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幽默妙用(共6篇)
语文课堂中的幽默妙用 篇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幽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融洽师生关系, 开启学生智慧, 消除课堂上的尴尬。但同时要注意, 幽默要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注意不要尖刻, 不要低俗。如果说生活是波浪, 那幽默便是这生活波浪中的救生圈, 如果说生活是一碟菜, 那幽默便是这平凡生活的调味品。在我们的生活中, 幽默真可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前苏联著名大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经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便是幽默。”教学幽默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多一份轻松, 平添一份愉悦。可以让学生在笑声中自觉地、扎实地学习。因此, 我们应该重视教学幽默, 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幽默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教学幽默可以使学生乐于接受, 易于记忆
幽默往往是通过让人发笑而使人领悟某个观点、某种道理。从教学实践看, 学生们常常是靠了一个幽默而印象深刻地领悟并记住了一个观点、一种道理。这是教学幽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作用。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我让他们哈哈大笑, 在他们张开嘴巴的时候, 我丢进去一些东西让他们咀嚼。”
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材料, 对学生进行幽默语言的思维训练。有位教师讲《拿来主义》, 他结合改革开放的现实, 给学生出了一道趣味题:我国有位作家随团访问欧洲, 在宴会上, 有位西方记者一边大嚼牛排一边问这位作家:“中国改革开放, 向西方学习, 难道不怕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吗?”请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境用幽默的话来回答对方。学生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教师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 给出答案。作家说:“这正像先生吃牛排而不怕变成牛一样。”然后, 教师让学生找出自己答案的不足, 并简要地讲讲幽默的有关知识,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作家幽默语言的妙处。教师巧妙用幽默语言, 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有一箭双雕之效。
2.能调节课堂气氛, 融洽师生感情
任何学科的教学本身原本就是单纯的认知活动, 并在认知的同时交织着情感。情感是师生间的纽带、桥梁, 而幽默正是将知识渡到对岸的一种形式、手段, 它可以消除师生间过于严肃的紧张状况, 寻找师生间的共同契合点。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自己怕老师, 其实并不是说老师总是在打学生、骂学生, 而是师生间普遍存在的心理距离。
有一位大学教师到中学去上示范课, 走进课堂, 初中的小同学见新老师, 一个个怯怯的, 顺着眼, 似乎连大气都不敢出。这位教师看到这样的情形, 灵机一动, 指着教室墙上贴着的名言警句幽默道:“唔, 这墙上的名言警句很好啊!这个‘闻鸡起舞’是什么意思啊?是不是一听到有鸡吃就高兴地跳舞啊?”初一的同学们一下子都被逗得咧开嘴笑了。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 小同学们一个个都很振奋, 课上得十分理想。课后, 小同学们在写给教师的“听课印象”中说:“刚开始上课, 我们都有一些紧张。听到老师开闻鸡起舞的玩笑, 我就觉得你挺好玩的”, “您一上课就很幽默, 让我们感觉您很随和”……
3.教学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 培养学生的幽默感
有人说:“幽默是智力的剩余。”幽默确实需要智慧, 幽默总是和睿智紧密相连的。健康的教学幽默, 闪现着机智的灵气。这对开启学生的智慧, 培养学生的幽默感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道:“培根说, 读史使人明智, 哲学使人思辨, 数学使人周密, 物理使人深刻……”同学们刚刚上了化学课, 于是问:“老师, 化学会使人怎么样?”老师随即幽默道:“化学会使人善变。”同学们听后哄堂大笑。化学使人怎么样, 培根没有说。但这位老师思维敏捷, 反应神速, 既道出了化学的特点, 又不乏风趣、机智。这样的幽默, 对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幽默感显然有着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幽默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善于幽默的人必定热爱生活。要学会幽默, 就必须关心社会, 观察社会, 不只是举止谈吐, 还要对影视、体育、轶闻乃至心理学、哲学等都应广泛涉猎。除此之外, 还应熟悉、掌握一些幽默的寓言故事、传说、典故。这些形式本身不一定具有幽默的成分, 但当与一定的内容、一定的环境、一定的对象联系起来, 就会产生乐不可支的幽默效果。下面介绍两种供借鉴。
1.谐音双关
胡适先生曾在某大学讲学, 一开头就分别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先生的论断并在黑板上板书:“孔说”、“孟说”、“孙说”, 当要发表自己的看法时, 反身又写下“胡说”二字。学生一看“胡说”立刻联想到“胡说八道”, 不禁哈哈大笑, 幽默形成了。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 利用一词多义、多词多音或形象相似等有关条件, 体现出“言在此而义在彼”的特点, 达到耐人寻味的意蕴。
2.情境联想
枯燥的东西加上恰当的联想, 会使学生顿悟, 从而印象深刻, 甚至永远不忘。如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将“狼藉”一词写成“狼籍”。我这样解释:请看两个字的声旁, 一个是“草”, 一个是“竹”, 狼不去睡软棉棉的草窝, 而去睡硬邦邦的竹板, 难道不怕将自己的小腰垫坏?
其它还可以采用比喻、夸张、逗引、顶真、插说、曲解、歇后, 等等。当然, 语文教学幽默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 变呆板、枯燥的分析解说为风趣、诙谐的启迪智慧。所以, 切忌油腔滑调、庸俗无聊, 更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其实, 汉语是十分丰富的, 其本身就蕴含着很多可以幽默的因素。萧伯纳说, 真正的笑话, 就是我并非说笑话。林语堂说, 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
三、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偏颇认识
幽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显然有着很好的作用。但有人认为, 课堂教学是一件很认真的事情, 不能搞什么幽默;也有人认为, 课堂的幽默会给人以轻浮、油里油气、不踏实的感觉;还有的人对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了分类, 把“幽默”作为“严谨”的相对概念……这样一些认识显然有一些偏见。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 它确实应该是一件很认真的事, 也并不意味着教学不可以有笑声。大量的课堂实践表明, 课堂教学中的幽默, 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正如生活中的幽默与轻浮、油滑不能划等号一样, 课堂教学中的幽默与“轻浮、油里油气”也根本不是一回事。幽默是高品位高素质的反映, 是睿智、灵气的表现, 一般的轻浮、油滑与其根本不可相提并论。“所谓不踏实”与幽默也绝没有必然联系。我们可以看到, 在现实生活中, 既幽默风趣又踏踏实实做事的人, 大有人在。
至于把“幽默”与“严谨”作为教学风格来加以分类, 更是没有道理的。幽默更偏于形式, 严谨更偏于内容, 怎么可以放在一块而加以比较?如果硬要给幽默的教学风格找一个相对的东西, 那只能是“严肃”或“不苟言笑”。而且在课堂教学中, 幽默与严谨完全可以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已经被好多著名的学者及一大批优秀的语文教师所证明。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幽默在广泛地运用并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教学幽默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多一分轻松、平添一分愉悦, 可以让学生在笑声中扎实而高效率地学习。课堂教学中很好地运用幽默, 便能进一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幽默,意义
语文课堂中的幽默妙用 篇2
松阳县民族中学 卢慧琴
【摘要】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日益广泛的使用,它对教学的优化作用也日趋明显。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固有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给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大大激发了学生学史的兴趣。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因此,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运用于语文教学,正以其独特的、不可忽视的功能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所采用。笔者也在实践中多次尝试、比较,深感妙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调整情绪,激发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开阔视野,帮助理解;强化内容,感情升华;复习巩固,扩大容量。让他们学得轻松,记得深刻,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语文课堂插上飞翔的“翅膀”。【关键字】多媒体 语文教学 课堂效率
一、创设情景 营造氛围
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一篇课文的关键,传统教学中通过精心准备导语或范读课文力求达到这一目的。而现代教育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我在上《土地的誓言》一文,上课前几分钟时间给学生播放视频《松花江上》,随着歌声的传出,并配上相应的画面,把学生带到那特定的历史时期:“9.18”,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日寇的铁蹄揭开了悲剧的序幕,从这一天起,沈阳、东北三省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苦难与抗争„„1941年9月18日,一位流浪在关内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遥望生他养他的家乡,找寻着北方的大熊星座,他满怀悲愤和思念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那就是《土地的誓言》。在作者的笔下,这片土地是那样的富饶、那样的神奇、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充满生机,可是现在,这块土地却遭受着从来没有过的蹂躏与践踏,多少人背井离乡,多少人妻离子散,又有多少人流离失所,富饶、神奇成为过去,美丽和充满活力也只能留在回忆中。现在这片土地上满目萧索,一片凄凉。东北三省沦陷,三千万东北同胞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成了亡国奴,到处是战火纷飞,到处是日寇的暴行,哀号声不绝于耳,更不用说那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今天我们来共同感悟《土地的誓言》,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情感。先创设情境,生动地把耳、目、脑、口,充分运用起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让他们愿意去尝试、探索,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整个过程。感悟作者的感情脉搏,又加以适当的点拨,让学生对土地有了新的感悟。自然很容易的就能投入到对课文学习中了。
二、调整情绪,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时间长了,很容易使人感到疲惫、烦躁,因而懈怠下来。有了兴趣,学习便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就会让人感到精力充沛,乐此不疲。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由于其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声像兼备,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变得更为生动形象;使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赏心悦目的情境,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我在学习课文之前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鼓点雄壮有力,扣人心弦。鼓手的动作强劲豪放,刚劲洒脱,时而散开,时而聚拢,穿插交替,犹如龙腾虎跃,粗犷狂舒,体现出北方人憨厚、朴实、热情、开朗和坚强的气质。尤其是鹞子翻身时凌空扬腿的动作,令人叫绝。看了这样的表演谁都会不由自主地激动起来,多么雄壮的气势,用文字是怎么表达的呢?自然就把学生引到课文中来,对课文的兴趣也就激发起来了。感受那种激昂、蓬勃的气势,学生的热血沸腾起来,再指导学生用同样的热情和节奏来朗读课文,不论是文章的美还是腰鼓的美都能感受到,效果不言而喻。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会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一些很抽象的问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然而学生感触不深,还会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多媒体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缩短了客观实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之为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服务,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快捷、有效的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段落“重锤敲打”,这既能加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因为这些词句、段落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学得细一点,实一点,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精妙独到,段落层次安排的匠心别具,分析这些词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能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获得更多的启迪、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深入细致地领悟、理解课文,进而形成语文能力。有一次我上公开课《桥之美》,因为这是画家吴冠中的作品,是从美学观点来阐述桥之美: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而初中学生对美学了解甚少,因此读着有点深奥,难懂。我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我把教学重点不是放在对文体写作方面的探索,而是从欣赏美的角度来体验桥与周围环境所形成的那份和谐美。
但是对于一些美学专业的问题比较陌生,是没有美学理论来支持理解的。所以对于桥之美的欣赏教学,我就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我在网络上找了很多文章中作者提到的各种桥,选出最能体现这个视觉审美的典型的桥,再配上老师优美的范读,如:当读到“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时,刚好一幅美丽的江南乡间石桥缓缓而出;当朗读到“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时,又会现出一幅典型的长桥;宝带桥、风雨桥„„老师的范读与不同形式的桥的出现几乎同步,这样学生对作者的观点就会有一定的感受,再深入地学习课文,就没那么难懂。这种处理,帮助学生对作者的美学观点有了一点的理解。再从另外的角度引导学生去对比欣赏另外的一副副图画,假如这样的环境里没有这座桥会怎样?有了这座桥后又怎样?通过这个环节,不仅桥的这个形式美就有了比较清楚地了解。而且还懂得了从欣赏美的角度来体验桥与周围环境所形成的那份和谐美。这样难懂的课文也就变得不难懂了。这比教师费尽口舌来讲解要有效得多。
四、开阔视野 增进学识
学习《故宫博物院》,故宫名气很大,但作为我们乡下的孩子很少有人去过故宫,对故宫原有的知识不多,而仅根据课文介绍又很难对故宫产生直观的了解,对掌握并理解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给学生展示了很多故宫的图片,让他们对故宫有个很直观的感受,在惊叹之余再来学习:故宫的文物很多,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收藏有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据统计共达1052653件。如此纷繁复杂的内容作者是如何取舍,仅用很少的篇幅就向我们作全面的介绍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然后再学习文章介绍故宫博物院时能抓住故宫的主要特征、按照合理的顺序、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等一些技巧,作了如此的比较后,也就说对明文的有关知识不会显得枯燥乏味了。
五、强化内容,感情升华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又一重要途径,尤其语文教学更应引导学生动之以情,悉心品味,达到情感共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感情得以升华。《伟大的悲剧》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事物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语文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这些教师不难理解,但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很难让学生动情,因此在带领学生根据斯科特的日记为线索学习完文章的内容后,教师作了简单的小结:在希冀中,我们探索;在探索中,我们开拓;在开拓中,我们失去;在失去中,我们继续。现实和梦想交融,笑容和泪水交织的人类精神光华的璀璨推动着语文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应该记住英雄们的名字,让他们成为我们心里的一个路标,一盏明灯,引导我们也能够为人类伟大的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甚至是生命!然后我在屏幕上一个一个展示他们的画像,然后一个一个逐渐从屏幕中隐去,最后只剩下一个大大的十字架。同学们全神贯注、被银幕上的英雄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一个个脸上的表情随着屏幕上的情景变得肃然起敬,教室鸦雀无声,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精神震撼,在震撼中学到了知识,感情得到升华。
诚然,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不能摒弃传统教学的精华,要把好教材关和学生关,不应只强调手段多化,只注重直观、形象来理解与记忆知识,而忽略了抽象思维,组织语言能力的培养。施拉姆说:“只有最恰当的媒体,而没有最好的媒体。”因此,我们只要把握好不同媒体的特点,恰到好处地运用媒体,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六、复习巩固,扩大容量
运用电教手段,还能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节省时间,增加密度,大大提高效益。特别是复习课和练习课,内容多而杂,劳动量大,效果很难把握,电化教学的优点就更为突出,我在组织学生进行单元复习、专题复习和能力训练时,就常常借助多种媒体来提高教学的效率。这点每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有同感,在此不再阐述。
其实,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还有很多妙用,如还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等等,但多媒体毕竟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只能坚持适量、适当的原则。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能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邹明,《论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应用》,渭南教育,2001年12月版
2、陈莲莲,《略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2000年6月8日
语文课堂中的幽默妙用 篇3
【关键词】多媒体;小班化;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教学是语文基础教学体系的关键一环,其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他们爱国爱家、尊老爱幼、敬师重道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小班化教学大大提升了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与推崇,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更是使小班化教学如虎添翼,使初中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倍增又妙趣横生,下面我就粗浅地谈一下多媒体在小班化语文课堂中的妙用。
一、寓教于乐,“妙”不可言
初中学生的社会经验不多,知识面也不够宽,对枯燥的说教式教育方式更是难以接受,尤其是已经进入青春期,普遍存在叛逆心理,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学到科学文化知识,又能受到情感的熏陶呢?多媒体教学寓教于乐的特点凸显出来,多媒体能够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音频、视频传递信息,在小班化语文课堂中让学生想学、乐学,并学有所获,真是妙不可言!
例如,在讲解《背影》的时候,我先播放了课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然后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图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小组讨论与教师点拨,学生们已经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接着,我给学生留了一个课下作业,那就是利用放学的时间,用手机捕捉生活中父亲的背影,然后用网络传给我。我利用下班时间把学生上传的图片收集在一起,配上筷子兄弟的歌曲《父亲》,制作了一个MV,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在班上播放,学生们看到了自己和同学们父亲的背影,听着筷子兄弟深情的演唱,都被那深深的父爱打动了,不仅对《背影》那份父爱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也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
多媒体在小班化语文课堂中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完成知识迁移和情感互动,不但实现了传授知识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情感素养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可谓一举而多得。
二、图文并茂,“妙” 趣横生
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图片和文字巧妙地融为一体,能够把死板的文字用生动形象的画面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的各个感官充分发挥作用,凸显了多媒体教学整体化、多样化的特征,让学生学有所乐,乐在其中,收到妙趣横生的效果,这是以往“黑板写白字”的教学方式难以企及的,尤其是小班化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突破难点、把握重点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学习《故乡》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播放歌曲《乡间的小路上》,虽然几乎所有同学都没有听到这首歌,但这群农村的孩子们很快就被带入歌曲的意境,走入那野花飘香,斑斓多彩的田野,接着我又给学生们展示了与《故乡》中的两个重点部分相关的图片,一个是针对文中对自己小时候故乡的描写,我展示了月下瓜地的图片,又大又圆的月亮照在沙地上,墨绿的瓜地里站着一个手拿钢叉的少年;第二幅是针对几十年后故乡的图片:天灰蒙蒙的,稀稀疏疏的枯树间,散落着几间破败的房子,死气沉沉,一片荒凉。出示完图片后我趁机提出文题:“为什么作者的故乡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这个问题就把学生从图片塑造的情景拉了回来,引入教学当中,完成了顺利的过渡,为学生领会文章内涵打下良好基础。
多媒体在小班化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图文并茂的学习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重点难点,更好地理解主题,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三、再现生活,“妙” 在心手
生活对于学生来说是熟悉的,他们可以把一天当中有趣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说出来,但,生活对于学生又是陌生的,如果让学生写一篇描写父母一天的生活或描写老师一天的工作的作文,他们便无从下手,这就需要借助多媒体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把学生经历过却又不曾注意的生活再现出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妙在心手。
有一次作文课,我设定的作文题目是《爸爸/妈妈的一天》,在上课之前,我利用家访的机会,用手机录了几位家长说的话,他们把自己一天中做的事情说了出来。我还从学校的监控室把放寒假前家长在校门口等待学生放学的录像拷贝下来。上课的时候,我首先播放了监控录像,在看录像的时候,有的学生就喊:“那是我爸爸!”“那是我妈妈!”,我趁机对学生们说:“大家看,这么冷的天,爸爸妈妈们早早地就来到学校等着接咱们回家,这就是爱呀!”看完录像,我又播放了几位家长的录音,同学们都是静静地趴在桌子上听完了录音,有的同学已经啜泣上了。通过视频和录音,同学们不但开始回想父母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更重要的是再一次感受到了那伟大的父爱母爱,为学生的创作打下坚实的素材基础和情感基础。那次的作文我并没有着急让学生交,而是让孩子们带回家跟父母一起写,不但让孩子和家长之间完成了一次心与心的交流,而且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去观察生活,体会情感。
通过多媒体技术在小班化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明白了“作文离不开生活”的道理,利用媒体技术对生活进行再现,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拥有了更多可以选择的写作角度,有助于学生准确地把握细节,抒发情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质量,使学生的写作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快速进步的时代,在小班化语文教学发展成熟的时代,只有把二者紧密联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强强联合,才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多媒体时代小班化语文教学的质量,让初中语文教育走上一条蓬勃之路。
参考文献
[1]吳国艳.摭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5(16).
[2]张琴.我的课堂我做主——谈小班化的语文课堂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5(8).
“写”在语文课堂中的妙用 篇4
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对一些重点的课文,在上课前我会让学生独立研究,然后写几句读后语,或议论,或抒情,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如在上《斑羚飞渡》时,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镰刀头羊最终毅然地选择走向那条‘彩虹路’时 ,心中一定是无比平静,已然了无牵挂,虽然他还想为斑羚们贡献更多,虽然它不甘心在没有世间充满温情、爱心时就永远地离开。它看破了这个冷酷的世界, 不再有多余的留恋。它今生最理想的路,或许就是这最后一程中的、通向美好的‘彩虹路’。”学生对生与死的参透令人吃惊。同时我认为让学生写课前读后感,也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讲授课文。同时学生的精彩读后语也常常使教师得到启发,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写”在字词教学中的运用
以往我们教授字词都是读和理解,课后再抄写、记忆。实际上,课标试验教材课后安排的“读一读,写一写”有别于以往的课前预习提示中的字词,不仅是位置由课前移到课后,意图显然也不同。以前预习中列出字词以生字生词为主,现在在后面,目的是积累,检验习得收获,所选字词不仅有生字词,还有常见、常用的优美词语。这就提示我们在字词教学中应注意这一变化,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读了,理解了,还要写。写的基本要求是避免写错别字,在掌握字形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工整规范的基础上把字写得漂亮,组织展出,将字词教学和书法练习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感受汉字的书法美。另一个重要的层面,就是开展拓展性训练,让学生将“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创造性地写一段话,要求通顺、合理。完成这样的训练后,还要为学生创设特定的语境,规定用挑选的三五个词表现这个语境, 最后则要求学生尽量写得长一些。这实际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教《飞红滴翠记黄山》时 ,可设计这样的练习 :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五个,写一段话赞美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仙山琼阁、万壑藏云、不计其数、浮想联翩、能工巧匠、如愿以偿、若即若离、登峰造极、驰名中外、心驰神往)。
这样做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将字词教学和作文片断训练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的练习学生非常欢迎,兴趣盎然,使其在游戏中学会词语的使用,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在练习中获得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三、“写”在写景类文章中的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这就是希 望感到自 己是一个 发现者、研 究者、探索者 ……”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学生良好的思维情感,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创作更有激情。
抓住这一需求, 让学生经常仿写名家的名句名篇, 尤其是名句,容易使学生产生创作的兴趣和成功感。因为名家的作品往往能起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引导得好,学生就可以抓住名家思想的火花、展开想象的翅膀,仿写出或鲜活或优美或想象丰富的句子。
如我在讲授《春》的时候,先让学生在欣赏全文的基础上,各自找出他们最欣赏的句子,并讲出欣赏的理由。然后我说谁敢和作者比试比试,看能不能写出一样甚至更好的句子。学生的好胜心强,积极性和高,纷纷尝试,但开始并不成功,原因是不懂分析句子的各种关系,经过引导,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造出令人满意的句子, 如郭艳玲仿“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写出“小叶从树枝里悄悄地冒出来,嫩嫩的,尖尖的”。这些句子同样那么具有智慧和想象的美,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作者可从中得到很大的成功感和满足感,对他们爱上写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又如讲授《画山绣水》时,针对文章中几个动人的故事,我要求学生仔细体会,并在此基础上建议学生给“象鼻上”“磨米山”“螺蛳山”等也编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郭艳兰、苏冰、陈启根等学生根据平时的积累及《西游记》《宝莲灯》等神话故事的内容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传说。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想象力丰富了,对课文的写作特点也有了深刻的体会。与此同时, 学生在写作时就能很快地把一些传说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为文章增添情趣。
四、“写”在小说中的运用
欣赏小说,要学会分析人物。因为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的主要因素,分析人物时不妨让学生写一写人物小传。这是一个从整体感知到局部分解,再从局部分解到整体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
有一位教师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人物的性格, 先要求学生给文中的人物写一个小传,在此基础上概括人物性格。受此启发,我在上《故乡》这一课时,运用了这一方法,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别给“杨二嫂”和“闰土”写一小传。要完成这一步,学生得从课文中找出与这些人物有关的内容, 化散为整,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郭晓燕的“杨二嫂”小传颇有特色:“‘叽叽,呱呱’一种尖锐刺耳的怪声传遍了这个萧索的荒村。我惊愕极了,赶忙抬头望去。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女人走了过来,走得近了,只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满嘴糗话的婆妇,两手还搭在髀间,张着没有系裙的两脚……”总之, 通过这一活动我看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创造的火花,杨二嫂、闰土这两个人物在小传中鲜活起来,明朗起来,接着我对文中的人物分析也就水到渠成。
还有一种方法也是妙用无穷。现在我们在教人物类的文章时, 往往爱问这样的问题:“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学生常常要经过很久的思考,且答案不一定尽如人意。我尝试改“说”为“写”,即写人物评论。如上《陈涉世家》时,我要求学生先给文中的人物写评论。出人意料的是,学生的表现给了我很大的惊喜。陈吉县说他谁也不喜欢,同时阐释了自己的理由。他认为:“起义真正受益的是陈涉,他实现了自己伟大的抱负。可受苦的还是百姓。百姓的生活虽不好,可还总算安定。一起义,百姓势必再次陷入战火。况且,好不容易统一的中国可能又要陷入分裂。”这堂课上我还看到了学生对默默奉献的吴广的评价也非常到位:“他没有陈涉的鸿鹄之志,也没有陈涉的谋略,他只是在陈涉的身边默默的辅助他,他伴着陈涉走过人生,帮他越过一座又一座的大山,一片又一片的海洋。他和陈涉的关系就像蛋糕离不开奶油,鲜花离不开绿叶一样。陈涉当上了大王,他没有不满,没有抱怨,因为他为的百姓。”多么贴切的评价,多么令人感动的评价,多么令人佩服的评价。假如我没有让他们写人物评价,我又失去了一次深入学生的机会。其他学生也在“写”中,领会了人物,锻炼了写作能力。
“写“同样可以用在学完课文之后 ,如让学生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这些做法既能丰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之,“写“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无可估量的妙用,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能力,还让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可谓一举多得。
摘要:语文教师都很重视听说读的能力,会采取各种教学手段策略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训练,往往忽视“写”这项能力的培养。因为在教师的潜意识里,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花那么多时间让学生写,还不如放到课后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斟酌,殊不知,写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妙用。
妙用课堂表演 服务语文教学 篇5
【关键词】课堂表演;语文教学;手段
最近听了几次虞大明老师的课,也观摩了几堂他的课堂视频,一直对他课堂中的表演感兴趣,也一直对“课堂表演”这种语文活动念念不忘,因为现在已经很少能在中高段语文公开课上看到这种活动了,更何况像虞大师这样能把课堂表演运用得如此有语文味的。
早些年课堂表演一度流行,它能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培养学习的独立性、探究性和主动性;既发展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又兼顾了情感和身体运动领域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但是最近几年,课堂表演却也在渐渐地没落,尤其是中高段的语文课堂。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在指责课堂表演带来的负面影响,说它只有光鲜的表面,却没有深刻的内涵,有时候甚至严重破坏了语文课堂的原汁原味。
或许是介于它的负面影响,也或许是因为近几年语文课堂的动向强调落实目标,散发语文味,所以很多老师都不再使用课堂表演了,改为追求语文课堂的简约,扎实,这也使得我们现在很难在中高段语文公开课上看到课堂表演的一大重要原因。那怎样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语文课堂表演的大路,让课堂表演真正地为语文教学所服务,让它也能散发语文味呢?
一、正确认识课堂表演
课堂表演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种手段。我们要做的就是借助课堂表演这个载体,来达到语文教学的某个目的,比如说理解某一个词语,比如说体会某一种情感,在演中正确理解字词句,在演中把握思想感情。但是现实中,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对课堂表演的正确认识,只是表面化地,形式化地理解它的意义,导致课堂表演出现了畸形。如果本末倒置了,以课堂表演为目的,以最终演得好不好,有没有演出文中所描述的动作、语气、情感来衡量本堂课的成功与否的话,那么课堂表演就变成了舞台表演,变成了走秀就会严重扭曲了课堂表演的本性。
二、选对课文和角色是课堂表演的关键
课堂表演不是万能胶,并非所有故事性强的课文都适合表演的。
有些课文的感情基调比较悲伤、幽婉,感人至深,其实是很不适合表演的。一是因为太难,一个优秀的演员都很难将这种内心的变化演绎得恰到好处,更不要说是一群没有太多生活体验的小学生,这种表演对他们来说要求太高了;二是容易笑场破坏气氛,小孩子在演的时候,多少会出点差错,会发生小意外,演员们笑场大不了重拍,但是课堂表演如果在这种悲伤的节骨眼上笑场了,会将原有基调打断了,会弄巧成拙,得不偿失。在选择课文上,课堂表演的服务对象最好是感情基调比较轻快明朗的,贴切学生生活实际的,多动作、语言少心理活动的课文,这样才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已达到表演的目的,真正体会文章的内涵。
角色敲定也是一大关键。如果选对了角色,会令课堂表演事半功倍。
三、前置是课堂表演的时机
鉴于课堂表演的性质,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就不应把课堂表演放在理解课文之后压轴用的,展示用的。课堂表演应前置,应是在学生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或者体会思想感情前。
在虞大明老师的课堂上,他是将表演当做一种驱动来使用的!随着课堂表演的渐渐深入发展,随着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探究、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感悟文本的情感,无需强行分析,达成目标完全就是水到渠成的,学生学得轻松快乐,老师教得不吃力。
这一点在他的课例《共有名字》中,最能体现出来。在初读的基础上,在未进行任何的分析与理解上,虞老师就抛出了一个问题:作者说共有名字既给村民带来了快乐,也增加了彼此间的同情与关怀,想不想去感受一下呢?于是他就让学生准备着来配合自己演一演了。
……
师(当邮递员念信):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生:(大声欢呼)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
生:因为这里写着“欢呼雀跃”。
师:那为什么我只听到欢呼,没见到像麻雀般跳跃的呢?
生:(恍然大悟,纷纷跳跃欢呼)
师:这才是欢呼雀跃
……
师(仍当邮递员念信):我是你的叔叔,告诉你一个坏消息。
生:(纷纷屏住呼吸。)
师:最近连续下暴雨,我家的两间房子被大水冲垮了。
某生:(悲伤地)别念了,别念了,是我的信。
师:作为村民,你们有什么表示?
生:(纷纷显露欲哭的神情)
师:陪他哭是没有用的,此时他最需要什么?
生1:别哭了,房子冲垮没什么,只要你叔叔没事就好。
生2: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我们全村人会帮你叔叔建房子的。
生3:叫你叔叔先到我们村来度难吧,我们村就是他的家。
在《共有名字》这个课例中,虞老师自始至终都没有对文本进行解剖分析过,理解词语时,学生第一次理解不确切,他立马叫停表演,加以适当的点拨,学生立马就反应过来了。通过这样的形式,相信这个词语一定牢牢印在学生的脑海,比起查字典翻阅参考书来说,通过表演更能透彻地理解。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课堂表演的前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朗读,辅助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在发现问题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后提升情感。课堂表演的前置,既是由于它本身的性质与目的决定的,也是一种必然性,这样才能发挥它本身的作用来,更好地服务于语文课堂教学。
说到底,课堂表演,关键还是在于老师的“导”,一次课堂表演的失败,往往不是学生“演”砸了,而是老师“导”砸了。如果仅仅因为老师的引导出现错误就让它淡出语文课堂,实在是可惜。让课堂表演真正地为语文教学所服务,应该值得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去尝试,去研究。
妙用激趣法 打造轻松语文课堂 篇6
一、宽松和谐激趣法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在讲授 《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学生对文中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元误的频波”无法理解。笔者就引用学生正在看的《西游记》激起兴趣:“难道托尔斯泰的眼睛能像太上老君的宝葫芦能把世界上的物质吸进去?”得到齐声否定后,笔者又问:“我的眼睛能把语文书吸进去吗?” 学生答:“不能。”笔者一本正经地说:“我说我能! 我能通过眼睛把这本书的内容记到我的脑海中去。”望着笔者“抓起”“塞入”的手势,学生会心大笑。进而笔者一手指着自己的眼睛一手指着课代表:“我的眼睛能把她吸进去吗?”学生开心地答到:“能!”“对,通过眼睛我知道了她是个勤奋好学聪明负责的女孩子。”接着再以对学生的不同评价让学生领会了什么是“放出准确无误的频波”,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要学生自己概括对该句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因此,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特别是与教师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学生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往往能产生一种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学习兴趣高涨,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展现语文课堂的无限活力。
二、赞扬欣赏激趣法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都是讲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教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课堂上,笔者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轻一点头,微微一笑。每节课笔者尽量多地赞赏学生,不光赞赏一个两个,而是赞赏一群一批,甚至全班,不是虚伪的、应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可以说,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生。通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 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提高,又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及方法上的优良行为,还要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三、认真倾听激趣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教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能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教师往里灌东西。可结果,园丁的辛勤,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天性,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 了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发言。笔者认为,学生“讲”教师‘听”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听”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笔者通过“听”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折服。二是通过“听”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三是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
譬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雪》时,笔者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先在学习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一学生说:“我喜欢‘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雷罗汉,这写出了小孩天真活泼、充满生机的情景,尤其是‘呵字非常形象、传神、有趣。还有那‘紫芽姜一般的小手,很好玩。”当笔者一问什么是“呵”时,大多数同学拢着两手呵气,一时课堂笑声一片,活力迸发。又如讲《两小儿辩日》时,几乎都是学生在疏通文意、在争辩。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自主学习和协调学习” 的教育观,由传授知识向学生终生发展延伸。这种学生多讲、教师多听的教学模式正是“授之以渔”“操练捕鱼”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做主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保持活跃和热烈,使语文课堂呈现无穷的活力与魅力。
四、平等评学激趣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最高裁定权,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实质上也是漠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当学生的自觉意识得到高度强化,内在的进取热情已得到激发,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权交还给他们,激发其活跃的主体意识,感受班集体内平等、和谐的自由氛围。
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把诸如抄写、默写、背诵等客观作业交给学生自检互评,取长补短。学生在评改时,既能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也感受到当教师的快乐,还把知识又复习了一遍,一举三得。作文评改是语文教师的重荷,而教师批得辛辛苦苦,学生一看了之,可谓真正的高耗低效。对于作文的评改,笔者经常“放纵”,具体的做法为:将本次作文评分标准写在黑板上,先由学生独立评改一篇作文,要求有勾画、有旁批、有总评、有分数,并有签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补充,目的是多多学习他人的作文写法及评法,最后由各组推荐出一两篇优秀作文或评文,借助实物投影仪师生一起复评,选出最佳作文或评文。当热烈真诚的掌声伴着笑声在教室里回荡,所有同学都陶醉在这严肃活泼、平等、信任的气氛中,眼神中闪烁着主动参与评改的自豪感。这样不仅让笔者从繁重的作文评改中解脱出来,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以往死气沉沉的作文评讲课变得活力四射。
曾有教师感叹考试“不是考学生,而是考老师”。的确,一次考试,语文教师需几天才能改完, 而那时学生早已把考试内容遗忘到九霄云外,劳苦而功小。对此笔者尝试着改革。在上学期,除了期中、期末考试,单元测验全“放手”:头天考,第二天自评自改,教师讲评时作好评改指导,学生个人无法把握的可询问教师。刚开始实行时,还真担心学生乱给分数,但从收上来的试卷可看出学生是诚实可信的。这种评改方式可把学 生由过去的注重“形”(即分数)转而注重“质”(明白每一题的得失),从而有利于下一阶段的学习和测试。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赞赏学生,营造轻松浓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在课堂上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摈弃以往把语文课堂变成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场所,摈弃家长制、霸道者的教风,要代之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去真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生才能喜欢语文、学好语文。
(作者单位:大庆市萨尔图区东新一小学)
【语文课堂中的幽默妙用】推荐阅读:
让幽默装点语文课堂(赵玉萍)06-09
语文课堂中的气氛06-15
语文课堂中的情景教学07-19
语文课堂中的人文教育05-23
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学05-26
语文课堂中的导入语05-28
语文课堂中的责任教育06-14
语文课堂中的导入艺术06-15
语文课堂中的随笔训练06-30
语文课堂中的引导误区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