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情感教育艺术(精选12篇)
语文课堂情感教育艺术 篇1
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重视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本文试就语文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的重要作用和如何实施情感教学谈点粗浅体会。
一、语文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绘声绘色的相声,往往会迎来人们阵阵的掌声; 声情并茂的娓娓动听的故事更能受中学生的广泛青睐。探其魅力就在于讲究情感艺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语文是思想和艺术相统一的学科,也是情与理,情感与认识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若能讲究情感教学的艺术性, 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文本身洋溢的情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接受语文知识,从而使学生喜于听,乐于学。
如果教师每上一篇新课文,都能以情激情,以情引情,导入新课,这样一开始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饱含激情的声音诵读课文,进行形象而逼真的描绘,辅之以轻重缓急的语调,使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样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教师讲课中显露出激与缓的情感,使得课堂富有弹性和磁性,学生在听觉效果上便能产生一种音韵美,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激起他们对美的内容的追求。
二、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实施情感教学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没有情感的支持,人的其他心理活动,如感知、记忆、思维等都将变得软弱无力。情感是一个人从事工作和学习的一种内在的强大动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实施情感教学,从而丰富、培养、发展学生的情感。
1. 根据不同 作品的类 型选用不同的“传情”手段。在各个学科中,语文课有个特点,就是它可以用生动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向学生展示人物形象的美,这也是实施情感教学作用的重要的特点。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中学语文教材共有文章几百篇,其中,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作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里面表达的情感丰富多彩,每一篇都有不同的情感因素。这些文章文风不同,格调各异。有豪放激昂型的,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这类文章激昂豪迈,犹如大江奔涌,一泻千里,给人以排山倒海之势。教这类文章应激情饱满,给学生营造一种昂扬、亢奋的课堂气氛;又有清丽婉约型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这类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它突出的特点是语美、景美,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较为含蓄。教这类文章要注意授课语言的优雅洁净,还要注意把重点放在充满情感的朗读上;还有严谨周密型的, 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孙世恺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这类文章语言精炼朴实,注重释义明理。教这类文章应尽量避免平铺直叙,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 为打破文章因偏重于释理,教学时易导致课堂气氛的呆板沉闷的局面,可穿插一些有关的知识以活跃课堂气氛。总之,教师在讲课时,应根据不同作品类型的不同情感因素,满怀激情地分别把这些情感因素源源不断地传送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情的感染和熏陶,在情感中学到语文知识,在情感中培养语文能力。
2. 充分发挥语言手段的激情作用。当然,教师“传情”的手段多种多样。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段应是语言。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富有情感,对生活充满热爱、激情和幻想。他们在阅读课文时,容易产生“共鸣”,容易在语言的激发下积极开展表象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手段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能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比如朗读课文,讲解作品时,都是要用语言,当然这些语言是带有浓郁的情感因素的,即要以情发声,以情带语。要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情感格调,“因情制宜”,该亢奋时要亢奋,当低沉时要低沉,让浓郁、饱满的情感浸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教师还应注意语言、语速、语调等的变化和结合。比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采用低沉、缓慢的朗读能渲染出一种不满黑暗现实,却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彷徨之情。这样就能准确地把课文中的“淡淡哀愁”传送给学生,使学生更能准确地理解课文。
另外,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各种人物的身份、教养等。如周立波的《分马》中的老孙头、郭全海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朗读时切忌用同一种语调。总之,不管朗读哪种风格的文章,教师必须首先融之以情,然后,才能读出感情。只有教师的语言情感激发了学生的感情,他们才能进入文章所创造的意境,达到教学的目的。
3. 注意强化 非语言手 段的辅助作 用。在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同时,还需要注意表情、目光、手势、身势等非语言手段的辅助作用。这些非语言的手段可以增强情感表达的形象性,使语言更富有感染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激情的爆发。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文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层浪”。比如,教学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语言上的声色俱厉,气势磅礴,及愤怒的目光,挥舞的拳头,都能使学生如闻“一多先生”其声,如睹其人。相反,那种缺乏生动形象的语言,呆板的面部表情,呆滞的目光, 都只会让学生感到无聊甚至反感厌恶,这样,对学生理解掌握课文是非常不利的。
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若能面带微笑,每提问一个学生后,总是客客气气地示意学生坐下。这样简单的举动可以温暖每个学生的心田,促使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这对于缓解课堂紧张气氛是很有帮助的。
4. 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一篇文章离开了情和境, 知识只能是处于游离状态的“散沙”,能力训练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抓住情境这根主线将所有知识的传授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串成一体,让学生进入艺术境界中去,达到“物我同一”,才能使学生接受情感教学,从而引起共鸣。因此,教师要借助生活活动和情感经历,创设情境,虚拟和亲临结合,课内和课外结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并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机会,指导学生随机观察体验,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生活感受力。如“激动”一词是一种极平常的情感,但到底是何种感受,许多学生都说不清楚。表达只能借助于“十分”、“非常”、“特别”等类词语来强调。教学中,若能借助某次竞赛获奖时的情境体验,学生就会说出“高兴得连话都说不出”、“忘记了一切”、“总是坐不住”、“笑个不停”等感受来。又比如教学《静夜思》,可以引导学生恍如旅店夜宿,顿时月光泻到床前,感受到秋月的清冷,产生以“霜”比月光和明月照耀四海也照耀家乡的情感体验。由此,把深沉、缠绵的思乡之情投射到眼前的景物中去。这时,“月光”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现象,而是渗透了情感的物象。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至关重要
以上说明了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课堂中如何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实施情感教学, 旨在引起广大语文教师在认识与实践上的重视。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实施情感教学,笔者认为,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至关重要。
1. 教师必须 具备良好 的职业情 感。这是教学情感产生的基础,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情感,才能正视每一个学生,不管是“差生”还是优生,才会真正用心去关怀、爱护他们,只有这样,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才能建立和巩固。
2. 教师必须 具备较强 的情感理 解力和表达力。 教师要向学生传达各种各样的情感,首先要深刻地理解课文,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对文学语言和文学欣赏有完整、清晰、生动的感知,通过联想,在再创造想象中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可以这么说,准确地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基调是表达情感的前提。
3. 教师必须 具备较强 的情感控 制力。教学中情感因素的重要性我们已经知晓了,那么,对这么多的情感因素,教学时应注意把握分寸,使它既不能缺乏也不能泛滥。为此,需要语文教师具备较强的情感控制力。在这一点上,首先要求教师一踏入课堂就应及时进入教师的角色,不要把课外的各种复杂的心情带入神圣的课堂,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入课堂,以免影响学生。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应是一个忘记不良情感状态,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情境中的人。
4. 教师必须 保持教学 情感的适 度投入。课堂中教学情感的投入,不是越多越好,千万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情感表现上只能是大海中泛起的小浪花,因此,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综上所述,情感如同一片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中学语文教师应加强课堂情感教学,让情感教学充满语文课堂。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更加和谐融洽。
关键词:情感教学,传情,激情,情境
语文课堂情感教育艺术 篇2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理想、能共处、会思考的学生,教师只有深入而广泛地接触学生,关爱学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学生倾注真情,才能使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教育产生应有的效果。我在做教师工作中最深的体会是:运用情感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用心上好第一节课,创造良好的开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坚信这一点。作为教师,特别是毕业班的教师,新学年伊始,在上第一节课时,我坚定、自信且面带微笑地步入教室,以亲切的目光注视着学生,师生之间的距离就在这一刻拉近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油然而生。这时我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尽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友爱的情感氛围。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初调动起来了,迎来的将是对学习的主动、积极、全身心和更大热情的投入,这将是无穷无尽的活力和创造性能力的释放,以至最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情感教育能提高教师的威信。
教师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是搞好班级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就是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重视自己的角色,严于律己。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高尚的文明素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比如,要求学生穿戴要整齐,说话要文明,说到必须做到。教师只有首先做到了,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才能淡化教育的形象,代之以慈母、伯乐两种角色。随时不忘“人师”的导向。明确传道的职责才是学生的益友。慈母角色主要是有利于培养、激发教师的爱心,促进教师更加热爱、关爱学生。
三、情感教育能增强教育的可信度。
由于学生的认识过程总是伴着情感过程的增强而加深,作为学生都多么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与关心,保护与鼓励,这种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会调动他们的情感。我是这样做的:学生的笔掉到地上,我主动跟他捡起来;下雨天,学生到校衣服湿了我急忙找来干衣服为他换上;学生生病了,我及时地护送到医院医治,为学生倒开水吃药,垫付医药费等。用自己的爱心去感染学生,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使教育具有人情味,创造出亲切和谐的教育氛围,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班主人产生依赖感、信任感。
四、情感教育能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情感是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凝合剂。要想有一更积极向,团结进取的班集体,只有知道学生所想,学生之思,耐心细致地了解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与自己谈话时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以换取学生对集体的热爱,形成一种凝聚力。那么,教师不仅在理智上,而且在情感上体验到别人的存在与集体中的每一个同学心心相映、息息相关是每一个同学的痛苦和欢乐变为整个集体的痛苦和快乐,并通过活动表现出来,体现公正。达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效果。就形成了一个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班集体。
将情感教育带入中专语文课堂 篇3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中专语文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育工作者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知识获得或智力训练的目标占据教育目标系列的中心位置,再加上大众传媒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导致一些中专生的道德水准、审美情趣和情感水平有所下降。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语文教学是一个非常有利的途径。因为语文教学不同于其它教学,它不是冷冰冰的理论与公式,而是充满了感情。每篇课文都是作者的情感体验,情感往往对于作品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仅是学习水平的高低,知识掌握的情况,它还涉及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道德水准和审美情趣,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中专生。
一、情感教育重在真实
情感教育必须从真实出发,应把学生当做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对待,而不能把情感当做表演的幌子。在实际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往往把课堂当成一场舞台表演,虽在上课之前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最终给人的感觉很不真实,学生也无法进入课文所渲染的情感之中。那什么是舞台表演呢?舞台表演是一种承载观赏意义的舞台艺术形式,演员把所扮演的人物情感准确表现出来,打动观众,这种情感可以称之为“表演情感”。很显然,语文教学并不是这种艺术形式,它虽然需要一定的艺术教学手段,但本质上是施教者、受教者和文本之间自然的流淌。所以,教师不必像演员那样追求动人的情感效果,学生也可以不接受教师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我心灵的碰撞中不断完成由情入理、由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愿望,真正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魅力。
二、针对课文挖掘情感
因为每一篇课文都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尤其是思想内容含蓄的作品,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用生动的、美的形象及语言感染学生,向学生展示不同意境的美。
如老舍的《我的母亲》。这篇课文从母亲的出生讲起,为读者讲述了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文章语言质朴、平实且浅显易懂,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感激、自责及心痛之情,但它真正感人的地方在于母亲那伟大无私的母爱。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淡淡哀愁,使文章的情感显得很忧伤,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因此,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要注意感情的深沉,语调的深稳,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母爱的伟大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感激之情,并由彼及此,怀念自己的母亲,感激自己的母亲,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
再如舒婷的《致橡树》。这首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作为一名新时代女性,诗人通过一株木棉向人们宣告了自己的爱情宣言。这类课文重点在于充满感情的朗读上,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明白诗人所倡导的平等坚贞的爱情观,并提高自己的审美体验。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一名豪放派的词人,这首词尽情展现了豪放派激昂的特点,词人通过“大江”“浪淘尽”“乱石穿空”等词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气势磅礴、奇伟雄壮的景象,并通过自己与周瑜的对比引起了人们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考。在讲授这篇文章时,教师一定要精神饱满,给学生营造一种激情昂扬的课堂气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课文,将不同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受到不同情感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在情感中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
三、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中专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富有情感、充满幻想,容易在语言的刺激下产生不同的情感活动。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表达情感的方式主要是语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用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的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感情之火,既要以情发声,以情带语,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因情制宜,用不同情感的语言恰如其分地把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就会随着教师情感的指引,入文、入境、入情、入画,最终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语文课堂情感教育艺术 篇4
语文教学过程, 本就是知识的传授、思想的开拓与情感的影响相辅相成的过程。积极心理学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更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 积极地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 从而达到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首先, 表现在语言艺术上, 它能够创设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 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 师生间情感的交流等, 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生动和形象, 是教师语言的最基本要求之一。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更需要有它独有的风韵格调。教师调动各种语言手段, 把丰富的思想内容用丰富多彩的语言, 灵活自如地表达出来, 富于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语言, 能震撼学生的心灵, 使其产生共鸣。心理学家认为:严谨的语言使人可信, 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 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 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反映在积极心理学方面就是运用语言艺术, 注重情感体验, 创造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大量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学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语言组织有很大关系。教师只有不断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 才能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妙趣横生, 令人难忘。课堂上, 激情饱满的示范朗读, 能够感染学生的情绪;令人鼓舞、令人愉悦的演讲, 能够创设欢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妙趣横生的讲授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 就曾经在她的《往事依依》一文中写到:“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 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朗诵时真是慷慨悲歌, 我们这些做学生的, 爱国情怀油然而生。”“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 有一次教到田汉的《南归》中的诗”“老师朗诵着, 进入了角色, 那深深的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 一堂鸦雀无声, 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者是一种情感丰富的人, 他同样强烈感受着喜悦、忧愁、激动和愤怒。”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 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 相互影响, 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
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艺术首先表现在以语言情感渲染课堂情感氛围。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教师语言的情感也直接引发着学生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是课堂教学情感艺术的核心。
第二, 表现在体态情感上, 它可以塑造一定的情感形象。语文教学过程中, 伴随语言艺术的, 还有教师的体态情感。课堂上教师体态情感是通过具体、生动、鲜明的视觉形象, 直接为学生打开思维、想象和创作的大门的。教师的举手投足, 体态眼神给学生以示范, 往往能服务于既定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昂首挺胸, 展现的是浩然正气, 令人敬佩;缩颈弓腰, 表现的是奴颜婢膝, 招人唾弃。简单的体态情感, 塑造情感形象, 胜似千言万语的说教。积极心理学在“幸福感”的研究中发现:体态会带来一定的情绪改变, 也会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教师积极、阳光般的体态表情能使学生心情愉悦, 愉快地投入学习, 而这种愉悦又是可以传递的, 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如:教师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地站在讲台上, 学生由于精神愉快, 接受知识快, 思维也会变得敏捷, 能提出有用的问题, 并能积极解决问题, 这反过来又会对教师产生积极影响。这样一来,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就高, 学生也能从老师的眼神、手势、体态和声调上的种种变化, 觉察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态度, 并能够很快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而教师太过严肃的表情就会让学生敬而远之, 课堂气氛也会因此紧张、沉闷起来。但是眉飞色舞的体态表情, 看似生动亲切, 却有夸张做作之嫌, 也容易让学生“走神”。太过花俏的体态表情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盖住学习本身的精彩。所以, 教师的体态表情要把握一定的分寸, 要适度并适可而止。
第三, 表现在积极的情绪情感上, 它可以协调师生的心理状态。情感和情绪都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心理反应,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情绪是情感的基础, 而情感是在情绪稳定固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绪情感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情绪状态会成为行为的积极诱因, 可以提高行为效率。因此,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极其关注的中心之一, 如强调人性的优点和价值, 探索人类的美德、爱、宽恕、感激、智慧、控制和乐观等, 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人性积极面。积极教育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 强调创建一种教学环境, 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等得以充分发挥, 而不是给予过多的约束、控制。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占据着人的整个心理生活和实际生活, 可以调节和影响人的认知过程。如:对感兴趣的事情往往愿意做, 积极性很高;对不感兴趣的事情, 往往情绪低落, 甚至逃避。课堂教学过程中, 良好的积极的情绪情感起着协调师生心理的作用。学生能否进行高效持久的学习, 往往取决于是否具有积极情绪。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绪学习的学生, 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 学得更加轻松, 更加迅速。”学生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更容易接受新的信息。因此, 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情绪问题, 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健康、乐观的情绪, 激励学生不断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使他们乐学、善学, 保持学习的积极情绪,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当然, 教师的积极情绪也不容忽视。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作为教师, 应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 把微笑、激励、尊重带进课堂, 多鼓励, 少批评, 以此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作为教师, 还应努力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 把笑声、赞许声、讨论声、质疑声等引进课堂, 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心情愉快地无忧无虑地学习, 这就是积极心理学在激活课堂方面展现出的优势。
教师的情绪不仅决定了教师会不会以正确的态度来准备好课程, 也很大程度决定了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上讲, 师生之间的心理协调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问题, 这不仅是教学方法, 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问题, 我认为, 积极心理学在提升教师的观念和思想方面, 是很有帮助的。特级教师于漪所说:“要把学生培育成人, 须着力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火花, 而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火把, 必须心中布满阳光。”教师心中布满阳光, 那么, 把深邃的思想用优美的语言、饱满的热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科学的殿堂, 学生会如沐春风, 如饮甘泉。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说:“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教育的方法也应当是快乐的。犹如一根又小又细的芦苇管, 假如从这一段送进去的是苦涩的汁, 那么, 在另一头流出来的绝不会是甘甜的汁。”
因此, 教师应该学会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 把握课堂教学的情感艺术, 通过提升并调节师生情绪情感的艺术和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 创设轻松、快乐的教学,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从而达到有效教学。我想, 这样的教学对教师来讲其实也是一种幸福和享受。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徐红, 译.北京:群言出版社.
[2]李亚平.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对话: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陈春荣.课堂教学艺术[M].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沈龙明.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鄢月钿.教师的语言艺术[M].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6]李振村.教师的体态语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7]陈之芥.教学语言艺术[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语文课堂情感教育艺术 篇5
(邢台县马河中学 河北 邢台 054000)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可见,在一个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人们的行为的养成是起着巨大的作用的。所以,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根据几年的堂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创设情境,披情入文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深入其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韵,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渗透德育方法。
(1)巧设导语。导语就好像一台戏前的序曲,导语的设置为课堂教学定下了情感基调,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就是以导语切入的效果。如教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我设置的导语是:我们曾学过毛主席的《沁园春.雪》(生回忆背诵)领略到了北国的冬景,江南的冬景是什么样子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有人说是:落叶飘零;天气寒冷;空气干燥;江河凝滞。江南的冬景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开篇导语定下了饱含深情的基调,以唤起学生深情的回忆,打下了阅读课文的感情基础。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集声音、画面、信息于一体的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非常有好处的。如我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利用课件给学生播放了《安塞腰鼓》的音像片段:“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在厚实的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雄浑的鼓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生命和力量是如此的伟大、激昂、粗犷、不受羁绊。然后播放充满激情的录音,让学生再次感受、体会文章所描写的场面和感情。这样营造一个感情激越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披情入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文学作品是借文学语言形象地反映生活的艺术,它是通过描绘生动如画的景物,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意蕴深邃的思想来感人的。因此,讲解课文要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冉冉升起,使视觉所形成的兴奋状态逐步扩大,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
2.让学生读出感情,释放感情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教师应根据文章的多种风格,采用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进入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如读《观沧海》时,就宜用高亢、激越的语调,读出曹操统一河山的豪情壮志。读《春》时,却要用轻缓、抒情的语调,读出春天万物复苏,大地回春的景象,从朗读中重现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的画面,体验朱自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另外,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还要注意语气、节奏、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老师应该恰当地给予点拔。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感受文章所传达出来的一情一意,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优化教学效果。
3.生发情感,再现激情 在语文教学中,要结合课文与作文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升华真情实感,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以朴素的语言,从微小的细节,描绘出父亲的感人形象,表达了父子深情。结合本篇课文,让学生回忆亲人们留给自己的深刻印象,写出亲情作文。有个学生从自己的爷爷为乞丐端饭、穿鞋等细节描写中,表达了对爷爷的敬佩之情,并以《天堂里的笑声》为这篇作文命名,写出爷爷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关注弱势群体,创建和谐社会,谈出了切身感受,体现出情感的升华与灵魂的洗礼。对于相近的课文,应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体会作者的情感。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陆游的《游山西村》同样是对友情的赞美,都描绘了美妙的田园风光。但在语言风格上,孟浩然的诗自然朴实,陆游的诗于平易处见工整,富有哲理色彩。教师也可以试着写一些古诗新诗,启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与灵感。
4.互动共鸣,传递深情 师生课堂互动,是教改实验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只有互动,才能产生共鸣;只有互动,才能更好地传递深情。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层层蓄势,气象恢弘。以富有音乐美的凝练语言,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志。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轮读课文、课堂讨论、师生分别写读后感等多种方式,增强互动,共同体验和传递胸怀宽广,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拼搏向上的道德情操。初一语文课本中都德的《最后一课》,表现了对祖国领土沉沦的悲情,可以结合咏唱纪念“9.18”等抗日救亡歌曲,加深学生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但情感的布施从来就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更为注重的是方法和分寸”。情感的表达,不但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更可以用写作的方法倾诉在作文中。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开启学生情感的喷发点,极力吸引学生去体会心灵的自由、思想的快乐和创造的渴望。
把情感教育渗透于语文课堂 篇6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1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62-01
一、为何要在语文教学中对中职生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索的积极作用,诱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以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并培养学生良好情感与情操的教育方法。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与生俱来的因素,人类社会生活因为有了情感,才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了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让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健康成长,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优势。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翻本,一面镜子。也是作者情感自然流露和外泄的载体。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形神俱佳,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情感因素。都能够在认识上给人以丰富,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情感上给人以熏陶,在审美上给人以愉悦。这些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都为在语文中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情感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只有学生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二、怎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
1、创设情境调动情感
语文教师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增强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人情境,更好地理解文意达到学习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一文时,先问学生家乡的秋是怎样的情景呢?因为有切身体会,很多学生都能畅所欲言,谈出家乡无比美好的秋天景色,这样学生很快就融入到一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气氛当中。这时老师应不失时机因势利导:是啊,家乡秋天的景色确实是迷人的令人留恋往返的,然而,故都的秋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好吗?这样学生就会带着
2、深钻教材挖掘情感语文教材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这一优势是其它学科望尘莫及的。读一篇文章就是在和许多人物对话,可以被许多情绪所感染。其中有热爱、悲伤、兴奋、愤怒、同情等等。因此,教师要仔细研究教材,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譬如,我在教学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时,先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动作、表情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变化、心理活动,抓住主人公路瓦栽夫^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时的语言、心理、情感等因素,让学生将自己融入到角色中,深刻领悟作品所传递的时代信息,和主^公丰富的情感世界。在课堂上我还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如玛蒂尔德是否爱路瓦栽、假如那挂项链没丢的话等等。“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老师的引领下,你一言,我一语,连平时不愿说话的孩子也开始说话了,一时间课堂成了欢乐的海洋。
3、活用写作培养情感
写作实践既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又是独立的语言训练必由之路。我们可以根据课文所教内容,进行延伸训练。19世纪德国著名的天才卡尔?威特的父亲在他的育儿书中就说过:“失去感情的人就会变成冷冰冰的机器……陶冶好孩子的感情直接关系到他将来的幸福。”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着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有着凝练生动的优美词语,有着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学中,如果能以教材为本,凭借教材,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产生情感体验,延伸课文内容,读写结合,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教材激情传神,让作文真情感人,无疑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也会使我们的学生更具人文精神。?
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人们都把成功的教育比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情感教育因为直接诉诸学生的情感世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淡化教学形式,要以情动人,以美感人,贵在自然地渗透,切忌生硬灌输。
1、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控制自己情绪,使之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主导情绪状态。教师发挥自身情感的积极引导作用,通过富有表情的讲解,再现教材内容中蕴涵的道德感,以自己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影响、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寓教于乐,寓情于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的说服教育内容,陶冶道德情操提高道德认识并塑造道德意志行为。
2、要求教师态度亲切,平易近人,让学生有亲切感。
3、要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能找准学生情感世界的切入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也只有这样,情感教育才能落实到实处,教出效果。情感教育是一项很大的工程,是教书育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语文教学只有辅以必不可少而又形式灵活的情感教育,才能使语文教育日益接近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的“教学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的境界,才能更好地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和谐发展。情感与认知是相辅相成,在语文教学中,情感越深,认知将越高、越扎实、越牢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越浓。
参考文献:
[1]宋学成、胡愈乔,论情感教育,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1)
高中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 篇7
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行为和暗示等手段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亲近、尊敬和爱戴以及憎恨等的感情体验。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着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积极健康的情感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语文学习动机和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学习效果。
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
1、在诗词教学中,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发挥联想和想象,体悟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各种纯洁而高尚的情操。
比如我在执教杜甫的《蜀相》这首诗的时候,抓住“碧草”、“黄鹂”这两个意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碧草春色,黄鹂好音”是多么美好的景色!可是在这寂寞荒凉的地方,碧草春色为谁而绿,黄鹂好音有谁能听呢?感物怀人之意渗透纸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一个壮怀激烈的英雄人物,壮志未酬就以身殉职,怎能不令无数英雄为之泪流满面而荡气回肠呢?通过这样的讲述让学生体悟杜甫的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思想,一个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仰怀念与对自己功业未就的叹息感慨的诗人形象就跃然纸上。
2、在散文教学中,利用文章素材,激活学生的生活经历,参与体验情感。
如2010年浙江卷的散文《静流》,文章开篇写弟弟迷恋音乐,这是为后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作铺垫。弟弟要考艺术学校,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可文章后来写到“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严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闾巷烟火的不易。弟弟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父亲也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弟弟终于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但人生总是有不如意的,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弟弟结婚生子了,可孩子却患有孤独症,这时父亲拿出所有的积蓄给弟弟,一家人坚强而又执着地给孩子治病。读完这篇文章,我就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成长感悟,告诉学生我们在和家人相处时要学会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不管对我们提什么样的要求都是为我们好,让学生明白成长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所以,虽然是现代文教学,课堂中同样可以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不仅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透彻,而且更能借这种情感教育让他们更好地学会为人处世。
3、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借助视频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我在教学《庄子·恶乎往而不可》一文时,对文章的主题“人生的突围”进行了拓展分析。我选取了尼克胡哲的视频,主题是“半身奇迹:杰出澳洲青年没手没脚也要坚强活下去”。1982年,力克·胡哲(Nick Vujicic)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出生时,是个没有健全四肢的“怪胎”,他的母亲甚至不知道该不该把他抱回家。他有一条“小鸡脚”,尽管只有两个脚趾头,但就是靠这条“小鸡脚”,他学会了走路,跳跃,游泳,甚至踢足球。他刷牙靠脖子和肩膀间的肌肉。如今,力克拥有了比普通人更成功的生活——两个大学学位,创立了自己的企业,并于2005年获得“杰出澳洲青年奖”。他走遍了20多个国家,与上百万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每次演讲结束,不能与人握手的他会给予大家拥抱。放完这个视频,我告诉学生,我们要学会在困境面前用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自己,实现人生的突围。尼克胡哲试图使人在陷于绝境时,靠内在精神力量的培养,自解倒悬之苦,突出重围,而不是被困境压垮。在危难重重的人世间,我们确实要从精神方面着手,来增加生命的强度和韧性。又如在教学《纪念刘和珍君》时,我给学生播放了1926年“三﹒一八”惨案的电影片段资料,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一个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直接、现实的感受,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激发了他们与作者共鸣,增强了他们对反动派的增恨和对革命烈士的怀念崇敬之情。
让情感教育走进语文课堂 篇8
关键词:感情,语文,课堂,教师,交流,气氛,教学,回报
人的感情世界是最为丰富的, 只有人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也只有人能尽善尽美地领悟对方的感情。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知识课、语言课、说理课, 而置学生的情感教育于不顾。看着教材上一篇篇形质兼美的文章, 我们怎能荒芜了学生的心田?尤其是在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今天, 教师更需要在课堂上倾注更多的情感教育。
一、建立全面的知识结构
做老师不容易, 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就更不容易, 这首先就需要教师有过硬的知识结构, 也就是说学生有一杯水, 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 甚至是几桶水。当你让你的学生知道你能“通晓一切”的时候, 当学生用崇拜的眼神望着你, 认真地听你每一句话的时候, 这不正是情感教育的一种体现吗?还记得在给学生讲《最后一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我想起了余秋雨的《道士塔》, 当我将其中的数据一一列出:“1905年10月, 俄国人博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 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 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 法国人帕西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取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还不等我把这些数据念完, 下面已经有了小小的骚动, 这小小的骚动恰恰是学生爱国情感的流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不应该是只关注书本教材, 同样也需要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教学。当一个教师的知识面让在座的学生吃惊, 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什么都懂的时候, 他才会仰起他的头来看你, 当他觉得你行的时候, 他才会心甘情愿地认真听你上课, 这就是所谓的“听其言, 信其道”吧。正是这些积累的知识构成了情感教学的基础。
二、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
人的情感是多样化的, 对待某一个人, 某一件事, 由于观察者着眼点和自身经历的不同, 因而会作出不同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引发学生的遐思迩想, 那将是情感世界的一场盛会。这就需要教师融入学生之中, 成为他们课堂中的朋友, 要成为朋友, 就必须以情感为纽带, 这就需要师生间有更多的互动来促进感情交流。
首先, 上课的内容要贴近学生。语文虽是汉语言, 但学生总是感觉离现实生活较远, 往往给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这时候教师就要对讲解的内容有所选择, 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作为上课的重点。还记得我在讲《看云识天气》一课时, 当时发现这篇文章虽然语言生动, 但是内容繁多, 各种云的形态又变化多端, 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感兴趣呢?我从网上找来与本课相关的云的图片及所对应的天气图片, 先要求学生细读课文, 然后让学生用天气预报的方式报道天气情况, 并提醒大家应注意什么。以小组形式进行比赛, 看哪一组预报天气最准确。当我班级中那个最不屑于听课的同学第一次站起来时, 我充分感觉到他传达给我的情感信息。当我问到大家有没有掌握住看云识天气的本领时, 所有学生给了我一个从未有过的响亮的回答。我知道这节课我成功了。那一节课, 因为我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设计, 师生间产生了共鸣, 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平时加强师生情感联系
教师情感教学的状态不应该仅仅体现在课堂上, 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眉飞色舞, 而一下了讲台就正儿八经, 我想这也不会是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如果能做到在平时寻找机会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甚至当学生在学习方面或者其他方面有求于教师的时候, 我们也能出于真诚地去帮助他, 与他们缩短年龄上的差距, 身份上的距离, 那么就能更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施展情感教学的力量。
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篇9
1.完善课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兴趣
语文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并且,语文教学课堂活动也属于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关键方式。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重点是在教学课堂上进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适度、适时、适宜地为学生传递情感,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可以是做卡片、故事表演、表演话剧,做游戏等等。教师在安排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教学知识,清楚情感教育的目的,进而有效地统一智育和情感教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够借助多姿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和有规划地启发学生,如此不但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和道德受到良好的熏陶,最终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目的。
2.有效地统一情境教学和情感教育
环境和情绪是统一的,因此,情感教育的实施跟相应的教学环境密不可分。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可以说,每一篇的课文都有着相应的写作目的以及写作背景等,并且蕴含着一定的情感。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讲解课文的时候,务必根据相应的教学环境来进行,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强的特点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且,在教学中很自然的一种现象或者是一个情景都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是在下雪的时候,教师能够启发学生对雪进行观察,且将观察之后的感想写下来。如此不但跟小学生好玩的特点相适应,将情感教育人性化发展的显著特点体现出来,并且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实际生活是语文的来源,且又在实际生活中回归。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务必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以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课文的语言文字,都蕴含着一定的情感知识与深刻的哲理。不管是在实际生活当中,还是在学习当中,人和人间的情感都是互相影响的,小学生也是这样。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能够借助实际生活中美好的言行和情感影响学生,推动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实现渗透情感教育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给学生生活俗语“一针一线当思来之不易”的时候,能够教育学生对今天的美好生活要好好地珍惜,这是由于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革命先烈和前辈历经磨难、牺牲换来的,要告诫学生好好学习、以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自己,从而开创将来的美好生活。教师以这种方式感染与影响学生,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意志力,且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有利于情感教育的渗透。
4.合理地评价学生
学生是在思考与学习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的,并非借助灌输式的教学实现的。学生借助情感体验能够使自身的情感认识形成,然而,学生情感认识的形成并不都是积极的。为此,教师在激发学生情感认识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地评价学生。倘若教师在学生形成不正确的情感认识后批评和责骂学生,那么就会使学生在将来的情感体验当中,难以积极地考虑问题,这样的教学形式是非常错误的。与此同时,小学有着活跃的思维和非常强的表现欲望,十分关注自身在集体活动中的作用,也注重他人对自我的评价,特别是教师的评价,这是由于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针对教师来讲,即使是一句短暂的激励性语言、一个惬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都能够使小学生体会到满足与快乐。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幽默性、激励性、模糊性、欣赏性地评价学生的情感认识与发表的观点,对所有的学生进行综合性地评价。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尽量地创设机会和条件,以使学生的才能和智慧都充分地体现出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最终实现渗透情感教育的目标。
情感教育使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篇10
一、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体验作者的情感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经指出:“作者完成书的一半, 读者可以完成另一半。”这里指的是作者和读者间的双向交流作用。文学作品是以文本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的, 这种外在的形式本身就召唤着读者, 运用自己的心理体验去想象和再创造。大部分学生在文学作品前存在着一种期待, 当我们的学生带着他们的期待阅读作品时, 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复杂的心理体验, 每当这样的体验与作者一致时, 就会得到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在阅读作品时, 最能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是真挚的情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也只有真情才能打动学生单纯而又稚嫩的心灵。当我们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水调歌头》时, 词的一开始, 就是奇异之笔“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要不是超尘脱俗就不会有如此想法。词人虽然被贬有所压抑, 但仍不失洒脱、豪迈。“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的浩然之气一扫抑郁之感。词的下阕虽然怀念弟弟, 但仍发出“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感慨。然而笔锋一转, 领悟到“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的人生哲理。作者开阔的胸襟, 使我们读者也为之激昂, 词人最后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全诗到此戛然而止。一个仕途坎坷、命运多难的诗人, 对人生却充满着乐观情绪, 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位学生, 使我们的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受到教育。
二、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有着神圣而崇高的地位, 教师的情感往往感染着学生的情感。所以, 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 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亲、可信的。同时教师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 以热情、饱满的情绪进入课堂, 不要把个人的消极情绪带入课堂, 以免影响学生的情绪。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我充分发挥自己激情语言的作用, 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 更具有感染力与激发性, 在一定程度上点燃了学生的情感之火。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调和善于变化的语气, 做到“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用激昂情绪、饱满精神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 使学生能够与作者的情感真正沟通起来。同时, 教师也应该善于运用文章中的高尚情感和自己的真情实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只有做到这些, 我们的课堂才会更精彩。例如, 我在教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 用热情洋溢的情感给学生导入新课:“这篇文章是一首颂扬祖国的赞歌, 当我们一提到祖国时, 就会升腾起热爱、自豪、崇敬的情感。当我们一说到祖国的灿烂文明史, 就会激荡着热爱祖国的激情———”我用自己的真实体验和作者的情感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把学生带入了文本之中, 教学效果相当明显。
三、拓宽学生的想象能力, 焕发课堂魅力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 就没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情感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因此, 要在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更深层的含义, 这就要求教师解词析句也好, 剖析结构也好, 都应该出情入理, 抓住情感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思考问题, 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审美欲望和思维的创造性, 继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忧乐之情;都德《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之情;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悲喜之情。这些都透过文字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使我们从中领略到了深刻的道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拓宽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所以,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保持高涨的情绪、浓厚的兴趣、积极的学习状态, 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调动起学生的情感,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让情感教育融进语文课堂 篇11
一、导入新课,要善于设置新人耳目、情景交融之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
古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上至圣贤,下至愚呆,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抓住了情、言、声、义,文章才能入耳入脑,打动人心。语文课堂教学也一样。教学前,要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兴趣,就要善于用饱蘸激情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或开门见山,切入课文相近的情景;或如空穴来风道出一段新奇意深的故事;或如潺潺小溪将与文章相关的旨意灌注于学生心田,造成一个又一个与课文相似和谐的情境来,以境激情,使学生能触境生情。这样既可很快收拢学生的心神,调动学习情绪和积极性,又能把学生的思绪校正到教师精心设置的情感思维轨道上来。
例如,教学短篇小说《荷花淀》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扮演人物角色的巧设情境激情法。课前指导学生把“夫妻话别”的情节编排成舞台剧:由男女各一名同学扮演水生和水生嫂。开课时,教师首先介绍白洋淀派的创始人、代表作家孙犁及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介绍小说中塑造的水生嫂等农村妇女形象的美。紧接着,教师以旁白者角色出现,声调柔美:“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的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接着,舞台剧表演片段开始:水生头戴一顶大草帽,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光着脚。水生嫂头上挽着发髻,穿着干净利落,一身农村妇女打扮,坐在小院里编席子。两个扮演者开始了“夫妻话别”情节中充满夫妻情调的家常对话。表演者投入,同学们也看得饶有兴趣。如此,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故事,贴近了人物,兴趣集中在小说情节中,情感的心扉慢慢打开。在此基础上,大家讨论发言:细节描写展观了人物怎样复杂的内心情感变化过程?水生嫂这个人物形象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体验很到位,表现也能入情入境,这些效果无不得益于巧设情境激情法。这样,学生带着一定的情感体验主动进入正课,思绪活跃,效果良好。
二、要主动进入角色,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脉络,细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人讲:“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见泰山之形。”意思是说,由于情不在焉,在雷声轰鸣之时却充耳不闻,在高耸入云的泰山面前也视而不见。认识主体自身没有一定的情绪状态,客观的外在事物的某种属性便不能成为认知的对象。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解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问题,做到教与学入耳入脑、入心入情,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师生主动进入文章角色,在情绪体验中沟通情感,取得共识。首先教师要主动地进入角色,入境入情,叙事如同亲历事,描景即为眼前景,抒情要像“我之情”,议论发自肺腑声,也就是通过声、情、色、态等,多方面、多角度地进入角色,以此再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体验、晓喻文章的情感。这样,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就会有亲近感、易接受感,思维积极,使学习活动成为自己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自始至终主导着情感体验的方向,所以,学生的情感体验、认知态度始终朝着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把握作者及课文的思想感情的脉络方向发展。这样比起干巴巴地讲解分析文章的结构,效果要好得多。
例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匆匆》一文时,就注意到,首先自己进入角色,在认真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通过声情并茂、以声传情的示范朗读,将文中作者那种极为细腻的惜时之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在学生被感染时抓住机会,我又鼓励学生反复吟诵,要求在诵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力求使文中情成为“我之情”,文中景成为“有我之境”。这样,学生很快便进入了角色。由于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学生的感受领悟力明显提高,较快地把握了作者细致描摹时间匆匆而去的各种情景,并且领悟到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有的同学还发挥联想,根据自己的体验作出补充描写,写出了“梳头的时候,日子从梳缝里溜去”等妙句。在谈读后感时,有的同学说,体验文章时,一切都像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情景,感人肺腑,禁不住和作者一样“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有的同学说,学了此文才第一次真正地彻悟“寸金光阴”“只争朝夕”的含义。如果没有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的理解、顿悟、受教育的程度不可能达到如此高度。
三、要把准“高峰体验”,着力渲染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平时难以认识和觉察的许多事物和现象,在“高峰体验”,即一个人所处的最佳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时,则很容易被人认识。在这种体验中,人们可以进入忘我、超我的境界,能洞察事物的许多具体特殊的层面来,能实现对事物的某种顿悟。同时,人们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愉快和强烈的情绪,可以反过来促进认识的效果和加强保存的牢固性,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在下力气引导学生对课文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入情入境”的体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入情感的“高峰体验”期。
比如,我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把学生的“高峰体验”阶段放在文中对父亲的两次“背影”描述片段上,前面的分析体会都为这个阶段积蓄情感作铺垫。教师指导学生“进入”作品,反复品读从父亲去买橘子到结尾“我的眼泪又出来了”这段文字,引导学生循着作者的视线,设身处地地将自己置身于作品的情境中去想象体味作者此时此刻的内心感受:“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还把二十岁的儿子当作小孩子来叮嘱)“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路,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要爬月台,会弄脏衣服,而且危险,所以他不让儿子去)……为什么这次对父亲的背影写得如此仔细?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怎样爬下,又怎样攀上去,每个细节都描摹出来?父亲的背影不是常常看到的吗,以前为什么没在意呢?就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而后一次背影写看到“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仅此一句同样写得感人肺腑。这是一个消失在人群里的背影,是爱惜他的儿子无微不至,是再三叮咛、舍不得和他的儿子分别,但是现在不得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去了。想到这一层,作者说不清是悲酸还是惆怅,也许还有莫名的担忧:这一别,何时才能再见到父亲?所以,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作者的感情此刻达到最高潮,而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也进入“高峰体验”阶段,其情智、顿悟能力也处于最佳状态。这时,需要教师细致耐心地观察和把握学生的情绪、情感活动,看准时机,及时引导,一步一步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实现“高峰体验”。此刻,学生的情绪十分高涨。这正是学生领悟文章中心、把握事物底蕴和人生真谛的契机,也是其知识内化和深化的时刻。
于是,教师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拓展:父亲的这个背影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是啊,现实中有多少人对父母的日常关爱熟视无睹,直到自己为人父母时才有体悟;又有多少人只顾忙着自己的工作事业,而疏于探望、孝敬双亲,直到父母离开人世才追悔莫及!同学们:打开你记忆的闸门,开启情感的心扉,去回忆感受日常我们在父母身边得到的点点滴滴的爱吧,你一定会发现与背影类似的情境。请同学们说一说。不一会儿,有几个同学的发言让人很是感动。如有个同学说,他父亲每天早晨都拉着一板车的菜去几公里外的镇上卖,风雨无阻,从不间断。有一个星期天的早晨自己去送父亲一程,帮父亲推车。那天有冷空气,风好大,吹得他瑟瑟发抖,快到镇上时,父亲叫他回去。望着父亲弯着背,一步一步慢慢地拉车前行的背影,他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我想,如果在教学赏析两次背影时只是简单地读一读、说一说,而不是下功夫引导学生进入情感的“高峰体验”阶段,学生就不可能有这样的知识内化和感情的升华。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行知职业技术学校)
语文课堂情感教育艺术 篇12
一、一团“ 和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占据着主要地位, 而且呈现出动态的特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行的今天,语文教学中体现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教师应立足语文教学的本位,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关注平等、发扬民主、营造和谐。
例如,在讲解《最后一课》时,我提出问题:同学们, 这时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弗朗士,你会怎么做呢?请大家仔细想想,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留给学生一段思考的时间,请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对于那些不能回答的学生我就面带微笑地加以引导,让他们关注课文中的内容与情境,只要给出一些正确的回答,我就立即加以表扬, 并让全班学生以掌声给予鼓励。然后再进一步引导:作家都德在作品中注入一腔爱国之情,以文动人,以情感人。虽然每个国家的历史不一样,但每个国家人民的爱国热情都是一样的,作家都德利用这种方式表达了爱国之情,那么我国的作家是怎样表达爱国之情的呢?谁能举几个例子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接下来,我走入同学中间,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与展示,并及时地做出正面评价,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主动思考,积极展示,使语文课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一道“ 喜气”,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以身作则,要以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学生和工作,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今的学生平等意识都很强,自尊心也很强,同时也非常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这种自尊与被尊重是培养学生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关键所在。
例如,在讲解《我家的男子汉》时,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看着他那样的一点一点长大。这实在是一件最最奇妙的事情了。”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男子汉正在茁壮成长,同时也是一个生命在不断地长大,作者不只是在记录“我家的男子汉”,更是记录了一个生命茁壮成长的过程。然后我提问:“生命的成长总是能给人们带来希望, 看完这篇文章我也跟作者有同样的愿望,那是什么呢?”学生马上领会了我的意思,异口同声地说:“希望我们健康成长,成为男子汉。”甚至有个女生说:“希望我将来成为女汉子!”接着我说:“大家都说得非常正确,不过,你们的答案还不够全面的,因为男子汉不只是年龄问题, 女汉子也不是个贬义词,我希望大家形成一种敢于担当、勇于拼搏、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我想这也是你们爸爸妈妈的希望。”通过分析课文,理解文意,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传达给学生,有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一股“ 地气”,打造积极的生活课堂
语文从生活中来,也反作用于我们的生活。立足本位,打造积极的生活课堂,对于提升学生的感知、理解与鉴赏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都要顺应时代与学情的变化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走入生活,感受生活中的语文, 体会语文中的生活。
例如,在讲解朱自清的《春》这一课时,在初学课文的前提下,我带着同学们走出学校,来到田野,去感受那充满希望的春天的气息。大家看到了绿油油的小草,星星点点的野花,随风飘动的柳枝,一层层如波浪般翻滚的麦苗,还有在田间跳跃的小鸟,处处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学生有说有笑,又跑又跳,高兴极了。还有的学生背诵起了《春》中的内容,一边背诵一边寻找着课文中提到的景象,很多人都感叹:要不是学习这篇课文,还真没有这么仔细地观察过春天的景色呢。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春天带来的希望与喜悦,当再回到教室详细地讲解这篇文章时,学生们有了更全面、更深层的理解,这种教学效果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难以实现的。
四、一份“ 灵气”,培养不竭的创新能力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创新能力则是重中之重。创新能力对于学生来讲是终身受用的,有利于其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只有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我们的社会才能实现长久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这种诉求,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有意识地提升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多一些宽容》这一课时,我不但讲解了宽容的重要性,而且还明确了宽容的具体标准,即宽容不是姑息。然后让学生针对这一观点进行讨论。当学生听到这个主题时,马上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旁征博引,课堂气氛活跃。有同学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侵略者对我国人民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致死致残的人民、满目疮痍的国家已成为中国人民无法抹去的悲惨记忆。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仍然没有一丝悔意,非但不承认战争罪行,日本领导人还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使中国人民的情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面对这一切,我们能说出“宽容”二字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这不是宽容,而是对历史的遗忘,对现在的姑息,必将成为未来的遗患。”这位学生的慷慨陈词赢得了热烈的掌声,通过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民族情感与爱国精神。
【语文课堂情感教育艺术】推荐阅读: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06-27
语文课堂情感教学12-20
情感体验激活语文课堂05-15
诗意,语文课堂情感源泉06-14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09-07
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学05-26
语文课堂结尾艺术10-08
语文课堂导入艺术12-05
语文课堂节奏艺术12-21
语文课堂管理艺术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