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师资格证练习答案学科教学论名词解释

2024-08-23

广西教师资格证练习答案学科教学论名词解释(精选8篇)

广西教师资格证练习答案学科教学论名词解释 篇1

学科教学论

一.1.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2.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3.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二:1.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 2.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三.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所作出的精心安排。教学设计的根本特征在于如何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

2.学习目标:是期待达到的学习结果,是学习者进行课堂学习后所能达到的技能水平。

3.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

4.教学媒体:在教与学活动中所采用的媒体。

5.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 1 堂生活质量和课堂社会气氛等因素构成的课题生活情境。

四.1.课堂教学技术:“课堂教学技术”是指:对行为、科学概念以及有助教学问题解决的其他知识的系统的和整体的应用。

2.讲授技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口语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进行学科德育的技术。包括讲述技术,讲解技术和讲演技术。3.演示技术: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操作,示范,实物,模型的直观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形成表象及联系,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思维和练习的一类教学行为。

4.课堂管理: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适宜行为的措施。

五.1.教学艺术:

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 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图像组织调控等手段, 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 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实施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2.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用于课堂教学的工作用语。

3.教学节奏:指课堂教学进程的快慢,缓急,强弱,张弛等等。

4.教学启发模式: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而巧妙的启迪,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学会动脑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

5.教学幽默艺术:乃是指将幽默应用于教学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学生会心的微笑中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

6.教学艺术风格:所谓教学艺术风格, 就是教师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和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个性的教学思想、教学技能技巧、教学风度的稳定性表现。

六.1.教育测量:根据测量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及其属性进行数量化研究的过程。

2.教学评价:就是评价者系统地、有计划地从量或质的角度描述教学的过程、结果及其他有关方面的属性(如课堂教学环境、教材特点、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并以此做出价值判断,确认是否达到了所期望的教学目标。

3.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使教学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教学运行的轨道所进行的评价。

4.相对性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基准,然后利用这个基准来评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的相对位置的评价。

5.标准参照评价:是以具体体现教学目标的标准作业为准,确定学生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标的程度如何的一种评价方法。

6.档案袋评价:又称为成长记录袋评价、成长档案评价。是一种用代表性事实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质的评价方法。

七.1.说课:是说课者运用一定的理论,将自己教学系统设计的思想,依据或者教学后的反思,借助口头语言和其他辅助手段,简约地与同行,教学研究人员以及教育部门有关领导进行交流,探讨,以改进说课者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发展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和方式。

2.评课:指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作切实中肯的分析和评价,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一些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的一种活动。

广西教师资格证练习答案学科教学论名词解释 篇2

一、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构成

(一) 教学目标分析能力

教学是促使学习者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产生变化的过程。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提出总体性的要求, 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它既是教学设计活动的起点, 同时也是教学设计活动终点。明确、具体、规范的教学目标是确保教学沿着预定的、正确的方向进行的有力保障。教师教学设计能力首先体现在教师对教学目标分析及确定的能力。

(二) 学习者特征分析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学习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习者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特征都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能否了解及分析学习者特征, 根据不同的特征去安排与之对应的教学内容, 这是决定教学设计成败的关键因素。

(三) 教学模式与策略选择能力

除了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习者不同特征外, 教师还需要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 也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才能做到真正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一般来说, 教学模式与策略主要分为两大类: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包括五环节教学模式、九段教学策略等;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如启发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这两大类教学模式与策略各有优缺点, 教师在实践中应将二者结合起来, 把握好它们的适用范围及每种模式与策略最能够充分发挥优势的基础与条件,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四) 教学媒体选择与设计能力

凡是可以辅助教学、帮助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都可称之为教学媒体。传统的黑板、书本、投影仪、挂图、录音机, 以及目前迅速发展的多媒体技术、模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都属于教学媒体范畴, 教学媒体在现代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种媒体都各有优缺点, 没有哪种媒体对所有的教学都产生最佳的效果。教师只有根据教学要求及教学条件, 选择或设计出一种或一组最适宜、最可行的教学媒体, 才能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教学辅助作用, 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 教学评价系统构建能力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 制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 对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进行评价, 并给出评价结果。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 评价系统都具有导向及激励作用。能否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系统是衡量教师教学设计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六) 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成果被广泛地应用在教育领域, 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教育观念, 推动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必须与时俱进,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培养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水平。

二、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

课题组以广西经济职业学院为例, 对该校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开展的调查, 调查结果已发表在论文《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调研结论如下:

(一) 大多数教师已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

66%的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工作时, 首先会进行学情分析;66%以上教师基本能根据教学目标筛选、简化、整合教学内容;44%的教师能按教学目标编制合理完整的教案。

(二)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状况不是很乐观

虽然大多数教师已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 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整体水平还比较低,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分析能力不高。教师普遍缺乏教学设计理论知识, 大多凭经验去开展教学设计。教师不了解教学目标的分析方法, 也不会用明确的、清晰的、规范的文字去描述教学目标, 而且在后续的教学设计中, 没有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二是对学习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不少教师教育观念还比较落后, 思想上还没转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观念上。这种观念导致教师不重视对学习者的学习背景、认知风格、知识基础和个性特征进行分析, 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即使有个别教师试着去考虑学情, 但由于学习者的特征纷繁复杂, 教师往往不清楚应该收集哪些信息, 哪些特征对教学设计影响最大。三是不清楚“教学设计的方法”是什么。虽然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学设计方法的重要性, 但仍有17.2%的教师不清楚“教学设计的方法”是什么, 原因是这少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理论知识匮乏。四是教学模式分析及选择能力不强。大多数教师目前主要采用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过于注重理论教学, 脱离实际情境, 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五是没能构建切实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培养措施

(一) 举办教学理论培训活动

针对教师们普遍缺乏教学理论知识问题, 学校首先应在教师中开展教学理论培训活动。通过邀请专家讲课、教师自学、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 让教师们能在短时间内, 以最快的速度接触教学理论, 了解教学理论, 掌握教学设计的知识和方法。指导教师运用教学理论来设计教学活动, 减少教学设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 开展各类教学设计训练项目

实践训练是培养和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开展各类教学设计训练项目, 可以帮助教师加深对教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将深奥的理论知识转化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可将教师按教研室分组, 大约10人一组, 教研室主任担任组长。训练步骤如下:第一, 组长指定教材及假定的授课对象;第二, 每位组员阅读教材, 分析教学内容, 根据授课对象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 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第四, 将以上内容形成教学设计方案。最后由组长组织大家对所有设计方案进行审阅, 总结好的方案的成功经验, 指出某些方案的不足之处, 帮助大家共同提高。

(三) 建立多元化的进修制度

教师要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必须具备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较高的知识水平。学校要出台各项激励政策, 支持教师学历进修, 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提升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校要制定计划, 选派青年教师到高等院校进行深造, 学习新知识、新方法, 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等举办的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短期研修班学习。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周光勇, 宋全政.高等职业教育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3.

[3]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11.

[4]刘飞.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构成与培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2) , 66-67.

[5]石流沙.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4 (9) , 5-8.

[6]秦宗槐.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路径[J].安顺学院学报, 2014 (6) , 80-81.

[7]卢维新.职前数学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 2014, 4.

[8]杨开城, 李文光.教学设计理论体系构想[J].教育研究, 2011 (11) :70-74.

广西教师资格证练习答案学科教学论名词解释 篇3

2014年安徽上半年教师资格笔试面授课程

【一年通过协议班-公职就业有保障】 1.解除父母的后顾之忧,保证父母安心地参加工作,这是托儿所的()。

A.保育性 B.教育性 C.社会性 D.社会福利性

2.卢梭对儿童教育的贡献主要是()。

A.“儿童的保护” B.“儿童中心”

C.“儿童的发展观” D.“儿童的发现”

3.《幼儿园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的时间是()。

A.1989年8月20日 B.1990年2月1日

C.1996年6月1日 D.2001年7月1日

4.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

A.个别差异 B.典型差异 C.年龄差异 D.本质差异

5.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A.人格尊严 B.人身权利 C.人格权 D.生命健康权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中公专家解析:幼儿园和托儿所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社会福利机构,其社会福利性就体现在为幼儿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2.【答案】D。中公专家解析:卢梭对儿童教育的贡献首先是“儿童的发现”。他认为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并单纯的为成年生活作准备,它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3.【答案】B。中公专家解析:《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8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9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4号发布,1990年2月1日。

4.【答案】C。中公专家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年龄特征的内涵。

5.【答案】A。中公专家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座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更多信息请关注安徽人事考试网、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芜湖人事考试网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公教师招聘考试网 详细出处参考:

广西教师资格证练习答案学科教学论名词解释 篇4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我国教师的身份特征是__。A.公务人员 B.专业人员 C.非专业人员 D.自由职业人员

2、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__中。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普通教育学》 D.《林哈德与葛笃德》

3、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E:重视个别差异

4、”教育万能”论的代表是。A:柏拉图 B:荀子 C:孟子 D:洛克

E:重视个别差异

5、某学校校长在校庆大会上讲话时说:“我们有许多毕业生以自己的努力已在各自领域中获得了优异成绩。他们有的已成为科学家、将军、市长、大企业家,我们的学校以他们为骄傲。毋庸置疑,我们已毕业的同学中有许多女同学„„”如果该校长讲话中的断定都是真的,那么以下哪项必定是真的? A:取得优异成绩的至少有女同学 B:取得优异成绩的男同学多于女同学 C:取得优异成绩的女同学多于男同学 D:取得优异成绩的可能没有女同学

6、”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____ A:中国 B:希腊 C:埃及 D:罗马

7、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A:赫尔巴特 B:杜威 C:斯宾塞 D:卢梭

E:重视个别差异

8、一般说来,注意的是一种技能。A:转移 B:集中 C:分配 D:稳定

9、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__。A.发展智力 B.培养思想品德 C.传授知识 D.发展个性

10、把一系列有关信息组成特定序列,通过学习并下意识地吸收,达到激发内在潜力,促成个体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这种方法是()A:行为惩罚法 B:心理暗示法 C:谈话法 D:激励法

11、在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性因素是()A:强化 B:刺激 C:反应 D:评价

12、创造一个故事,将所要记忆的信息编在一起的学习策略属于()A:元认知策略 B:组织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复述策略

13、对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时,属于个人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的是()A:能力 B:运气 C:努力

D:任务难度

14、教师预备采用探究型教学方式,课前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30个学生,18个男生,12个女生,下列分组方法最好的是()

A:学生在课前自愿分组,每组5—6人,组内自行推举小组长,最后把名单交给教师

B:教师来分组,分成6组,按照成绩顺序来分,好的一组,中等的一组,差的一组

C:教师来分组,分成6组,按照学号的顺序来分 D:学生自愿分组,人数不限

15、最古老的教学方法是__。A.发现学习B.启发法 C.研究法 D.讲授法

16、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A:他人教育 B:学校教育 C:父母教育 D:自我教育

17、小敏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学习一直非常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在一节自习课上,她遇到一道数学计算试题,半节课过去了还没做出来,正着急时,忽然听到有个同学说:“她越来越笨了。”小敏心中咯噔一下,琢磨他是在说自己吧,然后就不断地想自己是不是变笨了。你认为,小敏同学的心理问题是。A:焦虑症 B:恐惧症 C:强迫症 D:抑郁症

18、一般认为,1818年的《弗兰肯斯坦》是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作者是____ A:凡尔纳 B:威尔斯 C:阿西莫夫 D:玛丽.雪莱

19、杜威的代表性教育著作是__ A.《教育漫话》 B.《民本主义与教育》 C.《实验教育学》 D.《教育目标分类学》

20、课程现代化的代表人物是()A.布鲁纳 B.怀特海 C.瓦根舍因 D.赞科夫 E.克伯屈

21、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A:大城市 B:小城市 C:农村 D:中西部

22、”鸟是有羽毛的动物”是思维过程的____阶段。A:综合 B:抽象 C:比较 D:概括

23、儿童出生后就出现了注意现象,这实质上是一种____ A:选择性注意 B:有意注意 C:定向性注意 D:随意注意

24、检查学生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把握程度的提问是()A:回忆提问 B:理解提问 C:应用提问 D:综合提问

25、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认定()A:初中教师资格 B:高中教师资格

C: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 D:大学教师资格

26、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__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A.威尔逊 B.格塞尔 C.华生 D.洛克

27、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则该教师处于____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境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发展阶段 E:关注成长阶段

28、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__.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29、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A:六三学制 B:弹性学制 C:交叉学制 D:五四学制 E:九年一贯制

二、多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各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下列典型学制类型__。A.双轨制学制 B.六三三学制 C.单轨制学制 D.分支制学制 E.壬寅学制

2、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常使用的“ABCDE”治疗法属于。A:行为改变法 B:认知改变法 C:精神分析法 D:运动改变法

3、在特洛伊战争中,足智多谋的()想出了木马计,帮助希腊联军攻破了特洛伊城。

A:奥德修斯 B:赫克托耳 C:阿喀琉斯 D:阿伽门农

4、沈从文小时候特别喜欢逃学,且长时间对老师的批评、斥责非常抵触,但是他的一位姓毛的小学老师利用校园里的一棵楠树激发了他的进取心,最终成为杰出的作家。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学生具有发展的__。A.普遍性 B.现实性 C.可塑性 D.差异性

5、”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哪种特性作了最好的诠释?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 D:复杂性

6、课堂教学中有交流传递可分为__。A.提问方式 B.程序学习方式 C.小组学习方式 D.研究方式 E.讨论方式

7、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__。A.杨贤 B.蔡元培 C.康有为 D.徐特立 E.陶行知

8、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有__。A.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B.有硕士学历

C.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D.具有公认的权威和影响力

E.有充分的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专业组织对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9、指导学生怎样集中注意办、设置学习目标、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等,都属于__。

A.元认知策略 B.复述策略 C.组织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E.复习策略

10、独立形态时期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____ A:《雄辩术原理》 B:《康德论教育》 C:《大教学论》 D:《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11、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__。A.道德品质 B.健壮体魄 C.实践能力 D.创造能力

12、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时,记忆的效果最好。A:100% B:150% C:120% D:200%

13、技能学习的过程包括()A:定向阶段 B:分解阶段 C:定位阶段 D:熟练阶段 E:应用阶段

14、教案是一个____的具体计划,它阐明在预定的教学时间内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目标等。A:教学目标 B:课程标准 C:教学内容 D:教学活动

15、有关操作技能的特点,正确的是()。A.物质性 B.内潜性 C.展开性 D.外显性 E.简缩性

16、不是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是____ A:故事引趣 B:观察演示 C:组织活动 D:引导联想

17、为了高效利用时间,学生应该注意的事项有()A: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

B:要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 C:根据一天内的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 D: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 E:根据自己的喜好安排学习活动

18、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A:引导性 B:间接性 C:简捷性 D:交往性

19、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__.A.政治需要 B.科技进步

C.生产力发展水平D.产业革命

20、信息加工论认为,一系列问题状态和转变问题状态的算子构成了____ A:教师出现家长制作风 B:教师过分地溺爱学生 C:教师过分地迁就学生 D:教师对学生过分地严厉

21、教育教学中只是追求“齐步走”,违背了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 B:互补性 C:差异性 D:阶段性

22、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的观点是__。A.神话起源说 B.心理起源说 C.生物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23、我国古代第一个由南方统一北方的全国性封建政权是 A:隋 B:唐 C:元 D:明

24、设计教学法的优点在于__。A.强调学科内容的科学性 B.有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 C.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D.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E.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不高

25、自编测验客观题的类型有选择题,还有()。A.是非题 B.案例分析题 C.匹配题 D.填空题 E.论述题

26、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__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A.威尔逊 B.格塞尔 C.华生 D.洛克

27、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则该教师处于____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境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发展阶段 E:关注成长阶段

28、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__.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广西教师资格证练习答案学科教学论名词解释 篇5

广西教师资格面试考试是一个角逐的过程,是能力与能力、细节与细节之间的较量,因此考生在备考期间一定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细节,争取全面攻克。同时,广西中公教育密切关注2018广西教师资格面试考试相关信息,为各位考生提供有用的备考资料。、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歌曲《爱我中华》,感受音乐的魅力,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养成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积极生活态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演唱与表现等方式,学生能够深刻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掌握歌曲表达的情感与演唱方式,且能够充满激情、亲切愉快地完整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充满激情、亲切愉快地完整演唱歌曲。【难点】

分析歌曲表达的情感,并熟悉歌曲的演唱方式。

三、教学用具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钢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大中国》,提问学生:这首歌曲叙述的是什么故事?表达人物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以“我们”为主语,赞扬着祖国的大好河山,预示着祖国人民团结、富强的情境。表达人物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关于“祖国”的歌曲,感受这首作品的魅力。由此,顺势导入本课。(二)感知歌曲

1.教师简单演唱歌曲,学生随音乐律动。并思考: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能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举手进行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给人一种激动、热情高昂的感觉,非常的欢快、自然。想象到锣鼓升天,人们欢聚一堂,尽情歌曲的场面。

2.教师播放完整音频,学生轻声哼唱。并提问学生: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你能划分出来吗? 学生聆听,自由回答。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教师总结:歌曲分成两段,第一段为独唱,第二段开始独唱,后半部分由众人齐唱“爱我中华”,其余部分独唱。

(三)深入学习

1.教师带领学生演唱谱例。思考:歌曲旋律与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通过演唱谱例,进行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节奏紧凑,除了基本的八分、四分节奏以为,还有附点与大切分节奏;整首歌曲旋律起伏较大,且旋律多高亢。

2.教师弹琴,学生完整演唱谱例。教师提问学生:歌曲中出现了哪些装饰音? 学生演唱,回答:有倚音。

3.教师引导学生:出现的特性节奏与装饰音我们应该怎样去的演唱? 请学生进行示范演唱谱例,教师纠错,并强调对特性节奏与倚音的演唱方法。4.教师与学生一起有节奏的朗诵歌词。教师提问:歌词描述什么样的内容?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从祖国五十六个民族入手,歌唱了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共创未来的伟大目标,表达人们对于祖国的热爱与咱们之情。

5.教师组织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并提问学生: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歌曲? 学生自身体会,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用甜美、充满激情、热情的声音演唱歌曲。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6.教师与学生,根据教材所给顺序,一对一唱,再到齐唱,最后继续一对一唱,完整演唱歌曲完整演唱歌曲。

(四)巩固提升

教师请学生根据歌曲描绘的场景以及情感特点,用歌舞情景剧的方式,表现歌曲。并请学生以小组单位进行展示并相互评价,教师最后总结评价。

(五)小结作业

1.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强调热爱祖国、团结友爱的思想主旨。2.课下请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祖国”的歌曲,下节课进行交流与学习。

考生在备考广西教师资格面试考试过程中,应多练,充分掌握面试技巧,重点仍然是注意积累,平常可以多听听新闻,关注时政热点,为考试积攒知识,储备能量,从而在考试中出色发挥,一举成‘公’!(Tip:下载本文档后可以打开文中蓝色字体的相关网址链接)

会计从业资格证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篇6

1.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要求一个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合计必须等于贷方发生额合计(×)

[解析]因为“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是要求一笔分录的借方登记数与贷方登记数相等,而不是一个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合计和贷方发生额合计相等。

2. 在权责发生制下,凡是不属于本期承担的费用,即使已经支付也不作本期费用核算(√)

[解析]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不属于本期承担的费用,如果支付只能作为待摊费用进行摊销,不能计入本期费用。

3. 我国《会计法》规定,每个单位必须依法设置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总账以及明细账(√)

[解析]现金,即现金存款日记账、总账和明细账是《会计法》规定的汉族设置的账簿种类。

4. 会计核算包括事前核算、事中核算和事后核算,事前核算就是对经济活动过程进行控制,使过程按计划或预期目标进行(×)

[解析]事前核算是指经济活动发生前进行预测并参与决策,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是事中核算。

5. 企业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属于固定资产(×)

[解析]企业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属于无形资产,不属于固定资产。

6. 如果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恒等式,那么“资产 费用=负债 所有者权益 收入”这个等式就不成立(×)

[解析]两个等式都成立,前者是表明会计主体在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资产与权益的静态关系,后者是前者的扩展形式,等式也成立。

7. 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的经济业务,应将批准文件作为原始凭证附件(√)

[解析]按规定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的经济业务,应将其批准文件作为原始凭证附件。

8. 某企业期初生产成本账户的余额为43200元,本月借方发生额为l6800元,贷方发生额为35000元,则期末生产成本为25000元(×)

[解析]因为“生产成本”账户的期末借方余额=43200 16800-35000=25000(元),期末余额为产品成本,故25000元是错的。

9.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不能作为调整账簿的原始凭证,故不是会计档案,不需要保存(×)

[解析]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虽然不能作为调整账簿的原始凭证,但它属于会计档案,需要保存,保存期限规定是5年。

10. 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均为年度报表( ×)

[解析]利润分配表是年度报表,利润表是月份报表。

11. 收款凭证属于记账凭证,转账凭证属于原始凭证(×)

[解析]收款凭证和转账凭证均属于记账凭证。

12. 在未设借贷栏的多栏式账页中,可以用红色墨水登记减少数(√)

[解析]按规定,在未设借贷等栏的多栏式账页中,红笔可表示减少的,如“法定成本”明细账、管理费用明细账等。

13. “生产成本”明细账一般用多栏式,“制造费用”明细账一般用三栏式(×)

[解析]“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明细账由于需要按成本项目和费用项目反映,故一般用多栏式。

14. 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后,调节后的余额是企业实际可以使用的存款数额 (√)

[解析]在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核对之前,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不一定是企业实际可动用的存款数,因为有未达账项的影响。因此调节后(即消除未达账项的影响后)的余额才是企业实际可动用的存款数。

15. 财产清查中,对发现的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经批准后应转入“营业外收入”处理(×)

[解析]接新会计制度,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批准后应转入“资本公积”账户。

16. 从银行提取现金业务一方面引起了现金的增加,另一方面引起了银行存款的减少,故应编制现金收款凭证和银行存款付款凭证(×)

[解析]为了避免重复记账,从银行提取现金一般只编制付款凭证。

17. 购入材料时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和进口关税均应计入采购成本(×)

[解析]购人材料时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如果是一般纳税人,可以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不计入采购成本,故说法不正确。

18. 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时,应借记“盈余公积”账户,贷记“本年利润”账户 (×)

[解析]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时,应借记“盈余公积”账户,贷记“利润分配”账户,即该业务属于利润分配的内容。

19. “生产成本”账户的期末余额,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填列在“存货”项目下(√)

[解析]因为“生产成本”账户的余额属于生产品,生产品属于企业的存货。

20. 银行对账单属于重要的会计档案,故应永久保存(×)

广西教师资格证练习答案学科教学论名词解释 篇7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其主要理论依据是

A.结构主义学习理论B.建构主义理论C.行为主义理论D.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1.【答案】B。

2.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

A.西周B.春秋战国C.夏朝D.殷商

2.【答案】C。

3.“课程不应指向活动,而应直接关注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而服务的”这种观点意味着课程即()

A.教学科目B.社会改造C.经验获得D.预期学习效果

3.【答案】D。

4.小学教师引导学生按偏旁部首归类识字,他所运用的教学策略是()。

A.精细加工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组织策略D.复述策略

4.【答案】C。

5.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A.杨贤江B.徐特立C.蔡元培D.陶行知

5.【答案】C。

6.小学三(1)班班主任李老师用了一支比较别致的笔,不久全班多数同学也用上了和李老师一样的笔,这说明小学生具有()。

A.依赖性B.向师性C.接受性D.可塑性 6.【答案】B。

7.皮亚杰认为,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是()

A.尝试与顿悟B.同化与顺应C.平衡与守恒D.刺激与反应

7.【答案】B。

8.发挥教育合力必须注意三种教育形态的有机结合,这三种教育形态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

A.124 B.134 C.123 D.234

8.【答案】C。

9.目前我国小学普遍采用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

A.班级教学B.分组教学C.复式教学D.个别教学

9.【答案】A。

10.“是故学而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话出自()。

A.大学B.论语C.学记D.孟子

10.【答案】C。

11.将教学目标分成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的教育学家是()。

A.布鲁姆B.奥苏贝尔C.杜威D.布鲁纳

11.【答案】A。

1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新内容编制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做以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他所运用的评价方法是()

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配置性评价D.甄别性评价

12.【答案】A。

13.儿童认知能力中,最先发展且速度最快的领域是()

A.注意B.感知觉C.思维D.记忆

13.【答案】B。

14.编写小学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标准B.课程目标C.课程方案D.课程计划

14.【答案】A。

15.目前我国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属于()

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学科课程D.融合课程

15.【答案】C。

16.通过儿童的日记、作文、绘画、各种作业等的分析以了解儿童的研究方法是()

A.作品分析B.文献分析C.行为分析D.调查分析

16.【答案】A。

17.人们常说“聪明早慧”、“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B.互补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

17.【答案】D。

18.一名小学生决心改掉上课迟到的缺点,冬天一到,他又迟迟不肯起床,结果还是频频迟到,要对该生进行教育,应着重强化其()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行为D.道德认识

18.【答案】B。

19.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进步的暂停现象,这在心理学上称为()

A.挫折现象B.回退现象C.抑制现象D.高原现象

19.【答案】D。

竭诚为您服务。更多考试信息加全国教师证统考交流群 235231368

20.“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的这句话旨在说明教育是()

A.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B.使人得以生存的活动

C.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D.保存人类文明的活动

20.【答案】C

21.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2.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了解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班会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23.图一高压线下放风筝 图二空手插电座 图三电压箱攀爬 图四湿布擦插座

(1)图中学生在安全用电方面犯了哪些常识性错误?

(2)你认为小学教师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安全教育?

24.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小学老师感慨地说:“如今的孩子,虽然年龄小,可脑子里稀奇古怪的想法却不少。他们经常在课上或课下问我一些问题,令我时常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当小学老师。比如,我在讲有关太阳和月亮的知识时,有的孩子就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出来?‟对这样的问题,我还能勉强回答,但是有些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老师,古代女子都是裹脚的,花木兰替父从军,晚上不洗脚吗?女人什么时候开始裹脚的呢?‟我当时就懵了,不知如何回答。有的学生会兴奋地问我„老师您想穿越到哪儿呢?‟我更茫然了……”

(1)试分析这位老师困惑的原因。

这位教师的困惑,一方面在于他不够了解小学生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会提出各种问题,材料中的老师因自己的知识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需要和追求,才会产生困惑。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学生的知识领域日益丰富,对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作为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总之,材料中的老师在专业化发展上有待进步。全国教师证统考交流群 235231368

(2)如果你面临这样的情况,你将如何对待?

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专业理念。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态度是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所持有的基本态度。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所持有的理想和信念。专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理人际关系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职业操守。作为小学教师首先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与学生积极探讨问题,同时坚持科学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共同探索和研究问题。

第二,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内容。

除了具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学科教学的实践知识之外,教师还要拥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材料中教师在遇到学生奇怪问题的时候不知所措,一方面因为自己的知识不够充实,另一方面,要注重回答学生问题时,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特点,站在学生的角

度看世界。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并注重与时代生活相联系,跟上时代步伐的发展,不断充实自己,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各方面的知识需要和追求。

第三,专业能力。教师专业能力主要包含: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语言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遇到学生各种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回答学生问题时候的创新,且用符合小学生经验发展的语言来表述,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25.习题课上,徐老师正和同学们讨论怎么写“最喜爱的一种玩具。”丁丁坐在教室最后排,低着头,专心致志地玩着手里的变形金刚。徐老师发现丁丁在开小差,就走到了他座位旁边,把变形金刚拿了过来,微笑着对全班同学说“要写最爱的一种玩具,必须会玩那种玩具,并且把玩的过程说清楚,写清楚,下面请丁丁说一说变形金刚怎么玩。”丁丁立刻认真地跟大家讲了起来。

1.试评析徐老师对课程问题行为的做法。

2.面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老师可以用那种教学策略?

25.【参考答案】

(1)徐老师的做法充分体现了教学机智,正确运用了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基础上纠正了丁丁的问题行为,并且促进了课堂的有序进行。

首先徐老师通过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来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充分尊重学生,实现了师生间的情感互动。用一种温和亲切又不失机智的方式纠正了丁丁的问题行为。

其次徐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来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让丁丁参与进来,以纠正其问题行为,并维护了课堂的有序进行。

(2)课堂问题行为是指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教师要减少和控制问题行为,确保课堂活动有序而有效地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教学策略着手:

首先,运用先入为主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这一点可以通过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和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等方式进行。

其次,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这一策略的运用一是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问题行为,比如社会强化,活动强化和替代强化等方式;二是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如暗示、创设情境、转移注意和消退等方式。

再次,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问题行为的转变要坚持奖励多于惩罚原则、一致性原则和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原则。

26.《海底世界》

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

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最强烈的阳光也射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海里的动物大约有三万种。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速度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劝,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海底有高山,有峡谷,也有森林和草地。植物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最小的单细胞海藻,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最大的海藻长达二三百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生物。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石油和天然气,还有陆地上储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属。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Peng pai shuo qie suo

澎 湃 烁 窃 梭

Lv zao wei yun cang

旅 藻 微 蕴 藏

1.简要分析该文本的写作特点。

2.如何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三道练习题,并说明设计意图。

【答案要点】

1.写作特点:本文是一篇说明文。通过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写作方法,细致有序地描写了海底世界。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查字典理解注音字的含义,会用“窃窃私语”、“景色奇异”等词语造句,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写作手法的使用,初步感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与他人合作讨论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作者对海底世界的描述,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3.依据三维教学目标,设计三个题目如下:

设计题目1:用“窃窃私语”、“景色奇异”、“澎湃”、“蕴藏”造句。

设计意图:通过造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会运用本课中的词语进行简单的写话。

设计题目2:让学生按照语文小组的形式讨论第二段和第三段围绕哪些中心句展开的,分别写到了哪些动物,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分小组讨论的形式讨论文章的核心段落,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表达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掌握了文章的核心内容。

设计题目3:海底世界生物的种类还有很多,你所知道的海底生物有哪些呢,课后搜集一些你海洋的资料,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所知道的海底生物。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海底生物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的能力,并体会到跟大家分享自己成果的喜悦。

27.练习1.请在下面个小题的括号上天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

(1)3/5=3*()/5*()=9/()

(2)7/8=()/48

(3)4/18=()/()=4*5/18*()=2/()

练习2.请分别找出与1/3和1/2相等的数

7/14 5/25 3/9 6/18 5/10 3/15 4/12

2/4 18/54 18/36 9/18 5/15 26/52 2/6

(1)试简要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

(2)如指导高年级小学生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试拟定教学目标

广西教师资格证练习答案学科教学论名词解释 篇8

(2010——2015)

非官方,非标准答案,仅供参考!

2010年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语文(10年、14年、15年考察):“语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建国以前亦把语文称为“国文”或“国语”,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

2、模块:“模块”原本是外来词,其基本内涵是在一个系统内若干个彼此具有一定独立性,完整性同时又有一定联系的部分。教育学意义上的模块理论最早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福多提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试行)》将模块解释为:“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其基本特点是(1)综合性。每一模块以特定主题为核心,所有内容紧紧围绕主题设置。(2)相对独立性。它以科目内相对独立的内容为基础,围绕特定内容,对学生经验与社会生活等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3)相对开放性。它改造了原有课程内容组织的梯状序列。课程内容得以纵横沟通,相互连结。(4)灵活性。我们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教学要求,在每一组模块系列中选择从任何一个模块开始学习。具有一定独立性,完整性同时又有一定联系的部分。“模块”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可以涵盖更为广泛的主题,打破学科界限壁垒,更好的适应工业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

3、语文课程资源(10年、11年考察):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等等。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4、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语文教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是指一切能够指导和辅助人的学习和发展的文字的、图象的、音像的、实物的等教育教学材料。狭义的教材是指学校教育教学中供师生使用的,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科书、练习册、教学指导书、参考资料、挂图、音像、计算机软件等教学材料。狭义专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的是各学科的教科书。我们所要研究的语文教材,主要就是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语文教科书,即语文课本。

5、语文综合性学习(10年、13年考察):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以及语文课程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是一种综合听、读、说、写的课程目标、综合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中渗透多种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语文课程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注重综合性、主体性、参与性、生成性的学习方式。

6、发展性评价(10年、14年考察):所谓的发展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它有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多元化原则、激励性原则情感原则、可行性原则。它关注的是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的活动,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2011年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说语文是一种工具。它既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帮助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同时还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单就学校教育而言,语文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就是要把语文看作是一种符号系统。“工具性”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基本属性之一,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特点。

2、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特定的交际目的,借助标准的有胜于言和相应的姿态语言进行听、说互动,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一种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规范口语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口语交际素养的教学叫口语交际教学。

3、语文课程资源(10年、11年考察):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等等。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4、语文素养(11年、13年考察):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素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

5、朗读:朗读是阅读方法的一种,有声音的阅读称为朗读。朗读的基本要求是:用普通话读音,读音要正确,停顿恰当,音质自然流畅,音量适中,感情充沛。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在朗读中,可以让某个字突出出来,让人更加能理解读的文字的意思。

6、大语文教育:“大语文教育”是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因此,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爱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2012年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语文课程的功能:语文课程的功能即是指语文课程的价值。(1)涵养言语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首要功能。通过学习语文课程可以提升学生包括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等语文素养。(2)发展思维,形成语文智慧是语文课程的又一重要功能。通过学习语文课程可以发展汉语的语感直觉思维、汉字构造思维、文学作品审美思维、说理文章逻辑思维、言语表达的创造性思维等,形成独特的语文智慧。(3)传承优秀文化和外来文化是语文课程的第三个重要功能。(4)发展审美能力、涵养文化人格,塑造美丽人生是语文课程无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之一,也是语文课程的理想价值追求。

2、高中语文课程的五方面目标: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是指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通过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完成规定教学任务而达到的目标。包括如下五个方面:(1)积累·整合。加强语文积累,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整合。(2)感受·鉴赏。感受优秀作品的艺术魅力,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3)思考·领悟。思考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和时代精神,在与文本的交流中得到领悟提升。(4)应用·拓展。熟练应用汉语汉字,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5)发现·创新。在日常学习中发现问题,提高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3、人力性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以“人”作为语文课程对象的资源称为人力性语文课程资源。它包括校内人力资源、家庭人力资源和社会人力资源三种。校内的人力资源主要指教师,他们的生活阅历,道德修养,实践智慧本身就是一本丰富的书,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相互启发可以使单一的观点得到合成和加工,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家长和亲友的影响易于形成语文文化环境。社会上也有各种人才,学生与他们的交流中必然产生大量感性知识,给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参与讨论,进行实践活动提供了机会。

4、接受学习:这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提出的理论。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这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接受学习的基本特点是 :“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方式被(教师)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课题并不涉及学生方面的任何独立发现。”学习者只需要把呈现出来的材料加以内化或组织,以便可以在将来某个时候利用它或把它再现出来。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它是意义学习中获得概念的主要途径。但是,接受学习的意义性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关;意义接受学习作用的充分发挥,也与教师能否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技巧有关。因此它的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拓展:名词解释:发现学习)

5、非言语交际:指人在交际时使用除语言、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讯息的方式,来辅助说明的意旨。例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或音调等。非言语交际是人类交际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恰当使用有助于良好的交流和沟通。主要手段包括:身体动作与姿势、触摸行为、声音暗示、人际距离、服装容饰。非语言交际的特点是:普遍性、辅助性、真实性、差异性。非言语交际和言语交际的组合,组成了完整的交际系统。

6、档案袋评价法:档案袋评价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中小学评价改革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质性评价方式。它是指教师和学生有意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材料收集起来,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以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努力、进步状况或成就。档案袋评价的基本特征:(1)档案袋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而且数量很多。(2)作品的收集是有意的而不是随意的。(3)档案袋应该提供学生发表意见和对作品进行反省的机会。

2013年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13年、15年考察):人文性是构成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之一。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重建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中提出的。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人文性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意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着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及健全的人格。

2、语文综合性学习(10年、13年考察):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以及语文课程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是一种综合听、读、说、写的课程目标、综合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中渗透多种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语文课程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注重综合性、主体性、参与性、生成性的学习方式。

3、语文课程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拓展名词解释: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主要强调了人文性、实践性、生活化、民族化等前一时期比较忽略的四个方面。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是本次课改的重要目标,也是语文课程改革内在的要求,它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规律。)

4、语文素养(11年、13年考察):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素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

5、创造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指“带着某些新见解的目的去发现以前未曾有过的答案,能超越作者本意,产生创造性结论的阅读。”东北师范大学朱绍禹先生把阅读归纳为四种:复述性阅读、解释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强调的是在前三种阅读之上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阅读要求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是阅读的最高级形式。它不仅要求读者具有阅读某种读物的能力,而且还要求读者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显示出读物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欲望的过程,也是令人振奋的阅读活动。

6、对话:对话是平等者之间一种共生的交往关系。对话交往成为处理人际关系、国际社会问题的理想的状态。从本质上说,教育就是一个人际交往系统。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性格。这就是教学的对话原理。师生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源远流长,古代的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以启发式和产婆术开师生对话之先河。对话式教学是针对灌输式教学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师生之间对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可以有力的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2014年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语文(10年、14年、15年考察):“语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建国以前亦把语文称为“国文”或“国语”,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

2、副板书:副板书是指在将讲课之中不能列入板书之中,但又与本节课的教学有密切关系,并能帮助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辅助教学的字、词、知识点或草图等。副板书可以随讲随写,随过随擦,也可以与正版书分开,写在黑板的另一边,以便保留。副板书是对正板书的配合与补充,有利于学生更深更透的掌握知识。(正板书是指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综合高度概括后提纲挈领地写在黑板上的书面语言。它反映教师整个教学程序或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往往写在黑板最显眼的部位,而且整堂课一直要保留在黑板上。)

3、助读系统:助读系统是指语文教材中为了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单元提示、作者介绍、课文导读、注释、课文插图、课后练习、阅读链接等。顾黄初先生在《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中评助读系统的作用:“如果说,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出声的教材’(音象教材除外)那么这位教师与学生联系的主要渠道是导学材料。”作为语文教科书内容要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助读系统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是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要素,具有“便教利学”的功能。

4、发展性评价(10年、14年考察):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所谓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它有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多元化原则、激励性原则情感原则、可行性原则。它关注的是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的活动,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5、理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指以学生阅读为主,所设计的活动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理解文章的意思为目标的阅读活动。其特点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仅仅根据学过的某种知识无法直接的对测试项目作出正确解答,对阅读者的理解思维能力及体验感悟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理解性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有:(1)帮助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2)启发学生提炼出本文的框架结构,形成篇章结构图式;(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4)帮助学生掌握并能在语言情境中运用课文语言知识点;(5)渗透情感教育于文本解读和语言知识学习中。

2015年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语文(10年、14年、15年考察):“语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建国以前亦把语文称为“国文”或“国语”,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

2、语文教育见习:见习指的是初到工作岗位的人在现场实习,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比较,以提升自己的能力。语文教育见习是一种教育实践行为,是加强语文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渠道。它不仅具有教育实践的一般特征,同时具有语文教育实习的个性。(1)在内容上,语文教育见习具有综合性,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要求教师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2)语文教育见习的形式具有鲜活性。有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等多种形式,教学方式灵活多样。(3)语文教育见习具有客体差异性。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质与量上有很大差异。教育实习的外部环境、实习过程、指导老师以及实习生本人都对见习结果有重要影响。

3、说课:指教师以讲述的方式,向听课对象就某一教学内容,述说自己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分析及教学设计和理论依据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法的选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的解说。说课的类型包括课前说课、课后说课两种形式。说课可以反映教师综合的教学素养。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有助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推动教学研究。

4、语文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语文程序性知识是指将学生掌握的静态知识和内部操作能力转化为外显的产品,形成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样才能完成这些动作;然后要让学生把在头脑里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付诸实施;最后将这种实践模式向自己头脑中转化,变成观念性的内潜性的过程,以便能够广泛地适用于同类课题。当学生遇到某种相同或相似情景能够自觉利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行为。

5、语文课程的人文性(13年、15年考察):人文性是构成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之一。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重建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中提出的。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人文性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意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着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及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大全

1、课程:百科全书上对课程的定义是:“课业及其进程。”广义上的课程指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上的课程指一门学科。在学科意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教学: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4、语文:“语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建国以前亦把语文称为“国文”或“国语”,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

5、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说语文是一种工具。它既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帮助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同时还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单就学校教育而言,语文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就是要把语文看作是一种符号系统。“工具性”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基本属性,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特点。

6、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人文性是构成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之一。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重建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中提出的。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人文性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意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着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及健全的人格。

7、课程目标: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得、智、体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编制最为关键的准则。它的确定不仅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而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而且还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

8、语文课程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分科目标,规定了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基本准则。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方向,指引和制约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实施,也是检查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9、语文素养: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素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

10、教学大纲: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11、语文教学大纲:它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关于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材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材编写之纲、执教之纲,也是考核、评估之纲。

12、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进行基本规范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语文教材、组织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估及考试命题的依据。

13、语文课程内容:它是指语文学科关于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内容要素的总和,这些内容要素在以言语作品为载体的言语实践中得以整合。

14、语文知识:指正确反映了听说读写活动规律的言语经验,在人类在言语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就广义的知识分类来说,语文技能与狭义的语文知识都可看作语文知识,它们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狭义上的语文知识是指关于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法则之类的陈述性知识,即一种“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它是构成语文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之一。

15、语文能力:它是运用有关听说读写的概念、规则、原理执行某项任务的复杂的言语操作系统,具体表现在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信息能力等方面。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

16、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语文教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是指一切能够指导和辅助人的学习和发展的文字的、图象的、音像的、实物的等教育教学材料。狭义的教材是指学校教育教学中供师生使用的,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科书、练习册、教学指导书、参考资料、挂图、音像、计算机软件等教学材料。狭义专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的是各学科的教科书。我们所要研究的语文教材,主要就是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语文教科书,即语文课本。

17、分编型语文教材:它是语文教材的基本结构类型之一。是指按照语文课程内容要素的不同性质和种类,分编为自成体系的多种并行的教科书,供教学时单独使用或配套使用。分编型语文教材分为两分法和多分法。分编型语文教材大致分为两类:(1)教学分科,教材分编:文学课本按文学史和文学体裁编写,汉语课本按汉语知识体系编写。语文学科实际上被分为两门学科,各有教材。(2)教材分编,教学并进:语文教材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语文知识等语文课程内容分编成独立的课本。

18、分编型语文教材的优缺点:分编型语文教材由于按独立的语文内容自成体系,呈纵向结构,因此头绪简明,线索清楚,有利于安排由浅入深、由简而繁的序列,无论是知识教学还是能力训练以及系统性、计划性都很强,对学生单项语文能力的培养能做到有“序”有“格”。但是,分编的教材不能互相配合;缺乏协调,便容易出现单科独进的毛病,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对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培养产生消极影响。

19、综合型教材(合编型教材):综合型语文教材指的是将语文科多方面的内容综合编排在一起的教材。综合型教材的优点是整体性强,可以兼顾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训练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听说读写的相互促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负面影响来看,综合型教材头绪繁杂,序列不清,各种单项能力训练的内容难以真正兼顾,教学中容易造成面面俱到,难以落实重点;或“厚此薄彼”,尤其是表达(说话与写作)与阅读训练很难做到完全吻合,导致语文教学“跛脚”现象仍很严重。

20、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施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教师的知识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如教材、学科知识等。

21、地方课程:地方课程也称地方本位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开发的课程。它是一个课程管理概念,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而言的,是宏观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2、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也称学校本位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是一个课程管理概念,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3、集中识字:简单地说就是儿童启蒙阶段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集中认识2000个左右的汉字。集中识字的教学一般采用“分散难点,逐步占有”的方法。教学时,音形义统一,以形为主;认读写结合,以认为主;字词句联系,以字为主。逐步形成“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的发展体系。

24、分散识字:分散识字也叫做“随课文识字”主要做法是:坚持以语言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识字为重点,运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原则,随课文分散识字,把音形义的结合有机的结合起来,精讲多练,识写结合,讲练结合。在教学步骤上:先集中时间学习汉语拼音,掌握汉语拼音,然后通过看图识字,学习一些字形简单,字义好懂的独体字,同时进行笔画名称,笔顺规则的教学。它的优点是随课文识字,可以使字词句文联系紧密,避免孤立分离,容易形成概念,记忆长久;有助于识字,写字和口语交际的综合,促进思维的发展。缺点是对识字量,识字速度产生一定影响。

25、阅读:是通过书面语言获取思想或体验情感的心理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凭借的对话。

26、阅读能力:可以区分为认读能力,解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三个层次。认读能力,指的是对文本字词句的感知能力,是正确,流利的通读文本的能力。解读能力,即在认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能力。鉴赏能力,即鉴定和欣赏文本的能力。

27、阅读教学:是学生可以获取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并借以提高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发展。

28、阅读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目标指的是教学目标是指阅读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阅读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阅读教学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9、写作:也称作文,指用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书面形式。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30、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出作文来的。提高写作能力具体有四个方面,一是材料的积累,二是语言的积累,三是情感的积累,四是精妙写法的积累。

31、写作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选取材料、整理思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教学、训练活动。广义的写作教学过程,泛指教学设计里里外外的各种含有作文因素的教学活动,包括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搜集素材,培养文风等方面的教学活动。狭义的写作教学过程,指的是作文的前前后后,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目标要求,指出选材的角度,打开作文思路,指出文章缺点,点明改进方向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主要有审题指导,选材指导,立意指导,谋篇布局指导,批改指导,讲评指导等。

32、写作教学目标:(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九年义务教育分为四个学段,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写作的总目标和四个学段的目标。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2)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生“写话”: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3)第二、第三学段(3—6年级)要求学生“习作”: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4)在第四学段(7—9年级),即初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写作”: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话—习作—写作,这种写作教学的框架形成了写作教学的大体序列。

33、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特定的交际目的,借助标准的有胜于言和相应的姿态语言进行听、说互动,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一种实践活动。

34、口语交际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规范口语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口语交际素养的教学。

35、口语交际素养:口语交际中的“交际素养”,重点指“文明态度和言语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内涵丰富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是口语交际教学中的“隐性目标”。表现在交际行为中,主要表现为耐心倾听他人的表达、善于进行自我表达、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表现在交际行为中,主要有这样几点:耐心倾听他人的表述;善于进行自我表达;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

36、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以及语文课程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是一种综合听、读、说、写的课程目标、综合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中渗透多种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语文课程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注重综合性、主体性、参与性、生成性的学习方式。

37、语文研究性学习: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中的语文、社会中的语文、生活中的语文问题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课程活动。具有以问题为载体、以探究为中心、以反思为线索的特点。它强调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研究语文学习问题,注重学生参与应用知识、获取方法的实践活动过程,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探究精神的形成。

38、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39、语文教学评价:又称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它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一般分为六大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过程和方法,它是语文学习的重点;情感和态度,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

4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最早源于瑞士的教育家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且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对语文课程改革产生重要影响,对学习过程的认识也有特殊意义。

41、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出的心理性,是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智力由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组成,构成智力主要有六种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42、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从广义上说,凡智力因素(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统称为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人智力因素而言的。从狭义上来说,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动机、个性等。根据非智力因素对心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以及对学习活动直接作用的程度,可将非智力因素划分三个不同层次,它对人的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

4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这一理论提出后在美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已经成为许多西方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44、语文学习方式:指学习者学习语文学科内容时所采用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是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理品质,反映了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是一般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当中的实践和运用。

45、语文学习方法:是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为达到预期目标而采用的有效策略、技术、手段和方式的总和。它受到学习主体、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基本特征表现为继承性、综合性、层次性和发展性等几个方面。语文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它的作用包括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培养语文能力和养成语文自学习惯等三个方面。

46、语文学习习惯:是学习者在语文学习活动特征和方式上表现出的模式化和固定化的行为倾向。它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的,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一般包括明确意义、掌握知识和认真实践等三个步骤,它的养成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47、教学能力:教学能力就是老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教学能力是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率,并使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学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教学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教学能力包括教师的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

48、教学智慧:教学智慧就是语文教师以语文教育活动为基础,将自己的生命理想和生命智慧具体化、实践化,并且消解融注到教学过程中,是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心理结构,发展自身的认知、生存、合作、创造的一种智慧。语文教师的教育智慧包括治理智慧、道德智慧、情感智慧三个范畴。

49、教师的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也进步的过程。

50、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此外,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他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

51、“四书”“五经”:“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的合称。“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易》、《书》、《诗》、《礼》、《春秋》的合称。

52、《昭明文选》:它是我国现存的编选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它的编者萧统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字德施,天监元年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号“昭明”,故其《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53、“

三、百、千”:是指蒙学教材中影响最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习称“

三、百、千”。

54、《朱子读书法》:是朱熹谈读书方法的书。由朱熹弟子辅广集编,张洪与齐熙增补,共四卷,约四万余字。元代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里记载:“朱熹门人与私淑之徒,荟萃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取其要,定为读书六法: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着紧用力,曰居敬持志。”

55、《读书作文谱》:是清初教育家唐彪的用于指导塾学童蒙语文教育的论著,它以论学法为主,要求把学习心理的修养作为“学基”,然后分论训练读写基本功的诸法,旨在提高读写基本能力

56、《教童子法》:是晚清文字学家、教育家王筠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写成的一部专门阐述训育蒙童方法的著作。该书采用的类似“教学札记”的形式,对蒙学识字、写字、读书、属对、作诗、作文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57、《国文百八课》:由夏丏尊和叶圣陶合编的《开明国文百八课》,此教材与1935年出版。全套计划编六册(实际编出四册),每册18课,合计“百八课”。该教材“本书每课为一个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和修辞、习题四项,各项打成一片。文话以一般文章理法为题材,按程度配置;次选列古今文章两篇为范例,再次列文法或修辞,就文选中取例,一方面仍求保持其固有的系统;最后附列习问,根据着文选,对于本课的文话、文法或修辞提举复习考验的事项。”这种单元编排方式的探索,对后来语文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影响。

58、设计教学法:也叫单元教学法,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克伯屈教授始创,他主张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为达到某种预定的目的而有计划的开展一系列连续活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教学内容因活动需要来确定,教材因活动需要来编制。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就是一个教学大单元,各科教学在这个大单元中相互配合着进行。

59、道尔顿制:由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始创于美国,次年传入我国。主要措施是:(1)把教室一律改为作业室,按学科分设,室内陈列各科参考书、实验仪器等。(2)废除班级授课制,把各科教学内容制成分学期、分月、分周的作业大纲,规定每学期、每月、每周应完成的各项作业及进度,由学生根据各科大纲自行学习,自行记载成绩表,教师在作业室担任指导者。(3)实行学分制,年级递升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自由度。60、“红领巾教学法”:红领巾教学法是指解放初期,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一译普希金娜)在北师大附中指导讲授《红领巾》一课时所运用的教学法。授课时教师采用讲述法,兼用讲解法。课后,普希金针对阅读教学课出现的教师讲解过多,学生活动过少等问题,发表了指导性教学的意见。后来,这种教学方法被模式化、机械化,形成了“逐句讲解”的不良倾向以及语文课大讲“时代背景”“作家传略”“人物性格”“艺术手法”等“文学课”化的弊端。对“红领巾教学法”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加以认识。

61、语文导读法:语文导读法是钱梦龙在1982年的一种新构思。“导”即教师的主导作用;“读”即学生的阅读实践,两者是相互制约,合作的关系;教师导的水平决定学生读的质量,学生读的实况或潜能,又影响导的内容和方式。它以教学认识论为理论基础,在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介入老师起主导作用。其理论核心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种模式较好地克服了传统语文教学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教学局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62、语文教材的功能:(1)凭借功能。通过教材所选用的各体、各类课文训练表情达意的技巧。是学生积累语言、拓展知识的凭借。(2)示范功能。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典型规范的作品,在语言运用和思想传达上堪为学生的范本。(3)教育功能。教材中入选的古今中外典范文章,无不蕴涵着作者鲜明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丰富的思想情感,高尚的精神情操,对学生身心发展起教育和熏陶作用。(4)启智功能。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割的。典范的语言作品,总要反映出作者观察的敏锐、分析的精辟、推理的周密、想象的新奇、联想的丰富、表达的巧妙等等。多读这样的语言作品,学生的智力自然也会得到开发。

63、教科书的类型:从教科书的结构类型来看,语文教材主要有分编型和综合型(也叫合编型)两种类型。分编型教材指的是按语文内容的不同种类(如文言与白话,阅读、写作、口语、写字,汉语与文学,课内与课外等)而分编成自成体系的多种并行教材,供教学时配套使用。如果说分编型教材属于“条”的话,那么,综合型教材则属于“块””。

64、说课:指教师以讲述的方式,向听课对象就某一教学内容,述说自己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分析及教学设计和理论依据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法的选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的解说。说课的类型包括课前说课、课后说课两种形式。说课可以反映教师综合的教学素养。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有助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推动教学研究。

65、新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是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索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66、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如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等等。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67、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收集、处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68、语文教学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又叫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它是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收集、处理有关教学信息,对语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69、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所谓的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它有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多元化原则、激励性原则情感原则、可行性原则。它关注的是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的活动,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70、定性评价:是不采用教学的方法,而是根据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平时的表现、现实和状态或文献资料的观察和分析,直接对评价对象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比如:评出等级、写出评语等。定性评价是利用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判断通过记名表决进行评审和比较的评标方法。定性评价强调观察、分析、归纳与描述。71、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

72、探究性阅读:是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理念。它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文本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周围世界为参照对象,为学生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尝试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阅读教学活动。与接受性阅读相比,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开放视野。在具体的教学中,应遵循下列原则:自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协作性原则。

73、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修改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它包括下面的内涵:(1)价值观指向人文性,即人文精神的领悟;(2)必须凭借文本,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3)要体验,更要思维,力求思维与情感的统一;(4)是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以教师的阅读分析去代替;(5)必须有老师的指导。

74、个性化写作: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个性化写作就是指自主地写作,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写真实的内容:说真话,诉真情, 展示自己的整体精神风貌。由此看来,“个性化”写作展示给我们的,应该是每个学生所独有的情感表达和价值取向。个性化写作的两个条件:一是真性情的抒写,二是对生活细节细微的体察。

75、多重对话:对话交往成为处理人际关系、国际社会问题的理想的状态。从本质上说,教育就是一个人际交往系统。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性格。这就是教学的对话原理。多重对话是指教师与教学大纲的对话,教师与教材的对话,学生与教材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教师、学生众多读者,带着与文本初次对话的结果进入课堂,在课堂这一共有的对话情境中汇聚、碰撞,给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源源不断的话题;而且其中蕴含了重要的教育主题和教学内容。

76、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新课程要求:在课堂评价主体上要打破教师一统天下的现状,开展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主体多元化评价。它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另一方面要让同伴、家长参与评价,使其成为多个主体共同参加的交互活动。这样做,有利于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好,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77、语文教学大讨论:是人们针对语文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如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等进行关于该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法的讨论。如于漪老师曾以《“标准化试题”把语文教学引人了“死胡同”》一文参与讨论,也招致不同论者的“商榷”,甚至也有尖刻的反驳,便引发了一场语文教学大讨论。讨论者往往是从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中折射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说,语文教学大讨论不仅使人们对语文教学的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而且使人们加深了对眼下教育弊端严重性的认识,更好的进行语文教学活动。

78、新课程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简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新课改的目的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的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2)强调教师成长。(3)重视以学定教。三大原则:开放性原则、民主性原则、个性化原则。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79、新概念作文:没有题材限制,但写得较多的是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以及对经典的阅读和人生的哲理性思考。这几种类型的题材交织着小作者对亲情、爱情、友情的感悟,对生与死的思考,对价值观人生观的辨析。不管内容有多少变化,文章中任何一种感受和思考都打上了作者生活态度的烙印。它的主旨是: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1998年,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启动。它的出发点就是探索一条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之路,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

80、语文课程标准:是指为了适应语文发展潮流,使其更好地发展,由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它们规定了非高等教育时期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等。其核心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些新理念、新要求,给中国的语文教材、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带来了新变化,使得最基本的教育思想有明显转变;坚持和发扬了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推进了语文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提高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2011工艺管理工作总结下一篇:党支部座谈会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