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建议

2024-12-20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建议(通用8篇)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建议 篇1

摘要:本文主要是探讨如何进行临床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旨在为现阶段教育者找到更新教育理念、找准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为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寻求更有效方法。

新世纪的医学生应该成为既有科学技术,又有人文精神的高级医学人才,而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则是培养医学生健康职业人格的核心,也是促使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前提。

目前国内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不足,首先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安排不够合理,缺乏学科整体性规划;并且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师资力量较薄弱,从事人文教育的教师知识结构欠佳, 缺乏医学知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再者,受当今社会“一技之长”以及“商业化”的影响,部分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发生改变,有的学生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因此,应该加强临床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不但医学知识得以巩固,同时临床人文素质得以提高,为日后成为具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务工作者奠定基础。

1 强化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1.1 重视在医学生的见习、实习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目前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前的入科培训多集中在临床技能操作方面,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如医德医风、法律法规、人际沟通能力等非技术层面的培养。鉴于当前较为复杂的社会医疗环境,更凸显了临床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增设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入科前人文教育课程,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对临床人文素质的一种理性认识,初步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服务、不为名利、刻苦钻研、献身医学的理念;结合具体病例,现场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进入临床首先就有一个认真的态度,从查体的系统、病案文书书写的规范、查房及记录的严谨,始终保持科学态度,使医学生认识到医疗与法律的关系,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注重环境熏陶,经常开展专题讲座、科技竞赛、文化节等,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邀请知名专家及教授座谈、讲课,结合他们精湛的医术与崇高的医德,使学生亲身感受真正的医者所应有的风范,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培养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以济世救人为荣,以索要红包为耻;以服务患者为荣,以欺骗患者为耻;以博学精业为荣,以愚昧无为为耻;在医院人文文化环境建设中,体现出医学特色、医学文化,如:摆放历代医学名人的雕像,修建雕刻着历代医家医德格言、历代名医医疗活动及医学生誓言的文化碑廊;在尊重、理解患者的基础上,进行诊疗活动,并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如:冬日天寒,查体前将手或查体工具稍事暖一下、做完治疗后给患者盖好被子,这一小小动作不仅温暖患者的心,拉近医患关系,也是良好人文素质的一个缩影。

1.2 注重在医疗实践中言传身教

老师要在医疗实践中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动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向学生传授与患者交往的技巧,培养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其次,临床教学中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精心准备教学案例,而不是单纯针对疾病本身;要增加伦理、社会、法制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某些争议大的检查、手术和技术,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伦理选择;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技能。第三,临床实习期的人文素质评估应该更多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合个人评价、同学互评与教师评价等方法全面评估学生。

1.3 积极开展医疗社会实践活动

带领学生到基层、贫困地区,走访各级医疗机构(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并深入到农户中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健康普及教育,赠送药品和医疗器具,送健康到基层,使医学生的个人价值在为社会服务中得以充分实现;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医疗实践与健康调查,让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同时尊重人和人的权利,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培养其服务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2 加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构建合理的临床教学模式

一是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相互渗透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根据学生年级不同,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及深度不同,有针对性的安排,分阶段渐进,文、理、医贯穿医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使医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做事、做人和与他人相处。并结合临床实习、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在临床实践中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融人文素质培养于医学实践之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二是加强教学实验实习环节,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全面培养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临床操作能力。三是强化高等医学教育的服务性。医学院校的教育、科研和医疗卫生服务职能是相辅相成的,在教育中要注重教师在服务中教,学生在服务中学的形式,以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并力争在服务中完成由医学生向医生的角色转变过程。四是坚持对临床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高层次学术活动,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年终考核对教师既要考核其教学科研能力,还要考核其人文素质水平及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绩效。

在临床中进行人文教育,涉及诸多教育教学环节,这些环节相互影响和联系,构成一个系统。搞好人文教育,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来支持和配合,把这个系统设计和运作好,以发挥医学生和带教医生的主体作用,并要求当今社会的医学生只有加强人文修养,方能在日后艰巨的医疗实践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何松,陈姝.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4(5):738.

[2]邓传祥,张万仙.医学创新人才的内涵初探[J].川北医学院学报,,22 (1):85-86.

[3]殷小平,苏博,刘鉴汶,等.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15(6):25.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建议 篇2

(一) 课程培养目标弱化了人文素养, 忽视了课程对象的规格要求

课程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预期性结果, 直接关涉到学生得到什么样的发展的实质性问题, 即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 因此, 如果培养目标缺乏整体性或出现表述上的偏颇, 就会直接导致课程设置上的偏失。目前医学院的培养目标关注得更多的是对医学生实践经验和临床技能的强化和训练, 更重视的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可以熟练使用医学仪器的“机器人”, 而忽视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人文素养和内涵, 忽视了医学生作为“人”的一面。这种在课程对象的规格要求上的偏颇, 直接导致了课程设置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影响了医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二) 课程体系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对人文知识关注不够

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是塑造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目前, 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类型比较单一, 更多的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本专业知识与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 忽视了如何将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好地融入到医学教育中去。而当前的社会又是个需要复合型人才的飞速发展的时代, 尤其注重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临终关怀和富有生命意义的教育, 所以忽视课程体系中的人文知识对学生的熏陶势必造成他们以后职业生涯的巨大障碍。

(三) 课程设置呈现出块状化, 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缺乏整合性或融合性

美国后现代课程理论家小威廉姆E多尔在他的代表作《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中谈到课程时提出:“希望通过合理的课程结构设置使得课程之间的联系更多, 并且这些联系能够得以积极的、健康的发展。”[1]可见, 健康合理的课程设置应体现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 充分向学生展示更加系统化、综合化的知识体系, 达到培养集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于一身的“全人”的目的。目前大多数医学院的人文课程设置呈现出一种块状化结构, 课程结构不清晰, 缺乏知识间的横向关联性, 长此以往, 专业间的知识体现出“各自为政”的特点, 缺乏必要的连续性和衔接性, 而人文课程也始终处于孤立的状态, 会淡化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整合性或融合性。

(四) 课程设置上缺乏知识的时间深度, 表现为应用性知识过多, 文史性知识弱化医学生的医德医风、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人文关怀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在我

国, 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在时间的安排上比较集中, 主要安排在公共基础教育阶段, 在知识体系的设计上缺乏时间深度, 很多知识只是“蜻蜓点水”的涉及, 并未让学生真正体会内涵和精髓;在知识的类型上表现为应用性知识过多, 而文史哲等基础性人文课程开设较少。在当今这个重视综合型人才的社会, 注重应用性知识的传授无可厚非, 但是学生对应用性知识的融会贯通也应建立在基本的人文知识和素养领会的基础上, 倘若空有一身熟练的医学技术而无高尚的医德医风, 那么早晚也会偏离医学治病救人的初衷。

二、影响当前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的相关因素分析

当前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上存在上述问题, 绝非偶然, 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 制度保障欠缺

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些与医学人文教育相关的文件, 但没有出台专门的制度和文件, 使得医学人文课程设置得不到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和规范, 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由于制度上的不足, 使得当前医学院的领导在人文课程设置方面的意识也相当淡薄, 他们大多是学医出身, 以往的医学院校在人文课程这方面几乎是空缺, 这种传统自然地带到了目前医学院的管理中, 没有对人文课程设计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 过分关注功利性价值, 使得人文课程成为医学课程的附属品, 更谈不上提升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和医学人文关怀。

(二) 文化价值观影响

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是医学院校培养高素养人才的前提, 也是医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终生受用的财富。目前很多医学院文化价值观认识上的偏颇造成了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只注重教给学生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 为他们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明白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就业的实习基地, 更重要的是提升教育的深度, 培养医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和对人性的关怀, 培养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三) 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医学院校在人文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一是课程类型单一, 门类稀少。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 多数院校开设了6~7门课, 少数学校只开设了两门, 而且是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二是在人文课程的开设上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 随意性较强。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导致很多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至今没有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和专业特色, 削弱了课程间协调互补的合力作用。

(四) 目标、对象和师资力量缺乏整体考量

前面谈到课程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对于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对象指的就是学生, 即我们要清楚课程为谁而设, 否则, 就会直接导致课程设置“无人化”的问题;师资力量是达成课程目标的基本保障, 如果课程设置忽视师资力量问题, 就可能直接导致课程设置“虚化”, 虽然在课程表上设置了课程, 但实际上没有教师授课。这三个方面是课程设置必须要明确的问题, 应该从整体上加以考量, 忽视或弱化任务一方面都会导致课程设置上偏失, 直接影响课程设置的整体功能。

三、关于当前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的合理化建议

基于前文的分析, 笔者认为, 合理设置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 应该从课程设置的视角结合医学教育自身的特点综合考虑, 所以, 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 综合考虑课程培养目标, 优化课程设置的整体功能

近年来, 随着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人们对医学人才的要求普遍提高。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于1988年在英国爱丁堡召开的世界医学教育大会上通过宣言:“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 仔细的观察者, 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 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2]可见, 人们对医生角色的期望已不仅仅是医学技术的拥有者和使用者, 而更多的是充满仁心妙术的健康指导者。这也是当今社会我们的医学人文课程所追求并努力实现的培养目标, 当然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还要将“学生”这个要素纳入考虑, 使培养目标更富有人性化, 并结合学校自身师资力量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以优化课程设置的整体功能。

(二) 合理规划人文课程设置, 形成核心体系, 与医学课程互补

发达国家的医学院大部分是设立在综合性大学中, 因此医学院很好地利用了综合性大学人文学科丰富的资源优势, 与医学专业形成了相互交叉, 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如德国洪堡大学查理特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于1999年开始开发一种叫“医学理论与实践原理”的医学人文学科特殊学习模块, 将人文学科整合到医学教育中, 帮助学生认识现代医学的优点和局限性, 培养他们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3]在我国, 医学院大多是独立于综合性大学的, 因此, 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协调性差、课程结构整体失衡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面对这种现状, 各医学院校既要积极吸取发达国家医学院校的宝贵经验, 又要结合自身医学院校的特点, 合理规划人文课程的培养方案, 设计符合医学院自身特点的人文课程, 让人文课程与医学课程紧密结合, 互相渗透, 逐步形成有本校特色的核心人文课程体系, 从培养目标上真正起到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全面提升的作用。

(三) 注重人文课程不同专业知识间的横向关联性, 构建跨文化的课程体系

国外的医学教育非常注重知识的横向关联性, 即人文课程与与自然科学、医学、社会科学相互渗透, 呈现出交叉性。如大量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法学、医学与文学等学科课程, 这些课程不是孤立地讲授, 而是彼此融为一体, 并与医学内容紧密结合, 这也是推进医学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融合的有力举措, 值得借鉴。[4]在我国, 人文课程不同专业之间呈现块状化, 缺不同知识间的横向关联和衔接, 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体系松散零碎, 无法形成学以致用的综合知识体系。目前, 各医学院校迫切需要加强不同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连贯和跨越, 也需要教师充分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和本校丰富的课程资源, 构建符合社会需要的跨文化课程体系, 拓宽学生所学的知识领域,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思维发展, 让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有机融合为一体, 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技术高超和素质全面的一流医学人才。

(四) 加强人文课程知识体系的纵向延伸性, 全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构建人文课程体系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横向跨越性, 也要加强知识的纵向延伸性;既要看到知识在空间层面上的相互融通, 也要看到知识在时间层面上的相互延续。只有将这两者有机结合, 课程体系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功效。针对目前医学院课程设置中知识缺乏时间深度的问题, 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在课时分布上, 发达国家普遍将医学人文课程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 体现出纵向分布的连贯性。比如, 日本大学医学院的前两年主要学习基础科学与人文科学课程, 以医学概论将医学和人文课程并在一起开设, 第五年还开设“续医学概论”。[5]因此, 人文课程无论从横向的维度还是从纵向的深度都是一个有机结合的完整体系, 课程设计者要注重课程在纵向分布上的连贯延伸性, 让医学人文课程始终体现在学生的学医生涯中, 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才会在学生的思想深处逐渐开花结果, 这种影响对一个医学生来说, 将会陪伴他整个职业生涯, 让他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 (美)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269.

[2]郑梓南.医学院校发展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12) :124.

[3]赵斌.洪堡大学查理特医学院特殊学习模块[J].复旦教育论坛, 2004, (5) :90.

[4]殷小平, 苏博, 刘鉴汶, 董晓建.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2, (12) :26.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建议 篇3

关键词: 医学生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G641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社科联、省经团联调研课题: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思考。编号: SKL—2014— 1955。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医学人才的关键,是提高医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基本要求,对医学研究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是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的任务。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缺失

进入医学院校后,局限于繁重的医学专业课程、相关的自然科学和外语学习,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普遍忽视和厌倦,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尽管很多院校都已经提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案,但由于随意性比较大,缺乏系统性,因此学生们对人文素质更深层次的意义仍旧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且由于目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投入的不足,效果不理想,在教学实践中,仍旧缺乏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很多医学院校还是停留在口号上,没有真正从根本上改变。

2.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薄弱

现有的医学教育中,人文课程的比例偏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相比之下,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偏少。我国医学院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庞杂散乱,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重视医学的专业知识教育,忽略医学的人文精神教育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3.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单一

医学科学教育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内涵,需要行为模式的示范、素质教育的陶冶。而我们现有的医学教育方式基本沿用了中学生的应试教育方式,课堂上以教师主讲为主,教学中往往是偏重名词概念的解释,基本原理的灌输,达不到该有的人文素质教育结果。与此同时还存在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和医学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文社会科学教师不懂医学知识,而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知识欠缺。因此,由于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必然会影响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方法

(一)更新医学人文教育理念,树立科学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生态观

1.教育观念的转变:科学与人文并重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长期以来,实行生物模式的教育,虽然为中国的医学界培养了大批的实用性人才,但也暴露出了其弊端:最明显的表现是单科性医学院校的学科面窄、基础教育单薄、学术气氛不浓,使学生难以具备较高的人文精神。因此教育界要在观念上,关注科学与人文的最佳结合点――价值的相通性,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并重,尤其是要把人文精神培育的意识贯穿在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整个的医学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医学模式的真正改变,使得医学教育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2.人才观念的转变: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科技人才

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的人才,除了要有科學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尤其需要具有对人的关爱和尊重的高尚情操、崇高精神素养,具有正确的人文价值取向。不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不论知识经济如何受到人们的关注,人永远不会物化到失去自己的思维和感情。21 世纪要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必须下决心对此来一番改变,在整个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育,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医学科技人才。

(二)建立有医学特色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加强学科建设

1.促进“两课”与其他人文课程的整合互补

“两课”:马列主义理论与政治思想教育是高校进行人文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但是“两课”和其他人文课程在教学中常常处于割裂状态、各自为战的局面。

因此要对“两课”和人文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使两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的良胜发展态势。

2.加强显性课程模块建设,以规范管理提升课程品位

显性课程建设应从教学质量控制、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核心课程建设等关键环节入手,不断增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术基础,提升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品位,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控制教学质量。

3.规划隐性课程模块建设,以内化机制提升教育效果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隐性课程应围绕所开展的一些活动,事先有意识地进行规划设计。通过建立“三高体系”,即:举办高水平的人文素质讲座、组织高品位的校园人文活动、开展高格调的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升人文素养,升华人文精神。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环境的主题充满人文教育的人文品位,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

(三)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医学院校教师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直接影响着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校内、校外两大资源,既要充分利用好本校已有的人文社科方面的师资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更新、知识结构的完善、教学技能的提高、演讲与口才的锻炼和理论素养的提升,又要面向社会,聘请一批有社会影响、学有建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为学生开设医学人文讲座,以活跃学术氛围,开阔学生眼界,培育人文精神。

(四)改进和完善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既要传授医术又要传授医德,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医学生人文教育体系构建研究.孙鹏,2012年博士论文;

【2】对我国医学人文教育模式的探讨.方铁红.《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1,2;

人文教育下的临床医学论文 篇4

一、人文教育可促进医学生的健立高尚的人生观

医学人才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质,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和审美意识,具备有亲和力的交往和沟通能力,具备能决策和管理的能力。WHO在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了培养五星级医生的要求,这就是:健康的提供者、医疗的决策者、心理的交流者、社区的领导者及组织的管理者。其中决策、交流、领导和管理的要求都需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

二、人文教育可引导医学生树立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中国医学界,很早以前就重视医德。为医学生提供人文素质教育之目的.,就是为了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树立与加深学生的人生观与人文信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积极的、主动的为学生讲授人文素质的相关知识,更要处理好正确的培养关系。不仅仅是局限的传授知识来完成将教学目标,更应该做到多元化的引导学生树立好人生观、关爱人性、关爱生命、尊重人权的观念,切实的达到引导学生树立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全力让学生的人道主义观念提升。

三、人文教育可以促进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知道,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本质上的不同,但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政治理论课也是重要的人文教育内容之一。虽然二个科目具有相同的教学目标,都含有使学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但却在教育内容上来说,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将弘扬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观念与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二者成互补态。但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又有不同之处,但人文素质教育在不同的程度上更加侧重于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具有艺术性,还包括社会性与道德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思想、以及道理教育为重点,其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等。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基础性,人文素质教育包含的范围更加广泛,所以,对医学生进行人文互素质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具有健全的思想观念,更可促进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医学学生的智能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建议 篇5

2大学英语向ESP方向发展的趋势

随着我国英语教育的普及,基础英语教学的重点将由高校转向中学,不少学者认为,大学的通用英语地盘将逐渐缩小。陆俭明教授提出,鉴于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英语教学内容重复,建议对各学段的英语教学重新定位,中小学英语教学应定位在打基础,而大学和研究生英语教学则应定位在偏重学术或者特殊目的需求的英语教学上[3]。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将由原来的通用英语逐渐向ESP教学方向转移。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如电子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国际金融英语、医学英语和法律英语等,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ESP如果再进一步细分,可以分为:学术英语(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EAP),即用于学术交流的英语;职业英语(Englishforoccupationalpurpose,EOP),即职业中所使用的英语。国内该领域专家蔡基刚教授则把大学ESP教学定位为EAP,既能体现行业英语特点,对专业知识背景要求又不是很高,可以由大学英语教师开设。本科医学院校一般都招收一本或二本的学生,学生入学成绩高,英语成绩也相对较高,大学一年级之后基本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甚至六级考试。大二阶段的公共外语教学很难满足其进一步语言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大三阶段大部分医学生会接触由医学教师开设的医学英语课程甚至是外国专家的全英语授课和讲座。根据调查,我国54所医学院校有52所开设医学英语课程,但是大部分由医学专业教师授课,教学方式以传统阅读和翻译为主,学生反映课程难度高,词汇量大[4]。因此,有必要在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课之间开设一门过渡性课程,相对于专业英语,EAP更侧重语言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进行专业英语学习的技能,属于语言教学范畴,能为学生进一步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医学院校开设医学EAP是大学英语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3医学人文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设想

将医学人文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能弥补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时不足,也符合大学英语朝着ESP方向发展的总体趋势。为了讨论方便,将该课程称为医学人文英语(Englishonmedicalhu-manities,EMH)。EMH的定位是针对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以医学人文为授课内容的英语课程,其目标为:①英语语境中了解国际医学人文先进理念,培养学生在该领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②能够用英语阅读英美报刊中医学人文最新报导,听懂该领域电视广播新闻和学术演讲;③能够用英语表达自己对医学人文的思考,掌握相关学术讨论、演讲和写作技能。EMH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3.1凸显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content-basedinstruction,CBI)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与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日益受到关注,这种教学法被称之为CBI。CBI主张外语学习是学习各种学科内容的媒介和工具,学科内容则是语言学习的内因,而语言能力的提升是学科内容学习的副产品[5]。CBI重视语言在应用过程中的附带习得,属于隐性教学;而传统语言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本身,属于显性语法教学。二语习得研究中对于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孰优孰劣尚未达成统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隐性教学提倡语言知识的自然习得,更能促进学习者自如地运用语言,对于英语水平比较高的中国大学生来说,CBI可以激活长期学而未用的被动语言知识,提升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刘润清教授[6]提出我国今后大学高年级的英语教学将从语言技能教学转向内容教学,其理由一是因为语言本身诗歌符号系统,其深度和美感来自他所“运载”的内容,二是因为人是智能活动的动物,在智力上得不到满足时,会感到“智力饥荒”。EMH课程属于典型的CBI课程,通过医学人文文献阅读、视频观摩等形式接触到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在对医学人文内容的获取和思考中附带地、隐性地提高了语言能力。这种教学形式对于长期接受传统显性语言教学的中国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体验,弥补了传统语言教学重知识轻实践、重语言轻思维的不足。3.2体现国际化医学人才培养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全方位推进,我国医学也更加与世界接轨,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是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一致方向。对于何为国际型人才,国内专家都从各自的专业领域给予不同的定义,其关键要素包括:国际视野、国际意识、跨文化沟通能力、掌握外语、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竞争、爱国精神等[7-9]。一个国际化医学人才除了拥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素养来行医治病,更应该拥有国际化的视野,能够参与国际医学科研交流,参加国际医学组织规则制定,不仅要扎实掌握某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更要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和体现包容辩证的思维能力。EMH课程是以医学人文为载体的语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以外语为工具从事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包括外文文献阅读、报告写作和公众演讲,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呈现中西方思维差异和文化差异,培养国际化意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偏重语言能力教学,而高年级医学英语教学则偏重专业英语知识,EMH属于两者的过渡教学,在语言学习的同时纳入医学人文精神的吸收、思辨能力的培养和国际视野的提升,符合国际化医学人才培养的大趋势。3.3发挥大学英语教师的语言优势医学人文涉及伦理、道德、法律、职业操守等,属于与医学相关的文科领域,而大学英语教师所受教育基本属于文科类别,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准备,有能力胜任课程教学。与此同时,大学英语教师凭借其双语语言优势,通过国外新闻报道、TED演讲、网络公开课等形式向学生呈现国际最新的医学人文发展态势,结合我国传统优秀医学人文传统,帮助学生在东西方文化对比中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4EMH课程设计案例及讨论

EMH课程设计在主题选择方面遵循“热点、实效、争议”的原则,让学生看到特定热点主题的历史发展和分歧讨论,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开放的全局视野。以“临终关怀”为例,传统观念认为延续生命、挑战死亡是医学的最大宗旨,而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欧美的“临终关怀”则承认死亡的自然属性,对于生存时间有限的患者应给予更多人文关怀和疼痛缓解护理,这将临终者从无望的机械性救治中解放出来,赋予其支配生命的自由和尊严。这种争议性的讨论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在冲突中培养思辨能力并形成兼容并包的人文立场。类似的主题还包括器官捐献、大脑冷冻、医患关系、医生权益保护、生殖技术等。EMH课程设计在语言教学方面遵循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输入促成、输出驱动”理论[10],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口头或者书面语言输出,但这种输出的前提是高质量的语言输入,输出驱动促进了语言输入中的对语言形式的自然关注和习得,输入促成确保了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复杂性和流利性。教师的角色如同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通过由浅入深的思维引导和语料呈现,促成学生语言输出中由句向段,由段向篇的提升,将语言教学重点从传统的“接受性技能”培养转向更急迫的“产出性技能”培养。表1呈现了3个课时的教学实例。在主题的选择上选择了“死亡”这个人类永恒的思考命题。首先从比较感性的英语诗歌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对待死亡的态度,诗歌点睛之笔“oneshortsleeppast,wewakeeternally,anddeathshallbenomore;Death,thoushaltdie(短暂休眠后,我们便永恒地清醒着,不再有死亡,死亡也终将死去)”从哲学角度将生与死的状态进行转换,让学生意识到死亡终究是自然法则,无法逃避也无所恐惧,为之后的课堂教学定下人文基调。之后再要求学生分享预习作业TED演讲《向死而生》中的精华语句以及自身感悟,在课堂交际中提升语言的审美,迸发思维的火花。第三步文献阅读引导学生从感性的人文体验进入理性的学术论证,通过“文献报告”这样的语言输出形式促使学生去理解语言并进行深层次加工梳理,提炼出文献框架并建立自身思维图式。第四步是话题即兴演讲,如果说前三步一直是教师为学生搭建语言和思维的脚手架,这步则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并在过程中发展思维和语言能力。

5结语

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设想,既能弥补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不足的缺憾,又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医学生具备温暖的人文情怀和严格的职业操守才能在行医中与患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医学生更需要国际化的思辨能力和扎实的语言功底才能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EMH课程正是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学科知识学习和语言学习相得益彰,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有益举措之一,可操作性强,受益面广。

参考文献:

[1]PEllEGRiNoED.Humanismandthephysician[M].kno-xville:UniversityTennesseePress,1979:2-3.

[2]陈建平.美国大学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及启示[J].医学教育,1999,3:22-23.

[3]陆俭明.制定科学的外语教育战略,提高国民语言素质.中国外语战略论坛[A].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4]张燕,吴新炜,张顺兴.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8):29-30.

[5]蔡基刚.CBI理论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2011(9):35-38.

[6]刘润清.论一堂课的五个境界[J].外研之声,2010(2):10-15.

[7]梅德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4-6.

[8]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26.

[9]庄智象,韩天霖,谢宇,等.试论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教材体系建设[J].外语界,2013(5):45-50.

医学人文讲座心得 篇6

今天,我们听取了陈教授关于提升专业素养的讲座汇报。身为一名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医学生,今天的讲座令我反思颇深。

首先,陈教授跟我们谈了临床医学的真谛。学习临床医学,如果没有书本做导读来学习病人的临床症状,就好像没有航海图来导引海上的航行,但是,如果没有从病人身上来学习医学,而只读书本,就好像学习航海,却从来没有出海航行过。由此告诉我们学习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临床医学应当“由病人开始,自病人引申,于病人完成”。

要论及医学生最初的人文教育,其实在全中国几千万大学生里头只是平常,没有一点特殊。那么为什么选择从医? 在现如今这么惨烈的医疗环境之下,依然有很多人义务反顾地迈向了从医这扇大门。其原因,有三:第一,工作利益好。中国的医疗状况,几年前,医生的获益可谓令多少人羡慕,虽说工作强度大,但在有利益的前提下,许多希望出人头地的穷家孩子选择了从医。第二,国内医疗资源的严重缺乏,医生的缺少使得国内几亿人在就以方面遇到很大的阻拦,国家队医学生的招募也尤为重视,不断地增加,而真正心系医生的人又有多少。这一部分潜在人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社会指责医学生的“先锋”。第三,医学生只是许多90后中的一员而已,他们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受过之类的人文素质教育,只是上了一个专业而已。如果就因为成为了医学生就被批判,那未免也太过草率。所以总的来说,不是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迫不及待,而是全体青少年的人文素质教育迫不及待。社会的作用更多的不该是指责和批判,而是改变,是治疗。

社会每次在强调我们进行人文医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的时候,总是在往关怀患者取靠近,其实我们需要的不是和患者去多亲近,多快乐。我们的使命始终是治病救人,我们需要做的难道不就是更好的交流和沟通,所有的所有都应该是为了更好的让患者痊愈,减少痛苦。所以完全不需要把理由讲的那么高尚,医学生还是该把做好医学当做第一要务。而在医学人文教育方面,医学人文的熏陶,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更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医学院校应与医院合作,尝试以案例讨论或深入实践,使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自觉地体会医学的人文价值。关爱病房让弥留之际患者享受人生最后的关怀,感受到人间最后的和谐的医患关系,每一个在这里工作的医护人员得到最深刻的教育与最深刻的感悟。医学生在步人工作岗位之前接受这种培训,能够切身感受到当医学无能为力的时候,人文医疗给予患者及其家属良心的安慰与伦理的慰藉。这样,不仅提高医学生的社会阅历,培养其人文情操,而且能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陈教授还给我们放了一幅意味深长的漫画。漫画中的夫妻关于骑驴的四种不同做法,每次都会引来旁人指指点点。由此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你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不管你做得多好。所以在以后行医的道路上,我们也不能一味执着于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即便有人对你提出各种不满,你也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争取无愧于心。

以人为本,关爱生命是新时代对医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作为一名普通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在谈到人文素质教育时必须慎重,由于现如今的医学状况,在没有好的人文素质的前提下一名医学生不可能会有一个较光明的前景。在医学人文精神的指引下,医学院校理应积极引导和教育医学生提高人文素质。医学生人文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健康长成,将为个人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今后艰巨的医疗实践中有所作为。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无形的医疗资源将转化为有形的医疗资本,从而以良好的职业素养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社会的尊重,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把医学人文精神融入医学教育 篇7

1 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现状

各医学院校虽开设了比例不等的人文社科类课程, 但总体来说, 各医学院校大都“重专业、轻人文”, 没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1.1 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足

主要体现在医学人文学科建设投入太少, 课时比例小, 且大多为选修课。学生感觉专业课课业负担重, 而选择一些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修得学分, 整个课程结束后, 学生收获甚少。医学院校未能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人文学科的重要性, 合理安排人文课程体系。

1.2 人文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重形式, 轻实效

医学院校的教学重点始终是专业课, 都较为重视和强调专业教师的重要性, 而忽视对人文学科师资的扶持和培养, 故人文学科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另一方面, 人文社科专业的教师对医学知识的掌握太少, 使他们授课时无法结合使学生感兴趣的医学, 故教师们的教学效果较差。

2 医学人文精神对医学院校的重要性

医学生将来面对的是“患者”, 医学生将来在工作时的工作作风, 医德水平, 与工作对象——患者的良好沟通与和谐相处, 都离不开人文素养。

2.1 医学与人文并重

医学的本源在于解决患者的身心痛苦, 医学知识、技能的提高只能解决医生能否做到治疗某种疾病的问题, 而不能解决医生为了减除患者的身心痛苦需要做什么的问题。医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必须与人文紧密结合, 医学的发展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 真正造福社会, 造福人类。

2.2 人文素养是高尚医德的基础

深厚的人文底蕴能够促使医生形成对患者强烈的同情心、责任感和自愿承担社会赋予的使命, 同情心、责任感又是促使医生对医学技术进行刻苦学习、钻研的原动力, 这是医生高尚医德的基础。医学院校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应是培养既有雄厚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超的医疗专业技能, 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医德医风的全科医学生。

2.3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需要人文精神

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将近代机械主义还原论的生物医学上升到系统化、整体化和回归人文关怀的现代医学, 意味着对健康与疾病认识哲学思维方式的改变[1]。因此, 医学教育必须包含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和人文素质, 即具备关注人类价值与精神的能力, 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教育[2]。医学里讲人文实际是倡导生命的个体价值, 以患者为中心,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 对生命敬畏才会平等对待生命, 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处处以患者为中心, 从而实现健康公平, 达到医患之间的关系和谐。

3 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

医学院校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人文素质的缺陷导致他们成为医生后缺乏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与患者沟通不畅, 病历书写字迹潦草, 语句不通。对医学生加强人文素养培育, 就是学生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 在社会责任、人格修养、文化自觉等精神层面上实现相应提高, 这些提高对他们将来从事医护工作时的影响是深远的。

3.1 更新观念, 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实现医学生的可持续、全面发展为目标, 树立医学与人文并重, 知识能力素质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 明确人文素养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战略的高度完善学校的文化设施, 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将人文素质与医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紧密结合起来。

3.2 加强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

深入贯彻全员育人, 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 加强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 提高人文课程教师的医学专业知识。教师不仅仅是授课者, 更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只有教师的水平提高了, 学生的能力才能相应地提高。现阶段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课教师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故在授课时, 不能很好地将人文知识融入到所授医学专业课程中, 而人文专业教师对医学知识的掌握不够, 故在人文课程的讲授时不能将人文精神与医学很好地结合, 故加强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提高人文课程教师的医学知识迫在眉睫。医学院校可挑选一些能够提高教师相应知识的课程, 鼓励医学专业教师与人文课程教师相互听课, 既交流了授课技巧, 又增长了相应的知识, 从而达到医学与人文的和谐交融, 形成全员育人, 全方位育人的大环境。

3.3 合理设置人文课程, 加大人文课程比重

据调查, 国内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学时占总学时约8%, 西方发达国家, 美、德达20%~25%, 英、日为10%~15%[3]。我国医学院校招收的学生均是高中时期文理分科中的理科生, 人文素质先天不足, 在大学时期更需要加强对人文课程的学习[4]。现在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学时比例偏少, 不能满足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需要, 因此, 各院校要在保证医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提下, 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 多开设人文学科课程, 加大人文课程的比重, 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3.4 结合医学专业课程各阶段的特点, 将医学专业课与人文精神融合

医学专业课的学习可分为基础理论学习、专业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的学习在课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 既可通过人文课程提高人文修养, 又可通过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的医学人文知识提高人文修养。在专业课教学中贯穿人文素质的精神是使文化素质教育得以持续、深化和提高的重要一环[5]。在专业课程中蕴含有许多潜在而十分宝贵的人文精神内容, 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启发, 让学生领悟到他们不是在简单地学习专业知识, 更是在学习如何领悟生命, 与生命对话。教师心灵的流露, 感情的交流, 让学生在以后成为医生后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处理各种关系等问题有所思, 有所悟, 从而树立自己的人生准则和价值观。后期的临床见习和实习是医学生正式接触患者的开始, 在这一阶段, 对带教老师 (医生) 而言, 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加强对见、实习学生的人文精神渗透, 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诊疗疾患, 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对待患者, 如何将中华民族的“仁心仁术”、“大医至善”的医德医风发扬光大。同时, 见、实习学生要积极参加服务社会的各项实践活动, 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调查和义诊等活动, 在活动中提升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 在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将课堂上所学和人文教育活动“内化为”人文精神[6]。

参考文献

[1]秦泗河.医生、医术与人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7.

[2]杨宝峰, 孙福川, 朱慧全.再议医学人文教育[J].医学与哲学, 2005, 26 (4) :32-34.

[3]张国芳, 茅晓延, 胡斯隆, 等.22所医学院校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社科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9, (2) :1-3.

[4]黄云剑, 王军平, 张静波, 等.人文素质教育在诊断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6) :101.

[5]金家贵, 夏保京, 孙云, 等.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7, 20 (3) :101-102.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建议 篇8

关键词 医学教育 医学生 人文素质

随着现代医疗事业和制度的不断发展,对医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院是为医院培养并输送人才的地方,因此,也对医学院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当改变传统的重视专业的模式,而是切实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结合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现状及意义

在现代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在实践与理论的证明下,我国的医疗事业不仅仅需要技艺超群的医学人才,而是兼具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高尚职业道德及良好心理素质,具备现代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甚至未来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医疗技术水平的竞争表面上是科学技术的对抗,但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而所谓的人才,则不仅是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更是具备现代医学人文素质。对社会而言,发展是需要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对个人而言,不仅是学习某种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更是重要的。由科学技术素质和人文科学素质构成的人才素质才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是缺一不可的。因而,在医学院教育中,只有真正做到将医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才能培养出与时代同步与发展同规的现代医学人才,进而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切实的贡献。

因此,重视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现代医学教育中的重要课题。1988年爱丁堡世界医学高峰会议号召:要让医学生“不仅获取和记住知识,而且能获得职业能力的价值观”。1999年6月,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在纽约成立后即制订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种种迹象表明,人们已经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关注与重视。一方面,加强医学生人文知识教育,能够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治学方法和态度,启迪学生的智慧,打开学生的思维,为医学生在人生道路上的发展指明方向,使得他们不断的完善个人的人格;其次,在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中,已经出现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融的模式,我们不仅提倡“仁学”,更提出“人学”,医学中的道德性、艺术性更是日渐增强,这必然导致未来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更高要求,不是停留在过去单一的要求上,而是要求除医学意外的社会道德伦理、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等多方面广泛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

二、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不足之处

一直以来,我国的医疗事业在注重人才输出上单一的注重专业技术水平的发展,而忽略对医学人才人格的塑造上。这就导致医学院的教育过分的偏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导,重视的是医学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实际能力的培养。由于人文知识的欠缺,导致医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偏向,注重实惠而不讲精神;由于在现代人生、医学史、社会历史和人际关系方面缺乏系统的学习,使得部分学医的学生在长期高强度的医学知识学习下,整体文化素养严重下降,出现了各种各样、或多或少的心理上的问题,以及对医德修养问题的不重视。常年累月,就导致医学院向社会输送的医学人才,背离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偏离了现代医疗“以病人为中心”的要求,甚至出现因人格缺失而导致的医学犯罪行为。因此,医学院学生当明白,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医学研究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职业,是对人性丰满的和完善自我的塑造过程,如果背离这一思想,一切都会因为人文素质的缺乏而成为空谈。

三、加强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及思考

因此,现代医学教育,对医学生而言,不仅仅是加强专业知识和加强文化知识学习;而应当是将培养自己跟高的人文素养,把优秀的文化内作为精神品格融入到人生、价值、世界观当中。这就对医学院教育提出了更多、跟高的要求,也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长期以来医学发展是一个相互学习、交流和借鉴的过程。在西方发达国家对现代医学教育十分注重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达到医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渗透。在课程设置方面,人文课程占据的比重较大,其中包括哲学、法律、文学、理论、艺术、历史等人文科学,这对我国现代医学教育也有着一定的启发和参考意义。

(二)充分打造和切实利用高校“人文氛围”的影响作用。现代高校作为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载体,以及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学院的环境尤其的人文气息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该主动号召学生投身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应主动积极的参与进来,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人文科学讲座以及丰富多彩的大学文化生活中,从而吸收更多的人文知识,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塑造个人形象,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丰富的人文知识,锻造个人文化素养。

(三)在医学专业课程中挖掘人文科学资源,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我国传统的医学课程中蕴含了大量的人文科学资源,同时,我国的传统医学历来包含人本主义的思想。例如:“济世救人,仁爱为怀”、“仁心仁术”“ 无恒德者不可作医”等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而这些人文主义情怀和精神就蕴藏才医学专业课程之中,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本主义思想的教导;学生在吸收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人本主义知识的积累,将之融入到专业知识中,将科学知识与实际操作想结合,让科学知识和人文素质综合发展,更好的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不仅如此,在医学院的教育中,应开设更多的与人文科学理论有关的课程,拓宽医学生接收人文知识的渠道,从而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李艳.论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人才培养[J].中医教育.2006(05)

[2]陈晋广,童靓瑛.论“和谐社会”发展观视野下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05)

[3]李妍妍.醫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0(30)

[4]肖红霞.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6)

作者简介:

上一篇:我的同学李启睿-写人的作文500字下一篇:六年级数学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