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在物理课堂中的渗透(精选9篇)
人文素质教育在物理课堂中的渗透 篇1
1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是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融合的需要
科学文化是关于客观世界的, 科学的求真精神贯穿科学文化始终。同样, 人文文化是关于精神世界的, 人文的求善精神贯穿人文文化其中。在长期的发展之中,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产生了很深的鸿沟, 主要是彼此之间的不理解造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逐渐走向了综合化、整体化、和社会化。正如著名物理学家吴建雄博士曾指出的:为了避免出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危机, 当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是消除现代文化中两种文化———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隔阂。
物理学作为科学技术的基础和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工具, 在培养各类人才的思维品质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是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融合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下边几个方面。
1.1 物理学隶属于自然哲学范畴
哲学被看做是不得不考虑科学的合理性和科学方法之类的思维型问题, 其中心点是对人和自然的统一性, 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性的认识。物理学史告诉我们, 许多物理学的新发现都与哲学思潮有关。其中有从自然哲学的哲学观到物理学的认识论的转化, 有物理学的真理观与相对性之间的联系。辩证法是解决种种矛盾的指导方法, 物理学反映了在自然界的种种矛盾中, 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统一的辩证关系。
1.2 物理学中的“真”、“善”、“美”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其成果应当用于造福人类, “因而物理学客观性上表现为真, 目的性上表现为善, 在人的意识反映上表现出美。”物理学是至“真”的, 因为物理学一开始就有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 一切科学家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物理学致力于把人从自然界中解放出来, 帮助人认识自己, 显然, 这是“至善”的。物理学中蕴涵着许多“善”, 其实质是在物理学研究和应用过程中通过反思而强调的“人文关怀”:对自然的关爱、对祖国的关爱、对他人和自己的关爱等。此外, 人们对物理学中“简单、和谐的美”赞叹不已。美学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而物理学则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把两者联系在一起却为物理学赋予了丰富的美学内涵。物理学的美主要有和谐的美、风格的美、结构的美等等方面。
1.3 物理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系
物理学的概念、思想、方法来源于大自然。所以社会学领域的问题往往可以借用物理学的概念、思想、方法来处理。如熵是分子无序程度的量度, 在孤立系统中, 一切不可逆过程总是向熵最大的方向进行。负熵就是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化。目前人类进入信息社会, 于是有人引入信息熵的概念。在人类的经济生活中也可以用熵增加过程来描述。在历史学中, 也可以引入熵的概念, 如认为人类社会的熵就是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比, 熵增大时, 社会趋于混乱, 而熵减小时, 社会趋于稳定。此外在很多领域, 可用类比于物理学的方法建立模型进行模拟, 这在社会学科里已不少见。如在经济学、管理学、商学等学科里, 都有各种模型理论。
2 如何在课堂上体现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21世纪的国际竞争对人才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 如何做到在课堂上体现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呢, 我认为, 要做到下面几点。
2.1 重视物理学史教育
物理学史本身具有着丰富的内涵, 其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是贯穿在物理学整个的发展过程中的。同时, 物理学史内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也闪烁着灿烂的光辉。物理学发展的过程, 既是曲折发展的过程, 也是新理论不断突破旧理论的不断超越的过程。因此, 在我们平时的物理教学中, 如果避开物理学史不讲, 那样也是舍弃了灿烂的物理学人文精神。关于物理学史的教学方式, 既可以采用师生互讲故事或师生对话的形式, 也可以补充一些教材中没有的物理学发展史中的逸事等, 如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理论的诞生, 还有泊松亮斑, 爱因斯坦拒绝每分钟一千美元的演讲的等逸事。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物理学史,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的方式。
2.2 讲物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很多科学家都非常重视科学成果的哲学意义, 甚至相比科学的特殊成果, 他们对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指导思想更感兴趣。哲学和科学本是一家, 文艺复兴以后, 自然科学开始与哲学分家, 而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物理学渐渐成了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自然哲学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一门学问, 总是以物理学的成就作为它的最终依据。自然哲学的哲学观与物理学的认识论是不能分割的, 相对性也与物理学的真理观是紧密联系的。结合教学内容将辨证法引入物理教学中, 能加深学生对知识背景的了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自然观。
2.3 讲物理学理论与人生和生活的关系
我们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就是说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在物理的教学中发现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可以产生生活上的联想, 对我们有不少的启发意义, 如以下的一些的联想就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性。
2.3.1 位移与距离的联想———人生之路
距离是标量, 不包含方向。位移有矢量, 是有方向的。走了很大的距离, 并不代表你有了很大的位移。因此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 只有确定自己的目标, 并为之矢志不移, 才会在人生之路上有大的建树。
2.3.2 运动和力的联想———克服惯性
人的不良习惯就像一般物质的惯性一样, 他必须有改变不良习惯的动力才能使自己变得优秀, 人的动力就是他自己的意志力。
2.3.3 热与功的联想———父母的爱
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两种虽然方法不同, 但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父母对我们的关心, 可能方法不同, 如母亲会用温情温暖我们, 父亲可能用严厉的方式教育我们, 但是, 他们都有益于我们的成长。
3 结论
现在, 科学技术各门学科间交叉渗透、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新世纪的科技人才既要有宽厚的基础和很强的适应性, 要了解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 又要有很好的人文素养, 用人文的眼光看待科技的发展, 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人类、实现社会、自然、和人的和谐发展。正如美国著名科学家拉比说:“只有把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融为一体, 我们才能期望达到我们的时代和我们这一代人相称和智慧的顶点。”
摘要: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 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阐述了在高校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的需要, 并对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物理思想,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谢东, 王祖源.人文物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8.[1]谢东, 王祖源.人文物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8.
[2]张春华.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融合推进素质教育[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8, 7.[2]张春华.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融合推进素质教育[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8, 7.
[3]朱铁成.物理学人文价值及人文化物理教育的构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8, 9.[3]朱铁成.物理学人文价值及人文化物理教育的构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8, 9.
[4]程小九.科学与人文的大背景下学物理[J].新课程研究, 2008, 7.[4]程小九.科学与人文的大背景下学物理[J].新课程研究, 2008, 7.
人文素质教育在物理课堂中的渗透 篇2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物理学史与物理知识、学生学习过程以及教师自身素质三方面,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物理课堂;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9)3(S)-0006-2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然而有一部分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多注重知识的传授、解题的训练,而忽视了物理知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忽视了利用物理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忽视了物理教师自身对其积极的影响。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人在改造大自然的活动中形成的文化修养和品位,涉及到人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以及他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和意志等社会属性,通过人的观念意识、品质情操、心理性格、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等表现出来。人文素质的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即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1]。
教学过程既是知识信息的传输反馈过程,也是师生的人文素质相互影响的过程,二者是相互
促进的。实践证明,重视人文素质的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健全人格的发展都有积极影响。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注重物理史及物理知识中人文因素的挖掘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生动地讲述物理学家建构物理理论的过程,再现物理学家攻克物理难题的艰辛和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科学的热情。
如在讲动力学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近代科学之父”、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因为勇敢地宣传哥白尼的学说,受到了教会迫害的史实。虽被教会认为违反了“1616年禁令”并判处终身监禁,但在监禁中他仍然坚持科学著述,终写成了《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与数学证明对话集》,其中“两门新科学”是指动力学和材料力学,并托友人将书稿秘密携出国境,于1638年在荷兰出版。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伽利略对人类思想解放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近代科学的发展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2]。
其次,物理知识本身也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形成。物理是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和物质的基本结构的科学[3],而自然世界中蕴含着许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辩证规律。如讲作用与反作用、压力与支持力、合成与分解、吸热与放热、正电与负电、电子与空穴的产生与复合、裂变和聚变及波粒二象性等知识时,可以向学生揭示物质的对立统一规律。又如物体温度的量变会引起物态的质变;透镜成像中,物距的量变会引起像的质变;原子核内部正电荷的量变会引起物质种类的的质变等,利用这些内容可以渗透有关量变、质变规律的教育。通过对光的本性认识,可以使学生了解其特殊的认识过程,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揭示否定之否定规律。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其它形式的思想教育很难取代的。教师应尽量挖掘教材中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因素,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将“授业”与“传道”相互融合。这样,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物理知识,而且会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事物及其规律。
2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人文因素的挖掘
第一,在课堂练习中,有些学生缺乏意志力和自信心,独立思考能力较差。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例如,对于学生所提的问题,教师最好不要立即回答,应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回答,教师再进行引导。
这样,教师们一定会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学生们一说出他们的想法时,就茅塞顿开,寻找到了解题的关键;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对于学生的解题思路和做法,教师们一定不要轻易否定,除非学生完全弄错了解题方向。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并坚持自己合理主张的意识,培养他们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第二,学生在做课堂练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做对,有的学生做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学生人文素质的真实反映。如有一次做练习题,我发现了两种典型情况,我让两位学生分别将其写在黑板上。我在肯定了A同学做对了后,小结了这种题的一般解法,然后问学生:除了知识的因素以外,为什么A同学做对了而B同学做错了?学生们议论纷纷后,我进行了小结:A同学的格式正确,字迹工整,推导过程条理清楚,表现出A同学的责任心;而B同学没有格式,字迹潦草,遗漏符号,有相似错误的同学,也应该多加注意、避免因小失大。这种及时的表扬和中肯的批评,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有积极的作用。
3 注重物理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的挖掘
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是一个示范,那么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刻不容缓。物理教师除了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工作认真负责,扎实的物理知识以外,还应该有民主平等的意识,批判求实的精神,敢于探索和创新的态度。教师的学识和人格力量会给学生提供一个正确认识人的价值,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环境,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只把握以上三点是不够的,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泽民.充分发挥基础物理教学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作用.大学物理,1995,(9)
[2]李艳平,申先甲.物理学史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91)
[3]阎金铎.物理教学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人文素质教育在物理课堂中的渗透 篇3
摘要:语文学习应该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培养学生的美育教育。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是多方面的,教师只有努力钻研,既教书又育人,通过美育调动学生的心理愉悦因素,用美的形象感染他们,用美的意境陶冶他们,使他们成为懂得欣赏美,体会美,从而以美的眼光发现美,展示美的人。语文课具有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教材中编选了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语文能力的范本,而且可以借助其明显的思想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语文应重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美育教育
一、小学语文教学贯穿美育的必要性
(一)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由此可见,“培养爱美的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二)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能把美感直觉的形象性,经验的理论性,心理现象和积淀的系列性以及耳濡目染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活动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更浓的诱导力,将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科学文化都来源于社会实践,不仅揭示了真理,还传递着美的信息。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语言文字美和优秀文化美以及老师的各种美的教学艺术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策略
(一)进入角色,激发美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类文章“事”中含情,说明类文章“知”中有情,应用文中也常含情,这无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学生知识的贪乏、阅历的短浅、时代的隔膜、年龄的差异、心理的障碍等诸多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受到很多制约,很难企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微妙之处。也由于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等特征,因而从作者的情感(即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到学生体验到其情感,其间不可缺少“中介”。其“中介”即是教师情感的“投入”和“外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进入“角色”,积极“投入”,与作者悲欢与共,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巨澜。
(二)启发想像,感知美的形态
感知是儿童参与审美活动的直接途径和心理基础。唯有形状、色彩和声音等可感性具体形象,才能刺激儿童感觉器官的兴奋,从而获得对事物美的认识和判断,产生审美感知。
要感知寓于语言文字之中的各种美的形态,必须把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形象。因而,需要从唤起学生的审美想像去寻觅。
(三)引导观察,促进美的创造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美的创造一般是指作文,作文是学生用文章来表现美、创造美,这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高级阶段。作者在这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中,可以发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从创造的产品--作文中感受到自身的本质力量而获得最充分的审美愉悦。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敏感性不强,缺乏鉴别能力,有时往往见丑事容易,见美难,甚至美丑不分。因些,对于语文教学中学生美的创造--作文来说,观察是前提。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灿烂的阳光是美,和煦的春风是美;鲜艳的花朵是美,飘零的落叶是美;丰硕的果实是美,肥沃的黑土地也是美......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留心观察,就能发现各种各样的美,促进美的创造。
(四)理解品味美
教材中有些课文很生动,很感人。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的形象、感人的事迹去打动学生,使学生通过思考、品味,去挖掘主题和中心。例如学习《我看见了大海》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大海的美丽,制作教学课件:波澜壮阔、海天一色、船影摇曳,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大海的美丽。再通过逐层朗读:第一次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河子的成长源于一个美好的故事;第二次读让海的美丽景象浮现于学生的眼前;第三次读使学生理解在海上生存有许多危险;第四次读让学生找到自然中的海洋与生活中的海洋之间的联系;第五次读使学生感受到继父对河子深沉的父爱,这种崇高的思想使他的形象崇高而伟大,成为我心目中最尊重的亲人,有了这样的好父亲,我才能克服一切困难,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学习至此,学生不但把握了文章的主题,而且使继父的形象得到了升华,同时自身也受到了美的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 篇4
张彬
【摘要】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使学生知道科学知识体系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从中体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探究习惯。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可在激发兴趣、梳理知识、培育精神、训练思维等多个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关 键 词】物理教学 渗透 物理学史
【作者简介】张彬,女,1972年8月出生于吉林镇赉,松原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物理课程改革,通讯地址:吉林省松原市松原职业技术学院(138005),电话*** 信箱:1027135146@qq.com
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知晓科学事实只是目的之一,让他们知道科学知识体系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从中体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探究习惯,是更为重要的目标。在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对后者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
物理学史,研究对象是物理学的发展历史,它真实记载物理科学形成发展的历程, 描述科学家们探索追求真理的故事,分析物理事实规律发现的背景与规律。许多科学家都非常注重对物理学史的探究和传播,认为这对于培养物理学家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爱因斯坦、霍金等,都曾对物理学史有过精彩的论述。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可在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知识是比较抽象和理性的,学生思维往往难于介入。物理学故事就不同了,它有更多的感性,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有关“两个铁球是否同时落地”的命题,如果展开一点,把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怀疑,伽利略的思考论证方法,伽利略通过实验证实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这些史实像讲故事一样说给学生,就能够起到激发学生的作用。再如,讲解牛顿时,可以介绍牛顿的生平,以及牛顿如何把物理学原理通过数学方法表达出来。这些史实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且可以激起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拜,从而转化为对科学研究的热爱。
二、梳理知识体系
物理学理论体系严密,内容庞大,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来源和形成常感深奥莫测,难以把握,很容易形成对这些知识的片面和僵化的理解。沿着物理学发展历程对物理知识进行梳理,是对物理知识进行体系化的一条捷径。因为物理发现的历程,常常是沿着人们的认知规律发展的,是人们的认知规律在一个大的时间尺度的折射。认知的发展历程一般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直觉到实验再到思想实验,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物理学的发展同样如此。对物理知识按照物理学史的方法进行梳理,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各种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过程,而且有助于按照学生认知规律来对物理知识进行系统化,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动态生成的历史过程。
沿物理学发展历程对物理知识进行梳理,一个重要方法是画出“历史线条”。所谓历史线条,是一条带分叉的曲线,曲段上分布着若干结点,每个结点对应着一个物理学家。例如,关于力学,可以画出这样一个历史线条:
爱因斯坦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牛顿
波尔等
亚里士多德是研究的开端,其研究多以人的直觉为依据;伽利略发展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注重对事实的客观分析而不是主观感觉;牛顿总结和发展了前任的研究,并引入数学工具进行分析;爱因斯坦推翻了绝对时空观,提出相对论;波尔等研究了微观粒子的物理规律,发展了量子力学。
又如,关于电磁学,可以把奥斯特、安培、法拉第、楞次和麦克斯韦等画在一条螺旋上升的历史线条中,以此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人类对电磁关系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在对电磁发展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左、右手定则、法拉第电磁感应、楞次定律等关键点的把握。这样可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实质的全面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内容,更好地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三、培育科学精神
物理学是一门深邃、求真、细致和有着高度逻辑性的科学。在探究物理规律中,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物理学史上的科学家们,都是拥有着良好学习、探究行为习惯的人,这些良好的习惯是:
1、细致观察的习惯。观察和实验既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物理学的关键。历史上的许多科学家,都善于从不为人所注意的平常现象中细心地观察与思考,这些事例对学生是很好的激励。例如,法拉第经过细心观察,发现线圈通、断电瞬间的状态的变化,从而总结了电磁感应现象;而安培、科拉顿等尽管也见到这些现象,却没有留意,从而与成功失之交臂。
2、怀疑和批判的精神。物理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推翻和修正前人的认识,建立新认识的循环过程。这就要求物理学的探究者们,敢于挑战权威,在科学事实基础上提出新观点、新理论,如果缺乏怀疑和批判精神,人们的思维就会被权威所左右,停滞不前。例如,亚里土多德从人们的日常经验出发得出了一个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此后两千年时间里被奉为真理,而正是因为伽利略具有怀疑和批判的,才用理想斜面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物体运动时并不需要外力来维持。
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这种怀疑和批判精神的培养。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失误,其剥夺了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的权力,扼杀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这些物理学批判性发展的精彩事例,能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育他们的科学精神。
3、严谨求实的品质。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在科学问题上采取随意甚至欺骗的态度,其后果往往是极其严重的。例如,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宣布,他们测量到了运动速度超过光速的亚原子粒子。这一消息曾令全球为之震撼,因为这可能会导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被推翻。然而事实是,他们在设计实验装置时的一个小失误,导致了这一乌龙事件。物理学史中的这类事件也有很多,在教学中适当引述,有助于培育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4、百折不挠的毅力。要从事实表象直达物理本质,单靠兴趣和灵性是不够的,必须有百折不挠的毅力,能够始终如一的坚持,才能有所发现。爱迪生研究灯丝,实验了几千种材料;俄罗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康斯坦丁·诺沃肖洛为得到石墨烯,用铅笔和不干胶撕了一万多次。物理学史中,这样的事例极多,对培育学生科学研究工作的毅力,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训练思维和研究方法
如前所述,物理发现的历程,常常是沿着人们的认知规律发展的,是人们的认知规律在一个大的时间尺度的折射。这就决定了科学探究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的相似性。物理学家在发现、建立、检验、运用和发展物理规律过程中所采用和总结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惟其如此,才能使学生学会正确思维和研究方法,促成新的发现和新的贡献。
例如,观察——提出假说——逻辑论证——实验检验——修正推广,是科学研究的普遍过程,物理学史中的许多事例都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训练学生以此为基本研究方法。再如,科学研究中使用的许多类比、归纳、演绎的思维方法,在物理学史中都有描述,应提示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训练。
当前的教学中,往往把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却隐去了曲折复杂的思维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买椟还珠的行为,因为学生对思维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其重要性远远超过掌握已有知识。物理教师要通过物理学史的渗透,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式,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从中体会科学方法、科学思维。
综上所述,在物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渗透物理学史。它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育科学精神,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研究习惯。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
人文素质教育在物理课堂中的渗透 篇5
谢春海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超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真正体现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
中学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各学科都担负着由学科自身特点所形成的德育任务。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通过课堂渗透,使德育内容逐渐地、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生的头脑,使学生的头脑得到滋润。渗透就是要求真正地把知识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做到水乳相融。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寓德育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是每一个物理教师的职责。除课堂渗透外,教师还需要用一定的力量搞好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主要靠熏陶和感染,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切合实际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取材于物理学史和我国建国以来物理学所取得的成就,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讲授、习题课、实验和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利用图片、幻灯、电影、网络等多种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我国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就可以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物理教学中去。
具体做法可有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国古代的物理学成就和科学家事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本上的定律和物理单位大多是用外国人的名字命名,容易产生民族自卑感。针对这种情况,要有意识地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在物理学方面的卓越贡献。在学习电磁现象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早在公元前北宋科学家沈括于编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讲述了人工制造指南针的方法,书中第一次明确指出了磁偏角。在讲物质的构成时,向学生介绍我们祖先很早就开始了对自然界物质本质的探讨,提出了“五行说”、“元气说”、“原子论”。这样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是一流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什么近代中国物理却落后了,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压抑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专制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封建教育扼杀了人才,让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现状以及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国的国情,就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介绍建国以来我国物理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建国以来,我国物理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的已处于世界前列,例如:在现代物理学史上,我国着名的核物理学家钱三强为我国原子能科学实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早在1946年到1947年间,他在法国发现了铀裂变有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后来里奥?居里在他归国时的鉴定上写道:“我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近十年来在我们的指导下的这一代科研人员中,钱三强是最优秀的。”我国着名的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是我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开拓者,被世界着名的航空工程家冯?卡门称为“火箭技术领域一位最伟大的天才”。此外,中国物理科学家在航天技术、超导体和超导材料的开发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核物理研究领域,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在航天领域,人造卫星进入太空,神州系列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超导技术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等等,与学生紧密相连的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更明显。组织学生成立了物理兴趣小组,在图书馆和网上收集科技信息,使同学们及时了解我国在科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介绍科学家热爱自己祖国的故事,激励学生为建设祖国而学习。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有意识的给学生讲钱学森、李四光等科学家的故事:他们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优厚的生活待遇,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怀抱,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还给学生讲工程专家詹天佑和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故事。使学生懂得科学家不仅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有满腔的爱国热情。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的学习兴趣,还把热爱祖国的思想意识不知不觉地注入学生的心灵之中,起到
二、在课堂上利用中外物理学家的事迹、格言,对学生渗透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在讲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一章时,可以将牛顿的一段名言介绍给同学们,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通过这段名言,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在讲授焦耳定律时,介绍这位实验物理学家的执着。他自学成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经过三十几年的努力,做了多次实验,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安培、奥斯特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实验的故事;还有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优越生活和丰厚条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科学巨子王淦昌为了祖国的核事业,告别生活优裕的北京,来到人迹罕至的西北高原,一干就是十多年之久。物理学家这些实事求是的态度、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刻苦钻研和探索的精神、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美德等,都是向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教材。通过这件实例,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认识到研究科学要百折不挠,刻苦钻研,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献身科学也是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
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比如上《欧姆定律》这节课,在得出欧姆定律后,老师可以抓住时机讲欧姆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发现了“欧姆定律”的过程:当时的实验条件极差,没有现成测量电流的仪器,欧姆想了种种办法,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才制成了相当精密的测量电流的电流扭秤。当时电源电压也不稳定,经过了五年他才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欧姆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结合理论和规律,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客观事实出发,以实验为基础,结合有关概念、规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应举出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的实例,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进行正确分析,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阿基米德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欧姆定律和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等,这些规律本身就体现了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这些结论是经过许多科学家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才归纳、总结出来的。在课堂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要注意规范操作、真实记录、客观分析,决不弄虚作假。以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作风。
四、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友爱合作,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与他人合作共事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当代中学生的团结协作,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时代的需求。在物理实验中,学生分组实验时,要进行一系列的调节、观察、记录。这些工作一个人往往难以完成,需要多人共同参与,其中任何一个人的不协调配合都会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倡导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学生实验中的合作精神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实验中要诚恳地向他人表现出合作的愿望,给别人协助自己的机会,并能主动配合别人完成物理实验;另一方面,在记录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时,既要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共同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团结协作,实际上也是一种互帮互助的行为。
通过物理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比如: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原始数据一律用钢笔记录,避免学生故意凑数或毫无根据地修改数据,对实验中出现的意外现象,要及时分析原因,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还可以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使之不断探索的创新意识逐渐形成。
五、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团结协作精神,体会合作的乐趣,物理学中许多重大成就,是不少科学家之间相互协作和相互帮助共同取得的。如法拉第长于实验研究,麦克斯韦擅长理论概括。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知识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奠定了电磁场理论的基础。杨振宁和李政道通力合作,终于发现了宇称守恒定律。在物理教学中,运用这些典型的事例,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精神教育,教育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相互帮助。
六、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充满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教材,阐明物理概念和规律。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言两语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物理教学应使学生对此有所认识。大至宇宙星系、天体的运行,小到分子、原子和稍纵即逝的微观粒子的不断发现,无不证实自然界统一于物质。物理教学给学生讲授的正是各个层次上的物质结构和物质的多种形式的运动及其规律性。结合物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如在讲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压力与支持力,吸热与放热,电磁感应现象,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规律”教育,在透镜成像规律中,物距的量变会引起像的质变,物体温度的量变会引起物态的质变,而物态的质变又会导致体积、密度、比热等量的变化;原子核内部正电荷的量变会引起物质种类的质变,这些内容可以渗透量变,质变规律的教育,在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教学中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弊,增强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地看待事物的能力;在讲光的本性时,对学生进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教育,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说明了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为了解释光的现象,提出了微粒说,后来由于托马斯?杨和菲涅耳关于光的干涉,衍射实践,终于战胜了微粒说而确立波动说,这可以说是一次否定。但是,爱因斯坦在光电效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光的量子说,认为光是一个一个不连续的光子,微粒说似乎又复活了,波动说遇到了困难,这可以说是一种否定之否定,但这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飞跃,在这里光子已不是微粒说中的微粒。经过这种曲折过程,人们终于达到了“波粒二象性”崭新的认识阶段。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并使学生逐渐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分析处理问题,从而把学生塑造成一个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
人文素质教育在物理课堂中的渗透 篇6
1 高校物理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作为一名高校的物理教师来讲,要想更加有效地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首先应当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不断地完善和充实自己。高校物理教师在具备物理专业方面知识的前提条件下,需要对其它的一些自然学科(包括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进行了解,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高校物理教师还需要具有一定的人文涵养与道德情操。除此之外,高校物理教师应当在平时的生活和教学中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结合自身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渗透人文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更加全面地渗透人文教育。
2 重视物理教学的美育
在物理学不断发展的历史当中,物理学家们对事物内在的统一性和矛盾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挥了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认真和细致地设计了高雅、精妙、绝伦的物理实验,这使得美在物理学当中时时处处都存在。在经典的物理学理论当中,有麦克斯韦方程,它强调和谐与对称 ;有牛顿力学理论,它强调严密和美妙。在现代的物理学生理论当中,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理论,它强调典雅和优美。以上的物理学理论有效地体现了大自然规律和谐、对称、简洁,以及统一的美。在物理规律当中存在着有序的美,像是太阳系行星的轨道排列,以及太阳光透过棱镜所形成的连续光谱等等 ;在一些物理概念当中还存在对称之美,像是负电荷和正电荷、反粒子和正粒子、反作用力和作用力等等。除此之外,在物理实验当中,物理学家们为了对大自然的一系列规律进行揭示,设置了一系列精巧的实验,像是粒子散射实验、电磁感应实验、扭秤实验等等,这一系列的实验技术精湛、实验设计精巧,无不使人产生美感。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时候,在讲解与挖掘这一系列美的基础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与此同时,调动了学生探究物理学美的兴趣,让学生这个审美的主体在体会审美对象的前提条件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能够加深学习的印象和理解。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就使得物理教学不再是死气沉沉,而是充满兴趣和生机勃勃了。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属于一种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创新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种要求。一大批素质较高的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关乎着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在高校当中,物理这门学科是非常关键的。高校的物理教学,不但能够使得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物理基础,而且能够使得学生更加科学地思考问题,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求实创新、敢于探究,以及不怕困难的精神。相对来说,跟解决一个问题进行比较,发现一个问题显得尤为关键,这是由于仅仅要求一个技巧或者是一个方法就能够解决一个问题,发现一个问题却要求比较高的能力与智慧,而思想观念上的创新就属于这种比较高的能力与智慧。科学的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获得成功的巨大推动力。十六岁的爱因斯坦就产生了追光的遐想,也恰恰是由于他这种创新性的遐想,在他多达十年的探索和研究当中,他立足于探究光速与对时间同时性的怀疑,在经历了很多次的失败之后,最终将狭义相对论的理论概括和归纳出来,变成了近代物理学生的一个奠基人。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的时候是如此,而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的时候也是如此的。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精神力量,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推动力,而人才是创新的根本,教育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教师在高校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地渗透物理内容,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的创新方法、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精神,如此不但能够使得教学知识得以丰富,而且还能够为学生呈现科学家在探究问题时的创新、试探、沉思、困惑的智慧,让学生有理想、有信仰、有教养、有素质、有智慧、有灵魂,有思想,最终变成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创新型人才。
4 适当增加难度和进行合理的评价,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在人的一生当中,一系列的挫折与失败是难以避免的,因此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强弱对他能不能取得成就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当前的在校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所经历的困难和挫折是比较少的,因而心理素质是比较弱的。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人为地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比如,教师在讲解电偶极子电场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学生在经过自身的推导,获得电偶极子延长线与中轴线上的电场分布之后,常常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在这个时候,教师需要让学生求解四偶极子的情况,要么是它任意坐标点的电场分布情况。这样的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心灵适应性与稳定性。当然,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而言,虽然耗费了比较多的精力与时间,但是未必可以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针对这一部分学生,教师需要多多地激励、认真地引导和启发,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目标后,能够有更多的收获。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借助教学评价,对提出探究新方法或者是提出新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激励那一部分可以承受失败与挫折的学生,最终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与心理素质。
5 结语
人文素质教育在物理课堂中的渗透 篇7
【关键词】STS;教育;中学物理;课堂教学
从字面意义上看,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ique、社会society三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的缩写。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许多自然科学部门和生产、技术领域。新课标要求:中学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然而传统教育只是就科学讲科学、就理论讲理论,其中社会和科学技术明显分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脱节。基于传统教育观念与物理课程标准间的矛盾,我们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一、STS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渗透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物理概念本身是观察、试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STS在概念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1.在概念引入中的渗透:概念的引入是物理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一个概念成功地被引入能够使学生了解到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引入这个概念有什么作用。在《摩擦力》一节,带领学生和我一起做两个小实验:(1)把两本书逐页对插叠放在一起,从书背提起其中一本,下面的书并没有因为受到重力作用而落下,为什么呢?(2).运动的粉笔盒最终静止,又是为什么呢?通过这样的小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调动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引出摩擦力。
2.在概念形成中的渗透:一个概念,如果在建立过程中,教师借助生活表象形象、生动的讲述,把学生感性认识与抽象的理性认识联系起来,以物理现象为桥梁,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把握概念的基本属性。例如在《摩擦力》教学中,指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举几个有关“摩擦力”的生活实例,并引导学生找出这些例子中存在的共同点,从而总结归纳出摩擦力的定义。
二、STS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的渗透
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物理学规律解释的是物质的结构和物质运动所遵循的规律,因此必然与人们认识物理世界的途径有关,即都与观察、实验、想象、数学推理等有着密切联系。为此,进行STS教育是规律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在创设情景中的渗透:在规律教学的开始阶段,要创造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环境。结合STS教育,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生活中所熟知的典型事例中发现问题。例如:《浮力》一节,吊在彈簧测力计下的钩码可用手托住,测力计示数减小;也可放入水中,测力计示数减小。可以看出两个力作用的效果相同。从而理解浮力是向上的托力,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在探索规律中的渗透: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一般可采用实验归纳法。由对日常经验或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如摩擦力、牛顿第一定律、安培定则等。
三、STS在习题教学中的渗透
习题课以指导学生进行物理练习为主,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
“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科学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要求,所以物理习题教学要引导学生多关注国内外最新科技发展,帮助学生揭开现代科技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有一种亲近感。
例如:学习了摩擦、电阻和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知识点后,可渗透当今世界先进的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相关知识,并介绍上海磁悬浮列车试行成功等科技前沿的新动态,可设计如下训练题,以考察学生STS知识的运用能力。
问题:现代磁悬浮列车就是利用同名磁极间的相互_____,将车身托起,这就大大减少了_______,使列车高速运行。
实施STS教育就是要把科学教育与当今的社会生活、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培养出了解社会、懂得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高素质人才。要达到此目的,物理教师要树立STS教育观念,不能囿于物理教材和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要努力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物理教学逐步构成一个由课内外、校内外、学校与家庭所组成的开放式的教学空间,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不仅学习系统的物理知识,还要懂得这些知识在其他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学会用综合的观点分析问题,增强了解社会、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闫金铎主编.《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年11月
[2]田世昆等.《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
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篇8
摘要:从当代世界人才培养的取向来看,多学科的结合、渗透是大趋势。所以,中学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一定要结合起来,相互渗透,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相得益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要注意二者的关系:教学中必须以历史教学为主,适当、适时地进行“语文教学”,决不可“反客为主”;历史教学中的“语文教学”应经常进行,不可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或认为是语文老师的事而不顾。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渗透 语文教学 文史交融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其含义可以这样理解:一是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二是历史的记载,历史知识的传播借助于文学形式;三是语文学习要借助历史知识,历史的学习也要借助语文能力。故此,我国古代一些杰出的史学家,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如司马迁、班固等;一些史学名著,同时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史记》就被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语文教学,能够造成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能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而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从而对多彩的历史画卷产生惊奇和震动,同时,也进行了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文史交融,相得益彰,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首先,文史交融能使课文更加生动具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历史课本的文字叙述简要,往往需要教师在讲述时作一些必要的补充。讲述历史人物时,应讲出他的特点来,尽可能给学生以生动具体的形象,从而避免雷同,避免“公式化”、“概念化”。《史记》中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同一主题,三种口气,表现出这三个人不同的身份、思想和性格。课本中“文革史”的叙述高度浓缩,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让他们读反映文革的文学作品(如“伤痕文学”、朦胧诗等),那效果就大不相同了。高中生正处于花季年龄,其理性思维正处在形成阶段,在心理上对形象化、艺术化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如把顾城的《一代人》、北岛的《宣告——给遇罗克烈士》、陈虞的《还我头来》等诗歌或杂文印成材料分发给学生看,可以极大地调动他们关注“文革史”的积极性。我借机启发他们:“读史使人明智”并不是专门对历史学家说的,文学家、诗人乃至社会上的任何人都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汲取精神的养料。客观地讲,高中生做作家梦的人不少,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可以端正他们学习历史的态度,使他们意识到“文史不分家”,从而注重培养自已的综合素质。
其次,文史交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高尚思想情操的有效方法。“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蒋桂战争》)一语道破新军阀混战的频繁和巨大规模,战事危及百姓,造成生灵涂炭,怎能不激起学生的强烈憎恶和愤怒呢?但蒋介石等军阀企图用武力统一中国不过是“一枕黄粱再现”的美梦而已,红军正是抓住军阀混战的有利时机,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分田分地”的土地革命。“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毛泽东生动地描绘了长征这一惊天动地、震撼中外的历史事件,讴歌了红军战士英勇豪迈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
再次,文史交融能深刻反映阶级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关系。引用《诗经》中的“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狟兮„„”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把奴隶控诉奴隶主贵族残酷剥削的仇恨鲜明地反映了出来,也就讲清了“国人暴动”的根本原因。引用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的“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做地衣”,使学生认清了唐朝统治阶级残暴、安史之乱的灾难、百姓的疾苦,理顺了唐末农民战争的历史背景。“民国万税,天下太贫”揭示出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对广大人民的剥削、掠夺。
最后,文史交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学语言极具风格的逻辑结构和极富想象的表达形式,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两首诗对隋大运河作出完全不同的评价,对于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地看待问题具有典范的作用。对楚汉战争中项羽的失败,杜牧有“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有“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哀叹项羽缺乏百折不挠的精神;王安石则以政治家的眼光指出项羽失却民心,败局无法挽回。谁的看法对?哪一种认识反映历史现象的本质?组织学生运用思辨的方法进行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前三句描写了农业丰收和四海垦辟,但最后一句却激起人们层层思索的涟漪。“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诗中“兴”、“亡”的强烈对照和“百姓苦”、“百姓苦”的一致,表现出极大的历史反差,展现了文明史肌体上的深深伤痕。在这反差与伤痕中到底隐藏着什么呢?诗词提出了发人深省的疑问,这种卓绝的设问能力会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次的“历史思索”,提高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可以从语文课文中得到加强,而中学语文的许多课文也与历史有着重大的关系,甚至有的课文如不借助历史知识的帮助,学生是无法弄清楚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是一例,倒不是他的文字生涩,而是他的许多语言,甚至全文都是隐喻,如无历史知识作为钥匙,只凭语文教师在文学上的说明,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作者在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针对一些人诬蔑群众而作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则是纪念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受国民党文化专制迫害致死的五位青年作家。可以说,鲁迅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时代背景,要理解文章,必须了解历史。
2001年高考历史上海卷第39题以“公开信”的形式出现,从文句上看,丰富了试题的表达形式;从内涵来看,体现了惩恶扬善、经世致用等历史古训和褒扬正义、捍卫真理的历史责任感;从语文角度讲,要注意格式、对象、语气,不能写成抗议书如外交照会;从历史角度讲,要注意“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一特点,有据有理有情;呼吁正视历史,引以为训,前事不忘,后世之师。2004年高考历史上海卷第36题: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内悬挂着一幅清末民初一位诗人写的对联:“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对联赞叹了人类文明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与交融,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文字家„„各有讨论。假如你是历史学家,对这幅对联作何评论?请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这对学生的文史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文史不分家”、“文史相通”的治学传统。
许多教师对文史交融才能相得益彰认识不清,认为只需“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事实上,历史教学不渗透语文教学,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历史的形象理解以及对语文的理性理解,最终影响学生的分析能力,高考自然不会有理想的成绩。教师在讲授历史时,要恰当地运用学生已学过的相关的语文课文来启发学生,这样才能相得益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秦亡汉兴时联系《过秦论》、《论积贮疏》;讲辛亥革命时联系《阿Q正传》、《药》;讲整风运动时联系《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讲资产阶级的腐朽堕落时联系《欧也妮·葛朗台》;讲普法战争时联系《最后一课》;讲近代外国资本在中国的剥削时联系《包身工》等等,例子不胜枚举。
语文教学内容是以课本为依托,向外幅射较远,由于语文课的生动性,课内外所涉列的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有时学生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当成历史人物,当然语文教师肯定会纠正,但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担当起维护历史真实的“警察”职责。同时,历史学科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处理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如2004年考试说明中列出的“能力要求”4项10条要求),这些能力的培养无不与语文直接相关。在历史教学中,借鉴语文教学的训练方法:讲课时把涉及到的难字,别字稍带讲解一下,告诉学生如何记忆,区分,指导学生记忆难写的字词;在材料处理中借鉴语文教师对课文的分析处理方法,如分析段落大意、归纳主题思想、提炼中心观点等;在分析材料或做论证性问答中借鉴语文教师对议论文的训练要求与方法,如论点、论据、论证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这样使历史教学处于人种我获的地位。
儿科教学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论文 篇9
一、在职业院校儿科课堂中有效融入人文素养
(一)在教师方面多培养优秀教师、名师
要积极组织鼓励教师出外学习和培训,让教师能接触到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此外,作为职业院校,要“以教促评”多培育教学名师。教学名师可以突出特色,可以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给其他教师有益的启示。在临床专业儿科学课堂中融入人文素养不仅要依靠本校教师的资源,还应该要重视邀请文化界名人来教授文化课或者做讲座,多邀请研究临床教育的名师或教授来学院授课。邀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学,有利于本校教师学习,可以提高教师的视野,开阔教师的思路。
(二)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模式
要想让人文素养教育落实到位,需要在职业院校的工作者改变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比如,请一些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做专题讲座,或者让老师亲临儿童医院实地学习等形式。利用这些形式让儿科教学呈现出不同的样式,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无形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职业院校的学生已经接受过差不多十几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分析、评析、讲解、总结等教学手段进行课堂讲授,就很难吸引职业院校的学生。学生吸引不到课堂上,如何谈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儿科学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就成了奢谈。在寻求教学方式时,教师要仔细研究文本材料。无论哪个出版社的教材,他们在选择文本材料时都会综合考虑这些情况,目的是让儿科教学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状况,让学生热爱儿科学课程,在无形之中接受中国的文化,从而达到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教师要把人文素养教育融于临床儿科教学课堂之上
就需要教师把握好教材文本。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编写的目的和意图,揣测编者编写的目的意义,仔细研究教材的框架结构和内在逻辑关系,力图了解编者目标的前提下全面掌控和把握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素养材料,以便于在教学中融入。一般而言,教材的前言都会把作者编写的主要想法和结构框架列出来,我们要了解编者的编写目的,研究他们的思路,再把他们的思路和自己的.工作经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生的专业特性结合起来探索教学方式。比如学生在学习小儿循环系统疾病时,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要点,不仅包括身体上的护理,因为该类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活动,造就该类患者孤立、融入性差的心理特点,故也要有心理上的护理,再依据学生对老师传授的知识的依从性较高的学习特点,老师在讲授该类疾病时要告之学生,要对这种疾病的孩子多尊重和重视,多关心爱护,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能像正常孩子那样有良好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活动受情绪的驱动,情绪对认知活动起到组织或瓦解的作用。摆正情绪协调、组织认知活动,负情绪破坏和阻断认知活动。[2]故良好的情绪是儿童的认知活动更好的发挥和表现,对疾病的恢复也起到有益的影响。
(四)要在职业院校实施人文素养
还应该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策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能适合“90后”学生的接受心理。但是在职业院校临床教学中,儿科学课程方面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地方,如儿科教师的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儿科教学队伍主要是以年轻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配备比例不均衡,在职业院校担任该课程教师鲜有经验丰富的教授级人才,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会影响临床儿科学这门课程人文素养作用的发挥。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可以说直接影响到人文素养在课堂中的融入,由此,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尤为重要。
(五)教师在融入人文素材时要充分挖掘本地的文化气息
要把学生带入本地文化气息浓厚之地进行参观考察,接受本地人文素养的熏陶。如在许昌,就可以利用学院周围的文化氛围来对学生进行直接的人文教育。利用周六、周日带领学生参观关羽挑袍的,使同学们从中领会信任的重要性,从而在教学中,把这种精神传输给学生,如在讲儿科中的静脉穿刺等各种技能操作中,首先让患儿与医护人员之间建立良好信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各项操作任务。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3]所以在人文浓郁的景点感受人与自然之间宁静和谐相处的妙处,深入了解文化名人生平经历以及这种经历对他们创作的影响,了解他们在不同时代和社会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是如何努力的,在实现理想和抱负的时候遭遇了磨难,他们又是用怎样的精神面貌来应对的。通过具有浓郁文化的人文景点的实地考察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二、结语
【人文素质教育在物理课堂中的渗透】推荐阅读: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11-26
语文课堂中的人文教育05-23
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论文11-27
人文素质状况10-19
学生人文素质07-06
语文人文素质07-13
人文素质修养10-04
教育的人文素质06-20
人文素质护理教育08-26
物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