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实践(精选9篇)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实践 篇1
[按]研究性学习课程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大方向之一。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帮助研究性学习课程跨越传统教学模式的障碍,尚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领域。上海市第六十中学所建的“研究性学习支持网”在学生自主选择、查找资料并最终自主确定课题以及公开性评价等方面作出了有价值的探索。本文试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描述中体现校园网创造的全新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实践
上海市第六十中学陈越
在中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教材改革试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重要特征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难适应开放的课题研究。
因特网固有的开放性能解决传统教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利用这一开放性特征,我们在校园网中建立了“研究性学习支持网”,为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平台。该网建立在Windows NT server 4.0+IIS 3.0+ASP+Access数据库的构架上,通过512Kb带宽的ADSL与因特网联接。“研究性学习支持网”由八个栏目组成,其栏目名称和相应的功能如下所示:
“研究方向”:学校教师和学生自己提供的课题研究方向;
“课程概述”:对研究方向的大致介绍;
“学习资源”: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
“网上交流”:老师和学生进行作业和成果的交流和展示;
“课程管理”:教师和学生管理自己的研究方向,学生申报自己的研究课题; “提交作业”:学生通过网络上交作业和研究成果;
“成果评价”:教师和学生成为评价活动的主角;
“在线帮助”:指导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
通过“研究性学习支持网”中这些栏目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需要着重把握的几个主要阶段(即研究课题的确定阶段、研究课题的实施阶段、研究成果的评价阶段等)的学习要求。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则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三个阶段之中。
一、研究课题的确定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在学习支持网提供的“研究方向”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之后,学生可以通过“课程概述”阅读这些研究方向的“综述”,大致了解 1
研究方向的基本情况,再通过“学习资源”由校园网访问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因特网址,从中收集有关的资料,同时也可以在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中查阅有关的参考书目。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尽快地找到有关的参考书目,“研究性学习支持网”提供了本校图书馆的书目查询功能,并且设臵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地区图书馆的链接,学生可以在这些大型图书馆的网站中进行书目和全文查询。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查找到相关的网上资源,“研究性学习支持网”还提供了一些具备全文检索功能的搜索引擎的链接。因为只有建立在丰富资料的基础上,研究课题才能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也才能顺利地开展后续研究工作。
学习支持网中的“研究方向”是教师根据自身的专长和兴趣爱好提出来的,有三十多个,涉及学校的各个学科以及学科之间的综合,但并不涉及具体的研究课题。学生需要在查找资料以及与他人的交流中发现问题,最终确定自己课题。
除了教师提供的这些课题研究方向以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自己提出一些研究方向,并将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资料,包括内容简介、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上传到“研究性学习支持网”的“学生研究”中,供其他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确定研究课题时参考,其他同学也可以在学生自己提出的研究方向中确定课题。
当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中发现问题并基本形成自己的课题后,就可以在学习支持网中注册自己的研究课题,并与进行类似课题研究的同学组成研究小组。
由于学习支持网的使用,参加同一研究小组的同学,不再局限于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级,往往一个研究小组的同学来自好几个班级甚至两个年级,由于相同的兴趣爱好,在学习支持网的帮助下走到了一起,这使同学们充分体验到了信息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全新的网络合作的工作和学习模式。
同时,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单一的教师与单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缺乏在不同教师与不同学生之间以及不同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的机制。没有一个教师能对这么广泛的问题作全面的解答,也很难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召集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中解答,更不可能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由于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及时的交流。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对信息交流的开放性要求。
“研究性学习支持网”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了一个完善的场所,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人员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研究性学习支持网”上的“网上交流”,可以进行类似聊天的实时讨论交流,更可以在“提问:回答”中运用BBS技术,按照课题研究方向进行分类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确定研究课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BBS的相应栏目请求帮助,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解答。该研究方向的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BBS对有兴趣从事该课题研究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其他教师可以对这些同学进行帮助,并且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BBS开展有关学术方面的探讨。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讨论后,指导教师可以将与自己指导的研究方向有关的讨论内容整理以后,加入研究
方向的“课程概述”中;也可以把与学生和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得到的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加入研究方向的“学习资源”中。
通过“研究性学习支持网”,师生就能随时随地针对研究方向进行交流讨论,较好地解决了“生-生”、“师-生”和“师-师”之间在开展研究性课题过程中的交流障碍问题,有利于学生充分地了解课题研究方向的有关知识,从而为他们最终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研究课题实施阶段。
一般来说,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开题”、“研究”、“答辨”。在这三个阶段中,需要分别撰写“开题报告”、“研究报告”和“答辩报告”。
在此过程中,指导教师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将从事相似课题研究的学生组织成课题小组,在课题小组中开展讨论交流,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而学生更多的时间则可以继续利用“研究性学习支持网”上资源进行交流讨论、查找资料。如果学生对课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答,可以在BBS上求助,或自己上网查询。
指导教师如果认为有必要,也可以在“研究性学习支持网”上的“网上练习”中建立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一些基础知识的练习题库,供有关学生测试自己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研究性学习支持网”还为每一位学生的研究课题设臵了一个专用的“课题档案”,每位学生都要将自己撰写的三份报告上传到自己专用的“课题档案”中,研究课题的指导教师可以在每位学生的“课题档案”中查阅学生的三份报告并在报告后面附上意见或建议,其它学生可以相互查阅、彼此共享成果,同时也可以发表意见,帮助其他同学完善各自的报告。
每位学生通过各自的“课题档案”可以及时了解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所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学生在经过自己的思考、消化、吸收后,可以对报告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对于报告内容中指导教师和同学不清楚的地方,也可以进行澄清和说明。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数据需要处理,比如数据的存储和格式化、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统计、图表分析等。在信息科技课中,我们就及时地进行电子表格软件的教学,指导学生使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并着重介绍了软件中提供的大量函数和数据图表化功能。通过在研究过程中的实际使用,学生们体会到,运用这些软件,可以帮助大家提高课题研究中数据处理的质量和效率。
有些学生发现,还有一些问题靠现有的软件无法解决,这时,我们就引入了程序设计的概念。在信息科技课上,我们给大家介绍了程序设计的思想,学习用VB编制一些简单的程序。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对VB进行了深入学习,并用VB编制应用程序帮助其解决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最后,每位学生都要将研究成果以研究报告(WORD文档)或研究成果网站的形式在学习支持网上,向全校展示。
三、研究成果评价阶段。
在这个阶段,每位同学都要制作一份答辩报告在学习支持网上展示,在答辩过程中,其他同学和老师看了答辩报告后,可以在网上提问,答辩的同学也在网上回答。答辩结束后,答辩同学对自己的答辩进行自评,指导教师给出一个评分并决定是否推荐为优秀课题,其他同学也可以对答辩同学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法,实现了评价活动中的合作和交流,体现了评价的开放性和过程性。
一般用得比较多的演示报告形式是PowerPoint多媒体演示文稿,我们在信息科技课中对如何使用PowerPoint来制作答辩报告进行了指导,每位同学都及时地将答辩报告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并上传到学习支持网中。
四、有关安全问题。
由于校园网的开放属性,在运用校园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否则,就会在校园网上引起混乱,造成损失。
我们在“研究性学习支持网”中采用分级权限管理,学生只能查阅“研究性学习支持网”上的资源,只有经过身份识别后,才能上传资料、发布信息,因为是用于学习目的,一般不存在隐私问题,所以不允许匿名发布信息。
同时,在校园网中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防范计算机病毒对服务器上重要数据的破坏,在校园网与因特网之间架设“防火墙”,防止校外的黑客对校园网的恶意攻击。为防止意外,我们还及时备份“研究性学习支持网”的重要数据。
此外,还要加强对所有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做到安全、高效、守法地使用校园网和因特网,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
以研究性学习支持网为平台,我们在对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进行整合的探索中,深刻感觉到,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通过研究性学习支持网得到整合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效果大为提高。本来一个学校只有20个左右的学生课题,现在一下子发展到超过100个课题,课题研究的水平也有一定提高,多名学生的课题成果参加省市级和地区级的展示。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我们在一个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是自己很感兴趣的,彻底改变了苦读书的状况,学生们在课题小结中纷纷表示希望今后多开设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通过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整合,我们实现了两者的全程融合。学生在每周一节的研究型课上主要是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讨论,统一进度,进行操作实验等工作,而学生在信息科技课上则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交流讨论、处理数据、制作研究报告、网站和答辩报告等,完成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大部分学习任务。我们只以每周一节的课时,就完成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任务,提高了教学效率,而离开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整合,这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此外,研究性学习课程还为信息科技课的教学提供了大量活生生的案例作为教学中的任务驱动,给信息科技课的教学也带来了生气,高中信息科技课的教学
要求,全部得到了贯彻。学生带着真正有用的任务来进行学习,学习效率提高,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本来,两个学期的教学任务,现在一个学期就能全部完成,多出的课时则又给研究性学习课程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同时,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在上海市统一进行的信息科技三级考试中,我校学生全部合格,一个小时的考试内容,许多同学不到20分钟就完成了。
校园网和研究性学习课程都是新生事物,运用校园网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还有较多的困难需要我们克服,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
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来自传统的教育思想的阻力还相当大,在教学中时常会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部分教师不适应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放性,总想用自己的想法去统一学生的想法,不能摆正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地位。
其次,教师计算机和因特网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异较大,部分教师尚不能熟练地输入汉字和进行网络浏览,影响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要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水平,提高计算机操作的能力。
再次,由于技术的限制,许多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手段尚不能使用,如:动态影像的实时传送;许多基于网络的因特网服务功能(ASP)还处于起步阶段,难于对研究性学习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如:现在尚未有一家ASP能提供基于WEB的中外大百科全书的全文检索、查阅功能;一般中学中,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还不能实现“虚拟现实”技术,那就对学生研究一些近、现代物理化学等方面的课题产生极大的制约,如:不可能研究原子核方面的课题;由于要考虑网络的安全问题,就要用“防火墙”将校园网与因特网隔离,这样,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时就很难得到社会上专家的及时指导,交流的范围只能局限于校园内,虽然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得到专家的帮助,但不管怎么说,校园网与因特网交流限制,使课题研究的开放性受到了一定影响。
最后,由于经验不足,在进行运用校园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如指导教师的安排、场地和时间的调配、教师指导能力的提高等,特别对一些学生自己确定研究方向的课题较难把握,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完善。
我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人们教育教学观念的不断转变,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校园网以至于因特网在高中研究性学习乃至所有课程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一个网络化的数字校园时代即将到来。(http://)
附:
以50套计算机为例,建设一个简易校园网的大致费用如下:
1.硬件。
网卡60元×50=3000元;
网线3箱×650=2000元
RJ45100个×2=200元
10M交换机2个10000×2=20000元
ADSL代理共享器3000元
辅助材料1000元
计:29,200元
2.人工费2000元。
3.ADSL安装费1200元。(上海地区)
以上合计:32,400元。
另外:ADSL包月使用费512Kb带宽1500元。(上海地区)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实践 篇2
1 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的介入, 带来图、文、声、像的立体教学, 使语文课堂如虎添翼。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他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 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以其丰富的表现力, 强盛的交互性, 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课堂中, 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 在突出重点知识方面也有着其他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
2 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方式及原则
在语文课堂中,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着一定的原则和方式, 很多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将多媒体课件做得丰富多彩, 非常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学生却将注意力放在色彩鲜艳的图画和生动的视频上, 而忽略了课本内容。教师要在制作课件和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注意时间分配、创新环节设计以及与学生的合理互动。因此, 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中需要注重以下原则:
2.1 实效性
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时, 应该注意创新并与课本内容紧密结合, 既让学生能够被信息技术的效果所吸引, 又能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 完全参与到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中。
2.2 互动性
信息技术是用来辅助教学的, 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切实观察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反应情况, 然后根据学生的反应来改变和调整课堂实时内容。
2.3 课堂占用比例合理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不能占据整个课堂授课过程。教师要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 要将传统的讲授基础知识和多媒体教学结合在一起, 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2.4 可操作性
语文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应该注重可操作性。现在很多网上的资源都可以共享, 但很多教师备课时不太认真, 直接在网上下载一个PPT就去给学生讲课。其实PPT中的很多内容并不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 有些是内容上不适合, 有些是深度和广度上不适合。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 针对其掌握语文知识的程度来制作可操作性非常强的信息技术教学课件。
3 课堂多媒体教学实例
例如, 在教《索溪峪的野》一课时, 根据教学要求和课文内容笔者自制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可以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张家界的迷人风光, 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去欣赏索溪峪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 音乐的响起, 播音员的配文讲解, 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信息技术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心情愉悦地掌握语文知识。
又如, 教《詹天佑》一课时, 在教学设计“人字形线路”时, 笔者估计到“为什么人字形线路能使火车爬上陡坡”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 设计了这样一段课件:八达岭的“人字形线路”和蜿蜒盘山公路。在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观察火车沿“人字形”铁路上坡的情形, 说一说火车是怎样爬上坡的, 并启发他们联系自然课《斜面》来理解这个人字形铁路上坡路段的科学原理,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完全理解课文内容, 而且达到了与其他科目融会贯通的效果,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仅能够掌握语文知识, 而且能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4 结语
综上所述, 教师要学会基于新课程标准合理地在语文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 并且不能让信息技术成为表面浮华的辅助技术, 而是要切实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让课堂内容更丰富、更直观, 这样才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学效率。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在教育方面应用信息技术能够让课堂气氛变得非常积极活跃, 能够让教师把课堂内容很直观、很清晰、很全面地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中学语文课程。在这个整合的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实践研究, 要合理地把握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应用的度和量, 在不影响整体课堂构建的前提下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本文主要通过阐述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 来进行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 并且举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中学语文课程
参考文献
[1]刘丽丽.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究[J].读与写, 2012.
[2]周波.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04.
[3]吴伟民.关于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实践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策略
当前,由于老师们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及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缺乏严密性、实效性,由此我们尝试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研究。
一、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学策略
(一) 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学创设情境提供便利
多媒体计算机所创设的多媒体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何尽快地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效果呢?我们结合校情构建了我校校本教学资源库,从“建网、建库、建队伍”的工作思路出发,提出了以点带面的发展战略。比如在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中,信息技术骨干教师挑起大梁,其他成员则分类参与进来,形成团队合作开发形式。到目前为止,我校校本资源库共有精品课件一百五十余个,以学科、年级和制作工具平台进行有效分类,便于教师搜索和查找。教师通过学校网络可随时在学校内任何一台电脑上调用,并可对其原文件按自己上课的需要进行修改,“正如探囊取物,信手捻来”。在资源的建设上我们还非常注重“拿来主义”,在我们的课题网上,有一个栏目叫“他山石”,里面存放的都是“拿来”的精品。在教学中,老师们于各个环节运用着这些资源,使学生兴致盎然,非智力因素得到充分调动。
(二) 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功能,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
研究表明,情感交流是人机交互不可替代的。因此,在网络环境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更应注意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功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
教师除了自身要适时运用一些赞许与鼓励性的话语外,所采用的教学资源中也要明显地突出激励表扬的一些细节。如数学教师制作的课件中,学生每答对一道题时,电脑教师会发出掌声或是欢呼声等。这些激励更多应体现在言语上,如张欣超教师所运用的专题学习网站《微笑着面对一切》,“学习建议”中这样写道:得知自己的伤势后,桑兰是怎样面对的?到3—6段去找找吧,你肯定能有所发现的,教师期待着你的精彩发言。追求成功的情绪体验是人的精神需要,学生尤其如此。诸如此类的电脑用语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情境,有助于他们以饱满
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
二、指导学生适应信息技术环境、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其目标是使学生适应信息化环境,具备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指导学生尽快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学会学习。我们在研究中采用以下几种重要方法:
(一)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具体来讲,就是给出一个学习主题或一个具体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利用互联网或校园网丰富的资源查找相关内容,通过资源整合形成对该主题的观点。如胡廷杰老师执教的《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在观赏《晏子使楚》精彩片段后,学生激情高涨,教师适时提出学习任务:伟人们如毛泽东、周恩来有哪些尊重他人的事迹?让学生带着任务到专题网站去找寻答案。教师及时加以点拨,化难为易,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以顺利进行。
(二) 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协作学习
研究表明,仅仅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不完善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协作学习的形式多样,可以针对一个共同的问题进行不同的分工,组内成员各司其职、共担荣辱完成任务。进行协作学习之前,教师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进行协作学习分组和组内成员分工时,教师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原有知识水平。如王晓燕老师指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汶川地震牵动你我》,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分四个协作小组,分别以“灾情报道”、“感人瞬间”、“爱心奉献”、“地震常识”为研究主题,让学生通过专题网站提供的详尽资料,作一研究小报告。小组成员或查找、或制作,围绕一个目标齐心协力,共同提高。
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实践活动的活动性教学策略
在实验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和开放的课外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达到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统一协调、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具体方法有:
(一) 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培养学生具有把自己当作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探究者、研究者或发现者的意识,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课堂教学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竞赛等形式的尝试,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桥至美》这类写景文章时,让学生担任旅行社小导游,在明确自己的职责后,通过从网上查找旅游景点背景知识、当地风土人情等相关知识,完成对该旅游景点的介绍。这种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也可和竞赛活动有机结合,如班级分为几个不同的旅游团,完成角色扮演活动之后,由师生共同评选出优秀小导游。
(二) 利用信息资源,创设开放的课外环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体现在课堂环境,还可延伸拓展到开放的课外环境。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可以把拓展性学习资源作为课外的学习内容。网络的丰富资源可以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一个自由广阔的学习天地,学生可以选取其中感兴趣的内容深入研究,发展其个性特长。
参考文献:
1.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1).
2.颜卫华.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之我见[J].贵州教育, 2006(2).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实践 篇4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管泽锋 执笔
2000年10月25日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这些精神为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政策依据。我们初拟对现代教育技术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进行的研究,共分两个子课题组进行。具体为:数学组,组长庄常澄;地理组,组长齐涛。由于人员较多,所以本课题将着重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具体事项由各组长负责。具体目标为:
1、组织课题组成员广泛、深入地学习,从思想上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内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行动研究法指导研究的实践。
2、组织课题组成员研讨、学习研究理论、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学习行动研究法、建构主义理论等相关理论。
3、开展校级培训,由相关实验老师或电教老师进行指导,提高实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技术的水平。对学生进行网络技术方面的培训。
4、尝试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三、每月工作安排:
九月份1、9、1——
9、15,组建课题组,确立课题组成员。
2、9月18日,召开第一次课题组会议,明确分工。3、9、24——
9、27,确定子课题组成员开设实验课情况表。
4、制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前测根据,用调查表进行调查。
5、撰写现代教育技术论文,参加区级电教论文竞赛活动。
6、由现代教育技术组负责对学生进行网络技能技巧培训。
十月份
1、汇总调查结果,写好前测调查报告。2、10、8——
10、15,组织课题组成员自学相关资料。
3、10月,王小春老师和黄燕钧老师上校级课题研究课,各人完成评议表。
4、积极参加武进市电教课题研讨活动,并及时传达研讨活动信息。
5、由管泽锋老师负责培训,信息技术网络基础知识和使用技巧。
十一月份1、11月9日(周一),召开课题组会议,对10月份的研究进行小结,交流学习摘记(即收集的资料),讨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2、11月13日,齐涛老师上校级课题研究课,各人完成评议表。
3、积极参加武进市电教课题研讨活动,并及时传达研讨活动信息。
4、由庄常澄老师主讲行动研究法。
十二月份1、12月1日,对11月份的研究进行小结,交流学习摘记,讨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2、12月份,张友栋老师上校级课题研究课,各人完成评议表。
3、12月份,谭晓春老师上校级课题研究课,各人完成评议表。
一月份
1、进行学期研究总结,写好阶段研究报告。
2、1月10日上交课题研究手册。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实践 篇5
【摘 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运用,其方法可利用计算机中现有工具进行整合教学,利用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进行整合教学,利用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并以主题任务驱动教学,贯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使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统一,达到能力、知识和情感等目标的综合实现。教学,应该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和条件,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达到信息技术改善学生学习的目的,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不能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更不能以牺牲课程目标为代价,而是应该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生学习为目的;在两者的整合过程中,关键仍然是教师,并且教师仍然要重视课堂教学设计和学生自主学习设计。下面就自己的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点滴经验。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 整合 方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本身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最终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2000年,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就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由此看来,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课程的整合已成为中小学教学的一个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一个努力方向。那何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的整合条件下的小学课堂又是怎样的一个教学模式呢?这些也就成为广大教师目前急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一、整合的概念:
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目前已有多名权威专家学者及机构做出了不同的表述。
(一)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的定义表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 ①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②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③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二)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的定义表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三)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定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
综合各权威专家及机构的定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可以表述为: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因特网等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实现教学思想、策略、模式、过程的信息化,借此来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独立自主性,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
1、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可以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时实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悠然而生。
课程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然而,随着课程整合理念的深入以及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的提高,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的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念中存在的几种误区
1、课题整合是否还要开设《信息技术》课。有人认为信息技术课已被整合到其他学科中,《信息技术》将没有必要作为一门课程在中小学存在了。其实就目前现阶段来看,是不切合实际的。首先,我国信息技术正处在发展阶段,试想,学生不懂基本的基础知识、不会简单的实践操作,如何运用它?既然,我们认为计算机是一种工具,那么,我们必须掌握运用这种工具的方法。其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不具有单一学科性,而是越来越多的具有综合实践和研究型课程的特点。
2、在教学观念认识上,人们往往把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职业技能培训等同起来,把计算机作为纯粹的学习内容或学习目的,结果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计算机课)成了打字课或Internet培训课等。现在,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从单一的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状况的课程体系,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课程模式。
3、“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种观点目前得到部分教师认可且被采用,它导致一些老师通过一个课件或放一段录像就完成了教学重难点过程的讲解,忽略了师生的双边活动。其实,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可以使课堂更形象、生动。我们要把它作为一种认知工具,让学生掌握这种工具自主地进行学习。
四、实现有效整合的保障:
1、硬件方面:
一个学校要实现有效的整合,应该具备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就我校来说,学校于99年配备了25台兼容机,2005年为加强远程教育工作,上级又为学校配备了一台远程教育专用机,2006年学校又开通了电信宽带网,这样就保证了整合的基本需求。
2、政策支持:
自2006年接入因特网以来,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讲公开课和观摩课必须用多媒体。还鼓励教师从网上找资源制作课件,备电子课。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
3、师资培训:
在信息技术培训方面,我们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方法。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出门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回来进行二级培训。另外我校以校本培训为平台,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聘请信息技术人员讲课。这样我校广大教师基本都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
4、重视学科资源库建设:
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既然落不到实处,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就落空。我校远程教育每天都要接收大量的课程资源,另外学校购置了大量的教学光盘,学校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上传了大量的学习资料。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
5、教师角色的转变: 要做到有效的整合,教师除能掌握基本技能外,还必须做到:
(1)拓宽知识层面:信息技术课要上好,教师是关键。教师是导演,不仅要有责任心,更要努力令自己知识面广博,多才多艺,熟悉心理学、教育学、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知识可以想象,一个在课堂上纵横捭阖的教师,必将“导”出思维灵敏,富有创造才干的学生。
(2)创设和谐的创新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巧设教学情境,增进互动,交流,强化参与意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获取知识,享受成功,发展能力,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6、整合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因此学生必须做到:
(1)要有协作精神。要完成知识建构,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了,杨振宁博士有一句话说的好“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
(2)要有知识建构的主动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学生有建构知识体系的主动性和基本的知识建构能力。只有自己积极建构了,才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3)掌握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操作技能、上网浏览的技能和基本的图像处理技能等,这些知识都需要在信息技术课来获取。
(4)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日本政府提出:“创造力是21世纪的通行证。”在严酷的竞争中,富有活力、生机勃勃的民族才能繁荣富强,才能屹立不败。
(5)要突出个性: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人才。对于一个充满挑战的未来社会而言,个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个性意味着创造,雷同意味着平庸。新世纪将是激烈竞争的世纪,是优胜劣汰的世纪,富有个性、充满创造力的人才能生存、发展,才能有所作为。
五、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对广大教师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关键是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总结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1、利用计算机中现有工具进行整合教学。常规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往往要为一节课制作一个课件,课件使用的灵活性不大,而且在实施教学前要作大量的准备工作。其实计算机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智能ABC打字,来进行汉语拼音学习,利用五笔字型打字来进行偏旁部首和汉字笔顺的学习。在教学时,我曾经发现有些学生对拼音中的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鼻音n和边音l分辨不清,因此让学生使用拼音打字时,拼音不对就打不出来相关的字,学生几经尝试后才打出所要的字,这样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掌握了这些拼音。此外,在数学教学中,利用Excel来进行数学数据分析、利用图表工具学习制作统计图表,利用计算器进行数学验算、利用画图工具来学习几何图形的认识等,均可以充分挖掘计算机中现有的工具进行学科教学。这样,既达到了学习、应用技术的目的,又较好地促进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进行整合教学。计算机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利用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例如:学生通过上网查找、下载资料,利用Word制作出学习汇报材料;通过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制作网站。我曾经上过一节实践活动课《家乡的变化》,这一课的教学就充分利用了计算机信息加工这一功能。课前我制作了一个专门介绍家乡近年来巨大变化的主页,里面有许多资料、图片和数据。学生可自由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主题和相应的资料来研究,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研究报告。在这节课里,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收集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筛选,并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再进行组合和再创造,最终得到学习成果。有的学生还把学习成果制作成网页的形式。在这里,计算机一方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信息工具”的角色,促使他们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以“出版工具”的角色出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综合应用所学的语文写作、美术绘画和颀赏等多项知识完成研究报告,使知识内化并激活。
3、利用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和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如: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大大地扩充协作范围,提高协作的效率、改革学习的方式。我在教学《向往奥运》一课时就是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协作能力。该课以学生为研究主体,以小组活动为主导方式进行。学生们先通过网上浏览、图书查阅、调查访问等各种形式收集有关奥运及申奥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小组的共同研究主题;然后小组成员根据主题进一步多渠道收集、分析、整理有关信息,提出设想和建议,再利用信息技术将上述内容制作成极具个性的网站;最后全班各小组展示成果,汇报收获,交流心得。整个活动历时一周,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研究热情,克服了无数困难,各小组均制作了独具特色的申奥主页,内容涉及广泛。本次活动圆满完成预定任务,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的良好影响:在认知领域中,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用IE信息浏览和检索、收发E-mail等技术,Word编辑排版、FrontPage网页制作等技术,语言文字组织能力,数据处理和版面设计、美化等知识;在人际交往领域中,学会尊重、倾听、说服、交流和沟通;在情感态度领域中,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了学习自信心。可以说,这是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一次大检阅。在以上这些课例的教学中,信息技术都以工具的形式与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很难把它从教学过程中分离出来,因为它是直接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同样,老师通过整合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需注意的问题:
1、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信息垃圾带来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对此,许多地区和学校采取了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当前,境外敌对势力加紧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攻击和煽动,国内利用互联网传播反动的、不健康的信息垃圾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一定要防微杜渐,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2、要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大大方便了教学,但网络游戏、淫秽色情网站等充斥着网络,因此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必须加强监管,防止学生沉迷于网络,受到不良思想的侵害。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确实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所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1)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2000年;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何克抗、《教育技术通讯》;(3)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2001.2;(4)余胜泉,《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1998.4;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实践 篇6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函数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这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技术将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益。因此,本文拟就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谈谈这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1、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它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这种整合,是以数学教学的具体任务为完成目的,有意识地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和谐统一,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标。
2、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任何教学改革,教师都是最初的创造者和最终的执行者,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根据初中数学
教学本身的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应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使以学生为本、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全新教学方法得以实现。
3、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的产生源头。
4、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来说,现代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5、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现实学习服务于终身学习的原则。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数学的学习不应也不可能局限于数学知识本身。
二、现代通过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确定新的教学观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已不会也不可能单一的是学校课堂这一渠道。而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给数学的,从广义
来说,都是数学课程资源。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这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至少应包含: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些观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在这些观念下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
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1、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主要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应该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定理证明”这一教学环节,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学生
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
2、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计算机对初中数学的探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可用数学知识探究解决的数学问题,使探究性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突破;其次,探索型教学平台整合进数学课堂后,使数学问题的探究朝着开放与服务方面前进。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的观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探究步骤,优化自己的探究方法,并利用计算机平台进行探索,这样的数学教学才使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和数学教学应追求的目标。如学生对城市交通的调查探究,在采集大量与之有关的数据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所提供的统计分析软件,来帮助自己得出探究结论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驾驭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平台的使用从教师手中转移到了学生,这种学习是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开发者。又如,在探究电视发射台对城市的辐射的范围探究性课题中,学生必须收集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通过自主地与人合作的方式,利用计算机为我们提供的分析工具,去完成研究。从这一探究中,学生可更多地思考为什么要发射人造卫星,能覆盖全球各地区,共需多少颗卫星等更深一层次的问题。这对学生开拓知识面,实现学科的综合与交叉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探究性学习,是充分建
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的,是学生探索与合作精神的结果,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在方式与方法上进行了积累。
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直接学习素材,可以是数学问题,而且这些学习素材都附带一定的情景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对比,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如在进行“税收问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索“税收咨询”的网站。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站上用“协作”与“对话”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各种税费的计算方法,了解各种税收政策。又如,在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中,也可以指导学生查询相关的“数学竞赛”网站,让学生在这些网站上查找有关初中数学竞赛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应用,并参与网上讨论,扩展学生的视野。
总之,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数学课程整合,无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实践 篇7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整合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比如在小学数学第五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又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收视人数……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教授第八册“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上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探究性课题的整合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
比如我们在校园网或教师的个人主页上,公布研究的课题“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等.全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发布.
五、信息技术与小数学科整合所要注意的问题
在“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到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不具备相关同步知识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2)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3)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缺乏.
(4)信息污染与网络安全问题.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务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会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2]陈至立.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J].中国教育报, 2000 (11)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学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融合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即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是现代教学发展的趋势。那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有何联系与区别?下面对一节课的两种不同整合模式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评价内容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笔者的实践中,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主要有两种模式。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Learn about IT)。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
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二、两种不同整合模式的比较
教学任务:学生从各种途径(网络、图书馆、报刊、杂志等)搜集李清照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分析,并从各自的角度理解阐述李清照的经历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再用Word或PowerPoint以板报、幻灯片的形式完成作业,最后大家相互研究讨论。
1.教学目标
(1)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写作技能)
①熟练掌握从互联网上搜索、下载资料的方法。
②培养对下载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能力。
③掌握对PowerPoint和Word的使用方法。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语文)(要求学生会浏览网页;会使用Word和Powerpoint)
①懂得围绕要表达的意思选材、剪裁。
②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
③根据所选材料组织成文,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连贯。
2.教学内容
(1)信息技术课程
①常用的搜索引擎。
②常用的搜索方法。
③如何下载信息,包括图片、文字、动画、音频、视频等。
④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⑤PowerPoint和Word的使用方法。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语文)
①分析李清照的生平、经历。
②李清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③选取合适的素材。
④利用PowerPoint和Word完成作品的创作。
3.教学形式
两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模式的课程设计,都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且可以利用同一个任务进行驱动。单从表象上不能马上区分出它属于哪一类课程,但是由于两种模式的课程定位不同,导致相应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学生所需的必备技能等都不一样。
4.教学评价
(1)信息技术课程
作品内容与学习目标相吻合,布局设计精美,有自己的风格。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语文)
文章的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观察仔细,思路开阔,内容具体;组织材料能力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如果信息技术课程中选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作为任务,则与语文整合课的教学过程非常相似。它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两种模式的教学目标和必备知识的相对性,以及评价的侧重点不同。在信息技术课中,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目标(未知),写作技能作为必备技能(已知),相应的评价重点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而语文整合课中,写作技能作为主要的训练项目,而信息技术的使用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必备技能,评价重点也应转到习作要求上。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实践 篇9
学习心得体会
朱加鑫
2008年8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体会
在本次的学习中,我得到了许多有收获。现在就我在学习中的一些看法来作一下总结:
在培训中建立共同愿景。教师的共同愿景是提高专业素质、实现专业发展。培训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捷径。为此,各学校应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把培训目标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紧密联系,使教师的切身利益和学校发展、培训目标的达成等休戚相关,鼓励教师追求卓越,促使他们争当“教育家”。
1.通过培训加快角色转变。
面对新课程,教师要确认自己新的身份,成为学习的组织者,认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要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做反思性实践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身不足,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要争当课程开发者,不做课程的消极接受者、忠诚执行者,而要参与课程开发,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加快专业成长步伐;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既探索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可行途径,又力争把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
2.通过培训加快转型步伐。
随着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小学教育管
理也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中小学教师实现自身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具体说,就是要通过培训促使教师由教育型转向专业型,由经验型转向创新型,由修身立业型转向教书育人型,由教学封闭型转向开放型,由单一教学型转向教学、教研、科研型,由学科知识型转向综合知识型,由注重知识传授型转向素质培养型,由传统的个人奋斗型转向现代的团队合作型。
3.通过培训加快专业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广大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为此,我们要通过培训促使教师拓展专业知识,加深对课程知识、学生知识和教学知识新内涵的深刻理解,拓宽自身在人文、科技、环保等方面的知识,向学者型教师发展;促使教师提升专业技能,重点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及行动研究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与实践的能力,提高批判性反思与自我发展的能力;促使教师健全专业情意,确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观念,形成崇高的道德情操和远大的教育理想,规范职业道德和教育行为。
系统思考是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思考方式,它要求人们掌握问题整体运作的本质,以提升组织整体运作的群体智力。要确保新课程改革卓有成效,就要通过培训使教师学会系统思考,能够深入研究,从宏观整体的视角动态把握课堂教学的进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实践】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与体会论文10-2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10-09
中学体育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05-3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体会06-17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 学习体会07-23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05-2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06-26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农村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升策略研究08-08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课件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