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2024-10-06

妙用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共9篇)

妙用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篇1

一、“写”在课前预习中的运用

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对一些重点的课文,在上课前我会让学生独立研究,然后写几句读后语,或议论,或抒情,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如在上《斑羚飞渡》时,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镰刀头羊最终毅然地选择走向那条‘彩虹路’时 ,心中一定是无比平静,已然了无牵挂,虽然他还想为斑羚们贡献更多,虽然它不甘心在没有世间充满温情、爱心时就永远地离开。它看破了这个冷酷的世界, 不再有多余的留恋。它今生最理想的路,或许就是这最后一程中的、通向美好的‘彩虹路’。”学生对生与死的参透令人吃惊。同时我认为让学生写课前读后感,也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讲授课文。同时学生的精彩读后语也常常使教师得到启发,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写”在字词教学中的运用

以往我们教授字词都是读和理解,课后再抄写、记忆。实际上,课标试验教材课后安排的“读一读,写一写”有别于以往的课前预习提示中的字词,不仅是位置由课前移到课后,意图显然也不同。以前预习中列出字词以生字生词为主,现在在后面,目的是积累,检验习得收获,所选字词不仅有生字词,还有常见、常用的优美词语。这就提示我们在字词教学中应注意这一变化,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读了,理解了,还要写。写的基本要求是避免写错别字,在掌握字形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工整规范的基础上把字写得漂亮,组织展出,将字词教学和书法练习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感受汉字的书法美。另一个重要的层面,就是开展拓展性训练,让学生将“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创造性地写一段话,要求通顺、合理。完成这样的训练后,还要为学生创设特定的语境,规定用挑选的三五个词表现这个语境, 最后则要求学生尽量写得长一些。这实际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教《飞红滴翠记黄山》时 ,可设计这样的练习 :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五个,写一段话赞美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仙山琼阁、万壑藏云、不计其数、浮想联翩、能工巧匠、如愿以偿、若即若离、登峰造极、驰名中外、心驰神往)。

这样做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将字词教学和作文片断训练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的练习学生非常欢迎,兴趣盎然,使其在游戏中学会词语的使用,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在练习中获得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三、“写”在写景类文章中的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这就是希 望感到自 己是一个 发现者、研 究者、探索者 ……”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学生良好的思维情感,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创作更有激情。

抓住这一需求, 让学生经常仿写名家的名句名篇, 尤其是名句,容易使学生产生创作的兴趣和成功感。因为名家的作品往往能起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引导得好,学生就可以抓住名家思想的火花、展开想象的翅膀,仿写出或鲜活或优美或想象丰富的句子。

如我在讲授《春》的时候,先让学生在欣赏全文的基础上,各自找出他们最欣赏的句子,并讲出欣赏的理由。然后我说谁敢和作者比试比试,看能不能写出一样甚至更好的句子。学生的好胜心强,积极性和高,纷纷尝试,但开始并不成功,原因是不懂分析句子的各种关系,经过引导,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造出令人满意的句子, 如郭艳玲仿“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写出“小叶从树枝里悄悄地冒出来,嫩嫩的,尖尖的”。这些句子同样那么具有智慧和想象的美,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作者可从中得到很大的成功感和满足感,对他们爱上写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又如讲授《画山绣水》时,针对文章中几个动人的故事,我要求学生仔细体会,并在此基础上建议学生给“象鼻上”“磨米山”“螺蛳山”等也编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郭艳兰、苏冰、陈启根等学生根据平时的积累及《西游记》《宝莲灯》等神话故事的内容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传说。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想象力丰富了,对课文的写作特点也有了深刻的体会。与此同时, 学生在写作时就能很快地把一些传说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为文章增添情趣。

四、“写”在小说中的运用

欣赏小说,要学会分析人物。因为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的主要因素,分析人物时不妨让学生写一写人物小传。这是一个从整体感知到局部分解,再从局部分解到整体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

有一位教师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人物的性格, 先要求学生给文中的人物写一个小传,在此基础上概括人物性格。受此启发,我在上《故乡》这一课时,运用了这一方法,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别给“杨二嫂”和“闰土”写一小传。要完成这一步,学生得从课文中找出与这些人物有关的内容, 化散为整,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郭晓燕的“杨二嫂”小传颇有特色:“‘叽叽,呱呱’一种尖锐刺耳的怪声传遍了这个萧索的荒村。我惊愕极了,赶忙抬头望去。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女人走了过来,走得近了,只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满嘴糗话的婆妇,两手还搭在髀间,张着没有系裙的两脚……”总之, 通过这一活动我看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创造的火花,杨二嫂、闰土这两个人物在小传中鲜活起来,明朗起来,接着我对文中的人物分析也就水到渠成。

还有一种方法也是妙用无穷。现在我们在教人物类的文章时, 往往爱问这样的问题:“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学生常常要经过很久的思考,且答案不一定尽如人意。我尝试改“说”为“写”,即写人物评论。如上《陈涉世家》时,我要求学生先给文中的人物写评论。出人意料的是,学生的表现给了我很大的惊喜。陈吉县说他谁也不喜欢,同时阐释了自己的理由。他认为:“起义真正受益的是陈涉,他实现了自己伟大的抱负。可受苦的还是百姓。百姓的生活虽不好,可还总算安定。一起义,百姓势必再次陷入战火。况且,好不容易统一的中国可能又要陷入分裂。”这堂课上我还看到了学生对默默奉献的吴广的评价也非常到位:“他没有陈涉的鸿鹄之志,也没有陈涉的谋略,他只是在陈涉的身边默默的辅助他,他伴着陈涉走过人生,帮他越过一座又一座的大山,一片又一片的海洋。他和陈涉的关系就像蛋糕离不开奶油,鲜花离不开绿叶一样。陈涉当上了大王,他没有不满,没有抱怨,因为他为的百姓。”多么贴切的评价,多么令人感动的评价,多么令人佩服的评价。假如我没有让他们写人物评价,我又失去了一次深入学生的机会。其他学生也在“写”中,领会了人物,锻炼了写作能力。

“写“同样可以用在学完课文之后 ,如让学生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这些做法既能丰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之,“写“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无可估量的妙用,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能力,还让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可谓一举多得。

摘要:语文教师都很重视听说读的能力,会采取各种教学手段策略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训练,往往忽视“写”这项能力的培养。因为在教师的潜意识里,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花那么多时间让学生写,还不如放到课后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斟酌,殊不知,写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妙用。

关键词:写,语文课堂,教学妙用

妙用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篇2

摘 要

加入微课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将充满生机活力,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同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是新型教学资源的发展和延续。

以往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新课程则要求“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认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在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营造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如微课的运用就符合这个特点,教师设计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将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通过微课来解答,让学生在直观下理解知识、享受知识。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表现出迫切的求知欲,主动地去学习。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还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有着非常强烈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微课手段将课本的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利于小学生去注意去理解。鲜明的色彩,直观的形象,立体的动画,将小学生的兴趣引起,小学生在绘声绘色的微课展示中,通过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身临其境。课本知识变得鲜活,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享受学习乐趣的过程,从而变得爱学习语文了。

如在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时,教师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语言将月光照进茅屋的景象刻画出来,但是这么富有意 境的清幽的月光美景还是无法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这时教师通过微课将这个情境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一下就被微课引起兴趣了,学习过程入情入境,学习的灵性被激发,这样就容易开启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过程,尤其在微课的辅助下,这个活动过程更要发挥出最好的效果。教师要发挥教的作用,设疑质问,进行引导和点拨;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去获取知识。课堂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协调联动,启发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提问,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处在探索知识、积极寻求答案的学习状态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氛围愉悦,那么课堂的质量和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掌声》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展示出来,然后通过阅读分析去解决这些问题,当这些问题通过学生动口、动脑解决出来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学生在思索的过程中发挥出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真正当起学习的主人。可以这样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了微课的加入,学生的多种感官被调动,他们全方位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课堂教学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语文博大精深,许多内容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可感悟而难于表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教学内容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深刻体会,同意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 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在微课的辅助下,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大胆想象,积极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现有的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异议的问题交流讨论。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课本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展示,学生通过微课对知识进行理解感悟,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有了微课的辅助,课堂气氛活跃开放,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变得更大更广,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和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西沙群岛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是镶嵌在祖国大陆南边的一颗明珠”。接着利用微课将西沙群岛的美景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想象去西沙群岛去游玩,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交流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美情操。

四、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强,所以课本中出现的重点、难点不好掌握。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来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向目标方向思考,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将知识消化的目的,真正地让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

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形设计的两种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是这篇课文必须突破的难点。只有将难点解决了,学生才会认识到詹 天佑“杰出的才能”,也才能从实质上理解本文的中心意思。教师可以从课文内容的实际出发,利用微课进行教学,这将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将“人字形”线路用微课展示,先出现整个地形图像,伴随着一阵汽笛长鸣,一列火车下山时前拉后推,上山时后拉前推驶向远方。通过微课的展示,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了“人字形”线路,并体会到“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巧妙。微课的运用,视听结合,声像并茂,新颖有趣,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轻松气氛中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

五、鼓励尊重,求索创新,让学生展现自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热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任何学生都积极鼓励尊重,没有歧视,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参与适合自己的学习过程,大胆求异,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展现出自我。教师多方位、多角度创造性地创造条件,学生在教师的尊重下,在教师耐心的鼓励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但自信心被激发,学习的创造性也被激活,学习的主动性就大大提高。尤其是微课的加入,也为教师引导小学生开展求异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微课形象生动,教师在此基础上旁征博引,增加了说服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教师用微课展示太阳、星空辨别方向,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什么辨别方向的方法?这时教师允许每个学生都积极发言讨论,并予以鼓励,不管答案正确与否,都给予学生尊重,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你的看法很独特!”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变得喜欢发言,喜 欢学习,喜欢上语文课。

废铁罐在田径教学中的妙用 篇3

方法一:踩高跷

在铁罐的中间钻一个两边通的洞,然后穿一条绳,根据学生各自的需要调整长度。练习时,学生手提绳子,脚踩罐子,做踩高跷直线走、花样走等练习。

注意事项:

1.绳子的长短要合适。

2.练习时,手脚一定要协调配合,以免翻罐而引起受伤。

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锻炼学生的胆量,发展学生的平衡与协调能力。

方法二:掷准

(一)滚铁罐

把铁罐竖立叠放呈各种形状,学生将一个铁罐用力向前滚出,以击倒铁罐数的多少来计分并决定胜负。

(二)投罐进篓

在规定的距离内将铁罐投入纸篓内,投中一个记一分。以投中总和多的组为胜。

注意事项:

1.投罐时,不能踩线。

2.注意安全,一定要等整组的同学投完才能去拿罐。

目的:发展学生的投掷准确能力。

方法三:标志物

(一)足球小门

做小场地比赛的门侧柱,竖放(可叠放),根据需要摆放门的大小。

(二)曲线跑的障碍标志物

将铁罐竖放成一排,根据练习需要摆放间距的大小。练习时,学生绕过各个铁罐直到终点,然后直线跑回。

注意事项:

1.铁罐一定要竖放,防止乱滚而使学生受伤。

2.铁罐之间的距离一定要适合学生练习,避免学生把铁罐弄倒而发生意外。

3.直线跳障碍物:用适量的铁罐沿直线按适当间距均匀摆开,用单脚或双脚连续从铁罐上方跳过。

4.做跳高、跳远、支撑跳跃等的起跳点标志,竖放于助跑道的外侧。

方法四:独木桥

将铁罐间隔一定距离排成一条直线,学生从上面走过,以脚没有落地或落地少者获胜。

注意事项:

1.铁罐一定要放稳。

2.间隔距离不宜太大,要适合学生练习。

目的:发展学生的平衡能力和身体协调性。

方法五:哑铃

在铁罐中加入适量的沙子并封好口,然后把几个铁罐捆在一起,两手持铁罐,进行上肢力量练习。

注意事项:

装好沙子的铁罐口一定要封牢,避免练习时漏沙,既影响练习效果又污染空气。

目的: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

音乐在语文课堂中的妙用 篇4

从小喜爱音乐,当了语文老师,音乐仍然不离左右,并一度成为我教学的好帮手。利用音乐导入新课,能激发学习兴趣,快速集中注意力。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的集中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一切多余的活动。有了兴趣和高强度的注意力这两件法宝,学生就能紧跟老师走,对周围发生的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学《看戏》时,先放上一段京剧录音,把学生的身心紧紧拉住,告诉学生以前我国有位演青衣的男京剧演员,抗日战争时,他曾触须明志,成为佳话。他就是梅兰芳。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看戏》,与作者一块来观看梅兰芳的演出。这节课,学生精力特别集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利用音乐提问,带动思考问题。提问是教师有目的的设疑,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是一个有少知到多知的过程。老师提问设疑引起学生的认识需要,带动学生思考解疑,还是,《看戏》,当学到精彩片段欣赏梅兰芳的演出时,学生都知道唱的好,如何来写呢?先让大家听一段<穆桂英挂帅》,让他们体会欣赏。再去讲解课文,看文章是如何写唱腔之美的。这样学生就能重视,并能体会文笔之妙了。

总之,不要忽视了音乐——这个学语文的好帮手。

音乐在英语教学中的妙用 篇5

一、用音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1.音乐能使学生快速地集中精神, 进入目的学习状态。常常看见幼儿园的老师一首钢琴曲就让嘈杂的孩子们迅速安静下来, 等待老师的安排。学校现在的上课铃声也已经把单一刺耳的敲击声换成了世界名曲。优美熟悉的音乐声让学生即刻收神, 尽快进入课堂的状态。在英语课前, 可以选择一些与课堂内容有联系的英语歌曲, 让学生在愉快的欣赏之余, 充分地做好上课的准备。英语课堂上, 教师不再需要用力敲击, 大声地喊“stop”来结束同学们热烈的活动了。选择一曲节奏感强的乐曲, 当习惯的音乐声响起, 学生们会立刻自动复位, 等待活动的交流与汇报。

2.音乐能提高注意力的分配和稳定。音乐的乐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要求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稳定注意力, 整体感知, 用心体会, 才能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东西。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英语听力和阅读理解方面, 也学会用欣赏音乐的方法, 不逐句断篇, 断章取义, 而是全情去聆听、整体欣赏, 全方位思考、感悟。这样才能提升听力和阅读的专注度和仔细度。也能养成良好的听力和阅读习惯。

二、用音乐来辅助语言知识的记忆

我们在学习语言知识时, 碰到最头疼的是对知识的记忆。这时总希望有一种好办法能让我们时间花得少, 记忆的知识多并且保持的时间长。音乐就是其中的一种好方法。音乐强化了人的神经系统功能, 使视觉记忆、听觉记忆都得到锻炼, 从而可以增强记忆的敏捷性、持续性和准确性。最简单的, 学生们在学习名词的单复数时, 吟唱“Ten Little Indi-ans”就能很快明白名词数量超过“一”了就要用复数。复数的基本构成是在名词末加“s”。在阅读时, 把注意力集中在英语文章中, 再辅于轻柔的乐曲, 就会不知不觉地刺激右脑, 产生情感体验, 发展形象思维, 促进记忆。当要记忆一些语法规则时, 我们可以把规则编成口诀或童谣或顺口溜的形式, 加上一个敲击或踩地的动作帮助打节奏。这样的诵读记忆更为短时有效。

三、用音乐在情景教学中帮助烘托气氛

英语学习离不开情景。在英语教学中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 可以让学生对英语的运用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在情景中加入音乐作为背景或串联, 可以使情景更为生动真实, 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沉浸到英语氛围中。能真切地去掌握和运用英语言。以一个讲述地震的课题为例, 教师先给同学们呈现美好的大自然, 背景音乐为轻缓舒心的轻音乐。学生们如身临其境, 所以同学们在表述过程中的语音也如音乐般轻柔优雅。但在地震要出现前, 突然的一声震响, 然后是破裂般的音响效果, 把美好的环境瞬间破坏。连可能进入情境较慢的学生, 也一下子都会聚精望向屏幕。比仅仅面对满目疮痍的画面, 学生们的感受更为震撼、伤感。

四、用音乐去除学生的胆怯, 促进学生的语言交流

英语是一门语言。它的主要功能是交流。现实情况是,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有许多学生不敢大声说, 甚至有的学生就是学习“哑巴”英语。学生英语不大胆, 最主要的是害怕自己说错, 在别人面前出丑。而如果没有“大胆子”, 就不能在英语语言能力上有大的发展。接触音乐可以去除学生的胆怯, 助长学生的说话“胆子”。因为音乐可以让人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 能较自由地表现自己。音乐还可以帮助摆脱孤独, 沟通情感, 交流思想, 增进社会交往能力。曾经有过一位口吃的学生, 课堂上一站起来就说不出话。老师改变思路, 让他每周学首歌, 读英语前先唱首歌。朗读英语也可以和着音乐的旋律。一段时间下来, 这位同学竟然可以流利地读英语短文了。

音乐还可以完美英语的语音。能把歌唱得准的, 肯定不会说一口方言英语。有漂亮的英语发音的, 自然也有自信用英语去交流。也乐意秀秀自己的漂亮语言。

五、用音乐帮助缓解学习压力, 激扬学习情绪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总会碰到学习障碍或是压力过大的时候。这往往会会影响到一个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导致有的学生学习情绪低落。甚至有些学生就会有一个由好到差的决定性转折。音乐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 激扬学习情绪。因为音乐是一种娱乐活动。在音乐面前, 人们会不自觉地释放负面情绪, 振奋精神。但音乐又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它还是一剂良药。它可以使人身心放松, 纠正不良行为。更为有效的是, 它可以带给人满足感, 能丰富和启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 可以设立一些如:每周一歌、课前热身曲、最佳背景乐等等环节, 作为常态陪伴我们整个英语学习的过程。以每周一歌为例。先可以让学生提前选一首英文歌。选歌的过程要求学生查阅资料, 做好一个简单的英文背景资料记录。在轮到播放你的歌曲的那一周, 在播放前作一个两到三分钟的介绍。然后一周内, 全体传唱这首歌。选歌可以个人完成, 能力较弱的同学也可以小组互助。这样的形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组织、书写表达等等各方面的能力。还能促进团结合作。在你处于低谷时, 这样的活动还能带给你成功感, 寻找到美好的体验。

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妙用 篇6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范围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习俗文化和自然概况等几个方面。

1. 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 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观念。它寓予人的思想之中, 是人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己与之适应的活动, 作为一种精神支配力量, 是对人的行为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观念形态。一定的价值观念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价值观念因其环境适应性、历史背景和哲学基础的不同, 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表明了不同民族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一般来说, 语言和习俗等方面的文化交流并不困难, 真正的困难在于价值观方面的分歧。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规范的价值观念, 这种差异是导致中西方思想沟通困难、导致误解和冲突的主要因素。对于社会成员的绝大部分来说, 价值观念最初来自于家庭中父母的教育, 随后在学校的正规教育中逐渐树立。由于中西方人所生活的家庭、时代等背景不同, 其价值观念就不尽相同。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指出中西方人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

2. 习俗文化

习俗文化是指由风俗习惯积淀而成的文化, 它贯穿于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中, 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 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中西方在习俗文化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主要可以分为:与言语交际有关的习俗, 如节日习俗、称谓习俗、问候习俗、称赞习俗、致谢 (歉) 习俗、色彩习俗、饮食习俗、禁忌习俗等;与非言语交际有关的习俗, 即体态语, 主要指身体、面部、头部的动作或身体某部分的姿势等非言语交际中的礼节习惯。

事实上, 不同的价值观念也正是通过具体的习俗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 西方人对隐私极为重视, 这也反映在中西方不同的问候习俗中。中国人见面时会问:“吃了吗?”“你到哪儿去啊?”这是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用语, 人们并不真想知道别人是否吃过饭, 也不真想知道别人去哪里。如果我们把这些直“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作为与外国人打招呼的用语, 就会产生误解。前者外国人会误认为你想请他吃饭, 后者他会误认为你在打听他的私人事务, 让他很反感, 他会认为“It′snoneofyourbusiness”。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方法

胡文仲指出, 要培养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 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沉浸在目的语文化的氛围里, 并同目的语使用者直接接触。这不仅可以使外语学习者对目的语所属的文化有理性上的认识, 还可以让他们在同本族文化进行感性比较的同时“习知”目的语所属的文化。然而, 客观的现实是:我国绝大多数的外语学习者是在本族文化的氛围里学习外文, 很少有机会与目的语使用者在一起, 更不用说生活在其所属的文化氛围里了。那么, 外语学习者如何在汉语的文化环境中培养跨文化意识呢?

首先, 要加强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只有通过对母语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比较才能使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对比法是语言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中西方文化差异显著, 只有通过不断地比较文化差异, 才能让学生排除文化障碍, 正确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与实质, 增强文化意识,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东方人习惯以握手、鞠躬来表示友好, 西方人更倾向于拥抱与接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不同国家表现也有所不同。在英国, 人们之间都保持一定的距离;在美国, 人们比较随意, 当然同性朋友交往时很少保持亲近距离, 更不会手拉手、肩并肩, 否则会被视做同性恋。与此相反, 中国文化中, 上级与下级, 父母与子女, 朋友之间, 距离越近, 越显得亲热。

其次, 教师可在平时注意收集有关的电影、录像、图片等资料, 让学生通过观看英语国家日常生活场景, 如餐馆服务员与顾客的对话、机场工作人员与乘客的对答、打电话时的用语及各种场合的谈话, 引导学生观察谈话者的语调、音调、谈话风格、表情动作、着装等, 在观赏间隙或之后进行文化分析、评价加深了解英语国家文化风俗和习惯。教师还可利用当今信息来源广泛的便利条件, 制作多媒体课件, 向学生直观再现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 并做好跨文化的对比教学。还应该鼓励学生多学唱英语歌曲, 特别是传统的歌曲.举办英语晚会, 多同外国人接触, 切身体会外国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和行为, 直观地感受外国的文化。

第三,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对手绝大多数学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 了解所学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主要靠间接地大量阅读有关的材料。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这个民族的习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方面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阅读报纸、杂志是了解当前英美社会各阶层、各种社会问题的最直接的途径。通过广泛的阅读, 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会变得更加成熟、全面。广泛阅读有助于学生在更深层次上来理解异国文化, 帮助他们更进一步理解另一民族所崇尚的价值和信仰, 提高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字符在乒乓球教学中的妙用 篇7

一、推挡

在乒乓球多种技术中, 推挡是直拍选手一项必备的入门技术和重要技术 (直拍横打技术现在竞技比赛中比较普遍, 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 推挡技术仍然是最基础的技术之一) , 看似简单易学, 但要练至蒋澎龙的“鬼之推挡”的境界, 也绝非易事, 在此介绍练习推挡的三个步骤:

1.“I”

此字母形象地表现出推挡的手臂运动轨迹, 强调推挡动作沿矢状轴在前后发力方向上的直线性。

2.“A”

将此字母想象成一位正在进行反手推挡动作的击球者, “A”字中间的“一”, 可以看成是人的腰腹部位, 其两边的两条线段, 可想象成击球者的两条腿, 膝关节微屈, 上体略前倾, 重心在两前脚掌, 从脚下发力, 膝部、腰髋向前顶送、跟进, 如此, 感觉整个动作更加协调、稳定, 根基扎实。这两个点与击球者手中的球拍正好组成三角形。“A”字的左右对称结构, 也正好解释了反手推挡动作的击球点位置是击球者的腹部正前方约一前臂距离处。

3.“H”

如果把“A”看成是原地反手推挡击球脚下稳定、有力的图像, 那么“H”就是能做到“球到、脚到、手到”加强移动版的“A”。通过观察发现, “A”通过及时、合理、科学的步法移动, 击球范围增大, 而且身体重心转移和过渡还没有较大的起伏 (这就是“H”字中很平稳的第二笔“一”) 。如果说“I”和“A”是反手推挡练习时的击球动作, 那么“H”就是比赛中的击球动作, 在步法跑动击球中推挡手上动作不变形。

二、正手攻球的“△”原则

所谓正手攻球中的“△”原则, 就是在进行正手攻球时, 击球者的腰部、手中的球拍和来球, 这三个点应该构成一个击球“△”。正手攻球的击球点位置是击球者身体的右前方, 击球者为了协调动作、加大发力, 而使腰部进行顺时针 (以右手执拍为例, 下同) 转动引拍, 前臂以肘关节为轴外展, 以加大击球距离;在来球的上升高点期击球, 球在拍的前面, 这就形成了“△”三个点的位置。

比赛中, 由于来球的线路、落点多变, 所以这个三角形的前后、左右、上下三维空间位置是随着来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击球者上右脚 (以右手执拍为例) 进行台内突击或挑打时, 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特殊的钝角三角形。在实际击球中, 有时来球弧线较高, 此时建议提高引拍高度, 压低击打球的弧线, 此时的三角形在垂直轴上位置升高。有时队员因让位、转腰引拍不及时, 被来球顶住, 发不出力, 导致击球失误, 这种情况就是正手攻球中的△原则遭到破坏的其中一种情况。因此, 建立合理的人、球、拍之间的“△”关系, 对于正手攻球来说至关重要。

在日常训练时, 有的学生定点定线的近台正手攻球动作和击球效果都不错, 但一打比赛, 动作变形, 击球效果下降, 究其原因, 就是没有在最佳击球点位置上击球, 没有形成合理的击球“△”, 其问题的根源是步法移动差, 缺乏对对方击球瞬间的拍形角度、方向、击球意图和对对手腿、腰、臂、腕动作的正确分析, 盯球能力意识不强, 身法、步法、手法整合调节能力弱;因此, 在加强对来球五要素 (速度、旋转、力量、弧线、落点) 精准分析加执行的基础上, 应强化步法 (单步、并步、跨步等) 移动和调整的能力和意识。最终, 形成正手攻球的“三角形”击球原则。

三、“V”字发球

在乒乓球发球技术中, 有一种用手腕上下抖动 (包括在此基础上的腕臂反向假动作运动) 来发强烈下旋球、不转球, 甚至上旋球的技术。球拍的整体运动路线呈先下后上, 像英文字母“V”, 我们就此形象地称为“V”字发球。此发球的威力在于发球动作相似、隐蔽性强、发出球的旋转差异变化大。

1. 如图1所示, 发强烈下旋球时, 将对球的撞击力和摩擦力融为一体, 触球部位为中下部, 用拍头偏左的位置触球。发不转球时, 如图2所示, 力求使发球者的整个动作外形和精神气质与发强烈下旋球时一致, 触球瞬间用球拍推擦球体, 摩擦球的力度较小, 触球中下部位, 用球拍的偏中右位置击球。

2. 在球拍向前下摩擦发完强烈下旋球后, 迅速将拍面前倾, 并做腕臂小幅向前上翻转提拉动作, 这一向前上提拉的假动作, 有时可以迷惑对手, 增加接发球方对球旋转判断的难度, 整个发球动作要快速、逼真、自然, 如图3所示。

3. 用发下旋球的动作发出上旋球, 方法是在球拍向前下运动时不触球, 利用发球者发球时由后向前的重心运动, 利用击球者由下向上的腕臂抖动动作, 向后上摩擦球体的中下部, 使发出的球呈上旋球, 此发球练习难度较大, 但发球效果很好, 如图4所示。

妙用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篇8

场景二:唉!怎么越看越高啊!我怎么能跳过去呢?

这样的场景, 在学习支撑跳跃的课堂上经常遇到, 在女生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那么, 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 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对此, 笔者采取了“对比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颜色对比

色彩的深浅、浓淡能引起学生对物体大小、轻重和高低的错觉, 同样的高度, 深色调的物体给人感觉高, 浅色调的物体则会让人感觉低。因此, 在跳箱、山羊等支撑跳跃项目的练习中, 可以把器材漆成淡黄色或咖啡等颜色。如图1所示, 把A跳箱漆成黄色, 把B跳箱漆成黑色, A~B跳箱形成了鲜明对比, 以此引起学生的错觉;同时, 安排女生在A跳箱进行支撑跳跃的学习, 从而使她们消除恐惧和胆怯心理, 并怀着愉悦的心情进行练习。

二、高度对比

同样高的两个物体, 把一个单独放在一个地方, 而另一个放在两个或多个比它高的物体旁边或中间, 给人的感觉是后者变“低”了。所以, 在进行支撑跳跃的练习时, 可以在跳箱、山羊等器械的旁边放置几个比它高的跳箱、山羊等器械。如图2为两组器械的摆放, A器械单独摆放在一个地方, 而B器械的旁边还摆放了两个较高的器械。这样, 在练习时, A、B器械对学生视角的冲击, 会让胆怯的学生产生想在B器械练习的冲动, 从而激发学生需于挑战的情感, 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三、条纹对比

电子白板在写字教学中的妙用 篇9

一、欣赏作品, 激发兴趣;营造氛围, 增加体验

学生写字中存在的亟须解决的问题一:缺乏兴趣, 书法基础差。我国的书法历史悠久, 名家故事感人肺腑, 名家作品让人惊叹。我们可以用电子白板将名家书法作品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让学生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时, 配以《春江花月夜》这首曲子, 让书法与古曲相互映衬, 再向学生讲述王羲之每天刻苦练习书法, 将家中的清水池变成了“墨池”的故事……学生在无形中受到了艺术的熏陶与感染和学贵有恒的启发。在祥和、轻松、宁静、愉快的氛围中, 学生被屏幕上潇洒飘逸、神采飞扬的书法作品所吸引, 在感受祖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中, 赞叹之情油然而生, 从而产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二、观看画面, 纠正姿势;引导对比, 晓以利害

学生写字存在的亟须解决的问题二:写字姿势不正确。现在很多学生的写字姿势很不规范, 如, 写字时头部不端正, 趴在桌子上, 身体与桌子紧贴, 握笔姿势不正确, 等等。正确的写字姿势包括“坐姿”和“执姿”, 这不仅是写好字的基础, 更是学生身体健康生长的保证。可是纠正不正确的“双姿”是个棘手的问题, 写字姿势不正确是写字教学中的“顽症”。

在教学生握笔姿势时, 我们巧妙利用电子白板, 从全面到具体, 让学生整体感知怎样执笔, 然后分步骤进行要领的讲解, 并配以图片, 进行点评。指导“指实掌虚”的执笔原则时, 在要点处暂停画面, 用记号做好标记, 起到提示的作用;在指端做出特殊标记, 用以强调“指实”……在长期的写字过程中, 要纠正学生写字的姿势。如果只是教师不断地进行口头描述, 会让学生感到枯燥, 效果不佳。我们运用电子白板来指导、纠正学生写字的姿势, 学生感到这样的教学方式十分有趣, 对于要领的掌握也更快。

三、动态演示, 凸现美丑;灵活变动, 改进不足

学生写字存在的亟须解决的问题三:字的偏旁写不好, 字的结构把握不好。例如, 写木字旁时, 学生把竖写在了短横的中间, 撇和捺从横竖相交处起笔, 横竖撇捺相交于一点, 致使木字旁写得呆板。写“言”字时, 学生把三横写得一样长, 没能突出第一笔的长横, “言”字就不好看了。

运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后, 学生写的字中的走之底、宝盖头、耳朵旁等偏旁像样了, 整个字也好看多了。例如, 在教学双人旁时, 我先展示例字, 然后分出双人旁, 放大让学生观察, 注意比较偏旁中的上下两个短撇。我闪动两个短撇进行提示, 让学生观察到下撇比上撇稍长, 更主要的是下撇从上撇的中间处起笔。接着出示偏旁中的重心竖虚线, 提示这两撇一竖在一条中心上, 偏旁就像一个人一样昂首挺胸立得正了。然后在实物投影台上示范书写。学生一目了然, 写时也就注意了。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评析, 明白了问题所在, 目睹了纠错过程, 难点迎刃而解。

上一篇:经济专业下一篇:稳压电源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