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乘法分配律》

2024-09-1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乘法分配律》(共12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乘法分配律》 篇1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过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详略得当、有顺序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

课件;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们过春节的一两件事

吗?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

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请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

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

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 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

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时间

主要事例

腊八

腊八粥,腊八蒜

腊月十九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二十三

祭灶

除夕

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

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元旦

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

客,逛

庙会

元宵

悬灯结彩,放花炮

3.交流填表情况,老师相机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1.通过阅读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元

宵节)

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五、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进行听写比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乘法分配律》 篇2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涵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就是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 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 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发挥“不可替代”功能, 不能摆花架子, 要从实效出发, 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要多发挥信息的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 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别的方法、甚至是比较原始的方法上效果更好, 那就不必用机器摆花架子。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千差万别, 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也会各有不同。用不用, 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 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措施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上, 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深莫测, 不可实现;另一种观点认为上课用了网络和计算机就是整合。这种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神化”和“庸俗化”的理解是两种要不得的极端思想。在实践过程中, 只有尊重教育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自身规律, 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一) 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对整合理念的认识。

一堂好课与其说是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 还不如说是以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使教学的内容得以充实, 也促使着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不断改革, 先进的科技成果, 如幻灯、电影、唱片、电视、录音、程序教学机和语言实验室等一经产生, 即被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 也带来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 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扬”与“弃”。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改进教学行为, 提高教学质量, 是大家的共识。但如何合理运用, 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现行的许多教学软件中, 不乏思想与形式极为优秀的软件, 但它们在适应教师个人的教学思路与教学设计方面却明显不足。因此, 教师要在把握《课程标准》、深入挖掘教材、钻研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 自行设计制作适合自身的课件, 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与完善。只有这样, 才能使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三) 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技术培训的实效性。最理想的课

件是创意与设计都由使用者完成,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一线教师学会在制作课件时, 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个性化的教学特色融入到课件之中。因此, 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就成为“整合”的根本性问题。

在信息技术培训内容上, 要循序渐进, 切合实际。总体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网络与通讯技术;系统软件与工具软件的使用。具体分解为四个阶段:普及型培训—Windows95、Word97;基础型培训—Power Point97、Excel97;提高型培训—多媒体制作平台 (重点是Authorware) 和图形处理 (重点是Photoshop) ;研修型培训—初步的视频、音频技术, 网络操作与网页设计, 多媒体课件制作实践。每一个阶段都要建立相应的教学内容及考核与激励办法, 并将具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作为衡量现代教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成效

现代信息技术媒体拓宽了课堂教学的天地, 它以声、形、色等表现形式刺激感官, 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 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的优势中心, 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实践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科教学整合这一做法, 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 教师教学思想发生转变。

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就要先有一桶水。”这是我幼年上学时, 老师经常讲的一句话。那时我觉得老师必须是拥有广博知识的人, 同时他教授给学生的知识也必须是他精通的, 只要跟着老师学他所教授的知识就可以了。但这样的观点我觉得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就能完全适用了, 应该说:“要给学生一杯水, 老师只要教给学生找水、舀水的方法, 其他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了。”也就是说在课堂上, 我们必须放弃以往教师单纯教授, 学生照单全收的陈旧方式, 要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上下功夫, 让学生在质疑、解疑、释疑的过程中探求方法, 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这样往往收到的教学效果会非常好。

(二) 学科知识得以拓展。

网络是我们获取有效信息的最便捷的方式之一, 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主渠道之一, 因此为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知识的愿望,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如:在教学《可爱的草塘》时, 我先请学生在网上查找北大荒的资料。学生通过迅速、大量的阅读, 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了解了北大荒的风土人情、丰富物产。这样的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搜集、分析信息的能力, 并为培养学生信息整理和再应用能力打下了良好基础。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 篇3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TI图形计算器(以下简称“TI”)是1995年从美国引入的一种新型数学教学实验工具,它具有代数功能、数据处理功能、函数功能、图形功能、简单编程功能和进行一些数理实验的功能,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在国外,图形计算器被普遍运用在中学、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在我国的上海、北京、广州等部分省市也开始投入实验

二、课题研究的方式

本课题研究以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1、组织数学组教师学习新课程、开设专家论坛(聘请省普教室陈中锋老师作专题报告)、开展“TI”技术培训(开展5次培训),让每个老师都掌握“TI”技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让TI技术能有效地在教学中得到应用。

2、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必修课”、“选修课”、“研究性学习”为载体,探究在“TI”手持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积极性,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有效整合。通过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進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适合TI图形计算器的的教学策略和途径。

3、坚持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研究,以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通过行动研究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总结,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套有效的、优质的教学方式和模式。每次现场研究课都已以五个一的形式来落实,即一个课堂教学案例、一个课堂视频实录,一个教学设计,一个教学反思、一个专题评点,促进课题的健康、有序、科学的发展。

三、课题的特点与优势

1、技术平台:TI图形计算机是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生产的一种新型数学教学实验工具,它具有不可忽视的便携性、数形结合的视觉化、几何操作的动态性、数据分析的简洁化、程序应用的拓展性。

2、教学平台:课堂教学、校本教学、研究型学习、选修性学习

3、教研队伍:我校数学组长期开展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有多项教研成果在全国、省级教学评比中获奖,因此教研组教师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水平、经验。

本课题在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造中具有以下三个优势:

(1)先进性:即以当今国际最新手持技术——TI图形计算器为技术手段(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生产,我校主要使用84plus银装版)。

(2)生成性:本课题以新课程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平台,研究主要涉及TI手持技术支持下的数学教与学的实践层面,力求挖掘课程教材中的有价值、有意义、有内涵的内容,重视校本课程在课题研究中的效能,生成出有时代特性、数学特点、贴近学生的课程资源。

(3)前沿性:教育技术在高中课程中的应用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热点、焦点、难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借助“TI”深化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4)应用性:借助“TI”强大的数学功能,能广泛地应用于数学教学中的数值求值、数学作图、程序设计、数学建模、数据拟合等,让学生学习数学做到所见即所得,学以致用,立竿见影。

四、课题研究的策略

课题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着重以新课标精神、教学理论作为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重视建构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系统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课题研究中的引领作用、坚持理论与实际并重、教研与教学并举的原则,积极扎实地开展课题研究和实践。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总结出“TI”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施策略是:

(1)数学情境与知识传授的相融合,实现知识建构的有效性

TI图形计算器不仅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手段,数据收集与统计、问题的模拟与仿真、函数的拟合、… 等等.突出数学概念的抽象建构和学生对数学的逐步建构.使得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由具体到直观再到抽象,使得数学的问题解决成为一个观察生活、感受技术、获取知识的过程.数学教学不仅具有“数学味”而且还富有“技术味”。

(2)知识发生、发展与学生手脑演练并重,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TI图形计算器不仅是教师教的工具、更是学生的认知工具、活动工具与情感发展工具.如果说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是以教师演示为主的话(即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猜想、归纳,或者先由学生猜想某一结论,然后通过计算机演示加以验证),引入TI图形计算器以后,课堂的教学形式则突出体现了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自主地去实验。

(3)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同步,彰显教学的生成效应.

新课程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课堂的生成性,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开始,从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开始,引导学生放飞自己的思维,在自主的天空追逐真理的本质.在TI图形计算器的支持下通过知识传递、思想对话、情感交流、智慧碰撞常常可以生成出许多精彩万分的“亮点”。

(4)单一的课堂教学与丰富的数学活动结合,体现数学学习的多样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感 篇4

1、脱离实际应用,盲目追求精品。

整合课的观摩、交流很少注重实际应用,“做秀”、“表演”以及功利成分也愈来愈浓。教学研究、模式探索变成了一节课的“打磨”过程。想让谁“红”,就组织教师、专家一块儿“攻”一节课。为了一节课,有些学校搭上了一两个月甚至三四个月的时间。曾经听说有一所学校为了让整合课评上奖,教师提前半年就不上课了,全力以赴,打磨精品。

2、技术喧宾夺主,学科成为配角。

近期不少研究者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要“回归学科”,应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探究,学科的特点和功能不能削弱。这并非杞人忧天。有一节小学语文《葡萄沟》的课,学生在网上一会儿欣赏葡萄沟的风光,一会儿听少数民族歌曲,一会儿查询葡萄干生产工艺,教师还设计了孩子画葡萄、品尝葡萄干的环节,忙活了半天,惟独忽略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朗读感悟,整节课因技术应用不合理而支离破碎,有意无意间语文上成了活动课。难怪很多老师说:“现在越来越不知道该怎样上课了。”

出路。

我认为课程整合探索,应当返璞归真。

不少教师对整合课出现的目标偏移感到迷惘。比如有的课,教师大部分时间坐在讲台前操作电脑,学生不是打字,就是作业、查资料,师生、生生互动都用耳机、麦克风,怎么看都像是远程教育的情景。多年从事学科研究的专家也莫名其妙:“教师为什么不走到学生跟前,教师应该和学生零距离呀!”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的看法是:“基础的东西还是要把握学科课堂教学特点,理解学科教学的功能,根据课程目标、学科属性、学生需求,在产生需要后再选择手段,哪个是最必要的,效果是最好的,应用到什么程度。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能很好地融合。”整合课“该用什么用什么,什么有效用什么”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当年,有人预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书本、黑板、粉笔将被彻底取代”的时候,但也有专家提出“书本、黑板、投影、计算机网络‘四代同堂’”的主张,那是在一线教学中得到验证的实实在在的经验。当然,学生课前在网上收集到的资源拿到课堂交流,以及课后的深化拓展,同样是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篇5

当前,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它提出了语文应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语文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它应该扮演着育人、启智、染情和美心的作用。因此,树立“大语文观”,让语文教学充满美感,让学生通过阅读,探究,写作,交流,欣赏,获取文字的美,生活的美,创造的美,是新世纪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切入口。同时,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让老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灵活多样。改变了信息的呈现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运用多媒体加大课堂信息容量,拓宽学生视野。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提高教学效率。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提高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优势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应该说是非常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获取与建构,有利于知识的存储。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品味语言文字,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语文学科历来是学生最头疼的一门课程,因为它往往枯燥无味,同时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见效比较慢。学生对语文学习往往没有兴趣,缺乏动机,但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使这一现象大为改观。信息技术使知识活化、具体化,同时还能创设一些文字无法表现的情境,实现多方的人际与信息互动,信息技术条件下,资源具有无限丰富性,如果能够提供给学生合适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将会大大提高。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

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那么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4.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信息技术条件下,知识丰富多样,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表现得灵活多样,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所需灵活地进行选择,发展自己的特长,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使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提升。如平时在现实生活中不爱说话的学生,提供网络情境进行创作、交流,这可能让他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弥补现实缺陷,让自己找到自足感,树立自信。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但是,也应当看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目标定位不准、信息资源运用不当、探讨研究不够深入、情感交流不足、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强等,需要我们注意并进行认真思考。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时,需要强调的几点是: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课程整合是将计算机看作是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意味着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其中关键是,如何使计算机成为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卡特和米勒指出,“成功的整合,意味着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而不是作为基本技能的机械训练的传递系统。”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达到课程目标,而且能够培养真实生活的知识与技能。”

3、整合强调坚持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课程的原则,从学科课程目标出发,并考虑学科特点、具体教材内容及学生年龄特征等要素去精心设计应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乘法分配律》 篇6

业务讲座:杜巍

专题一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工作重点。新课程标准的开放性和综合性,要求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必须收集和占有丰富的教学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的过程中,优化教育手段,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使用中的常态化,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共识。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思想

包括三个基本点:

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

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内容

1、教学观念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是从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的领域出发,有选择的利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恰当合理的融合、渗透、组合到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是停留在教师的教的层面上,更多让学生自己利用信息技术,强调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自主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价值体验。

2、教学目标的整合。“知识、方法、情感”是构成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而运用信息、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等能力是融合在课程目标之中的,通过信息处理,学生可以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是相互依托,相互渗透,相互弥补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构建课程目标的时候,也要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3、教学内容的整合。一是把静态的文本转化成动态的多媒体,是教学内容整合的重要一个方面。转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重组和创新的过程。而是为了完成某一主题的教学,需要弥补课程资料,需要网络资源或其他媒体的引入。三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的支持。

4、教学活动的整合。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将成为每一个个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教学活动的展开必然要考虑信息技术的运作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统一。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优势

1、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2、扩大信息容量,丰富学科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内容理解。

3、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情境化、立体化,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4、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5、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6、有助于培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深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1.促进新课程结构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等特点,让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综合、开放。

2.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活动的机会,改变常规呆板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乐于学,善于想,勤于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3.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给学生创造和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学习方法,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专题二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原则

方向性原则:为了完成教学目标

主体性原则: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活动性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方法,展开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开放性原则:教学思想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

二、教学设计注意的问题

1、整合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杜绝形式化,表面化,避免忽视教学重点。

2、设计理念上,打破传统备课方式。不能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进行安排和策划,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3不能用课件代替黑板,不能用扬声器代替教师的讲解,不能用课件展示代替学生的实验操作。

4、要从学生的需要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在分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最后进行学生评价。

三.教学课件要求

1、教学体系规范,完整,资料丰富,结构严谨。

2、教学理念新颖,互动性强,适应教学实际需要。

3、教学方法科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

4、表现形式多样,可采用文字,动画,声音,视频等形式。

5、课件运行正常,无导航、链接错误。

6、界面布局合理,切合课件主题,色彩搭配协调,课件制作精细。

专题三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

一、实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两种模式

开设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有效教学”,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有效整合是既关注眼前,更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教学;是促进学习的教学,是呼唤效益意识的教学;有效整合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教师全面发展的标志。

有效整合就是要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和形象互动等特点,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内在兴趣,激活课堂教学生态,实现师生教学生命的涌动与成长,有效整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助推器”。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就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应该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多方面的根本变革,各学科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使信息技术与自己的教学经验全面整合,用以改变

教学过程的模式,用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反之,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变,教师个体与信息技术并未整合的话,即使有了出色的多媒体课件,也只能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教具,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缀。

专题四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1、角色颠倒,以辅代主

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呈现出来,教师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起到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

2、从“人灌”到“机灌”,未能实现教学方式的真正改变

在课件中声音、图像信息过大,造成无效信息泛滥,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只注重人机对话,忽略了师生间的互动、对话和信息反馈,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单向的信息系统,无法摆脱“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模式。

3、以多媒体代替有效的常规教学手段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让多媒体与其它有效的常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能一味赶时髦。关键是看哪一种方式更合适。

4、以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

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高年级学生而言,这种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独特功能,降低难度,突破难点。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把本来应该在学生头脑中的想象再现出来,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能用材料的不用媒体,能用标本模型的不用课件。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1、“三个有利于”是实现“整合”的前提

有利于教师的教。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利用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直观、多形式、多侧面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变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有利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为落脚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地探索,逐步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2、坚持惟有效而用之是实现“整合”的关键

要坚持惟有效而用之。能有效的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这时就用,且用足,用好。时间要适中。选择要适当。信息要适量。

不能滥用信息技术,不能绝对取代传统的教学工具,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该“动脑”时动脑,该 “动手”时动手,该表达时表达,该朗读时朗读。该听时候则听,该看时候则看,该观察时候则观察。

不牵强附会,不随波逐流,不搞花架子。

多媒体代替不了必要的板书、规范的解题思路、解题步骤、实验教学。

3、四个注意是实现整合的重点

选材要新颖,侧重于激发兴趣

构思要精巧,侧重于突破难点

演示要适度,侧重于形成过程

演示要生活化,侧重于实际问题

4、教学要素不能本末倒置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的目的、内容、学生的需求,不能把着眼点放在“使用了多少信息技术”“使用的技术是否先进”等误区上,而应转移到“信息技术在多大程度、哪些方面优化了我们的教学,改变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方面上来。

5、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

只有预设的课堂,才是有秩序的课堂,但往往缺乏灵性;而只有生成的课堂,才是生动的课堂。教师创设情境,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预设。要详略得当,给学生留有自主发挥的空间。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重组甚至放弃事先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彰显课堂教学智慧。

6、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乘法分配律》 篇7

一、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优势作用

1. 拓宽视野, 丰富知识

当前是信息社会, 因此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接触较多的信息, 使学生不是读死书、死读书。信息技术手段恰好具备大容量展示、多样在呈现、视听效果震撼等功能。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如生物教师在传授《癌症》时, 可以把有关癌症的大量图片、动画、电影等材料整合在同一个课件中, 课上利用CAI课件演示, 使学生从不同侧面接触癌症的相关内容, 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这节课,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了合理膳食、适当锻炼、科学防治, 真所谓受益终生。

2.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通过多媒体手段, 展示课题相关信息, 提出相关问题, 教给学生分析、思考、总结归纳, 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学生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课件, 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通过改变物距、调整光屏位置, 观察成像特点, 总结成像规律。这个实验探究活动可以不在实验室里进行, 克服了实验室不能随时随地做实验的弊端。让学生分组探究, 对比数据进行分析, 探讨结论的科学性、准确性,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3. 化难为易, 突破难点

理科学科特点是微观现象、抽象事物多, 采用多媒体手段, 可以把微观知识宏观化, 抽象知识直观化。宏观化、直观化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如:物理学中分子运动是微观的现象, 通过CAI课件制成放大近万倍的运动规律课件, 方便学生观察, 不仅调动积极性, 更能有效解释事物的规律;在数学教学中, 几何教学中往往涉及动点、动线、动面问题, 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解决这些教学难点, 把抽象知识、平面知识直观化、立体化, 增强空间效果, 有效破解教学难点, 化难为易, 提高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科学合理运用, 避免资源浪费

整合不是简单的叠加, 更不是完全取代, 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融合, 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要恰到好处。不能为了用设备而用设备, 要为了出效果而用, 为了解决教学难点而用, 为突出学科特点、知识特点而用, 避免资源的浪费。另外, 在信息整合过程中, 占用了师生大量的课外时间, 如果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就不如常规教学好, 整合是为了优化, 使教学更科学、更合理。

2. 符合科学规律, 避免知识误导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教学, 不能脱离教学实际以及事物发展规律, 脱离了这个轨道, 整合就失去了现实的意义。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首先应尊重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 再完美、再优秀的课件都必须以此为前提, 所以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教学软件时, 不是单纯地想到信息技术, 还要与学科资源有机结合, 制作符合科学规律的教学课件, 制作用其他方法做不到还能解决问题的资源。

3. 合理开发利用, 避免时间浪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要充分体现新课标, 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资源时, 把好的自制课件等课程资源优胜劣汰, 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作用, 实现优质资源人人共享, 避免时间、精力的浪费。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篇8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式

1、基于创设情景的整合

情景是促进学生探索知识、激发情感和形成技能的前提。情景分为真实的情景和虚拟的情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利用多媒体或计算机网络再现和虚拟真实的情景,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这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情境,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基于开发资源的整合

文本不再是课程的唯一资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科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无论什么样的教材,都不可能实现资源的完美组合。另方面,我们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和生成,强调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创新,那么弥补和开发资源,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必然需要。

3、基于模拟演示的整合

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化远为近、化宏观为微观、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演示功能,模拟演示在各个学科都能广泛地运用,尤其在数学中函数图形的变化、几何图形的空间结构,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教学中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由于有些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在理解知识过程中必须从形象、具体的实物直观或模拟直观中建立表象,逐渐概括出各个抽象的概念,教师需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4、基于学习方式的整合

新课程关注的是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学习方式又呈现了多元性,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方式,都是现代教学的基本学习方式。而网络信息的介入又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特征和内涵。整合的含义不仅是教师“教”的整合,更多是学生“学”的整合。也就是说计算机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精神和能力,就必须打破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垄断,从主体设计上,就要考虑学生是否参与了信息技术的活动。

5、基于网络学习的整合

信息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实现网络的交际和互动,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交流的方式引入到教学中,主要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的作用。可以实现跨时空、跨地域交流与合作。例如视频聊天、电子信箱、论坛研讨,博客互动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因此,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学习活动,是学习方式一次全新的变革。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

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可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模式。

1. 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模式主要模拟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情景 ,即将计算机当成讲课教师的角色。它基本采用分支型程序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成一系列的教学单元,每次呈现的只是一个概念或一个知识点。

2. 探討式

其授课程序是 :提出问题----分组研究----确定选题----自主学习----发布学习成果----信息反馈。这种教学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逐步建立起包括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模式。

3.操作与练习

操作与练习是当前用得最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反复地练习使学生巩固和熟练某些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该模式的特点是计算机的即时反馈功能得到了恰当的应用。

4. 讲解演示

讲解演示模式模仿了教师课堂讲授与演示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具备的图像、声音等功能 ,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交互性,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

5.对话

“对话”是指计算机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计算机可以向学生提问 ,学生可以用语言回答,学生也可以向计算机提问。这种模式实现了计算机与学生间的“真正”对话。

6. 计算机辅助测验

计算机用于教学后 ,许多学校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评价、测验。由计算机显示题目,考生在终端操作答题,计算机立即核对答案和评分。这种测验能为考生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还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澄清错误概念,特别适合于单元测验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7. 教学游戏

教学游戏常常被用于产生一种竞争性的学习环境 ,而其内容和环境都与教学目标相联系,把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寓教于玩”的作用。

8.模拟

模拟亦称仿真 ,是指用计算机模仿真实现象或实现理论上的“理想模型”。这种模式形象直观,生动活泼,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9.问题解答

问题解答试图给学生呈现一个或几个问题情景 ,让学生加以解决。该情景常以其神秘性、迷惑性给学生以挑战,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0.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

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的模式主要是指处于异地的学习者及教师利用 Internet网络通信技术所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网络,可以共同上课,共同讨论问题,可以做一些以往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事情。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深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1.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给学生创造并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学习方法,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活动的机会,改变常规呆板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乘法分配律》 篇9

在现阶段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优势无可比拟。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为课堂创设更为生动的情境,既从外部刺激了学生学习动机,又很好的优化了课堂教学。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资源共享,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极大的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重要的是其所能提供的良好的交互性,这些与生俱来的优势让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占有了及其重要的地位,这是由其学科特点决定的。二者的整合,可以完美的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传统的语文教学,其教学主要内容以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为主,明显特点是“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也很难看到学生有自主参与语文学习的实践体验,而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堂,正好可以克服这些缺点。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应该充分体现在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以及在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不同时段。在具体实现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整体性原则,媒体的选择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必须保证语文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优化组合的原则,素材和媒体的形式需要进行多次优化选择,做到“少”而“精”。交互性原则,要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更能融入课堂的教学范例。即时反馈的原则,有互动、有反馈、才能有针对性继续课堂教学,而

1信息技术的加入,让课堂即时反馈变成了可能; 实用操作性原则,信息技术的引入必须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强,否则不但不能增加课堂效率,反而会变成课堂负担。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课前教师应尽量多收集教学素材,确保制作课件所用的素材是优中选优的,让学生学的精致,进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以语文课件展示、背景知识浏览、基础知识训练等课堂形式为主,以课件自主制作、写作知识欣赏等形式为辅,通过学习指导让学生欣赏、使用教师课堂提供的素材、课件等,使学生可以选择性的使用这些资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优秀的素材资源除了课堂中使用,还可以在课后以及自主学习的时间段能够继续学习,加深记忆。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要注意把握知识收集、课件制作时知识与课件的准确定位。要最大限度的实现课堂效益,完成教学目标,其首要守则就是精简,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舍弃,或者分割成独立的链接,实现课件的最优化,其次要注意强调课件的交互性,不仅强调课件的操作简单易学,使没有多少电脑知识的人也能学习,不仅强调人机交互,更要强调生生交互、师生交互,要突出学生的参与,要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吸收课堂知识,并进行及时的协作学习,助于其个人知识体系的建设。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中对情感的投入,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师生之间

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于是出现了“计算机面孔”:教师的注意力过多地注意鼠标和屏幕,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忽视语言的交际性能。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考 篇10

另外,我国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学科教师及学生能够熟悉

[1] [2] 下一页

信息技术的应用,熟练地解决学科中教和学的问题。目前,除了极少数学校能够做到这一点外,大多数学校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困难。教育部大力开展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包括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为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广度和深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信息技术的整合应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即在学样设置信息技术课,通过信息技术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同时大力提倡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落后,以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这两者互为促进,互为补充。

即使若干年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了很好的整合,在中小学要不要设置信息技术课,笔者认为这还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信息科学技术是当今科技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新成果不断出现,它的发展和应用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现代化水平,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它的研究和应用。为了促进我国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后备力量,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要有所改变,不再是停留在信息技术应用层面,而是涉及到信息技术本体层面的内容,如机器人、人工智能等。

2.教师培训是关键

实践证明,教师是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关键因素。教师对整合的目的和实质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进行整合的前提。为此,对什么是整合进行准确的界定或描述是必要的。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让广大教师通过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真正理解整合的目的、实质、方法和如何评价等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高质量地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发布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总之,是为了促进学科教学,全面地、高质量地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综合目标,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不竭动力,是整合的出发点和归宿。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质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服务于学科教学,有利于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等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简单应用,它是附着在新的教学方法之上,为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工具和信息资源,发挥信息技术的不可替代作用,如在探究学习中展示问题情景,提供探究问题解答和评价的工具;在协作学习中提供检索信息、交流和发布信息的工具,等等。总之,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能够用作绩效工具,探究工具,获取信息资源、处理信息、交流和发布信息的工具,以及评价工具。这种工具的应用,使原本难以实现的教学方法得以实现,并产生用其他手段难以得到的效果。

为了有效地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用参与式方法以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培训,让教师自己动手进行用于整合的教学设计,并利用小组方式进行讨论和评价,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正确实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施之后还要适时地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提高进一步整合的水平。

评价是保证整合有效进行的关键环节。它既包括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又包括实施结束后的评价。无论是哪种评价,都必须有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和量规,以保证评价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3.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分层次、重实效地进行整合

我国中小学中的信息技术设施和师资水平相差极大,虽然我国政府在大力推进教师培训和“校校通”工程,但是这种差别的消失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做到的。因此,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用一种标准去要求所有学校去进行整合实践。学校应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技术设备,尽可能地利用社会和家庭的信息技术力量,取得社会和家长的支持,同样可以取得整合的良好效果。即使条件很好的学校,可以进行更广泛、更深层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同样需要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

4.建立持续发展的机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的必然结果。它有开始,但不应有终结。就像粉笔、黑板一样,至今仍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建立不断推进整合发展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包括:

● 不断提供财政支持,保证能及时扩充和补充必要的软硬件资源。

● 集中力量(包括人力、设备和财力)开发、建立可供各学科使用的教学信息资源库;

● 为学科教师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使他们能得心应手地使用信息技术;

● 不断地培训教师,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倡创新意识,创造性地建立适合本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

● 为教师提供选用(或开发)适合自己教学用软件资源的空间和时间。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的整合 篇11

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之间存在诸多联系,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是美术创作美术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美术与信息技术教学将会是美术教学的新趋势,是现代美术教学的新形式。近几年来,我校就“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与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体会与思考。

一、美术与信息技术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整合具有必要性。

当今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作为基础教育一部分的美术教育,其发展需要信息技术的加入。传统的美术教育在教学时存在着两大难以克服的缺陷:一是课堂欣赏难,欣赏内容只能停留在书本、挂图等有限的形式上,提供更多的相关图片无从谈起。二是作为视觉艺术学科的美术教学,需要观赏,而教学中更多的内容只能靠教师语言的描述。信息技术的加入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扩大美术课堂的信息量,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尝试全新的电脑绘画的表现方式。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也促使了信息技术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二、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了教学过程,整合具有可行性。

1.欣赏·评述——资源洛如烟海,查找可随心所欲。

过去要上好美术欣赏课,教师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幻灯片或录像带,并且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因此,不少教师把上好美术欣赏课视为畏途,本来应该非常生动直观的美术欣赏课,变的非常乏味,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借助电脑多媒体信息技术,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大为改观,只要教师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把存有美术欣赏数据的光盘装进光驱就很容易了。当欣赏经典美术作品时,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背景资料就会出现在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空的界限,跨越古今,驰骋中外,在艺术的长廊漫步,在想象的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2.工艺设计方便快捷

小学美术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因此欣赏课、工艺课、设计课在教材中的比重增大了。在工艺与设计基础教育中,教师要做大量的示范,学生要做大量的练习,由于这类教学内容的图形非常规范,严格,填色技巧很讲究,因此范画的制作或作业的完成都非常耗时费力。当欣赏建筑艺术作品时,借助电脑多媒体,不但可以用常规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静态的形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动感演示,让建筑作品旋转活动起来,让学生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比如:使用这种手段在中年级的《立体构成》与高年级的《组合形体写生》一课中,可以充分体现它的优越性。学生可以按照预先设置的浏览路线,欣赏周边的建筑外形,浏览一座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又如:在小学低年级的欣赏课《各种各样的建筑》中,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不同类别的电子图片和指导性的网页浏览路径,深刻理解到了建筑的不同种类和功能,以及建筑的文化背景。这种效果是一页美术建筑图片,无法比拟的,也是空洞的理论所无法达到的。

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伊始,演示一段展现海底世界的视频影像进行欣赏,绚丽的色彩,变化无穷的神秘海底,以及优美的音乐,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以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在欣赏其他种类的美术作品时,如雕塑,工艺美术等,教学效果同样是显而易见的,概而言之,美术欣赏课借助电脑多媒体教学,有如下优越性:

1.光盘资料信息容量大,选择性强,学校可以用有限的空间建立一个美术欣赏电子图书室。

2.电脑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有机结合,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打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使“精讲”,“多练”成为现实。

三、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学习方式,引起一系列变化。

1.整合改变了学习的方式,同时引起教学结构的改变。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培养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价值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强调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美术教学将成为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它不仅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而且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思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

电脑多媒体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表现方式为:教师课堂教学演示,学生上网浏览、搜寻素材进行绘画创作,或者采取另一种绘画形式——电脑绘画。这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她以生动直观的形式,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们眼前展示了一幅诱人的前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电脑多媒体信息技术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2.整合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乘法分配律》 篇12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型, 就其外在形式来讲, 时间上40分钟或45分钟, 课型上总体呈现出教师导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学生通过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网络技术, 以信息资源为依托, 运用导航工具上网进行与学科相关的信息收集、加工和利用, 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 为完成学科教学目标进行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多元交互活动, 借此完成学习者学习上的意义建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 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整合的基础和关键

丰富而高质量的、适应教学改革需要的教学资源, 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没有足够的、能满足教学与学习过程的多样化、社会化、主体化要求的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 信息技术和网络在学校就无法普及和应用, 更谈不上课程整合。

“教改问题, 主要是教员问题”,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与应用能力, 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要使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 就必须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三、整合的模式

针对不同的学科定位, 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因此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分为三种:

1. 信息技术课程, 以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作为专门开设的学科, 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然而又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 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整合到任务中去学习, 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 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如:在信息技术《网络信息搜索》一课, 在教会学生使用网络下载信息的操作及技巧的基础之上, 学生的上机任务, 可以是搜索语文课上《月亮上的足迹》相关的背景资料、月球知识奥秘、月亮诗词歌赋、人类对月球的梦想等。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也能对其他学科教学起到辅助作用。

2. 与其他学科整合, 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整合任务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以各种形式、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 从而更好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信息技术与实验整合可以模拟放大微观过程, 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有些实验的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 这类实验在学生已感知实验事实的基础之上, 很难形成理性认识。教师要真正认识实验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信息技术无疑在促使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上有明显的优势。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功能, 教师要用图像化的形式来显示微观运动的动态过程, 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

3. 研究性课程, 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

学生作为主动的学习者, 以科学研究的方式, 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 交流信息, 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 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课内与课外的知识、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的发展。

四、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1. 功利性强。

由于专家的呼吁与领导的日益重视, 在广大教师甚至是管理者之间形成了错误认识, 把整合看作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与出奇制胜的法宝, 一旦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便质疑整合的价值与意义, 而不是去改变整合理念与模式。另外, 一些教师与管理者错误地把整合水平的高低与教学水平的高低挂钩, 从而使教师们不得不为了整合而进行所谓的整合, 完全不考虑教学实际, 结果整合成了评优与晋级的敲门砖。

2. 流于形式的整合。

不少教师认为使用了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就是整合, 信息技术仅仅作为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单纯的投影演示, 只是用投影代替了黑板, 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 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没有改变。整合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知识的建构者。

3. 重教而轻学。

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师的课堂教学, 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中的整合。其实整合不仅仅是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 而且更是学生课下的学习行为。课程整合教学, 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师生间的互动关系, 削弱了传统教学中的语言和情感交流的优势。由于教师对信息技术不熟练和课件设计存在问题, 导致课堂上出现教师忙于操作计算机, 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情况。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多媒体动画效果,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4. 整合中否定了已有的教学模式。

一个好的教学模式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积累、总结的, 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已有的教学模式, 逐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 达到更好的整合效果。

总之, 信息技术整合让信息技术有计划地应用在各学科教学中, 各科教师也在具备把握信息技术, 自觉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 有意识、按步骤地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训练机会, 学会利用当前的信息环境获取知识。为此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学科观念, 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让学生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 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教材观,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 当前的教材内容不可避免地要被不断丰富和更新。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2]李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告

[3]吴季松.论知识经济.光明日报

[4]邓立言.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建设之我见.教育研究

上一篇:七夕促销活动宣传标语下一篇: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校本教研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