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教育情感

2024-09-28

语文教学中的教育情感(通用11篇)

语文教学中的教育情感 篇1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中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情感教育必须与知识的学习、智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学生如果对学习过程感到满意、心情愉快, 就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反之, 如果对学习过程感到厌恶、痛苦甚至恐惧, 学习效果就达不到预期目的;当遇到新奇的问题或结论时, 他们往往会感到惊讶或欣慰, 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些情感虽然不直接参与学习活动, 但对他们的学习起着推动和调节的作用。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若能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而且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相当有益的。

一要营造情感教育的良好氛围

正所谓“亲其师, 而信其道”, 教师要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要诚实, 守信, 要拥有一颗乐于奉献的心。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崇高的威信, 是受到尊敬、爱戴和钦佩的前提。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仅有威信是不够的, 还必须尊重学生, 在学习和生活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体贴学生;要和他们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 和他们成为朋友。只有营造情感教育的良好氛围, 学生才会确信教师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也只有这样, 他们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会去认真领会;对其谆谆教导才会言听计从。师生的感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才会产生共鸣。在师生稳定和谐的情感氛围中, 教师的忠告和批评, 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而教师的赞扬则会令他们觉得愉快, 产生学习动力。

二“因材施教, 充满激情”是关键

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试想:教师若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能鼓舞学生呢?若没有兴奋的情绪又怎能激励他们?若没有清醒和理智又将如何去唤醒那些思想沉睡的人?如果把课堂比作田野, 教学就好比耕耘和播种。播下思想的种子, 播下精神的种子, 有朝一日这些种子就会生根、发芽, 就会茁壮成长。因此,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 根据时代的需要, 因材施教, 与时俱进。将课文里的情感、我们的情感, 融进课堂, 让每一堂课都是心与心的交流。如在教《黄河颂》时, 首先自己充满激情的朗读这篇课文, 把我对黄河, 对祖国的那种爱完全表现出来, 然后教学生如何投入情感, 在此过程中, 把对黄河, 对祖国的爱渗入学生的思想里。课堂上, 师生相互信赖, 相互鼓舞, 没有隔阂。这样的课堂学生还会有痛苦吗?

三用“微笑”照亮的课堂

喜、怒、哀、乐, 人皆有之, 然而讲台是教师的舞台, 教师要学会有理智地控制情绪, 抛开烦恼, 把笑容带进课堂。因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面带微笑的教师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 让学生们如沐春风, 那和蔼可亲的教态, 一上课便与学生有了心灵沟通。这样的课堂, 轻松愉快, 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取得良好收效, 也就顺理成章。

四敬岗爱业, 执着追求

有一位学者说过: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 从泉眼里流出来的是水, 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 涌出来的是一股极大的感染力。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学生, 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 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 自觉学习教育理论, 修炼教学艺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全身心地投入, 这样的教育最具有感染力, 也最能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有了积极的情感活动, 就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动力。

五把情感教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据《参考消息》报道: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工作者都承认情感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把语文学习取得的成功归功于内部因素, 积极的情感则会使他们感到兴奋、自豪和充满信心。这些情绪将促使他们做出更大的努力, 增强学习的动力。正是这种情感, 学生才会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当他们遇到困难时, 这种情感将支撑着他们渡过难关。

总之, 真正的情感教育会使学生乘风破浪, 逆境扬帆。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对学生今日的学习乃至明日的辉煌都将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奚旭慧.情感教育:语文教学的灵魂[J].国科教创新导报, 2011 (8)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2

就语文学科的本身特点来看,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尤为重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和自己学生的老师会教好语文;一个不喜欢语文和生活的学生会学好语文!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深悟情感教育和语文教学要有机结合,这样,语文教学的天空才会绚丽多彩。

一、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读者》——培养学生情趣的苑圃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类社会正在丧失着某些宝贵的东西。因此,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情趣的人尤显珍贵。所谓有情趣,是指能够让眼中充满诗意,让心灵长上翅膀,用激情去拥抱生活,用幽默睿智去面对失意和挫折。我利用学校专门开设的《读者》时文课,带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诗的王国,充分调动他们的情绪,从而培养高雅的情趣。如《有一种谎言,让我们泪流满面》的温馨幸福、《拥你入怀》的肝肠寸断、《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超然物外……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无不让我们或喜或悲,或歌或笑,涵泳其中领略精髓、感悟哲理、丰富情怀,启迪人生……在平时的语文课上,我经常把这些文章推荐给学生并告诉他们:一草一木总关情,不是生活中没有诗,而是我们的心灵需要诗的滋润,我们的眼睛需要诗的洗涤。

二、声情并茂的导入语和结束语——陶冶学生情操的熔炉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成功的一半。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总是精心设计每篇课文的导入语,在结束时,又针对该课的特点,设计与导入语相呼应的结束语,从而使学生在每课的学习中做到整体感知,详细把握,深刻理解,受到情操的陶冶,升华对人性美的认识,并将自己和学生的人格放到这口锅中熬煮,熔炼,去粗取精,不断向真、向善、向美,成为一个情操高尚的人。

如时文课《哑巴与春天》的导入语是以“总有一些感动,让我们无法轻易遗忘;总有一些记忆,值得毕生好好珍藏”开头,并播放了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千手观音》的感人片断,曾深深的折服了当场的老师和学生。在设计结束语时,我或总结全文,或引发感想,或激励斗志,或提醒学生……总之,使导入语和结束语俯仰生姿、相映成趣。如《沁园春·雪》一文的结束语:毛主席这首词写成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但是它那磅礴的气势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使我们读着它仍倍感激动、豪情满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今天应该鼓舞我们在座诸位以豪情作帆,化力量为桨,乘风破浪,以骄傲和飞扬抒写二十一世纪的华丽篇章!

三、抒写真情的日记周记——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把日记称为道德长跑,如果一个人坚持长跑,身体就会健康,如果一个人坚持写日记,思想就会健康。因此,我一直把日记、周记作为精心呵护的芳草地,我总是小心地将学生带入其中,我们倾心交谈,谈社会、谈人生、谈烦恼、谈快乐、谈理想与未来、谈收获与困惑,没完没了的话题像涓涓的流水淌过我们的心田。那一段又一段红色的批语是永开不败的花朵,是熠熠闪亮的星光,是灰心失望时的冬日炉火,是成功欢乐时的夏日清泉……

我想,没有比爱更美的花,没有比爱更高的山,没有比爱更广阔的海洋,有了日记、周记,语文老师和学生不仅可以沟通情感、增进了解,更关键的是教师将自己和学生放在同一个天平上,能够平视学生、正视自己,从而使师生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互砥砺,从而营造更加丰富而温暖的内心世界,锻铸更加美丽的人格,描绘更加辉煌的人生。

下面仅摘两段学生在周记中的话语,以见师生沟通心灵的愉美:

(一)记得巴尔蒙特说过一句让我很感动的话:“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我觉得您是很具亲和力的老师,自信与才华是您身上闪烁的光芒。我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情绪低落的时候,但很令我感动的是您十分平和的心态能让您一踏上这讲台就可以进入角色,真的让我觉得老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伟大。

(二)带着夏日特有的热情,你走进了我们班,走到我们中间来。从此,你是我们的老师,亦为大家的朋友。席慕蓉曾经说过:“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或许有一天要离开你,到远方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堂。老师,够了,有了这些有你的日子,我的征途不会孤独,有了你的祝福,我的行囊不会空荡……

面对如此纯美的情感回报,不敢想象,还有什么获得能让我如此迷恋与痴狂!身为人师,此“情”足矣。

四、别具一格的个别谈话——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个别谈话是青春期教育最重要、最广泛的一种形式。这里所说的个别谈话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间隙与学生之间的个别交流。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关爱、支持与帮助,而个别谈话无疑是一扇让学生敞开心灵的窗户。因此,我们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与学生进行促膝谈心,进行心灵沟通。

我认为个别谈话具有两个特点:倾听与协商。所谓倾听,就是说这种谈话不只是教师一人的“苦口婆心”或“语重心长”,而应是尽量让学生倾诉、宣泄,教师则先当听众。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将悲伤、委屈、苦闷等情感通过向自己信任的人诉说而合理地发泄出来,可求得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卫生。当然学生“自己信任的人”,最好是一个教学本领过硬的好教师。学生通过倾诉,把内心深处的困惑、焦虑、积郁、愤懑、悲伤等等表达出来,教师则应该仔细聆听,并通过眼神和点头、蹙眉等体态语言告诉学生“我是理解你的,你完全可以信任我”,从而使他们畅所欲言。如果学生起初因为一定原因不愿直接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就要从学生欲言又止的神态或吞吞吐吐的只言片语中,猜测或推测出学生的真实想法,鼓励他们学习语文书上的某某人,敞开心扉,继续倾诉。从某种意义上讲,让学生倾诉而教师耐心聆听(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抱怨)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艺术。

所谓“协商”,是指教师倾听学生诉说之后,对他的谈话只是一种“仅供参考”的意见,而不是替学生作出选择与决定。教师在个别谈话中,角色形象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育者,而是平等真诚的朋友。这更体现我们对学生心灵的尊重。因此,教师在听完之后应向学生表示感谢——感谢学生的信任,然后对他所谈的一切表示理解,即使学生说的是荒唐错误的想法,也不可轻易“批评教育”,这样只会让学生心灵之门关上,永远不对教师说真话。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分析,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你是不是可以试一试……”、“这样做,也许会有些作用……”当学生没有雄心壮志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言来勉励他们;当学生之间睚眦必报时,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珍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友谊;当教育学生树立理想时,我们可以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激励他们。应该说,这样的个别谈话,结合语文教学,是一种非常贴近人心的交流,而这种交流往往特别美好,特别容易影响一个人的人生,也是一种教学相长的途径。所以,我总是特别珍视个别谈话。

语文教学中的教育情感 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情感教育,教学方法

作为青岛市英语学科带头人, 我被选中去平度送一节英语课。我非常珍惜这次锻炼和学习的机会, 认真地进行了前期准备, 也满怀信心地登上讲台。始料未及的是农村孩子的语言基础低于我的想象, 整堂课的效果对我来说不尽人意。现在回味起来, 说始料未及是给自己找借口, 说语言基础低于想象, 也有推脱责任之嫌。我应该对农村孩子的学情进行充分的分析, 应该意识到孩子们面对陌生的老师时所有的羞怯、焦虑的心理, 应该更尊重、保护孩子们的情感, 将情感教育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语言学家克拉申说过:“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 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 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因此可以说, 情感因素是决定外语能力的一个关键步骤。在小学英语教育过程中,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处在极不成熟阶段, 更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培养和关注。在不断的反思中, 我领悟到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克服害羞和焦虑心理, 运用英语时不怕犯错误, 大胆发言

这一点是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致命根源, 因为农村学生与外界接触少, 信息流通不方便, 致使学生知识面狭窄, 胆量不大, 所以必须先鼓舞勇气, 克服害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营造一种学英语的气氛, 让孩子学得轻松自然, 教师一定得做好榜样, 尽可能用些委婉语气。必要时课堂教学可加些汉语, 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也有助于克服他们因不懂而出现的焦虑情绪。让学生觉得愉悦, 同时还应更多地创造运用英语的环境, 如课堂上值日报告的情景教学, 是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好方法之一, 可因材施教, 见机行事, 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如这次送课的主题是谈论最喜欢的食物的阅读教学, 上课伊始, 我自编了一首歌“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I have….” (通过两个手偶演示) 我观察到孩子们饶有兴趣, 如果接下来能让孩子们作一个跟主题有关的值日报告, 互相用英语交换信息, 我多从积极方面给与肯定, 树立其信心, 逐渐形成积极参与、争相自由讨论问题的学习气氛, 从而使他们主动接受知识, 提高技能。在这一过程中, 我会逐渐摸清他们的前置英语基础, 及时灵活地调整教案和教学策略, 学生们会慢慢卸下难开口的害羞心理负担, 这时再树立典型带动其他学生说英语, 起到传、帮、代的作用, 形成一种好风气, 浓厚的学习气氛会制止哑巴英语的蔓延, 从而人人爱讲英语。

二、激发学习动机, 产生积极的情绪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外语学习中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他们探究和学习、获取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动因。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 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 思维也会活跃开阔, 所学知识就容易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英语课是实践课, 工具课, 上课应“精讲多练, 以练为主”, 即使是阅读教学, 也应在充满情趣的练习中, 完成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的任务型语言活动。

2. 教学内容新颖有趣。

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 备课内容要有所选择, 灵活地设计教案, 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有意思, 好学、乐学。

3. 教学方法要生动。

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对象采取不同的教法, 可通过游戏、表演、唱歌、竞赛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 教师应以饱满的工作热情、高昂的激情、喜悦的心情上好每一节课, 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感染学生;同时有着改进英语教学的愿望, 善于运用各种能够激活学习兴趣、创造成功的体验和激发学习内在动机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享受成功、获得愉悦感、保持长久的兴趣感, 并引起其感情上的共鸣, 信念上的自觉, 行动上的顺应, 目标上的认同, 达到教学活动的共振。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教学的过程, 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 而且也是师生情感交流, 心灵碰撞的过程, 更是学生沐浴教育爱的过程,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必须从情入手, 以情唤情, 以情激情, 才能开启学生蒙昧的心扉, 才能弹奏出教学艺术的美妙乐章。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人的认识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 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 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得不到发展和实现, 而只有用真实的, 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 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1. 教师改变角色。

要平等地对待学生, 要让每个学生感觉到你喜欢他, 关爱他, 有时一个亲切的微笑, 一个抚摩学生头的动作, 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关爱。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 穿着打扮简洁明快, 肢体语言要丰富生动, 语言语调要洋气地道。对学生的错误要宽容, 多用鼓励性的语言, 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每一个教师都要有爱, 既要严格要求学生, 又要爱护、宽容学生, 使他们感到你不仅是他们的师长, 同时又是他们的朋友。只有这样, 学生才愿意和你进行思想交流, 对你敞开心扉、倾吐心声, 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 微笑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面带微笑, 从容而自信地步上讲台, 会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加强友谊合作的桥梁。一位政治家曾说过:“一个微笑, 价值百万美元。”的确, 人与人相逢时, 各种表情中, 只有微笑才能最动人, 才会给人以春风拂面的感觉, 才会给你赢得好的第一印象。

3. 多赞美, 少批评。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了解学生的优点, 并加以真诚的赞美、接受、认同的心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你说他行, 他就行;你说他不行, 他就不行。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多一份宽容、体贴和关怀, 以亲切的态度、殷切的话语、深切的爱心和多用“我相信你”、“你能行”、“你真行”等激励的语言去启迪他们的潜能, 伴随他们的学习过程, 就会使他们在爱的体验中肯定自己, 在爱的沐浴中克服困难, 战胜逆境, 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个原理也符合当今流行的“赏识教育”理论。孩子们一旦得到老师真诚的赞美, 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 因为孩子们都有表现欲, 获得的赞美越多, 就越希望做得更好, 慢慢地, 他们的行为习惯、思想表现、知识水平就会越来越接近教师的期望值, 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大进步。总之, 一个不会赞美的老师是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的。

四、营造互帮互学的英语交际氛围, 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4

1.目前初中语文教育现状。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灌输式和被动式的教学,在课堂上,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教师不给学生留自主思考的机会,因此,学生容易厌倦上课,思维落后。在课堂上,教师很少有耐心去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只是在成绩不理想的时候进行一味的责难。

2.初中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联系。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开放性思维。因此,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摈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应用先进的情感教学,增加教学活力,为语文课堂增添色彩,加强师生交流,不断增进师生情感,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文学世界里感受真善美。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的路径

1.依托教材,渗透情感。每一本教材都是人类智慧的一个宝库,一部好的教材,自然也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可以用丰富的情感吸引学生,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中外精粹文学,这些文学也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是情感的结晶。比如初中课本里有一篇文章《背影》,这篇文章的精粹之处在于生动地描写了父亲的形象,细腻、赤裸裸地表达了父爱,字里行间都流露着真切的情感,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看到的不单单是枯燥的文字符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读完这篇课文后进行感想交流,要求学生想想自己身边的亲人,有的学生在进行回忆时,会因为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而感动落泪。这就是文章对学生情感影响的作用,直达学生心灵,不断地改造学生。

2.课堂导入,以情激情。课堂导入是整堂课的重要引子。因此,在进行课堂导入的设计时要注重以可以引起感情共鸣的故事来牵引学生。如本堂课的内容以友情和亲情为主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感人的故事作为课堂的开场白:“两父子在沙漠里迷路了,又饿又累,正在此时,有个声音告诉他们:前面的树上有两颗不一样大小的梨,吃了大的那个就可以活下去,小的只能支撑一小会,最终还是会死去,当他们找到梨子后,却都不愿意吃那颗大的,结果两人都晕倒了。到了第二天儿子醒来时,发现爸爸不见了,而树上只有一颗很小的梨子,儿子很生气也很难过,就这样被爸爸抛弃了,于是把剩下的梨吃了后继续赶路,最后在路上发现了倒在地上已经死去的爸爸,手里拿着一只更小的梨。”亲情是多么的伟大啊,可以超越生死。在给学生讲完这个感人的故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以下与这个故事相关的文章,让学生学习文章中的高尚品德。这样的趣味导入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情感学习文章,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

3.多种形式,灵活施教。教师要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投入情感,而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则只能让学生讨厌语文课。首先要进行趣味教学。枯燥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烦躁的`学习心理,由于学生的年龄和接受事物的能力不一样,因此,教材的设计也要有所差异。比如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教师在教学时只是一味地采用一问一答的模式,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因此,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的景色,然后再采用课本上景色的描绘方式来介绍学校的风景,学生自然会感受到春意盎然、夏蝉长吟、秋虫鸣啾等美妙的自然风景。这样一来,学生就不难体会作者的情感了。

4.创设意境,加强情感。语文教学模式不能太过单一,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在课堂上要适时地为学生创设情境,尽量活跃气氛。教师可以采用音乐、表演、朗诵等方式,结合多媒体教学,不断地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利用各种资源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比如,在教学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时,首先可以给学生播放国难影视作品,让学生体会那种祖国被侵略、人民被迫害的情境,或者在进行诗歌讲解时配上音乐,在进行诗歌朗读的时候语调轻缓激昂,让学生全面感受到作者艾青的爱国主义情怀,那种迫切希望民族得到解放的心情。

三、结论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5

一、用优秀的教材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还从方方面面反映了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领会教材中的情感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

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文学大师朱自清说:“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可以增加情感的高度、深度”。通过对优秀教材文本的欣赏,可以让学生在冷静的比较中发现自我,重塑自我。

三、在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的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 雪》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同样只有抱着挖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用心……在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时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激起一种强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四、运用导入艺术唤醒学生情感。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这就需要运用导入艺术来抓学生的心,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老师满怀激情的导语很容易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兴奋点。我在教《乡愁》这一课时,曾这样设计导入语:(同时播放《江河水》音乐)同学们,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九章、哀野》中写到“狐死必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尚且如此,人又怎能不承受思乡之愁?多少海外赤子抱着叶落归根的情感回到祖国回到家乡!是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元论你走得多远,但总犹如风筝一样,有一根用眷眷爱心织成的线紧紧地握在母亲手中。你的根是在故园的井土之中。故园暂不能还,便滋生了那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乡愁!乡愁啊乡愁,你是什么模样?为什么千百年来的人们想起你总是心惊魄动,总是泪水涟涟?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让我们走进那如烟似雾的乡愁世界。这样学生带着被激起的情绪和兴趣走进课文。

如在上完《我的叔叔于勒》后,可让写小剧本:假如菲利普一家人旅游回来后,在家门口发现一个貌似于勒的人,此时,又会发生什么?通过这种让学生自写自导自演,能够让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该课的情感目标就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得以实现,内心的爱憎情感表达也就油然而生了。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6

一.用爱实施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教师这份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这是由于他们面对的是心智还不够成熟的学生。学生的思想、性格和爱好都是各不相同的。教师指导他们上进的途径是很多的, 但不管是应用什么样的途径, 对学生充满爱是最根本的。因此, 作为一名初中的语文教师来讲, 思想一定要纯正, 心地一定要善良, 只有这样, 教师才可以正确地指导学生。由于人都是有感情的, 尽管初中的学生年龄不大, 可是他们比较敏感。教育学生离不开对学生的爱, 而爱学生的前提条件就是信任、理解、关心和尊重学生。教师不可以居高临下, 需要和学生融合到一起, 指导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 也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够理解和尊重教师, 才可以真正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当教师微笑地对待学生的时候, 教师即使爱中有严, 并且比较严厉, 学生也能够接受, 当然这需要教师的付出和耐心。这样, 学生不但不会远离教师, 反而跟教师走得更近。在教师面前, 学生的友善、自信、热情和天真等都比较自然地表露出来, 而学生的这些特点是他们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础条件。

二.应用教材实施情感教育

教育跟情感是密不可分的, 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的时候需要讲究策略和方法。倘若教师板着脸对学生讲解道理、思想、品德, 哪怕教师的讲解再具有说服力, 那么效果也是比较差的, 这样的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尽管在表面上学生没有出现什么异常, 可是他们已经对这样的教师产生了一种抵触的心理。因此, 教师需要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是行之有效的, 这是由于在初中语文教材当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需要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运用自己的语言, 情感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 跟课文当中的人物同呼吸。

三.应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实施情感教育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 教师单纯地依靠一张嘴、一本书、一只粉笔去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难免存在不足之处, 教师要想更加有效地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 就需要借助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 使教师和学生能够融合在一起, 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从而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不久, 在作文课上, 我给学生安排了一篇题目是《生命》的作文。我感觉到学生可能会不知道应该怎么写, 于是, 我通过上网找到了一些关于汶川地震的影像与图片资料, 然后应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其中, 有一位母亲由于身在废墟当中而不能够为襁褓中的婴儿哺乳, 于是咬破了自己的手指, 想用自己的鲜血来延续这个婴儿的生命;有一位老奶奶, 在房屋坍塌前把自己的孙子抛出, 而自己却压在了房屋底下。一幅幅催人泪下的画面在屏幕上出现, 不少学生都被感动得掉下眼泪。接下来, 我让学生做一些假设:如果你是那个被得救的小孩, 你会如何感悟生命呢?如果你是那位老奶奶和那位母亲, 在生命的关键时刻, 你会如何做呢?这个时候, 学生都有了自己的体会, 纷纷进行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 我借助多媒体技术, 声情并举, 图文并茂, 在呈现文字魅力的过程中, 创设了一定的情境, 有利于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7

一.什么是情感教育

心理学指出:情感就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者感受, 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反映。而人们在与任何事物的接触中, 总是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 有满意或不满意, 愉快或不愉快, 喜爱或厌恶等态度体验。所谓情感教育, 也就是通过各种情感培育手段, 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个性, 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与道德观。而这种“技能”将会成为学生日后走上社会独立生活与交往的必要条件。

二.情感教育与语言学习

当前,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把情感态度列为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因为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和学生本身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中学阶段是学生情感态度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在我们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恰好忽视了情感教育这一点, 使之成为了盲点。以前的教育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 而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 于是就造成了“情感空白”。人与人交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是语言的使用,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人的情感。情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沟通情感、解决情感问题也需要使用语言。合理、恰当地使用语言, 有助于沟通情感, 增进友谊和改善人际关系。因此, 语文教学应尽可能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 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来,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

三.情感教育的作用

情感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塑造自我, 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并保持与社会相适应的良好情绪、心态和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课堂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 教师要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不仅依赖于自己博学的知识, 优秀的品德以及驾御课堂教学的能力, 而且还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倾注了自己特有的情感。因此, 在情感教育中, 教师的表率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使命不仅要教书, 而且要育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 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所以, 情感教育不能光靠华丽、空洞的词藻, 要靠自己身体力行, 要用真心才能换回真情。

四.情感教育的实施

情感是联系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纽带, 积极的情感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一环。当前,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已经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新课程理念强调情感教育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 更是指他们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一) 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有时我们可以在台下与学生平等地交流, 当然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在传授知识时, 我们可以聆听学生的心声,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使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 无形中创建一种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 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教学空间。这种教学氛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和创造潜能,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 利用情感教育的优势, 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净化学生的灵魂,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进而使学生乐学, 好学。

(二) 巧妙引导, 以情激趣

有人说, 情感是教学的灵魂, 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 这话并不为过。课堂教学中, 每节课既是知识的传授过程, 也是情感的活动过程, 是知、情、理的统一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激励学生充分发挥潜能, 提高学习质量, 获得成功的巨大动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强化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 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乐学”。

(三) 把握时机, 触发情感

利用情感资源, 联系实际生活。例如, 教学《向沙漠进军》一课时, 为了导入新课, 我提问先带学生回顾自然灾害的一些现象, 由此引出即将谈到的话题———沙漠, 然后播放一段关于沙漠的录象, 进入今天的话题, 最后点题:生活中人要改变自然的同时, 还要保护自然, 这样才能和自然和谐相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及时抓住学生心理, 利用课文中积极的情感去触发学生的求知欲, 能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8

二、情感教育的内涵

所谓情感教育, 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真正的做到“知情交融”,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考虑到教学中的认知因素, 而且要充分地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从而达到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帮助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并最终将其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情智双全的高素质人才。“感人心者莫大于情”,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最佳手段之一。忽视了情感教育, “情”、“理”则无处渗透, 创造力、想象力也就无从谈起。

三、教学中的情感融入战略

1.选准情感教育的切入点

首先, 要宏观把握新时代对中小学生的特定情感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于立足课堂和教学内容, 又放眼广阔的社会生活, 积极将语文课堂向课外延伸, 优化大语文学习环境, 着眼于学生语文创造力和实践精神的培养, 广泛开辟第二课堂, 使学生真正“乐学”、“愿学”。

其次, 要摸准学生在特定时期的情感脉搏。现代中小学生普遍表现为:好奇心、好胜心重、求知欲强而意志薄弱;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强而又有主观片面性和表面性;重友谊、讲义气而良莠不分、易受不良影响;接受事物反应快、模仿能力强而自理能力差等等。学生的情感表现即有个性, 也有共性, 我们的教育应从这些特征出发, 与这些特征相适应, 让我们的情感教育更贴近学生实际。

第三, 还要选择好语文教材中的情感焦点。在对辐射着情感光辉的优秀作品的涵泳、品味和全身心融合中, 语文课自然而然地进行着情感教育, 使学生的心灵深处积淀起高尚而健康的情愫, 从而怡美性灵、优化生命质量、健全人格。

2.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其它任务的相融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但并不意味着是语文教学的唯一任务。语文教学还担负着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良好习惯的养成, 智力开发等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让情感教育贯穿始末, 带领学生进入到作者的心境里, 体会各个人物的欢乐、忧愁、悲伤、愤慨, 让每个人物都鲜活地站在学生面前, 感受那个时代他们的无奈、幸福, 让学生珍惜所有, 认清自己, 把握自己。

3.创设情感教育的共鸣点

巧设情境, 应当是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理想途径。随着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出现和普及, 音像教材在各级教学活动中日益显出其独特的作用, 综合运用声像传情、媒体组合等多种方法, 使音像教材充分发挥其声情并茂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音像教材进行体验、想象, 在感人的氛围中感触、感动, 对感知对象进行欣赏、品味, 有效地促进其健康情感的形成。

4.教师丰富的知识与教学魅力

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教师, 便是一部活灵活现的教科书, 其蕴含的独特文化背景、独具一格的教学艺术以及灵动的思想、富有律感的教学语言, 无一不深深吸引学生们的求知欲望, 足以吸引学生的审美目光, 同时也潜移默化的为学生们的人格塑造与情感发展提供有力的臂膀。之于语文老师, 要带给学生们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 以情感为核心、以形象为表征的诗化语言去创设审美氛围, 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境界, 让学生主动地去进行情感教育。

四、结语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9

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教学的能力。新课程把情感态度列为语文教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体现了“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人文措施及义理念。但是, 长期以来, 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教学忽视情感因素的作用, 部分学生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厌学现象严重, 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如, 焦虑是语文教学学习中常见的情感障碍, 焦虑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紧张、害怕且不敢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进而影响学习效率。可见, 研究情感策略,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目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情感策略

所谓情感策略是指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调整和控制自己的目的、兴趣、态度、信心和意志等情感因素的策略。情感策略与语言学习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激发积极情感

情感态度在好多方面影响着语言学习。健康的情感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学习活动;强烈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坚定的意志和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语言学习中的困难。相反, 不健康的情感则会影响语言学习的进程。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和谐的课堂气氛。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 从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每接手一个新班时, 首先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第一节课要告诉学生, 课堂内外老师和学生都是朋友, 这样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教师可利用家访, 与学生谈心, 与班主任交谈等方式, 了解每一个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中, 让学生发挥其潜能, 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2. 克服焦虑, 增强自信, 树立必胜的信念。

研究表明, 焦虑对语文学习有消极的影响, 但焦虑是可以克服的。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 一旦发现学生有焦虑的表现, 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信念是人的心灵内部迸发出来的一种力量。它驱动人奔向光明的前途, 激励人去唤醒沉睡的潜能, 并发挥无穷的能力和活力。人的行为是受信念支配的, 而人们所创造的结果是由行为产生的。所以, 有什么样的信念,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在语文学习信心的训练中, 主要是抓目标激励, 锁定目标具体实际, 使学生稍作努力就能实现, 使学生明确自信心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要成功激励, 即学生看到通过一定的努力, 语文学习就会取得进步, 从而产生一种“我行”的自信心。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 才会爱学、乐学。因此, 老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的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 从某种意义讲, 教师语言能力的高低可以决定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的大小。因此, 要求老师必须提高教学应用能力, 尽可能多地使用风趣、生动、幽默的语言和形象的肢体语言;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使教学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 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激励学习目的, 让学生自主学习。

目标/目的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力, 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或想要达到的目标等。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动力可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是指人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力, 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力;外部动力是指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外部因素。语文教师应该教学中设立调动学生的内部动力, 培养成就感, 采用激励评价等方法, 使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使之持久保持, 从而取得语文学习的成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主人, 学生精心的准备和超长的发挥有时会令老师和同学们叹为观止。讲台上的“大老师”充满了成就感, 使我们不得不想起“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同时, 在语文课中尽量采用“竞赛”形式, 使他们感觉到他们的表现与小组的命运息息相关。此举不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 使他们在语文教学课中能够乐学、爱学。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情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要用理解和爱唤取学生灿烂的笑容;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的变化;要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 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摘要:本文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德育培养的教学现状, 提出了语文教学课程实施中运用情感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和健康的情感及心理。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这个工具的掌握和运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思想,交织着一定的感情。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所展示出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风貌,以及大自然的诗情画意,都会使学生产生欣喜的情感。在实现认知教育这一重点的过程中,情感教育是有力手段。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教材的创作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沟通融汇,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上好语文课,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和精髓。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灵中情感的火花,及时加以引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首先,从教材方面看,语文是作者生活经历、生活经验以及对生活的认识的反映,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结晶,尽管文本中有侧重于情感表露的文学作品,也有重在记叙、说明事理或论述观点的实用文章,但作者在写作时大都采用了具有情感色彩的艺术手法,使文章具有了强烈的情感性。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等文学作品,占文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文学作品的表现媒介是语言,其内容是表现在作品中的社会生活及作者对于这一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受。这便构成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和情感性。教材中的情感是形成语文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主要力量,只有在激发情感的前提下,语文教学的各项任务才能圆满完成。

其次,从教学方式看,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不同,它不仅面对着具有丰富情感活动的学生,而且要依据具有丰富情感因素的教材。因此必须采用最富情感色彩的教学方式。语文教育的情感性特点,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并决定了语文教育的成败,关键取决于师生对文章中情感的感受与体验。语文教师若能借助作品艺术形象的力量,以丰富饱满的情感,把课文讲的情趣盎然,使学生悦其耳目,激动心灵,触发其情思,开发其智力,学生就会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就会产生一种浓厚的兴趣和持续不断的求知欲。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抓住关键,调动学生的情感呢?

一是教师要吃透教材,找出课文中创作情感的落脚点,这样才能使学生与教材之间产生交互感应,才能产生情感体验。例如教叶圣陶先生的《夜》,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母亲形象,那么这位了不起的母亲对学生感染与教育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学生应在课前深刻理解作者和文章的思想内容。大多数课文都是作者蘸着心血,蘸着欢乐和辛酸的泪水写成的,蕴含其中的爱与恨、褒与贬、拥护与反对、赞扬与批评等思想,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教师给学生讲的,这种做法对学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笔者认为,课前教师作指导,让学生自己找到有关作者传记或内容上、思想上有联系的文章来看,从中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感染熏陶,带着崇尚作者思想情怀的热情,投入到课文学习之中。探究《荷塘月色》中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就可以如此去做。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作者在得到片刻的宁静和惬意后又觉得蝉和青蛙是自由的,而“我却什么也没有”的原因了。

第三,教师的表情朗读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有力手段。朗读,作为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有它特殊的功能。朗读者借助有声的语言和动作、表情等,把自己的态度和情感融入字里行间,从而表露出作者的情感和观点,使学生能更快地入情入境。这种用朗读传递情感和信息,引起共鸣的功能,是其它教学手段所不能及的。成功的表情朗读,能把课文中最美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让课文像磁铁一样把学生吸引住。一般来说,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通过表情朗读引起学生情感,而这种情感就像一个出色的“演员”引导学生进入心领神会的学习境界,从而积极地掌握基础知识,进行读写训练,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总之,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情感教育和认识教育居于同等地位,没有情感教育,语文教育就失去了神韵,失去了灵魂,也就失去了精髓。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1

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的基础训练必须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听、说、读都通过一种审美语感来进行感知实践的, 审美语感的形成必须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对文章中一字一句细细咀嚼, 慢慢想象品尝, 在领悟到蕴含其中的美的内涵后, 再经过个人的感受, 从而通过听加以接受, 通过朗读、复述、回答问题等形式表达出来。这种实践活动, 既是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锻炼, 又是情感操练和培养。写是一种审美创造, 是学生审美观点, 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的集体反映。

由此可见, 语文教学中的听、说、写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这种训练与审美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互依互存的关系。它们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心胸开阔, 可以提高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并对语文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要培养学生感受其文化美

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古代作品的诵读, 汲取中华古典文学深厚底蕴的丰富营养, 感受其文化美、音韵美和情感美。我们拥有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史, 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精神文明, 涌现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作家, 呈现出了数不清的美文佳作, 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铸造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的心灵品格, 成为凝聚我们名族的不朽精神支柱。我们应加强学生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积累, 使学生自然受到巨大“美能源”的辐射和熏陶。

在感受文化美的进程中, 提升文化品位, 在古诗文的诵读中, 能起到春雨润物般的审美作用。那些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 文质兼美, 且有音乐美, 在深情并茂的诵读中, 学生领略这些美的同时, 还能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 要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丰富多彩的自然美和人格美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写景诗文的学习和体会, 修身养性, 深刻把握文章丰房地产的自然美和情感美, 黑格尔在认为“美是理论”的同时, 也确认“理论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自然的形象显现就是自然美”。丰房地产的自然形态, 反映到作品中必须经过作家的加工, 并寄托了一定的情感。学习写景诗文, 不仅能领略到千姿百态的形态美, 还能感受到作家震撼人心的情感美, 使学生能从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趣。同时, 要培养学生重视课文中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丰富的社会美和健全的人格美的领悟能力。社会生活所蕴含的无穷无尽的美, 主要通过社会性的人表现出来, 通过课本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领悟, 如舍己救人的哈尔威船长、深明大义的蔺相如, 感受到这些形象散发出的人格魅力, 必将影响学生的审美观乃至世界观;感受到人物形象从侧面昭示的人生理想、人性的光辉, 必将在学生的审美情感中起到憾人身心的精神作用。

四. 要培养学生批文以如的意境美

在学习苏轼的诗词时, 我们给学生说明:词的感伤情调与作家豪放风格看似矛盾, 其实诗人赞美祖国的壮丽河山, 颂扬古代的风流人物, 感叹“早生年华”, 这正表明他豪情激烈, 壮心不已, 表面的感伤正透露出作者追求建功立业的内心情感。这是诗词的基调, 这与诗人的豪放风格是一致的。既而要求并制定学生去吟诵, 去品位, 朗读时特别要求在“声”、“情”二字上下功夫。“声”要高低、缓急、轻重、长短掌握适度, “情”要喜怒哀乐表达淋漓。

当然,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它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 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尤其是当今的学生, 心理是敏感而不稳定的, 他们希望在老师、同学面前施展自己的才华, 同时也要求老师尊重、信任、理解他们, 更期望人们承认他们的价值存在。这就要求教师注意自己的态度, 竭尽全力理解自己的学生, 耐心指导, 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成为更加乐观、更加自信, 更加富有利他精神和广泛同情心的人, 从而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质。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 应引起我们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 把它贯彻到课内课外的各个环节中去。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设计和促成一种民主的、活泼的适合于学生情感、心理发展的文化氛围, 使学生的身心在这种氛围内得到真正完善的发展。

摘要: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 也是一个发现美、感受没、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因此, 我们教师应抓住所授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去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去创造出新的图景、生活内容和人物形象来。

上一篇:趋利避害下一篇:西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