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艺术

2024-11-09

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艺术(共8篇)

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艺术 篇1

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论文摘要】该文旨在探讨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进一步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认识和要求,从中学会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对教学信息的传递,以及对课堂教学艺术的展望,多媒体教学的综合运用。

【论文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信息传递,展望

一、优化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方法 艺术是一个极富魅力的词语,语言艺术堪称为教学艺术之最,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谢中说到: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可以从这句话中悟出,语言是传授知识、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把教材的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并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能的过程。因此,教学的成功是教师语言艺术的成功,幽默风趣、感染力强的语言艺术能激发学生的感情波澜,把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极大地调动起来,使学生处于全神贯注地、积极思维状态中。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优化语言艺术?

1、讲究准确精练的语言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大都是传授知识。教师在上课时,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咬字读音,准确清晰,就会使学生倾心聆听。因为清亮、明晰、舒缓、流畅而富有节奏变化的语言,必然会刺激视觉神经的兴奋,调节听觉神经并保持良好的状态。而含糊不清、怪声怪调、结结巴巴或急风骤雨式的语言语调会使学生在接受教学信息时感到吃力、乏味和刺耳的感觉。所以,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求和谐,语调自然、语速合理,音响适度。要从音质、音量、音色,音速上加以控制,以其形成自然和谐,优美动听的节奏,既庄重又有抑扬有致。根据所讲授的教学内容,认真揣摩。营造和运用高超的语言艺术,让学生在如行云般的舒展,流水般的从容流畅中享受学习的欢乐。除此,讲课时遣词造句要准确。不能忽略了语言的准确性而盲目地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只有在准确的基础上,才能体现语言艺术的鲜明,才能体现语言艺术之美。

如果说准确性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第一块基石的话,那么精练性就是它近向艺术巅峰的第二阶段。不说空话,不讲套话和闲话,用精心设计的、反复提炼的课堂语言,把深奥、抽象变为浅显易懂。用精粹的语言讲述课文知识。如锹百草冈到三昧书屋》中百草园部分的讲解,教师只需从“静景”、“动景”的角度简要的讲解“所见”、“所闻”两个方面就行了。而“所为”、“所感”应留给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这样,教师的课堂有取有舍,突出重点,删除枝蔓,使学生既能见全篇,又领悟到细节刻画的功能,培养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又能具体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而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线索,紧扣开头“心里颇不宁静”,中间部分的“自由之人”,和结尾部分的无福消受,一波三折曲径通幽,便可将作者“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交织”提示出来。做到精练性,就能纲举目张,重点突出。以一顶十;反之,则旁逾斜出,拖泥带水。

2.讲究富有启发性的语言

朱熹说: “启日开其意,发日达其辞。”程颐演义说:“既告之,也必待其自得。”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应用的语言深刻含蓄、耐人寻味、令人深思。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和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和好奇之心,把学生推进积极的思维状态。使学生易中见难,平中见奇,依据思维的逻辑,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因”及“果”,由“个别”到“一般”。

启发,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广阔的联想思维活动,有着广袤的领域。在课堂上,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认真积极地思考,而教师运用的语言艺术是多种多样的,有生动形象的描述,有激情洋溢的阐发,有含蓄委婉的烘托,有引人深思的发问……都可以引发学生自由地联想和思索,使他们有所领悟,有所提升,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在教师的语言艺术的感染下,陷入思考的氛围,跟随教师的思维,开启自我束缚的知识,获得新知。

提问是教师常用的启发手段之一。教师常用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波澜,如一位教师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应用了下面的提问方式解题:

师: 纵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标题有几个名词?

生:有两个名词,一个是“百草园”,另一个是“三味书屋”。师:从这个标题上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的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内容,用介词“从……到……”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这就是文章的基本结构。那么,童年时代的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过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前者是快乐而自由,后者是枯燥而乏味的。师:这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上述的对话虽然简短,这位教师却能准确地抓住了要旨,引发学生迅速而快捷地把握了文章的思路和精髓。当然,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中赋予启发性,就必须在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上做文章,在问题的精巧上下工夫。

3.讲究风趣、幽默、具有趣昧性的语言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的趣味性是由语文科的特点决定的。语文教学中的许多文章本身就带有很大的趣味、生动形象的描绘,绘声绘色的人物形象刻画以及许多含蓄、幽默的语言,这些都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适当在教学中穿插一些颇具情趣的学校故事,发人深省的典故、成语和谚语等,使内容更富于趣味性。如果教师能辅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变得趣味盎然。缺乏幽默时是悲哀的,即便是在课堂教学上,也是如此,尤其在当今这个日益重视口才,崇尚幽默释放的社会里,幽默感应在教师的语言艺术中占有特殊~席之地。事实上,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艺术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不可多得的教育手段,许多优秀的教师都善于运用新颖别致、委婉含蓄的教学语言,既妙趣横生,同时也启发思考,令人回味。

据说,20世纪20年代,鲁迅在上海给学生们讲“美学的阶级性”时,以农民不娶“杏脸细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专讨“腰臂圆壮”“结实能干”的农村姑娘做老婆来比方,说明人们审美观点的阶级性,使学生在笑声中顿开茅塞。

又如,一位语文教师在上课时,一只蝴蝶飞进教室,使部分的学生注意随它转来转去,于是教师停下课,思考了一下,说: “我现在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这只蝴蝶为什么在教室里飞来飞去,不愿离开教室呢?”同学们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教师接着说: “这叫蝶恋花,因为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祖国的花朵嘛!”同学们开心地笑了,在笑声中一个学生打开窗户放走了蝴蝶,大家的注意力又重新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面对意外,从容应付,移花接木,一语飞度,这就显示出教师高超的课堂教学处理艺术和风趣幽默的语言艺术魅力。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艺术有时是精心设计的,有时则是即兴的发挥创造,这样的语言可谓“寓教于乐”、“寓庄于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课堂上。

4.要讲究自然、亲切。具有和谐性的态势语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通过有声语言(教学语言)和无声语言两种方式来进行交流、传递信息的。无声语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态势语,二是板书(书面语)。所谓“态势语”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的面部表情、体态、手势等与学生进行思想感情交流和信息传播的语言。它是教师课堂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为人师表。不仅用口语来传道、授业和解惑,而且还包括用丰富的态势语进行。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别斯通过实验表明:信息交流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新的研究也指出:在人际交往中,态势语音素传达的信息占65%一93%。可见,态势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语言的艺术,而且要注重态势语艺术的研究和运用,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创造更完美的教学艺术。

态势语包含着深刻的情感世界,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它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中可谓是丰富多彩的。自然、亲切、得体、和谐的态势语不仅能展示教师良好的台风和精神面貌,更能体现教师自身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在学生的-Ii,中留下难忘而深刻的印象。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它能传达丰富的信息,表达复杂的感情,黑格尔说: “如果我们看到了一个人,首先就看他的眼睛,就可以找到他全部表现的根据,因为全部表现都可以用简单的方式从目光这个统一点体会出来,目光是一个人最能充分流露灵魂的器官。是内心,生活和情感世界的主题性的集中。”心理学家也认为眼睛是可以传达无声的语言,眼神里有丰富的词汇,往往更有感染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保持目光有神,扩大视野,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要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怀,从中显示出教师的自信和威信,智慧和活力,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眼神变化中受到某种启发,或鼓励,或赞许,或提醒,或制止。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 “手有时比嘴还能说话。”在课堂教学中。手和眼睛一样,也是会说话的,—个形象生动的手势,便使学生产生清晰、鲜明的印象。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这些手势语言做得自然、适度、优美大方,使动作与教学内容协调统一,蕴涵和健全他们的高尚人格、良好的心灵。

但是态势语言的运用,一是要防止矫揉造作,二是要防止夸张过分,由于油滑。态势语言必须与有声语言紧密配合,常常表现为势在必行,声到“势”到,如高屋建瓴一挥而就。使二者浑然一体,互为表里,形成洒脱奔放的语言气势,收到心领神会的语言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的综合运用 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普及,计算机已逐步进入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在科技的指导下,学习上会有崭新的收获。因此,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完美展望,就是多媒体教学,下面论述这方面的知识。

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而形成的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并茂,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另外,近几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软件日趋丰富和完善,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大的选择空间,同时,适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制作软件PowERPIONT,AUTHORWARE,FLASH等的出现,又给教师提供了—个方便快捷的亲手制作软件的环境。因此,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广泛的采用,并日趋普及。

(一)多媒体教学能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创设生动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孔子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要想学得好,首先得有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面对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学生最容易分散注意力。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就需要教师去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教学能达到最佳效果。计算机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在图画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可以伴随色彩的变化,光点与线条的闪烁,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配以声音,一幅幅动或静的画面,优美的配音全部同时在学生面前或计算机上出现,这就大大增加了对每位学生感官的刺激,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比如在教学《黄山奇石》这一课时,有教师通过网络找来黄山奇石的各种照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黄山的向往。学生都不满足课文中介绍的那几块奇石,于是教师便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黄山另外的一些奇石图片,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然后教师又因势利导向他们简单介绍黄山的另外的特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然后大力鼓励学生回家自己阅读有关书或者在家长的帮助下上网查找资料进行阅读从而更多更全面的了解黄山。这使得那段时间该教师班上掀起一股黄山热,学生不光在家里自己找来了各式各样的书阅读有关黄山的怪石、奇松和云海有关资料进行阅读,而且带到学校和自己的同学一起分享,把对黄山的美好向往化为强烈的阅读兴趣,成功地达成了扩大阅读的学习任务。

(二)多媒体教学能增加课堂密度。减轻学生作业

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已成为共识,很多教师为改变这种状况,做出过不懈的努力,不惜加班加点。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教学效率的提高却并不明显。而多媒体教学所特有的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可以使教学过程中单位时间的信息量大大增加,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它省去了板书等时间,同时由于它的教学安排不问断性和计算机本身的处理功能,在课堂节约的时间相当可观。这也就会使课堂出现剩余时间,这些时间就能使教师可以适度时地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定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上课后作业负担。

(三)多媒体教学能提高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视听并用型教学效果比光听或光看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并茂,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会牢牢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事实还不仅仅如此,它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模式下被动学习,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正是当今新课改发展的方向。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而组成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它既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又是对传统教学的发展。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在实践中还需要广大教师生共同探索、研究,使其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曹明海,社.1998.

[2]王梨颖,学报,2002.钱加清.语文教学艺术论.青岛海洋出版黄碧源.课堂教学艺术论.韩山师范学院

[3]李兆群.论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常博师范学院报,2002(9)[4]董欣梅.论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l(9). [5]李学农,彦青.多媒体教学优化设计.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艺术 篇2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 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性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而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 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那么, 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 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言之有德, 文质兼美

言之有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 在讲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 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 水乳交融地阐发出来, 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 从而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 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二是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 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的同时, 又不失文学色彩, 尽力做到文质兼美。

二、言之有情, 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 讲课不是一种简单的灌输, 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 真正做到理中蕴情, 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 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 做到情动于衷, 形诸于外, 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 以形象为手段, 以美育为突破口, 以情感为纽带, 激发学生情, 启发学生疑, 引发学生思, 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 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桂林山水》一文教学中, 教师先以充满深情的语言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展开想象, 看到桂林山之奇秀, 水之清澈, 深刻理解课文, 体会祖国山河的美丽。儿童的心灵最敏感, 他们能准确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 进而领悟情中之理。

三、言之有韵, 抑扬顿挫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本身虽无意义, 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 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 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 也有助于传情达意的作用。因此, 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 切忌平铺直叙, 平淡无奇, 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 长短结合, 疏密相间, 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 时缓时急, 抑扬顿挫, 有板有眼, 错落有致, 声情并茂, 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 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 精神饱满, 兴趣盎然, 津津有味。

甘肃通渭●苟军萍, 张晓宏

上课并不是简单地讲与听的关系, 更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 你讲得兴致高昂, 语调“上”了却一直不“下”, 时间一长, 学生只觉得满耳都是噪音, 很容易疲劳, 根本无心听课了。相反, 教师如果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语调, 使之抑扬顿挫, 时而高昂, 时而低沉, 学生听课的兴趣随会之提高。

四、言之有体, 丝丝入扣

语言的丰富多彩是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 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 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 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 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 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 要严密, 有力度;讲说明文, 应多用说明介绍解释的语言, 要朴实, 有条理;讲抒情文, 应多用深情的语言, 要华丽, 有激情。朗读课文, 高兴、激昂的时候, 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 声音就低一些。

例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 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 因而在讲课时, 不论是范读, 还是讲授, 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 速度可稍快一点, 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 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 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 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五、言之有理, 领悟其中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 有物讲理, 理清楚;无物讲理, 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言之成理, 论之有据, 以理服人, 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 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 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 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六、言之有序, 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的钻研和细致的分析, 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 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 精心组织教学语言的解读, 确定怎样开头, 怎样过渡, 哪些内容应该先讲, 哪些内容应该后讲, 哪些内容应该贯穿课程始终, 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工夫, 思路井然有序, 讲解就会条理清晰, 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总之, 一堂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如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就给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是符合教育教学的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但语言的艺术性是提高教学质量, 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个方面,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 尤其是语文教师更不能忽视。

语文课堂组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3

关键词:语文;组织;语言;转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205-01

一堂课,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时,除了冷静,发挥教师的"教育机智",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巧妙化解难题,就很重要了。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提出几种可行的方法供大家分享:

一、转接法

在教学《童趣》时,教师有一段导语:“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你们知道‘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吗?”“知道!”教师又问:“由这一成语,你想到了什么?”一名较男生打扮的女同学站起来大声说:“说明两人有性关系。”(学生的本意可能是男孩儿与女孩儿从小一起长大,相互有好感。)有学生已窃笑,更多的愣着,似乎没听明白。教师始料不及,情急之下,顺口接过来:“对,是男孩儿与女孩儿两小无猜的关系——还有其他看法吗?”学生陷入沉思中。一种因学生表达不当而引发的可能比较“火爆”的尴尬场面很快被教师的“口语接力”扭转过来,既保护了“心直口快”答问者的积极性,又及时地将学生的注意迅速转移到探究这个故事的其他含义上。

二、暗示法

个别学生不用心,但又不至于影响教学时,可用语言委婉地暗示。在教学《童趣》时,一生手捏一支钢笔发呆,教师便结合课文,对学生提问:“如果大家现在手中有一支钢笔,你会想像到什么?”有生曰:“我见一钢铁巨人在我手中,随时听我的吩咐修造知识的大厦。”有生曰 :“我见一仙女飘升于空中,她的身后是五彩缤纷的花园。”又有生曰:“我见一春蚕,吐出智慧的丝,结为知识的茧。”学生发言纷纷,情绪渐涨,而发呆者被满堂精彩的发言吸引,早已不再“神往”于其他了。教师不留痕迹的创新提问既唤回了学生的注意,又让学生及时运用了课内所学,获得想像与联想的创造快感。

三、论辩法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是原教材中一篇培养学生可贵的质疑发问、研究性学习精神的一篇课文。教师采用常规教法上课时,前排一男生似乎无聊,手中不停地在桌下摆弄一串钥匙。教师发现后,大怒,当即收缴上台,一时间,众生的目光都有集中到钥匙串和那位脸早已通红从座位上站起的学生身上。空气好像已凝固下来,静得可以听见呼吸和心跳。在学生心目中,一场“暴风骤雨”已不可避免。出乎学生意料,教师发话了:“同学们,这串钥匙是还给他呢,还是不给?请大家帮老师拿拿主意,鼓励大家发表不同意见。”“我觉得不该还。因为他在上课时玩,这不利于学习,还要影响纪律。”“我不同意他的看法,这位同学玩钥匙串不是有意的,而且是在桌下,并没有影响其他同学。”……班上的“才子才女”们各抒己见,有时还激烈交锋,不时赢得阵阵掌声。一堂枯燥的讲读课迅速转变为活动课,学生的思维在论辩中碰撞出“火花”,口才在论辩中得到展示和锻炼,情感与理性在这种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得到提升。

四、想像法

在上课时,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环境干扰,这时,教师该如何是好?一天上晚自习时,教师正在作课文补充讲解,外面突然传来阵阵鞭炮、爆竹的爆裂声,不少学生马上扭过头去倾听,有学生已窃窃私语。教师灵机一动,来个“临场发挥”:“谁来口头描述你听到的声音?想像一下夜空中的情景。”于是,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想像力。在学生言犹未尽时,教师及时“刹车”:“声声爆竹预示着丰收的喜悦,现在,让我们也来收获这堂课的知识吧!”从而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中。一次意外事件变成了一堂被打断的课堂教学的插曲,成为培养学生想像与表达的好题材。可见,意外事件有时对课堂教学虽然有害,只要教师善加利用,也可以“化弊为利”,成为教育学生、发展学生能力的活题材。

五、趣味法

趣味性是语文课堂组织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语言艺术。怎样增强语言的趣味性?

一是幽默。魯迅先生不但学识渊博,见解透彻,而且他讲课时也是很幽默的。鲁迅对学生讲评《红楼梦》时,突然问男同学:“你们爱不爱林黛玉?”学生们各抒己见,莫衷一是。有一个学生反戈一击问鲁迅:“先生,你爱不爱呢?”这一问一下子使教室的气氛紧张了起来。不少同学都责怪这位同窗“出言不逊”“有损师道尊严”,然而鲁迅却不以为然,笑了笑,认真答道:“我不爱她哭哭啼啼。”学生哄堂大笑。

二是抒情。充满情感的语言会自然产生一种诱人的魅力,激发别人听他说下去的兴致。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的《春》,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学生的情绪也很快被调动起来了。

三是故事。即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如讲《竞选州长》时,可以讲马克·吐温的轶事,讲《统筹方法》时可以讲“田忌赛马”的故事,讲《麦琪的礼物》时可以讲讲欧·亨利的故事,讲“回文”时可以讲卓文君司马相如写信的故事……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4

河南省潢川县白店乡中学

彭长明

摘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语言言之有理、语调抑扬顿挫、精神饱满、妙趣横生、紧紧抓住学生。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语言

语言艺术

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人际之间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对完成教学任务,履行教学职责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性艺术。

课堂教学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两种语体,各有不同的特点和表达规律,一般情况下是不能代替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课是核心。讲课效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口语表达技艺的水平。因此,许多学者,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已经不满足对教学语言的内涵和本质的研究,而开始对教学语言的类型,特征和技艺的探讨。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

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的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上课并不是简单的听与被听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你讲的兴致高昂,语调“上”了却一直不“下”时间一长,学生只觉得满耳都是噪音,很容易疲劳,根本无心听课了。相反,教师如果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语调,使之抑扬顿挫,时而高昂,时而低沉,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听,当然就不会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了。记得我上初中时有一位教学语文课的老师,她的语调到现在我还记忆深刻。要知道下午学生总是容易昏昏欲睡,下午的语文课全班同学不仅没有人趴在桌上偷懒,反而更有精神。原因不是她讲课特别精彩,而是她的语调真的吸引学生。每当你要走神的时候,这位老师总是用突然高昂或者低沉的语调把你拉回,想不听都难。

三,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彩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说明文应多用说明介绍解释的语

五,言之有德,文理兼备

言之有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在讲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因素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有理,论之成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六,言之有序,启迪反思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先讲、哪些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文始终,怎样结尾。这样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难点、重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有序的讲解能够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

教师的教学效果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要求,因而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我们的语言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风云变幻的世界要求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而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独天德厚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传授知识技能,也可渗透法制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从而健康成长,做个“四好少年”,成为“四有”接班人。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适时有度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如:教“赡养”一词时,教师要与“抚养”联系起来,指出“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在学生理解词义后,教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养的权利,但也相应的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从而明白享受权利就要尽义务的道理。再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母亲挣钱扶养作者兄妹的艰难,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感悟出作者对母亲那份崇敬和爱戴,那份孝心,那种愧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进而升华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教育学生懂得孝敬父母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样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熏陶时,也受到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http:///转载请保留出处。

二、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因课而异。㈠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艺术 篇5

摘 要: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作为以启迪人类智慧,传播人类文明为神圣使命的教师,其职责是以课堂为主要阵地,靠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赖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小学教师灵活运用语言艺术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让自己的教学语言准确规范、简洁精练,亲切自然,充满激情、富于感染力,幽默风趣、富有启发性、鼓励性、评价性,把握好这几个方面,我们定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以达到以情动人、以趣与人的教学效果,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魅力。【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语言艺术性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教学的艺术性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教学语言是第一位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中,依据规定的教材在限定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与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传递反馈,还是师生之间的情感表达与交流,还是引导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乃至进行创造行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赖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古罗马美学家朗基努斯说过:“美的语言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它将对其它心灵产生深远的震撼。”教师美的言语本身就是学生的审美对象,它必将对学生产生美的感染,使学生获得审美享受,丰富审美情感,对学生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深远影响。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可爱而又天真的孩子,他们活泼、好动,学习的自觉性、自律性差。他们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处在逐渐提高的阶段。因此,应该有与众不同之处:必须采用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教学语言启发孩子们的心智;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运用贴近童心的语言展现语言的规范性与艺术性。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又该该如何增强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呢?多年来,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就此进行了一点探索,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把握。

一、准确规范、简洁精练的课堂语言 教学语言是每个教师开启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运用规范纯正的普通话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使学生体会到汉语的优美、动听、富有表现力,从而学习普通话。具有简洁精练、清楚明白的教学语言,这是对语文教师的最起码的要求。教师的授课语言只有规范、准确、思路井然有序,才能轻松自如的讲解课文,发挥语言的作用。有一位教师学识丰富,但他爱在学生面前显示自己的才华,讲起课来不是满口“之乎者也”,就是学生听不懂的术语。久而久之,他班的学生都不喜欢上他的课,起初上语文课只是不听课,后来,发展到部分学生不上语文课,这时那老师才明白事情的严重性。由此可见,授课语言规范、简洁的重要性。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教学语言精练严谨、环环相扣、绝无废话杂语,做到“加一句嫌多,减一句嫌少。”,这样的教学质量才会高。

二、形象、亲切、自然的课堂语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凡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他们的教学语言必定是亲切自然的,教态总是让学生感到和蔼可亲的,他们十分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总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由此可见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与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亲切自然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记得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教师想指导学生朗读“乌鸦到处找水喝”这一段时,学生朗读不到位时,这位教师就大声地说:“停!”然后要求学生再读,可是学生还是读不到位。这老师又生气地大叫:“停!”如此反复多次后,当老师再次要求学生再读时,全班却鸦雀无声了。当时弄得这位教师很尴尬。是这些学生故意跟老师唱反调吗?我觉得不是。因为,在这位教师多次大声叫停的情况,已把这些孩子吓坏了,老师的语言让他们感到诚惶诚恐,不知是读的好,还是不读的好。读吧,又怕被老师骂,所以干脆不出声了。你看,正因为教师的语言严重地妨碍了师生间正常的心灵交流,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形象的语言指老师的语言要力求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表达,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受到感染,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从而唤起他们的想象与联想,达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即在课堂上善于把握教学的语言技巧,运用比喻、排比等修饰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达到师生双边互动的效果。教师应瞄准文学作品的精彩处,乘势而入,或稍微加工后进行描绘,或美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联想翩翩。

三、充满激情、富于感染力的课堂语言、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优美的课堂语言犹如春风化雨,让学生如沐春风。从审美的角度看,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丰富感情的课。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小学生本身的生活阅历十分有限,其认知水平、审美情趣又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想使这些作品的内容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就必须借助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功力,让我们的教学课堂升温。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一位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只有把饱满的激情融于她的每一堂课中,语调要多变,抑扬顿挫,或庄或谐、或激昂或感伤、或亲切温和、或欢快流畅。形成她独特的教学风格,用以激励、诱发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随着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自然而愉快地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我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主要抓住汤姆心情的句子进行品读,读到“‘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的嚷起来。”这句时,读出汤姆的不情愿。在与学生分角色朗读汤姆和爸爸的话时,更是读出了汤姆的无可奈何、遗憾而又失望的语气。通过教师的语言把学生带进了文本,让学生心动神随、入情入境,真实地体会汤姆的心情。整节课下来,学生都学得主动积极、兴趣盎然。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她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然后通过教师充满激情的范读,让学生去感受黄河万马奔腾的气势、感受羊皮筏子在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的惊险,从而感受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虽然学生没有见过黄河,没有亲眼目睹过在惊涛骇浪的黄河上前行的羊皮筏子,但在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里,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却浮现在每个学生的脑海里。此时,教师无需做过多的解释,教学已达到了目的。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整篇课文的基调就是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同情,以悲伤的感情讲解课文。当讲到“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还有“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我带着低沉而悲伤的语调,随着小女孩的悲惨死去感情由弱到强,从而感染学生,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小女孩的可怜,从而体会到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幸福而言,只有死去才能解脱的残酷现实。对小女孩产生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也为小女孩所处社会黑暗表示愤慨。同时为自己的幸福生活由衷感谢伟大的祖国,珍惜现在的生活。

四、幽默、风趣的语言

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讲话幽默的教师,不但会给学生增添快乐,在谈笑风生中也能领略知识的真谛,而且也会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诱人的魅力。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它能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德国海因•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更能为之接受。”教学幽默语言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实情,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的一种含蓄精练、诙谐有趣、意味深长、富有哲理,能给人启迪的语言,它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有时,教师通过一些幽默的“点化语”或“插入语”会使课堂化平淡为神奇,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魅力,使学生在欣赏美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许多教育家、优秀教师都主张课堂语言要尽量风趣幽默。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坚持“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不仅使优秀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使后进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受到鼓励,获得克服困难的兴趣和信心。

追求教学语言的生动风趣,目的不是停留在调剂课堂气氛,而是为了造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更好地传授知识,发展思维,让师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如:薛法根老师在上《“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在与学生表演课本剧前,微笑着对学生说:“这次便宜你们了,你们扮演爸爸,我扮演汤姆。”仅一句话,顿时满堂大笑,学生的表演欲和求知欲大增,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浓。当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我们不能为了刻意追求幽默风趣;以庸俗的笑料或者是用损别人的手法去迎合少数人。要使自己的课堂妙趣横生,教师只有不断树立和强化幽默意识,善于向书本学习,博览群书,潜心阅读,积累幽默的格言、警句;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发现、积累生活中的幽默素材,增加储备。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的“幽默大师”。

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于老师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情节。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这个学生读完后。于老师煞有介事地说:“陆晓荣听得最投入。我发现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同学们都会心地笑起来。于老师接着说:“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头脑中变成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杨梅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得流出了‘哈喇子’„„”学生们都哈哈大笑起来。于老师又郑重其事地说:“如果读文章能像陆晓荣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证明你读进去了.就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刚才我都流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这节课中.于老师用充满趣味的语言,把“边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讲出来了,而学生们发自肺腑的笑声,则表示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教师语言能力的折服与钦佩。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游园不值》这首诗时,忽然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一声,推门而入,径直人座,这位教师就诗取材,问道:“‘小扣柴门久不开’,诗人去拜访朋友,为什么是‘小扣’而不是‘猛扣’呢?”学生议论了一番,有的学生说,因为诗人知书达有教养,讲礼貌。然后教师走到那位迟到的学生身边,弯腰轻声问他:“你说大家说得对吗?你赞成‘小扣’还是‘猛扣’?”这位同学脸红了,同学们也笑了起来,在笑声中大家都受到了教育和感化。

适时地运用幽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教师必须加强思想文化的修养,丰富铸炼自己的语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五、启发性的课堂语言

善诱、启发应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学生能有所发现,有所领悟,从而达到“自得”。能产生这样效果的教学语言就是启发性语言。

比如教学《种瓜得豆》一文,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在你第一次看到‘种瓜得豆’这个题目,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懂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常理,种瓜怎么会得豆呢?可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已经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的疑问就会得到诠释了。”当我让他们自己在书中找答案,于是他们便马上去看书,不一会就找出了答案。我又继续问:“你们知道这个转基因技术是怎样种瓜得豆的吗?”孩子们开始了读书,还在小组中展开激烈的讨论,很快得出结果,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启迪,重点就凸显了。

六、激励性的课堂评价语言 教师有针对性、有目的地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激励,评价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手段。它能产生较好的推动力,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意愿,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评价的语言。课堂中,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此后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快乐感。

1、赏识与尊重 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我们的赞扬与肯定。为此,教师应尊重孩子、赏识孩子。要抓住师生、生生之间每一次交流中的闪光点,运用赏识性评价语言,使他们的心灵在赏识中得到舒展。

(1)要巧用,在提问中,能常说:“谁能”“谁来”“谁愿意”等激励性的语言,定会激发学生思考,发言的欲望。

(2)要真诚。真正的赞美是溶入血液的,用充满感情的言语评价学生,要让孩子们感觉到老师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在评价学生时,充满真诚地说:“太好啦!我发现了你很有勇气!”(情不自禁地竖起拇指)“你读书很会思考,老师喜欢你这样爱动脑筋的孩子!”老师真诚的赞美,让学生思想得到了净化,学会了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3)要有效,要让被表扬的与其他同学知道为什么得到表扬。评价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只一味地对学生说: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这样廉价的激励一时间会让听者心里高兴,但不会成为学生个体潜能发挥的推进剂。我们不妨这样说:“你真棒!你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帮助自己理解文言文,这真是个好办法。”“这样评价,让被评价的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对其他同学来说,他们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课堂上只有这样具有导向性的评价才能起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4)要机智。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更多地给予激励,即寓“贬”于“褒”,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如果课堂评价运用得好,它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相反的,如果课堂评价不当,有可能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挫伤,会闭塞学生创造性思维,会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

2、肯定与激励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在学生的表现有明显进步时,应及时运用肯定性、激励性评价语言,并适当给出方法上的指导,对学生起到激发学习兴趣,建立自信的作用。例如:“不错,学习得很认真。”“你瞧,你比以前进步多了,望继续努力,争取更优异的成绩。”“大有进步,要加油!”“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感到非常高兴。”„„另外,老师在提问中鼓励学生发言的有:“老师和同学们相信你一定能进步!”“你试一试,相信你一定能成功!”“老师相信你能自己想出来!”“谁也来试一试,相信你能回答得更好的。”“只要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什么事都难不倒你!”“相信自己,就是真正的进步!”这样的语言,激发学生发言的欲望。

3、目光与微笑。人们常说:“人的脸就像一本打开的书”。可见,脸部和脸部的变化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诚挚、友善的目光,都会激发学生的情感情绪,唤醒和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课堂气氛显得活泼、融洽。教师在运用口头评价语言的同时,配以自己丰富的表情语,也会起到“点石成金”的评价效果。其中,目光语就是一种有效地运用眼神和目光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参与交际的言语,老师的目光要时刻放在学生身上,老师的目光充满自信,那么学生也会精神振奋,老师在课堂争取做到要与每个学生的目光接触,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在注意着他,这种目光的交流,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当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一个严厉的眼神就可以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比老师大声的斥责更有效。当学生胆怯时,老师亲切的目光会给他勇气。比如老师在表扬一个学生时,口头表扬的同时配上一个欣赏眼神,让学生更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肯定。

微笑是最有魅力的。微笑的老师是受欢迎的教师,教师发自内心的笑,是一种甜甜的笑,能够创造出一种愉悦、融洽、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投以信任的一笑,能有效地使学生消除紧张的心理,从容地思考回答;在学生正确回答了问题或作出创造性的举动时,教师报以赞许的一笑,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在学生回答不出或答错问题时,教师给以宽容的一笑能显示出教师的大度,并解除学生的负疚感。

总之,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注意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让教师的语言时刻散发出艺术的魅力,要挖掘“语言的金子”,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逐步达到“片言可以明百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参考文献:1 霍姆林斯基(苏),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 2 赵敏成:试论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3 张宝臣主编:课堂就是艺术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篇6

一、合理叙述,在规范的基础上融入情感化的语言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课堂教学时,违背逻辑的教学语言,会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疑惑和误解,干扰学生正常的思考探求。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语言时,应注意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以逻辑力量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二、巧妙构思,在平实的内容讲解中注入形象化的语言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果只是从概念到概念、规律到规律地进行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自然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形象生动的语言能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进而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应做到对教学语言巧妙构思,在平实的内容讲解中应注入形象化的语言,变深奥为浅显,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与情感的共鸣。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让学生思考:人大附中东门位于黄庄路口的.南200米处,新中关东门位于人大附中的北400处,如何用图表示出三者的位置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马路看成一条直线,将学校东门等地看作是这条直线上的点,以黄庄路口为原点,1米为单位长度,由南向北的方向为正方向,建立一条数轴(如下图所示),就可以用数-200和200分别表示附中东门和新中关东门的位置:通过创设恰当的生活化情境,并以形象化的语言既简洁又清晰地让学生明白直线上的位置可以用一个数(坐标)来表示。在接下来的环节,教师以“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习惯表示方法将图竖过来画。通过利用数轴确定直线上点的位置,而让学生思考能不能找到一种办法来确定平面内的点的位置,这样更能引导学生认识平面内的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

三、精心设计,在枯燥的理论讲解中加入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情趣的教学语言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7

一、师生之间在进行口语表达时, 要注意情感交融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 学生也不是机器, 应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作为指导者, 应让课堂“活”起来, “动”起来, 跨越传统教学中那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让学生在愉快接受知识的同时, 身心也得到健康发展。几年来, 经本人的摸索和实践, 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教师讲课要有热情。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 做到情动于衷, 形诸于外, 学生“贪”取决于教师的“情”, 此外, 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 以形象为手段, 以美育为突破口, 以情感为纽带, 激生情, 启其疑, 引其思, 使学生心理处于兴奋状态, 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次我校举行公开课比赛, 学校指定篇目《马说》, 众所周知, 这篇文章较简单, 有些问题可点到为止, 而我校有一位教师在授课却面面俱到, 有时还有脱节现象, 无热情可言, 教师累, 学生更累, 听着听着, 竟有几个学生进入了梦乡。

第二, 教师讲课语调要和谐, 有感染力。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 切忌平铺直叙, 平谈无奇。讲课时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 长短结合, 快慢适宜, 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要时轻时重, 时缓时急, 抑扬顿挫, 错落有致, 有一定节奏感和韵律美, 使学生听起来感觉和谐悦耳, 精神饱满, 兴趣盎然, 学生的注意力由此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本人上课就有一个特点, 上课的语调喜欢随着课文的故事情节或教学内容变化而变化。

二、强化文字语言的效力, 发挥文字语言的作用

文字语言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 课堂教学效果的成功, 文字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字语言即板书设计, 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该节课的重点、难点通过文字语言体现出来, 学生易于接受, 对不易掌握或难以记忆的, 可作适当的记录, 便于课后复习巩固, 它是知识传播的桥梁。如何用好文字语言呢?首先, 要简单明了, 切忌杂乱。在语文教学中, 文字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所表达出来的内容应是该节课学生难以掌握或容易混淆的, 要求简单明了, 否则学生会找不到方向, 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语文教师喜欢把自己讲授的内容全部板书出来, 写了又擦, 擦了又写, 既耽误课堂教学的时间, 又与新课标理念脱节, 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学之大忌。其次, 要有目的。课前要吃透教材, 认真备课, 重难点目标明确。在讲授过程中, 要胸有成竹, 得心应手, 注意内容的衔接,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掌握程度, 可作适当的附板, 但要注意提醒。再次, 要工整规范。学生进入初中, 虽然在其人生历程中, 跨越了一大步, 但并未完全脱离幼稚的思想, 模仿力极强, 工整的板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校有一位语文教师, 平常写教案或板书都很工整, 三年下来, 其学生写的字大部分与其相符。她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而且教学成绩突出, 效果极佳。所以语文教学的文字语言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三、注重态势语言的影响, 让学生在求知过程中健康成长

态势语言, 指人的举止、动作、行为、眼神、姿势等, 由于它是不需要口头表达, 所以又叫无声语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伯尔梅拉别斯曾经通过大量的实验, 总结出这样的方式: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在实践教学中也常有这样的体会, 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如何, 对学生听课有着直接的影响, 往往一位没有微笑, 表情呆板的教师不会给学生好感, 在教与学的双边配合中也是失败的。此外, 一位教师以怎样的态势语言出现, 既能表现该教师的道德情操, 工作作风和文化素养, 也能体现出该教师的政治素质, 对模仿力极强的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由此可见, 态势语言对传递教学信息, 提高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 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各种语言的表达能力, 这就给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 不仅要强调语言修养的作用, 还要注意运用其它辅助工具:图片, 音乐、幻灯、投影等, 这些都将使语文课更生动、形象, 更有活力。

摘要: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各种语言的表达能力, 这就给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讲课是核心, 讲课效果成败的关键, 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8

一、语言生动有趣、简明扼要

一位语文教师站在讲台上时,他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在影响着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必须生动、有趣、简明。教师上课不应过于严肃,应尽量保持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讲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教师的语言寓庄于谐、以情寓理,效果往往比直说、比严厉批评好得多。学习中出现的毛病由学生自己诊断,教师只要顺势指点就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回答问题、分析问题乃至质疑问难,常有这样或那样的差错,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此时此刻,指责、批评,定然把事情搞砸,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相反,生动形象、简明风趣、富于幽默感的话,是安慰剂、定心丸,能消除学生的窘态,帮助他们跳出困境,更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有一种清晰感,还能使学生容易掌握、理解学习内容。特别是在教学一些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教师的教学语言应精心设计,做到生动有趣、形象具体、简明扼要,让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语言表达要循循善诱,富有启发性

课堂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既有教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教师的讲课,要巧妙地运用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的语言,循循善诱地调动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去求知、求疑、求解。教师要常常保持一种“引而不发”的姿态,以此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一边听课一边动脑动嘴,自己去认识真理、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把学生一步步地引入知识的殿堂。如学生在自觉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难题,教师不能动辄去训斥学生“你真笨,这样简单的题都做不对”等伤害学生自尊的话,而应采取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以启发、开导、点拨,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和谐发展,也才能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习效果更加显著。教师应注意批评语言的艺术,切忌用讽刺或粗暴的语言训斥、责骂,相反可以用机智的语言亲切、温和地提醒学生注意。

语音具有独立的音响美,还可以提高语言的感染力,有助于传情达意。如果语文教师的语言没有一点激情,平淡无奇,就很难和学生沟通情感,产生共振共鸣。学生喜欢教师富有节奏、富有激情的语言,在课堂中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使学生没有思考、回味的余地,学生容易疲劳,自然会削弱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把握好“抑扬顿挫,富有激情”的语言艺术,使教师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兴趣盎然,并且使学生在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调不同得到调节,不仅教师在教学中有愉悦感,也能使学生获得享受,为课堂创造快乐和谐的氛围,同时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教《背影》等感情深沉鲜明的文章时,教师语调应柔和低转,语速舒缓;而教说明文则需语调平和,语速一般。教学当中语言的适度停顿如一首美妙曲中的休止符一样,给人以品味和体验的时间,言尽而意未尽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对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情操大有裨益。

三、语言要柔和、新颖

学生喜欢诗人型的教师,不喜欢学究式的教师。这在于前者的施教语言可以除去套话而充盈灵动、诗意的色彩,具有新颖性。课堂教学中,我在导语、结束语,情感生长点、升华点等处,也就是语言容易提高处,从来都是精心设计,旨在使语言新颖别致,使学生置身其中,如沐春风,享受清新优美的语言气息。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即使在冬日,一提到春天,我们也会恍如身处春光明媚、绿满天下的境界中,享受着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灿烂之景。面对‘春色满园关不住’的绚丽,面对‘两个黄鹂鸣翠柳’的画面,有谁能不怦然心动、心旷神怡呢?自古以来,多少画家挥毫泼墨描绘她,多少文人写诗作文讴歌她,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先生的笔来领略一下这大好春光。”

一个语文教师就是要在三尺讲台上用富有魅力的美的语言画出最优美、最细腻的画卷,奏出最美妙、最动听的交响曲。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形势下,整个教学流程都需要优化和改进,课堂走向的整体控制,适时恰当的点拨,学生情感的升华、理性的提升,都需要教师画龙点睛式的优质教学语言来拨云见日。可以这样说,语文课失去教师洋溢着动感、情感,充满着乐感、诗美的教学语言,那么三维目标就很难实现的。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掌握了课堂语言艺术,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才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也才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为学生学习语言打好扎实的基础。有认识才有努力和提高,作为语文教师,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艺术性,应当成为追求的方向和目标之一,切实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上一篇:生猪屠宰技术下一篇:网络传媒社团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