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大学教学论论述

2024-05-17

(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大学教学论论述(精选7篇)

(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大学教学论论述 篇1

一、试述大学实践教学的作用和地位:

1、大学实践教学对大学生的意义1)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一方面将自己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怀认识,另一方面把静态、抽象知识转化为鲜、直观的知识,从而完成专业知识的提升、改造和升华。2)实践教学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有两类知识:第一类是可以用言语交流的知识,另一类是不可以用语言来交流的知识,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把前者称为“明确知识”或“公共性知识”,把后者称为“默会知识”。通过语言教学的方式和意会教学的方式结合,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与具体场景联系的、可以灵活运用的、生动的知识,以此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3)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综合实践和创新精神。4)

三、简述我国大学教学质量管理的推进策略:

(一)、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二)、大力培训新增教师,充分发挥退休教师的作用。

(三)、改善校内管理体制,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四)、确立新型的教学质量管理观念。1)主体性教学质量管理观、2)动态教学质量管理观、3)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观、4)多元性教学质量管理观。

(五)、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建设1)建立健全“三级”教学质量管理制度、2)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责任制度、3)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制度。

(六)、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激励机制。

(七)、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八)、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九)、加大课改力度,推进教学改革。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应坚持什么原则?学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5)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实践教学对于大学发展的意义1)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大学教育教学质量2)实践教学有利于促进大学面向社会自主办学3)实践教学有利于大学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改革。

二、试述建构主义对我国大学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维果斯基、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等。和传统的教学思想不同,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质疑、批判性思考在知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1、大学教学应当从“双边活动”向“多边活动”转变;

2、大学教学应当从“被动传输式”向“主动建构式”转变;

3、教师要在大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

4、大学教师要对学生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考核。

五、论述:结合所学专业,谈谈怎样进行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投入教学活动,关键在于学生休意识的形成。因此,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前提条件是转变观念,明确研究性教学的任务,要求与意义,使学生对研究怕性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研究性教学可分三步完成。(1)确定研究性课题: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提供一些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反思教育,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寻找所要研究的问题。分组时可依据学生自愿和教师指导的原则进行分组,一般6~8人(2)搜集资料,分析研究选题,形成研究成果:题目选定后,就需要每组分工搜集资料,每人负责不同的部分,首先是了解教材及其他书籍上的相关内容,其次是查阅相关的报刊、资料,鼓励学生上网查阅信息,每人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对所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构想,并加以论证,这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给予适当的执导,然后由组稿人执笔以报告的形式得出研究结论。每组推选一人面向全班宣读报告或作简要介绍,让全班同学了解每个小组研究的成果,并回答来自同学和教师的提问。(3)总结评价:教师对每组提交的报告进行总结评价,以鼓励为主,同时指出研究过程中和报告本身的优点与不足,并以此为依据给学生打分,作为重要的平时成绩,记录在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指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协调各种关系,以使学生的研究活动顺利进行。

生学业评价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和教学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包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学业评价有助于把握学生的起点,选择教学策略。教师采用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学好本门课程。2)学生学业评价有助于改进教学活动,改善学生的行为表现。通过学生学业评价,教师可以及时进行总结,发现问题,改进教学行为;学生通过学生评价,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不断改善自己的学习行为。3)学生学业评价有助于教师和学校全面了解学生发展情况。通过学生学业评价可以了解到学生发展的质量状况和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教师和决策者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准确作出相关的教育教学决策。

学生学业评价的原则:1)发展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明确性原则4)过程性原则

六、简述中国古代大学教学的特征:(1)、学习儒家经典,注重修齐治平。中国古代大学教学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注重修身与政治教育。(2)注重辩难讲会,提倡学术交流。(3)注重因材施教,长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是我国古代大学教学所一贯秉持的宝贵经验。孟子吸取了孔子的教学思想,认为“教一亦多术矣”。(4)学而优则仕,学思行合一。

七、试述编写大学教材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区分教材与教科书;

2、适合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

3、符合大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按照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观点,学生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已经完成了的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正处于形成状态中,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

4、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5、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6、区分知识的产生逻辑与表述逻辑。

八、试述当今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多媒体化;

2、微型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正向着小型化、微型化方向发展;

3、智能化;

4、大容量化;

5、交互化;

6、网络化。

(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大学教学论论述 篇2

一、法学教育于法律职业共同体之意义

1. 只有系统的大学法学教育才能培育法科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

大学不仅是一个知识机构,同时又是一个道德养成的场所。大学教育既要追求知识价值又要道德价值。知识与道德历来是大学教育的核心范畴。教育本是一种修养人格整体的教育。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大学教育不仅是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追求知识价值与道德价值的整合是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要求。大学法学教育在教授完整而丰富的专业法学知识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

法律职业伦理是指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在司法实践中必须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伦理道德原则。法律职业者担负着正确适用法律、公正解决纷争、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职责。法律职业者需要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强烈的法律职业荣誉感、良好的从业心理素质。法律职业者所身处的道德世界远比普通人更复杂。在价值多元的社会,法律本身就是价值冲突和道德斗争的战争。法律人职业生涯中的许多决定都可能蕴藏着道德上的风险———法官的一纸判决能够轻易剥夺人自治所必需的基本权利;律师明知对方证人证言为真,依然在庭上质疑其可靠性。凡是以法律为职业者,其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公平,即公正和平等。所谓公平,就是利益和权力的机会人人均等和利益分配上的公正与合理。

系统的法学教育将法律职业伦理和道德教育贯穿于法学教育的全过程,在长达几年的法学知识教育中,润物无声,逐渐培育学生公平正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职业伦理和道德最根本的特点是其内在性。也是法律职业者综合素质的核心所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职业伦理和道德的基础,但本身不等于职业伦理和道德。只有那些经过充分理解、内化了的知识加之正确的价值观才是职业伦理和道德。职业伦理和道德需要久而久之的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以至成为一种涵养、一种气质、一种精神,甚至不以知识的形态出现,即使形成这种涵养、气质、精神的知识已经忘掉,而内在的东西却被保留了下来。因此系统的法学教育不仅仅是法律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更应该是一种整体人格教育。

2. 系统的大学法学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

法学虽然不仅仅是技匠之学,但是法律必须运用于现实。大学系统的法学教育不但集中于知识传授,还强调对学生分析处理实际法律问题和案件的实践能力训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实践教学的形式非常多,仅该规定列举的实践教学方式就包括见习、法律咨询、社会调查、专题辩论、模拟审判、疑案辩论、实习,等等。现在各法学院一般都设有案例教学、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基地、毕业实习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形式。2011年底,教育部正式启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提出“以提升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法律人才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法律人才”。由此可见,重视法学实践教学是教育部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处理法律事务的实际能力也是系统法学教育的目标之一。

二、大学法学教学的改进

1. 重视综合性人文科学知识的培养

我们大学法学教育培养的法律职业者应是多方面、复合型的,应有通用型法律人才、学术性法学人才和应用型法律人才之分。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应当拓宽视野、丰富人文底蕴,以培养高素质的立法、行政、司法、教育、研究、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通识人才为目标。当前美国的法学教育无疑是比较成功。美国参众两院、内阁各部都有大量法学院毕业生。律师也是出任历届美国总统者最常见的职业。二战之后的12位美国总统中,有4位曾是律师。此外,出任国际机构领导的美国人中也不乏法学院毕业生。例如世界银行前行长佐利克(Robert Zoellick)。根据2010年的统计,在全美最大的50家公司的CEO中有9位是法学院的JD毕业生,几乎占到20%。学生在如此广泛的领域如此卓有成就,与法学院的教育是分不开的。美国法学院的教育可以被视为对通识教育的拓展与深化。美国法学院教育不注重传授技能,而是致力于丰富眼界、开拓思路。耶鲁法学院甚至称其教授的内容是“法律以外的一切东西”(anything but law)。随便打开一所美国精英法学院的课程目录,各种含有人文和社会科学元素的跨学科法学课程就会扑入眼帘。以哈佛的商法学课程为例,从公司金融、资产定价到会记基础、统计分析的各色经济和金融类课程自不必说,甚至还有资本主义史乃至公司与宗教这样的课程。我们法学院要能负担起培养知识面宽、眼界高院的通才。针对我国现实情况,我们应该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给学生选择,例如网络知识产权、网络犯罪、卫生法、医疗事故鉴定课程等。

2. 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

法学教育既是通识教育也是职业教育。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立要求法学教育必须与法律职业密切结合。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是法律思维能力。也即法律逻辑推理、法律解释技能、法律续造技能等。法律思维是法律推理和法律论证的核心内容,成为延续法律生命、实现法律价值所必须的具体途径。我们的法学教育应该重视具有职业特色的法律思维培养。大学法学教育最核心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理论体系和价值追求的指引下,以一种特殊的法律思维,运用法律解释等方法;将法律规范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法学思维的培养应当贯穿于整个大学法学教育中。改革当前的法学教育课程体系,增加法学方法论课程。总之,当前我国大学法学教育应当从以传授法律知识为中心向以法律思维培养为中心。

3. 加强法律职业道德和伦理教育

从法律职业共同体职业道德和伦理教育来审视我国当前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可以发现,存在两个缺点。首先,尽管我们大学现在强调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但是现实情况是道德教育在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上只是一个软指标。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更重视专业成绩和各类证书。大学教育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职业精神、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等缺乏有机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其次,现在我们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传统的儒家道德。在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道德是强调“利他”、“奉献”、“自我牺牲”。这种无条件的完全利他的道德教育认为道德要高于现实生活,肯定了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为人和社会展现了一幅美丽的道德图景。但这种无条件的“利他”、“奉献”、“自我牺牲”的道德理念缺乏公正的内核,有些违背了公正和公平的原则,甚至是违背了人性的。忽视了道德理想所需要的生活基础,缺乏对人的生命伦理和生命价值的关照。在大学法学教学中,应该注重的以公平公正、正义平等、权利义务对等为核心法律职业道德和伦理教育。成功的法学教育应该是,多年以后,我们卓有成就的法官在回忆他的大学法学课堂时,虽然当时老师讲授的法条已经废止,但是老师对法治、对正义的慷慨激昂的解读还在他耳畔回响,老师严谨的法律解释技术和逻辑推理还在影响他对审判案件的裁决,几年法学课程的浸润,职业语言、法律原理、法律思维、法律技术等将贯穿他职业生涯。

4. 加强法学实践教学

虽然教育部的教学规划和“卓越法律人才计划”都有实践教学内容,但是现实中,我们的实践教学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一直以来,我国法律人才培养着重于理论知识讲授,法学教育的形式主要是课堂上讲授法学概念、法学原理。学业考试也以概念、、判断、简答、论述为准。应该说,法学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目标一致性和功能互补性。但是,法学理论教学主要是基础理论知识概念、规则的讲解,具体法条的分析。实践教学则是理论知识的运用、实务案件处理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素养与技能的训练。我国的大学法学教育长期以来将实践教学等同于专业实习,并没有注意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分析处理实际法律问题和案件的实践能力,虽然经过了三、四年甚至年限更长的系统法学教育,但是毕业的学生还是不能具备处理实务的能力,还是很难将书本的法、理论的法运用于实践。法学教育必须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技能训练的角度改善课程的设置,从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两个维度培养学生。加强法学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就是开始法律诊所课程。但是作为一种舶来的新型教育模式,诊所法律教育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中还处于边缘地带。笔者认为,诊所法律教育应当被正式纳入中国法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此外还应当积极开设证据实验课程、法庭辩论技巧、司法实务案例分析、法律裁判文书阅读评析等课程。

参考文献

[1]何云波.大学教育应该是高品的大诗[J].现代大学教育,2012(4).

(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大学教学论论述 篇3

一、大学日语专业四级考试的特点

大学日语专业四级考试主要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客观题,由听力、文字词汇、语法、阅读构成,第二部分是主观题,由完成句子、作文组成。目前在国内实行的日语考试主要有大学日语考试、国际日本语能力考试、商务日语考试这几项考试,作为专门为大学在校日语专业学生设置的大学日语专业四级考试,不仅具有了同其他日语考试一样的对听力、文字词汇、语法、阅读能力的考核,而且也具有了其他考试所没有特点。

(一)最早考核完形填空能力的考试

大学日语专业四级考试在2005年改革后,出现了完形填空的题型,国际日本语能力考试在2010年改革后也采用了这一题型。这一考试内容侧重考核学生对接续词和副词的考核,共十道题,从针对性和题量以及难度来说,远远高于国际日本语能力考试的二级水平。

(二)唯一考核学生完成句子能力的考试

大学日语专业四级考试在2005年的改革后,出现了完成句子的题型,这一题型是其他任何考试都没有的。这一题型每一道题都是不完整的句子,要求学生完成另外半部分,要求语法正确,表达完整,句义贴切。这一题型虽然不仅仅是考核学生对句型的掌握,更上升到对学生篇章句法能力的考核。

(三)唯一考核学生作文能力的考核

大学日语专业四级考试在2002年开始时,就有作文这一题型,同样这一题型是其他任何考试都没有的。写作能力历来都是学生的薄弱环节,要求学生能够区分敬简体,条理清晰,内容明确语言流畅,表达没有语法错误,句型使用丰富,多用汉字,格式正确,标点无误。这一题型是单独考核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唯一一个可以衡量日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考试,也是学生在考试中失分最多的题型。

二、黄冈师范学院大学日语专业四级考试现状

黄冈师范学院自2009年已经举行了八次大学日语专业四级考试。这一考试的参加人数和通过率不仅无法同大学英语专业四级相比,同国际日本语能力二级考试也是无法相比的。

(一)参加人数少

如表1显示,在2009年的报名人数只有33人,因为这是第一年举行这个比赛,报名人数少是情有可原的,但历经了四年之后,即2012年,也就是可报考人数比2009年还多45人的情况下,并且教师也有了成熟的指导考试复习的经验后,参加人数却只有23人,这说明这一考试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达多数学生的认可。

2013年后,在外国语学院的领导和日语教师的努力下,报名人数虽有增加,如图1所示,2015年和2016年报名率都超过了历年,但这与学生百分之百的国际日语能力二级考试的报名率相比,是远远不及的。

(二)合格率低

如图2所示,虽然2009年是第一次举办考试,但是合格率却是仅仅次于2014年的最高值,但纵观全图,会发现合格率极度不稳定,这与学生的报名和复习有密切关系。不要说与其他学院接近百分之百的过级率相比,就是和本校90%左右的国际日本语能力考试二级的合格率相比,也是自愧不如的。

三、大学日语专业四级考试对日语教学的启示

大学日语四级考试在听力、词汇、语法部分的考核与其他日语类别的考试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因为出现了完型填空、完成句子、作文等内容,所以必须要加强阅读语义篇章的训练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一)加强理解语句篇章的训练

阅读是语言学习的核心内容,通过阅读不仅要掌握作者的主旨,更要理解作者创作时的语言文化背景。阅读不仅仅是宏观通篇的理解,更要落实到一词一句一段的微观内容的把握。完型填空考核了语句段落篇章总体的理解。因此,无论是精读课程还是阅读课程的教师,都应该立足教材,不放过一个词,不漏过一句话,从点点滴滴做起,将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融入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

(二)加强写作能力的训练

这项考试内容要求学生文体使用正确,格式规范,内容清晰流畅,主旨明确,没有语法错误。学生普遍惧怕这项考试内容,不仅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且逻辑混乱内容不充实。这一能力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大学四年不断地训练,甚至毕业论文都是对写作能力的训练。在大一的学习中,先是完成单句的训练,慢慢地到日记训练,然后再到一般的叙述文的训练,再到议论文的训练,这些训练不仅要求教师要改正学生的语法格式表达错误,更要求教师启发学生合理构思,做到内容完整,引人入胜。

大学日语专业四级考试已经得到了众多高校的认可,很多高校都将此项考试的复习工作纳入教学计划。大学日语专业四级考试是所有日语类考试中最早有完型填空题型的考试,更是唯一具有完成句子和写作内容的考试。黄冈师范学院的大学日语专业四级考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作为基层日语教师,应该加强理解语句篇章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湖北黄冈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2014实验中心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ZJ201430)。

(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大学教学论论述 篇4

第一章 大学教学引论

1.大学教学论是由高等教育学与教学论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从学科发展的渊源来说,它是教学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是教学论学科新开辟的领域。

2.教学问题是教育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群中的一个重要学科

3.德国的拉特克是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

4.夸美纽斯的《大学教学论》和《分析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学论的经典著作,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基础。

5.赫尔巴特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1806年所著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6.观念是赫尔巴特心理学中最基本的术语,其含义是指事物呈现于感官、在意识中留下的印象。统觉是他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7.凯洛夫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把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概括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8.杜威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主张以儿童为中心,认为班级授课制是消极的对待儿童。反对以教师为中心。

9.布鲁纳的教学论思想突出表现在对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视和对发现法的提倡上。

10.布鲁纳认为,使用发现法可以提高智慧的潜力,能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

11.大学教学论要真正成为一种理论研究,不仅要有研究的对象,更要有研究的问题。

12.高等教育的时代发展急切的呼唤大学教学论的诞生,大学教学的专门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一大阵地。

13.大学教学评估是国际上监督和评价大学教学质量的能用做法,也是确保大学组织健康成长的有效机制之一。要发挥好大学教学质量水平评估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14.大学的职能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具有开放的意识、进取的精神与健全的人格。

15.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大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英国大学传统、德国大学传统、美国大学传统和苏联大学传统,其教学传统也经历了与此对性的递变过程。

16.大学在创始就表现了教学上的自治性、国际性、综合性等特点。

17.1809年洪堡建立了柏林大学,提出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主张。在19世纪,德国通过制度创新,逐步成为世界大学的中心。

18.1912 年,蔡元培作为教育总长主持制定了《教育部大学校令》,确定了大学教育“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 需要的”宗旨。

19.春秋战国时期,在齐国出现了一所著名学府---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思想重镇。汉代的太学和国子监,宋代出现了书院,意味着中国民间高等学校的诞生。书院是中国古代学者研究学问、聚徒讲学的教育场所。

第二章:大学教学的哲学基础

1.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所著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的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2.杜威提出“存在即被经验”的命题。杜威认为“真理是令人满意的东西”,“真理意味着成功”,甚至把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科学说成是人造的工具。3.杜威高度重视哲学和教育的联系,认为哲学就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哲学是教育的普遍原理,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教育须根据普遍原理而实施,而普遍原理则根据教育实施的结果来考核。4.杜威认为课程教材必须与现在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杜威把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民主社会与大学教学的民主精神联系起来。

5.永恒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产生并有着重要思想的教育流派。它以实在论的哲学观为依据,提倡古典主义教育传统,反对当时极为流行的实用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观,属于现代西方教育理论中的新传统流派。永恒主义有明确的哲学基础—古典实在论。

6.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在其代表作《美国高等教育》中写道:教育的一个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这些要素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

7.永恒主义者以古希腊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提倡古典主义教育传统,高呼“回到古希腊去”“回到柏拉图去“力图恢复传统教育。

8.永恒主义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人的本性,把人塑造成人,并且人的本性是永恒不变的。永恒主义认为人文学科应当永远居于课程的中心,经验科学只能处于次席。

9.在师生关系的问题上,永恒主义者批评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认为它过分了儿童的兴趣在教育中的作用。

10.在高等教育的内容上永恒主义主张通识教育。赫钦斯(永恒主义)认为,大学之道首先在于所有不同科系不同专业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这就要求所有学生应该接受一种共同的教育,这就是通识教育的主张。11.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课程规划委员会提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书,主张通识教育所培养的“完整的人”应具有四种心智特质:能有效的思考;能清晰的沟通思想;能适切地判断是非;能辨识普遍性的价值。

12.赫尔斯认为,对西方人而言,对共同人性以及本族群的属性,这种永恒性的研究。其精华首先体现在西方文明自古以来的历代经典著作中。

13.人文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对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卡尔.罗杰斯、乔治.凯利。14.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

15.马斯洛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人的个别性,协助个体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来认识,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潜能。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课程计划等等,而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

16.人本主义的教学者认为,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学生的发展、成长应与他自己相比较,看他是否比以前更进步。

17.当代美国大学三个结合的教育,就贯穿了这样一条红线,即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都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

18.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让.皮亚杰、维果斯基、劳伦斯.科恩伯格、罗伯特.斯滕柏格、卡茨等。

19.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质疑,批评性思考在知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大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1.大学课程体系是大学教学范畴中具有实质性的组成部分,这些实质性内容是教育实现其预期目标的中介,是教育对学生的直接影响源,合理的课程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2.课程的理解:

课程即学科,这是较早、影响较深远的一种观点。通常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三种物质载体。特点是:

①课程体系按照科学的逻辑进行组织; ②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表现; ③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④课程是外在学习并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必须服从与课程。

课程即经验(杜威的观点)特点:经验课程的特点表现为:

①课程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的。

②课程是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 ③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课程即活动。这种观点的基本思想是:课程是人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特点:

①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学习者作为课程主体的能动性;

②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③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④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3.隐性课程研究的萌芽,可以追溯到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附带学习”,即指学习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4.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优点是它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同时也便于设计和管理。

5.经验课程又叫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是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并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核心组织起来的课程。

6.通识教育通过为学生提供宽广的教育基础,促进学生智力,情感。态度和思维方式的全方位发展,使其成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公民和全面发展的人。6.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识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专业课程仅仅面向某一学院或某一学科,专业开设。

7.教学大纲一般分为说明、正文、和附录三部分。8.教学大纲应突出重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9.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和讲义简称为教材。

10.教材内容的组织和编排方式:

教材内容的组织方法:逻辑式组织和心理式组织。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

①直线式排列②螺旋式排列

11.按照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观点,学生存在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已经完成了的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正处于形成状态之中、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

第四章:大学课堂教学

1.所谓教学方法设计,就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手段条件因素,设计教学要采用的策略、方法及其组合。2.常用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讲授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雅典剧院的兴起和柏拉图的学园。它至今仍是大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②课堂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学生以全班或小组的形式。围绕教材中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讨论的目的课堂讨论法的类型可分为:知识性讨论和学术性讨论。

③问题教学法容易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也容易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困惑结合起来,由此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④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⑤读书指导法:专业性阅读包括消化性阅读、独立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三种类型。

3.教学组织形式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及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4.班级授课也称为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和知识程度把学生编程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最早由夸美纽斯提出),我国采用班级授课最早的1862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5.班级授课的局限主要有: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其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

4)由于以课为活动单位,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人为的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

5)教学面向全班学生,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6.专题讨论最早16世纪德国虔敬派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美国的凯勒提出个别教学制,主要用于大学和中学的教学。

7.小队教学的基本做法:由若干名教师组成教学小队,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等班的教学工作,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并根据各人所长,分工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并评价教学效果。

8.实行小班化教学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课堂教学的互动与探索提供充分的机会和便利。

9.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体首先是任课教师,另一大主体是大学生自己。

10.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系统的要素之一,是为了实现预期教学目的,方便教学活动而采用的工具、设备及其系统。

11.传统教学手段是指在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一切教学媒体的总和。

12.多媒体技术通常是指对文字、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采集、获取、压缩(解压缩)、编辑、存储等加工处理,再以单独或合成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体化技术。

13.所谓现代教学手段是指基于上述技术基础、具有如上所述特征的教学手段,主要体现为多媒体为外显标志的教学手段。第五章:大学教学新模式

1.案例教学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后流传于欧美和其他国家。最先运用于法学和医学教育,其后运用于管理学和其他学科领域。1998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提出在教育硕士培养中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

2.案例教学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它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1992年,美国学者舒尔曼指出,案例教学是教育学与教学案例的联合应用。案例方法是教育学的一种形式。而个案研究是定性研究的一种形式。情境性也即案例性,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根本所在。

3.教学案例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实际案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非偶发性,这是案例的关键特征。

4.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要以拟真的情境中进行体验,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当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5.在教学方式上,传统教学的典型特征是填鸭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的单项传递的独白式教学,而案例教学的特点是讨论式,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而不是权威性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双向沟通。6.针对性是案例选编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案例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必须针对教学目的选编案例;二是必须针对学生选编案例,所选案例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理解能力。

7.案例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选编案例、引入案例、分析讨论案例和评价案例四个环节。

8.案例呈现的方法主要有文字描述法、录音录像展示法、真实情境表演法等

9.分析讲解案例是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一步,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分析、讨论,使学生对案例有较深刻的认识,总结归纳出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理论,进而促进知识的内化。

10.双语教学的主要三种类型:全外型(沉浸式双语教学),它源于加拿大的双语教育实验,半外型、混合型。

11.我国双语教学采用渐进式教学模式,它具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采用渗透型教学方法。第二阶段,采用交替型教学方法。第三阶段,采用示范型教学方法。大学开展双语教学在课程选择上,可以考虑先从非统考学科开始,或从一些前沿的学科如电子信息、国际贸易、生物科学等学科开始。

我国双语教学突出的矛盾是师资不足,水平不高 12.20世纪90年代诞生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通过教师、学生、媒体等多边多向互动和对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共享,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

13.1998年9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作为现代远程教育首批试点高校。

14.讲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系统授课。利用internet实现的讲授型网络教学模式可以分为同步式和异步式两种。

15.研究性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向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第六章大学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在学生活动方面属于实践活动,但从整个教学目的来看,仍然属于认识活动范畴。大学实践教学活动是指大学生除了课堂理论学习之外的各种实践环节,既包括与社会实际、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校外实践,又包括与课堂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校内实践。

2.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体。

3.与理论教学相比,大学实践教学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大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已经不仅局限于教材的知识体系,而是延伸到社会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

4.大学实践教学应构建整体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5.职业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综合职业技能训练、见习、实习实训等几种形式,其核心是实习实训。

6.设计性实验教学是由教师指定课题或学生自拟课题,根据所学内容确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和步骤,选用仪器设备,独立操作完成实验的过程。7.实验技能形成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8.目前,一般用生成子表征实验操作技能 9.中等动机水平具有最佳操作效果

10.批阅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的延续,它可以帮助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也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11.实验考核的方法主要有笔试(实验方案、仪器原理、实验原理、实验结果分析等)、操作考试(每人独立操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平时考核(出勤、实验表现、实验报告情况等)。

12.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解脱出来,确定自己的独立地位,这是大学教学改革中的一个趋势。13.实习可以看成是到职业场所的初衷,校内实训可以看成是实习的准备或模拟实习。

14.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是指在一定学年或一门课程范围内进行论文写作或技术设计的初步训练。15.学年论文属于习作性作业,不同于课外作业。16.毕业论文的教学组织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选题指导、过程指导和审查、评定与答辩。

17.大学生实践活动包括:实践中的认识过程和实践中的服务过程。

18.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①组建科技兴趣小组和课外活动基地;②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③申报和完成学生科研项目和课题;④组织和参与各类科技竞赛活动。

19.科技创新活动与创业活动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

20.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以学生课外兴趣小组为组织形式,但很不系统。

第七章 大学教学质量管理概述

1.教学质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设施、实验设备、教学经费等)的因素,又有人(包括师资队伍规模、结构,教学和科研水平,学生的素质、学风等)的因素,既有环境的因素,又有组织管理的因素。

2.教学工作要素包括:①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管理②学生学业质量管理③教务工作质量管理。

3.在教学质量行成的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规范实施管理过程的四个主要环节:制定计划、运行调控、检测评估、总结提高。

4.大学教学质量管理的总体要求:第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以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第二,加强专业结构调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研究建立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第三,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第四,坚持教授上讲台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未被聘为副教授的青年教师原则上不得作为基本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新聘任的青年教师要有一定时间从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第五,继续开展并不断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定期评估制度,积极开展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认证、医学教育谁等试点工作,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完善教师、院系、学校三级主质量保障机制。第六,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和各种创新教材,并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5.大学教学计划体现了国家对某一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与质量要求,是大学组织教学过程和管理教学的主要依据。

6.参加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95%以上,四项经费(包括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和教学食品设备维修费)占教学收入大于30%,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技术授课不低于15%,适宜的专业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双语授课不低于1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的总数的比例不低于80%。

7.顾客,是指高等学校中接受教育教学服务的对象,包括学生,家长、教育官员、高一级学校、用人单位、社会和劳动力市场。

8.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最早出现在日本,是指从事各项工作的教职员工有意识的组织起来,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发现并解决工作现场中遇到的各种质量问题。

9.戴明环模式又称“PDCA模式”,基本含义: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顺序循环往返。

10.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模式,五个关键要素:①起联合作用并普遍承诺的共同愿望。②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战略和过程③以工作团队为中心的组织架构。④富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组织目标。⑤进行系统的日常管理的技术方法。

11.学校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三个基础:文化(culture)、承诺(commitment)、沟通(communication),简称3C。

12.大学教学质量监控的ISO9000模式包括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改进两个环节。

第八章:大学教学评价

1.大学教学评价既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基于普通教学论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的专业研究领域

2.大学教学评价的研究对象即包括大学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包括对大学办学条件、教学建设、教学管理、科研创新、学术队伍、学术环境、教师教学效能、学生学业等诸多方面的评价。

3.大学教学评价具有的原则:鉴定、诊断、自省、监督、导向、中介等功能,遵循方向性、教育性、科学性、可行性等原则。

4.大学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同,在评价的方式及使用的技术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5.大学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现代大学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对于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6.大学教学评价是指由特定的评价主体运用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一定的评价方法对大学教学评价客体所实施的评价活动,是由多重评价因素组成的评价系统。

7.大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从评价主体来看,分为政府评价、社会评价、高校自我评价三种。从评价性质看,分为鉴定性评价(合格评价)和水平性评价。

8.目前我国的大学教学评价是以政府管理部门组织的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式为主。

9.大学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大学办学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的领域和效度方面。

10.学生学业评价的原则(论述题):(1)发展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明确性原则(4)过程性原则

11.学生学业评价的类型:定位性评价(安置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生评价、总结性评价。

12.学生学业评价的信息收集方法:笔试、论文、教师观察及与学生交流。

11.教师教学评价,又称“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12.教师教学评价是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检验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学校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3.教师教学评价的原则:

①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②随机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③公开性与公平性相结合的原则④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14.教师教学评价的类型: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院系领导评价、教师自评、专家评价。

15.教育部正式宣布,从2003年起,对高等学校开展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并将过去的合格评估、优秀评估与随机评估三种类型合并为一种评估类型,评估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四种。16.特色项目,办学要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水平,没有水平就没有优势,就缺乏竞争力。特色是办学过程中的历史沉淀,它是传统和风格的长期积累,有一定的稳定性,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效果,作用大。论述题 1.简述中国古代大学教学的特征?(1)学习儒家经典,注重修齐治平。我国古代的大学教学内容以儒家为经典为主注意修身与政治教育。(2)注重辩难讲会,提倡学术交流。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优良传统。无论官学与私学,都注重学术交流与对话,提倡辩论自由。(3)注重因材施教,长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是我国古代大学教学所一贯秉承的宝贵经验。(4)学而优则仕,学思行合一。古代大学教学的目的具有双重性:既有精神层面的明人论,也有功利层面的优则论,既有学术思想方面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也有社会实践方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2.简述建构主义对我国大学教学的启示? 和传统的教学思想不同,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质疑,批评性思考在知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一)大学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1.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教学策略2.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教学操作方式。

(二)建构主义对我国大学教学的启示。1.大学教学应从“双边活动”向“多边互动”转变。2.大学教学应从“被动传输式”向“主动建构式”转变。3.教师要在大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4.大学教师要对学生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考核。3. 当今教学手段发展趋势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技术革新的速度加快,特别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学手段的日益现代化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持,使当今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呈现出明显的高技术特征。1)多媒体化;2)微型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正向着小型化、微型化方向发展。3)智能化;4)大容量化;5)交互化;6)网络化。4. 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怎样进行研究性教学。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投入教学活动,关键在于学生主卫生间意识的形成。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前提条件是转变观念,明确研究性教学的任务、要求与意义,使学生对研究性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研究性教学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1)确定研究性选题。根据学生自愿进行分组,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提供一些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寻找所要研究的问题。(2)搜集资料,分析研究选题,形成研究成果。题目选定后,根据分工了解相关内容,查阅要关资料,把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通过小组讨论形成研究问题的初步构想并论证,在老师的指导下以报告的形式得出研究结论。(3)总结论价。教师对每个小组提交的报告进行总结评价,以鼓励为主,同时指出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在些基础上进行总结性的纠正、补充、阐发、归纳,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系统、深刻的认识。5. 大学生实践教学的作用 1大学实践教学对学生发展的意义(1)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2)实践教学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3)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4)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5)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实践教学对于大学发展的意义(1)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大学教育教学质量(2)实践教学有利于促进大学面向社会自主办学。(3)实践教学有利于大学学科 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改革。6. 大学教学质量推进的具体策略?

(一)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各省市加大教育投入,贷款利息补贴、高校自筹经费

(二)大力培养新增教师,充分发挥退休教师的作用。

(三)改善校内管理体制,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四)确立新型的教学质量管理观念①主体性教学质量管理观②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观③动态教学质量管理观④多元化教学质量管理观。

(五)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①建立健全三级教学质量管理制度②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责任制度③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制度

(六)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激励机制

(七)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八)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大学教学论论述 篇5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1.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1)教师职业的性质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其职业性质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在国际劳工组织制订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中,教师被列入了“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的类别中;1986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各级各类教师被列入了“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类别;1993年,我国颁布的《教师法》中把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②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承担着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教师职业是促成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是培养人、造就合格社会成员的职业。(2)教师职业的特点

①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主要有如下的几种职业角色: a.“传道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示范者角色; d.管理者角色;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e.父母与朋友角色; f研究者角色。

教师职业的这些角色特点,决定了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和重大责任,决定了对教师的高素质要求。

②职业训练的专业化。教师要能成功地扮演各种职业角色并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必须接受专门的职业训练。教师专业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a.专业意识。使未来的教师形成对教师职业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对教师职业的社会期望的认识,以及由此而形成强烈的从业、敬业、乐业的动机。b.专业态度。使未来的教师形成正确的专业态度,即对待教育:鞠躬尽瘁、甘为人梯;对待学生:倾心相爱、诲人不倦;对待同事:精诚合作、协同施教;对待自己: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c.专业知识。使未来的教师具备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即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及教育心理科学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是衡量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的最重要标志。

d.专业技能。培养未来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包括了解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与方案、设计教学程序、课堂讲授与板书、演示与实验、课外活动组织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评价教学效果等教学技能。

e.专业品质。使未来的教师养成从事教育工作所需要的个性品质,包括具有广泛的兴趣,能与学生打成一片;有丰富的情感和教育上的乐观精神,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热爱学生、热爱教育,能客观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沉着、自制、耐心,对艰苦的教育工作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具有创新精神,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等等。2.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职业是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地位的最重要的体现。一般而言,决定职业社会地位高低的主要因素有:职业的社会功能,职业的经济待遇,职业的社会权利,职业的专业化程度。(1)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

职业的社会功能是指一定的职业对于社会的作用,某一职业的社会作用越大,其职业的社会地位也就越高。教师职业对于社会的作用是巨大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应受到整个会的尊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2)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

经济待遇是指社会给予某一职业的从业者的物质报酬,包括工资及诸如带薪假期、退休金等福利。教师的劳动属于复杂劳动,因此,教师劳动力具有较高的价值,教师的经济待遇应相当于社会总体劳动者中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所享有的经济待遇水平。

(3)教师职业的社会权利

职业的社会权利是指某一职业的从业者在履行职责时所享有的各项权利。职业从业者享有的社会权利的范围、程度与该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密切有关。教师职业从业者享有的社会权利,除一般的公民权利外,主要是职业本身所赋予的专业方面的权利,包括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的自由和自主权。教师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专业权利的广泛性,而这些权利也只有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才享有。

(4)教师职业的从业要求

职业的从业要求是指某一职业对从业者的资格要求,包括教育程度、道德品质、工作能力等。要求愈高,胜任者被替代的可能性愈小。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对从业者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在我国,教师的资格要求是: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国家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以上四个方面综合起来决定了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职业社会地位常常通过职业声望的形式表现出来。3.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学工作是一种专业工作,教学工作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的专业发展。(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把教师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的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其专业水平,使其逐渐达致专业成熟的境界。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能够信守教育理想,献身教育工作,以学生的利益为前提;强调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参与专业决定,负起专业的责任;行为的表现较有弹性,较能容忍压力,具有较强适应性;具有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能力。教师作为专业的教学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伴随这一历程的是教师专业内涵的持续改变,而不仅仅是时间的延续,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专业知识的发展,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知识、教育学科知识的不断累积、重组和更新。

②专业才能的发展,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的掌握、娴熟及教学能力的形成、提高。

③专业情意的发展,即教师专业理想的树立、专业情操的养成、专业性向的调适和专业自我的建立。

总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其最终目标是达致专业的成熟,即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及策略

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通过新教师的人职辅导和在职培训两条途径来实现。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①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新教师的人职辅导经常采取的策略是安排有经验的导师进行现场指导,并与之分享经验。

②教师的在职培训。教师的在职培训是一个十分广阔的活动范围,主要包括:第一,在工作过程中进行的活动,如课堂教学观摩;第二,与工作有关但不发生在正在进行的工作中的活动,如课外的相互研讨、进修。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在职培训活动服务于教师个体发展的需要。

总之,教师作为教育人的职业,理应成为终身学习的榜样,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已有知识,不断掌握新的手段,才能保证自己做一个合格的教师。

二、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的人。其本质属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身心的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及发展过程中的可塑性是由学生的遗传素质提供的。(2)学生是有发展需要的人

遗传素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转变为现实性还取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认知的和情感的、道德的和审美的,等等。教育正是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多面性,才确定了全面发展的目标。

(3)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作为学校教育的对象,他们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素质的个体,教育者必须承认并尊重这一事实,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满足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2.学生的社会地位

(1)青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体

青少年儿童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是行使权利的主体,这一点正是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体现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

①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②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③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④无歧视原则。

(2)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

青少年学生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我国对青少年儿童权利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生存的权利;

②受教育的权利;

③受尊重的权利;

④安全的权利。3.学生的发展(1)学生发展的规定性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其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的和质的变化。(2)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①发展的不平衡性。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和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学生的生理成熟以性机能的成熟为标志,心理的成熟以独立思考的能力、较稳定的自我意识与个性的形成为标志,这两方面的成熟不是同步的,一般而言,生理的成熟要早于心理的成熟。学生的发展速度在整个的发展进程中也不是匀速前进的,而是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体现出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

②发展的顺序性。学生身心的发展是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展开的,身体的发展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周、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则按照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等顺序发展。

③发展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这些特征是某一年龄段学生所普遍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④“最佳发展期”。人的身心发展的某些功能具有在一个特定时期里特别容易发展,而错过了这一时期就难以发展甚至无法发展的特点,心理学家把这种特别时期称为“最佳发展期”或“关键期”。

⑤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学生的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造成的。一般学生的发展需经历共同的发展阶段,但每个学生发展的速度、水平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则千差万别。

(3)学生发展的一般任务

①童年期学生发展的任务。童年期(7~12岁)又称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阶段,这一时期学生主要的发展任务包括:发展基本的阅读、书写及计算技能;发展有意注意的能力;发展借助于具体事物进行推理的能力;发展社会性的情感;发展意志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建立起对自己的完整态度;学习与同辈的相处;学习分辨是非,发展良知、德性;发展对社会、集体的态度;培养创造意识。

②少年期学生发展的任务。少年期(11、12—

14、15岁)或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这一时期学生主要的发展任务包括:发展有意记忆的能力;发展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借助于表象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发展创造性能力及探索精神;建立一定的兴趣和爱好;获得情绪的独立性;学习处理与同辈的关系,建立与同辈的友谊;形成一定的理想和价值观系统作为行为的指引;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适应自身生理变化带来的压力。

③青年早期学生发展的任务。青年早期(14、15—

17、18岁)也称青春期,相当于高中阶段。这一时期学生主要的发展任务包括:发展辩证思维的能力;为职业生活做准备;学习选择人生道路;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获得一定的社会角色定向;学会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提高自我调节生活与心理状态的能力;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1.师生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1)学生虽然知之较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3.师生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

(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一人关系,是师生问思想交流、情感沟通、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教师资格证简答题&论述题 篇6

以上两种说法都不正确,两句话都忽视了教育学对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否定了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第一:他虽然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他完全可能在实践中已经摸索到了一定的符合教学学规律的经验。第二:没有学过教育学能干得挺好,并不能否定教育学对教育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

二: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渗透;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联系实际谈谈赫尔巴特教学理论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1.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主张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2.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3.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1.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2.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3.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

这两种教学理论各有利弊,都不能走向极端。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应力求整合这两种教学理论,吸收各自的优点,摈弃二者的不足,使教育向理性化的方向发展。四: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或者说是核心问题),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功能。五:怎样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六:为什么说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科学地解决了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矛盾?

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涵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价值选择时所持的一种态度倾向。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科学地解决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矛盾。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指在资本主义初期旧式分工使人的发展片面化,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的条件下,工人“体力和智力的统一,和谐和充分,自由的发展学说。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矛盾实际上是社会历史过程中社会矛盾的一种体现。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说,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因此,总的来说,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而不是截然对立的;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的发展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

七: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复杂性,创造性。复杂性指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简单劳动,而是一种复杂劳动。教师的劳动不仅有体力的付出,还有脑力的付出。创造性指教师要创造性的运用教育教学规律。

2.连续性,广延性。连续性是指时间连续性。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交接班的时间界限,上班前,上班后都可能是教师劳动的时间。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

3.长期性,间接性。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4.主体性,示范性。主体性指教师的劳动手段是教师自身。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示范性指教师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八:教育能力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1.教育和教学的组织能力:教师要具有制定计划,组织课堂教学和组织教育各方面力量的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特别是口头语言,是教师用于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的重要工作,所以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教师要具有组织管理班集体和管理班级日常事务的能力;

4.自我反思能力:教师要具有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表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反馈,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能力,以及调整预定计划,适应变化的能力。九:持“儿童中心论”的人把学生看做“太阳”,而教师是围着太阳转的“地球”。试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简评这个观点,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首先,它只强调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而忽略了学生也是教育的对象。由于学生自身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的心理特征,他们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促进和引导。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没有教师的教育,组织和领导,学生的潜能是得不到充分发挥的,这个太阳也不能正常发光。总之,既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认识到学生即使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应使学生的双重地位统一起来。十: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十一:简述教科书的作用:

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内容,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完成教学环节提供了基本材料;

3.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与教学任务; 4.根据教科书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活动作出统筹安排。十二:联系实际,谈谈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特点: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2.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四个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于社会服务,劳动技术教育;

3.农村中学课程强调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农村中学可根据农业发展的情况因地制宜的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4.在课程标准方面,也提出一些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新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课程与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要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但由于我国当前发展还不均衡,各地区存在较大的文化,地域与发展差异,所以在课程标准方面还要考虑这种差异,允许开设地方课程。普通高中课程还要要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与发展机会,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更多的平台。

十三: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1.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容易产生理论与实践脱节;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十四:试述“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并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教会学生学习。

所谓“教会学生学习”是指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其中包括学科知识中的科学方法和学生在教学条件下使用的学习方法;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这不仅包括发达的智力,也包括较强的自我组织学习过程的能力。

1.“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既是教学工作的一个目标,也是搞好教学工作的一个条件;“教会学生学习”是现代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 2.怎样教会学生学习:第一,培养学习兴趣,自觉性和自信心,要使学生养成对科学的持久兴趣,和有目的的有耐力的学习态度;第二,要使学生养成系统的,有条不紊的,踏踏实实的学习习惯;第三,是学生常会观察方法,记忆方法,思考方法和操作方法,使之能较快地形成思路,灵活地选择对策;第四:要使学生学会善于发问,善于探索;第五:要使学生会运用字典,图表,仪器,资料等学习工具,具备与年组相应的自学能力;第六:要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自我评价和自我修正。

十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如何理解?在教学中应用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2.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应做到:A.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只有注意联系实际,教学才能活泼,抽象的书本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转化为他们有用的精神财富;B.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教学实践和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C.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在教学中两者要结合起来;D.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十六:德育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和逐步提高的规律。

十七: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

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 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 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十八: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辨识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根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道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识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开始。

十九:假如你是一名班主任,你将如何培养你所带领的班集体?谈谈你的看法。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二十:班主任工作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班主任工作主要包括常规工作和个别工作两大类。其中,常规工作包括1.了解学生;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5.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学生操行评定;8.撰写班主任工作计划于总结。个别工作主要是指对先进生的教育和对后进生的教育。此外,还包括一些班级活动的组织工作。二十一:论述班主任如何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1.个别教育工作包括各种类型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对优等生的教育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处理好各方面都发展的关系;

3.转变后进生的工作主要包括:分析落后方面及其原因,根据其特点进行耐心引导,多方面配合因势利导; 4.其他类型的学生教育主要有针对性地调动积极因素,消除不良因素,促进全面发展; 5.在个别教育工作中贯彻德育原则。二十二:现代班主任应具备哪些素质?

所谓班主任的素质,主要指作为一个班主任在思想,知识,管理,交往等方面所具备的水平与能力,主要包括:

1.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

班主任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饱满的工作热情,永不止息的进取精神,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为人师表;

2.广博的知识与才能

第一:班主任应该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不但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内容要熟练精通,还要不断掌握和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学习和更新已有的专业知识;第二:要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有关教育工作的理论修养;第三:要有多方面的才能,要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地学习,以满足学生的要求;

3.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首先,班主任的组织能力表现在善于根据学校工作的总计划,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制订有目标,有措施,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

其次,组织良好的班集体,团队,学习小组,兴趣小组,课外活动小组等;

另外,考勤制,作业制,卫生轮流值日制,课外活动制,干部科代表工作责任制,家长联系制,全班周小结制,月评比制和奖惩条例等制度的完善和健全也是班主任组织能力的重要表现;

4.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班主任应该掌握良好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的技巧,适时的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与学生融洽相处。

二十三:简述教育研究学的特点和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意义:

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1.在研究目的上,注重应用性;2.在研究主体上,强调广泛性,群众性,即合作式研究;3.在研究内容上,强化实践性;4.在研究方法上,提倡行动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意义:1.有助于转变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2.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3.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质;4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二十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1.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所取代的。

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转移或传递,而是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任何人所不能取代的。

3.学生观。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的基础上去形成知识的意义,实现新旧知识的综合和概括。

二十五:简述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主要区别: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学习不起作用,因为刺激带来了所希望的反应,刺激本身就是强化。

(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大学教学论论述 篇7

[摘要]以人为本是新时期高校教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以人为本的高校师德建设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实现其真正全面自由的发展。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努力建立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树立严谨的学风和治学态度。

[关键词]高校;教师;以人为本;师德建设

中国分类号:G451

师德师风建设在任何时候都是永不过时的话题。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型,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师德师风建设的重心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党的十六大把发展高等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强调必须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因此,如何把“以人为本”这一比较抽象的哲学理念具体地落实到师德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去,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也是高校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

一、“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等学府是培养高精尖人才的摇篮,它的中心任务就是教育人和培养人。在高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学生的多方面要求。高校的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他们的潜能,切实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以实现其真正全面自由的发展。。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特征。“以人为本”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因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解放和自由及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高等教育坚持人本理念,就是追求对人本身的关怀,完整全面地关照人,提升人,鼓励人自由发展,认识人,关爱人、教育人、尊重人,开发人的心智,提升人的道德水平。

“以人为本”是一种科学的教育哲学观。高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人本关爱的巨大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服务育人的意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爱惜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教师要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启迪、感化和影响学生,为培养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

二、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教师历来受到社会的尊重,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教师被人们比作蜡烛,点燃自己照亮别人,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严谨、求实、奋发、奉献的精神风貌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但是目前高校教师思想道德方面还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长期以来,受“师道尊严”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被作为客体对待,师生之间的关系成了服从和被服从的等级关系,学生习惯于服从,不愿提出任何异议,教师的服务意识淡薄,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为本位,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沟通,缺乏民主平等的气氛。

有些教师功利化倾向严重,对个人价值和利益看得较重,片面关注自己的科研情况以获得更高的岗位级别和津贴,而不太主动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只为完成课时而教学,不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敷衍了事,教学效果不能保证,因而不能更好地培养合格的人才。

有些教师思想道德观念淡化,只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更经受不住大风大浪的考验,以至于在生死抉择的关头,弃学生的生死不顾,只身逃命。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范跑跑”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带来了极恶劣的社会影响。同为教师,既有舍生取义的英雄楷模谭千秋,显而易见,不是法律规定出了问题,而是师德建设存在严重问题。范美忠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师德,甚至丧失了一个普通人所必须具有的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范跑跑”事件说明师德已有下滑的趋势,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有些高校教师不仅职业道德修养不够,学术道德观念也比较淡薄,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学术心态功利,学风浮躁。学术造假、学术泡沫、学术舞弊、学术交易、学术贿赂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名牌大学的著名教授也存在学术上的造假和腐败问题,刻苦专研的精神较弱,缺乏扎实根底和求真务实的态度。

三、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再思考

市场经济导致的价值多元和功利趋向等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大而紧迫的问题。针对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一些对策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

首先,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改变把教师作为教育主体、把学生视为教育客体的现象,打破服从与被服从、支配与被支配的陈旧观念,以学生为本,建设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涵,是现代教育的根本要求。高校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从学生的差异入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角,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打破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学习能力和自学习惯。教师要定期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不断充实新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要汲取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将先进科研成果和学科前沿动态传授给学生;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要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使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

第三、高校师德建设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自身的品德修养,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的道德修养是一种精神体现,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味的体现。良好的师德形象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它孕育着真,引导着善,创造着美,奉献着爱。因此,师德建设不能靠简单的说教,也不能期望制定一纸法律条文就能解决问题,它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注和全体教师长期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赵雅芳.“以人为本”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鸡西大学学报,2004(6).

[2]李宽亮.高校师德建设中的人本前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上一篇:山寨版的百家讲坛作文800字下一篇:培养音乐的耳朵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