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共12篇)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 篇1
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即通过“主题”整合阅读教学内容, 零散的语言形式因为主题获得内在意义上的链接, 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获得对主题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小学主题式语文阅读教学是对阅读教学语言形式孤立、学习内容零散的交际阅读教学法的改进。主题及其相关内容作为发展语言能力的媒介被重点呈现, 学在情景中, 关注语言的意义而不是语言的形式, 将语言学习置于丰富而有意义的仿真情景中。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地方, 而且成为学生提高整体素养的地方。
1. 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
基于语言阅读教学理念, 围绕主题进行篇章和段落拓展手法的分析, 归纳、操练语言点, 在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快速的阅读速度、良好的阅读习惯、得体的交际能力方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 引导学生从中掌握阅读技巧, 学生就能具备扎实过硬的阅读基本功, 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在语言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语言所承载的内涵, 提倡内容学习与语言学习相结合。
语文语言的意义和语文语言交际功能始终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学生始终关注丰富有序的语言内容而不是没有意义的语言形式, 学习始终发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是一个反复刺激、不断加深印象的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与输出机会。主题式语文阅读教学以主题为中心组织繁琐零乱的语言材料, 从听、读的角度为学生集中提供可观的目的语输入。主题资料库最能集中散乱的语言形式, 配合学生记忆和运用。以主题为中心的语言阅读教学在孤立零散的语文知识间建立起一系列内在联系, 有利于学生获得全面的、整体的、具有一定深度的认识。
3. 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有利于主题式阅读的开展。
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 是以“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 加强整合”为编写思想的, 即各单元均有一个明确的阅读主题, 如人教版第五册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专题, 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 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等。第四单元专题是“细心的观察”, 单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人们在观察中的发现:有的观察鲜花, 发现鲜花开花的不同时间;有的观察蜜蜂, 发现蜜蜂辨别方向的能力……这就有利于在课题开展中以语文教材为中心, 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 提炼出阅读主题,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课外阅读中引导, 让课外阅读更好地成为课内阅读有力的凭借和依托、扩展和补充。
4. 主题阅读, 是塑造心灵的阅读。
学生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从哪里来?特级教师于永正很直白地告诉了我们:是从他们的读书中读来的, 并不是依靠老师每天在课堂上讲来的, 并不是依靠老师给他们天天做题目做来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整本的书。”可老师们似乎没有领会到课程标准的最精要的理念主旨。现实中, 语文课堂教学就一直走在“一课一课地教”“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问”“一个点接着一个点地讲”的路上, 课堂上学生们干得最多的事情是“顺着老师的意思满堂回答”, 课后学生干得最多的事情是“完成铺天盖地的试卷”“做完一本又一本的练习册”。当这一叠叠的试卷一本本的练习册完成后, 让学生们下笔写写东西, 会突然发现, 他们笔下凄凉。时间长了, 还会发现学生们原本会发亮的眼睛在语文课堂上已经黯然无光, 这一切是那么的可悲。师生们就这样痛苦地一日复一日地重复上演着“少、慢、差、费”的语文教学悲剧:师生都苦不堪言。
主题阅读找准了学生们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点, 一切从读开始, 多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书。巧妙地以教材主题为主线, 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将阅读方法由课内习得迁移到课外应用, 让阅读实现“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让学生们在有主题的阅读中, 获得思想, 获得情感, 获得知识体系的生成。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 老师还苦吗?学生还苦吗?不, 不苦, 都在享受, 享受着种种主题带来的情感熏陶;都在吸收, 吸收着种种题材课文带来的理解、写作的方法。
5. 单元式导读教学的总领。
单元导读课重在导, 以单元导语为切入点, 带领学生对整组内容进行整体感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导趣, 引发情感参与。学习一个单元要两周时间, 为使学生在这段时间里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良好状态, 此环节的设置至关重要。二是导读, 全面感知内容。这里的读, 是指整体的浏览感知, 是将课文、资料袋、插图有机融合, 引导学生对整组内容获得整体印象, 形成单元主旋律。三是导学, 明确学习任务。导语中对本单元的教学在人文目标、学法目标、实践目标上均提出了要求, 应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四是导行, 课内延伸课外。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搜集相关资料 (进行指导, 分组进行, 增强针对性) , 为后面的学习铺垫一种共同的学习情绪,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扩大语文学习的平台。下面我谈谈对单元导读课过去和现在的认识。第一, 不能再“放不下”。教师不能再求全求细了, 要注意这种课型的关键在“导”上, 要引出学习之路, 要激发学习兴趣, 才能帮学生叩响学习之门。第二, 不能再一味详讲文章了。我就这样做过, 导读有几个段落, 领着学生们学, 一共有几段, 每段讲了什么, 说一说, 议一议, 忙得不亦乐乎。我们不能再一味详讲文章了, 要注意这应是本单元的纲领。要切实紧紧围绕住单元主题, 贴近单元主题, 让这成为单元导读课的落脚所在。在单元教学起步时, 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主攻方向。预习全单元, 让学生粗知单元内容, 对单元的整体脉络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这是总领阶段的另一重要任务。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由学生通读, 有时也可由教师概述。有必要提高通读要求, 可适当提出思考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往往与通读全单元同步进行。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 篇2
(一)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窦桂梅
摘要:小学语文主题教学,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单篇教学支离破碎、目标不清及教学方式僵化、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等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综合思维指引下,以主题的方式,整合课内外资源,以“语文立人”为核心,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以及教学价值,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引导儿童生成主题,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思维提升、精神丰富,整体提升语文素养。以“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三个一”质量标准为目标,整合资源,体现儿童立场,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体系,创新了“主题·整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主题课程资源库。
一、研究的缘起
从教近30年,从普通教师到特级教师,再到学校校长,我始终没有离开课堂,紧跟时代脚步,开展研究与实践,发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难以形成核心价值观
新课改前,部分教师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人文精神培养;新课改后,部分教师以尊重学生的名义放弃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很难让学生拥有真切的情感体验。要么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要么上成训练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矛盾始终没有解决。
(二)教学内容支离破碎,难以整体提升语文素养
单篇课文篇幅短小,不能给学生足够的语言材料和思维空间;篇与篇之间缺乏联系,学生不能从比较中发现语言规律,学习的内容、获得的体验呈碎片化;教师一课一课地教,甚至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窄化为学习教材本身,无法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教学目标不清、教学方式僵化,导致儿童学习负担过重
面对语文教学丰富的内容,教师很难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从满堂讲到满堂问,再到满堂论,始终不能跳出内容分析的套路,教学方式单调。为了应对考试,学生要进行大量重复、机械的训练,学习负担过重。
宏观上说,这些问题事关学科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代表了语文教学某些积重难返的核心问题,是课改的“硬骨头”。微观上说,这些问题又是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事关“语文立人”理念的实现。笔者专注小学语文实践研究近30年,在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内容、实施策略、课程资源、评价等方面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改革尝试,后逐步发展完善为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思想和实践体系。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旨在以语文立人为导向,探索怎样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完整人格。
二、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理论构想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单篇教学支离破碎、目标不清及教学方式僵化、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等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综合思维指引下,以主题的方式,整合课内外资源,以语文立人为核心,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以及教学价值,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引导儿童生成主题,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思维提升、精神丰富,整体提升语文素养的一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一)核心概念
主题教学中的主题,是围绕小学阶段儿童发展特点以及生活经验、语言学习规律、优秀文化传统等确定的核心语词;是与儿童的生命成长编织起来,生发语文教育意义的立体的、动态的“意义”群;是语文教学所传承、创生、发展、传递的核心价值观。主题的表现形式通常是语词。
有些主题侧重指向语言学习规律:包括如何进行语言的积累、理解、运用等方法,如,执教图画书《我的爸爸叫焦尼》中突出的“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有些侧重指向思维品质:包括分析概括、对比思辨、想象创造等,如,执教《皇帝的新装》创生的“回到事情本身”主题,引导学生借助语言生成意义,提高思辨能力。还有些侧重指向学生精神品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敢、自强、谦卑、博爱、尊重、感恩、互助、责任等个体成长价值观,如,执教《珍珠鸟》中烘托的“信赖”,《三打白骨精》中体现的“向善”。
主题选择的根本原则是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主题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最初主题选择是静态的,即提取文本蕴含的关键词句作为主题。随着执教经验日渐纯熟,主题的选择发展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学生在与文本、同伴、教师以及自我的对话中,自主选择、建构主题,充分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力,尊重了他们的选择权。主题选择还要遵循阶段性、开放性的原则。不同维度的主题,伴随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断内化、深化、发展变化,搭建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沟通的桥梁,潜移默化地配合、呼应学生思维发展与生命成长的重要节点和节奏,烙印成他们独特的文化“胎记”。
(二)理念与实施原则
语文教育在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创造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小学语文主题教学主要基于以下理念:
语文立人。聚焦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挖掘有利于学生的生命成长的语文内容,在与主题的交融中形成学生成长的内核,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
整合思维。整合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体验,实现课堂的整体构建。
儿童立场。儿童站在课堂正中央。主题由儿童生成,儿童质疑贯穿课堂,儿童反馈作为实践检验标准。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张扬个性,激发创造力,提高参与意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主题教学指向儿童语文素养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升,实施主题教学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去实现双基,但又不拘泥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传授。课堂教学既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得到培养。
主题教学内涵,契合核心价值观,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方法,既在理念上引领,又提供可操作的实践体系。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二)一、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的过程与方法
(一)探索阶段(1994.9—2000.8)
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不同。后者有严密的学科和教学逻辑体系,但语文教学内容多,内涵深厚,但缺乏系统性,碎片化现象严重。尤其对于新手教师更是摸不到门路,经常眉毛胡子一把抓。通过我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六年“语文教学的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课堂实践,与学生一起创生了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冲破教科书内容的束缚,率先提出为学生生命奠基的“三个超越”。
“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抓手,一个样本。我们要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作一种可以改造的教学内容。没有一本教材具有普遍适用性,教师要根据学情审
“立足课堂,超越课堂”——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教育社会学者认为课堂是浓缩的社会,是展望社会的一扇窗。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课堂的空间束缚,教师要勇于带领学生“走出去”,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加工处理教材。对于语文学科,有意识地扩展阅读内容、自选课程资源尤为重要。引向生活。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增进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尊重教师,超越教师”——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学习。但是教学相长,学生与教师是教学中一对不可分离的矛盾体。如果不了解学生,教学无从下手。教师要蹲下身子,把儿童当作学习成长中的伙伴,与儿童一起去探求语文学习奥妙。
以“三个超越”使“语文教学着眼于人的发展”,这样的实践理念在当时是超前的。“三个超越”也为世纪末语文新课标的修订提供了借鉴。然而“超越”不能没有边界,“超越”需要整体布局,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结构化、序列化。由此,主题教学的雏形呼之欲出。
(二)形成阶段(2000.9—2007.8)
2000年,又新带一年级,跟随课改脚步,结合课标,借鉴西方课程统整理论,尝试将教材中单篇课文碎片化的教学内容,以主题加以统整,通过一系列课例研究,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
2001-2003年,执教《朋友》《再见了,亲人》,分别以“友情”“伟大的友谊”为主题,一篇带多篇,牵主题一发,带动听说读写全身。在“窦桂梅专业成长思想”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主题教学“,《人民教育》专题报道。著名语文教育家霍懋征现场听课并高度评价:主题教学是一种创新模式,让教学内容集约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
2004-2005年,继续以课例推动。从文本中提取主题,以主题优化整合多种课程资源,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从中提取“好好儿活”,群文共读《我与地坛》《合欢树》等,引发学生对“珍惜生命”的深思,促进精神发展。而后加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如《游园不值》由“不值”,对比《雪夜访戴不遇》的“不遇”,体味“不遇中有遇”的主题。
2006-2007年开始实践不同文体的课例。经典诵读,如《村居》在古典诗词的吟诵涵咏中体味“居安思危”主题,带动相同主题诗词诵读;整本书阅读,如由《三打白骨精》导读《西游记》,《丑小鸭》导读《安徒生童话》等。把阅读课纳入课程体系,实现了“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内阅读教学化”。
又一个六年多的实践研究,主题内涵逐渐丰富,形成了“情感·思辨”为主线,“体验·生成”为特征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模型。主题教学因其独特的主题内涵,已经从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发展为一种教学思想。
(三)深化阶段(2007.9—至今)
如何让思想烛照现实,更好提升儿童语文综合素养和核心价值观,我运用“主题·整合”思想,借鉴多种理论系统构建,完善教学体系。
依据课标,主题统领,将主题教学思想融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质量要求把控课堂教学。2003年,曾提炼出“三个一”的校本语文教学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经过前后十余年的努力,进一步细化完善“三个一”,出版了12册《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以下称《目标手册》)。《目标手册》是给教师的教学参考,但是课堂教学更要基于学生的立场去构建,努力尝试将《目标手册》转化为儿童的学习过程。仍然是延续用主题单元整合学习内容,学校用三年多时间出版《小学语文乐学手册》(以下称《乐学手册》),并将该手册作为载体改革课堂教学方式。《魅力》《牛郎织女》等课例探索,以儿童乐学、善学为导向的动态课堂,并完善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随着主题教学思想的日益成熟,又利用主题教学中的整合思维,打破学科分立,实现学科有机融合。又一个六年多的实践研究,重建了课堂形态,形成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系统,很好地解决了“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的问题。以主题整合,优化各学科学习内容、方法及路径,儿童在学科内、跨学科整合中,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创新。2013年执教多学科整合课《皇帝的新装》获得众多专家的肯定。由此,主题教学思想进一步辐射到学校课程的整体实施,推动学校课程整合,构建“1+X课程”育人模式。
主题教学的研究过程,以对儿童的研究贯穿始终,是我与学生、教师一道共同成长的过程,近30年40多节研究课,亲自执教,示范引领,始终站在课堂,用鲜活的课例表达我对于教育的思考,自己既是研究者,也成为被研究者。
三、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的阶段成果
(一)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体系 1.明确指向语文素养与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主题教学的目标,指向语文素养与核心价值观。在具体教学中,依据“三个一”质量目标,凭借12册《目标手册》细化到每一个年级。一手好汉字:正确、规范、美观;一副好口才:倾听、表达、应对;一篇好文章:这里包括两个层面,读懂一篇好文章(理解、统整、评鉴);能写一篇好文章(积累、观察、应用)。“三个一”努力实现低年段,基础牢;中年段,腰杆硬;高年段,起点高。
“三个一”中的“好”是指形成基本的、稳定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在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文学、文章、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儿童在达成“三个一”质量目标的过程中,思维的、精神的元素也表现出来,即获得“一流好人格、一种好思维”。
2.重构语文课程内容
(1)以主题整合教材,确定精、略读篇目
根据主题内涵的深刻与丰富程度、语言文字的典范性程度、历经时间淘洗而得到的认可性程度,将教材中的课文分为精读文和略读文。精读文教学,要重点落实课文的文章、文学、文化内涵,以主题贯穿,课堂上学生与文本文字对话,与文字背后的思想交锋,在不断的破和立中,实现主题的意义创生。略读文,能粗知大意、了解主题、学会生字新词、突破重点难点即可,重点在于运用精读文获得的阅读方法,广泛积累,表达运用,丰富对于主题内涵的理解。精读是主体,举一反三,侧重习得方法。略读是补充,举三反一,侧重运用实践,速读与浏览方法等。
(2)主题统领,补充经典诵读内容及整本书阅读
回归基于经典阅读的人文教育,能够适应广义上的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时代需要、竞争需要、训练需要,是能够促进受教育者重新发现和思考“人”的内在含义的教育。主题教学倡导大量积累,选择古今经典诗词文赋,推荐必读选读书目,设置专门课时加以落实,并将其学习成效纳入分项测评。
内容选择一方面采用“主题·整合”的思维方式,配合所使用的教材的主题单元,选择与单元主题相关联的诵读与阅读内容。同时,考虑儿童兴趣、需要,从丰富学生视野的角度,选择不同种类的经典内容。如推荐必读选读书目中,有民族文化及世界经典,涵盖人文社科、科普、儿童文学等方面。学生六年积累诗词文赋500篇,阅读整本书超250本。这些推荐的经典诵读与阅读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级推进,并配套研究了分级的评价方案。“窦桂梅推荐书目”在全国广为流传,成为广大学生、教师、家长借鉴的范例。
3.实施“长、短、微”课时设置 为推进精读、略读教学,落实整本书阅读和经典诵读,及语文创新与实践活动,使之利用在校时间完成,增质不增负,将原来40分钟一节课,调整为60、35、10分钟不等的长、短、微课时。
清晨入校后,学生可自主选择在图书馆参与阅读微课堂;早上晨诵10分钟,诵读经典的诗词文赋。
语文课分长短课时,60分钟大课时用来侧重落实精读文教学,或进行需要较长时间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35分钟的小课时用来侧重落实略读文教学。每周五第一节“主题阅读课”,采用导读、细读、分享等不同课型开展整本书阅读,每周五下午设“创新与实践”课,开展跨学科主题实践,如戏剧表演等。每天中午设10分钟的吟诵习字时间,伴随“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经典吟诵广播,学生提笔练字,传承中华文化。
4.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主题教学课堂评价主要通过四个维度进行,即:兴趣值(主题是否促进学习愿望)、方法值(是否从主题学习中得到启示并迁移)、容量值(是否由主题带动更丰富的学习)、意义值(主题是否促进语言、思维及精神发展)。
儿童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主要使用形成性(主题护照+分项测评)和总结性(综合测评)评价。“主题护照”以“言行得体、协商互让、自律自强、诚实守信、勇于担当、尊重感恩”为系列主题,在护照中记录语文学习与实践过程。分项测评融在日常教学中,依据年级不同选择考查“演讲、朗读、背诵、写字、习作、课外阅读”等专项技能,从不同侧面全面落实学生语文能力的达成,积累“一生有用的语文”。综合测评,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即“运用知识的知识”。
(二)创新教学模式
四位一体的体系是主题教学的整体框架,具体到每个“主题”的单元学习,以及每一节语文课怎样实施,建构了动态流程。
1.单元教学——“主题·整合”
以“主题·整合”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一篇一篇教的僵化教学方式,以主题整合单元教学。
单元的教学中,学生首先概览整组文章,整体感悟主题;以精读一篇带动多篇略读,在比较阅读中体验主题;补充同主题的相关读物,丰富对主题的理解;围绕主题进行诗辞歌赋积累、跨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悟、践行主题。单元主题整合使学生将各个领域的学习统整到主题之下,使原本的单篇学习得到整合、篇与篇之间建立联系,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同时对主题有了多元建构。
2.课堂操作——“预学-共学-延学”
具体到单元中每节课的教学,将教学过程分为“预学-共学-延学”三个基本环节。预学:学生初步自学、整理收获、发现不懂的问题,带着准备以及对主题的预期,走进课堂。
共学:层层落实主题。注重“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将质疑整理成“主问题串”,学生小组合作研究。在解决质疑中逐步形成对文本的独立见解,初步“生成主题”。结合预期主题,以文本内容为支撑“体验与表达主题”。注重思辨,基于学生自主质疑、教师追问,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多侧面、多角度形成自己对于主题的独特见解,提升思维品质。最后“有效回应”,即对已有的体验与表达进行纠偏、引领、提升与延伸,促使其对主题深入理解,并产生学习的新期待。
延学:学生带着对主题更深层次的问题和渴望继续探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多条思考与提升的途径。
以上三环节,主题由儿童生成,儿童质疑贯穿课堂,将儿童反馈作为实践检验标准。学生理解主题的过程,也是学语习文、发展思维的过程,学生为了理解与表达主题,必须深入文本、反复研读,进行丰富、深刻的思维活动,进而组织语言、梳理思路、合作交流、恰当展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自然而然获得提高。三个环节看似简单,其中体现了儿童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语言的学习中发展思维、涵养精神,实现创生意义的语文学习。
(三)建立课程资源库
为了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物化各项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库。1.《目标手册》
《目标手册》按照“质量依据、质量目标、实施策略、质量评价、相关附件”五个方面,逐一回答“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每一个板块“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以什么为媒介教”的问题。使用者拿到《目标手册》可以按图索骥。凭借《目标手册》,语文学科的教学,构成了贯穿六个年级、三大板块的经纬交错的质量目标体系。
其中“实施策略”具体介绍了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法,阐明了如何落实“知识点”、如何教给方法、如何培养能力、如何养成习惯,凸显了语文教学中的策略指导,体现了《目标手册》的核心价值——解决到达教学目标彼岸的“桥”和“船”的问题。凭借“实施策略”,即使是新任教师,也能够据此,轻松找到达成“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实施途径。特别是如果能够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全套《目标手册》,教师更是能够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培养路线图,据此真正落实减负增效。“相关附件”部分提供了大量可供教师、家长、学生使用的课程资源,“一手好汉字”板块中提供了基础字词表、拓展字词表、课外词语表、识字小窍门、常用字字理、写字小故事、书法小讲堂。“一副好口才”板块提供了倾听素材、朗读素材、表述素材、应对素材。“一篇好文章”板块提供了名家名篇推荐、必读选读书目推荐、影视作品推荐、必背古诗词、必背儿童诗及现代诗、必背古文经典、文学小常识、趣味语文、读写结合联系、写作指导范本、学生作文范文。
教师通过对质量目标的清晰定位,对教材的把握更准确、透彻,通过对实施策略的有效借鉴,教学设计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于是就可以努力呈现容量大、密度高、效果好的课堂。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目标手册》是快速进入教师角色,保证教学质量的一条高速路。
学生有了《目标手册》,对每一个学期应该掌握多少字词,应该学会哪些阅读方法,应该掌握哪种写作技巧等,能做到心中有数,学习的过程变得主动、自如。《目标手册》中详细、清楚的拓展内容,为学生随时积累提供了可能。《目标手册》就像一幅语文教与学的地图,为主题教学的实践者提供教学实施的方向、策略。
2.《乐学手册》及其他 《目标手册》将课程标准清晰化后,如何操作这些目标呢?这些目标必须在课堂上落地开花。课堂必须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于是我们研制了《乐学手册》。
《乐学手册》由“乐学目标”、“乐学单”、“乐读单”、“专题训练”和“乐学评价”五大部分构成。通过“乐学目标”,同学们能够从一开始就清楚学习的目标和重点,并通过由每一课的“乐学单”和整本书推荐的“乐读单”进行有效学习,再通过“专题训练”和“乐学评价”,巩固和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
“乐读单”整合了多个主要版本的教材,形成了乐学篇目(包括单篇经典文章和整本书)。同学们学语文不再是学一册课本,而是多种版本教材的整合体。配合每学期的必读和选读书目,编制读书报告单。在读书报告单的指引下,清华附小学生的六年里基本能读160多本书。
“乐学单”把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类。“精读”课文通过“预学单”、“共学单”和“延学单”三个学习单达到精讲精学;“略读”课文则通过自主预学、乐学分享和拓展学习等几项重点活动,整体学习,突出重点。
《乐学手册》打通课前、课中、课后的通道,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方案,精讲精学,增效提质。同时,还研制出版“写字手册、作文教材(获市政府二等奖)”等,将《目标手册》落到实处。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在全国小语界产生持续的影响,被专家学者和同行誉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流派之一。然而,主题教学源于实践、扎根一线,有许多待完善之处,需要日后深入探索。比如:怎样更好地运用主题教学,系统化、科学化、分阶段地建构和实现学生成长的核心价值观?怎样指导教师在实际运用主题教学思想和策略时,能更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甚至实现进一步的超越?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教学实践
近些年,国家对于小学阶段的课程予以深化改革,尤其是语文教学,更是成为众多研究学者关注的焦点。
一、初探主题教学内涵
所谓主题教学,是指依据小学阶段学习语言规律以及生活经验和发展特点等确定的语文关键词语,更是生发语文教学动态化以及立体化的价值群,集中表现了语文教学发展现状以及传承的意义价值体系。确定主题,需要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主题选择以往通常是静态过程,而随着语文教师执教经验的积累,主题选择则转变为依托于课堂教学的动态化过程,即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实现主题构建,而学生也能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自我构建主题。
二、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主题教学具体实践过程
1.实践之探索阶段
语文课程教学经历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1995~2001年,探索过程则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超越教材的探索。教师要依托于教材开展教学,但是教材又并非教学唯一应用资源,在对教材予以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对教材实施良好改造和科学加工,尤其是需要对自选课程以及阅读内容做到有意识拓展。其二是超越课堂的探索。课堂仅仅是实施教学的小天地,而外部环境才是发展教学的大课堂,简单来讲就是教师不能仅仅将教学拘泥于有限时间的课堂中,而是要带领学生勇敢地在社会中以及在自然中开展教学。其三是超越教师的探索。教师一方面是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引领者,另一方面也需要陪同学生实现共同成长。而这三方面的超越从其本质上讲要实现整体布局更加需要依托教学内容向序列化以及结构化发展,由此主题教学方面的雏形也就形成了。
2.实践之形成阶段
2002~2008年是主题教学应运而生并得以基本成型的阶段。具体来讲,2002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小范围区域小学语文课程开始对碎片化的单篇课文尝试以主题形式予以整合并形成新型的教学模式。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将《朋友》等数篇文章统一定为“友情”主题课文,而该主题也在后续教学中得以良好应用。通过主题的设定,以一篇带动多篇课文实施良好讲解,更加将听说读写在主题系列文章中得以融会贯通。随后,2003年著名研究学者窦桂梅正式将“主题教学”概念在权威杂志《人民教育》中提出,针对这一新型教学概念进行了专题报道。著名学者霍懋给予主题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创新教学模式依托教学内容,而又站在教学框架之外集约化教学内容,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良好统一的展现”。之后,各个省市区域众多小学开始广泛地在语文课程中添加主题教学,通过主题形式来对课程资源予以良好优化。如一些语文教师在《秋天怀念》中提取主题“好好活”,之后通过该主题对学生拓展文章《合欢树》以及《我与地坛》,进而激发学生对于关爱生命以及珍惜生命的无限深思。到了2007年,随着主题教学广泛应用,还有省市小学阶段语文教师开始尝试将不同文体课文进行主题整合,如在诗词《村居》中提取主题居安思危,并拓展到其他叙述文课文中。
3.实践之深化阶段
主题教学在实践形成之后过渡到深化阶段,深化阶段主要集中在2009年至今。主题教学的深化是关注主题思想走进现实,依托于多种系统理论进而对教学体系予以的良好完善。深化过程更是强调了对于学科分立的突破,在重建日常课堂形态基础上,健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于一体的教学系统。简单来讲,就是关注主题教学中教了什么以及怎么教。
深化阶段的主题教学实践成效则集中展现在了两方面。其一是课文内容的重新构建。对语文教材予以实际主题整合,并确定略读篇目以及精读篇目,其中精读篇目将课文内涵以及文学素养包含在内容中,整个教学贯穿于文字对话以及文本对话中,而略读篇目则需要关注课文难点突破以及新词生字的有效掌握等方面。而划分精读以及略读篇目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广泛积累文化知识并获取多样阅读方式。其二是重新设定主题教学长课时以及短课时和微课时。为了推进主题教学的发展并落实精读课文,实现经典诵读学习,将课时予以良好划分,长课时集中在60分钟左右,重点对精读相应主题课文进行探究实践。短课时集中在35分钟左右,重点对略读相应主题课文进行分享以及学习。微课时集中在10分钟左右,主要是利用主题课文予以习字以及诵读的练习。
综上所述,相较于数学课程而言,语文课程包含较多教学内容,在内涵方面也更为深厚,但是整体上教学内容系统性不足,同时存在较为严重的碎片现象,教师需要将主题教学良好地应用其中。
参考文献:
[1]李春光.浅谈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3):30-31.
[2]罗光辉,陈兵安,李奇志.小学语文“坐标式”主题阅读教学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4-5.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效果, 需要结合学科特点、教学对象特征、教学资源及师资力量等因素, 大胆突破现有教学模式的限制, 从教学对象需求、教学内容挖掘角度切入, 科学地、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 不断完善、改进现有教学模式, 这样才能使小学语文教学与时俱进, 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也适应教学对象身心发展。
主题教学是时下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将课程知识点紧密耦合, 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各个知识学习基础上, 实现了教学主题的逐层推进, 使课程教学环节更加连贯, 教学活动切实做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给予教学对象充分的思考空间。相较于同样应用较为广泛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这种课程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更显灵活、生动, 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与思维模式, 同时也可以将时下流行的一些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 使教学更贴近生活。
在我国, 主题教学模式的研究由来已久, 2002的窦桂梅老师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主题教学模式, 并以“超越、主题、整合”作为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三个主要理念。这个理念一经提出, 就受到教育界广泛关注, 并得到各地小学教育工作者纷纷响应, 应用至今已积累了十余年教学经验。尽管这种教学模式已相对成熟, 但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在实践过程中受到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 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主题教学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正如窦桂梅老师提出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模式的初衷, 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中存在三大共性问题, 即核心价值观问题、教学内容连续性问题、教学目标设定与实施模式问题。那么, 在实施“主题教学”模式后, 这些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 但由于教学毕竟是动态生成的过程, 受到人为影响因素较多, 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会存在一些问题。
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整合知识点过于形式化, 没有突出教学主题的核心价值观。很多教师在进行主题教学知识点整合时, 过于形式化。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为例, 教材中将《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几篇经典名著题材的课文放在同一单元, 教学主题设定在古典名著赏析上, 但却忽略了名著阅读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挖掘名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意义。
其次较为明显的是简单拼凑教学内容。主题教学的精髓是贯穿知识点, 在不同教学内容中寻找相似性、相关性, 使教学形成连贯性, 使学生在接收知识时能够由浅入深。但正如上述案例所示, 教师仅仅是将相同题材教学内容连接起来教学, 改变了教学内容的顺序, 但并没有切实将教学主题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体验感受来看, 仍然是从一个教学环节终了之后就投入到另一个教学环节中, 并没切实的连续感。
第三个问题是由于教学目标混淆, 导致教学方式僵化与教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这是很常见的问题。由于语文教学中所含的知识点较多, 且各个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各不相同, 为完成教学大纲的相应要求, 教师很容易陷入任务驱使的教学模式中。从一个教学任务实施到另一个教学任务实施, 各个教学任务之间缺乏联系, 给学生的直观体验是教学环节缺乏连续性, 教学主题还没有得到深化就已经进入到另一个教学主题中了。学生会感到在一个教学单元内存在不同主题, 而对于每个教学主题的了解都是泛泛的, 没能深入理解。这是因为同一个教学单元缺乏统一的教学主题, 或教学主题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不清晰, 教学活动中各种教学方法杂糅于一体, 学生思维混乱, 疲于应付教学任务, 忽略了对教学主题的探究, 使学习直接跳过思考环节而进入机械性记忆环节。
二、主题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
主题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相似、相近或存在内在关联的知识点耦合在一起, 进行连贯性教学, 从教学方式上完成了一次突破。这种教学模式符合语文的学科特色, 由浅入深、逐层推进, 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巩固语言学习, 并通过不断深入学习, 使学生积累语言。这种理念在实践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一) 突破限制整合教学内容
在当前提倡素质教育的环境下, 很多学校采取缩减课时的方式, 将更多的课余时间留给学生, 这就意味着课堂学习时间受到限制, 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必须作出调整。主题教学模式的应用, 不仅在于整合教学内容, 更重要的是运用测算与评估方法, 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 分出精读与略读的篇目, 引导学生对不同篇目投入相应的学习精力。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时间利用率, 也避免学生由于机械性学习而产生的厌烦情绪。另外, 相同主题的教学内容, 需要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学生的理解程度与学习特征进行整合, 如上述案例中, 《将相和》与《草船借箭》的教育意义、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很丰富, 需作为精读课程来学习, 引导学生投入大量精力解读;而《景阳冈》《猴王出世》两篇可作为略读。较之早期将名著类课程分散在不同教学单元的做法, 名著主题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吸收更多的知识, 也使名著赏析课程形成一个学习阶段, 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名著的认识, 潜移默化地掌握更多的文学鉴赏方法。
(二) 逐层递进延长教学时间
语言教学是一门循序渐进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学生需要做到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复习, 过了这“三关”才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境界, 才能使语言学习形成连贯性。但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无形中增加了学习负担。特别是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两个环节都需要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 且学生是在无教师监督与引导的环境下进行学习, 学生所接触的完全是陌生知识, 其预习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要么学生对新知识并不了解, 只是草草阅读一遍, 并没有形成疑问;要么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预习会掌握了一些知识, 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出现精神涣散的情况,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主题教学将相同、相近题材的课程耦合在一起, 解决了学生在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中遇到的问题。由于同一主题教学阶段较长, 有助于学生沉浸在教学主题中, 减少课堂教学中思想代入的环节。
(三) 统一目标分设教学任务
主题教学模式并非与任务驱动模式相对立, 相反在实际教学中, 二者经常处于合作的状态。主题教学模式将同类教学内容整合起来后, 设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如本文中列举的案例, 在教学中可设定树状教学目标, 既设定统一的教学目标, 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知识点的需求, 设定相应的分项目标, 在引导学生完成各个目标的同时, 将整个教学主题贯穿起来。如名著教学主题的统一教学目标是了解古典文学名著的鉴赏方法, 而针对每一课的不同教学内容再设定相应的教学分目标, 如《将相和》的教学目标是在理解名著文学鉴赏方法的基础上,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了解战国时期赵国的历史背景;而《猴王出世》在完成统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还应了解《西游记》中相关故事背景。精读与略读两个层次的教学目标虽略有不同, 但总体都是围绕名著鉴赏的目标进行教学, 目标清晰, 学生较易理解、掌握。
三、主题教学模式实践反思
在主题教学模式的实践中, 既收获了一些成功经验, 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留待我们进行教学反思。结合小学语文这样一门语言性学科的特点, 主题教学模式也带有明显的语言学习特色, 即需要逐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进行。因而, 在教学实战中要格外注重三大环节, 即“文以立人”“思维整合”和“学生视角”。只有做到这三个环节, 主题教学模式才能发挥最大潜能。
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文以立人”。在主题教学中, 设定教学目标不仅仅要体现统一的教学大纲, 还需要向更深层次的目标进发。如本文中的案例, 在名著鉴赏这个教学主题的基础上, 还需要通过教学不断深入, 达到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人生智慧的目的。这样才能切实展现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价值观, 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性与人文性本质。
其次是发挥“思维整合”优势。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元素, 也离不开文化积淀。尤其如本文所列举的古典名著案例, 课文虽然作为名著的改编版本或节选版本, 但仍然凝结了丰富的智慧, 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不但要教会学生解读这些名著, 更要引导学生运用文学思维去解读、运用哲学思维去思考的方法, 这样才能切实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通过一个片段来体会名著本身的魅力。
最后主题教学应当站在“学生视角”去设计。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对象进行的。主题教学模式是否适用, 教学效果如何, 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从主题选择到教学活动设计, 再到教学活动实施整个过程中, 应当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 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 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尽量设计互动型教学活动, 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具体,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主题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有了长足进步, 在保护学生个性, 提高汉语言应用能力、提升思想境界、提高思维意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尤其在节约课时、挖掘教学内容深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有了很大提升, 但也不能否认主题教学模式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教学目标设计不够准确、教学内容盲目整合、教学互动性不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教学效果, 需要做细“文以立人”“思维整合”和“学生视角”三个环节, 使主题教学模式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窦佳梅.超越·主题·整合——窦佳梅教学思想探索[M].2003 (10) :15-21.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篇5
一、精心筛选内容,不同角度提炼主题
在确定主题这一问题上,语文教材可以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以语文教材为依托,从教材角度对阅读教学主题进行提炼和构建。在进行教学工作之前,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内容,不断琢磨作者的写作意图,确保课文主题提炼的确切性。其次,生活实践是很好的阅读素材来源。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在这样一个广阔的教学平台下,我们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了解,如,秋天到了,落叶能够激发出学生怎样的灵感,体现什么样的“秋”的主题。有了明确的主题,教师便要开始围绕主题,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供一些能够作为写作范文的素材,让学生在反复、大量的阅读之后,通过寻找更多相关的主题或相反的主题,来多方面地、高密度地掌握语文阅读的重点。
二、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感知主题
在确定了阅读的主题之后,教师就要将主题教学付诸于实践。教学过程的首要步骤就是如何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此同时可以进入课程的主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式的阅读呢?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单元语来进行解说引导,通过情境创立、生活场景的链接与动画的引入来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生活场景的链接是最佳选择,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作品、留心发现生活的影子,从而促使学生深入主题研究,从中真正地体会蕴含有生活气息的文章。
每一篇文章都有真实存在的生活点,在进行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调动学生对这些生活点的切实感知,以便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应该抓住学生的具体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来描述印象中的长城或其他的名胜、景点,分享各自的感受。这样一来,不仅促使学生的课前知识得到极大丰富,而且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也很有帮助。当然,学生之间的必要交流和经历分享也是有益的,这样学生可以更深入地领悟主题,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
三、促进交流,促使学生深刻剖析主题
主题阅读的交流部分可以说是整节课的主体部分,整个过程围绕着教学过程主体脉络,不断营造适应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参与集体讨论,促进其语文素养、学科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在围绕着一到两篇的教材课文来进行主讲的同时,重点对文章的词、句、段等进行反复推敲,深入思考,使得学生了解课文主题的内在含义和用词造句的魅力所在。这样的一个过程是教师在根据学生个体特点不断引导学生参与文本对话,促使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课文学习,以此形成创造性的运用的过程。另外,教师还应当努力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展阅读面,不断扩展主题,可以借助于多变的阅读方法和灵活的迁移策略来速读,达到快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体讲述内容和感情脉络、深入挖掘主题思想的目的。
四、实践拓展,强化学生的主题阅读技巧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最后步骤是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拓展,最终达到引导学生学习、领会主题,拓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目的,由此便可以促使学生走出校园,即其涉猎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而是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实践,以达到强化学生主题阅读技巧的目的。如在学习了人教四年级下册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之后,学生能够围绕“亲近自然、融入美丽风景”这一主题,展开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让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并根据自己的感受附上各式各样的导游词来完成一篇游记,并且声情并茂地对身边同学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同时在同学之间展开讨论。还可以采用编排对联的方式,来歌颂祖国的壮丽河山。这样的学思结合学习模式既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凝练语言和审美的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总之,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是针对特定主题进行的阅读教学,过程既强调学生理解生成性,又重视开放性的阅读教学,它的模式是针对一个给定的中心主题来参与阅读教学的课堂操作模式。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从确立主题的导语入手,不断探讨研读,感受主题、拓展课外实践,最终升华为主题。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主题教学 自主学习 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130-01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单篇教学脱离单元目标、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千篇一律、人文精神与实践运用相割裂等一系列问题。而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围绕单元主题, 立足“语文立人”的核心,充分整合课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内容,重点挖掘教材的潜在教学价值,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慢慢引导学生认识、生成主题,进一步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思维空间的提升和精神世界的丰富,提升整体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主题教学发展的过程
20世纪末,教师们开始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水平,展开了对主题教学的初步探索。21世纪初,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以新课标为指导,吸纳西方先进的教学理论,教师将单篇语文教学以主题的方式整合起来,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并在语文研讨会上作为新理念被正式提出,引起众多语文专家与学者的高度重视。经过六年的不断摸索和实践,主题内容与形式更趋多样化,发展成为新的教学思想。自2007年至今的近十年中,我们一直在深入探究如何让主题教学理论更好的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我们提出“三个一”的目标要求——写一手好字、练一副好口才、写一篇好文章,不断完善多维度的教育评价体系,打造学生爱学习、主动学习的主题课堂氛围。目前,主题教学日渐成熟,我们的实践探索仍要继续,教学体系也在不断思考中,逐步发展与完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没有统一的核心价值,过于零散,如此以来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难得到提升,另外,课文的篇幅普遍较短,学生缺乏足够的思维想象空间和语言文字素材;文章之间彼此缺少关联性,学生很难从中找到语言学习规律,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呈现碎片化;教师方面容易把语文学习拘泥在教材学习中,不能有效挖掘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和人文性,语文整体素养有待提升。
2.教学内容的人文精神和实践知识运用能力相割裂,学生不能有效形成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以前,部分教师只重视知识经验的传授,而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缺乏足够重视;新课改以后,有些教师又过于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人文,而缺少对学生核心价值理念的引导,使学生严重缺乏情感态度与感悟,致使一些老师的语文课成为了简单的思品课、说教课,教学内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问题依然存在。
3.教学模式守旧、千篇一律,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压力过大,而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又使很多教师分析不清教学目标。语文教学从最初的整节课教师是主体,一直在讲到不断向学生抛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最后演变成整节课学生都在讨论。这些形式的变化,一直在向新课标的要求靠拢,但始终无法摆脱内容分析的镣铐,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而学生为了应对考试,不得不通过参加补习班或增加作业量,进行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学习压力过大,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这些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根深蒂固,严重桎梏着语文未来的发展,同时也阻碍着教师“借文育人”教育理念的实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采取科学、多样的手段,以借文育人为向导,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其完善的人格和价值观,提高语文素养。
三、主题教学模式的应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进行初中语文主题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主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精细的模块划分作用,使得学生更容易明确教学目标。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的认识到这种模式的重要性,并能够发生思想上的转变,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老师在授课时,可以给学生抛出大的主题框架,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对相应主题知识的自主探索。同时,教师要对课堂结构进行调整。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知识的准备工作;在课上则由老师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重难点知识的点拨,主要是以学生的自主讨论为主,老师进行相应的总结;而在课下,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渠道去获取答案,这样一来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显著提高了课堂效率。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进行初中语文主题式的教学模式中,首先要求教师要在熟悉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在,做到对课程内容的精细划分。纵观整个课本,要将其根据不同的对应内容分成不同的课题,比如文言文课题、阅读课题又或者是写作课题等。在涉及到相关内容时可以进行针对性的介绍,必要时可以借助计算机设备通过给学生播放一些视频或者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授课时一定要明确重点、难点,充分发挥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精神,通过与其他人的交流去获取答案。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人,而要成为一个引导者,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点拨讲解。这种主题式的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慢慢的就可以做到在学习其他相关内容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极大地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
3.有利于拓宽学生思维
不同于数学学科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缜密的逻辑思维模式,语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意义深远,但未能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对此,我们应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之上,合理运用并创造性使用教材,跨越教材的局限范围,扩展阅读。教师还要在课堂内容的处理上有意识地向社会层面延伸,不局限于课堂。课堂内容是学生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是一个经过加工处理的缩小版的社会,教师要利用丰富多样的课程教学资源带领学生走向外界,进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生活能力,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意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更要懂得“授之以渔”。新课程改革,教师的角色和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的父母与朋友,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和学生一起感悟语文学习的美好与快乐。语文主题教学要求我们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使教学结构更清晰,目标更明确,相信经过老师们的不断摸索,主题教学形式将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篇7
一、精心筛选内容,不同角度提炼主题
在确定主题这一问题上,语文教材可以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以语文教材为依托,从教材角度对阅读教学主题进行提炼和构建。在进行教学工作之前,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内容,不断琢磨作者的写作意图,确保课文主题提炼的确切性。其次,生活实践是很好的阅读素材来源。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在这样一个广阔的教学平台下,我们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了解,如,秋天到了,落叶能够激发出学生怎样的灵感,体现什么样的“秋”的主题。有了明确的主题,教师便要开始围绕主题,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供一些能够作为写作范文的素材,让学生在反复、大量的阅读之后,通过寻找更多相关的主题或相反的主题,来多方面地、高密度地掌握语文阅读的重点。
二、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感知主题
在确定了阅读的主题之后,教师就要将主题教学付诸于实践。教学过程的首要步骤就是如何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此同时可以进入课程的主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式的阅读呢?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单元语来进行解说引导,通过情境创立、生活场景的链接与动画的引入来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生活场景的链接是最佳选择,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作品、留心发现生活的影子,从而促使学生深入主题研究,从中真正地体会蕴含有生活气息的文章。
每一篇文章都有真实存在的生活点,在进行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调动学生对这些生活点的切实感知,以便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应该抓住学生的具体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来描述印象中的长城或其他的名胜、景点,分享各自的感受。这样一来,不仅促使学生的课前知识得到极大丰富,而且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也很有帮助。当然,学生之间的必要交流和经历分享也是有益的,这样学生可以更深入地领悟主题,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
三、促进交流,促使学生深刻剖析主题
主题阅读的交流部分可以说是整节课的主体部分,整个过程围绕着教学过程主体脉络,不断营造适应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参与集体讨论,促进其语文素养、学科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在围绕着一到两篇的教材课文来进行主讲的同时,重点对文章的词、句、段等进行反复推敲,深入思考,使得学生了解课文主题的内在含义和用词造句的魅力所在。这样的一个过程是教师在根据学生个体特点不断引导学生参与文本对话,促使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课文学习,以此形成创造性的运用的过程。另外,教师还应当努力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展阅读面,不断扩展主题,可以借助于多变的阅读方法和灵活的迁移策略来速读,达到快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体讲述内容和感情脉络、深入挖掘主题思想的目的。
四、实践拓展,强化学生的主题阅读技巧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最后步骤是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拓展,最终达到引导学生学习、领会主题,拓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目的,由此便可以促使学生走出校园,即其涉猎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而是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实践,以达到强化学生主题阅读技巧的目的。如在学习了人教四年级下册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之后,学生能够围绕“亲近自然、融入美丽风景”这一主题,展开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让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并根据自己的感受附上各式各样的导游词来完成一篇游记,并且声情并茂地对身边同学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同时在同学之间展开讨论。还可以采用编排对联的方式,来歌颂祖国的壮丽河山。这样的学思结合学习模式既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凝练语言和审美的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之我见 篇8
一、树立“开发、调整、融合”课程资源的意识
根据《新课标》要求, 小学语文课程体例已经是以九年一贯的思路来设计的, 这就打通了小学和初中界限, 有效地保证了语文基础教育的连贯性。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新教材已经用“主题单元”取代了过去的“知识体系单元”, 采用主题单元的方式组合。自然而然, 也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有“全盘考虑”的意识!
新课标意义下的“课程”已经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纯文本课程”了, 而是既有文本的也有活动的, 既有音频图像的也有舞蹈器乐的, 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 等等。凡是有目的、有计划教书育人的资源载体均可成为“课程”。面对如此丰富的课程资源, 过去的教学手段和思维显然是不行的了,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对教材 (课程) 进行“二度开发”、学科融合、对教材编排顺序进行调整等意识。惟其如此, 才能抓住肯綮, 纲举目张, 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强化科学编写单元课程教学目标的能力
课程标准变了, 教材变了, 教师的教学观必须要随之改变, 教师的备课也要随之发生变化。除了应有对课程资源“整合”的意识, 还得结合学段目标 (当然能贯通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目标更好) , 科学编写每个单元课程教学目标, 做到对“主题单元教学”心中有数。
如在教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这一“单元主题”时, 就可编写如下的单元课程教学目标:本主题安排了3篇课文, 其中一篇讲读课文由3个片段组成。这3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法, 有的侧重从人物的语言方面, 有的抓住人物的动作, 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这3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此外, 本组教材紧紧围绕专题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内容。本组教材以“人”为主, 形成了“读人、说人、写人”的这样富有特色的一组教材。教学中, 要充分体现这一特点, 把对“人物”的读、说、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根据本组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学习实际, 本组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读写知识和经验, 以此为基础来学习本组教材。二是要注意整合和提升, 注重将学生已有的关于“写人”的读写经验与本组教材的学习有机结合, 提高阅读和写作这方面文章的能力。三是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不应是几条干巴巴的结论, 要以课文对人物描写的语言文字为依据, 从人和事件的具体材料出发, 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在对人物有充分感性的、形象的认识后, 再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和评价。对描写人物方法的总结, 也应如此。如侧重从人物的语言上来刻画人物, 应该充分理解人物对话的内容, 并从这些语言材料中得出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人物的对话来描写人物的。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4—15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 略读课文4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3课时, “回顾·拓展”2课时。
三、科学实施“主题单元教学”的教学过程
下面, 以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 管窥一下“主题单元教学”的过程和范式。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个“体会不同作家写同一动物的写作风格”为主题的教学单元。我将写同一动物的两篇文章《白鹅》和《白公鹅》一起进行教学: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白鹅》一文中这只白鹅的特点,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行文结构、描写方法、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与《白鹅》这篇文章一一对比学习《白公鹅》, 并总结出它们的异同, 直至学习本单元的后面几课写动物的文章, 最后, 迁移到“口语交际”和“习作”, 让学生抓住特点说、写自己喜欢的动物, 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这种比较学习强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 有助于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迁移与提高,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这种方法可广泛用于写同一类事物的几篇课文的教学。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以“可贵的亲情、友情”为主题, 通过四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来自父母、朋友的关爱, 并回报他们的爱。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这种情感不断加深的同时, 可以通过课堂小练笔, 结合生活实际深入体验并表达这种感情, 最后再回到课文, 升华情感。具体可设计为: (1) 初步感知整组文本——《可贵的沉默》《她是我的朋友》《七颗钻石》《妈妈的账单》, 让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事例激起学生的深切的情感体验。 (2) 精读课文, 品味语言——学习课文, 把握课文最紧张激烈的矛盾处展开教学, 抓住重点词句, 认真赏析, 与学生达到心灵共鸣。 (3) 联系单元整组, 逐层升华——在一篇课文里, 学生能感受的情感是单一的, 如果能结合单元中的其他课文, 就能加深体验, 并且使其体验逐层递增。 (4) 练笔悟文, 体会主旨——通过感悟, 正当学生的情感在最高潮时, 通过练笔来释放他们的情感, 可以结合平时的生活来写, 引领学生从多方面、多层次、多途径地感受人间真情。 (5) 熟读课文, 加深情感——站在课文上, 再次回到课文中, 用心朗读课文, 相信比初读课文时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情感体验也将更加深切。
“主题单元教学”以其多元整合、均衡协调的特点, 首先要做好教学目标的定位, 即明确本单元要带学生去哪儿、怎么带学生去以及怎么判断学生已经到哪儿的问题;还要明晰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及文章的表述。若想明确这一系列问题, 老师们需要充分把握语文课程标准, 并提升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一个单元中的单元导语、课文练习题以及一些思考问题都需要考虑周全。运用大单元主题教学容易拉近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的距离, 将阅读与零敲碎打变成整体教学, 变成高效、广博、精深的厚积薄发。
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板块教学例谈 篇9
那么在教材的这样一种呈现方式下, 我们有必要研究探讨符合教材编排特点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主题单元教学以主题单元为依托, 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 联系可链接的丰富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 进行全面的单元教学, 组织学生开展集中性、拓展性、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 培养和保持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板块式教学”最早由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提出。所谓“板块式教学”, 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 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在主题单元教学中, 我们借鉴语文课堂板块教学的模式, 对教科书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全盘考虑, 重新优化组合, 建构主题单元的“大板块”教学。这里, 以苏教版国标本语文教材第十册第六单元“八一壮歌”为例, 谈谈主题单元的板块教学策略。
一、统揽全局, 把握教学目标
主题单元的教学, 显然不能单独地就某篇课文内容进行分析设计, 而应根据课标理念、阶段教学的总目标, 从宏观上分析、驾驭教材, 找到本组教材的共同特征, 乃至与学段教材的联系, 准确确立定位单元教学目标。
虽然传统的单课教学对每篇课文都面面俱到地确立了教学目标, 但往往较为零散。只有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整体把握, 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才能高屋建瓴, 达到优化。根据我们对这一单元的整体把握, 可以确立主题单元教学的“三维目标”: (1)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学会生字词, 理解并能够运用部分词语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指定课文。 (2)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朗读品味语言;培养信息搜集、处理、加工和应用能力;学习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 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3)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选取具有典型性、选进性、时代性的教学素材, 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回报社会等良好的学习、生活与道德品质。这些单元教学的总体目标, 将分别落实在单元教学的不同教学板块和环节之中。
二、整合统筹, 设计教学板块
主题单元教材的编排是以共同的人文主题为核心, 集中内容相近的几篇课文和习作练习等。教师在单元教学中要立足目标, 整合所有教科书内容及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统筹规划教学板块。
三、主题鲜明, 不忘语言之本
以前, 语文教学强调其工具性, 教材编排、课堂教学都呈现出语言文字训练的核心;后来, 又淡化了工具性, 强调了人文性, 使语文课堂又走向了另一端。实际上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基于此, 我们的主题单元教学应追求以人文的主题为经, 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纬。教学方法策略上, 充分关注学生已有学习能力的存在和提升, 注重学生预习和自主学习,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综合运用讨论诵读、点拨讲授、多媒体辅助等多种方法, 加强师生互动, 落实语言实践, 充分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语文能力的发展。
我们的板块设计感知主题、探究主题、深化主题、拓展主题、回顾主题等, 单元的主题内涵不断深化, 相信语文的人文性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人文性如何得到落实, 当然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品读感悟的基础之上。在这一单元中, 学生读懂了课文, 读懂了搜集好的文字材料, 读懂了《为了谁》的歌词, 才能感悟到“八一”军旗下的可贵精神。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 学生还将学习语言的表达方法用于习作的实践表达。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 学生能感悟到来自不同岗位的人却谱写着同样的壮歌, 从而将主题拓展, 同时也使语言表述的能力得到训练提升。所以, 换个角度看, 人文主题的感悟深化过程, 其实就是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学习的一根主线。
主题单元板块教学的实践不仅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理念, 符合新教材编写意图, 而且对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改革语文教学程式、提高教学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老师们在主题单元教学的实践中也能提升驾驭教材、组织教学的能力, 加速自身的专业成长。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 篇10
若干年来, 语文教学在教育理念上常常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语文教学实践也呈现着非此即彼、左右徘徊的钟摆式发展轨迹, 以至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仍然存在目标不明、内容不清、实效不高等各种问题。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教师们对语文教学教什么、为什么教等基本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稳定认识。
董蓓菲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系) :
语文教育之所以被骂得很多, 就是因为语文教学具有复杂性。我们处在一个转型的时期, 既要继承好的语文教学传统, 又要和西方的教学努力站到同一个水平上。课改十年来, 从课程改革、考试评价改革再到教材改革, 各种各样的教学思潮走进课堂, 对教学实践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 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没有跟上, 也没有特别明确的操作方法, 因此造成课改十年的成效不如大家期望的那么明显。
邹春红 (吉林省吉林市教育学院) :
语文教学的理论太多, 令人眼花缭乱;实践中对新理念和新方法做“加法”多, 做“减法”少, 总让人目不暇接。从历史发展看, 语文教学实践总在左右徘徊, 一直都在探索之中。上世纪80年代阅读教学重故事内容和人物分析, 有固定模式, 从内容到内容, 把针对内容的训练当成主体。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语文能力培养的要求, 很多老师将加强语言训练当作语文的本质。后来“课改”提出加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要求。这中间可谓花样繁多, 但课堂的实效性却不强。
黄兰 (重庆市第二实验小学) :
我们期待能够厘清语文教学的本质, 使老师们走出混沌, 不再纠结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等问题;期待不再在专家的辩论中徘徊和丧失自己。
王崧舟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
语文的本质和个性在哪里, 这是课程改革狂飙突进后留给我们的反思。经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关于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已经可以取得一些共识。语文教学的复杂性是不争的事实。通过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对比, 可以在一定程度揭示语文课程的特殊性。
其他学科课程标准里都有内容标准, 而语文课程标准里则没有, 这是否透露了语文教学自身的悖论?一方面它有其规定性, 但语文学科的言语性和母语的习得性又使我们很难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准确的预设和表达。
纷乱的教学现象是不是掩盖了语文学科不是知识学科这一事实?
柯孔标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
语文肯定不是知识学科, 但语文教学时刻离不开知识。对于语文教学到底要教什么知识, 目前还不是十分明晰, 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英语学习的经验为例, 初学英语时学习了大量语法知识, 但在实际运用英语时, 语法规则大多已忘掉, 但是讲话时还会体现出对语法的运用。这就像建筑时的脚手架。建房子时必须要有脚手架, 但是房子盖起来, 脚手架就撤掉了。
汪潮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
对语文本质和特征的准确把握必须澄清相关方面的相互关系。如不同层次教学内容, 即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的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等。
王崧舟、盛新凤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教研培训中心) :
还应该研究语文内容与形式, 即言与意的关系;语文训练的科学序列、实用性与“小火慢炖”式的积淀、精神陶冶之间的关系;显性学习和内隐学习的关系;知识学习与能力养成的关系, 等等。就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而言, 教学必须首先保证内容的确切, 再选择方法;就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而言, 教学内容不同于教材内容, 教语文不等于教教材。
展望二:语文教学实践有所改观
首先, 语文教师能够明确教学目标, 清楚教学内容。只有对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才能够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学内容的特点 (包括教材文本的体裁等) 恰当设计和表述教学目标, 并能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落实目标。实践证明, 在特级教师的引领下, 普通教师通过参与教学研究可以形成比较明确的目标意识, 比较清楚地把握语文教学的内容体系和训练序列。杨屹校长和吴群老师通过生动的案例介绍了她们在此方面的尝试和收获。
杨屹 (山东省青岛市南京路小学) :
当前班级授课、年级累进式教学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 教师对学生知道或不知道什么, 只有大致了解, 缺乏针对性, 尤其是难以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突破此问题, 就需要采取个人化的教学策略, 诊断每个孩子的学习起点, 确定精确化的指导内容和方式。我们的尝试是, 组织教师通过专业化的学习和共同研讨, 依据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理清各个年段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的努力标准, 再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作比对, 明确学生需要有哪些持续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 尝试根据一般学生达成努力标准的学习过程绘制“教学路径图”, 明确具体的课时目标和课堂教学环节目标。在教学实施中还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进程及时测量和监控, 并依据测量数据指导后续教学。
吴群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教研室) :
我们的团队主要开展的是建构教学模式的研究。开展此研究的意图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规范教师的教学, 改变教学过于随意的现实问题。在学习借鉴新教育的一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教师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目标、核心目标、拓展延伸目标三类。基础目标是学生不用教就会的, 核心目标是教学的重点, 拓展延伸目标主要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较高要求。教学过程基本分为三个步骤:一是检验实现基础目标;二是突破核心目标, 包括汇报预习收获、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归纳整理展示交流、语言实践等四个环节;三是通过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深化拓展延伸目标。通过一年的实践探索, 教师的目标意识浓了, 经常思考和反思三类目标如何设定, 备课时会考虑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能够落实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更加关注言语形式的指导, 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得到控制, 学生主体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其次, 学生能够在课堂潜心学习, 提升语文素养。
俞国平 (浙江省乐清育英小学) :
教学改进只有在能对学生学习带来积极变化时才有实效。要建立“以学为主”的课堂, 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集中的内容, 有充分完整的时间, 学习过程能够表现出整体、连贯、有层次的提升。概而言之, “教学内容上以学定教, 教学过程上先学后教, 教学要求上多学少教, 教学评价上以学论教”。
董蓓菲:
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 联系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 教育公平问题尤其重要。落实到课堂上, 就是要追求教学公平, 力求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语文教学应该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谈论自己的感受。这方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盛新凤:
以学为主的课堂并非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主客相生的关系, 是师生相互作用、教学相长的过程。课程改革以来, 语文教师从“请跟我来”式的教学转变为“我跟你去”的教学, 但实践中出现教师该讲的不敢讲、不敢展示等现象。而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教学互动, 教与学之间不断地相互转换。
对于教师在语文课堂指导什么的问题, 阅读教学当然是要兼顾语言内容和形式, 将对知识性内容 (如写作方法等) 的理性分析和运用, 与对文意的感悟和体会有机结合。
董蓓菲:
PIRSA等国际测验项目提出了阅读教学的三个功能:享受阅读乐趣;参加阅读活动;通过学习阅读教科书阅读其他知识。为了实现这三个功能, 可以利用任何教育手段。阅读教学要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对文字产生意义, 形成自己的理解, 由此发展其阅读兴趣及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能力。
结合国际阅读测验 (PIRLS) 的试题案例分析, 目前中国学生缺少的能力是在读完文章后做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要培养这种高级思维的能力, 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必要的指导。如下面的试题:“你觉得老鼠容易被骗吗?说出一个理由。”“你认为罗伯是个怎样的人?举出两个例子。”“文章的哪些内容可能令人不相信?”当然,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阅读教学, 还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其他方面的教学, 比如习作、写话, 包括写句子的活动;再如听记、口语交际, 等等。
展望三:语文教学研究的深化和扩展
语文教学实践的改进要以语文教学研究的成果为依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参与, 包括政府、课程和教学领域的专家、教材编写者, 也包括广大教师。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不清、内容不明的问题, 许多老师指出现行语文教材在教学指导性方面存在着局限, 进而对语文教材的改进提出了期许和建议。
黄兰、邹春虹:
要从“阅读独大”转变为对教学的各个方面都给以足够的关注。目前许多公开课是以阅读教学为主, 其他课型极少。以后的教研活动要力求改变这种现状, 增加对其他课型的展示和研讨。其次, 语文教学研究要兼顾课内外的语文学习, 将课堂教学研究与课外阅读、语文综合性学习等活动相结合。另外, 还要从重点研究如何解读教材、如何教转向兼顾研究学生如何学及学得怎样等。
汪潮:
在语文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方面, 要有一种整体观。例如, 对于教学内容, 不能孤立地讲选取哪个内容, 而要从整体上进行思考。
盛新凤:
对于语文教学改革, 我们的思维方法中应该有一种融通的思维, 这样才不至于顾此失彼, 非左即右。
董蓓菲:
至于具体的研究策略, 要用科学的态度, 对我国100多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历史进行梳理和分析, 总结出被时间证明是正确的一些规定性要求, 比如识字教学、课型教学、文体教学等。对国外母语教育的实践经验也需要以科学态度进行分析和选择性地借鉴。
赖正清 (浙江省龙游县教研室) :
我们对3000多位学生做了调查, 主要了解学生和教师对教科书中选文的满意度和喜爱程度, 结果发现学生的喜好与教师的想法有一定差异。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教科书在可读性方面还可以进行一些改进。
俞国平:
我也曾对教师进行过调查, 了解他们如何确定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内容。结果发现许多教师对此没有明确的想法, 教学设计时“想当然”的成分很多。教科书没有将课标的要求切实转化为有序的教学内容。为此, 我期望建设高质量的教科书, 在教学内容方面有较高的确定性, 并有明确的导学系统、练习系统。综合而言, 就是语文课程教材化, 语文教材教学化, 或者说教材内容课文化, 而课文练习化或实践化。
黄兰:
教科书内容要突破课文主导的面貌, 通过教材的组织结构使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教学内容与阅读教学 (课文) 一样有一定的地位。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 篇11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 主题教学 实践研究
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所谓课堂教学,它的本质就是以学生的“学”作为主体,学生的这种主体地位并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表现出来的。本人作为一名小学一线语文教师,结合着新课标以来国家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校的教育方针,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语文课堂教学策略,通过自己的反思性学习探索,不断尝试着、实践着主题式课堂学习的方法。
1.主题式教学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实践中的教育意义
俗话说,不同的教学行为,蕴含着不同的教学理念,本人在认真研读窦桂梅老师所著的主题教学案例时,深感同受,真正体会到、意识到了什么叫做“为生命奠基”。经过多年的教育经历、教学实践经验,使我深深认识到为我们的学生找寻出一条合理的课堂知识学习策略,才是教育目标实现的根本,这是一名人民教师应当为自己的学生做到的。
本文提出了将主题式教学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实践当中,个人认为这是非常可取的,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教育背景下,认真把握主题教学架构下的问题、突破、创造才是关键。因为,语言是人的交流工具,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小学教育阶段,小学语文实践中是相对最模糊的,无论是对知识的解读,还是从课程本身出发,它与其它学科相比,很多情况下都被选择性忽略掉。以我校为例,包括一些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常常以规范化的语言为出发点,而不是以“人”作为出发点,在课堂上以规范性的语言约束人,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学毫无意义,因为语言不是学生学习的工具,而是学生成为了语言的工具,时刻受到语言的约束。将主题式教学引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当中来,可以让教师通过语言不去约束学生,而是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见解,这样才能将以往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变得更加多样化、丰富化,让学生自己组织精彩发言。
2.小学语文主题式课堂学习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相继开展与实施,以以往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相比较,当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总体上还是比较成熟的,包括在教学教材的编制、课程知识的编排、教学方法与策略等,均逐渐向“人本”思想去转变。以我校为例,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在该领域一直积极进取、不断寻求更加有助于学校教学、学生学习进行的课堂实践模式。在这一阶段,我校将主题式课堂学习的方法策略正式引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来,这对于以往传统课堂学习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同样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与创新。在实践的过程,虽然初见成效,但也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
2.1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小学语文课堂主题教学中,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首先是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教师对主题课堂教学与学习的理解存在差别,进而导致在实践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最终造成教学水平、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我校的一些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基本都是凭借经验上的传授,早就已经积淀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同时也包括一些年轻教师,他们也大多不愿意尝试新教学方法,安于现状,不愿主动创新;此外,对于部分对主题式教学模式比较欢迎、接受的教师,其中不少教师对主题式课堂学习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其在实际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中无法灵活运用,无法展现出主题式教学的优势,无法将这种策略理念与语文教案融合起来。其次是客观因素的制约,主题式教学并不只是老师和学生的事情,同时也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以及学生家长的全力配合。当前我校遇到的问题,就是学生家长的问题、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问题。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无法适应这种新学习环境;对于学校教学管理来说,在实施初期,可能成效并不明显,再加上短期内学生学习成绩出现一定下滑,学校担心影响教学质量,或者无法完成统一的教学进度。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都半途而废,这不是我们学校的问题,这是全国小学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2.2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 篇12
小学语文主题式教学需教师能够具有敏锐的直觉和宏观性的把握能力, 对于语文课本中的不同课文做出区分, 对课文的主题和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 将教学资源与主题式教学进行充分融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主题方面的深刻程度也有显著差异, 精读课文内容丰富、主题明确、意味深远, 而略读课文往往是以辅助精读课文的形式存在的。对于精读课文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学习, 更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理解和把握。对于略读内容则只需要掌握重难点字词、把握课文主题等, 无需消耗过多教学资源。主题式教学需要教师能够对其进行归类划分, 将教学资源进行高效率的整合, 明确教学主题, 深层次、多角度的进行教材内容挖掘与整合。
例如, 在进行“自然与生命”这一主题的教学时, 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对《蝙蝠和雷达》进行深入学习, 掌握雷达的基本原理, 而对于《夜莺的歌声》则进行略读学习, 只需要明确主题内容即可。
2 以主题式教学为方向, 进行教学内容扩展
语文学科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这是人文教育中的主题, 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根本保障, 对小学生进行文学培养能够使学生学会更好地生活并发现人的作用。主题式教学能够将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进行分类, 将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进行囊括, 是学生大量积累语文知识、学习经典内容的重要教学方式手段。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不仅应当将主题式教学作为主要目标和方向, 还应当不拘泥于教材文本与给定教学内容, 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主题与教学内容的扩展。例如为学生增加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广泛阅读等。在选定课外读物时应当以主题单元为主要根据, 进行有目的的内容增添, 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内知识, 以学生兴趣为导向进行书籍筛选还能够广泛的学习课外内容, 开阔学生眼界, 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例如, 在进行“寓言探秘”这一主题的学习时, 教师在完成《寓言两则》的教学后应当鼓励学生进行《伊索寓言》的阅读, 学习并了解更多的寓言故事, 增加文学积累, 开阔视野。
3 构建系统化主题式教学, 加强教学评价与反馈
主题式教学的更好开展需要教师为学生构建系统化的学习模式, 并形成完善的课堂评价反馈体系。首先, 教师应当针对主题式教学是否激发学生兴趣进行自评, 其次, 教师应当要求学生针对是否在主题式教学课堂上得到启示以及内容是否丰富进行评价, 最后, 学校针对主题式教学是否对小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价值观进行正确培养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课中反馈, 更要进行课后反馈和阶段性反馈, 随时对主题式教学成果进行检测。教师还应当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标准的确定, 从不同方面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考察, 使教师的主题式教学能够达到系统化教学程度, 加强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的能力, 并利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发挥小学语文主题式教学的积极作用。
例如, 在进行“古代故事”这一主题的学习后, 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是什么, 并考察学生记忆的程度, 及时调整课堂进度,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自身的教学成果进行有效的反馈。
结束语
主题式教学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具体生活实际以及教材内容为基础确定的课堂教学关键词, 是将教材内容按照某一主题或共同特点进行分类的根据, 体现了语文学科发展的动态性、价值性。教师在进行主题确定时务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静态的教材文本内容转变成动态的文学素养教学。小学语文主题式教学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确定教学主题、创新教学方式并为学生构建系统化的主题式学习模式。语文学科教学任重而道远, 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主题式教学的先进性和现实性, 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语文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英.小学语文教学如何结合文本进行主题拓展阅读.[J].中国校外教育.2015.8:15.
[2]孙继香.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策略探析.[J].语文教学通讯.2017, 1:50-51.
[3]尤婷.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J].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2016, 9:226.
[4]张悦.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的方法与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 6:61.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07-13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总结12-24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总结01-20
小学语文教研主题活动08-20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活动心得体会08-21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总结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