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2024-05-09

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共12篇)

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篇1

人文教育倡导以人为中心, 它不仅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 而且注重人与整个精神世界的关系处理, 通过传授人文知识的方式, 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引导人们对社会的各类现象包括自己的行为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科学教育则提倡以客观事物为中心, 它关注的是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整个物质世界的关系处理, 通过传授科学知识来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 提高科学素养, 探索大自然的各种规律, 做到求实求真。人的发展要实现改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也就是要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下实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 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是教育的必然趋势

爱因斯坦曾经说道:“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 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意鲜明的辨别力, 否则, 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 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 一种能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必然是把科学和人文知识相融合, 提高科学认知与运用水平, 对价值观念具有判断与选择能力的教育。

1. 人的发展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人的存在与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来维系, 同时也要有对精神的体验与享受。同时满足人的外在物质和内在精神的发展需要则要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才能实现。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柏认为:“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习做事 (learning to do) 与学习做人 (learning to be) 两部分。学习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 养成科学精神;学习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 养成人文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在关心物质世界的同时, 也关注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 科学和人文精神因此有了更高层次的融合。人们的物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为人文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 人文理论也需要具有说服力的科学理论来充实和支撑, 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需要人文理念的正确引导, 才能使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所以, 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当今教育的必然选择, 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走向。

2. 教育发展趋势引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世界各国普遍开始加强人文和科学知识的教育, 把培养更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美国教育在培养高端技术人才的同时, 也非常注重人文教育。相比较而言, 中国的高等教育形式单一, 偏重政治理论课程, 只是把人文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 削弱了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积极性;再加上传统的中国应试教育模式根深蒂固, 因此不易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也不利于中国教育发展。

所以这两种教育相辅相成、和谐统一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所必需的, 让大学生既会做学问, 又会做事, 更会做人, 这也是现代大学应当追求的教育理念。我国教育改革必须直面这一问题。

二、融合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教育的作用对象, 既是工具, 也是目的本身。要达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目的, 应致力于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 “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 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停留在知识灌输的传统定位上, 而应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下, 以科学和人文知识作为实体内容, 以人文素养——“价值理性”、科学素养——“工具理性”作为价值取向, 在追求自然、社会、人自身规律的过程中要合乎客观发展规律, 合乎主体目的, 尊重主体价值, 进而实现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教育主体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共同、协调发展。

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视野下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结合的途径

1. 树立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统一的教育办学理念

(1)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是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的前提。教育观念建立在人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 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特征, 是对教育发展规律及其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当今社会, 人们正是因为意识到了科学发展与人文发展和谐统一、相互融合的重要性, 逐渐提高了对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的重视。

(2) 树立教育“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教育促进经济的发展, 培养人的个性特长, 开发创新能力以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使人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与人文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双翼, 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是社会的需要, 而在此基础上, 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又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实现方式。这就要求教育要首先确定与之相适应的价值理念, 因而,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新的教育价值观, 就成为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的重要思想引导与坐标。

2. 重视教学环节的改革, 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

(1) 开发、构建、实践多种教学模式, 积极运用网络教学资源, 重视实践教学, 改善评估方式, 加大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力度, 使科学教育课程建设产生质的飞跃;将应用型教学理念贯彻教学过程始终, 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系列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开发, 使学生夯实基础, 提升文化素质, 提高学生基本技能水平, 在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互融的课程建设过程中, 确保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课程建设健康持续发展。授课方式应由连续式细节授课转变为跳跃式平台教育, 教学形式应由单一式课堂教学转化为多样式互动教学。

(2)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促使其成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与科学、人文素养融合的研究在个性发展、文化传承发展、完善教育等方面有着实际的应用价值。

3. 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学校应鼓励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外实践活动,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新时代的新要求, 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 为培养素质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人才而努力。其好处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 有利于学生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知识应用于实际, 并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 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可以增加对社会各方面的了解, 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与培养人文精神, 从而增强对祖国的使命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摘要: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 人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活跃。如果将教育中的人当成一种“工具”, 而忽视他的价值、本质、需要, 则是对教育生命本质的漠视, 并将教育引向“工具化”的歧路。因此, 教育必须将科学与人文巧妙结合, 创建一种新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新的科技文化理念模式, 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 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科技,教育,素养,人文

参考文献

[1]龚光军.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构[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37-40.

[2]林坚, 黄婷.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整合[J].科普研究, 2011, (S1) :61-65.

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篇2

康海军

(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新乡 453007)

摘要: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应有内容,艺术教育使受教育者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超越现实的羁绊,达到人性与天道的合一。然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和分离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有现象,究其原因在于科学教育中属于人文教育范畴的艺术教育的遮蔽和遗忘。因而,艺术教育的复兴和回归促使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和融合,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滥觞。

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篇3

【关键词】钢琴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教育;人性教育;相互促进

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伴相生的,在我国的物质文明进入到于上个世纪相比已经彰显长足发展,我国大众已经分享到物质文明的红利,生活水平日渐提升的当下,物质文明加速了精神文明的发展速度,精神文明也反作用于物质文明更高水平的实现。在精神文明蓬勃高涨的态势下,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有了更广袤的园地和更丰润的土壤,各种艺术形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钢琴作为一种西方的艺术形式,在我国经过百年的发展后也显示出勃勃生机,钢琴教育已经逐渐由贵族艺术向平民化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钢琴教育也受其影响出现了急功近利的问题,在教育上存在过分重视技术,忽视人文教育,浅薄钢琴艺术的造诣,速成于钢琴艺术的问题。

其实,钢琴教育属于艺术教育,人文教育是人性品位的教育,二者间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相互区别中尽显其独特的价值,在相互联系中可以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作为钢琴艺术的传授者-钢琴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钢琴艺术的修研和传授中,还应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并同时对学生施以人文素养的熏陶,将钢琴教育和人文教育联系起来,以人文教育促进钢琴教育则会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认识钢琴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

(一)人文内涵是钢琴艺术的生命力

钢琴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其本质是通过音乐符号来展现情感和社会生活。钢琴所表现的流水、虫鸣、波涛等等现象是社会生活中或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现象,只是通过声音来表达和展现,如同画家用线条和色彩来描绘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观一样。除此之外,钢琴通过音乐的变化和组合能够表现人的情感,欢快、悲伤、忧愁、喜悦的情感通过音乐进行表达和展现。而这些内容,构成的人文内涵赋予了钢琴艺术的生命,使钢琴所表现的音乐更加具有艺术价值。

(二)钢琴艺术的魅力通过人文情感来体现

钢琴演奏者通过钢琴演奏来表现音乐作品的内在的人文情感,观众通过对于音乐的欣赏来体会音乐中蕴含的人文情感。音乐是演奏者和观众沟通的媒介,而情人文情感才是演奏者和观众沟通的重要内容要素。在钢琴教育中,只有通过提升演奏者的人文情感的鉴赏力,才能使演奏者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情感,才能更好的通过钢琴来展现内心的情感,和观众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通过人文情感的表达实现与观众共鸣。

(三)钢琴艺术民族化过程是钢琴人文民族化的过程

钢琴艺术的民族化关乎到钢琴在中国的未来的发展。民族化是艺术形式发展的必经阶段。钢琴的民族化就是在创作上要融合中国元素,最终创作出优秀的中国民族化的音乐作品,而钢琴民族化的实现只有通过融入中国本民族的文化和钢琴创作的融合。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是在钢琴教育过程中,提高钢琴演奏者和创作者的人文素养和审美倾向才能为真正实现钢琴民族化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不可否认,现代我国的钢琴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联系不足。首先,在教学上,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很多学习者学习钢琴并不是为了学习“艺术而艺术”,而是为了“生活而艺术”,很多学习者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过级、比赛、获奖…,通过钢琴的技能获得金钱和各种利益,在这种学习目的驱使下,造成了只追求技术的学习,过分的追求技术的华丽和娴熟,忽略了钢琴的人文内涵。其次,钢琴的认识上,只注重钢琴的音乐本身,忽视了钢琴音乐的人文本质。无论是钢琴的演奏还是创作缺失了人文内涵也就失去了音乐的灵魂,没有人文内涵的音乐,也就失去了其艺术价值。

二、在钢琴艺术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的两点策略

一要把钢琴艺术的演奏技能教育同做人的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发展中的动态概念,从古代到当代,人文精神的历史内涵不断丰富扩大,依次包含了以人为本、个人的自由与尊严、人的精神文化品格和价值观、道德感等层面。与之相应,人文教育的内容就包含了主体性教育、民主和个性教育、人格教育以及传统文化教育和价值观、人生观及道德观教育。人文精神从本质上包括道德精神、哲学精神和宇宙精神。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这三个层面的精神教育。将钢琴艺术教育育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所要遵循的思想是不能就钢琴教育施以钢琴教育,要通过人文教育让学生的人性具有高品位,一人性的高品位来感受钢琴音乐的真谛,来驾驭钢琴艺术所要表露的情感。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在教育傅聪时,要求傅聪第一要成为一个人,第二成为艺术家,第三成为音乐家,第四才是钢琴家。傅雷把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看作是成就艺术家的最关键要素,把做人的教育看得比钢琴本身的教育要重要的多。傅雷的这些钢琴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要把钢琴的技术知识教育同艺术教育结合起来。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艺术教育主要是审美教育,即培养艺术审美能力、表达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启发艺术灵感,提升艺术境界的教育。钢琴教育不单纯是技能教育,更应该是审美教育。技能教育只能把人培养成为“匠人”,而不是艺术家。

三要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修养。钢琴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或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教育。无论是钢琴作品的创作者还是演奏者,人文知识的背景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了解建筑艺术、绘画艺术、诗词歌赋、文学等基本知识,以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杨林岚,黄亚萍.钢琴教育的人文内涵——从素质教育看钢琴学习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1,22:253.

[2]李毅.试探人文素养、乐感与演奏技巧对钢琴演奏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3,01:67.

[3]杨春霞.论钢琴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措施及其影响[J].学理论,2013,05:200-201.

作者简介:

教育与人文关怀 篇4

关键词:人文关怀,理性关怀,审美观怀,情感本位

人文精神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有联系也有区别。在尊重人的价值, 关怀人的需要, 提高人的地位, 倡导个性发展等方面它们是一致的。但人文精神并不专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 它还概括了历史上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积极的思想因素, 如人格尊严、个性自由、完美思想、以人为本等, 它贯穿于人类进步思想的所有方面和始终, 并存在于古今中外的精神文化世界中。

对我国的少年而言, 人文精神结合教育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须臾不可或缺少的精神食粮。

我国先秦人文昌明。《周易·贲辞》云:“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关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周易·贲辞》中的这段话在韩语中最早出现了“人文”的概念, 并言简意赅的蕴含了三层含义:

(1) “人文”一词的原始意义与”天文“相对应, ”人文“属于人, 而不属于“天”;

(2) “人文”表示人类文明, 表示人的文化精神世界;

(3) “人文”有强大的教化作用, 能够“化成天下”。《周易·贲辞》对“人文”概念的深刻揭示对当今教育的宝贵启示是:作为教育本身就是对人的肯定, 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肯定。

从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要使教育更好更多的体现人文关怀,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必须解决的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理性关怀和审美关怀。

1理性关怀

从我国古代文化看, 与“人”相对应的“天”的含义比较宽泛, 可指天地自然, 也可指开地之神灵。中国皇帝自称为“真命天子”, 是将“天”神话的推演, “圣谕”即神谕不可更改, 具有无上的权威。教育中的理性关怀, 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将学习视为“人文”, 而不是“神文”, 更不是“神谕”。既然是“人文”, 那么就可供学习、讨论, 这就决定了任何一篇作品的理解都可以是多模式的。我们一些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 这固然与其文化素养有关, 同时也于将作品特别是名作“神圣化”有涉。在有些教师的潜意识中, 凡教科书中的内容嗾使神圣的不刊之论, 全都是具有“微言大义”。这样的教学在无形之中向学生灌输了迷信课本、崇拜名作的虚妄一是, 长此以往, 学生的理性分析、理性思维等理性认识和创造性思维将被排斥在学习之外。不知所措的学生在学习中失去了理性这一“人”的最重要的本质力量之后, 其学习的兴趣、信心将化为乌有, 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便可想而知。因此, 要遵循教学规律, 守卫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 在当前就必须强调人文关怀中的理性关怀, 并把这种关怀落实到教学主题—师生的身上, 落实到课堂教学。

2审美关怀

审美观怀是对人的情感关怀、心理关怀。理性关怀非但不排斥人的情感情绪和风度的心理世界, 而且必须与它们相得益彰, 这是由人从来都是倾向于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性所决定的, 因此教学中的审美关怀与理性关怀一样的重要。

“人文关怀”是文明社会以人为本的创建过程。举例说明就是:每一条道路都有容易看清楚的文字标示, 每一种复杂产品都有使用说明书, 每一处服务机构都有专业介绍向外界宣传, 每一个成名之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领域对外表示。人类最早充满人文关怀的案例以教育事业的初期创建为标志, 总是以教师语重心长的教诲以及圣贤深明大义的言语表达为象征, 让许多无知与困惑的人们深受指导教师们的言传身教而受益终生。用最简明的实例就是:路标指示‘此路终点到达北京’;电脑配备说明书等使用手册;律师事务所公开自己处理案件的范围;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会表明自己擅长解答的数学问题。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无论是教师还是青少年学生, 在欣赏作品时, 都抱有对美的欣赏和享受的精神渴求, 同时还有创造美的愿望和实际行动。美术教育只有在满足师生的这种需求, 并为他们创造美提供良好的条件之后, 才能实现作为人文关怀的审美关怀。

当前教育改革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的, 将过去教学中被浪费掉的作品中的美的因素重新利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都要细切和深刻的体验、把握作品中所蕴含的或是讴歌, 或是怜悯, 或是批露, 或是批判的由热情、激情等心里形式体现人的“挚情”, 在此基础上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马克思说过, 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列宁也说过, 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俩没有也不可能由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是丘疹, 对合乎“人”的目的性的食物追求是求善, 而对于这两者追求的统一则是求美。优秀的作品则往往是统一了镇宇山追求的美的人类情感的具体体现。在此意义上, 我们可以说, 可让教学不能个烈士的单纯以“思想”位本为, 还要以人的积极情感和心理世界为本位。如果光有前边一个本位, 教学便不成其为教学, 而变成思想政治课。美术教学“情感本为”所体现的是对青少年, 同时也是对教师自身的审美关怀, 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满足这种人文需要是师生提高审美素质、掌握美的规律和要求, 也是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数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 篇5

数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人文精神培养

安吉祥

人文精神的实质是对人之为人的思考,其核心是如何做人。也就是说,如何为人处世的文化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崇高的做人的品质和报效祖国、献身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事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它既非政治思想素质所能代替,也非专业素质所能囊括。爱因斯坦认为: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时最根本的。对任何专业来说,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精神。

数学是科学发展、人类文化发展的灯塔。数学,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最广泛的学习科目,数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意义不仅见之于物,还应见之于人。数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培养人的活动,数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价值首先应从认得发展方面去衡量。对所有研究和教授数学的`人们来说,明了数学的人文精神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价值是非常重要的。世界著名数学家福赛思以为“人类的崇高理想在各个时代和各个文明社会,一直激励着人们在凡是能发现或获得知识的领域寻求更多的知识。自从人类试图得到系统化知识以来,这门专与数字和公式打交道的科学就以其自身的缘故被不断地追求,因为人们可以从中得到无穷无尽的精神满足和消遣。数学的诞生是世界各民族的光荣。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功利性,而数学的功利除了教会学生掌握这门工具之外,还必须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么立足社会。当然这不同于政治理论的灌输,更不是对数学知识贴标签,而是挖掘数学知识的思想内涵,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内容渗透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深层理解和消化数学知识的需要,那么,数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包括哪些主要的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呢?下面从四个方面加以研究。

1、创造精神的培养

开拓、创新精神是人的创造性的体现。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只有那些具有开创进取意识的人,才不至于被时代抛弃;只有那些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民族,才可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学校出来的学生,到了社会上,不能自动解决问题创造生活,那么学生变为字纸篓,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变为废物。”“我认为人生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其有无限的创造性。”创造素质是人类最主要、最宝贵、最高级的素质,人类正是通过创造这条途径来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一个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是利他主义的,精力旺盛的,刻苦勤勉的,百折不挠的。创造,它能使人获得一种满足感,消除受挫感,因此给人提供了一种对于自己以及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致力于创造精神的培养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乃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者最大的责任和义务,而要启发人类独有的这种高贵的品质,莫过于妥善利用数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前苏联著

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 篇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利润作为衡量一切行业的标准,这样的社会环境严重影响了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以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为中心的人文教育日益受到重视。高中语文教学中包含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经典的古代故事,这是发展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条件。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人文教育?就笔者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通过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开展人文教育

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的开展通过简单的理论说教教学是无法实现的,而优秀人物的榜样力量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联系教学实际,合理利用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例如,《宇宙的未来》的作者——霍金就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身上的坚强品质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引导着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急于走进课文,而是引导学生走进霍金的人生,以霍金的生平来引入教学内容。霍金是一个不幸的青年,21岁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梦想的年纪,但是对于他来说确是灾难性的一年,这一年他得了一种叫作卢伽雷氏症的肌肉萎缩病,这种病使得霍金身体开始变形,最终只有三根手指能动,头只能向右倾斜,肩膀一高一低。这样一位青年几乎被判了死刑,但是霍金并没有放弃,他努力地研究着自己喜欢的领域物理学,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位青年研究出了霍金辐射、黑洞理论,探索着未知的宇宙世界,并最终成为跨时代的一名科学家。基于人物故事的真实性,霍金身上具有的一种绝地重生的精神,能够激发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道德品质。

二、通过挖掘教材内容,开展人文教育

语文文本是作者思想的一种文本表达,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弘扬。高中语文教材所选择的文本大都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精神通过细腻的语言以故事的形式加以表达,使得精神的表现更加的形象具体,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五人墓碑记》讲的是明朝末年的故事,当时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滥用权力,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天启六年的时候,魏忠贤的党羽到苏州进行大搜捕,抓捕周顺昌,激起了苏州市民的反抗,引发暴乱。事后,魏忠贤一党开始搜捕暴动市民,五义士即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为了保护人民群众,主动投案,被无辜杀害。崇祯帝即位后,魏忠贤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被平反。苏州百姓为了纪念这几位英雄,将他们合葬在苏州市虎丘山上,被称为“五人墓碑记”。文章细腻的语言将舍身取义的精神通过立体的画面展示给学生,促进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通过多样化的课堂组织形式,开展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不仅仅是人文知识的传授,还包括人文精神和人文学科的基本方法,这些都只有在个体感受和个体参与的基础上,才能够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感的发展,才能够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行为的产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多样化的课堂组织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感受人文精神,辩论人文知识,是促进高中生人文教育有效发展的重要条件。高中语文是具有情境性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组织话剧、小组合作等形式促进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感受,通过开展课堂辩论,促进学生人文知识与当代社会现象的联系;通过PPT的展示引导学生旅游古迹,借助实物促进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在《蜀道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PPT展示四川的地形、地理概貌以及当时四川一种独特的交通形式栈道,来体会蜀道难的情感;然后教师以小组为单位,首先在小组间展开朗读比赛,然后再由每组推荐一名,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朗读,对大家公认的朗读高手,要具体分析这名学生读得好,好在什么地方,读出了怎样文章语言怎样的情感。这样的多样化形式,将语文知识赋予了语文情感,充分地揭示了语文知识中的人文素质,这样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文教学与人文教育 篇7

一、进行人文性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 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有突出的表现。

1. 追求人性之美

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做真人、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 就须让学生懂得追求人性之美。为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性之美, 我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加个性化的语言材料。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对于儿童来说, 在大量识字后, 应广泛阅读适合于儿童接受的文学性强的课文, 接触多种语言风格的文章, 了解个性化的语言, 这对于作文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让学生懂得教科书不是高不可及的, 它来源于生活, 是人写出来的。因此, 要引导学生学习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认识, 避免概念化的思维方式。养成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 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对别人的关爱、对丑恶行为的憎恨。让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 把社会作为课堂, 饱览祖国大好河山, 领略祖国山河美。深入社区, 感受社会变革;采访人物, 了解人物思想感情, 挖掘人性美;开展调查访问, 感受身边的变化。这些是学生对生活的直接体验, 因此也就不难从文中见“人”。

2. 引导学生充分展示个性

在引导学生追求人性美, 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的同时, 还要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展示学生个性。写作中, 首先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感受, 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有自己的想象, 自己的观察, 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 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 写出有自己特色的作文。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让学生多写想象作文, 展开想象的翅膀。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 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独特性是它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 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特点, 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写想象作文, 能使他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作品尤其鼓励学生有“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

二、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是个性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如果没有创造性, 也就没有新面貌”,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1. 培养创新意识, 也可以称作创新精神。

写作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首先要强化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要让学生在日记中, 把自己每一天的所见所闻、喜怒哀乐、有个性的人和事, 有选择地、有目的地记录下来, 向日记吐露心声, 表达情感。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课内外知识, 自己去创作。学生有大量课外知识的积淀, 快速多变的信息传递和长时间的练笔, 他们可以尽情驰骋想象, 淋漓尽致地发挥, 进行创作。第三要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 敢想敢写, 进行跨越式写作。画出一个圆, 一个梯形, 一个三角形, 想象出一个美好的事物或编写一个故事, 写成小文。这些作文以童话、寓言、散文的形式展示出来, 既有学生生活的体验, 又有丰富的想象。

2. 培养创新能力。

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首先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 有自己的感受, 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 有自己的想象, 自己的观察, 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其次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作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 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

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篇8

从积极的角度讲, 人文学科教育本身, 就包含了深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讲授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类的课程, 是一种求真判断, 用韦伯的话来说, 就是一种工具理性, 讲求形式合理性。文史学科教育呢, 则含有基本的价值判断, 讲求价值的合理性。科学研究可以面对世间一切事物, 将价值观念悬置起来, 人文学科教育却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文学艺术的价值判断, 永远有其难以逾越的边界。有位哲人讲过, 在舞台上, 一个少女可以歌唱她失去的爱情, 但是一个守财奴却无法歌唱他失去的金钱。尽管说, 这两者在现实中都是经常发生的, 但是艺术的表现有它基本的底线。舞台上的守财奴也是有的, 无论是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还是莫里哀的《吝啬鬼》, 还是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 作品中出现的那些拜金狂, 只能遭受作家和观众、读者的嘲笑和唾弃。即便是到了市场化、网络化的时代, 文学和审美都有自己的基本规则, 它的求善求美的本性, 都难以改变, 也永远不会转向什么诲淫诲盗的歧途, 转向金钱至上的邪路。同样地, 在历史学中, 描述历史的进程, 揭示历史演进的规律, 永远都不会是为了培养阴谋家野心家, 不是要教育学生如何不择手段地玩弄权术、操纵民心, 视历史为任人打扮的少女, 而是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像古人所言, 以铜为鉴, 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鉴, 可以知得失, 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治史和读史, 也都是包含着明确的目的性的, 鉴往知来, 醒人警世。所以, 孟子才会说, 孔子修《春秋》, 乱臣贼子惧。我们在教学中, 应该是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在专业学科教育之中。而且, 无论修文修史, 都含蕴了丰富的、生动的、可以用作人文素质教育的鲜活的材料, 都可以通过潜移默化、薰炙陶冶的方式进行人格养成。

然而, 问题还有它的另一面。在今天这样的学历至上、数字化管理的社会里, 人才招聘的时候, 需要应聘者的各种证书, 英语四六级证书, 汽车驾驶执照, 电脑操作证书, 乃至各种各样的专业学习证明。在这些“硬件”、硬指标面前, 人文素质教育作为“软件”, 就成了软指标。我们很难对学生进行量化的、显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考核, 甚至, 即使有了这种考核, 拿到社会上, 何以取信于招聘单位, 何以像模像样地派上用场?另一个难处在于, 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与今天的市场化、商品化的社会现实的错位, 还和人文素质教育自身的特性分不开。有一位文学教授说过, 学生在学校把文学学得越好, 走到社会上就越是难以适应现实、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因为我们强调文学中的美和善的价值, 希望把这些内涵日积月累地灌输到学生的性格养成之中;但是,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化社会中, 许多方面, 其追求的目标都是只讲当下性实用性, 立竿见影, 短平快, “一次性消费”大行其道, 却不去关注心灵世界, 不去关注精神状况, 不去关注那些无法在市场上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内心品格。屈原在《离骚》中曾经骄傲地自诩, “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这内美和修能, 如果无法在数字化管理中表现出其实用价值, 恐怕今人很少会加以重视。尤其是在时值巨大的转型期的中国, 一方面是旧神已死, 新神未立, 现状的急剧变化, 与相应的行为规范的缺失, 造成了人们的行为失范, 伦理道德水准低落;一方面则是权力与金钱的媾和, 腐败现象、花天酒地和进城民工们的血汗工资制度、矿难频发的触目惊心、不容回避, 以及种种丑行陋俗的沉渣泛起、大行其道, 都在冲击和颠覆着人们的良知, 都在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人文学科给学生讲善讲美, 讲精神境界的超拔高蹈, 美哉善哉, 可信守这些信念, 就很难在社会中立足。我们这些人, 今天都熬到了教授副教授, 工作稳定, 衣食无忧, 站在讲台上, 可以堂而皇之地向学生宣讲人文精神。文学作品所揭示和批判的那些东西, 往往是在现实中和人性中较为严重的负面现象, 因此文学中的这种揭示和批判, 具有了鲜明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才引人注目, 才会产生相当的社会影响, 进而被引进到文学的课堂。而且, 这些作品, 也容易引起年轻学生的关注和情感共鸣。但是, 不要忘记古人的训示:衣食足然后知荣辱, 仓禀实然后知礼义。今天的青年学生所面对的第一难题, 却是就业的压力、生存的竞争, 如何顺应时势、选择自己的职业和未来, 是当务之急, 那些形而上的追求, 恐怕只能是暂时要被束之高阁了。

还有一难, 是课堂教学和监督检查难。人文学科的教学, 是建立在对学科文献的大量阅读之上的。先有文学作品, 然后有作家和文学史, 先有历史记载, 然后有历史学。我们每个学期, 都会给学生开列一连串的书单, 指望学生能够遍读诗书典籍, 而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自出机杼, 创出新见。但是, 今天的素质教育取代精英教育, 加上扩大招生, 报名读人文学科的很多学生, 出于各种各样的现实考虑跨入大学门槛, 对文史本身并没有多大兴趣, 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 文史教育, 不能象数学、物理学那样, 环环相连, 逻辑严谨, 将学习内容都通过一道道练习题、一个个公式推导和一个个理化试验, 加以验证和考察。学生不读作品不读史料, 只要看看教科书, 也能略知一二, 应付考试。这样的本末倒置, 让我们哭笑不得, 以至于现代文学著名学者刘纳教授说, 我们编撰了那么多的文学史, 它的基本作用就是供学生们报考研究生的时候背条条。何其本末倒置是也。另一位著名教授说, 在课堂上讲到作家的生活轶事的时候, 学生们听得很有兴趣, 一讲到作品分析, 学生们就读外语的读外语, 打瞌睡的打瞌睡。我自己也有这种感受。和学生讲讲郭敬明、安妮宝贝, 他们显得比教师还要热衷、还要熟悉, 但是, 对于现当代文学史上那么多的重要作家作品, 他们的兴趣就大打折扣。要在有限的课时里, 把学生引导向文学的路子上来, 谈何容易?尤其是文学的鉴赏能力, 是一种非常精微、玄妙的能力, 它需要的是多读多想基础之上的“顿悟”, 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今天的浮躁喧嚣的时代氛围, 何以让学生遁身世外、参禅悟道式地去进行审美感悟呢?

对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探索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文教育,整合

高职院校由于其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特殊性, 所以, 在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必须按照人文教育的自身要求并真正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规律和特色进行, 以转变教育思想为先导, 通过营造积极的内外环境以及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等途径, 全方位地展开和推进, 使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进行有机整合, 真正实现人文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强力支撑、职业教育对人文教育的有益补充的良性互哺, 从而促进职业院校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 转变职业教育观念是实现二者整合的前提

当今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在不断升级, 不仅要求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 更对人的应变、生存和发展等综合素质提出了要求。但由于就业压力和市场短期需求的变化, 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过于注重专业能力的提高, 而忽视了创新、发展及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虽然以培养技术性和应用型人才为目的, 但是它仍旧属于培养人、发展人的社会活动。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是职业教育主要的功能, 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首先应是“社会人”, 其次才是“职业人”[1]。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实现其办学价值的主要途径, 服务社会的形式和内容尽管是多样的, 但是不外乎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方面。而职业教育如果遵循此项要求, 也就意味着既要重视受教育者职业素质的提高, 也不放松学生人文素质的增强。只有这样, 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双优型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要实现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必须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 树立现代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系统立体的教学观, 形成以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是高职教育实践中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共同要求。

(二) 积极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内环境

教学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课程与人文学科课程, 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 从而积极营造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内环境。

1. 构建完善的人文课程体系。

不少人认为, 高职院校教育份额极其有限, 加强了职业教育, 就必然会忽视人文教育, 而加强人文教育又会挖了职业教育的墙脚,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不是简单的0.5+0.5=1的关系, 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容纳、相互支持的关系[2]。必要的人文知识的积累是升华为人文精神的前提, 所以人文课程的设置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在构建人文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对人文课程实行选修与必修相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等作为必修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以养成学生全面、综合的人文素质为目的。同时, 为保证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职业院校可根据师资状况, 尽可能多地开设多个人文学科的课程及交叉学科课程, 以培养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一到几门自己感兴趣的人文课程知识, 促进良好人文精神的养成[3]。

2. 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实现整合的重要方式。

人文教育不能也不应该孤立于专业教育之外, 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是实现二者整合最直接也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科学技术知识本身就充满着人文因素和人文精神, 所以完全可以将人文精神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 使学生不仅得到具体的专业知识, 而且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的熏陶。从这个角度说, 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有之意。正是由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这种内在统一性, 二者的有机结合就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环节。

人文教育不仅仅体现在人文课程的教学中, 在专业课程中同样处处渗透着人文精神, 专业教学同样可以进行人文教育:一是在专业课程中处处渗透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二是在专业课程中渗透着环保和自然和谐精神;三是专业课程中处处渗透着美的因素。这些都是值得挖掘提炼的人文教育内容。因此, 在专业课程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是进行二者整合并进而产生良性互哺一个极其有效的途径。

3. 在实践教学中强化人文教育是实现整合的有效方式。

在高职院校, 实践教学是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课堂教学的外延和强化。正是由于职业院校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特殊性, 所以, 实践教学成为高职人文教育的又一个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而且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工科类的学生通过在工厂的实习, 工人良好的工作习惯、严肃的工作态度、严明的工作纪律以及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对学生都是良好的人文教育范本, 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的树立与形成需要这种有形的、可以感知的教育方式。农科学生在田野实习, 能够学习农民丰富的实践经验、勤俭质朴的个人品格, 同时也能够体味他们艰辛的生活道路和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所无法企及的效果, 也成为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一个有效途径。

社会实践是实现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实践中, 学生可以早日全面地了解社会, 认识社会。高职院校培养的各类人才, 毕业后大多都要直接走上社会, 服务于国家和人民。在走出校门之前, 社会实践是他们了解和认识社会的必要途径。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品质, 磨炼意志。在与广大工人、农民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中, 人民群众诚实、善良、刚毅、正直、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传统美德, 像雨露一样, 慢慢地滋润青年学生的心田。原本在课堂上容易理解却难以认同的空洞的思想道德理论, 变成了真实的道德榜样和道德情感, 从思想深处加以接受, 并逐渐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 隐性文化的建设是实现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所需要的外环境

1. 创设良好的静态环境, 营造人文教育的氛围。

校园的合理布局、富有特色的建筑、优美高雅的静态环境, 都可以为人文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充满了美。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应强化现代意识, 并融入典雅的格调, 给学生以活泼、清新、积极的感受, 陶冶学生性情, 愉悦学生心理。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 突出大学精神和理念, 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校园景观的合理设计有时就可以同时承载起对学生进行职业追求与人文熏陶的双重意义。

校园文化氛围就像一种文化的“颜料”和一种文化的“味道”, 溶于水中, 使水有色有味, 人“浸染”在这样的“水”中, 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文化陶冶[4]。不过, 这一文化陶冶的过程不是自动产生的。校园路旁的绿荫下,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半身塑像, 并非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人文景观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但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和业绩, 再伫立在像前就会被陶行知先生所感动、所启悟。

2. 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沟通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隔膜。

建设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魅力。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内容, 它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性情、塑造人格。通过组织学生社团,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为学生施展才华、增强文化素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同时在活动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格修养, 让学生体验到人文精神的意义和道德的力量。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 帮助和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如各种学生党团活动周、艺术节、科技节、技艺技能竞赛、演讲比赛、捐资助学、扶贫帮困等公益活动等;三是建立一些人文社团, 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等方面的协会, 来陶冶情操, 塑造自我。

技能比赛, 不仅可以使学生强化技能、深化专业学习, 更重要的是在比赛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学会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同样, 通过组织体育比赛, 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顽强意志和集体荣誉感。而且, 体育运动还是美的创造, 高水平运动表演和比赛能够让人领略到强健、柔韧与技巧之美, 从而提高学生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四)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实现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保障

教师直接面对学生, 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 也应该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优良作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的传播者。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其专业知识的传授, 还应对学生产生三种影响:一是教师自身的形象给学生所带来的影响, 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渊博的知识、精彩的语言、洒脱的举止及对教学工作的认真态度, 潜移默化中会影响着学生对人格导向的选择。二是通过课程的学习给学生思维方法上的训练, 教师所拥有的推陈出新的知识底蕴和理念, 将知识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取长补短的能力, 是教师激化学生对学问追求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充分达到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5]。三是每一门学科都与社会、与人类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学生通过对这种关系的理解, 可以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的重任, 其人格的培养不仅是自己的修养问题, 而且关乎受教育者的品德养成。有深厚人文素养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将是终身的, 能真正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因此, 加强教师人格修养的提高是实施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也是将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进行有机整合的一个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天真, 李燕玲.职业教育应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之路[J].教育研究, 2007, (10) .

[2]鲁雷.论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 2000.

[3]刘刚.论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原则和途径[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6, (1) .

[4]廖仲春.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2003, (9) .

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 篇10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现状如何呢?人们大都认为, 语言上的问题自然要通过语言学习来解决, 于是所有的课文分析、语言知识和语言练习都围绕着语言学习而进行。更有一些教师习惯于对课文进行机械的语言分析, 他们可以非常熟练地指出课文的结构属于什么形式, 转眼间会把段落划分直至词句意境分析得一清二楚。至于其语言形式与作者思想有何联系, 它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 为什么要这样表现, 它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有何帮助和启发, 却往往被忽视。于是就出现许多这样的学生:他们分得清句子的含义, 却写不通完整的一句话, 他们可以分析出课文的段落提纲, 却写不出文路畅通的作文。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匮乏。他们缺少与课文所体现的情感的共鸣, 缺少掌握语言、运用语言的成功与喜悦。由于精神的贫瘠, 他们只能去搬取别人的语言来堆砌自己的作文, 由于缺少使用语言工具的乐趣而把写作当作一件苦差事来应付。因此人文教育在众多的语文教学中并未有意体现出来。

要实现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首先, 要求教师从观念上重视人文教育, 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教育素材, 而不是只停留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上。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悉心观察的品质、探索自然奥秘的乐趣, 那么学生的心理品质及情感都将受到触动。语文教材中那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情感, 那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 都是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义务感的良好人文教育素材, 难道教师不应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来感染教育学生吗?那种不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 不联系作者写作思维过程的教学, 难以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去透视作者的思想, 也难以通过思想的发掘去更深更细地品味语言, 更难以谈到将作者的语言连同思想一起内化到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形成一种个性品质。

其次,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学中要把语言学习与学生的精神生活统一起来, 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说话”。这里的“思考”是指学生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考虑问题, 而不是照搬书本;“说话”是指学生要善于运用具有自身特点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而不是人云亦云。只有这样, 教学才能既丰富学生的情感, 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 教师要给予学生抒发内心情感的机会。人文素质的养成有赖于对人文教育内容的认同, 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相应情感。为此, 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展示内心感受。

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  人文主义  融合

人文主义教育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追求自我实现的发展目标。高中生在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自我意识已经得到比较高程度的发展,高中教师要做的是,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发展。语文教师因所教科目具有的两大属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且人文性又是核心属性,所以肩负着较之其他科目更重的人文教育责任,故在教学中需有计划、有侧重地予以一一落实。经过实践我觉得,无论哪个环节都是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是,要想高效、恰当,教师就必须细细琢磨。

一、在教学中注重情感三观的体验

这里所说的情感态度,可以是学生的,也可以是指作者的和作品中人物的。有人认为,师生都是文学作品的接受者,应当从贴合作者或作品人物的心灵进行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共鸣。这固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我以为,以学生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尽量贴合作品,也能够走近文学作品,而且后者更有实效性。因为,在学生与作品之间总会存在一定距离,凭高中生在校为主的人生阅历,他们是难以完全融入那些深入心灵、透视人生的名作之中的(有的以传授方法为主的课文除外),而人与作品之间的距离,与其让之存在于近学生这一边,还不如放置在作品那一端,这样学生的收获会更多。

如在上《像山那样思考》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学情,我班学生这时已经掌握了不少的散文学习方法,而他们的情感尚未成熟,“三观”也正在形成期,不过总体是趋于正义与人性的,是热爱自然的;其次思考的才是作品,本文是一篇内涵相当丰富的散文,从谛听自然的声音,沉思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表现的是深刻的忧患意识。进行教学设计时,导入阶段我选择了视频播放,于是选择余地相当大,有很多电影、电视都可以节选植入,我用心挑拣了《地球脉动》中第五集“奇幻沙漠”的片段,引导学生审视自然界动物生存的艰难,这样既满足了我班学生喜欢纪实类内容的爱好,又让学生带着同情心进入课文的学习,拥有了强化生态保护意识的情感基础;在拓展延伸阶段,我节选了《瓦尔登湖》的一个片段,在大屏幕上播放,让学生当堂谈自己在自然中曾经获得的类似享受,然后又推荐了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的诗歌《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使喜欢阅读的学生读到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将珍惜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扎根于心。

二、在评价中促进学生个性意识的发展

教学评价是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的判断,可见,评价的虽然是事,促进的却是人。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意识会出现一个高度的发展,当然,它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个性基础和特点,针对他们在学习中的表现及形成原因,作出或赞赏、或批评,或直指根源、或点明影响等的评价,以引导学生提升自我认知的水平,提高他们的自我观察、体验、评价和监督、控制等能力,最后将重心落在学生的思维、情感、道德等方面。

三、在作业中推动美育价值的追求

新课改后,作业出现了不少创新样式,如竞赛性作业、合作性作业、交流性作业、实践性作业,以及根据学生情况分层布置作业等,这些新型方式的着力点不只是以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为他们提供巩固知识的样板模式,更是希望学生能通过内容的落实过程,达到摄取形式与内容的内涵精华,同时,也能让他们从中提取美的因子,感受、接纳二者的美,扩展到学习并表现各种美。

教学《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时,我安排了两项作业,第一项是课堂上的,在出示了麦当劳与中国元素的多种组合之后,要求学生有选择地提炼中国某项传统文化的美学要素,如茶文化、汉字文化、服饰文化等,作一个与欧美文化或商业实体结合的设计,以此向世界宣传和推广,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美的同时,思考如何借机将其与国际接轨,让世界了解更具体的中国。第二项是一个课后的社会实践,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对肯德基的调查,包括它的主要食品、食品的造型、餐厅设计、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等,并以多种形式(图、文、短视频、解说等)进行结果的展示,在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然后交流改进,是一个竞赛与交流相结合的作业,旨在使学生发现麦当劳与肯德基的比较,前者的内在美与后者的外在美,各具竞争优势。

人文教育涵盖的内容还有很多,远不只本文所提到的三个方面,它们可以落实的语文教育环节也不只是对应以上的三种,交错、重叠可以发现不同的过程与结果,挖掘则能呈现新的现象。总之,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坚持巧妙地融入人文教育,让学生能运用他们所接受到的德育、美育与人性教育,以健全的人格、积极的态度、阳光的心理,游刃有余地应对发展迅速的复杂社会,这就是我们每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书之后,还能享受到的育人之乐。

【参考文献】

[1] 赵文静、彭小明.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与启示[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年04期.

[2] 杜顺研. 论中学语文课程在人文主义教育方面的作用[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年04期.

[3] 穆薇. 语文教育应由“人文之名”走向“人文之实”[J].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10期.

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篇12

开展《我所喜爱的数学家》演讲活动, 提供与数学大家对话的空间, 搭建与智者交流的思想平台, 激励学生塑造理想人格

1. 学习数学家契而不舍、孜孜不倦的事迹, 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著名数学史学家M·克莱因说:“课本中字斟句酌的叙述未能表现出创造过程中的斗争、挫折, 以及在建立一个可观的结构之前, 数学家所经历的艰苦漫长的道路.学生一旦认识到这一点, 他将不仅获得真知灼见, 还将获得顽强地追究他所攻问题的勇气, 并且不会因为自己的工作并非完美无缺而感到颓丧。”[1]

通过《我所喜爱的数学家》演讲活动, 许多数学家契而不舍、孜孜不倦的故事被学生绘声绘色地讲了出来, 让人印象深刻。如:牛顿“苹果与万有引力”的故事;欧拉56岁双目失眠却在数学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的事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 勤奋是成功的基石。

2. 学习数学家不懈地探索、坚持真理的精神, 唤起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高度的责任心

数学家不仅具有非凡的才智、超强的创新能力, 而且不懈地探索真理, 他们研究的数学问题新颖、奇异、抽象, 有的数学概念和思想甚至不被他们所处的时代接受, 但他们却不放弃真理, 卧薪尝胆坚持研究, 体现着一种极为负责任的人文精神。

“几何学中的哥白尼”—罗巴切夫斯基;集合论的创立人—康托尔等数学家在逆境中奋斗终生的事迹深深打动了学生, 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在科学探索的征途上, 一个人经得住一时的挫折和打击并不难, 难的是勇于长期甚至终生在逆境中奋斗。唤起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高度的责任心。

3.了解数学家的知识结构、思维品质, 激励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

许多数学家不仅具有非凡的抽象、创新思维能力, 而且具有超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不仅具有渊博、深邃的自然科学知识, 而且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修养。

如:数学家柯西少时听从拉格朗日的建议并不急于专攻数学, 而是认真研修文学、历史、艺术等课程的经历;数学家罗素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数学家希尔伯特、冯·诺伊曼、…都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修养的故事令学生震撼、敬佩。使学生懂得:文学艺术思维与数学思维似乎大相径庭, 可是这两种思维的互补却是成功的关键, 增强了学生改善自己思维品质、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愿望。

举行数学文化讲座, 揭示数学精神, 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人文价值

克莱因在他的名著《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中写到:“数学是一种精神, 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 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 也正是这种精神, 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2]

大学数学课程凸显数学发展的内在结构与科学价值, 但很少体现数学精神, 举办数学文化讲座, 揭示数学精神, 可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人文价值。

1.揭示数学精神的社会性价值, 使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作为一种“看不见的数学”──数学精神, 它不仅表达了人类对客观世界深入细致的思考, 而且表达了人类追求完美和谐的愿望;不仅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而且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提高和丰富了人类的整个精神文明水平。

2. 揭示数学精神的个性价值, 使学生清楚数学具有完善自我人格的价值

数学精神不仅具有科学形态, 而且具有人文形态, 数学精神对于数学思维活动的监控、调节具有导航作用, 对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数学认知结构的完善, 具有促进作用, 对于非智力因素向智力因素转变具有明显的转化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 追求人文情趣与内涵, 有效进行人文教育

1.增强问题情境的人文情趣,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追求人文情趣, 就是要关注情境本身的趣味性、应用性、探索性、延伸性, 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造成学生“认知失调”, 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诧异的情感, 促使学生积极探究、思维, 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发展。

2. 增强问题情境的人文内涵, 有效进行人文教育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追求人文内涵, 就是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赋有哲理、教育意义的成语、寓言、事件等数学化, 利于教师借“题”发挥, 有效进行人文教育。

由学生熟悉的名人名言“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创设问题情境,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引导学生将问题数学化、解答的过程中教师抓住问题的人文内涵, 借“题”发挥, 有效进行人文教育。

增强探究、合作学习, 营造人文氛围,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合作、探究学习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增强探究性、合作学习, 让学生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 体验创造的激情, 学会与人合作,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 开启学生的心智,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总之, 大学数学教育要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与统一, 就要把各种人文因素通过课内外活动充分挖掘出来, 多方面优化组合, 滋润渗透, 更好地净化学生灵魂、完善其心智, 提高其科学与人文素养, 真正达到数学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西方文化中的数学[M]》[美]M.克莱因著, 张祖贵译, 复旦大学出版, 2004年.

上一篇: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比较下一篇:搭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