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精选8篇)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
浅说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江西省崇义中学
李霞
*** 邮编:341300
【摘要】情感,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素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课堂的情感教育,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教学需要情感出,学生呼唤情感来。我们的教育必须确立情感培养目标,实施情感教育。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教育
策略
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明确的表达了: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里的“情”指的是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没有情感的课堂,肯定是死气沉沉的。情感,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所以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教学需要情感出,学生呼唤情感来。我们的教育必须确立情感培养目标,实施情感教育。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语文课堂亦是如此。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一般说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一、转变教学理念,适时在课堂上做好情感导向
教师在课堂上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明确“导向”的重点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要让学生的认知过程中伴随着情感过程,让学生学会分清真与假、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做出价值判断,从而做出肯定或否定、喜欢或厌恶等不同的反应,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卢俊曾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天地,课堂是感化学生的舞台,教师是这天地与舞台的楷模。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情感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拥 有热爱事业的情感和责任感,健康充沛的感情与高尚的人格。我在教授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课文时,在讲到面对乱世长沮、桀溺认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就此选择做一个辟世之士,夫子却选择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时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孔子此时此刻的心境。学生马上讲出了孔子强烈的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情感,他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就此我引导学生感知生命的本质在于追寻、创造意义,激发学生体会“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爱国之情,从而高效地、迅速地激发了学生感悟的潜能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敢为天下先、勇于担当的人。
由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基本功如果不过硬,缺乏教学热情,不善于表达情感,教学语言没有美感,必然会严重地影响着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教师一定要提高朗读能力,讲究语言艺术,丰富自己的情感,善于领悟和表现语言的美,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给学生做好示范,通过教学互动、相互感染,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在课堂教学内容上渗透和体现情感教育
(一)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刘协《文心雕龙》说:“情者文之主经,理者文之纬。”情感是文章的主线,是文章的灵魂,这就要求作者须“情动而辞发”,读者须“披文以入情。”
语文教材犹如一部百科全书,凝结着人间真情,每一篇文章无不是作者“情”的结晶,不仅向学生提供着知识信息,而且表达了作者一定的情感体验,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如班固《苏武传》塑造的一个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形象,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忠诚感;司马迁《报任安书》提出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进步的生死观,及其所表现出的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如《论语》可使学生获得严谨治学、为人诚实、胸襟豁达、严于律己、崇尚节余等修养方面的人文精神;韩愈《祭十二郎文》诸如“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的措辞,可以激发学生情到深处以堕泪。
(二)拓展课外阅读中的文化视野和情感领域 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家》《红楼梦》《高老头》等八部经典名著,就是有意识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精神,了解中外文化背景,把握文化底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 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如果学生从课外阅读中享受到莫大的乐趣和情感体验,那么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三、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渗透和体现情感教育
(一)要利用情感性的语言去打动和感染学生
有人说,语文教师要训练好说话的基本功,具备说书人的艺术,把每一节课上好。这话不无道理。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其基调有的色彩明丽,有的意境深远,有的简洁自然,有的华美富丽,有的朴素,有的飘逸……因此,语文教学语言或喜悦、或愤怒、或悲哀、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要与原文基调一致、和谐。、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语文教师尤其要充分发挥语言丰富多彩的特点。在设计教学语言时,要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要利用情感性的语言去打动和感染学生。
(二)要通过创设情境和激情激发学生的情感
要善于创设情境和激情,注重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自主感悟、自主判断、自我教育,是语文课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就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设境情境和激情的教学法,给学生一个环境,一个场合,一种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所述意境之中,同作者和书中主人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时,选取课文的精彩片段编成课本剧,进入角色,体会形象美,而《荷花淀》、《祝福》等课文则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直接感知美,领略美,从而产生丰富的美感。为了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还可通过字、词、句的教学,透视文章的内涵,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深刻咀嚼美、品味美、理解美。又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对荷花的描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羞涩”把荷花写活了,多像一个个粉面含春,娇羞欲语的少女,姿容妙曼,媚态可掬,堪为撩人的一笔。作者用生花妙笔,细腻描绘了荷花,让学生细细研讨,慢慢品味,能不拥有美的享受?语文课本中,很多作品文质兼美,应把讲解,启发有机结合,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想象,通过形象思维,去体会课文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和艺术美,主生积极的心理反应,激发对生活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2】孙博.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初探【J】.井冈山师范学院报,2003,(1).【3】姜梨花.浅谈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长沙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 第11期.【4】孔维民.情感心理学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5】韩新建.论中学语文素养的培养.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23~25.【6】肖纯.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报,2005年.7月.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2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中, 要发挥其人文性的特点就需要语文课堂进行情感教学。另外,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还规定, 教师设计课程目标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同样, 要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也需要语文课程进行情感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对语文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本该生动鲜活的语文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变得枯燥乏味。许多教师不是引导学生思考生活、观察社会、感悟人生, 而是大搞题海战术, 一门心思提高学生应试成绩。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 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被无情扼杀, 学习兴趣低下, 学习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即使有的学生得了高分, 人文精神也严重缺失, 不能做到和谐发展。如此教学, 语文教育的功能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一切不合理的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都要改变,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理应得到人们的重视, 充分发挥它的教学潜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总结出了几种语文情感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 巧用导语
巧用导语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语生动形象, 对学生起到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立场, 从学生的角度用心设计导语以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巧设疑问, 启发导入; 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利用故事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适当借助音乐烘托气氛; 设计情境感染学生, 产生共鸣等。教师一定要巧妙安排设计导语, 精彩的导语是引导学生喜欢语文课的第一步。
2. 运用多媒体教学
传统语文教学方式是教师的一张嘴和一支粉笔。这样的教学方式讲解绘声绘色, 有利于学生识记复习, 但是单调枯燥, 缺乏生动形象。多媒体恰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多媒体具有生动活泼、容量大、形象直观等特点, 能激发学生灵感, 启发学生想象力, 扩大课堂的知识容量, 完善课堂结构。它介入语文教学后会给课堂注入活力, 是传统授课方式的有效补充。
3. 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内涵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 饱含着作者的心血。要调动学生情感功能, 必须深入挖掘教材自身所蕴含着的爱国情、亲情等情感。分析文章如果就词论词就会把文章肢解开来, 只有进行情感教育, 用情感这条线将字词句串联起来, 作者遣词用句的匠心以及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才能得以传达, 学生也才会领悟文中丰富的情感美。
二、教师教学语言要具有情感色彩
教师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和情趣, 是成就一堂好课的关键因素。教师语言具有情感, 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语文, 在充满感情的世界中收获知识, 提高语文素养。教师语言要具备音质优美、语速适中和语调丰富等几个要素。
1. 语文教师要力争让自己的语言起伏有致、抑扬顿挫并富有韵律美。
教师要学会运用幽默艺术教学。前苏联一位教育家提出: “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学语言幽默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消除学生的疲劳和紧张情绪, 保持大脑兴奋。教师可以巧用比喻、借用、谐音双关、歇后语等方式使自己的语言生动幽默。
2. 朗读声情并茂
书面文字是无声无情的, 口头语言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憾。将书面文字变成口头语言的有效途径, 就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现在的语文课堂已很少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而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语言优美、生动。学习这样的文章不应该把知识割裂得七零八落, 而要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 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学习优美的现代文如此, 教授文言文更应该注重朗读。通过朗读培养语感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一些诗词作品还应配乐朗诵。引导学生朗读可以从教会他们正确的停顿、语调、重音等入手, 让学生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感受作品蕴含的丰富情感, 直接受到熏陶和感染。
3. 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教学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 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的重要前提。在师生双方信任理解的基础上, 学习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尊重、信任、热爱每一位学生, 用心寻找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肯定他们的进步, 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 师生、生生以及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才能产生情感共鸣。
总之, 语文课堂缺少不了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课堂改革深化、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因素。我们要积极地运用这一教育方式, 真正使语文课堂活起来, 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中, 要发挥其人文性的特点就需要语文课堂进行情感教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在重视语文认知因素的前提下, 着重突出语文人文学科的优势, 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组织、调节等作用, 使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方面都得到发展, 从而形成健康健全人格的教学模式。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3
一、深化教师的情感感染,以情带情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里。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充沛的感情,在课堂教学中将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情的感化和陶冶。在语文教学中若能讲究情感教学的艺术性,通过教师自身丰富的感情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喜于听,乐于学,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语文知识。
比如在学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这一课文时,教师可以饱含深情地讲述一个故事:在二十世纪中叶的美国城市亚特兰大,有一个五岁的黑人小女孩跟妈妈乘坐公共汽车,途中上来一个白人男青年,妈妈赶紧让女儿为他让座,女孩不解地问:“妈妈,我们为什么要给叔叔让座?”妈妈说:“孩子,因为我们是黑人,我们的皮肤是黑色的!”小女孩回去以后到水池边用刷子使劲刷洗自己的黑皮肤,直到鲜血淋漓……讲这个故事,教师一定要通过语言、声调、表情等把自己对黑人女孩的深深同情表现出来,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如果教师每上一篇新课,都能够以情激情,以情引情,导入新课,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饱含激情地诵读课文,辅之以轻重缓急的语调,使文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活化教材的情感内涵,以情促知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教材中的课文无一不蕴蓄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感情,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晶。教师要精心挖掘情感目标,注重课堂教学设计的适宜性与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依据作品的类型,作者的生活时代、思想感情、写作思路及学生的品质、情感等因素,来设立恰当的情感目标。
以古诗文教学为例,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无不是“情动于中”的产物:《离骚》中浪漫又深沉的爱国情,《登高》中暮年飘零、忧国伤时的愁情,《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情,《赤壁赋》中对宇宙人生超然豁达的豪情;《秋思》中断肠天涯的游子的羁旅情……无不体现了作者深沉厚重的情怀,可谓字字珠玑,句句含情。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活化教材的情感内涵,以情促知,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如学习《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教师可以先播放古典名曲《梁祝》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梁山伯与祝英台那凄婉动人的爱情,或者先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古今中外凄美的爱情故事,那么学生就会更容易走进文本描述的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故事。
其次,反复诵读,品味意境。古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不同方式的诵读:教师声情并茂、韵律和谐的范读会更直观地再现诗歌的音韵美;播放示范朗读录音,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诗中意境。当然,范读只是一种先导,只有学生自己吟诵,才能体味出诗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
以上是古诗文教学方面挖掘并活化教材情感内涵的基本方法,而其他类型的作品教学也是类似的。总之,教师要用心去挖掘、感悟教材中蕴藏的感情,通过适当的方法感染学生,让学生走进教材的情感世界,在获得审美享受和情感体验的同时也积累了知识,即以情促知。
三、强化过程的情感交流。以情换情
新课程倡导的是开放、民主、合作的课堂,师生在课堂上应该呈现出一种交流与沟通合作的动态关系,尤其是双方内心情感的真诚流露,能使语文课堂成为极具人文性的场所。师生之间传递的是以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综合训练为主的情感对话、情感交流。师生之间可能学识上有高低,水平上有差异,但情感上却是绝对的平等、同样的真诚。
正因为这样,语文课堂上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师以真情感动了学生,学生以真情理解了教师,师生共同用情把教学推向了高潮。激动的泪水被情催下来了,智慧的火花被情点燃了,创造的思维被情引发出来了,刻骨铭心的感受被情定格了。在这样的过程中还有什么知识学不会?还有什么内容不能理解?这就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流动的最珍贵的一股力量——情感的力量。有时候,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动作、一句温暖的话语都是巨大的情感力量。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强化情感的交流,让师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真诚的情感交流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提高人文素养,让语文课堂成为巨大的情意场。
四、注重结果的情感积淀,情知互融
凡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有作者真切的人生体验。读者从作品的文字声音开始,对作家和作品做一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感知,反复体味,感受作者的激情,最后达到共鸣的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段人们耳熟能详的妙语:“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王国维先生所引晏殊、柳永、辛弃疾三首词中的句子,皆为写男女之恋的情词,他却做了另一种解读,这就是融会贯通,是情感积淀、情知互融的结果,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
学生要达到这样一种情感积淀内化的境界,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感悟和积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只是让学生感动,而是动情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印迹,种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力量的种子,激励他们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为自己的追求去奋发、思考。很多个这样的一节课积累起来,才能给学生以厚重的人文积淀和知识积累,知情相融而统一。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4
内容摘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通过借助文字的传达,引导学生与所写的角色达到情感共鸣;借助语言的表达,引导学生与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心境达成共鸣;因势利导,适当拓展,发挥情感,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情操。
关键词:情感教育 语言文字 共鸣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汉代王粲的《柳赋》:“枝扶疏而覃布,茎森梢以奋扬。人情感于旧物,心惆怅以增虑。”简言之,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联系。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情感教育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针对语文教材实际,凭借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情感。
现代教学论与传统教学论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它认为教学过程决不仅仅是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人的发展过程,即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发展,同时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也应得到发展。为此,现代教学论把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领域:一是以语文知识学习与语文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认知领域,二是以热爱本学科学习、以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和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情感领域。这两个领域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共同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正如大纲所概括的那样:“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收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一位语文教育专家曾说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唯情感教育是推进教学过程优化的最强盛的驱动力。另一位资深行家指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是指有活力、能感动人、鼓舞人、调动人的情绪的一种效应。这种效应发挥得好,会形成生动、和谐、协调的教学氛围。教学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教学中,情感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激情,以声传情,巧妙地创设一个又一个情境,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针对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方式,我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方式如下:
一、借助文字的传达,引导学生与文章中所写的角色达到情感共鸣,全面理解人物形象。
中职生由于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大多数靠情感,他们的心理特点是: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思维水平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与主人公形成共鸣,理解艺术形象,从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获得哲理美的享受。《一碗清汤荞麦面》是日本作家栗良平用充满温情的笔法,塑造了在艰难生活中积极向上、相互扶持,最终走上幸福生活的母子三人的形象。文中讲述了遭受打击的母子三人,大年夜来到北海亭面馆,“头碰头”同吃一碗阳春面。以后他们又去过两次,每次都得到面馆老板的热情关照。经过十几年的不屈奋争,母子三人终于从逆境走向光明。当他们第四次来到北海高官禄面馆吃面的时候,两个儿子已长大成才。文中始终洋溢着脉脉的温情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在教学中,我着重强调了文中几处细节的描写。如对母亲去要面的语言的体会:
“„„唔„„阳春面„„一碗„„可以吗? ” “„„唔„„一碗阳春面„„可以吗? ” “„„唔„„阳春面两碗„„可以吗? ” “唔„„三碗阳春面,可以吗? ”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注意到这四句话的不同,再让学生试着朗读这四句话,读出语气的不同,最后把四句话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去区别这四句话的标点符号的不同。学生连番的比较,就能得出结论:四句话真实地写出了母亲当时的心理:省略号在这里表现声音的断断续续,说话支支唔唔。少一个省略号,就少了一回支支唔唔,也就少了一份难为情。另外,要面的数量第一次放在后面,更突出了难为情。在数量上,第三次比前两次增加了一碗,也就少了一份难为情。吞吞吐吐的语言将人物犹豫、歉疚的心态表现了出来:深夜光顾,三人只要一碗面,而且又是极其便宜的阳春面,给店家带来了“麻烦”。“母亲”的确为在大年夜三人合买一碗阳春面而难为情,但为了能让孩子感受到新年的气氛,能让孩子吃到一碗由面馆做出的热气腾 腾、香味可口的阳春面,她只好也必须硬着头皮“怯生生”地提出只买一碗阳春面的要求。“母亲”的勇气来自母爱的力量,母亲的歉疚表现了日本女性特有的温良谦恭。
类似的对话还有《荷花淀》中夫妻话别的对话描写,特别是主人公水生嫂的语言描写和动作细节的描写,都能反映出角色的感情变化。“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理解艺术形象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借助语言的表达,引导学生与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心境达成共鸣。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即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
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语言优美、意境深邃、情采飞扬、韵致风流的写景美文。它描绘的是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风景图,表露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独立安静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但是对年纪还小的中职生来说,这样的情感显得有些遥远。如何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我采用了多种方式。先让学生欣赏大自然中的美景图片,脱离现实的情景;再让学生以配乐朗读的方式去体会文中描写的美景;然后鉴赏文中的写景精彩的句子,进行仔细剖析,体会作者对自然观察的细致和深刻,感受作者丰富而细腻的心灵。最后结合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梭罗的《瓦尔登湖》中的部分句子,以及网络流传的“盒子”形象,让学生明白这样的情感是一种普遍的人类情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想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里透露出的情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三、因势利导,适当拓展,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情操。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它要求语文教师教学时应该由语文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扩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适当的拓展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高尚的情操。
中职生部分存在明显的个性不足与心理缺陷,他们中的一部分盲目追求时尚、随大流、是非判断错位、价值观偏颇,语文课有时候也要担负起思想教育的工作。教师要利用有限的课程资源,因势利导,适当拓展,进行情感教育,达到拨乱反正的目的。
在讲解王蒙的《善良》一文时,我没有去关注文章本身的语言和文章论述结构,而是针对文章的一些句子展开拓展。我向学生介绍了“善良”要面对的“敌人”,战争中的人性善良,灾难中的善良,还有日常生活中的长久坚持的善良,分别用具体的人物和故事进行说明,让学生体会善良的可贵和人们对善良的坚守。我还向学生介绍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丛飞的有关事迹,特别是讲到了那些接受过丛飞资助的人们的表现,让学生明白善良也会被利用和欺骗,也就理解了文章中的深刻内涵。课后让学生来写对善与恶的看法,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果。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篇5
一、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那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在一遍遍枯燥无味的应试训练中,变得沉闷与乏味。为了应试,语文教学很少挖掘语文的思想因素、情感因素、美的因素, 内涵极为丰富的语文教学,被支离破碎地分析讲解,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也苦。这种教学必将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影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其弊端是有目共睹的。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较之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优势。因为语文教材本身文质兼美,蕴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发掘学生情感潜能为突破口,以情悟文,以情动人,以情促知,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轻松,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说,情感是语文学习形成兴趣和动机的力量,而情感教育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语文教学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依赖概念进行逻辑推理,而是借助形象思维,把有形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形象,这就离不开师生共同的情感交流过程,如果没有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与交流就没有艺术欣赏。所以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作品中的情感体验者,以自己体验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的感情,最终达到愉悦学生精神,陶冶学生情操的育人目的。像白居易《琵琶行》教学时的文本演绎,教师深情投入,倾情诵读。一开场诗人那令人同情的被贬遭遇的“小序”的抑扬顿挫的表演,就赢得学生一阵阵掌声,为诗歌那声未开,曲已动人的艺术魅力。诗开始,秋日江边送客的感伤无语,萧瑟环境的渲染烘托,学生被深深吸引了,又由衷地鼓掌,为诗中的悲情,为环境烘托所创造的特有意境。接着,学生为欲说还休的琵琶女高超的弹奏、为精彩的音乐描写所表达的复杂情感而唏嘘、惊叹。到音乐高潮结束,琵琶女满腹的抑郁通过音乐倾泻而出,“唯见江心秋月白”时,学生沉浸在音乐表达的丰富情感中深深触动,鸦雀无声。当到琵琶女自诉身世之悲,学生神态庄重。
再到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引发同感、自诉遭遇,学生是一脸严肃。一直到“江州司马青衫湿”,学生寂然无声,良久,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学生完全被作品感动了,学生陶醉了,师生一起走入了作品的情感世界中,共同进行着体验。这种完全的投入、刻骨铭心的深入体验,正是范读的艺术魅力所在。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能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审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良好的师生感情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情感,首先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在教学中产生不同的感受。当师生情感交融时,教师的要求、期盼易为学生接受,内化为自己的心理需要。而一旦师生情感冷漠,即使是教师的要求是合理的,也会被学生拒绝,无法成为前进的动力。如果一位教师整日表情冰冷,学生不敢亲近,对他的课兴趣自然不大,随之学习成绩下降;反之,一位和蔼可亲的教师,学生从情感上接近他,对他的课自然兴趣倍增,成绩也会不断提高。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鼓励学生主动去学,独立探讨,坚持对学生少批评,多启发,多激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和进步的喜悦。
兴趣总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而情感又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表达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掌握和提高语言的艺术性。教学语言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教学语言有魅力,就等于给工作成效注入催化剂。同时,我们的语文课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美文,这些文章我们可通过配乐朗诵、教师范读、让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美的感受达到对文章由衷的喜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可以说,优美的语言艺术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力量源泉。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调动情感,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增强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激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情文并茂,充分展示文字艺术魅力的同时,无形之中也在情感上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其中,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由此看来,教师在教学当中如何实施情感教学,发挥各种沟通方式的作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时代教学活动中值得教师注重和关心的一个重要课题。
课堂教学是师生面对面的双边教学活动,但它不代表语文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那么,语文课外的各种教学实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各种演讲、辩论、会议、竞赛、编辑等等形式都是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课外辅导时的鼓励、课外交流中的思想沟通,社会实践中的情感体验,都会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学会观察、体验、总结和思考,教师随时注意每个学生在实践中的点滴进步,给予适当的赞赏和鼓励,使学生享受到学习进步的快乐。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6
语文教学作为提升学生精神与生命本质的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全面发展的途径,要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感悟生命的灵动,完善学生的人格,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对话。对话是彼此之间的倾听,是师生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乃至共同分享的过程。教师在对话中应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渠道,找到进行对话的具体方式。
教师在对话中设计问题要与目标与学情联系起来,精心设计问题,创设对话环境。如苏教版必修五第三专题中有一板块“生存选择”,板块由《报任安书》和《渔父》两篇文言文构成。文言文教学一直有重“言”而轻“文”的倾向,用问题探讨的方式来学习,也许对文言文对话创设良好的环境。事实上,教材编排的意图也非常明显,通过司马迁和屈原的生存选择比照互映,我们以“选择”作为切入点和关键词来设计系列问题。
问题一:司马迁对于自己身受宫刑是怎么看的?
问题二:“士可杀,不可辱”,面对遭受宫刑这一奇耻大辱,司马迁为什么没有选择自杀?
问题三:司马迁的选择和屈原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你怎么理解他们的选择?
问题四:他们为什么会作出不同的选择呢?
这些问题设计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起主导支撑作用,能从整体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性地解问。“生存选择”板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设计问题利用两者不同选择的对立统一来引起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当然在探讨过程中多鼓励,多引导。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通过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感受到来自作品深处的本质力量,而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过程。
语文课堂生活化
语文与生活有紧密的联系,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所谓语文课堂生活化,指以作者生活、作品生活、课文所依据的生活情理、教师生活阅历积淀和学生生活阅历等为基础,深入理解现实与文本的差距。教师充分调动师生间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阅历,依情据理引导学生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阅历走进作者生活和作品内的生活,进而从作品、作者、读者、现实等维度更深刻地体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用意。如人教版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徐志摩《再别康桥》,高一的学生刚离开初中母校,踏入高中,对初中母校应该也有一份依依不舍的情感。因此我执教此课这样设计导语:当我们路过初中校门时,当我们看到曾经点燃我们青春的地方,看到我们学习的教室,我们的内心有一种什么的感受?古往今来,离别总给人一种沉重悲伤的感觉。徐志摩的母校离别歌——《再别康桥》。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把教科书与现实生活这本大书融合为一体,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提升生活,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感悟生活,这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观。文言文教学文言虚词在语文教学中是比较枯燥的知识点,但也可以运用生活中的素材理解。同是复习18个文言虚词,传统复习课往往以单项解释例句进行,而编写新材料可集中复习,异曲同工,但新材料的复习是在同样的训练点上达到不同的思维训练,并使学生举一反三。例如对文言虚词“焉”的复习课曾结合校园环境自拟材料:
(二高)校之西南有林,林间坟冢相属焉。(息)州人生于斯边,卒而葬焉。其间多碑,语焉不详。丛林郁郁,望之,森森焉,人迹罕至。雨打松柏,似众鬼邀客,人固辞焉,人至又加少焉。吾行其间,独不惧,思之,肉之不存,魂将焉附?何畏哉?碑前常香烟袅袅,有孝子祷曰:“谨食之。”逢时而献焉。于是余有叹焉,若生前不孝,供品于前又何加焉?坟堆累累,若此,百年将焉置生人?
百十余字,集中了十个焉,涵盖了几乎所有用法。
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要以指向生活为归依,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悟生活,学生才能深刻体会语文的内涵。
语文课堂学习自主化
自主学习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已经成为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不是教师对其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教师的作用不是“授鱼”,而是“授渔”,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学生的引路人、合作者,创设有利条件、环境,启发学生如何去学?应该学什么?
自主学习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基础性自主学习,这一环节是学生在已掌握一定的知识面上,通过自主学习,从教材中再获新知的一个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础知识。它是在教师传授一定学习方法上进行的,比如“六学自主学习法”。即通过“读、圈、查、分、画、批”六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具体内容是:
1、读。学生用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圈。用笔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以及疑难的地方。
3、查。利用字典、词典查出生字词;
4、分。分析课文的内容、结构,整体把握行文思路;
5、画。画出课文中精彩的句子,用得妙的词语。
6、批。在用得精彩、准确的词语、句子旁边注明含义、特点以及自己的见解。
自主学习还包括探究性自主学习。探究性自主学习是在学生基础性的自主学习上的发展,它是学生在掌握课文一定量的基础知识的条件下自己进一步独立思索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高层次下的自主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些趣味、又有理论深度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动机。如人教版第四册戏剧单元《窦娥冤》这篇文章重点理解窦娥的社会悲剧,教师可设计现代电视剧《又见花儿开》剧情节选进行比较农村少女杜鹃外出打工被人贩子骗进深山,被侯村一个农家老太太领走,给儿子当老婆。在人贩子的威逼下,她被强迫在结婚证书上按了手印。婚礼那天夜里,杜鹃准备反抗自卫,没想到她的“丈夫”侯强却是个好心人,他告诉杜鹃不必担心,他不会伤害她,会帮她离开这里的。警察接到侯强报警后立刻去解救她们。后来杜鹃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现代女性,人们在她身上已经看不到痛苦的痕迹。走在大街上的她已经成为一个都市白领——一道靓丽的风景。对比阅读后学生很容易理解《窦娥冤》的社会悲剧。最后设计比较人物形象: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白宝箱》的杜十娘、《祝福》中的祥林嫂及本文的窦娥面对冤屈时的反抗,写一篇小作文。学生小论文精彩纷呈。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7
那么,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下面我根据自己从事语文教学的实践情况, 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重要前提
陶行知先生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我们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老师的关爱。特别是对差生和违反纪律的学生, 不用歧视的眼光看待他们, 用爱心去感化他们。
我在指导语文差生时, 采用个别指导的方法, 避免在全班同学面前公开点名批评他们而让他们感到丢脸。我找他们面对面座谈, 先表扬和鼓励他们的闪光点 (再差的学生也有闪光点, 比如书写工整、态度认真、不抄袭别人作业等等) , 然后委婉指出不足之处, 如能改正这些不足之处那就更好。这样学生很乐意地接受老师的指导, 因为他们明白, 老师是真心为他们好, 想帮助他们提高语文学习成绩。这样, 学生便会感到老师可亲可敬, 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建立起来了。
二.巧妙创设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兴趣, 增进学生的理解, 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情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
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任务。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 从而愉悦性情, 陶冶情操,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
在诗词教学中, 可以通过诗词中的意象, 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体悟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这样就容易让学生的思想感情与诗歌中的感情产生共鸣, 从而培养起学生各种纯洁而高尚的情操。如在教学杜甫《蜀相》 (新人教版选修) 这首诗的时候, 我抓住“碧草”、“黄鹂”这两个意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碧草春色, 黄鹂好音”是多么美好的景色!可是在这寂寞荒凉的地方, 碧草春色为谁而绿, 黄鹂好音有谁能听呢?感物怀人之意渗透纸背。“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泪满襟”是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 但是, 一个壮怀激烈的英雄人物, 壮志未酬就以身殉职, 怎么不令无数英雄为之泪流满面而荡气回肠呢!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创设情景, 一个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仰怀念与对自己功业未就的叹息感慨的诗人形象就跃然纸上。
三.爱憎分明而充满激情、机智幽默而富于同情心、气势流畅又有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是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
古罗马哲学家贺拉斯说过:“你自己先要笑, 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 你自己先要哭, 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在讲授《记念刘和珍君》时, 教学语言要低沉而悲愤, 把作者对刘和珍在反动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女子的勇毅的赞扬和敬仰, 对反动派无耻、残忍地屠杀爱国学生的愤怒, 以及对学生请愿行动的深刻思考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在讲授刘和珍被杀害一节的时候, 很多学生都流下眼泪, 在讲述反动派的暴行时, 课堂气氛异常严肃而凝重。
在一次作文课中, 我让学生以“尊严”为话题进行作文时, 学生对这个话题感到较抽象, 我就用下面一段教学语言来诠释“尊严”:1840年, 林则徐把英国的一箱箱鸦片倾尽石灰水中, 付之一炬, 这就是尊严!年仅15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毒刀, 毫无畏惧, 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共产党员!”这就是尊严!中国人民八年抗战, 迫使日本战犯在投降书上签字, 赶走了日本侵略者, 这就是尊严!1949年10月1日, 毛泽东亲手把五星红旗升上天安门城楼, 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就是尊严!邓小平同志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爱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就是尊严!2011年11月1日, “神八”上天, 扬我国威, 壮我豪情, 这就是尊严!我讲到这里, 全班学生情不自禁, 掌声如潮。这就是利用教学语言激发学生情感的效果。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教学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是知识交流和情感交流的结合体,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知识与情感两条线索相互激励、相互约束下完成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正确的情感态度和恰当的表达方式,不仅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激发学生掌握知识。
一、在朗读说话训练中渗透情感教育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大体上是听、读、说、练等四个环节,那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说话能力,使学生敢于挑战自我。朗读,不但是感知课文内容的重要过程,也是锻炼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加强朗读,能充分拓展学生的心灵世界,激发学生敢于张扬个性,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富有生机和灵动跳跃。在教学过程中,我巧妙地运用一些先进的媒体,创设语文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让学生“以物喜,以情悲”,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如怨如慕,从而促进其思维的飞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因教材而施教,运用图片、音像、表演、故事、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一个个灵动鲜活的场景,让孩子们身历其境,乐而动情,进而情动而辞发,更好地展现自我。如在教学杜甫的《兵车行》,范读时我注意把握诗文的情感变化:感叹转为怨愤。因此,我的音调起初深切哀怨,转而凄哀婉楚,令人悲痛欲绝。学生在聆听中去感悟,去模仿,从而更能深深地理解诗人对时事的深深感叹。高中教材中有很多情感浓郁的抒情散文,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授课时只要把课文的重点难点稍加指引,就可以放开让学生进行诵读练习,这样对文章的理解更为深刻,这一点不是教师能讲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逐渐感悟到的。
二、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挖教材,发觉文本中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情感,用情感激励学生意志,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和人生启迪,通过师生交流情感,利用“形象”的感召力来刺激学生的理智、道德和审美。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借景抒情的诗歌、诗意浓厚的散文、情节曲折的小说、耐人寻味的戏剧,大多作品中都饱含了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浓浓的艺术感染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从而形成高尚的人格。因此,教师深挖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1.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充分说明了情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笔者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喜爱。如课前5分钟讲故事或朗诵诗歌;课前一句话说校内外新闻;课前5分钟交流对名人名言的理解、感悟。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是一件非常愉快、有趣的事情,对语文这门学科,甚至说对语文的每一节课都产生了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设置适合文本氛围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作用,尽快进入角色,产生情感共鸣。所以课堂教学时,可采用音响、录像、投影等渲染气氛,还可以用课本剧、小品、语言描述等形式再现文章的精彩环节,在情景的熏陶下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
三、在诗歌欣赏中渗透情感教育
诗歌中尤其是古典诗词讲究平仄、押韵、对仗,读来朗朗上口,特别适合吟诵。吟诵,是千百年来的传统教学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提倡“美读”,他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能驾驭文字”。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运用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使用这一法宝学习诗歌。让学生在吟诵中体悟作者的情感,在吟诵中陶冶自己的情操。读诗词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自读、小组读、齐读,有默读、朗读,也有分角色朗读等。其中,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吟诵无疑是最能够读出作品情感的方法。如《致酒行》一诗中:“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这两句就应该反复吟诵,读出诗人的凌云壮志,在实践中,学生也确实在吟诵过程中被深深感染,读得意气风发。而陆游一句“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也让学生在深情地吟诵中被震撼,读得沉重愤懑。在这样有效的吟诵中,学生的情操得到了陶冶,在无意识中振作了精神,也更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建立师生共融的和谐氛围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障情感教学的基础。只有建立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去接触学生、走进学生,才能让学生发自肺腑地喜欢老师、尊重老师,使学生“爱屋及乌”,由对老师的好感转移到对学科的喜欢,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调节师生关系,老师起主要作用。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益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教师在深挖教材中人文精神的同时,教学方法同样不容小视,它直接展现了教师的文化素养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若教师高高在上,如同君临臣民,严肃古板,总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否定学生思想,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那么即使教师的文化素养再高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了。所以教师要理解学生个性,倾听学生心声,尊重学生的意见,那么师生之间才更为融洽,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锻炼能力,进而才会发自内心的尊重、热爱教师热爱语文学科,热爱生活。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巧妙的教学艺术,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积极、乐观、健康的情感价值观,只有这样,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我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应当更加注重情感教育,打动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深挖学生情感的潜质,让学生的心灵去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使学生在领略中国语言魅力、陶冶性情的同时,感情也得到升华。本文在语文课堂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做了初步的探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留下了不足和困惑。期待今后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谢芳.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吉林教育,2011,(10).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情感教育06-02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高一语文如何教10-23
语文教学中的教育情感09-28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09-12
高中语文中的美感教学09-28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标中的“语文素养”12-16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上的互动10-11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10-19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幽默06-11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