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精选10篇)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
育渗透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在教学中,我们要本着适时、适度和符合学生需求的原则,通过挖掘教材、设计课堂环节、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德育教育渗透的几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数学,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德育渗透“渗”的途径怎样?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呢?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要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1.在史料激励中渗透德育。所谓史料激励法,就是运用数学史实、数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方法。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我告诉学生,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了著名的“贾宪”三角(后世人也称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最早给出 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它比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表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2.在数据材料分析中渗透德育。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讲指数、对数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搜集有关国民生产总值的题目,让学生惊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从而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
3.在数学规律揭示中渗透德育。数学自身充满矛盾、运动和变化。如已知与未知,直观与抽象,特殊与一般,„„。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待定系数反映了已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数形结合揭示了直观与抽象的联系;数学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事物间的种种辩证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很多潜在的德育因素,只要我们肯做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灵活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同样可以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
1.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德育的渗透。例如,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之前,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2008年9月25号,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一标志我国航天科技取得又一次跨越式胜利的伟大创举,再引入所要讲的课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激励了他们立志为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民族热情。
2.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我们可以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学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
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协作,共同思考。这样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使学生领悟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
3.在课堂即时评价中渗透德育。在课堂中,会出现某些思想教育契机,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这些德育生成点,巧妙而又不失时机地给予教育,就能产生极好的德育效果。教师在不经意中对学生的教育,其效益胜出师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例如,我们可以对学生的严谨的态度,踏实的作风给予表扬;可以对学生的灵活思维给予表扬,„„。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即使一个平凡的孩子,在鼓励的雨露下也会变得更加鲜活起来。
三、充分发挥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因素
德育渗透不只局限在课堂上,还应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通过调查、阅读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例如,在学 “统计”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开展“热爱环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假设以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全校这么多名学生,一天要扔多少个?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现在的塑料它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这样,再过几年,想象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通过统计、计算,着实地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来,减少白色污染。
当然,数学教育的德育渗透不仅仅是以上几个方面,它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它与我们的各个教学环节和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我们多做有心人,善于发现与引导,寓德育于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就一定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2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挖掘文本,德育渗透,龙头凤尾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 语文是生命之声, 是文化之根。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 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的。而语文教学的本质, 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 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教育, 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是当今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我们今天的语文教材, 大多是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作品, 它们都是感情的产物, 其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和内涵。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往往就是通过或抓住其中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典型事例和人物打动学生, 震撼他们的心灵。初中新课标下所选用的教材, 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学性, 有的还带有趣味性, 这种文学语言往往本身就充满着感染力, 再由语文教师加以指导分析, 其感染力就更强。
在解读文本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 引导学生感悟、体验, 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冶和洗礼, 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这些说明了国外很多学者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值得我们借鉴吸收。
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作为语文教师,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时时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针对教材,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思想
人之可贵, 在于有志。人之无志, 则不能有所作为。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是落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通过学习《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课文, 带领学生饱览名胜古迹, 激发爱国之情;通过学习《木兰诗》、《沁园春雪》等课文, 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 了解“木兰替父从军”、“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的现实意义, 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通过学习《中国石拱桥》、《邓稼先》等课文, 让学生了解祖国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文化成就, 教育学生做建国之才;通过学习《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白杨礼赞》、《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课文, 让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奋斗历程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引导学生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二、根据教材, 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 联系学生实际,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当代不少中学生道德滑坡, 人格残缺, 情感缺乏, 心灵空虚。我们希望通过结合教材, 让学生和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对话, 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从古至今, 一篇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 常读常新, 就是因为作家的笔墨中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 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 有着非凡的感人力量, 因此, 阅读时应让学生“口咏其言, 心悟其文”。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 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文学作品之中。感受与楚地山河血肉同一、内心充盈着强烈激愤和忧郁“披发行吟于泽畔”屈原;发自肺腑地喊出“大庇天下寒士具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颠沛流离忧患一生的杜甫;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生浩气谱写动人之歌的文天祥;在异族统治、故国沉沦艰难时世中深沉地表白“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有那菊花丛中醉卧的陶渊明, 那赤壁矶上、滔滔江畔慷慨吟啸的苏东坡……所有文化星空中闪烁耀眼星辰都在这里汇聚, 他们散发出醉人的芳香, 洋溢着永恒的魅力, 是人类骄傲的资本。
因此, 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接受品德教育, 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 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 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 与作者对话交流, 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
三、着眼教材, 解读人生,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语文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 每一课都应有一定的德育教学目标。
八年级下册教材《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 作者宋濂现身说法, 自述少年时得书之难, 求师之艰, 刻苦攻读, 终于有所成就。通过今昔对比, 勉励马生珍惜良时, 刻苦力学, 以期有成。作者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当然和今天不同, 但仍很有启发。“业精于勤荒于嬉”, 宋濂尊师重道, 不畏艰苦, 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老师以此引导学生从前人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为祖国建设的伟业而发奋学习。
进行《敬畏自然》、《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学时, 我们可着重教育学生“珍爱自然”、“珍爱生命”、“让生命坚韧”, 结合我们身边少数人的愚蠢做法, 教育学生“生命本来就很脆弱, 哪里还经得起我们人为的践踏和蹂躏。我们要关爱生命, 要选择坚强, 要活得更精彩”。
在进行《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教学时, 我们既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中国的脊梁;又可以树立学生顽强的自信心, 把握时机, 创造美好的未来。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九年级上册教材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的《致女儿的信》, 看看作者是怎样用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 回答了十四岁的女儿提出的“什么是爱情”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 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1996年6月16日第一版.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3
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是爱国主义的源泉,历史本身就充满爱国主义的内容,灿烂的文化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商朝的青铜器和天文历法、秦朝的兵马俑和万里长城、汉朝的造纸术和地动仪、隋唐时期的赵州桥、宋元时期的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无一不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英雄的事迹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光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军勇破洋枪队、邓世昌勇撞日军旗舰、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狼牙山五壮士抗击日军……学生们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就会由衷地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精神,使他们心中的思想得到升华,点燃他们的爱国之火。
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司马迁曾说过“追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当代中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认为只要学好与考试有关科目,在中考和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就能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就会有美好的前途。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片面追求高分,思想倾向上存有较明显的“功利性”,从而导致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思想狭隘、精神空虚,一旦遇到挫折便会意志消沉。所以在教学中应立足历史学科阵地,用确凿的史实和饱满的热情,要让学生明白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历史。我们今天所享受到的,在历史上都曾经只在人们的理想中存在,都是人类的祖先付出了千辛万苦,这些理想的东西才变成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东西。人类追求理想是没有止境的,一个目标实现了,历史就会为我们提出更多更新的目标来。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上无数的历史名人所做出的卓越成就,正是因为他们的理想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才激发了他们执著、高尚、勇于开拓、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以此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在历史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
一个脱离了集体的人,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历史教学中,我通常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例如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由于领导集团的团结协作,加上人民群众的拥护,太平天国占领了清政府的半壁江山,威震中国;但到了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由于领导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相互残杀,极大地削弱了太平军的力量,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最后走向了失败。而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主义,使受尽屈辱和苦难的中华民族扬眉吐气。在当代,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1998年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和2003年防治非典的重大胜利;百折不挠,共克时艰,全面夺取2008年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重大胜利等。集体主义精神的发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发扬,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这种精神,不仅是我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为全世界所瞩目和羡慕。作为一名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世代流传。
四、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历史责任感
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在家被奉为“小皇帝”、“小公主”的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造就了一部分孩子的自私和任性。许多孩子只知道索取和享受,远离了勤奋和奉献,更谈不上责任心。加强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我特别注意用列举历史事例加强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例如:诸葛亮为治理国家而“鞠躬尽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顾宪成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志向,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等,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怀,是能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以此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或某一历史内容所能解决的。但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定能达到水滴石穿的效果,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富有责任心的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历史新课程所要追求的目标。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4
新墩镇中心学校
伊文杰
良好的课堂常规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文明的学生。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明白: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要让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会使其终身受益。
教学任务设计中的德育渗透;利用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抓住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抓住个别事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利用网络环境,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工具,而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科也越来越显得重要。教育部周济部长曾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可见,所有教师在所教学的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材已成为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就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结合课堂常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课堂常规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文明的学生。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明白: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要让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会使其终身受益。朝阳小学南校区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习的习惯参差不齐,基本的“坐、立、行、听、说”很不规范。我做到了对学生的培养从最基本的常规训练开始,课前将书本和鞋套准备好,上课后,低段学生由老师到教室整理队伍严格要求并督促学生按照要求到微机室;中段学生由班上的干部同学在班级上整理好队伍带对到上课地点,我在不远处进行监控;高段学生在课前就到上课地点,在上课铃声一停就进入上课状态。其过程不管是排队、走路、上楼梯、过走廊都有明确的规定,脚步轻、安静、靠楼梯走廊的右边行走,经过一定时间的强化训练,学生逐步形成了较好的排队、行走习惯。在课堂当中,学生的坐、站的姿势有严格的要求,说话,必须得经过老师的同意,说之前要想清楚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说的时候声音要响亮,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听的学 生要会安静仔细地听别人的说话,听明白别人说话的意思,想别人说的话和自己想的有什么区别,学会尊重别人,不在下面随意反驳别人的发言。课堂中一切行动听指挥,服从集体的决定。下课后能做好下课的准备,将鼠标、键盘、凳子放回指定地点,自觉维护和保持学习场地的整洁,将不要的鞋套放进垃圾桶,处处体现主人翁的形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南校学生逐步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作为教师我坚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一定带头做到。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我们现在运用的信息技术教材中,将教学内容分为:信息技术基本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画图工具的使用、WORD文字编辑软件的运用、网络知识的基本运用、PHOTOSHOP软件的学习、FLASH动画的制作等。在这几部分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发掘许多积极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挖掘其内涵,联系实践,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教学任务设计中的德育渗透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特性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很适合这一课程的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和编排非常关键,既要贴近学生又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在进行教学任务时,还要注意联系实际,体现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习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每个学期都制作了形式不同的奖票,每期奖票的都以套为单位,每套都比较精美,都有一定的数量,学生收集齐以后可以在老师处换取增添了学生本人照片的大奖票,做为学生的最高奖励。既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又增加学生持续的学习动力。所以奖票的设计很费苦心,让学生具有收藏的兴趣,才有获取的动力。例如:在一次设计奖票的过程中,正在为无法定夺奖票的主题费心时,周末在家看电视直播2008年奥运吉祥物揭晓,当我看到五个活泼可爱的福娃时,突然有了灵感,立即决定把本次奖票的主题设计为10 多张形态不一的福娃奖票。上课时,我将设 2 计好的奖票展示给学生欣赏时,学生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福娃!老师,我认识,这是福娃。我想要,我一定要收集齐福娃奖票。”还有同学跟我说:“老师,奥运吉祥物昨天才公布,今天咱们上课就用上了。”我抓住时机对他说:“对,这就是信息时代的特点。想要就得在学习中努力哟!”学生对福娃的喜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无论是课堂的常规、还是学习的效果,都非常出色。制作出了多幅优秀作品,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圆满完成了,学生既主动地学习了信息技术知识,也受到了关心时事,关心奥运,宣传奥运的教育。
2、利用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团结合作,相互帮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教学中我常利用协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七年级中例如电子板报制作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素材的搜集、整理、图片的加工、板报版面的设计、色彩的搭配等许多知识与技能。由于每位学生的知识程度、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都有差异,如果让其单独制作很难出精品。针对这个问题,我决定采取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成员之间通过讨论、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引导学生学习完电子板报制作的基本内容之后,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推选出一位组长,首先确定电子板报的主题,然后按每位同学对各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分工,分头进行搜集资料、设计版面、录入文字、处理图像等工作,合作完成电子板报的制作。各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又通力合作,一个个主题鲜明、图文并茂又独具特色的电子板报赫然出现。通过合作的方式,同学们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合作精神的重要。
3、抓住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必须具备的素质,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中学阶段各学科的德育目标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教学任务、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兴趣小组学习电脑动画Flash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浏览网页,学生在网页中经常看到Flash动画,所以一说要学习3 Flash,兴致都很高。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学生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基于同学们对电脑动画的喜爱,我在整个教学设计中采取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凭借对Flash的兴趣,从基本的任务要求出发,逐步掌握Flash的基本制作,并且尝试大胆的创新。在完成课外兴趣学习任务的同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和锻炼。
4、抓住个别事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更是一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面对新时代的小学生,作为教师更应该时刻注意培养他们的诚信品格。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学生要搜集、使用大量各种来源的信息资料,在信息的使用上,我一直要求学生参考了别人的东西要注明出处,同时绝对禁止抄袭别人的作品。
在一次课堂作品收集中,我发现一位同学写的电子日记和别的班级同学一模一样,只是改了名字而已。在下一节的作品评价总结课上,我先找了几位电子日记写得不错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日记,让同学共同点评。然后我说有些同学的日记也写得不错,但是却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而只是利用了电脑的功能实现自己懒惰的思想,这样不好,接着我给大家讲了敢于诚实的故事,教育学生做人要诚信为先。下课以后,我找到那位同学主动谈话,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己重新完成一份电子日记。全班同学也都受到了诚信的教育。
5、利用网络环境,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使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观建设已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迫切任务,作为直接引导学生和网络打交道的信息技术教师更是肩负起这个关键的任务。
“黑客”是学生接触网络后必定会遇到的,有些同学对“黑客”高超的网络技术总是充满神秘感和崇拜心理,好奇心驱使他们跃跃欲试。由于黑客总与病毒联系在一起的,我就在学生学习网络知识之前,通过对病毒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病毒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的崩溃,甚至使网络瘫痪,告诉学生,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对于黑客也是一样,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非法进入别人的机器,盗取别人的信息也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5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德育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教师,我始终奉行“成人才能成才”的教学理念。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和科学研究习惯,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
一、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一生都很受益。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生活和上机习惯都很不好,喜欢随地吐痰,喜欢在机房里吃零食,公共场所爱大声喧哗,上机时随意操作电脑,不珍惜和爱护电脑。那么如何改变学生的这些陋习,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上机习惯呢?
首先要注重引导和督促。高中生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高速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喜欢自己去发现真像,不喜欢别人把他当小孩一样的教育。我们在第一节课讲机房规则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比如:外国很多旅游景点用中文写着“请不要随地吐痰,垃圾箱在哪里,厕所在哪里等等”。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中国现在太强大了,汉字成为了世界通用的文字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原来一个良好的习惯,不仅仅代表自己的形象,也代表整个中国人的形象,让他们明白良好的习惯的重要性。再在平时的生活和上机过程中,老师加紧从旁进行督促和教育,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和上机习惯。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位教师,不管你是否自觉,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在平时的生活和教学中,要以身作则,为学生作出表率。如:注意仪表和个人卫生,机房平时注重清洁,电脑操作要注意规范,言行要得体等等。这样言传身教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结合教材,激励学生爱国之情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之一,爱国是一种崇高的责任。在学习excel时,我就引入:改革开放后,义乌市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体发展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调查,找到了一些关于义乌市经济发展的材料。引导学生学习:excel表格制作、平均值计算、排序、数据统计和图表的运用来分析五华经济发展。通过综合任务的操作,以任务为载体落实知识技能,不是纯粹教知识,而是从问题引伸到信息的处理。通过对义乌市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更加热情地投入爱国家、爱生活的实际行动中。2.结合教材,树立学生成材之志
学生来学习,最终目的是成材。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立志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在讲到ASCII码时,在讲到计算机的发展时,在讲office软件的使用时,在讲一些协议和标准的制定时,让学生知道,这些硬件软件大部份是别人开发的,计算机的很多标准也基本上是美国制定的,我们得无条件去遵守,让学生看到中国与外国特别是美国在信息技术行业的差距,产生危机感;特别讲到第七章知识产权时,让学生了解微软的霸权主义,让学生了解微软打击wps等一些国产软件的手段,也讲讲裘伯君反击微软的勇气,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此外,还可根据教材结合时事,如计算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等事实,使学生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从而增强掌握信息技术的自觉性。
3.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 当今,网络已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和快乐。网络成为人们主动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不懂上网,不会上网,会被未来的世界所淘汰。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中也包含有很多黄色,暴力等等不良的信息。而我们教学中又不可能硬控制不让学生上网。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安全、健康的上网,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呢?这是我们信息科技教师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个人认为,首先让学生了解通过网络传播一些非法的不健康的和个人隐私的东西是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有时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我们可根据教材,联系最近最热门的事件,如:艳照门和熊猫烧香事件,详细的分析他们的事件始末,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了解网络和电脑并不是很安全的,平时要多注意自身的保护意识,也让学生明白非法传播别人的隐私,会给别人带来很大的伤害,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教育学生不要因为一时的兴起,干一些违法的事,给自己和别人都带来伤害。在平时教学的空闲时间,我也会讲一些最近发生的关于网络方面的实事:如某某因为网络受到伤害,网上一些有趣有益的新闻等;不断提醒学生少上当,还有也引导学生到网上找很多健康有趣的事件,促使其健康快乐上网。并在讲“网上资源检索”和“资源评价”时,我安排学生关注生活中关于网络犯罪、病毒和网上一些中奖等等方面的新闻,让学生把搜索到的自己关注的网络犯罪等的这方面网络新闻讲出来,与大家互相交流,相互评价其真伪,并发表见解,在交流评价过程中对这些方面加以正确、全面的引导,增强其自律意识和自护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安全正确的上网,并注意自己网上的行为,使网络逐渐成为良师益友。针对个别沉迷网络的学生,我分析其原因,发觉这部分人一般上网很久,对网络操作很熟,自觉性和自控力不强,针对这种情形,我首先找其谈话,与其交心,告诉他们高中时段不应该沉迷网络,而应该多学知识,引导其树立目标,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给他们一定的额外的有挑战性的任务,发挥其知识水平,增强其学习兴趣。还鼓励其多上上“百度的知道”和一些电脑知识论坛,帮助一些碰到问题的网友,为他们解决烦恼。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督促他们,促使其慢慢改变,能安全、健康的上网。
三、注重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一群中国人是一条虫”,这句话虽然有点亏大和不实,但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中国人需要加强合作精神。特别是在未来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合作发展成为未来的主旋律。努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有问题很少问旁边的同学,而是举手问老师,不太喜欢和同学之间交流合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忙,多交流合作。并设计一些容量大的任务,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快,有的小组慢。我常常叫快的小组说说他们成功的秘决,慢的小组让他们找找失败的原因。其实学生会不自觉的发觉,成功是小组是因为分工明确,合作比较好,失败是因为小组一盘散沙,各成员之间缺乏信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所在,让他们自己明白,合作才能成功,单干注定失败,从而从内心深处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再通过以后的多次练习与合作,让学生渐渐的懂得如何更好与同学协作完成任务。并且我还不定期的让小组成员互换,让学生和不同的人合作,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6
德育的目的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一种道德信念和与此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即让学生过一种好的健康的生活。为此,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下面我就工作以来在体育课上如何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结合室内理论课渗透德育
室内课是指下雨天无法进行室外教学时充分利用时机在室内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基础知识教育的课。因为理论基础知识既是提高学生体育卫生文化教养、指导学生体育实践以及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环节,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的基本环节,所以在上理论课的时候,为了能系统性、科学性、思想性地把体育知识和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一直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力求让学生在了解强健体魄的方法的同时也能吸收到强健精神的食粮。例如,在讲授我国体育事业的伟大成就时,不仅向学生介绍亚运会、奥运会等体育相关知识外,我还组织他们观看了反映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历程及巨大成就的录像,如观看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的盛况的视频等,让他们了解体育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这种知识教育与德育互相渗透的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个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合理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的思想品质。
(1)课的开始要对学生进行动员,提出本次课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结束时要进行讲评总结。通过动员,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应速度、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能力;
(2)值日生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这样,将思想教育同体育教学中的组织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
三、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较多的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如耐久跑教学就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良好时机。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长跑、怕吃苦的比较多。我在耐久跑教学中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认真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从严要求,不给怕苦者留有余地,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例如,在实际练习中分析不能跑完全程的原因:有的是身体偶然不适;有的是体力分配不合理,前半程太快;也有的是怕苦怕累,稍有疲劳就不能坚持。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及平时对他们的了解,在处理上做到:对平时一贯认真刻苦而偶然不适的同学无需批评;对体力分配不合理的,告诉他们失败的原因和如何分配体力;而对怕苦怕累者除进一步讲清道理外,还让其补跑一次,使其既能认识到自己意志薄弱的毛病,又能认识到通过耐久跑的训练可以锻炼出坚强的意志。
在实践中因心理因素失败的实例很多。例如,在支撑跳跃教学中,从一些同学的身体素质、技术来看完成动作是没有问题的,但他们就是不敢过器械;在跳高练习中,过较低杆时技术动作很好,但横杆一升高动作就变形了,这是因为心理因素起了作用。所以,在跳跃或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中,我一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及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
在球类项目的教学中,我结合其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应变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球类比赛的胜负是靠集体力量和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同时,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正确对待对方的犯规,决不允许施以报复的手段;要正确对待裁判的漏判、误判,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待裁判对双方的判罚。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7
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为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动人心, 怡人情的文理兼美的课文。这些课文是用来记叙事实, 阐明事理, 还是用来说明事物, 抒发情感, 都为我们提供了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依据。因此必须紧扣教材内容, 在语文授课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呢?
一、通过理解作品内容, 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例如, 清代作家彭端淑的《为学》这篇文章, 就是针对学习上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说的, 学习时要针对学生平时不肯下功夫及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对他们进行教育。当然人的天资等方面条件有好有差, 学问有深有浅, 为学即做学问, 当然有难有易, 作者并不否认这一点, 而是强调主观的努力。“学之, 则难者亦易矣;不学, 则易者亦难矣”。肯学与不肯学, 主观努力不同, 难易可以相互转化。只要刻苦学习, 困难就可以克服, 远大的目标终究可以达到。
二、根据教学内容, 选准教育目标, 进行思想教育
语文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内容丰富多彩, 在教学中我们要确定教育目标, 自觉地摄取, 有的课文描写了祖国的壮丽山河, 这些可以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有的课文颂扬了祖国的辉煌成就, 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有的语文教材选有许多民族英雄爱国志士, 革命先烈和爱国科学家的优秀诗文和有关他们的史诗般的传记或评论文章。通过学习, 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依据这些不同内容体裁的文章, 设计思想素质培养目标, 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以使学生思想感情逐步深化。
如, 我在教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时, 就确定思想教育目标, 学习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最后一课》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为学习德文为题材, 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境, 刻画了学生小弗郎士和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 反映了法国人民浓厚的爱国情感。通过教学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语文课利用爱国主义内容和教材展开思想教育, 不仅学生容易接受, 而且有利于把政治教育深入下去, 继续对他们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教育。
三、在语文教学中, 通过激发学生情感渗透思想教育
语文教材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教材中入选的课文, 大都是名家“文质兼美”的文章, 都是作者用笔蘸着欢乐或心酸的泪水写成的, 蕴涵其中爱与恨, 褒与贬, 拥护与反对, 赞扬与批评, 单靠介绍作者生平和课文产生的时代背景, 对学生思想起不到震撼作用。如果我们把课文中那些血肉丰满, 掷地有声的东西, 以饱满的激情, 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学生, 势必要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教学中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 本来感人肺腑, 催人泪下的场面, 而学生却窃窃发笑, 那就是没有调动好学生的激情。
要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要有传情的艺术。教师要有可传之情, 除了具有进步的思想, 热爱事业, 责任感等政治业务素质之外, 还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自觉进入角色, 努力使自己爱憎与课文形象及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如《背影》中, 通过描写父亲在车站送别儿子的情境, 或写我的自咎自嘲, 或写我的动情落泪, 直抒那种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感情, 使得这种传统的孝悌之情跃然纸上。还有《谁是最可爱的人》说孕育的那种为人民幸福、为祖国和平的幸福观、苦乐观, 不正是当代学生所缺少的吗?我们战士纯洁高尚的品德, 坚韧刚强的意志, 纯朴谦逊的气质, 魅力宽广的胸怀也还是我们学生学习的。这些品德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 必然要求教与学达到和谐的统一, 那么传情艺术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以情动人, 从而使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 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四、在作文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 是评判和锤炼学生品行的有利阵地。初中学生可塑性较大, 模仿性较强, 作文里暴露出来的思想苗头, 尽在教师的眼光之下。适时引导学生写出健康、积极、格调高尚的文章, 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相反, 如果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反动、颓废、消极、不思进取的思想倾向, 教师有责任及时加以教育和引导, 使学生尽快消除阴影走向阳光地带。批改作文, 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师批改作文, 除了对篇章布局进行评判之外, 还要对思想内容应加以论述, 这些对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8
关键词:中学化学 德育
学校的工作是教书育人,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育人的德育教育应该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作为中学化学教师的我们,应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中蕴含的极其丰富的德育素材,有机地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思想品质教育和环保意识教育等,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一、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涉及的化学史料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向学生介绍我国历史上对科学技术的贡献,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操。
我国古代科技的卓越贡献,除了四大发明外,还有许多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并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例如南北朝的陶弘景找到了鉴别硝石与朴硝(硫酸钠)的最简便方法,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焰色反应”。发现“焰色反应”并应用于物质的鉴别,比欧洲早一千二百多年。再如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里说:“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等。在当时葛洪能有这样丰富的知识是难能可贵的,对世界炼金术的影响极大,不愧为炼金术史中的一位杰出的人物。
在现代化学史上,侯德榜发明的联合制碱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制碱法。1965年6月,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共同协作,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1982年1月15日,又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2008年9月25日至9月28日神州七号成功发射并返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航天员进行首次出舱活动、实行航天员太空行走,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神七航天员的舱外航天服以及返回舱回收伞中所用的原材料,都是由成都海蓉特种纺织品有限公司生产提供的。用在航天服以及回收伞上的纺织线材具有弹性好、抗强辐射、耐超低温、强力高、重量轻、缓冲性好等特点。为航天员的成功出舱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
化学教师还应广泛学习,博览群书,以掌握进行德育教育的丰富素材和大量知识,为广泛宣传我国化学家的成就而积累大量素材,同时,也要适当搜集一些世界著名化学家的成就和他们的轶事,特别是教材中提到名字的化学家。要突出他们的爱国心,坚忍不拔的精神,绝妙思维的方法等,以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内容中充满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教材,阐明化学概念和规律。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言两语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化学教学应使学生对此有所认识。教师可结合物质的结构、分类、性质、化学反应的条件以及变化规律等内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在讲“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增大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该规律的前提条件是,增大浓度不改变反应的本质。如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增大稀硫酸的浓度生成氢气的反应速率加快,但当稀硫酸变成浓硫酸时,该规律就不再适用,因为浓硫酸与锌反应,主要产物不是氢气,而是二氧化硫。使学生建立量变引起质变的概念。化合与分解、溶解与结晶、得电子与失电子、阴离子与阳离子、化学反应的吸热与放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原子核与电子、氧化与还原、阴极与阳极、正极与负极、充电与放电、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矛盾的结合体。
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可通过在天平两端各放一个放有等质量的锌和等量盐酸的密闭容器或气球,让一端反应,另一端不反应的对比实验来演示。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使学生认识到参加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和相等的结论。让学生学会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用科学的头脑去思考问题。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并使学生逐渐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分析处理问题,从而把学生塑造成一个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
三、思想品质教育
一个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的形成,需要社会、家庭、学校诸多方面的教育和训练,而课堂教学则是形成良好意志品格的重要阵地。在化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刻苦学习、勇于进取的精神和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化学是一门体系严谨,结构紧密,科学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中会受到良好的科学素养的训练。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实验课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结合教学,有重点地介绍中外科学家发现重要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
意大利青年化学家索布莱洛制备硝酸甘油是,被硝酸甘油炸伤了手和脸。瑞典青年科学家爱弗莱·诺贝尔继续研究,在失去了多名同事包括他的弟弟埃密·诺贝尔宝贵生命的情况下,诺贝尔没有退缩,仍然不屈不挠地继续研究下去。终于驯服了硝酸甘油这匹烈马。先后发明了可以引起炸药的爆炸的装有雷酸汞的雷管,填有硅藻土比较安全的黄色炸药等等。李比希和波拉德同样得到了来自盐湖水的一种红棕色液体,李比希没有深入研究,认为那是“氯化碘”。而波拉德没有轻易下结论。他经过仔细研究,断定那红棕色的液体是一种未发现的化学元素。后来法国科学院把这个新元素改称为“溴”,李比希因粗心而与溴的发现失之臂。居里夫妇用四年时间,从30吨铀矿渣中得到了0.1克镭,居里夫人也因此染病去世。乔治·诺克斯和托马斯·诺克斯两弟兄,鲁耶特,尼克雷等化学家在研究氟元素的过程中,不是损害了健康,就是献出了生命。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优良品质,优化学生素质,都会起到良好作用。
四、环保意识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具有重大意义。在化学教学穿插环境保护教育是化学教师的教学内容之一。
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可以从学生身边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出发,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比如在讲铜与浓(下转第64页)(上接第63页)硫酸的反应时。要告诉学生二氧化硫是一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有酸化水质,毁坏树木、庄稼等危害。为了减少污染,我们将实验中的铜屑改为弯成螺旋状的细铜丝,铜丝与浓硫酸接触即反应,脱离即停止反应,可以让学生轮流观察或操作,使二氧化硫的产生降到最低限度。改进后的实验,药品用量比改进前少得多,同时能防止有毒气体二氧化硫的泄漏而污染空气。
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以及实验操作的改进等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很好的内容。如药品的用量、气密性的检验、尾气的处理、实验废弃物的处理、实验的微型化改进,都会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使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
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阵地,灵活运用各种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9
晴隆一中语文组 陈清龙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各个学科都蕴含着德育材料,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材料更是丰富、多彩、生动,它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美好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蕴涵着高尚的价值观念,或生动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劝学》《师说》《沁园春·长沙》《死水》《再别康桥》《荷花淀》等名篇都是高中生很好的德育材料。这些“文”所载之“道”,具有极高的德育因素。可以说,语文教材同其他学科相比,本身就是一部生动形象的思想教育的好材料,这正是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和使用,必须重视“文”与“道”的结合,德育渗透本来就是语文学科自身的任务,语文教学和德育本来就是不能分开的,所以,必须抓好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功能。
一、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要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包罗万象,丰富多姿。例如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人们通过欣赏品味那沉静、抒情、创新的语言,深刻领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生活的态度,激起人们对生命、人生的思考。总而言之,只有深挖,才能加强德育渗透的力度,使青少年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当然,应当注意实事求是的深挖,没有的不能牵强附会,那只能是画蛇添足。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中就潜藏着多种德育因素,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别里科夫柯瓦连科和他的姐姐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特点,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就会收到多方面的教育,既看到了“守旧人物” 的特点及危害,又感受到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二、教师要以身垂范,为人师表
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影响和感召力,去营造良好的德育智育氛围,培养和谐、融洽、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吮吸健康成长的甘露,获取全面发展的营养。因此,教师应成为体验文章的先行者、领头羊。在教学中,为避免枯燥乏味,教师范读、范背是激励学生读背的有效方法。教师充分利用范读范背的形式,声情并茂,感染学生,并训练学生诵读,范背则直观地将教学的要求由学生的单向参与变成师生双向参与,无形中将师生的关系置于平等的地位,久而久之,学生将会减少背诵文章的畏难情绪。教师应先陶醉于其中领会文章中的德育目标并率先垂范。实施教学,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凡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为人师表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是寓德于文成功实施的基础教学中。
三、积累名句渗透德育
高中教材的文章中,许多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例如讲解《离骚》,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的生平理想,了解“楚辞”的文体特点,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一名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并在此基础上记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名句,理解屈原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讲解《劝学》,让学生铭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这些名句的同时,也认识到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而废是不能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名言名句是我国古代人民思想精华所在,它意蕴深长、富含哲理。我们如能对所学过的名言名句归纳积累,写作时信手拈来,虽然是大家熟悉的,只要用得恰到好处,也一样会不同凡响。
四、用“随笔法”渗透德育
所谓随笔法,就是学习一篇课文后,把自己受到的教育、启发、感受写在日记本上,以促进自己思想认识的提高。例如学生学习《寡人之于国》之后,教师就孟子的政治思想,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认识到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 2 要政治思想,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民贵君轻。这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当时那种封建人治社会里,所谓“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是不切合实际,因而也是无法实现的。孟子主张“行仁政”以“王天下”,其理论基础是他的“性善论”,“性善论”带有唯心主义色彩。也有学生认识到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民富才能国强。要想使百姓富裕,必须休养生息。要让学生认识到,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的目标。孟子所描绘的社会蓝图已经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五、利用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平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辩论赛等。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思想熏陶,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六、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进行渗透
由于文言文距我们的时代远则两千余年,最近的也已有大半个世纪,这些作品必然会有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因而,教师要冷静、客观、科学、全面地理解、认识、分析、研究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和倾向。例如:同是爱国,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条件下就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差异性。一是“国”的概念问题,处在列国分立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的蔺相如、屈原的爱国,就很难与我们今天的爱国同日而语。二是在漫长的中国中世纪,长期的中央集权统治,君主与国家几乎是同义词,因而过去时代的爱国与忠君便难以分辨了。三是爱国之心古今或许无甚差异,但究其行为却古今霄壤四是旧时代的爱国者在国破君亡或爱国行为受挫或失败之后,往往采用杀身成仁来自我了断,从表面上看是至死不渝,究其深层次原因,3 则是封建主义的名节观念。如屈原的身投汩罗江,荆轲的“士为知己者死”等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意识和行为,正确认识古代作品的思想内容,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结合运用,让文言文思想精华放射出应有的光芒。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0
松原市扶余县陶赖昭镇第一中学 付丽华
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抓住每一个可以渗透德育教育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广泛的德育教育。既教书又育人。具体做法为:
1.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我在讲有理数减法及除法时根据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可以把减法转化为加法;根据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统一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如在讲勾股定理时,先介绍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看到花砖砌成地板上的一个图案,发现了毕达哥拉斯定理,他在激动之余,宰了100头牛以示庆贺,因此又称“百牛定理”,实际上这个毕达哥拉斯定理在600年前就已被我国古代的学者商高发现。当讲完时学生便会想:这个定理的内容到底是什麽呢?是如何证明的?这些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诱使学生去思维,通过这样的渗透既烘托了爱国主义热情,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激发学生渴求新知的强烈愿望,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2.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在上图形的初步认识时,我把学生分组进行了一个游戏,让他们列举现实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有哪些?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出学习几何图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达到了学习目的教育。又如在学习探究销售盈亏问题:某商店在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亏不损?通过计算得到的结果是亏损8元,通过此例,学生大开眼界,感到经商大有学问,经商也离不开数学,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还有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窗花、蝴蝶、等图片。它的内容贴近生活,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原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这样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原来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那翩翩起舞的蝴蝶以及精致美观的窗花上面还是我们要学习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无处不在。通过观察这些图形,让学生欣赏现实世界中与轴对称图形有关的图案,教师可适时引导,比如:“同学们,你们看蝴蝶多么漂亮啊!它们最美的是两支翅膀,两支翅膀有什么特点呢”?通过学生观察,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使学生在自然、快乐的情境中逐步自由地获取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另外,还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提供的材料,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3.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大胆尝试采用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例如在上数据的收集时让学生投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既有利于自己学习又有利于他人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抓住这个特点,我挖掘教材,利用故事这一催化剂,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从而学生会思维,爱思维,乐思维。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可讲《师徒拜佛》的故事引出:白云山的众僧每天上午8时开始点烛烧香。叩首拜佛。他们叩首后念经用的时间是如下两只蜡烛燃烧的时间,已知粗烛和细烛长短相同,粗烛可以点4小时,细烛可以点3小时,同时点燃一段时间后,粗烛比细烛长了三倍,请你算出和尚念经用了多长时间?这样的教学不仅给学生“放松”而且为老师“松绑”,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过:“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课堂教学如舞台艺术,以兴异引,吸引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这种艺术表演中来并乐在其中,忘我学习,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4.利用数学课内外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应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在教学中,常常配合所学的知识内容,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使学生在开放的实践空间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如结合我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爱护环境,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扫街活动。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出乎意料之外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渗透德育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数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几乎每一节课都有它既定的教学内容。德育教育要依靠潜移默化来实现,应坚持德育教育于专业知识教育,否则,就会导致喧宾夺主,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就初一、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年纪小,意志薄弱,行动易感情支配,可塑性大。因此,德育教育要尽可能生动有趣一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观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德育渗透时对症下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十分重要,也很有效,广大数学教师要高度重视起来把工作落到实处,力争使德、智两方面彼此渗透,相互启迪,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推荐阅读:
浅谈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论文06-18
生物教学的德育渗透07-30
武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7-17
药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7-05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7-20
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7-04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7-25
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8-22
浅谈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