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2024-09-24

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共11篇)

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篇1

一、初中美术情感教育工作的内容与意义

初中美术的情感教育是初中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指的就是教师利用美术课堂与传授内容作为载体, 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将思想、政治、美感、劳动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穿插渗透与课堂之中, 帮助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产生良好积极的社会体验。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 现阶段的初中美术教育工作并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很多的地方依然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美术领域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一些大家或者某些机构, 更重要的是不断地培养美术人才, 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因此,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意义就在于,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培养有觉悟、有文化、有素养的社会劳动者提供保证。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方法

情感教育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 对任何一个科目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 初中美术教学在情感方面较为细腻, 主观意愿较多, 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进行渗透, 相信能够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效果。在此, 本文就初中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方法进行阐述。

( 一) 教师要提高素质, 以促进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形成

教师自身的形象与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精神, 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是直接的。为了保证学生在初中美术的学习阶段, 打下一个坚实的美术功底, 并且在德智体美劳方面有一个综合发展, 必须要提高教师的素质, 促进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形成。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 情感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的过程, 在很多时候只有将情感教育工作融于课堂教学之中, 给学生以美的感染, 才能使学生树立严谨务实的求学态度, 培养他们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 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本文认为, 初中学生的审美观念虽然在主观上有所改变, 但是在很多的方面并不健全, 对一些新鲜事物或者社会上的事物缺乏准确的审美观念, 教师在这个时候必须结合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现阶段的学习, 才能帮助学生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 二) 挖掘情感素材, 推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初中美术教材的内容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 对学科教学内容和形式中具有情感教育价值的素材的发掘, 可以对学科素材所负载的情感教育价值加深理解和形成认同。相对而言, 初中美术的教学偏向于主观性, 在每一节课程中, 教师都会花费一些时间与学生进行探讨、畅想、感悟或者体会, 这些时间并没有浪费, 而是帮助学生在主观上树立了正确的观念, 从而准确地指导学生为人处世。情感教育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复杂, 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教师去挖掘, 通过良好的素材来帮助学生去理解。比方说, 在七年级美术教材中, 关于《发现与创造》的内容, 非常适合教师引导学生对于劳动价值观的认同。目前的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 因此在劳动方面缺乏锻炼, 通过本课的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看待生活, 勇于负起自身的责任。

( 三) 用丰富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情感教育之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得到了青睐, 原因之一在于这种方法不仅仅在课堂上应用, 同时可以在第二课堂上进行应用。教师可以利用第二课堂的一些优势和便利条件, 应用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生活态度。比方说, 学习九年级下册《我们身边的美术遗存》, 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一些老街、古迹, 等等, 这些都能够引导学生感受劳动人民智慧, 及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由此可见, 情感教育在第二课堂中, 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美术教育比小学要复杂, 比高中要简单,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阶段。

三、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应该注意的环节

( 一) 以学生为中心

我国的传统教育延续了很长的时间, 多数教师即使能够理解情感教育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掌握好尺度, 但是大部分的教师由于长时间应用传统教育方式, 因此总是不自觉地以自己为中心,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学习和感悟。现阶段的教学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 学生的思维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因此, 在今后应用情感教学的时候, 教师必须放弃自己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中心, 按照学生的思维模式、感悟特点、学习方式来进行教学, 将情感教育的优势和情感方式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 循序渐进地改善学生的学习, 帮助其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获得一个质的提升。

( 二) 成立专门的讨论组

现阶段, 大部分的初中学校都会设立专业的教师小组, 美术科目就有美术小组。但是情感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因此本文建议初中学校成立专门的讨论小组, 专业教师在讨论组当中互相交流、互相讨论、还可以一起制定系统的应用方式方法, 这样不仅对教师自身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时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 也有很大的帮助。成立讨论组的另一个原因在于, 个体教师并没有办法做到十全十美的地步, 但是多个教师共同努力, 就可以互相取长补短, 达到一个较为完善的标准。

四、总结

本文对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的渗透进行了讨论, 从整体的发展情况来看, 情感教育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积极的, 为了保证在今后的初中美术教学中, 持续地保持积极效果, 仍然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的南北方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情感教学方面, 可以互相多交流, 帮助提高全国的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宝贵.初中美术课堂情感教育浅谈[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23) .

[2]沈毅勇.情境教学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篇2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美术教学;渗透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主要是指教师通过美术的教学过程,有意识地将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教育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在促进学生情感、品质以及品德培养的同时,提前对社会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情感教育渗透到初中美术教学中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情感教育与美术知识的完美融合中,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率。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1.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思想都在逐渐向着成熟发展,而教师的思想、精神以及情感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平时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形象,并用正确的情感和人生态度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情感教育其实是一种长期的、潜意识的过程,而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的渗透不仅能有效感染学生,还能促进学生道德素养以及行为修养的提升。

2.科学地利用情感素材

情感其实在初中的美术中无处不在,如美术教材就是一个丰富的、现成的情感资源聚集地,其中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是值得被挖掘的素材。在美术教材中,包含了许多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的内容,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对相关的情感素材加以挖掘和利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丰富的课外活动

教师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还能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教师对课外活动形式的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出发,在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理解和把握的同时,促进学生广泛兴趣爱好的培养。

总而言之,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促使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教师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多元化的渗透方法,最好在教学中采用潜移默化的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潜意识中接受情感的感染和教育,这样既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全面能力的培养,又可以提高初中美术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吴德学.探讨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2(14).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六中学)

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篇3

辽宁省盘锦市双台子区陆家学校中学部 刘穗

【摘要】美术作品中蕴蓄了丰厚的情感因素,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既要进行美育教学,也要进行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感氛围培养学生兴趣,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气氛,达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若是师生情感达到心理学上所说的“共鸣”,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而且课堂学习气氛即生动活泼、轻松愉快,让学生在愉悦中体会学习美术的乐趣。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尤为重要。

【关键词】情感教育;中学美术教学;兴趣;作用

一、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中滋生

美术教育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便如无源之水。美术的这种归宿感和自觉性指向人的情感和精神,它具有浓厚的人文性,凝聚着人的理想、愿望、情感、价值、道德、尊严、个性、生存状态、人格追求……

西方美术史学家詹森在《艺术史丛书》前言里对艺术史的潜在价值曾作过这样的描述:没有一种别的学科邀请我们在历史时空里更广阔地遨游,也没有一种别的学科更能强烈地传达过去与现在之间的持续感,或人类之间的密切关联。更有甚者,与文学或音乐比较,绘画和雕刻使我们觉得更能传达艺术家的个性;每一笔、每一触都记载艺术家的特征,不管他所要遵守的陈规是如何的严厉。美术作品往往凝聚了画家的深厚情感,在情感中滋生出优秀作品。比如:梵高的《星月夜》整幅画中,底部的村落是以平直、粗短的线条绘画,表现出一种宁静;但与上部粗犷弯曲的线条却产生强烈的对比,在这种高度夸张变形和强烈视觉对比中体现出了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迷幻的意象世界;吴冠中的《春如线》表现其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对江南春天美好的回忆,以及对青春、对生命的的感悟化作一串抽象的点线面,用一支画笔耕耘着人生之路。正因为这份情感,美术课程为我们开展情感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美术课程不仅仅是美育,还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酵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既要学会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又要指导学生情感实践。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需要有丰富的情感。通过自己的个性魅力去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情绪力量,()产生教与学双边关系的统一体。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教师传统的授业功能将逐渐减弱,而人格培养的功能逐渐加强,这就预示着情感教育在今后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仍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教育,构成教学思想前进中,教学方法仍停留不前的局面。原因就是教师并未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情感教育。要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者本身要具备丰富的情感,具有利于在美术教学传递情感的能力。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加强理论方面学习的同时也要加强道德与情感的整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这样在教学时,我们才能利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

三、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中达成

列宁曾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及艺术家之间架起桥梁。

通过美术教学来促成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来优化美术教学,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情感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通过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我认为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达成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果没有兴趣一切都是无稽之谈。要想在美术课上激发学生的情感,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在强烈兴趣的推动下,学生才能体验到作品的情感,进而培养美术情趣。进而创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提供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放飞自己的情感,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感受美的体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特的魅力,并能对其作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 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表个人的想法、思想和情绪,对其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给予充分的理解。与之产生情感互动,以求达到情感教育的最佳效果。

其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美术教学中,离开了想象力,美术将是异常的单调和枯燥,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末。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推动着学生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在美术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使作品与情感产生碰撞的火花,从而形成学生对作品的独特情感体验。学生常常在生活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又罩上纯自我的神秘色彩,创作出的作品有稚拙美。想象是记忆为原材料的智力活动,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关系密切,想象力越丰富,创造力越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神奇的想象,挖掘这审美的奥妙,进行一些能引起学生联想、发挥想象的创造活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独特的情感作品。

第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情感体验。美术课堂中的美术教学应让每个学生都能用内心去体悟和感受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注重个体学习方式及对学习过程的感受,而不仅是专注学生学习的结果,重视对学生美术情感方面的评价,还应由过去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既关注学生的知识传授又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

总之,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充分发挥情感的功能。情感教育的方法千变万化,关键在于教师本人的发掘和灵活运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关注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更重视学生对美术情感方面的评价,避免过去单一性的知识传授方法再现。在课上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选择恰当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使学生能在真情的关怀下,动情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美术新课程标准》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伍德明,时伟主编。《中小学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4]袁桂林主编。《现代教育思想专题》

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篇4

【摘 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今天,是国际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社会对人们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对提高心理素质成了人类对自身最大的挑战,只有在保持身体的健康的基础上,才能使心理素质的发展朝向积极进取的方向迈进。

【关键词】 农村 初中体育 心理健康

在青少年时期心理健康的发展,对于未来面向社会时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具有同样以健康作为主要目标的体育科目,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心理健康的教育,达到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同步发展是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不仅要关注城区学生的教育,更要关心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一、农村初中体育发展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多数农村的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没有完全达到小康的水平。由于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体育教育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人认为“干农活就是体育锻炼”,在绝大部分的闲暇时间,都是用于闲聊、看电视等活动,很少会专门从事体育锻炼。而由于现在的农村初中生,除了要面对学习压力之外,还要承受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影响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几点:

1.当地学校各级领导、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视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对于实际教学中的课程改革重视程度还不够,再加上体育终究只是中考中的副科,不作为毕业的参考标准,几乎是可有可无的科目,这就引起了学生对体育的不重视。

2.开发资源、器材利用的态度消极,虽然在体育经费的投入上有了很大的增加,但老师和学校领导并不会积极利用这笔经费开发场地和器材。

3.对老师的培训机会不多,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教学能力不高也制约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不仅如此,很多体育教师在学校不仅担任体育课,还会兼有政教职员、保卫人员等职责,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造性,但在调查的体育老师中,他们一致认为自己所教的体育学科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初中,是青少年身体迅速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黄金阶段。健康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健康的心理则为健康的身体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和谐统一发展,追求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和精神状态,而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提升生命价值,就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新途径。体育活动在充满活力的初中生的学科中,是充分发挥青少年生命力量,激发生命内在活力的科目,这是除了增强体质之外的又一重要收获。在体育教学中,安排各种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娱乐性的教学内容,更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忘却烦恼、体验快乐,提高自信。

三、初中体育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设定体育与心理健康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是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工作效果的重要依据。“应试教育”环境下的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只简单地定位于知识、技能的传承和体质的增强,而忽视了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健康的维护,而这也正是它种种弊端产生的根源。因此,科学地设定教学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纳入和融入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之中,是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还是体育学科渗透心理质量的需要,还是体育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条件。

2.增强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对于农村更加需要加强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格、德行修养,只有增强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教育能力和咨询辅导水平,才能更好地将自身的思想影响到学生的意识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体育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修养和技能

教书育人,要想育人就必须先育心,体育老师必须明白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育人的过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不要简单地作出思想、道德、能力方面的评价,而应更多地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去考察,着力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才能从本质上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并完成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

(二)体育教师本身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工作具有很大的示范性和感染性,学生有近乎本能的向师性,教师作为心理保健者具有显著的优势。因此,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水平,用自己健全的人格去影响孩子,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一步[4]。

四、总结

农村体育老师在教学中更要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教材,化枯燥的教学为有趣的游戏,发挥初中孩子爱玩的天性,让心理健康的教育先渗透入自己观点,再影响到学生身上。通过有效途径,改单调为丰富,变呆板为灵动,全方位锻炼学生的身心,使体育的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参考文献】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2 篇5

张晓宇

联系电话:***

情感教育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品质的过程,也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情感教学,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没有情感的语文教学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教师应运用情感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提高学习语文的质量。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融洽的情知交流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尊重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在细腻、微妙、复杂的情感领域里与学生心灵相通,情知交融。要以教师的真实换来学生的真实。“教师的真实”是做出来的,除了严于律己、真诚面对学生之外,还要正确理解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特别是价值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的今天,教师的“真”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以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为例,教《珍贵的教科书》时,学生提出“生命比教科书更重要”的观点;教《捞铁牛》时,学生认为“怀丙不够出色,因为沙子污染了黄河”; 教学《三味书屋》时,学生说鲁迅随便在书桌上刻字是不对的;教《登山》时,学生讲“领袖更为重要的是革命事业,不能只为了锻炼一下自己就去冒生命的险,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等等。

显然,这些学生说的都是真话,老师听了之后应该怎样应答呢?首先应肯定他们这些观点合理性的一面;其次要平等交流、真诚沟通,或补充背景资料、或讨论存疑、或延伸研究、或课外拓展等,总之不能强求统一,情感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尊重“每个学生自己的阅读、自己的想法”。

二、发掘教育内容,准确把握文中情感因素

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情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小学课文中很多课文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为师生情感思想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无论是写人记事的,还是写景状物的,作者的感情都是客观存在的,小学生难以深刻理解。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沟通起来,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桥梁作用。教师应该明确地、有意识地把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体验结合起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去拨动小学生那幼小的心弦,使他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有的课文,感情比较明显,可以从特定的思想感情入手,进行引导,通过对词句的学习,加深对思想感情的领会。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作者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语就道破了作者的写作动机,直接表达了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有强烈的感染力。因此,在教学时,就可以抓住这个中心思想进行定向引导。例如:第一段开门见山地点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杨梅的赞美,“我爱故乡的杨梅”,其实就是爱出产杨梅的美丽的故乡。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段文字,就不难理解作者的写作本意不只是单纯地赞颂故乡的杨梅,而是在发自内心的赞美自己的故乡。如:第一句写到“细雨如丝”使杨梅得以“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这又是作者发自内心地从另一个侧面赞美家乡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这才是杨梅繁生的优势所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第三段的内容就更具体了。作者用对自己故乡的满心喜悦之情,生动具体地对家乡杨梅的形、色、味进行了透彻的描述。这一感情投入是作者对故乡的赞美和热爱的思想意境所在,他用他对自己故乡的喜爱之情打却了读者,也勾起了读者对自己故乡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学生努力掌握科学本领,将来为家乡繁荣做贡献。

有的课文可以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小珊迪》一课,一方面是小珊迪的所作所为,表现了他的诚实和善良;另一方面是通过“我”态度的转变进一步说明珊迪那美好的品质。有的课文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有的课文可以通过对比加深印象;有的课文可以抓住景物的特点,使学生产生喜爱之情……总之,教师要依据教材,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识人物的形象,写景状物的意义,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深化,向理情认识发展,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三、巧设导语激情,渗透情感教育

新颖独特的导入语可以起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导入新课作为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可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渴望知识的“火药”,能使学生焕发出极其强烈的学习愿望。它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性的一环。优美奇妙的导语,往往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登堂入室,进入教学情境。如在教《游子吟》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吗?每人看了以后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母亲的爱,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我们一片光明。是雨天里的一把伞,给我们一方晴空。这世上,还有谁比妈妈更让人牵挂?弯弯山路口,那是一声声叮咛;脉脉斜晖中,那一声声呼唤……你们听到了吗,那殷切的呼唤正从小巷深处传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游子吟》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母亲的伟大……

美妙动听的歌曲可以使人心情愉快,如沐春风,悲哀凄惨的歌曲则会让人心情沉重,如负千斤。因此,人们说歌曲是流淌的艺术,恰似一股清泉,流进人们的心田。我们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亲耳聆听相应的歌曲,情感教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学《春天》一课时,让学生听《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然后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学生:我感受到了,春天花儿开了,草绿了,小鸟也欢快地唱起来了······教师:说得很好,春天来了,花儿红了,草绿了,黄莺唱起了动听的歌儿。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一下春天的美好吧!瞧,学生在欢快的乐曲的感染下,很快地融入到了学习新课的情境中,同时培养了他们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情感受到了的熏陶。

四、运用激励性用语,满足学生追求成功的需要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在学生的表现有明显进步时,应及时运用肯定性、激励性用语,并适当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例如,“你是一个很棒的孩子,知道怎样去做才好!” “大有进步,再加油。”“你试一试,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没有用心尝试,不要轻易说‘不,!” “希望你能与粗心告别,与细心交朋友!”等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要比单纯的说教更管用。

任何课堂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常用语,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教师在运用这些激励性用语时,应针对不同问题、不同情况、不同对象和不同风格,抓住时机启发、赏识、激励和反思。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成为情感健康的人。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6

一、对教学内容作情感处理

课堂要讲究导入艺术, 语文课尤其如此。教师应把教学内容中内含的情感提炼出来, 让学生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 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 让学生接受相应的情感信息, 抓住教学内容中情感与情理的联系, 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从而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和知情共育的效果, 让学生产生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了, 就会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营造浓厚的情感教学氛围, 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首先应被教学内容所打动;然后再用这种感情去打动、感染学生, 这样既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又有利于塑造学生的情感能力。大量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元素, 正确地引导学生,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滋养!

二、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号召, 以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首先, 教师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每个学生, 无论成绩好坏, 在他的背后都隐含着一个家庭, 甚至是一个家族, 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要温和、体贴、关爱, 让他们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如果我们讨厌某位学生, 学生自然也会憎恨教师, 那么他就不会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 更不要说学好它了。所以, 我们要树立“假如是我的孩子”这一教学理念, 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尤其要关爱那些差生, 要让他们觉得你不但是他们的老师, 而且还是他们的父母。其次, 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蹲下身子”不仅是一种沟通技巧, 更是一种教学态度——能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怀。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而且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消除师生之间的不良情绪。“蹲下来”可以让教师丢掉过去所谓的“师道尊言”, 转而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从而有利于建立人道、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之中, 学生得到了教师充分的信任, 他们的主体地位获得了认可, 只有在此环境下, 他们对知识的接受才有可能靠自己的构建来完成, 面对知识才能够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解决。最后, 教师自己必须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与不幸, 无论自己的人生多么地悲苦, 作为教师, 决不能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 更不能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出气筒”。教师自己必须具备独自承担生活苦难, 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能力。

三、通过阅读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情感

写作实践是阅读教学的延伸, 有助于促进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作品传达出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延伸训练, 让学生在教师有益的指导下体会人间真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他们身上积极向上的精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而阅读可以改变人生。语文教材中, 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有着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 所以情感教学是打开语文宝库的金钥匙。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可以表现人间美的真谛, 是体现世界丰富多彩的一块瑰宝。教学中, 审美性是情感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审美过程已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递的过程, 当学生把自己的观念写成作文畅所欲言的时候, 教师通过这些文字就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从而让作文教学成为一种具有审美性的教育活动, 进而促进学生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全身心的培养学生的情感, 使情感成为联系教和学的纽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作品传达出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在教师有益的指导下体会人间真情。

四、在情境演绎中培养学生的情感

创设情境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情感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自主创作, 让经典桥段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让学生尝试去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语文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 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及文与道的辩证统一规律, 充分挖掘和刺激学生内心的情感源泉, 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 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帮助, 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体验, 引发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 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 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 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更有条件, 在情感教育上下一番工夫。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具有培养学生审美情感、铸造学生美好心灵、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 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这些话都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这是我在实际教学中对情感教育的一些领悟, 我认为, 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情”字上下工夫, 就一定能引导学生打开语文知识宝库的大门。

参考文献

[1].褚瑜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J].新课程学习, 2011 (12) .

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篇7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226-02

美術这门课程与语文数学一样,都是学生的启蒙课程,为学生美学方面的学习和创造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在学生的学习生涯里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而美术教育的学习不仅仅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还对情感表达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得教师和家长都不再单单重视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更关注学生情商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学生的全方面素质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将知识理论严谨负责地传授给学生,更要运用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美术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艺术性,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情感教育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将情感融入绘画里,用画笔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具有叛逆心理,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处在学习生涯的过渡阶段,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情感方面,借助美术教育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一、培养教师情感素养,提高自身审美水平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工作者,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情感素养是教学工作发展的关键。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自身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美术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首先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情感建设,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引入情感。初中阶段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过渡阶段,学生在刚经历了长达六年的小学学习后,养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对学习有着自己的理解。而刚进入初中阶段学习,无论是课程学习还是生活上都与小学阶段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在面对繁重复杂的课程学习时往往不能很好地应对,从而产生较大学习压力。

美术是一门艺术性质的课程,与语文数学这类科学理论性质的课程不同,学生在学习时较为轻松。由于教学目标较为简单,教师在教授这门课时也比较轻松,学生在经历了语文数学这类逻辑性较强的课程学习后,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就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相比之下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比较怠慢。素质教育的提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学校加强了对美术课程的重视。为了提高美术课程教学效率,教师应从自身出发,提高其审美水平,培养其情感素养,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二、丰富教材情感内容,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初中美术教材的内容较少,与小学的美术教材不同,初中的美术教材蕴含了较多的情感素材,更侧重于描述作者创作的意图和作品想要传达的意义。由单纯的绘画转变为赏析美术,很多学生都没有养成一个情感学习的习惯,不能很好地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教师可以借助教材里的情感素材,增添一些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经历,制作成教学课件或视频,将美术教材用一种新型的方式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入美术的世界。

美术这门艺术类的学科,需要学生用心去理解和感受,在绘画中感悟美术的魅力。例如我们在学习《家园》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教材美术作品时,应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别人的绘画作品里找出自己家园的影子,实现与艺术的心灵交流,感悟美术作品的魅力。在赏析了教材美术作品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结合自己对家乡的感情,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家园的热爱之情。素质教育的提出,国家对学生的美学教育越来越重视,而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也越来越高。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讲解教材的教学方法,丰富教材情感内容,无形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创新师生关系,营造课堂情感教育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为了发挥出情感教育的最好效果,一定要营造出最佳的课堂情感氛围。最佳情感氛围的形成在于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研究内容,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感情观养成的重要阶段,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出现的问题,用引导和开解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在以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对美术课程缺乏重视,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像在演独角戏,师生关系较为紧张。在运用情感教育之前,学校和教师应先创新师生关系,教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同学生一起赏析美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感受美术的魅力。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与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感素养和个性发展。改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态度后,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感学习美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教育氛围。

四、总结

素质教育的提出为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增强了美术教育在课程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根据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学生不仅要在学习中不断增强自身的智力和学习能力,更要发展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情感素养。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在情感上有些叛逆,教师应借助美术教育在课堂上引进情感教育,打开学生的心结,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促进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实现全方面素质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瑞枝.润物无声爱无止境——浅谈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J].亚太教育.2016(22)

[2]林培灵.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戏剧之家.2016(16)

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篇8

审美情感和体验在散文教学中的渗透

杨进红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审美看成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之一,认为“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中也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因此,教学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 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因此,散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外,还可以借助各种媒体作为审美情感的触发点,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感受和体验,获得审美经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对于教材提供的散文佳作,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品析语言、配乐朗诵等方法进行审美教学。

一、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散文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应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新课的导入,教师可以运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 情境中。

有人说开讲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视为教学“定调”,更有“善于始者,成功已半”的说法。“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特别对那些抒情性很浓的散文佳品,教师宜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的肺腑之言,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奠定感情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如朱自清的《绿》可以这样开讲: “春天,给人们无限的希望与蓬勃的活力;秋天,也会以它特有的魅力使人们感受到永不衰竭的生机。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写就的散文小品《绿》,则是把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满蕴在对一潭秋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描绘中。今天,就让这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浙江仙岩山中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绿’吧!”

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二、品析词语,开拓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

对于那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其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深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词以一字为工”。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如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在赏析“月下荷塘”这一极富诗情画意的语段时,可引导学生揣摩“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品味“羞涩”、“袅娜”等词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趣;在赏析“塘上月色”这一精彩段落时, 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月光的一系列动词“泻”、“浮”、“洗”、“笼”, 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词在描摹景物上有何特点?”(以动态的词描写静态的景)、“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通过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在用词遣句方面的功力,体味文章的意境美。 现在学生阅读易犯的毛病是不求甚解、浏览情节,对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总是一掠而过,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 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通过对美的形象的感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去领悟它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师还可以 通过联系具体语境对语言进行分析比较, 使学生对作者选词造句的深意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样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中“塘上月色”这一段落,为加深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微和妙处, 教师可以找出其它同义和近义的动词让学生作比较,如把“泻”换成“淌”或“照”,把“浮”换成“升”,把“笼”换成“包”, 表达效果又有何不同?指导学生比较分析,在思索中让学生领悟语言的丰富内涵,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 教师只有创设具体的语境,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揣摩、领悟, 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吸收这些典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提高语文素质。

三、配乐朗读,提升审美情操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一些经典散文作品,光靠品析语言还不够,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对那些抒情性极浓的散文,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作为朗读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曾多次尝试以音乐作为媒体进行散文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情景交融、境与情合、人景合一的 完美境界,我预先剪辑了三段经典民乐(一为《二泉映月》、一为《春江花月夜》、一为《梁祝》)作为披文入情的触发点,在概括完文段的景物特点后,用录音机播放出来,要求学生用心去听,把握音乐旋律的感情基调,选择一段旋律作为课文文段的配乐朗读的音乐。其目的是希望通过音乐的感染力来唤醒学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对节奏、旋律、音响等听觉表现进行分解和综合等心智加工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

但是,这种审美感受和体验毕竟是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学生不一定都能上升到这一审美层次,有些同学有这种审美体验,但也是瞬间的,怎么样来保持和强化这种审美活动呢?因此,下一步的教学环节就从“配乐美读,提升情操”入手。配乐朗诵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同时也为了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调动其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我利用乐曲《春江花月夜》作为课文朗读的背景,要求学生主动起来进行配乐朗诵的表演,使学生广泛参与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的实践活动,通过审美对象诱发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用艺术美的力量来使学生的心灵世界向美好方面转化,进而表现和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朗读实施点拨与指导,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和欣赏抒情散文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入情入境地朗读散文的能力,同时,音乐与文学语言的结合,也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音乐作文,审美创新能力的再迁移训练。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和文学有许多相通之处,特别是其广阔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为人们的审美想象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大天地,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又最能拨动青年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因此,在散文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对音乐非常感兴趣的心理特点,抓住这个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很好的契机,教师进行一些听音乐作想象作文的训练课,利用音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因素,来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让艺术和文学语言沟通起来,让美的因素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和高度发达的个性。 如高一册散文《荷塘月色》教学结束后,笔者以经典民乐《二泉映月》为音乐材料,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听完音乐后,当堂想象作文,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实践证明,这样的情境作文比一般的命题作文更适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更易于塑造学生的创新品质。

散文教学中,教师如能有意识地把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诗歌、雕塑、戏曲、电视音乐片等)和语文教学有机融合,无疑会拓宽审美信息量的传递通道,加大审美信息容量,使审美信息的传递达到最优化,从而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接收这些信息,以适应学生的审美需要。

审美情感和体验在散文教学中的渗透,其实质就是充分挖掘文本本身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强化学生的认知智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礼仪教育渗透 篇9

传统上认为体育教学与礼仪教育无关,但事实上体育本身是与对手、裁判、教练员、拉拉队、观众、队友等在竞争与合作中完成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是培养高素质体育参与者、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

一.学校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的内容

礼仪内容本身繁多,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的礼仪教育涵盖与体育比赛和活动相关的方方面面,这主要有三个方面: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员(包括观赛者)应有的服饰、语言、行为举止以及礼貌礼节等规范;在体育仪式上的一些礼仪活动如开闭幕式、颁奖仪式、火炬接力与点火仪式等;各类体育标志。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内容应包含体育礼仪基本理论、个人形象礼仪、观赛礼仪。其中的基本理论可以在室内进行,也可以在不适合室外教学时进行。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根本上就是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礼仪的重要性以及体育礼仪不仅仅用在体育活动中,而是会影响到每一个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礼仪表现。系统理论知识能从根本上塑造学生的品德,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学生都懂得“礼仪”的含义,但未必懂得体育中存在哪些礼仪,以及体育礼仪与个人修养的关系。因此在礼仪教育中,重点阐述礼仪的社会性与个人性。

由于体育活动中不同时刻学生会扮演不同角色,如篮球比赛中,有的当拉拉队员,有的当裁判,还有场上队员、计时员、记分员等等。显然不同角色的体育参与者在礼仪上可能有一定的不同,如场上双边队员和裁判的礼貌沟通属于正常现象,但观众对裁判判罚的起哄显然就超越的有道德礼仪的范畴。作为观众大声呼喊有助于鼓舞士气,但模仿裁判吹口哨则只会扰乱比赛者的心态。因此个人形象礼仪教学中需要结合不同的角色来对他们的仪容、仪表、仪态进行讲解。例如:“运动会礼仪”主要是让学生明了运动会中各种规范,如入场、饮料管制、服装、鼓掌节奏、肃静起立时间、闪光灯与手机的使用、赛场卫生、禁止吸烟、尊敬国旗等。课程时间有限,可以结合最常见的几个角色如观赛者、队员、裁判等应掌握的礼仪进行分析。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强化礼仪教育的作用

人是社会性动物且深受环境影响,因此对人的礼仪教育应不局限于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堂、不局限于父母的教导、不局限于中学的思想道德课程等。体育课程同样可以成为学生礼仪教育的平台。结合初中体育教学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具有以下作用:

(1)塑造良好的学生个人形象。一个人的形象既有外在表现出来的服饰、长相、行为和言谈举止,也有内在的人品、气质、修养、格调等,毫无疑问外在作用的体现是以内在的素质为基础的。对中学生而言,他们被誉为国家发展的希望,是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青少年群体。但成长在独生子女环境里、深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初中生群体在个人修养和品质上又受到很多负面影响,如考试作弊、不努力学习、生活作风散漫、自私刚愎等。通过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能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以合适的方式在合适的场合发泄情感,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服饰穿戴与言谈举止方法,通过体育运动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与沟通能力,在体育规则下学会自我约束、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从而塑造积极向上、团结奋斗,又得体言谈与整洁大方仪表的学生形象。

(2)培养学生的体育观赛修养。球迷的文明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文明程度。但当前很多体育观赛中却表现出了多种不雅现象,如篮球赛上球迷用矿泉水袭击球员与教练、网球赛事中的口哨与手机彩铃声,还有体育场入场时的混乱、乱丢垃圾、对球员进行不道德的辱骂等,都反映了当前体育观赛者文明礼仪的欠缺。由于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体育观赛的爱好者,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各种礼仪渗透教育,有助于让学生掌握体育观赛的常识性礼仪,对现场不文明的礼仪进行引导、批评指正,还可以让学生掌握良好的礼仪实。

(3)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学校体育教育不在于提高学生体育成绩,而在于培养他们的体育爱好、掌握体育运动常识。如体育舞蹈教学渗透礼仪教育,学生的仪态仪表与言行举止能按教师规范执行,就能将体育舞蹈美真正的体现出来,从而让学生真正的喜欢舞蹈。又如涉及到篮球裁判的教学,就要让学生明白对裁判的仪态仪表、手势、交流方式等的要求。学生在深刻领会这些具体要求之后,就会让这些体育知识深入头脑,做到学有所得。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10

【关键词】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 人格的养成 写作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60-02

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学生求知增智和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同时也具有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其情操、健全其人格的功能。朱自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学科具有双重目的,一是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与能力;二是发展思维、涵育情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则指的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教育心理学有关的理论知识,针对语文教材中的各种案例,结合各种教材手段的运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情感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知道,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结晶,如何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情感去阅读、学习和欣赏文章,是新课改下,语文的重要任务之一。

首先,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初中生处于心理的叛逆期,容易出现各种叛逆情绪。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作为老师一定要和学生处理好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不融洽的师生关系,会让师生之间的交流陷入尴尬,甚至不利的局面。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有着丰富的情感,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支撑,那么情感教育将成为空谈。所谓,作为老师,一定要意识到,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定要用自己的爱心和真诚去感染学生,并且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多去倾听他们的感受,让学生自己感悟到真实的情感。如果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发生了偏差,作为老师一定要进行及时的纠正,帮助他们获取正确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

其次,设计良好的情感氛围,帮助学生自己去感悟情感。

记得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足以见得,情感对于文学的重要性。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能够让学生从一种“要我学”的状态中走出了,以“我要学”的积极态度去面对语文学习。其实,就语文教材而言,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所以,在学生学习作品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抓住教材本身的情感特定,通过导语,将学生带入到当时的情景中。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这样一段导语带入大家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同学们,在今天课文的学习之前,我先来问你们几个问题?首先,在你们心目中爸爸是处在一个怎样的位置呢?”通过学生的回答使他们将自己父亲这一角色带进课堂的学习中去。接着继续问他们“那么,谁能帮我描述一下自己和父亲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自己父亲日常生活的点滴,为下文叙述朱自清先生平凡而伟大的父亲做好铺垫。然后肯顺利的引出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的,每个人的父亲是都平凡的,但都很伟大,今天我要带大家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一个和我们每个人的爸爸一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父亲。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父亲》。”

这样,通过导语的设置,以及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便足以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好的理解作者在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作者当时内心活动的复杂,从而方便语文课程的顺利进行。同时利用作者文中朴实的文字和真实的情感的渲染,学生对于自己的父亲的情感也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会更加的尊重和孝顺自己的父母。

再次,通过诵读,来体会情感。

朗读不仅能偶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和交往能力,同时对于学生情感的融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朗读能够将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朗诵,也能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更好的融入对于书本的学习中。特别是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朗诵一些优秀的诗篇,对于中学生情感的陶冶、精神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和人格的健全,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诗词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必须注重朗诵。因为充满激情的阅读,能够让诗词在学生的脑海里有情有景,方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最后,可以通过写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情感。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脱离了情感的文字是非常乏味,同样也是苍白无力的。所以说,语言训练和情感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凭借教材中的文字,学生才能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样,学生只有学会运用语言,也才能够最终让自己的情感在语言的天地里面得以抒发。所以说,作为老师,我们除了让学生去感受语文教材中的作者的情感之外,更应该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他们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去寻找语言和情感的结合点,引导学生“情动”而“辞发”,学会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实现艳遇训练和情感體验的完美结合。

总之,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艺术情操的一个陶冶过程。只有在学习中真正的重视去培养健全完善的情感,才能够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真正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薛三玲.浅析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J].天津教育2001年第4期

[2]钱爱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学生语数外(教研版) 2009年07期

[3]杨丽晶.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05期

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篇11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情感在人类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在人们相互交往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知道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的活动,二者缺一不可,在学校所实施的教育中,教学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育途径之一,在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更有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一、情感教育概述

(一)情感教育定义

情感是我们与他人交流沟通所不可少的一种情感体验,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主观评价,遵循自己的内心感受。情感教育又和认知教育有极大的不同,它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内心缓缓流淌的情感,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学习中能够遵循自己的内心,去做正确的事情。

(二)情感教育特点

1. 趣味性。

情感教育的趣味性是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教师能科学刺激学生情感的喷发,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动机,在真正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中所涉及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并以一种恰当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让学生对文本中的情感达成共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内容。可以说情感教育的趣味性就是为了发挥引导作用,指引学生更好的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拥有自己的理想世界。

2. 创造性。

天才出现的概率是极小的,普通人的成功仅仅靠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情感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遵循人内心的想法,顺应自己情感的方向,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时,情感教育就需要老师能有一颗包容的心去包容学生的方方面面,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去发明创造。教师也要根据不同教材、不同教学阶段、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等因素来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发挥老师和学生的创造力共同上好一节课,给学生更多想象的空间,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3. 艺术性。

情感教育的艺术性是指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要讲究艺术性,情感的感染力是非常强的,也是充满艺术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输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情感非常丰富和细腻,需要父母老师对他们进行教育时讲究艺术性。对知识的讲解不讲究艺术是无法进行下去的,这也是为何教育一再改革,目的就是为了使教育更符合科学发展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接受艺术性的情感教育。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和自己的知识素养对学生进行的施教活动,师生之间也就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的特殊角色,在教学中不仅会影响学生对本文解读的情感,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价值判断。在课堂上创设一种积极愉快的情感氛围,老师不在高高在上,而是和学生平等对话,师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二)促使学生积极愉快情感的产生

近年来,不少一线专家学者倡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实际上就是在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状态特别重要。比如我们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老师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鲁提辖怒打郑屠户的“三拳”的段落,学生很容易被鲁提辖那“精彩的三拳”所吸引,感受鲁提辖的英雄气概,被鲁提辖的气势所深深折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很高涨,都希望自己能像鲁提辖那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解救金氏妇女。除此之外,当老师借助多媒体播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视频时,让学生有声可听,有画可感,更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流动。

(三)促进学生高尚品质的培养

初中生各方面还处于发展的阶段,身体、心理的情感发展还在日趋完善,有时还不能正确分辨是非曲直,还需要在不断学习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比如教师在解读莫泊桑的《项链》时,老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去发表自己对玛蒂尔德花费十年时间去还朋友的项链的意见,之后老师在教给学生正确解读文本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多元解读文本,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学会看事物的两面性。在《项链》学生不仅可以读出一个女子因自己的虚荣心作祟而不得不花费十年去偿还债务,或者也可以读出一个在自己做错事情之后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去弥补的坚韧女性。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知道虚荣心的危害,做人要脚踏实地,塑造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一些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情感素养

1. 增强心理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难免会遇到调皮捣蛋的学生,学生正处于受教育阶段,作为老师起着教书育人的作用,因此,对待问题学生不能简单地评价好坏,而应该有超强的心理素质,用一颗宽容博大的心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当然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着一节课教学效果,作为老师不能把工作以外的情绪带到学校中来,在学校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冷静面对,客观处理,不因教学中发生的一些小事情而闹情绪,而应该时刻准备以一种热情、高涨的精神投入到教学中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2. 加强理论素养。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对语文教师的要求相对也会高一些,这就需要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更多知识。在当前的一些观点里,对教师隐喻角色的设置中提到了“桶论角色”和“蜡烛角色”。“桶论角色”这一隐喻是在说教师在递给学生一碗水的同时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实际上强调的就是教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现在科技的不断向前推进,网络技术的发达,学生接受的新知识有时甚至高于老师,因此老师所拥有的一桶水应该是高品质的、具有营养价值的水。“蜡烛角色”既可以把教师看成要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也可以理解成蜡烛在燃烧自己的同时也是在实现自己的价值。教师在培养锻炼学生的同时,自身的素质也得到了提升和发展,教师在为学生照明的同时,也需要时时为自己充电,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价值。

3. 培养以情育人的教学理念。

情感教育是要落实到教学中来的,语文教师以情育人的教学理念也是亟须加强和提升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仅喜爱教师这份工作,为教学倾注自己的精力和热情,还要有爱生之情,将学生看成自己的家人,关心他们、呵护他们、理解他们,做他们心灵上的朋友,除了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还要帮助他们解答对人生的困惑。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在教学中教师的鼓励会化作一股清风吹进学生的心田,教师微小的爱的举动会极大感染学生,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被理解的需要、被爱的需要。

(二)增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

1. 释放学生的情感。

我们提倡学生情感的释放,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忽略这一最重要的一点,作为教师应该留心观察学生的需要,认真把握他们情感发展的规律,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畅所欲言,释放自己的情感,对每节课老师所讲的内容说出自己的感想,师生共同推进教学的进步。初中的学生还不能面对事情时还不能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面对退步,老师批评、同学嘲笑、父母责骂难免会产生抵抗情绪,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耐心和学生谈心,帮助学生缓解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2. 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

每个学生由于智力、性格、家庭环境的影响等原因,学习的接受能力难免也会不一样。我们提倡情感教育,实际上也就是要对学生采取感化政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真心。在教学中,老师借助教材中涉及情感状况,通过微课、翻转课堂等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能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主人公,更好的接受本节课所讲的重点内容。比如老师在讲解《海燕》时,我们知道海燕的作者郑振铎先生是在远行欧洲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借燕子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可以问学生“是否离家在外过?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作者那种有家不能回的绵绵思乡之情,更有利于学生读懂作者,理解作者。

3. 对学生情感素养的培养。

对学生情感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学习的,对于中学生来说,每天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学生情感的培养离不开从古典名著中吸取精华,中国上下五千年所蕴含的人类文化都可以作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方向塔。古典名著中的伟人们在面对挫折时的不屈不挠,顽强抗争也是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也有利于学生情感素养的培养。

(三)课外活动的积极开展

1. 开展情感教育讲座。

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是“纸上谈兵”,而应该是开放式、启发式、实践式的教学。学生受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也说语文教学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有人说学校是个小社会,但学校所教授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学生情感的培养是丰富的,除了在班级开主题班会,还应该鼓励学校积极开展情感教育工作。比如,一些爱国志士、革命先烈、感动中国人物等,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有血有肉的,为学生树立更加生动典型的形象,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学习他们的动人事迹,更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鼓励学生参加课本剧。

课本中所选取的教材是经过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的,他们所涉及的情感内容也是丰富和有价值的为了能让学生更加深切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老师在课下可以鼓励学生扮演人物中的角色,感受人物当时的心境。对于一些经典的人物和故事情节经过改编和学生扮演,更能体现时代特色,也能融入学生自己的感情。比如《孔乙己》《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巨人和孩子》《雷雨》等,让学生扮演剧中的人物,不仅能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3. 组织学生参加情感实践。

组织学生参加情感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比如组织学生加入爱心社团,利用空闲时间去探望孤儿院的孩子,和他们一起玩耍,鼓励他们把自己的零用钱,看过的书籍和穿过的衣物捐给更需要的孩子,让他们体会奉献的快乐。福利院的孩子,敬老院的老人,他们是社会中亟须受到关怀的两大群体,让学生参与献爱心活动中来,将情感渗透到社会实践中去。

情感教育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人生体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注重教师的情感素养的提升、让教师采取更为有效的情感教学策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情感,以达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卢家嵋.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于漪.语文可以这样教[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3]葛娟.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苏州:苏州大学,2010.

上一篇:湖南津市城市宣传片策划文案下一篇:讲文明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