用概念去分析其他问题。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没有把握,出现张冠李戴,乱套公式的情况。这样做的原因是认为给学生以表象的实验太花时间(认为学生能够想像就可以了)或担心实验现象不明显,从而对概念的得出产生障碍或无法得出概念。利用计算机课件可以完成各种实验的模拟,在学生想像的基础上花较少的时间可得出明显的结论。学生有了足够的表象,自然能得出概念。例如我制作“透镜成像”课件,利用制作的视频片段,分别展示“物”与“像”的对应运动,把各个阶段的成像情况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分析成像情况,从而得到透镜的成像规律。

利用计算机课件特有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复习、巩固、小结,还能够将物理概念和规律集中表现出来。

4.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判断也是抽象思维的一种形式。学生对事物的物理属性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如“磁通量”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判断磁通量的大小和磁通量的变化。因磁通量的物理意义是表示穿过某个面积的磁感线的条数,而磁感线在空间是呈现立体分布的。学生在使用公式Φ=B·S·sinθ计算磁通量时,对磁通量的大小和磁通量的变化容易出现各种判断错误。磁场集中在虚线框内,一平面绕O点逆时针转动,求θ从0°到90°过程中Φ的变化。学生容易对θ、S判断错误,不经分

析就代入公式计算。为了便于看出磁感线的分布,利用计算机三维动画在磁感线分布的空间图中画出S在垂直于B的方向上的投影。从而得出结论:S在未完全进入B内时,Φ不变,完全进入B后,Φ=B·S·cosθ。

5.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

推理分析是抽象思维的另一种形式。事物之间是具有种种联系的,因此反映事物联系的判断之间也相应具有各式各样的联系。循着这些联系,可以由一个或几个判断推理出另一些判断。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方面,物理学的概念和规律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建立起来的;另一 方面,学生要掌握物理知识、发展能力,必须要进行大量的推理训练才能达到。

动态图景在许多物理分析中是不可少的。利用课件动态分析问题,有利于学生建立动态图景。如“齿轮传动”课件中介绍的一道选择题,就是运用齿轮转动时动态效果,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出所选的答案。

推理、分析的基础是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内在的逻辑结构。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给学生以总体框架,学生通过点击相应条目进入相应的具体内容,这样有利于表现知识的横向联系,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全面、更深、更巩固。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计算机课件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学生的思维培养最终还是要依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主要由物理实验来完成,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亲身参与实践才能形成能力。计算机课件虽然能模拟各种实验,展示各种物理现象,但是,它缺乏真实性,很难使人信服。同时用计算机模拟理想实验从某些方面来说会束缚学生的想像空间,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减弱学生空间想像的自觉性,过度使用,会有碍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抑制联想思考能力的发展。所以计算机课件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在教学中应注意合理使用。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所面临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使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真正作为教学的工具,整合到学科课程中来。在现阶段,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实施面临三个突出问题:

1.教师手中没有合适的软件。目前,我国教育软件的种类还不够多,教学实用性比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就要自己开发软件。而实际上,由于教学工作繁忙,老师们很难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开发软件上,而作为教师个人甚至个别学校是很难开发出能充分发挥计算机作用和体现学科教学思想的教育软件的。相反,老师更担心长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软件开发上,而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组织教学上来,甚至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研究上来,会对教学工作造成损失。

2.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还很不够。近几年来,经多方努力,已经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软件,但在一些学校也同样难以推广使用,其原因就是各科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还比较差,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从而很难在自己的教学中使用这些软件。可以说,提高各科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

3.有了软件,有了掌握技术的教师,客观上也为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那么,如何在教育中适当地使用技术,使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多媒体课件开发与应用的思考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使我们传统的用 “一张嘴巴”干巴巴的 7 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使“静”的变成“动”的;这就使我们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多媒体课件与实际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状况、教师的教学风格密切相关,更使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最佳效益,就必须加强多媒体技术与教师、教学实际的整合,由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来完成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以解决实际教育问题为主,不断追求尽善尽美。因此,建立基于网络层面的学科课件素质库,让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组合、改造,编制出具有个性化的课件,就显得十分重要。

四.总结

教育技术通过对所有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的系统鉴别、开发、组织和利用,以及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管理来便于学生学习。

现代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不但促进了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的改革,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制度、教材等也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这里真正地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发挥了很高的效用。现代教育技术正在为更好地满足学科教学的需求而在学校中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使用计算机、使用多媒体、使用网络等现代教学设备和技术,已成为教学的内在需求。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是因为:

1.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开展因材施教,体现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全体发展的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利于多种教学策略的实现,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2.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它给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广阔空间,任学生自由邀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为他们的想像力插上翅膀,从而培养想像、激发想像、鼓励参与、启发创造、指导实践。

3.随着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成分和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有机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将逐步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

胡启立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几个问题》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句话放到教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的整合存在的问题 篇5

罗军 2013111812

学了这学期的《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这门课,我想谈谈我的一些收获与体会。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猛,带来了生活各个方面巨大变革。对教育影响也非常巨大。

在学习这门课过程中,我想传统教学方式确实需要转变了,为了教学目标达成赶进度,提难度,能不讲的内容不讲,能不做的实验不做,知识只是以定论形式教给学生,缺少了学生参与,忽视了学生自己体验和建构。

利用信息技术视听﹑图像﹑动态呈现﹑资源链接,可以全方位,多层次方便学生建构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有了更多互动机会,尽管这些互动并不突出,但毕竟给了学生主动的空间。

信息技术离我们有多遥远?其实在我们每天学习和生活中都用到了信息技术。我想对我以后教学来说,我会更多想到能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地方,我会尽量利用。不会因为怕麻烦,图省事,按照老一套“一支粉笔一本书”来教学了。

信息技术教学会渗透到我以后教学工作方方面面:教学设计,知识呈现,体验活动,实验探究等等,在这些方面我会尽量从教学和信息技术角度思考设计,会认真分析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工作中,这么做表面看麻烦费事,实际却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

教学要换位思考,教师如果只是站在自己角度思考问题,为了自己教学方便而图省事,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这样的教师当然在我们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受过系统知识训练,经过各门学科学习,丰富我对教学的认识。使我从一个门外汉﹑跨专业的学生,转变到一个对教学规律,教学活动有了比较深入理解。

我想要做到换位思考,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对此会有帮助的。

技术的应用最终当然还是为了更有利于教学,不可脱离教学目标谈信息技术。一节课,如果做成技术的展示,忽略教学重点,忽略知识传授,显然这样的融合信息技术教学是失败的教学。

学习了这门课之后,我觉得有一些的地方可以更好地进行设计。信息技术范畴需要简单讲清楚,信息技术有哪些技术种类需要简单介绍,至于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教学模式,需不需要介绍那么多?这个还可以再思考探讨。

信息技术融合到物理教学中,它的立足点还是要依存于现在的教学实际,所以信息技术的融合,也要首先对现有教学实际模式进行深入理解和探讨。

在现有教学模式深入理解基础上,再对几种新兴的﹑热点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进行扼要介绍,供有兴趣的学生深入理解。不必强求大家都要按要求做。因为对我们来说,以后在教学工作中遇到需要,会有更强的动机去主动学习掌握。这门课里做的介绍会起到一个拓展视野作用。

没有实际教学需要,可能介绍再多教学模式也不能提起大家兴趣。因为现在各门专业课都是按照我们现在社会上教学模式来进行师范生培养的。

因此,对这门课的建议:我认为还是要更多对现有模式进行深入理解。在教学设计环节,哪些可以融入信息技术。或者做成对比课堂,同样知识点,采用现有传统方式讲课,作一个深入分析之后,再给大家讲解哪些地方可以融入信息技术?或者要学生思考哪些地方可以改进把技术融合进来。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的整合存在的问题 篇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定义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构建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最优化。

1、盲目整合 没选择没目标的整合。

2、整合质量不高 表象上的整合。

3、抛弃传统整合 完全取代教师的整合。

4、取悦于视觉感官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的整合存在的问题 篇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学习理念上的整合

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 都需要以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为基础。学习不是学习者接受客观的东西、复制和印入信息, 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 通过与学习者共同体的互动, 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反复的灵活应用之中不断深化知识的意义、创造个人化的知识。这意味着, 无论信息技术还是学科知识, 都不只是给学习者传递现成的知识、技能, 而是要以学习者为主体, 给学习者创设一定的环境, 提供一定的任务、资源、工具和支持, 促进学习者自主建构、创造以及灵活应用知识的过程。

2. 在学习目标上的整合

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其他课程, 其深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概括地说, 它包括五个方面, 即: (1) 信息处理技能 (包括信息的获取、组织、操作与评价) ; (2) 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习能力; (4) 批判性思维能力; (5) 社会交流与协作能力。

信息技术课的开设目的不只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技能, 同时, 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技能进行交流、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学习目标与其他学科目标是一致的, 整合可以使之彼此促进、增强。例如:语文课程中的写作目标与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文字处理目标相整合;美术课中绘画方面的目标可与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图像处理、动画编制等方面的目标相整合。

3. 在课程内容上的整合

在课程内容标准中, 需要明确规定信息技术与各门课程之间的整合点。英国的课程内容标准在这一点上值得我们借鉴。英国ICT国家课程内容标准与英语、数学、科学等国家课程内容标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可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导致课程内容发生一定的变化。我们在从事整合实践时, 不能只考虑如何采用信息技术实现现有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还要考虑信息技术可能给课程内容所带来的变化。例如:在统计图表制作方面, 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利用Excel生成图表并根据数据特点和交流意图来选择图表、分析图表。

4. 在发展历程上的整合

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的习得与学科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一个发展的过程, 两方面的发展进程要整合在一起。在从事整合实践时, 需要考虑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与学科知识水平之间的相互呼应与配合。如果在学科课程中学习某一内容时, 需要采用某种信息技术技能作为学习工具, 那么, 在信息技术课上就应当预先学习这些技能, 为该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例如:在小学五年级的作文教学中需要让学生使用Word软件来写作文以及修改作文, 那么, 在四年级的信息技术课上就要初步学习、使用Word软件的用法, 这样就能在发展历程上将信息技术的使用与语文作文教学很好地整合起来。

因此, 我们需要统筹、全盘考虑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学科课程中的知识技能的水平, 使二者取得一致, 并在前后学期、学年之间进行整体规划。

5. 在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上的整合

这可能是人们最为关心的一个方面。学习方式是课程的基本要素之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仅仅是课程内容方面的整合, 还必须包括学习方式的整合。教学者要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潜力来整体设计新型的学习方式, 同时, 还要把对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和应用考虑在教学之中。例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基于问题的学习、情境性探究学习、网上主题研究学习、远程协作学习等, 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种整合状态下, 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 整个教学活动就不能这样设计和进行了。

6. 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活动、媒体的整合

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传统教学活动相结合, 不要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 更不能用信息技术替代学生的某些感性活动经验与思维过程, 因为, 信息技术中的世界是虚拟的。是否使用信息技术, 一切要根据学习目标和意图而定。

此外, 信息技术需要与其他教学传媒相整合, 例如:黑板、实物模型、实物投影仪、纸笔、表格等。每一种媒体都有自己的优越性, 但是没有一种媒体能解决一切教育难题, 计算机也不例外。对于某些学习者或任务, 一种媒体或许能比另一种媒体产生更大的影响或者不同的影响。计算机的使用不会自动促进学习, 使用计算机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注意的问题

虽然信息技术的加入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 但是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注意, 并不是盲目相信只要整合, 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 不能绝对取代传统的教学工具

以多媒体课件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能起很好的辅助作用, 但也只是辅助作用而已, 万万不能将手段作为目的。即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并不意味着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 虽然信息技术对当前教学效果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使用计算机不意味着可以不用黑板和粉笔, 可以取消语文课上的朗读, 英语课上只利用录音机、计算机跟读, 数学课上只用计算器计算, 发挥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 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 不能过分追求信息技术含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重在“实用价值”, 并非技术含量越高越好。比如:在制作课件时, 用一般的PowerPoint等简单的软件就可以完成, 就没有必要用其他高级的软件。因为, PowerPoint操作简单, 易学易用、效率很高、兼容性最强, 是我们制作课件的首选。还有的教师制作课件时一味追求“高科技”, 如本来做实验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但是非要用计算机制成动画, 认为技术越高级、会的人越少越好, 代表自己的水平越高, 这样使教学课件成为信息技术成果展览, 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

3. 不能滥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多依赖信息技术, 不管教学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 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时机是否恰当, 学生用于观看屏幕的时间过长, 用于独立探究、阅读、实践的时间太短。

4. 不能孤军奋战

近几年来, 宽带、校园网铺天盖地, 而面对优越的条件, 有些人思想认识还不到位, 仍旧“不走阳关道, 只走独木桥”, 对课程整合理解片面, 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多数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事, 因为, 信息技术教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殊不知“众人划浆, 开大船”, 需要各科教师共同努力, 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提供技术上的服务, 其他学科的教师可以提供其他方面的服务, 这样才能将整合课上得有声有色。

5. 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程整合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些教师理解太绝对, 太片面, 总认为课堂气氛越活跃越好, 往往当制作的课件较为新颖时, 看似丰富多彩, 学生反而会杂乱无序, 不去思考, 只看热闹。也许不用课件的课堂还会紧张有序, 但用了实质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 一节课下来很热闹, 但教师和学生的收获并不多, 学生是占了主体地位, 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一点没体现出来, 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

6. 不能只有公开课、评优课才注重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达到真正的效果, 不是短时间之内可以实现的, 有的教师只在要求上整合课、公开课时才想到整合, 放着信息技术的优越条件不利用, 尤其是老教师, 认为自己在从教的多年没有整合, 效果也不错, 殊不知现在提倡的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使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 可以为教学注入活力, 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在教学中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

7. 不能不总结, 不反思

作为一个教师要注重总结, 善于反思, 才会不断进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结束后, 根据具体教学实践情景来进行反思, 以后再结合具体的任务和情境来设计整合的教与学, 从而提高整合的层次。

三、总结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意味着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学习工具与教学工具这三大功能统一起来, 系统处理和实施课程的各个方面, 如:课程目标、课程文本内容、课程体验过程、课程内容的实施, 等等。我们可以从学习理念、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发展历程、学习方式以及与其他媒体的配合等方面着手, 展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与研究, 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落到实处, 从而推动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何克抗, 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出版, 2006.

[3]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和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1) .

[4]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 2002.

[5]张际平, 高丹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6]马宁, 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D].北京师范大学, 2005.

[7]谷丽伟.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J].科学大众, 2007.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的整合存在的问题 篇8

1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内涵与意义

关于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内涵与意义,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1.1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内涵

所谓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指得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它集视听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一体,具有信息高密度、交互高强度的特点,可以对所有学科的教学产生有益的作用.而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其内涵在于利用信息技术去展示物理教学内容,丰富物理教学手段,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1.2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意义

物理课程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其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和科学素养,还要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培养,这在传统教学中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如今,利用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相整合,则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物理教学提供资源,创设环境,整合课程,提高效率,使信息技术下的物理课堂成为一个互动的课堂整体.例如,对于万有引力定律,如何使学生将其联系到苹果落地这一问题呢?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视频,使问题更清晰、直观,使学生认识更加深刻.又如,微观尺寸下的分子无规则热运动是无法直接观察的,但是教师却可以用一个GIF格式的动态图片来模拟展示,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无规则的热运动,瞬间掌握了物理内容.可见,信息技术对于物理课程十分重要.

2 中学物理教师如何培养自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树立课程整合的正确观念,把握教学动态,增进与学生之间、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并且熟练掌握多种信息技术软件,如此才可更好地培养自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2.1 树立课程整合的正确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并非简单的教学手段的推广,而是一种革命,是一种巨大的、彻底的变革,这就需要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而功半甚至劳而无功.为此,教师应该树立课程整合的正确观念,树立改革的必胜之心,以先进的理论(尤其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课程整合,这样树立了正确、科学的观念,才能以观念指导实践,做好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的整合工作.

2.2 把握教学动态

物理学科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的.为此,教师在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最新的教学动态,在时事政策上紧跟形势,在物理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调整.比如,当前的物理习题比较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气息.为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重点中学的试题库中下载一些最新的试卷,或者在相关的网站中搜索下载新鲜的试题,下载最新的考试要求和大纲要求,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课下认真研究,独立完成.这样一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随时掌握最新的教学动态,提供最新的试题资源.

2.3 增进交流

所谓增进交流,是指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增进与学生的交流,增进与教师、专家的交流,以便提升自己的学科整合能力.

(1)增进师生交流

在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人机交互是比较多的,为此一些教师就忽略了人与人的交互,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导致教学效率受到了影响.为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反映,增进与学生的交流,比如为学生布置任务,与学生共同完成,或者提出一些创新性的问题,需要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这样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开发信息技术的教辅功能,完成教学任务.

(2)增进教师间的交流

信息技术将世界变小,不同地域、不同职位、不同科目的教师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可以通过网络不断学习.为此,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增进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学习专家、教师的经验,获取名师的经典教案、教学视频,实现教学交流,在交流中获得更多、更有效的教学经验,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

2.4 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软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需要掌握较多的软件,才能更好地服务物理课程教学.比如Power Point软件、Excel软件、Photoshop软件、DIS软件等,教师掌握越多的软件,就越能使物理教学游刃有余.例如,在测算油酸分子直径的实验中,很多同学在数格子算油膜面积的时候都会经常出错,甚至有一些学生感覺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计算机软件方面的长处,利用数码相机俯拍油膜,再用Adobe Photoshop CS2图象处理软件来测定油膜面积.如此一来,测定油膜面积就不再困难.又如,在演示实验中,一些物理量变化多端,这时教师就可以用各种传感器将变化中的物理量上传至计算机,再用DIS实验系统软件处理或展示物理量变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师对信息技术软件的掌握情况,直接关系到了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水平的高低.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的整合存在的问题 篇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中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作用和优势也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信息丰富、传输速度快且能及时反馈。在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通过声形图文等各种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提炼和创设情境,形象生动地展现完整的物理现象和过程,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和理解物理知识的趣味性,为教师提供了强有力的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和手段,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势在必行。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应用

(一)创设物理情境,物理知识具体化

初中物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把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而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颜色、形状、图画等各种展现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并理解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形象的物理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比如,在学习左手定则的时候,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软件模拟,可以展现通电导线受到的作用力方向和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三者之间动态情境,而不是教材上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对这三个物理量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容易理解和记忆,降低了物理学习的枯燥性和抽象化的难度,保持良好的心态并主动学习。

(二)辅助物理实验,提高教学效果

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但影响实验效果的限制性因素比较多。例如,在“摩擦起电”的实验中,空气湿度和器材的干燥度都是影响实验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是在阴雨天做这个实验,结果就不会理想甚至失败。而有的实验可见度低,学生很容易观察不到,如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看清楚的话,就要轮流逐个实验观察,但受器材数量和时间的限制很难实现。实验过程一闪而过,可视度低,加上实验误差性大,没有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往往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实验,能加强实验现象且可以重复演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时候,实物实验中小车的运动时间和速度很难控制成实验理想状态,而且实验过程非常快,实验效果也不好。通过多媒体利用动画形式,把小车的运动过程放慢演示,可以让学生根据直观的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定律内容,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提炼知识,提高效率

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往往只是片面地表现某一个物理现象和知识点。由于物理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中要对知识点归纳总结后进行提炼,让学生把学到的物理知识理解透彻并融会贯通,才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应用多媒体手段提炼知识,可以摆脱传统的语言描述性的归纳总结,通过更多、更生动形象的表现方式,来形象地对知识进行提炼。特别是在系统复习阶段,备课时将要复习的重点主线框图集中突出,利用幻灯片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对相关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有系统的认识,突出物理知识的关联性,梳理物理知识主线,加强理解和记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比如,对发电机和电动机进行对比学习的时候,通过构造、判断方法等决定因素各方面的比较,运用多媒体模拟实验展现原磁场与感应电流磁场的动态物理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楞次定律并对其物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在提炼知识的学习中融会贯通,提高学习效率。

三、整合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一)信息技术的辅助地位

信息技术在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中主要是起辅助性的作用。首先,要确立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而信息技术知识作为教学工具的.一种,利用多媒体功能进行师生交流和互动,对所学知识进行组织设计,进行教学策划实施教学方法。教师对其要进行合理利用和控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其次,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不可完全取代物理实验。实物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科学的实验态度,这些都是多媒体展现的模拟实验所不能代替的。

(二)信息技术应用的实用性

信息技术作为众多教学工具的一种,并不是适用于全部的物理教学内容。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和资源,创设物理情境合理化,发挥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动力,是信息技术实用性的体系。教师要对不同的教学工具进行合理运用,丰富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比如用模拟实验来形象表现天体运动、核裂变等这些现实中不能做的实验。

四、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科学有效整合推动了物理教学的进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也为扎实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夯实了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论不动产登记制度下一篇:企业八字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