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漫谈

2024-07-20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漫谈(精选12篇)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漫谈 篇1

摘要:语文教学范围很宽, 而且教法多多, 本文从创新意识角度谈一谈语文的教学。本文从预习文本, 各种读的能力, 以及课堂上延伸文本内涵, 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几个方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预习,读,想象力

语文教学范围很宽, 而且教法多多, 本文从创新意识角度谈谈语文的教学。

一、课前预习

打仗要求不打没有准备的仗。同样的, 上课之前, 一定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 即预习。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不是很高, 因此, 要求他们预习, 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 诸如把课文熟读几遍, 用笔画出不认识的字, 不理解的词语, 用查字典或者其他工具书等方式给后面的生字注音, 了解生字的意思, 以及如何组词, 等等。除此以外, 还要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有关的准备, 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灰雀》, 要求学生先观察灰雀的样子, 它们长了什么毛, 什么颜色, 它们可爱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了解列宁对于鸟儿的那种喜爱, 感受他对于灰雀失踪了的那种心情。在《爬天都峰》一文中, 先让学生爬一座山坡, 让他们体验爬山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那种气喘吁吁的感觉, 就能体会小主人公的心情, 出气出得喘不过来, 欲放弃, 幸好在那个老人家的鼓励下才得以爬上山坡。事先了解了课文中的情境, 就能油然而生对主人公的那种感情, 对于促进学生对于三个维度里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与领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的教学不能坐井观天, 仅仅呆在教室里, 进行空洞的说教, 是领悟不到文本包含的情感的。语文课标要求我们,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多种准备, 等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提前学习了课文, 在课堂中, 老师教起来就会游刃有余, 学生也会有的放矢。

二、朗读

语文课标要求我们, 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课堂上, 必须要有朗朗的读书声。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多种阅读的方法。

(一) 默读

这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不要发出声音, 用眼睛默看, 同时, 用心思考。这是调动学生思维的最好的一种阅读方法, 同时, 也是学生成长生涯中的一种最适应生活与工作的阅读方法。但是小学生年纪还小, 有的对这种阅读方法还不太适应, 因此, 要求老师要有耐心指导他们。要求他们不出声, 不动唇, 不喉读, 不指读, 但是要一字一字地看, 不能一目十行, 不能敷衍, 而是要实实在在地看清楚, 掌握内容。边读边思考, 能理解文章的词句、思想内容与表达方法。自读自悟, 容易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读后能从文章中有所借鉴。默读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 从生理角度看, 默读无需眼脑口耳四种器官一起参与, 文字通过眼睛直接传递给大脑, 达到目的即可。默读要求有一定的速度, 并且随着年级的递增, 增加默读的速度。《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 二年级学生就要开始学习默读, 做到不出声, 不指读;三年级学生要初步学会默读, 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

(二) 朗读

1. 发音。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需要老师给予指导。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并逐步做到有感情, 老师在教学生学习朗读课文时, 指导正确的发音尤为重要, 这不仅是学习课文, 培养朗读能力的需要, 也是养成认真朗读习惯的需要。发音要正确、清楚。发音正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对多音字要能按字义确定读音。如好奇不能读成好人的好, 不能张冠李戴。读音要清楚, 就是要求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 万不能读得模棱两可, 似是而非。声母要读得短促有力, 韵母要读得充沛而响亮, 声调要读得正确, 音节要界限分明。

2. 轻重、停顿。

朗读的时候, 不光是发音要正确, 轻重、停顿也很重要, 轻重的处理要符合文意, 重要的地方就要重, 加强声音的强度, 那就不能轻, 既是强调重要, 也是表达凝重的情感。意思不重要的地方就要轻巧, 给人以轻松、明快。比如《海燕》里面的最后一句“那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就要求声音要重, 给读者以震撼, 给人以力量。如果读得轻巧了, 那就歪曲了, 意味就失去了。

3. 语速的快慢。

指朗读中音频的快慢。一篇文章, 要根据它的意思调整快慢, 一般地说, 意思不那么重要的, 就稍快。意思重要的, 就要稍慢。如果快慢处理得不够恰当, 听起来就会很别扭。

(三) 老师与学生交流读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 让他们自己单独读, 效果不是很好。学生在读的初级阶段, 最好是老师与学生交叉读课文。具体的做法是, 按照句号、问号, 感叹号给课文分句, 老师读第一句, 学生读第二句, 老师又读第三句, 学生接读第四句。如此交叉循环, 直到把课文读完。这样读好处很多, 能够拉近学生与老师的情感距离, 真正实现老师与学生的平等, 老师是学习中的首席。而且, 让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等, 能够让学生在朗读水平上快速地上一个台阶。既能让学生模仿, 又能让学生与老师比对。既熟悉了朗读的技能, 又了解了文本的内容。

三、延伸文本,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就是在头脑中模拟事物的形象、事情的发生, 或者在头脑中做实验, 这种模拟的能力就是想象力。

在一篇课文行将结束的时侯, 我们一定要进行延伸, 不要随意结束一篇课文, 要做到文有意而意无穷。以前的文本在这方面缺乏, 老师也不够重视。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 哪怕他目前还想象得不够好, 我们都要多些鼓励、支持, 少些约束和禁止。也要让学生学会虚构, 以前的老师, 总是要求学生写作文必须写真实的, 这是不对的, 从一开始就掐断了学生想象的能力, 难怪作文那么难教, 写得好的学生也少。我们应该大胆地让学生虚构、想象。即使想错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孙悟空不是在天上飞吗?妖怪不是总想吃唐僧的肉吗?孙悟空真的能飞吗?唐僧肉真的好吃吗?那就是想象的能力在起作用。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漫谈 篇2

刘 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对于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我来说,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向在座的各位老师学习。再此,先向大家说声谢谢。记得我的大学老师曾经告诉过我们一句话: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学语文其实也很简单。也正是冲着“简单”这两个字,我最终站在了语文课堂的讲台上,却发现“简单”这两个字还真是不“简单”。说它简单,是因为教好语文就两个字:读、写。说得稍微复杂一点就是四个字:多读多写。这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的一条主线。说它不简单,是因为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却贵在得法。今天,我想从这个“法”出发,结合我们班的情况来谈一谈我浅薄的认识。

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先行“法”。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语文学习有兴趣,便能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事,乐此不疲,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反之,如果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效果就差。当然对于那些不愿意学习语文的学生,就得采取点强硬措施(当然不是体罚),一旦尝到了甜头,有了兴趣,养成了习惯,我想他会慢慢喜欢上语文的。在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注意教学导语的新颖性。导语是新课的引子,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课堂上,我一般会根据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导语形式。比如在上《我的第二次生命》这一节课的时候,我会设置几个问题,我会问“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在这篇课文中却说是第二次生命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给学生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和我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的兴趣。再比如上《家乡的桥》这篇课文,我会以音频录像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从影像中去寻找江南水乡的特点,从而引出课题“家乡的桥”。通过这种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的学习之门。

2、培养积极的探究习惯。

四年级是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快速发展,孩子的逻辑和抽象能力也开始增强,所以也是培养他们写作和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引导学生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比如在学习《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时,我布置了这样一项家庭作业:对于曹操战败后,可能会对他的部下说些什么,以及你认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把它写成短文的形式。学生都很喜欢这样的家庭作业,并且从他们交上来的小文章中可以看出,孩子的理解、表达能力、逻辑和抽象概括的能力都在增强,同时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在慢慢地提高。再比如学习《扬州茶馆》这篇课文,我只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回家做一份“炒鸡蛋”,并把“炒鸡蛋”的这个过程写下来。这样的家庭作业很受学生喜欢,因为这样的学习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他们会觉得原来语文还可以这样学,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以重视语言的朗读、品评和感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为根本“法”。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从语境到语言到思想,都是引导学生品评、感悟的重要内容,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所以只能在阅读中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感悟语言文字所表现出来的形象、意义和情感内涵。比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我会先请几位同学来朗读五位壮士相继跳下悬崖时发出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再由其他同学来品评,在这样一读一品的互动过程中,理解词语“壮烈豪迈”的意思,同时感悟五位壮士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英雄气概。通过这样的方式,真正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三、以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把心贴近每一个学生为情感“法”。

“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月亮还有阴晴圆缺的变化,学生自然也有迟速发展之差,如何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也成了我应该注重的一个问题。我总是习惯性地在他们的作业本上、一课一练上写上我想对他们说的话,有时只是一句简单的加油,有时是一小段话,我知道这是有用的,因为与学生的心更近了。我说我总是准备了三颗“心”,送给优等生的是“雄心”,送给中等生的是“信心”,送给困难生的是“上进心”。

四、利用媒体资源,创设美的课堂。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比如在上《律师林肯》这篇课文的时候,通过多媒体制作月亮的升落、人脸的转向、月光的照射,更直观地将语言文字展现出来,借助活动的课件将难以理解或复杂的天文学知识浅显化了。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我总是缺乏耐心,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提问时总是不能顾及每个学生,不能让每个学生都表达自己的感想。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写前指导,使学生下笔写作时没有方向感„„

漫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3

一、优选适合小学阅读的材料,增加阅读量

小学语文阅读的内容应尽量贴近小学生活经验和理解水平。除生活气息浓的作品之外,可以更多的选择经典文学作品,以便他们更大范围的理解和吸收。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用文本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从而实现主动阅读。如在学完《拔苗助长》之后,我提示学生,课下继续搜集有关寓言故事,把寓意讲给大家听,这样大大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提高阅读量。

二、实现小学语文综合阅读,促进自主学习

扩大阅读,强化积累,大量地记背经典的语句,是教学的要旨。但这不是传统教学的简单回归,更不能产生新的死读硬背的教学模式,把书读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拓展阅读,从而学会知识的迁移和链接。如在学完六年级下册《济南的冬天》时,让学生搜集有关描写天气的文章,利用阅读课进行交流阅读心得,通过阅读交流,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积累了更多的阅读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拓宽阅读渠道,提高阅读效率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网络进行阅读,去阅览室阅读,去书吧阅读,无论哪种阅读途径,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最终落实到提高能力上。教师要挖掘读物的价值,借助多种参考资料,让学生体会课文的内容,把自己融入到课文的思想境界中去。这样使学生感悟颇深,从而燃起读书的兴趣和欲望,提高阅读效率。

四、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激发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漫谈 篇4

1. 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

基于语言阅读教学理念, 围绕主题进行篇章和段落拓展手法的分析, 归纳、操练语言点, 在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快速的阅读速度、良好的阅读习惯、得体的交际能力方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 引导学生从中掌握阅读技巧, 学生就能具备扎实过硬的阅读基本功, 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在语言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语言所承载的内涵, 提倡内容学习与语言学习相结合。

语文语言的意义和语文语言交际功能始终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学生始终关注丰富有序的语言内容而不是没有意义的语言形式, 学习始终发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是一个反复刺激、不断加深印象的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与输出机会。主题式语文阅读教学以主题为中心组织繁琐零乱的语言材料, 从听、读的角度为学生集中提供可观的目的语输入。主题资料库最能集中散乱的语言形式, 配合学生记忆和运用。以主题为中心的语言阅读教学在孤立零散的语文知识间建立起一系列内在联系, 有利于学生获得全面的、整体的、具有一定深度的认识。

3. 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有利于主题式阅读的开展。

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 是以“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 加强整合”为编写思想的, 即各单元均有一个明确的阅读主题, 如人教版第五册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专题, 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 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等。第四单元专题是“细心的观察”, 单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人们在观察中的发现:有的观察鲜花, 发现鲜花开花的不同时间;有的观察蜜蜂, 发现蜜蜂辨别方向的能力……这就有利于在课题开展中以语文教材为中心, 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 提炼出阅读主题,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课外阅读中引导, 让课外阅读更好地成为课内阅读有力的凭借和依托、扩展和补充。

4. 主题阅读, 是塑造心灵的阅读。

学生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从哪里来?特级教师于永正很直白地告诉了我们:是从他们的读书中读来的, 并不是依靠老师每天在课堂上讲来的, 并不是依靠老师给他们天天做题目做来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整本的书。”可老师们似乎没有领会到课程标准的最精要的理念主旨。现实中, 语文课堂教学就一直走在“一课一课地教”“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问”“一个点接着一个点地讲”的路上, 课堂上学生们干得最多的事情是“顺着老师的意思满堂回答”, 课后学生干得最多的事情是“完成铺天盖地的试卷”“做完一本又一本的练习册”。当这一叠叠的试卷一本本的练习册完成后, 让学生们下笔写写东西, 会突然发现, 他们笔下凄凉。时间长了, 还会发现学生们原本会发亮的眼睛在语文课堂上已经黯然无光, 这一切是那么的可悲。师生们就这样痛苦地一日复一日地重复上演着“少、慢、差、费”的语文教学悲剧:师生都苦不堪言。

主题阅读找准了学生们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点, 一切从读开始, 多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书。巧妙地以教材主题为主线, 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将阅读方法由课内习得迁移到课外应用, 让阅读实现“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让学生们在有主题的阅读中, 获得思想, 获得情感, 获得知识体系的生成。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 老师还苦吗?学生还苦吗?不, 不苦, 都在享受, 享受着种种主题带来的情感熏陶;都在吸收, 吸收着种种题材课文带来的理解、写作的方法。

5. 单元式导读教学的总领。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讨 篇5

农村孩子由于日常生活用语不是普通话,家庭和社会基本上交流的语言为本地方言,由于语言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学生离开学校就不再使用普通话,环境和氛围的缺失导致学生语文朗读能力较低。而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等方式使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理解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加强朗读的指导: 一教师的范读

教师的范读很重要,往往有些课文中可以以读代讲,有些地方读不好就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朗读好课文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能够更容易的进入课文中的角色。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训练要依据教材进行训练,根据不同的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品爵语言文字,在这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用恰到好处的情感区朗读,训练语感。进而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

三、灵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

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读,不讲求形式的多样性,要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多方面地来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比如:采用个别读、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比较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同时,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地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练习。低年级的学生喜欢以竞赛、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高年级的学生则喜欢速读、品读等。

1、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2、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陷,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3、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4.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

5、比较读。每位学生都有好胜心,如果有人比他棒,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会更加努力。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6、男女生对读。结合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根据所学内容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7、师生对读。像古诗词、古文之类的课文,老师读上句,学生接下句,也可以交换去读,或者老师说出意思,学生说出诗句或古文。这样不仅通过朗读学习了内容,还对诗词、古文有了更深的印象。

8、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比如:在教《草原》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掌握课文基础上,结合音乐进行朗读,进一步品味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

9、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四、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足。

语文课堂上讲读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只有几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如雁掠过,许多老师在学生还未读完、读通的情形下,就匆匆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外在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对象不广。

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往往只盯住几个学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要是公开课更是如此,成绩差的学生,由于老师怕耽误上课时间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朗读的指导方式单调。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老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读这部分”,或“把自豪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念;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例如教学毛泽东写的《长征》一文时,如果不让学生理解逶迤、磅礴是表现红军在长征中受到的艰难险阻,而腾细浪、走泥丸是表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时,学生就不知道这些地方该读重读。

4.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

在课堂中,往往会看到学生读文一遍又一遍,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朗读缺乏层次,每次缺乏具体要求,读中缺乏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朗读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甚至产生朗读厌倦症。

五、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朗读时间,让学生多读书。

反复读课文时学生走人文本的最好方法。教师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感情,还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激励学生的朗读兴趣。其次,教师要想尽办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书。

2.朗读的形式要多样,让学生在朗读中寻找乐趣。

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的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时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达不到朗读的要求。为了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快速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掌握多种朗读方法。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

组织朗读比赛,促进朗读教学,每一学期坚持开展一次朗读比赛活动,其中,既有集体朗读又有个人朗读比赛,通过朗读比赛,了解学生朗读的实际状况,以及教师对朗读教学的训练效果,从而为了更好地改进朗读教学提供有力的依据。

4.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水平。

在课堂中,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朗读时间,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教师引读、范读等朗读方法的指导,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及时的评价。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漫谈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兴趣情境 合作 多媒体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在其所有的教学模块中可以说是处于中心的位置,阅读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整体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与此同时,阅读学习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教师必须开展好小学阅读教学,以此来实现对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但是当前语文的阅读教学明显没有走出原来的教学套路,虽然在打着新课改和综合教学的名号,但实际上阅读教学内容枯燥、形式陈旧、教学手段单一,致使课堂僵化,没有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积极带动作用。以下我结合在教学中遇到以的问题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多个方面谈一下如何切实推进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首先,阅读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对于阅读的兴趣。小孩子由于注意力不能够长久集中在阅读学习上,经常容易走神,而阅读课一般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关系又不大,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在课堂上经常存在学生走神或者做小动作的现象,但是教师不能把这归结为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而是应该发现问题的实质,那就是学生对于阅读课的学习缺乏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帮助学生入门的第一位导师,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会自觉主动地进行阅读学习,例如有的学生对于阅读兴趣比较高,但是大部分学生存在阅读学困的现象,那么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手段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兴趣。

第一,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很多老师为了快速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在课堂上完全不给学生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而是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就采取被动学习的方式。由于无法确认自己在阅读学习方面的能力和成就,学生逐步丧失对于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并且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适当放缓教学进度。

第二,小学阶段的学生与语文教师相处的时间比较多,同时学生又对教师的评价极为在意,常常依据教师的评价来给自己进行无意识的定位,这就致使学生极为在意教师的评价。而语文教师的评价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的兴趣发展,好的评价会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对于阅读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兴趣的形成;而负面的消极评价会逐渐让学生逐步丧失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阅读产生厌倦的情绪,这对兴趣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开展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甚至有的学生阅读明显要低于正常水平,教师可以借助于发掘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来对学生展开鼓励,进而帮助学生建立兴趣。

第三,和谐自由并且平等的师生关系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兴趣的发展。要想开展好阅读教学,教师必须注重师生关系的处理,语文教师除了要教授日常的阅读之外,还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和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让学生由对自己的兴趣发展到对阅读课的兴趣。

其次,阅读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营造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和阅读情境,情境的设置可以吸引学生全身的投入到阅读学习的环境中来,真切感受阅读的情感、语言和风格等等,从而起到高效的教学效果。为什么要设置情境?这是由新的教学目标要求的,情境教学可以借助于情感和学习氛围的渲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完善教学过程,快速实现教学任务。这需要教师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阅读本身需要有情感的介入,小学阶段的阅读课或者是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或者是个人和集体之间关系的处理,或者是对于身边各种人物生活世界的学习,起到对学生情感的介入,让学生把阅读课的内容和自己的身边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因此,开展情境教学教师就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这需要教师一方面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教学语言和姿态以及表情方面都能做到完善,通过这些教学软实力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另一方面,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和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对自己身边事物和人的思考来渲染情感。

第二,除了情感的参与,情境教学还需要教师通过互动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要懂得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启发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带动整个班级的阅读学习氛围,从而形成良好的情境。

再者,合作也是阅读教学非常必要的一步,小学阅读会遇到很多思维性比较开阔以及探究性比较强的题目,学生不可能自己单独完成,同时由于学生阅读学习方面的差距,合作势在必行。教师要关注学生在阅读学习方面的差距,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学习会存在一些差距,但是这并不是说明有的学生就是优等生,有的学生就是差学生,教师要看到学生发展的潜力,并且充分利用合作的作用来带动学生之间进行互帮互助以及互相激发的学习效果。

第一,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学习资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分组,这是开展合作的前提。第二,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侧重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遇到的难题,合作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抽离,而是教师的任务更加重了,要逐步引导学生共同针对具体的问题展开有效的讨论或者配合,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最后,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多媒体对于阅读教学是极为有利的一个教学手段,教师必须不断创新多媒体教学,综合发挥多媒体的各种教学功能来为阅读教学服务。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形象生动的图片或者视频,通过真实真切的图片展示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方便学生对于阅读教学进行理解。例如小学语文阅读中对于景物的描写有很多种手法,从远到近、从近到远、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等等,学生理解和记忆起来会有难度,但是教师如果通过动态的视频展示,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加快速和深刻。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制作精美的课件,一般语文教科书里面有趣的图画比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教师在学习的课件里面加入学生喜欢的动画因素就能极大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注意力。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7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兴趣

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是非常能够体现一个人素质水平的, 如果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差, 那么就很难去立足于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 最起码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喜欢在公共场合表达自我的人。很多人可能意识不到, 他们的这种行为其实是因为语文没有学习好, 而和性格的关系并不是很大。所以, 从小学语文开始抓起, 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 提高他们的综合实力, 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努力的目标。

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表达能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表现能力之一, 在和一个人交流了几句之后, 我们就对这个人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对一个陌生人的了解一般是通过语言交流来实现的, 所以, 一般人们都非常重视表达能力。例如, 有一位大学生, 他是理工科的天才。他在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始终都是班里的佼佼者, 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的语文成绩也很好, 这是因为他勤奋。但是他就是不喜欢朗读, 他虽然背书的速度很快, 但是他一般不喜欢喊出来。所以长此以往, 他在读书的整个过程中从来没有喊出来过, 一直保持着默读的习惯。当他走入大学的时候, 每次看到同学们在演讲会上发挥的淋漓尽致的时候, 他是非常羡慕的。他的脑子里固然有很多的想法, 但是他都表达不出来。所以, 这样的集体活动, 他基本上是作为幕后的角色来参与的。他在底下帮助同学们出主意, 但是他从来没有勇气走上讲台。后来他大学毕业后走进了工作岗位, 他发现, 一个人如果表达能力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无论是在跟同事交流还是跟公司领导交流, 这些都成为了他进步的障碍。后来他对症下药, 开始重点培养自己阅读的好习惯, 而且他每次看书都喜欢大声读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 他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而且他的用词能力也非常强了。这就说明, 其实阅读和朗读能力的锻炼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这个技能也是非常容易锻炼出来的。所以, 我们应该从小学语文教学开始, 重视学生的朗读问题。

二、朗读训练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小学语文课本中, 有很多内容是需要背诵的, 而有些内容是需要朗读的。我们都知道需要背诵的内容是在考试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内容, 所以, 我们再没办法的情况下不得不去背诵。但是对于那些朗读的内容, 我们从来都不去理睬。这是因为朗读对于我们没有什么概念, 朗读又不能够提高我们的成绩。高考都不考试朗读能力, 小学如何要求我们去朗读呢?所以对于这些, 很多人都不能够理解。[1,2,3]而且很多语文教师在升学压力下, 往往选择直接把这些内容的要求放弃掉, 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 因为这些需要我们朗读和背诵的内容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内容, 要么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重要影响, 要么就是它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 或者是蕴含了教我们如何表达自我的内容。所以对于这部分内容, 我们不应该放弃。从学生角度讲, 他们很有可能意识不到朗读对他们的作用。但是作为教师, 我们知道朗读的意义。所以在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 我们应该重视给学生们传输朗读的意义。这样, 学生们才有可能意识到朗读到底能为他们做什么。小学生看不了那么远, 他们的意识形态完全取决于他们周围的环境。所以, 我们可以给学生们播放一些口才演讲或者是辩论赛的内容, 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励学生们去朗读课本内容。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 我们教学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成绩, 而更重要的是锻炼他们的能力。如果我们只教给学生们考试技巧, 而不教给他们如何学习、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 那么我们教育他们的意义在哪里呢?如此这般, 还不如考试给他们答案, 让他们自己去考就行了。这就说明, 我们现在的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偷懒, 把和考试貌似无关的内容都省略掉了。只让学生们学习考试的内容, 那么全面教育从何说起呢。尤其是在一些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学生们有着强烈的愿望想从这里走出去, 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所以考大学成为他们走出困境唯一的方法。他们在这种动力的驱动下, 会努力去学习能够提高他们成绩的内容, 而不是学习那些能够提高他们能力的知识。这就说明了, 我们的教育所面临的严峻现状。我们是教书育人的, 不是为了教育一些只知道学习, 而不知道应用的人。朗读不仅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表达能力, 还可以帮助一个人建立自信心, 在公共讲台上他们的自信心都是来源于他们娴熟的表达能力。我们身边有很多教师的表达能力也是不够好的, 他们在讲台上的表现非常尴尬, 有的人在冬天讲课的时候都会汗流满面。有一位教师在讲语文的时候非常紧张, 他的学生都感到非常的可笑。后来学校领导考虑到这个问题后, 让他去教自然课程。[4,5]后来发现它还是非常紧张, 最后只能让他去管理学校的微机了。这就说明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差, 会对他将来的职业生涯形成多大的影响。他的紧张其实是个人演讲能力不够引起的, 如果他讲话流利, 必然会在人群中能够很好的表达自我, 但是因为自己表达能力差, 所以在授课的时候害怕学生挑出自己的毛病, 所以就越来越紧张, 以至于不能够正常的工作。教会学生们如何去阅读, 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是教育的一个宗旨。

参考文献

[1]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 2001, (11) .

[2]边霞.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J].南京师范大学报, 2001, (2) .

[3]孙建龙, 王云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2) .

[4]唐晓明.教师专业化与教师继续教育的辩证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04, (6) .

漫谈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 篇8

一、由表及里, 插上想象的翅膀

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力迈出的坚实的第一步, 亚里士多德说过, “想象力是发现, 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力, 创造就会显得过于苍白, 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

如《锄禾》中“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一句, 如从表面意思来译, 学生就很容易译成“谁知道盘中的食物, 一粒一粒都饱含着辛苦”。这时, 老师就要启发学生:想象一下农民伯伯春播夏种秋收的艰辛, 那如火的骄阳下挥汗如雨的情景, 那收割时忙碌辛劳的情景。然后再翻译, 便会想到应该是“一粒一粒都饱含着农民伯伯的辛苦”, 由此, 利用想象把词与词之间的空白填补了起来。

发挥想象, 体验古诗的意境美。古人作诗, 十分重视意境。所谓意境, 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 就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融会贯通。不光从文字到形象的转化需要发挥想象, 从形象的感受到情感的体验同样需要有想象的参与。

如《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一句, 前半句中,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想象“寒雨连江”的情景, 这一情景写出了寒雨的凄凄, 主人送别友人时心情的凄凉, 心情惆怅。下半句“楚山孤”中的“孤”字既是作者实写楚山孤寂地峙立在那儿, 也蕴含着作者和友人各奔东西后, 都会感到孤独感伤的情怀。通过想象, 不但可以把在芙蓉楼送友人的临别一幕再现在学生眼前, 而且让他们切实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再如, 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画面开阔, 意境雄浑。边疆沙漠, 浩瀚无边, 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 没什么奇观, 惟有“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 紧接着一个“直”字, 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 那横贯其间的黄河, 就必须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 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 这里用一个“圆”字, 却又给人以亲切、温暖而苍茫的感觉。“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 而且还表达了诗人的深切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于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 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

二、紧扣“诗眼”, 悟诗情, 引情景, 拓思维

古诗语言精当确切, 凝炼含蓄。而诗眼则是一首诗歌内容的凝聚点, 常常是诗中精练传神的词语, 发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中心思想, 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小学古诗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我们可通过对这些字词的分析比较, 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如《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 句中的“铺”字, 描绘出如下场景: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 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 的确像“铺”在江面上, 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 用“铺”字还突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江面的平静, 给人以安闲、舒适的感觉。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句中一“绿”字, 《江雪》“独钓寒江雪”句中一“钓”字, 《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句中一“裁”字等。

在小学语文课本所选古诗中, 有一些是“哲理诗”, 典型的如苏轼《题西林壁》, 王之涣《登鹳雀楼》等。这些古诗, 除了描写景物、叙述事件外, 往往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去思考, 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如《游园不值》中“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支红杏出墙来”, 揭示了“是金子总要发光”、“酒香不怕巷子深”等道理。有时, 学生的想法即使是错误的、片面的, 但只要是积极思考的结果, 教师都应当加以鼓励。

三、设境实践, 鼓励创新

有人说过, “创造力是没法教的, 所谓创造力教学, 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并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 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的才能。”研究表明, 广泛的实践活动能使青少年具有较多解决问题的机会, 而更多的独立与自由, 有益于创造人格的培养。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产生的新需要, 都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小学生是爱表现的, 我们应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 倾洒热情, 通过表演来展示学习成果是再现古诗意境的好办法。如《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一幅村童扑蝶图。“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全诗的中心画面, 这不是静止的, 也不是一瞥即逝的, 而是持续的活动, 它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 充满了童趣。教学时, 可以演一演, 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 笔者常常让他们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 使之仿佛亲临其境, 从而深刻地感悟诗意。如在教学《静夜思》时, 笔者让学生手拿折扇, 漫步吟诗, 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 使之融入诗境, 浓浓思乡之情跃然其中。这样的活动寓教于乐, 演中有创新,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 笔者还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通过作画, 具体而形象地再现了古诗中的画意, 唤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 从而引导他们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如杜牧的《山行》, 孟浩然的《春晓》, 都是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常常引导学生作画, 学生越画兴趣越浓, 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如有位学生画的《江上渔者》是这样的:江边上, 一个酒楼里, 两个富人边吃着美味的鲈鱼边从窗口观望渔人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撒网捕鱼的情景。绘画充分发挥了想象, 以富人和穷人的两相对照, 揭示了诗人对渔者所寄予的深切同情, 由此可见, 作者对画的深意必定是有深刻认知的。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9

一、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保证读书的时间

要读好课文, 首先把课文读正确, 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即做到“五不”:不丢字, 不添字, 不错字, 不重复, 不读破句子, 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 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 就这点来讲, 最好从一年级抓起, 严格要求, 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达到正确朗读, 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 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道渠成了。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 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 声音响亮, 吐字清楚, 读准字音, 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 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 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 匆匆过场, 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 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 读出感觉, 读出味道, 读出情趣, 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 通过评议, 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 让华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二、营造情境, 让学生传神朗读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在朗读课文时, 深入体验文章主旨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种情感的涌动。正所谓:境伴文出, 情从境生, 营造生动的情境, 触动心弦, 引发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共鸣在朗读中很重要。

1. 设置问题情境。

“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 小疑小进, 大疑大进。”朗读课文前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 如:这篇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和感情基调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也可以选择学生喜爱的或者较精湛的语句、段落, 有质疑地读, 如:你为什么喜欢这个段落或句子?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比较好?读这些文字你想到了什么……“读而未晓则思, 思而未晓则读”, 逐渐实现读有所悟, 情有所感, 理有所谓。

2. 多媒体再现情境。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形、声、色结合, 直观形象, 表现力和可控性强。它打破了课堂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 古今中外、上下千年、沟通现实、引发想象、动静相映、虚实相生, 生动地再现了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事物, 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此外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 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演一演, 亲自体悟文中所蕴含的意味、情感。情境的营造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领悟作者播撒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朗读时感情自然流露, 倍加传神。

三、结合学生的个体体验, 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文章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朗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地为每个学生保留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如果有了长久的积累, 就能形成属于他自己的良好语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言为心声, 所谓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就是通过朗读, 把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读出来。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 并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 即他自己体验所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所以学生在朗读时通过结合自身体验可以更好地感悟品味文章。如在教《家》一文时, 教师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为什么“蓝天是白云的家, 树木是小鸟的家……小河是……泥土是……”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祖国就是我们的家”这句话的涵义。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时, 应注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 通过自身语言、表情等方式的渲染, 反复朗读, 在读中与课文主人公亲密接触, 身临其境地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文本作者的情和意, 达到与文中角色“同呼吸, 共命运”的境界。

四、合理运用各种朗读形式, 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 有范读、领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教师需要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范读指导必不可少, 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 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要以情感人, 使学生身临其境, 引起共鸣, 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范读《再见了, 亲人》时, 教师用那饱含激情的语言很快便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之中, 一幅幅、一幕幕鲜活的画面浮现在他们的面前……当然, 不能让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语调, 要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出发, 使学生在真正感受文章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朗读活动, 那样读出的感情才自然真切。表演读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新探 篇10

一、简单与深刻

简单是指方式单纯, 不要花哨, 杜绝浮华, 一切环节的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的有效发展, 充分感受语文的情趣和魅力, 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和充实, 这是朗读教学所要追求的原则。多一些简约, 少一些繁琐, 多一些朴实, 少一些华丽, 朗读教学应在简单的理念指导下让学生发出原生态的声音。

光有简单没有深刻是肤浅的朗读教学, 简单是朗读教学的外在形式, 而深刻却是它的实质所在。教师用本真的方法, 发挥自身的资源, 或用语言渲染气氛, 或用语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想,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 感悟更深刻。

在教学《怀素写字》一课时, 有这样一段文字:“传说当时纸贵, 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当纸用。他写呀写呀, 日子一长, 木板竟被写穿了。”教师可以这样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 怀素真是一个写字认真的孩子。白天, 当同伴们都在嬉戏玩耍时, 怀素却在木板上写呀写呀;夜晚, 当伙伴们进入甜美的梦乡时, 怀素还在木板上写呀写呀, 就这样———

生1: (朗读) 他写呀写呀, 日子一长, 木板竟被写穿了。

师:夏天, 骄阳似火, 当伙伴们都摇着蒲扇躲到阴凉的地方, 怀素满头大汗, 在木板上写呀写呀;冬天大雪纷飞, 当伙伴们都围着火炉取暖的时候, 怀素还在木板上写呀写呀, 就这样———

生2: (朗读) 他写呀写呀, 日子一长, 木板竟被写穿了。

师:这木板坚硬又厚实, 可是怀素在上面写了擦, 擦了写, 一遍又一遍, 不知写了多少遍———

生3: (朗读) 他写呀写呀, 日子一长, 木板竟被写穿了。

师:怀素练字很累很辛苦, 可是他春夏秋冬, 坚持不懈, 天天写, 月月练, 写了一年又一年, 在月复一月, 年复一年中———

生4: (朗读) 他写呀写呀, 日子一长, 木板竟被写穿了。

师:所以, 他从小就是这样一位 (出示) 读:“好学上进”的孩子。

在上述案例中, 同一句话教师创设了不同的语境, 学生重复读了四遍, 形式虽然简单, 但每一遍的朗读却蕴含着教师精心的设计, 在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的朗读体验中, 把学生的情感引向纵深推入高潮。简单中见深刻, 重复中有递进, 这就是朗读教学真正的智慧所在。

二、朗读与感悟

对文本的解读离不开朗读教学, 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感受到文本的语言美, 领略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加深对重点句段的理解, 体会作者的写作匠心。

在《槐乡五月》的教学中———

(屏幕出示) :有的槐花抱在一起, 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的挂满枝头, 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师:读了这句, 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槐花形态很美, 抱在一起像圆球, 挂在枝头的像小辫儿。

(练习朗读)

生2:槐花开的很多, 从“抱”、“一条条”、“挂满”看出。

(再次指导朗读)

师:这美丽的槐花还像什么呢? (出示画面, 想象说话)

生3:有的槐花一串一串的, 像鞭炮。

生4:有的槐花一朵一朵的, 像云朵。

生5:有的槐花飘荡在空中, 像风铃。

生6:有的槐花绽放枝头, 像蝴蝶。

......

师: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千姿百态的槐花之美。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读出槐花的多、白、美、香)

教学中, 教师紧扣“抱”、“玉雕的圆球”、“一条一条”、“挂满”等词, 鼓励学生想象表达, 用自己的方式读出槐花的多、白、美、香, 在读中悟, 悟中读, 使学生的朗读激情四溢, 读出了感受, 读出了情味, 读出了智慧。

三、想象与创新

语文教学重积累, 重运用。《新课标》理念倡导要学会“用教材教”, 阅读教学应把积累语言、学会读写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荷花》第二自然段中具体描写了三种不同形态的荷花, 课文中用“有的……有的……有的……”这一关联词将几种不同形态的荷花展现出来。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 还要合理地运用教材, 善于发掘教材潜在的资源。

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想象与创新的训练: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课文中姿态各异的荷花图片, 感受荷花的美, 并结合课文相关词句反复朗读, 从这些优美的语句, 恰当的修辞手法中体会每幅图中荷花的色彩美、姿态美, 再模仿课文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将几种不同姿态的荷花连起来说一段话, 并用“荷花真是千姿百态”这句话作为中心句, 使段落更加完整。

在这一环节的训练中, 学生的朗读、感悟和想象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展现, 语言的表达甚至比文本中的更加精彩。如有的学生这样描绘:荷花真是千姿百态啊!有的全部盛开了, 雪白的花瓣舒展开, 层层叠叠, 炫耀着自己的美丽;有的荷花被碧绿的荷叶环绕着, 宛如在碧波中翩翩起舞;有的像亲密的姐妹, 挨挨挤挤地靠在一起;还有的花儿含苞待放, 像个害羞的小姑娘, 在绿叶丛中若隐若现……

学生在看图想象说话和创造性地表达中, 既学会了运用语言文字, 展现荷花多姿多彩的美, 又学会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表情达意的语言技巧, 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体现了朗读教学的智慧和真谛。

四、共性与个性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 他们有着独特的思想方式、情感世界和生活经历, 对文本、现实、社会的理解有着多元认识和主观感受。朗读教学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个性体验和主观表达, 使课堂呈现出多彩和智慧,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朗读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从人文关怀出发, 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其次, 要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 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辨的时间和朗读的体验, 在关注共性的同时, 要体现个性的魅力。第三, 对于学生独特的体验,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赞赏。学生的阅读不应全是呼声一片的“大合唱”, 有时也可以是张扬学生个性的“多重奏”。

在《荷花》的教学中———

课文中有这样一句:“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其中“冒”字用得特别传神。教学中要抓住这一关键词语仔细揣摩, 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妙处, 先引导学生感悟出因为荷叶长得“挨挨挤挤”, 大而圆的荷叶间没有丝毫缝隙, 所以荷花必须使劲长, 才能冒出来。在反复朗读中, 再次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还能用什么词来替换“冒”字, 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畅所欲言, 有的说用“跳”, 因为“跳”字采用拟人化手法, 能表现出荷花的活泼可爱;有的说用“挤字”, 更能表现荷叶的茂盛和荷花出来的不容易;有的说用“钻”字……学生的答案真是有理有据, 丰富多彩。最后, 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斟酌后选用的那个词再带到句中去仔细朗读体会……

教学中, 教师没有以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自己的情感体验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感情朗读的尺度, 而是尊重学生们的独特感受和独特见解,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读出文字中的内涵和情趣,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朗读, 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 有着非凡的魅力。愿“课标”引领下的充满“情感”的朗读教学走出平庸, 摆脱技巧, 向着智慧的艺术之路前行, 在学生、老师和作者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缤纷的彩虹。

参考文献

[1].2003年5月陆友松, 蒋志详.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2].黄桂林, 坚持返璞归真, 培养学生悟性[J]福建教育, 2006, (8) .

[3]“.感悟”纵横谈[J]小学语文教师, 2010, (10)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 篇11

关键词 课堂导入艺术 课堂应变艺术 课堂形象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学艺术的一种。教学艺术就是受制于教师个性风格,具有美学价值和创造性运用各种教学艺术的个人才华的体现。课堂教学艺术实质上是教师本人的教学技巧与他或她的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倾向相结合的产物。教学艺术依教学性质,可分为课堂教学艺术和非课堂教学艺术。这里我们只讲课堂教学艺术。

一、课堂导入艺术

教师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很多,不能把所讲的东西都写在黑板上,所以好的板书要中心突出,立意鲜明,眉目清晰,条理工整。例如我在进行一年级拼音教学时,有这么一节课,一上课,我说:“今天这节语文课,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你们爱听故事吗?”一年级小学生一听要给讲故事,都来精神了,你看我我看你,齐声说“爱听!”私下里还偷偷地笑呢!我接着说:“好!我看谁坐得好听得认真,老师一会儿还奖励他红花呢!”我看小同学一个个坐得笔直,就开始讲《jqx和小ü交朋友》的故事。当我讲到小ü和j交朋友时,就学习j这个声母,并与ü练习拼读。待学生掌握后又继续讲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又一次集中起来。就这样边讲故事边学习,学生感觉就是在听故事,但却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结尾时我问:jqx为什么和小ü交朋友,而不和大u交朋友呢?至此又对小学生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学生对jqx和ü相拼去掉两点记忆非常深刻。这种导入艺术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又满足了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里。课堂教学从始至终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显著。

此外,课堂导入艺术的方法还有很多,如:问题导入,审题导入,妙语导入,练习导入等等,但不论哪一种导入方法,都要求简练,短小精悍,以尽快进入主题。

二、课堂应变艺术

课堂应变艺术指教师对事先未估计到的偶发情况善于及时、巧妙、灵活地加以处理,从而收到意外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它是一切教学智慧与机智的艺术结晶。

课堂上的偶发情况是相当复杂的,教师不可能都预料到或防止它的发生。在偶发情况下,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它,以从容的态度面对它,并灵活机智地处理它,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甚至获得比原来预期还要好的效果,这是一种高智慧的艺术。

三、课堂形象艺术

课堂形象艺术指巧妙地利用具有直观可感性的事物、图形、模型、模式等来描绘抽象知识的原型或者模样的课堂艺术操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精讲重点,又要展示变化多样的板书与板图,图文并茂,二者有机结合,更能加深学生以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学生就会一目了然。

课堂教学形象艺术主要有手势、体势形象、口语形象、板书形象、挂图形象、模型教具对象等。

口语形象是指用口头言语的语词语句和语气来描绘事物形象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例如:为了让学生正确区分声母bdqpg的形体,我教给他们顺口溜“正6b,反6d,正9q,反9p,q字拐弯变成g。这样经过一番口语形象的艺术操作,汉语拼音变得有趣又好学。在教生字时,为了便于记忆,提高学习兴趣,我出字谜让学生们猜,如“高”: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没关门,小口里边藏。还有“心”:半个锅炒三豆,蹦了一个,跳了一个,锅里还剩一个。这些语词语句生动丰富,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了。

此外,还有手势形象、板书形象等。例如:识字课上,“闯”字形体难记,我就在黑板上画一扇门,一匹小马“闯”进门去,学生们看了很感兴趣,“闯”字也一下子记住了,这就是板书形象所起的作用。

课堂形象艺术是最直观的艺术,也是最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课堂操作艺术,所以被广泛应用。但也应该注意它的科学性、严肃性、逻辑性和教育性,否则将不能称之为艺术。

四、课堂情緒艺术

课堂情绪艺术指教师通过自我情绪传达,以调动学生情绪,师生形成情绪交流和互动状态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

课堂教学活动虽然是一种理性活动,但它需要内心力量的激活和驱使。课堂上教师以充沛、高昂、蓬勃向上的情绪讲课,并将这种情绪传染给学生,学生精神振奋、愉悦,如饥似渴地学习,必然提高学习效率。

浅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12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语言仓库,锻炼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从而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读的兴趣

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领读、齐读、自由读、个人读、分角色朗读,等等。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每种形式读的特点,选择适当有效的方法来朗读。各种形式可以交替进行,富于变化,使学生感到新鲜,吸引人,充分地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如讲读《惊弓之鸟》一课时,我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不仅读出不同身份的人物特征,而且加入表情和动作。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把课文读熟,而且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便兴高采烈、津津有味地准备,争先恐后地表演,在欢笑中不仅锻炼朗读水平,而且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更增强朗读的兴趣。

二、朗读训练重在指导

1. 指导口脑并用读。

教师应要求学生见于书,入于耳,显于脑,并诱其发于心,诵于口,表于声,使学生情有所动,心有所感,神游所悟。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感情吟诵,然后逐步领悟:(1)色彩美———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色彩鲜明;(2)恬静美———月光泻满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让学生尽情地想象、朗读。

2. 抓住从整体到局部的方式进行朗读训练。

在教学中朗读的训练,应从整体入手,沿着篇、段、句子、词语的路子进行。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时,我是这样讲读的(1)初读。让学生自由读全篇课文,初步领略一下“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学生读后对桂林山水总的感觉怎样。初读的目的在于了解课文内容的大概;(2)细读。让学生重点读三两个重点段引导学生抓住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通过反复的读,可知大海的动、西湖的静、与丽江的动而不觉动的对比,产生一种奇特的美,这就是细读产生的效果;(3)重点读。引导学生有重点地阅读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奇峰突兀,怪石嶙峋……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重点读课文,揣摩重点句段,词语,可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全面。

3. 感受形象,体验情感。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在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更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课文《美丽的武夷山》时,课文讲“武夷山山势险峻,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教师教学武夷山的山水时那种静、清,结合自己见过的湖水来想象,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再说一说自己身边对大自然的一些破坏的做法,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

三、评读与促进发展

上一篇:水电站接地方式下一篇:飞机零部件加工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