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2024-11-08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大纲(精选7篇)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篇1

2014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 《教育学与教育法基础知识》

(一)教育学。

1.学校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1)了解我国学校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历史:

1、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突破了官府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2、西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还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3、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备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学校体制。

4、宋代:学校制度更为完备,在中央有太学、国子学等,宋代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书院注重依照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在学习方法上也鼓励讨论、辩难和让学生自讲心得,风气比较活跃。

5、明朝:强化了前代的科举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这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明代中期以来,书院比较兴盛,明朝后期东林书院以其评识朝政的活动而著名。

6、清朝:前期的科举和学校,基本承袭明代的制度,在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

7、现代意义的学校在中国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最早是外语学校、军事学校和技术学校,1912年,刚刚建立的中华民国(1912—1949)对封建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平均发展”的教育方针。8、1949年11月,新中国成立一个月后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自此,在和平与安定的社会环中,教育开始了新的发展。从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间,中国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系统,实行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工作时间内安排专门时间系统学习等教育形式。

9、教育体制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面启动。改变了过去无法可依的行政管理方式,加强教育领域的法制建设,已颁布实施的有《学位条例》(1980年)、《义务教育法》(1986年)、《教师法》(1993年)、《教育法》(1995年)、《职业教育法》(1996年)、《高等教育法》(1998年)等6部教育法律,以及16项教育行政法规和200多件教育行政规章,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起来。10、20世纪90年代:1999年6月,中国政府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的功能将从传播知识向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转变。

11、在21世纪,中国的教育界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系统,健全以职业资格教育为主的行业与企业教育系统,设置以文化生活教育为主的社会教育系统,在全国各个地区和各个行业形成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沟通、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终身教育网络,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劳动者提供开放的、多样化的、社会化的受教育机会。

现状:

(一)中学教育规模扩大,布局趋向合理

(二)中学的分段和办学体制

(三)中学教育师资队伍发展壮大。但是,我国中学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存在危房,有不少学校缺乏实验设备,教育经费不充足,流生现象仍不断发生,师资队伍不够稳定,教师质量还不够高,教师待遇偏低。(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现状: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个阶段

1.规划阶段:(1)调查研究(1996~1998年)

(2)纲要拟订(1999~2001年)(3)方案颁布(2001—2003年)

2.实验与实施阶段:(1)义务教育阶段

(2)普通高中阶段

3.评估与改进阶段:

(1)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三次调研(2)校本教研的提出(3)高中实验区调研报告 发展趋势: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二)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四)加强课程综合化

(五)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六)课程法制化 2.教育学基本原理。

(1)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了解教育的功能;理解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功能: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包括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两方面。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正向功能

1、促进个体发展

2、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二、负向功能

1、增加受教育者的负担。

2、由于教育不当,致使受教育者身心不能健康发展。

3、影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3.中小学教育相关知识。

(1)了解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依据此开展教育教学活动。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②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不同。针对不同年龄学生采用不同教学方法)③不平衡性(把握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才能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④互补性(如失明者视觉虽然不好,但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⑤个别差异性(做好因材施教)

(2)了解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答:⑴先天的遗传素质 ⑵后天的环境;即自然 ⑶教育;即社会因素.⑴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⑵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的范围 ②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方向的性质 ③社会需要也影响人的发展.⑶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①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面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还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③学校教育还具有高度的组织性(3)理解教师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答:特点: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如: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角色。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第一,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中学生发展的知识

第二,对中学教师学科知识的要求体现一定的特殊性 第三.要求教师张文中学教育与教学理论 第四.关注通识性知识的重要价值

专业发展阶段: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境关注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4)了解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运用相关理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答:特点: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应做到: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建立教师威信、善于同学生交往、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4.班级管理的原理与组织。

(1)了解中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常规管理(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平行管理(对集体和对个人管理结合)、民主管理、目标管理(师生共同确定目标)2)了解中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热爱所学专业,经常与任课老师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习交流,改进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3、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贯彻“中专生行为准则”,抓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督促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中的偶发事件,认真调查处理,并及时汇报。

4、指导班委会、团支部的工作,做好班、团干部的选拔、培养和考核,支持他们大胆工作,发挥作用。关心学生的课外生活和身心健康,协助开展第二堂课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有益的文体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公益性劳动

和社会实践活动。

5、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反映学生的意见和要求,经常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工作。

6、按照学校要求,做好班主任常规工作,按时参加班主任会议,填写班主任工作台帐,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评定,写好学生操行评语和毕业鉴定,协助学校搞好学生的奖惩工作。

(3)了解中小学班队、共青团活动的基本类型。

答:主题教育(主题班队会、主题报告会、主题座谈会和主题伦理性讲话)、班队例会(班务会或队务会、民主生活会、月会、晨会等。)、班队文艺活动(文艺联欢会、节日联欢会、生日联欢会、毕业联欢会)、班队体育活动(跑步、球类、竞技类)、班队科技活动(科技知识竞赛、科技调查、科技兴趣小组、科学知识讲座)、班队劳动(大扫除、组织为人民服务)、班队游戏活动(竞技类的、智力游戏)。(4)掌握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答:1.做好班级常规管理。

2.对于学生不正确、不文明的言行要及时加以引导和制止。

3.树立典型,平时对待学生。

4、因材施教,以鼓励为主。5.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5)掌握组织中小学班队活动、共青团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6)能够针对中小学生特点,分析和解决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5.教育科学研究基础知识。

(1)了解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常用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2)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第一,教育模式的滞后性

第二,教书育人的被动型

第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如:网吧、游戏厅、不良电影电视 第四,家庭教育的片面性。

(二)教学法。1.教学目标。

(1)掌握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和价值取向。含义: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特点:(1)教学目标定在教学活动前,具有期望性的特点。(2)教学目标由三维目标组成的系统,具有整体性的特点。(3)教学目标内部层级分明,具有层次性的特点。4.因材施教,以鼓励为主。(4)教学目标清晰可行,具有操作性的特点。(5)教学目标带有弹性,具有生成性的特点。

(2)了解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等人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一)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

(二)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二)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

即接受(注意)、反应、价值评价、组织、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

(三)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 即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

(3)掌握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陈述的三维表述方式。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4)能运用相关理论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陈述和评价。2.教学过程。

(1)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教学过程有五种基本功能:知识传递功能、智力发展功能、情感培养功能、品德形成功能和个性 发展功能

(2)了解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第一,特殊认识说—代表人物:凯洛夫

第二,发展说—代表人物:杜威、皮亚杰、布鲁纳、赞可夫(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第三,交往说---教学是师生间的特殊交往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和有计划的师生交往活动。第四,多重本质说---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和多矛盾的复杂过程。3.教学内容。

(1)掌握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具体课文三者的结合。(2)了解教学内容的特性。

(3)掌握课程标准的意义、性质和内容。

意义:它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

性质: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它是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的。内容: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四川课改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4)了解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的关系。(5)掌握教学内容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容易导致“剧本化”的行动,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生成,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无效的预设,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6)了解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背景下的综合性学习。

(一)综合性

(二)创造性

(三)探究性

(四)开放性

(五)层次性

(六)主题性(7)掌握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课程资源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4.教学行为。

(1)了解有效教学行为的标准和特征。第一,判断标准:教学目标。

第二,特征:

1、目标清晰

2、善启善导

3、遵循逻辑

4、手段有力

5、动态调控

6、富有创意

(2)掌握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行为、教学实施行为和教学评价行为的转变。

教师角色行为:1.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2.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3.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4.教师还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教师实施行为转变:

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三、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四、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教学评价行为转变:

一、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以发展性评价为主。

二、教师的自我评价、同行相互评价、领导小组评价相结合。

三、全员评价、全面评价和全体参与

四、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3)掌握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和具体要求。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

要求: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 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

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的基础上的“会学”; 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来搜集,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合作学习:所谓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4)能运用相关理论对课堂教学实施进行恰当评价。5.教学组织形式。

(1)了解班级授课制的含义、特点、优势和局限。

含义:班级授课制是指把一定的学生按年龄层次和智力水平及受教育程度编班上课。最早由夸美纽斯提出。后来赫尔巴特完善了这一理论,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最终完善了这一理论。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

特点:⒈以“班”为人员单位,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⒉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

⒊把每一“课”规定在驻而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单位时间称为“课时”,它可以50/45/30/25/20/15分钟,但都是统一的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从各学科总体而言,可能是单科独进,也可以是多科并进,轮流交替。

优势:⒈它可以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

⒉它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实而又完整。

⒊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面兼用其它方法,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⒋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⒌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集结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学生可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⒍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比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

能力及学习热情等。局限性:

⒈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⒉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⒊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⒋它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不能够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⒌它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⒍它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⒎它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独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分工合作,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8.不利于因材施教。

(2)掌握合作学习的内涵、形式和具体要求。

内涵: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们为达到共同一致的目标,所进行的一种小组分工合作、积极互赖的学习形态。其内涵涉及以下几个层面:①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②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③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④合作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⑤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

形式:第一层次为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如课堂中的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课余时间好朋友之间的合作学习等)、小组合作学习(如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学习、研究性小组学习、兴趣小组学习等)、教学活动过程中全员性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教学,如班级授课过程中的讨论学习、角色扮演活动等)。

具体要求:

1、明确目标。

2、把握合作时机

3、恰当合理搭配小组

4、创设人人展示机会

5、提供充分的时间保障

6、避免讨论过多过繁

7、建立有效评价机制.(3)了解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当代学校的教学组织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苏联坚持并完善了班级教学,西方则在教学个别化方面大胆尝试,双方均力图多快好省的最佳教学组织形式,都取得了成绩,表现在:分组教学、不分级制;特朗普制;开放教学;小队教学;程序教学;复式教学;现场教学。在当代,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也呈现了多样化,综合化,个别化等趋势。随着高新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组织还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6.教学媒体。

(1)了解教学媒体对课程教学领域的影响。

答:

1、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便于观察和认识,有利于学习和掌握教材。

2、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提高教学速度、节省课时,减轻了教师的劳动。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将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与仿真技术结合起来,与人工技术等高科技结合起来应用在教育教学中,那必将掀起人类教育事业的一场新革命。(2)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思想 包括三个基本点:

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 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内容

1、教学观念的整合。

2、教学目标的整合。

3、教学内容的整合。

4、教学活动的整合。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优势

1、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2、扩大信息容量,丰富学科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内容理解。

3、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情境化、立体化,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4、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5、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6、有助于培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深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1.促进新课程结构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等特点,让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综合、开放。

2.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活动的机会,改变常规呆板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乐于学,善于想,勤于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3.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给学生创造和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学习方法,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7.教学评价。

(1)了解教学评价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含义: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基本类型:

第一,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类型。

1.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实施时间,一般在课程、学期、学年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

2.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完善教学过程。

3.总结性评价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做出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考察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次数较少。

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划分:(1)目标参照评价(以具体体

现教学目标的标准作业为依据,确定学生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标的程度如何的一种评价方法)

(2)常模参照评价。(以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或常模相互比较,而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评价方法。)

第二,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1.相对评价法是从评价对象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基准,将余者与基准做比较,排出名次、比较优劣的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便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竞争意识。2.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达到程度的评价方法。

绝对评价设定评价对象以外的客观标准,考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以促使学生有的放矢,主动学习,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发现差距,调整自我,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2)掌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

主要方法:领导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与专家评价。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

(一)教育心理学。1.绪论。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注。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人类的本性;第二,学习心理;第三,个别差异及其原因。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这一时期的著作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教育问题。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到40年代,佛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这一时期的著作内容大多取自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各科心理学。受行为主义影响,只有学习这一课题是各书共有的。可以说,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

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60年代开始,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美国教育心理学自此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同时,美国教育心理学重视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对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研究也方兴未艾。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80年代以后,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②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问世,标志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2)明确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3)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步骤并加以应用。2.学生心理。

(1)了解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发展是一个系列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发展的每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个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之前各阶段冲突的解决。冲突是指,在每一阶段发展过程中,个体都面临着一个发展危机(危险和机会),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选择和一个消极选择。解决危机的方式所带来的后果对个体的自我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问题解决不当,会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造成深远的不良影响,尽管也可能会在后期阶段中得到修正,但是往往需要个体有改变自己的决心和毅力以及耗费巨大的心力。8个阶段如下:

1、信任——怀疑(0-1.5岁)

目标: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即充分相信他人并且自己也值得信赖。任务:母亲亲自抚养和哺乳婴儿,给予无条件的爱抚,建立良好的亲自关系。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的后果——产生信任感;

消极选择的后果——产生怀疑和不安。可伴随儿童度过整个童年期,甚至影响成年的发展。

2、自主——羞怯(1.5-3岁)

目标:对权力和独立性的渴望,渴望自主并试图自己做一些事情(吃饭、穿衣、大小便)。任务:父母允许儿童自由的探索,并给与适当的关怀和保护,帮助儿童形成自信心。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的后果——形成自信心;

消极选择的后果(一味的严厉要求和限制)——儿童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过多的怀疑和羞怯会导致个体一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

3、主动感——内疚感(3-

6、7岁)目标:出于自我动机追求一些活动(例如帮父母做家务),通过胜任这些活动,认为自己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情绪。任务:父母注意要儿童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同时监督控制会造成危害的活动。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的后果——他们的贡献能够被接受,从而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消极选择的后果(过多的干涉和禁止)——造成儿童缺乏尝试和主动性的性格。

4、勤奋感——自卑感(6-12岁)目标:在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下,力求保持平衡。开始体会持之以恒的能力和成功之间的关系,形成成功感。任务:成人对儿童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勤奋给以鼓励和帮助。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的后果(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增强胜任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建立勤奋的特质,表现为乐于工作和较好的适应性。

消极选择的后果(„„困难和挫折)——今后学业颓废,可能转向校外活动,一般是反社会行为。

5、角色同一——角色混乱(12-18岁)目标:考虑“我是谁”,性别角色、人生观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能力、信念、性格有清晰的自我概念,并开始选择自己今后的职业; 任务:教师有可能和最适合帮助学生获得同一性的人,学生选择某一专业往往是受到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中学生绝不应当被当做孩子来看待,决不能在相关人的面前轻视他们,给予明确的指示,注意同伴的影响。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四种):获得角色同一性——充分的考虑了各种可能的机会和对自我清晰的认识,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6、友爱亲密——孤独(18-30岁)

目标: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

任务:个体愿意并有能力建立深层次的交往,并保持长久的友好关系,愿意与他人分享不计较回报。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形成亲密感;

消极选择——陷入孤独。

7、繁殖——停滞(30-60岁)目标:繁衍后代,并在工作中具有生产能力或创造力。任务:抚养下一代,并把下一代看做是自己能力的延伸。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形成的后果——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

消极选择形成的后果——陷入自我专注,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舒适,对他人和后代感情冷漠以至于颓废消极。

8、完美无憾——悲观绝望(60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个体的发展受前几阶段发展的影响极大。前期发展顺利的结果——则在此时期巩固自己的自我感觉并完全接受自我,接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获得了自我完满感;前期发展不顺利的结果——陷入绝望,害怕死亡。

(2)理解心理发展、最近发展区、流体智力、晶体智力的内涵。

①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

积极的心理变化。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婴儿、相当于学前期、幼儿期相、当于学龄前期、童年期,相当于学龄初期。少年期,相当于学龄中期。青年期,相当于学龄晚期。成年期,老年期。

②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③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不受教育与文化影响。

④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记忆储存信息为能力,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而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3)掌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并加以应用。

①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2.前运算阶段(2—

6、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一1 1、12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 1、12岁及以后)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②多元智力理论把智力定义为:“智力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解决现实问题、产生新问题,并能在该人的社交和文化中创造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或者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八种智力构成的,每一个人的侧重点不一样。这八种智力是: 1.逻辑数学智力:这种智力在侦探、律师、工程师、科学家和数学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2.语言智力:这种智力在记者、编辑、作家、演讲家和政治领袖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3.音乐智力:这种智力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造者和乐器调音师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4.空间智力:这种智力在画家、雕刻家、建筑师、航海家、博物学家和军事战略家的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5.身体运动智力:这种智力在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赛车手和发明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6.人际关系智力:这种智力在教师、律师、推销员、公关人员、谈话节目主持人、管理者和政治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7.内省智力这种智力在哲学家、小说家、律师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8.自然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指认识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其他部分的(比如云或者岩石)能力。在猎人、植物学家或者解剖学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 的表现。

(4)阐述学生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并分析其对教师的教学的影响。

一、对于场独立型学生,教师应根据这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创新能力较强的学习风格,多提供一些难度较大且具有挑战性或研究性的学习内容,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而对于场依存型学生,教师则需要根据这类学生合作意识强。

二、对于视觉型学生来说,他们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学习中,具有一走的优势,研究表明这类学生善于通过图表、画面等视觉性刺激接受知识信息,因此教师在对他们进行教学时需要多用图表法讲解,并多鼓励这类学生养成上课 作笔记的学习习惯,国培计划材料

以提高其学习效果;与视觉型学生恰恰相反,听觉型学习者在英语、语文和历史等方面的学习中效率较高,他们往往喜欢通过倾听教师讲述来接受知识信息,并在语言方面发挥其优势。

三、对于趋同型学生,教师可以根据这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较强,善于以自我为中心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特点,提 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知识信息,使其能够自主地内化外部的知识信息,并使其认知结构能得到不断的扩展;对于趋异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教师需要根据这类学生善于分析和比较,具有较强的观察和研究能力的特点,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四、对于冲动型学生,教师应该考虑这类学生反应敏捷,敢于表达的特点,注意保护其喜欢发言和回答教师提问的积极性,并在其发言和回答问题过程中循循善诱、给予点拔。

五、此外,还有少数动作型学生听课和阅读学习效果都较差,但擅长于记住情境和动作,操练、表演、画画等动手能力较强,让他们安静地坐着学习感到困难,教师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创造条件为这类学生提供“做中学” 的机会。3.教师心理。

(1)阐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与特征。

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型、开放型的教师。(2)理解教学效能感、教师控制点、罗森塔尔效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①所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②罗森塔尔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③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有多样性、自主性、持续性特征。(3)了解师生的相互作用。教学相长

(4)掌握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以及进行教学反思训练的途径。

①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 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二是通过 提高在职教师。

②教学反思训练的途径:日记、从学习者角度、与同事和专家的交流、从学生征询意见(5)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并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①概念: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它有三个核心成分: 1.情感衰竭。2.去个性化。3.个人成就感降低。

②成因:教师职业的压力、新型师生关系带来的挑战、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学校人际环境与领导

③对策:1.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教师的地位。2.关注工作的兴奋点。3.改变内部心理元素。

4.学习心理。

(1)了解学习的概念及其作用。

概念:

(一)学习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活动

(二)学习是经验的获得并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来体现

(三)学习的实质是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

作用:人类个体通过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学习又推动着人类去改造和发展社会生活。(2)理解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①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作媒介);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即:准备率、效果律、练习率。②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③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④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3)理解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其特点;掌握需要层次理论和归因理论并加以应用;掌握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①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②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亦称为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

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③归因,是人们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过程。原因本身是不能直接被观察到的,是知觉者对事件或现象的原因所作的主观推断

应用:归因疗法:对低自尊者、低自信者通过改变其归因风格来增强自尊心、自信心。(真归因与假归因)

归因激励:通过对事件的归因调动下属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归因管理:通过归因化解矛盾与冲突。归因决策:通过归因提高决策的质量。

归因训练:通过归因训练,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认知。④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一)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二)多鼓励赞赏

(三)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四)适当展开竞争

(五)创设良好的情境

(六)明确学习目的(4)了解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技能的含义。

①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知识。②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水平:符号表征、概念、命题。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③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④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

(5)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并明确教学实际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①因素:

(一)问题表征:是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信息记载、理解和表达的方式。

(二)思维定势

(三)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

(四)原型启发(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和酝酿效应(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

(五)知识经验

(六)动机和人格 ②培养途径:

(一)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的体系

(二)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五)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6)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与特点;结合实际分析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①本质与特点:强烈的求异性、奇妙的想象力、勇敢的开拓性、全方位的开放性 ②训练方法:(一)发散思维训练:

1、大脑激荡法。

2、反向法。

3、类别变动法。(二)直觉思维训练:

1、大胆设想法。

2、还原法。(三)形象思维训练:

1、图像法。

2、联想法。(四)特异思维:“脑筋急转弯”和“猜谜语”是特异思维训练的有效方式。

(7)了解学习策略、元认知的概念。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 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5.教学心理。

(1)了解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

一、传递—接受式(复习旧课--激发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二、探究式教学(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三、抛锚式教学

四、范例教学模式(2)了解布罗菲和伊伏特旬划分的课堂管理的四个阶段。

1、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的管理

2、小学中年级阶段的管理

3、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管理

4、高中阶段的管理

(3)了解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掌握行为矫正的原则及程序。

原因:1.家庭的不良教育与不良环境的影响

2.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3.应试教育产生的不良影响

4.不良心理素质的影响

矫正:1.做好预防,加强管理

2.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风建设 3.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

4.运用教育机制,对症下药

(二)德育工作基础知识。1.德育的内涵、目标与内容。

(1)了解和掌握德育(包括广义德育、狭义德育、道德、品德等)的含义以及学校德育的含义;掌握德育的意义或作用。

①含义:1.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3.道德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4.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②德育的意义 第一,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第三,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了解德育目标的含义,懂得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德育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

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

质和文明行为。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3)掌握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和人生观教育(4)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及其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含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任务:1.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主要内容:1.学习心理指导

2.生活心理指导

3.人际交往指导

4.个性发展指导

5.情感教育

6.升学与择业指导 7.青春期教育 2.德育过程及其规律。

(1)掌握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含义: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基本要素: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2)理解和掌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③学生思想矛盾内部转化规律 ④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3)熟悉学生品德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知是品德形成的指南,情是品德形成的动力,意是品德形成的保证,行是品德形成的标志。学生的品德形成一般是从知开始,以行结束。(4)理解和掌握德育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特点:1.计划性与正面性

2.复杂性与多端性

3.引导性与整合性

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3.德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1)掌握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含义。

1.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

具有指导作用

2.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3.德育途径: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学校德育实施途径主要有:

1.教学。

2.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社会实践活动。

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2)理解和掌握德育的主要原则及其基本要求。

(1)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2)知行统一原则。(3)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4)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5)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8)德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3)理解和掌握德育的主要方法及其在德育工作实践中的运用,理解选择和运用德育方法的依据。

主要方法:1)说理教育法。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清是非,提高道德认识的方法。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3)陶冶教育法。它是老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4)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

(5)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6)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选择和运用德育方法的依据:年龄特点、个别差异、德育内容、德育目标 4.师德规范与法规教育。

(1)了解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理解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含义: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重要性:1.师德对教师起调节作用。

2.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头作用

3.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2)了解和掌握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的时间(2008年)、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爱国守法—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本质要求、关爱学生—灵魂、教书育人—天职、为人师表—内在要求、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3)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对教师考核、聘用、评价的主要要求。教学成绩、师德表现(首要内容)、课堂表现、学历高低

(4)了解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的主要内容,理解《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四个基本理念:师德为先、幼儿(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5)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新颁)等法律中关于 “教师”、“学生”、“教育教学”的规定和要求。

1.教师: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学生: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篇2

与其他高校一样, 高师院校毕业生 (1) 就业压力同样很大, 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高师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指向教师, 而若想成为一名教师则一般要参加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以下简称招教考试) 。从招教考试中暴露出了高师院校毕业生在考试知识的准备和就业技能上的诸多不足。本文试图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 通过研究现行招教考试模式特点来审视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希望能够对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带来些启示。

招教考试基本情况

1. 招教考试的性质

现行招教考试始于2003年教育部对教师入编考核模式进行的改革, 此次改革制定了“凡进必考”的招教考试制度。这是一种公开选拔优秀教师的新型录用制度, 是由地区教育局或人事局统一组织的教师上岗考试。近年来, 招教考试已逐步模式化、正规化, 各省市考核制度基本统一。随着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补充工作的通知》 (教师[2009]2号) 的颁布, 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的制度开始全面推行, 形成长效机制。但招教考试不是由国家组织或省级教育部门组织, 没有统一的考试大纲和考试教材, 各地的考试内容不尽相同, 大部分地区没有统一考试大纲。

2.招教考试的程序

招教考试主要采用当地教育局或人事局组织公开考试的聘用机制, 教育局或人事局通过地区教育网或人事网发布招聘简章, 考试程序包括考核、审查、录用、签约等。考核分初试与复试两部分, 初试主要测查应聘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复试主要是测试应聘人员的授课水平和能力。

招教考试的模式、内容分析

全国各地的招教考试, 基本上都是根据地方情况制定考试计划。考试模式一般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环节, 初试以公共知识笔试、专业知识笔试为主, 复试以说课、试讲和面试问答为主。

1. 初试模式、内容具体分析

大多数省市的初试涉及的内容包括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新课程改革、教学技能与实践、教材教法与教案;专业知识为各科相应的基础性知识、技能。据粗略统计,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公共知识) 占的比例相对较小, 一般为40%, 而专业知识部分所占比例较大, 占60%。有的省市则根据实际考核的需要, 加大对教案编写的考查, 甚至分值高达40% (基础知识30%, 专业知识30%) 。

概括起来, 各省招教考试初试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两个方面, 具体如下:

通过对近几年各地招教考试初试部分模式和内容的分析, 可以发现初试有如下特点: (1) 紧密联系教学实际; (2) 死记硬背的内容减少; (3) 注重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2. 复试模式、内容具体分析

总结各省招教考试复试部分内容大致可以分为说课、试讲和面试问答两个部分, 具体如下:

复试按学科和学段 (小学、初中和高中) 分别进行。教材以及教材的版本一般会在复试通知中指定。说课、试讲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说课”是一种课前行为;“试讲”是一种课堂行为。“说课”在于说明对一定的教学课题“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教学设计思想的分析、概括, 原则上是对教案的设计阐述;“试讲”是通过现场课堂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学设计、分析与教学技能, 也就是说, “说课”是指教学的设计及其分析, “试讲”是指教学的设计及其分析的实施。概括地说, 复试主要考查考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特点是紧密结合教学实际。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现行招教考试的考察方向及目的已经相当明确:一方面要求考生必须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 另一方面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而有效地将教育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高师院校毕业生在招教考试制度下出现的问题

高师院校毕业生在大学里学习了大量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知识, 可到了参加招教考试时, 却有相当部分学生并不具有比非师范类高等院校毕业生更加明显的优势, 许多非师范毕业生通过较短时间的备考也能在招教考试中脱颖而出。这就给我们的高师院校敲响了警钟, 表明我们的高师院校在就业指导课程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分析原因可能在于:经过了七年多的不断完善, 招教考试已逐步模式化、正规化, 内容也在不断更新、补充, 逐步系统化和独立化, 与高师院校毕业生在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的差异化也越来越大。招教考试体现了社会对于教师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更新和提高, 而高师院校却仍然保留着其原有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 仍然按照过去对教师人才的要求去培养师范学生, 不能充分建立和社会教师人才需求的沟通机制, 不能及时根据社会对教师人才的考核标准调整课程设置, 这样便出现了以下尴尬的情况:高师院校的一部分学生在学校里参加各科考试的成绩可能很好, 然而一旦进入教师招聘考试那种多学科结合并且联系实际的考试时, 却无法取得满意的成绩。许多高师院校毕业生由于缺乏招教考试要求的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技能, 不得不在社会上参加一些针对招教考试的专题辅导班, 使得这些辅导班的生意相当火爆。但这些辅导机构很多缺乏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管, 不能保证给高师院校毕业生提供针对招教考试的专业、权威的指导。

招教考试对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启示

结合现行招教考试以及目前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实际情况, 以《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教学[2010]11号) 为指导, 笔者认为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的课程改革刻不容缓, 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高师院校应更加重视招教考试对高师院校学生就业的影响

近几年, 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程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虽然开始得到重视, 但不少高师院校仍然认为就业指导只是一种信息政策的传达和就业技巧的指导, 很难帮助学生在从学校跨入社会的转变中做好知识上和能力上的准备, 因此不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所以高师院校应本着对学生更加负责的态度, 重视招教考试对高师院校学生就业的影响,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教学[2010]11号) 文件的精神, 改革高师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

2. 根据招教考试的要求和特点完善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

高师院校应改变过去的那种不适应现行招教考试制度的师范生培养模式, 把高师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纳入日常教学计划, 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就业指导课程设置要与教育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在一起, 根据国家对于师范毕业生的最新就业政策, 紧密结合符合招教考试的特点, 使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目的更明确。开展示范课程评选和教学经验交流, 努力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建议有条件的高师院校设置针对招教考试的指导教研室, 鼓励专职教师到用人单位挂职, 加强对校级领导、专职教师、院系辅导员的培训。建立针对高师院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咨询室, 结合学生个人特点, 有针对性地提供招教考试相关政策、考试辅导、职业规划等帮助。逐步形成以就业指导课程为基础, 以个性化职业咨询和辅导为辅助的具有高师特色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3. 充分利用与招教考试相关的人力资源, 进一步加强高师院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近年来随着招教考试已逐步模式化、正规化, 内容也在不断更新、补充, 逐步系统化和独立化, 与高师毕业生在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差异化也越来越大。招教考试的这种变化充分体现了社会对于教师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更新和提高, 针对这种变化趋势, 如何充分利用跟招教考试相关的人力资源, 加强高师院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成为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高师院校在选任就业指导课教师的时候, 应选任对招教考试相关考试科目具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和相关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 比如针对招教考试中笔试部分通常会考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特点, 就应当选任对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和相关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 一般应选任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老师。针对相当部分省市还会考到职业能力测验这个科目, 则应选任对职业能力测验有过深入研究的老师来讲授。复试部分是分不同学科进行考查的, 主要考查考生在所报考科目方面的实际教学能力, 特点是紧密结合教学实际, 所以针对复试部分应根据学生所希望报考的科目, 选任相关科目主要负责教学实践课程讲授并且对复试环节相关要求非常熟悉的教师担任。校外还可以聘请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教师招聘主管部门的人员做客座教师, 通过他们高师院校学生可以更深入细致地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 了解招教考试的特点和要求, 以弥补校内教师在招教考试知识与经验上的不足。同时, 充分利用校友资源, 请顺利通过招教考试的校友来校作报告。校友参加招教考试的经历可以给将要参加招教考试的学生们提供非常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大量实用性很强的经验, 使就业指导课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4. 充分考虑高师院校学生的个性差异, 切实提高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有效性

现阶段高师院校还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就业指导课程针对性不强, 从而不能实现就业指导课程的有效性。目前大部分的高师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 仍然仅仅采用班级授课的方式, 简单概括地介绍一些面试技巧等方式、方法, 而没有认真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 进而针对其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得到针对自身特点的就业指导, 而失去或是削弱了对于学生个体指导的有效性。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 如何使他们在招教考试中充分展现优势, 弥补自身不足, 这是就业指导中应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高师院校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中, 应该充分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除了在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上以班级授课的方式进行就业指导外, 更多的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 进行个性化就业辅导。个性化辅导应主要针对复试环节, 复试是对考生的综合素质的全方位考察, 充分体现出考生之间的个性差异, 而这种个性差异往往会影响到最终的录取结果。高师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复试环节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特点,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包装设计”, 包括仪容仪态, 言谈举止, 讲台风格等等方面, 切实提高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有效性。

总之, 高师院校应充分重视建设具有高师特色的就业指导课程, 把招教考试作为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主要指导项目, 充分做好对招教考试的调查研究, 完善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 充分利用跟招教考试相关的人力资源, 加强就业指导体系建设, 对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全方位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教师考试网.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的性质程序及内容.[EB/OL].http://www.htexam.org/ZTaught/BKZL/KSJQ/201007/2784.html.2010-7-31.

[2]华图教育网.2010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备考攻略手册.[EB/OL].http://www.htexam.com/JXHT/ShowInfo.asp?InfoID=44503.2010-5-27.

[3]潘愚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349.

[4]徐幼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5]赵文莉.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0.

[6]喻永红.发挥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体意识[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6.

[7]李雄, 刘山川.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10.

[8]阮朝辉.大学毕业生就业现象及其本质的理性追问[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5.

[9]陈宇光, 温贻芳, 高慧.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

[10]张丽娟.高师课程设置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28.

[11]高海生, 傅军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几点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2.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篇3

一、招聘的人数、岗位及资格条件

(一)办公室文字秘书1名

岗位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位,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共党员,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有实际工作经历者优先。

(二)政治处文字秘书1名

岗位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位,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共党员,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有实际工作经历者优先。

(三)管理系(社科部)教师2名

岗位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位,应用心理学、社会学或社会工作学专业。有副高以上职称者优先。

(四)信息工程系教师2名

岗位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位,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有副高以上职称者优先。

(五)基础部体育教师1名

岗位要求:2010年应届毕业生,本科以上学历,学士以上学位,体育专业,身高1.80米以上,有篮球专项特长者优先。

以上招聘人员均要求35周岁以下(1975年6月30日后出生),有副高以上职称者可放宽至40周岁。

二、招聘工作的步骤和程序

(一)组织报名(2010年8月9日—11日)

应聘者持个人身份证、个人详细简历和近期1寸免冠照片1张到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政治处报名。

(二)资格审查(2010年8月12日—15日)

(三)面试测试(2010年8月16日—17日)

1、应聘教师岗位的人员,主要采取试讲方式进行。

2、应聘信息工程系教师岗位的人员,加试计算机应用技能。

3、应聘文字秘书岗位的人员,主要采取考核写作能力的方式进行。

(四)考核(2010年8月18—24日)

(五)体检(2010年8月25—26日)

联系电话:0771-57013030771-5703110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篇4

下图为甲湖泊区域水循环示意图。历史上甲湖泊曾经是一水浅面积大、水温较附近深水湖高的湖泊,湖水几千年来从未干涸。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该湖泊却突然消失,被称为“死亡之海”。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A.陆地内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海陆间循环 D.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 【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水循环包括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三种类型。发生在陆地及上空之间的为陆地内循环,发生在海洋和海洋上空的为海上内循环,发生在陆地与海洋及上空之间的水循环为海陆间循环。读图可知,该区域水循环只发生在陆地及陆地上空,与海洋没有关系,所以水循环类型为陆地内循环,故选A。

2.甲湖泊干涸过程中,其湖水主要进入()。A.岩石圈 B.水圈 C.大气圈 D.生物圈 【答案】C。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中公教育解析】读图可知,该地为沙漠,而在沙漠中有绿洲存在,说明该地气候干燥,降水少,蒸发旺盛,湖水减少后主要通过大气蒸发,进入大气圈中,湖水本身就是水圈的组成部分,且该地气候干旱,生物量少,水分蒸发不会进入生物圈内,故选C。

3.若该地区地壳相对稳定,则导致甲湖泊干涸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A.植被破坏 B.降水量减少 C.气温升高 D.人口剧增 【答案】D。

【中公教育解析】湖泊干涸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外主要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有关,该区域植被覆盖率低,且几千年从未干涸,说明植被减少不是湖泊干涸的主要原因;该地降水量本来就少,不是近段时间发生的现象;气温升高不会导致千年没有干涸的湖泊突然消失;最可能为人口激增,为了满足粮食需求,大量引河水灌溉,发展种植业,需水量增加,导致入湖河流水量减少,造成湖泊干涸,故选D。

韩国济州岛被喻为火山地形的博物馆。岛上城山日出峰高182米,为10万年前海底火山爆发形成的山峰;拒文岳是世界自然遗产,除火山洞窟外,还完整保存着钟乳管、钟乳石、石笋、岩洞珊瑚等种类繁多的溶岩洞生成物。下图为济州岛简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济州岛地表岩石物质主要来源于()。

A.地壳底部 B.上地幔上部 C.上地幔下部 D.岩石圈底部 【答案】B。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中公教育解析】由题目材料可知,济州岛被喻为火山地形的博物馆,所以地表岩石多为岩浆岩,而岩浆岩形成物质为岩浆,岩浆来自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故选B。

5.城山日出峰海拔低、起伏和缓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作用 B.风力作用 C.海浪作用 D.冰川作用 【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任何一种宏观地形都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材料可知,城山日出峰为10万年前海底火山爆发形成的山峰,但是海拔最高处为182米,说明由火山喷发形成山峰以后,又经过外力侵蚀作用,削高填低,使得地表起伏和缓,读图可知,该山峰位于岛屿边缘,主要受海浪侵蚀作用,故选C。

6.济州岛形成溶岩洞的条件是()。

A.有质地坚硬的岩石 B.有风化裂隙发育的岩石 C.有层理构造的岩石 D.有可溶性岩石 【答案】D。

【中公教育解析】由材料可知,岛上保存着钟乳管、钟乳石、石笋、岩洞珊瑚等种类繁多的溶岩洞生成物,属于喀斯特地貌,是在石灰岩分布地区,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发生溶蚀形成的,所以济州岛形成溶岩洞的条件是有可溶性岩石(石灰岩),故选D。

以上是教师招聘考试高中地理练习题解析,希望能对您的备考有所帮助。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篇5

一、单项选择题

瑞达胡老师解析

1、教育要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价值,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持这种观点的是()A精神分析派

B行为主义学派

C认知学派

D人本主义学派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D,人本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2、教育心理学中的结构主义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A华生和斯金纳

B布鲁纳和奥苏伯尔

C佛洛依德和荣格

D魏特海默和考夫卡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B

3、桑代克初步解决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问题,他主张研究教育心理学应采用()A观察和测量的方法

B调查和观察的方法

C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D实验和测量的方法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C,桑代克用猫做实验就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4、德国心理学家苛勒采用“接竿实验”和叠箱实验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从而提出了学习的()

A灵感——顿悟说

B灵感——试误说

C完形——顿悟说

D完形——试误说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C,常识类知识点。

5、教育心理学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的()

A影响因素问题

B成长环境问题

C学习问题

D教师问题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C,教育心理学早期研究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方面,比如桑代克的“联接-试误说”。

6、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A发展心理学

B思维心理学

C学习问题

D教师问题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C,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8、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理论,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的年龄是()A3—6岁

B6—12岁

C12—18岁

D18—30岁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B,小学阶段。

9、个体的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A最近发展区

B最近联合区

C最近运动区

D最近感觉区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用“跳一跳摘桃子”可以形象的理解。

10、随生理成熟曲线的变化,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在成年期保持一段时间以后,开始逐渐下降的智力是()

A晶体智力

B流体智力

C情绪智力

D三元智力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B,流体智力指基本心理过程的能力,它随年龄的衰老而减退。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它与教育、文化有关,并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只是到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11、儿童在听了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后,认为海因茨不应该去偷药,因为如果人人都违法去偷东西的话,社会会变得很混乱。这些儿童的道德水平处于()A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B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C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D维护权威和秩序的定向阶段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D,12、在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中,学习者表现出视觉、听觉和动觉刺激的不同偏好程度,属于()

A感觉通道的差别

B想象通道的差别

C思维通道的差别

D意志通道的差别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

13、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就是()

A寻求他人帮助

B获得社会帮助

C获得机构帮助

D助人自助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D

41、既是德育客体,又是德育主体的要素是()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资源

D德育大纲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B

42、学校要求各班推选3名校班“三好”学生候选人,张老师只把班上的考试成绩前三名的学生上报。张老师的这种做法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A教书育人

B严于律己

C德育资源

D德育大纲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C

43、品德结构的四个要素中具有催化剂作用的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

44、小倩自私霸道,同学们都不喜欢和她玩,班主任老师通过和她交谈,循循善诱,小倩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主动和同学们道歉,从此她和同学们相处融洽。班主任老师遵循的德育原则是()

A连贯性原则

B导向原则

C一致性原则

D疏导原则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

45、桂阳小学本学期开展了两次全校性德育活动,一次是“文明从我做起”评比活动,另一次是“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这种实施德育的渠道或形式是()A德育管理

B德育途径

C德育模式

D德育价值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B

4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常常来描述教师职业的道德的()A创造性

B无私性

C社会性

D教育性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B

47、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一种()

A社会现象

B集体现象

C个体现象

D文化现象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

48、德育方法的运用应该依据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学生的()A年龄的特点和个性差异

B年龄特点和学习效果

C个性差异和学习态度

D个性差异和学生愿望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

49、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应坚持的司法原则是()A表扬为主,惩罚为辅

B惩罚为主,表扬为辅

C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D惩罚为主,教育为辅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C 50、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更是教育人的终极目标的重要教育理念,这种教育是()

A生命教育

B生存教育

C安全教育

D生活教育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

51、宋宝独自照顾妈妈的事迹感动了社会,被评为市“十佳少年”。最近,学校开展了向宋宝学习的活动。该活动运用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B

52、学校教育实践中处理教育活动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是()

A教师职业标准

B教师专业标准

C教师职业道德

D教师教育原则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

53、这学期乐乐没有参加刘老师亲戚办的校外补习班,刘老师便经常找乐乐的茬,上周还把他调到教师最后一排坐,乐乐感觉刘老师不如从前那样喜欢自己,这个材料表明刘老师没有做到的是()

A公平待生

B言行一致

C严慈相济

D以身主教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 54、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小学老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中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A重要目标

B重要机制

C重要策略

D重要依据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D

5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

A创新型社会

B和谐型社会

C学习型社会

D发展型社会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C,文件内容。56、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指明了义务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是()A全面发展

B适当发展

C整体发展

D品德发展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文件中指出是均衡发展,选项中无此项。

57、黄老师到上海参加了技能培训活动,回来后教研组的其他老师想分享他的培训资料,遭到黄老师的拒绝,这种做法表明黄老师()

A不能严谨治学

B不能以身作则

C不能团结协作

D不能爱岗敬业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C

5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个人依法办学,负责筹措该学校办学经费的主体是()A举办者个人

B当地政府

C当地教育行政部门

D当地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

59、《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终身学习”的具体要求不包括()拓宽知识视野

B更新知识结构

C勇于探索创新 D乐于廉洁从教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D 60、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是()A德育过程

B美育过程

C智育过程

D心育过程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

二、多选题

61、编制教育心理学调查问卷应该注意()

A问卷题目不宜过多

B问卷的编制应尽量生动有趣

C在问卷中可以加入一些探测题目

D在正式施测之前进行信度效度分析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BCD 62、以下选项,属于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是()

A逻辑—数学智能

B音乐智能

C成功智能

D人际智能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BD 63、行为改变法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常见方法之一,它包括()A项目核检表法

B代币法

C契约法

D自我控制法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BD 64、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有()A教学目标是什么

B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C选择什么测验手段

D学生如何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BC 65、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表现在()A教师的认知特性

B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

C教师的人格因素

D教师过程的感受力和领悟力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C 66、在教育情境中,激发学生外在的学习动机常用的描述有()A设置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

B激发认知好奇心

C及时反馈学习结果

D进行积极的评价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CD 67、创造性与智商存在一定的关系,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高智商者,智商一定不会低

B高智商者,创造能力可能高也可能低 C低智商者,创造力一定不低

D低智商者,智商一定低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B 68、培养学生抗诱惑力,教师可采取的措施有()

A满足学生的需求

B说理

C榜样的强化

D善于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心境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BCD 69、为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要求教师做什么()A对学生形成合理的期望

B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C合理利用信息传递

D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BCD 70、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A思维的道德情感

B直觉

C想象

D伦理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BCD 71、关于教师资格认定的说法,以下表达正确的是()A取得教师资格证的人员首次任教师,应当有试用期

B中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C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师资格证是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主管部门认定

D经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合格的公民,要求有关部门认定其教师资格的,有关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条件予以认定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CD 72、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除了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之外,还包括()A政治教育

B宗教教育

C道德教育

D法纪教育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C 74、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A德育形式

B德育内容

C德育方法

D德育评分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BC 75、实际锻炼法是指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体活动以培养良好的道德方法。运用的方法是()

A坚持严格要求 B调动学生主动性

C坚持实事求是

D注意检查和坚持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BCD

三、判断题

76、相关研究直接推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答案解析:错误 77、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活动的心理调节机制方面的变化。个体的心理调节机制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心理因素构成。答案解析:错误

78、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人格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答案解析:错误

79、虽然男性智力表现比女性智力表现较晚,但是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答案解析:正确

80、教师职业角色是指教师自身和社会对教师群体行为模式的一系列期望。答案解析:正确

四、不定项选择题

96、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答:“家有父母,怎能自作主张?”冉求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 孔子答:“当然立即去做”。公西华对此很不理解。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去做,子路遇事轻浮,所以要加以抑制,是他谨慎。”

A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因材施教

B根据学生的智力因材施教

C根据学生的情感差异因材施教

D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因材施教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C 97、一位外语教师字教COCK(公鸡)一词时,班上有一个学生突然怪声怪调的说:“有没有母鸡呀”,顿时全班一片哗然。教师平静的说有,不仅有母鸡还有小鸡这个词,接着一一讲解,并表扬了这位学生的勤学好问,但也批评了他的说话方式。这样机智的处理,既没有干扰正常的教学,还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受到了教育。次这个材料表现出该教师善于()A因势利导 B与时俱进 C自我反思 D随机应变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D 98、一个偶然的机会,家境贫寒的小明读到香港艺人刘德华的成功故事,尽管刘德华先天条件不具有特别的优势,但是他作为一个演员,特别热爱演艺事业,做事认真坚持不懈,演技越来越成熟,也成为观众最喜欢的演员之一。小明深受启发,从此,小明以刘德华为榜样,认真做事,踏实做人,并不断告诫自己“只有坚持。只要勤奋,做刘德华那样的人,自己终于有一天会像刘德华一样在自己本职工作中取得成功”。

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小明的行为是哪些强化的结果? A直接强化

B替代性强化

C自我强化

D效果强化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BC 99、在杜钦斯的一个实验中,要求使用大小不同的容量器量出一定容量的谁,用数字进行计算,第一道第七题全部可以采用B-A-2C的方法进行计算,但第六题和第七题还可以采用A-C或者A+C的方法进行计算。实验分两组进行,实验组从第一题做到第七题,控制组制作第六第七题。在解第六第七题时,实验组中大多数人仍采用B-A-2C进行计算,而控制组则全部采用了简便的方式进行计算。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A问题呈现的方式

B情绪与动机状态

C思维定势

D原型启发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C 100、有的教师把纪律不良的学生安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只要他们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教师对他们的分心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这种做法会降低学生的自尊,自信水平和自我效能感,从而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形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他们会更有意识的破坏纪律,这是不可取的。此材料题型教师在安排座位时要注意()A防止学生产生消极的或否定的纪律体验 B 不能让学生形成表面遵守纪律的态度

C将成绩好的学生安排在教室中间靠前的位置 D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D 101、上图为漫画“一顶帽子”,请根据气质类型的理论,判断第一行右侧的先生的表现属于()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 102、本学期,班主任赵老师决定让班上同学轮流做值班班长,当赵老师告诉王建轮到他时,他不假思索的说我不想当,这让赵老师很吃惊。在赵老师的耐心询问下,才知道王建是害怕影响学习。王建最近已经多次拒绝参加班级活动了,在班上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伺候,班级开展活动赵老师也有意不再找王建,但厂商在班里表扬活动中表现好的同学,这样既鼓励了参加活动的同学,也促使王建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招还真灵,看到别人都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学习也不受影响,王建被触动了,开始积极主动参加班级活动。依据德育过程的相关理论,此材料表明()A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参加活动的过程

B德育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说服、灌输和要求

C德育过程是统一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D 103、新学期开始,班主任汤老师发现班上不少男生头发很长,汤老师琢磨用什么办法让他们自觉的把头发剪短。中午班主任汤老师特意去理发店把自己的头发精心的理了一次,下午班会课,汤老师问大家他发生了哪些变化。当学生说出老师理发了,汤老师又问,我很想知道你们的老师理发之后怎么样?于是汤老师听到了一篇赞扬声,最后汤老师说感谢同学们的真心夸奖。交流会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第二天,汤老师欣喜的发现那几个长头的同学头发变短了。

根据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此材料表明汤老师()A运用了榜样示范法,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了典范 B运用了说服教育法,对学生进行反复劝导 C贯彻集体教育原则,注意到集体教育作用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篇6

2019广西电网招聘考试简历审核要提交什么材

料?

广西电网招聘考试简历审核要提交什么材料?广西中公国企招聘小编来告诉你:

(1)《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校园招聘报名表》。请下载并如实填全电子文档后,使用A4纸双面打印1份,本人在签名处手写签名。填写时务必按表格中有关要求填写,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准确,无重大遗漏或隐瞒。

(2)学籍验证报告。由学生自行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是公司开展2018年校园招聘相关工作的唯一官方网站,敬请广大毕业生注意。

(二)我公司在招聘过程中均不收取任何费用,任何针对我公司招聘的辅导班、复习资料等,均与我公司无关。

(三)毕业生对个人填报的应聘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公司将取消应聘者的相应资格:

1、伪造、涂改或提供非本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

2、伪造、涂改各类证书、毕业生推荐表、成绩报告单、学历学位及相关资格证书、获奖证明的;

更多招聘请查看

http://gx.jinrongren.net/gqzp/

3、修改毕业院校、所学专业名称,虚报在校成绩和获奖荣誉的;

4、在应聘考试过程中作弊或协助他人作弊的;

5、应予取消资格的其他情形。

(四)“招聘动态”信息查看方式:打开zhaopin.csg.cn网站,光标放在导航栏“招聘公告”文字上方,待光标下方出现子菜单,点击最下方的“招聘动态”子菜单,并在页面左侧“招聘单位”中点击“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查看我公司相关招聘动态信息。

(五)为保证及时收到考试等相关信息、通知,请毕业生保持通讯畅通,及时关注网站通知。未入围者不另行通知。

高校教师招聘的评价中心技术 篇7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高校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多。目前面向社会的公开招聘是高校录用教师的最主要方式。一个有效的招聘应该对应聘者的基本素质进行科学的测评, 以衡量应聘者是否具备了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因此如何做好教师招聘工作, 有效测评应聘者素质成为高校人事和师资管理部门共同关心的课题。

二、我国高校教师招聘存在的问题

1、教师招聘计划不够具体

目前很多高校都是由各用人单位先上报所需招聘教师的要求, 然后由人事部门发布和组织招聘。人事部门没有过多的从学校长远发展和学科建设方面考虑, 缺乏具体的人力资源规划和岗位工作分析, 而是经过简单相加汇总制定出本年度招聘计划。还有的高校招聘主要由人事部门决定, 招不招人, 招多少人, 怎么招人都由人事部门负责。因此往往招不到适合的人才, 招聘具有随意性和经验性。

2、人员测评的过程不够客观

国内高校招聘教师的甄选方式基本上是人事部门经过简历的筛选后, 组织一次面试, 后选择课程试讲, 就决定是否聘用。面试常常采用非结构化面试的方式。在招聘过程中, 由于信息收集不全面, 容易受到学校领导或具体负责招聘工作者的主观影响, 造成招聘的不公正。

3、能力和素质测评内容不够全面

我国许多高校教师招聘是依据应聘者的学历、专业、毕业院校等来推测其能力和素质情况, 往往在招聘中过多看重文凭和专业而忽略其他, 只要专业对口, 学历越高, 其他要求越松。这种对应聘者的测评缺乏对应聘者进行教研能力、品质特性、动机及胜任与否的测评很难实现为学校人才储备打下基础。

三、评价中心技术概述

评价中心是二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人事测评技术。它包含多种测评方法和技术的综合测评系统。评价中心采用的主要技术有:文件筐测验、无领导小组讨论、有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管理游戏、智力测验、投射测验、面试等。评价中心作为一种综合的多种测评方法的人才测评技术, 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四、评价中心技术主导下的高校教师招聘体系

1、成立招聘机构, 拟定招聘计划

高校教师招聘的评价中心小组成员最好有高校领导、人事部门和具体院 (系) 用人单位混合组成。在选拔时要尽量选取知识面广、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事前还必须经过专业心理学家的严格训练, 使其熟悉评价中心的各项具体的操作过程。在评价中心技术实施中, 高校招聘机构必须要具有清晰明确的目标, 提前制定一套科学的评价中心招聘体系, 这样可以使招聘有章可循, 有序进行, 避免招聘的随意性。

2、进行工作分析, 发布招聘信息

工作分析是招聘的基础, 有助于确定工作内容, 为下一步确定评价的指标和设计模拟情境提供素材。在工作分析中, 要综合高校教师工作岗位的性质、种类、核心要素等方面的内容, 并结合高校的战略发展、核心目标、组织文化等关联性高的活动分析具体岗位的特征, 概括出这一工作所需的素质。在明确各项招聘人员素质要求基础上, 高校要准确的向潜在的应聘者传递招聘信息。高校在发出招聘信息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简历筛选, 缩小应聘者的范围, 通过该环节者筛选的应聘者可以到学校参加进一步的评价中心测评。

3、构建评价指标, 建立评价模型

在构建评价指标过程中应结合工作分析的结果, 得出与应聘岗位相关的素质要求和其应该达到的标准, 再依据这些素质要求和标准, 构建评价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评价中心测评是由测评者根据观测结果进行多方位评定, 在测评的过程中一般是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进行, 因而建议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来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评价。在具体的评分过程中, 可以使用五级评分来描述不同指标下各种典型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4、选择测评方法进行测评

评价中心所涉及的多种测评方法分别侧重于不同的测评维度, 在实际的操作中, 招聘者可以借鉴工作分析确定的工作维度, 选择合适的方法。借鉴拜哈姆的“评价中心测评指标与测评素质维度对照表”。本文制定了在高校教师招聘中可供参考的测评素质维度和评价中心测评方法的搭配表 (表1) 。

5、测评观察记录与综合评定

在测评实施过程中, 评价者要对与测评对象有关的拟评价指标维度相关的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收集。在记录阶段, 每位评价人员要客观记录与评价维度有关的行为, 并将观察到的行为分类记录到相应的测评指标中。在每项活动结束时, 评价者要根据测评记录做出初步的评定。然后所有的评价者根据每个应聘者的全部描述, 共同讨论其在测评指标上的评价等级, 根据评价的数学模型进行综合评定, 最后由评价者讨论得出最终的一致意见, 并写出评价报告。

6、背景调查和体检, 做出录用抉择

评价中心技术适宜对被试者的能力指标、个性特征、动机与职业倾向进行测查, 而对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职业道德不适宜, 所以为了进一步验证求职者的知识和职业道德, 我们选择对应聘者进行背景调查。一般而言还要对应聘者进行体检, 以确定应聘者身体状况是否适合高校的工作。最后由具体的院系用人单位和人事部门共同讨论作出录用决策, 并安置候选人到合适的岗位中去。

7、评估招聘工作和建立人才信息库

在招聘结束后, 高校还应对招聘工作进行评估, 检查评定招聘工作按计划执行的程度, 检验招聘的效率和质量, 审核招聘的花费, 总结招聘中的经验和不足。另外还应结合评价中心测评的结果对拟聘任的高校教师开展有针对的指导, 让其有机会弥补在评价中心测评中的不足。人事部门还可以对本次招聘未能录用的优秀的人才建立人才信息库。当高校发展战略有了新的调整时或对人才需求比较迫切时, 高校可以主动出击可以直接与其沟通联系, 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评价中心的成本。

五、结束语

本文尝试构建一套系统的招聘体系, 帮助国内高校提高招聘工作的有效性。但作为一套比较复杂的人才评价技术, 评价中心存在着以下的不足: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时间较长操作, 难度较大;由于应聘者对模拟情景的不适应, 导致不能发挥真实的效果;难以反应应聘者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等。基于此, 在具体的评价中心应用中要结合高校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和精简, 有选择的使用评价中心技术。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为了有效地测评到应聘者的真实水平, 可以进行一次预测评, 帮助应聘者了解评价中心技术。在具体应用中可以结合其他的一些测评技术, 如背景调查、笔试等来考察应聘者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等。

摘要:评价中心技术是现代化人员素质测评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本文针对高校教师招聘中存在的问题, 对招聘中采用评价中心技术的体系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高校教师,招聘,评价中心

参考文献

[1]Howard, Ann.A reassessment of assessment centers:Challenges for the21st century.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Personality, 1997, 12 (5) :13-40.

[2]李璞.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高校教师招聘[J].湖北大学学报, 2009, (4) :352-355.

上一篇:花园餐厅运营管理下一篇:初中英语语法冠词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