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技巧论文(共12篇)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技巧论文 篇1
课堂提问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 又是一门教学艺术。提问过程就是信息反馈的过程。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提问反馈的信息, 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 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课堂提问技巧, 这样可以增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使课堂提问更有成效。
一、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
设计提问应注意问题的“五性”, 即问题的趣味性:提问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学生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发起来。问题的“目的性”:设计问题时, 应服从教学的目标, 考虑使学生学到什么, 思考什么, 形成何种能力和品质。问题的科学性:提问不能有知识性错误, 要符合逻辑, 做到条理清楚、主次分明、范围适中、语言规范、概念准确。问题的启发性:回答启发性的问题不仅需要记忆力, 还需要分析、对比、归纳、综合的能力。问题的针对性: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二、设计恰当的问题难度与坡度
设梯度,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设计一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 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降难度, 增强学生信心;挖深度, 探索学习规律;抓广度, 促进整体发展。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疑问, 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 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性和方法的手段。教师要提供学生必要的智力背景, 或作知识铺垫;或启迪学生根据已知的去开拓未知的;或进行示范讲解, 教师“举一”令学生“反三”, 实现学习的迁移。
四、积极评价, 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导善控, 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教师要用善意的亲切的微笑、充满期待的眼神、激励鞭策的手段、劝勉温暖的言语, 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 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品尝成功的喜悦, 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尽说。
五、教会学生质疑提问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让学生参与课堂提问, 才能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 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首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其次, 要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基础的方法。
关键词:课堂提问,手段,技巧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技巧论文 篇2
苏联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
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如何才能使提问“精炼”呢?我想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二)课堂提问重度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
首先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其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思维量,而不能是简简单单的用“是”、“对”、或“不是”、“不对”来回答的问题,因为只问“是”“非”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衡量学生的知识质量都是不利的,在“是”与“非”的判断中必然有侥幸答对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存在有侥幸答对的心理,养成不愿积极思考的不良习惯。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各不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教师提问时就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最后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大语文观,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课堂提问重情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技巧论文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11
语文课堂通常被认为是最有意思的课堂,语文课堂提问,历来被称为一门艺术。因为它不像数理化那样,需要一些概念的理解和很多的习题演算。语文课堂就是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来鉴赏某些文学作品,来谈谈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大家聊一聊,说一说。所以,想象中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很唯美的,很活跃的。事实并非如此,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依旧不够有生气,随处可见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唾沫飞溅,可是举手回答的人寥寥无几,这个在高年级段表现得尤为明显,高年级的课堂常常是教师的设问:即自问自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为什么会这样?我作了一番调查,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提问时没有讲求提问的艺术。教师课堂提问的方法很重要,课堂上教师提问方法正确得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语文课堂上该怎样为师生对话搭建一架梯子,打破这种沉闷的课堂模式呢?我总结了以下几个心得体会:
一 、提问要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情境,形成共鸣
在特定的语文文本中,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将心比心,形成共鸣,从而更好更全面地来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在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时候,我最先问的是辛弃疾在此词中表现的是怎样的感情?几乎没有学生举手回答,于是我点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他们的答案大多数都是辛弃疾很爱国想建功立业等之类的感情,对于辛弃疾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感情没有理会。于是我紧接着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弃疾,你很热爱打篮球,并且你也觉得自己可以在本次的班级与班级的小组赛中肯定会表现出色,所以你很想参加。可是因为你的某次无意之举得罪了体育委员,于是他就不让你参加,你会有怎么样的想法想倾诉给我们听?”问题一出,因为是自己喜爱的话题,学生便来了兴趣,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大家瞬间就知道这是很郁闷的一种感情,为何郁闷?因为自己喜爱的事业却没机会去实现梦想,因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些答案就顺理成章地出来了。这一次的课堂实践证明,由情境带来的提问会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能够使学生充分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深层思想感情。再比如我在教学《斑羚飞渡》时,讲完了第一对斑羚飞渡的场景后,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人类自身有这样催人泪下的感情吗?”有学生讲到了韩红的歌曲《天亮了》所歌唱的伟大父母之爱,在生死一瞬间,父母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也有学生讲到了某个父母割肝救子的故事,让孩子重获生命。这种体验式的问题让学生拥有的是与文本充分对话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学生走进斑羚的心,感受到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感人的人性光芒,对照人类,反思自我,从而构建起来的是崭新的理解与感受。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为了掌握知识,而是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本来价值。我想这样在老师提问的带领下思考的语文课堂才是内在与知识融为一体的课堂。
二 、提问后要有启发思维的再提问,活跃思维
有许多教师认为语文课最主要就是知识点的灌输,一堂课下来,只是纯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知识要点的讲解,问题刚刚提出没几秒,就示意学生回答,事实上至少三分之二的人可能连问题都没听仔细,你说你怎么让人回答问题,更别奢望有人会举手与大家一起来探讨他对文本的理解了。也有教师说了,我问了问题,哪怕再给学生十分钟时间思考,也还是没人举手回答的。我觉得这就是问题关键所在了,作为教师,面对学生遇到问题回答不出来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再次发问是十分必要的。这里说的再次提问,绝不是简单的将问题重复。而是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再次启发式地提问,帮助学生完善思维的过程,为回答作准备。
例如,教学《曹刿论战》一文,这篇课文提到了乡人和曹刿的对话。我就问学生:“文中乡人的问话起什么作用?”因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透彻,这么一个问题的回答大多数都是泛泛而谈,并没有涉及到关键。这时候我针对学生的学习程度再次发问:“要理解这句话出现的作用是什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这句话从课文中抽出,体会文章意思有没有区别。”于是学生比较有这句话和没这句话的文章的最大区别在于,有了这句话,读者便可以清楚地知道“曹刿请见”的原因,他是为国才去的。另外还可以再启发提问,对待国难的态度,乡人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曹刿是忧国忧民积极参与,从这一比较中学生可以很清楚地明白我最初提问的答案了,原来乡人是起了一个衬托曹刿形象的作用。
再如,今年我刚接手新的班级,在教学初期,因为对学生的程度不太了解,在教学《苏州园林》的时候,我问,这篇课文用到了哪些表达方式?因为学生对于“表达方式”这一概念认知不清楚,问题抛下去,竟然没人理我,终于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的也是比喻拟人等文中用到的修辞手法,所以我给学生解释了什么叫做表达方式,它与修辞手法的区别,这时候学生对表达方式有了一种认知,再次阅读课文进行思维,寻找回答我提的问题的答案,有的找到了描写,有的找到了议论,之后的课堂回答气氛较之前好多了。
三、提问要注意拓展延伸课堂,设置悬念
课堂应该是学生思维延伸、师生思维碰撞的场所,如果教师用一种整齐划一的教学设计、整齐划一的思维方式去规范学生的头脑,那么久而久之,学生所拥有的不再是自己的思想,这岂不可悲?更何况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生龙活虎的有个性的青春少年,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还要注意拓展延伸。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目的是达到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在课文中经常能见到这样一类文章: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或是表达需要经常将文章的某一处写得比较简洁,甚至进行省略,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教师应适时抓住这些“留白”的地方进行拓展训练,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我们如果合理利用这些有利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长期训练下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将会有长足的进步。
以《范进中举》一文的课堂提问为例,在对文章主题分析时,大多数的老师可能会以范进中举为分水岭,以他前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周围人员对他态度的改变来概括主题,比如胡屠户张乡绅的前倨后恭,通过周围人态度的改变来体现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我在备课的时候通过仔细阅读,发现文章中还是有留白之处的,我注意到了文章中范进的一些亲人都有出场,有范进的老丈人老母亲妻子,唯独没有提到范进有无子嗣。要知道这是在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最讲究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况且据文中描述范进已经不再年轻了,至少是四十岁以上了,可是这样的年纪为啥没有一男半女呢?这是为什么呢?是作者的疏忽吗?我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把在研读课文时发现的这个问题提了出来,马上就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很想知道这其中的究竟。也很想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讨论大致统一得出这样的结论:范进正是一门心思地想通过科举考试这条路来实现荣宗耀祖的梦想,甚至连最最重要的生孩子这件事都没空去做,蹉跎了岁月,足以见得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多深。这样非拓展延伸的提问,对主题的探讨又深入了一步。所以一旦高中,喜极而疯也是常理之中了。我想通过这样对文章中留白之处的研读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肯定能起到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再比如上《出师表》一文的时候,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诸葛亮这么忠心耿耿、情真意切地写完《出师表》后,带部队北伐去了,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他成功了没有吧,那到底结果如何呢?今天老师就用一首诗歌来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出示了杜甫的诗歌《蜀相》,让学生从中寻找答案。学生要得出诸葛亮北伐是否成功的答案,必须得先读懂这首诗歌才行。这样的问题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增长了课外古诗的积累,当学生们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句时,相信对诸葛亮这种英雄情怀又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和理解了吧。
四、提问需要有梯度地螺旋上升,先易后难
在课堂提问中,我们还要注意从学生、教材的实际情况出发,使问题的提出难易适中,深文浅问,浅问深究,直事曲问,使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苹果摘下来,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说,如果问的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提问过程中,我们要像《学记》中所说的那样“善问者如伐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处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这就是说,我们教师在提问题时,就像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易砍的地方砍起,随后再砍木材的关节。
还是以《范进中举》一文的课堂提问为例。这一课在讨论文章主题和人物形象的时候,我就从范进中举后发疯这一相对好理解的高潮阶段讲起,先问了这几个大众化的问题:“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发疯?当时他重复说了哪些话?(好了!)”顺着学生的回答,再问稍微绕点弯的一个问题:“范进中举后是什么‘好了?‘好在哪里?中举前又‘坏 在哪?”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阅读思考,很快就得出:中举后的范进一切都好了。有银子、有房子、有米、有鸡,有酒喝,还有权势。中举前生活一贫如洗,穷困潦倒,整日饥肠辘辘,邻居不理睬,岳父任意辱骂。此后再进一 步引导深挖:“造成范进中举前后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悬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说:封建科举制度。爬上去的就有钱有势,爬不上去的就潦倒一生。如此巨变,难怪他会乐极生悲,癫狂发疯,可见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制度的产物。文章
讨论到此,通过三个步骤提问来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牢固掌握夸张、对比、讽刺等艺术手法,这些问题学生都理解到位了,课也就可以结束了。
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我国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启发式提问教学。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知,只在每事问。”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就是教师要会提问。而好的有艺术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明确了提问的作用、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课堂模式才会避免“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才会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这样,“教”与“学”、“师”与“生”的积极性都发挥起来,“教材” 与“教法”的潜在魅力被挖掘出来,和谐统一,教学结构也就得到了优化。
[参考文献]
[1]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2014.
[2]王世群.中学语文教学艺术研究与实践》.重庆:重庆出版社出版,2006.
[3]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
[4](美)丹东尼奥(Dantonio,M.)等著,宋玲译.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2006.
[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
[6]曾令格.中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技巧论文 篇4
一、面向全体
提问要面向全体,照顾大多数学生,不能老是指向几个“得意门生”,不要让少数“尖子生”挡住多数学生的思路和言语,特别要鼓励中下等生大胆发言。应该给各种层次的学生以“出头露面”的机会,这样才能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例如,在欣赏作品《伏尔加船夫曲》时,让学生边聆听边思考:“音乐的力度有什么变化?”这问题对于一般层次的学生都能回答:“从弱到强再到弱。”所以回答的机会就给他们。当然这种问题质量不是很高,必须通过更高层次的提问:“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化,描绘了纤夫怎样的情景?”这种探询,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促使他们进一步去认识和分析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力度层次的演变,形象地描绘了纤夫们拖着沉重的货船,迈着艰辛的步伐,由远而来、复又远去,直到最后消逝在远方的情景,深刻地领会了主题思想,从而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一节课中都有所表现,有所收获,使学生之间相互激励,相互补充,培养整体意识。
二、问中有导
作为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是一种智慧的发掘、灵感的启示。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和神秘感,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兴趣,应是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要勾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对音乐的好奇心,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音乐。因此,课堂提问首先要立意鲜明,不要提一些简单的、毫无想象力问题,如:“是不是?”“喜欢不喜欢?”“这音乐好听吗?”等。有时,语言的神秘和具有暗示性的提问设计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这首乐曲老师听过多次,但每一次的感受都不同,不知为什么?”“有人说这首乐曲第一次听和第二次听的感觉完全不同,不知你们听后感觉怎么样?”“这首乐曲我非常喜欢,但总有一点遗憾,大家听一听,你们能找到使老师遗憾的地方吗?”学生的腰板挺直了,耳朵支起来了,眼睛睁大了,注意力集中了,当然,想象的翅膀也展开了……其次,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要有层次,丝丝入扣且前后呼应。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如:在《送别》一课我是这样设计提问层次的:(1)你知道哪些有关送别的歌曲或器乐曲?(2)你经历过送别吗?谈谈当时的情景。(3)请同学们从三首不同风格的乐曲片段中挑选一首为国画作品《送别图》配乐,并说出理由。(4)最后小结:虽然每个人的经历不同,送别时的情绪也不同,但相同之处是什么呢?这样的提问设计有层次,逐渐深入,启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也丰富了音乐内容,更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感受体验
如果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是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让学生感受乐器音色。比如《渔舟唱晚》,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喜欢在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前提问一些问题,如:“这是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你能听出它们区别在哪儿吗?”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关注老师播放一首乐曲会要求我们干什么?而不会太关注乐曲本身,或者学生在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时,他们往往注意到乐曲的区别,对于乐器音色的区别学生即使能够意识到,却不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如果教师从学生的感受体验入手,如:“这首乐曲由不同乐器演奏出来,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说出了两种乐器音色的不同,这样不仅使学生区分两种乐器不同的音色并表达出来,而且由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在头脑中回忆分析两种不同乐器在演奏这首乐曲时的区别。如果再次欣赏这首乐曲时,学生对这两种乐器的音色就会更为关注、印象会更深。因此,这样的提问方式能够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促使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达到我们学习音乐的目的。
四、深入浅出
在很多的音乐课堂上,当学生欣赏完一首歌曲时,老师就问“歌曲好听吗?想学吗?”学生就机械地回答,“好听,想学”,这样的问题没有意义,没有深度,这样的提问方式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很被动。听完歌曲后,如果老师问:“有什么感觉?”这个问题就比较广泛了,学生可以说出自己多方面的感觉:比如节奏、速度、旋律、情绪等。而说到游戏歌曲、网络歌曲等,这就要教师跟着学生走,学生比较主动,当学生谈到“歌曲好听”时,教师就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提问:“好听在哪儿?(为什么好听)”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能够促使学生从更深层次去考虑问题,把学生思维引导到歌曲上来,学生能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时,不知不觉对歌曲进行分析:节奏欢快、歌词好听、旋律优美……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
五、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年龄特征,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例如:在欣赏《拉德茨基进行曲》前,如果先提问乐曲作者或音乐体裁、音乐要素,学生就会张口结舌,解决问题也很被动。先放音乐,听完曲子后问学生:“你们听过这首乐曲吗?你在何时何地听过?”学生们就很兴奋,畅所欲言。有的说:“我在颁奖典礼上听过。”有的说:“我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上听过。”还有人说:“我哥哥结婚时就播放了这首曲子。”趁他们兴致勃勃之际,我问道:“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场合放这首曲子吗?”这样,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很自然地就引到分析音乐要素这个教学环节中。
六、语言变化
教师提问的语言要富于变化,根据课堂的情绪,问题的难易,使用不同的说法和高低适度的语调,这显得亲切、自然,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大胆发言。如:“哪位同学来试一下……”“谁能告诉我为什么……”“哪位同学想好了……”“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大家想过没有……”“这个问题我也说不好……”等。同时,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和对学生的要求,一般宜先提出问题,给学生留出思考准备的时间,不可搞“突然袭击”,先放音乐,听后突然提问,请学生马上回答,使得学生不知从何谈起,要先向全体学生提问,再指定个人回答;要培养学生独立回答问题的习惯;要求学生语言表达完整、清晰;要适时给予肯定、纠正与补充。
七、提问时机
首先提问不能滥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提问,用在关键处。切忌随意问比如“好不好?”“对不对?”这样一问齐答的方式要设计一些让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经过动脑筋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同时提问又不能完全拘泥原设计,要根据课堂上反馈的信息作必要的调整,对于有争议的问题老师不应墨守成规,一问再问逼学生就范,而应表扬学生的创造性,尊重并引导学生的看法。其次提问的内容要适度。提问不能使学生无动于衷或百思不得其解,有时候老师提出的问题超出大纲规定的范围、超出学生已学的基础知识或提问过于复杂都不合适,那样会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不利于提问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最后提问后释疑的时机要恰当。一般教师在提问后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学生,而要让学生充分思考解答,讨论甚至争论,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释疑不能拖得太久,那样会使学生兴趣索然,要掌握时机恰当运用。
总之,课堂有效提问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启发全体学生迅速进入思维过程,积极主动思考,发展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同时,教师的课堂提问也是一门学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有效提问也一样,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体进行精心设计,在“善问”、“巧问”的同时,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显国编著.课堂提问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2]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出版.
[3]丹东尼奥(Dantonio, M.)等,著.宋玲,译.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4]曾令格著.禹明,主编.中学音乐教学活动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5]邵祖亮,编.中学音乐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是音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课堂交流的一个重要环节, 良好的提问艺术能优化课堂教学, 使师生之间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 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课堂,有效提问,艺术与技巧
参考文献
[1]刘显国编著.课堂提问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2]齐易, 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出版.
[3]丹东尼奥 (Dantonio, M.) 等, 著.宋玲, 译.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4]曾令格著.禹明, 主编.中学音乐教学活动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探究 篇5
重庆市合川区燕窝镇炉山完全小学 唐 胜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精彩的提问能够很好地诱发学生思维,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措施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和深入,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思维培养,重视语文知识的实践和创新,是文科知识的重要工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精彩的提问能够很好地诱发学生思维,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笔者结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实践谈谈个人看法。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现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是教与学双方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有效方式,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并实践运用。但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却很难令人满意。“满堂问”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课堂提问质量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提问流于形式,问题过于模糊简单;二是缺乏思考时间;三是学生没有参与回答问题的热情;四是对学生回答评价不足;五是缺乏师生交流,学生不主动问。
二、提高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措施
(一)问得“准”
问得“准”是指问题需要精心设计和合理的安排。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提问效果的优劣,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提问的效果又主要取决于问题的设计,所以我认为要提高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性的基本就是设计课堂提问。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提高课堂提问艺术性。使课堂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问题设计准确。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教师备课时,要认真钻研课程目标,吃透教材,根据教学目标,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避免空问、泛问、随意问。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课堂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他们需要的问题也不同;作为教师,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问题设计要注意适度,问题的数量和密度要适度,教师在一堂课中不宜设计太多的问题,部分语文教师上课提问太多,让学生应接不暇,也无法深入思考;我认为一堂课的问题应当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层层深入展开,最好不要超过10个。问题设计的难度要适宜,难度太大和太容易的问题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始终以全班学生为主体,让他们都有机会处于“探索者”的位置,使他们问有所思,思有所得。
2.提问时机要准确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首先要注意教学情境,要真切掌握教学的环节,选择恰当的提问时机。如在课堂导入时,应该尽量激趣诱思。联系生活实际,把抽象的课堂知识与生动的现实内容联系起来,形成问题悬念,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发问的语气声调要清晰,抑扬顿挫,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词,在关键词处要用重音读出,用词要准确,提问的句子应该做到文通字顺。教师发问时要一个一个问题提出,不要一口气提出几个问题,以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
(二)问得“变”
所谓问得“变”,指的是提问的形式要多样,不能太单一。同样的问题,采用不同的问法,效果也不一样。我们应该通过不同的提问形式,既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各种文体的欣赏方法,又让学生在期待中主动进行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语文课学习的新鲜感,增强语文课教学的感染力。提问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各种方式的使用和效果,合理将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增加提问的艺术性。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曲问,提有效之问,化直为曲。二是追问,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之后,结合学生的回答层层递进的追问下去,直到学生认识深刻为止。三是逆问,采取不直接问为什么,而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来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四是深题浅问,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所以对一些比较艰深的教学内容,要进行“深题浅问”处理。
(三)问得“趣”
所说得“趣”,就是指所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味性。追求乐趣是人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是每个人的愿望。提问时创设情境,融入生活,语言幽默,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从而主动思考、自主寻找答案。如果运用夸张、犀利、新奇、具有娱乐性的语言进行提问,就会让普通的问题充满趣味,从而使学生在惊讶快乐中进行思考。
1.创设情境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时代特点等因素,故意制造一个个让学生主动提问质疑的机会,创设一些问题可能产生的情境,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启发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和见解。
2.融入生活
将生活引入课堂,同样会使问题更具有趣味性,加深学生对课文和重点词句的理解。比如,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的时候,我提问学生:“人与人一般都是在家门口告别,为什么等到李白上船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别呢?”问题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同时也使学生明白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的知识和经验来对照解读诗文的内涵。
3.幽默的语言
风趣幽默的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紧张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兴奋的状态下进入学习佳境,保持持久的学生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在提问中使自己的语言具有一定的幽默性,那么学生将会更主动的去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从而增加提问的艺术性。
(四)问得“活”
1.问题答案灵活
问得“活”是指问题答案的呈现方式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朗诵、辩论、书写、绘画等都可以。我们可以将各种活动引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草船借箭》的故事性很强,如: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是什么?诸葛亮为什么可以借到箭呢?文中的对话分别体现了几个主人公的什么性格?。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让接受提问的学生一起将相关情节表演出来,其余的学生充当观众对他们的表演进行品评,从而加深学生对人物心理以及故事情节的了解和掌握,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问题思路多样
“活”还指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多样而不是唯一的“活”还指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多样而不是唯一的,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能够有理有据、忠实文本的回答,就应该给予鼓励。这样有利于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技巧论文 篇6
关键词:数学课堂 提问技巧 教学艺术
一、数学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重点
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每个教学单元都有其重点,堂课提问应该围绕这些重点进行。好的提问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学中有时候一句赞誉学生的话,就像精神营养剂一样,能够激发后进生的学习信息,让那些好学生做到更加有信心学习,能够焕发全体学生的精神面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围绕教学重点,实时提问,为了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师要善于设问解疑,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求知欲望的促使下积极地开展思考活动,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消除自卑、增强自信,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在提问过程中逐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数学知识的应用,改变观察问题的方法,培养浓厚学习兴趣。教师要以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观念促进教学改革,通过有效的提问,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兴趣调动起来,实现以数学概念教学为基础,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反复练习,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提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小学数学教师要针对孩子们不同的心理特点,实时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至关重要。首先要通过符合学生实际的有效提问,逐步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自信心,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可打消积极性。通过有艺术性的恰当提问,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教学中获得快乐。教师要十分注意使用恰当的引导方法对待每一位学生,以激发孩子们的数学思维意识。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需对全体同学的综合情况全面分析和正确把握,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实际需要,掌握好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能问得太平直、太浅显,那样学生几乎不用通过思考就立即回答,整堂课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这样的提问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任何益处。而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则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就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教学也没什么好处。
三、通过提问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好的提问,进一步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把数学教学内容与生活化教学情境融合在一起。恰当而实时的提问教学法的优点,是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缺点是一般适合单独辅导和个别教育,占用时间较长。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强化数学应用意识,鼓励小学生以新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及时发现和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尽可能提高教学实效。为了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课堂提问,让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体验成功,进而达到爱学习的目的。课堂提问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呈现教学素材,注重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着重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革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观念具有重大意义。教学方法要灵活而艺术,让数学教学在学生愉快的体验与参与过程中共同完成。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具体、特殊情况,要关心学生,这既是数学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实现成功教学所必须的,对那些其它课学习成绩优秀而数学成绩稍差的学生,要当做重点对象培养其数学能力的发展,带动全班同学努力学习数学,共同进步,有效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环境对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加形象化地理解数学知识有很大促进作用,恰当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提问和回答问题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的勇气,从小磨练意志、树立攻克难题的决心,培养勤学苦练的顽强斗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化素质教育理念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注重回答问题及其评价的有效性
上课提问之后才能很好地组织讨论,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恰当的评价,全对的,要肯定其成绩,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全错的,教师要耐心倾听,让学生把话说完,并设计好纠错方法,及时更正,同時要注意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切忌对学生回答只用“好”“对”“不对”之类过于简单的评语一评了之或作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评价,甚至不作评价。而客观而恰当的评价语言不仅仅是由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决定,更为关键的是由教师的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心理品质决定的,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切记不能把个人的情绪掺杂到一起,千万不要有任何私心,基础教育最重要的是共同配合,协调发展,教师只有把自己的高素质渗透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在孩子们中间树立起威信,才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建立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欢乐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满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要恰当而及时给予学生鼓励,让客观的评价语言在孩子们心灵上燃放出强大助推力,千万不要以为是小学生,就随意批评,那样只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打消积极性。
五、应用多媒体优势提高教学艺术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把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技术有效结合起来,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利用网络等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可以对数学难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去探索一些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共同参与构建研究探讨性数学课堂,先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质疑。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培养数学思维方式的途径,为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发展奠定基础。数学教师必须以良好师德和高度责任感加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索,培养小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创新思维,实施情境化教学,争取做到以教促学,共同参与探讨,有利于研究探索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与同学们交流,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这一切可通过构建新型教学环境实施,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
六、结束语
语文课堂的提问技巧 篇7
因此,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 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 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 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 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 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抓住契机, 设置矛盾, 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 不是一开始就兴趣的, 为此, 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 抓住突破口, 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 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 (问题) 时, 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 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 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 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 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 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
二、提问变直为曲, 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 启发性就不强, 久而久之, 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 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 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 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 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 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 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 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 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 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 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 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 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 在这个时候, 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 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 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 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 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 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因此, 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 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 化难为易, 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 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 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 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 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 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 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 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 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 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地问,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变色龙》一文, 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 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 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 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 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 既拓宽思维的空间, 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 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 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 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问”, 让学生想得“深”, 想得“广”, 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 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篇8
一、课堂提问的技巧
“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又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由衷地感到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恰当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以引导学生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探究研习的目的。
1.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问题。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在语文课堂上设置疑问,在围绕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下,应先从简单的问题问起,然后一步步问到核心问题。这种方法叫做“剥洋葱法”,一层层地深入分析,直到把问题剖析透彻为止。有些问题是由局部到整体组成的,可以先从一个个小问题入手,然后把各个小问题的答案综合起来,概括出核心的内容。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如讲授课文《沁园春·雪》,如果老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回答。老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如:(1)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2)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3)歌颂今天的哪种人?(4)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又如讲授小说《范进中举》一文,在要求学生理解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也应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对比,学生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
2. 巧选角度,变中求异。
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时,我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我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同学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3. 应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衔接。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设置问题时,选择恰当的时间,恰当的环节,才能体现问题的价值。精妙的提问,通常是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疑问时必须考虑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跨度和衔接。
跨度太大,学生思维不全面,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反而弄巧成拙。跨度太小,失去挑战性,学生不感兴趣,白白浪费课堂时间。所以有人提出“跳一跳摘桃子”的说法,就是说你既要让他吃到桃子,又不能轻易地让他吃到桃子。因为设置问题跨度大,若长期“只跳无桃”,学生就会渐渐失去积极性。而跨度太小,不用“跳”也能吃到桃子,学生自然就懒于思考了。
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把握好跨度,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就像走台阶一样,必须一步一步走过去。而且“台阶”还不能太高,否则一级台阶跨一大步还过不去,就很难再往上爬。不仅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跨度要适中,几个问题间的衔接也很重要。课堂提问,不能只是简单地把几个问题罗列在黑板上,还要使问题之间衔接得天衣无缝,不着痕迹地把问题与问题连在一起。
4. 提问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方法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在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他们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背影》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父亲”的精神品质可否在自己的父亲身上找出来?又如学习了《愚公移山》中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阔”,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发展,有些还能对学生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
二、课堂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 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向学生提问,一定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教师提问只让尖子生回答,时间久了,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把自己看作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实际上是让多数学生机械地接受(有时甚至是不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是有悖于启发性原则的。因为启发性教学并不能只看形式上的有问有答,更要看它的实效,即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或不好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 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有的教师问题一提出就立即点名,学生来不及思考回答,教师马上又点另一个人,更有甚者,先点名后提问。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心情紧张,思路堵塞,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害怕提问的心理。研究表明,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与“第二等待时间”。所谓“第一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问题。“第二等待时间”是指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一段时间,这样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因为学生可能要做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改变回答。上述第一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了思考的时间,第二等待时间使他们完整地做出回答,而不致打断思路。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9
一、在新旧知识衔接处提问
新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出上引申和发展的, 在新、旧知识过渡的时候, 教师通过设计适当的铺垫性提问, 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 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达到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古诗前, 提问一下学过的以前的古诗, 对学生知识的迁移很有帮助, 并可以使他们的知识纵向联系起来, 便于记忆。
二、在教学重点处提问
学生的思维只有在活跃的状态下, 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因此,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防止所提的问题含糊不清, 过难、过偏或过于简单, 要做到问而生思, 答有所得, 才能开拓学生思路, 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能力, 提出深浅适度, 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 在教学《猫》这一课时, 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猫的特点。教师可以这样问:“课文写了猫的什么?”教师抓住最能体现猫的特点的关键词句进行提问,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了解了这个规律, 教师在提问时就会抓住重点,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在教学重点处设计启发性提问, 既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在教学难点处提问
针对教学难点设计指导性提问, 可以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 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火烧云》的难点是让学生体会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和形状变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进行反复读, 以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在课文的优美情景处提问
提问要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述的世界里, 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作者的思想, 达到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例如教学课文《鸟的天堂》, 文章写得十分优美。课堂上借学生的质疑:“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积极地各抒己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 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学生通过朗读, 大胆想象是风吹、鸟动、新发的嫩芽、阳光的照耀、绿叶本身孕育的无限生机……教师用提问的方法, 引导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例如:关于“真是一株大树”一句, 学生读时习惯强调句中的“大”字, 实际上作者强调的是“一”株大树, 所以要启发学生朗读时读出“一”株大树。读好这句话, 读出榕树的大,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朗读的感受, 说说为什么这样或那样读。在学生置入文章的情境中时, 就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最佳时机。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技巧 篇10
一、精问, 激趣创境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一个理想的问题, 应该具备三个特点:问题形式自然简明, 文字叙述一目了然;问题内涵隽永丰富, 能充分体现本质特征;问题难度适中, 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遗憾的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笨问题”太多, 一些毫无价值的连环问、满堂问等, 常常充斥于教学过程。笔者曾经听一位老师讲《纪念白求恩》一课, 教师问:“白求恩是哪个国家的人?”哗———学生齐刷刷举手:“加拿大人。”因为文章第一句清楚地写着:“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又问:“多大年纪了!”哗———又齐刷刷举手:“五十多岁了。”……老师把课文中的句子依次“改造”成一个个问题。整节课老师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提, 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 课堂气氛看似热烈, 但效果如何, 可想而知。毫无价值的提问只能让课堂教学变得平淡无味, 而精当的提问却能使平淡的教学波澜顿起。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和加工教材, 对教学内容做到取舍有度, 在教材和学生空白点处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问题。同时, 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适学生的课堂心理, 激励学生走向“问题尚未解决, 同学仍须努力”的尝试探究之路, 在思维不断“碰壁”和“激荡”中, 让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智力、张扬个性, 唤起创新的欲望。
二、巧问, 曲折生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这番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 而且强调了“巧问”。巧问的精髓在于“问在此而意在彼”, 学生的思维“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 这种提问方式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兴趣。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愚公移山》一文时, 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一句中的“孀”字与“遗”字的含义, 也没有直接问其义, 而是巧妙设置情境, 提出问题:“愚公的邻居, 那个七八岁的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 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开始被问住了, 看看课文释解, 才恍然大悟:“这小孩没爸爸!”这样, 通过巧妙提问, 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 那么巧妙提问就好似撩拨学生兴趣之弦的金手指, 看似毫不费力的一拨, 却产生了“错综见义, 曲折生姿”的功效。
三、浅问, 化难为易
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 化难为易, 化大为小。要上好一节语文课, 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 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 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 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 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 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 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 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 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地问,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不是越深越好呢?当然不是。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 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 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若问题难度过大, 学生一时无从回答, 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对一些较难较深, 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适当进行“深题浅问”处理。
四、拓展, 提供话题
教师好的课堂提问固然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但回答问题总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 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表面看似思想活跃, 其实学生学得并不主动。因此, 教师除了重视问题的设计外, 更多的是提出一些“话题”, 与学生一起围绕话题平等的“交谈”。话题不同于问题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空间大, 学生只是围绕话题发表意见, 而不是回答老师的问题, 所以“答案意识”淡化, 交谈获得的认识往往是多元的。在话题的情境下, 师生关系是平等的, 教学资源是共享的, 在共享中又体现着教师“导”的作用。例如教《伟大的悲剧》, 在学生学完以后, 教师提出话题:“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 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最后两句话:“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搏斗中毁灭了自己, 但他的心灵却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让学生围绕关键句子展示讨论、各抒已见。交流互动达到高潮时, 教师可顺势一点, 拓宽话题:失败英雄知多少?“壮士一去一复返”刺杀秦王失败的荆轲;一腔热情乘氢气球横渡海峡葬身大海的罗泽尔……伟大的悲剧知多少?这样, 在“话题”的情境下, 学生摆脱了“牵”的处境, 思维空间拓宽了, 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了鼓舞,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策略才能很好地得到贯彻实施。
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11
即根据教学目的和重点通盘考虑,主要的有难度的综合性问题与细节性的局部问题相结合,使课堂提问主次分明、先后有序,提的一些问题前后贯通,相互配合,以利于推进思考问题,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坡度。如果说一堂课是一首乐曲,那么大问题就是整个乐章中的基调,而小问题则是乐章中的每个细小的音符,音符为基调而设置。如教学《赤壁之战》,为了让学生逐步理解周瑜用大火大败曹操80万大军的经过和原因,设计大问题为“周瑜是怎样按黄盖的计策打败曹军的?”小问题:“A、曹操为何把兵船锁在一起?B、周瑜和黄盖为何想火攻?C、为什么黄盖能接近曹营?D、火船是怎样冲进曹营的?E、火攻的结果如何?”通过一大五小六个问题,学生对赤壁之战的经过和原因就了解得清清楚楚了。
二、新知识与旧知识结合
孔子要求“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形象地比喻不巩固教学就像“把水泼到一个筛子里”一样;乌申斯基则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语文教学过程中,综合新旧知识提问,是经常用的方法。顺序上层层推进,由彼及此,由已知到未知,逐渐引向疑惑之处,用点拨、诱导或必要的暗示,引起学生的回顾和联想,激起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把所“惑”和他们原有的见闻、体验、感受、认知等贯通起来,最后水到渠成,问题迎刃而解。例如教学《论雷峰塔的倒掉》,问:“据报道,杭州市决定筹款重建雷峰塔,如果鲁迅健在,他听到这样的消息会不会高兴呢?”通过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即借题发挥),另一方面明白现在重建是四化建设、旅游的需要。
三、重点与难点结合
重点处即文本的特色之处、文本的精髓体现之处,抓住重点提问能使学生立即产生兴趣,快速进入课文,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把握文章的中心。学生对事物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等学习意愿,所以,课堂提问的内容不宜过浅或过深。一般的,可设置悬念,寓难于趣味中,解除学生的畏难心理。
四、无疑与有疑结合
美国心理学家古德曼认为:“阅读乃是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在阅读上,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生活经历、文字理解等方面的因素,对文章某些内容或词句难以感知和理解,这时,教师要抓住疑处发问,帮助学生释疑,否则,这些疑点有可能变成死点。对于不疑处,在课堂教学中也有提问的必要。因为,不疑处常常隐藏着疑难的问题,抓住不疑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向课外知识迁移、拓展。对于不疑处问题的设计要巧问精思,易中生趣。
五、提问与讨论相结合
好的课堂提问固然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回答问题总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面看似思想活跃,其实学生学得并不主动。因此,教师除了重视问题的设计外,更多的是提出一些“话题”,与学生一起围绕话题平等地“交谈”。话题不同于问题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空间大,学生只是围绕话题发表意见而不是回答老师的问题,所以“答案意识”淡化,交谈获得的认识往往是多元的。在话题的情境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学资源是共享的,在共享中又体现着教师“导”的作用。例如教《伟大的悲剧》,在学生学完全文以后,教师提出一个话题:“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最后两句话:“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变得无比的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让学生围绕关键句子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交流互动达到高潮时,教师可顺势一点,拓宽话题:失败英雄知多少?“壮士一去一复返”,刺杀秦王失败的荆轲:一腔热情乘氢气球横渡海峡葬身于海的罗泽尔……伟大的悲剧知多少?伽利略备受教会打击,科学沉冤三百年;美“挑战者”号航天电机毁于一旦,七名宇航名全部罹难……这样,在“话题”的情境下学生摆脱了“牵”的处境,思维空间拓宽了,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了鼓舞。“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策略得到贯彻实施。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篇12
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艺术性的提问呢?这就要求教师按教学要求,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 设计不同思路的问题, 使各类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或教师的点拨引导, 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一、无疑处激疑。教材中有些内容, 学生似乎一看就懂, 处于无疑的境地。若我们从浅处深问, 在无疑处激疑, 则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如《陈奂生上城》开头一句“漏斗户主陈奂生, 今日悠悠上城来”, 初读似乎一览无余:介绍了人物 (陈奂生) , 时间 (今日) 和事件 (上城) 。但细究“悠悠”一词, 内涵极为丰富, 可据此进行发问:你对“悠悠”一词如何理解?明确: (1) “悠悠”是心理描写, 表现陈奂生物质生活改善后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 (2) “悠悠”是神态描写。因时间尚早, 陈奂生不急于赶路, 写出了陈奂生走路不紧不慢、从容不迫的神态。 (3) 用语诙谐, 为全文定下幽默效果的感情基调。因此, 如从对“悠悠”一词的理解处激起, 则效果不同。
二、发散性诱导。教学中, 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在提问时, 可故意设置障碍。学生虽不能及时回答, 但可令其有所发现。如学完《项链》后可这样提问:你更喜欢舞会前的玛蒂尔德还是10年后的玛蒂尔德?你认为丢失项链对玛蒂尔德是悲剧还是喜剧?你觉得玛蒂尔德与简·爱在性格内涵和对待命运的态度上有可比之处吗?玛蒂尔德对你认识生活有启发吗?这样就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 可打破定式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三、层层设问, 步步深入。教学中有不少难点, 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 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如《药》结尾处夏四奶奶上坟时, 作者运用了“踌躇”“羞愧”“硬着头皮”几个词语, 很多学生对此不能理解。对此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1) 夏四奶奶为什么会感到“羞愧”?明确:因为有华大妈在身边。 (2) 为什么华大妈不“羞愧”而夏四奶奶“羞愧”?明确:华大妈的儿子华小栓埋在路右边“穷人的丛冢”里, 儿子属生病正常死亡, 理所当然;而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埋在路的左边, 是“违法”被处死的死刑犯, 当妈的自然觉得脸上无光, 感到“羞愧”。 (3) 夏四奶奶的“羞愧”举动说明了什么?明确:革命者夏瑜为革命献身, 连母亲都不理解, 何况其他群众。这就深刻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四、迂回设问, 退中求进。有些问题涉及历史背景较复杂, 让学生正面回答, 效果不佳。若采用迂回设问的办法, 则可达到退中求进的目的。如《药》一文中革命者夏瑜的坟上出现的“花环”, 学生不易理解, 因为它涉及历史背景。教师可作如下提问: (1) 联系课文看, 花环是什么人放置的?明确:革命同志。 (2) 花环的出现说明了什么?明确:有同志者在。 (3) 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一花环?明确:表明革命者 (夏瑜) 的牺牲并不寂寞。回答至此, 似乎问题已经迎刃而解, 其实不然。还要设置问题 (4) 坟上不出现“花环”行吗?按说是可以的, 这与“革命者的悲哀”这一主题是暗合的。花环的出现是因为当时的文化主将不主张“消极”, 要求作品在暴露不足的同时要显出“亮色” (希望) 。鲁迅先生在瑜儿的坟上“平添上一个花环”, 是为了让读者看到“亮色”。这样迂回设问, 才能把前因后果、历史背景说清楚。
五、创设矛盾, 激起波澜。针对某些特殊的问题, 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因此, 若能在提问中直接引起对立意见, 则其激疑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如在分析《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时, 可作如下提问: (1) 结合课文, 分析概括出玛蒂尔德具有哪些性格特点?明确:爱慕虚荣、诚实守信。 (2) 玛蒂尔德集爱慕虚荣与诚实守信于一身, 是否矛盾?明确:不矛盾。人的性格是发展变化的, 玛蒂尔德的性格变化有一明显的界线, 丢失项链前她确实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丢失项链后, 为偿还债务, 玛蒂尔德“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 变成了一个诚实、勇敢、吃苦的劳动妇女。这样, 通过激疑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并解决它, 就教会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多元解读。
总之, 善教者, 必善问。讲究课堂提问艺术是每个优秀语文教师的必备技能。但是, 在具体运作中, 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问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素质,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因此,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 让学生受到激励, 感到振奋, 真正做到“善学, 师逸而功倍”。
(2) 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空。提问的目的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 因此, 设问应注意启发性, 要创设“愤”、“悱”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使其产生极大的学习内驱力, 并做到“因材施教”。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技巧论文】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06-21
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08-08
语文课堂教师提问艺术08-16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08-25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07-07
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研究10-18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论文09-20
课堂提问的艺术与技巧08-29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应注意的三个方面教育论文09-04
语文课堂的提问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