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教学工作中的渗透案例 数学

2024-12-04

德育在教学工作中的渗透案例 数学(共14篇)

德育在教学工作中的渗透案例 数学 篇1

德育在教学工作中的渗透案例 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在分类目标中指出:“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那么如何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在数学统计教学中渗透德育,下面就结合教学案例谈一下浅显的认识。

案例:在教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一课时,教材在94页提供了4种颜色的花,让学生统计喜欢哪种颜色的花。教学完例题,学生已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教师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把统计知识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师:我们的学校是花园式的学校,你们在校园里都见过哪些树? 生:柳树、桃树、银杏树。师:你们知道这些树各有多少棵吗? 生:不知道。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块去统计校园里的树。

经过实践活动,师生共同收集、整理出了数据,银杏树22棵,柳树8棵,桃树12棵。

师: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你能想到什么? 生1:银杏树比柳树多14棵。生2:桃树比银杏树少12棵。生3:柳树和桃树共18棵。学生提出并解决了很多数学问题,教师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追问了一句:“在统计校园的树时你们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们的学校很美,我很喜欢这个学校。

生2:我们的学校是花园式学校,我们要爱护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师:我们的学校很美,我们要爱它。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从小就要学好它。

反思;

“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坚强的意志源于崇高的理想。”教师应通过生动形象的思想教育,以及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比如:案例中学生通过对校园里树木的统计,不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受到了思想的熏陶,产生了爱校、爱护花草树木的情感。学习了统计后,还可以让学生统计塑料袋个数的活动,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唤起他们的环保意思。

在数学教学中就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重要性,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学好数学的雄心壮志。

德育在教学工作中的渗透案例 数学 篇2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应将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材中有许多的数学史料或插图,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如:“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我国在2000多年前用算筹记数”“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数》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这样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另外,教材中还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如十一册百分数应用题里有计算台湾岛的面积比海南岛大百分之几的题,当学生读题和计算出结果后,教师可联系这两大岛屿的面积,使学生由衷地感叹“祖国的河山是多么壮丽”。又如,在教学第十二册《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节时,教师可举一些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数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以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例题时,在学生回答哪个厂的工业产值增长得快后,再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增长得快,进而知道工厂的进步与工人的知识分不开,以此产生学好各门功课的紧迫感。

二、在教学过程中融德育教育于数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强化德育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使数学德育理论具体化、操作化,同时可以使数学德育实践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数学的原理和方法,转化成学生的一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例如,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拼拼摆摆,动脑思考,顺其自然地推导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从中领悟出“实践出真知”的观点。再如,对于教学中具有正、反关系的数和具有正、逆运算的公式,我引导学生从中悟出对立统一和联系、转化的观点,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教师还可以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对不同的算式、图形、解题思路进行对比,可使学生从中发现规律,进行比较。教师应一方面使学生有比较,有鉴别,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领悟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数学学科渗透德育,不光以教材为基础,还要适当配合学校的德育活动,使之相得益彰。

三、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

在课内,教师不仅应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过程中,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如高年级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后,我组织了一次“我是小小统计员”的数学调查和访问活动,让学生到菜市场去了解每个店铺所用塑料带的情况,把调查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动手制作统计图,动脑编应用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学生不仅智力得到了发展,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环保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德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篇3

一、以自身的人格魅力育人

正确的育人观念,是科学地开展德育工作的理论武器,是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过程的前提条件。教育是以人为本、平等交流的过程。只有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念,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学生心灵的窗口才会敞开,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才能顺利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任务。德育过程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及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以我国的数学史料育人

在课堂教学中应紧扣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悠久历史,正确评价我国优秀数学家的伟大成就,利用这些史料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材料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洲早1000多年……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机地插入爱国主义素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

三、以数学中的美育素材育人

“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的美充满了整个数学世界,不但有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更有对称的美、和谐的美等等,同时还有内在的美。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符号、色彩、线条、图形等因素,通过精炼的数学语言、巧妙的解题方法、整洁的板书设计,展示出数学的外形美和内在美,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学生从抽象的符号中看到美的形象,从逻辑推理中领略到美的神韵,从表面的形式中体味到内蕴的那种特有的内在美,从而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中去,让学生尝试创造美,并学习把美带给别人、带给世界。如黄金数0.618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0.618的比例,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生理学家认为,当气温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这时人的体温(37度)与气温之比正好是1∶0.618;一些名画的主题大都在画面的0.618位置;乐曲中较长的一段等于总长度的0.618……美术作品的高雅风格,音乐作品的优美节奏,交融于数学的对称美与和谐美之中。

四、以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育人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许多数学家和教育家历来强调对中学生的数学思想教育,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在初中数学教材中集中了大量的优秀例题和习题,不具体现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其中也蕴涵着数学思想。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例题、习题的潜在功能。数学本身充满了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体现着唯物论的辩证法,是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非常广泛、具体的学科。在新课改的数学教材中处处体现着数学的两大基本要素——“数”与“形”。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体会到“数”与“形”是不同的,又是辩证统一的。例如:数学概念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表现为对立形式,又各以它的对立而存在,从而证明事物的矛盾性。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法,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予以启示,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超越旧事物,创造新颖、独特新事物的能力。

例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4

池淮镇中心小学 方宁萍

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数学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正确认识,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新课改理念,主要从小学数学教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师人格魅力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五个方面讨论了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德育内容和价值实现途径。

关键词:德育;小学数学;教学;渗透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概念的界定及意义

德育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德育指个体道德品质的教育;广义的德育主要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的德育渗透教育,是指广义上的德育。

德育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障其社会性和个性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体验德施善行带来的利人悦己的成果,满足其自我完善的需要;有助于传播健康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舆论,从而改善社会发展的良好风气。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同时,也是其心理成熟和良好思想道德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所以,适时开展德育,对其进行正确有效地引导,指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思想道德,便是必要的。再则,纵观目前的在校学生们,他们在无比优越的家庭和社会条件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于强烈,对于他人、集体、社会乃至国家的责任感相对淡薄和冷漠,甚至有不少学生的德施善行中搀杂有功利因素。因此,在这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学校德育相比于家庭、社会,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小学数学作为重要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无疑是必要的,也是一条重要途径。再有,小学数学的教材中有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的模范榜样、教学环节中的合作意识、数学知识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等都为进行德育提供了条件。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可行的。

三、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我国当前小学德育的发展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特点与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数学失德育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没有完全意识到德育素材资源的丰富性和广泛性,因而,在教某些能较好地进行德育渗透的内容时,只看到“数学”而错失了“思想”,调味不当。如学“近似值”时,忽视了渗透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只讲数学不讲德育,错失了良机。

(二)数学少德育

教师从意识上已经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但无奈于赶教学进度或求教学效果,而简略带过德育内容。如学“计算工具的演变”时,教师会花五分钟时间将该部分知识融合到“神奇的计算工具”一课中进行简要讲述。因此,大幅度地降低了德育效果。

(三)数学德育化

教师从主观上认为小学数学应强调德育,致使在情境创设或教学活动中产生重德育轻数学的现象。故模糊了数学德育是“副目标”的定位。如学“时、分、秒”时,教师利用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飞天的情境导出了新课。这本应是个很好的德育渗透点,但因教师的过度强调飞天的意义,向杨利伟学习,长大成为科学家等,最终导致失去原有的“数学味”,效果适得其反。

因此,若要真正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则应重视德育的渗透,正确认识德育的定位,充分挖掘数学德育素材,适时适地适度地进行德育渗透。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把握教材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教材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很多地方都渗透了“德育点”: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插图和统计图表;应用题的题意和数据等。其实只要我们课前充分的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精心设计,把握时机,就能启发诱导学生掌握有关的思想观点。例如:学“量的单位的认识”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对话与交流,从中渗透市场的准则意识、诚信意识和公平意识教育。学“时分的认识”时,可以教学生认识钟面,会看钟面时间,科学地安排时间,准确地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珍惜时间。又如结合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应用题:再过几天就是“妇女节”了,我又来到文具店里,想买几张贺卡送祝福给妈妈和老师,一张贺卡3元,买5张要多少钱?在此,教师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感恩的教育。这样,既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爱父母、爱老师、爱所有关心他们的人的关怀情感。

(二)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契机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过程,通过“渗透点”适时进行德育。因此,除了教师直接正面教育,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同样能有效的将德育进行隐形地渗透。

例如:学“元、角、分”时,可设计“文具商店”这一活动。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学生轮流当售货员或顾客,使学生在该次活动中亲自体验如何使用人民币,如何爱惜人民币的教育。在此过程中,既使学生体验到与同学共同活动获得成功的快乐,又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态度和交往的能力。

(三)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生活作为一个大的课堂,更有机会进行德育渗透。所以,应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活动相结合,适当地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其他形式的数学主题活动。

例如:在学完四年级简单的统计知识后,可要求班级里的学生回家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家庭在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内的垃圾袋的使用数量,再结合通过计算机、报纸、向长辈咨询等途径了解到的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制作成统计表,再以演讲的形式向其他同学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通过该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对学生的环保意识进行渗透和教育。

(四)发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大家都知道榜样的作用。因为教师经常与学生生活在一起,且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向来都是博学的代表、高尚的化身,所以,学生大都信任和尊敬自己的教师。低年级学生会把教师同父母一样看待,高年级学生会模仿教师的言行和风度。

因此,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在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学的发现,数学的发展,数学内在矛盾的运动,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等等,处处皆含“实践第一”、“对立统一”、“矛盾转化”等客观变化发展规律。这些都是客观的,都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要结合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公式、定律的推导等自然地渗透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掌握一些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等科学的思想方法。

1.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实例引入数学知识或实践应用,进行“实践第一”的观点教育。例如:在学“认识1l到20各数”时,把一把直尺竖着平放在桌面中间,当学生在直尺的左边摆一捆小棍,右边摆一根小棍表示11时,他必然知道11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当直尺的左边有两捆小棍时,学生自己就答出了20是由二个十组成的,而且知道了20为什么左边写2,右边写0。这样,使学生了解实物数数,形象到抽象表示数的过程,对11~20各数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2.通过多与少、加与减、已知与未知、精确与近似,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的观点教育。例如:在进行加减混合运算练习时,教师可先出示5、3、1这三个数字和“+”、“-”这两个运算符号,让学生分别组成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算式。这样,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通过四则运算、解答应用题和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对学生进行“矛盾转化”的观点教育。例如:在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梯形先转化成已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再进行比较与分析,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往往存在矛盾与转化,在解决未知问题时,可先思考是否可以先将其转化为已知问题,继而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效果。

五、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深刻且刻不容缓,再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向学生进行德育的内容是广泛的,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教师有心,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并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深挖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使数学知识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从而做到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篇5

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学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学生听起来离自己比较遥远。初中语文教材有一篇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讲的就是法国人民爱祖国的故事。课文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的部分学校被迫改学德语为背景。课文是以一个爱学习的学生小弗朗士的口吻叙写的,其中有两处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

第一处是当小弗朗士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心理描写,我在课堂上作了有感情地朗读:“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念到这儿,课堂上一片寂静。我抓住这段心理描写体现小弗朗士“懊悔”的心理特点,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至于后悔都来不及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

我又重点朗读并讲析了第二处心理描写:“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得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问:“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老师今天讲的是最简单的部分呢?”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弗朗士认真听课的原因!” “是小弗朗士出于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有了责任心!”……

这时,我及时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点出了课堂的重要性。“同学们!我们不该忘记历史,而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品德就是爱祖国。大家不要认为爱祖国必须是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在民族兴亡的关头,拿枪打仗,保家卫国是爱国,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而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从现在做起,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学好自己的母语,奋发向上,关心集体,爱护他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是爱祖国的表现。

教这一课的时候,我就结合着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在东三省建立伪满帝国,禁止中国人民学汉语的事实说给同学们。告诉他们,历史曾有过惊人的相似,请同学们看看,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八年的抗战,又有多少同胞惨遭涂炭。说着我给同学们播放了事先编辑好的一张张幻灯片,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在看到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时,同学们的愤怒和悲伤,有些同学甚至还用手用力地压着桌子……“难道我们真要像小弗朗士一样要到最后一课,才能幡然醒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而后悔,把自己和国家命运相联系?国家兴亡,我有责任!所以我们就从现在起,从上好每一节课起,学好汉语,学好每一学科,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才。如果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就应该明白个人和祖国的关系。”同学们深情地看着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在课后的周记中,有个孩子写道:“落后则挨打,国富则民强,当我看到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候,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真想大声高呼,中国万岁!我要为祖国的振兴而努力学习……”

语文教学中,进入课文情境,与作者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再加上教师紧扣现实的巧妙点拨,学生们就会水到渠成地感受到这种爱国思想。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备受呵护,把家长和老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所以家长经常慨叹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可是又有多少孩子能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爱,老师的关怀呢? 七年级上册中《诫子书》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希望与谆谆教诲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家庭教育,学习本课时我让学生列举生活在农村的父母对自己的规范和希望,引导学生尽管我们的父母很普通但我们要理解、尊敬、孝顺自己的父母。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6

新课程标准理念特别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品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生动的和有意义的。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提炼其蕴涵的德育因素,把显性的数学问题和隐性的德育影响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数学的育人功能。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啄木鸟吃害虫”、“植树”、“南京长江大桥”等数学问题分别渗透了环保意识和爱国意识,都是鲜活的德育素材,教师应及时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积极引导。又如,教材中的“数学文化”既是一种科普知识,同时也反映了先人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对学生既有教育意义,也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应该充分加以利用。

二、创设情景进行德育渗透。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德育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数学问题故事化、数学信息情景化和开展数学活动来进行。如《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中介绍一则“爱心捐款”故事;《百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呈现关于珍稀鸟类丹顶鹤的音像资料等,把数学知识和德育渗透巧妙结合起来。在合作学习等数学活动中,既要注重知识的获得,也应关注对学生学会尊重、谦让、倾听、团结协作和关心他人等习惯的培养。

三、通过教师示范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在教学工作中的渗透案例 数学 篇7

20多年的英语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使我逐渐认识到, 在高中英语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根据新课标课型、语法、题材特点,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一些数学原理, 这些原理简单易学, 学生容易掌握并能加以利用.如果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能用到数理逻辑等数学知识, 将会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数学知识的愿望.可以说, 英语学习与数学之间有良好的辅助关系, 英语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能学好数学的学生肯定能学好英语.

1 时态数轴教学法

数轴是初中数学的基础概念, 也是高中建立坐标系解题时最常用的知识之一.英语时态的教学中, 可采用数轴教学法来教学生理解、正确使用过去完成时等时态的用法, 其数轴在黑板上的演示直观、有效, 学生一看一目了然, 如图1.

我们可以通过数轴发现, 在使用过去完成时时, 它只能与相邻的过去时连用, 即表示“过去的过去”.在使用一般现在时时, 一般不可能与过去完成时在同句中使用, 即我们经常说的, 不可跨越时态使用.这个数轴图形简单明了, 但它直观的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When I arrived at the railway station, Ifound that the train had already left.

很明显, 句中时间从句中arrive的动作发生在had already left的动作之后, 即“我们到达火车站”是过去时, “火车已经离开”的动作发生在“我们到达”动作的前面, 准确反应出了“过去的过去”.

2 简易逻辑教学法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 在数学教学中, 正确表述、判断和推理, 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然而, 英语教学中的条件状语从句教学, 集中体现了数学中的简易逻辑思维知识.教学中的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 充分不必要, 必要不充分以及充要条件与状语从句紧密相关, 例如:

①If it rains tomorrow, school will be closed.

如果明天下雨, 学校就放假.

试比较以下句子:

②If school will be closed, it rains tomorrow.

③If it does not rain tomorrow, schoolwill not be closed.

④If school will not be closed, it does not rain tomorrow.

假定①是原命题, 为真, 那么句②③④的真值是多少?

我们知道句②其实是由if引导的条件从句, 条件是it rains tomorrow (明天下雨) , 当条件符合时, 结论是school will be closed. (学校放假) .

同理, ②③④句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

句①和句②的关系正好是条件与结论的关系, 因此, 句②是句①的逆命题;

句①和句③的关系是条件和结论都被否定了而位置没变, 因此, 句③是句①的否命题;

句①和句④的关系是否定且位置对调, 因此, 句④是句①的逆否命题;

根据数学中所学的简单的逻辑知识, 句①和④互为逆否命题, 真值相同, 所以④为真;

同样根据逻辑知识, 逆命题和否命题都是原命题的假命题, 所以②③为假;

但是乍一看, 觉得②和③, 特别是③讲得很通顺, 而事实上它的逻辑是存在错误的.

3 反证法

反证法是一种间接的证明命题的基本方法, 通常在证明一个数学命题时, 如果运用直接证法比较困难或难以证明时, 可用反证法进行证明, 否定结论是反证法的第一步, 推理的基本思维方法是:

“否定—→推理—→矛盾—→肯定”.

例如:求证: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大于60°.

证明:假设△ABC中的∠A、∠B、∠C都大于60°, 则

这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矛盾, 所以假设不能成立.

故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大于60°.

根据以上例子, 我们在讲解英语中的非谓语动词时, 可以采用反证法.例如:

大多数学生都直接打开括号, 选择动词原形, 而当我们告知答案选非谓语动词seen时, 他们感到茫然, 在这种时候, 我们马上可用反证法解释.

假设横线处填see, 那么原句就变为:

该句子前半部分为祈使句, 后半部分为主系表结构的简单句.这个句子与“祈使句+连词 (and或or) +简单句 (多用将来时) ”句型相违背, 因此假设是不成立的.故该横线上不能填see.让学生用反证法先弄明白此处不能填动词原形后, 再按照非谓语动词的解题思路进行讲解, 效果会更好的.

德育在教学工作中的渗透案例 数学 篇8

【关键词】德育教育 初中数学 数学教材 数学史实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56-02

数学作为一门理性学科,除了所具有的客观性、知识性与工具性特征外,还具有思想性、文化性等特征,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除了向学生讲解数学各个理论知识点外,还要注重对数学所包含的思想和文化内容进行挖掘,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数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树立积极的情感,培养良好的品行。那么,我们该如何将德育教育有效渗透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呢?下面,笔者就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利用数学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数学课本中,有关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属于隐性内容,所占的地位并不明显,这就需要广大数学教师对数学教材进行全面充分的研究和分析,极力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进而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比如,在教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希望工程”义演》这一节时,本节内容是以“希望工程”义演为例引入课题的,而希望工程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绝佳素材,于是,笔者就充分利用本节课,将德育教育有效深入了其中,具体方式为:

一上课,通过电脑投影给学生普及了“希望工程”的知识,播放了有关“希望工程”的图片,如著名的“我要上学”的照片,一位大眼睛小女孩手握铅笔,眼睛直视前方,眼睛里充满了求知的渴望,同时,还播放了很多贫困地区孩子们艰苦生活和学习的图片,如一群孩子靠着教室的墙根吃着清汤寡水、自己排着队洗碗、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另外,还呈现了多个通过希望工程活动帮助贫困地区学生解决家庭燃眉之急以及顺利升入大学完成学业的事例。

随后,笔者向学生问道:“看了这些图片,你们的感受是什么?”

生1:感觉他们很可怜,条件这么艰苦,吃不上有营养的饭菜,穿不上干净得体的衣服。

生2:很值得敬佩,虽然学习条件艰苦但是他们的求知欲望还十分强烈。

生3:感觉自己的心灵被触动了,与贫困地区的孩子比,我们太幸福了!

……

师:那么,你们以后是不是要懂得珍惜,不浪费任何的学习和生活资源,并且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后自己有能力了也积极帮助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脱离生活和学习的困境?

生(齐声回答):是!会的!

这样,我通过给学生播放有关希望工程的资料图片并谈所见所感,让学生懂得了珍惜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努力、积极地学习,长大后尽自己的最大的能力来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从而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

二、利用数学史实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数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往今来,有无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源源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并获得了很大的研究成就。所以,身为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引出数学的发展史实,让学生对我国古往今来数学的发展有详细的了解和认知,对优秀数学家的研究成就产生敬佩之情,进而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比如,在讲述有关“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时,我们就可向学生介绍:公元前2000年,为了将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大禹就利用了直角三角形的知识使这一难题轻松解决,这要比西方国家对三角术的研究早出了2000多年。通过这一数学史实,让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对古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讲述有关“勾股定理”的知识时,给学生介绍了勾股定理的发展简史,如给公元前十一世纪,数学家商高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根据这一典故,将勾股定理称为商高定理。公元三世纪,三国时代的赵爽对《周髀算经》内的勾股定理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并制作了勾股圆方图,通过使用数形结合计算出了方法,对勾股定理进行了详细的证明。另外,我们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有关我国古代注明数学家在数学研究领域所获得的成就,如刘徽的杰作《海岛算经》《九章算术注》是我国宝贵的数学遗产,还有祖冲之得到正确的求体积公式,写了《缀术》一书。北宋人贾宪完成《黄帝九章算经细草》等等。这样,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的数学发展史实以及著名数学家在数学领域所获得的辉煌成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

总之,德育教育是每一位学科教师都应承担和付诸于实践的教学任务,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十分重视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同时,还能得到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参考文献:

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9

教育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生处和班主任的事,也是全体教师的职责。中职数学教学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数学家,但数学教学却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及个性品质的发展,数学的思维风格向来以辩证、清晰、简约、深刻著称,因之,从提高思维素养方面来说,数学对完善人的精神品格,较之其他学科,其作用更为突出。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其效果更大更持久。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中职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比如《几何定理的机械化证明》等。在教学中可适时地、自然地利用我国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辉煌的成就,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古代祖冲之的儿子祖恒对求几何体体积有独特创见,发现了祖恒原理,比世界其它国家早1100多年。南宋数学家秦九韶1247年就编著了《数书九章》,其大衍求一术(一次同余组解法)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 理”。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不仅可以激 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可激发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二、利用平面直角系及函数图象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我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比如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 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奠定了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基础,(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有自己的位置,也都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 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 度上与 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中职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关键阶段,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

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成为有用的职业人才而努力学习。

另外,在学习了正弦函数的图像是波浪线后,启发学生联想到历史的进程就是在波浪中前进,在螺旋中上升,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为人的意志改变,我们应顺应历史的潮流,不可逆潮流而动,做一些我们不该做的事。学习完函数图象后,通过对各类函数图象特征的总结,如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折线、有的是波浪线、有的是抛物线等,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象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高潮跌起,有时低潮绵延,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三、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中职生一般数学基础较差,往往会问为什么读中职还要学数学,通过数学应用教学,不仅可让学生知道数学的实用性,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例如讲授分期付款,银行利息计算,遮阳棚的设计,两绳拉力大小与夹角的关系,生活中的概率,我们周围的圆锥曲线,排列组合在实际中的应用等问题,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一些实习作业,如银行利息计算,22选5福利彩票中奖概率;或者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总之,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形势,市场经济变化态势,及时增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内容,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养和发 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10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如何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谈了几点体会。

关键词:数学;德育;渗透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质,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现谈谈笔者的一些作法与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从教材中挖掘德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以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后的“小资料”、“你知道吗”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我国着名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首次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使得代数学于公元前2000年就已经产生,等等,这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好的教材。

(二)在情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材中的情景引入(教师根据内容创设情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都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谦让、团结协作和关心他人。

三、更新教育观念,改变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多规律和性质都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而归纳总结出来的。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及创新探究等能力。就教学方法而言,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学会与人交流,尝受成功的乐趣。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1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也可讲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可以培養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学生的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作者单位 河北省阜平县城厢中学)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2

一、备课深入细致, 重视名人激励效应

学生学习数学不只是对知识点的强化记忆, 更在于对整个学科知识的系统分析和理解。只有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 才能在教学中渗透一定的思想因素。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结合现实生活从情感态度等方面引导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意识, 做到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创新性学习, 找准突破口、切入点, 创设与数学有关的情境, 使学生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 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与联想。因此, 在平时的备课活动中, 多方参阅各种资料, 引用励志名人经典故事、格言警句等激励学生, 如引用牛顿说的“如果说我对社会民众有什么贡献的话, 完全只因为勤奋和喜爱思考”, 教育学生学习数学要靠勤奋, 专心致志和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 告诫学生要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并在教学中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探究热情。

二、适当穿插名人小故事, 优化教学效果

数学教师既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 又担负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学生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的重任。知识应用的推广, 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学习内容, 并加以实践应用。

数学教师要秉承“专注创造成功, 学习成就未来”的理念, 以“培养学子全球视野”为己任。针对学生的特点, 课堂上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线, 将枯燥的文字表述与灵活的数学语言进行对比表述, 再加以简单而具有代表性的示例, 如课堂上利用勾股定理、韦达定理、海伦公式的推导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尽可能地动口、动手、动脑。因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努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学生个体在学习方面的差异十分显著。而数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拓展是基础知识的延伸, 为学习复杂知识积累能力, 既有利于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加深与应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有利于他们探索更深更广的自然科学, 夯实基础, 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 领悟数学思维的奥妙。要注重讲练结合, 教学中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做到讲解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 做到线索清晰, 层次分明, 言简意赅, 深入浅出。要注重精讲精练,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让学生学得容易, 学得轻松, 学得愉快, 从而促使学生快乐学习, 快乐成长。

三、重视各类知识的衔接运用

数学如果仅从知识层面分析, 确实是枯燥的, 但是如果结合历史知识、历史年代表, 可引导学生以“表格”的表现形式, 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知识梯度, 对数学知识的概念、公式、学习要点、学习要求、知识背景、应用等具体内容进行构思设计。采用分析、对比、概括、综合、抽象、创新等方法, 对学科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和归纳, 做到重点突出、点面结合、条理清晰、体系完善, 帮助学生在学习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以求举一反三, 学以致用。经常运用航空母舰、飞船升空等告诫学生学习数学要细致入微, 引用关羽大意失荆州等经典故事教育学生学习数学来不得半点马虎, 并以一切从细节入手、细节决定成败来教育学生做事认真, 做题细心。

四、在作业批改环节中重视评语的作用

作业选择紧扣教材, 按知识结构分层设题, 功能明确深入浅出, 由易到难地设计, 合理地照顾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综合再现教材知识点, 检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突出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拓展, 抓住重难点全面的综合复习巩固, 强化理解, 让学生灵活运用, 举一反三。作业设计有主观题、探究题、情境题等分类。题型新颖多样, 发展学生的思维, 突出经典性和趣味性, 精选古今中外大量佳作, 经典原理题, 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 适当拓展与延伸, 使之既不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 又能使学生在获得审美感受和思维启迪的同时, 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同时作业设计还要注重实践, 回归生活, 以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情景为背景, 结合教材, 贴近学生生活, 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与现实生活热点、科学发展、人文环境等主题巧妙结合, 大大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 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作业批改时, 不少人认为写评语是语文老师的事, 数学作业只要有分数, 有日期就够了。其实数学作业批改认真及时, 针对学生作业的情境, 全对的有表扬、鼓励性语言;思路独到的有激励性语言;作业质量差的有赏识性的语言, 让学生在得到肯定中找到自信, 从而不断提高和升华。这样不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避免了“一刀切”, 而且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因为对后进生而言教师的帮助不应仅限于知识的辅导, 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3

王建强

《小学德育纲要》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最易于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并要通过数学训练,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小学数学教学怎样渗透德育呢?

1、明确掌握知识与加强德育的关系

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结合起来,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亦是说数学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2、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指导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科教学加强德育工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去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直接原因。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教育的结果。教学中思想教育因素的发掘,学生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思想觉悟的提高无一不是教师教育指导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德育指导,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3、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

数学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1)挖掘教材中的已有内容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圆的周长”一节,讲圆周率时,就应当介绍祖冲之及其伟大贡献,讲他发现的圆周率(355/133=3.1415926)比欧洲人安托尼兹要早一千多年,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比”时,向学生介绍黄金分割,进行审美教育。

(2)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寄寓思想教育因素。如:在教学“数”的认识及统计图表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数据,反映建国以来各行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讲授“整数加、减法”时,可以告诉学生我国运动员在每届亚运会上,运动员奋力拼搏而获得的金、银、铜牌数,让学生算出总数,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讲授整、小、分、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通过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数据计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启发教育。如:国家采购的一千克大米,成本为1.92元,卖给居民为一千克0.35元,其余部分由国家补贴。试问你家一年仅大米一项享受了国家多少补贴?全国以2亿城镇居民计算,一年国家共要补贴多少元?通过计算,学生自会通过现象看本质,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讲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时,或以通过学生计算其父母现在工资与10年前的工资之比,家中有彩电、冰箱数与全班总人数之比,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

(3)通过数学内容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对学生进行变化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现象与本质等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发展变化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乘法与除法,加法与减法则体现对立统一的关系。

(4)通过数学内容与形式的特点,如数学概念、判断之准确,推理之严谨,数学知识联系之紧密与精妙,数学思路之丰富与简洁,数学语言之精当与凝炼及数学学科的整体性、系统性、有序性、结构性等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科学美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三角形”的概念“三条直线围成的图形”,为什么不能将“围成”改为“组成”?“平行线”概念为什么不能将“在同一平面”五字去掉?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明确了把德育放在首位的主观愿望,通过钻研教材,就能挖掘到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设计出恰当的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即教书育人。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古人说,写文章“理不直指也,故即事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借物以寓情”。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如一次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学生在搞小动作,暗示多次未改,我将他叫上讲台,请他在黑板上左手画长方形,右手画正方形,并且左右手同时进行,学生试多次后表示画不出来。我问:这说明什么道理?学生回答:一心不可二用。借事明理,没有批评、训斥,让学生懂得了道理。

2、不牵强附会,避免生搬硬套。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一定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或栽一条德育“尾巴”,殊不知,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学科教学在渗透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倾向转为另一种倾向。不能一说重视德育,对学生错误就以点带面,抓其一点不及其余,上纲上线,深挖思想根源,严而无格;一强调与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保持一致,教学中就“报喜不报忧”,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只讲国家在学科领域的成就,不谈其差距。这些做法都不是真正的重视德育。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才能增加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既要讲古代灿烂文明,又要讲当前四化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既要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又要让学生看到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既要讲改革开放的意义,又要强调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必要性;既要赞美祖国的名山大川,又要指出森林、古迹破坏的严重性等。让学生既为之鼓舞,又为之忧心,进而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4、注意“四点”,增强效果。学科渗透德育应注意创造良好气氛,态度要真诚、热情、尊重学生,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充分准备,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切忌主观武断,信口开河、海阔天空,缺乏重点和针对性。总之,要民主一点,幽默一点,热情一点,客观一点,才能增强德育效果。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4

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抓住每一个可以渗透德育教育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广泛的德育教育。下面谈点自己的体会:

一、要更新育人观念,发挥教师人格魅力。正确的育人观念,是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过程的前提条件。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念,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学生心灵的窗口才会敞开,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才能顺利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任务。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要深钻教材,挖掘德育素材,注重爱国主义的教育的渗透。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处于明显的位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展示我国数学的发展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如圆周率∏的计算,三世纪时的刘徽发现∏≈3.14,接着由五世纪时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将∏的值精确到了3.1415926<∏<3.1415927这个记录保持了一千多年,现在还将∏≈3.14称为徽率,将∏≈355/113称为祖率,比西方早一千多年,莫斯科大学还建有祖冲之的塑像,以示纪念。还有勾股定理,由公元前1100年的商高发现比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早500年。目前,我国数学家在数学领域某些方面的研究中仍处于世界先进行列,我国中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赛中表现优秀,多次夺得金牌,获得团体总分第一。

三、组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培养高尚情操,提高思想修养。数学是一门既美又真的科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连带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正确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有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如,学生学习简单的数据整理后,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的垃圾袋的数量及危害,然后汇总一个班的学生家庭在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四、组织数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培养意志与毅力。首先,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尝试成功。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的分析,都要启发诱导学生尝试探索,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其次,创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更应该具有一片爱心,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师生关系中,只有教师的“爱生情”才能赢得学生的“向师心”。在回答过程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对全班学生都会有很大启发,这样既可以培养和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勇于讲出新观点,更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一旦形成,对学生自信心的影响比单个人的观念影响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数学学习。

五、通过数学作业和练习,还可以培养学生严格、认真、仔细、工作有条理,对计算结果负责任的良好作风。数学作业和练习是学生必不可少的。数学中经常打交道的是数字和图形,数字不能有一点错,图形要力求完美,符合要求,这些要求都要促使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凡事都要认真仔细,干工作要有条有理,对计算结果要负责任。通过这些良好品质的培养,今后走入社会参加工作,才能对自己要求更高更严,才能把工作干得更好。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注重策略,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从而培养出一批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上一篇:大班比较宽窄教案下一篇:放飞梦想演讲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