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精选12篇)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篇1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以其创作形式上的不一, 内容上的丰富多彩, 语言含蓄、凝练鲜明的节奏感, 成为我国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被称为是“文学中的文学”。因此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 要让学生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 更好的体验和感受中华文化瑰宝的美。
1 感受其整体
要想更好的融入诗中的意境, 就得从整体把握。
一首诗是完整的。诗人在创作时, 其思维是前后呼应、紧密联系的, 这就是在学习诗歌时要感受其完整性。但是它的词、句之间联系松散, 画面景物之间有时不用词语粘接, 诗行里有跳跃转换, 形成艺术空白。在这一基础上, 发现诗歌中的“断裂”与“跳跃”, 理解、补充和丰富其内涵。然后把上下文自然得体地连缀贯串起来。一首好诗的所有元素如艺术空白、韵律、语言、形象等都是为诗人旨趣服务的, 所以在教学中应灵活地将诗的相关元素纳入到理解诗的旨趣这一环节上来。
2 与作者对话
诗歌是诗人对自我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 所以要想真正的理解诗歌的寓意, 就应该了解诗人是在何时、何地、何种心境来完成作品的。
伟大诗人柳宗元的《江雪》, 整个画境一片孤苦清冷, 陡升一片寒意。柳大诗人为何此时是如此心境呢?《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这首小诗, 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 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 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 表现了他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在诗歌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使学生的主观意识深深地沉浸到作者描绘的客观景物中, 并借助自身的艺术创造力使之更丰满、更厚实、更鲜活。诗眼是指可统摄全篇或使全篇生辉的字句。许多优秀诗作往往别具诗眼。由这些诗眼可窥全诗精髓。
3 反复诵读
教学诗歌, 更应重视诗歌的朗读教学因为诗歌感情容量大, 遐想自由, 意境深远, 叙述事件简练集中, 主观色彩浓烈, 韵律和谐, 节奏感强, 这些特点适合朗读, 而且, 朗读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语言美、音乐美有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就可以把诗歌的内容思路、语言、都转化为自己的, 就可以逐渐进入创造性的审美境界。
首先要学会美读。美读是带有审美、欣赏性质的朗读。它不仅是感受、理解和鉴赏读物的有效手段, 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有重要作用。美读的创造心理机制涉及整个心智活动, 关键是要“以意逆志”、“设身处地”, 体验到作者的写作心理。
其次要懂得对诗歌的欣赏。课文欣赏包括对课文美的感受、体验、发掘和批判, 是一种情感活动和认识活动相交融的心理过程。它是在理解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课文进行体味认识, 以期发掘课文内在意蕴, 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获得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4 教师引导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 师生是教学的统一体。教师引导的艺术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最重要的条件。
4.1 感受语言美
教师用优美的语音把诗意表达出来尽量在语言上给学生以美感。用优美的语音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
欣赏是诗歌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在这个环节中, 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要读出字词句与诗人的情怀。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 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 这样在教学中, 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 选用最恰当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4.2 感受画面美
古诗中许多描写山水风景的诗歌融合了绘画的特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补充或描绘画面的内容或色彩, 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才能受到美的感染, 获得美的熏陶。
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历代广为传诵的名句具有永恒的魅力, 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作“千古壮观”的名句。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一幅画面是茫茫大漠孤烟直上, 另一幅画面是滚滚黄河边, 鲜艳夺目的太阳斜斜的挂着, 显得分外的圆。
这不仅准确地写出大漠孤烟落日的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 而且把自己因受朝廷排挤而深入大漠的孤寂情绪不露痕迹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中, 但又不给人哀愁悲伤的感觉。确实是意境雄奇, 耐人寻味。不愧为“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啊。所以, 不妨让学生根据诗歌展开想象, 并鼓励他们画出心中的画面, 往往能将自己投身于具体情境之中, 获得艺术的美感和心灵的感知。
4.3 感受旋律美
诗歌大多讲究押韵, 具有韵律和谐的音乐美。要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在缓歌慢唱中把握诗的韵律、节拍、停顿, 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 字音的响沉强弱, 语流的疾徐婉转。这样, 才能心神合一, 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古诗教学中自然融洽地引入音乐的手段, 选取与课文的色彩、节奏等审美意象相和谐的音乐, 使二者完美的结合, 就会用美来滋润学生的心灵。
4.4 感受意境美
意境, 是指诗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揣摩意境, 既要把握诗人抒发的感情, 又要理解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事物来表现的。诗歌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 表达感情。形象是诗的本质。
“诗贵言境, 以境表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们以欣赏的角度去读诗歌,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景物, 揣摩诗歌的意象, 就能领悟到作者所创造的意境美。
白居易《暮江吟》,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铺”字也显得平缓, 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 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 江水缓缓流动, 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 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 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 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 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 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 描容绘形, 令人叹绝。
诗歌往往“情景交融”, 没有古老的景, 更没有孤立得的情。诗中的景不是一般的景, 是含情的景;诗中的情不是一般的情, 是景中情。因此, 我们在教诗之时, 紧扣情和景, 让学生随意发表自己的感受。
摘要:小学诗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主成部分。本文探析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探析如何使小学生在学习诗歌中真正的感受到诗歌的美。
关键词:诗歌,教学,感受
参考文献
[1]郡贡祥.朗诵艺术谈.
[2]小学教学全书语文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
[3]张良田.教学手段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86.
[4]王松泉, 王相文, 韩雪屏.语文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25.
[5]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97.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篇2
摘要:诗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所引入的诗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为诗歌的语言非常精炼,虽然对学生而言没有很大的背诵压力,但却有很大的理解压力,同时这也是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盲点。本文提出了三个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并列举了相关例子,以期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诗歌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意见,进而提升其诗歌教学质量。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语言也相对较为凝练和含蓄,是一种节奏感极为鲜明的文学体裁,具有较高的文学教育意义。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小学语文诗歌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教师通常都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对诗歌的朗读、背诵和默写等知识记忆之上,忽略了诗歌理解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诗歌,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这些都应该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所关注的焦点。
一、诗歌范读
诗歌范读能够产生一定的语言感染力,因为小学生很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果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能够用优美的语言将诗歌背后的诗意表达出来,让学生从语言上体验到诗歌的美感,定能够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柳宗元所写的《江雪》为例,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感受的就是“孤舟蓑笠翁”和“独钓寒江雪”这两句,其中孤、独二字又对诗人当时的感受做了强调。所以,教师在进行范读时,可以故意将这两个字读得更加幽邃和深远,让学生有一种冷清之感。诗中的“千山鸟飞绝”和“万径人踪灭”这两句也是有范读技巧的,在读到“绝”和“灭”这两个字时,教师可以加重语气,营造一种比较悲凉和凄清的气氛,用语音将学生带入一个无人无鸟的环境当中,以使其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二、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是一种非常符合小学生特征的教学方法,通常情况下,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关注时间短,易受外界影响。相教课堂参与而言,这些学生更喜欢游戏。情境创设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个玩游戏的过程,所不同只是这个游戏的游戏规则是按照教材中诗歌的内容而定的。例如,在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李白的《静夜思》一诗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一年级学生依恋父母的特点,先为其创设一情景,做一个铺垫。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问题,参考问题如下。
1)同学们,如果你们不在爸爸妈妈身边,你们会有什么感受呢? 2)如果你们很长时间都见不到爸爸妈妈,你们会怎么办呢?
3)如果你们不在爸爸妈妈身边,晚上的时候,如果你看见了月亮,月亮可以帮你达成一个愿望,这个时候,你最想许一个什么愿望呢?......陈述完问题之后,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们,下面老师和同学将要一起做一个叫做“击鼓答题”的游戏,教师背对学生开始敲鼓,学生开始传手帕,当教师鼓声停止时,手帕在哪位同学手中,哪位同学就回答刚才教师所提的问题,不愿意回答的同学就当众表演节目。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游戏进行三轮便可,游戏结束之后,教师便可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在作总结的过程中,引入诗歌的内容。
比如,教师可以做出如下总结:同学们刚才都表现得非常好,非常积极,刚才同学们都说,如果离开了爸爸妈妈,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就会非常难过,非常想念。那么,课文当中的诗人也和大家一样,有这样的感觉。同学们,请翻开课本,看到这首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为增强课堂活跃性,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些问题增强和学生的互动)大家平时有见过霜吗,是不是特别冷呢?(待学生回答完之后)和同学们一样,这首诗的作者在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乡之后,也是非常难过,甚至将床前如此明亮的月光看成了令人寒冷的霜,同学们能够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吗?就像同学们看到天上的月亮,并希望通过月亮传达对爸爸妈妈的思念之情一样,诗人也希望自己抬头就能看见的月亮能够传达自己对家乡,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同学们都能理解吗?有问题的同学,可以在课下问同学和问老师。如此,便完成了一次诗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课堂便再也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地方,有了良好的互动,教学质量自然也就随之提升了。
三、重视诗歌的文字推敲
用词的凝练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对诗歌中的关键性文字加以推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和学生一起对诗歌的文字进行探讨在小学一、二、三年级大多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处在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大多才开始进行最基本的识字教学,还不具备分析字词的能力。三年级是一个转折点,进入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最基本的识字认字能力,并且能够对简单的字词加以理解和分析,能够对同义词、同音词、以及多义词等进行辨别,所以教师可以和学生开展一些较为简单的文字探讨活动。
例如,在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熟读并了解这一首诗,并告诉学生,诗中有一个字用得非常绝妙。给同学们十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个人学习、双人合作以及小组讨论等方式均可,熟读并了解这首诗,形成自己对这首诗的见解,并找到其中的关键字。十分钟过后,所有同学自主学习完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自主学习时间段的观察,随机抽取3—5位同学汇报自己的自主学习成果,并将其所认为的关键字写在黑板上。然后再以“正字计数法”统计学生的意见,教师对票数最多的前三个字进行对比分析,直至关键字被引到“绿”字上。然后,教师再次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其围绕“绿”字展开探讨,为什么要用“绿”字,能否换成其他字,此处“绿”字的属性又是什么等问题都可以作为参考。学生的探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追求至美境界的过程,换句话说,学生就是在探索如何用最美最合适的文字去表达诗人的各种思想情感。,所以,这也可以说是另一种理解诗歌的方式。学生在品析字词的过程当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感知到诗歌的语言美,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形成一种意识,能够如条件反射一样发现诗歌中的语言美,而人对美好的事物都是有追求的。这样,便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并提升其遣词造句的能力。
结束语:
尽管我国当前的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还存在一定问题,但这并不代表其就不能够得到改善和提升。只要针对小学生的性格特征,采取合乎其兴趣特点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工作定能取得重大进展。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
中国诗歌深深地影响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渗透,其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给予诗歌教学一定的重视。如何在当今社会中将诗歌引入课堂,使其发挥真正的教育作用,是每个语文教育者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1.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小学语文课堂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忽视教学内容真正存在的教育意义。诗歌十分优美,能够陶冶情操,如果只是简单机械地将学习诗歌等同于会做习题,就会完全失去学习诗歌的本质意义。因此,老师不应该在教学中急功近利,过于强调目的,这样很容易使得学生失去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将本应充满感性的课堂变得生硬呆板,教师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失去应有的语文素养,而是一味地向习题和考试看齐,这样的教学内容也会偏离原有的轨道,从而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使学生对诗歌学习心生厌烦。
例如教师非常注重诗歌的机械记忆能力,只是极力要求学生将诗歌背诵默写,将这些作为课堂的最终目标。这样学生的兴趣无法得到激发,简单的死记硬背根本无法体现诗歌的美感,无法使学生在这样的机械式学习中得到情操的陶冶,更不要说培养其对诗歌的语感等。这样呆板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毫无生趣,最后只会使得学生失去对诗歌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由于缺乏对学生感性的激发,诗歌本身所具有的意境无法很好地被展示和表达出来,学生很难自行体会,不同的诗歌都有不同的意境,表达作者或喜或悲、或哀或伤的思想感情,如果只是机械地要求学生以作答习题为学习手段,就不能令其对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
1.2教师主观性过强
教师常常会在教学之前,对课堂上将要提出的问题进行准备,而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答出自己制定好的“标准答案”,尽管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和答案,教师也没有很好地吸收和谈论来自学生的不同的观点,而是倾向性很强,这一点非常容易消磨学生的主观能动的思考能力,而是变相鼓励学生猜测教师希望听到的答案类型,这是一种变相的应试教育。
教师应该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平等的关系,学生众多,其所要表达的观点各异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更多的职责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文化知识,端正学习态度等,起到辅助和帮扶的作用,而绝不是强制学生的思想。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学生的优点,将其发扬光大,适当地用在学习中而不是硬生生地给出单一的标准答案,否定一切其他不同于答案的想法。文学本应是感性为主,诗歌的教育意义更多的是要传承一种精神,而不是做对更多的习题。
2.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的探索
2.1以学生为主体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的学习和探索上多加思考和改进,其中正确端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小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该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需求,将自己的教学内容调整到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即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明确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系。
因此,对小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应该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对很多事情的兴趣浓厚,如果对这种特点加以合理的运用和引导,将会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2.2以读为重点
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阅读是非常有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尽管读的方式听上去简单机械,但是大量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感悟出诗歌本身蕴含的意境和美感,逐渐摸索到理解诗歌的方式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读诗歌,包括整体读、个别读、分组读、接龙读等,形式多变,学生也能感受到趣味性。不同的读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或者对诗歌印象加深,或者对其理解更透彻,或者帮助学生在诗歌中产生共鸣等。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需要教师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精髓时,根据具体情况,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出发,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最终使得课堂丰富多彩,学生才能从中获益良多。
参考文献:
[1]陈君玲.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7):196.
[2]邵文丽.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探析[J].学周刊,2015,(7):65.
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初探 篇4
小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理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研究者特别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关注的一个重要命题。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目前对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意识已被唤醒,但是,目前小学现代诗歌教学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状,即重记忆轻感悟,重阅读轻创作,重课内轻课外。那么,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怎样教、教什么?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点粗浅的思考和尝试。
一、注重预习,自读自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而课前预习正是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预习是学生学习新课的一个起点,也可以是一个支点。预习的过程是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独立地、尝试性地去学习新课文,进行听说读写的自我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它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调动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调动情绪活动,挖掘和展示他们的潜能,还可以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情绪体验。所以,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环。
在读的时候应提出明确的要求:(1)第一遍粗读课文,在朗读中校正读音,找出生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明白它的音、形、义;(2)第二遍细读全文,要求边看注释边看课文,做到边读边口译课文,疏通文章大意;(3)第三遍精读全文,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初步把握文章中心,圈点出疑难语句、疑难问题,以备在课上提出来并解决。
二、落实研悟,以悟促读
新课标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只有经常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充分读悟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感情,提高朗读能力,内化文本语言。
《长江之歌》这篇课文节奏鲜明,音韵铿锵,所抒发的感情真挚而强烈。在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朗读、背诵指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中这样说:“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熟读成诵的过程,不仅能够巩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欣赏诗歌的音韵美, 而且可以积累、内化文本语言,于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这篇课文由两个部分组成。作者以雄浑的气势,热情赞颂了长江的雄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充分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是诗歌中两次出现的诗句,其实也就是诗词中的副歌。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关键词语、重要句子的朗读和感悟,深刻地体会作者所抒发的强烈情感。
三、学以致用,适时仿写
诗歌写作教学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诗歌的仿写训练使小学生的诗歌创作有了坚实的基础,在仿写中获得了写作的热情。学生还在仿写过程中研究诗歌的语言,进行诗歌写作的尝试,铸炼了自己的语言,培养了诗化的语言能力,获得了诗歌表现的一般技巧。可以说,它的意义非同一般,为小学生在作文中张扬心神、表达个性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现在小学生的作文有套路化的倾向,无论从作文的内容还是从作文的形式,都显得陈旧、没有活力。尤其是语言做作、矫情、空洞和缺失灵性,细细分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作文训练的思维定式,而诗歌写作就可以改变这样的局面。
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小学生根据所学诗歌进行仿写训练呢?
1.反复吟哦,仿诗歌语言
诗歌,作为一种分行排列的文学样式正是以其仪态万方的形式之美而成为阅读者的最爱。诗歌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 它比一般的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的陌生感,诗行间常留下许多空白, 显示出很强的跳跃性。正是这种跳跃性,才容纳了诗歌更丰富的意象,从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构筑使人耳目一新的诗歌意蕴。
在仿写训练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多读仿写的诗句,领略其中蕴含的语言美。《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诗歌的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博大辽阔、美丽富饶以及悠久历史和光辉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本文是诗歌,教学时切忌横讲解竖分析,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好诗歌,在读中体会、感受到祖国的伟大。面对不常出家门的农村孩子可运用一些音像、语言资料来让他们身临其境般地领略祖国山河的壮丽、物产的丰富、历史的悠久。
只有把诗歌的反复吟诵与对诗歌意象的想象再生有机融合, 才能深刻领会诗歌语言高度凝练的特点,才能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达到仿写的目的。在强化感性认识后,让学生明白诗歌语言不仅仅在于分行,还有节奏美、形象美、含蓄美等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设计这样的题目以“我们爱你———”为起句,仿照课文第二至第六节写两节句子,学生进行了这样作答:
我们爱你———
万里长城蜿蜒起伏
京杭运河连绵不断
敦煌莫高窟雄伟壮观
扬州瘦西湖婀娜多姿
2.品味经典,仿创作技巧
写诗首先要酝酿情感。诗歌能使人感动,首先在于它的情感, 还要懂得写诗只要抓住意象,就抓住了诗歌的内蕴。好的诗歌更需要新颖的构思和奇特的想象。想象应该是诗歌走向美感的前提,诗歌要走向美感,除了想象,还必须使用比喻等各种修辞手法。
抓住心灵的敏锐感觉,培养创作的良好习惯,是写好诗歌的经验之谈。人类的心灵深处是一个丰富的宝藏,那里有写不尽的诗歌。告诉孩子,要热爱我们的生活。要依靠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还要学会联想,在思维过程中始终不脱离具体事物的形象,并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和丰富的联想、想象。只要我们这样去积累生命体验和形象感觉,很多生动具体的形象画面和情感体验就会在头脑中互相联结、沟通,情感体验就会丰富而深刻,思维表达就会活跃而形象,我们的情感表达就离诗歌不远了。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篇5
左振梅 曹艳华
(吉林省敦化市贤儒镇中心小学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编入新教材的诗歌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是各个时期盛为流传的诗歌。在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小学诗歌教学的有效性,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因此,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一直是教学关注的重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想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诗歌是一种优雅的文学艺术形式,用简洁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小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经验的限制,在理解诗歌上存在着很大问题,因此兴趣也不是很高,很多学生在背诵诗歌的时候常常是一知半解,这就需要教师先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如可以做游戏、开展比赛、融入情景故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赠汪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自己与朋友分别的.情景,让学生想想自己会怎么说,朋友会怎么说,当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之后,再来理解这一首诗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
二、课外诗歌配合补充学生知识面
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需要,对于某些复杂的事物理解起来不是很透彻,因此在学习诗歌的时候需要大量的诗歌内容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某一首诗歌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一类型的诗歌,针对同一题材的诗歌和同一类感情基调的诗歌进行学习,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赠汪伦》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渭城曲》《送别》《别董大》等关于送别的诗歌,通过了解这些诗歌的共同点和异同点,可以强化学生对友情诗歌的理解。
三、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学习诗歌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引导学生学会创作诗歌,小学生虽然没有较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一些简单诗歌的理解还是有自己的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简单的诗歌进行创作。在引导学生创作诗歌的时候,对于诗歌的格式、内容教师不要太过限制,以防止学生的创作兴趣受到影响。例如,在学习《咏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描写关于春天的景物的诗歌,小学生对春天比较熟悉,可以模仿写杨树、桃花、草地等景物。
此外,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多朗诵优秀诗歌,最好能够背诵下来,以增加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诗歌作为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小学生文化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通过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意义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是一种审美教育。诗的感性,容易被人领悟;诗的优美,容易激发人的想象;诗的语言,深藏着许多精致的心灵。以诗教之,对于孩子们,甚至对于普遍的国民,都能起到润泽人心的作用。通过对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我们可以通过诗歌向学生传递丰富的情感,滋润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情感得到丰富。有了诗歌,让小学生更加的喜欢语文,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饱含诗的灵性,提升个人的品质,丰富情感世界,为诗所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或思古,或颂今,或闲静,或旷达,无论是何种情感,都是诗人最真切的性情流露,这些都能令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唤起学小学生天性活泼,爱幻想,对于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象力,这种想象力需要通过教学来唤起和开发,诗歌作品本身就是形象生动、表情达意的,需要用丰富的想象力去鉴赏品读,因此,诗歌教学不仅可以保持学生的天性,更能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诗歌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1.教学方式保守
虽然新课程改革一直提倡创新教学,但是在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还是会发展,教师们沿用的还是以往的授课方式,基本上没有改变,诗歌教学的渗透更是如此,新课标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课堂呈现更多的外显活动,这是合理的,但是有的教师设计活动却只是为了装潢门面,或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能,或是为了以新奇的形式取悦于现场听课的教师,设计的活动已经脱离了教材文本和正常的教学内容。尽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而且热火朝天,课堂气氛活跃,但是教学收效不大,这种活动已然流于形式,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教学过程中,盲目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作为教学技术,应该是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而不只是教学的花花手段,不能过多的依赖多媒体,它既不是教学的主导,也不是教学评价的主要部分,只有教学技术真正的做到为教学服务,才能在教学中取得锦上添花的作用,才能实现教学技术的价值。
2.教学模式单一
作为诗歌教学的实施者,一些教师并没有完全具备教学的能力,过于重视语文课的工具性,忽视了它的人文性,以致教学中过多的强调识字、学习知识、理解内容,而忽视了学生情感体验与人文关怀。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有机的统一体,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生活等情况出发,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此外,对于诗歌教学,教师们往往忽略了诗歌上面所赋予的情感,而是侧重于翻译诗歌,把诗歌的字面意思翻译出来,教学随后也就停止,这样的诗歌教学方式,只重视字词的本身翻译,而大大忽视了字句篇的联系,学生更无法深刻的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及情感,抹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还有一部分教师则只注重诗歌内容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体验,比如,在教学有关四季的诗篇时,教师只是教会学生语言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体验,不善于创设活动情境、自然情境、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体味体会。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却只重视诗歌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而不善于引导学生调动想象去感受体验,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只会讲“蜻蜓立在荷花上”却不会引导学生想象“尖尖角”是何种形态,蜻蜓如何抖动翅膀在“尖尖角”上下翻飞,不善于把无形的文字变成有形的图画,忽视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正是因为学生的想象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才导致学生对于一些诗歌理解起来干枯乏味,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三、诗歌教学的可行性建议
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想要解决,一定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想要学生学习好诗歌,就要让他们提高对诗歌的兴趣,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在小学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适合的方式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做好诗歌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喜欢玩乐,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中,可采用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游戏中,边玩边学,既可以增加印象,又能激发和培养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此外,诗歌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最好的展现方法是诵读。只有有情绪地吟诵,才能领会出诗的真味,如果教师事先筹备好与诗的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营造吟诵的气氛,那么学生读起来也就入情入境。学生爱好歌颂,有时还爱好自编自唱。根据这一特点,在诗歌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勉励学生根据自己爱好的歌曲旋律唱读诗歌。这种变读为唱,学生学得高兴,而且在唱唱、跳跳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诗歌的熏陶。另外,随着科技和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拉近了学生与语文学习的距离。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精神,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
努力搞好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感悟人生的真谛,使学生不仅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能在思想上得到优秀诗歌的启迪,在情感上受到优秀意蕴的熏陶。
参考文献:
[1]方卫平、工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宵出版社,2004
[2]魏怡红:将儿童诗教学延伸到课外,[J],山西教育(教学),2010
小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思考 篇7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改之后,情境教学逐步得到推进与发展,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此,在新时期小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诗歌内容适时适当的创设教学情境,将难懂的古诗内容形象化,拉进教学内容与学生间的距离,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断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
以小学语文《咏鹅》这首古典诗歌为例。诗人以孩子的眼光观察“白鹅戏水”的动作与神态后写下本诗。全诗共四句话,前两句写鹅的声音与形态,后两句写白鹅游水嬉戏时的动作与情景。语言生动、内容有趣,但由于小学生经验有限,故在学习与理解古人语言时存在一定难度,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应改变传统“开门见山”的教学方式,可以以教学情境导入课堂,如:“头戴一顶大红帽,身穿一件大白袍,说起话来伸脖子,走起路来摆架子。同学们可以猜出这是什么谜语吗?”通过这样的形式引发学生好奇。学生猜出“鹅”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咏鹅》相关视频,并配上诗句范读。让学生将字、图、音相融合,加深学生对诗句理解,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营造学习氛围,品析诗歌意境
在传统小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过于重视学生语文成绩,通常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将古典诗歌知识内容强行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学生学习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升。为改善这一情况,教学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中带领并引导学生品析诗歌意境,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升。
如《送元二使安西》,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诗中有禅”,且语言清新淡远、内容自然脱俗。这一首是王维所作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前,教师应深入诗句,钻研内容抓住重点,然后在课间可以借助音频为学生播放《朋友》这首歌,邀请会唱的同学可以一起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与好友分别过吗?分别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呢?”通过这样的问引发学生思考。而后,教师可以引出:“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毕竟我们可以借助飞机、火车与朋友再见,通过电话缓解我们的思念。但古人与我们不同,他们交通不便、没有电话、网络等工具,很多人说一声再见就是永别,不然也不会留下那么多经典的送别诗了。”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诗句,注重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的解析,让学生体会到诗人情感,感受到诗歌意境。
三、课件辅助教学,提升课堂质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为当前教育提供了新的便利,有效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古典诗歌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将深奥、难懂的诗歌知识以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呈现,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
以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古典诗歌为例,教学前教师应深入教材,明确目标、挖掘内容后借助网络下载相关的教学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借助课件辅助教学。如: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作者,并同步为学生出示苏轼的画像,播放苏轼生平的简介。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古诗创作背景,为学生生动且形象的讲解相关的历史故事,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然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讲解该首古诗,以图文并茂、音像结合的形势将教学知识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四、总结
古典诗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难点内容,对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当前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陆亚琴.小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情感教育之探讨[J].情感读本,2015,29:62.
[2]冯淑连.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4:68-69.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篇8
一、小学诗歌教学的问题以及错误的侧重点
1.方法单一, 诠释简单。当今小学诗歌都是以简单的诗歌为主, 主要是让学生死记硬背, 甚至都不能理会其中的意思, 只懂得单一地背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面认识这种问题, 不能只单一的解释诗歌的字面意思, 应该用多样化的方法去诠释诗歌的含义, 从而让学生达到理解记忆, 而不是乏味的背诵。
2.侧重作者, 课堂乏味。语文课堂上, 许多教师对诗歌要不就是用参考文献照抄不误, 要不就是侧重到诗歌的作者, 并没有对诗歌本身进行分析、教学。学生学习的时候就是简单地读懂了字面意思, 更或者只对作者本身有了深入的了解, 并没有对诗歌本身、作者当时的写这篇诗篇的心情、意境做出理解。学生也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要写这篇诗歌, 当时是何种心情, 只知道是名作需要背诵, 需要熟记。
3.注重词汇, 忽略整体。教师精讲诗词的含义, 逐字逐句地分析诗歌, 太注重词汇, 典故的解释, 从而忽略了诗词本身的含义。学生懂得了字词的含义却不懂句的含义, 例如李白的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大部分教师会精讲“垂钓碧溪上”和“乘舟梦日边”这两个典故的出处, 却将作者为什么运用这两个典故, 想表达什么含义, 又要抒发什么情感, 烘托一种什么效果, 简单的一代而过。从而形成了错误的侧重点, 只为应付考试, 学生并没有兴趣, 也不会去理解诗词本身要表达的意境。
二、小学语文诗歌的教学策略
1.言简意赅, 清晰明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 在教学取材方面应该尽量选取简单, 明了, 朗朗上口的诗词歌赋, 教师也可以通过简单的解释, 以及自己的语言把学生带到相对的意境中去, 从而使学生增加对诗歌的兴趣。
2.拓展思维, 图文结合。现如今小学教学的教材中, 大部分会配有插图, 教师教学也可以配有相应的图片, 也可以配有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容易被吸引, 通过图与诗更好的理解记忆, 并且还能通过这种形式联想记忆, 拓宽思路。比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教学上就可以描述场景, 配比图片, 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 甚至可以让学生动起来, 模仿其中的场景。在欢乐轻松中加深对诗词歌赋的记忆, 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潜力。并且对诗歌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3.灵活多变, 以点及面。课堂中朗读和背诵是乏味的, 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方法, 比如把相同的词牌不同的作者进行比较、分析、讲解, 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教学的主导在于学生, 教师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在诗词对比中学习举一反三, 自己主动地学习分析, 从而做到以点及面, 累积更多的知识, 学到更多的学习方法, 而不是单纯地为学习而学习。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可以灵活多变,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教师在教学上可以灵活地开拓学生们的思想, 可以升华到描述自己的家乡, 更可以让学生学着用诗句描述自己的家乡。从而不仅学会了吟诗, 也学会了运用。学生学习的热情, 课堂的气氛, 都活跃起来, 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提高了教学质量, 从而逐步达到立体化教学。
4.开展实践, 轻松学习。教学中可以不单单只是单独的背诵, 可以举办诗词歌赋朗诵比赛, 也可以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将诗词的场景表达出来, 立体化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 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能力, 让学生能够充分地体会到学习诗词的乐趣, 也能检验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更好地弥补自己的不足, 让自己的知识得到更好地完善, 在快乐中学习, 快乐中进步, 快乐中成长。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 教育也不能停滞不前, 不能墨守成规, 要打破规矩, 勇于创新, 立体化的教学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在不断变更的社会中求创新求发展, 将来的孩子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诗歌是我们国家文化发展的精髓, 是伟大文化的传承, 所以我们更应该弘扬, 但在此也要对旧的方法做出改变, 用于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在这之中更好的教学策略会给我们将来的教学提供更好的帮助。教师更应作为一个有力的引导者, 用新的教学策略引领新的教学风范。
小学语文诗词“立体化”教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吴迪.小学语文诗歌“立体化”教学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 2014.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创新
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 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摆脱传统教学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束缚, 避免教学功利性、程式性、目的性泛滥。教师要结合日常教学经验, 紧密联系学生语文学习实际状况来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提高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质量。
一、诗歌教学现状及其问题
如今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深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 教学功利性太强, 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过于守旧。因此, 在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诗歌教学无法形成完整体系, 教学过程存在许多问题缺陷, 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探讨, 解决问题。教学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对诗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充分, 诗歌教学模式过于死板, 下面笔者将探究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
(一) 教学态度不端正
我国教育步伐仍受长时期应试教育的影响, 虽然我国高举素质教育大旗, 但是教师在应试教育影响下, 教学目的和教学动机过于功利化、程式化。教师教学一味追求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班级通过率、学校升学率等等, 教师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学任务的布置与安排一味迎合考试知识点, 忽视了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教育培养, 尤其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 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与作者达到精神共鸣, 体会感悟诗歌的情感变化, 作者的思想情怀, 而是安排学生去背诵、默写诗歌。这种传统应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苦于追求诗歌应试, 而无法领悟诗歌精髓, 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也大大降低, 课堂积极性不高, 教学质量也无法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是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素养和情操的康庄大道, 而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却不重视素质教育的培养, 从而使得学生在小学这一重要基础阶段无法形成较好的诗歌文化体系。长此以往, 教师功利化地教授知识点, 学生程序化地接受知识。
(二) 教学方法死板
当然, 目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突出问题就是教学方法过于死板, 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程式化现象过于泛滥。在当前阶段,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最常见的流程是:教师介绍课程题目——教师讲解课程背景——作者简介——引导学生读课文——句式讲解——背诵默写——课后巩固。古代诗歌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其内容丰富、情怀深厚, 诗歌教学课堂本应是生动活泼、激情四射, 可如今大部分诗歌教学课堂越来越僵硬、程序化。究其原因, 还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任务过于烦琐沉重, 教学压力大, 教学灵活可支配时间较少。根据大量的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调查报告可知, 大部分语文教师除了人教版语文教材之外, 只使用一本教学参考书, 教学视野过于狭窄, 教学目标只是迎合考试, 教学过程过于单一化、程序化。诗歌教学要想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 教学资源应多样化, 教学课程设计应当富有新意。
(三) 诗歌阅读教学浅显
当今世界处于现代化科技迅速发展阶段, 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空前发展进步, 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小学生的生活文化背景呈现多元化, 文化传播效率较快。然而, 文化传播的质量却并没有得到提高。学生在较快的学习生活节奏下, 阅读方法错误, 往往陷入浅阅读的泥潭之中。“浅阅读”的出现导致学生对古典诗歌没有学习兴趣, 反而选择质量低劣、层次较低的读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做好诗歌阅读教学, 从而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二、诗歌教学策略探讨
(一) 诗歌教学从阅读开始
阅读是诗歌教学的基础部分和重要环节。学生只有经过古典诗歌的阅读积累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怀背景, 作者的写作动因等等。小学生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 学习任务过于繁重, 从而诗歌阅读时间难以得到保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应当做好引导教学, 教会学生正确阅读诗歌的方法步骤和精髓内涵, 帮助学生扩大诗歌阅读量。
比如,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过程中, 我在课余大量搜集古诗阅读的正确方法, 在课堂上让学生重视古诗阅读, 并带领学生去逐字逐句阅读赏析诗歌, 帮助学生领会古诗内涵, 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 写作时代背景等等。在经过这样的阅读导入教学后, 学生的诗歌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 教学质量也有所改善。
(二) 诗歌教学反馈
小学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大旗的号召下, 课堂不应是程序化、单一化、死板化, 而应是向个性化、多样化、生动化发展。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切不可过于依赖教学参考书, 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 教学没有情感融入, 导致课堂枯燥乏味。首先, 教师自身要对诗歌有独到的见解, 做好教学反馈, 引导学生去思考, 去鉴赏, 去评析。
比如,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的教学过程中, 我在课前大量阅览与这两首诗歌相关的教学资料, 在进行诗歌自我鉴赏时, 把自己的思考观点和评论关键点记在备课笔记本上, 并联系教学参考书, 在课堂上把自己的观点同学生分享, 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诗歌情感。
三、情景教学与诗歌教学融合
在现代化教育阶段, 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 要做好情景教学与诗歌教学的融合, 调动学生诗歌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工具如电子白板、多媒体、PPT等等, 创设生动形象的诗歌教育情境, 使得学生们处于诗歌教学情景交融的学习过程中。
四、结语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要重视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切不可教学程序化、单一化、死板化, 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 完善诗歌教学体系, 帮助学生提高诗歌学习兴趣, 提升诗歌教学课堂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武华.浅谈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之策略[J].学科教学, 2015 (1) .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篇10
一、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想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诗歌是一种优雅的文学艺术形式,用简洁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小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经验的限制,在理解诗歌上存在着很大问题,因此兴趣也不是很高,很多学生在背诵诗歌的时候常常是一知半解,这就需要教师先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如可以做游戏、开展比赛、融入情景故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赠汪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自己与朋友分别的情景,让学生想想自己会怎么说,朋友会怎么说,当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之后,再来理解这一首诗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
二、课外诗歌配合补充学生知识面
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需要,对于某些复杂的事物理解起来不是很透彻,因此在学习诗歌的时候需要大量的诗歌内容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某一首诗歌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一类型的诗歌,针对同一题材的诗歌和同一类感情基调的诗歌进行学习,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赠汪伦》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渭城曲》《送别》《别董大》等关于送别的诗歌,通过了解这些诗歌的共同点和异同点,可以强化学生对友情诗歌的理解。
三、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学习诗歌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引导学生学会创作诗歌,小学生虽然没有较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一些简单诗歌的理解还是有自己的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简单的诗歌进行创作。在引导学生创作诗歌的时候,对于诗歌的格式、内容教师不要太过限制,以防止学生的创作兴趣受到影响。例如,在学习《咏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描写关于春天的景物的诗歌,小学生对春天比较熟悉,可以模仿写杨树、桃花、草地等景物。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优化方法 篇11
【关键词】诗歌教学 朗读 意境
一、诗歌教学的目的和内容
诗歌是用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创造出独特感人的意境,来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诗中的意境,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往往通过以少概多的典型画面来启发读者遐思,使他们领悟其中丰富的内容、深挚的感情,受到思想教育。所以通过诗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特点和感人力量,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习写作方法,而且可以发挥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培养学生的情操和品质,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根据上述教学目的,诗歌教学的内容应是在具体诗篇中品味字词句所蕴含的内容和表现力,理解诗歌结构急骤变化和跳跃的特点;理解比兴、象征、夸张、对偶等诗歌的表现手法;通过具体的字词句篇和写作特点的理解,把握诗的形象,领会艺术意境;从诗歌形象和作者感情中概括诗的主题;理解诗歌语言的音调、节奏、重音和音韵特点。
二、小学诗歌教学的现状
在当下的诗歌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诗歌素养的欠缺,也由于为了应付考试,往往把诗歌教学给简单化了。常常只是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并会默写,在讲解时则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何解,内容主旨以及写作特点。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看似学到了一些所谓实在的知识,其实对诗的理解和鉴赏力并没有提高,也谈不上体会到诗的意境,更谈不上获得一定的启发与创作能力。通常地,他们只是记住了某些词句意思和作品的干巴巴的译文。这种教法,可谓是买椟还珠,也可说是本末倒置。
以上现象,显然淡化了小学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诗歌功底的基础作用,弱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功能,同时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三、诗歌教学的优化方法
根据上述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诗歌在教学方法上,低年级应采取辨词析句、试读试讲、翻译、串讲、补充、描绘、朗读、背诵等方式,高年级则要逐渐增加评论鉴赏的分量,多讨论改写的方式。当学生对某些诗歌的作者和写作背景不够理解时,应作必要的介绍。有条件时,还可借助于图片、录音、电影等直观教具,充分发挥诗歌形象的感染作用。而贯串在整个诗歌教学中的主要方式,则应是反复朗读。
感情炽热,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音韵和谐,是优秀诗歌共同的显著特点。进行诗歌教学,首先就应把握住这些特点,采用足以体现这些特点的朗读的教学方法。
1. 通过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感人力量,遣词造句之妙,都能从朗读中表现出来。所以,通过朗读来品味诗人的炼字炼句,体会诗人的感情,是很重要的。特别是诗篇中的关键词语,往往包含着极丰富的意义。例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句中的“绿”字,本是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鲜活生地描写出了春天到来的形象感觉。
2. 通过朗读加强理解诗歌的结构和手法
诗歌的感染力。在于它既有强烈的音乐性,又有丰满的形象感,能在读者眼前展现出生动的画面,激起感情上的共鸣。朗读作为诗歌教学的一项重要手段,它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通过听觉激起感情上的共鸣,促进形象思维,调动思索的积极性,从而得到更为具体深刻、细致入微的感受,还要帮助他们去分析理解诗歌中用的展示思想感情的结构和用法。
由于诗歌的形象的集中和凝练,由于诗人创作时的浮想联翩,诗歌的结构常常不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或逻辑推理的过程,而是按照抒发感情的需要,描绘诗人强烈地感受到的一些特征,一些最能动人心弦的东西,一些最有典型性的事物。所以在诗行与章节中,往往出现急剧转变与巨大跳跃,省去某些过程与联系。这就要求在诗歌教学中,进行合乎逻辑的补充和连缀,把不连贯的地方连贯起来,把含蓄的地方体会出来,深入理解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发展过程和全貌。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越到高级,学习的诗歌难度越大。教师指导朗读,在字、词、句、篇方面进启发引导,要有计划性,每次指导要突出重点,以保证收到实效。
3. 通过朗读加强领会诗歌的意境
在诗歌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诗的关键词句,理解诗的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实际上就为领会诗的意境创作了条件。
诗的意境,是指诗中描绘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以及蕴含在情景和画面中的思想感情和深刻意义。离开了形象,便难以体会诗的意境。诗歌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能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对诗中典型的画面、炽热的激情进行描绘和渲染,再现诗歌中的形象,吟味它和谐的音韵,体会它的感情色彩,理解寓藏在优美动人的艺术画面中的深广的思想意义,感受诗篇的艺术力量。反复朗读,是领会意境的重要途径。深刻领会意境,正是诗歌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总之,诗歌教学中品味诗的语言、理解诗的结构和手法、领会诗的意境、把握诗的主要内容,这些都是在统一过程中进行的。教师的指导,要着眼于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并回转过来,根据诗篇所表现的意境,进一步品味它的语言,理解它的结构和手法。就多数情况说,诗歌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反复朗读和分析相结合的过程,朗读一部分,分析一部分,朗读一遍,指导一遍,在朗读中品味,在朗读中加深理解,直至达到一篇诗歌教学的既定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伟.诗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价值[J].语文建设,2013(18).
[2]王敏.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J]. 新课程学习,2011(08).
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语言艺术 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教材,语言艺术
中国是一个以诗为本的国家, 古代诗歌对中国的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 小学语文教材中引用诗歌是有必要的。而语言就是诗歌的载体, 要想理解一首诗, 就要先弄懂它的语言文字。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通常体现于语言的关键字、整篇诗歌的语言艺术形式等方面。当诗歌的语言艺术升华到一个深的层次时, 就可以体现出诗歌的灵动, 展现出诗歌内在的独特的潜质。
一、把握好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语音
在小学语文诗歌教材中, 语音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代人们写诗歌, 目的就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让读者感受到其中连绵不断的情感, 一种久久在心中萦绕的艺术效果。要想掌握好诗歌中的语音, 就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音律。诗歌的节奏就像音乐学习中的节拍一样, 它的长短、快慢都是诗歌中语言的高低决定的, 把一些声调不同的词语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 使它们具有强弱性、间歇性, 这就形成了节奏。语音里最重要的便是诗歌的节奏, 这也是诗歌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 如果诗人在写作时不讲究节奏, 用散文的语句来写诗, 可能句子中词语也是押韵的, 但那也只是一种散文诗, 而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诗歌。所以, 掌握了诗歌的节奏特点, 就能较好地朗读诗歌, 更加深刻地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艺术和更好地读诗时, 可以先教给学生平仄的知识。教师在教学时, 不应该只是单纯地讲解平仄的理论知识, 更应该从四声入手, 让学生更易理解。比如, 古代诗人陆游的诗歌《游山西村》中有这样两句诗: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 先为诗中的每一个字注音调, 标在每一个字的上面。然后告诉他们一些平仄声调方面的知识, 适当便可, 不宜多讲。毕竟小学生的理解有限, 多讲是徒劳的。之后就让学生给这两句诗标出平仄的关系, 就变成: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 学生也可以自己看出其中的规律:出句中, 平仄是交替的;对句中, 平仄是对立的。教师就可以强调平仄对诗歌节奏音律的重要性, 是句式更加多样化, 增加读诗是诗歌音调的美感, 增强诗歌的感染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将原本较难的平仄知识变得更容易理解了。诗歌中除了节奏还有押韵、对仗等具有美感的语音艺术, 这些语音方面的艺术在小学语文诗歌的理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增强了人们对于诗歌的审美。
二、掌握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语法
诗歌虽然也是抒情的, 但是它和散文还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 所以两者的语法是不同的。诗歌虽然有许多语音方面的限制, 但是它在语法方面还是比较开放、灵活的。这并不阻碍学生对于诗歌情感大意的理解, 相反它还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氛围, 令学生更好地感受其中的感情。学生在学习其他文体时, 教师总是强调一个句子中主谓宾是必不可少的, 无论是缺少了哪一个, 这个句子都是不完整的。而诗歌就没有这么高的要求, 它可以没有谓语、宾语, 甚至于有的时候诗人为了语言更具有艺术都可以没有主语。比如,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这首诗是这么写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这是马致远一个非常有名的诗,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在外, 一个人孤苦伶仃的荒郊图。这首诗中简简单单的九个名词构成了前三句诗, 并不遵循如今诗歌中的语法规律, 没有谓语、宾语, 却表达出了作者苍凉凄苦的意境。诗人把这九中平淡无奇的景物连在一起, 将诗人的无限的忧愁自然地寄托在这九个景物中, 让读者在读诗时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中的情感, 比起那些规规矩矩的句子更有情感上的感染力。所以, 诗歌与众不同的语法方式让它有了区别于其他体裁的魅力。
三、理解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语象
很多人在学习诗歌时总会把语象和形象归结在一起, 这两者是有具体区别的, 形象包括语象, 语象是形象里面具体的一部分, 形象包括描述、场景、人物、比喻、象征, 而语象只是描述、比喻和象征, 场景和人物都太过于宏观, 不适于语象的表述。语象中的描述就是对诗歌中人物、环境等具体的描绘, 能够体现人物心理活动或是诗歌情感的细腻的描绘。就像作家在写推理小说是会写一些对于主人公心理或是其他人物动作、细节方面的描写。而比喻和象征是两种古老的修辞手法, 能够为诗歌渲染出更好的氛围。比如, 诗人李商隐写的诗歌中语象就是极为丰富的, 且极有特色。他诗歌中的语象是极多的, 如果把他诗歌中的语象找出来, 那么就会构成一本厚厚的书。以李商隐诗中写到的“蝴蝶”为例, 蝴蝶经常为中国古代诗人所用。《锦瑟》一诗中经典的“庄生晓梦迷蝴蝶”一句, 就是用到了庄生梦蝶的典故, 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此典故的喜爱之情, 诗人更是用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诗歌想要表达的已经寄托在蝴蝶上, 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情感。
总而言之, 要想体会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语言艺术特征, 教师在教授时就应从语音、语法和语象这三个方面入手, 学生只有通过朗读, 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 掌握诗歌的语法特点, 了解各种语象的手法, 就能够更好地体会诗歌中丰富的情感, 感受诗人心中的意境。
参考文献
[1]王立华.论儿童的诗性智慧[D].南京师范大学, 2007
[2]汪燕宏, 沈大安.让诗意随生命成长而拔节—儿童诗写作课《落叶》教学实录及评析[J].小学教学 (语文版) , 2011 (Z1)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诗歌朗读教学10-31
小学语文诗歌朗诵11-08
语文课堂教学小学语文09-20
小学语文′尝试教学′实验初探 小学语文学科′尝试教学策略研究09-23
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文味07-25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07-14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05-15
小学语文生活教学06-07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