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2024-07-31

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共12篇)

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1

语文学科包罗万象,不仅囊括了古今文化、诗词文赋,还传承了历史精髓、人文思想。它是教育学科中一门重要的课程,也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在传统的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是培养专业性的技术人才,往往容易忽略文学理论知识,侧重讲授相关专业知识,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语文知识内容层面的讲授,而是更重视听、说、读、写全面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朗读教学的创新也成了师生共同关注的焦点。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叙述能力与写作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及语文水平的全面发展。因此,有效地提高中职语文朗读教学水平,已经成了当今教育行业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职语文的朗读教学是一项复杂的长期工作,而一些朗读教学方法也需要在发展中积累并完善,同时,还需要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长期目标,慢慢的引导学生领悟朗读要领,掌握朗读方法,制定行之有效的学习对策,从而促进语文水平的大幅提高。

一、合理选择朗读材料

朗读材料的选择是朗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材料可以丰富阅历、提高知识,若材料选择不合适便会影响课堂教学的难度。因此,教师要选择符合教学现状的材料进行课堂朗读教学,在此标准下,再大量搜集不同的素材类型,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内容,并确保材料的内容积极向上,可以向学生传播正能量。通过这种长期的朗读训练,学生可以慢慢从语言世界感受到文学精神世界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朗读能力,丰富文学情感世界。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名人的作品进行朗读训练,文字优美的朗读材料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高尔基的《海燕》,具备浓厚情感的诗歌素材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等。在课堂中,教师可以以标准的语言、悠扬的声调、饱满的情感进行朗读示范,也可以通过媒体显示屏播放名人的朗读视频,以此教授学生情感的表达与韵律的把握,实现朗读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制定分层朗读目标

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与普通初中不同,为了满足它的特殊性需求,教师需要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及口语能力,以便增强学生的专业沟通交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平等、尊重的目光进行教学讲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制定目标与任务,并落实到朗读教学中。如制定分层朗读目标,它是根据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教学模式,可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首先可以区分教学目标的层次,就个体而言,教师可以为优秀的学生制定高目标,使他们在朗读时可以熟练应用语音语调,正确把握神态表情;要求基础弱的学生加强读音的正确性,练习语音语调的连贯性。其次可以对朗读目标分层,由易到难为:读通十首唐诗、带感情地朗读这十首唐诗、带感情背诵这十首唐诗、通读课文、朗读喜欢的文段、带感情朗读全文。由此,可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整体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三、营造良好朗读氛围

朗读教学传递的是人文思想,表达的是艺术情感。在朗读中,重点是感觉,只有对朗读素材进行深刻的了解,才会理解文章的主旨,以便用充沛的感情去朗声阅读。朗读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渲染氛围、调动思维,推进学生在朗读时的情感表达。如在朗读老舍的名篇《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济南的冬景图,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内心情感,之后再朗读文章,会让学生产生无数的联想,犹如置身在济南的冬天中,在联想的引导下,学生会慢慢学会品味语言,就连朗读的情感也会加深许多。在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进行朗读教学时,可以先介绍此诗的背景,再搜集根据徐志摩事迹所改编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朗读的片段,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也会想象到剑桥的美景,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预留朗读的时间,让学生以徐志摩的口吻、情感去朗读,从而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总之,语文朗读教学在中职学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必须要挖掘学生的潜能、重视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更要在教学中合理选择朗读材料、制定分层朗读目标、营造良好朗读氛围,通过这些有效对策的实施,可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改善固有传统模式,实现中职学生语文朗读水平的整体提高,也可以使学生从中享受到更多的乐趣。

摘要:中职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尤其是学生的朗读能力,而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也一直位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就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进行了探究,旨在促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中职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王冬香.提高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5(4):117.

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2

字数:3816 来源: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3年7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充分说明了读书,读书就是要读,而且要细读、多读、反复读。即有多感多品,多悟多议,就能积累丰富知识,发展语感,增强体验与感悟,就能增强学而不厌的乐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童话故事等。只要有了老师的重点朗读指导和学生的反复诵读,涵意就在其中,学生就能感悟其意,记忆文章的内容靠读,领会其含意要细读,品赏其情感要精读。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了,要加强在朗读实践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

《最大的“书”》一课,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9课的一篇朗读课文,也是一篇人物对语,情感真挚而负有意趣的文章。我在教学时就改变了以前那种:“让学生读读重点句、段,找找重点词语的教学模式。”而是把重点放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反复朗读,又择重于读好文中的人物对话,学生很自然地就感悟了课文题目《最大的“书”是》什么书了,当老师一问,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书?是不是我们现在手上的书呀?孩子们都争着回答说:“是岩石,那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呀!不是我们手上的书”。所以,课题中的“书”字给加上了引号,说明了它不是真正的书。同时也就使学生了解了引号的作用和使用的方法。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这本最大的“书”中的内容是什么,表现人物对话的情趣,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大自然神奇的兴趣。我没有作过多的指导,而是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分组,分角色,读好文中人物的对话,还要读出人物对话中的疑问和感叹句的语气,再讨论汇报“书”中所包含的内容。

当在小组汇报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A:我读懂了“书”里的内容旨的是波浪的足迹,还有闪光、透明的矿物,还能看到大海变成了陆地。学生B:“书”的作用很大,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哪里藏着铁矿。学生C:川川听叔叔的介绍长大以后要好好读懂这本“书”做一名地质研究员,去探究,发现大自然的神奇奥妙。

学生在节 课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情感一触即发,学生的语言自然是真诚地流露,通过这样的朗读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收获了朗读乐趣,也感悟了课文中人物对话的情趣,表现了文中川川小朋友的童趣和志向,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最大的“书”》指的是大自然那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知识,需要我们细细地观察,多多地去想,去探究,去发展其中的神奇奥秘,激发孩子们热爱大自然,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如果在课堂上,老师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性的朗读,以读为本,做到有层次,有梯度的指导,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认识,让学生的情感不断地升华,在朗读的过程中充满着期望和探索,似乎前面有无限风光在招唤,激发学生学文朗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感悟文本内容,激发学生轻松愉快学习的积极性,乐于学习与探究,钻研与积累,才能实现学生的有效性学习梦,老师的有效性教学梦,提高教学质量梦。

论情境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王必健

贵州省安龙县栖凤五格小学(552400)

[摘要]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好手段,教学中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将学生情感置于乐观的状态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情境教学;数学课堂;有效运用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学习知识的必要性,同时也真正地体会到“获得必需的数学”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强调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经验,就是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而不能脱节,数学情境越接近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就越显著。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探讨情境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所以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多给予机会让学生敢于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加减法估算,书中例题呈现的是学生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境。我把情境换成了我去商场购物的情境,电饭煲192元;落地扇219元,我提出“老师这两样东西大约要带多少钱?同学们算一算,好吗?”当时大部分学生不是喜欢第一种方法就是喜欢第二种方法。这时,平时回答问题比较个性的学生突然举手说:“老师,前面两种方案估算结果一个是400元,一个是410元,而买这两样东西准确的价钱是411元。老师,如果照这两个估算的结果带钱去购物是买不齐的。我去买过一些东西,如果买的东西是4元6角钱,妈妈就会让我带上5元钱,带的钱总是比买东西的钱多一些才好。我想老师除了买这两样东西外,坐车也要花钱,因此钱只能多带不能少带。所以,估算时就要把它们看成大一些的几百几十的数,就是把192元看成200元,219元看成220元,200+220=420元,老师你带420元才合理。”从这一个这么有道理的发言,我由衷地说:“这位小朋友真了不起,他不仅会估算,还会结合生活情况考虑数学问题,得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结果。”当时,我及时鼓励这位同学发言,从这发言中,说明了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能够不拘泥于他人的意见,结合实际,想出一种新的方法,做到既会思考又善于思考。

三、教师要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与生活联系起来,走出数学课堂,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又同时让学生会把生活中的数学带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充分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在数学教学中十分关注数学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多了解和留意自己身边的数学。如教学“认识时间”,我让学生记下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并与同伴对照,看谁的时间安排更合理,使学生明白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学会珍惜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自生活而用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感到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并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爱学;创设各种数学活动,让学生乐学;注重数学学法指导,让学生善学。教师只有给学生提供“多功能”的桥梁,适时为学生搭好“脚手架”,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郭家涛.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学苑教育.2010年01期

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朗读教学 篇3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课文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标准范文。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意思就是让学生大量的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朗读为主,带领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自主学习。可在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并未得到它应得的重视,学生机械的读书,根本不知道自己读的是好是坏。教师到底该如何帮助学生朗读,将学生带入朗读的最优境界中去呢?

一、制订明确的朗读目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一篇文章,要想深刻地理解它,就需要多读、深度、精读。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带领学生进行多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不认识、不熟悉的生僻字,帮助他们朗读,教导他们准确发音,对于一些比较难的句子,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多读几遍。然后精读课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朗读,或者安排同桌之间读给对方听,也可以点名让学生来读,总之就是要让学生尽可能的朗读,读到流利。最后,品读课文,让学生可以带着感情去朗读,再从课文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中领悟感情,体会作者带给他们的美好意境。

二、运用朗读技巧

在朗读过程中,需要一种领悟的技巧。小学生的文字能力不足,要求学生自主朗读学习根本就是一个强人所难的事情,所以在精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勾画出一些重点词句,让学生针对这些词句来进行朗读,在这些词句中领悟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以及作者写下这段句子的思想,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开发出自己的思维,和作者的思维交汇而得到升华。

三、朗读的情感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体会文章中包含的感情,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也能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華。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之后说说自己对这篇文章或者这段文字的感受,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总而言之,有效的朗读教学能够使学生通过文章感悟生活中的点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升华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王军.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2013(06).

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4

一、激发兴趣, 全员参与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 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 学与乐不可分。朗读练习, 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 我采用音乐和情景相结合的导入方法。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 屏幕上出现了人们荡舟漓江的画面。一幅幅美景展现在孩子们面前, 他们赞叹不已:“太美了!”“我真想到桂林去看一看!”随之因势利导:“我们赶紧读课文, 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桂林的美?”如此以图示境、以声传情后, 孩子们马上进入课文, 尽情地抒发着自己内心对桂林的赞美。

二、示范启发, 掌握技巧

叶圣陶说:“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它激昂, 委婉处还它委婉……”可见教师的示范朗读多么重要。教师在范读时, 不光要把教材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 使学生在感受文章的语言, 领略文章的气势、文法时, 还要进行停顿、轻重、快慢、语气等方面的朗读技巧训练。

如:在学习《春晓》这首诗时, 我先朗读示范, 让孩子们认真听诗中的节奏、重音、语气。示范到“晓、鸟、少”时, 让学生注意字音要适当延长, 体现出吟诵的味道, 这样才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 朗诵时的语调要柔和、舒缓;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夜又刮风又下雨, 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可重读“落”字, 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 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三、品读悟情, 相互促进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又是深入探究课文所凭借的重要手段。指导学生朗读必须与理解课文结合起来, 做到读中有悟、以悟促读、相辅相成, 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在教学《荷叶圆圆》这篇课文时, 我先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 并讲述喜欢此段的原因。学生们争先恐后举手发言, 有的说:“我喜欢第二自然段, 因为小水珠躺在荷叶上滚来滚去, 我觉得很有趣。”有的说:“我喜欢第四自然段, 因为我好像听到了小青蛙在荷叶上唱歌的声音。”……从学生的回答中, 我了解到学生已经悟出了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四、形式多样, 恰当运用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 根据文本体裁、内容的不同, 根据课堂上学生思维状态和训练要求的不同, 做到“堂堂有新招, 篇篇有花样”, 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

采用分角色读:在学习课文《坐井观天》时, 我先分组来进行朗读, 男生扮演青蛙, 女生扮演小鸟。读了几遍后, 学生的表演欲望被激发出来。然后让孩子们选择角色充当小青蛙和小鸟, 进行对话交流。扮演小青蛙的同学读出了愚蠢无知的语气;而小鸟则读出了讲道理和着急的语气。学生们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被小动物们的话语感染着。

采用提示语导读:如《草船借箭》文中第三自然段, 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对学生把握人物特点有很大作用。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给对话加上提示语。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 把它变为:“有一天, 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 周瑜 (不怀好意地) 说:“我们就要和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 (不动声色地) 说:“用弓箭最好。”周瑜 (一拍大腿, 笑着竖起大拇指) 说:“对, 先生想的和我一样……”通过这样的提示, 学生读得有滋有味。

五、互动评读, 提升能力

在学生朗读完课文后, 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 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朗读方法, 提高朗读能力。

1. 师读生评。

在教学中, 采用师读生评的形式, 学生一定会抓住机会表现一番。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 我朗读了战象“庄严归去”的片段后, 有些学生质疑:“战象要离开人间了, 读时应该语气低沉缓慢, 而您的语气有些激昂, 我觉得不太恰当。”“我觉得老师在读战象身体滑下坑时的句子时应读出敬佩的语气。”在评价中, 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达到教学目的。

2. 生读师评。

学生读课文后, 教师要捕捉朗读的精彩之处, 及时做出恰当贴切的评价, 让孩子在教师的鼓励中找到自信。对读的不好的学生, 老师在保护学生朗读热情, 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 巧妙点拨, 以起到提醒和纠正的作用。比如说:“你的声音很洪亮, 但是你如果读得再流利点就更好了。”

3. 生读生评。

比如学生读完一段文章后, 就采用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的模式, 评价学生读得怎么样。这样既可以让课堂生动活跃起来, 又增强了学生的信任感、满足了学生的争胜心。“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黄沙始到金”, 我坚信朗读教学一定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展现出其艺术魅力!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读, 朗读要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但现状令人担忧: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技巧、缺乏情感等。针对现状, 教学中相应地采取创设情景、示范启发、读悟结合、互读评价等有效朗读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S].2002, 11.

[2]李灵辉.语文教学“读”领风骚[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8.

[3]焦裕琴.朗读——语文教学永恒的旋律[J].成功 (教育) , 2010, (11) .

[4]马宏.语文朗读教学方法谈[J].语文世界 (教师之窗) , 2011, (05) .

[5]邓春.朗读让语文课更精彩[J].江西教育, 2011, (z1) .

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5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的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语言的敏锐性。在此,我们提出了此课题的研究。

为了了解我校学生目前朗读的现状,我们课题组成员特地设计了一张调查问卷。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低年级老师列出的问题最多的是:平翘舌不分,轻声读不好,唱读,漏读,错读等等简单的语音错误。而中高年级的现状更不乐观:⑴难以开启个别学困生的“金口”,对朗读毫无兴趣。⑵学生的朗读缺乏感情投入。⑶学生课内愿读、认真读,课外不愿读、乱读。这些问题同时也是老师们最困惑、最急需 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语文朗读教学方面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我们认为,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朱自清先生在《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所以我们组课题组成员着力研究,所有这些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既增强了我们开展好课题研究的信心,也为课题实施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资料,同时,学校建立健全了必要的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制度,并尽力保证研究工作的资金和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培训、购置各种设备、召开各种研讨会,学校按实际投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1月):

1、学习相关理论,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并明确课题分工。

2、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培养学生目标体系,召开研讨会,对课题方案和培养学生体系进行修改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2月—2014年8月)

1、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班级。开展调查问卷,积累原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2、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小学朗读教学策略。

3、做好课题的结题报告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三阶段:实验结题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2月)整理、分析和统计研究成果和数据,展示研究成果,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完成课题报告和论文的撰写,申请课题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学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二)研究朗读教学中的问题。一是节奏: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二是角色: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三是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四)朗读教学策略。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二是语言表达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指导学生在依托具体的语境,整体着眼,上下联系,融会贯通。四是语言表达的想象化。指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重组记忆表象,再造相关形象,并逐渐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感受鲜活的人物、动人的场面、秀丽的景色,去体味作者所表达

五、课题的实施及做法

(一)研究对象。以我们五年级三个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重点研究,其他各年级各班作为同年级对比班级。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了解老师们目前就“朗读指导”提出自己最困惑或最迫切要解决的是什么,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2.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期间,结合教研组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不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及理论修养,形成一套适合于儿童朗读指导的策略。

3.个案法。围绕个别朗读学困生,对其个体开展个别辅导,以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4.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适时撰写论文或案例等。5.文献法。对其他研究成果文献进行归纳整理。

(三)课题具体实施的内容

1、朗读的目的性要明确,训练要有层次。

在不同学段,应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例如,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在一节课中,初读、再读、品读、诵读等每一个环节也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恰当的目标。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备好每一课的朗读要求,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于永正老师就认为,朗读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的最重要的一环。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由于备课时把课文读活了,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有目标,有方法,有激情,有水平。他执教《全神贯注》一课,导入后初读课文,要求一边读还要一边认字,注意拼音,要求读得正确流畅;学生自由读文后,指名分节朗读,了解学生对字词、文中破折号及内容的理解程度;接下来各组选代表(平时朗读最差的)比赛读第2、3、4段,让学生在小组协作中读好课文,无形中也理解课文内容;最后的高手挑战赛读,更是高潮迭起,对课文的学习也不断深入。

2、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朗读训练,追求实效。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朗读兴趣才能使课堂上书声琅琅,才能促使学生去理解文本,从而朗读得更生动。朗读要讲实效,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而是真正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

朗读的形式多样,按音量大小划分,有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按速度快慢划分,有浏览、略读、精读等;按参与面划分,有个体读、小组读、齐读等;按思维运动划分,有自由读、带问题读、悟读等;按表现形式划分,有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此外还有老师的范读、带读、领读、引读等。但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各自的功能及适用范围。要选择什么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要根据课文特点,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切忌为了朗读而朗读。

3、教师的示范朗读不可少。

学生们都比较喜欢模仿。如果教师的朗读水平高,在课堂上能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入情入境,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示范作用,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们会学着老师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来朗读课文,久而久之,就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教师的范读中,有时可范读全文;有时可范读重要段落;有时可范读重要语句。一般来说,课文的重点,课文中最能传神、传情而学生又不易读好的地方,最有必要范读。如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我在范读课文时,声情并茂,并加上抑扬顿挫的语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在无形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4、对学生进行恰当而富有激励性的多元评价。

语文课堂上朗读指导中的评价至关重要。学生朗读后要及时的给予评价,特别是对于那些读得不太好或者胆小怯场等的学生,在指出不足时要予以肯定和鼓励,提出建设性的建议。首先,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恰当。其次,教师应该认真聆听学生的朗读,不要仅仅是在学生读完后作一个简单的评价,在学生朗读的时候,应该在肢体语言方面表现出认真倾听的姿态。最后,要注意学生互评中出现的问题。有些学生在对他人朗读的评价更像是在挑毛病,会说一些“他这个字读错了。”“他读的不够响亮。”等等。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做出有效的评价,把评价的面放宽,多去注意学生朗读的技巧,让学生从多方面去评价同伴的朗读。

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6

一、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朗读教学训练过程是一种语言运用的实践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对范文的朗读接触到丰富的词汇和优美的语言。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会随着朗读时间的增加而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积累,将朗读的内容以及语法的运用进行消化,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小学朗读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其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小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传统性的朗读教学训练中,教师往往过分地注重朗读形式的教学,而忽视了教师在朗读训练当中的指导性作用,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传统朗读教学的教学效率低下。所以,这需要教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进行改良与创新。

二、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训练现状的调查分析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语感,促进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素养。为了能够在实际教学当中更有效地开展语文朗读教学,笔者进行了一次调查分析。调查方式是以问卷的方式展开,调查对象是本市一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参与调查学生总人数为300。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1.五年级学生对朗读的喜欢程度调查与统计。调查结果为:不喜欢朗读的有3人,占调查人数1%;选择一般的有50人,占调查人数16.7%;选择喜欢朗读的有128人,占调查人数42.7%;选择非常喜欢朗读的有119人,占调查人数39.6%。

2.五年级学生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朗读训练的调查与统计。调查结果:选择自我主动进行朗读训练的有160人,占调查人数53.3%;选择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朗读训练有102人,占调查人数34%;选择在家长的督促下进行朗读训练有12人,占调查人数4%;选择在同伴的帮助或提醒下进行朗读训练的有26人,占调查人数8.7%。

3.五年级学生在进行朗读训练的过程中,主动对词语、句段积累程度的调查与统计。调查结果为:选择能主动进行积累的有89人,占调查人数29.6%;选择有时能主动地进行积累有206人,占调查人数68.7%;选择不能主动进行积累有5人,占调查人数1.7%。

4.五年级学生是否喜欢将朗读训练与其他形式相结合的调查与统计。调查结果为:选择喜欢的有82人,占调查人数27.3%;选择比较喜欢的有110人,占调查人数36.7%;选择一般的有79人,占调查人数26.3%;选择不喜欢的有29人,占调查人数9.7%。

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可以看出:五年级学生对于语文朗读训练还是能够接受的,其喜欢与非常喜欢的人数分别占到了调查总人数的42.7%、39.6%,并且学生自己的朗读水平也很高,占到了总人数的96.7%,这一人数基础为更好地开展朗读教学奠定了基础。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朗读训练,并且喜欢尝试多样性的朗读训练。但是在进行练习朗读的过程中,主动积累朗读技能和其他语文知识的比例还有待提升。另外,学生在进行朗读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而这些问题将是在日后语文朗读教学改良的重点。

三、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措施

首先,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大胆实现学生自我朗读训练。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学课堂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以辅导的地位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所以在朗读教学中,应该大胆地尝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我“教学”的训练。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将朗读课程的目的与主旨要求传达下去,然后由学生自主进行朗读分析与实践,教师针对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问题与错误进行修改与指导,在课堂的后期,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习的自主性。

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朗读教学模式,使朗读形式多样化。比如在进行叙事性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情节划分出几个角色,先让学生自己通篇进行朗读,熟悉范文的整体结构,然后再请同学根据文章角色的特点进行朗读训练,以便于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朗读技巧。更重要的是使朗读训练成为一种“游戏化”模式,角色扮演的朗读联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学生根据自己所负责角色的人物性格配以相应的语气来朗读,并且乐在其中。由此,训练的过程变得乐趣横生,同时学生在分析人物性格和说话方式的时候,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方式大大增加了朗读教学的趣味性。

最后,增强朗读教学效率,提高语文的整体学习素养。朗读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并不是单一存在的。所以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尤其是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朗读的过程中也要时刻对语文中的基础知识和语言能力技巧的运用进行积累和总结。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应转变教学思维,不断创新朗读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朗读,从而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7

一、创设朗读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由于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精力很难集中,如果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教学活动将很难展开,朗读教学也是一样。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创设相应的朗读情境,让小学生通过想象融入情境中,对朗读的兴趣自然就被激发出来,对小学生正确诠释文章表达的情感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教师在讲授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的形式,重现文章中的情境,这样的安排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朗读的热情,他们会自告奋勇地想要扮演文中警察、父亲、儿子以及消防队长等角色,并且会非常认真的去朗读,对不同人物的情感:父亲找不到儿子时焦急,儿子听到爸爸声音时的激动等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朗读情境的创设,能够帮助小学生达到与课文情感上的共鸣,这对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素养是非常有利的。

二、给予朗读时间,提升学生理解力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已经无法满足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为此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角色,从主导者过渡到协助者。在实际教学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小学生能够反复朗读课文,进而充分的感受和体会文章的魅力,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如果遇到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以便更好地完成朗读任务。

在讲授《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会通过对话的形式还原课文的真实故事,然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分组对话朗读练习,慢慢地感受学生内心的挣扎、矛盾,隐藏在心灵深处的一点点自私,然后通过朗读将这种情感诠释出来。在讲授《纸船和风筝》这一文章的时候,我要求小学生要将文章的两个主人公:小松鼠、小熊之间情感的变化通过面部表情反映出来,然后留出时间让他们朗读,而我会专注地看着他们,学生们仿佛受到鼓励般,读的非常认真,表情也在不断变化,这说明他们理解了课文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三、细品文本语言,增强朗读技巧

小学生鉴赏课文、获取语文知识很多时候都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小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味能力不是轻易获得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朗读练习和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要找出文中的经典语段,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和品味,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首先,选择的语段感情要浓烈。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的词句、段落蕴含的思想感情都很强烈,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对这样的语段进行反复朗读,仔细的分析,挖掘出其中隐含的感情。其次,选取的语段含义要深刻。课文的主旨、意义、重点知识也都附在一些语段上,教师要找出来,让学生多朗读,多思考。再次,选取的语段描写要精彩。小学语文课文运用的表现手法比较简单,如夸张、比喻、排比等,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且语言比较生动,对这些描写精彩的语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感情去朗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四、借助有效形式,培养学生语感

相对于那些新鲜的事物,朗读对那些天性活泼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枯燥、无趣的。所以,语文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怎样激发小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为此,教师可从课文的实际内容出发,丰富朗读的形式,借助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赏读、听读等有效形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增加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最终使小学生的语感得到有效培养。例如,教师在讲授《动物过冬》这篇文章时,可以以配乐范读的形式来进行,优美的音乐加上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到原来这篇课文这么美。在聆听的过程中,小学生阅读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同时对语言的感受力也会增强,他们会感受到教师语气、节奏、语调、重音等的变化,自身的语感得到有效增强。另外,教师也可以给小学生足够的自由,让他们选择喜欢的朗读方式,或者开展朗读竞赛等,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这对培育小学生的语感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思想上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努力将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通过创新朗读形式等方法,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在众多的语文学习方法中,朗读对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作用非常显著。笔者从自身的实践经验出发,从情境创设、朗读时间、语言细品、语感培养等几个方面探讨小学生朗读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江.有效开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语文教学,2013(1).

[2]何如.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的有效开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4(4).

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8

一、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1. 学生朗读的目的性不强。

小学生年龄小,独立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都没有形成,学习知识主要靠老师的慢慢引导,朗读不是简单地读一遍文字,也需要老师的细心引导。在引导学生们朗读课文的时候,不能只要求朗读的速度和数量,教师要更加重视朗读的质量,不仅要教学生读书,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读一句、一段或一篇文章。有目标地朗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一篇课文。

2. 朗读时间不够。

一节课只有40分钟,这需要老师合理地分配时间。许多老师由于上课时间没有掌握好,基本的字词讲解、知识点的解说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留给朗读的时间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这就造成朗读时间不够,学生无法从朗读中得到锻炼,亦无法发挥课堂朗读教学的优势。

3. 固定的课堂模式,朗读枯燥。

传统的上课模式是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说,学生听。朗读教学也是如此,老师往往只把朗读作为整节课正式内容的过渡,领着学生朗读一句,翻译一句,老师和学生就像完成一项无关紧要的任务一样,机械地读完,枯燥无趣,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体验到朗读的乐趣,容易造成学生上课易疲乏,课堂教学效率低。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

1. 明确朗读目的。

针对每篇课文的知识点,教师对文章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不同,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制定相应的明确具体的朗读目标,并要告诉学生一篇课文的朗读目的是什么,第一次朗读和第二次朗读的目的有什么不同,有方向有针对性地思考,全面理解一篇文章。

2.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分配,增加朗读时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读得多了,对学生来说自然大有益处。老师在课堂上要合理安排时间,在朗读中学习字词,学习文章的整体思路,注重朗读的效果,提高朗读的教学效率。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朗读的主体,老师要在课堂上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安塞腰鼓》一课,老师可以在学生朗读时配上腰鼓的旋律,让学生随着音乐,感受到整篇文章的情感和美感。对于角色对话较多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从中体会到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主旨。结合学生的特点使用多样化的朗读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 提高朗读技巧。

初次朗读的时候,主要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对文章有初步认识,同时把握文章的思路。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简单的朗读任务,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一般一篇短文章需要读五六遍,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让学生自主朗读时,老师要给予适当指导,如果学生朗读出现错误,要及时纠正。朗读中可以让学生画出不懂的地方,最后汇总,共同解决相关的问题。再读过程中,学生要重点理清文章结构,分析文章各部分的作用和内在联系,逐步深入。初读文章之后,对于学生的疑问,老师不必将全部答案告知,应该引导学生在再读的时候,自己探索答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朗读的效率。

品读文章时要细读,要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注重领悟文章蕴含的情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抒发情感,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单一的学生朗读不能充分地发挥课堂朗读的有效性,老师可以选择齐读的方式。齐读有利于老师发现整个班级的朗读字词或者语音问题,并集中纠正。同时解决了平时朗读能力低的同学的胆怯心理,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下积极朗读,这有助于树立学生朗读的信心,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提高朗读能力。

5. 结合生活实际朗读。

好文章都是出自于生活,有时学生在朗读课文后,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朗读文章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如此一来就不难理解文章了。比如《少年闰土》这一课,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故乡的小伙伴来学习课文,回忆与作者不同的童年故事,相似的童年乐趣。

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9

一、什么是语文朗读教学

朗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语感、将学生带入到文章所传递的感情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具有多种形式:集体朗读、个人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根据语文朗读教学现状,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在当前语文朗读教学中,最为突出的是教师将朗读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或者一个环节,往往一笔带过,对于朗读的质量、朗读自身的作用探索方面都没有加以重视,甚至不进行任何点评。也正因此,语文朗读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没有实践上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课堂朗读中往往只是按要求完成朗读任务,教师没有为其布置实践目标,学生通常口到心未到,未进行思考,也未能得到进步,朗读仅停留在形式层面,没有真正发挥教学作用。

二、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性思考

(一)在朗读之前进行听读的欣赏

在运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录音使学生欣赏别人的朗读,在欣赏的过程中逐渐走入文章中所描述的情景,进入文章的感情世界。在自己朗读之前先进行作品的欣赏,是在朗读之前的预热,将学生的情感状态渲染到最佳,尽最大可能避免学生直接进行朗读过程中产生的“口到心未到”的情况。教师在选择录音时要选择标准的富有情感的录音,以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带着问题朗读

当前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就是教师让学生进行朗读,在朗读一次结束后就直接进入到课文的讲解与分析过程中,这样的安排形式,转折较为生硬,有些学生还未从朗读的感动中走出来。或者还未走进朗读状态,就被强行带出其中,那样,朗读的意义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为学生设定一些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朗读,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的“脑”与“口”相结合,当然,朗读不能只进行一次,在不同的朗读过程中,学生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初次阅读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思考问题,例如,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分为哪些部分等,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自觉地关注到文章的内容,对文章的内容有所了解,将朗读与阅读结合在一起;在深入阅读阶段(通常为第二、三次阅读),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深入一些的问题,例如,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等,此时经过前面几轮朗读的渲染,学生已经对文章有所了解,并且通过自身感受逐渐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感情,此时回答问题能够做到“火候刚刚好”。在结束学习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以提高课堂气氛。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建构情境

朗读本身就是学生与作者最直接的接触方式。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提供视觉、听觉方面的背景。例如,运用多媒体设备摆放课文中的场景图片,或者通过动态的风景,使学生在无意间也仿佛置身于文章设定的情境中;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的朗读提供一些背景音乐,以丰富课堂效果。

事实上,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能彰显新课改变化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真正地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如何推动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朗读教学仍需探索的问题。朗读教学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积累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运用大量的阅读教学是值得肯定的。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常见的教学方式,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运用虽广,但在技巧与效率上却并却未得到过多的关注。在技巧方面,朗读有领读、跟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形式。在课堂效率上,学生能否通过朗读培养相应的语感,能否对课文内容有所熟悉,能否通过朗读体味其中的感情,这些都反映着学生朗读的效率,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希望通过朗读达到的效果。

关键词:语感,课堂教学,朗读教学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篇10

朗读,顾名思义,就是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 真正的朗读还应是一种艺术, 它不仅能读出语调,还能将文本的内容、 意境情感和思想传达出来。

2011年版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育界天天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走的却依然是应试教育的老路。 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都是急功近利,搞题海战术,抓专题,抓升学率, 认为考试不考朗读就不去学不去教不去读。语文课堂变得“ 不闻书声琅琅,但见题海汪洋”的哑巴课堂。 根据笔者在广州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些经验和平时对学校其他教师与班级的观察,对当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学校与教师对语文朗读教学不够重视; 教师缺乏系统的朗读理论指导; 语文课堂朗读时间有限。 针对当前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朗读教学策略:

一、加强教师朗读技能培训

针对当前语文教师朗读能力普遍低下的现状, 笔者认为教师应学习朗读的相关知识, 进行朗读相关的强化训练。 学校也有责任建立相关制度, 如定期举办语文教师朗读技能比赛、交流活动, 积极开展朗读教学方面的教研活动等。 通过学校与教师重视自身朗读能力的提高,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和指导学生。 师生重视朗读能力,从而再现“ 朗朗读书声”的精彩课堂。

二、完善朗读教学理论系统

首先, 有关专家应完善语文教材中的朗读知识体系, 让教师和学生有理论可依。其次,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即不仅停留在对语音语调等表层的指导上, 更要教会学生在朗读中利用朗读技巧来调动情感。 如停延的处理、重音位置的确定、显示重音的方法、不同语气的表达、借助语调的抑扬顿挫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等。再次,教师应注重朗读的内容和形式,注重朗读情境的创设。慎重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朗读范文, 然后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注重朗读方式方法的把握,如合理安排齐读、范读、 自读外,还可以采用男女生对读、 分小组赛读、分角色朗读、配音朗读、 接力读、 课本剧表演读等形式, 让学生置身于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朗读世界中。最后,教师应完善自己的评价体系。

总而言之,朗读的凭借、教师的指导、朗读的内容、形式与评价等应该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让朗读实践有理论可依。

三、 给予充裕的时间进行有效朗读

首先,学校与教师应一改“ 讲问教学”的教学模式,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教师的示范性朗读, 也要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朗读。 把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而不是点缀。哪些篇章、段落、句子、 字词需要学生循环反复的朗读, 教师要了然于心并在课堂中做到实处去。

其次, 学校应制定合理的教学制度, 早晚读的时间应设定在30分钟左右。 早晚读的时间是有限的, 要保证在这有限时间里的朗读是有效的,因此,教师应做好巡堂和指导的工作。 适时的给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不止停留在语音方面, 更要着重于技巧与情感上的指导, 让学生避免陷入麻木的重复文本中, 以便让学生真正的对朗读产生兴趣。

第三, 把朗读作为一份家庭作业或者寒暑假作业来布置,让学生在课外时间里也能适当地去朗读一些文章, 教师应配套一些表格让学生进行朗读登记, 并采用家校联合的方式进行监督与检查, 以形成一套完整的课外朗读系统。 这样课内与课外两手抓才能更好地落实朗读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结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措施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措施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语感和能力,为学生积极地构建一个朗读的平台,让多种形式的“读”贯穿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用“读”来唤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让学生们都能在“读”中去感受文字的美。

一、多种形式,激发朗读兴趣

一个好的朗读,能够使人的心情愉悦,一个好的朗读也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还会有一种满足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去朗读,大声的朗读。为了激发学生们的朗读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精选一些朗朗上口的且富有意蕴的美文,除了让学生进行齐读、范读以及自读外,也可以采用男女生对读、分小组赛读的方式进行,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此外,课堂上教师的范读在朗读教学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一个好的示范朗读能够带给学生很大的鼓舞。教师可以借助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来感染学生,或者是通过配乐朗读或者是播放朗读录音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此外,也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目的是为了带动其他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热情。只有把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出来了,朗读教学也才会更有效果。学生的朗读兴趣则是逐渐养成的,教师在朗读教学时,也要有意识地学生多去朗读一些古代诗词或者是一些浅易易懂的文言文、经典的名篇和短小精悍的时文等,适当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要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积淀,为提高学生们的文化品位奠定基础,只有这样,学生们的朗读能力也才能逐渐得以提升。学生一旦对朗读感兴趣了,他们也就会更乐意通过朗读积累一些写作素材,而且也会孜孜求之,为逐渐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铺平道路。

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投入情感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归宿,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投入情感地理解与朗读,才能真切感受文章意思,体味情感,产生共鸣。学生如何“披文入情”,教师所扮演的引导角色非常重要。教师的角色是营造课堂情境,他们的情感表达就像一根指挥棒,牵动学生的一颦一笑,带动学生心情的起伏。叶圣陶说“教师所务,惟在启发诱导”,教师只有将音调、表情、姿态、手势融为一体,才能把自己体味到的感情传递给学生,进而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引起情感的共鸣。从教师情感对学生的传递,学生自己的感悟,再到学生与读者产生共鸣,这样的过程才是朗读教学最本真的过程。

三、教师要重视朗读基本技能的训练

1、教师要以生为本,选择适合学生的朗读技能训练。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朗读技能是初中生必备的技能之一。朗读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习语言,通过朗读、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初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千差万别,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朗读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朗读技能训练。教师要进行完整的朗读示范指导,并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中进行朗读训练。教师要让学生“读多”、“读对”、“读好”。

2、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活跃学生朗读气氛。在课堂朗读训练中,教师要针对教学文本,选择不同类型的朗读训练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的朗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放声诵读,要在朗读中读出激情,读出气势,让学生尽情在朗读中玩味课文的主要内容,反复体会课文文本所蕴含的意义。教师要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文本所展示的画面。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提问接读、学生齐读、小组读、个别读、表情朗读、分角色读、轮读、领读、分合读、自由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进行朗读训练,对所读材料可采取全篇读、分段读、重点读等形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朗读起来,都能够浸润在美好的语言文字中。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要进行范读,让学生感悟自己朗读能力的差距,并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标准的范读。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是通过自身的范读来为学生示范,事实上,教师的示范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比如教师会将自己错误或者不标准的朗读以及个人的情绪传递给学生,从而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多媒体可以通过标准的语音朗读来避免上述错误的产生。同时多媒体也可以生动形象的再现文章的场景,尤其是课文中的对话片段,多媒体完全可以生动形象的模仿主人公说话的语气语调,提高范读的效率。其次,多媒体可以通过随意的调整朗读者的速度来提高学生跟读的效率。比如在朗读诗歌或者重点段落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调节来刻意的减缓多媒体朗读的速度, 进而产生诗歌的朗读氛围。再次多媒体可以通过复读来加强学生检查反思的力度。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范读还是学生的跟读都是一次性的,而多媒体可以记录学生的朗读过程,这样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复读内容来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反省,从而提高学生朗读的效率。

五、积极开展朗读比赛活动

朗读比赛活动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短小的时间开展,比如,在教学一些诗歌内容的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诗歌朗读比赛活动,比赛看哪个小组得分最高,以此方式提高小组成员的朗读积极性。另外,教师也可以专门抽出时间,让学生自选内容、自选题材,开展班级间的朗读比赛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总之,中学处于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更处于行为习惯的定型时期。语文,是一门承载着中国数千年博大精深文化的学科,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语文课堂上,我们要以朗读为帆,以阅读为舵,共同发力,共同发展,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出高素养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赵凌霞.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18).

[2] 高春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12).

[3] 王乐.中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初探[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05).

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12

关键词:中职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教学方法

中职课程改革正在继续向前推进,语文教学也处在改革开拓的环境中,而不管是教学方法研究或者是学习方法研究,都必须重视教师的作用,虽然一直以来都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是教师的引领带头作用无疑更显突出,这种作用在朗读教学中非常明显。作为我国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朗读教学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及语言表达能力无疑具有极大帮助,教师有必要重视这种帮助作用,将朗读教学做得更好。

一、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作用

朗读的作用就是将书面语言用普通话展现出来,展现过程应当清晰、响亮、且带有情感。这种变文字为声音的学习方法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一直传承至现代阅读中。在中职语文教学标准里面说明:能够应用普通话进行正确而流利的课文朗读,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按照阶段目标,各年级朗读标准应有所区别侧重。现在中职学生的语文水平呈现总体下降趋势,这让很多的教育工作者感到深深的茫然与忧虑。既然现实情况是这样,那么教师为什么还要固守作用不很明显的时代背景介绍、中心思想分析、写作手法概括与段落层次划分那一套呢?过于强调那些却忽略了朗读本身的重要教育意义,一定会使得语文教法呈现单一与枯燥状态,课堂会变得沉闷无味。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朗读主要起到如下几方面的作用,第一是可以用朗读增加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继而带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比如教师动情范读便可以激起同学们产生心灵共鸣,让大家受到思想上的感染,情不自禁地跟随教师共同带感情地朗诵,学生自身感情便可以同文章感情交融在一起。第二是朗读可以帮助中职学生培养训练语感。第三是朗读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如帮助记忆生僻字词、累积语言材料等。

二、提升中职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做好课前五分钟的朗读训练

针对中职学生的朗读训练应当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当是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远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成就。因此,每次上课前挤出三到五分钟的时间,使学生进行目标明确的读音、语感、感情等项训练,教会同学们准确使用停顿、连接与重音方法技巧,并实现最终的表情达意优化,以一学期或者一年为一个周期,定出重点、各个击破,争取做到人人有机会说,人人有机会评。比如在一年级,学生们刚刚进入本校,不仅词汇贫乏,而且面对的是陌生环境,不容易表达出口,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普通话朗读交流能力,教学方法可以以散文为主,比如朗读《荷塘月色》时,课前五分钟的训练让学生先把握优美的语言,找出叠词,反复炼字炼句,而且由一名或者两名同学在讲台前面朗读。其他同学对这两名同学的评论内容包括:读音准确性、朗读顺畅性、情感艺术性等。在朗读的同时获得审美体验,感受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主要应当训练学习表情达意的水平,训练方法有带表情诵读、分角色诵读、音乐情境朗读等。用多种不同的朗读与诵读方法增强学生领悟语感的水平,激发朗读兴趣。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将优美词句变成口语储备材料,增加口语表达的水平。如果一直按照这个方法做,在两年之后,学生基本可以实现朗读与表达基本功的大幅度进步。

2、教师要认真对待在学生面前的范读

首先进行朗读示范是每一名语文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功,它也是朗读培训里面几乎可以称之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范读过程中包含了教师对课文作品的深层次理解,这就使得教师必须面临更高的语音、语感、语调等方面的要求。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诵《沁园春·长沙》时,指导学生把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壮阔的意境,感受伟人的情怀。这样文章里面那些富有强烈感染力的语言才能更好地吸引住学生,使之受到情绪上的熏染,激发起朗读的渴望。如果教师可以再丰富一下肢体语言,通过绘声绘色形式读出文意,则表现效果会更加突出,更利于学生同文章作者间产生心灵上的交流共鸣。

3、正确的朗读方法介绍是必需的

若想实现学生的正确朗读,中职教师有必要先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一部分学生本来嗓音条件特别好,但是却不愿意开口,另一部分学生模仿水平极佳,可是却担心发音欠标准遭人嘲笑,还有一些学生朗读水平很高,但是却没有课堂上朗读的兴趣。如此种种,都是中职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显著问题。大纲对朗读有三个层次上的要求,首先是普通话准确,其次是语调流畅,第三是声音传神。我给同学们布置课下反复练习诗歌和散文的朗诵,例如我们所学的课文《我愿意是急流》、《致橡树》、《雨巷》、《我的空中楼阁》等,除了要求学生具备朗读天分以外,还必须通过后天学习诵读方法,这样既锻炼了胆量,又提高了朗读水平。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范读、分组诵读、角色朗读、竞赛朗读、品读,采取多样化的朗读教学手段,从而使学生更为科学地领悟文章思想与文章情感。

4、培养朗读兴趣是造就常态化学习的基本方略

拨开表面现象看实质,很多中职学生对于语文还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表现出兴趣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应试教育阻碍了语文同学生的交流,在课堂上,教师过分地关注课文内容形式与思想的分析讲解,学生僵化地记忆被片片割裂的知识点,完全享受不到文章本身的美感。例如我在讲读老舍的散文《我的母亲》时,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在情感的渲染下进行朗读,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感而发,很快进入角色,情感的流淌不言而喻。所以学生不仅有了朗读的兴趣,而且又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中得到享受与快乐,这样学生才会主动读、愿意读、读得成功、读出感情。

三、总结

书从读中悟,这几乎是语文学习中人所共知的方法,中职语文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努力提升学生在朗读方面的能力水平,力求早日培养出学生优良的语言应用习惯,使中职学生成为在社会上德才兼备的人才,让朗读教学发挥出更大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廖雁妮.提高语文朗读能力的教学建议[J].教育科研论坛,2010(02).

[2]华履平.中学生朗读能力分格训练法例谈[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05).

上一篇:产后低血钙症下一篇:测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