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原则

2024-07-19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原则(精选12篇)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原则 篇1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文明古国, 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极其珍贵的记忆。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勾画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的叙述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 (物) 抒情咏志、含蓄隽咏……因而, 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 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 对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都给予了重视。那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呢?

一、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 在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中, “读”是第一大法, 而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更要注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诵读。

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方法很多, 如表演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等,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为了让学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我经常采用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那就是让学生手脚并用, 打着拍子来读。《毛诗序》中说:“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天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既然诗人在“咏歌之不足”时, 犹须“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 那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 我们就可以让他们一边读一边“手舞足蹈”。当那种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和着拍子从学生的口中流溢出来时, 我们一定会为之感染, 学生也记忆深刻。

二、教师要以学生为主题, 发挥指导作用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用亲切、热情、平等的讲授态度, 生动、幽默、形象的教学语言, 努力创造出一个轻松的、民主的、舒畅的学习气氛。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古诗词, 一定会轻松愉快, 劲头十足。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 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授之以渔”, 教给学生理解古诗字词义的方法, 要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语句意思的途径, 要鼓励学生在体会古诗词意境和体验情感的同时提高古诗词阅读和鉴赏能力。如教学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鹏鸣翠柳) 》时, 可尝试让学生自己通过查阅工具书, 初步了解诗句意思;再通过诵读, 进一步理解整首诗的意境;通过品味, 体验作者的情感, 教师在关键处作些强调或在学生困惑时帮助释疑。

三、让学生品字析词、自悟感情

“一字值千金”, 用这句话来形容古诗中的精妙之字绝不为过。这就是中国语言、中国文化的精深之所在。要想使古诗教学成为学生接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起点, 就要让学生体会到这种精深。如《暮江吟》中, 诗人抒写了深秋傍晚江边的景色, 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赞美之情。教者可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红”等关键词, 以及“珍珠”“云”形象的比喻, 想象红日西沉, 一弯月牙悄然东升, 脚边小草清露滴滴, 一派和谐、宁静的江边美景, 再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 赞美的语调反复吟诵,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从而显示小学古诗教学以情感为纽带的魅力。让学生体味古诗用字的精准, 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诗词的运用能力。

四、让学生运用想象, 理解诗意内涵

要想在诵读中发掘古诗的内蕴, 就要善于想象。单个字词在词典里的意思与在诗句里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它在诗句里更有具体的语境意思。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体会诗句的内涵。如李白的《静夜思》, 这首诗每个学生甚至许多学龄前的孩子都非常熟悉, 但要真正领悟诗句所表达的内涵, 必须真正理解“举头、低头、思、望”这几个动作。它们并不是简单而平常的动作, 而是诗人因思念家乡的亲人而未能入睡时所作出的自然而然的动作。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挥巨大的想象力, 把自己想象成是远离家乡的“诗人”, 对着明月, 时而遥望, 时而低头的动作, 从而理会诗人漂泊他乡的孤寂之情。

清代李渔说:“和盘托出, 不若使人想象无穷。”古诗是高度概括的艺术, 有时会留有许多空白, 我们在诵读欣赏的时候, 要运用合理的想象进行填补或扩充, 丰富诗歌的内容, 从而更深刻地领悟古诗句的意思, 更透彻地感悟古诗的意境。

五、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自学古诗

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 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多积累一点古诗文呢?我们除了每节课尽可能适当安排多一点教学容量, 教学内容的理解不要追求一步到位之外, 还要讲一点“多多益善”的策略。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古诗三首《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秋思》 (唐张籍)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时, 我就让学生讨论:“这三首诗的时代背景不同, 诗人的境遇也不同, 为什么教材要把它们编在一起让我们来学习呢?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点呢?”由于学生对古诗已经基本理解, 所以很快就能领悟出教材的编排是“别有用意”的。虽然时代背景不同, 诗人的境遇不同, 但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点, 都表达了羁旅之人一个共同的心声——“对亲人, 对家乡的思念及热爱”。在中国古诗中, 像这一类的古诗还有很多,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 多找一找, 并认真地抄出来, 在班级中好好地交流, 以达到拓展延伸的目的。在古诗文教学中, 教师一般都可以采用主教的一篇带一组自由阅读的办法, 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增加阅读量, 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感受中华古诗文是一个浩大的文化宝库, 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的有代表性的经典和诗文大师,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

新课程改革给古诗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 课程标准以及考试对文言文策略的一些变化, 本身就体现了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及社会对文言文基础教学的关注。的确, 学好古诗文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 提高语文素养, 于国家、于个人都是很重要的。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原则 篇2

《古诗两首》一首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七言绝句《元日》,另一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我们知道,诗作讲究意境与情感,而诗人所作诗篇的时代背景又与诗作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我们暂且撇开诗作内容本身来看诗人作诗的背景,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位诗人都有着同样的抱负,即革故鼎新。这两位大诗人都是当朝的大官,在朝廷中身居要职,他们都希望自己的祖国繁荣昌盛,于是都极力主张改革,推行一些新的`举措,新的做法,然而不同的国君对新事物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宋朝的国君竭力支持王安石的新政与改革,于是,王安石除旧布新,一切都非常顺当,于是王安石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而柳宗元的新举措却遭到了反对,甚至朋友也被杀,自己被下放到永州做了一个司马,在这儿过了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期间,朝廷的一些小人还要陷害他,朋友也杳无音讯,此时,他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两相对比不难看出诗人心境之差异,这正所谓“诗人心情不同,作品意境也不同。”

如果说王安石的《元日》是一篇得意之作,那么,柳宗元的《江雪》则是一篇失意之作。理解了这一点再让学生走进诗文,将两首诗对比着学,使这两首原本看起来不相关的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无论是对诗作的内容本身还是对诗人的情感的理解与把握都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篇3

1、紧扣诗眼,提纲挈领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它是一首诗的主旨所在,属画龙点睛之笔。只要抓住了诗眼,鉴赏古诗时就能提纲挈领,准确理解诗义。一首诗因诗眼使人更觉灵动与透彻,透过诗眼可以洞悉诗人的内心,可以把握诗歌的精髓。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绿”字,经过诗人多次的捻须苦思,改动十多次,终究凝聚成全诗的“眼睛”,这一个“绿”字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万物复苏,千里江岸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又在这无限生机中隐约表达出诗人奉诏回京的别样滋味。“绿”成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外显,凸显了该诗的神韵,使这首诗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

2、创设情境,让学生看一看。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走进课堂,作为教师,要借助这些媒体向学生传递教育内容,可以使声、形、色融为一体,为课堂教学创造立体化环境,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宽信息传递的渠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古诗教学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学生理解诗文内容、再现诗文画面、感受诗的意境、感悟诗情,都有着莫大的帮助,从而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之意境。 如在教学《登鹳雀楼》时,文未出,声画先行,学生眼前展现的是一幅诗人站在黄河边观赏山川美景的中国水墨画,耳边回响的是古琴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渔樵问答》。此时,学生仿佛就置身于诗人当时的情景之中,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当时诗人在想些什么,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为接着的学诗明理打好基础。

3、编成故事,让学生说一说。

由于古诗的语言要求凝练, 它就不能像散文那样细细地表述,古诗中会有跳脱的空白。因为这一点, 也就给古诗以无限的张力, 给读者以巨大的想象空间。想象力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我们应该利用诗歌的优越条件来达到训练的目的。如《早发白帝城》一诗,诗人是如何" 还" 的?――三峡旖旎风光使诗人陶醉其中?豪饮斗酒,诗兴大发,赋诗百篇?"人逢喜事精神爽",与艄公对话?如此等等空白,都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驰骋上古诗文本所开垦的原野,把想象的结果编成故事说一说,充分体会诗人李白的喜悦之情。

4、体会思想情感

体会古诗感情,是真正读懂古诗的标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情况。由于时代的变迁,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难。如《春望》,其表达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形式与今就很不相同。小学生年纪小,体会感情尤为困难。怎样引导学生克服体会古诗思想感情的心理障碍呢?(1)适当介绍诗人写作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当地的情况。如教南宋林升的《题临安邸》、南宋陆游的《示儿》、清人龚自珍的《杂诗》,就应该介绍诗作的时代背景,那么,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就减少了难度。(2)以情激情,促进学生情感迁移,使学生和诗人情感产生共鸣,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和亲人的感情,想象如果自己和亲人分处异地时,将如何思亲,遇到过年过节一人独处,心里又会有什么滋味,再体会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就不难了。(3)披文入情,从诗的内容探求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作蕴含的哲理。如《塞下曲》,可抓住诗作内容——李广夜里误石为虎,射石没矢的情节,进行分析,体会诗人对李广将军勇武的赞叹之情。(4)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品味。要教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思考诗作内容,在头脑中画画,反复吟味,体会思想感情。

5、拓展延伸,鞏固学习效果

语文学习,不只局限在课堂上和课本上,真正的语文学习,需要学生们自学求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因此,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就要对作者的时代、人生经历、思想感情等“写作背景”有所了解。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也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找知识生成和拓展的空白,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草》在这个方面可称经典之范例。诗中“荣”“枯”二字的理解是难点。于老师从一年有四个季节这一赏识入手,让学生先用简笔画画出每个季节小草的样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个季节小草的特点,然后,于老师在黑板上用一条线将四季划分为春夏与秋冬两个时段,请学生各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每个时段小草的特点,最后连起来说说。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于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巧妙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语言积累和诗意、诗境和谐地形成“对接”,自然而然准确地理解了“荣”与“枯”及整句诗的意思,体味了文字所传达的意蕴。同时,于老师请学生自由上台,自由发挥对“春风吹又生”的理解。在活跃、充满生机的自主学习中,学生既理解了诗意,又感受了小草的欣欣向荣。

总之,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在古诗的教学中,诗句的理解, 基础知识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归宿到能力的培养上。 我们在教古诗要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一是朗读能力; 二是理解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三是诗的欣赏能力。因为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另一位先哲也曾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都说明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古诗教学来说,它也是十分重要的。 总而言之,把握好以上三个环节,小学古诗教学就能达到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基础训练与能力培养兼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陈大伟.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4]冯艳. 快乐识字教学实践初探[J]. 中国体卫艺教育论坛, 2008,(01) .

[5]盛淑兰.定西地区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现状调查及教学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原则 篇4

一、教材为我所用

是“用教材教”, 还是“教教材”, 这个问题, 经常成为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其实, 这个问题, 本来就不应该成为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面对语文教材, 一个语文教师, 要有清晰的自觉意识, 而不是处于原始自发状态之中。一节语文课能带给学生什么, 思考这个问题, 不如思考:一个语文教师的全部语文课能带给学生什么。而且, 所有的教师应该思考:我们作为教师, 要带给学生什么, 要从学生那里学得什么, 我们需要与学生共生。

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应该能从中发现自我, 并认同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 每个语文教师的语文课, 都注定要注入语文教师自己的个性特色。面对教材, 语文教师必定有他自己的选择和对策。最重要的是, 这种选择和对策, 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与其说教育者应该去培育一个怎样的人, 不如说教育者应该追求自己做一个怎样的人。一个语文教师, 应该确立自己的语文教学追求目标, 这个目标绝不能只是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考或高考时, 你的学生的语文分数达到多少, 而应是通过你的语文课堂教学, 你要传递给学生什么, 从中你自己渴望获得哪些成长。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在真正的教育和应试所需要的分数之间, 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连接点。应有不急之务, 必有不得之失, 须知去就之分, 乃可获得自由, 守住自己精神的净土。因此, 从教师本人出发, 对于语文教材的使用, 应该有其内在的定义与追求。

对于语文教材的处理, 固然是个资源多向整合的过程, 但是, 千万不要忘记, 所有的资源都是为我所用的材料, 教师个人对文本的解读才是最重要而关键的。对于文本的解读, 不是固态的过程, 不是一次性成形的, 是个动态的过程, 需要反复体认、不断变化加深, 甚至会自己推翻自己。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就必须重视自己思考能力的锻炼、提高和加强自身本领, 必须拒绝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必须杜绝人云亦云, 重视独立思考、自由精神、完整人格的培养。

语文课堂教学, 应该追求个性化, 而不是依赖教参, 一本教参包打天下,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老师所说, 依赖教参会使“独立思考成为一件极端困难的事情”。失去了独立思考, 丧失了个性意识, 没有广阔的眼界、开阔的胸襟、睿智的思想, 阅读教学就不可能具有触类旁通的丰富、由表及里的透彻、敲击心灵的深刻。但是, 如果仅凭一时的激情冲动, 对于教材的取舍随意不羁, 对于课程的安排天马行空, 没有清晰的目标, 没有科学的序列, 逞意使才, 无所用心。阅读教学虽表面热闹, 但实则凌乱, 其教学效果也必然低效。

所以说, 教材为我所用的原则, 最基本的前提是, 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为什么这么做, 以及采取什么手段来做, 经由什么路径达成。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不但要有深厚的学养做底气, 更要有专业的素养为依托, 要把教书育人当做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唯其如此, 在面对教材、学生和自我的时候, 一个负责任的成熟的语文教师, 他才能够做出合理的取舍, 他才会做出一个既有个性又有目标还能够保证按序达成并有效弥补的教学安排, 他才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语文教学风格, 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与学生一起不断地共同成长。

二、宏观把握与微观品味兼顾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 有太多的语文教师, 将好端端的课文, 上得索然寡味, 把丰富多彩的语文教材, 教得味同嚼蜡, 让丰厚沉实的文化底蕴, 变作难以承受的轻飘飘。其中最常见的“变宝为废”“化神奇为腐朽”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考什么教什么, 怎么考怎么教, 师生都成了考试的傀儡, 什么文化文明、美感意义、素养能力……统统见鬼, 所有文本都只为考试服务, 全部的课堂教学就是一个考前热身, 不断地炒冷饭。第二种, 则是阅读标准化、机械化、零件化, 将文本肢解割裂之后, 断章取义, 咬文嚼字, 弄到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而不自知, 还以为得其三昧。

第一种, 一见而面目可憎, 只有生存的恐惧, 而无生命的饱满, 自不必多言。这第二种, 却很值得探讨一番, 因为它很有迷惑性, 甚至常被误读为是在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也常常自我标榜为最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其实, 这是一种寻章摘句的阅读法, 仅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在阅读时只搜寻、摘录华丽词句, 下很大力气品味分析, 却不做深入研究, 等到写文章时, 则套用、抄袭前人章法和词句, 没有创造力, 也就无法培养出鲜活的个性。

三、阅读、写作和鉴赏相结合

阅读、写作、鉴赏是语文教学的三个核心, 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将三者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加深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前所述, 我的阅读教学步骤:第一步, 是整体感知, 梳理脉络, 宏观把握。第二步, 是对文本的具体赏析或者深入探究, 即微观的品味。第三步, 是写作, 以读促写, 以写带读, 读写结合。第四步, 是鉴赏, 写作中必有品鉴评判, 有欣赏分析, 而品评赏析之于阅读写作, 也是一个互相转化、促进的关系。第五步, 则是汇总成章, 相互交流, 各取所长。将这几个步骤, 落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久而久之, 学生阅读、写作和鉴赏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语文素养也会得到有效加深。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阅读对象不能仅仅是一本语文书, 阅读是没有边界的, 教师应该做的, 是打破语文课堂的樊篱, 多开几扇门, 多造几页窗, 给学生拓宽阅读的领域, 为学生的思想插上翅膀。在这浮躁喧哗的时代, 读几本好书, 可以让泪水洗净尘霾, 使心灵获得重量。并且, 给我们力量, 给我们勇气, 给我们直面生活的信心, 懂得这世界上, 还有许多更有价值的事情, 就在这里, 让我们去关注, 去流泪, 去发现真正的疾苦;去担当, 去改变, 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篇5

雷山县排告完全小学 冷可明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勾画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的叙述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物)抒情咏志、含蓄隽咏……因而,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对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都给予了重视。但是,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下面就自己在古诗方面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春夜喜雨》一诗,诗人杜甫在创作此诗时,因陕西旱灾严重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浓,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

二、嚼字品词,加深理解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进一步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重要步骤。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如《梅花》一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就能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将“绿”换成另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诉学生作者曾试用“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

三、学会想象,体会感情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比如在学习《锄禾》这首诗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幅画,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学生争着说:

“我看到了一个中午,有很大很大的太阳”。

“我看到一个农民伯伯在地里锄草,他的衣服全汗湿了,他很辛苦”。

“我们吃的饭都是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

这就是诗中的真实画面,根据学生所说的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懂得珍惜劳动,珍惜粮食。

小学教材所选的古诗大都是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学习每一首诗如果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画面,那学生对诗的内容无形中就了解了,在引导中也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四、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也便于学生熟记背诵。

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篇6

一、情感引领,架起文学桥梁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力戒刻板。在进行每课古诗教学时,都应批准激情点,以此做契机。如《赠汪伦》是挚友篇;《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每首诗作都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从中汲取文学营养。

二、巧用媒体,情景结合

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台。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然后播放瀑布奔流的视频;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此时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淡化诗意,晶析诵读

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那么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但是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精华,受到熏陶感染。

四、启发想象,升华主题

想象是创造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古诗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续讲故事,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如《寻隐者不遇》一诗的教学中让学生续讲故事,他们的故事给了我意外的惊喜。生A讲:"诗人兴致勃勃来游园,主人不在,万般失望,抬头看见盛开的红杏,没想到红杏开口说话,向诗人介绍了园中美景……"生B讲:"看到诗人即将扫兴而归,便主动招呼诗人,告诉诗人它们的烦恼,它们被关在园中只能看到头顶上的天空,它们多么渴望外界的自由……"看,学生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心灵的火花得以进发。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使他们在诗中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意。在教学"遗民泪尽胡尘里"诗句时,我播放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并从旁低沉解说,让学生闭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借此激活学生脑中相关表象,缩短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心灵差距。比如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正押着遗民修筑城墙。"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挥着皮鞭抽打着移民,生活多么痛苦啊!"

五、拓展阅读,培养诗趣

我们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由此及彼地进行相关链接。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古诗,教学方法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 中国一直都被称为“诗的王国”, 韵律优美、铿锵有力的古诗词一直都是中国最值得骄傲的文化瑰宝。古诗的语言凝练含蓄, 意境深邃, 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形式:歌江山美, 吟边塞情;或纤柔卑弱, 或明快清新;有悲凉慷慨, 亦缠绵宛转;有诗仙李白的豁达, 更有诗圣杜甫的沉郁。因此, 语文学习中, 古诗学习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中国诗词讲求平仄押韵, 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识记, 特别是那些经典的诗词背后还蕴含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是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一、指导感情朗读, 引导学生体会音韵美

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古诗对仗工整, 平仄有律, 读起来朗朗上口。古诗以独有的音韵美和节奏美, 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古诗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 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 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 采用各种形式的读,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和积淀。

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 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他们反复诵读。宋代万岳说:“书不厌频读, 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 仔细品味, 而不以背诵为满足, 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 我们还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教学前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有的课文两首诗, 要理解其编在一起的缘由;这首古诗在本单元的作用, 与古诗前后课文的联系。二是对诗进行归类。如爱国诗、友情诗、边塞诗、田园诗等。三是适当安排改写、仿写训练。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展开想象。进行表演、绘画、演唱, 真正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使学生学中有趣, 趣中有美, 美中有物。

根据以上古诗教学要点, 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探求, 自学能力大大增强, 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同时把古诗学习当做一种乐趣和享受, 从而真正使古诗教学发挥特有的魅力, 让古典文学的精华渗透于他们的血液中, 在他们的生命中散发芳香, 让他们的生命因古诗而灵秀。

二、保持课堂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开始阶段激发学生兴趣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但是, 课堂学习不是几分钟而是四十分钟, 怎样在这四十分钟内保持学生的兴趣, 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重要考验。

为了坚持不懈地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 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就要在诗歌的内容或者诗歌营造的情境上做文章。

比如在学习孟郊的《慈母吟》时, 我首先让学生集体朗读诗歌一遍, 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诗歌的大意, 当然这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因为由题目入手学生对于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就有了总体把握, 即对于母亲慈爱的一种歌颂。然后根据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诗歌内涵, 我提问学生在自己的诗歌积累中还有没有类似歌颂亲情的作品。学生想起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背诵这首诗歌。

针对这个诗歌中心, 我提到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中亲人的思念和牵挂。然后让学生对这 首诗和《慈母吟》进行背诵记忆。

三、运用情境教学法, 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教学古诗时, 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 多条渠道创设情境, 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如下。

1.介绍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其特定的生活背景和个人阅历, 学生了解了这些以后, 就能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如教《游子吟》时, 由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当时环境相差甚远, 我对《孟母三迁》的故事作补充,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值得一提的是, 介绍背景只是古诗教学的前奏或插曲, 因此, 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 言简意赅, 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2.联系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 拉近距离, 搭起入境桥梁。如袁枚的《所见》描绘的是骑牛高歌的牧童, 忽然停歌静立捕蝉的生活画面, 明白如话, 浅显易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自己心情愉快时放声高歌的情景和平时捕捉蜻蜓、蝴蝶等 昆虫时的体验, 使他们的脑海中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感受到诗的画面美。

3.运用直观形象。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限制, 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 这时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等辅助手段,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 就容易理解诗意。

4.丰富情感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 、场面。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再现能力、想象能力, 又帮助学生弄懂了诗意, 感受了古诗意境之美。

四、古诗学习要有一定的目标性

目标性是指为学生规定古诗背诵的任务, 要求学生按质按量完成, 不能只求数量而不求甚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 有的老师虽然也为学生制定背诵任务, 但是缺乏监督性, 背过的篇目不检查, 也不复查, 因此很多学生虽然背了很多诗词, 但是记忆效果往往不佳, 这也是一个需要注意、并且要加以避免的主要问题。

比如, 上面说的我们要求学生每天背诵一首古诗, 但是, 并不是说今天背过的就再也不检查, 而是要定期对学生的记忆效果进行评估。这个评估即对上一阶段学习的总结, 也是加强重复记忆, 让背过的诗词在头脑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以七天为一个周期, 每周的周一总结上一周的背诵情况, 以督促学生复习背诵为目的, 并进行相关测试, 不仅涉及默写, 还要设计关于诗词含义和中心思想题目。然后以两个或者三个星期为另一个阶段, 深化复习内容, 这样不停地向前“倒带”, 就能很好地督促学生对已学诗词进行总结和复习, 最终将诗歌记牢。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篇8

一、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最好催化剂。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文教学, 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会对学生学习古诗文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在教学古诗《嫦娥》时, 可以从学生喜爱的神话故事入手, 通过讲述嫦娥偷取灵药, 飞向月宫的传说, 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再范读诗句, 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 从而进入嫦娥飞仙的诗境。此时, 无需教师再做提点, 学生已能做到书声朗朗了。

再如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画面, 聆听古朴典雅的音乐, 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 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也是很好的激趣方式, 更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如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 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 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 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 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以美的氛围, 为学生学习这首诗做好情感铺垫。教师再介绍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容易进入古诗的学习。

二、以古诗为载体,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在教学中教师以古诗为载体, 给学生一个自然和谐的环境, 让学生感悟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悠远的历史, 土陶艺术、国画、民乐、书法、文学等构成了中华文化宝库。古诗, 是中华文化中绚丽的瑰宝。古诗的意境则是古诗的灵魂。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曾说:“昔人论文字, 以意为主。”古诗的意境, 是生活图景和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是文学评论家衡量古诗优劣的标准。

因此, 教师在教学古诗时要尽力地营造氛围让学生入境感悟。在教学《枫桥夜泊》时, 创设了这样的意境:悠扬婉转的笛声在教室上空飘荡, 屏幕上, 夜空、丛林、江水、古寺……悠远、深邃。孩子们微闭着眼, 完全进入诗的意境。此时拉开全诗教学的序幕:笛声悠悠, 宁静的画面上出现《枫桥夜泊》的诗句, 潇洒的童体字从四面八方飞入, 经过一番碰撞后, 排列成整齐的四行, 还熠熠生辉。动情的配乐诗朗读在耳畔响起……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诗境, 感受诗人枫桥夜泊时的心情, 和诗人一起去谛听那一声声钟鸣。

三、加强诵读, 体味诗味, 陶冶情操

自古以来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 可见读的重要性。古诗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文学体裁, 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 并且古诗都是韵文, 句式整齐, 音韵优美, 语言精练, 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 学生也比较喜欢背诵。在古诗教学中, 教师应避免过多的讲解, 而应让学生反复诵读, 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味诗人当时的心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小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 记忆力也处于黄金段, 记忆力比理解力要强得多。让学生先读, 然后会背诵, 这样对于诗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了, 正如“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然而在读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和语调。有的论者认为, “在领会作品的涵义和价值之前, 接受者应该先欣赏它的情感和语调方面。整个接受过程都是在语调背景上并在其催化作用下进行的。接受者可以感受到它的艺术提示作用。” (鲍列夫)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运用恰当的语调带领学生朗读, 体味诗味。另外,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朗读形式, 例如分小组朗读、配乐朗读等, 甚至可以适当的模仿古人读诗时的样子, 配以适当的动作,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古诗, 陶冶他们的情操。

四、运用多媒体, 辅助教学

在古诗词教学中, 恰当运用电教手段, 音画合璧,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作用, 对理解古诗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着很大的帮助。如在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时, 课件演示各幅重阳节热闹、欢快、团圆的照片, 其间配上欢快热烈的中国民族音乐, 让学生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而面对此情此景,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 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其间配上哀伤的音乐) 。两种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 帮助学生超越时空, 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生动的画面, 让学生感受到了王维的孤独、寂寞, 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因此在吟诵时, 使得学生见其形、感其清, 深入其中, 读得淋漓尽致,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拓展延伸, 巩固、提高古诗词学习效果

每一首古诗词几乎都有一段浓缩的历史, 一个浓缩的生活场景。如何在诵读、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还原历史, 还原生活场景, 让学生能更深刻地了解到诗词的美感呢?因此我们在教学古诗文时应抓住时机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 扩大储存量。如学完高适的《别董大》, 你是否还知道其他送别的古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 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 完全可以跳出教材, 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 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 自己所知仅是苍海一粟, 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篇9

小学古诗教学有其特殊性, 在教学要求中众说纷纭, 但基本的一条就是要让学生对每个字、词、句做出明确的解释, 并能够直译成现代文。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下, 我总结出古诗教学大致分为四个步骤, 现把它称为古诗学习四步法。

一、释诗题

诗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作者拟题时往往绞尽脑汁。诗歌的题目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只要细加分析, 就能基本分清诗歌的类型, 弄清诗歌将要表达的内容。通过明白诗题的意思来为诗歌的学习做好铺垫。如我在教学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时, 让学生先分析题目的意思。分析过程中很多同学不知道“子聿”做何解, 所以不能完整的理解诗题。在通过引导后学生得知“子聿”是陆游的小儿子, 根据《示儿》的学习经验, 马上就说出了诗题的意思。并分析出古诗的内容与陆游和小儿子说的话有关, 成功的为学习古诗内容做出了铺垫。

二、知诗人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通常是有感而发, 或触景生情的情况下。那么作者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出这首古诗呢?通过对作者的了解, 可以分析出作者创作时所处的背景, 心情, 以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一来对于诗歌的内容就更加容易理解。如《春望》这首诗是“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 (756年) 八月, 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所俘, 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如果学生对作者所处的创作的背景不了解, 那么就很难理解“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这句诗的思想感情, 更不能理解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 以及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的内心感受。

三、明诗意

经过前面对诗题的解析, 诗人的了解, 再来理解诗文的内容就简单了许多。首先在学生学习生字词时, 就已经能通顺的朗读古诗。再通过看注释、查字典, 学生们已经基本明白诗句的意思。以此为基础, 让学生进行自我感知, 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示儿》这首古诗时, 在学生已经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的情况下, 借助字典查阅疑难词语。接着我又为学生创设陆游在弥留之际与孩子对话的情境, 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自我感知, 没想到学生居然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充分地了解了诗意。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来理解诗句的内容, 就显得尤为重要。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 同学们了解到作者是朝廷收复失地的情况下创作。对“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马上就做出了正确的解释。这样一句接一句的结合前面的诗句进行分析, 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诗的意思。

四、悟诗情

古诗的情感多是隐性、含蓄的, 少有外向的。那么怎样来引导学生感悟出古诗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呢?在了解了背景, 解析了诗题, 明白了诗意后。我要求学生去思考:1.古诗写了什么?2.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是喜悦, 还是悲伤?是愤怒还是忧愁?是孤独还是感伤……往往同学们在理解诗意后马上就能正确的回答出来。“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 通过抓住诗歌的关键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孤独感,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 作者孤独的时候创作了这首古诗是想表达什么呢?学生们抓住“节日”与“思亲”这一点进行分析, 很快就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是作者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并且溶入到诗的情感中去, 和作者产生共鸣, 达到感悟诗情的效果。

优秀的古诗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 优美的诗句, 深刻的内涵, 精炼的语言, 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正确把握作品蕴含的情感, 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使学生热爱古诗词, 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

摘要:《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诗文不少于150篇。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地位, 那么, 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些古诗词呢?本文就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进行总结, 并明确古诗教学思路, 为学生创设情境感悟诗歌内容, 从而高效率完成古诗课堂教学任务进行阐述。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篇10

(一)小学生在现有经验下学习古诗词比较困难

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知识还相对比较薄弱,生活经验也相对比较少,对于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没有生活经验加以辅助是很难理解的。比如说学习《悯农》,学生没有在农间老劳动时的辛苦体验,就比较难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辛酸。在学习曹植的《七步诗》时,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没有深入的了解,对曹植和曹丕的关系也不是特别清楚,就很难体会到曹植在诗中所表达的手足相残的悲痛之情。对古诗词中意境的理解是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和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小学生对这两方面的理解都比较薄弱,学习古诗词自然就有一种难度。

(二)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古诗词教学认识存在误区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家长往往只是注重怎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对古诗词的教学只是停留在讲解单一的知识点上,只是要求对古诗词进行背诵,却忽略了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的理解古诗词所包含的意义。在这种一知半解的学习状态下,学生会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恐惧心理,进而对古诗词的教学产生负面的作用。

(三)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教学模式落后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很多小学教师对古诗词教学仍然停留在旧的教学模式上。大多是采用对旧知识进行检验和巩固,对新学的知识进行讲解,通过留一定的作业,达到让学生巩固与提高。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通常都是教师在台上讲一整节课,但是讲解的内容又是把古诗词中的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思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不管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接受这些知识点,教师只管一味灌输,学生很难建立对古诗词知识点的系统化认识,知识结构难以构建,学习起来就会很吃力,这种旧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教学方法。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改进方法

(一)导入情景,联系实际进行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对于没有什么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人来说是难度比较大的。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在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后,就选择退缩。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导入恰当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古诗词中所包含的情感。同时还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将古诗词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和古诗词所营造的教学氛围相吻合,让学生在不自觉的耳濡目染中进入到古诗词所营造的氛围,学生理解和学习古诗词就会容易很多。比如说在学习《游子吟》时,教师给学生营造的学习氛围应该是母亲对孩子的念念不忘的母爱和孩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了《游子吟》的基本理解之后,让学生讲述妈妈为自己做过的最感动的事情和自己为妈妈做过的最感动的事情,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游子吟》这首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能够锻炼到学生讲故事的能力,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

(二)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所包含的情感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态度和看法,教师要对古诗词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自己情感,并且将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教授感染给学生,使学生也能够产生共鸣,进而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极强的专业素养,才能给深层次的理解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把古诗词中的思想感情讲述给学生,让学生达到共鸣。教师必须要有比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审美能力,理解古诗词的意境的同时还必须要能够用小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对小学生来说比较困难的古诗词的学习。教师应该时刻保持着积极稳定的情绪,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引领学生积极向上的思考问题,时刻鼓励学生,给学生树立起学习古诗文的信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去学习,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古诗词中国获取满足感,认为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

三、总结

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过五千年文化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的结晶,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要好好继承和发展。而对小学生从小就以优秀古诗词进行熏陶,是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第一步。同时学习古诗词也能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净化学生的情感世界。对小学语文的教育事业有着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加强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在当今情况下仍旧有很多问题。小学生在现有经验下学习古诗词比较困难;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古诗词教学认识存在误区;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小学古诗词时感到压力很大,教学效果不理想,让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很吃力,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发展。因此必须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改正不足,完善教学体制。

探析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中国一直都被称为”诗的王国”,韵律优美,铿锵有力的古诗词一直都是中国最值得骄傲的文化瑰宝。因此,语文学习中,古诗的学习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中国的诗词讲求平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识记,特别是那些经典的诗词背后还蕴含着诗人自己的丰富的情感世界,是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但是要做到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于诗词的感受力和热爱,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诗歌本身的特点有效果的安排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欣赏古诗、背诵古诗。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对于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有自己的如下的一些体会和建议。

一、利用点滴时间对学生进行古诗教学

通常在学生早读的前几分钟,我会安排学生背诵一首诗词,首先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环节尽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其次,早上学生的记忆力比较好,好没有受到其他事物的干扰,记忆的效果比较明显。利用早上的黄金时间段,利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一首新的古诗,既不会让学生感觉到压力,又让学生尽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确实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做法。而且对于诗词的选择也要尽量的选择一些有经典性的篇目,通常我会选择唐诗宋词三百首中的篇目和一些主要诗人的重要作品,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隐等等的诗词,还有李煜和李清照的诗词,而且在最初的阶段,对于诗词的选择往往是比较容易理解而语言韵律也相对比较优美的诗词,用来提升学生对于诗词朗读和背诵的兴趣。比如在学生二年级的时候,我让学生诵读的是宋代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对于学生来说这首诗没有多少的生字,容易识记,而且通过字面的意思也能比较透彻的了解诗歌的主要大意就是男女之间的思慕之情,容易理解。而且读起来韵律和谐,也有一种美的感受。

二、倡导自主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他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遇,因而不同的人,在读它的时候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感受,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曹雪芹写《红楼梦》,肯定不会像今天的人们想得这么多、这么复杂,也未必如现在的《红》学大师们所分析的那么全面、深刻,然而不同的人读后,得到体会却都是不同的。再如唐人王翰的《凉州词》,有的人读后感到英雄豪放,有的感受到苍凉悲壮,有的则感受到战争的无奈与边塞的悲凉。在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常把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强加于学生,那就会抑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反映着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积淀不同,文化底蕴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审美的结果也就不会相同。有一位名人说得很好: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智慧既指向眼睛所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进行古诗文的教学,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对于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能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就行。在诗意的理解方面,一定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的最好的理解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如何去“意会”意境,体验情感呢?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通过个性化的、有感情的诵读,才能体会到诗的真味。比如《泊船瓜洲》一诗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这些词,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之情,学生只有经过品读理解,才能体会到诗人思乡之情的真切。同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才能够与诗人产生共鸣,这种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而且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们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音律美、意境美、形象美,还可以广泛地积累语言,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三、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学生从背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了一种生命的快乐。

总之,古诗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传统。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如何更好地进行古诗教学,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让我们为之倾力探究,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火炬一代一代传下去吧!

参考文献:

当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浅析 篇12

语文教学的目标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提升学生的表达,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第二阶段是丰富学生的心灵, 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第三阶段是提高人民素质, 延续中华文明。古诗教学对三个层次的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均有重要的作用:

1. 古诗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写作技巧上, 中国古典诗歌种类繁多, 如借物抒情、卒章显志、欲扬先抑等;在题材方面, 中国古典诗歌的选材广泛, 诗人们借诗歌抒发对大千世界和美好生活的种种体验。中国古典诗歌所具有的浓郁的抒情性、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 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诗歌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诗人雪莱说:“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的记录。”每个青少年本质上都是一位诗人, 让年轻的心灵走进诗的国度, 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融合, 他们将透过诗歌与先哲对话, 这将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 充实他们的心灵, 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 人文科学素养更加深厚。

3. 诗歌教学可以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诗歌如同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 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 是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宝藏。学习古典诗歌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在学生心田上播下民族优秀文化的种子, 才能使已经维系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不在历史的洪流中消亡, 并不断生根发芽, 发扬光大。

二、加强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之策略

1. 提升教学质量从教师做起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语文教育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教师只有具备足够的诗歌阅读量, 对诗歌的思想精髓和艺术魅力有深刻的理解, 才能将诗歌的内涵用授课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因此, 提升诗歌教学的质量应当从教师做起。师范类院校应重视提升学生的诗歌积累量, 教师自己也要具备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另外, 学校不能陷于应试教育的泥潭, 应为教师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 搭建有效的学习平台, 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实现教师和学生诗歌素养的双提升。

2. 诗歌教学应以学生为本

目前, 小学诗歌教学往往是枯燥的分析、机械的背诵、沉闷的默写的无趣组合。这样的诗歌教学模式, 自然会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调动学生的诗歌学习热情, 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利用情境化教学。“文章不是无情物”, 诗歌是诗人们对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感所思的浓缩载体, 在诗歌教学中, 只有恰当利用情境化教学, 才能让学生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社会背景, 进而领略诗歌的思想内涵。通过情境化教学, 能引导学生从诗内走到诗外, 理解诗歌创作的情境, 形成与诗人的情感共鸣。

(2) 巧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的普及为诗歌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利用多媒体进行诗歌教学, 可以使学生进入诗歌的特定情境, 产生如临其境之感。“诗言志, 歌咏言, 声依永, 律和声。”在诗歌教学中, 可以将诗歌与音乐相结合, 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3) 开展趣味诗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 可围绕诗歌教学开展形式多样、趣味横生的活动, 让学生们在趣味活动中尽享诗意之美。如开展诗歌小组演讲大赛, 让学生课后搜集资料, 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比赛, 这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演讲能力, 更可以变被动为主动, 使学生自主地进行诗歌的学习和研究, 提升学习积极性。又如可以开展课堂表演的形式, 让学生们将诗歌的内容用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更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综上,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觉得加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策略, 可以从提升教师素质、激发学生兴趣着手。当然,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诗歌教学并无固定之法, 本文对诗歌教学的探讨只是冰山之角, 关于诗歌教学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以求促进诗歌教学的完善。

摘要:小学古诗教学对于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情操、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 只有充分立足于提升教师素质, 并以学生为本, 才能有效提升小学诗歌的教学质量, 发扬古诗教学的人文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参考文献

[1]沈奇.西方诗论精华[M].广州:花城出版社, 1991.

上一篇:Web个性化服务下一篇:异常行为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