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心理渗透

2024-09-23

英语教学中的心理渗透(精选12篇)

英语教学中的心理渗透 篇1

世界卫生组织把人的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 还要有完整的心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精神病学者麦灵格是这样定义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 不只是要有高效率, 也不只要能有满足之感, 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而是需要三者俱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 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形成教育合力, 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 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是随着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 进城务工、经商的人员增多, 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逐渐增长。尤其是农民工子弟学校, 这样的孩子特别多。他们的家长有的长期在外务工、做生意, 有的需上夜班, 晚上无法在家中照顾子女的生活与学习, 这些情况随之引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长期见不到父母、和家中老人住的学生, 因老人们文化水平低下, 所以无法辅导其功课, 甚至无法监管其作业的完成情况。有的学生或长期寄宿在亲戚家中, 家中长辈认为只要负责好被寄养人的饮食起居, 让他们吃饱穿暖, 就完成了职责, 至于学习情况和心理健康, 他们没有精力和时间关注, 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问题无人疏导, 学生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二、小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小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授课班级多 (一般一名老师带4-7个班) , 学生人数多, 批改的作业量大, 教师的精力有限, 无法对每一个孩子都做到细致入微, 关怀备至, 有时发现学生一些心理问题, 无法及时解决, 转而就要到其他班级中上课, 等回过头来有时间处理事情时, 已错过了最佳时期。加之一般学校的学生家庭, 父母能给予学生英语学习帮助的少, 不重视英语学习的家庭多, 能送学生进行校外辅导的少, 使得每个班级中都有至少5%的学生英语成绩低下, 对英语缺乏兴趣, 不及时完成作业或完成作业的质量低下。因此, 教师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不是心理健康。在我看来, 关注成绩和心理健康不是相互矛盾, 而是相辅相成的。

三、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此外, 《英语课程标准》还指出:英语教学必须“突出学生主体, 尊重个体差异”。英语教师要做到“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实践的机会”。

其实, 只要留心, 心理健康教育就在你课堂的点点滴滴中:

1. Warming up, 让我们聊聊天吧

在热身环节Warming up中, 教师可以问问学生:How is the weather today?What day is today?How are you today?Are you happy?Are you tired?Why?与学生聊聊天气、聊聊身体状况、聊聊自身的情绪。一开始也许学生会很例行公事地说:I’m fine thank you.And you?或者问他们Are you happy?时, 回答都是:Yes.但与学生们熟稔之后, 他们会渐渐告诉你真实的情绪, 如:T:Are you happy?S1:No, I’m not.I’m very tired.他会告诉你今天作业很多, 或者因为刚才上了一节语文课、一节数学课, 现在他觉得很累。随着长期的相处, 渐渐地他们会在热身环节与你聊天, 向你倾诉一些心理问题, 把你当做朋友, 这是教师多么珍贵的财富啊!同时, 教师也可以告诉学生:Oh, I’m sorry to hear that.I will give you an interesting class.Have fun!/Please enjoy it!让学生在Warming up中有所期待, 调整好上课的心情。

2. Play games, 让我们活动活动筋骨吧!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关注学生的情感,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小学英语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一节生动有趣、张弛有度的课能有效地控制课堂秩序,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游戏在此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游戏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尤其是低年段的学生, 英语课有时在他们眼中就是一节节好玩的游戏活动课。如:Bomb Game, What’s the time?Hide and Seek, Touch your body...在玩游戏时, 教师应更加关注性格内向的学生, 让他们也参与其中, 多对他们进行口头鼓励, 简单的题目与口语练习可以请水平较低的学生回答并及时给予肯定与帮助。

3. Homework, 别担心, 作业没那么难!

有些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 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不会做, 家中也无人指导, 逐渐他们就失去了做作业的兴趣。我们可以按照学生自身程度与课堂接受能力, 因材施教, 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作业, 建立他们的信心与成就感。

4. After class, 有什么需要我帮忙吗?

评估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激励学生付出最大的努力。是什么导致学生常常不做作业?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少家庭父母有效监管。学生看重分数和奖品, 主要是因为家长看重这些东西。一些留守学生回家不能及时地完成作业, 是因为缺少家长的监管。有些孩子离开学校后因无人监管而肆无忌惮, 他们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玩上, 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好课后的预习复习工作以及家庭作业, 因而常常拖欠作业。对于这样的学生, 我会在课后将其单独叫到办公室, 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如果你回家真的没有人管, 我会一直管着你, 我会管你管到底。”这句话似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接下来的时间, 我常常抽检他的作业, 将做作业这个行为进行有效的强化, 不仅将他们没有完成作业的情况反馈给家中监护人, 如果抽检作业情况良好, 也向他的监护人汇报, 给予表扬。在学生心中逐步强化做作业的乐趣, 使他们不将作业看做一种无法完成的负担。这样, 做好了家校配合, 尽可能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效率最大化。

5. 课间主动与学生打招呼, 建立良好的朋友式师生关系

曾经有人问:怎么样才能算是个好老师?我觉得最基本的是让你的学生喜欢你, 进而喜欢上这门课程。有些学生因惧怕这名教师而不愿意上某种课。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放下架子, 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 面带微笑主动说一声Hello或Goodbye, 也许只要花一秒钟的时间, 长此以往, 你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可能开始不再惧怕某位教师而喜欢这位老师, 从喜欢这位教师而愿意听他 (她) 的课。也许这些孩子对这门课程本身没有兴趣, 但在心理上由排斥到接纳这门课程, 这不得不说也是一种成功。

6. 口头评价与小组评价的暗示作用

在课堂活动中, 不仅有对小组的评价, 更应该有对个人的评价。小组评价能更好地控制班级秩序, 让爱说话、爱做小动作的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听课上。对个别学生的评价能让自卑的孩子增强自信心, 让好动的学生注意力集中。课堂上常用的鼓励性的口头评价有:Good!Very good!Excellent!Well done!You are so clever!等, 或者Don’t worry.Try it again!鼓励一些后进生克服心理障碍, 大胆开口。

7. 批改作业评语, 让你事半功倍

英语教师所教班级人数众多, 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里很难对学生做到面面俱到, 因此我们应通过更有效的途径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可以把作业改出“情趣”。例如, 我们可以在作业上写“这次你的字母写得不错, 但我觉得你能写得更好一些!”或者在学生作业做得不佳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关心地询问“How are you today?”“Are you tired?”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关心与关注, 久而久之, 有些学生甚至会在你的留言下进行回复, 与教师做到无声的互动与交流。

总之,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更应该从小事做起, 从身边事做起, 把“校园无小事, 处处是教育”铭记在心中。

英语教学中的心理渗透 篇2

一、在教学目标中注入元素。

1、备教材,知道教什么

教师应认真备教材,努力挖掘潜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众所周知,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无所不包,有位专家曾形象指出:“语文教学是清流、是甘泉、是乳汁、是森林、是美池、是桑竹;它是白帝城,是滕王阁,是黄鹤楼,是北固亭;是历史、是传统、是文化、是哲学、是生活。”如此多彩的内容就是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的例子,独特的字词句篇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特别是选文中许多真实的优秀人物,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无悔,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舒婷“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暮暮”的独特追求等,都会对学生整个心灵起到震撼作用。教材中还集中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留下绝笔“最后一片叶子”的贝尔曼先生,吝啬自私、眼里只有金子的葛朗台,共吃“一碗阳春面”患难与共的母子三人,这些艺术形象有着各自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特征,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善于抓住教材中的“亮点”,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来暗示学生接受知识的熏陶,情感的激励,灵魂的洗涤。

2、备学生,知道怎么教。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目标中有效渗透,教师必须认真备学生。心理教育的一个有效原则就是对在教材中可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顺其自然”地加以渗透,应避免为完成某种“任务”而强行渗透。而语文教学本身所具有的濡染性使“顺其自然”成为可能。所谓“濡染”,就是对学生心灵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如让学生学会坚强,它可以通过教学来达到目的,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人物形象,在问题思考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在与现实的拓展比照中很自然地让学生有一个学习的楷模,不必像特定的“心理咨询”那样,先对学生目前的生活现状、心理现状进行详尽的分析,然后再通过指点建议让其接受。

怎样让语文教学的濡染性充分体现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个性特点来架设教学目标,以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达到心理渗透的最佳效果。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章中“形象”的感染力,通过剖析、分析、赏析等途径,让学生的心灵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收到情感的陶冶和人格的渲染,使潜在的心理教育因素结合教学过程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但这不是教师“一厢情愿”就能办到的事,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怎么教是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的。

在教《指南录后序》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三维目标:了解作者为纾国难出使元营及至南归中的险恶遭遇,体会其生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聚焦于有18个“死”字的关键段,从对语言的品味来感受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对文天祥爱国热情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认同感。我对基础差的班级首先梳理文意,在此基础上架设了三个层次来实现三维目标:对比导入,把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化险为夷的西方英雄“007”和文天祥相提并论,铺设心理认知情境;品味18个“死”字,深入知人;激发认知冲突,追加对个人心理以及人生价值观的拷问。在讲课过程中,面对学生冒出的“文天祥遭受十八次死亡威胁,生不如死”(意料之中)的议论,进行讨论,最后结合司马迁的名言深化对死亡与生命意义的再认识,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可见,在教学目标中挖掘并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和元素,教师不仅要认真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消除学生身上个性的独特和差异,而是使这种个性的独特和差异在积极的方向上得到充分的张扬和完美的体现。因此,语文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除了考虑教材中知识性的认知目标外,还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易被接受的教学过程与方法,考虑如何自然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促成在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

二、在教学过程中铺设情境。

1、追求“虎头豹尾”

精心设计课前导语,制造渗透心理教育的兴奋点。在课堂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导语能激发学生对所教课文的阅读兴趣,掀起学生思考的热情,最主要是在兴趣背后有能让学生沉浸于文本的定力,有能让学生自觉接受心理教育的契合点。我在教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写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时,因为坟墓主人是托尔斯泰,我设计的导语就从托翁自创的一个数学公式谈起,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等于他的实际才能除以自我估价,分母越大(自我估价越高),这个分数的值(他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小,以这个公式作为导入语,语文课上有数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不着痕迹地点出了心理教育的内容,又寻求到与心理教育相契合的兴奋点,不仅有助于他们了解托尔斯泰谦逊、博大的胸襟和品格,更激发学生课外了解托翁、自觉阅读托翁巨著的兴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前导入,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为之后心理教育的自然渗透作铺垫。导语精心设计,结语也应独具匠心,好的结语能给学生以深沉悠远的思索,达到在心理教育中“蓦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最高境界。我们都知道,学生所受学识、思想、心理教育显现的效果往往具有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总结时善于引用意味深长的名句谚语,列举发人深省的现状来比照,让学生思索,以期达到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目的。如在上完《跨越百年的美丽》后,我引用泰戈尔的诗做结:“你可用外表之美评论一朵花,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评价一个人。”我还让学生思考历史长河中是否有像居里夫人这样获得永恒美丽的女子,学生在列举过程中很自然地比照现实,关照自我,感受到一个人身上永恒的美丽即一个人的心灵品格之美。上完舒婷的《双桅船》这首诗后,我借助黑板上形似“双桅船”的板书,总结说:“飞鸟拥有矫健的双翼,它可以飞得更高更远;在人生的航船上,拥有情感与理智的双桅是不是能让我们走得更踏实、更稳健呢!舒婷从一个女人的角度试图传递出她的一种独特追求,那就是追求爱情事业的双丰收。那么我们能否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双赢’呢。”可见结语是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心理情况的反映在最后制造的一个熔铸精神与灵魂的大火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结语中点化出来,呼唤出来,这样的结语不仅“绕梁三日而不绝,余音袅袅”,打动学生的心弦,而且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情趣,进而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既能有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激发学生认知思考的问题。教师所提的问题应能精心设计,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精在是否有针对性,能否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推进学生的心理思索。在教梁实秋的《雅舍》这篇文章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名为雅舍实为陋舍,陋在哪里?”我让学生品读文章,找寻描写陋室之陋的语句,学生很快概括“结构简单、地点荒凉、起居不便、陈设简陋”。由于作者叙述得情趣盎然,巧用文言俚语,学生在阅读和归纳时发出阵阵笑声。我继续问:“这样的陋室作者美其名曰为‘雅舍’,何也?雅在哪里?”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最后达成共识:关键是“人雅”,作者沉浸在他的学问境界中,对居住环境根本不在意,他在雅舍蛰居7年,一般人可能碌碌无为,终日埋怨或投机钻营,改善居舍,而他却始终执着于对自己而言更重要的事,《雅舍小品》就是在这里写成,其间还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追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爱自己,不知不觉,生命教育渗透其间,学生也在问题设置的情境中,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激疑问难,创设情境,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显,我想此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问题情境的成功创设已与语文课堂教学融为一体。

3、多样化辅助手段的运用

文学作品往往是含蓄的,它的主题思想蕴含在字里行间,领会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更是重中之重。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教师的分析引导为主,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敏锐的感悟能力。其实在语文教学中用一些辅助手段能更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在上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播放“但愿人长久”一歌,让学生想象作者月下独自一人饮酒思亲感怀世事人生的情景;在上《蒹葭》时播放《在水一方》一歌触发对诗的意境的多元联想;在上《琵琶行》时,与白居易描绘琵琶乐曲的经典片段相结合播放一段琵琶乐曲,让学生在乐曲声中感受作者的身世之慨。有时画面影像资料是对教材文字的再提炼再补充,我在上《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时,就插播了一个片段《灰色的震撼》,它分为“儿童篇”、“农民篇”、“老人篇”、“民工篇”,里面描绘了诸多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他们贫穷,为温饱生存而奋斗,同样是生命,与我们相比,却有着如此大的反差,面对不知名的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生命,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应该伸出救援之手,有的学生当即落了泪,我想他们对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了更深的体悟,他们会懂得保持生命的本色,懂得珍惜,不因物欲而使心灵蒙上世俗的灰尘。可见,强烈的视听效果有时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和观感,当然你要运用得当,不可喧宾夺主,要能使学生自觉地沉浸在教材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在心理上亲近教材,自觉地思考、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接受心理教育了。

三、在教学评价中积极引导。

高中生情绪波动很大,心理也极不稳定,特别是在高考指挥棒下,题海战术、频繁的测验考试及“分数唯一”的评价取向的重压下,学生精神、心态长期处于紧张状况,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潜能是多样的,而不只是单一的学习。新课程强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的口头评价最忌讳没有原则的赞扬和伤人自尊的讥讽,应以鼓励为主,当然是有针对性地鼓励,而非千篇一律、空洞的说辞,以使这位学生以后有信心把自己的优势及健康积极的一面表现出来。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极细微的一句话会成就他的一生,也会毁灭他的一生。而书面评价最忌讳无情和千篇一律。对于不同的学生,批语既可以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也可以巧妙提醒,不露痕迹。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应将情感渗透到书面的评语中去,而不应是相同的干巴巴的点评,要知道来自教师饱含情感的手写的评语能让学生得到一种被关注、被理解的喜悦,甚至能让学生一生受到激励。总之,教师应坚持以肯定性评价为主,多些赏识的语气,少点责备的字眼;多些宽容的理解,少点狭隘的否定,适时适当地渗透健康的审美情趣,运用正面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多举些奋进耐挫的名人事例,巧妙自然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给他们的心理以正面的积极的引导,以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谈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心理渗透教育 篇3

【关键词】初中作文  教学研究  心理健康  渗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044-0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在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时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学生的许多心理品质是在课堂环境、课堂生活中形成的。有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语文教学尤其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只有靠学生内在情感动力,才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作文教学相结合,把作文训练的触角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生活中长知识、受教育、得启发,用情感的波澜、生活的需要激起他们倾吐的欲望,这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当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高效课堂教学方兴未艾之时,在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心理有闭锁性,学业上沉重的压力,考试前后的紧张焦虑,师生、同学及父子母女之间的冲突摩擦,社会适应的不良,以及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和躁动,使得他们内心充满了许多困惑和矛盾。

那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渗透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一、结合生活,陶冶、丰富学生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这就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我们要抓好作文训练这个“流”,就必须抓好生活这个“源”。所谓“生活”包括的“面”是很广的。让学生观察大自然是生活;让学生接触社会,与各种人打交道是生活;带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也是生活。生活是作文的素材,学生要学会适应生活,学会与人交流,从而学会创造生活,这样,才能写出贴近生活的作文。写作文的过程既是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又是陶冶、丰富学生情感的教育过程。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的日常生活渗透,与作文相结合,把对整体学生的心理教育与个别学生的心理教育相结合,把作文训练的触角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生活中长知识、受教育、得启发,用情感的波澜、生活的需要激起他们倾吐的欲望。在重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加强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悟出生活中的真善美,捕捉生活中美感,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心理学认为,人的意志可以调节人的内外活动,它会推动一个人去达到一定的目的或排除与目的相矛盾的愿望与行动。中学生身心正处于幼稚和半幼稚状态,意志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在作文中,要培养学生的恒心。要在认真观察、长期练笔,特别是通过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来不断克服困难,增强耐挫力。因此可见,学生意志力的发展要建立在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基础上。那么,顽强而不急于求成,坚忍不拔而知难而退,持之以恒而不一曝十寒等优秀品质就会逐渐养成。这将使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终身受益。

三、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调

健康就是要追求品位、追求格调。健康是必须要兼容社会共性和生命个性的,如果学生能够在作文中处理好自私和宽容、冷漠和友爱、情感和理智、消极和积极、正义和邪恶、主流和支流等关系,懂得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关爱自然、关心国家民族和社会,不吹毛求疵,不一味抬高贬低,那么,给予宽容、欣赏的评价,就是对学生的现在、未来积极负责和充满关怀的。或许暴露了心灵中丑恶的东西,如果能作大胆解剖、自我鞭策,也可为健康的内容;或许谴责了生活中的不公平、不道德、非正义的现象,如果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是客观审视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反省或疗救,这也可以是健康的文章。

四、指导学生坚持写“心理日记”

指导学生坚持写好日记是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日记具有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督察、自我调控。如学生犯了小错误、同学之间有了小矛盾、各父母之间发生了不愉快等等,都可以用笔写下来,边写边思,进行自我反思。学生在日记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可以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理,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同时,教师往往能透过学生的日记这扇反映学生心理活动的“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效地发现、纠正一些学生的错误观点,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和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健康、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主、开拓、创新等健康人格。

五、实施个别心理疏导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是开展心理疏导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之一,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充分发挥对学生评价的激励作用,抓住学生作文的闪光点,从学生身心健康的大处着眼,发挥评语的激励、导向、反馈的教育功能,给学生以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实施评价,撰写评语,要遵循全面性、个性化、平等性、激励性、客观性的原则,针对学生实际,肯定学生的闪光点,表扬其进步,同时,也要艺术性的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指出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心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4

语文课堂教学心理教育的渗透则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呢?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的关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第一条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及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并最终达到“立人”的目的。综观现阶段我国初中所设置的教学科目, 语文课程应当是进行健康心理培养最好的课程, 这是由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 它本身具有较强的思想性, 是工具性、人文性、教育性的统一。其思想性与人文性能够为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形成健全的人格发挥重要的作用, 其教育性又能为其思想性和人文性的落实提供保证。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它要求一方面抓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技巧, 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又要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 发展学生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语文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 完整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这一基本特质。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政论文章都集结在语文教材中, 这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教材, 也是美育、德育的好教材, 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素材。

二、通过作文指导,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作文是作者对客观生活感受的文字表达, 它是学生心理和情感的文字表现。所以, 教师通过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和评价进行健康心理的培养, 其优势明显。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写作, 它具有特殊的语言交际功能,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文, 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更可以了解学生对人生、对生活以及对未来的需要和感受。

作文一直是部分学生的“拦路虎”, 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和对作文有一定的畏难情绪。这种畏难情绪的调整, 正是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的重要方面。这种调整也非一日可成, 教师要运用由易到难的原则, 消除他们的作文心理障碍。在基本功的练习上, 首先要加强学生的词汇积累。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摘抄新词, 要专门找时间让学生把自己的摘抄内容进行交流, 这样可以增加词汇量。在课堂上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用自己摘抄的词汇造句, 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训练, 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另外, 教师还应当经常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让每个学生都围绕主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

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后, 他们就会更加重视教师对自己文章的评价, 每次作文本发下来后, 他们都会认真阅读教师对文章的批注。语文教师在批注文章时, 要善于体悟学生的情感, 要能够从文章的词句而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师要尽力捕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哪怕是一个生动的词语、一句优美的语句, 都要用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 以便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通过作文这扇窗, 老师有针对性地对思想认识有偏差的学生展开心理交流,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保持健康的人格。通过写作, 既有利于学生说出心里话, 释放心理不适, 缓解精神压力, 又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精神状况等, 从而帮助他们消除和克服消极心理状态。

三、教会学生运用健康的心理处理人际关系

进入初中以后, 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学生要适应新环境的一个主要内容, 就是要处理好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但他们由于知识经验不足, 社会阅历欠缺, 往往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1.师生之间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 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等问题。

2.同学之间的问题。同学之间发生一些小小的摩擦, 便斤斤计较, 长时间不能静下心来学习。甚至同学之间发生一些误会, 也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 有时还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

英语教学中的心理渗透 篇5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教授塞里格曼提出的。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对人类行为中积极的,具有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令人满足的因素的研究。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研究美德和优势,并且了解与正面情绪的关系,有助于促进人的发展。塞里格曼提出人们有六大美德,24种可测量的性格优势:1、智慧与知识:创意、好奇、开明、爱学习、智慧2、勇气:勇敢、坚毅、诚实、活力3、仁慈:爱、善良、人际交往能力4、正义:公民性、公平、领导能力5、自制;宽恕与怜悯、谦虚、谨慎、自我控制6、超越自我:审美和优秀、感恩、希望、幽默、灵性在利用积极的优秀品质对人们进行干预研究后发现,跟人们生存满意度最相关的积极品质有五个即:希望、活力、感恩、爱与被爱、好奇心。因此,我决定把积极心理学的这五个优秀品质与我的地理教学结合起来,在我的地理教学中进行这些优秀品质的渗透。下面就我的一点粗浅的认知和体验总结如下:

一、利用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学习兴趣的培养离不开好奇心,拥有一颗好奇心并好好利用好奇心是很重要的。在地理教学中我尽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并你利用这颗好奇的心,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学生初次学习地理,首先,第一课我就打开教科书,把书本上的内容从第一课一直到最后一课介绍给学生,让他们知道地理学习的是哪些内容。第二,我把地图册打开,让同学们观看地图册中的那些地理地图,并且简单介绍怎么区分各种颜色都代表什么地形,五个温度带和地球的自传和公转图,简单了解这些都是地理内容。第三,播放视频,把一些含有世界各地的地理知识的和天文知识的地理视频,选一些播放给学生看,让他们打开眼界,增加他们的对地理的好奇心。学习首先是让他们了解自己要学什么,然后才能有好奇,才能提起兴趣,才能深入的去学习。所以我所要做的就是:第一课就是把地理要学什么从视觉、感知、认知上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去深入学习地理。

二、把学生的活力和热情融入到地理学习中

学习地理不是拥有好奇心和兴趣就能拥有很多知识的,还要有极大的活力和热情去参与,去研究,去探索,才能学好学会的。在地理教学中,我就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这种活力和热情。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的时候,我让学生分小组用纸制作地球仪,用手电筒演示公转和自传,探究学习地球运动知识。在学习海陆变迁的时候,我让学生去网上或图书馆查找关于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说还有板块构造学说的一些资料,自己去探究这些海陆变迁的原因与假说。并看火山地震视频,以了解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很多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地理学科的内容要学的太多,要考察的要查找的资料也很多。如果想学的话,就要投入很大的热情和活力。

三、在地理学习过成中要给学生留有希望

学习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尤其学生还要制作一些学习用具,查找资料,掌握知识,真的`很辛苦。此时,无论他们做的好还是不好,我都要给予肯定,给他们希望,让我们觉得自己很优秀。下一次就会更积极的投入。例如:在搜集中国自然资源资料的时候,有一些学生找到石头了、煤块了,还有一网上资源了,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这时做为老师的我就要尽力的去表扬他们,禁止同学之间的嘲笑,给他们以鼓励的力量,寄他们于希望,让他们拥有下一次会做的更好的力量。除了在学生查找资料时给予希望外,我在教学中还利用实施地理教学,给他们讲解我们国家的发展规划。如,李同志在辽宁的时候,他提出了‘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的展战略,还有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开发开放将形成“三大四小”格局。让学生了解实事,热爱祖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热情。

四、在地理的学习生活中时刻都要灌输认真体会爱与被爱的感觉

活在人世间必须要有爱与被爱的感觉,因此,我时刻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在集体的探究学习中,传递爱的信息。例如:每一次的资料收集,幻灯制作,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都是小组合作完成的,那么小组成员中的分工自然就是一大难题。这时,就需要大家把一个人的强项和弱项都要展示出来,小组成员取长避短,发挥积极作用,而不要相互攀比,互相推诿。要把这份团结是爱展现出来,并互相在语言上使用礼貌用语,感受互敬互爱的心。这样才能有动力把学习学好,把任务完成好。学习不仅仅是坐在教室里的学习,它还是要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验大自然的力量的学科。当我带着学生走在小河边,走在公园里时,我也是要求他们能过互相照顾,互相看护,在集体的活动中,他们的友谊会进一步加深。在细微的关心中,体会到爱与被爱的感觉真好。这样才能做一个有爱的人。

五、把感恩的心留在地理学习中

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篇6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小学生心理没有完全稳定之前,我们要利用各个时机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奠定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由于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很多的品质没有形成一种稳定的状态,但是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又将影响到他们成年之后的表现。所以说,在这个时期,我们应该进行有效的观察,在观察中对于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从而帮助他们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础,能够在成人以后对于社会良好的适应,具备一系列的优秀的品质等等,而这些都是从小不断的对其进行教育的结果。

2、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学习。有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潜能的开发也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这些潜能的开发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学习。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够帮助学生在面对考试紧张、考试失误等等方面进行一些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采取合理的方式将心理的“负能量”发泄出来,从而在学习中以及生活中能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性格特点进行巧妙的梳理。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我们应该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对于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结合语文课中的素材,进行有效的渗透,将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语文的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同时又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爬天都峰》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可以将自己平时观察到的胆小、做事半途而废的学生,进行一些启迪,并不是说一定要点名说这些同学应该向文章中作者学习。而是应该引导他们进行思考,我们对于生活中的困难应该怎样,帮助他们从心理上认识到,我们应该以一种迎难而上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而这远远比老师进行说教有效得多。

2、老师利用教材丰富的人物形象进行引导。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丰富的素材,并且是能够利用文字的魅力,让这些情感变得具体可感的。而这也是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能够利用教学中丰富的有代表性的材料,进行有效的引导。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我不能失信》中,便是教育学生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在小学三年级《做风车的故事》中,便是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刻苦专研、不怕嘲笑的人;在小学六年级《美丽的公鸡》中,便是教育学生做一个注重心灵美的人;在小学六年级《将相和》中,便是教育学生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而这些都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素材,老师利用这些不同的人物的性格进行引导,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

3、老师创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适当进行渗透。每一篇课文都有学生们值得学习的知识,都有学生们值得学习的品质,而这些就是需要老师进行合理的安排,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明明白白地感受到除了知识之外,还有一种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不同的内容对于教学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老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进行精心的设计,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

在小学三年级的课文《群鸟学艺》中,不同的动物有着不同的性格,而老师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进行恰当的角色分配,采用话剧表演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不同的动物的性格特点。比方说,猫头鹰的不愿学习,老鹰的只看表面,麻雀的骄傲自满,小燕子的坚持不懈,而这些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可以让学生们在话剧的表演中,认识到我们做事情就应该坚持不懈,虚心求教。

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它自身的魅力,是任何学科都比不了的,而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善于将语文教学中的魅力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让语文教学中的魅力去影响他们、去启迪他们,像春雨一样,悄无声息的滋润万物。让学生在收获丰富的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收获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心理,为以后健康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英语教学中的心理渗透 篇7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作为学生自身发展的关键时期, 初中阶段心理教育水平的高低和健康教育质量的好坏, 将会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初中英语教师对心理健康这项教育工作的重视度还不高, 主要都是使用德育教育的方式来解决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这样不仅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还会导致学生频繁出现厌学和出走的情况。而作为现阶段促进我国素质教育工作顺利展开的重要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与此同时,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 初中英语教学和学习不仅需要让学生借助课堂教学学习的方式逐步的掌握一些英语知识与技能, 还需要在其教学其中全面实行素质教育, 并强化心理教育力度, 让初中生心理健康成长。

二、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第一, 消极心理。当学生本身的英语能力比较强时, 其就会受到较多的鼓励和表扬, 这就会让其在学习期间因为受到这些积极因素的影响, 自身的英语水平不断提升;但对那些英语能力比较差的初中生来讲, 由于其在学习期间经常会受到他人的批评与否定, 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 就会对学生的进步造成阻碍, 从而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

第二, 恐惧心理。所谓的恐惧心理, 属于逃避心理的一种, 主要是因为那些英语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在课堂教学学习期间, 因为自身能力不足, 而害怕被教师提问、考试成绩太差、被同学排斥等, 产生了胆怯等一系列逃避行为, 从而对学习英语知识期间, 因为畏惧艰难而出现逃避的心理和行为。

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1. 创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对于当代初中生来讲, 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会面临来自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的压力, 所以, 其心理压力较大。但初中生本身却不具备较为良好的情绪和心理控制能力, 当其遇到较大的心理压力时, 就会产生焦虑和不安的情绪。因此, 在英语阅读教学期间, 英语教师需要尽可能的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学习氛围, 缓解和消除初中生存在的心理负担。其次, 教师需要改变以往自己高高在上的教学态度, 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 树立起与学生平等的教学意识, 尽可能的拉近同学生间存在的距离[1]。在教学期间, 教师还需要学会换位思考, 在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的维护初中生的自尊心, 尽量利用自己真诚的态度来打动学生, 使其能够一直以愉悦的心情参与到英语阅读学习中。再次, 在教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尤其是那些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 更是要在教学期间及时给予其适当的点拨与合理的评价, 使学生可以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关爱和鼓励。并且, 教师需要以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 教师需要给予更多的耐心, 对其进行启发和引导, 让学生能够通过自我反思和领悟, 学习到更多的英语知识, 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最后, 教师可以按照初中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一些具体的教育目标, 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 尽量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 从而让学生可以形成一种“只要通过努力, 就可以实现目标”的学习思想[2]。例如, 在讲解仁爱版英语八年级Unit6 Topic2 Section C 3的短文时,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答一些以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的语法提出的问题:Do you like travelling?Where did you go?Who did you go with?What is it famous for?等。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曾经去过哪?什么时候去?和谁去?它因为什么而著名?等。从而调动课堂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2. 使用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素材

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 其在教学中应当有善于挖掘与应用英语教学中适合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以便能够随时对初中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展开教育。在教学期间, 学生也可以借助英语课程的学习内容, 通过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让学生利用小组课堂讨论的形式, 与其他同学间建立起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从而让学生学习到“当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时, 可以通过沟通交流来解决问题”的人际交往能力, 帮助学生更好的区分真正的朋友, 进而树立起正确的友谊观和朋友观[3]。紧抓教学素材, 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体验英语阅读的学习乐趣, 还可以对学生展开挫折教育, 进一步锻炼初中生的意志品质。此外, 教师能够借助教学素材中文章案例, 通过让学生学习文章中主人公的品质, 使其形成勇往直前的思想品质, 努力打破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此外, 教师还可以借助仁爱版英语教材中所提供的话题, 将其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例如, 七年级Unit7的主题是“Birthday Party”、八年级Unit8的话题是“A Fashion Show”, 针对这两单元的内容, 教师可以适当的借助一些过生日和时装展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作为教学素材,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 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首先, 教师应当以初中英语阅读的教学特点为基础, 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来选择教学模式, 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出来, 培养学生形成相互协同合作的健康学习心理。其次, 教学可以在学习思路和方法上给予学生适当的知道, 鼓励学生积极地查阅相关资料, 做课前学习准备。从而在课堂上能够针对不同的问题展开更好的合作交流, 从而促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一来,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还可以让学生对自身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学会欣赏他人。最后, 教师可以在教学期间展开多样性的阅读竞赛活动, 让学生能够形成十分健康的竞争心理, 从而在活跃阅读教学学习氛围的同时, 形成对学生阅读学习和心理健康成长有力的竞争机制, 培养学生养成公平的竞争意识[4]。此外, 对于一些在学习中出现了自卑和嫉妒等不良竞争心理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教学指导, 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方式, 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总而言之, 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相融合, 在培养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 适当的加入一些有利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内容, 对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当前的主流思想意识, 体会阅读的乐趣, 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此外, 培养和提升初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对中学生的心理成长展开健康教育, 还可以对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方法产生一定的影响, 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效果, 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新课标的提出, 使得其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随之改变。现阶段, 教师在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教育培养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通过对学生在阅读期间的感受、理解、体验和价值取向展开综合考察的方式, 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习惯和方法, 从而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科学评价, 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由于中学生的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的成熟, 因此, 本文以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为切入点, 对阅读教学期间,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措施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钟莉.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语数外学习 (初中版下旬) , 2014, 12:93.

[2]芦.初中英语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辽宁教育, 2015, 15:93-94.

[3]何建梅.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读天下, 2016, 12:22.

[4]喻海韬, 周寿根.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19:221+223.

心理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8

随着社会生活的扩展和都市化进程的加快,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为笔者所关注。在新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 其结果表明,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中学生违规违纪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 而且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 究其根源是这些中学生或轻或重存在着心理上的健康障碍。因此, 对初中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开, 如学科渗透、心理咨询、团队工作等, 笔者主要结合语文教学, 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谈几点体会。

这里所说的心理教育的渗透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笔者认为,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应从初中学生群体在心理健康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几个方面入手, 以期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学习方面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许多老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 往往只关注学习成绩处于中上游的学生, 而忽视了本应该受到更多关注的差生群体。我国目前的考试制度, 造成教师只注重教学成绩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而不是考试卷面中所反映的成绩的高低。

作为初中生, 与小学相比, 所面临的学习任务有比较大的转变, 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而学生能否在这个转折点上把握好自己的学习生活, 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信心有很大的影响。因此, 让学生全面地认识初中阶段的学习特点并给予一些学习方法和策略的建议, 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学生自身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把青少年的这个时期与幼儿的生理断乳期相比较, 称之为“心理断乳期”。就是说初中生企图从心理上脱离对父母的依赖, 渴望独立。表现为, 胆小怕事, 害羞孤僻, 缺乏自尊、自信心, 自制力差等, 如果不去教育指导, 会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孩子的天赋, 毁了孩子的前途。他们在心理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处于半成熟期, 像个“小大人”。在语文教学中, 应注意结合文本教学, 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让学生养成自我调控情绪、自塑性格、主动磨炼意志的习惯。

三、情感方面的问题

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是其人生早期的社会化阶段, 心理和生理上正处在青春萌动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好奇心特别强, 尤其对爱情充满了向往和疑惑。据调查, 一般中学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早恋现象。尽管中学生早恋者在少数, 但所占比例还是令人吃惊的。此时, 语文教师就要善于运用美丽的故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式的提醒, 引导其欣赏爱情、敬畏爱情。文学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 通过可感而有震撼力的作品, 学生会在渗透着人情美、人性美的教育中领悟到爱情不是他们想象中的浪漫故事, 也不是一句简单的承诺, 它是一种崇高的付出, 更是一种神圣的责任。教师还可以穿插一些课内外爱情经典作品于课堂教学中, 这既是对待早恋的“预防针”, 也是使未来爱情走向正轨的“指南针”。

四、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这些包括教师因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 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 攻击行为等问题。笔者认为:爱是生命的养料, 老师首先要爱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公正的、公平的、真诚的爱, 这样学生自然也会爱老师。诸如同学之间的问题,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问题, 教师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 引导学生体验、共鸣,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在理解了父母的艰辛付出后, 学生自然会重新思考自己的父母, 从而心怀感恩, 并有利于融化与亲人间隔膜的坚冰。

英语教学中的心理渗透 篇9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体育教学,渗透

《体育与健康》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的设置贯穿于整个中等职业教育阶段, 这一阶段的体育教学不仅承担着增强中职学生体质的重任, 也承担着完善学生心理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职责。基于目前的中职学生现状, 将积极心理学渗透贯穿于中职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对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更易达到培养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1 积极心理学的概述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 2000年1月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 (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 为标志, 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主要是传递给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信息, 它对于中职学生的现状以及中职阶段的体育教学有促进作用。

2 中职学生的现状

中职学校的学生是以九年义务教育淘汰下来的“后进生”与中考落榜的初中生为主, 中职入学门槛较低, 部分学生是一些组织纪律淡薄、缺乏责任心、自控能力差、对学习漫不经心、文化基础差和综合素质不高的学生, 且在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前接受的教育中, 体育课往往不受到重视, 有些学校根本不开设体育课, 而有些学生连体育中考都没有参加, 这也增加了中职体育教学的难度。此外, 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原因或是受挫能力不强, 在体育教学中遇到难度比较高或是强度较大的技术动作时往往采取逃避的方式, 导致体育教学的效果不明显。

3 中职体育教学的现状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任务是: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 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 提高生活质量, 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目前, 中职体育教学工作中则会受到一些制约, 如:学校对体育工作缺乏重视, 缺乏在政策与经费上的支持;由于缺乏明确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导致体育课程缺乏系统的课程标准指导;《体育与健康》作为一门课程, 并没有真正得到学校与学生的重视, 学校与学生往往只重视专业课, 忽视了基础课程;缺乏足够的运动场地与器材, 中职学校的场地与经费往往投入在专业建设上居多, 在体育方面较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体育课程的教学以及体育活动的开展受到制约。

4 积极心理学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中职的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到心理与体能的复杂动态过程, 包含着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与意想不到的外界突发事件、因素的干扰及影响, 致使中职学生容易产生受挫、畏惧心理, 直接影响到体育的教学效果。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这些不确定的内外因素的影响, 充分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 充分做好教学策略, 科学健康、行之有效地开展体育的教学, 促使在教与学上都能取到预期的效果, 达到中职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其身心健康的目的。

4.1 积极心理学在体育课堂实践中的渗透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在中职的体育课堂教学上也一样, 中职学生是体育课上的主人, 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 充分激发与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 体育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应该及时进行正面表扬, 在教学的安排上应该做到合理、充分考虑学习任务对于学生学习的承受力, 如果教师安排给学生的学习任务超过了其自身能力, 学生就难完成, 势必会影响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使其产生受挫的心理。通过积极心理学使我们得知, 作为教师可以换位思考来安排课程的学习任务, 并在课堂上进行积极引导或是对学生的表现从积极方面表扬, 使中职学生觉得自身的努力并不是白费, 会对其学习的激情起到激发的作用。

在课堂中, 体育教学的学习目标也要做到恰当合理。合理、恰当的中职体育学习目标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激励, 同时也是一种可以期待的成功体验。在中职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考虑到中职学生的自身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在如田径中的走跑跳投、体操中的攀爬滚翻等与身体能力密切相关的内容学习中, 采用分层次教学, 帮助身体素质各异的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体验运动目标达成后的快乐与自豪, 对于提升中职学生的自信心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

在中职体育教学的课堂中, 除了学生的练习以外, 教师对其的引导与评价也是起决定作用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技术学习上无论是取得成功或失败, 作为教师都应为学生正确分析其成功或是失败的原因, 并与学生一起找寻成功的因素或是失败原因, 比如体操垫上动作的前滚翻不能够顺利完成, 可指出其原因可能是团身不紧或是速度不够快, 还有可能是头部接触垫子的部位不对。只有引导学生找到问题所在, 才能够做出调整, 在调整后给予学生正面积极的评价,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增强其自信与提升满足感, 使学生喜欢或是爱上体育这门课程, 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 通过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优势,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如:以球类等集体项目为突破口, 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课堂上开展中以学生团队合作方式进行的集体项目, 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理解与支持,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培养协作能力;其次, 发挥集体项目的特性与优点, 能帮助中职学生树立自信心、自强心和自立的意志力, 学生可以在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集体活动中受到集体力量的鼓舞, 克服胆怯并产生自信, 更有利于他们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再者, 中职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会直接走向社会就业, 体育活动能培养中职学生主动参与和迎接挑战的社会适应力, 其竞争性亦可以培养中职学生勇于适应、接纳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现实困难, 为将来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作好准备。

4.2 积极心理学对中职体育教学方法运用的渗透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教学方法,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都应重在于是否能够充分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真正做到“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此外, 应该遵循“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根据不同对象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两个基本原则, 如篮球、排球和田径等不同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选择肯定要有所区别, 男女生在学习同样内容时也要采取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总之,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 结合中职学生这一年龄段的自身特点, 如好动、爱说的学生适宜用讨论法;不善于表达、喜静的学生适宜用发现法、自学法等。只有关爱学生,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找到适合、有效的教学方法, 才能更好地提高中职体育的教学效率。

4.3 积极心理学对教师教学语言的渗透

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 应该掌握与时俱进的教学语言, 这在当下的中职体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上起到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教学语言上, 教师应用积极的态度, 激情昂扬的语言和情感鼓励学生主动面对体育课程中的困难, 引导学生建立自信、勇敢迈步, 并客观地评价学生在课程上的进步与不足, 可以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鼓励与信心的肯定。如学生在取得进步时, 表扬与肯定可能会使得学生能再接再厉, 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 表扬或许就会成为一针强心剂, 能够使学生尽快走出困境。语言的适度考验着体育教师的智慧, 特别是面对“90”后中职生时, 适度的语言或许能够影响一名学生对体育的热情与态度, 更是对其走向社会的一种态度, 教师善用积极心理学对待教学中的种种情况, 会使自身的教学语言能力得到提高。

5 结语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对于中职的体育教学起着积极的推波助澜作用, 《体育与健康》作为中职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上做到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 努力激发与调动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 并提高中职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真正做到促进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 并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Sheldon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 (3) :216—217.

[2]宛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及其意义[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8, (5) :6-10.

[3]何庆畔.论积极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 2010, (6) :16.

英语教学中的心理渗透 篇10

1. 通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研究明确提出,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是学习动机,并且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结果与学习态度有着直接性的影响。所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应当引导学生保持良好情绪。具体来讲,教师对待学生应当和蔼可亲,激发学生良好学习情绪,实时排除学生不良情绪,实现课业和学习的减负,肯定学生的长处,特别针对学困生而言,实时发现他们身上的优势,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赞赏,注重激励他们。并且,教师应当借助文本、生生、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使教学课堂切实变成激励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教师教学《蓝树叶》这一篇课文的时候,能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启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相似现象进行回忆:当时的你或者他人是如何做的呢?你或者他人会是一种怎样的体会呢?将来碰到这样的事情你会如何处理呢?等等。在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可以冷漠无情和自私,要懂得宽容他人。让学生明确只有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行良好的交流和沟通,才可以增强自信心,归属感,以及安全感。

2. 通过讲解课文主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知识分为五大方面,即爱自己、爱人民、爱自然、爱祖国、爱科学。教师应当有效挖掘爱的主题,通过教材中爱的要素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与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教师讲解《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的时候,能着重启发学生体会课文当中聋哑青年专注、勤奋、执著、认真的良好品质。并且,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演示聋哑青年看鱼和画鱼的情景,让学生不但可以感受作者观察能力的敏锐,还可以感受聋哑青年热爱生活的情感、做事认真、执著勤奋的良好品质。如此一来,不但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而且能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聋哑青年身残志坚的意志,实现学生心灵升华,激发学生情趣。

3. 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业不但是对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情况进行验证的一种手段,而且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方式。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少教师仅视作业为教学的补充,布置大量作业,不但使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被占据,而且难以提高作业效率与质量,最终往往适得其反。近年来,尽管社会要求实现课业负担的减轻,教学改革也要求实现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实际上常常难以达到减负的效果。繁重的课业负担不但不利于对小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最终难以让学生提高自身学习趣味性和体现自己的长处。为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安排课后作业,从而有利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且,注重在减负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应当实施差异性方式,要求不同层次学生做类型不同作业,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所有层次学生都可以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完成作业,提高作业质量。二是教师安排作业的时候,应当实施精选精练策略,针对一种类型的题目,选择有价值和代表意义的练习内容,使学生在高效的练习过程中学会有关内容。并且,教师设计课外作业的时候,还应当增加实践内容。例如,写作文时选用贴近生活实际的题目,使学生可以写出自身的真实体会。只有如此,才可以实现学生学习负担减轻,才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非常多的方式,语文课堂好比一块肥沃的土地,只要教师开发和耕耘,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洗涤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精神、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等,最终让学生变成生活和学习中的强者。

参考文献

[1]梁钟钦.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1).

[2]王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策略[J].新西部(理论版),2013,(11).

心理健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篇11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54-01

健康的心理是健康身体的内在动因。心里不健康会导致身体异常、患病,甚至会影响一生。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运动中孩子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接受力强,可塑性达到最高值。因此,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教育方式的体育课,对培养、发展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特殊的功能,在体育教学中把体育课与健康心理教育结合起来,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重视部分、照顾个别。”

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一样的,体育教师担负几个班级,几百名学生的课程,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进行具体的指导,只能对学生进行分类、区别对待。

1、面向全体,引导健康心理倾向

健康的心理素质涵盖的内容很多,有自信、坚强、勇敢、爱心等等;目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依赖性强、任性、娇气、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就整体而言还不严重,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有意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

(1)通过自己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信心、创造性和合作精神。

在投掷沙包一课中,改变传统的练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七块练习场地,提供不同条件和要求,分别不同环节的不同问题。学生根据测试中出现的问题,自主选择联系场地及练习方法,经过练习后再进行测试,对自己的选择、练习作出评价。通过反复的选择、练习、测试,学生不断提高自我判断能力和投掷成绩,品尝自主练习带来成功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2)利用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

比赛是体育教学中最吸引人的组织手段之一。特别是游戏比赛,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分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机。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也有失利组的学生相互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怯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的教导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最终使学生化“沮丧”为“振奋”,以积极的心态使学生迎接新的挑战。

2、重视部分,强化健康心理训练

在平时的课堂上,就会发觉一少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不稳定,有时会表现出积极的一面,而有时躁动不安或郁闷不乐。有的学生常常跟在别人后面,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性。对这部分学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强化训练。例如,把这部分学生编在一个小组里,多跟他们一起活动,多进行鼓励、表扬,并让他们轮流当“领袖”(课前先做好心理准备),带着别人活动,体验主体意识,增强主动精神。

3、照顾个别,保护学生脆弱的心灵

通常每个班都会有几个心理脆弱、失调的孩子,他们的表现往往是:缺乏自信心,自尊心、争胜心,或因极度自尊而导致自卑。对于这类学生,只要多给他们一份关爱,努力营造一个人人关心,帮助他们的氛围。首先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特别关心他们,喜欢他们,时时投去一个鼓励的眼神,送上一个真诚的微笑。其次,在练习中,对他们不露声色的降低要求,即使成绩没有进步,只要他们尽力了,就给予表扬。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而这种感觉给学生带来的直接感受就是“学会了”的愉快,“提高了”的欣慰、“成功了”的喜悦、“增长了”的兴奋、“获胜了”的开心和自豪,以及“集体力量”与“自身价值”的体现,“锻炼”舒适感,“观赏”享乐感的满足等,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锻炼人的性格,磨练人的意志,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力,激发人的进取心,激励人奋发向上和追求健康积极的生活目标。第三,在课下多找这些孩子们谈心,做他们的朋友,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在你面前能够轻松自然,表现出正常的状态。第四,在班上选责任感强,富有爱心的同学与他们结成手拉手伙伴,使他们在集体的关爱中感受到温暖。总之,良好的氛围可以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适宜的方法可以逐步扭转他们的心理弱势。

当然,对极个别心理严重失调的学生,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建议家长及时对孩子进行治疗,因为学校毕竟是学生和发展的地方,不能充当治病的角色。

二、运用新课程标准的优势,激励、促进性的评价学生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中,“评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其独到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的评价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不是给学生鉴定,也不是为了选拔,而是以发展、促进、激励为标准。受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指引和终身体育、快乐体育、成功体育思想的影响,新课程标准在评价时注意个体差异,让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重自我评价、重过程评价,一切都是为了发展的需要,让他们有一个健康、成功、愉快地体验。

虽然孩子的可塑性强,接受能力强,但他们缺乏自觉性,概括能力差,易出现反复。因此,在设计有效的练习方法的同时,课堂上要多进行点评和总结,特别要注意使用精确地语言来表述某一练习方法所对应的健康心理对学生进行记忆刺激,建立清晰的第二信号系统获得的印象,减少反复。

英语教学中的心理渗透 篇12

1.体育活动中的不良心理反应表现

体育活动中的不良心理反应主要存在五种表现形式, 分别是恐惧、易怒、自卑、缺少交流与合作、对体育比赛中的结果无法正视。

体育项目的开展对学生具有一定的要求, 并且体育项目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强度, 而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较为严肃的体育项目中, 由于陌生的场地设施和环境等, 导致学生对运动项目产生一定的畏惧。我国当前主要是独生子女, 个人意识较强, 情绪宣泄方式较为直接, 同时课程强度较大, 负担较重, 学生在你体育活动中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碰撞和磕碰, 造成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在面对具有一定难度的运动技能和能力中, 由于身体素质的原因, 出现羞愧、畏惧等感觉。初中生具有独特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通常将以自我为中心, 在体育活动的安排中不会听取他人的意见, 不会交流和合作。同时初中生在学生在这一时期有着较强的虚荣心和自尊心, 集体主义精神较强, 个人观念较为狭隘。对具有挫败感的比赛结果反映敏感, 往往是“只能赢、不能输”。

2.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1 直面现实

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正视现实的心理品质。初中生往往对比赛结果十分重视, 对班级之间的比赛结果更加敏感, 教师要了解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学生懂得比赛中都有可能会出现胜负, 比赛需要在公平公正的条件下产生相应的结果, 比赛结果在出现后是不能依靠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的。

2.2 开展适当竞争

竞争性是体育项目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竞争中存在失败的懊恼以及胜利的喜悦, 但是以上这些都不是体育竞争的真正意义。体育竞争中最重要的是参与者在体育竞争中感受不同的竞争体验, 并且学会对不良心态进行适当的调整, 为将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不同形式的竞赛活动, 适当增加比赛的激烈程度和对抗性, 根据学生在性别、体能、技术以及个人能力等综合差异, 实施不同比赛形式。比赛前一定要做好运动员的良好准备, 树立勇敢和竞争的信心。比赛后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认真评价, 保证胜利者不能骄傲, 失败者不要气馁。

2.3 享受乐趣

心理较为健康的学生通常会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在学习和生活中, 并且在学习中获得充分的满足感, 初中文化课程同样对学生的体能和智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学生在出现心理负担时, 体育课可以很好的发挥心理调节作用, 发挥娱乐和健身效果。同时还要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坚持体育素质要求的方针政策, 在教学中多创造新的教法,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不但可以实现身心健康, 还能学到一定的技能, 体会学习的快乐, 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2.4 对抗挫折

主观意识同实际之间的协调和差距使人产生挫折情绪, 依据学生在面对挫折的表现和差异, 消极类型中包含了回避型和攻击型;补偿性和可复型属于积极类型。在调节和控制学生的挫折感中具有权威性的积极评价十分有效, 对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 不断克服消极情绪。克服型学生在面对挫折中, 教师要积极的保护学生, 避免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一面要不断鼓励学生积极的实现自己的目标;另一面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 保证学生可以获得成功, 同时也能不满于现状。针对回避型的学生关键在于学生有着较强的自卑心理, 因此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体会成功的快感, 提升学生自信心。对于攻击型学生, 一定要防止学生之间发生不必要冲突, 教师自身要重点注意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真诚的关爱学生, 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的正确性。

2.5 合作交流

初中体育运动中, 学生之间难免会出现多次的协作, 协作是体育项目开展中的重要特点, 在一场球赛、接力赛或者是游戏中, 如果运动员之间不能实现良好的合作和交流, 就难以取得胜利。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意识, 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要求。对谁上场, 谁替换等都有着较为严格的标准。在赛场上, 充分发挥个人的技术能力和专长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基础, 同时还要和队员保持高度的默契。如果同伴在比赛中受到了观众的影响和感染, 队友发挥失误的情况下, 作为同伴要相互理解和鼓励, 切勿出现抱怨和责备的情绪。

综上所述, 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中对初中生的体育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体育教学是体能、意志以及精神为统一的教育过程。因此, 初中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 同时还要时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 初中体育教学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初中体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 同时也应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体育学习和发展中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基于此, 初中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实现其对教学的积极促进, 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上一篇:非历史主义下一篇:联合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