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设计

2024-06-13

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设计(通用8篇)

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设计 篇1

201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5 分)

1.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广泛使用和十分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关于计算机网络的依法应用与采用实名制注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限制了言语自由和使用权限 B.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C.提高了网络的传输速率和信噪比 D.降低了网络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B。考点:对实名制的认识。首先,我国网络实名制原则是“前台自愿,后台实名”,公民的信息都将保存在公安部的第三方平台中,从技术上和制度上都提升了安全等级。其次,网络实名制并不影响表达自由的权限。最后,网络实名制将促进网络诚信制度建设,维护网络清朗空间。

2.删除一条网贴,收费400至800元,短短4个月牟利28万余元。南京首例“黑客”有偿删帖案,2014年10月24日在玄武区法院宣判,杭州一家电子公司技术总监周某获刑五年三个月,另一名参与者在校大学生谭某获刑五年。下列关于在校大学生谭某参与删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违法行为,应该予以惩处

/ 15

B.属于个人兴趣爱好,并不违法 C.这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并不违法 D.这是大学生勤工俭学,并不违法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A。考点:网络犯罪。有偿删帖是指某些公关公司主动出击搜寻政府、企业负面信息后,再通过相关网站的工作人员进行删帖,并支付一定费用。任何声称可收费删帖的行为均涉嫌违法欺诈。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5年1月21日宣布,国家网信办、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启动一项针对“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力度空前的专项整治行动。

3.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要查看系统中的隐藏文件,应在图2所示的“文件夹选项”对话框中选择()。

A.显示系统文件夹的内容 B.显示所有文件和文件夹 C.不显示隐藏的文件和文件夹

D.隐藏受保护的操作系统文件(推荐)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B。考点:window实际操作

/ 15

4.A.B.C.D.【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D。考点: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10)16的十进制数为16,16-10=6,6的二进制数为0110。

5.Word排版的电子报刊样式如图3所示,下列选项中未被使用的是()。

A.图片 B.艺术字 C.自选图片 D.竖排文本框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C。考点:word软件实际操作。左侧是插入的图片。外面的方框为文本框。标题“信息”二字为艺术字。

/ 15

6.如图4所示的流程图,若输入的值是-5时,输出的结果为()。

A.-9 B.-3 C.0 D.3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D。考点:流程图输出值计算。①A=-5,小于0,则A=-5+2,A=-3; ②A=-3,小于0,则A=-3+2,A=-1; ③A=-1,小于0,则A=-1+2,A=1; ④A=1,不小于0,则A=1×3,A=3。

7.某平板电脑的主要参数如表1,关于该平板电脑,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是()。

A.系统主频是1.2GHz B.系统硬盘是16GB

/ 15

C.支持WCDMA方式上网

D.触摸屏既是输入设备也是输出设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D。考点:计算机结构和电子部件。触摸屏是输入设备,显示屏是输出设备。从四个选项来看,D选项表述模糊,故选D。

8.某电脑TCP/IP属性设置如图5所示,导致该电脑无法访问因特网,改正的方法是()。

A.IP地址改为192.168.10.8,子网掩码改为255.255.255.0,其它不变 B.IP地址改为192.168.10.8,默认网关改为255.255.255.0,其它不变 C.子网掩码改为192.168.10.1,默认网关改为255.255.255.0,其它不变 D.子网掩码改为192.168.10.1,默认网关改为255.255.255.0,其它不变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A。考点:IP地址的划分原则。C类IP地址范围从192.0.0.0到223.255.255.255,默认的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

9.若要打印PowerPoint讲义,并要求该讲义的每页都有标题和页码,则应在图6所示的菜单中选择()。

/ 15

A.备注页 B.备注母版 C.讲义母版 D.幻灯片母版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D。考点:PPT办公软件实际操作。三种母版都能编辑页码,只有幻灯片母版可以编辑标题。

10.使用Flash软件制作的某实例,其属性面板如图7,关于该实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类型是“图形” B.名称是“交换„„” C.宽是120,高是240 D.颜色Alpha值是70%

【正确答案】: D

/ 15

【试题解析】:D。考点:flash软件实际操作。类型是影片剪辑;名称是“元件1”;宽是120,高是70。

11.下列关于数据库描述正确的是()。A.SQL Server是数据库管理系统 B.同一数据库不能被多个用户共享 C.Access数据库中只能包含一张数据表 D.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创建、维护数据库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D。考点:数据库基本知识。SQL Server是数据库。同一数据库可以被多个用户共享。Access数据库中可以包含多张数据表。

12.在机器人足球比赛中,机器人通过自身的摄像系统拍摄现场图像,分析双方球员的位置、运动方向以及球门的距离和角度等信息,然后决定下一步的行动,这说明足球机器人()。A.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 B.采用了虚拟仿真技术 C.具有和人完全相同的智能 D.具有逻辑判断和形象思维能力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A。考点:人工智能概念。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试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13.设计和开发主题网站的一般过程是()。

A.确定主题—选择开发工具—网站规划—需求分析—网站制作—发布测试 B.确定主题—选择开发工具—网站制作—需求分析—网站规划—发布测试 C.需求分析—确定主题—网站规划—选择开发工具—网站制作—发布测试

/ 15

D.需求分析—网站制作—确定主题—网站规划—选择开发工具—发布测试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C。考点:设计和开发主题网站的一般步骤。

14.若要在Excel中生成如图8所示的饼图,需要在图9中选中选项()。

A.值和百分比 B.类别名称和值 C.类别名称和百分比 D.系列名称和类别名称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B。考点:EXCEL实际操作。图表中显示的有类别名称和值。

15.在图像加工处理软件中,利用色阶对话框检视影像时,如果出现如图10所示的色阶分布,则表示该图像()。

A.影调偏暗 B.拍摄时曝光太多

/ 15

C.色彩饱和度太高 D.色彩饱和度太低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A。考点:色阶直方图的含义。直方图用图形表示图像的每个亮度级别的像素数量,展示像素在图像中的分布情况。直方图显示阴影中的细节(在直方图的左侧部分显示)、中间调(在中部显示)以及高光(在右侧部分显示)。图中左侧即阴影部分的像素较多,表示这个图像影调偏暗。色彩饱和度表示图像色彩鲜明程度,色阶与色彩饱和度不是线性的关系,无法从图中判断。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 小题,共30 分)

16.请简要回答防火墙的基本功能。【正确答案】:

(1)限制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网络和信息资源;

(2)监控和审计网络的存取和访问,过滤进出网络的数据,管理进出网络的访问行为;

(3)部署于网络边界,兼备提供网络地址翻译、虚拟专用网等功能;

(4)防病毒、入侵检测、认证、远程管理等;

(5)攻击防范,扫描检测等。

17.给定两个正整数m=630和n=675,利用辗转相除算法,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正确答案】: 流程图如下:

两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两整数的乘积÷最大公约数 求最大公约数的辗转相除法算法: 有两整数m和n: ①n%m得余数c;

②若c=0,则m即为两数的最大公约数; ③若c≠0,则n=m,m=c,再回去执行①。求630和675的最大公约数过程为: ①675÷630,余45;

/ 15

②630÷45余0,因此,45即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两整数的乘积÷最大公约数 即:最小公倍数为=630×675÷45=9450。

18.请简要回答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正确答案】:

(1)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等技能性知识,也包括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信息技术过程、方法与结果评价的方法,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相关权利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

(2)涉及内容的边缘性。

作为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课,信息技术课涉及多个学科的内容,如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生物、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等,这就使得信息技术课或多或少地体现着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3)教学过程的合作性和自主性。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十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协作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参与小组或整个班级的讨论,与他人共同迎接挑战、完成任务;自学能力则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内容和已有学习手段,学习和探索新知识。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 小题,共40 分)

19.案例:

在进行“多途径下载文件”单元的教学时,李老师准备了学生学习的资料。课前在多媒体网络教室,李老师使用电子教室软件将学生学习资料从教师机分发到学生机时突然出现“意外”,文件传输到“60%”就停止了,尝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经过检查发现,网络连接正常,原来是电子教室软件分发功能出现异常。这时上课铃声响起,“怎么办?”李老师急中生智,根据他对这个班学生的了解,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既符合本课主题,又能完成教学任务。

于是,李老师上课时向学生们说明了情况,提出了问题:“在有网络的情况下如何共享下载资料?”随后请学生给出建议。学生们纷纷献计献策。

生1:李老师,可以通过网上邻居共享。

/ 15

李老师:好,那你来演示一下吧。

生2:可以通过FTP下载,还可以用QQ传递!生3:还可以先上传到论坛上,然后去下载!生4:还可以发电子邮件啊!……

接下来的课堂中,李老师简要介绍了FTP的功能,请学生演示了FTP下载资料的方法。学生们还分组尝试了其他方法。虽然李老师并没有用到之前为学生准备的资料,但围绕着“文件的下载”这样一个主题,也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问题:

(1)结合教学片断,试分析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李老师恰当地处理了课堂“意外”,试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析其成功的原因。【正确答案】:(1)

本节讲授的内容是“多途径下载文件”,老师将学习资料传到学生机上,发生了“意外”,这时,李老师急中生智,根据他对学生的了解,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既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又符合本课主题,因此,李老师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学生们给出了很多可行的方法,这样既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预设是静态的,生成是动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有弹性,要留有余地,要为学生生成的教学留有空间,还要依靠教师长期的课堂教学积累和教学机智。

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

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

总之,实践告诉我们无论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务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为预设外生成的问题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才能对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智慧的选择和高超的把握,使之转化为促进教学的有效资源。

/ 15

(2)

李老师成功的原因就是对班级同学的情况充分了解,而他分配给学生的任务也是适合的,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又能让同学们顺利完成任务,因此保证了课堂的效果。新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视为一种动态的、生成的过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课堂“意外”的出现是必然的,课堂“意外”是课堂的生长点,让它成为教学的亮点,给我们的课堂创造精彩。李老师的课堂意外,给了同学们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地非常积极,献计献策,下载是现在信息技术应用当中经常用到的一项功能,说明同学们在平时积累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并能灵活应用。老师的合理处理及师生的共同配合,使得发生了“意外”的课堂教学任务也顺利地完成了。

20.案例:

王老师准备进行高一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其中,王老师出了一道考查学生是否理解网络基本拓扑的题目,开始的时候设计如下:

局域网常用的基本拓扑结构有总线型、________ 和________。在重新审题的过程中,王老师将此题做了如下修改:

请解释说明局域网常用的基本拓扑结构,例如交换机或主机等为中央节点,其他计算机都与该中央节点相连接的拓扑结构是星型结构。_________ 是环型结构,__________ 是总线型结构。问题:

(1)期末考试属于一种总结性评价形式,它对教师和学生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2)对比修改前的题目,指出修改后题目的优点。【正确答案】:

(1)总结性评价对教师的作用:

①对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②诊断作用。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师可以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情况做出科学诊断,从而教师可以不断地反思、提高。

③认识自己教学的优势与不足,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态度、愿望与要求。

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作用: ①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②预言学生在后继教学过程中成功的可能性;

/ 15

③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起点; ④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 ⑤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

(2)修改前的题目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答出来,不能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修改后的题目,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各种拓扑结构才能答出来,所以修改后的题目更能考查学生的真正水平。

四、教学设计(分2 小题,共35 分)

21.请阅读下列材料:

近年来,一些中学信息技术老师开始尝试使用微课来辅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微课是围绕某一个教学知识点,以教学视频为表现形式的微型课程。下面是某教师关于“信息的基本特征”微课的教学设计,主要过程是教师围绕“信息的基本特征”这个知识点进行讲解、举例,并布置任务。

教学内容: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信息和信息社会的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知道信息的基本特征。

(2)能够举例说明信息的基本特征。部分教学素材:

(1)《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故事。

(2)英国文学家萧伯纳:“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有两个思想。”

(3)相传某年春节期间郑板桥路过一户人家,门上写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很多过路人看了不解其意,只有郑板桥明白了这户人家“缺衣少食,缺少东西”,随后亲自送去了年货。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教学设计任务。(要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 15

(1)请将下列教学素材与教学内容用连线进行匹配。

信息的共享性

信息的传递性

教学素材(1)

信息的价值相对性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教学素材(2)

信息的可处理性

信息的真伪性

教学素材(3)

(2)请结合教学设计,将下列微课制作脚本补充完整。

信息的时效性

/ 15

【正确答案】:

/ 15

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设计 篇2

1986 年, 美国著名教育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 (Shulman) 提出了“ 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 Knowledge, 简称PCK) ”, 并将其定义为教师个人学科知识、教学经验、一般教学法知识的特殊融合。1987 年, 舒尔曼重新定义了PCK的概念, 认为PCK是教师在面对某一特定的学科主题时, 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能力, 及时对学科知识进行组织、呈现、调整, 以达到实施有效教学的目的。继舒尔曼之后, 又有许多专家学者批判、继承、发展了PCK理论, 使得PCK内涵得到不断充实、更为系统。他们认为PCK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核心知识, 是区分学科教师与学科专家重要标志。

根据PCK理论并结合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的特点,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师PCK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学理念知识、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关于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知识、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知识及学习评价知识等。信息技术教师PCK既不是信息技术学科知识, 也不是一般教学法知识, 而是处于二者的交叉之处, 是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的综合体, 其实质是信息技术教师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一种学科教学智能。

专家型信息技术教师不仅通晓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 具备多年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而且具有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主动性、积极性的能力, 具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能力。专家型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要经历新手、胜任、熟练、专家这一过程, 是普通信息技术教师经过漫长、复杂的过程凝练成长起来的。因此, 研究专家型信息技术教师PCK的成长历程对于我们探寻专家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规律, 合理评估一般信息技术教师与专家型信息技术教师的差异, 明确一般信息技术教师的未来发展方向, 从而为一般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选择合理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以多位专家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作为研究案例, 通过对他们的课堂授课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 了解他们PCK发展过程及各阶段PCK发展的特点, 并结合他们PCK成长经历, 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师发展PCK的相关途径。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研究究对象

为尽可能考虑到研究对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本研究采用典型采样法, 选取我省多位高中信息技术特级教师为研究对象。这些教师都毕业于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或教育技术专业, 教龄都在20 年左右, 经验丰富, 教学效果好, 教学成果丰硕, 在省内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 资料收集过程及方法

本文研究资料来源于对他们的随堂听课、访谈、QQ交流、阅读他们的教育叙事及科研成果等。访谈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种, 正式访谈主要是根据事前约定的信息技术话题进行有目标、有结构的访谈, 而非正式访谈主要是针对一些敏感话题或课堂教学上发现的问题进行不定时的访谈。为尽可能使访谈的信息还原他们的动作、表情等相关信息, 笔者进行了一些文字记录并配以录音或录像方式, 然后进行文字整理。结合学科教学知识的相关文献, 在此基础上对他们的PCK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 PPCK发展的初始成长阶段

初始阶段, 他们的PCK主要来源于大学时代的积累, 其PCK结构还不完整, 处于创建阶段, 其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11.PCK知识只有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一般性教学知识

普遍认为, “大学时期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用处不大”, “那时没有太多关注课程与课程之间、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之间的关联, 只是从微观上学到了信息技术单科课程知识, 缺乏宏观的认识, 更缺乏把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整合的意识”, “真正的信息技术知识及实际实践教学法知识都是后来走上工作岗位后重新学习的”, “而今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 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 发展都异常迅猛, 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等等。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他们只能夜以继日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22.探索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的整合方法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变化快、实际教学经验缺乏等因素导致了新入职信息技术教师PCK不足, 课堂教学没有底气, 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表现为:“对信息技术新概念、新技术了解掌握不够深入”, “对课堂教学整体把握没有信心”, “对课堂情境掌控能力不强”, “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知之甚少”, “觉得十分有必要去听听其他教师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等等。他们主动拜师学艺, 不仅拜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为师, 还拜其它学科教师为师, 首先跟随师傅听课, 对师傅的课堂教学进行录音, 然后通过仔细观察分析, 将师傅的课堂教学过程化整为零, 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技巧, 然后将这些与自己所掌握的教学经验结合起来, 模仿师傅的语言、语气、动作、节奏, 尽可能把师傅教学中隐含的学科教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环节中。通过反复模仿、观察、比较, 逐渐在行动中形成自己对学科教学常态、教学“规范”的理解和判断。

(二) PCK发展的充实成熟阶段

11.关注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

关注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树立信息技术理念是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能够使信息技术教师正确理解、把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 帮助信息技术教师纠正信息技术教学中错误的教学理念, 有效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能。

信息技术教师要准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性质, 主动学习新兴的教育教学理论, 更新、充实、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要从整体上对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要把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管理信息、表达与交流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作为总体目标, 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使得信息技术知识和教学理念进行有机融合, 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信息技术教学观。

22.关注信息技术学科内容和教学内容

据统计, 全国现有信息技术教材达200 多种, 大部分教材能有效传递、反映课程大纲的要求。但教材只是教学大纲的体现, 不能完全取代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 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各活动对象与活动方式的组合, 是动态而具体的, 是教学主体、学习主体、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信息技术教师要针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快的特点,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既要能向学生准确传递教材中信息技术知识, 有时还要能根据教学情境及学生的特点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重构:编辑、加工、改编, 甚至增加、删除、更换。

33.关注学生的知识

正确理解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掌握关于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师PCK基本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信息技术内容繁杂、概念多, 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比如:文件的类型、信息的编程加工、表格数据的处理、体验数据库管理等。他们认为, 对于新概念、新内容或梯度大的知识跳跃, 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时一定要循序渐进, 起点不宜过高, 速度不宜过快, 要让学生有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渐进过程。对于每堂课的教学要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 要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意外, 必要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做一些调整。既不能低估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也不能对学生的认识表现出片面性, 更不能从单一渠道去认识和评判学生。平常教学要多关注学生表情、语言、行为等外在的变化。通过预习、听课、提问、复习、作业, 总结学生易犯的错误, 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要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 变教师全盘授课为学生参与, 教是为了更好地不教。

44.关注教学情境的知识

信息技术教学情境知识应该包括: (1) 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要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 特别是价值取向、道德情操、个性品质、文化背景、学习经历、认知风格、实践能力、智力发展等等。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信息技术水平进行必要的评价与测量, 这种评价与测量可以采用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应以阶段性评价为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 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预见性、实效性。 (2) 要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知识体系、学生心理特征, 建立恰当的逻辑关系, 通过这种教学逻辑关系, 将信息技术知识的学科逻辑, 快速、顺利、有效转化为学生的认知逻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针对某一模块、某一教学内容要常常思考:这一知识点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有效教学?采取怎样的评价措施?

(三) PCK发展的丰富多样阶段

近年来, 我省倡导“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并取得明显成效。“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有三层含义:一是“活动”, 即学生为学习主体, 学生主动参与并作用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过程。这种活动既有内在的思维活动, 又有实际操作活动, 还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所以学生参与的活动则是“活动单导学”的主题, 教师通过构建“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根本目标。二是“活动单”, “活动单”是教师是向学生呈现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具体活动组织等教学要素的一个平台。“活动单”常常包括课题、活动名称、具体活动方案等。三是“导学”, “导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创设教学情境, 对学生进行点拨启迪, 及时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评价,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导”。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工具, 学生可以运用导学案互助学习、与教材进行对话, 有效掌握信息技术教材中的知识。而信息技术教师思考的主要是“导学案”中还有哪些问题没有涉及到?还可以采用哪些更好的措施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教材知识的理解?今天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有什么作用?后续的“导学案”、“活动单”怎样编写?今天的“导学案”与后面的教学内容如何衔接?等等。课堂的主要任务转变成加速适应“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 关注如何更好地进行“导学案”的设计, 重点要考虑“导学案”中的相关问题设计是不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这些问题是不是与信息技术课标密切相关?这些问题是不是覆盖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问题的设计是不是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怎样设计才能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等等。

经过初始成长阶段、充实成熟阶段、丰富多样阶段, 这些教师已进入地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序列, 成为专家型信息技术教师。

四、PCK养成的相关途径

长期以来, 专门针对促进信息技术教师PCK成长的相关措施非常少, 信息技术教师PCK的发展主要靠自我养成, 他们的PCK成长经历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 新课程培训

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可以帮助信息技术教师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理念, 提高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实施、驾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是加快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要以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教学专家理论指导的培训为主, 深化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新课程目标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要增强针对性与实践性, 应贴近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培训最好采用多种培训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既要有专家的理论指导, 又要有教学能手的示范, 更要有受训教师的参与, 要达到让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学了就能用、就会用、用了就行的效果。

(二) 钻研教材

信息技术统编教材汇集着众多信息技术专家、著名教授、知名学者及一线教师的集体智慧, 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各要素、学科知识的科学合理的表征形式以及教育学形态的分析讲解, 需要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自己去揣摩体会。专家型信息技术教师大都收集着各种版本的信息技术教材, 对每个版本教材都进行过相关研究, 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各模块特点及相互联系、编写意图等, 钻研信息技术教材的过程也是无意识形成信息技术教师PCK的过程。

(三)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作用和影响非常巨大, 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教师PCK养成。信息技术教师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 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先进的教学理念、有价值的文献或信息、经验总结等, 凡符合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教学实际的、与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相关的、能够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都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 课题的来源可以是上级科研部门规划的, 也可以是信息技术教师本人或学校自选的。研究的过程一般是:“发现和提出问题”→“选择、确定研究课题”→“对课题进行认证”→“实施研究活动”→“分析整理资料”→“形成研究成果”→“成果推广”。善于发现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是信息技术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前提, 是研究的开端。课题研究的过程能够彰显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有利于塑造学者型、智慧型教师。

(四) 现场观摩

现场观摩是信息技术教师一起探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规律、研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推广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经验、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式。首先, 现场观摩要强调“观”:一“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融, 观察授课教师是采取何种手段协调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的, 授课教师是通过怎样的言谈举止来启发学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等;二“观”教师对信息技术教材的处理艺术, 思考授课教师是如何处理教材的难点, 如何选择切入点、优化教学内容、安排训练内容等;三“观”教学目标的确定, 思考授课教师教学目标制定的目的, 是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四“观”一般教学法的运用, 观察授课教师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去解决信息技术的问题、运用了哪些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运用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措施等;五“观”课堂教学的灵活多变, 观察授课教师如何根据教学情境处理突发事件、如何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

(五) 专业阅读

专业阅读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阅读的态度决定着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丰富程度, 影响着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 更影响着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高度。信息技术教师的阅读应该具有“广”、“深”、“专”、“透”的特点, 但更应该关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 即奠定信息技术教师学科素养、学科精神、学科知识以及影响和形成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理论及教学实践书籍。通过对这些书籍的阅读, 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 借鉴优秀信息技术教师成功的经验, 进一步加强自身教学反思、促进教学改进, 这无疑会促进、加强、丰富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六) 专家引领

专家型信息技术教师或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专家其学科教学知识整体水平高于一般信息技术教师的, 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教学法知识功力更加深厚、研究更为深入、视野更为开阔, 学科教学知识更为丰富。他们的指导可以使人茅塞顿开, 他们的引领常常可以指明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教师要抓住课程培训、课题研究、观摩课等与专家见面的机会, 加强与专家的对话、交流与探讨, 要尽可能加入专家的课题研究小组、工作室, 使与专家的对话、交流与探讨成为一种常态。

五、结论

从专家型信息技术教师成长经历来看, 专家型信息技术教师的PCK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一是起始成长阶段。该阶段其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教学阅历比较浅, 只有大学阶段的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的原始积累, 重点关注的是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二是发展成熟阶段。该阶段其逐渐关注学生的知识, 关注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整合, 关注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开始有意识地从学生主体的角度来思考教学设计、课堂教学, 开始追求从“教会学生”到“会教学生”的转变。三是丰富多样阶段。该阶段其PCK更加丰富、视野更为广阔、考虑问题更为全面, 能够主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构建。

总之, 专家型信息技术教师PCK发展成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摘要:本文运用典型采样法, 对多位专家型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授课观察、深度访谈、记录分析, 发现专家型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 (PCK) 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初始成长阶段、充实成熟阶段、丰富多样阶段。在每个阶段, 教师的PCK发展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总体上呈现长期、反复、螺旋上升的态势。文章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师PCK养成的相关途径。

关键词:专家型,信息技术教师,PCK,发展,个案研究

参考文献

[1]Lee s.Shulman.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6, 15 (2) :4-14.

[2]袁维新.学科教学知识: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 2005, (3) :10-14.

[3]李伟胜, 学科教学知识 (PCK) 的核心因素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 2009, (3) :33-38.

[4][5]徐月, 钟启阳.教学模仿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J].教育学术月刊, 2011, (5) :21-24.

[6]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施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12.

[7]曾天山.教材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7:116.

[8]黄建峰.中学信息技术教材“二次开发”探讨[J].中小学电教, 2012, (3) :74-77.

[9]邵光华.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162-164.

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信息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70121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对于直观性、形象性较强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更为直观地接受新知识,提升教学效果。而在这过程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笔者认为,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尝试。

一、加大教育设施建设,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必须依赖于完备的现代教育设施。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就是教育设施。因此,校方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力争实现“班班有电教,师师有电脑”。可建立校级“信息技术中心”,聘请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给每个办公室安装一台联网的打印机,实现教育网校园全覆盖。一旦出现网络或软件等方面的故障,信息技术中心可给予及时的技术支持。鼓励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利用网络搜集课程资料并辅助课程设计与教育实施;鼓励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些都给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了物质条件保障。此外,可要求教师参与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的研究中,积极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二、加强信息教育培训交流,推动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优化

从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角度来看,教育培训可成为其主要的方法之一。学校可发挥“信息技术中心”的作用,设计并组织教师进行专业、专项的信息技术培训。这种信息技术培训,可分为校外专家培训或校际交流学习、校内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及实操锻炼。培训内容可分为信息技术理论学习、信息技术应用(包括制作教学课件、建立学习论坛平台等),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丰富、更广泛的选择。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课堂中,教师要尝试进行角色转变,由原先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和建构者等。

教师信息素质的提升不仅在于培训,更在于实时的教育思维交流。常态化地进行教师群体间的教学成果交流,将有利于整体化推进教师信息素质的形成。可以在校内建立网络化的交流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尝试借助校园网络平台实现对学生成绩、学习资源及教学课件的集中化管理。

三、优化学科教学实践,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从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性来看,其主要是为了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之间的整合更为容易,间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得信息技术能够“融入课堂,服务学生,提效教学”。比如在数学学科的一些概念、定理,物理学科的实验过程等,依托信息技术将很容易获得直观化的呈现。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者,就应尽可能多角度地审视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过学科教学实践来反思优化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措施。为此,从课程体系以下几个方面上试执行不同的原则要求。

首先是在课程教育目标上,教师要注重自身信息素养在课程文化中的和谐发展。教师要注重对信息技术与人文属性、课程价值与社会需求等的关系。要在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上,融入信息素养应用的元素,尽可能地给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创造空间与机会。当然,这里教师要准确定位、理解信息素养含义,切不可将信息素养粗暴地认同为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操作。

其次是在课程教育内容上,教师要积极拓宽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切入点选择面,加强信息挖掘、传输与交流,加强相关法律意识、制度的学习,提升课程整合的个体适配度,提升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契合度。不论什么课程,教师都应在这些课程内容中融合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检验自身信息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而保证教育教学效率提升。

再者是教育教学环境的创造上。学校要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及交流氛围,从而调动教师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挖掘教师信息技术灵活应用的潜能。既要坚持把信息技术作为环境建设的工具,又要让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环境创设、教育软件补充的主体。

同时,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教育教学行为本身。教师可通过自我审视来辩证分析信息技术应用的科学性与高效性,同时也可建立“教师行业联盟”,从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性、整体性和多元化入手进行综合性评价。如“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模式,综合性强,对教师教育过程实现了“科学评价——专业管理——业务成长”,既是对现有信息技术应用的检验,又有反思与修正发展,有助于提高评价的效率和效果。

教师个人的信息素养决定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程度。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通过信息理论知识与技术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同时,教师还要加强行业内交流,多于课外拓展学习空间,争取更多的成长机会。此外,要紧紧抓住日常性的教学、教研活动这个平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设计 篇4

1叙述—陈述作品上看到的东西2形势分析—探讨形式关系包括形状间的相互关系 色调处理空间营造3解释—推测作品的意义和作者想表达的思想4评价—在一定范围中比较判断这一作品的优劣,引导学生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态度和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评价能力。

美术三种功能之间的关系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三者是辩证统一关系。美术的认识功能基于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真实性是美术作品的基本要求,缺乏真实性的作品也不可能帮助人们正确的认识生活的真理。但艺术的真,既不同于普通生活的真,也不同于科学的真,它既是现象的真又是本质的真既是性向的真又是典化了的真。这种显现着真理的本质的现象或典型的形象,也就是美术的美。二美术在一定条件下总是要引起人们的美感,所以,美术的认识功能总要通过审美功能才能得以实现。一件枯燥无味不能引起人们美感的美术作品,也不可能帮助人们认识任何生活的真理,起到美术的教育作用。反过来说,美术的审美作用又都包容着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

美术课程性质的一般性描述1以视觉形象的感知 理解和创造为特征2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3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4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美术课程性质的具体表述1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2具有实践性3追求人文性4强调愉悦性 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2激发学生兴趣3关注文化与生活4注重创新精神

初中美术课程目标: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分目标:1造型表现学习领域2设计应用学习领域3欣赏评述学习领域4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美术教材1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编写美术教材2实现内容组织的综合性和合理性3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4鼓励美术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

美术教学1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2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3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4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5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6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7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手段

美术教学评价1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评价2注重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4鼓励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盒课堂谈论等质性评价方法

美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网络资源

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条件2完善美术教学的基本材料和设置3丰富美术教学的图书和影像资源4拓展校外美术教学的资源5开发和利用网络美术教学资源6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7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美术知识类型1事实性知识2概念性知识3程序性知识4元认知知识5美术普通知识 初中生美术能力的发展

初中生在美术学习上表现出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趋于客观和理性,空间意识也明显增强,对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也客观化,画得像成为一种普遍追求,但他们的表现技法却相对滞后,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会觉得自己画的不好,绘画过程也不如小学生时期那么大胆、自信,想象也不如以往那么肆纵和生动。加上这时社会向他们展示了较之其他年龄更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所以一些初中学生会丧失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并与美术渐行渐远,所以有些学者认为在人的美术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抑制期,而初中生时期刚好与这一时期重叠。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美术学习特点,教学要做到:1以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获得自信,以便继续美术学习2通过鉴赏教学和引导学生阅读、参观,增强学生对美术的了解和喜爱3选择初中生乐于学习、能够学会的内容,采用有利于他们参与、思考和行动的学习方式,调动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4对有兴趣且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利用他们以具备的理解力,开展解剖、透视、明暗知识及素描的学习5在要求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将他们的视野引向更为开阔的美术门类,开展诸如中国画、书法、篆刻、设计、摄影和电脑美术的学习。

教案的要素与规范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指为增加教学的目的性程序性和周密性而预先准备的文案。作用是明确教学目标,促进周密的思考,获得备忘的效果,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准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板书。

教案的要素和形式:课题、年级、授课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课后反思。形式主要有纯文字式和表格式。

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体现在:1独特的人格魅力2多样的美术知识与技能3基本的教育知识与技能4全面的文化理解力

美术课堂设计的基本原则:1思想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层次性原则4条理性原则5艺术性原则 教案的撰写:1课题 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高度概括,要简明扼要2教学目标 是学生经过一节课学习之后能够达到的目标,必须写的恰当明确具体并且可检测。教学目标要有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这一节课必须学习的知识,必须完成的教学活动,必须达到的教学目标。确定是否为重点,就看少了它,还能否成其为这一课?一节课的其他方面都要为突出落实重点服务。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理解的内容和掌握的方法,是通往教学目标路途中的障碍。只有找准教学难点,才能突破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主要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基本规律的认识和教学经验来确定。4教学准备5教学过程即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要详细具体 注意要明确主次 突出教学重点,要有解决教学难点的方法。6板书设计(要点:概括简明、重点突出;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留有余地、便于生成;布局得当,赏心悦目)7布置作业(明确作业目标,难易适度,要求要清楚具体,形式要灵活有趣味性)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和针对性、课堂目标要明确具体、课堂教学目标的检查落实

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和针对性:设计美术课堂的主要依据是国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国家通过美术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目标的确立1要熟悉读懂《标准》,其详细阐述了美术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基本理念,规定了美术课程的总目标及内容标准,是教师处理美术教材、确立具体教学目标的基础。2要通读、了解美术教材3结合所教学生情况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突出教学重点(一节课中学生要掌握的主要知识技能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师必须找中讲解分析,学生必须下功夫的内容,教学重点往往还确定在教材的预习提示、课后练习上,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情感体验从课前预习导课后练习都要把我的一定是最重要的)

如何突出教学重点1提前预习2保证时间3着重讲解4板书提示5作业练习

解决教学难点:1直观演示解决难点2温故知新3分解组合解决难点4重点启发5实践训练

课堂教学结构和内容的设计(是指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以及各个部分的联系,一般体现在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步骤上。凯洛夫的五环教学结构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循序渐进发(优点顺应了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遵循一般学生学习的思维习惯,有明确逻辑关系但容易式教学过于套路化缺乏个性和新鲜感)、板块并列法(优点教学的内容十分明确,把复杂的教学内容分类别的进行归纳,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进行学习的方法,但容易使教学过于平铺直述,忽略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导语的设计:针对性 趣味性 诱导性 设计常见方式1开门见山式2回顾复习式3制造悬念式4提出问题式5故事情景式6奇言妙语式7演示示范式

结束语的设计回顾式 提问式 告诫式 悬念式 延展式

板书设计的特点和要求1简明概括重点突出2结构完整层次分明3留有余地便于生成4布局得当善心悦目。板书设计方法提纲法、演示法、表格法

如何设计作业练习1明确作业练习目标2掌握技能提高能力3难以要适度4形式要灵活有趣味性5练习要求要清楚具体

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1注重开发地方美术教学资源2注重开发校外美术教学的资源3注重开发自然和社会美术的教学资源4注重开发网络美术教学资源5注重开发课堂美术学习环境资源6注重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工具材料资源

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1整合要增强教学资源的针对性2整合要增强教学资源的关联性

美术教学的特点1美术教学的视觉感知特点2美术教学的情感特点3美术教学的技能特点4美术教学的个性特点5美术教学的创造性特点6美术教学的全体性特点

美术教学的主要程序1组织教学2导入主题3讲述新课4布置作业5巡视辅导6结课

美术教学的组织形式1室内授课2室外授课3参观活动

美术教学常用的方法1讲述法2示范与演示法3实践指导法4提问法5讨论法练习和实践指导法 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1形成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2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3引导学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1恰当安排学习内容2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3多样的学习形式4科学的组织学习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的策略1尽可能地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和积极的体验2运用多种美术教学方式和手段,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3美术学习内容应该注意满足学生的需要,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4美术学习任务应该难易适度分量适当不至于增加学生的负担5多以鼓励获奖励的方式对学生的美术学习作出反馈6适当的设置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兴趣的问题

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对美术的感悟和体验的策略与方法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2注重情感激发参与3借助多媒体营造情境4创设问题情境5用故事创设情境6参观考察7角色扮演和模拟活动 美术教学中导入与结课的策略和方法1教学导入的策略与方法(以设疑的方式导入、以试错的方式导入、演示导入、复习导入、实物导入、情境导入、故事导入)2结课的策略与方法(总结式、讲评式、作业评价式、延伸升华式、激励式、悬念式、游戏式)

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与方法1美术课程的人力资源2美术课程的材料与设备资源3地方美术课程资源4文化资源向课程资源的转变 初中美术教师电脑美术能力要求1掌握PS图片处理软件基本知识2结合教材开设电脑绘画课程教学——电脑装饰画3结合教材开设电脑设计课程教学——电子贺卡、光盘封面设计4结合教材开设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制作个人、学校或班级网页

学生学习目标的评价

《标准》对造型表现的评价建议标准是:是否对学习美术有兴趣。能否结合所学透视知识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是否知道以线造型的基本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描绘。能否在美术表现活动中大胆综合的运用色彩。能否运用多种材料工具进行造型表现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能否运用雕塑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制作浮雕和圆雕作品。设计应用的评价建议标准:能否运用所学的设计方法和技能,动手制作与完成作品。能否运用所学的美术设计知识,设计方案,改进生活和学习

用品,体现创意。能否以口头和文字的方式描述自己作品的创意和制作过程,说明选用工具、材料的理由能否关注校园及社区环境,并从实用功能与设计的关系角度,评价身边的环境。

欣赏评述的评价建议标准:能否主动学习欣赏的方法,并具有初步的鉴别评述能力。能否通过查阅资料、个人体验、集体讨论、观摩和评述等方式,领悟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探究美术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是否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综合探究的标准:是否积极地参与探究性的活动。能否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记录调查与思考的结果。能否积极的动脑筋,结合其他课程以及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否积极地动脑筋,结合其他课程以及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否通过讨论或采用书面的形式,发表自己对探究过程的感受和体会。能否与同学进行良好的合作。

美术教学评价是指依据美术课程标准所获得的信息,并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美术课程实施过程及其效果做出客观科学的判定过程。目的是为了调节控制教学过程,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以及促进美术课程的不断发展。功能:1导向功能2诊断功能3反馈功能

教学评价的的基本类型及特征1过程性评价及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评价的关注点是调整改进教学。2终结性评价即是指教学过程完成后进行的评价,目的在于将学习的结果与教学目标相比较,评定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怎样评价美术作业的具体方法,怎样对学生美术成绩的终极评定的具体方法3量性评价及更多地表现为数字、文字、图形等,方法则主要是数学分析的方法4质性评价是针对量化评价而言的。主张评价应全面反映教育现象与教学现象的真实状况,质性评价的手段一般有档案袋法、观察法、展示法、评估法与访谈法等5诊断性评价主要是对教学背景、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作出诊断,以便对症下药,据此进行教学设计(手段:以前相关的成绩记录、摸底测验、智力测验、态度和情感调查、观察、访谈)

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设计 篇5

一、考试目标

1.数学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掌握大学本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和高中数学知识。具有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综合而有效地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2.高中数学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理解高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熟悉《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3.数学教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理解有关的数学教学知识,具有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1.学科知识

数学学科知识包括大学本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和高中课程中的数学知识。

大学本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是指: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大学课程中与中学数学密切相关的内容,包括数列极限、函数极限、连续函数、一元函数微积分、向量及其运算、矩阵与变换等内容及概率与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

其内容要求是: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熟练进行运算,并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中学数学的问题。

高中数学知识是指《课标》中所规定的必修课全部内容、选修课中的系列1、2的内容以及选修3—1(数学史选讲),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2(矩阵与变换)、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5(不等式选讲)。其内容要求是:理解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掌握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公式、定理、法则等知识,掌握中学数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具有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2.课程知识

了解高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

熟悉《课标》所规定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掌握《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了解《课标》各模块知识编排的特点。能运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3.教学知识

了解包括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考试、数学课外活动、数学教学评价等基本环节的教学过程。

掌握讲授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等常见的数学教学方法。

中公辽宁教师考试http://ln.zgjsks.com/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掌握概念教学、命题教学等数学教学知识的基本内容。掌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中学数学学习方式。掌握数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4.教学技能(1)教学设计

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学习经验,准确把握所教内容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

能够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能正确把握数学教学内容,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体现应用与创新意识。

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教案设计。(2)教学实施

能创设合理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猜想和合作交流。

能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能结合具体数学教学情境,正确处理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3)教学评价

能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恰当地评价。

能对教师数学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能够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三、试卷结构

模 块

比 例

题 型 单项选择题

学科知识

41%

简答题 解答题 单项选择题

课程知识

23%

简答题 解答题

中公辽宁教师考试http://ln.zgjsks.com/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单项选择题

教学知识

10%

简答题 案例分析题

教学技能

26%

教学设计题

单项选择题 : 约27% 合 计

100%

非选择题 : 约73%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函数 在 上是

A.单调增函数 B.单调减函数 C.上凸函数 D.下凸函数

(2)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一种常见的小结方式是:结合板书内容梳理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学习思路,同时提醒学生课下复习其中的要点。这种小结方式的作用在于

A.升华情感,引起共鸣 B.点评议论,提高认识 C.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D.总结回顾,强化记忆(3)在高等代数中,有一种线性变换叫做正交变换,即不改变任意两点距离的变换。下列变换中不是正交变换的是

A.平移变换 B.旋转变换 C.反射变换 D.相似变换 2.简答题

(1)根据下图编一道函数的应用问题

(2)一位教师讲了一堂公开课《函数》,多数听课教师认为他讲出了函数概念的本质,但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突出表现在课堂提问方面。你认为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请结合自己对《函数》的教学设想来谈)? 3.解答题 已知0 <

,试证:

4.论述题

在必修模块中,将平面解析几何内容放在函数与立体几何之后,对这种安排谈谈你的看法。

5.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两个对于

不等式的教学活动设计,然后回答问题。

中公辽宁教师考试http://ln.zgjsks.com/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设计1:

活动(1)让学生分别取a,b为具体数值,检验该不等式是否成立。活动(2)讨论:讨论(1):三个图形的关系:

的几何意义。

讨论(2):该不等式何时等号成立,何时不等号成立? 活动(3)不等式的严格证明

讨论(3):若有三个数:a>0,b>0,c>0,是否会有一个什么相应的不等式? 设计2:

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学生分组展示,讨论。请回答如下问题:

(1)分析设计1的教学设计意图。

(2)结合本案例分析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简述教学 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由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过程。(3)对比分析两个教学设计的理念。6.教学设计题

就高中数学“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一单元中的函数概念第一课时的内容,设计一个教学方案(将提供教材内容)。

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设计 篇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 体育锻炼促进骨的生长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A.骨外膜

B.骨内膜 C.骺软骨 D.关节软骨

2.发展肱二头肌力量可采用的练习法是()。A.负重弯举

B.负重深蹲 C.悬垂举腿 D.俯卧撑

3.下列选项中.属于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是()。A.心脏

B.脾脏 C.肝脏 D.肾脏

4.慢肌纤维百分比高的运动员适合从事的竞技项目是(A.马拉松

B.跳高 C.短跑D.铅球

5.过度训练引起蛋白尿的原因与下列哪一结构损伤有关?(A.气血屏障

B.胃黏膜屏障 C.滤过屏障 D.血睾屏障

6.800米跑的过程中参与的供能系统主要是()。A.乳酸能系统

B.磷酸源系统和乳酸熊系统 C.有氧氧化系统

D.有氧氧化系统和乳酸能系

7.下列哪种离子参与肌肉的兴奋一收缩耦联过程?()A.Ca2十。))B.K+ C.Na r D.Cl-8.抗阻训练主要改善下列哪一器官的功能?()A.支气管

B.骨骼肌

C.胸腺 D.前列腺

9.影响最大摄氧量的中央机制是()。A.心脏的泵血功能

B.心脏的内分泌功能 C.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D.骨骼肌的分泌功能

10.气体交换的动力主要来自于()。A.呼吸肌的舒缩供能

B.气体的分压差

C.肺的弹性回缩力

D.胸内压

11.有氧耐力训练常采用的方法除持续负荷法和间断负荷法外,还有哪一种方法?()A.低氧训练法

B.热环境训练法 C.高氧训练法

D.冷环境训练法

12.真稳定状态时,机体供能形式以下列哪种为主?()A.无氧代谢供能

B.乳酸供能

C.有氧代谢供能

D.脂肪分解供能

13.运动前的营养补充宜采用()。A.高糖高脂

B.高糖低脂 C.低糖高脂

D.低糖低脂

14.闭合性软组织的急性损伤,应立刻采取哪种处理方法?()A.热敷

B.冷敷

C.按摩

D.擦红花油

15.前臂出血,有效的压迫止血的部位是()。A.尺动脉

B.桡动脉 C.肱动脉

D.腋动脉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l0分,共30分)16.简述运动员心脏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特征。17.简述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18.如何评价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

19.某中学初一(3)班,学生40人,教学内容为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王老师在这节课的准备活动部分组织学生围绕圆周(R=10m)进行慢跑热身,引导学生沿着圆周做行进间徒手操。在课堂的运动技能教学部分。王老师站在圆周直径的三分之二处,面向多数学生讲解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动作要领,并进行了一次示范。王老师还安排了学生做原地双手无球前掷的动作训练,以掌握技术要领。(教学组织形式见图l)问题:

(1)请分析该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5分)

(2)请指出该教学组织形式的缺点,并提出改进措施。(5分)20.某中学初三(1)班,学生40人,教学内容为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新授课。胡老师首先将学生分成四列横队站立,进行完整的镜面示范,让学生散开进行原地徒手模仿练习;其次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投篮模仿练习;然后又将学生分成四组,在两块篮球场上分别进行投篮比赛(教学组织形式见图2)。胡老师在巡回指导中发现,王同学投篮动作正确连贯,准确性高,就安排该同学进行示范。王同学第一次投篮没投进,第二次又没投进,引起“嘘”声一片,胡老师也面露不悦。在大家的期盼中,第三次终于投进,这时胡老师露出了微笑。问题:

(1)请分析胡老师的教学组织过程与方法存在哪些问题?(5分)(2)当学生“嘘”声一片时,作为教师你认为应如何处理?(5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l小题,共20分)21.阅读材料,根据提供的条件设计15分钟的运动技能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组织形式。初二(3)班,学生40人。

教学内容:排球正面传球技术,新授课。

教学条件:排球正面传球技术挂图1张,传球手形图1张,排球40个,排球场2块。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常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脊椎骨的发育以及四肢骨骼的生长。从医学角度来讲,长高关键在于骨骼的生长发育,特别是下肢骨骼的生长发育;骨骼的生长有赖于骨端骺软骨的增生,运动能够对骺软骨起到良好的刺激作用。因此,持久的锻炼能够使个子长高。故选C。

2.D[解析]肱二头肌位于上臂前侧,整肌呈梭形,俯卧撑可以锻炼肱二头肌。

3.C[解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结肠、直肠)和肛门等器官。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分散于消化道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脏和胰脏。

4.A[解析]慢肌纤维在力量与爆发力方面逊色于快肌纤维,但其拥有很好的耐力。比如鸟类主要由慢肌纤维组成,因此可以做长时间的飞行。故本题选A。

5.C[解析]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健康人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很少。蛋白尿是慢性肾病的典型症状,蛋白尿的形成与滤过屏障功能异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6.A[解析]人体内有三大供能系统:ATP一磷酸肌酸供能系统、无氧呼吸供能系统和有氧呼吸供能系统。(1)ATP在肌肉中的含量低,当肌肉进行剧烈运动时,供能时间仅能维持1—3秒。(2)之后的能量供应就要依靠ATP的再生。这时,细胞内的高能化合物磷酸肌酸的高能磷酸键水解将能量转移至ADP,生成ATP。磷酸肌酸在体内的含量也很少,只能维持几秒的能量供应。人在剧烈运动时,首先是ATP一磷酸肌酸供能系统供能,通过这个系统供能可以维持6—8秒。(3)这两项之后的供能,主要依靠葡萄糖和糖元的无氧酵解所释放的能量合成ATP。无氧酵解能维持2 3分钟。(4)由于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易导致肌肉疲劳,所以长时间的耐力运动需要靠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来合成ATP。

综上所述,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如100米短跑,主要依靠ATP一磷酸肌酸供能;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主要靠有氧呼吸提供能量;介于二者之间的较短时间的中强度运动,如400 米跑、800米跑,则主要由无氧呼吸提供能量,也即乳酸能系统。7.A [解析]肌肉的收缩是由肌膜的动作电位触发的。肌肉收缩时,三联体结构处兴奋的传递引起终池释放Ca2+离子参与肌肉的兴奋——缩耦联过程。

8.B[解析]抗阻训练是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克服一定外界阻力的运动,是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的主要手段。

9.A[解析]最大摄氧量是指在人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状态下,当机体出现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入的氧气含量。作为耐力运动员的重要选材依据之一,最大摄氧量是反映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重要指标。影响最大摄氧量的中央机制是心脏的泵血功能,外围机制是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10.B[解析]气体交换属于物质交换,以气体扩散的方式进行,各种气体的扩散主要取决于各种气体分压差,因此气体分压差是气体交换的动力。11.A [解析]提高有氧耐力的训练方法主要有持续负荷法、间断负荷法和高原训练法。其中,间断负荷法又分为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高原地区的氧气含量是中低平原地区的3/4,故又称为低氧训练。

12.C[解析]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在真稳定状态下运动时,能量供应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

13.B[解析]运动前的营养补充宜摄取高糖低脂的食物,例如面食、米饭、水果等,因为这些食物容易消化,又能在消化分解后提供糖类作为运动的能量。

14.B[解析]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初期采用热、冷敷法。损伤在24小时内,用湿毛巾包裹冰块在伤处冷敷;超过24小时的患者,用湿热毛巾热敷,二者每次敷30分钟,每日3—4次。

15.C[解析]肱动脉压迫止血法适用于手、前臂和上臂下部的出血。止血方法是用拇指或其余四指在上臂内侧动脉搏动处,将动脉压向肱骨,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二、简答题 16.[参考答案](1)运动员心脏的形态:心脏位于胸腔中部略偏左,两肺之间,胸骨和肋骨之后,横膈之上,食管和脊柱的前方。心脏的外形像个桃子,大小相当于本人的拳头。心脏上边宽的部分叫心底,下面窄的部分叫心尖。心底由于被大血管固定,因此不易活动,而心尖可自由活动,在左侧乳头附近可触到心尖搏动。心脏的2/3位于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在右侧。运动员的心脏由于发生了生理性增大,所以会出现心尖冲动向左下方移动。

(2)结构: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左右心房之间和左右心室之间均由膈肌隔开,不相通。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这些瓣膜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入心室,而不能倒流。

(3)功能特征:心脏是一个主要由心肌细胞构成并具有瓣膜结构的中空器官,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泵。心肌的生理特征是心脏功能的基础。构成心肌的生理特征有兴奋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其中兴奋性、自动节律性和传导性是心肌的电生理特征。在个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房和心室始终不间断地交替收缩与舒张。当心室舒张时,静脉血液返回心脏;当心室收缩时,将血液射入主动脉和肺动脉,并促使其流向外周和肺部。心脏的活动就是以心房和心室机械性舒缩活动为周期而循环复始的。

17.[参考答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热爱体育这门课程,就必须培养他们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只有有了兴趣,体育教学才能顺利地开展。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的方法,应该如下: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2)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

(3)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

(4)及时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18.[参考答案]教学设计、教学组织都是为教学效果服务的,教学效果才是体育课教学的根本。对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1)从获得知识的角度看学生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身体锻炼;(2)从学习方法、技术掌握的角度看是否提高了学生的能力;(3)从寓德于教的角度看是否促进了学生情意的发展;(4)从心理体验的角度看是否娱乐了学生的身心。

三、案例分析题

19.[参考答案](1)优点:学生绕圆周做行进间徒手操,既能节省时间,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活动开身体,避免教学中出现不必要的损伤。教学时,学生排成圆形站立,教师站在圆周直径的三分之二处,面向多数学生讲解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动作要领,并进行了一次示范,保证了大多数学生能够看清教师的示范,听清教师的讲解。学生做原地双手头上无球前掷的动作,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技术的动作要点,还能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球砸伤人的意外事件。

(2)缺点:①学生做行进间徒手操,没有做专项的热身活动练习。改进措施:应该加上,比如肩部的拉伸运动。

②教师站在圆周直径的三分之二处做一次示范讲解,背对着的学生看不到教师的示范。改进措施:教师应该多角度多方位地多次示范,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看到。可以让学生成四列横队站立,前两排蹲下,第四排插空站立,观看教师的示范,听教师的讲解。

③让学生做原地双手无球前掷的动作训练,不能使学生体会完整的技术动作,不利于学生学习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动作要领。改进措施:可以让学生呈一列横队站立,听教师的命令做完整的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运动,并按照要求统一掷球、统一捡球。

20.[参考答案](1)胡老师将学生分成四列横队站立,在学生前面做一次完整的镜面示范,无法保证全部的学生都看到教师的示范。而且胡老师没有讲解,只是做一次镜面示范,学生无法完全体会单手肩上投篮的技术动作,也无法掌握其动作要领,同时胡老师对于持球的手形,投篮的姿势都没做讲解,学生学习起来会很吃力。在王同学做示范投篮不中时,教师没有给予及时的鼓励,甚呸面露不悦,这样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篮球的兴趣。总体来说,这堂课教师太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自身的主导作用,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成功上好一堂课。

(2)当学生“嘘”声一片时,对于这名同学而言,会非常伤自尊。作为教师,我会这样做:

①及时阻止学生的嘲笑声,并向大家解释,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失误的时候,虽然投篮很简单,但是要投得很准却需要长时间的练习。

②阻止学生嘲笑之后,教导学生:作为一个班集体,我们应该团结互助,不能因为一个人做得不够好而嘲笑他,而是应该给予帮助和支持,努力培养一个团结和睦的班集体。

③虽然王同学连续两次没有投进,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及时地去鼓励他,可以从他的动作的标准性、连贯性方面给予表扬。

④王同学连续两次没有投进,可能是因为紧张或者兴奋造成的,这个时候应该及时地帮助他找出问题所在,并给予指导,待投进之后及时地给予鼓励。

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设计 篇7

人们对教师角色的认识与教师所在教育环境有关。也与教师、学生、同行的关系以及时代的要求有关。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在这种以信息技术为主要认识工具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中, 教师的角色与传统教育中教师的角色相比, 将发生极大的变化。在此, 我对教师的角色谈一谈自己的浅见。

古代, 中国教师角色为“传道、授业、解惑”, 传统的教师角色为“知识的传授者”, “引路人”, 被比喻为“一桶水”、“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 教师不是单一的角色, 而是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复杂“角色”。他们应该是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学生信息素养的开发者;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引导者;群体学习的协作者;整合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既是学生又是学者和专家。

一、教师是意义建构的促进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获得知识, 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 (社会文化背景) 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方式得到的。因此,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 教师的作用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转变, 教师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努力促进学生将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并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 (并开展讨论和交流) , 并对协作过程进行引导, 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如, 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一步引向深入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 自己去评价, 去纠正错误。

二、教师是信息资源的设计者、查询者和学生信息素养的开发者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 为了支持学习者主动探索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师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各种信息资源, 即进行信息资源的设计, 确定学习某一主题所需的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为此, 教师还不得不承担在线专职信息查询顾问的角色, 这一角色要求教师自己要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能够设计先进的教学资源, 并将其融于教学活动中, 为学习者创造必要的、最佳的学习环境。除此之外, 教师还必须帮助学习者如何获得信息资源, 从哪里获取信息资源, 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 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创造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是学习的前提, 分析信息是学习的基础, 能增强信息的实用性和可信度, 加工信息是组织整理、内化信息的过程。这样才有利于意义建构, 信息创新才有利于人的发展, 才有创新的火花, 信息交流使学生学会合作, 才能使学生“贡献智慧, 分享成果”。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指导者

教师角色应从“教”转到“导”。如果学生是一般在知识海洋中漂泊的舵船, 那么教师就是这艘船的领航员, 给学生把握好方向。因此教师要做好“四导”。

1. 引导

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索过程, 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按照新课程理念引导他们提高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能力。

2. 诱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和培养者, 通过信息技术创设丰富的情景, 使学生愿意学习, 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和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 使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 教导

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 在教会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同时, 还要培养他们辨别信息的能力。信息“形形色色、鱼龙混杂”, 应区分良莠信息、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

4. 辅导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后, 学生除了协作学习、合作交流外, 个别化学习也是学习的主要形式。因此, 教师将独立或与他人合作, 给学生一定的帮助和宏观引导, 如确定学生为完成学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处理信息技术中的硬件、软件的故障, 帮助学生选择一种适合其特点的能有效完成的学习策略,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科技创新, 鼓励学生小制作、小发明, 写科技学术小论文。开展科技实践活动, 辅导学生利用各种便利手段获取信息, 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 扩充知识面。

四、教师是群体学习的协作者

“学会合作”是信息社会新型人才必备能力之一。传统教学中也有合作, 但是是小范围的教师之间的, 学生参与面小或没有参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特别强调协作学习, 并将“协作”视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的四大要素之一。这里的“协作”是一种新型的相互协作关系, 是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 它强调的主要是学生参与, 强调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 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地批判、考察各种观点、信仰和假说, 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 并对别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论。通过协作学习, 学习者群体 (包括教师和学生) 的思想和智慧可以被群体所共享, 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协作学习”环境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在这种学习环境里, 教师作为群体协作者的作用, 体现在组织协作者学习并对其引导,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在自由交流、商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从而实现”师生互动, 智慧共享“的目的。除此之外, 教师之间、教师和社会之间, 利用信息技术也应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打破封闭自锁, 应携手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使“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

五、教师是整合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现有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三级建设体系后, 打破了原来大统一的课程资源国家垄断的状况, 给地方和学校开发和建设课程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们完全可以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来培养学生, 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更多的“软件”和共享这些“软件”。例如, 可通过校园网、局域网发布新闻、讨论社会时事, 获取资料信息。通过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使其成为校本课程, 教师要根据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确立新的、完善的校本课程。所有这些, 需要我们与时俱进, 做好学校学科资源库的建设, 担当起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的重任。

六、教师既是学生又是学者、专家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后, 教师要适应教学需要, 要不断地“充电”, 学习是无止境的, 否则, 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就会被社会的大教育所淘汰。同时, 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学习, 学生知道的, 教师不一定懂得, 所以教师要善于做学生。时代在进步, 社会在发展, 教育在变革, 新教育理念, 教育事业和教师专业化发生着巨大变化, 未来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教师面临许多挑战。教师要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 成熟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我们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研究学生学习特点及规律;研究怎样创设不同的学习情景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突出课程的重点、难点等。

七、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师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突破传统方法“只注重结果”,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过程好了结果也不会差。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后, 教师不光是评价员, 应该是评价师, 评价要有艺术,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既要关系学生的学习结果, 也要关注学习过程, 既关注学习水平, 还要关注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 关注他们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关注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 关注与他人合作交流、探究问题的能力, 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集中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重视学生自评和互评, 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

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 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教师为中心”变成“学生为中心”, 教师对学生的“教”变成对学生的“导”, 教师成了“角色从”。在新课程理念下, 也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教师的角色还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进程》.

[2]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2001. (1、2) .

[3]刘向永《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3.

[4]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

[5]余胜全《基于Intemet的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1998.4.

[6]何克抗《现代信息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

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设计 篇8

1没有一种技术是解决教育问题的万灵药。不少教育者和家长都会把技术看作是解决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但是即使是最新、最好的技术资源也不可能提供又快又好的普适方法。基于计算机的教材和策略通常是一个较大系统的工具,必须与其他资源和教师的行为充分整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如果我们对技术的期望是现实和客观的,我们才能让技术对教学的影响更加成功。

2技术与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是有限度的。许多教育者和家长会认为,一旦课堂教学涉及了技术,技术就是这堂课中最主要的东西。但是,技术必须适应教学的特定内容和方法,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可能有些课程通过粉笔、黑板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读写、计算、信息收集、问题解决等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不同的技术来实现。

3教师总是艰难地跟随社会的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速度的加快,本来就压力较大的一线教师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大量的新技术、新资源、新方法都需要教师去学习、去接触。以前一名教师多年依靠一份讲义进行教学的日子已经很难维持下去。我们也很难预见未来的教育技术的发展,我们只知道它会与现在不同并且越来越先进。这样,一线教师在技术、资源方面面临的压力将持续存在。

4教师的重要性始终存在,好的教师仍然稀缺。自从计算机问世以来,一直存在这样的问题,电脑是否会取代人脑,计算机是否会取代教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问世的第一种计算机教学系统就预言会取代教师的地位,现在的许多教学软件也使某些人产生类似的想法。但实际情况却是,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好的老师。任何新的技术进入了社会,都会引起人类的回应,以形成新的平衡。技术的水平越高,人与技术接触的水平也就越高。我们也就需要更好的教师来理解和介绍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其力量和局限),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对技术有悟性的和掌握人的认知规律的好老师。因此,对好老师的需求不但不会减少,还会更加迫切。

二、信息技术教师要注意角色的变化

1教师应成为课程的设计者、教学信息的制作者、加工者与处理者。由于传统的单向的师生关系已由教师-传播媒介-学生这种三角关系所取代,教学已由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必须根据教育技术的系统观念和教学设计思想分析学生的学习特征,制定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式、准备教学材料、完成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应是课程的设计者,要根据教学设计制作所需要的教学软件,要从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寻找需要的信息并进行加工、组织,用于学生的学习。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协助者。信息媒体进入教学,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的使用,可使学生获得广泛的知识信息,信息资源超时空的传递交流,可消除地域沟通的不便,使处于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在任何时刻都可以进行交流。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大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以教为中心、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的现象。信息技术对教学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教学设计,运用各种现代教育传播媒体显示教育内容,传递教育信息,灵活机动,丰富多彩。教师不再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进行教学,而是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在信息交流的過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索,使学生形成自己获取、选择、加工、再生信息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指导者和组织者,师生之间是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师生通过平等的对话与合作,共同创造和体验,彼此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形成学习共同体,获得共同发展。

3教师应由教学的实施者转变为终身学习者。在信息时代,新知识、新行业及一切可能性随时随地都在大量涌现,面对迅速变化的实践热点和迅速老化的旧知识,要跟上时代并自由地生活和工作,必须不断学习。教育存在的深刻必要性决定了教育必然走向终身化,教育终身化必然要求教师首先是一个终身学习者,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并不断培训自己。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要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更新旧的、老化、落后的知识,并努力形成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具备操作现代教育教学媒体的能力,培养自身的信息素质,以信息技能作为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支持合作学习与终身学习的必要手段。

三、信息技术教师在学科教学整合中应具备的能力

1教学软件制作能力。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不仅包括在教学过程中熟练使用各类媒体设备和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还应具备基本的教学软件开发能力。教师只有掌握了教学资源的开发技术,才能更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设计方案的能力。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实施能力不同于传统教育中单纯的讲授能力和答疑能力,而是强调各个学科的相互整合,强调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连接性,强调对学生生存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要能够实施教学设计方案,能够运用有关信息技术工具与资源营造有利于学习和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能够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熟练运用有关信息技术工具与资源。

上一篇:的产假规定下一篇:亲爱的乔老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