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2024-10-02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通用12篇)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篇1

当前, 凡属文科范畴的教学, 普遍重视德育情感教育, 这已成为一般性的规律, 特别是历史学科, 由于其学科本身内在的独特性, 施行德育情感渗透更显得尤为重要。

从思想性上看, 坚持德育情感渗透是贯彻和实现历史教学目的必要手段。

1991年3月, 江泽民总书记在给国家教育部门同志的信中提出:“要对小学生 (甚至幼儿园的孩子) 、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 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 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这一指示, 充分强调了历史教学的终极目的是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 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精神。在当前历史教学还未受到普遍重视的情况下, 要想切实做到这一点, 的确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教者在历史教学中,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启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性渗透到知识性的教学中, 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而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则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环节。

鉴于历史人物有着爱国主义和卖国主义, 忠贞或奸诈等严格之分, 历史事件有正义或非正义, 侵略或反侵略之分, 这就为教者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提供了方便。教者首先要站在正确的立场上, 旗帜鲜明地表现出自己的爱憎。同时要配以富有艺术魅力的词句、充满情感的语言加以导向, 使德育教育真正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收到思想教育的实效。

从历史性来看, 坚持德育情感渗透也是历史学科教学自身的必然要求。

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的, 历史人物决不是早以逝去多年的一具具骷髅, 而是活跃在当年不同历史场景中的活生生的人。由这些活生生的人所演出的一幕幕无比壮观的历史悲喜剧, 也决不会是一页页苍白无力、枯燥无味的资料的堆砌, 而是栩栩如生、多姿多彩的, 作为激动人心的历史剧目的解说者, 不但要有丰富的词汇, 激扬的语调, 高昂的激情, 最重要的是如何以自己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 寓教育于情感之中, 使学生们触“史”生情, 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 坚持注重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实效, 现举一课堂实例以飨读者。

这是中国古代史第五章岳飞抗金一节。

首先我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 用准确的历史术语, 抑扬顿挫的声调, 介绍了岳飞抗金的历史背景, 将学生带入那特定的历史场景中, 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启迪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南宋时代, 北方广大人民在女真族统治者的铁蹄下痛苦地呻吟, 女真族的铁蹄又不断南侵, 企图进而蹂躏江南人民。在这种国家前途, 民族命运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 是岳飞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的抗金将领们, 顺应时代潮流, 代表人民的意愿, 奋起抗金, 挽狂澜于既倒, 拯民众于水火”。

老师的介绍, 使学生们肃然起敬, 庄重、严肃且又万分钦佩的神情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

接着, 我叫起一名学生朗读了教材中描写的岳飞抗金事迹那一段:“1140年, 金军又一次大举进攻南宋, 岳飞亲率岳家军进驻郾城。在那里打败了金大将兀术的主力骑兵, 岳飞乘胜前进, 他勉励将士说:‘直抵黄龙府, 与诸君痛饮耳!’群情激奋, 全军欢呼。”全班同学的情绪也随着战况的发展高涨起来, 纷纷议论起来, “什么铁浮图, 拐子马啦”, “什么铁锤大闹朱仙镇啦”……整个课堂顿呈一片活跃气氛。

最后, 当我话锋一转, 讲到岳飞抗金的结局:以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 害怕主战派取得胜利对他们不利, 更害怕义军在抗金中壮大起来, 威胁他们的统治, 他们合谋向金求和, 强令岳飞班师, 并以“莫须有”的罪名, 将岳飞杀害于风波亭的时候, 全班顿时陷入一片寂静中, 每个人的眼里都闪动着悲愤的泪花。这一动一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充分揭示了情感教育使学生们有如身临其境, 全然进入了角色。

紧接着, 我又顺势让学生们阅鉴了教材前面岳飞塑像的彩图, 并讲道:“岳飞坚持抗金, 符合广大人民反抗女真族掠夺的利益, 因而赢得人民的尊敬, 人民为了纪念他, 把他的遗体安葬在风景秀丽的杭州西湖畔, 这就是岳王坟, 还在坟前筑起了一座岳王庙, 这幅彩图就是庙正中供奉的岳飞威严塑像, 塑像上面四个“还我河山”的鎏金大字, 就是岳飞亲笔遗墨。同时人们又把被万民唾弃的秦桧及其死党铸成一个个呈卑跪状的铁像, 曲跪在坟前, 并专门提了一幅爱憎分明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整个课堂, 除了教师讲授外, 一片寂静, 忽然“哇“的一声, 不知哪位学生忍不住哭出声来!肃穆、庄严的气氛, 崇敬、激越的情感, 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介绍完岳飞轰轰烈烈的抗金事迹及悲惨的结局, 我最后讲道:“岳飞不仅是一名卓越的抗金将领, 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词人。他的词, 感情激昂, 气概宏阔, 震荡人心, 催人奋起, 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 下面让我们共同朗读一首他的代表词作《满江红》。当端庄、醒目的楷书条幅《满江红》一挂上黑板, 所有的目光全射向了词句:

“怒发冲冠, 凭栏处, 潇潇雨歇。抬望眼, 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靖康耻, 犹未雪。臣子恨, 何时灭?驾长车, 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字字如石, 叩击着同学们的心扉;句句似钟, 激励后人报效祖国。同学们那响亮, 整齐又富有感情的朗诵把这堂课推向了高潮。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篇2

乐清市乐清镇第四中学

林旭清

【内容摘要】

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往往被人忽视,在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与评价,都需情感交流,因此情感教育不容忽视。【关键词】

情感教育

情感教学 【正文】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作用,甚至部分教师认为,数学题目的思路是一定的,结果是唯一的,正如1+1=2是无法更改的一样,何谈情感教学呢?加之数学的教学没有语文教学的灵活多样性,没有历史教学集知识性于趣味性之中的特点,所以学生学习数学时就大伤脑筋。久而久之,便对数学敬而远之了;教师则越教越乏味,用我们同行的话说:“教的最苦,分数最低”。

教师的情感教学不突出这是事实,但把学生引进数学王国中,让他们能真正体味数学学习的乐趣,却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不容回避的问题。学生是厌倦你的课还是期待上你的课,这与师生之间的情感是否融洽是分不开的。因此,情感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教育界很早就强调:在教学方面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有情感的交流。

数学课堂教学的情感教育,要力求达到心理学所说的情感共鸣,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作为数学教师,要学会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探索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开端,提高讲课的艺术性

1、注意引课的技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的引入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出自然、新颖、符合本节内容的引入方式。如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时,课前两分钟,唱歌曲《众人划浆开大船》,当学生唱到“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时,我止住并让同学们找出这首歌中含有哪种运算?同学们齐声答到:“加法”。我趁热打铁地说:“本节课我们在掌握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来研究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语言幽默,增加趣味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 默”。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如讲有理数的运算,学生往往不注意先确定符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幽默他说:“有理数的运算,先问一问你的得数,有没有姓?若有,它是姓‘正’,还是姓‘负’?”

这样抓住问题的要害,利用流畅幽默而风趣的语言答疑,总比直接给出标准答案好得多吧!

当然,不是所有引人发笑的都是幽默,教学语言幽默应具有深刻智慧,能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然而,幽默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如果脱离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一味调笑逗乐,插科打浑,那只会给学生以粗俗轻薄油嘴滑舌之感。

二、创设教学情景和氛围,真正贯彻情感教学

1、结合生活事例,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

如在学习数轴的概念时,仅让学生明确并强调“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学生不一定就能接受。我创设以下情景:拿杆秤称物体的重量,这样秤杆具有了三要素:度量的起点(原点),度量的单位(单位长度),增减的方向(正方向),这一事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加深了对数轴的三要素的理解。

在《圆锥的侧面积》教学中,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同学们,你们见过圣诞老人吗?圣诞老人的帽子是怎么样的?(学生肯定会回答:红的,圆锥形)圣诞节前夕,丁丁嚷着要妈妈给他要买个圣诞帽,可店里的帽子给丁丁都太大了。怎么办呢?丁丁的妈妈灵机一动,买了一块小红布,回去后量了丁丁的头围,剪出一个扇形,马上就做好了。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由此,从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实际生活引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疑问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表现在既要有导的作用又要有导的效力。教学的对象是有感情而又情绪不够稳定的学生,因此数学知识的传授不应只是事实性的知识,教师不应单纯地把知识传授学生,需要教与学两方面的融洽交流。大教育家孔子告诉我们指导学生的最佳时机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冥思苦想,百思不得其解时,给予适当的指导,犹如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顿觉眼前豁然开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味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学生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思维遇到障碍,要及时搭设思维跳板,点其要害,拔其迷障,语言要简明含蓄,有回味,有利于学生再度创新,帮助学生开拓思维。

三、保持情感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1、对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大教育家第斯多慧说过: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教师设身处地的体会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期望感,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上我常常大力表扬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表扬会学习的学生。这样,以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以期待的目光、信任的语言引导学生,课堂上师生的关系更融洽,学生愿学并乐学数学。

例如,学生对问题解答有了新思路时,给予及时的鼓励;学生测试成绩有进步时,给以肯定的的鼓励性的表扬:学生对作业有畏难情绪时,教师给予耐心引导,这样学生保持积极的思维,在愉快中学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成孩子们学习的欲望。

2、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参与,激活课堂。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认识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也会随之参与并不断变化。教师一般可从学生的眼神、回答问题的态度、语言、课堂气氛等诸方面综合了解学生情绪的变化。教师将课堂教学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活动,增强课堂吸引力,让学生热心地投入其中,例如,学习几何时,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具,在主动参与中学习,把学生从被动推向与教师一起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位置上,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表现。这样,学生才能满怀希望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四、进行环保教育,提高“数字”环保意识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采和利用,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污染,造成水土流失,森林破坏,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等,引起生态平衡失调,因此,加强环保教教育、提高环保意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例如我们可以这样引入:我们知道,森林是地球之肺,可见它对人类实在太重要了,而非洲、亚洲,以及南美的亚马逊河流域由于人类乱砍滥伐,使森林面积下降很快,那么同学们试想,现在地球之肺还健康吗?我们是否应该去保护森林呢?(学生回答:是),于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例1:

例1:由于乱砍滥伐等人为因素,1991-2000年的10年里,全世界森林面积呈直线下降趋势,其图象如图所示,请根据图中所给的数据: ①算出这10年内全世界每年的森林面积S平均每年减少多少亿公顷;

②算出这10年内全世界每年的森林面积S(亿公顷)与年份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③若这10年内全世界每年砍伐的与每年增加(指自然增加及植树)森林面积均不变,且每年砍伐面积是每年增加面积的3倍,即0.01亿公顷 ,问这10年内全世界砍伐 的森林面积为多少亿公顷。

讲解后可进一步进行讨论:我们乐清市面积为1174平方公里,全世界森林面积平均每年减少0.094亿公顷,同学们计算出大约每年要砍光60多个乐清市的陆地面积,算出后的结果实在让人痛心,给学生心灵上的一个震憾。

接着很自然的引出:森林是地球之肺,而水可是人类之源,万物可离不开水呀,我们知道,一个人不吃而可以喝水可以活7-8天,而一个人不喝水(既使进一些干粮)最多也只能活3-4天,引入例2。

例2: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的不足已严重制约台州市的工业发展,觖决缺水的根本在于节约用水,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每万元工业产值的用水量都是有力的举措,据《台州日报》4月26日报导,目前,该市工业用水每天只能供应10万吨,重复利用率45%,先进地区为78%,工业每万元产值平均用水25吨,而先进地区为10吨,可见该市节水空间很大。

①若该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为方便起见,假设工业用水只重复利用一次)由目前的45%增加到60%,那么每天还可以增加多少吨工业用水?

②写出该市工业重复利用率由45%增加到x%(45

想一想:我们家庭用水有重复利用吗?(学生肯定回答无),如果你家每月用水5吨,重复利用率达60%(只重复利用一次),那么你家一年可节约用水多少?可以少开支多少钱?

通过想一想激发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让学生懂得珍惜水资源。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情感调控可从课堂教学的多方面注意,只要我们全体教学同仁共同努力,一定能让数学课堂教学真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文课已毕,兴犹存”教学境界。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他们认为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随时期待上我们的数学课。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编,《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2、沃苏青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情感教育;情感渗透

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胜,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良好的抗压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情感沟通能力和美德。因此语文教育应该重视情感教育,重视学生良好情感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高情商的形成和高素质的培养。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不喜欢语文课,上课的兴趣很难提高。以往的语文教学方式很枯燥,教师只是一味地读课文,古诗也只是生硬地解释,文言文部分更是生硬地翻译,学生对于语文课的兴趣渐渐减退了,只是机械地背诵课文,对于文章、诗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学生只是学到一定知识,没有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通过采用情感教育,将情感渗透到文章当中,能让学生在学习绕口的文言文时,更加理解当时的语言环境和作者的情感,大大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记忆深刻。

2.能够营造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主要是语言和情感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加强情感的渗透,能够使学生的情绪都达到最佳的状态,师生在教学的过程中真诚互动,这样不仅使课堂的气氛很融洽,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3.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陶冶情操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准确地情感表达,能将对文章的理解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等很好地传达给学生,这样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也可以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情感得到升华。

二、情感教育的实施方法

要想改变语文教学方式,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处于比较叛逆的青春期,这个关键时期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如果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用情去打动学生,教育学生,这样学生在心理上就容易接受。相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采取高压的政策,以凶神恶煞的面孔对待学生,必然会造成师生之间不和谐,矛盾升级。这样不但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人文精神,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感引导和情感再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例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谢了》,因为这片文章选自《城南旧事》,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将电影《城南旧事》主题曲播放出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以这样一种悲情浓郁的视听氛围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当中。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结组讨论交流关于爸爸的形象,重点对相关短论进行研读,力求以人物的言行举止及相关的事件作为依据,说说爸爸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学生就会进入角色,认真思考问题。

此外,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对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好处。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情感课外活动,这样可以弥补学生在课堂上的缺憾。

三、采用情感教育教学内容的情感渗透

目前,语文教学主要是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因此我们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情感渗透。

1.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引入阅读文章的意境中去,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作者本人,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其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的情感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那么,情感也就渗透到阅读中,情感教育也就水到渠成。

2.写作教学中情感渗透

首先,文章是作者情感的真实表达,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应该要求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其次,学生的写作训练应该强调个性的发挥,因为个性的发挥是情感的释然和真实表达。再次,在布置写作任务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不仅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而且应该将民族大义、爱国情感等融入到文章当中。这样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就渗透了情感因素。因此,只有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自我情感控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文章理解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情感教育模式将会越来越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因为情感教育模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情感教学和情感渗透的教学理念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十分有好处。

参考文献:

[1]卢家媚.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渗透浅析 篇4

一、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在“教”中进行“情感”示范

“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 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教师的情绪感染、动作示范对于青少年学生学习成长具有深刻的影响。数学教学也不例外,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状态。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对知识兴趣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所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教师的教学态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是因为它有直接示范性的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察着、仿效着。在学生心目中, 教师是完美的化身。学生从幼儿园到中小学, 十多年的校园生活, 无时无刻不受教师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又都在“无声胜有声”、“润物细无声”中, 是在教师的感染、潜移默化之中渗透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精神焕发、热情洋溢、笑容可掬, 那么上课时定能感情投入, 定能“以情发声”、出言动人, 学生也会受到感染, 如浴春风, 这样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生已经有了心灵沟通, 复习旧课、讲授新课便是顺理成章的事。相反, 如果数学教师上课精神萎靡、一副病态, 或者脸色冰冷、声厉辞严, 学生可能就会瞌睡恹恹, 战战兢兢, 注意力不能完全的集中。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调整好心态和上课状态, 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 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同样, 教师也会有不顺心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调节心态, 正确处理好生活与教学的关系, 要理性地、辩证地看待生活问题。微笑是最美的语言, 亲切是最好的沟通。学会对你的学生多一点笑脸, 少一点埋怨;多一点鼓励, 少一点严斥;多一点“可以”, 少一点“必须”, 学生一定会喜欢你, 喜欢你的教学,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励表扬赏识学生, 在“评”中渗透“情感”因素

评价学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新课程理念指出,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方式, 将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特个性的发展的人。因此,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不但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对评价方式的选择, 要多元化, 力求评价真实、准确, 及时、有效。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暧, 恶语伤人六月寒。在数学教学实践中, 要注重表扬激励学生, 激发学生兴趣。在上课提问时, 通过表扬, 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向上的态度, 思维变得活跃, 增强学习兴趣;在作业批改中, 适时写上几句点评, 或肯定优点, 或巧妙指出存在问题, 或写几句关心的话, 接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 达到很好的情感教育目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学生在学习中出错很正常。此时, 我们不要揪住错误不放手, 穷根刨底, 甚至对学生讽刺, 挖苦, 歧视, 冷落。这样, 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反而会挫伤他们自尊心, 打消他们的求知欲, 直至产生逆反心理。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从积极的方面人手, 抓住关键和细节, 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 给予热情鼓励和肯定表扬, 换取学生心理上亲近, 感情上融洽。亲其师, 才会信其道。只有学生从心理上接纳你, 在行动上接近你, 最终才会悉心听从你的教诲。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学”中体验“情感”之美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 而没有兴奋的情绪, 怎么能激励人, 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 怎么能鼓舞人?”要使教学达成良好的效果, 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创设各种教学情景, 形成一种师生合作、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课堂气氛, 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创设教学过程就是要创造性地组织课时教学内容, 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让学生有情可发。以情景为手段, 以情感为纽带, 以发展为目标,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故事情景、生活情景、形象动态情景、质疑情景、解决实际问题等情景, 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体验数学既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 又在更高层次上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产生美感, 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在新课改中, 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以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情愿投入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行为,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迅, 形成积极学习、主动学习的学习态度。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篇5

摘自:《星韵网》

把美育引入学校教育,以陶冶情操为目的,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美育与德育、智育并不矛盾,德育不是说教,智育不是灌输,它们同样也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需要情感的交流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美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没有美育,人生就会失去一半的美好意义,那么如何把美育的原则贯彻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去,把死板的记忆化为主动的想象,把频频的说教变成吸引人,鼓舞人和令人心悦诚服的形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呢?

首先,要创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美需要情感为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这种纽带应首先由教师抛向学生。即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在这种生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教学课题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成为一种被学生热爱的对象。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课文朗读先声夺人

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的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先声夺人,以情感人的效果。朗读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第二,感受入手,渐入情境

语文课不同于鉴赏批评。有着自身的规律及要求。这就要求教者应善于扑捉信息,从感受入手,使学生直接入情入境。

第三,适时点拨,把握内涵

美的内涵丰富多彩。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好的课文不但有完美的形式,更有其内在的思想意识,因此教师应在阅读感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适时点拨,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总之,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还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电影、录相等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其次,要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即以教材为主线,充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内容,使德育以情感为引导,智育以形象为先导,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

由于现行的中学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家佳作,其中除考虑到语文基础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知识性以外,许多课文本身就具有鉴赏价值。因此这就要求教者首先必须具有丰富的鉴赏经验,在保证“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提下,调动各种手段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例如,在讲授《朱自清先生》一文时,先请学生说说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代表作,并请学生回忆一下初中学过哪些朱自清的文章。这样很自然的由朱自清的《背景》引出朱自清的生平。由其生平介绍讲到毛泽东对其的评价,经过这样一环紧扣一环的引导,顺理成章地由其散文作品的朴素清新,引出其人格的崇高伟大,明白了爱国主义情感具有品德和智慧结合的特征,明白了美不但在形式更在内容。

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篇6

一、用情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艰苦的、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享受到体育的乐趣呢?笔者认为,要加强激励性教学评价。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其产生强烈的兴趣,并能做到“以苦为乐”。对于体育学困生来说,不是要求他们要达到什么标准,或是赶上什么人,而是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超越,只要他们有一点一滴的进步,就应给予表扬和鼓励。这可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课堂计划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一节课要完成什么任务?主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教师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好上述问题,上课时必须让学生明白该堂课要实现的教学目标。第二,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围绕教学目标,对如何进行教学、采取什么途径、运用什么方法、各环节之间怎样衔接以及场地器材怎样布局等,应有一个清晰的教学设计。第三,要重视信息反馈,作好课时评价总结,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用情感增进师生感情

体育教学离不开教师情感和学生情感的有机结合。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既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有老师对学生抱有热切希望和深切关怀,学生对老师抱有充分信任和更多期待,才能创造出有利于教学的感情基础。渴望得到教师的爱护、关心和尊重,是学生普遍的心理需要。在教学中,教师的一缕充满信任和期盼的目光,一句和蔼、关切的话语,乃至每个动作、每句讲解,都会在学生心目中掀起感情的波涛。师生间心心相印的体验,便形成了感情的“共振”,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更轻松,会使学生增强克服困难、战胜阻力的信心,这对顺利开展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三、用情感激活学困生的内在潜力

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困生予以必要的心理支援。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性格内向、知难而退、缺乏自信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用真实而丰富的情感来关心、爱护他们,使其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以此培养其自信心,从而激发其内在潜力。对他们的一些不良表现(如教师布置练习时,不主动练习或害怕练习),教师应采取一些易于接受的情感教育,诸如情感对话、特长引导、适度鼓励等。学生在学习自己的弱项内容时,教师可巧妙运用语言启迪、期望暗示等手段,促使其完成课堂任务。通过情感教学,发掘学生运动潜力,激发自信心,不仅有助于提高体育练习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获益深远。

四、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情感化

体育并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显性情感因素,但只要深入到教材中去,同样能挖掘出教材中的隐性情感因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挖掘教学的趣味性、实践性、实效性、鼓动性、及时性。

①保持趣味性。教师可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如“回头望月”——纠正双扛技巧的动作,“天女散花”——纠正跳远、跳山羊的动作。当然,这是在保证课堂教学规范、严谨、富有教育性的前提下使用的,而不是逗乐,更不是信口开河。

②注重实践性。体育教学只有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具体化、形象化的教育引导。方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长跑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好教材,学生只有在练习中亲身体验到闯过“极点”出现“第二次呼吸”的过程,其意志品质的“质变”才会产生。因此,要重视情感的因素作用,及时鼓励学生,争取更多“质变”。

③体现实效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教法手段上精心设计,体现情感渗透的实效性。如球类教材中的技术教学,一般是徒手的或单个动作的个人练习,教学中如在组织形式上适当增强一攻一防的双人对抗练习,变静态为动态练习,不仅能收到培养运动技能之效,还可增加课堂练习密度。

④运用鼓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要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富于激情地运用鼓动性语言。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教师的语言更应有感染力和鼓动性,如气候骤变、狂风大作,但课又不能因此而中断时,教师可对学生说:“本节课我们学习短跑,主要是提高速度。提高速度有许多方法,其中,顺风跑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平时我们没有机会,现在天公作美,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实践机会。”

⑤注意及时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想、行为上出现的问题,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教育,贻误时机可能失去教育的针对性,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如学生练习支撑跳跃时表现出了心理恐惧感,教师可完整地轻松示范一遍,用教师那种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感染学生,使其增强信心;对练习失败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及时采取保护与帮助措施,还要给予鼓励和引导,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

总之,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善用情感教学的手段,并与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篇7

一、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众所周知, 情感的激发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它总要借助于一定的激发介质才能更好地加以抒发。而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均选自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 是不可多得的文质兼美的文章, 这为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充分渗透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譬如, 史铁生的《合欢树》, 我们能够从中窥到母爱的神圣与伟大, 它不一定是轰轰烈烈地舍身救子, 也不一定需要鲜血的证明, 但它却蕴含在日常行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当中, 是日复一日的反复熏染, 读来催人泪下的同时, 也给我们以深深地启迪。又如,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反复诵读之下, 我们不仅从中意识到了古代诗歌所彰显的声韵之美、节奏之妙, 更重要的是我们了解了古时人们抒发情感常凭介质, 了解了月光下的海面、沙滩之美, 充分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与无尽魅力。还从中体悟到了作者对于宇宙奥秘、人生哲理的扪心叩问, 以及游子思妇间浓浓思恋与无尽亲情。

二、在导入新课中渗透情感

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们都知道, 很多文章在开头部分就会用一两段话来交待作者的情感倾向, 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笔者认为,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也是如此, 我们当在课堂的开始阶段, 在导入部分重视对于学生的情感渗透, 语文教材文本所涉及的内容之广泛、幅度之广博是其他学科所不可比拟的, 我们自当紧紧抓住这一先天优势, 在情感渗透方面给学生以丰厚的营养与影响。譬如笔者在讲授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 在导入环节力所能及地给学生描绘了一幅春水潺潺、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并告诫大家, 能够在我们的头脑中浮现这么美好的画面, 能够让如此的美景映入我们的眼帘, 体现了作者, 还有我们都有一颗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的赤子之心, 只有拥有对于生活和生命强烈的热爱, 他的眼中才会有美景, 才会有春天!可以说, 那一节课学生沉浸在美丽的文字与优美的篇章中不可自拔, 教师在导入环节的精心启发与设置功不可没, 我从中深深体会到了在导入环节注重渗透情感的重要性。

三、在诵读欣赏中培养情感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 存在着一种不良倾向, 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于文章肢解过多, 条分缕析过甚, 这种以应试成绩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我们语文教学的整体性, 影响了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滞后了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有的需要教师点拨, 有的需要学生自主合作, 也有的文章, 尤其是一些古代诗词, 我们教师自当放手让学生去朗读, 集中精力地朗读、心无旁骛地朗读, 让他们沉浸在自我的朗读世界中就完全可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丰富情感的生成,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譬如, 在讲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中, 笔者没有给学生做任何的解释, 只是辅以多媒体电教设备给学生以一个范读、一个情景的再现与情境的创设, 然后让学生自主朗读, 在朗读的过程中, 从字里行间的氤氲中, 学生们逐渐被文天祥的爱国情怀与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深深感染, 眼眶里浸出了泪花, 我看到时机成熟, 然后安排学生开始写作本诗赏析和读后感, 学生们奋笔疾书, 挥挥洒洒, 引经据典, 很好地达到了教师课前的教学目标与课堂预设。

四、教师以自身的情感的来影响学生的情感

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特殊阶段, 向往独立而又独立性不够, 容易受到别的不良现象的影响;执著叛逆而又期待着别人的关注与肯定, 这时候, 如果学生喜欢语文教师, 对语文学科产生了兴趣, 自然会迸发巨大的学习能量, 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 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情感教育也不例外, 为了能够达到一个较好的情感教育效果, 我们教师当在自身情感的丰富与培养方面下足功夫。通过种种措施使自己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积极进取的典型代表,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浑身“香”透。

五、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 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语文是情感世界的一泓清泉, 在语文教学中穿插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 纵横几万里, 上下几千年, 用丰富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 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 把学生引入语文丰富的情感天地之中。课前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 触动学生心弦, 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 使学生“想知”“乐知”, 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篇8

一、拉近距离, 增强师生情感互动

情感, 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简单地说, 情感是人对生活态度的体验。在教学中, 教师的关爱和关心会使学生产生更多的积极感情, 使学生得到更大的自我肯定, 进而转化为受教育的内部动力。而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有着广阔的天地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情感教育中, 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和保证。课堂上如果只有教师神采飞扬, 而学生却是昏昏欲睡, 是不能达到情感交流的目的。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正是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因学不好曾遭遇过冷眼相看, 以致产生对教师的不信任、冷漠。要打破这层心理上的坚冰, 就需要教师身体力行去温暖他们的内心, 给予他们真诚无私的关爱与尊重。教育家孔子对待学生“有教无类”, 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 成绩好的, 成绩差的, 作为教师都应该一视同仁, 不要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那些成绩差的学生, 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激情去感化他们。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需要情感交流, 多指导、多鼓励、多交流、少批评挖苦。著名教育家于漪曾说:“语言不是蜜, 但是可以粘东西。”那么教师就需要用语言这一功能, 去“粘”住学生。使他们受到情感的震撼, 触及他们内心深处的自信心、自尊心, 从而产生互信, 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二、注重朗读, 锲入情感

语文教学本身是语言教学, 所以教师应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充分利用诗歌、散文的音韵美、节奏美、色彩美来感染学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情感, 让学生把上课当成是一种自觉的欣赏, 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完全沉浸在意境中, 同时也拉近了作者和学生的情感距离, 也就是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作品所寄予的感情产生共鸣。教师在范读课文时, 自己要先进入角色, 深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把握课文中的感情基调, 然后指导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普希金的《致大海》一诗。此诗抒情的基调深沉而强烈, 诵读时注意运用深沉、舒缓、有力的语调, 处理好重音和停顿, 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诗人所思所盼。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抒情性强而又易懂的课文, 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 教学时只要把课文的重点难点稍加点拨, 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情诵读, 因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 不是教师讲出来的, 而是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多次诵读逐渐感悟到的。

三、借助音乐, 激发情感

音乐的特殊功能是通过它优美的旋律来表现人类细微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波动, 通过音乐的旋律来激发学生心中的情感, 使其产生共鸣, 让学生从中感受作品描写的形象之美, 体会其意境之美,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上课时我首先播放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当那雄浑、悲壮的音符弥漫于整个教室之际, 学生们也深深的沉醉其中, 而我会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于三国时期的古战场赤壁, 有效地把学生引入了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再如:在赏析《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时, 我播放了殷秀梅演唱的《我的祖国》, 同学们立即被那优美动听的歌声深深打动了, 不少学生还跟着唱了起来, 当音乐结束后, 我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 这首歌真好听, 我们作为中国人, 都应该深爱自己的故乡、自己的祖国, 不是吗?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当代女诗人舒婷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四、挖掘自然美,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感

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中, 有许多对大自然精妙绝伦的描写, 作品凝聚了作家热爱祖国、崇尚自然的美好愿望, 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高尚情感。而这也正是文学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情景交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词的上阕对冬天的北国的描绘, 雪原辽阔、大江冰封、红日初升的壮丽景观, 表现了毛泽东阔大的胸襟, 宏伟的抱负和一统华夏的豪情壮志。这种借景抒情的描写手法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教师就是要从这些描述中, 激发学生崇尚自然、热爱生活、关爱环境的良好品德, 并从这些对景观的描写中体会作家的写作意图, 升华为自己的主观感受, 进而挖掘人格美, 培养学生善良友爱的高尚情操。

五、借助课外阅读,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情感教育

课本上的知识已无法满足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成了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借用了吴章鸿为她孩子成长而编的《每天进步一点点———从平凡到卓越的183个道理》这本教科书, 利用每堂课的前五分钟读一篇文章, 对我的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这本书里的183篇文章, 涉及大至事业、小至饮食起居、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通过教师情感真挚的朗读, 将蕴含着许许多多的做人道理传授给学生。如《善待父母》一文, 让学生们了解孝敬和善待长辈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和传统;《命好不如习惯好》一文告诉我们习惯决定命运;《爱是一种能力》让学生心智成熟起来, 懂得今天的奋斗、学习正是帮助自己具备这种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篇9

一、情感教育的概念及其意义

所谓情感教育从根本意义上理解就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在考虑同学们的认知水平的前提下, 将情感因素渗透进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 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从而促进学生融情于课堂,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情感教育侧重于对人的情感培育, 关注的重点是情感因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积极影响, 并且运用情感因素作为教育的切入点, 使情感性品质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情感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的信念、情绪以及情感等都是情感教育的关注点, 通过对这些情感因素的积极引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综上所述, 情感教育不仅是辅助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一种教学理念, 以激发人的情感潜能、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作为其教育最高宗旨。

首先, 情感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甚至是学生的整个人生教育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教学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情感活动中主动思索, 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感悟,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以达到陶冶高尚情操的教学目的。由此可见, 新课标特别关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其次, 面对新一代的少年群体, 将在语文课堂上阅读文章所得的情感体会融入现实生活之中, 可以增加他们的生活阅历和情感感悟能力, 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激发了初中生对阅读的兴趣, 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最后, 情感教育符合新课标以及语文学科自身性质特点的要求, 使教师将育人为本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情感因素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是其他因素所不能替代的。

二、情感渗透的具体策略

(一) 发挥主导地位, 深化学生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发生的心理机制一方面是由个体外部环境刺激引发的, 另一方面是由个体内部心理感受诱发的, 而后者在情感发生机制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中情感渗透首先应该以学生为出发对象, 确立并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 以学生自身内部的情感因素作为情感渗透的源泉, 通过让学生主动阅读表达丰富情感的文章,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蕴涵的深切感情, 触发学生内在情感因子与作者所表达的真实情感产生共鸣, 达到情感渗透的教学目的。例如, 阅读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主动联系自身实际、谈一谈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对作者表达感情的把握, 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下不仅能够深化对阅读文章中的情感体会, 也能够将在课堂上体会的情感渗透到实际生活之中,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领悟能力。

(二) 加强朗读训练, 渗透学生情感

语文阅读教学中, 朗读作为沟通阅读者与作者情思的一条有效途径,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朗读不仅能够增加学生语言基础的积累, 而且起到增强学生语感的重要作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渲染文章的语境, 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使学生能够通过听觉触发联想, 进而领悟到文章的真实意境。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文言文都需要教师运用朗读的方式将情感渗透到学生内心, 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借助语言所描绘的情感世界。具体的朗读训练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 例如教师真情投入的范读引领学生进行朗读, 或利用多媒体视频资料, 让学生跟随专业播音员的声音走进文章情感世界, 还可以安排自由诵读的时间, 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抒发感想, 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将情感渗透到朗读过程中, 不仅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和情感素养, 而且提升了他们的文章鉴赏能力。

(三) 巧设阅读情境, 激发学生情趣

要达到激发学生情趣、刺激其情感的教学目的, 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 将学生带入模拟情境中, 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达到调动情感的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 展示与阅读文章相关的图片、视频、歌曲等直观的感性素材, 将学生引入文章塑造的情感氛围之中, 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其中的情感。例如, 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雪》一文时, 可以为学生放映北国的雪景图片, 同时播放配乐朗诵的音频, 再让学生回忆见过的最大的一场雪的生活情景和自己当时的心境, 将学生沉浸在“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的冰雪世界之中;在《荷塘月色》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淡淡月光下美丽的荷花塘图景配以舒缓柔情的音乐, 为学生呈现出一幅清新淡雅的景致, 将学生带入作者眼中的世界, 并从中体会到作者流露出的淡淡伤感交织着淡淡喜悦的微妙情感。巧设阅读情境, 能够启迪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 使学生真正“身临其境”, 激发学生情趣。

三、小结

情感渗透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 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实施情感渗透策略时, 注意发挥学生主导地位, 加强朗读训练, 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 帮助学生体会文章感情, 提升学生情感领悟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凤珍.初中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浅谈[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10 (2) .

[2]蔡正栋.语文教学情感发展深度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 2012 (3) .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篇10

小学阶段是我们进行系统知识学习的关键时期, 它为初中高中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 小学阶段养成的思维习惯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小学生可塑性极强, 极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 因此, 加强对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 让情感之花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绽放, 才能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一、激发学生兴趣,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有自己的特点, 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才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 思想品德教育与普通的文化课教学不同, 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施加正确的影响, 最终达成教育目标。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中, 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 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前提。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小学阶段开始抓起, 因为这一阶段对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教师在日常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兴趣, 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到一起, 比如, 我们在学习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中“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这一课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 说说平时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商店是什么样子的, 商店都卖什么等, 最终可以升华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思想品德是一门与人的思想紧密相关的学科, 信息时代,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 小学思想品德的课程教学也应适应这种潮流。对小学生来说, 单纯的课堂讲解很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 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问题, 这种情况下, 我们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因为, 多媒体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动画等资料, 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 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同时, 多媒体的运用, 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展开思想品德教学。例如:教师在讲解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中“不屈的中国人”这一单元的内容时, 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我们中国人有多么的伟大, 学生很难产生情感共鸣, 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 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 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曾经受到的屈辱以及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屈不挠, 顽强抵抗外来侵略和振兴中华的辉煌历程。观看视频的过程中, 学生就会很容易跟随视频进入情境, 加深情感体验, 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 还应该注意的一点就是要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应该是紧密相连的, 理论知识只有经过了实践的检验, 才更有说服力, 才能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激起涟漪。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需要三方的共同努力。在家庭生活中, 家长要以身作则, 培养孩子勤俭节约、尊敬长辈、乐于助人等好习惯。同时学校还可以和社会上的公益组织合作, 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 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多去倾听一些劳动模范、英雄的故事,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真正地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渗透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10008

语文教学属于一种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对语文科目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语言的基础知识,还能陶冶情操,对其思想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仍然只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未能达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系统的学科知识外,还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心灵出发,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初中是学生一个较为重要的阶段,语文能力对其他科目的学习都有影响,甚至能影响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本文结合实际,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渗透提出了几点建议,望与广大同行进行交流。

一、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感渗透的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情感都较为丰富,内心情感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得以激发,促进其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以《背影》为例,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可以先播放歌曲《父亲》给学生听。《父亲》这首歌是现今学生比较喜欢的一个组合“筷子兄弟”所演唱的。对学生来说,播放他们喜欢的歌曲不仅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以播放音乐来导入课文,一方面学生在听歌词时能唤起对自己父亲的感恩、想念之情,另一方面营造了舒适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内心情感的驱使下,更容易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这样,教师在教授课文前不必大说特说,可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体会与理解课文的情感,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在朗读中进行情感渗透

学生作为情感教育的主体,他们自身的情感体验对教学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如果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文本的情感,自身体验不到位,不仅会降低教学质量,还会对其日后的生活造成影响。在语文教学中,并不是会读完整篇课文就叫阅读,正确的阅读方式应当是将自己带入文章情境中,将枯燥的语言文字通过抑扬顿挫的语音表达出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带着感情去朗读文章,在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的同时,还能扎实自己的语言功底。

如《春》展现的是春天万物复苏、春回大地、润物细无声的情景,应指导学生以抒情、轻柔的语调进行朗读,让学生在朗读时脑海中能够出现春草、春花、春雨、春风等迎春画面,感受作者朱自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不相同,教师应根据文本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例如在朗读《观沧海》时,就不能像读《春》那样采用轻缓的语调,应当用激越、高亢的语调读出曹操决定统一河山的雄心壮志。朗读中的语调、音量对情感渗透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三、不断丰富情感渗透的方式

虽然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但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厌倦,从而影響教学效果。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都具有较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应不断丰富情感渗透的方法,使情感教育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比如写作和阅读课外书籍就是对课文情感渗透的空间进行扩展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巩固对文章的情感体验,还能增加他们的课外知识以及促进其情感表达能力。

以《论语》为例,教师在教完这篇文章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写作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在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的感悟。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既能对学习内容及情感进行巩固和增强,又能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和情感表达能力。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手抄报、黑板报等方式,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补充,或者对孔子的生平进行介绍以及收集相关的名言警句等,使学生不断受到情感熏陶。各种各样的情感渗透的方式除了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外,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对学习一直保持兴趣,从而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对学习进行探究。

总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认知教学,而是要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感渗透的情境,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的引导,不断丰富情感渗透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正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杜绝牵强附会、空洞说教的现象。有效的情感教育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积极作用。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篇12

一、教师必须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积极的。教师的情绪极易感染学生, 当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拉长着脸, 或表情淡漠、忧心忡忡, 或神色恍惚、烦躁不安地进教室, 打开书本进行课堂教学时, 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 从而使得学生心理闭锁, 阻碍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 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课堂教学时, 学生会倍感亲切, 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 会使学生敞开心扉, 思维活跃, 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的输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十分强调教师的这种情绪状态的重要性, 他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质,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 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励人呢所以你要尽可能使自己习惯于蓬勃的生气。”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话非常适合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来调动学生的情绪, 振作他们的精神。兴奋的情绪和振作的精神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

教学的激情来自于教师本身。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发挥创造性, 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 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 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因此教师具有良好的情绪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其主动学习的催化剂。

很多教师认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保持高涨的情绪, 教学语言要富有激情和感染力。但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更需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语言更需要有感染力。因为数学课本身不像语文课那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感情, 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所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深挖自身的情绪因素, 倾注满腔热情, 以饱满的情绪、生动的语言创设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从而产生“近朱者赤”的同化效应。当每位学生都与教师的情绪产生共鸣, 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时,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以发挥, 进而转化成自觉自愿的学习行为。有过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 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心情舒畅地走进课堂, 满怀激情地组织教学, 启迪学生, 此时, 学生的情绪也会不约而同被教师的情绪所感染, 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 在学习活动中完全处于主动状态。相反, 当你在工作或家庭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 你的情绪必然受到影响。这时, 教师带着一种暗淡无光的情绪走进课堂, 必然会对学生产生一种“近墨者黑”的负面效应。整个课堂死气沉沉, 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从何而来呢?

然而, 教师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 教师是普通人, 会受到来自家庭、工作、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和问题, 面对这些压力和问题, 教师也会跟普通人一样情绪失控。但好的教师不会把负面情绪带进课堂。每次在走进课堂之前我都用一面镜子照照自己, 不只是看自己的衣着是否端庄大方, 更多是在照照自己的内心, 看看自己是不是愉悦, 有没有把不开心的事情放下。如果教师当学生是自己的孩子, 还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呢?每次进教室之前我都会问问自己, 我该怎样面对孩子们。每一个孩子的可爱之处就会出现在我的眼前, 那么剩下的就只有开心, 只有责任, 只有对他们无私的爱了。由于每一个教师对待问题和承受压力的不同。有的人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由自主地会把生活或者工作之中遇到的挫折压力等诸多的不开心的事情带进了课堂, 如果在课堂里有的孩子无意点燃了老师压抑情绪爆发的导火索, 那么就会出现非常不和谐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我想首先老师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只有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 宽厚的胸怀, 才会有对学生无私的大爱。那些不协调的现象就不会发生在这些老师身上。因为孩子们都是灵动的个体, 他们有思想有头脑, 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身边的一切。只要是真心爱他们的, 他们又怎能忍心伤害老师?如果老师是真心爱学生的, 那么老师又怎么忍心体罚无知的孩子?因此, 教师的良好情绪源于对孩子们的大爱。

二、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

高水平教学不是靠硬性灌输, 尤其是对推理性强、抽象的数学, 更忌强加于人。应不失时机地渗透在课内外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法、学法时, 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 即既要备好认知因素方面的课 (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 , 又要备好情感方面的课 (情感性、体验性、表情性) 。而后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在数学教学中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从而达到理性的教学效果。

1. 发掘趣味性

如何让抽象、枯燥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们认为, 数学的趣味性是要靠老师发掘的。教师要善于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 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产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圆的定义》时, 可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能做成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吗?学生感到自然和富有情趣;讲《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时, 可先给学生讲故事: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在游览埃及金字塔时, 发现塔高竟无人知晓, 他感慨地说:“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啊!”随后, 他根据影长, 很快测算出塔高为131米。他是怎样测算出塔高的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奥妙, 学习情绪很高。又如讲《等比数列求和》时, 给学生讲故事:印度国王要重赏发明64格国际象棋的大臣西萨。西萨说:我什么都不要, 只要麦子, 第一格要一粒, 以后每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 这64格都摆完就行了。国王说:你的要求太低了。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 你们说, 这要求低不低?同学们议论纷纷, 大多数认为太低了。这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1+21+22+23…+263=18446744078709551615粒≈5270亿吨, 相当于全世界200年内生产的全部小麦总产量。同学们听后都很惊讶。老师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等比数列求和”。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 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

2. 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

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 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 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接着向学生介绍:早在十五世纪人们就采用“+”和“-”这两个符号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箱子上, 画上“+”来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 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来表示的是德国数学家魏德曼, 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就使用了, 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引出相应的数学概念可使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 并能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

3. 数学的抽象美、逻辑美

抓住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 诱发学生联想, 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 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学生通过鉴赏, 无不感到激动, 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例如, 在给学生讲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时候, 摆放好十字或双十字的时候, 解决和思考的不仅仅是问题, 用心体会还能发现:原来这么抽象的多项式也可以通过这么美的方法进行分解。讲到平面几何证明题目的时候, 通过探索分析直至最终解决, 再写出其中详细的推理过程, 步步有理有据, 把整个思路完整地表达出来, 谁又体会不出其中逻辑推理的完美呢?再如, 给学生讲到线段的黄金分割的时候, 单从线段被一点分开变成三条线段, 其中还看不出来具体的美。但是通过给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黄金分割的时候, 如可以展示黄金矩形与一般矩形, 黄金三角形与一般三角形让学生通过视觉的感受比较黄金分割到底美在哪里?若有人让你给他拍照, 你该把他放在取景的什么位置, 拍摄的照片才会好看?舞台报幕员一般都喜欢站在哪里?只要用心观察, 生活之中处处都有数学之美。标准体型的人两臂伸直左右手中指之间看成线段, 左右肩关节看做线段的点, 并且亲身示范给学生看, 让他们亲眼看到或想象到黄金分割的美。通过这些从理论到现实的例子, 学生能发现真真正正的数学之美。讲到轴对称, 最容易通过图片展示或者讲解, 北京的建筑大多讲究对称的美, 而上海的建筑很少有这种对称之美。这可以启发或激励孩子们有机会出门旅游的时候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之美。如果条件有限, 也可以以自己的身体示范轴对称之美。两只胳臂如果不一样长, 或者两条腿不一样长, 两只眼睛一大一小, 具有轴对称之美吗?教师通过生动的表情或者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之下理解并掌握了轴对称的相关知识。这本身就是数学之美。孩子们在欣赏理解数学之美的同时就会更加热爱数学, 从而敢于挑战一个个难关, 在不断碰撞之中, 思想的火花便会绽放耀眼的光芒。

4.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可结合教学内容, 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家的伟大成就、古今数学家献身科学的优秀事迹, 叙述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艰辛与欢乐, 给学生以深刻启迪, 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甚至由此产生锲而不舍的追求勇气。如学习“勾股定理”时, 可用多媒体给学生介绍有关的典故:当今世界许多科学家正在试探寻找“外星人”, 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 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案等。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勾股定理”的图案 (像教科书封面上的图案) , 若宇宙人是“文明人”, 则一定会认识这种语言;讲“勾股定理”的证明时, 给学生介绍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美国第12任总统加菲尔德也提出一种巧妙的证法, 至今证法有400多种。通过介绍, 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加强对后进生的情感关注

传统教学十分重现“知识与技能”, 对于优秀生和后进生, 实际上, 是以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优劣来衡量的。而事实上, 传统意义上的优秀生和后进生都有各自的情感优势与缺憾, 因此, 我们必须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 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调查发现, 课堂教学中后进生是“没有自信的, 压抑的, 恐惧的”。其表现行为是“心不在焉、躲避的、依附的、沉默 (或者破坏) 的”, 而优秀生除了积极进取情感态度特点外, 也有可能是“浮躁的, 自我炫耀的或者是心不在焉, 有时高度焦虑”。这些不同的情绪表现, 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察言观色, 并给予恰当的处理。改变对后进生的态度, 增加对后进生的情感投入, 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耐心、爱心和诚心。心灵的沟通会使学生普遍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 从而一改数学课堂的沉闷气氛。

1. 认知坡度让后进生受到尊重

学生参与行为始发于“爱的需要”, 满足后又追求“尊重的需要”, 表现为试探性转入主动性, 希望有成就, 能胜任, 获得赏识与高度评价。马斯洛特别指出:“自尊需要的满足使人产生一种自信的感情, 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实力、有能力、有用处, 而这一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一种自卑、软弱、无能之感觉。”因此, 对于后进生, 认知上要给予低坡度, 情感上要给予多激励, 对于优秀生, 认知上要给予高挑战, 情感上要给予严要求。

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题目的设计要有坡度, 要扣紧“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 并提供丰富直观教材, 以保证学生获得成功。要因材施教, 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让层次不同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或将一个较远的“大目标”通过一步一步设置为较近的具体目标来达到, 为学生设置成功阶梯, 当学生达到目标时应及时进行鼓励, 注意从失败中挖掘成功, 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并继续帮助学生从失败走向成功。教师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功感的获得非常重要, 学生若能经常受到这种成功的激励, 就会使他们深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对数学更感兴趣。

2. 语言激励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

教师不应吝啬“激励语言”。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 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 而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 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自身的评价, 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 教师应对学生正确的行为表示赞扬, 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要常使用表扬的词语:“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正确运用“激励”策略, 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倍增,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一旦有了学习欲望, 何愁他们不主动学习呢?上数学课时, 我采用不断激励的方法促使学生发挥主动性。首先, 对敢于发言, 哪怕是说错了的学生, 以及一贯纪律很差但在本课中表现较好的学生, 要给予表扬。对好学生, 教师要把握好时机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 能充分地调动全班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两个星期以后, 全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发言更踊跃了, 学习风气也有了明显好转。总之, 正确使用激励策略, 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励其主动学习的欲望。

3. 搭建师生情感的桥梁

热爱学生, 就等于塑造学生。我教过的一个“差班”, 由于基础很差, 学生大多数对学习没有信心。为此,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全体学生建立感情。当我走上这个班的讲台时, 首先问学生:“大家认识我吗?同学们愿不愿意和我一起学习数学?”同学们的回答是肯定的。看似很简单的谈话, 但在学生看来是给了他们自主选择的机会, 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我接着又以鼓励的话语指出他们的缺点和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听说我们班的学生都很聪明, 但平时不愿意显露自己的才华。可是, 老师上课时最希望看到同学们在课堂上能像‘八仙过海’那样‘各显其能’, 更希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相互交流、彼此切磋, 产生共鸣, 不知道同学们能否满足老师这个小小的心愿呢?”同学们的回答很坚决、很果断。这一番谈话进一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此时, 在师生之间构建起情感的桥梁。由此可见, 培养师生间的情感, 达到情感交融, 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总之, 数学教学一旦能够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实践表明:情感是左右教学的巨大力量。只要教师能挖掘自身因素, 就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和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阐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具体做法:教师要时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不要把负面情绪带进课堂;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情感关注。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情感教育,情感因素,后进生

参考文献

[1]冯克诚, 于明, 程方平主编.课堂教学过程操作策略全书.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第十一部分“非智力因素利用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P777-793.

上一篇:生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一篇:伸缩缝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