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共12篇)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篇1
摘要:课堂提问是实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 对课堂提问要予以充分重视, 灵活运用课堂提问的艺术, 这是把教学质量向一个新的阶段提高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一、发问点设置的艺术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发问, 对问题设定的关键点要尤为重视, 要在教师问完的时候学生能立刻懂得问题究竟表达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教师的发问要直接击中问题的核心。
首先, 要用简洁明了的措辞。语文教师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 在语言上一定要口齿清楚, 对问题进行表述时所用的措辞要与初中语文的基本表达要求符合。由于初中学生对词汇的掌握有限, 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实际词汇能力基础上, 用简洁明了的措辞进行提问, 绝对不能有学生听完问题之后, 还满腹狐疑:老师问的什么?
其次, 发问点要直接击中问题的核心。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在提出问题的时候, “重复发问”的现象不要出现, 要让学生明白问题是很明确的。重复发问容易使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分散, 使课堂效果出现折扣。
二、设计问题的艺术
设计问题要把握好层次, 循循善诱, 把大的问题分解为小的问题, 把难的问题分解为简单的问题。要讲好一节语文课, 仅仅用一两个提问是远远不够的, 它要求教师必须综观整体, 站在一个高处, 从整篇课文、从整节课来进行设计、谋划, 构思出一组有步骤、有计划的提问, 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全方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在进行实际运作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材的特点, 把难问题化简为比较有趣、容易理解的小问题, 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 然后再层层深入, 进行一环扣一环地提问, 通过对小问题进行解决的基础上, 逐步深入中心问题, 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处理提问, 学生比较愿意接受。另外, 教师提出的问题, 要有适当的难度, 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 而是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开动大脑, 而后获得正确的结论, 这样学生能感到由衷的喜悦, 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就像那树上的果子, 学生只有踮起脚, 才能摘到果子。
三、学习氛围与叫答的艺术
首先,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语文教师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充分调动课堂的积极性, 还给学生真正的语文课堂。通过新的视角、新的材料、新的情境对问题进行设计, 在自由、宽松的思维时空中引导学生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对知识加深理解, 充分调动学生思索、辨析的主动性, 从而获得思维的创新和认知的重组。立足于“疑”点, 使学生潜在的能力得以发挥, 潜在的学习需求得以激活, 通过对疑点的一系列发现、追寻、思索、解释的过程, 使学生的探究动力得以激发。
其次, 叫答面向的是全体学生, 要新颖灵活。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叫答应面向全体学生, 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被提问到, 这样做容易让学生时刻处在思考之中, 保持适度的紧张度, 不至于让思维产生惰性, 对别人思维的成果直接接受。教师在叫答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考虑到辐射面, 还要注意把点与面抓好, 使不同层次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四、倾听的艺术
教师善于做一名倾听的“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而和谐的一种“朋友式”或者是“合作者”的关系。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的时候, 教师应该和别的同学一样, 作一个善于倾听的人, 不要刻意地打断他, 这是教师敬业的表现, 更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由于打断容易使回答问题的同学产生思路中断的情况, 对其余的学生也会产生干扰。为了使学生探寻到解决问题的更好办法, 教师还可以对问题另辟蹊径进行直接追问, 适度缩小学生回答问题的范围, 从而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更深入地认识问题。学生在对问题进行回答解析的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把“听课笔记”做好, 对学生回答的“出错点”与“亮点”进行归纳, 为之后的反馈做准备工作。
五、反馈的艺术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处在主体的地位,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之后, 教师应该给予适度的反馈, 这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重视, 实际上也是全部回答问题过程的结束。
首先, 通过合理的反馈反映出教师对学生的认可。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 常常需要从实际出发来进行反馈, 如果学生回答不对, 教师也要注意肯定其答案中合理性的部分, 适度引导其回答错误的部分, 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不清楚的部分;如果学生答案正确, 教师应该点下头或者说一声“正确”, 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认可。教师在反馈的过程中, 对学生的观点需要充分利用好, 这样做不仅是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更是为了保证反馈的针对性。
其次, 真诚的反馈要始终坚持。教师的反馈是简单性的总结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需要教师进行反馈的时候, 要更好地扬长避短, 直接和学生表明正确的地方, 使学生的努力目标能够明确。教师作出反馈的时候, 应该有针对性, 不能出现同出一辙的反馈性回复, 这样的话让学生觉得对其不重视, 容易产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 不利于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总之, 对课堂提问的技巧要不断研究, 设疑要在一个“巧”字上突出, 设悬设疑,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要注重培养, 使学习质量得以提高。释疑要因势利导, 充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发展的主动权, 从而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篇2
湖南省明德中学 秦秋玲
提问法,也称问答法或谈话法,是以师生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从思维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思维就将停止。从古至今,提问法就被广泛地运用在各个学科领域之中。
作为课堂教学的手段,提问是一门艺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却发现了部分教师不善提问或不懂提问的艺术,往往出现了这样一些误区:比如,有些问题提的过于简单,没有什么思考价值;或者有些问题提的太抽象,导致学生不知所措或教室出现“一潭死水”,最后变成教师自问自答。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音乐课堂如何把握好提问艺术,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呢?在此,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就音乐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与同行一起商讨。
一、设计竞争情境进行提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头脑处于竞争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争时高得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往往将学生分组开展一些讨论、抢答、辩论的活动,从而使竞争情景得以形成,同时将课堂上每组的表现计入平时成绩,做到及时评价,结果学生的兴趣非常浓,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扣准主题,把握问题的难易,逐层提问
教师的课堂提问,不是交谈时的随想而问,往往是为了引导学生实现某一教学目标。因此,提问首先必须紧扣授课主题,有明确的目的性。
其次,设置的问题必须鲜明生动、重点突出、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富有启发性。那些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尽量不要问,因为学生们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也没什么含义。而一些较难的问题则尽量分解成易理解或更有趣的小问题,采取迂回包抄的手段,诱发学生逐层深入思考回答。这样,那种学生不知所措,教室“一潭死水”,教师自问自答的现象不仅可以避免,兴许还会出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此外,提问还需从整节课或整首乐曲来谋划,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提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样,课的结构更加明了清晰,也更易达成教学目标。
三、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设问
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成熟、社会化发展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每一学段学生的音乐能力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初中生对眼前事物把握比较准确,一定程度上也能把握他们能够设想的可能情况。笔者认为,初中的音乐教学中应侧重让学生知道一些什么,并记忆一些相关内容,而高中生思维敏锐,对新事物既敏捷又易接受也乐于开拓,这一阶段的音乐教学除了让学生更多地“知道”一些什么,还应该更深入地思考与探讨一些“为什么”,要往一定的理论高度上引导。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除紧扣授课内容外必须要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来进行设计。
目前各中学所使用的音乐教材以湘教版和人教版的居多,但不管哪个版本,不少内容在初中与高中音乐两个阶段中均有涉及。专家这样编肯定是有其用意的。如有关民歌的内容,湘教版高中鉴赏教材和初中八年级教材都有涉及,笔者也有幸听了不少这一内容的课,结果发现,不少高中教师上这方面内容的课在初中课堂也很适用。当然老师们都很认真,课堂也很活跃,这样上似乎也不是不可以,但面对新课程,却留给我很深的思索:同一主题下的音乐教学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怎样教学呢?我想课堂问题的设计与引导应该是关键。同样的主题,初中学段的设问可以“浅而宽”,而高中学段的教学则应“窄而深”了。再如民歌这一内容,对初中生,通过欣赏比较,教师问学生:“民歌的三种类型的各有什么特点?你能分辨这三种类型吗?”,学生能答出一、二,能初步判断三种类型就可以了,但在高中阶段,除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民歌的特点外,我们还应该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或者民歌的发展、民歌的赏析等问题。
四、关注全体,灵活提问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同一学段,同一班级,学生的基础能力是有差别的,音乐素质更是因人而异,因此,课堂提问既要满足音乐基础较好学生的学习要求,又要兼顾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能逐步跟上,缩小差距。对同一学段,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所提问题也应有所不同。
此外,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对每一回答或者有回答欲望的同学尽量表扬和鼓励,努力捕捉他的闪光点,逐渐增强他们的信心,使学生在不同的起跑线上不断提高,自我完善。如此不仅生成了有效的教学过程,还锻炼了教师的临时应变教学能力。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通病 艺术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提问必不可少。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作用在于开启学生智慧,让学生多做思维运动的体操。美国教学法专家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精心地设计问题,正确地运用提问方法,就能了解学生知识的层次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还可促使学生由被动转向主动地学习,让师生不断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使课堂呈现出一种轻松活跃的气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获得成功。那么,语文老师该如何来面对提问?现让我们理性地分析一下:
一、课堂提问通病种种
1.提问模糊不清
老师提的问题不是繁多,就是超前,或者复杂,因而,学生不能理解教师所提的问题,或者对所提的问题只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例如教《项链》时,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有的老师就提出“路瓦栽夫人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这个问题,学生就难以理解。
2.提问过于概括
教师提出的问题太抽象。如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师一开始就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要从文章中领悟出什么样的生活真谛?”这个问题问得过于空泛和笼统,学生对问题不知所措,无法从准确的角度给教师一个贴切的答案。
3.提问过于琐碎
有时候,教师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课文的知识,把课文肢解出来讲解,拼命地挖掘文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问题无论大小,全都面面俱到的进行详细的阐述。这种教师,责任心强,用心良苦,想让学生扩大知识面,但吃力不讨好,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掌握这些知识,而且还破坏了作品的整体美,真是弄巧成拙,得不偿失。
4.提问一点即过
所提出的问题仅在表面停留一下,然后便改变方向或话题,这无形之中便舍弃了问题本身应挖掘的、值得学生去学习和探讨的东西,使提问如蜻蜓点水、水过鸭背,毫无实际意义和收获。如讲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有的老师问:“诗中所写的大堰河关心疼爱‘我’的镜头,大家觉得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学生答道:“熟悉的。”老师一听,觉得对了,便万事大吉提问就此结束。这种蜻蜓点水的处理,使提问显得暗淡无光,令人觉得索然无味。若教师再问学生“为什么熟悉?母亲怎样疼爱自己?由此,可看出母亲有多伟大?大家应怎样对待母亲?”等,便会使提问具有实际的教育意义。
二、讲究课堂提问艺术
1.提问要有目的性。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在提问时,应该明确此问题的目的。若提问的目的不明确,没事先进行计划,而是随意的,盲目的提出一些问题,势必造成课堂环节的松懈,达不到预期效果。例如在教学《祝福》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小说写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什么却以“祝福”为题?学生听后,就会急于通览课文,寻找答案,明白小说始终围绕鲁四老爷家的四次年终祝福而展开,情节集中,结构紧凑,主题思想,集中鲜明,从而理解作者以“祝福”为题的深远意义,真是独具匠心。
2.提问要有启发性。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无论是因文解道,还是因道解文,都要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我们都应知道,只有教师缺乏启发性的提问,而没有启而不发的学生。若所提的问题能联系学生实际,开启学生心扉,激起学生思想波澜,点燃学生求知欲望,就能使他们开动脑筋,深入学习,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如《记念刘和珍君》第三部分有这样的话:“刘和珍是我的学生”“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针对这两句话,一位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又“是我的学生”,又“不是我的学生”,应怎样理解?学生各抒己见,终于弄清了鲁迅先生正是在这一对“相互矛盾”的语句中,热情赞颂了刘和珍“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表示了自己对刘和珍烈士无比崇敬的心情。这样的提问,就能激励学生,启发学生思维。
3.提问要有实用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有其实用价值,或与课文内容有联系,或对作品形式有认识意义,总之要做到实用,不要让无实用价值的问题占用宝贵的时间。如一教师在教《小桔灯》时,指着文中的插图问:“同学们,这个小女孩是长头发还是短头发的?”学生齐答:“短头发的”。像这种问题,无论对课文的内容、作品形式或现实教育等都无必然联系和太大的教育意义,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4.提问要有针对性
(1)提问要把握好时机。学生的思维受困,或对所学的知识有所发现,或有跃跃欲试的愿望产生,这时,老师提问,是最合时宜的。当教师教到关键处、疑难处、含蓄处、矛盾处或异常处时,切不能放过这些提问的好时机,否则就会失去学生的训练思维。如何把握提问时机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笔者认为,揭示课题时,采用启发式提问;细读课文时,采用探究性提问;精读课文时,采用比较性提问;复习巩固时。采用检查性提问。(2)要选择好切入点。就是要选择适当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提问。问题设计的角度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如教《故乡》怎样引导学生分析杨二嫂这个特殊人物呢?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闰土称我为“老爷”,而杨二嫂称“我”为“贵人”,他们二人对我的感情是否一样?这是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提问设计,因为这个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只有通观全文才能作出全面的回答,因而达到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综合上述,我们可知语文课堂提问具有导向性、启发性、限制性和批判性等特点,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对活跃课堂气氛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游晗.《课堂提问方式举隅》,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93.10
2.闻斌.《浅谈课堂提问》,载《读写月报》,1985.7
3.俞发亮.《把提问权还给学生》,载《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6
刍议中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篇4
一、精设问题, 提高提问质量
学习一篇课文, 学生会有许多疑问, 精心设置选择提问的问题, 关系着提问的质量、学习的效果。精心设置的问题应充分考虑知识结构和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问题要有针对性, 有思考的价值, 有助于增长知识,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重视课堂提问, 防止以下几个问题的发生:1.提问过于简单。如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 学生答完了事, 根本没有动脑筋, 这种提问是一种无用信息。2.提问不分轻重, 过于烦琐。比如在教学话剧《雷雨》 (选场) 时, 提问:“《雷雨》的作者是谁?他的原名叫什么?”等。课堂上热热闹闹, 但实际上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这种提问混淆了教学重点, 耽误了教学时间。这种提问就是一种干扰信息。3.提问过于空洞, 不着边际;或者过深过难, 学生不知从何答起。这种提问是有害信息, 极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4.提问过于雷同, 毫无新意。比如:这篇课文分几部分?各部分大意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写作特点是什么?老是问那几句, 千篇一律。就算是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 在编排上、体裁、题材上都大同小异, 也不应该设置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因为过于雷同的提问就是一种抑制信息, 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5.提问过于含混, 模糊不清, 有时教师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比如这样提问:“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有一句话是文眼, 你们看是哪一句话呀?”学生猜了半天, 还是不能使教师满意, 时间浪费掉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全无了。这种提问就是一种错误信息。6.提问搞竞赛抢答, 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余地。平常很多教师都存在这种误区, 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越多, 学生回答得越快, 在有限的45分钟里回答完原先教案设计的所有问题, 老师们就认为这节课没有遗憾了, 认为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殊不知, 这种提问在很多情况下是迁就了学生的答案, 贬低了提问的教学价值, 是一种迁就信息。
精设问题, 就要讲究提问的策略性。不能一到提问时就心血来潮, “捞到什么就装什么”, 而应是依据教学重点, 学生预习中存在的疑难点来提问。同时, 提问要有的放矢, 有思考的价值。反之, 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对教学是毫无作用的。例如, 我在教学鲁迅的《药》一文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说中的‘药’是一种能治好华小栓痨病的药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药?作者把小说命名为《药》有何作用?”这样设计问题就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小说的结构﹑线索和主题给牵出来了。而且设计的问题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规律。
二、精简提问次数, 有效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深入浅出, 精简提问次数。因为提问要达到预期目标就要有充裕的时间做保证, 使每个学生都有思考﹑回答和提问的机会。频繁的提问只能使课堂看似活跃, 却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使学生一知半解。因此, 设计提问要有一定的技巧性。古诗云:“广裁衫袖长制裙, 金斗熨波刀剪纹。”教师就像高明的裁剪师一样, 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提出的问题要问得“精”, 问得“少”, 把课文的精华所在呼唤出来, 把教学重点, 学习难点拎出来, 以达到促进学生注意, 引导学生思考的目的。例如, 我以前在上初中八年级课文《俗世奇人》时, 考虑到《俗世奇人》包括两篇文章《刷子李》和《泥人张》, 篇幅较长, 要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不是简单的事。于是, 我就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 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刷子李》和《泥人张》两篇课文分别讲了怎样的故事? (设置目的:了解文章大意) ;2.“刷子李”和“泥人张”各自“奇”在什么地方?他们的性格特征各有什么不同? (设置目的:分析人物形象) ;3.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文段与同学交流, 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 (设置目的:品味语言写法) 。三个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既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规律, 又精炼得当, 突出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三、注意提问语言, 学会尊重他人
要使提问出成效, “尊重”是前提条件。进行提问时, 往往有一些学生歧视、排斥成绩较差的学生, 不给他们发言的机会, 或对他们的发言不以为是, 甚至嘲笑他们, 使这些学生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这时, 教师应该言传身教, 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表扬,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发言都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当有的学生提出不在点、不在关键处的问题时, 教师首先要耐心倾听完后才能发言, 不能指责、嘲笑或中途打断, 而是要鼓励学生勤思敢说, 尊重个体差异, 相信学生的潜力。只有在教师良好言行的潜移默化下, 学生之间才能形成良好的提问氛围。同时,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使用“我给你提个建议”、“我认为”、“你觉得”之类的语言, 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能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提问。
四、提高提问层次, 升华提问结果
赞可夫曾说过:“教师提出的问题, 课堂内三五秒钟就有多数人`刷'地举起手来, 这是不值得称道的。”这说明提问要拐个弯儿, 要有一定的思维“坡度”, 要达到引导学生拾级而上, 达到循序渐进的层次。例如, 我在教鲁迅的小说《药》时, 为了要弄清华老栓这个人物形象, 我设计了以下若干小问题:1.文中哪些语句描写到了华老栓?2.这些语句分别属于什么描写?3.这些描写分别刻画了华老栓怎样的形象特征?
这种提问设计由易到难、由大领小, 学生回答则可以从小到大, 小问题弄清楚了, 大问题也就不言自明了。
提高提问层次, 不仅体现在问题设计的循序渐进上, 还可以体现在多种形式的提问上。比如, 采用创造式提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采用比较式提问提高学生的鉴别力, 采用情境式提问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发散式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还有学生互问、师生互问、学生驳问等。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5
京山五中
胡艳萍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推动课堂进程的顺利拓展,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增进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效果。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也说过,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可以说,提问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艺术。教师只有善于提问,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善于提问呢?
一、精心准备,提高教学效率
适度的课堂提问可以诊断学习,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研究表明,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仅占56%,尚有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为了减少课堂上的无效提问,我们在备课当中,就应当充分考虑好上课时要提到的问题。要善于把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加以整理,抓住要害,重点突破。特别是那些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如《荷塘月色》,文章一开始就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不宁静呢?这句话放在句首,有什么作用呢?根据写作背景我们知道,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放在篇首,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抒情基调。有了“不宁静”方求排解,这才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引出下文。问题设置应当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尽量做到准确、具体。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二、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思维基于实验始于问题。”学生的迫切需要是积极思维的开始,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见解,形成师生能动“对流”的良好开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运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触龙说赵太后》,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天下父母无不关爱自己的子女,那么大家认为父母应该如何关爱自己呢?是把自己放在温室里养着,不受风吹雨打;还是让自己拥有一片天空,接受风雨的洗礼,接受考验呢?本文触龙就是从‘父母应该如何关爱子女’这个问题切入,来劝说赵威后的。”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既联系了学生实际,又能引发学生思维,把学生推向一种“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中,还可以引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
三、难易适中,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注意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问题不切实际,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答案可望而不可及,就会影响学生探求问题的兴趣;如果问题过易,答案一望便知,唾手可得,那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故而,所提问题要新颖有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思考,每个学生只要“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如《项链》一课,这样提问:作者刻画路瓦栽夫人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显然,问题较难。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分层提问,降低难度。(1):路瓦栽夫人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很快答道:“是一个追求享受,梦想过豪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的妇女。”(2):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学生答:“当时的法国在工业革命后,生产力高度发展,资产阶级追求豪华奢侈,讲排场、爱虚荣之风大盛。”这样,就把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解决了。
四、抓住时机,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性
种子发芽,孕育生产都是有时机的。不按时机,不顺其自然,就难以凑效。课堂提问也是如此。过早发问,造成气氛紧张,学生内心茫然,回答问题捕风捉影;过晚发问,引导过甚,问题苍白无价值。这就需要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回忆我的母亲》,作者在记叙了母亲对自己的巨大影响之后,结尾写道:“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上到这里,就可以联系课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是回忆自己的母亲,为什么要提到我们的民族、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就能使学生明白作者是由爱母亲到爱党和人民,使感情升华,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五、形成互问氛围,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仅仅做到单向发问还不够,还应该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互问,把课堂交给学生。我在上《阿Q正传》时,设计了一个讨论问题:“生活中是不是人人都应该有一点阿Q精神?”问题一出,同学们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有的同学说,应该有一点阿Q精神,因为它可以在我们痛苦、失意时起到平衡心理的积极作用。有的同学则持反对意见,因为从课堂上的分析得知:阿Q求得心理平衡是靠妄自尊大或自轻自贱或拿别人当儿子占人家便宜,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病态的精神胜利法,所以我们不可有。这样一来,同学们就继续讨论什么是“健康的精神胜利法”。从而认识到我们平时公认的处世哲学——生活中人人都该有点阿Q精神,只关注了阿Q精神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却忽略了阿Q精神的病态过程。这样就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助于学生在天灾、人祸、疾病、失败面前及时找到心理平衡,拥有快乐的人生。在师生的互问中,在特有的民主气氛中,学生就能逐步养成独立思考,沉着自信,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
六、教师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和引导
提问的艺术不仅仅表现在怎样提出问题,还应该表现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如何给予恰当的评价。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只是简单的下个断语“对了” “错了”。语文《新课标》指出,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促进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师要科学地运用“无错原则”来评价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比如一句口头表扬,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表现的机会,都可以树立起他们的自尊、自信,帮助他们驱逐心灵的阴云,帮助他们获得一种质疑、批判的胆量,异想天开的创意,标新立异的观点。如果学生对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教师应该适当点拨、引导。也许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到问题中,在“山穷水尽”之际,因为你的引导而“柳暗花明”。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例谈 篇6
语文教学中巧妙提问,便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既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和享受。
一、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
“度”即提出的问题应难宜适中,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深钻教材,研究学情,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发问。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提问要难易适中,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垂手可得,而应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维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地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就需要教师高屋建瓴,统筹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
如鲁迅的《风筝》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散文,文中写到的温馨的手足情,玩具对儿童的重要启蒙作用等内容,学生都不难理解,而文中蕴含的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麻木状况的思考,却是学生难以把握和理解的。处理教材时,教师先从浅处提出问题:“我们看见风筝时都会感到高兴、快乐,但作者从小就不喜欢风筝,在他成人后看见风筝,内心涌起的情感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读书,略做思考,便得出结论:“我们是高兴、快乐,他却是惊异、悲哀。”老师接着问:“他为什么惊异呢?”“他悲哀的又是什么呢?”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读书,一边梳理鲁迅“悲哀”的原因,教师由浅入深一步步追问,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在故乡放风筝的时节,我干着‘虐杀兄弟精神的事,在那个封建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精神‘虐杀者到处都有。被‘虐杀的绝不仅仅是小弟一人的精神,而是整体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连续提问,意在化难为易。
二、课堂提问应把握好“三性”
1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
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2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
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题(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题(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昧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人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
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品味一首诗。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
三、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学生“差异”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初探 篇7
关键词:课堂提问,艺术,提问方式
一、提问要新颖,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提问, 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 使问题提得巧, 发人深思, 要力求新颖, 能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 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美在山水, 苏州美在园林, 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请同学们读《苏州园林》之后, 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 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 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问要抓住契机, 设置矛盾, 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 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 教者应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 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 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 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 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 “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 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 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 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 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 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三、提问要灵活多变, 引人入胜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 启发性就不强, 久而久之, 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 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以“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 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如《小橘灯》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 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 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 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 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 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 在这个时候, 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 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 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 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的性格特点。因此, 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能力, 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提问要注意选准角度, 化难为易
一个问题可以从多种角度来提问, 但最佳角度只有一个。选准一个角度提问, 可以活跃学生思维, 减少理解障碍。例如:《项链》一文中“路瓦栽夫人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这个问题, 就显得太大, 学生难以理解。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理解文章中的两句话:“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 也可以成全你!”“这些年来我忍受着许多苦楚, ……而且都是因为你!”路瓦栽夫人的遭遇是不是因为丢项链这件小事?是不是因为佛来思节夫人?然后架梯设题, 就可以推论出她的悲剧来自个人, 来自本阶级和那个资本主义社会。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篇8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重要性
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 提问在上课时间中占有着很大的比重, 充分利用好提问这一方式, 通过充满睿智、生动有趣的提问, 在教学中与学生有效互动,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听一门自己感兴趣的课, 其质量和效果是被动听课所不能比拟的。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环节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课堂上的一些睿智、生动的问题, 会吸引学生不由自主地跟随老师的节奏来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
2.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有艺术的提问, 会消除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排斥心理, 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思考, 积极主动地跟随老师的步伐, 强烈希望回答老师的问题。而适时的提问更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因为好动、思维活跃而产生的不认真听讲、上课走神等问题, 防止学生因为跟不上课程而丧失学习信心。
3.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问题和回答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环节, 通过这一环节, 学生对于教师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而教师也通过学生的回答, 了解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掌握能力, 从而调整教学的侧重点, 以保证学生对于课程的全面掌握。并且, 有艺术的提问更能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大有裨益。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环节存在的问题
提问的教学方式非常普遍, 但取得的效果却参差不齐, 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难易程度不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 提问的问题质量决定了提问环节取得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 许多教师同样提问, 但提问的问题往往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 简单的让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 困难的让学生想破脑袋也搞不清楚, 这种情况的出现背离了提问的出发点, 同时, 也导致学生失去了原有的学习兴趣。
2.问题的形式缺乏新意
问题的形式也影响着提问的效果。许多教师在提问时通常采用的句式便是“这样是不是”或者“那样对不对”, 给学生留有的思考空间很小, 学生只能做一个判断题, 而不是简答题。另外, 划分段落、总结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等许多传统问题形式的遗留, 也是造成提问质量下降的原因。
3.提问的学生主体分布不均
由于对学生回答质量的满意程度以及个人的提问习惯不同, 教师往往会对优等生格外青睐, 甚至按照上次考试的成绩排名顺序提问, 这就导致成绩稍差的学生产生“提问不到我”的印象, 从而不再思考问题甚至放弃听课。这是课堂教学中最不应该出现的, 也是教师应该尽量避免的。
三、提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一些建议
1.提高问题的质量和水平
教师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 除了要注重全面覆盖课程知识点, 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 保证学生对问题想回答、能回答。要找到课文中的矛盾重点, 例如在《皇帝的新装》一文的教学中, 倘若直接提问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那么学生可能会局限在故事的情节中考虑——皇帝的愚昧无知以及裁缝的欺骗。但是, 如果教师再加上“结合社会中存在的类似问题思考本文给你的启示”, 那么学生会受到启发, 联想到社会中有许多像皇帝和大臣这种言不由衷的人, 缺少像小姑娘这种敢于讲实话的人, 这就让学生打开了思路, 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文。
2.丰富问题形式, 调动学生积极性
生动形象的提问形式, 可以带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 这无疑是提高提问水平的又一因素。例如在《两小儿辩日》一文中, 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的前提下, 询问学生对两小儿观点的看法, 并据此将学生进行分组, 对自己代表的“小儿”观点进行证明, 并对对方的说法进行辩驳。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代表其中一方进行发问, 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最后根据当前的科学理论对两者的观点进行评论, 得出结论。这个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发问的环节中来, 不仅能够体会“理不辩不明”的道理, 而且让学生明白不能过分地依赖权威, 而要有自己的思考。
另外, 在课堂教学中, 要实现“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与“学生提问老师回答”相结合, 双向互动, 在弄清问题的同时,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活跃了课堂气氛。
3.在课堂提问中统筹兼顾, 顾及全体学生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坚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的原则。在提问时, 不仅要考虑到每个问题对于学生的难度系数, 而且要尽量做到覆盖整个班级, 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是课堂学习中的一员, 积极参与到讨论回答中去, 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另外, 还应注意在提问过程中减少对答案的标准化和模式化预期, 注意对不同意见的理解与保留, 防止对学生思维的束缚。经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与讨论, 实现对问题的全面理解, 提高学生对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问题最后答案的全面性。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迅速改变教师的讲课风格或者短时间内让学生适应新颖的课堂提问形式都不现实。我们只有在循序渐进中心存改革意愿, 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方式转变, 将工作做到前面, 把工夫下在平时, 不断提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只有这样, 才能打造一个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早日成才。
参考文献
[1].王成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 苏州大学出版社。
[2].汪新华《关于优化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梁丽《走向学生提问的课堂:意义与路径》, 《魅力中国》2010年第14期。
[4].彭民杰《论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篇9
一、以教师为主导——课堂提问的教师“主导论”
以教师为主导, 巧妙激活学生思维, 有效创设课堂情景, 以达到引人入胜的课堂效果, 即课堂提问的教师“主导论”。提问是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参与课堂活动, 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教学中, 教师的提问必须恰当运用语言, 以解决问题为目标,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迅速答问, 引发创造性。因此, 提问作为解疑析难的教学手段, 必须体现教师在语言文字运用上的教学技巧和方法, 其本身便是一种运用语言的课堂艺术, 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 具体表现在:如何提问, 提什么问, 对哪些学生在什么时候提问最恰当, 采取什么方式等。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创造性,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在提问语言设计与运用上精心思索, 巧妙安排, 有效到位, 注意其启发和引导功能。只有富于新鲜感和吸引力的课堂提问, 才会一步一步把学生引入预定的情境中, 使学生与教师在思维与语言运行上同步一致, 从而,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提问的学生“核心论”
成功、有效的教学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教师提问, 也必须以学生积极参与并有效地学习为前提。因此, 学生主体是提问有效的前提, 即课堂提问的学生“核心论”。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基础、思维水平甚至性格特征、反应能力等, 必须胸有成竹。这样, 教师才能利用学生已有的兴趣, 尊重学生学习愿望, 引导对所提问题的热情, 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原动力。这正是学生的认知不断完善、发展, 从不知到知, 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学习过程。否则, 就算教师精心设计、巧妙提问也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在课堂提问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还必须要求教师主动寻找与学生相契合的思维切合点, 要因材提问, 区别对待, 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 各尽所能, 各有所得。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 要让所有学生都有问和答的机会, 允许学生在不打乱课堂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随时提问, 与教师适度辩论, 甚至可围绕某一疑难问题进行短暂有序的课堂讨论, 然后让学生代表作结论, 这才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学生不断实践, 兴趣不断被激发, 不断积累知识, 进而在学习上会产生量的飞跃, 质的升华, 从而进入“有效教学”的境界。
三、依据教材内容——课堂提问的教材“基础论”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教材始终是其有力依据, 是保证其有效性的根本前提。教师要十分认真地钻研教材, 读精读透, 依据教材内容而设问提问, 即课堂提问的“基础论”。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通过提问, 以基础知识贯穿课堂始终, 以点带面, 扣重点, 攻疑点, 破难点, 在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素质。
首先, 提问类型的设置应以教材为依托。预习性提问要求学生能在教师布置的问题下提前阅读熟悉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复习性提问则是以教材为中心, 以教材所铺设的知识结构为重点;关键在于检验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课堂讲授中的提问设计, 更是教师在教授教材内容时的一种知识点择取, 目的在于有效调控教学进程;至于其他的书面提问或小组讨论答疑, 课堂辅导式提问等, 也应以解决教材中的问题为第一前提。
其次, 提问的思路既本乎教材又灵活运用。提问的天地是宽广的, 从字的多音、异读到字的形体、笔顺笔画, 词的构成、含意, 句子的构造及其表达效果, 句段间衔接照应, 作者思路、意图、感情倾向、语言风格等都可提问。但要有选择、有难点和重点。问题过难或过易, 就失去了思考的价值。提出的问题若太直, 层次太浅了, 就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的练习思考题, 不能照本宣科, 而应有所创新, 有所改造, 充分体现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问题应是学生在课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而又与课文、与以前学过的知识密切相关的, 力避与课本后的练习、参考书上的思考题重复。这就是适度新颖的原则。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智力起源》一书中说过:“可以看到, 一个人既不注意太熟悉的东西, 因为司空见惯了;他也不注意太不熟悉的东西, 因为和他的‘图式’中的任何东西都没有联系。”
围绕教材、紧扣教材进行提问, 是教师教学经验与技巧的体现, 强调课堂提问本乎教材, 并非就是教材的翻版, 仍有教师创造的空间。
四、巧妙运用提问方式——课堂提问的“艺术论”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巧妙地运用提问方式进行教学并非易事。提问是一种技巧, 是一门艺术, 即课堂提问的“艺术论”。因为课堂提问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些书本上的固定知识, 简单地熟悉课文的中心内容、思路结构, 而是借助其艺术化手段, 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智力。比如, 问题要有一定难度, 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子;又要注意新颖, 同一问题, 可从不同层面提, 从不同角度提, 要具有弹性、延续性, 由一个问题而导出许多问题, 形成一个问题网络,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层层深入。因此, 课堂提问艺术化, 是教学中提问的最高境界。
总之, 在课堂提问中, 教师应努力追求提问的艺术化境界。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娴熟的教学技巧和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求知欲, 对学生回答问题中反馈来的教学信息予以及时处理, 同时, 采取多种方式保证提问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材为依托, 有的放矢, 让学生有所收获。使教师在提问的科学严密等方面慎重、周详, 反复思考, 以总结经验, 逐步提高。
摘要: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必不可少。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克服传统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形势。
中学英语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10
一、提问的艺术
1. 眼看全班, 问题明确
眼看全体学生, 一方面引起学生的重视, 另一方面体现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的观察能力。如果一个问题提出后, 大多数学生面有难色, 教师就应意识到问题可能太复杂了, 这时就该把这一问题分解成简单句, 逐一让学生回答, 最后再归纳总结。另外英语课堂提问时, 学生多是根据教师的口头提问作答, 因此问题要具体、明确、简洁;相反, 若问题不具体、不明确、含糊其辞, 模棱两可, 学生就会茫然不知所措, 答非所问。
2. 提问灵活, 形式多样
教师提问时要根据具体目的和具体问题, 灵活地运用多种形式, 以达到预期效果, 虽然教师通过课前备课, 选定某个对象, 但是由于教师主观判断的误差及学生情况的千变万化, 特别是心理因素的影响, 回答不上问题。因此, 教师在英语课堂提问时, 要机动灵活地调整, 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知识。比如, 教师可以提出某一问题让学生共同回答, 也可以先提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 然后点名回答, 或者教师先点名, 再提出问题。
3. 时间适宜, 鼓励思考
提问中是否留出适宜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是影响学生回答问题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当教师等待时间从不到1秒增加到3~5秒时, 学生回答的内容就增多, 创造性思维的成分也增多。其间教师可环视全体学生, 用目光激励学生, 不要频频重述和追问, 这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当然, 等待时间的长短要根据提问的目的, 问题的难度而定。
二、反馈提问的艺术
1. 表扬
表扬是对学生能力的认可。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 要坚持表扬为主, 即使学生回答完全错误, 也应听他说完, 再给予评价。且要力求发现其中的一些积极因素, 给予某种程度的肯定。尤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特别表扬, 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 唤回他们的自信。
2. 鼓励
当学生的答复不得当, 或当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时, 教师应给予适当的鼓励, 提供暗示, 帮助分析原因。而不可冷眼相对, 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3. 引用
引用是一种间接的表扬, 在陈述答案或总结时, 教师如果能引用某位学生的语言, 则可起到比口头表扬更好的效果, 一句“Just as...said just now...”会使学生得到认可感、成功感, 唤起足够的自信而默默地为更高的目标努力学习。
4. 使用非言语行为
除口头的表扬和引用之外, 教师还可用手势、表情等非言语行为传达自己的评价。当学生回答不尽如人意的时候, 教师不能轻易否定, 决不能对学生的回答不屑一顾, 或者表现出东张西望, 不耐其烦的神情, 而应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给予鼓励, 微笑着用热情、信任的目光期待学生回答, 使学生消除对回答问题的恐惧心理, 从容自若, 发挥良好。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篇11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是人们对孔子教学方法的称赞。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认为,教师不仅要会教,而且要善导。如何“导”呢?他认为:“一要问,二要指点。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可见,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艺术性的提问呢?这就要求教师按教学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设计不同思路的问题,使各类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或教师的点拨引导,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一、无疑处激疑。教材中有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处于无疑的境地。若我们从浅处深问,在无疑处激疑,则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如《陈奂生上城》开头一句“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初读似乎一览无余:介绍了人物(陈奂生)。时间(今日)和事件(上城)。但细究“悠悠”一词,内涵极为丰富,可据此进行发问:你对“悠悠”一词如何理解?明确:①“悠悠”是心理描写,表现陈奂生物质生活改善后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②“悠悠”是神态描写。因时间尚早,陈奂生不急于赶路,写出了陈奂生走路不紧不慢、从容不迫的神态。③用语诙谐,为全文定下幽默效果的感情基调。因此,如从对“悠悠”一词的理解处激起,则效果不同。
二、发被性诱导。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提问时,可故意设置障碍。学生虽不能及时回答,但可令其有所发现。如学完《项链》后可这样提问:你更喜欢舞会前的玛蒂尔德还是10年后的玛蒂尔德?你认为丢失项链对玛蒂尔德是悲剧还是喜剧?你觉得玛蒂尔德与简,爱在性格内涵和对待命运的态度上有可比之处吗?玛蒂尔德对你认识生活有启发吗?这样就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可打破定式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三、层层设问,步步深入。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如《药》结尾处夏四奶奶上坟时,作者运用了“踌躇”“羞愧”“硬着头皮”几个词语。很多学生对此不能理解。对此教师可作如下引导:①夏四奶奶为什么会感到“羞愧”?明确:因为有华大妈在身边。②为什么华大妈不“羞愧”而夏四奶奶“羞愧”?明确:华大妈的儿子华小栓埋在路右边“穷人的丛冢”里,儿子属生病正常死亡,理所当然;而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埋在路的左边,是“违法”被处死的死刑犯,当妈的自然觉得脸上无光。感到“羞愧”。③夏四奶奶的“羞愧”举动说明了什么?明确:革命者夏瑜为革命献身,连母亲都不理解,何况其他群众。这就深刻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四、迂回设问。退中求进。有些问题涉及历史背景较复杂,让学生正面回答,效果不佳。若采用迂回设问的办法,则可达到退中隶进的目的。如《药》一文中革命者夏瑜的坟上出现的“花环”,学生不易理解,因为它涉及历史背景。教师可作如下提问:①联系课文看,花环是什么人放置的?明确:革命同志。②花环的出现说明了什么?明确:有同志者在。③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一花环?明确:表明革命者(夏瑜)的牺牲并不寂寞。回答至此,似乎问题已经迎刃而解,其实不然。还要设置问题④坟上不出现“花环”行吗?按说是可以的,这与“革命者的悲哀”这一主题是暗合的。花环的出现是因为当时的文化主将不主张“消极”,要求作品在暴露不足的同时要显出“亮色”(希望)。鲁迅先生在瑜儿的坟上“平添上一个花环”,是为了让读者看到“亮色”。这样迂回设问,才能把前因后果、历史背景说清楚。
五、创设矛盾,激起波澜。针对某些特殊的问题,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因此,若能在提问中直接引起对立意见,则其激疑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如在分析《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时,可作如下提问:①结合课文,分析概括出玛蒂尔德具有哪些性格特点?明确:爱慕虚荣、诚实守信。②玛蒂尔德集爱慕虚荣与诚实守信于一身,是否矛盾?明确:不矛盾。人的性格是发展变化的,玛蒂尔德的性格变化有一明显的界线,丢失项链前她确实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丢失项链后,为偿还债务,玛蒂尔德“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变成了一个诚实、勇敢、吃苦的劳动妇女。这样,通过激疑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并解决它,就教会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多元解读。
总之,善教者,必善问。讲究课堂提问艺术是每个优秀语文教师的必备技能。但是,在具体运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问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受到激励,感到振奋,真正做到“善学,师逸而功倍”。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空。提问的目的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因此,设问应注意启发性,要创设“愤”、“悱”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其产生极大的学习内驱力,并做到“因材施教”。
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12
一、启发式提问,引导思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需要讲究一定的启发性,即在传授知识与信息时,不直接告知学生们现成答案或结果,而是通过提问或谈话方式,带领他们逐步探寻,自主发掘结论,提高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提问通常包括如下内容:1课堂提问应能调动学生求知欲,使其主动思索,积极答问;2教师提问应基于同学们独立思索上,以问题开启思维,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3倘若学生难以完整说出问题答案或无法明确说清结论时,教师可巧妙的运用启发性的话语或问题,逐步引导,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如教学《春》时,引导学生品读语言,选出自己感觉最美最喜欢的画面,并突出喜欢的词句及其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于是学生认真阅读,纷纷举手,说出了自己喜欢画面与语句。1有的学生认为“春花图”这句话写得好:“野花遍地是,杂样儿,……还眨呀眨的。”它描写了百花盛开之景。教师启发:此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通过这些手法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花儿怎样的特点?生:拟人与比喻手法,给人调皮、可爱的感觉。继续诱导:是否可用文中的一个字加以概括。生:“闹”。师:嗯,这里的闹含有“喧闹”与“热闹”之意,写出了春天百花争艳斗艳,多姿多彩之景。2有的学生喜欢春草图,觉得这句写得好:“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绿绿的。”让人觉得小草有很旺盛的生命力。提问启发:为何说“偷偷地”?生:这是作者不知不觉间才发现的。……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品读,再通过启发式提问,诱导学生深入探究,理解深层涵义。
二、递进式提问,层层深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自身能力有限,认知水平的发展程度不同,教师提问需要讲究梯度,进行递进式提问,即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将一些有难度较大或比较深奥的问题,巧妙的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或问题串,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将学生思维引向纵深发展,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得到”,发掘问题本质,认识教师的整个思维过程,把握思考方法。如在新知导入、新知探究、总结归纳等环节,教师可运用递进式问题,适当地降低思考难度,促使学生积极思索,层层递进,逐步解决小问题,进而突破“大”问题。
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联系前后文思考,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梳理文章结构,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情感,感受父子深情,教师可设计问题串,逐步引导与启发,让学生深入思索与探究,发掘事物本质。比如1为什么作者偏重背影描写,并且将平凡的背影写得如此感人?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看法。2倘若删去祖母的亡故、父亲丢职、徐州相会等叙述,只留描写背影的这些文字,表达效果是否一样? (不一样,这是背影描写前的铺垫,渲染悲凉气氛,也初点出作者对父亲的同情以及父亲对“我”劝慰、爱护与体贴) 3如果将最后一段删去,对本文是否有影响?等等。这样,通过层层提问,让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由表及里,思微知著,深切体会父子深情。
另外,还有开放式提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阅读教学,教师需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独特的阅读理解、感受以及体验,营造民主、开放、活跃的学习氛围,而并非以教参解读或者教师个人观点来束缚学生思维。所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提出一些开放式问题,不追求唯一答案,鼓励学生结合原有经验与知识进行多角度思索,提出不同的看法、独创性解决方法,打破封闭式提问,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让学生敢于大胆猜想与质疑。此外,还有比较式、反问式、举例式、因果联系式等提问方法,需因实际而定。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08-08
语文课堂教师提问艺术08-16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07-07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技巧论文10-06
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研究10-18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05-28
创新中学语文课堂教育06-26
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艺术班语文上学期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第二周08-08
中学语文的导课艺术09-02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