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2024-11-03

物理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通用12篇)

物理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篇1

物理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按照这一精神,我们应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积极探索把品德教育贯穿于物理教学之中的途径与方法。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在物理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掌握好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总结自己十几年来从事物理教学的经验和体会。我认为应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在物理学史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要善于发掘有关内容不适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在物理教学内容中,适当地、有选择地引入我国古代物理学发展史和现代我国物理学家(包括外籍华人)的成就是非常必要的。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史上有过光辉灿烂的篇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我国物理学史上一些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插入教学内容。(1)如:在讲力学时,不妨先给学生讲一下公元前四世纪的《墨经》记载的关于小孔成像、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成像的观察研究事实。这样,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激励他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作贡献。

(1)当教学进行到“机械运动”这部分知识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体育大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如:在1993年第25界奥运会女子游泳比赛中,我国获金牌选手杨文意在女子50米自由泳以24秒79的成绩创造了世界纪录等。以激发学生感于拼搏、为国争光的热情,使他们为我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而感到骄傲。

(2)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到《物体的浮与沉》、《杠杆的平衡条件》、《多彩的光》这几部分知识时,可向学生讲述我国古代人民对物理现象的研究及其成就和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巨大贡献。如:教学到《多彩的光》时,告诉学生早在二千三百多年前,我国的墨家学派的学者们写成的《墨经》里就系统地述论了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球面镜成像的实验等等。《墨经》里的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用以激发学生接受我国几千年的光辉的文化和巨大的科技成就,以及对世界科技作贡献的热情。

在教学《杠杆的平衡条件》这部分知识时,也可向学生讲述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和应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就已经十分繁盛,而且留下许多创造发明,对后世的科学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由墨家学派的学者们创作的《墨经》,其中有两条专门记载杠杆原理的。一条说:“衡木,加重焉而不饶,极胜重也;右校交绳,五加焉而绕,极不胜重也。”意思说:在杠杆的一端加上重物而不致发生偏转,那一定是预先固定有石块的一端的转矩,足以胜任重物一端的转矩。如果此时把支点移近“极”端,即不必另加重物也可以使杠杆偏转,这时,“极”的转矩不能胜任重的转矩。

另一条是专门从杠杆原理讨论天平与杆秤的。条文是这样说的:“衡木,加

重于其一旁,必捶一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一标权也”。这段文字上半段是说天平的。意思是:天平横梁的一臂加重物,另一臂必须加砝码,两者必须相等重量,才能平衡。下半段说杠杆的。意思说,杠杆的提纽到重物的一臂比较短,提纽到秤锤的一臂比较长,如果两边等重,锤一边必下落。为什么呢?应为秤锤对“标”一边作用大了。这样的记载,在世界物理学史上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还有我国古代对杠杆也有许多精巧的应用:古书《天工一物》中就有记载:大约三千年前就有用来捣谷的舂,用来在井中汲水的枯槔,做得比较精确的天平和杠杆等,1981年在长沙发掘出土的一架战国时代的天平和砝码,做得相当精细,与现在用来称量的实验室天平差不多。由此可见,我国人民在很早就开始对杠杆和天平等进行研究了,而且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师发掘这些内容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祖国繁荣昌盛而更加努力学习,并把自己锻炼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有用人才。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即在学习物理知识以增强智力,又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也让他们的思想品德得到发展,教学中要着重抓好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态度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要做好此项工作,就得注意方法,就得善于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介绍有关我国人民对物理学的贡献时,要把历史和奉献精神与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受物理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科学的发明创造及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学习科学家们热爱祖国,为中华的繁荣而辛勤劳动的精神,对青年一代提出殷切的期望,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让学生初步树立起为富民强国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还要联系实际,结合教材内容,从物理科学不断变革、发展的历史和中外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奉献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实验和观察、作业、制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正确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分析物理过程,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此我们不能单纯地上物理课,要善于引导,当把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其发展智力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相应的发展,为将来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合格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实验教学、课外物理兴趣小组活动,甚至是学习环境中,都可以进行德育。如实验课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物理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观念、集体现念、道德品质,增强独立工作的能力,还有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教学态度、对待事业的感情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进行教学时,不论是讲新课还是复习课,分析实验还是讲解习题,都要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讲到祖国的成就先要有自豪感,处处表现出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的强烈爱国热情。课堂讲授,实验操作时的科学态度,负责精神都是无声的教育,只有教师自己言行一致,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综上所述,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让学生发展智力,同时要不断发掘有关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并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把它们与课文有机揉合在一起进行教育,让学生思想品德方面也得到相应发展。教师只有善于发掘有关内容,正确引导,才能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健康成长。

物理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篇2

1、体育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相关性

体育教学不但能够锻炼与增强学生体质, 还能够有效开发学生智力, 加快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体育教学是给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途径, 其体育课堂不但能够教授体育知识, 而且也是塑造德育的殿堂, 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为对于体育课, 相比于其余课程, 学生们的兴致更高, 凭借学生们的团体合作, 组织集体运动, 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 让学生掌握好团队精神和个人主义的相关性, 从而养成学会合作、团结、不搞个人主义等良好的思想品质。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思想品德教育能够保证体育教育的良好发展。当学生们具备优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意识, 有着较好的纪律与法制观念, 拥有顽强意志时, 在参加体育团体项目比赛时, 能够更好地学会合作, 从而赢得比赛。

2、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需遵循的准则

2.1、坚持主体性

于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师有着独一无二的主导作用, 只有教育内容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时, 他们才会主动接受并参与其中, 才能让教育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因此必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 才能实现最佳思想品德教育目标。

2.2、坚持整体性

于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注意的是, 教育对象是所有学生, 必须将学生和思想品德教育所含内容联系起来, 才能保障学生的德育素质整体发展。

2.3、坚持科学性

于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必须保证所教内容的思想性符合科学。当学生思想上存在疑问时, 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地解决, 让体育教学将趣味性、思想性以及科学性有效地融为一体, 从而让学生养成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行为习惯。

2.4、坚持有序性

于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 需要体育教师制定长远的计划, 在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贯彻品德的思想。自开课至结课, 体育教师都应当合理地在每节课中安排好思想品德教育, 且每节课之间的内容要有相关联系, 才能让学生的品德知识更加巩固。

2.5、坚持差异性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 但是每个学生的思想认知、成长环境以及受教育程度等都存在不同。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 都需要从实际着手, 以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前提, 让学生达到个性发展的目标。

3、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1、发挥教师模范作用对思想品德教育予以渗透

教师是学生的模范, 需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发挥表率作用, 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榜样。体育教学课程中, 学生通常会因为老师的言行举止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样也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老师的言行举止主要是表现出的教学态度与示范动作等, 这些都会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的爱好、思想品德、意志以及个性等都会影响学生。教师是教学的中心, 所有的外在形象与言谈举止都会反射到学生的大脑中, 有的会被学生拿来评价, 而有的会被学生拿来模仿。所以, 体育教师若能在课堂中举止文明、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坚强意志等, 都对思想品德教育的促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2、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对思想品德教育予以渗透

于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需要教师充分利用体育课堂常规, 体育课堂常规代表着规范化与制度化, 不仅要求学生在体育课堂中遵守规范, 而且还会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文明礼貌以及思想作风有规范作用。因此, 体育课堂常规是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保证。此外还需要教师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活动多种多样, 比如有球类运动、跑步运动等各种形式, 此类活动具备典型的思想品德教育性, 众多团体活动会让学生们懂得如何处理各成员间的关系、如何更好地合作, 学会享受合作成功的喜悦, 从而感受到团队精神的可贵。最后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堂表现, 体育课堂是一个动态的学习场所, 具有组织工作繁琐、活动范围广泛等特点。体育教师要利用合适的机会给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比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优良思想品质时, 老师要主动夸奖和鼓励学生, 相反若学生存在不良素质时, 老师要及时予以批评和纠正。

3.3、通过体育游戏对思想品德教育予以渗透

体育游戏是学生们兴致最高的游戏, 教师要不断提高其趣味性来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可以按照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偏重点的不同, 来设计有个性的体育游戏。比如, 可以设计“胯下头上传球”的游戏来培养学生乐观进取与团结友善的思想品质, 这个体育游戏不但能塑造学生的个人能力, 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团队精神。还比如, 球类集体运动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等思想品质, 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躲避和投准技术, 还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要通过科学的组织教法, 有效地组织好思想品德教育、知识、体质锻炼三者的关系。比如学生在学习跳箱时, 可能会因为自身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能力等原因而跳不过去, 此时需要教师及时地启发引导, 指导技术训练, 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 以此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提高自信心的思想品德。

3.4、通过突发事件对思想品质教育予以渗透

体育课堂上很容易发生意外事件, 此时需要体育教师擅于发挥教育机智, 掌握实际状况后进行妥善处理。比如学生之间出现矛盾、上课遭遇刮风下雨、场地实施发生意外变化等情况时, 需要教师从容冷静地处理, 并借此机会来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 从而培养不怕苦、不怕难的意志品质, 同时还要适度表扬和鼓励表现好的同学。

4、结束语

总而言之, 体育教学不但能够增强学生体质, 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强意志、团结协作等优良思想品质, 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运动来开展思想品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 利用教学内容、体育游戏、集体活动等多角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团结合作等精神, 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国家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鸣捷, 孙葆洁.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与培养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3, 17 (11) .

[2]王勇.思想品德教育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体现与作用[J].教育与职业, 2015, 25 (12) .

[3]化春艳.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2, 19 (14) .

[4]徐小荷.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14 (27) .

[5]丁文锋, 李淑清.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J].价值工程, 2012, 31 (3) .

[6]张力.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11, 22 (11) .

[7]路罡升.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价值研究[J].东方教育, 2014, 13 (z1) .

[8]高荣彪.浅析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J].体育时空, 2014, 15 (13) .

物理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篇3

关键词:物理教学 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a)-0138-01

国家十二五科学技术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实现伟大复兴的教育旗帜。邓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失误在教育,主要是指对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上的失误。加强德育教育是广大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能更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项课题。物理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作为实践阵地,把教书育人延伸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结合教材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物理教师如何在教书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对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新的思考。结合物理学自身的知识特点和教育功能设定符合学生特点的方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不是代替思想品德课,更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结合教材实际,有目的、有针对性、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地培养、引导。

1 利用古今中外物理学史,感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人格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将物理学史融合到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讲述科学家为追求科学真理而忘我奋斗的精神,甚至为捍卫真理而献身的壮举,讲述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不计个人名利,为祖国科技的振兴和发展,为祖国繁荣强盛,默默无闻地从事科学研究,让学生懂得什么是高尚的追求。如在讲“放射性现象及其防护”的知识点时,可以介绍居里夫妇对科学的追求进行教育。在讲白炽灯时,讲述“发明大王”的爱迪生的生平,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的一生,仅是在专利局登记过的发明就有1328种。一个只读过三个月书人,怎么会有这么多发明创造呢?我想,如果你听说过“爱迪生孵小鸡”的故事,就一定会明白,他的成功源于强烈的好奇心。

2 注重培养人的责任感

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时代的发展在迫切地呼唤着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这要求我们物理教师以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满腔热情地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有责任感的人才能支撑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许多创造性的发明都源于物理学家的潜心研究。如核能、原子弹等发明。在讲解此章内容时要教授学生核能的危害和用途,虽然核能有许多优点,但是我们普通人对核电站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负面认识。人们担心容易发生核泄漏事故。核电厂的反应器内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果在事故中释放到外界环境,会对生态及民众造成伤害,倘若大型核电站泄露甚至爆炸,那这种效果不亚于核武器战争的爆发,地球也就意味着走向了死亡。而且核能电厂产生的高低階放射性废料,或者是使用过之核燃料,都具有放射性,必须谨慎处理,否则还可能引发政治问题、政治分歧等。教育学生实验过程中用过的旧电池一定要投放到指定的电池回收箱中,不要乱丢弃,以免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些知识点的讲解,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珍爱生命,人人有责。

在实验的过程中教育学生集体的智慧是不容忽视的,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扮演一定的角色,鼓励学生和教师之间架起这样的桥梁,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集体意识。

3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结合教材内容,讲述物理学史中的相关史实,利用列举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例如,在学习“光的初步知识”时,向学生讲授我国的墨翟及其弟子在《墨经》中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镜和球面镜成像等现象,为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以此激励学生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向学生介绍阿基米德指挥老弱妇孺“一面镜子退千军”的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光学性质的同时,看到科学家把掌握的知识技能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彰显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我们也可以利用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宣传国内外优秀的物理学家的感人事迹以及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工作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情。用一些典型的事例震撼学生心灵,优化学生的道德情操。

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要潜移默化地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可以在讲述磁现象时向学生介绍张衡的地动仪,我国正在使用的磁悬浮列车等;在讲述长度的测量时,讲述纳米技术在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快速发展;在讲气流的时候讲解飞机能飞上天的原理;在讲解地球同步卫星时,讲述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到我国“神舟”系列火箭的成功发射,告诉学生中国人经过努力一样能赶上其他的发达国家,鼓励学生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这样知识的介绍可以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目标的实现。

4 注重提高学生健康心理素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正面地评价学生,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尤其是针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一定要帮助其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并为树立自信心创造良好的条件。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给予鼓励与激励,让心与心沟通。人天生就喜欢得到别人的表扬,有些成绩并不优秀的同学,他们之所以能努力学习就依靠这样的心态,教师要利用学生这样的心理来引导他们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让学生自己板演训练题,一些学生会很积极,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肯定,这样的方式会给学生很大的鼓励。教师要与学生经常沟通,在课堂上,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多与学生沟通,给予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权利,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利用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验室是学生获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追求真理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的优势来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定期的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为学校提供锻炼自己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能有效的拓展学生创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洪雷.实施新课程精要读本[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朱慕菊花.走进新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物理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篇4

河南省安阳市高级技工学校 桑治刚

摘 要:“素质教育,德育为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学科教材所含的德育因素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内化学生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体育教学、思想品德教育、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全社会共同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大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单纯依靠德育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在各部门学科的教学中适当进行思想品德是必须和必要的。体育是学校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是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必修课程。而体育教学本身又是一个包括身体、智力、思想道德等在内的全面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相对其他学科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加强学生对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认识

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不断提高为革命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他们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热爱集体,朝气蓬勃,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成为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体育教学相比其它学科,能更好反映学生在身体素质和思想状态方面表现出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只有在体育教学中更容易克服。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经常表现为怕脏、怕累和责任心不强,缺乏耐心等缺点。例如:学生在中长跑练习时怕累,体操练习时怕脏,集体比赛相互埋怨等等问题,发现学生这些问题,教师应及时进行思想教育,进行纠正,这样才能促进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因此我们要在体育课上经常给学生灌输要想成功就不能不吃苦不受累,举一些事例告诉学生没有任何一种成功是轻而易举就得来的思想。通过这样的思想灌输,使学生慢慢接受体育课是需要不怕脏不怕累不怕困难才能完成的事实。从接受体育课的苦脏累开始,进而为开展下一步的思想品德教育奠定基础。

二、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材内容繁多,有的教材本身思想性很强,有的则不明显。体育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挖掘出蕴藏在教学里的德育内容,结合不同教材内容,有目的、有计划联系学生实际,提出相应的教学措施,把课堂教学中的教授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很好的融合起来。例如,可以通过准备活动的游戏教育学生要遵守规则、公正诚实;在田径教学中教育学生要培养自己顽强、果断、坚忍不拔等意志品质;在武术项目里教育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热爱祖国、热爱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练武习德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球类活动中教育学生要有团结协作的良好作风,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的优良作风。此外,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在体育活动中,学生思想品质中的各种弱点会表现出来。如练习单双杠、跳箱等体操项目时表现出来的恐惧、犹豫心理,在球类比赛中表现出来的个人英雄主义或逃避责任等问题,教师应抓住这些不正常心理,及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教育。

三、结合课堂教学常规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常规教育是体育课教学的一个特殊要求。建立、规范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向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文明礼貌、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教学常规的执行对于组织教学,保证教学工作有条不紊,避免伤害事故发生,以及培养学生遵规则、守纪律,服从指挥的良好作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执行课前常规的场地设置、器材检查,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做事认真负责的好品德;通过执行课中常规,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对人对事的认真态度以及良好的合作意识;通过执行课后常规使学生找到自身不足,从而培养学生自我批评、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品质。通过课堂常规的教育,使学生建立只要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就不由自主地自动对自己进行行为规范约束的心理暗示。在规则、裁判或舆论等作用下,逐渐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会,使学生逐渐学会在规范的约束中进行体育活动。

四、结合课堂突发事件进行德育教育 由于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处于动态中,活动空间大,影响因素多,所以在课堂上就可能会出现事先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体育教师应能通过这样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及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体育教师需要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的事件,并借此机会对学生因势利导地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好的思想行为作风及时表扬,例如在比赛中,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事例,应及时给该同学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在团队比赛中出现队员失误遭到其他同学埋怨的情况应对学生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对好的行为鼓励,对不好的行为作风加以制止,让学生分清是非界限,提高鉴别能力。达到进行想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五、从自身形象中教育

教师就是教学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 教师是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影响学生的,它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体育教师是在众多教师中与学生接触最近最多的。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体育教师应举止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目的。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教师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即要有一般教师的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有健康而又朝气的体魄。教室上课的用语力求文明、简洁、且有较强的逻辑性,以培养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好习惯。对学生要求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尊重学生、不以好坏论学生,对所有学生都要有极大的爱心。对于那些能力较低,组织纪律性较差或不重视体育锻炼的学生要耐心帮助积极鼓励,绝不用讥讽的语言来刺激他们,还要教育其它同学要关心帮助他们。对待体育骨干、运动能力较强的同学则从严要求,决不袒护他们的缺点。通过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从而培养学生为人处事的正确观念。另外,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无论其身体素质多么好,技术多么全面,必然有其所长有其所短。这样,面对有体育运动兴趣学生需要指导时,有些运动项目是自己的专长,就会很容易指导。有些项目是自己的弱项,就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那么,体育教师就需要充分认识到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面,才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六、通过竞赛、激励渗透

体育比赛往往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体育比赛这样的竞争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好胜心,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更有生机。如果集体游戏、球类和田径接力跑等这些集体活动配合项目中要求学生具有一种责任感、集体感和荣誉感。如果教师在组织时有意识地关心、协助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切实有效地增强集体荣誉感。同时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克服个人英雄主义、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懂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的,只有依靠集体才能创造出更优异的成绩,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配合的团队精神,以及勇敢顽强、奋勇拼搏的坚强意志和集体荣誉感。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在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内容和形式,把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搞得有声有色,使学生在获得健康身体的同时,获得健康的心理。不能只停留在计划与教案中,或进行空洞的说教。要把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使学生体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作 者: 桑治刚

物理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篇5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学生初步形成了人生观、价值观及情感态度等一些心理特征。如果因某些因素导致学生心理上出现问题,将会对他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生活、人际交往等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可能造成终生的遗憾。因此,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激励着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为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创设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以权威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允许学生动摇自己的“权威”地位;通过我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爱,并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得到美的享受,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这样,学生对老师有了亲近感,他们体验到受教育是快乐的,从而主动参与学习、敢于争辩,最终学生的思维得到内化,潜能得到发展,情感更加丰富,心理更加健康。

二、挖掘教材的心理教育因素,触动学生心灵深处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处处渗透着心理健康要素,教师只要对课本内容加以梳理,即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例如教学《珍爱生命》一课时,我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生命的精彩,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学会珍惜自身生命的同时更要主动去关爱他人的生命安全。再如《珍惜新起点》一课,让学生认识到怎么样才能使新建立的班集体更加有凝聚力、同学之间怎么相处等等,进而更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尽早养成尊重他人、服从集体的优良品质,为自己的中学阶段缔造良好开端。这样,通过细心挖掘教材的心理教学因素,逐步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满足学生健康成才的需求,健全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我在思品课教学中,根据本学科的内容特点,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愉快地、兴趣盎然地学习。对于能够给出正确结果的学生,我会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通过思考但解答中仍有不足之处的学生,我会先肯定他们解答中的正确之处,然后用鼓励性的语言,如“你可以从某某方面来继续考虑”、“请你再……你一定会想出来的”等,而不是轻易地否决他们,以致于使这些学生的思考过早地结束;对于学生中新颖、简洁的回答,则可以用“你的解法很棒”、“老师还没有想到这种解法”等话语来激励学生,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让学生感受成长的艰辛、享受成功的快乐,是我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常用做法。

四、注重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培育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尽可能多地采用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教学中,我善于利用教材内容的新异性、差异性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教学《学会交往》的内容时,我就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友谊的重要、找到获得友谊的方法,逐渐懂得待人接物要平等、真诚,要理解、宽容。学生受该教学内容的影响,必将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更注意自己的言行,培育自身的心理自觉性。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掌握了交友的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还协调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这无疑对健全学生的心理品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扰,赋予学生心理自信

俗话说“拥有自信心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前提”,“没有自信便会失去一切”,因而,思品课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顾虑和困扰。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紧张、烦躁、厌倦等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调适、疏导,并正确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使学生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从而有效地从事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引导,帮助其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与自信心,逐步培育其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也是思想、心理上的叛逆期和不良事件的高发期,教师务必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他们要有坚定的人生目标和正确的价值选择,让他们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物理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篇6

一、挖掘延伸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教师要把握教材,挖掘并延伸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彰显了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教师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增强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五年级上册北大版教材中《伟大发明》可详细介绍我国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让学生知道的我国四大发明,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整整早了400年。由此产生的自豪感,便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2.教师要利用各种社会焦点延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上,教师不但可以讲授课本中的内容,还可以联系社会焦点问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神舟飞船”的载人发射成功,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载人飞船的资料以及杨利伟的简历,上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视屏,让学生明白杨利伟之所以能够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是因为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与艰辛,而支撑着他的正是强烈的爱国感情。学生们从杨利伟的经历中经受了精神的洗礼,懂得了爱国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就是目前要认真进行学习,长大以后才能为了祖国随时奉献自己的一切。

3.教师要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组织举行专题讲演会、故事会等等。课内外结合的形式,能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使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生动活泼,可信度强,实践的可能性大,因此也能产生巨大的教育效果。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有很多教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在五年级北大版教材中《我们生息的国土》,让学生认识家乡、祖国以及世界的社会常识,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恰当进行专题演讲,可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四年级北大版教材《认识家乡》中“看看城市的样子”,教师可先让学生讨论自己的家乡山水,人文情况,让学生了家乡的生活,以及城市的地理特征,学生在认识家乡的时候将家乡的地形、气候等地理因素对城市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和自身的生活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就会激发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重视教学策略与方法,巧妙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要抓好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寻找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主要模式,最大程度地在品德课上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延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1.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让学生互助合作模式进行教学。教学的过程中,在恰当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学习,讨论交流。如《品德与社会》五年级北大版教材《勿忘国耻》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交流重大的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抗日战争”,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增加了对祖国的更深认识,教师也要让学生懂得全国各地人民英雄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现身,永垂不朽!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谐互助的学习氛围能够满足学生自尊感的需要,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也提升了思维;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同时也能够渗透爱国主义的认识,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2.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模式等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进入多种情境,如电教视频、多媒体课件导入、故事叙述等,在品德课上有计划地安排一个主题探究内容,如《品德与社会》五年级北大版教材《光辉的历程》的教学中,课件展示中国共产党“一大”到“十八大”发展历程,视频播放建国后和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情况,让学生在不断地参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多媒体本身包涵丰富的内容,趣味性强,以生动形象的画面,简言意骇的解说,再配以恰当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十分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起内心真实的感受,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三、抓住时事政治、社会热点新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时政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时事教育,能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形成良好的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时事政治,抓住一些重大事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从第一时间感受社会问题,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教育学生把自己的成长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如:航空母舰热点材料、北斗导航定位系统自主制造、奥运会的承办,可以做为学生分析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成就、富强而带来的自豪感;可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社会意识和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激发学习热情,将来更好报效祖国。观看“感动中国人物”的事例,“全国十大道德模范”事迹,让学生深刻体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是教师空洞的说教,而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需要。这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深化情感,培养高度的责任感,促进学生身心和品德的全面发展。利用海域的“钓鱼岛事件”和“黄岩岛事件”的发生,使学生体会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强大,才能不受外敌入侵,才能有国格,有人格,否则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学生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达到的效果比单纯的说教更深刻。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篇7

一、讲读课文中,寻找最佳“结合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讲读课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如何在讲读课文中渗透德育教育呢?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

在语文讲读课文中,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没有离开语言文字的思想内容,也没有缺乏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所以,小学语文教材选了大量文质兼美、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这些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各种具体形象,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反映高尚的道德情操。 因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要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启发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词造句的,通过这一手段,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在思想感情上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就是说作者在生活中吸取了一定的思想内容,而后才动笔写文章,所以在文章中就一定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爱、或恨、或悲、或喜。 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对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三)联系学生实际,深化思想教育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凭借教材, 坚持正面启发、诱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在领悟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从而进一步受到课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

二、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古诗和阅读教学中的任务,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不可忽视,作文教学中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训练学生运用或书面语言及一定的章法技巧等编织再现事物,达到一定的写作技能。

(一)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激发写作

学生非常喜爱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多半是欣赏其有趣,好玩。而不注重观察活动过程,不注重了解人类和生态平衡的关系,这时老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就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来。孩子们都是独生子女,不爱参加家务劳动,在家中受到长辈的宠爱和娇惯,要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 尊重别人,可以以写作训练为表面动力有计划开展一系列活动。如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一年四季自己身边景物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然后把自己看到的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还可组织学生表演热爱大自然的童话故事,写出生动感人的想象作文来,让学生通过活动写作文,通过作文训练受到教育,以达到育人目的。

(二)通过评价渗透德育、激发写作

道德发展是人的精神生命整体提升的过程,对它的评价因此也应该关注知、情、意、行的各个方面极其和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人到情境中去,将心比心的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学会羞愧、同情、怜悯,陶冶善良的心灵,培育不泯的良知,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实际上,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能够辨别是非的能力。也许改作文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可以加以适当的指导。一篇文章无论写得是好是坏,它总要反映作者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所以,评论一篇文章在某种意义上说, 也是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评论过程。 通过互评互改,学生的心灵在相互交流中受到熏陶,思想在相互启迪中得到升华。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篇8

语文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写作是思想情感的文字表露,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比较,我认为,写作是学生思想展现的最佳形式。作文教学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作文育人,文道结合,是作文训练的一个很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既教学生作文又教学生做人。

一、在审题中,扣准题眼,确定德育导向

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学生能否正确地审题,决定作文的成败。审题正确,写出来的文章就扣题,就能达到这篇作文预定的育人目的;反之,如果审题有误,写出来是文章就会离题,就失去了这篇作文的意义。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社会经验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所以看待问题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教师不在审题的过程中加以指导的话,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出现片面性和肤浅性。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适当加以讨论,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或是赞扬某种精神,或是说明某种道理,或是吸取某个教训,或是给人某种启迪。如果这第一步做好了,那么想通过作文育人的目的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例如:语文教材中有一个作文训练“写一件难忘的事”,这次习作中,我紧扣题眼“难忘”确定德育导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事是“难忘”的事? 学生思考后回答:“1.‘难忘’的事,不是平平淡淡的小事,而是总也忘不了的印象深的事。2.必须是对自己、对别人都有教育意义的好事。3.写坏事也可以,从一件坏事中吸取教训,也是难忘的。”让学生清楚“难忘的事”并没有具体规定写什么类型的事,但这件事不可以是平平淡淡的小事,一定是要在你的思想深处留下了烙印,给了你心灵上的启迪。写这件事的目的,或是赞扬一种精神,或是说明一个道理,或是吸取一个教训,或是给人一个启示。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就紧扣中心,自然而然地在作文教学中悟出了“道”,正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在选材中,拓展思维,创设德育环境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那么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则是文章的血肉。学生作文,不仅要学会审题立意,而且要学会选材,这样,才能写出有灵魂、有血肉的好作文。

材料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真实性、典型性。越是真实、可信的材料,就越富有表现力、感染力。“假、大、空”现象,不仅会严重影响作文的思想内容,助长一种“无病呻吟”的文风,更会扭曲学生灵魂,使他们从小沾染上一种不健康的恶习。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材时,要抓住契机,创设育人环境,拓展学生思想,让他们展开想象,去选取生活中有真情实感的材料,使他们在学会选材的过程中,顿悟做人的道理。

语文教材中有一次习作,要求学生写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当一名学生谈了要写同学助人为乐时,教师及时指出:“这件事选得好,反映了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这一鲜明的中心思想。”这就为学生的选材点明了思想意义,同时赞扬了高尚的道德行为,在学生心灵中树立了美好的形象。当另一名学生谈到要写和邻居家发生摩擦的事时,教师指出:“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宽厚为怀……”并鼓励学生说:“只要认识到自己错了,大家都会原谅你的。”这样的点拨,深中肯綮,学生逐步学会了识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领悟到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总之,教者在指导选材的过程中,紧紧抓住学生的行为性质和认识趋向,相机渗透思想教育,既体现了作文的要求,也提出了做人的原則。

三、在评改中,把握契机,强化德育效果

我们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发现一些习作反映小作者美好的心灵,文明的言行,就把这些习作在课堂上重点评议,把评改作文与品德教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评改《一件往事》时,选择了一位学生的作文在班上念道:“在一辆公共汽车上,人多得使人透不过气来,我发现车厢里面有两个青年,眼睛滴溜溜的转。这时高个子青年对矮个子眨眼,朝身穿西装的中年男子努努嘴,那矮个子立刻会意了,他挤上前去,紧靠着中年男子,慢慢地伸出了一只黑手……”我念到此时提问:“如果你们看见了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纷纷回答:“怕小偷打过来。”“这不关我的事!”……最后两位学生却说:“我会喊‘抓贼呀!’因为车里人多,大家会齐心协力抓扒手的。”“为他人利益流点血也值得!”这时,我对后两位学生的发言鼓掌,同学们也一再称赞他们的斗争精神。我又往下念,作者“指着小偷大喊:‘抓贼!’大家齐心协力逮住了扒手。”念完习作,学生你看我,我看你,寻找作者。最后我请作者——郭颖同学站起来,大家向他投去了敬佩的目光。这样的评改长期坚持,班上学生学先进,见行动,蔚然成风。

在作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怎样认识事物,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是十分必要的。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认识的直接流露;行如其人,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具体表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只有听其言观其行,及时端正学生的认识,强化德育效果,才能使语言表达能力和认识事物能力同步发展。

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篇9

摘 要:体育学科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在日益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体育学科不仅承载学科知识教学的责任,同时也需要落实德育教育的目标。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特殊效果,可以结合培养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培养法规意识和社会公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体育教学;思想品德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08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6.052

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不仅仅表现为经济方面,也给社会的其他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改变,尤其是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在改变着生产和生活的同时,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在德育建设的品德教育方面,表现更为明显,因为影响学生道德成长的因素越来越复杂,这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体育教学是一门集德、智、体、美、劳于一体的必修课,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独特优势。这要求体育教师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即在关注学生学科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要重视品德教育,把学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体育学科教学的价值所在。

一、德育功能在体育教育中的体现

首先,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校里竞技体育运动的开展,是一种为集体拼搏的,它不像职业体育比赛那样注重个人利益,而是要能为小组、班忘我拼搏。其次,要突出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的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治学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再次,组织纪律性教育。每一个体育项目都是有游戏规则的,每个人是在依照规则的约束,理解尊重规则享受着运动的乐趣,以自在的心情自觉地接受规则的约束,理解尊重规则是享受乐趣的必需。

二、体育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一)教师要言传身教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夫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什么样的教师造就什么样的学生,身传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行动作就是一种指令,因此,教师要优化自身的形象,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语、行为、仪表,并在此上面进行学习和提高,以自己影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特点有深入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上种种困难,甚至胆怯的心理,教师要在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

(二)把学习内容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

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使学生收获一定的体育学科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体验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据此,体育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学内容中落实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实现德育教育“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比如在教授排球内容时,可以把2016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融入到教学中来,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兴趣,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思想认知的教育和引导。

(三)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合理地选择教法和运用教法,不仅对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发展学生的体力和智力是重要的,而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在选择和运用组织教法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把知识、技术、技能、教学、素质练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拿鱼越前滚翻练习为例,有的学生动作不到位,是因为在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身体素质,更有心理因素,对这种教材要耐心讲解和示范。由简单到难让学生逐渐掌握动作要领。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法,使学生一点点掌握,更要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对个别学生尤其是一些模糊不清的学生,要及时更正,用简洁有力的引证法,耐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四)结合课堂常规和教学条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常规本身包含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遵守课堂常规,课堂常规的内容是什么,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使他们养成遵守课堂常规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把品德教育同教学条件结合起来,例如要教育学生爱护体育器材,不故意损坏,教师也可以根据情况提出要求。

(五)运用典型事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先进人物体育锻炼磨练意志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直接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抓好典型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如在课堂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同一活动中,同一条件下,有的人表现非常突出,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而有的学生就不负责任,无所事事,万事与他无关。如学校开运动会,有的身体素质并不好的学生踊跃报名各项比赛,他说他想带动那些素质好跑得快的同学积极报名,不要表现出怯弱畏难。教学要针对学生的情况、表现进行表扬或教育。

由此可见,德育在体育教学中是何等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以下的做法:

1.结合教材内容特点深究教材本身,尽量挖掘思想性教材,需要集体配合,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提高全队的战斗力,这里就有集体主义的作风精神,为他人创造条件,甘当铺路石的思想风格。

2.意志品德和审美情操的培养。体育比赛是在公平原则下的竞争,通过展示个人或群体的能力,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3.要坚持规范性指导。所谓“规范性指导”,就是利用制度和规范标准,通过运动竞赛进行德育,也是重要的一环,因为运动竞赛的战术是智力竞争,也是思想作风的竞争,从而培养他们的兴趣性和自豪感,加强了精神文明教育。

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外,还要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外体育活动包括课间操、群众性体育活动,通过这些增强体质,养成良好习惯,从而活跃校园生活,陶冶美好情操,树立良好学风校风。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更应加强思想认识,认真分析学生情况,不断总结经验,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正确引导学生。体育课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求教师紧紧围绕着体育课教学,切实掌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进行教育,同时要很好地把握住各种途径进行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物理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篇10

新时代的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明确把“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作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要求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也是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阵地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法制教育,从而真正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一、思想品德教学中提高法制教育实效性应把握的要领

1.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要把法制教育列入自己的教学目标之中.在备课和教学实施中要善于开发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并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时列为研究内容。

2.要把教材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要根据学科特点,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渗透。既不要把思品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忽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

3.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教师要充分考虑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规律、可接受程度,综合考虑并选择法制的内容。法制教育的内容应是教材中所有.绝不能牵强附会。

4.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感是教育实施的特殊载体,是感化人的心灵的特殊力量。”在教学中。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对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理踞情,达到“内化”效果。

5.要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工夫。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会

想学、爱学,才能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在学科渗透时要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法制渗透的感知、理解、探索而获得成功,进而产生满足感,不断激发他们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二、思想品德教学中提高法制教育实效性应有具体操作方法

1.联系实际.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

进行法制教育。在法制内容渗透时.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参与下进行法制教育。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可以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渗透进宪法中有关规定。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仲裁法等法制内容.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3.引入案例。在学生的探究中进行法制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4.利用多媒体.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中进行法制教育。课堂教学中充分恩怨政治教学中涩寓灌敬富昀实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广泛了解各种信息,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面对大量的感性材料,如同身临其境。由此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进行了税法知识的教育

物理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篇11

一、以中华民族辉煌的古代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一个国家的国民对本国历史的了解愈深,愈能激发其爱国心。“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和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热爱尊敬之情。”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讲授大量丰富的史料,教育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进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同时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进而确立学生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学习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二、以中国曲折的近代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国人民,特别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应该知道并牢牢记住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不忘国耻。我们要教育学生牢记历史,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学习他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起振兴中华人人有责、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人生理想。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当今爱国主义教育应突出:①加强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②加强改革开放的教育;③加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教育;④加强促进祖国统一事业的教育。

三、以历代杰出爱国志士及其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忧国忧民、高风亮节、为了民族强盛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人物;更有现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中国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鞠躬尽瘁,奉献一生。忧国忧民的屈原、范仲淹,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文天祥,维护国家统一的陆游,天下为公的孙中山,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的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正是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成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推动力。这些杰出人物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及他们的优秀品质、高尚道德和顽强意志,将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使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我们民族的宝贵品格。我们不仅要继承这一传统,还要发扬光大。历史课教学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历代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并自觉转化为关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前途命运的爱国热情。

学科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篇12

一、各学科教师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作为教师,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教师的世界观、言行、生活,以及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影响着全体学生。”小学生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比较差,他们善于模仿教师的言行。为了使小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认识得到健康的发展,各学科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小学 教师对小 学生思想道 德的认识 和个性倾 向的发展变 化起着关 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以文明高尚的言谈举止,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 学精神为 学生作出表率,为学生树立效仿的榜样。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正”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所以,教师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要以高尚的道德、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学生,发挥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立身做人”的榜样,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

二、重视“五爱教育” 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所谓“五爱”就是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五爱教育”更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更是其核心。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作为小学教师,在实施学科教学时,更应该将“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这一主线贯穿于各门学科之中。除此之外,还应该在贯穿这一主线的同时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各学科知识的同时, 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如,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可结合小学语文学科“文以载道”的特点,利用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好文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引领和熏陶。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教师可通过《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等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崇敬之情;通过《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等文章让学生在感受童话魅力的同时,感受真、善、美。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史料, 可通过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以及他们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在教学生唱《国歌》《五星红旗》这些歌曲时,引导学生用自豪、优美的歌声来抒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并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长大多为祖国作贡献;在学习《红蜻蜓爱花竹帽》《侗家儿童真快乐》《草原就是我的家》等歌曲时,让学生体会各民族的团结之情。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可结合命题画创作,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也可通过介绍我国历代的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及建筑艺术在世界美术领域中产生的重 要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上一篇:成功在于机遇的事例下一篇:开朗的小女孩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