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2024-10-08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工作总结(精选9篇)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篇1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李淑英

当前的教育要求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内容,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是学校一切工作之首, 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且要自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已明确规定:“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怎样才能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 就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数学历史,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通过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史料, 给学生讲历史上我国在数学领域对世界科学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展示我国数学的发展成就,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圆周率π的计算, 首先由三世纪时的刘徽发现π≈3.14, 接着由五世纪时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运用测圆术将π的值精确到了3.1415926<π<3.1415927, 这个记录保持了一千多年, 现在还将π≈3.14称为徽率, 将π≈355/113称为祖率。比西方奥托取得相同成果早一千多年, 莫斯科大学中还建有祖冲之的塑像, 以示纪念。《立体几何》中的祖恒原理, 祖恒发现这个定理比意大利数学家卡发雷早一千二百年。还有勾股定理, 由公元前1100年的商高发现比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早500年。还有杨辉三角等, 都可结合教材, 介绍我们祖先在数学上的成就,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激发学生为国家富强而努力读书;另外还可通过对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 让学生了解我国国情, 宣传我国的法律、法规。

二、远大理想、顽强意志的培养

理想, 是一个人奋斗的目标, 是人前进的动力。一个人具有远大的理想, 才可能成就伟大事业, 才可能为这一事业而奋斗。一个意志坚定的学生, 他能顽强地战胜一切困难, 充满信心的对待一切, 学生道德素质与心理品质的好坏, 对其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德育主要通过严格要求学生, 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及时复习、对考试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订正、总结经验、自觉读书等方面表现出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刻苦、顽强、谦逊、自信的心理品质, 养成积极进取、惜时守信、竟争创新的时代意识。例如:在教学数的整除这一章及平时学习数式的计算, 方程不等式运算时, 教师可以从歌德巴赫猜想提出讲到陈景润是怎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推进哥德巴赫猜想的智能证明方法, 使其证明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从而使学生感受到陈景润在极其严劣的社会环境及艰苦工作, 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难, 做出巨大贡献, 教育学生要学习陈景润不怕苦勇力克服困难, 顽强拼搏的精神,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实际, 对照检查自己, 从而形成良好意志品格。

三、利用数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课标》明确指出, 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因此数学教师理所当然要承担这一光荣重任, 而通过数学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途径。例如:“存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生活实际需要的结果, 而不是象唯心主义所认为的数学是任意思维创造的产物。数学教学中可利用数学史中的史料使学生正确理解存在决定意识的关系。例如在平面几何导言课的教学中, 应向学生介绍几何学产生的历史:古埃及的尼罗河每年洪水泛滥, 经常冲出两岸地界, 这样就必须设法测量, 重新勘定用地的界线, 在这种实际的需要中, 测量土地的方法就产生了, 几何学就产生于“测地术”的意思, 在几何的图形的教学中, 要向学生说明几何图形主要产生于人类仿形造器的实践活动中。“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是绝对”的观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在代数课中, 要向学生说明数的概念的每一次扩充, 都说明了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是绝对的观点, 数域的扩展会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发展而逐步完善。在高中教学中求数列极限, 也是利用了这个观点进行思考和求值的。

四、勤俭节约, 绿色环保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培养学生勤俭节约, 良好行为习惯, 增强节能减排意识对于学生今后形成良好生活习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是数学课中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问题的解答让学生感受浪费一度电、一滴水、一块煤、一粒米并不是一件小事, 使学生认识到如果我们人人都节约, 全国就是不小的数目。每人每天丢一个塑料方便袋, 将会带来多么严重的污染。

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 譬如, 几何图形的计算公式、计算法则、运算定律及性质等许多带有规律性的知识, 都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研究来认识它的性质, 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我们在训练学生解题时, 应该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3

关键词德育教育 思想教育 课程教学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班主任重点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其他任课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课程教学上,偏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可是实际上,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在上课,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最多,为任课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相反,班主任接触学生,从时间比例上也少得多。因此,任课教师在学生的德育工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课程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一)德育之理说透——让学生明理。

陶行知先生教导:“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做万做,学做真人。”从中明确任课教师必须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管传授知识,而且要管学生思想,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书与育人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教书是育人的前提和基础,书教不好,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建立不起威信,育人就没有说服力;如果仅教书不育人,不问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纪律,则书也教不好。如果书教得好,课讲得生动,而且在讲课中积极地渗透思想教育内容,学生会感到自然,也容易接受,并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德育榜样垂范——让学生自信。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带出来的”,意思就是强调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德育教育当然少不了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要学生做的事,教师躬亲其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师躬亲其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师躬亲其守。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育人工作。所谓非自觉地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育人的主观意识,没有主动的育人工作,而仅靠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态度”思想作风对学生产生自发影响。显然这完全依赖教师个人的世界观“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的人格品行和作风。如果是正确的,那么在教学以及与学生的接触中,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否则就会产生消极影响。而自觉的教书育人是指在教书中有强烈的育人意识,即有主观动作,主观愿望,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做好教书育人,并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做好育人工作。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导于學生的大脑,反馈于教学的过程。教师应该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语言;规范板书——字迹工整,格式饱满;规范仪表——衣着符合职业特点,精神饱满;规范行为——举止大方,行事得体: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讲台黑板洁净。教师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带动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倡导教师自觉地在教书中渗透德育就显得相当重要。

二、德育渗透的途径、方法和艺术

教学中渗透德育并不是在上课之前,先对学生进行几分钟教育,下课之前再训一番话,而是在上课过程中却不注意渗透思想教育。这种把思想教育与讲课内容割裂开的做法其效果不好,时间长了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文以载道,文道结合。就是说,将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引申出思想教育的道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这种使思想教育进行得顺理成章、毫无牵强附会之感,效果最好。

(一)在备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备课中要考虑德育渗透。要根据各学科教材所内含的德育因素确定德育渗透的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以便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例一:机械制图课程,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严谨的工作态度,养成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例二:机械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三:工厂供电课程,培养学生安全用电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等等。

(二)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坚持教学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教育。

例一:在工程力学的绪论课上,列出中华民族在工程力学实践方面的突出成就。比如,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直至现代还被各国视为巧夺天工的水利工程。在没有钢筋水泥的情况下,利用了鹅卵石的抗压性和楠竹的良好抗拉性能,建成巨大的拦河坝,灌溉一千多万亩良田,从秦至今,历时两千多年从未出现过重大事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国争光的志向。

例二:在电工操作课上,接线是最基本最普通的,学生很容易忽视。着重指出如果不按规范去接线,那么由于接线不牢会造成脱线,包线不严不密会产生漏电的现象,这些现象都存在极其严重的安全隐患,直接危险到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教育学生在接线时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以及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的职业道德。

(三)在教材延伸中渗透德育教育。

例:螺纹联接是工程中最常见最普通的机械结构,但往往会被人轻视。从螺纹联接课延伸出,由于螺纹联接的失效,有可能会酿成大事故。而这主要的原因是由于选择不当或安装不妥或不经常检查导致的。教育学生做任何事要仔细,要认真要有责任感。

(四)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例:机械制图课程中的识图课。课前,将练习图发给学生,以利学生熟悉准备。第一节课,学生分组讨论,研究物体的空间形状。学生讨论非常热烈。第二节课,采用竞赛方式,教师主持,学生分组叙述对物体空间形状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其他组进行质疑、补充,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堂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堂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课。

(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德育教育。

要注意抓课堂纪律,这是达到良好教育效果的首要条件。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不能用简单的语言训斥,而应结合教学内容,从他们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及社会对知识才能的重视性来教育他们,培养他们守纪”守信的良好行为道德。

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性,明确学习目标。比如英语课程,对于职高学生来说,就认为英语对他们没有用,他们的学习就会缺乏目标。让他们读一张外资企业的招聘试卷,试卷中既有语文数学题,又有英语题,使他们明白英语是现代社会中用处比较广泛的语言,任何现代化设备的按钮及开关都标有英语,连操作说明都用英语书写,读懂简单英语操作说明及会讲简单的日常英语是最基本的基础。只有掌握这门语言,才能知道如何去操作现代化设备,如何去适应外资企业,如何去适应现代化社会。

鼓励缺乏学习信心的学生。有些学生对自己基础差,跟不上课程很着急,一段时间下来,就会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信心。对这样的学生要多加关注,发现一点细小的进步就给予鼓励,使他看到自己的学习能力,建立信心,并以他的进步来激励班上其他同学的进步,培养他们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

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些学生经常抱怨专业课程学不好学不懂,最终导致对学习缺乏信心。因此要分析他们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以自己的学习经验为他们一一作出指导。

(六)德育渗透中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心理相容是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师生关系是一种隐性课程,在教育过程中,有时它比显性课程更为有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迁移功能,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便是这一功能在教学上的有效运用。教育实践也证明,学生的学业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他们对某门功课的兴趣和爱好总是受师生关系制约的。师生感情融洽,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授课、情感、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层次,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学校教育中,班主任的作用理应重视,但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应引起关注,使我们的每一堂课都能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主阵地。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篇4

李伟炎

(莞城英文实验学校 广东 东莞 523000)

摘 要:“卫星上天,红旗落地”。在东欧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中已经变成现实。中国也面临着这样的挑战。在“和平演变”的诸多因素中,接班人的因素是首要的。而人的培养在于教育,德育则是教育的首位。邓小平曾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一针见血,击中要害,因此,我国要坚定地没着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培养“四有”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和劳动者,全面加强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在美术课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是当前美术教育改革的方向性课题。

关键词:原则 欣赏 观察 创作 训练 德育 渗透

对于思想品德正处于形成和发展初期的儿童,不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是否注重德育渗透,这方面的渗透总是或多或少地作用于儿童。特别是美术学科,由于它与丰富的直观形象直接关联,因而涵养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方面面的道德关系、情感关系、认知关系、行为关系而使该学科的德育渗透更为广泛、具体。美术教师本人也必然会有意、无意地从思想品德、情感、行为上对学生产生影响。问题在于,这种教育和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对儿童的思想品德及身心发展、对社会是有益的或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即使是一个思想品德修养良好的教师,如果没有把握好德育的度,不能正确的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这种教育的结果,往往不仅是无益的,更有可能是有害的。从教学的具体实践出发,我试图就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进行思考。

我认为在小学美术教学德育渗透应建立在以下几个原则的基础上:

1、美术教学不是从属于德育的,它有自身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在教学中决不可喧宾夺主。

只能是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渗透这种教育,使美术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不能生搬硬套。教师应握准德育切入的位置、内容和时间的长短。

2、教师应以身作则,言行表率。

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受到的各种品质、言行、意志的培养,都是通过老师来进行的。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引导,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儿童而言是学习的一个窗口,必然引发他们十分的关注。教师要特别注重自我教育与提高自己的修养,建树良好的榜样形象。

3、德育渗透要联系儿童实际。

根据儿童的心理状况、生活实践及其对真、善、美的朴素的认识基础,联系身边发生的各种现象,将德育渗透巧妙地融合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他们是一个整体,不能将它们割裂对立,并要遵照循序渐进和刺激学习兴趣的原则,以生动、形象的正面引导为主,注重培养儿童的基本道德品质、健康的情趣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发展健康的人格精神为目标。

整体的归纳美术教学的活动过程,主要是欣赏和观察、创作和训练两大阶段,它们的德育渗透有相互联系的一面,也各有所长。我们可以分别从这两大块具体谈谈德育渗透的介入内容和方法:

一、欣赏和观察

1、欣赏,是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教材中主要集中在欣赏课中。但是,其他的课中也含有一定比例的欣赏成分。小学美术课中,欣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激发儿童的艺术情趣,使儿童初步了解美术的视觉语言和表现方法,初步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扩大艺术视野。其中的德育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从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中陶冶爱国主义情操。许多欣赏作品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精神,注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审美理想,便于学生了解祖国丰富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优良的艺术传统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对学生起了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如雕塑第11册《丰富多采的陶器烧品》,其古代出土的陶器,如唐三彩《马》等,作品强烈的民族精神对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2)从我国现代的优秀美术作品中了解我国革命战争期间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所反映出的优良革命传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时代精神,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特别是反映历史上和当代的爱国主义人物、民族英雄和无私奉献的劳动者的作品是十分好的教育素材。如潘鹤作品《艰苦岁月》,等作品,通过教师分析画中人物的特点及艺术特色,阐述他们的优秀事迹,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对党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信念,也使学生知道胜利的果实、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而更珍惜今日的时光,热爱生命,为建设祖国的未来而好好学习。

(3)理解只有劳动和实践才能产生美。通过民间艺术和工艺欣赏课的教学,展示一些优秀的手工艺术品的图片和实物。如刺绣、竹编、小雕塑等等,让学生了解只有在劳动中才能产生智慧,人只有靠双手不断的实践才有收获,劳动人民就是以自己的实践和智慧创造出精美的艺术品。从而培养了儿童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美术创作习惯,健康的审美情趣,也提高了对美的感受力。

(4)从反映儿童题材和动物、花卉题材的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中感受人类对和平、友谊、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如齐白石《祖国万岁》等等,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和联想,或采用某种形式强烈的表达了这些愿望和追求,也反映了画家们对生活的深刻的观察和体验,了解艺术家对艺术不懈的追求精神,懂得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珍惜人类文化遗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争取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5)从同龄儿童的美术作品中感受健康的、积极的生活乐趣、陶冶美好情操。教材中,除欣赏课外,还有大多数的课都提供了较为典型的儿童作品供学生参考。这些作品尽管不及美术家们的作品的表现技巧和思想深度,但更接近儿童自己的生活,容易被儿童接受。如《记忆画 风来了》中的儿童作品,通过对风的形态的分析,表现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同时也讴歌了各种优良的道德品质。但是,在低年级的儿童作品中经常会有一些反映暴力及其它不利于道德健康的作业出现,其实这也是一种正常情况,是儿童在一定认识阶段对外界事物刺激的正常反映,同时也伴随着一种模拟的道德判断意识。对这样的作品,教师不可轻率的予以否定。对个别心态很差的学生,可做一些调查和给予一定的帮助。

在以上的欣赏内容中,德育内容是较为明确的,一件优秀的艺术品,艺术性越高,其思想内容和感染力越强。把握住作品的思想内容,抓住作品的艺术特征,结合儿童的实际进行欣赏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提高 了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在思想品德上也与作品产生了共鸣。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形象说话,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可以替代的。

2、观察,这里也包括体验,都含有欣赏的意义,但更注重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从德育的意义上看,应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审美态度来观察生活和自然。

(1)对自然形态的观察。我们仍以《记忆画 风来了》为例。本课其实是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体会自然中的一种形态特征,它本身的注脚是科学的,但不同的观察心理(心境和心态)会产生不同的对生活的感受。如对风的褒贬倾向性和面队风的态度均可能产生出不同的作品来。这个课题本身并不含有显明的德育倾向。但必定会表现出儿童的道德准则或心理状态,正确引导学生而不采取回避的态度,不作武断的批评,而应客观地在赋予风以情感的同时从正面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战胜困难、关心他人、保护公众利益、自立自主等方面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2)对人物及其生活的观察。人物的题材在美术课中占有重要地位。儿童眼里看到的人物千姿百态。他们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巨大的作用。老师在人物题材类的教学中,也应注意抑恶扬善,让儿童 知道哪里是真、善、美的事物,利用作品中的表现对象作为抒发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媒介,表露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如《我的同学》这一课,教师可在谈话中,引导学生互相谈谈好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的各种好人好事,并要他们说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绘画的兴趣,进一步掌握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也使学生懂得了要珍惜好朋友之间的友谊,从而培养他们自信、谦逊、善良的品格。

(3)对各种动、植物和其他物象的观察。着重培养儿童对大自然及周围事物的关心、爱护,而对于一些不良的破坏行为,要有进行劝导和坚决制止的勇气;又如《家乡的山林》这课,让学生了解森林的作用,树立保护绿化、爱护绿化的思想。从而让学生建立不怕苦、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二、创作和训练

学生的欣赏和观察过程表现出更多的心理特征,而创作和训练在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则表现出明显的行为特征。衡量儿童绘画的潜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知识、技能的进步和成就为标志。而儿童知识、技能的进步是与思想、情感品质的发展形成而同步的。所以,老师在创作和训练课教学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逐步地、系统地进行德育教育。创作和训练都离不开运用一定的工具材料来进行实际操作以提高技能技巧,并运用一定的形式表现一定的内容,提高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

1、在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和训练时,应给学生以宽容的作业空间。

教师设法解决好教学难点,消除畏难情绪,大胆作业。包括难度的要求、形式的要求等等都应尽量保证一定的自主空间以达到基本的、主要的教学目的为准。同时,还应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创作热情,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培养积极、认真、大胆、果断、耐心完成作业的良好品质。

2、利用绘画中的命题创作,让学生大胆想象创作。如《各种各样的民居》、《巨人和小矮人历险记》、《现在、未来的我》等这些课,通过教师和同学之间的探讨和启发,让学生大胆想象创作,这对培养未来的建设者将可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还可树立开拓的信念和创造的志向。同时,老师可有意地强调这些创作的难度,让学生懂得建设好这些美好的事物,除了有顽强不畏艰难的精神,还要有勤劳塌实、认真耐心的好学风。

3、在风景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和大自然。

结合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记忆和感受,对儿童描叙祖国的秀丽风光和大好河山,在写生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让他们染起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理解这一切要每个人,特别是自己共同来维持,来建设。

4、通过在创作和训练使学生情感氛围获得良好品德的潜移默化。

通过在创作和训练中各种工具材料的了解和掌握,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化传统的认识,还能在实际动手过程中,丰富对实际生活的体验,领悟劳动创造的愉悦,进一步培养尊重劳动成果、珍惜艺术作品的良好品德。如《美食快餐店》,学生在实际操作和创作过程中模拟他们较熟悉的家庭生活,提高动手能力,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获得良好品德的潜移默化。

5、在剪贴、设计、造型作业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剪贴、设计、造型作业中,学生使用的工具材料较多,计划性很强。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工作习惯和讲卫生、爱整洁、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习惯,逐步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的心理品质和创造性的工作态度。同时,学生的这些品质也会受到教师教学作风的影响,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示范过程中不可不予重视。

6、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态度和合作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创作和制作往往表现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这种关系的有效调控和引导,也会影响到作业中的儿童之间在正确处理这种关系时的态度和合作精神的形成。如分组合作作业时,儿童之间的合作方法的训练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就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合作态度和合作精神,也就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其他还包括作业中的互相精神、谦逊态度等等。

以上所述,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我只是作了稍微深入一步构思。更具体的途径和更有效的方法,包括德育渗透的具体形成则只能根据教师、学生、设施、环境、条件以及课题内容等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我以为,这是德育渗透与教条格格不入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正因为如此,有效的德育渗透同时体现了一个美术教师除专业水平及思想品德水平之外的教育思想及教学艺术水平。

参考资料:

1、《中国美术教育》2005年版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之我见 篇5

云县漫湾镇密竹林小学 何健惠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得和谐发展”。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就老师而言,既是教学生语言文字功夫,又是教学生做人;就学生而言,不仅是学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而且更是学做人的道理。它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还要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树立远大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因此,语文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固有的属性,是它的本质任务和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比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每册精选的课文都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最佳范文,设计爱国、理想、坚强、勤奋、团结、友爱、谦逊、孝敬等德育内容,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深远的影响,也是对学生一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的奠基。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更好地发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呢?下面我就自己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1.在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往往被称为文章的“题眼”,是文章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好的课题不仅能显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能折射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此时,我们可以把课题当作德育渗透的切入点,从而进行德育渗透,如一位老师在教苏教版《生命的壮歌》一文时,先引导学生理解“壮”字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根据经验说说见过有那些感人的壮举,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解读课题、读课题。从而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理解自然界弱小生命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从外层蚂蚁和老羚羊舍己为人、从容赴死的壮举中收到感染。

2.在导入渗透德育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颇有一番道理,它告诉了我们应把好教学第一关。对此,我们不妨大肆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因此,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通过导语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在《颐和园》一文教学中,不妨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并提问:“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们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在探究新知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的德育不是强加的,不是空洞的说 教,而是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因此,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

(1)在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如:在《番茄太阳》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要走的时候,明明轻轻地拉住我的袖子说:阿姨,你过来我和你说句话,我弯下腰,她附在我的耳边轻声说: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在教到这里时,应引导学生多读,且精读,把它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从而才能让学生了解深深体会到小女孩那颗善良而又美好的心灵。

(2)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收集的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尤其是我国古代、近现代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名人都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让我们的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些形象的道德感召力。

课文中人物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对丑恶事物的揭露与批判,那些杰出的人物高大的形象会使我们的学生心灵受到深刻的教育。如在执教《祁黄羊》这课时,我让学生找出晋悼公让祁黄羊举荐人才时,祁黄羊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让学生体会从 中体会到他是一个顾全大局,以国家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唯才是举,外举不避仇,内举不必亲的人。

(3)在重点词、句的讲解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有些字词在文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不理解,就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所以字词学习不容忽视。

(4)在欣赏插图,利用图片渗透德育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教《黄果树瀑布》一文,除了书中的插图外,再利用多媒体出示黄果树瀑布不同角度的图片,二者结合,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黄果树瀑布特点,再配之教师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黄果树瀑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川的壮丽,产生了自豪之感。

(5)在与课文中人物的比较中渗透德育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比如《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在记叙童第周学生时代的两件事时,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以相似的结构和语言有层次地表现了童第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和“为中国人争气”的爱国思想。教材本身有许多可供比较的条件,利 用这些条件,教师可采用比较法教学,有利于将情感渗透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通过多次对比,学生认识到在学习上应有顽强的学习意志、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从而也激发了学生为国争光,为祖国建设努力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

3、在课堂练习中强化教育

课堂练习能巩固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形成学生能力。在反馈练习中我们可从抓住训练重点,在突破难点上下苦功夫,巧功夫,恰到好处的渗透德育。如:在《争论的故事》一文教学中,我在课堂巩固训练中实施了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分角色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情境,并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就在表演中得到了升华,从而让他们在这样的课堂练习中认识到了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的道理

4、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

语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依据。对此,我们应在全课总结、延伸学习内容的时刻,巧妙地渗透总结性的德育教育。如:在《军神》一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小结,让学生在知道刘伯承为了革命而拒绝使用麻醉剂做手术,从而引申教育孩子要向刘伯承一样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5、在习作中诱导德育

新课程教学建议对写作提出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这不仅是教作文,也是教做人,可见学生习作要融 进学生生活,与学生的行为习惯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写作感知做人道理,学会做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作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每个有利时机,自觉地、有意识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书,这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悟“道”,有机渗透道德教育。例如:写“我的妈妈”,要求大家写出自己的妈妈是怎样照顾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那么,我们应该对父母做些什么?从中让学生接受孝敬父母的教育。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宠爱使得他们习惯于什么事都只从自身这一角度来考虑,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养成自私的毛病。通过作文,渐渐让他们懂得如何去面对生活,面对困难,面对挫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起来。由此可见,习作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传统美德

6、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德育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口语交际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如:《有礼貌》、《请到我家来》、《打电话》、《买文具》等内容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礼貌待人;《学会安慰》、《学会鼓励》等内容教育学生养成 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上好口语交际课,也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拓宽视野,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将课堂内外德育做到有机结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语文课外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例如举办文艺作品欣赏会、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这些活动形式生动活泼,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很受学生欢迎。小学生的可塑性强,课外活动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如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五)在作业批改中渗透德育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例如,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曾发现有位同学用“帮助”造句:“只有别人帮助了我,我才帮助别人。”我把这个同学找来跟他讲明了助人为乐的道理,使他明白了应该如何“助人为乐”。

(六)通过语文教师的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业务知识,而且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处处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总是尽可能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难易不同层次的活动,对成绩差的同学尽可能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学生热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还经常注意自身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源自于自身广博的知识、举止言行、崇高的品德和博爱的心灵。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人格完美,对学生的心灵就有感召作用。教师的人格内在的,但内在的人格光辉总会向外显露出来,产生非凡的魅力。相对于空洞的道德理论说教,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起到更生动、更形象的榜样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篇6

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白草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郭凤鸣

摘要: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育者的神圣职责,也是每一位教育者应尽的义务,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让学生学到生存的本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使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数不胜数,大都蕴含着很多为人处事的哲理,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适当点拨,渗透德育教育,以使德育之花在学生的心中开花结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是中学课程中的基础学科,它对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都起着奠基作用。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授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我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感悟到了:语文教学,就老师而言,既是教学生语言文字功夫,又是教学生做人;就学生而言,不仅是学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而且更是学做人的道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思想。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使学生能全面地、健康地成长。

一、在备课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将德育教育列入课程目标,因此,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从具体内容实际出发,深入挖掘课文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找准教材中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结合点进行德育渗透。比如在教《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时,都德的这篇作品,字里行间都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从老到小,从师到生巴不得把国文吞噬。教师只要准确地选取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渗透,效果是可佳的。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果每篇课文都能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或得到一次教育,那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可以达到的。

二、在新课导入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设计导语时,力求先声夺人,突出作者的人格魅力,以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导入新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起始课导语设计。如果我们在课前能设计一段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成功导语,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然地接受课文中思想教育。简短的导语,非常自然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学生自然地把握住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深层含义。爱国主义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被放在了首要地位,是学校德育的主旨。初中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许多课文包含爱国主义热情,众多个角度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主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结合实际,巧妙地利用教材,去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如在学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时,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生命的进程,中华民族的史路,体会作者革命的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还有《回延安》、《谈骨气》、《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篇章,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题材。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素材,结合学生实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走进一个个爱国主义教育的殿堂。让学生由爱祖国到爱学校,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校园氛围。

在设计导语时,力求先声夺人,突出作者的人格魅力,以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在背景介绍中,进行德育渗透。

课本中有不少介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品质的文章,如《邓稼先》、《最后一次演讲》这类课文,在介绍时代背景时,联系他们为祖国作出的贡献及他们的崇高品质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弄清今后自己该怎样做。类似这样的文章,通过这样的背景介绍,激励了学生,同时也让他们懂得该怎样做人,怎样学习。

四、在指导朗读中,进行德育渗透。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韵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的综合活动。大声朗读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思想感情的品味。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不同的形式,都表达了爱国这一崇高的主题,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感人肺腑的事迹、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比如《黄河颂》,作者借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教师可以播放《黄河颂》的朗读录音给学生以示范,从声音的高低、轻重、缓急;情感的把握等方面教给学生朗读技巧;还可以分男领、女领、男齐、女齐、全体朗读,让学生在彼此默契合作中感受到团队精神的力量,在反复朗读实践中既掌握了朗读要领又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磅礴气势,想象那波澜壮阔的场面,进而体会黄河儿女为保卫黄河、保卫中国的豪迈的英雄气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木兰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沁园春·雪》、《岳阳楼记》、《三峡》、《春》、《济南的冬天》则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祖国壮丽的山河和欣欣向荣的面貌,通过朗读诗文、品位语言、自主鉴赏、解析主题等环节的学习,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可大大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情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在课文分析中,进行德育渗透。

讲读课文,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从而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

我们在讲解《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我利用教材内容并结合现实中的事例指导学生学会准确识别良莠,辨清精华与糟粕。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写贝多芬遭到命运的沉重打击,在1820年后两耳失聪,但仍坚持音乐创作,为后人留下了大量音乐经典力作。学习本文,通过解决“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简括贝多芬形象”“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三个问题,使学生感受、理解贝多芬的沉郁坚强、严肃善良、追求自由、献身音乐的伟大形象,在朗读课文、分析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懂得了“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这里没有简单的说教,有的是润物无声般的德育渗透。教材中的《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福楼拜的星期天》《孙权劝学》等文章则让学生领略到古今中外一些名人的熠熠风采,他们的典型事例、卓越的成就、优秀的品质构成了他们在学生心中树起的一座座不朽的丰碑,使学生懂得了自己今后该如何做人、做事、该如何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总之,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的深度,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道德情感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效果良好。

六、在作业批改中,进行德育渗透。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我们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例如,在批改作业时,发现有的同学写的不认真,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他人不尊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教师不要小视,要及时引导与纠正。经常在班级树立榜样,或搞作业展览,让好的同学谈做法想法,让学困生谈启发。这样不但规范了作业,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七、、在言传身教中,进行德育渗透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试想,一个轻言失败的教练如何能训练出顽强的体育健儿,一个以赌为生的父亲如何能教育子女不赌。同样,一个师德败坏的教师如何又能教出荷花般纯洁的学生呢!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时期,人格初步形成时期,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将影响他们的一生。我在教学中严格地按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我从教以来,从未缺过一次课,从未说过一次谎。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当前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作为正处在十五六岁年龄段的初中生,虽早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但心理学上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他们的心理判断能力还较弱,这就更需要每一位为人师表者在教好书的同时,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工作,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也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的:“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时刻牢记“教之道,德为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教师能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那么,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学生人格的发展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篇7

1.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上海市教委于2006年颁布的《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文化基础课程,它对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提高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形成起着有效的促进作用。”[2]由此看出,数学在中职德育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当代中职生的特点

(1)数学基础差 ,有的甚至只有小学水平 ,四则运算不熟方程不会解。

(2)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视其为枯燥、烦琐、艰难的代名词,对其产生厌学情绪。

(3)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近一半的学生课后从不学习数学,更别提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了。

(4)普遍对学习数学的目的及数学知识的价值缺乏足够的了解。

3.在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1)培养学生勤奋学习 ,刻苦努力 ,坚持不懈的品质。根据学习内容拓展数学家的发现史, 讲述数学家催人奋进的事迹以撞击学生的心灵,既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的品质。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背后往往都蕴含着数学家不懈追求和艰苦奋斗的故事,表现了他们不畏失败、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品质。例如,在讲“弧度制”时,可以介绍它的提出者大数学家欧拉的故事。弧度制思想是在欧拉右眼失明后提出的。欧拉虽然早年就失明,但他仍然坚持数学研究。即使住室和他的研究成果被圣彼得堡大火烧毁,他也没有倒下。他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和顽强无比的毅力,在完全失明后的十七年中口述了完成了几十本专著和400多篇论文。他死后还留下了大量的手稿,让圣彼得堡科学院编辑出版的会报利用了47年[3]再如,在讲“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引用高斯视频小故事,他家境贫寒但依旧克服困难坚持数学研究, 并取得了巨大的数学成就。让学生了解即使有数学天赋人也要通过刻苦努力,才能取得相应的成就。激励学生不能因为家境贫困或是身体残疾而放弃学习,端正自己的态度,刻苦学习。

(2)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数学中充满着辩证关系和唯物主义观点,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比如,阐述函数、方程等数学概念,往往通过特殊例子推导出普遍规律,反映了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观点。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教育学生观察社会现象总结出普遍规律,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数学公式和数学图像不仅和谐、统一、对称,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比如:讲函数的奇偶性时,借助中国故宫、大宅门等古代建筑,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对称美和和谐美。在讲函数的单调性时,单调增区间和单调减区间。借此教育学生,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因为一点小挫折,就自暴自弃。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我们的中职学生现在年纪还小, 变数很大, 更应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挫折,经受住成功与失败的考验,勇往直前,迎接光明的未来。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职业素养。在讲授用描点法作函数图像的步骤时, 指出本来很普通的一个一个散点按照某些规则排列在一起,就会描绘出圆润无瑕的美丽图形。这些图形体现了团结、合作的伟大力量。由此启迪学生,虽然每个同学很普通,但是如果我们团结在一起,发挥各自的长处,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就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完成一个人不能完成的学习或工作任务。让学生体会集体的形象与每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如果有人不遵守纪律,就会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得不到集体的温暖和荣誉。教育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集体荣誉感。

(4)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数学公式 、定理、概念等知识都是通过缜密地思考、严格地论证获取的,所以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关系,并且非常讲究精确性。教育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必须思路清晰,前因后果简洁明了,推理有理有据。可以借助学生学习新知识或者是解题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进行分析、点拨,让学生知道一点疏忽或是错误,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在讲等比数列时,当公比1.2看成12,在求数列的第4项 , 就会有很大的误差。有时漏掉一个条件,可能计算结果就会不同。再如,在解函数应用题的时候,如果没有写定义域或者写错定义域, 往往就不能求出准确的最大值最小值。通过这些情况督促学生细心观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结合中职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出马虎、粗心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例如我们数控1102班的学生因看错了加工规格,生产出不合格产品,造成上万元的经济损失。以此教育学生无论在校学习期间还是以后踏上工作岗位, 都要保持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5)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国情教育。数学教材里有许多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把它变为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开拓学生的认识视角,从而加深他们的对中国数学史的了解, 培养爱国主义热情。例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他为爱国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并结合教材的实际,向学生介绍我国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出生增长率、储蓄、民生、规划等应用题,让学生了解我国进行计划生育和调整利率等国家举措的原因, 能使学生体会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取得的伟大成就。

综上所述,中职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不仅要把教材涉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且要把教材所能拓展的德育传达给学生。在教学时,根据教材的体系和特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 将德育内容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 ,“随风潜入 ”,育人无声 ,使学生在 愉快轻松 的气氛中 接受思想教育, 使数学知识的学习和优良品质的养成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摘要: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国家对中职教育中德育教育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当代中职学生的特点,结合数学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德育渗透策略,帮助中职生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8

一、注重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积极渗透思想教育

数学知识从表面上是枯燥无味的,其实每一类数学知识都蕴含着不同的观念、思想等。所以,就必须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运用情境的渲染,恰如其分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购物、乘车、存钱等使用人民币的例子,说明人民币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学生要爱护、珍惜人民币。接着通过展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观察到庄严的国微、雄伟的长城、人民大会堂、伟人头像,少数民族代表等种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体会到人民币是我们国家的象征,爱护人民币就是爱国,热爱祖国是从小事一点一滴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二、增加实践活动,渗透思想教育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增加数学实践活动是一条有效的学习途径。

如:在教学《时间的认识》时,通过教学时、分、秒,对时间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却缺少时间观念。教学中安排学生一分钟内随意做一件事,然后进行汇报,如:有写15个字的,做3道题的,数90个数的…等,不仅让学生建立了1分钟的时间观念,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时间的可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最后的练习過程中,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征,让学生安排自己一天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又蕴含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及其实际应用。同时,在活动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逐步培养了分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更另人喜悦的是从活动中受到了思想教育。

三、利用教材资源,渗透思想教育

数学教材中为学习设计了许多信息及图片,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有些信息有较好的教育意义,因此,利用好教材中本身的资源也是教育学生的优秀素材。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圆周率”,在数学书中编进了有关“圆周率”的历史材料,通过让学生阅读,使学生知道了约在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约在1500年前,中国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了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37之间,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的数值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让学生通过记具体数字及人物,使学生知道了我国的数学知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及显著的成绩,比外国要早,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体会到了热爱学习,为祖国争光,为祖国做贡献是新一代少年的重担。

四、挖掘数学中的美,启发学生创造美。

美是一种风度,一种气质,是和谐匀称的统一,是令人敬重的高贵品质,教学美充满了整个数学领域。轴对称本揣是一种美,这种美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美蕴含于各种图形之中,例如:等腰三角形、等到边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都蕴含着对称美。比达哥拉斯认为:“一切立体图形最美的就是球,一切平面图形最美的是圆”。

在活动课中给学生创造一些对称美的环境,如:画些具有对称特点的图形及昆虫等,让学生在感受的同时着寻找生活中的对称事物,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学生体验生活的美,发现生活的美,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真正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篇9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指出:“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由此看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他的教学任务不仅在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应该兼顾到德育,并努力使其取得显著的成效。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德育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由此可见,情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灵魂。从古至今,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的真实情感。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除了要传授丰富的知识,还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中包涵着的浓烈情感因素,给予学生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以此来进行德育。

(一)、树立强烈的利用德育因素的意识 面对培养新世纪人才这一历史重任,老师们必须要有强烈的革命使命感。把培养具有高度思想觉悟,又有丰富科学知识,较强适应能力的新人视为祖国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牢牢记住,自觉地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上。这样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进行德育,克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的随意性。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只是将全部心思花费在讲授知识上,把激情澎湃、优美生动的课文讲得枯燥乏味,没有利用德育因素进行德育的意识。这样就造成了脱离语言教学,支离破碎地肢解课文,来进行空洞说教。使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产生严重错位,失去了其原本形象感人的魅力,并引起学生的反感。如:有一位教师在讲《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一课的时候,先列出一大堆生字词让学生去注音、查字、词典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给文章分段,写段落大意。而没有去分析文中最能表现董存瑞革命精神的字、词、句、段。最后快结束课的时候才很笼统地直接提出本文表现了董存瑞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位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树立进行德育的意识。他的德育随意性造成了文章的架空分析,使原本充满激情、感染力的文章变得苍白无力,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性。

(二)、掌握语文课实施德育的特点 在语文课中进行德育,我们不能搞教条化,使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公式化地用某种固定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从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如: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提出富有启发性而又蕴含着深刻德育因素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悟出其中道理;通过多读,在教师的正确点拨下体会文中的情感;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及影视欣赏等途径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德育到位可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使教学中的德育到位。那么,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使德育到位呢?

(一)时代背景介绍,搭桥铺路 时代背景是指在一定历史情况下,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由于在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对他们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先深入浅出地向学生简略介绍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便帮助学生在学习阅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让时代背景介绍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如在讲授《再见了,亲人》这编课文时,有许多学生都对抗美援朝的历史不了解,不明白中国人民自愿军是什么。这样,就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自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自愿军抗美援朝对朝鲜人民的重要意义。使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中国人民自愿军产生深厚的感情。这样,在后面的新课讲授中,学生就能够理解到——为什么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自愿军归国会产生如此深厚的依依不舍的之情了。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上《小珊迪》这节课时,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讲课文时,教师可以作两个“情境”设计:用语言配合课文插图描绘出在小利比的话中,小珊迪被马车撞伤,车夫扬长而去的惊心动魄场面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情景。向学生再现这些感人的场面后,让他们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品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并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吃人的、黑暗的本质,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巧妙设计问题,深化认识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好,有启发性就能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认识。亚里斯多德曾有句著名的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所以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课文中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提问就可以起到深化学生对课文认识的作用。如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当学生学到邱少云被熊熊烈火包围这一段时,思绪就会如海水一样翻滚的。这时候教师就要抓紧时机,巧妙地设计问题。例如可以提问:“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他怎么能做到一动也不动的?”“假如他动了后果会怎么样?”等等。面对这一个个问题,学生就对问题的答案产生兴趣,这样就要积极地开动脑筋。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到邱少云是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才会自觉严格遵守纪律并英勇献身的。由此可见,巧妙地设计问题就能揭示蕴含在课文深层次德育因素的内涵。

上一篇:“到敌人后方去”教学设计示例下一篇:诗歌长大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