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共14篇)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1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程理念对德育任务更加明确,更加具体。我认为在语数教学中这样重视德育渗透教育,那么,在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德育教育刻不容缓。下面就《品德与社会》课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做如下说明:
一、创设情境——呼唤情感
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唤起相应的道德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主要观点充分利用插图、挂图等教学手段,创设突出本课德育认知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如在讲《我们的责任》时,我先扔出去一个纸团,里面写着:“你有一双充满责任感的眼睛”。纸团掉地后,有个同学马上把它检起来。然后我趁机说:“你不光有一双充满责任感的眼睛,你还有一颗充满责任感的心。是啊,其时,我们有时拾起的不仅仅是一个纸团,而是我们的一份责任。”很自然倒入新课。
二、利用插图——挖掘情感
由于小学思品课本中,大多数安排插图,表现情感的插图,展示了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人物事件。要学生能从图中受到情感的感染,从而达到加深理解道德观点和激发道德感目的。如在讲《大家的事情大家做》一课时,出示插图——集体集资共同修路的场景,使同学一目了然,并从中明白了:大家的事情大家做,大家受益的道理。
三、身临其境——体验情感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观点的要求下,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才能为他们所接受并逐步转化为个人的品德。如在讲《伸出爱的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残疾人,让他们到前边分别扮演盲人、聋哑人、上肢残缺人。使他们亲自感受到残疾人在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困难,需要同情和帮助。加深了对残疾人的了解,使学生真正体会内容。
四、引导体验——调解情感
一个人在一生中既有成功也有失败。一个人因为成功而高兴,因为失败而伤心是很自然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情感体验,培养自我调解情感的能力。联系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学习上取得成绩,不能骄傲,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以后如何,还取决于现在的努力。
五、运用知识——表达情感
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教学的要求之一。当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本课所学的道德知识以后,就要及时安排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道德知识去分析理解具体事例,深化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情感。
六、师生之间——交流情感
让同学上台为老师说句话。有的说:“老师您辛苦了!”有的说:“现在我们只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祖国练好过硬本领,将来报答您的恩德。”同学们纷纷发言,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说:“同学们,只要你们每个人都好好学习,健康成长,我再苦再累,心里高兴。”激发了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动机,使学生进一步热爱、尊敬人民教师。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2
一、注重学生情感,生成主观学习
作为一门德育教育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实现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对每一位思想品德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始终以真诚、友爱之心去关心、爱护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意见。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情感因素,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支撑点,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落脚点, 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育教学的全程优化。思想品德课要上好,就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不能上成说教课,而要投入丰富的情感, 把自己高尚的道德传导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学中受到切实的感染。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 才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成良好的心理成长,形成健康的人格, 培养起优良的思想品德。
二、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德育素材
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特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许多知识内容都融思想性、故事性、趣味性和传统美德于一体,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实践性和时代性,这就为我们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德育素材奠定了物质基础。初中生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是他们更喜欢以形象思维来思考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耳提面命的说教方式来渗透德育。我们要能结合学生的生活案例和知识背景来进行启发、 引导和渗透,这样才能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性,发挥了德育主渠道的作用。
我们打开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就会发现各个栏目都是结合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进行设计的,这里我们就选取《学会调控情绪》教学为例:初中生处于身心飞速发育的青春期,容易急躁和冲动,如果我们以宣讲和说教的方式,肯定不能获得学生的思想认同。所以我们可以结合小例子来进行引导。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都知道周瑜才华出众,机智过人。但是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终被诸葛亮气得他吐血而死。我们也经常见甲同学一时着急不注意踩到了乙同学的脚,乙同学可能就一时暴躁给甲一拳,这样就引发了恶性斗殴。而如果乙同学善于控制情绪,能以宽宏大量的态度原谅对方,那肯定就能握手言和成为朋友。这样以生动的例子就让同学们认识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可以双赢,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 就会冲动,造成不良后果。
三、教师以身作则,树立德育榜样
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一线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宣讲知识,更要能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为榜样,给同学们树立良好的德育标杆,这样才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以积极的精神状态和最佳的行为表现来面对学生,这样才能时时引导学生以良好的思想和行为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注重实践体验,完善德育体会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也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品德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我认为德育渗透也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认知和对学生感化上。 我们还要设置教学活动,让同学们通过实践体验,来完善德育体会,这样才能刻骨铭心,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比如我们学习《难报三春晖》 时,因为许多同学们都没有对父母表达过爱意,所以我们可以组织让同学们给父母洗脚的“回馈父母恩”做起,在现场《感恩的心》背景音乐下,让同学们通过切实的行动边帮父母洗脚边回忆父母的点滴恩情,许多同学眼睛湿润了……这样的活动可能不喧闹,但是已经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3
当代小学生责任意识淡化,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过重的压力以及自身的惰性等多种原因,导致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弱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崇尚个人自由,淡化个人责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强调自我实现,淡漠社会责任;注重个人享受,忽略奋斗意识。
那么,在具体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如何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责任品质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结合教材,注意德育渗透的自然性
教师在教学品德与社会时要结合其学科的特点,把德育教育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学科的综合性、生活性与德育教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达到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育的水乳交融。这样,德育教育就自然渗透于教育教学之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把握学科特点,注意德育渗透的生动性
生活性强是品德與社会学科的特点,只有渗透了德育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品德与社会学科“生活性”这一重要特点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德育渗透的生动性。例如:学习《贴春联》一课,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感受浓浓的春节气息,通过对家乡民间文化传统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德育内容要科学化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学科,学生年龄相对小,心理思维不成熟,向他们渗透德育教育易于接受。教师把德育内容蕴涵于知识内容之中,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年级的道德发展水平加以组织和安排德育内容,从而体现其内容的科学化。
四、加强德育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品德形成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品德从学生的生活中剥离出来作为一门知识去传授。品德与社会学科加强了德育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德育的实效性,把学生置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让问题在情境中提出,呈现了生活化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道德冲突,感悟道德选择,实现自我、主动的教育过程。
总之,德育教育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渗透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点滴积累,让学生从小事中悟出人生的大道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4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多个不同学科有机结合, 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 积极打造一个较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和校风, 采用多个课程联合教学的方式, 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从而陶冶学生的品质情操, 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身心。当前, 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其太过爱护, 导致小学生在学习时只要遇到一点困难, 就会产生许多暴躁、焦虑等情绪。因此,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结合该课程的特点, 以此引导学生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 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1]。例如, 小学生在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关于“换位思考”时, 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之间多沟通交流, 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关系, 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当人际相处出现问题和争吵时, 懂得有效把控自身的情绪, 通过对方角度来化解两人之间的矛盾, 从而促进小学生友好、宽容以及开阔胸襟等良好心理状况和道德品质, 为营造班级良好学习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二、根据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 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各学科教学的组成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素材, 其中教学素材是学科教学开展的首要前提。在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中, 大多数为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等内容。同时, 教学素材中还包括了自信自尊、善于与人沟通交流等内容, 这些教学内容和素材均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大的帮助, 能够促进小学生自信、乐观、谦让等良好品格的形成。所以教师在日常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该充分了解掌握教学内容, 多多收集相关教学素材, 明确品德与社会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分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另外, 教师可以寻找教学内容中的趣味点、创新点以及各种可以进行探讨和交流的点, 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判断能力和是非观, 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答案, 引导学生了解生活, 感受生活, 从而及时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和心理状况, 规范学生的行为,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生活与教学中,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都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作风, 为学生做示范,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人格特征。同时, 教师可以借助自己较好的品德培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教师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道德, 为学生积极传递大量的正能量, 促使学生学习良好品格和行为方式, 全面纠正自身的错误和缺点, 不断完善自己、改正自己, 以此推动学生养成正确的人格和行为习惯, 在榜样作用的引导下, 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身心,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能力和思考方式, 从而为小学生日后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高素质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2]。
四、采用互动教育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情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二者缺一不可, 因此,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应该对小学生道德情感的提升和形成给予一定的重视。在现代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人们生活压力不断增加, 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重, 大多数学生放学以后, 还需要应对各种不同学科的辅导, 并且家长与学生之间很少有时间可以进行情感互动, 加上学生对家里长辈的生活环境并不了解, 因此, 在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时,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家后与家长多多进行情感交流, 通过交流的形式了解家里长辈的生活情况和环境, 以此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思维[3]。例如, 教师在开展关于“家乡”的内容时, 可以在课程开始前, 指导学生与家长进行情感交流, 从中了解家里长辈的家乡环境等, 充分调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好奇心。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讨, 说说自己长辈家乡的特点和各种想法, 然后通过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情感的了解,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小学生的亲情等情感意识,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五、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质上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变得理论化和形象化, 因此, 在渗透过程中, 需要将品德与社会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教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 可将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融入进来, 使学生可以更容易更快速的了解掌握理论知识。例如, 当教师在进行关于“正直”的心理健康教育时, 可以带入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 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做到不偷不抢、不骗等等内容[4]。另外,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寻找教育中的趣味性, 培养小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例如, 教师可以给予小学生更多实践探究的时间和机会, 促使学生借助自身的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或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各个博物馆、文化馆等进行参观, 也可以去春游、郊游等等, 让学生独立发现解决问题。
六、结语
若想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道德品质, 其心理健康状况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需要通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来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以此促进小学生正确三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况, 教师也可以借助多种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进一步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预期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夏蕊.浅谈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 (文摘版) , (8) .
[2]许安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 (学法教法研究) , (30) .
[3]张延玲.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 2016 (3) .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5
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主要内容是:面向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可见,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处于首要地位,不论哪一学科的教学,除完成其本学科的知识传授外,还有一个共同的重要任务就是德育教育任务。如何寓德育教育于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是每一位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我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德育智育两手抓,教书育人两不误。坚持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一方面教好书,努力提高学科教学成绩;一方面育好人,培养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现就我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谈谈我的做法。
一、首先把爱生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但热爱学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有许多实际内容和具体行动。现在有的学生被称为“双差生”,就是学习成绩差,思想表现差。有不少学生成绩是很差的,但生源素质差,不是学生的错。我坚信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差的学生。由此,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寻找根源。有人说好学生好的根源是相同的,而每个差生就有每个差生的根源,只有找到每个人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为了能对症下药,找学生个别谈心,让他们讲出自己的想法。平时留心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作到对他们细微的个性差别也有深刻的了解。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动态、个人爱好等,做到心中有数。第二、培养信心。培养信心首先从信任开始,信任是最好的导师。许多差生的根源,就是缺少信任。他们往常所遭遇到的,除了批评、责备之外,还是责备、批评。久而久之,这种批评就成了暗示和诱导,促使他们自暴自弃,甚至走向违纪违法的道路。面对这种情况,只有信任才是最好的良药。其次,要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十几岁的孩子,都是可爱的,即便是真正的双差生,他们身上也有可爱的一面。作为教师,就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逐渐培养学生学好的信心。
第三、坚定信念,教育好一个学生,从来都不会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急躁、浮躁、急功近利,是教育的大忌。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既然立志终身从教,就要有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的坚定信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丰富的知识吸引人,以优异的品德引导人。坚持把学生的长进,视为自己最高的荣誉。把满腔爱心,奉献给每一位学生。
二、在教学内容中贯穿德育思想
思品这门学科本身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学习《世界文化之旅》一框时,我采用“上海世博会场馆”的视频资料导入新课,世博会是今年的一个热点,世博会能在中国上海隆重召开,充分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被国际社会所公认,通过实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爱国情感,为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而努力拼搏。
三、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内容
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贯穿德育内容,是一个新的课题。我的做法是: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好思想品德学科上来。例如,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兴趣教学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采用快乐的教学方法等。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做人要有理想。有理想,首先就要下苦功学习,一个只会吃喝玩乐的人,是没有理想的人。第三,就是针对学科教学的特征来渗透德育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等德育内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使他们结合学科学习,明白很多社会道理、做人道理。这比空洞的政治说教,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教育学生健康成长,更能起到成效。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四、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结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课的学习,向学生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
五、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未成年人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未成年人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篇6
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笔者认为,在思品课教学中也应该进行审美教育,它可以陶冶青少年的思想情感,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这样做的:
一、让学生在思品课教材中领略自然美。
思品课教材图文并茂,课文中的很多插图向学生展示了祖国大自然的美丽风光:那辽阔的原野,巍峨的山岳、葱郁的森林、碧绿的湖水、奔腾的江河、浩瀚的海洋各有其美的特色,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大自然的美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我爱祖国》一课,教师可向学生出示很多祖国山河壮丽的图画:有雄伟的万里长城,位于我国境内的世界最高峰----珠海朗玛峰、滚滚东去的长江、黄河,秀峰屹立的长江三峡„„看到这么多生动的画面,学生为祖国山河美丽、神州风光无限好而感到自豪,这时教师相机提问:我们的祖国美吗?美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我们要爱自己祖国。学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让学生在“明理”中感受到社会美。
思品课教材不少课文中叙述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社会生活的画卷。孕育了一定的生活哲理,使我们感受、领略到了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主要有:①人情美。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亲情,如《我上学了》、《老师您好》、《我爱爸爸妈妈》等课;②劳动美。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等课;③行为规范美。如《按时上学》、《学习礼貌用语》、《对人要用礼貌》、《保护环境卫生》等课文。
教学这类课文要求教师在讲清道理时,又要让学生深刻体验到社会生活是美好的。如在教《我爱帮助同学》一课,我着重让学生分析“我”和同学们之间的三次“笑”,第一、二次笑是“我”在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后,同学向“我”笑笑,我也向同学笑笑,这两种笑各是什么含义呢?同学向“我”笑笑,表示对我的感谢,也反映了困难被解决后的愉快心情,我向同学笑,表示不用感谢,在课堂上、“笑”传递了“我”和同学之间的友谊;第三次“笑”是全班同学向“我”笑,我也向大家“笑”,这种笑又是什么含义呢?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白了,大家的笑,反映了集体对“我”的表扬,“我”的笑表明这是“我”应该做的,大家在笑声中传达了集体中间学之间的情谊;最后,提问:从这里可看出一个集体中间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这样做好吗?为什么好呢?学生通过讨论懂得了集体中大家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这也是社会美的一种体现。
三、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鉴赏美的能力。
世界上任何事物并一定都是美的,只有加以鉴别才能分出美和丑。鉴赏美的能力是指对美的事物的鉴别与评价,它不仅表现在对自然美的鉴赏上,更重要的是要正确地鉴别与评价社会生活中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如在学习《保护环境卫生》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两组幻灯,一组是在大街上有人倒垃圾、吸烟、吐痰等现象;一组是是清晨环卫工人正在路灯下做清洁;然后教师提问:看了幻灯你觉得哪种行为是美的?为什么说他美呢?有的同学说,在大街上倒垃圾、抽烟、吐痰破坏了公共卫生,影响他人健康,又不文明;环卫工人干的活虽然脏些,但却美化了环境,减少了疾病的传播,因此这种行为美;再如学习《保护文物》一课时有同学问:有些文物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还要保护呢?这时教师要告诉学生:有些文物从外表看并不美,但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这就是文物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美,我们应该培养一定的鉴赏文物的能力。
四、让学生在行为实践中塑造美好的心灵。
人最好的东西是心灵美。思品课教学不但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和行为训练,更重要的是把所学到的道德知识内化到学生心灵中去,留下一个“烙颖,以指导自已的行为。如在学习了《尊敬老人》一课,教师召开了“做一个尊敬老人的好孩子”的主题班会,着重让学生谈谈:爷爷、奶奶每天为我们干了些什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来尊敬他们呢?两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得到了深化,为塑造美好的心灵,达到知行统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引导孩子欣赏自然美”"引导孩子欣赏自然美许多事实证明,孩子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不一定就能发现、感受和欣赏自然美,如何给孩子一把发现自然美的钥匙呢?
1.从观察、领略自然物外部特征的美入手,努力攫取自然美的信息。
自然界的色彩美和形态美极为丰富,同时,它们又是变化多奇、生气贯注的。“林无静树,川无停流”。整个自然风景都在不停地运动者,而风景中富有动态的形象是最有吸引力的。寥廓自然,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其形态、其色彩,无不处于无穷变幻之中,孩子如能在家长的指点下发现这些令人神往的变幻,无疑会激起奇思通想,浓化自己热爱大自然的优美情趣。
拨动孩子感受自然美的心弦,逐步达到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2.自然景物是客观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的;但它作为人的审美对象时,人们总是怀着一定的情感态度来欣赏它。审美经验告诉我们,赏景中情景交融的出现,每每有一定的条件。首先,在观景时,要缓步慢游,凝神静观。第二,要掌握“远望近看”的欣赏方法,既注意从远处欣赏风景的整体美,又不忽视细微之处的精华,这样才有可能有感于心而发为情。第三,要不断变化欣赏视角。第四,要注意时间、氛围的变化对欣赏过程的影响,自然景色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中会展现出不同的风貌,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第五,我们还要启发和引导孩子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以这样说.许多自然物之所以美,正是由于人仍以自然物的形象特征为依据,突破时空限制,进行联想和想象的结果。
3.给孩子以知识的陶冶,努力提高审美感受力。
首先,要鼓励和指导孩子尽量多读一些描写和赞美大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孩子阅读并熟记这些作品,就会大大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力,使他们的美感得到升华,其次,为了帮助孩子欣赏自然美,实现自然美的美育功能,我们还不能忽视地理、历史知识的作用。,我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开展德育活动,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7
一、适应时代要求, 素质教育需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的素质、素养对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我们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成为思想健康的社会人, 因而在当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活动中, 德育教育显得异常重要。作为初中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初中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我们的体育教育不仅担负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任务, 还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思想健康作为教学的一个突出重点。一方面, 初中生对外界的诱惑抵抗力不足, 免疫力不够。所以, 我们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是非观、价值观, 让其有足够的是非判断力去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因此, 我们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不仅要身体力行, 还要有意识、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有策略地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德育教育, 让学生不仅身体健康, 还要思想健康。另一方面,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 他们向往独立, 但很大程度上仍存在着依赖倾向;有自觉、自发努力的激情, 但是又有着幼稚性、情绪化、冲动化的个性需求。而我们的素质教育就需要我们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人才。因此, 我们对这些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的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势在必行的。
二、适时有效推进, 潜移默化熏陶
初中生在个性上仍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因此, 我们的体育教学中要适当选择教学体育教学内容, 在活动中培养、推进他们这些好品质的发展, 时刻注意纠正他们自我为中心、懒惰、自私等不良习惯和心态。在整个体育教学的教学活动和环节中都要有效推进品德教育的渗透。如上课要求学生迅速整队集合, 做到“快、静、齐”, 对那些行动迟缓、态度慵懒甚至说笑打闹的学生和现象要及时指出并纠正, 让他们明白体育课的纪律要求, 潜移默化地渗透课堂礼仪、组织纪律、思想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在进行体育活动的准备阶段, 严格组织纪律性, 如学生跑动中队形的保持, 跑动或基本活动的投入与坚持等等;我们要适时鼓励和要求, 培养学生的班级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而在体育教学的主体部分, 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时, 要先做准确到位的示范, 让体育能力强、接受效果好的同学做榜样, 注意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和心理, 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奋斗的精神和团队、互助、友爱的意识, 让学生们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感受到团结的力量, 集体的力量, 互相合作的魅力。对跳跃、攀爬、低单杠等容易产生畏难、惧怕心理的项目, 我们更要以鼓励为主, 充分显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鼓励和关怀,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再如, 在长跑项目训练, 初中生本身就不善于吃苦, 而这项运动需要耐力、恒心和吃苦精神。我在平时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的耐力和持久性的品质和能力的培养, 因而在我校举行的冬季长跑活动中, 我所任教的几个班级学生的个人成绩和班级整体成绩都比较理想。体育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中, 不是一打铃学生就自动散去, 我们要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小结, 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对他们寄予中肯的评价, 对训练、活动中表现好的寄予表扬, 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 并进行批评纠正, 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思想觉悟。
三、激发自我认识, 因材施教渗透
体育课最能看出一个学生的品质与素养。那些在体育活动中一丝不苟的学生, 在学习上、在为人处世上也是严谨而认真的。相反, 那些对自己要求不严、好出风头的学生, 往往人际关系、个人素养也应是有待提高的。对于比较腼腆的女生, 我们在教学中多鼓励、少批评;想方设法让她们克服畏难情绪, 害羞心理, 并在体育活动大胆放手, 鼓励她们努力尝试, 让她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对极个别行为懒散的男生和性格怪异的学生, 我们不能武断批评, 要了解学生的情况, 包括文化科学习情况, 家庭情况等。采用个别谈话, 通过朋友式的交谈, 化解他们的心理问题, 鼓励他们积极投入集体活动中, 通过自己的努力, 让别人欣赏自己。在上室内课时, 运用多媒体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教育, 如李小龙的传奇人生、美国现任黑人总统奥巴马的奋斗史等等。让他们明白, 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和人生境界, 才能让别人刮目相看, 获得成功。我们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可以通过集体的力量, 改变个体;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 带动大家;也可以在分组、分层教学中,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呵护, 让她们自我意识到顽强坚韧品质的重要, 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8
关键词:教育氛围;心理教育
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对于外在世界的认识较少,处于道德品质的塑造阶段。而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科的教育价值,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提供足够的重视,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笔者依据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实际教学经验,对德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的渗透进行简略探究。
一、营造教学氛围,促进师生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为学生营造师生间良好的关系,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为学生营造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与教师形成朋友般的关系,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要做到师生间的有效交流,构建和谐氛围,首先教师要做到充分了解学生。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体会到学生的感受,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师生间具有差距的原因,从而做到“对症下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减少师生间的距离。真正使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育,为德育的实施提供条件。其次,教师要充分接纳学生。教师要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无论学生存在怎样的不良举止,教师都应当对其进行耐心教育,不能排斥与拒绝学生,任其自由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承认以及尊重他人的权力,以饱满的热情帮助学生健康发展。
二、把握心理教育内涵,进行有效渗透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材的编制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使理论的教学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使学生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炼成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教学中德育的切入点,将心理健康的知识进行渗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学会感恩、乐于交往、保持平常心等,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例如,在教学《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校园的优美风景以及整洁的环境,让学生感受校园的美好。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设问:“我们学习的环境好不好?那么,是谁为我们提供了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呢?”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之后教师让学生观察学校里的工作人员在平常是怎样进行工作的,并对其进行调查,使学生在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中感受到工作人员的辛苦,认识到我们生活的优美环境来之不易,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懂得感恩。
三、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内容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的内化,使思品教育转化成学生的实践。使学生在具体的体验中升华情感、内化道德体验,使学生的道德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情感,并将其付诸于实践。例如,在教学《学会做好事》时,教师在教学的一开始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他人做好事的一些片段,有的人扶老奶奶过马路,有的人捡起路边的垃圾,有的人帮助社区老人捏肩膀、打扫卫生,有的人陪老奶奶锻炼身体……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中,让学生走进社区,帮助独居老人打扫卫生、捏捏肩膀,并帮助他们正确锻炼。小学生虽然付出了辛苦,但是受到了老爷爷、老奶奶热切的接待,感受到了丰厚的“回报”,小学生意识到做好事可以得到心里的温暖,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爱意,从而在生活中自主做好事,为美好社会的建立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亲身感受道德品质的外化,能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将头脑中的想法以及获取的知识在现实中进行展现。在获取一定的精神回报后,能促使学生将头脑中的观念外化为切身的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精神境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公民。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第一阵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對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付诸于实践,使其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品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德育与心育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晓东.德育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的创新运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8).
[2]谢永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5(11).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9
《规则有什么用》教学案例
史春玲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德育渗透教案 《规则有什么用》教学案例 德育渗透目标:
《规则有什么作用》是人教课标版思品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二课。该组内容主要围绕规则
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为安全和学习的保障来编排的。针对三年级儿童的特点,侧重从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入手,让学生在体验,观察和对比中认识规则的意义,领
会规则的重要性,树立规则的意识,提高他们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初步体验规则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与儿童生活相关的规则。
2感受和了解规则在集体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3、熟悉学校规则,并能对制订这些规则的意义进行评价、认识。
4、结合活动制定规则,体验规则在活动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学生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活动中的规则意识不强,有的就连课堂纪律也不能很好的遵守,没有排队打饭的意识,只有靠学校的强化管理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从制度管理来规范学生的
行为,但效果不够好,效益是短期的。通过学习《规则在哪里》这一课的基础上学生 已经对规则有了初步的认识,体会到了规则处处都在,同时对规则的作用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教学重点:
通过对活动的参与和评论,进一步的体会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
领会规则的作用,进一步树立规则的意识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的遵守各种规则,让 各项活动开展得井然有序。媒体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规则在哪里这一课,现在你们知道什么是规则呢?他 又在哪里呢?
2、请看游戏:丢手绢(课件展示)1出示课件。
2观看后,说一说游戏中的规则是什么? 3让学生说说活动的规则有没有作用?
3、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规则的作用 二.新授
(一)想一想:当要举行一项活动,或做其它的事情时,如果没有规则行吗?(学生讨论)
(二)活动
活动一:让学生交作业(不定规则)
活动二:让学生上交作业(老师宣布交作业时的规则)
其规则是:每组最后一个同学传递给前一位同学,依次传递,直到传递到第一排的同学为止,最后交给老师,中途不离开座位。
(三)比一比,说一说。
1.以上两组活动,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好? 2.你对两次活动的感受分别是什么?
(四)议一议
规则有什么作用,没有规则能行吗?
(作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序,不乱,能确保安全,保护公共财产等)
(五)课件展示教材48页的插图 1.说说图(一、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说说那两个同学的想法有没有道理?
3.假如没有规则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自由发言)4.看看图(三、四)
说说这幅图上的小朋友的做法对还是不对? 会发生怎样的事情? 三.全课总结:
1、让学生谈谈有规则和没有规则的体会。
2、强调规则的重要作用:(没有规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很乱,也很危险,什么事都不会成功,所以规则对我们十分重要)四.作业布置:
1、说说你的父母为了你的学习,你的安全给你定了哪些规则? 2、试着给教材49页的规则分类
五、拓展延伸
调查校园中有哪些规则和规则对我们有哪些作用,并把调查结果写下来。
教学设计
《我生活的社区》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的调查活动和实际生活体会,了解城市型社区和乡村型社区的不同特色以及社区里的设施和机构。知道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2、体验社区里的公用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要爱护社区公共设施。
3、初步了解社区的一些机构,以及村镇、街道干部为搞好社区建设所做的努力,懂得要尊重他们。
4、了解社区的发展,感受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要热爱自己的社区,并且能够主动的保护社区的设施。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知道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2、初步了解社区的一些机构,以及村镇、街道干部为搞好社区建设所做的努力,懂得要尊重他们。
教学用具:
1、教学课件
2、收集有关社区知识的资料。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观察生活的社区有哪些公用设施,新增添了哪些设施?、教学课件:自制光盘
教学设计:
我生活的社区 城市社区的生活
了解社区的变化
农村社区的生活
热爱自己的社区
为社区提合理化建议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教师: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两个同学。大家想认识他们吗?
二、新授。
1、课件演示。学生认识、了解小男孩的生活区域。(城市社区的生活)
2、课件演示。学生认识、了解小男孩的生活区域。(农村社区的生活)
3、小组讨论:
A、看看、说说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有什么相同之处,各自又有什么特点。
B、我们生活的社区里的人们一天的生活是怎样的?
C、我们生活的社区属于什么类型。
4、小组汇报、展示结果。
5、教师评价,补充相关资料
6、画一画社区的场景。(选自己熟悉的、喜欢的社区一角、一个景点画下来)
7、介绍自己的作品以及在这儿发生的趣事。
8、在课下老师布置了,观察你所生活的社区有哪些公用设施,新增添了哪些设施?请大家来汇报调查结果。
9、(1)、汇报自己生活的社区有哪些公用设施?说说它们的作用。
(2)、讨论:我们的学校有哪些公用设施?还需要增加什么公用设施?
三、认识一些公用设施。
1、小组合作:看图片讨论这些公用设施名称和作用。
2、辨析讨论:应怎样爱护公用设施?
3、说说有哪些不爱护公用设施的行为?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四、课外延伸:
1、小组合作:从“写标语,做公益广告,画宣传画„„”等方面出点子来倡议大家爱护公用设施。
2、说说你看到的社区的变迁、变化。
五、小结: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区中,社区就是我们的家,近年来,党和政府为社区办了许多实事,无论何时你走进社区,都会时时感到屡屡温暖涌进我们每个人的心房,让我们感到春的温暖。
六、作业。(社区小考察)
七、板书设计:
第三课 我生活的社区 社区里的生活
社区的公共设施
社区是我的家、我爱社区 社区的变迁
德育渗透课例
《我生活的社区》教案
品德教学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篇10
思想教育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适应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的成长的要求的一门 内涵丰富的综合性的新兴学科,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推 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道德教育是思想教育课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思想教育课对道德的研究与伦理学对 道德的研究相比,在深度上是有区别的。
如何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造就一大批德、智、体、音、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乃是思品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如何保证思品教学效果,真正使学生获得政治上的责任感、集体的荣誉感、民族的自豪感、无私的正义感、追求真理的理智感和圣洁的美感,这就需要教育者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情感教育是提高思品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主要方法有:
一、故事触情----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以故事为主,很适宜采用讲故事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也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做好准备,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认识。如学《惜时如金》一文,使学生明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自小学习好的主要原因,乃是他爱惜时间、刻苦学习,从而激发起他们从小要惜时如金,发奋学习的思想感情。
二、设“画”诱情----俗话说:“触景生情”,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需要,教师要合理地运用幻灯、挂图,加以生动的描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如教《爱惜粮食》这课,我绘制了一组以粮食生产过程为主线的图画,让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的描述,使学生很快被带进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境。在看、听的过程中明白了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三、歌唱促情----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进音乐,把思想品德教学
与音乐合理的联系起来,能加深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了《做爸爸妈妈的好孩子》这一课,让学生唱《我的好妈妈》,使学生明白妈妈为我们日夜操劳的艰辛,我们应该怎祥孝敬母亲,怎样做个好孩子的道理。又如学习《珍惜时间》一课,让学生唱《明天歌》,使他们在歌声中领悟到时间是宝贵的,明白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自觉做到今天事今天毕,刻苦用功,惜时如金。这样,既加深广对课又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11
1、寓情于教,以身作则,以情感人,才能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如,做游戏时需要对输者进行一点象征性的惩罚,但往往有的学生输了又不认罚,推推托托,影响了游戏效果。有一次,我在参加游戏时,碰巧输了,从学生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他们心里暗暗在想这下就看老师是否愿意受罚了。当时我意识到老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性,马上认真地受罚,在大家围成的圆圈内学矮人走路走了两圈。全班学生都笑了。以后碰到这类事,学生都会二话没说地受罚,提高了游戏效果。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2、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如,通过投掷垒球、实心球、角力、攀爬、武术等教学对学生进行保卫祖国的教育;在技巧、单杠、支撑、跳跃等教学中培养学生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品质。针对学生不愿意练习长跑的思想,在练习长跑前,给学生讲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以惊人的速度抢夺沪定桥的故事,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
3、因势利导,往往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贻误时机可能失去教育的针对性。如,在教学支撑跳跃项目时,往往有许多女学生会表现出畏惧心理,这时教师应及时加强保护措施,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加以教育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做动作,一旦出现转机,应及时加以表扬,并让他们重复练习,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增强学习信心。
4、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教育。小学生活泼好动,教学中要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有趣的练习进行教育,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对低年级学生,教师的语言更要具体形象。如通过讲述革命领袖锻炼身体的故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锻炼。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往往会连续犯各种错误,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满腔热忱,循循善诱。小学生兴趣广泛,好胜心强,要注意加以引导,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以正面教育为主,少批评,多表扬。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12
一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不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做到允许学生来动摇自己的“权威”。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 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爱, 并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 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 得到美的享受。让学生对你有亲近感, 体验到活动是有趣的, 受教育是快乐的, 发展是愉快的, 从而逐步形成主动参与、敢于争辩的氛围, 让潜能得到发展, 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二二、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触动学生心灵
在《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处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只要对思想品德新课程内容加以梳理, 即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中的《珍爱生命》一课, 我们可以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 感受生命的精彩, 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走近中学》一课, 让学生们认识到怎么才能使我们新建立的班集体更加有凝聚力, 同学之间怎么相处等等;《自强不息》一课, 同学们能领略到自信者的风采和自卑给人带来哪些影响, 从而在生活中超越自负、告别自卑, 走向自信……再如初二思想品德中的亲子关系、同学友情、师生结伴同行、诚信等;初三教材中的正确对待学习压力、我的责任等, 其中也不乏正确看待自己、锻炼心理品质、善于调节情绪、磨砺坚强意志、能够承受挫折、勇于开拓进取、塑造良好性格、陶冶高雅情趣、培养爱国情操、增强自律能力等与中学生心理密切相关的内容。
三三、满足学生成才需求, 加强学生心理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 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思品教学中要根据本学科内容特点, 改进教学的策略方法, 使学生愉快地、兴趣盎然地学习。成功和失败不仅是反映学习成果的信息, 而且还可能对后续学习的动机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板演练习等方式, 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因人而异地提出不同要求,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失败, 进而不断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在学生有了比较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他们大胆发言, 把预习或思考后得到的知识和方法充分体现出来。对能够给出正确结果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 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通过思考但解答中有不足的学生, 先肯定他们解答中的正确之处, 然后用鼓励性的语言“你可以从某某方向来继续考虑”、“请你再……, 你会想出来的”等;对于学生中新颖、简捷的解答, 可以用“你的解答很棒”、“老师还没有想到这种方法”等语言来激励, 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
四四、转变教学方式, 增强学生培育健康心理的自觉性
在《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还必须改变旧有的教育教学方式, 采用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 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内容的新异性、悬疑性、差异性、不确定性, 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好奇心。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学会交往》的教学设计, 就完全可以采用合作、探究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 自觉发现友谊的重要、获得友谊的方法, 自觉懂得待人接物要平等、尊重、真诚, 要理解, 要宽容。学生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 必将在合作探究过程中, 更注重自己的言行, 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行动中实践了教学内容。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掌握了交友的技巧, 更为重要的是, 还使学生实践了交友的过程, 协调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五五、化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困扰, 适时对学习困难生给予个别帮助
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紧张、懒散、分心、烦躁、厌倦等情绪, 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调适、疏导, 并随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使学生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 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个别教育, 帮助其改进作业方法, 提高学习技能、保持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生物学科有青春期教育的知识点, 但教学中一闪而过甚至忽略不教或让学生自己阅读, 结果, 学生不能从正规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和正确健康的性心理知识, 不能正确抑制性冲动, 就容易发生问题, 阻碍身心发展。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青春期发育特点的同时,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战胜性冲动。破除学生在性问题上的神秘感, 改变对性的无知与困惑, 形成健康的性心理。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13
迎河中心校
刘
明
语文阅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尚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往往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如果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空洞的言行说教,不仅没法起到道德洗礼、价值观培育的作用,还会遭到学生的排斥,导致他们不喜欢语文课。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因此,语文老师必须了解学情,根据孩子特点,结合课文内容,选择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灵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润物无声般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我在这些方面作了一点有益的尝试。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在氛围中感知价值观取向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创设情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在进行新课时,根据课文情境,运用抒情的语言、直观的图画、加上应情应景的音乐的渲染,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当教师成功地激起学生内心世界强烈的反响和共鸣时,学生便能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像喜亦喜,像忧亦忧,在心灵上产生共振,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在情操上得到陶冶,从而使学生在愉悦中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升华美的品德,形成完美人格。此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达到了潜移默化,无痕育人的教育效果。
例如学习《大江保卫战》一课,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98年抗洪抢险的短片,长江决堤,滔滔洪水吞噬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危急关头,人民子弟兵奋战在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坚固的钢铁长城,保住了大提。学生耳闻目睹了那“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的惊心动魄场面,震撼之余,悠扬的旋律响起,“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回。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望穿天涯不知战友何时回……”当看到孩子们眼眶湿润,甚至溅起泪花时,我相信他们感受到了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理解了忠诚和责任。此时我将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静思默想地涵泳课文,平心静气地与子弟兵进行心灵地对话。教师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播,让学生深化认识,再次接受灵魂的洗礼。
学习《军神》,我通过多媒体播放刘伯承做手术时的片段,学生全都看得目不转睛,仿佛身在手术室,为他紧张,为他担心,又为他赞叹,被他折服。不待教师多讲,再读课文,他们已经多了一份深情和力量,他们懂得了坚忍。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通过展示图片,学生可以直观感受那仿佛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石梯,感受到武夷第一险峰带来的震撼。学习《母亲的恩情》时,我通过PPT打出一张图片,配上抒情的音乐,为孩子们讲述了汶川大地震时,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搭建起生命的空间,而自己却付出生命的故事,孩子们深受感染。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展示图片、播放音乐、PPT课件、视频影像等多种方式,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带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紧贴到课文主人公的身上,与他(她)同呼吸、共命运,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来感知课文所描述的美好价值观取向。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断言,学生经过长期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中感到不良的、丑陋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由此看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比单纯的要爱国、要负责任、要坚强的说教好得多。
二、课本剧改编,入情入境地体验人物品质
四年级下学期,我们年级举办了课本剧改编大赛。为了编好演好课本剧,孩子们反复读课文,品析人物形象,进行角色分工后,将自己带入角色中,反复排练文中的故事。这时,学生们既是导演、编剧、演员,又是观众,还是喜剧评论家。在多重角色的碰撞中,他们三顾茅庐,求贤若渴(《三顾茅庐》);他们更加钦佩“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于公心的祁黄羊(《祁黄羊》);他们化身公仪休,拒收礼物,体会到了清正廉明的政治情怀(《公仪休拒收礼物》);他们抱起了自己心中力大无穷却瘦弱轻盈的母亲,懂得了母亲对儿女的情深似海,义重如山(《第一次抱母亲》)……课本剧改编大赛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入情入境地课本剧表演活动,他们既真切感知了人物的可贵品质,又受到一场真善美的灵魂洗礼。
这种比赛效果不错,每学期举行的次数却有限。但是稍加转变,这种非常态化举行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就可以变成常态化的课堂行为。比如为学生戴上头饰,变身文中主人公,分角色朗读课文,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品德。比如学习《会走路的树》,就在课堂上进行了分角色表演体验,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鸟,充分信任小树,在他的角上停留歇息,而小树热情友善,带小鸟见到了很多新鲜的事物,他们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朋友。在表演中孩子们体会到了信任创造的美好境界。我还经常在课堂上穿插小记者的采访活动,让同学都可以扮演小记者提出问题。“假如你面临桑兰那样的遭遇,你能像她一样“微笑着承受一切”吗?。(《微笑着承受一切》)”“这位游客,你为什么要和这两棵樟树合影呢?”“我觉得这两颗樟树是宋庆龄的象征,它们和宋庆龄一样充满浩然正气。”“看到这两棵树,就想起和它们一样品质高洁的宋庆龄奶奶”……
三、在课文的“留白处”,寻求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长点。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涵盖很多的知识点,如果将这些凌乱的点一一呈现,让学生读、背,就走入了传统教育填鸭灌输的老路,导致学生不走心的死记硬背,非常不可取。这时如果我们抓住语文中的“留白处”,引领学生走进其中探索一番,往往有意外的收获。比如学习《钱学森》一文,读完课文,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假如你是钱学森,站在回国航船的甲板上,你的心情如何?你最想为祖国做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钱学森报国心切的心情,进而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另外课文一带而过,写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此处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前文,当时我们的祖国贫困落后,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引导学生思考钱学森是怎样突破重重困难,为祖国科研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动手填补文章的留白:当盛夏酷暑时,钱学森_________;当寒冬腊月时,钱学森_________;当缺乏设备时,钱学森_________;当遇到技术难题时,钱学森_________;当_________,钱学森_________……终于,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填补文章的空白,学生已经能感受到的钱学森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满腔报国热情。
四、走出课堂,挖掘课外资源
美国教育家华特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张孝纯老师在《“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中指出:要以语文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生活中处处是资源,时时可以学语文。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寿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豆腐的发源地,楚国、蔡国、淮南国、三国袁绍均在此建都,所以有“四朝古都”之美誉。厚重的文化底蕴赋予了寿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境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拥有全国保持最完整的古城墙,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我曾组织班级学生游览八公山,登上山顶,眺望漫山遍野的苍松翠柏,重温“淝水之战”的激烈场景,体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故事的内涵。我让他们回去写一篇日记,不限篇幅,谈谈参观的感受。通过学生的一篇篇日记可以看出,挖掘本土资源,也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安丰塘的雄伟气魄,瓦埠湖的清幽静谧,四城门的美丽传说,奎星楼的文化积淀,春到八公山、秋菊竞绽放,每一处历史文化景点,自然界的每一次变化都是一场审美的旅程,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价值观教育的丰富资源,都蕴藏着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契机。在大语文观思想引领下,进行实地的考察参观,会使学生受到身临其境的历史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审美情操。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14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可以让我们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大家往往只注重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学与训练,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然而,随着信息术的迅速发展,由此带来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必要基础。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从教师自身出发,提高德育渗透意识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老师在学生们的心目中是神圣和完美的,他们会时刻关注着教师的一言一行,并进行学习和模仿。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自己的形象,翘着二郎腿的坐姿、摆放得乱七八糟的桌面、不规范的演示操作等坏习惯,都会被学生看在眼中,进而让学生形成不良习惯。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如: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整齐摆放电脑桌上的物品,教学演示时保持亲切的微笑,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多用“请”、“谢谢”、“了不起”,“有进步”等文明语、鼓励语,来体现语言的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这样,在老师的引导示范作用下,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潜移默化中,就会慢慢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提高个人修养。
二、注重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德育教育的关键,它能让人终身受益,而中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常规,教育学生要遵守机房各项规章制度,爱护计算机设备,保持电脑室的卫生整洁,维护公共秩序等,帮助学生养成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我们要常抓课堂常规,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1、爱护公物的良好行为习惯
计算机是由一组精密的电子产品组成,是一种贵重的教学设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教育学生认真、负责地管理好自己使用的电脑及相关设备,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操作,课堂上不随意开、关机,带电移动显示器,敲打鼠标、键盘,在教室内喝水要注意不能将水洒在设备上,下课后不强行关机或直接关闭插座的电源开关进行关机,要摆好键盘和凳子,培养学生珍惜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社会品德行为习惯。
2、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 为保证机器设备的安全,要求学生们在进入电脑室时要安静、有序,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后,不在教室内喧哗、打闹,特别是几人合用电脑时不得争抢使用。下课时也要安静、有序地离开,不能争先恐后的跑出电脑室,培养学生在公共场合自觉遵守秩序的良好社会公德行为习惯。
3、爱护公共环境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电脑室的卫生要求是很高的,最忌尘土。因此,要求学生每次进入电脑室时要穿上防尘鞋套,不能随便扔垃圾纸屑,带零食、吃零食,更不能趁人不注意把垃圾塞到边缝里藏起来,下课时自觉清理自己周围的垃圾纸屑,养成不随手乱扔垃圾、自觉爱护公共环境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4、文明负责的良好信息素养习惯
电脑室的电脑是属于公共电脑,会保存有其他班级的学生制作、收集的资料,这样就要求每一位学生要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不乱移动、乱修改、乱删除他人的文件,自己的文件要分门别类地保存在除系统盘及桌面的文件夹中,不无故乱建、乱发电子邮件及虚假的信息,养成良好文明负责使用电脑的行为习惯。
5、尊重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人发言时,要求其他学生停止正在进行的操作,认真倾听、不打断、抢答他人的发言,有异议举手示意,培养他们尊重他人的同时,提升自己道德修养。
6、帮助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由于学生的家庭环境、开始接触电脑的时间不同,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能力也不同,我们在开展分层教学中,对于操作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成为小老师,主动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在提高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获得快乐,得到同学的认可,培养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
三、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
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思想教育的载体。在教学中要有效的实施德育教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德育内容,抓住结合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教育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中。如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从电脑中的主要软、硬件像 CPU、硬盘、操作系统等,都是外国人开发、制造的,让学生看到差距,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在讲到计算机病毒时,通过讲解病毒的危害时,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窃取个人的资料信息、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的崩溃,导致网络瘫痪等。所以,设计、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同时做好防范工作,如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查杀病毒、备份资料等,养成安全意识;在进行作品创作时,鼓励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形成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的氛围,学生们在感受到了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形成协作精神。
四、加强上网引导,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由于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掺杂了许多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好奇心强、自制能力差、辨别是非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危害非常大,很容易受其影响。因此,该如何防止学生受不良信息的侵害,形成健康的信息意识呢?
我觉得可以通过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如网络安全讲座、让学生设计制作网络安全小画报等,讲解、讨论一些沉迷于网络而酿成悲剧的案例等负面的事实报道,引导他们正确、全面的认识网络,让学生明白到网络对人既有正面影响,也会产生负面的危害:久坐电脑面前,身体受到电脑的辐射,使眼睛视力下降,也易使脊椎变形等,形成各种疾病,还会产生诸如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不仅挤占锻炼身体的时间,还挤占了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减少了与他人的沟通,不利于练就健康的体魄和提高社会实践的能力,教育学生为了身心健康,做到学会自制,不沉溺网络,多参加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通过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站、传授学生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如:不要随意透露个人或家庭的真实信息,不要轻易相信传言,不要与网上认识的朋友去会面,不能发布他人的隐私,遇到无聊、不健康的信息马上离开等,提高他们对有害信息的识别能力、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学会自我保护,并教会他们运用网络搜索信息、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生活,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树立起健康的信息意识,才能让学生们真正做到遵守网络规则、网络道德,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推荐阅读:
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08-08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08-20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品德教育10-18
物理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11-03
品德教育体育教学渗透05-26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计划07-03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07-03
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06-25
品德与社会教学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