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精选12篇)
小学语文德育教学 篇1
摘要:新时期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发展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传统教育思想应进行不断的改变与革新, 加大德育教学的成份。本文结合“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探究”这一课题进行积极探索, 希望对后续研究过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存在,不足,发展方向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对于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巨大的挑战。本文结合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德育教学开展存在的不足及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发展的新方向这两方面进行研究, 希望对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新时期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德育教学过程是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的关键, 也是对学生基本道德素质进行不断提高的主要教学科目。通过语文德育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身道德观念存在的不足, 从而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行为意识进行有效的引导, 同时达到提高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目的。这一方面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所在, 也是“新课标”教育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更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以上观点论述也能够充分体现出新时期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在。
二、传统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 德育内容与教学实际相脱离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 对于学生德育渗透过程很多教师具有一定的重视程度, 但是在德育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结合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深入思考, 从而使得学生接受德育教育过程显得尤为被动。这样对于广大小学生而言德育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效果, 同时广大学生对于语文课堂开展德育教学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 进而导致学生从内心对德育教学具有一定的排斥感。这就充分说明德育教学内容与语文教学实际相脱离对学生思想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 这一方面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
(二) 德育渗透过程停留在表面
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察, 能够充分体会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思想能够明确, 但是内心的重视程度还只停留在表面, 导致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学内容不足, 深度不够, 没有对学生思想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反而使学生对这种道德说教逐渐厌倦。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过程并不能够将自身的素质进行充分提高, 而对于学生语文教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对于这样的现象, 广大教师还应充分予以重视, 将这样的教学现状进行积极转变。
(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传统思想束缚较为严重
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束缚了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过程的发展, 对学生课堂教学中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没有起到推动作用。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决定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向的关键,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应围绕教学内容展开, 德育渗透过程应该在课外进行, 所以课堂教学中很难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教学过程, 学生的德育素质并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引, 很难提高。这也是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学工作难以开展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三、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发展新方向
(一) 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有效德育教育活动的前提在于教学内容应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 同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 通过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正确, 什么是错误, 自身的素质应该怎样提高。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给学生树立榜样, 这样的德育引导与渗透过程才更加具有说服力, 而学生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过程中才能够积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使得学生从内心能够接受德育教育。这一过程是保证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活动开展的关键, 同时也是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所在。
(二) 深入研究德育教育发展趋势从而展开深入教育过程
在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过程中, 教师应对学生内心进行积极观察与总结, 从而对其德育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判断。这样的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同时也会具有相应的“科学性”。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同时对于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形成可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对学生内心的发展特点进行普遍观察, 同时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效划分, 对于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实施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也是保证德育教育活动深入研究以及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三) 转变传统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观念, 加强德育教育力度
传统教学思想在于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单方面的“灌输”, 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相脱离,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没有将自身的素质进行积极提高, 而教师对学生道德素质以及意志品质没有得到积极引导。从这一方面对其思想进行转变, 在教学中教师之间展开积极的沟通与交流, 将自身的观点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 同时对其思想存在的不足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充, 这是转变语文教师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因素, 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 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
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需要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积极培养与渗透, 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这一关键学科。教学中应立足于小学学生阶段发展的重要性进行思考, 对其德育教育发展新方向展开不断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光辉.教育应触及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思考与尝试[J].基础教育参考, 2007 (9) .
[2]陈梅.拨动语文教学的生命之弦——浅议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3) .
[3]焦苇, 计琳.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上海德育“十一五”改革发展纪实[J].上海教育, 2010 (18) .
[4]李兴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种方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3 (8) .
[5]周波.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8 (4)
[6]王秀珍.在语文教学中多角色渗透思想教育——民工子女学校语文课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1 (7) .
小学语文德育教学 篇2
小学语文课本是教学中师生双向交流的中介和凭借,也是蕴 “理”、含 “情”、示 “行”的特殊的论据性材料和教学载体。不难发现全套教材具体包含的道德教育内容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和广泛性,不仅丰富多彩、具体生动,而且几乎凝聚了人类高尚道德情感的方方面面。其中有热爱祖国的情感;;热爱人民的情感;热爱集体的情感关系的情感;努力学习,热爱科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情感;等等。那么怎么把这些精华变成学生自己的品质呢?这就涉及到教师的价值引导与道德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之间的矛盾。语文教师就要把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学生就会在欣赏中自主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内涵的价值。
小学语文新课程资源极其丰富。教材不再是唯一的,除插图、挂图、电教配套设施之外,报刊、网络、研讨会、博物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家庭生活等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创设情景,制造氛围,让学生直观感受,有身临其境之感,让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里,激发出情感,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达到陶冶学生情操,获得思想启迪的作用。
如:人教教版三年级上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课本上有《清明上河图》插图,教师除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感知教育外,还可以利用网上资源,用多媒体设施播放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适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小学语文课文,大都是精品美文。一首首诗歌,一篇篇短文,直白通畅,内涵深刻。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美味佳肴。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尝,去慢慢体会、感受。从而实现学生的道德内化。例如学习《海伦·凯勒》,就要学习她身残志坚,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学习《钱学森》,要让学生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学习《祁黄羊》,可建立学生克服个人恩怨、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理智;学习《黄果树瀑布》、《美丽的南沙群岛》、《三亚落日》要感受到祖国山河之美,景色之秀丽;学习《三顾茅庐》要知道求人一定要真诚。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课文渗透了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讨论做人的道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落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再如学习《生命桥》,要学习老羚羊甘愿牺牲自己,用自己的生命为年轻羚羊架起一座生命的桥梁的一种献身精神。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联系 篇3
关键词:教学;德育;心理;童话故事
一、关注小学生心理,对症下药
现在经济发达,很多人的精神却越来越空虚,随之出现的是小学生素质教育问题;人们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离婚率也逐年上升,继而影响到孩子们。因此,伴随着单亲家庭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心理机制还不成熟,相对而言更容易受到影响和干扰。以下案例就是我从现代学生的家庭生活影响因素、学校教育影响因素、自身心理因素等方面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二、实行有效的学生德育方法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时期,学校和老师一定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并且要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地贯穿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德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让我们的孩子迈好人生的第一步,让未来的社会多一份安定和谐。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如何实行有效的学生德育方法,怎样形成良好的学生思想教育素养,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小学生的班主任老师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信息技术的高速化,人文意识的复杂化,个性思维的自主化,道德价值观念的市场化,都对现阶段教育形成强大的冲击,加上小学生的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强,思想幼稚等特点,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他们会走上不良的成长之路。
三、德育案例
小×,今年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每次上课时不认真听讲,老师提问时心不在焉。上课时没精神,昏昏欲睡。下课则生龙活虎,思维活跃。
案例分析:通过观察,并且结合与家长的沟通发现,小×在平时做作业时必须有人在一边督促,自身没有形成良好的自觉意识。据她父母介绍,小×小时候是在农村老家由爷爷奶奶带大的,由于她的爷爷奶奶文化水平低,不注重学习的重要性,也不注重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孩子在老家时就养成了不爱学习的习惯。回到城市上学后,学习内容逐渐增多,学习压力不断加大,导致小×不良的学习习惯更加严重。
建议:通过分析发现,小×的不良习惯不仅是从小时候就开始形成的,而且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愈演愈烈。要让小×改变这种习惯,首先必须重新树立小×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1.通过引导小×阅读一些简单的童话故事,培养他的想象力。前提是能引起她兴趣的简单的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否则只会让她更加厌恶学习)这样能帮助她重新定义学习的意义,改变她对学习已经形成的漫不经心的意识。
2.陪同小×观看一些简单的学习视频,比如《巧虎学汉字》《逗逗迪迪之汉字》《巧虎拼音城堡》等等。小学生目前还是处于好玩爱动的成长状态之中,他们对动画、故事、歌曲一类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单纯的数字汉字。可以通过观看学习视频的引导,培养她对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她对学习的兴趣。
3.教小×学习一些简单的英语或者汉语儿歌,小学阶段,儿童对音乐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对学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学习音乐的过程,间接培养她对小学英语的兴趣。
注意事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不是只有孩子自身努力,或者家长、学校单方面努力就能完成的,这需要学生、家长和老师三方面团结起来,才能全面引导学生。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引导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不能一味地只追求结果而忽略孩子的感受,这是极其不理智的。其次,在实施引导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都是极其脆弱的,如果不注意,很容易适得其反。
总之,语文教学与德育要形影不离,桴鼓相应,才会更加益于儿童的成长。
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作用 篇4
一加强思想感情陶冶, 用情感染学生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如春风化雨般地进行点滴渗透, 采取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的方法, 在润物细无声的语文教育中渗透道德滋润, 不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 正如伟大的教育家洛克先生所提出的“白板说”, 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 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给学生良好的情感陶冶, 多用正能量的故事感染熏陶学生, 在教师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感化基础上, 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充满童真童趣、贴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课文, 这些课文同样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既富有哲理又文质兼美。这些文章既是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工具与载体, 又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与思想感化的教育范本, 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在语文课堂中加以丰富和利用文章中所蕴含的真、善、美, 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身边实例, 就会变成使学生获得感情陶冶和思想感悟的优秀作品。这样的语文课可以真正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使学生不仅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 而且获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陶冶与教育, 从而达成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在点滴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教材移情功能
为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性特点, 语文教师应注意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学的实施途径主要是语文课堂, 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课堂, 因此, 语文课堂的德育渗透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而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是语文教材, 因此教师要熟练掌握语文教材, 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还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能够熟悉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与道德疑惑, 帮助学生在处理具体的学习与生活事件中不断提高道德品质。
如二年级语文课文《王二小》就是一篇经典的陶冶爱国主义情感的文章, 该课文贴合学生的心理, 描写一位与二年级学生年龄相仿的儿童英雄勇敢抗日的故事, 既让学生们了解战争年代的历史, 又让学生在王二小牺牲的悲痛中感悟到爱国的光荣与伟大。教师在进行该课的教学时, 要注意充分挖掘教材, 利用教材进行历史延伸, 对学生进行感情陶冶与思想教育。如教师可通过搜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 包括视频、音乐、图片、文字记录等, 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帮助学生了解那一段历史, 领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以及为国捐躯的光荣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历史使命感。通过有效的课堂延伸, 在每节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
三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德育渗透作用
学校的语文教育不仅包括语文课堂教学, 还包括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活动, 但教师也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 要做好组织与引导工作, 帮助学生有效利用课外实践的机会, 加强语文的学习、巩固与德育教育的渗透。由于现阶段的应试教育, 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课外实践活动的德育渗透, 因此极有可能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不健全, 自制力比较差, 组织能力也比较差, 不能独立地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此时, 教师可通过帮学生选定一些课外活动主题,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 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如选择传统文化主题, 让学生收集资料, 根据自己所知道的传统文化故事, 进行故事演讲比赛。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刘胡兰》等, 通过故事演讲比赛, 不仅调动了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还在故事演讲中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最后, 教师进行故事点评, 指出学生们演讲故事中的优缺点, 点出故事的主旨与教育意义, 适时地借助传统文化故事进行感情陶冶与思想感化。
四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教师除了借助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与德育感化外, 还可以充分借助自身的力量, 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 发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 对自己的教师往往产生崇拜心理与模仿倾向, 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将会成为学生观察与模仿的对象。因此, 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 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在平日的生活中, 要做到慎独, 事无巨细严格要求自己, 只有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 才能给学生起到积极的榜样示范作用。
俗语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师不仅要从自身做起, 为孩子树立榜样, 还要关注孩子生活的家庭环境对他产生的影响。注意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对班级中的后进生和个别问题学生, 要深入学生家庭内部寻找原因, 从孩子的父母入手, 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 通过在父母与教师之间建立联合战线, 联合学生家长, 一起为改变孩子、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而努力。
小学语文德育教学 篇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议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人教版新课标
一、传统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德育渗透过程停留在表面
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察,能够充分体会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思想能够明确,但是内心的重视程度还只停留在表面,导致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学内容不足,深度不够,没有对学生思想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反而使学生对这种道德说教逐渐厌倦。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过程并不能够将自身的素质进行充分提高,而对于学生语文教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对于这样的现象,广大教师还应充分予以重视,将这样的教学现状进行积极转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传统思想束缚较为严重
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束缚了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过程的发展,对学生课堂教学中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没有起到推动作用。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决定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向的关键,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应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德育渗透过程应该在课外进行,所以课堂教学中很难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教学过程,学生的德育素质并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引,很难提高。这也是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学工作难以开展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二、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发展新方向
(一)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有效德育教育活动的前提在于教学内容应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同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通过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自身的素质应该怎样提高。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给学生树立榜样,这样的德育引导与渗透过程才更加具有说服力,而学生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过程中才能够积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得学生从内心能够接受德育教育。这一过程是保证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活动开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所在。
(二)深入研究德育教育发展趋势从而展开深入教育过程
在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内心进行积极观察与总结,从而对其德育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判断。这样的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会具有
xiaoxue.xuekeedu.com
一定的“前瞻性”,同时也会具有相应的“科学性”。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形成可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对学生内心的发展特点进行普遍观察,同时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效划分,对于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实施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保证德育教育活动深入研究以及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三)转变传统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观念,加强德育教育力度
传统教学思想在于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单方面的“灌输”,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相脱离,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没有将自身的素质进行积极提高,而教师对学生道德素质以及意志品质没有得到积极引导。从这一方面对其思想进行转变,在教学中教师之间展开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将自身的观点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同时对其思想存在的不足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充,这是转变语文教师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因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
三、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 篇6
关键词:领悟;再现;体验;效仿;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材料是极其丰富的,语文也是众多学科中最利于德育滲透的学科。教师采取有效的渗透德育的方法,课堂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一、剖析领悟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利用语言文字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师应该和学生一道共同读好教材,剖析文中所蕴含的哲理,掌握重点知识,领悟写作目的。如《苏武牧羊》一课,当苏武在心灵上受到残酷的折磨时,他为什么还是那么坚贞不屈?那就是对祖国的赤诚!通过剖析领悟,从而使学生产生崇敬之情。
二、情境再现法
语文课堂教学,不但要教知识,培养能力,而且更要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如,《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这是一篇描写乡村生活的课文。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乡村孩子是那样的自由和快乐,教师最好采用情境再现法。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活动,师生共同体验了浓郁而淳朴的乡村生活,而且引导学生建立,建设新农村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
三、情感体验法
这是利用情感迁移的心理规律,来强调感情,亲情教育的一种方法。例如,讲授《真美与真糟》一课时,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深层境界,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批评也是一种爱,使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思想得到统一。有了父亲严厉的爱与母亲宽容的爱,二者共同协调,我们才会健康发展。通过此方法,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四、榜样效仿法
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文中的人物学习,达到德育的目的。比如,课文中,学生接触到了汉朝的苏武,宋朝的文天祥,清朝的谭嗣同和现代的鲁迅,文中体现了他们信念坚定、忠贞爱国的精神。还有刘胡兰、王二小、雷锋等,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五、对比分析法
通过对比,提高学生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真善美。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在深入分析课文后,教者应该让学生跟小女孩比童年,并分析小女孩的命运悲惨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学生体会到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幸福,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作者单位 吉林省梨树县万发镇中心校)
小学语文教学之中的德育渗透 篇7
一、在分析课文导语时进行“渗透”
精心设计好生动、巧妙的导语,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教学《再见了, 亲人》一文时, 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文中把谁称为亲人?为什么把他们称为亲人?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进入课文。
二、在分析、理解重点词句中进行“渗透”
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课文重点词句, 才能透彻地阐明课文内在的思想性, 才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提高技能的同时, 受到生动具体的思想教育。例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中, 老班长有一段话:“小梁, 别浪费东西了, 我……不行了。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 吃完了, 一定要走出草地去!”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这一重点段, 并联系上下文内容认真思考, 会认识到:一路上, 老班长把能吃的东西都让给了三个小战士吃, 自己嚼草根和吃剩的鱼骨头, 现在已奄奄一息了, 吃点鱼汤, 怎么算浪费呢?他是想留给小战士们吃。他心里只有小战士, 不考虑自己。这样, 同学们既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也从中受到了教育、启发和感染。
三、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进行“渗透”
为了让课文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铭刻在学生心灵中, 课堂教学中应借助对人物的具体分析, 使学生既懂得人物的描写方法, 又受到人物形象的感染与熏陶。
四、在比较课文内容时进行“渗透”
思想教育应贯穿于课文教学的全过程中, 我们可以通过课文内容的比较分析, 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 一向是她妈妈穿的。”这两个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呢?第一个破折号表明这一天是大年夜, 有解释的作用;第二个破折号, 一是表明拖鞋的归属性, 二是加重语气, 用鞋的“大”来反衬脚的“小”。让学生思考:大年夜富人家在干什么?小女孩为什么还在街上走?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进一步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激发学生努力学习, 为祖国建设出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德育 篇8
一、学习交流中树立崇高的道德境界
近十年来的语文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它是小学德育起步的主战场,是德育渗透的主要学科,既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首先是老教师对于每一节课都潜心研究,诲人不倦,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他们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以及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心服口服,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贯穿在教育教学中,处处闪烁着仁慈、博爱、善良,他们能够静下心来从教,以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感动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青年教师不及的。其次是他们的奉献精神,尽管老教师年龄大,但他们往往是超能力、体力,自我超量付出,使教学简单愉快,让学生沐浴春风,学生表现出情绪稳定,态度积极友好等倾向。由此,学生能静下心来学习,学习成绩突出。
现代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思想观念。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给学生什么,教师给学生的应是一颗热爱生活, 诚实、谦虚,开拓上进的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学习、生活的能力,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
由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拥有崇高的道德境界,每一位青年教师必须认识到以德育人,不会浪费时间,不会冲击教学质量,不是摆花架子。只有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真正做到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德育人是教育的最大根本,德育是学校生命的心脏,是学生身躯的脊梁。教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其灵魂应该是高尚的,教师的人格是学生第一本人生教科书,也是最重要的一本。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对立面,但情感不能对立,亲和力是最大的教育力,教师要由衷地接纳每一位学生。学生是教师知识水平最苛刻的审视者, 是教师职业道德状况最严格的评论家,往往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表扬,都给学生带来希望和鼓励。
二、具体活动中唤醒学生的灵魂
德育的归宿是唤醒学生的灵魂。让学生感悟真善美,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呼唤学生的灵魂, 关键不在于教师讲的多精彩,而在于学生感悟了多少真善美,这关键取决于师生之间真实情感的交流与体悟。教师带给学生的应当是愉快、期待和追求,用自己智慧的光环去滋润学生的情感, 激励他们求真、向善,唤醒他们的潜能,开启心智,提升品格, 使他们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奥。
小学语文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我们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极力去唤醒学生的心灵, 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真、善、美。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探索开拓德育创新机制,不断提高德育水平, 才能唤醒学生的灵魂,才能开启学生心灵的芳草地。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9
一、认真钻研教材, 发掘德育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教师应挖掘每篇文章中的德育因素, 深入钻研, 先确定文章中的哪些内容 (包括字、词、句、段) 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做到心中有数, 胸有成竹, 确保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从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教材, 都渗透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 渗透着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护集体、团结同学、热爱劳动、尊敬师长、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教育。
在讲授人教版第十册第14课《再见了, 亲人》这篇课文时, 有许多学生都对抗美援朝的历史不了解, 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 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对朝鲜人民的重要意义, 使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产生深厚的感情。
课文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是文章的眼睛, 授课应该紧扣课文题目, 引导审题, 使学生从题目入手, 先初步感知, 获得轮廓印象。课文题目, 被视为一篇文章的眼睛, 聚焦着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抓住题眼, 揭示题目的内涵, 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 并铭刻于心,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 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 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 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例如人教版第十二册第7课《詹天佑》这篇课文, 要结合每一段的具体内容,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把握侧重点, 选择德育目标
小学语文学科不仅是基础性工具学科, 也是思想教育学科, 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睛达意, 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文学作品, 明确所教课文的教学目标, 结合课文的讲读有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首先考虑的问题, 要对作品进行全面评价, 使学生知道孰是孰非。
比如《金色的鱼钩》一课, 介绍的是发生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老班长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更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又如《梅花魂》一文, 主要通过回忆侨居国外的外祖父的几件小事, 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教授这一课时, 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情感, 激发爱国热情, 并懂得无论在国内国外, 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都要保持着梅花的秉性。《蚁国英雄》和《生命桥》德育渗透的侧重点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深入理解体会外层蚂蚁和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 把死亡留给自己时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
三、创设情境, 激发道德情感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育不能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里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 没有爱, 也就没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 感染学生, 熏陶学生。
根据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 教师在上课时, 可以通过语态、情态、动作、板书等教学形式, 努力形成融洽和谐的气氛, 并以自己的真情实感促使学生多思考、多联系, 吸引学生入情入境, 进入“角色”, 激起共鸣,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从而促使道德行为的形成。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学生由于无法入“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 使学生似亲眼所见, 亲身经历。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 有活动展现情境, 有音乐渲染情境, 有画面再现情境, 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
在学习《虎门销烟》时, 我根据相关资料编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来导八新课:清朝末年, 在广州虎门, 有一位姓张的老汉以打鱼为生。老汉晚年得子, 取名平安, 老两口对孩子十分疼爱, 虽然生活不富裕, 却很幸福。一家人和和美美过了十多年, 由于张老汉天天出海打鱼, 对孩子疏于管教, 平安在社会上染上了一些恶习。他把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钱都偷偷买了烟。家里的钱花完了, 他就拿东西去换。家里的东西卖完了, 安就背着父母把房子卖了。可怜两位老人只能搬到一破庙中度日。很快, 卖房子的钱也花完了, 平安就去偷人的东西, 弄得四邻不安。不管父母怎么劝说, 他都听不进去。由于没钱治病, 加上生气, 父母死在破庙里……两天了, 他没有一点东西可吃, 寒冷的天气加上时常发作的烟瘾, 已把他折磨地没有一丝力气。此刻, 他慢慢合上那疲惫的双眼, 迷迷糊糊中他想到了自己快乐的童年, 想到了疼爱他父母, 想到了父母病死在破庙里的情形……他那干瘪的眼眶里渗出了大滴浑浊的泪珠。故事中平安一家人由幸福到家破人亡, 以及平安临终时的悔悟情景深深震撼了学生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毒品的危害, 从而自觉地远离毒品拒绝毒品, 同时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责任感也油然而生。这为《虎门销烟》的教学, 做了一个有力的铺垫。
四、加强引导讨论, 提高思想认识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多数课文内容浅显易懂, 思想内容自然流露, 这些课文要让学生多看、多读、多想, 多读会让学生接触思想内容;多想, 就会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想观点!爱憎情感;在读中想、想中读, 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就会从中受到自我熏陶和教育。有些课文或有些语句含义深刻, 思想性强, 又比较含蓄, 有些课文有特定的历史背景, 这些课文仅靠学生理解, 是无法理解透彻的, 这不但需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 帮助学生领悟到其中的思想道理。
在语言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用所学到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已有的学习能力学习时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展开讨论, 是学习课文的一种好方法。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坐在井里的小青蛙为什么说天很小?小鸟为什么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如果青蛙跳出井口看一看, 会怎么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通过讨论, 同学们知道了小青蛙坐在井里, 目光短浅、所见有限, 跳出井口、目光远大, 世界如此之大是自然的了, 懂得了应该怎样看待自己周围的世界, 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五、加强朗读, 以读传情悟道
作者的写作意图贯穿在全篇课文的字里行间, 有明确的, 有含蓄的。只有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朗读指导, 才能“悟”出“道”来, 产生感情共鸣, 受到教育。如教师教学《凡卡》时, 可反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对比朗读信的内容和写信时想的事两部分, 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子, 接着让学生对“寄信后的事”进行想象, 并讨论。通过朗读课文和讨论,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凡卡的悲惨命运是无法摆脱的, 因为当时是黑暗的旧社会, 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痛恨旧社会, 热爱新社会, 珍惜今天幸福生活。课后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 并写一篇《与凡卡比童年》的读后感, 以巩固学习成果, 使学生的思想觉悟进一步升华。
六、注意读写结合, 不断深化思想认识
小学生习作既能锻炼写作能力, 又能在思想上有提高、有反应。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最可贵的是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学生在写作文时, 要观察生活、分析生活、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体验真、善、美, 在习作过程中得到思想、品德、意志、情操等方面的感染和教育, 随着写作的逐渐深入, 学生的思想和认识也随之不断深化, 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之教育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0
一、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内容选择存在随意性,脱离社会现实。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得天独厚,有其优越性,因为文以载道,入选教材中的画面和文本,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闪耀着沁人心脾的育人光芒。因此,教师授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和把握每一篇课文的整体或局部所蕴含的德育内容、选准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因文释道,有机渗透,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生硬简单,流于形式。
把握了教材中德育的内容,还得选好渗透德育的方法,这是能否有效实施课程德育的关键。课程德育,应注意因文而异,选择适当的方法,才能增强说服力,使学生易于接受,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那种生搬硬套、矫揉造作、苍白说教,都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厌倦情绪。这样,不仅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反而知识传授的效果受到影响。
(三)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评价滞后,缺乏制约机制。
尽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已经贯彻了好长时间了,但仍有一部分老师并不清楚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德育要求,没有做到心中有数,更没有起到对语文教师落实德育渗透的督促和指导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的体系模式影响深远,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可有可无。
突出表现为社会对学校的评价看考试成绩,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看教学成绩,老师对学生的评价重学科成绩,升学招生的依据是学科成绩。品德修养没有得到有效地体现,造成教书与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割裂,渗透德育有时就变得可有可无。
(二)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不够深入,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割裂。
教师把握不准每一篇课文的整体或局部所蕴含的德育内容,不能选准知识教育的结合点因文释道、有机渗透。语文教学渗透德育不够,除了课程标准制订中的问题外,编写教材、培训师资、教学研究三也有脱节现象存在。
(三)教师没有掌握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影响德育渗透。
课程德育,应注意因文而异,选择适当的方法,才能增强说服力,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否则,生搬硬套、矫揉造作、苍白说教,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厌倦情绪,不仅影响知识传授的效果,更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
(四)学校领导关注语文知识的教学状况,对学科德育落实状况缺乏刚性管理。
小学语文教师在上公开课时,参与评课的领导和教师还较重视对该堂课教学的状况进行客观地评价,除此外就缺乏必要的管理措施和评价手段。
三、解决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发掘到位、有机结合。
发掘到位就是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蕴藏的德育因素,并结合学生实际与社会实际开展教学。有机结合就是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遵照其独特的逻辑性和知识性,把德育融会贯穿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全部过程中。
(二)创设情境、激起共鸣。
根据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教师在上课时,可以通过语态、情态、动作、板书等教学形式,努力形成融洽和谐的气氛,并以自己的真情实感促使学生多思考、多联系,吸引学生入情入境,进入“角色”,激起共鸣,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促使道德行为的形成。
(三)形式多样、注重内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活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各抒己见,加强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多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机会。内化的目的,是在于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逐步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能力,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使良好的道德行为成为他们内心活动的真正需要,成为真正的行动。
(四)建立语文教学综合评价体系,确保德育渗透落到实处。
建立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第一,小学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第二,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是建立在个性化、多样化基础上的。第三,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五)发挥学生的反馈作用,建立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监督机制。
在语文教学管理中可以采用问卷的形式,向学生了解语文教师是否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建立促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渗透德育的监督机制。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必不可少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练道德意志,修正道德行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对学生潜力和创造力起着导向、动力的作用,可推进语文教学工作,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摘要:在小学教育中各科教学加强文道结合, 渗透德育, 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一个突出体现。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 他们模仿性强、可塑性大, 这时期的德育对他们的一生都有着定向和奠基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问题,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月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 (教科研版) , 2007, (10) .
[2]曾孝群.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08, (01) .
小学语文德育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功能;语文教学;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54-02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单纯,是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机,从社会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要积极的寻求多种途径,对其价值观的正确性进行把握。单纯地进行德育教学工作存在很多弊端,如内容枯燥,无法让小学生感兴趣。而语文课程中存在大量的生动故事、人物等,是进行德育培养的良好素材。同时,语文是小学学生的必修课,在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进行德育培养,一举两得。
一、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必要性
(一)是实现有限资源下德育工作开展的需要。根据我国教育部门颁布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是:“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同时,帮助小学生在学习中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并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就我国大多数地区而言,小学阶段德育目标概括起来是“五讲四美三热爱”,这是对基本的社会道德和人文道德总结,是锻炼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以及乐观向上的性格的重要方式,有许多方面与语文教学的要求和目标相一致、相符合,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体现。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根据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内容进行强化,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小学德育目标。
(二)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并充实手段的需要。我国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生德育教学工作应该以日常学习为基础,立志成才报效国家;同时兼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的教育轰动,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的讲座学习,从小学阶段德育的内容来看,教育部确定的六方面内容,是对小学阶段德育的宏观规定,需要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单纯地去列举和展开教学,此列的内容并没有过多的吸引力,而通过小学语文教材的引申,其中包括的大量实例以及故事性内容,都可以体现出具体化、直观化的教育性功能。同时,教材中还有一部分内容,虽不属于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范畴,但可以对小学生的德育起到强化作用。因此,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另外,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实现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小学德育手段,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充实小学德育手段。
(三)是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发挥不够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德育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小学也已有了认识,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总体来看,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发挥仍然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小学不重视德育,也就难以意识到小学语文教学德育的重要意义;二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的层面,对教材的德育内涵挖掘不深、不透、不够;三是有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功底不够扎实,上课方式、教学方法比较简单。这都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的发挥。
二、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措施
(一)挖掘语文德育内涵。一是学校要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和利用语文教学强化对学生德育的重要意义,并且通过会议等各种手段,使教师甚至其他教职工也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在思想上能够重视利用语文教材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奠定下挖掘语文教材德育内涵的思想基础。二是小学语文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吃透小学语文教材,对教材能够有一个全面的、深层次的把握,做到不止看到小学语文教材表面与知识化的内容,还要能够根据小学阶段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看到小学语文教材潜在的德育的涵,并在教学中能够体现出来。这是小学语文教学德育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
(二)提高教学效率方法。认真抓好语文教师的备课和上课环节,切实发挥语文课堂教学在德育中的作用。语文教学对小学生德育的效果如何,关键就体现在语文教师的备课与上课这两个环节上,并且也通过这两个环节来实现。因此,要想最终实现利用语文教学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小学就需要认真抓好教师的备课和上课环节。采取小学生所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法开展教学,最好是通过实践教学,设置一些德育场景,鼓励小学生参与,使小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道德水平,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实现过程。
(三)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一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和师德培训。如果语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不过关,就难以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更谈不上利用语文课程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因此,教师必须强化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教育,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能够做到为人师表、为人楷模,对得起教师的光荣称号。二要加强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培训。可以通过座谈会、研讨会、培训班等手段,鼓励语文教师之间加强交流、沟通,促进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第三,要从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通过设置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自学,从整体上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三、结束语
总体而言,小学语文的知识体系较为丰富,在学习过程中也比其他学科更加容易入门,这是在母语环境下形成的有利优势。作为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语文向小学生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通过人物、事件等描述,以及教师的引申,可以实现很好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叶琼. 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01:61.
[2]陈月平. 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J]. 新课程(上),2015,08:14.
[3]四川省隆昌县普润乡普光小学 陈康.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N]. 学知报,2011-05-02A07.
[4]刘玉红. 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J]. 快乐阅读,2012,07:58.
[5]张祖英. 论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发挥[J]. 成功(教育),2008,11:159.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篇12
一、把握关键词句, 体会道德情感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给予学生良好的德育教育, 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要求教师必须不断钻研小学语文教材,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挖掘词句中蕴含的德育思想, 使语文教材德育教育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 在《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中, 肖邦在去世前所说的“我死后, 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 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表明了肖邦由于受到压迫和欺凌而无奈离开自己的祖国, 但是在死后仍然希望回到祖国的爱国之情。教师在这时应该运用这句话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 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又如, 在《钱学森》一文中, 钱学森曾说过“我们日夜盼望着的, 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 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充分表明了钱学森热切的爱国之情, 教师应教育学生学习钱学森精神, 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加强写作训练, 培养德育思维
写作是语文教学和文字训练的重要基础, 也是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过程。通过写作训练, 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德育思维, 发展学生智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育习惯。因此,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 必须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 以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有效的提升。学习《三亚落日》这篇课文后, 教师可以提出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美景进行观察后, 写一遍关于家乡的景色的文章, 有的学生写了“家乡的河”, 而有些学生写了“家乡的塔”, 学生通过观察家乡景物, 感悟事物给予人们带来的欢乐, 并将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充分表达出来。
三、阅读语文作品, 领悟德育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教材中, 很多作品都具有良好的德育教育作用, 因此阅读语文作品是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渗透路径和方式。学生充分阅读语文教学作品, 能够对作品中表达的情感有所感悟, 并得到德育思想的熏陶, 使得学生的德育思维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 在《落花生》一文中, 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花生不求名利、无私奉献、不炫耀的高尚品德, 要求学生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 以加深学生对“花生”品格的印象, 使学生对德育形象、德育品格有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又如, 在《白杨》这篇课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对该篇文章进行反复阅读, 以让学生体会到“白杨树”那种挺直、坚强、无私奉献的精神, 并启迪学生要学习白杨树精神, 为国家发展、家乡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使学生能够承担起这项伟大的历史使命, 并形成与之相同的道德行为。
四、强化写字教学, 渗透德育思想
汉字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 不仅具有严谨的结构、优美的形体, 同时在审美上还具有独特的乐趣。所以, 教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汉字教学中, 结合汉字具有的形体、结构及笔画等特点, 渗透德育思想, 让学生自主观察和发展汉字存在的特点, 使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交流过程中, 了解汉字与德育思想的契合之处, 并领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例如, 汉字“人”, 虽然由简单的两个笔画形成, 但是要写出形体优美的“人”字却不容易, 同时可看出其结构是相互依靠和支撑的, 从中可以了解到“人”字两个笔画必须相互合作, 相互支撑, 才能站立, 就像同学之间一样, 要懂得相互帮助、团结合作, 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五、运用古诗教学, 进行德育教育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德育教育中具有显著性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 “情”方面的教育。“情”主要包括亲情和友情。其中亲情是人类伦理道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此,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 必须启发学生去感悟和体会亲人的关怀和爱护, 让学生养成尊老爱幼的德育行为, 同时也给予亲人更多的关爱。例如, 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 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手足之情的感悟, 而从《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中, 可以体会到浓浓的母爱。友情对于学生来说, 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手段, 也是日常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主体思想, 让学生了解到亲情和友情的珍贵。例如:《山中送别》这首诗中写道:“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其二, “爱”方面的教育。“爱”主要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爱。在对大自然的热爱教育上, 教师可以利用古诗中《望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让学生对大自然的神奇景观感到赞叹, 并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反思:若水资源受到破坏了, 这种美丽的景观还能持续吗?让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而在对生命的热爱教育上, 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草》中“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让学生体会到小草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学习小草精神, 并呼吁学生要爱护草地, 不要随意践踏草地, 做一个爱护环境、爱护生命的好学生。
【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德育与语文教学09-3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08-31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论文08-09
让小学语文教学绽放德育教育之花07-28
小学语文渗透德育论文12-17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06-18
小学语文教师德育总结07-21
小学语文教师德育工作总结12-17
语文课堂教学小学语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