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结合思索(精选4篇)
护理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结合思索 篇1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体现在人是否能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现今的医学体系以心理健康为主,对患者的精神关怀对其心理健康很重要,而对学生进行护理教育时要重视这种教育,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1]。
1.高职护理学生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1.1现代护理的发展呼唤人文精神。护理学位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综合学科,护理人员要和人进行交往,以给予患者提供健康服务。现代整体护理模式强调以人为中心,这样的护理服务对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其也决定了其在教育中的位置[2]。只有给予学生以人文教育,并培养学生们的判断、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管理等能力以及协作精神,以提高其沟通能力,让护理人员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此种教育应重点开展起来。
1.2人文教育是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大学阶段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职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存在着很大的可塑性,所以抓住高职护生在校教育,努力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是护理职业道德建设的最佳契机。
2.融入人文精神的实施途径
2.1设置人文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及精神的高职护理人才,在培养方案中应加入一定的人文课程。如护士人文修养、人际沟通、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等人文课程。在人文学科的教育中,应把实践作为主要学习形式,只有通过此类教育和熏陶,才可以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知识面宽、基础扎实的护理人员。
2.2优化课程设计,渗透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单靠几门人文课程是难以奏效的,人文精神培养不仅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人文课程,还要系统地学习相关的人文学科知识,更要在教师授课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理念。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与护生人文精神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改变过往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方法,进行启发式、辩论式、讨论式等教学的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素质[3]。
2.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人文关怀。人文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护理院校要提升护生的人文修养必须从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的人文内涵做起,营造出一种浓厚的人文氛围,赋予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以文化,使护生受到熏陶;要结合护理教育的特点,开展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护士技能操作比武、护士礼仪大赛、护理志愿者队伍建设等。同时,在学生教育管理实施过程中也要体现人文关怀,弘扬大爱精神。亲其师,信其道,护生人文精神的培育,需要学校管理者、教育者以真情、真心、真爱、真诚育人,视学生若子弟,有效推进人文素质教育。
2.4应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并提高教师的素质。高素质的老师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应使用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学生,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入感情因素,并注重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理解、尊重、被人关怀的感觉。操作课时,教师应着装整洁、规范、精神饱满、表情自然、姿态优雅、物品摆放整齐有序、示教有条不紊、语言简练、幽默风趣,让学生感受到护士的职业美,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经常性培训,组织集体备课,讨论国内外最新动态,更新观念,结合授课内容及时传递新知识和新观念,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护理动态。护理工作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倡导人文关怀,实施人性化护理。在高职护理学生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使护生同时拥有护理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是护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护理教育者必须认识到此种教育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作,应不断的改变思路、方法、观念,以提高学生们的素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护理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结合思索 篇2
关键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融合教育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我校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 伴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 在社会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 一方面必须要提升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 另一方面则更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融合教育。《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重点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包含多个方面, 在面对市场需求而调整办学方向的过程中, 要始终坚持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教育, 只有如此, 才能使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秉持严格的职业操守, 在默默耕耘与服务的同时传送人文关怀。目前来看, 我国职业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现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影响着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职业化、人文化以及现代化发展。因此, 必须要进一步加强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融合教育, 从而使此专业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 更拥有高尚的职业情操。
1 我国职业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全面推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 包括护理专业教育的深化改革之前, 绝大多数的职业院校中并不包含或包含极少的人文学科内容, 在教育的过程中偏重于科学知识的讲授, 而忽略了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引导, 以至于直至今日, 仍然存在许多遗留问题。
1.1 院校对于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融合教育缺少重视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职业人才成为了时代骄子, 在职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职业院校是功不可没的。然而, 我国绝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在进行人才培育的过程中往往偏重于专业知识的讲授, 看准的是顺利就业, 继而为社会的发展输送先进的技术型人才。因此, 多数院校的教育者与管理者在紧抓专业教学的同时, 往往忽略了对于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培育, 致使一些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缺乏责任心, 对待护理对象缺乏关怀, 在工作上有技术、无“心术”, 这与院校对于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培育的不重视有着直接的关系, 缺少了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疏导, 就不能保证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正确性, 导致学生对于护理专业的重要性认识出现偏差, 直接造成了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的弱化。
1.2 护理专业考核机制单一落后
从目前来看, 我国多数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的学期考核主要采用的是笔试, 而这种方式仅仅是对于专业课知识的系统考查, 而无法考核到学生的价值观、职业观、人生观, 对于护理专业而言, 更考核不到学生对于老年护理的职业理想、信仰与态度。这种单一落后的考核方式不能对于学生起到激励作用。考核办法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 没有实现学校考核、自我评估以及学生相互评价等多位一体的动态性考核模式, 特别是对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而言, 学生是否对于老年人充满博爱之心则无从在试卷中体现, 目前的考核办法尚缺少横向思维, 亟待进一步结合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服务特点进行优化与升级。
1.3 课程设置较少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培育内容
人文的发展需要科学的支撑, 而缺少了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 则科学便是野蛮的科学, 然而,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却没有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素养、职业精神的融合。“传统的护理教学模式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 主要以学习成绩、资格证、英语证、计算机证、技能大赛证等为依据。”[2]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功利思想, 使投身于护理工作的目标不再单纯。
2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融合教育的对策
老年人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自推广计划生育以来诞生了大量的4、2、1家庭, 这些家庭的第一代已经开始陆续步入老年队伍。”[3]老年人为国家建设与社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和才华, 因此, 加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融合教育, 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能够有效地实现对于老年群体的反哺, 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
2.1 树立新型教育理念
院校的管理者与决策者应快速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 对于护理专业特别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融合教育要加强重视。首先, 要在院校上下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 将院校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素养、职业精神教育全面地融合起来。重新确定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以实现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重点引导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于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养料的输送;其次, 要进一步加强对于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融合教育的资金投入, 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 加强对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工作的情感体验, 使包括图书阅览、教材开发、实习基地等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最后, 要重点在护理专业开设人文类必修或选修课, 适当提高医学人文课的比例, 真正改变以往重智育而轻德育的错误理念。
2.2 进一步优化专业考核与评价体系
目前职业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素质测评的手段十分单一, 一些院校过分看重专业性评估, 而严重忽视了对于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考察。在这种评估模式之下, 学生的职业能力被片面的量化, 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内化和提升。因此, 要进一步加强此专业考核与评价体系的优化和升级。改变以往由试卷来决定学生专业能力的做法, 建立全方位、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内容同时要包括对于学生实践活动成果的考察。从全方位、多角度评判学生的专业水平, 使科学的考核与评价体系真正地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2.3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培育内容
课程的设置要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 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展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教育资源, 要针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特殊性, 重点加强该专业的课程设计, 全面融入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培育课程, 要深度开发, 打造精品课程, 可以尝试利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 进一步联合社会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要积极争取社会福利机构、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以及社区平台的支持, 为学生创造实践服务的机会, 在实践学习的过程,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
总之, 时代的发展对于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育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必须要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融合教育。要深入反思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快速转变工作理念, 促进课程设置与考核模式的创新, 重点加强师资队伍的整体优化, 全面营造校园上下良好的人文环境, 从而更好的为社会的发展输送具有一定人文素养与高尚职业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13-11-16.
[2]冯文珍, 等.陕西省某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培养探讨[J].医学与社会, 2013 (10) .
护理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结合思索 篇3
摘要:感恩是人际关系维系的重要因素,人本教育中的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社会感恩的窗口行业,作为未来的“白衣天使”,护理专业学生的感恩教育不尽人意。笔者从感恩教育的误区和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高职护理;感恩教育;误区;探讨
【分类号】G711
“……你们把我生下来不让我享福,为什么要生下我?!……我选择不了你们,你们可是选择了我……”当父母管教不爱学习、花钱大手大脚的大学女儿时,女儿的哭诉深深的刺痛了我;当看到渭南市的某初中女生以生命的代价表达对父母二胎想法的抗争时,深深震撼了我;当费劲心力抢救病人无效,迎接疲惫的护理人员的是家属响亮的耳光时,作为护理专业的教师,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们肯定错了,错在哪里呢?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世界的变革处于剧烈状态,个人的欲求和表达被无限放大了,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和各项政策的深度改革使得这一现象更加突出,人本教育中的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社会感恩的窗口行业,作为未来的“白衣天使”,护理专业学生的感恩教育不尽人意。
感恩是人际关系维系的重要因素,狭义上表面上是指对他人给予帮助的感谢,广义上深层次的含义是指对他人、社会、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心存感激并以实际行动回报他人、社会和自然。感恩教育就是培养和提高人感恩情感的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误区
1、感恩教育处于低层次的阶段
“给妈妈捶捶背,给爸爸端杯水”这些幼儿层次的感恩教育手段,显然不能满足和适应现阶段大学生的需要,但是感恩活动的组织者也只能常常想到“帮妈妈干一次家务”等,很难想象这样的感恩教育有什么成效,其实干家务是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职责,并不是妈妈的家务,感恩教育处于报恩的低层次阶段。
2、感恩教育陷入形式的怪圈
一提到感恩教育,大家就想到感恩父母,感恩教育征文,感恩教育报告,感恩社会就是到敬老院去,这样的感恩教育在大学生这里变成了搞活动。往往是报告会上报告人声情并茂、泪流满面,会场内声嘶力竭,就像一场表演会;学生到敬老院去,常常是累坏了老人、留下了一些垃圾。这样的教育是没有效果的。
3、感恩教育成了品德教育
感恩教育以说教为主,往往上升到品德的层次,道德的高度,压的学生喘不过起来。对家长、老师这样的感恩教育,自我意识超强的现代大学生而言常常理解为家长和教师的索恩诉求,常常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激烈反抗,这样的感恩教育适得其反。
4、感恩教育成了感恩表演教育
现实中的感恩教育往往有时间的限制,在没有引起学生感恩认同的情况下,通过言语的引导使学生做出感恩的行动。这样的感恩教育只能算是感恩表演,没有触及学生的心灵。很难激起学生的共鸣。
二、感恩教育对策的探讨
1、感恩教育的定位
感恩教育首先是感恩认同教育,懂得感恩,才会心存感恩,自然产生感恩行动。反过来,感恩行动促使他人的感恩认同和感恩行动。
感恩教育是給予教育。感恩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必需的,一味索求,从不舍予的极端利己思想是短视的,是行不通。“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给予,才是和谐的人生,完美的快乐的人生。
感恩教育是平等教育。感恩教育的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个体是独立的,关系是平等的,个人的责任和权利应明确,教师和家长决不能大包大揽,越责越权行事,在教育受教者时,更不应高高在上的指责批评,施教者也应有所感悟和反思,用自己的经历与感悟影响感化他人。。
感恩教育是生活教育。感恩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对亲人的关爱、同学的友谊、老师的帮助、陌生人的援手心存感激,满怀喜悦。绝不是当亲人老了,同学陷入困境时的怜悯;绝不是老师愤怒了,陌生人冷漠了,才无奈的选择。感恩是一种生活状态。当地上有一张废纸(这张纸可能是别人乱丢的,也可能是风从别处吹来的),顺手捡起就行了。不应该为培养学生感恩自然,爱护环境,专门组织学生去清理这样的人为垃圾。
2、感恩教育要精细化
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期确定一个不同的主题,确定好详细的计划,活动在精不在多,决不能写个征文、做个报告、举行次活动就算是一次感恩教育。例如,以“水”为主题的感恩自然的教育活动,首先做好水的主题宣传,让大家明白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多少水,像每生产1千克牛肉需要16000升水等,有助于感恩情感的形成。再举行节水窍门的征集,最后是节水活动。
3、感恩教育要体验化
没有人喜欢被他人站在道德的高度对自己指手画脚,感恩教育要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做好隐性的体验式的感恩教育。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护理病人是他们以后的工作,因而感恩的心就显得格外重要。学校要经常组织学生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扮演家长,病人等等,甚至扮演求助者等,让他们体验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性,从情感的层次教育学生。
综上所述,感恩教育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意义重大,对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处于主动地位,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既要顺应时代的趋势,又要引领时代的发展。
护理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结合思索 篇4
一、高职护理专业课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1. 人文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过分追求专业技能的培养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素质结构的严重失衡, 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只有融入人文教育, 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提高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创新的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2. 护理具有人文特征。
护理学是关系到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一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学科。护理的研究对象为人, 服务的目标是提高人的生存质量。而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因此护理要面对的是生物的人、人文的人, 护理与人文是有机统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于护理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人性化、个性化, 护理教育只有强化人文底蕴, 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护理人员。
3. 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护理人员除了了解患者的病情, 还应考虑患者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因素, 对患者进行全面分析, 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案。这无不体现了现代护理所提倡的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因此, 护理与人文、社会科学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员, 造福于人类的健康。
4. 就业市场的形势需求。
综合素质是用人单位评价的重要指标。毕业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护理理论和操作技能外, 还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热情的工作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这些评价指标恰好与人文素养的内容相吻合。所以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无疑会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教学实践
在护理教学中专业课占用了大部分课时, 如果在教学中专业课不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那么在短短的两年时间想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将变得极为困难。因此, 在专业课中融入人文素养是护理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当然, 在人文教育中情感体验永远比理论讲授更具影响力。所以教师应多花心思设计各个环节, 同时要结合用人单位、教研部门以及学生家长的建议制定教学标准、课程设计和考核指标等, 以期达到既定目标[2]。
1. 结合护理专业特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护理道德。
护理道德的养成与专业课的学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提高技能的过程, 也是培养综合素质的过程。在讲授中教师应注重专业知识的历史背景, 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在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及时纠正, 有效引导, 加强素质养成。例如在护理操作时, 有的学生为图方便, 将用具放在模型人身上, 全然不顾“病人”的感受;伤口消毒时, 碘伏棉球太湿而污损患者衣服等等, 虽然这些不会影响患者健康, 但却是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的外在反映。遇此情况我并不即刻指出, 而是让学生和小组的其他成员评价这次操作, 找出问题所在。让学生在讨论中反思并获得提高, 最后加以点评。在理论讲授时, 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经历 (如自己的老师或身边的某位医德高尚的护理人员的感人事迹) 使学生领悟到护理工作的神圣。
2. 创新人文特色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现代护理教学要突出教学环节的育人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如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景设置、小组讨论等, 通过视频、图片等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传授知识,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发散性思维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从而改善学习效果。例如讲授颅脑外伤, 可以使用《还珠格格》中紫薇从马车上摔下来后失明这一情节设问, 激发学生查阅资料, 寻找答案。这种问题导向式教学引发了学生的好奇与参与,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 陶冶学生的职业情感。
人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情感教育。护理操作并不是机械进行的, 它包含着护士的态度和情感。如果学生缺乏对病人的情感体验, 只见病不见人, 即便护理操作是顺利的, 也会给病人冰冷的感受。另外, 学生由于心态不成熟, 遇到事情不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 受到委屈当场哭泣, 遇到不满就要争执等等, 这不利于护患的和谐相处。因此, 在理论教学中可适时穿插身边优秀护士的模范事迹;在情境教学中, 老师或同学可以扮演“故意刁难”的病人, 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职业情感, 提高她们的调控能力。
4. 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大部分护患纠纷实际上是由于沟通不当导致的。因此我们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这并不单单是沟通技巧的问题, 有修养、有内涵, 真诚地对待病人, 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 从而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笔者通常把每班分成6个小组,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创设不同的情境, 组内讨论, 组间竞争答题。在专业课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 训练学生对相同疾病的患者因年龄、性别、性格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通过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5. 运用教师的人格力量。
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品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的职业素养往往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工作态度。例如同学间相互进行静脉注射, 学生常因害怕而犹豫不决, 如果老师身先士卒, 那么学生也会以老师为榜样, 勇往直前。这些无疑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并可能会转化为一种动力, 使学生能直面工作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6. 突出人文素养的考核。
在理论和实践考核中, 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核。如理论方面考核如何与病人沟通、如何进行健康教育等。实践环节考核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等。
当今社会需要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但人文素养与知识、技能不同, 它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其中教师起到一种重要的桥梁作用, 不仅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 把“授业”与“传道”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需要很高的教学艺术, 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苗富强.试论加强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10, (35) .
【护理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结合思索】推荐阅读: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05-22
高职护理专业教育06-05
养老护理与管理专业09-07
护理专业高职教育改革12-02
护理专业职业岗位与能力分析报告07-11
护理专业大专班品德教育论文08-29
以护理技能实践教学中心为轴心打造护理专业实践教育圈05-22
护理人文教育09-16
人文素质护理教育08-26
人文教育专业11-21