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共12篇)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
摘要:德育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 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 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冶和洗礼, 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可以针对教材,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思想;可以根据教材, 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 联系学生实际,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挖掘文本,德育渗透,龙头凤尾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 语文是生命之声, 是文化之根。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 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的。而语文教学的本质, 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 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教育, 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是当今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我们今天的语文教材, 大多是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作品, 它们都是感情的产物, 其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和内涵。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往往就是通过或抓住其中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典型事例和人物打动学生, 震撼他们的心灵。初中新课标下所选用的教材, 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学性, 有的还带有趣味性, 这种文学语言往往本身就充满着感染力, 再由语文教师加以指导分析, 其感染力就更强。
在解读文本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 引导学生感悟、体验, 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冶和洗礼, 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这些说明了国外很多学者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值得我们借鉴吸收。
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作为语文教师,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时时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针对教材,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思想
人之可贵, 在于有志。人之无志, 则不能有所作为。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是落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通过学习《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课文, 带领学生饱览名胜古迹, 激发爱国之情;通过学习《木兰诗》、《沁园春雪》等课文, 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 了解“木兰替父从军”、“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的现实意义, 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通过学习《中国石拱桥》、《邓稼先》等课文, 让学生了解祖国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文化成就, 教育学生做建国之才;通过学习《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白杨礼赞》、《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课文, 让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奋斗历程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引导学生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二、根据教材, 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 联系学生实际,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当代不少中学生道德滑坡, 人格残缺, 情感缺乏, 心灵空虚。我们希望通过结合教材, 让学生和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对话, 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从古至今, 一篇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 常读常新, 就是因为作家的笔墨中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 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 有着非凡的感人力量, 因此, 阅读时应让学生“口咏其言, 心悟其文”。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 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文学作品之中。感受与楚地山河血肉同一、内心充盈着强烈激愤和忧郁“披发行吟于泽畔”屈原;发自肺腑地喊出“大庇天下寒士具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颠沛流离忧患一生的杜甫;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生浩气谱写动人之歌的文天祥;在异族统治、故国沉沦艰难时世中深沉地表白“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有那菊花丛中醉卧的陶渊明, 那赤壁矶上、滔滔江畔慷慨吟啸的苏东坡……所有文化星空中闪烁耀眼星辰都在这里汇聚, 他们散发出醉人的芳香, 洋溢着永恒的魅力, 是人类骄傲的资本。
因此, 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接受品德教育, 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 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 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 与作者对话交流, 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
三、着眼教材, 解读人生,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语文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 每一课都应有一定的德育教学目标。
八年级下册教材《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 作者宋濂现身说法, 自述少年时得书之难, 求师之艰, 刻苦攻读, 终于有所成就。通过今昔对比, 勉励马生珍惜良时, 刻苦力学, 以期有成。作者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当然和今天不同, 但仍很有启发。“业精于勤荒于嬉”, 宋濂尊师重道, 不畏艰苦, 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老师以此引导学生从前人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为祖国建设的伟业而发奋学习。
进行《敬畏自然》、《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学时, 我们可着重教育学生“珍爱自然”、“珍爱生命”、“让生命坚韧”, 结合我们身边少数人的愚蠢做法, 教育学生“生命本来就很脆弱, 哪里还经得起我们人为的践踏和蹂躏。我们要关爱生命, 要选择坚强, 要活得更精彩”。
在进行《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教学时, 我们既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中国的脊梁;又可以树立学生顽强的自信心, 把握时机, 创造美好的未来。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九年级上册教材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的《致女儿的信》, 看看作者是怎样用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 回答了十四岁的女儿提出的“什么是爱情”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 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1996年6月16日第一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第16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2
新课程标准理念特别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品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生动的和有意义的。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提炼其蕴涵的德育因素,把显性的数学问题和隐性的德育影响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数学的育人功能。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啄木鸟吃害虫”、“植树”、“南京长江大桥”等数学问题分别渗透了环保意识和爱国意识,都是鲜活的德育素材,教师应及时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积极引导。又如,教材中的“数学文化”既是一种科普知识,同时也反映了先人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对学生既有教育意义,也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应该充分加以利用。
二、创设情景进行德育渗透。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德育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数学问题故事化、数学信息情景化和开展数学活动来进行。如《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中介绍一则“爱心捐款”故事;《百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呈现关于珍稀鸟类丹顶鹤的音像资料等,把数学知识和德育渗透巧妙结合起来。在合作学习等数学活动中,既要注重知识的获得,也应关注对学生学会尊重、谦让、倾听、团结协作和关心他人等习惯的培养。
三、通过教师示范进行德育渗透。
畜牧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3
作为一名职业高中的专业课教师,在参加工作十余年的时间里,始终立足于“教书育人”,坚持把学生培养成既有文化又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在职高畜牧班,大多数学生不是为了学习畜牧专业技能,而是看中了这一专业好升学。学生在学习畜牧专业知识时,兴趣并不是很浓厚,甚至有些厌恶。针对这一现象,每当新生入学后第一次专业课,我都会给他们介绍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畜牧业将来的发展前景,介绍畜牧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与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位置,让学生认识到发展畜牧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我国全民体质的一件大事。这样就会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国家及全民的前途联系到一起,让学生体会到从事畜牧业的光荣与自豪,从而使学生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专业的基本职业道德。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畜牧业发展中兢兢业业努力拼搏,创造出辉煌业绩。
二、德育在讨论、辩理中渗透
在《畜禽舍的选址与设计》一课中,同学们通过讨论构思自己理想的畜禽场房,他们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既经济又实用的方案。当我提出注意环保,注意发展性时,立即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比如他们在方案中把普通取暖猪舍改成大棚式冬暖夏凉式猪舍,既节约资源又美观大方;将露天发酵粪池改成用畜禽粪便作原料的沼气池,并用沼渣作肥料来种植牧草(苜蓿、三叶草),饲草再用来喂牛等,设计成一个生态循环经济链。通过引导同学们讨论、辨理,使他们深刻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懂得环保要从我做起,从具体事做起,而不只是一个口号。
三、加强德育教育要注重灵活性
说起畜牧学和德育,好像它们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个领域,其实在畜牧教学过程中只要你用心体会,灵活掌握,德育渗透也是无时不可的。例如在讲到猪的生物学特性之——爱好清洁这部分时,我总会说,猪尚且如此,作为高等动物的人,更应讲究卫生,注意自身形象,如果一个人连自身形象都不注意,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又怎么会注重单位形象和国家形象呢。以后不准说“某某脏得像猪一样”那是对猪的污辱。在玩笑中同学们既掌握了知识,又注意到了讲卫生、树立良好自我形象的重要性。在讲到母畜的护子性时,我会经常穿插讲到母爱,还让同学们课下搜集材料,写出母亲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体会母爱并学会感恩。教育学生不仅要有才,更要做到德才兼备,这样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并受人尊敬的人。
有人说我是多管闲事,我却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每一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一如既往坚持着。我始终坚信,只要我努力,哪怕只对学生产生一点一滴的影响,我就会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一颗善意的种子,并最终开出美丽的德育之花。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4
首先, 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学科的本身特点就体现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
第一, 数学是具有高度抽象的概念体系.在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 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重要思想方法的确立与发展, 重大理论的创立等, 无不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发展、运动与变化.在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 教给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 认识数学的价值, 认识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 而人生有限, 必须善待人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 数学科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发展变化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 利用中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发展规律,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例如, 在平面几何教学中, 完成了基础知识传授、学法指导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对一些特殊图形, 如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等几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比较, 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奇妙无穷.同时对这些图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进行比较, 认识这些定理的发展变化规律,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第三, 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 数学中不存在伪科学, 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让人们认识到不能迷信一些虚幻的东西, 应该尊重科学, 相信事实.数学让人坚持原则, 忠于真理.因此, 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 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第四, 数学的公理化方法、结构方法、数学模型方法、拓广方法等, 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整体性、创造性、深刻性.久而久之, 养成从全局出发, 抓住事物的本质, 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习惯.同时, 数学的思维方式, 教育人们理智地思考问题, 三思而后行.
第五, 数学学科, 不但拥有真理, 而且蕴含着美的教育, 包括数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 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 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 数学中的奇异性等.在数学教学中, 学生获得数学的审美能力, 既有利于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也有助于提高创造能力, 数学美是激发求知欲、形成内驱力的源泉.
其次, 利用数学的应用实践性进行渗透
数学在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 能被直接应用的现成数学理论知识很少, 真正起作用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数学意识, 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 教师要结合适当的实际问题, 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例如教师通过结合教学内容, 把反映祖国建设成就、家乡变化的数据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例编成相应的习题, 或者要求学生对数学历史的教学及统计材料进行收集, 以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的教育.在函数应用题中通过设计人口、土地和住房的增长率问题, 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国情教育和人口教育.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 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形势, 市场经济变化态势, 及时增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 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再次, 利用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进行渗透
现行新课程版数学教材中, 教材富含了大量科学家的数学研究成果, 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他国家一千一百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这些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的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 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 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 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课堂中, 数学教师用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对学生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 而且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同时, 数学史还是数学家的奋斗拼搏史, 展示着数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数学每前进一步, 都充满艰难险阻, 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 甚至甘冒生命的代价而百折不回.如希帕萨斯因发现无理数而葬身大海, 阿基米德因醉心数学而被乱兵所杀.通过数学家的奋斗拼搏史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毅力.同时, 让学生从了解数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和里程碑事件中, 懂得数学落后与科技落后紧密相连, 落后就会挨打, 就会丧权辱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增强责任感.
最后, 学科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树立德育为首, 育人为本的理念.德育内容几乎在各学科的教材里都有所体现, 各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应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每一位教师只有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 才能自觉做到教学育人, 切实履行授业传道、教书育人的职责.
二要坚持有机、有度、有效的原则.既不能只注意学科知识内容的传授, 而忽视德育的渗透, 从而使学科渗透法成为一句空话, 也不能过分进行德育的渗透, 丢掉学科知识内容的传授, 造成教学计划无法完成的局面.
三要选择科学有效的渗透方式.在“润”字上下功夫, 像春风化雨那样点滴入土, 把好的道德的种子播入学生的心田, 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道德情感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得以发展.
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5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与行为规范,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以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思想品德方面会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因此,教师进行德育的方式需要不断改进。中外学校德育实践的成功经验表明:要改进和加强德育,增强德育效果,不仅仅要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而且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德育渗透的教学方法更有其他德育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品德也在发生变化。正确的德育引导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化学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有比较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困难、脚踏实地的作风,对化学有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这些都是学好化学所必须的思想品质。运用恰当的德育艺术,可以把学生学习的目的由被迫动机上升到目标动机,再上升到需要动机的高度,直至抱负动机的高度,使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成绩。在非智力因素中,化学成绩的高低与学习化学的动机成正比。在一些化学课的开头,我运用与所讲内容有关的德育资料来引入新课。例如,在讲醇类的时候,可以用将甲醇当成白酒出售致人死记亡的案例来说明甲醇的毒性,售假者的最终下场,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学生意识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应该通过勤劳致富的道理,然后再引入新课。这样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对化学教学起着促进作用。
一、教师用自己的学识与人格,用丰富的化学知识去影响、同化学生,为学生作出榜样
我们应该意识到学生会对教师进行无意识的模仿。教师的教养、形象、语言表情、气质、性格甚至笔迹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模仿很适合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榜样的作用,可以使他们的缺点没有痛苦和创伤,不觉难受地消失。”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厚的文化涵养,能将化学知识爱憎分明地溢于言表。很难想象一个仪容不整、萎靡不振的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实验中丢三拉
四、态度随意的教师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精神,要培养好学生的思想品德,“一要靠化学这门学科真理的力量,二要靠教师人格的力量。”每位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对学施加良好的影响,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做化学演示实验的时候,教师动作熟练、准确,操作严格、细致,实验仪器摆放整齐,爱护实验仪器,爱护公共财产,爱护周围的环境与卫生等等行为表现,都能给学生良好印象。当教师讲到原子结构的时候会涉及原子弹与氢弹,这些武器的发明对人类的作用,即人类如何正确使用这些科学技术,人类和平等问题,教师可以把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与道德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熏陶。在化学课堂上,当讲到物质的来源与制法的时候,教师用丰富的感情、优美的语言介绍它的历史,从新旧社会的对比中,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国家由弱到强及中国人民奋斗不息的足迹。例如,我国解放前一般的工业品都不会生产,水泥、煤油、火柴等都依靠进口,水泥被称为洋灰,煤油被称为洋油。解放后,人民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先用人工合成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等,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作为化学教师教育的艺术是要善于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因人施教,使化学与道德之间产生的矛盾向教育者预期的目的转化,以达到教育效果。例如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会产生一些有刺激性气味甚至有毒的气体,有的学生会捂住鼻子不愿再把实验做下去或把演示实验看下去,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对化学的求知与危害健康之间的矛盾,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也躲避,就会使这个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对此,教师要以行动更要用课言进行正确的引导,不仅要科学地解释当这些气体只有达到一定的浓度才会使人中毒等知识外,还要提倡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以用居里夫人在明知对自己身体不利的恶劣条件下仍然努力研究,最终提取出放射性元素“镭”的故事,从下面进行疏导,使学生在接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同时接受化学实验,使原有的心理发生变化,新的道德心理形成。
二、善于用化学家的资料与故事激励学生
化学之所以发展至今天,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化学家为之不懈努力,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追求科学的精神应当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新的教材在这方面的内容与插图较多,但由于教材中这方面的内容大多以小字形式出现,考试的可能性不大,故学生不太重视,教师也往往忽略。造成一年学下来化学知识学了不少,但对化学史上一些著名的化学家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这些化学家为了发现新元素或新规律而夜以继日地工作的事迹。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挂图或讲解的形式将他们介绍给学生,或经常办些化学园地、介绍学生看几本课外书,或给予在化学学习中德育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这一切都能激发
学生的抱负感与成就感,比空洞的说教更能激励学生,使学生在克服困难时能自学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6
关键词:学习习惯 数学教学 德育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德育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关注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注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养成。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以下是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明确学习目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一)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通过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与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对数学的热爱,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例如,在讲轴对称的时候,教师可讲些生产、生活实践中常常遇到的最短路线问题。即利用定理“平面内连结两点的线中,直线段最短”在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学习轴对称的必要性,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另外,我还借助报刊、广播、电视等提供的材料,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开阔眼界,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二)注重师生示范导行,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熏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好模仿,教师的行动胜过诸多言语,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例如,数学课上,教师讲普通话,语言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整齐,书写规范;解题思路,清晰明了,分析全面。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认真完成作业,分类讨论、书写工整、自觉检验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学生的示范作用也很重要。当有表现优秀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好的学生,及时表扬,树立学习的榜样。这样,师生共同示范的表率作用下,学生可以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完善自我。
(三)多和家长沟通,家校互助
教师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及时地与学生家长沟通。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家长支持教育,引导家长不应在家里过分宠孩子,让他们在家体验劳动带来的艰辛,体验现实社会的残酷,只有亲身感知这些,才能理解学习的好处。让家长和教师一起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约束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结合教学进行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一)结合教学过程,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含有德育因素的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可以类比于“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事物是互相联系、变化的,初步学习用灵活多变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又如,教师应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多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反复训练、严谨对待和细心计算,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优良品质。
(二)结合教学内容,培养顽强意志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意志力的培养。如,在数学教学七年级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在向学生介绍哥德巴赫猜想时,我给学生介绍了陈景润的事迹:陈景润热爱数学,他曾经在几平米的斗室里,不畏严寒、困苦,刻苦钻研。在经济困难,身患疾病的条件下坚持进行数学研究,甚至住院期间,瞒着医生进行工作。介绍的目的主要是激励学生热爱数学。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许多学生在遇到难题时常采取的态度是“置之不理”,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毅力,缺乏钻研、探索的精神。面对这样的问题,可以创设有效课堂情境。陈景润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用掉几麻袋的草稿纸,证明离哥德巴赫猜想(1+1)最接近的(1+2);阿基米德面对罗马士兵的刺刀还要坚持做完一道几何题。”通过真实、感人的数学家故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要有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坚强毅力,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起心目中的榜样。那么,这样的德育效果要比教师在课堂上口干舌燥地讲解效果要好得多,用榜样的高尚德行引导学生,最终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结合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当多与课外学习进行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作为数学德育教育的补充。通过活动,使学生在开放的实践空间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如结合我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爱护环境。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扫街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总之,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是一个大课题,有待于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去探讨和研究。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说,“一位有责任的教师,最重要的是,不仅要给学生以眼前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和品质。”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也能多些德育,不仅能“育智”,更能“树人”。探讨、积累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有利于数学教学的发展,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7
为人民服务, 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学校德育不只是班主任和文科教师的任务, 必须各科协作。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在
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挖掘数学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德育因素, 施德育于教学之中。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 宣讲我国数学家的贡献。
开学初学生刚入中学, 对什么都很新鲜。教师要抓住第一堂数学课的机会, 生动、具体、真实地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 为学生学习数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占国, 数学成就显著。计算圆周率, 自西汉刘备、东汉张衡、三国刘徽, 直到南北朝祖冲之等多位数学家, 为之进行艰苦探索, 得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准确的圆周率。南宋数学家秦九韶1247年就编著的《数学九章》, 同代数学家杨辉揭示了二项式展开系数的规律, 比法国数学家早四百多年。祖冲之的儿子祖恒对求几何体积有独特创见, 比意大利数学家早一千多年。近代的徐光启、李善兰及当代的华罗庚、陈景润等, 在他们所研究的领域中都对数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我国中学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连续夺冠。通过宣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2. 结合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教材。
数学知识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知识, 结合社会知识, 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如通过数学应用题:“小强家去年结余12000元, 估计今年收入可比去年高15%, 由于生活消费品价格略有下降, 支出比去年低5%, 今年可比去年多结余6000元, 则今年小强家的收入和支出各是多少元?”这足一道关于收入和支出的知识问题, 这时教育学生:小强家今年的结余比去年的多, 说明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年胜似一年, 从中可以看出党的政策的英明, 为广大劳动人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致富大地。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了,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努力学好数学, 将来为人民做出较大的贡献。
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中学数学中,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进行教育。使他们受到实践认识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熏陶。
1. 实践认识观点的教育。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而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在数学教学中的新知识从实际事例中引出。如讲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时, 教师要说明早在公元一世纪, 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勾广三、股修四、经偶五”的规律 (即勾三、股四、弦五) 并借助图形对该定理进行了两种巧妙的证明。让学生明确, 任何一个定理、公式的形成均来自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掌握自然规律的正确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的能力。
2. 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
一切事物都在矛盾中生存。数学教学也充满着矛盾, 中学数学中的对立统一关系比比皆是。例如:“未知与己知”, “常量与变最”, “有限与无限”, “动态与静态”等等。我们在解某些系数中有字母存在的题时, 可把未知数作为己知数, 已知数作为未知数;在含有参变数的问题中, 参变数既是变数, 又是常数;几何中探求动点的本质, 就是寻求处在动态的对象中的不变因素。这一切都表现对立的形式, 又各以它的对立而存在。
3. 运动变化观点的教育。
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的, 数学知识也是如此。从自然数到整数, 有理数到无理数, 实数到虚数, 都在发展变化。在数学中, 教师应钻研各知识之问的内在联系、发展和变化, 能使学生受到运动变化观点的教育。例如,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当直线与圆心的距离小于圆半径时,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处于两个交点状态 (相交) ;当距离与半径相等时, 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 (相切) ;当距离大于半径时, 直线与圆没有交点 (相离) 。讲这一关系时, 要启发学生认识到运动变化着, 事物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样既加深了知识之问的沟通, 也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掌握, 更培养了学生的辩证观点。
4. 普遍联系观点的教育。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内部的诸因素都是互相联系的。例如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互相制约的;一个数学分支的因素与其他分支的因素也存在着横向联系。要教育学生把握数学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类比、联想、变换、数形结合等, 既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又提供了探寻这种联系的方法。
三、对学生进行个性品质方面教育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悦理训练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感染学生,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 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 老师作了准备, 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这样学生乐于接受, 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 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 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严谨与抽象是数学的特征, 也为教师的个性化修养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养分, 通过数学中严密的推理、论证, 通过错例分析及条件的等价性等, 可以培养学生严密思考, 言必有据和实事求是、不轻率盲从的严谨作风。数学需要智慧, 更需要热情和毅力, 尤其需要开创精神。通过数学教学, 要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通过一题多解、难题巧解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四、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为数学是一门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很强的科学。其自身精确严谨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中, 要克服一切困难, 做到严格认真, 所以在教学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如在教学中通过听讲、学习、作业等形式严格要求、反复学习、认真听讲、计算仔细、独力作业、自觉检查、自觉学习等习惯。在教师的精心培养下养成一严格、认真、仔细、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毅力, 这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帮助, 将来才能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在数学教学中, 要始终注意结合数学教学的内容, 并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德育教育, 如果忽视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牵强附会地进行, 不但收不到教育效果, 还会削弱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8
一、备课深入细致, 重视名人激励效应
学生学习数学不只是对知识点的强化记忆, 更在于对整个学科知识的系统分析和理解。只有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 才能在教学中渗透一定的思想因素。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结合现实生活从情感态度等方面引导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意识, 做到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创新性学习, 找准突破口、切入点, 创设与数学有关的情境, 使学生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 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与联想。因此, 在平时的备课活动中, 多方参阅各种资料, 引用励志名人经典故事、格言警句等激励学生, 如引用牛顿说的“如果说我对社会民众有什么贡献的话, 完全只因为勤奋和喜爱思考”, 教育学生学习数学要靠勤奋, 专心致志和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 告诫学生要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并在教学中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探究热情。
二、适当穿插名人小故事, 优化教学效果
数学教师既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 又担负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学生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的重任。知识应用的推广, 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学习内容, 并加以实践应用。
数学教师要秉承“专注创造成功, 学习成就未来”的理念, 以“培养学子全球视野”为己任。针对学生的特点, 课堂上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线, 将枯燥的文字表述与灵活的数学语言进行对比表述, 再加以简单而具有代表性的示例, 如课堂上利用勾股定理、韦达定理、海伦公式的推导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尽可能地动口、动手、动脑。因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努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学生个体在学习方面的差异十分显著。而数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拓展是基础知识的延伸, 为学习复杂知识积累能力, 既有利于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加深与应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有利于他们探索更深更广的自然科学, 夯实基础, 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 领悟数学思维的奥妙。要注重讲练结合, 教学中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做到讲解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 做到线索清晰, 层次分明, 言简意赅, 深入浅出。要注重精讲精练,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让学生学得容易, 学得轻松, 学得愉快, 从而促使学生快乐学习, 快乐成长。
三、重视各类知识的衔接运用
数学如果仅从知识层面分析, 确实是枯燥的, 但是如果结合历史知识、历史年代表, 可引导学生以“表格”的表现形式, 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知识梯度, 对数学知识的概念、公式、学习要点、学习要求、知识背景、应用等具体内容进行构思设计。采用分析、对比、概括、综合、抽象、创新等方法, 对学科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和归纳, 做到重点突出、点面结合、条理清晰、体系完善, 帮助学生在学习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以求举一反三, 学以致用。经常运用航空母舰、飞船升空等告诫学生学习数学要细致入微, 引用关羽大意失荆州等经典故事教育学生学习数学来不得半点马虎, 并以一切从细节入手、细节决定成败来教育学生做事认真, 做题细心。
四、在作业批改环节中重视评语的作用
作业选择紧扣教材, 按知识结构分层设题, 功能明确深入浅出, 由易到难地设计, 合理地照顾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综合再现教材知识点, 检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突出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拓展, 抓住重难点全面的综合复习巩固, 强化理解, 让学生灵活运用, 举一反三。作业设计有主观题、探究题、情境题等分类。题型新颖多样, 发展学生的思维, 突出经典性和趣味性, 精选古今中外大量佳作, 经典原理题, 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 适当拓展与延伸, 使之既不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 又能使学生在获得审美感受和思维启迪的同时, 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同时作业设计还要注重实践, 回归生活, 以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情景为背景, 结合教材, 贴近学生生活, 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与现实生活热点、科学发展、人文环境等主题巧妙结合, 大大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 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作业批改时, 不少人认为写评语是语文老师的事, 数学作业只要有分数, 有日期就够了。其实数学作业批改认真及时, 针对学生作业的情境, 全对的有表扬、鼓励性语言;思路独到的有激励性语言;作业质量差的有赏识性的语言, 让学生在得到肯定中找到自信, 从而不断提高和升华。这样不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避免了“一刀切”, 而且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因为对后进生而言教师的帮助不应仅限于知识的辅导, 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
武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9
一、在武术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纵观武术的发展史,无论是在军旅还是在民间,都涌现出不少武林豪杰,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兴旺,不惜牺牲自己的高尚品质,教育和激励着后代习武者。我在武术教学中注意武术人文精神的宣传,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楷模,建立崇拜的偶像,为他们不断输送精神养料,激发其学习热情和动力。如: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幼年时,母亲在其背上刺字“精忠报国”,使他铭刻在心,学文习武,文武兼备。金兵进犯中原,他率军抗金,金兵闻风丧胆。后遭奸臣所害,就义前写下了气壮山河、激励人心的《满江红》,以自己的行动,报效祖国和人民。明代武林英雄、爱国名将戚继光用“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不为功名誓死抗击倭寇的心声。民国期间,津门大侠霍元甲不甘忍受侵略者欺凌,挺身而出,飞上擂台,使那些帝国主义列强的拳师,不敢在中国的武坛上耀武扬威,大振了中华民族的国威。解放军中的许世友将军,屡建奇功。还有现代的李小龙、李连杰等中华武术代表人物,蜚声影坛,使中国功夫震惊了世界。由此可见,武德教育富有深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激励广大习武者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
二、在武术教学中培养正确的武德
“未曾习武先修德”。开始学习武术的人,首先要端正学习目的。要明确学习武术是为了宏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掌握本领、增长才干。否则,就没有理想和奋斗目标,学而无动力、无毅力,显然是学不到真本领的。即使学了一些本事,因为自觉前途渺茫,无所事事,也显不出自身技艺应有的价值。有些人只想学些武术,掌握一两手格斗技术,能防身自卫,不受别人欺负,无多大抱负,一旦碰到学习困难,就吃不消,打退堂鼓,半途而废。有些人甚至是想学点搏斗技术,好在人前显威,恃武伤人,或专门干些打架斗殴、扰乱社会治安的勾当,这些人不但学不好武术,还会走向人民的反面,成为社会的败类。因此,在武德修养中应提出“五不传”的要求:人品不端者不传,人无恒心者不传,不知珍重者不传,心险好斗者不传,轻浮外露者不传。
三、在武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据不完全统计,有129个拳种之多,有单练、对练、集体练,有套路演练、对抗实战,有竞技较量、传统养生。古人云:“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又道:“场上一分钟,场下百日功。”“练功练武,一辈子受苦。”从基本功的站桩、踢腿、翻腰开始,到组合、分段的基本技术练习,直至掌握精湛的技艺,哪一桩、哪一件不苦?武术练功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三九”和“三伏”是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日子,习武者不但要练出一个能适应各种恶劣环境的强健体魄,还要练出坚强的意志品质。艰苦创业的精神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优秀品质,也是一种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的体现。“不经严冬冰霜苦,焉得梅花放春香”,这是一切创造人类文明成就者的真理。
四、抓住时机潜移默化适时性地渗透德育
在体育课上抓住某些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进行正踢腿练习时,有个学生由于上踢过高摔了一跤,但他爬起来又继续正踢。这时可能有的学生会发笑,甚至还会嘲笑他。这时教师应停练习,对摔倒的学生进行表扬,并教育其他学生向他学习这种遇到困难不退缩的精神。这样通过一件小事对学生进行教育,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比单纯进行说教和理论上的教育要实用得多,而且学生也乐于接受,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了思想教育。
五、通过武术课件进行德育渗透
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0
一、树立学生积极的、成功的自我意象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古代化学史上,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岛素。化学科学与化学工业上的成就保证了我国原子弹研制中有关化学材料的部分。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天然物相同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一个人的自我意象一旦形成,就非常难于改变。积极的、成功的自我意象,对于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潜在动力。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1. 世界是物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结合教育使学生树立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是物质的。大到日月星辰,小到分子、原子都是物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存在的,是不可消灭的。
2. 世界是运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而且是不断地运动着的。通过化学变化的现象及本质的认识,通过化学变化及其条件研究使学生认识到客观事物处于相对运动中,又是不断变化的。用客观、微观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质与量相结合,使学生树立运动的思想。
3. 量变、质变,内因、外因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处于永恒变化中,而且变化是有条件的。只有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的变化。而且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结合化学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可结合化学变化的条件研究,催化剂的对比实验教学,燃烧和缓慢氧化的学习;还可以结合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比较教育,由分子结构上—下氧原子的差异,致使它们性质大不相同。在传授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 对立、统一的观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矛盾的统一体。教师应通过介绍物质的纯与不纯,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溶质溶剂的相对性,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如何防火灭火,污染与防止,开发与利用资源,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
三、社会责任感教育
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很多污染事件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事件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提醒我们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优良品质教育
1. 利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
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有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
追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
严肃认真,敢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2. 身教重于言教。
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是一个人优良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个人的心理品质,不仅制约着教师本身的行为,而且影响着学生。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规范操作的实验,工整的板书,准确无误地使用化学用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化学问题,都是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的好机会。
论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1
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以下就在数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工作,现将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谈谈肤浅的认识。
一、数学文化——点燃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德育因素,教师在教学知识同时,要注意发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内容包括阅读材料,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数学趣题、知识背景等,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向学生生动地介绍我国传统数学的杰出成就和古今数学家对我国和世界数学发展及社会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一方面,可以振奋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热情;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更有信心去继承和弘扬我国古今数学家取得的成就,以及为取得杰出成就而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为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数学大国贡献力量。例如,在教学圆周长时,学生通过小组实验得出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还多一些,我就告诉学生这里的3倍多一些就是指圆周率,并出示有关圆周率的小资料。介绍公元三世纪的数学家刘徽,首次运用极限的概念于近似计算,提出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借助圆内正3072边形,将圆周率计算到3.1416;南北朝的祖冲之,将刘徽的割圆术加以改进,在全世界最早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这项记录在世界上保持近千年之久。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二、为人师表——促进学生良好品格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如果仅有强化德育教育的意识,但不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素质修养。德育教育仍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学生良好道德习惯培养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德育的示范性,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在其服饰和教态上应时刻焕发出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尤其应善用表情、姿态、手势等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产生敬爱之感,进而产生爱学之情。幽默诙谐的语言能无形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正是德育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教师的精确、严密以及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都有利于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培养其坚忍不拔的意志。
三、生活实践——提升学生的品德操行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在进行统计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生活实例的统计,我让学生回家收集一些有关家庭住房情况变化的数据,然后在课堂上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或表把它描绘出来,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对住房条件变化的一些看法和体验。又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在课已接近尾声时,出示以下几个例子:
1.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国新生儿中,男孩是女孩的112%。
2.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3.在感染非典的人群中,医务人员约占20%。
4.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被污染,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
要求学生结合例子中的百分数,再谈自己的体会或感受。学生稍做思考后开始畅所欲言。面对来自生活中一个个亲切可感、鲜活跳动的百分数,学生们触摸到了百分数所反映的真实社会,感受到了百分数所具有的独特魅力。由于这些题材是选自于同学们的身边,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结果教学效果远远好于课本上的这个例子。更容易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切入点。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2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 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怎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与唯物辩证法有密切关系, 是“辨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中学的数学教材、数学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
1. 在“有理数的运算”的教学中,
通过加法与减法, 乘法与除法, 乘方与开方的对立与统一, 揭示数学知识对立统一的内在规律, 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立统一的观点.
2. 在“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
程”的教学中, 通过分式转化为整式, 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等转化过程, 让学生认识到事物的矛盾是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的, 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要努力创造条件促进矛盾转化,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 在“直线和圆、圆和圆的位置关
系”的教学中, 通过从运动变化的状态来观察研究问题, 可对学生进行运动变化, 量变到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思想教育.
再如,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讲清由特殊到一般, 又由一般到特殊;讲清由局部到整体, 又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过程, 有助于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和认识方法, 使学生逐步养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利用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提高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我国是初等数学最古老的发源地, 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 我国在数学研究方面始终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在浩瀚的数学史海中, 蕴含着不胜枚举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比如, 在讲到正负数时, 向学生介绍《九章算术》中记载我国古代数学家有关“正负数”的论述, 证明了我国对数学的贡献;在我国古代用十进小数表示无理数的近似值, 其发展过程约有一千多年, 虽然很缓慢, 但在世界数学史上还是最先进的;《九章算术》“少广”章里, 记载有开平方与开立方的方法, 它们与现代数学中的方法基本相同, 这些计算方法要比西方早约六百年;还有像祖冲之的“圆周率”, 杨辉的“杨辉三角”, 中国古代的“勾股定理”等等, 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 使学生了解数学家的伟大成就, 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逐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使学生意识到有责任继承发扬民族的光荣传统, 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
三、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
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有句打动人心的名言:“哪里有数, 哪里就有美.”数学美包括简洁美、对称美、相似美、统一美、和谐美等内容.如, 圆绕圆心旋转任一角度, 圆都重合, 所以圆具有更广泛的对称美;著名的黄金分割揭示了线段关系中的和谐美, 它不仅在数学中, 而且在音乐、美术、建筑、生物、医学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的发射和回收体现了数学的精确美……等等.
把数学美穿插到数学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也是美的, 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美、鉴赏数学美、表现数学美和创造数学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从而促使外来的动机向内在的动机转移, 并成为学习活动的持久动力.另一方面, 数学教学中的美感教育, 又引导学生把审美情绪与道德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中的美与丑, 形成善良诚实的品质, 乐观开朗的性格, 追求真善美的信念, 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四、示范导行, 言传身教,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个人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 无论是什么样的教科书、什么样的思潮、什么样的奖罚制度, 都不可能代替的.”教学活动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人格精神, 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 在学生心目中, 教师是他们崇拜的偶像, 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思想觉悟, 加强师德修养, 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 使自己的言行都能成为学生的表率.例如, 上课时, 作为老师, 着装打扮要朴素大方, 讲普通话, 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 板书要整齐, 书写要规范, 辅导“学困生”要耐心, 批改作业要认真仔细等等, 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 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推荐阅读:
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11-16
德育在教学工作中的渗透案例 数学12-04
德育渗透教学小学数学12-17
数学教学需渗透德育07-03
数学教学德育渗透探讨07-11
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11-04
武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7-17
药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7-05
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7-04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